<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理科專業論文范文

2023-09-16

理科專業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等理科教育;課程設置;國際比較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課程改革在高校教學適應社會需求,培養高等教育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綜觀全球,理科教育的推進與改革是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共同訴求。從政府部門、專業組織、到高等院校都不遺余力地推進相關學科領域的教育創新。同樣,當前我國高等理科教育也處在迅速發展而挑戰重重的階段,新形勢下,高等理科人才的培養質量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探討人才培養模式改進的過程中,作為核心環節的課程設置更是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議題。

本研究在系統分析高等理科教育特征的基礎上,首先從宏觀視角,考察中美兩國高校理科教育課程設置的發展與變革。其次從中觀層面聚焦傳統三大理科之一的物理學科,通過中美兩國研究型大學的典型案例,即清華和哈佛兩校物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目標定位、學習內容的規定、課程體系構建的深入比較,透視兩國高等理科教育的發展特征與存在問題。中美理科課程設置的案例比較,一方面可汲取國外優秀高校理科教育的成功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可從中反思當前我國高等理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尋求未來改革路徑提供借鑒。

一、高等理科教育的特征

自然科學的核心使命是認識自然,該過程包括發現自然現象、解釋自然現象的規律,并預見新現象及其可能的應用。由此,其根本任務在于,對學生科研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和塑造,幫助學生“掌握本學科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能,形成廣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具有嚴謹的思維和科學的抽象能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理科教育的內涵外延決定了理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與特點,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課程設置反映了學科的特性、知識體系、學術訓練架構。

首先從知識結構而言,理科教育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和邏輯性,課程設置強調知識結構由基礎到高深的層次遞進。珍妮特·唐納德(JanetDonald)通過對不同學科的知識結構的研究發現,不同于社會科學的多數概念為抽象概念,自然科學涵蓋更多特定、明確而具體的概念。并且,自然科學領域中概念之間的聯系形式呈現突出的層次性,學生需要首先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或觀點,只有在此前提之下,方能進入更高層次的知識學習。為此,理科知識具有線性層次結構,概念之間聯系緊密、層層推進,課程設置從基礎課程到高階前沿課程,呈現出清晰的縱向層次。

其次從知識類型來看,理科教育不僅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還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和科研訓練。實驗教學可謂自然科學的重要基石。理論源于重復實驗與實踐探索,實驗先于理論。我國的理科教育往往將實驗教學簡單視為理論課的依附和補充,實驗淪為對理論的驗證。這種定位導致學生在實驗教學環節中缺乏積極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和積極創新的動力。研究發現,國外高校通常把實驗教學、課堂教學、畢業論文或設計視為大學教學的“三鼎足”,實踐教學課時通常占總課時的35%。

最后,理科教育高度重視基礎理論與方法的掌握。理科對于理論、規律的依賴決定了其在人才培養中對學生在基礎理論和方法掌握方面嚴格要求。理科學生的培養要求被定位于,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以及運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基本技能。因此,理科課程強調基礎課的比重,為學生今后繼續從事理科科研工作或者進入其他產業應用領域,獨立承擔并解決實際問題打下扎實基礎。

二、中美高校理科教學課程的發展與變革

1.我國高等理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歷史變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理科教育課程體系的發展承襲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模式演變,其起端可追溯至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當時,高等教育體制在高度借鑒蘇聯模式的基礎上,為了在短期內實現培養建設新中國人才的社會經濟需求,建構了以“專業性、統一性、計劃性、邏輯性”為特征的,計劃統一模式的高等院校課程體系。

院系調整合并了文科、理科,并將其與工科相分離,大幅削減綜合性大學,開設理科專業18種,并將人才培養目標定義為“培養在理論科學或基礎科學(自然和社會)方面從事研究或教學工作的專門人才”。各高校理科教育依據全國統一規定編排課程,突出業務課程,加強實習與實踐比重,縮減選修課。以蘭州大學為例,當時理科專業基礎課的課時比例從65%調升至80-85%。院系調整后,我國高等理科教育初步實現了對舊有仿英美現代大學建制的課程體系改造,貫徹專才教育目標,課程設置主要圍繞專業、學科自身邏輯架構的構筑進行定奪,形成由基礎到專業的“金字塔形”課程體系,課程內容體現高度的基礎性、系統性特征。

雖然院系調整在短期內培養了大量急需的師資和科研人員,但導致我國高等理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出現模式單一、文理割裂,專業與課程設置過于偏快、缺乏靈活性,過于強調基礎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不利于對學生個性與能力的激發和綜合素質培養等一系列問題,其負面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時至20世紀80年代,大學課程的計劃統一型范式面臨解體。隨著高校自主權的擴大,院校在課程決策方面的權力空間出現擴展。這種范式轉換,一方面強化了大學課程的校本性和差異性,推動了課程特色化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大學課程與社會經濟需求之間的適切性。在此期間,部分院校的理科課程設置開始強調“理工結合”,即強調課程的應用性,進而發展出應用理科的相關專業。

20世紀90年代之后,以通識教育的引入為標志,高校課程設置注重學科交叉滲透,拓展邊緣、打破專業、系科之間的邊界,促進多學科專業的融會貫通,同時注重知識轉化和聯系實際,克服基礎理科與科技前沿和社會發展脫節的問題。以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為代表的不少高校理科專業積極開展產學研一體化,促進理工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2.美國高等理科教育課程設置的變革

科技教育的不斷推進與改革一直是美國社會各界共同的強烈訴求。與我國不同的是,美國在針對“高等理科教育”范疇界定方面,并未清晰劃分理工科之間的區分,而是將以自然學科和數學學科為主的理科教育與工程、技術學科置于同一范疇內開展探討,建構具有整體性、融合性的學科集成戰略視角。其中尤以美國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即STEM學科領域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最為突出。

美國將STEM領域的發展與變革視為國家戰略發展與保持全球領導地位的重要支撐。1986年發表的《本科的科學、數學與工程教育》(Undergraduate Science,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又稱尼爾報告)成為美國STEM學科集成戰略的開端和相關領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針?!赌釥枅蟾妗分赋雒绹叩壤砉た平虒W課程中的現存問題:學生從科學課程中得不到了解科學本質、塑造科學性思維的培養與鍛煉;過度重視事實性知識的灌輸,忽略過程與方法的建構;課程內容的選編故意避開抽象內容等?!赌釥枅蟾妗氛J為STEM本科教育中應建構起富有活力的課程,在科學技術推動下加速知識更新與生產,保持知識理論與時俱進。

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表對美國STEM教育現狀與問題的調查研究報告《塑造未來——對大學科學、數學、工程與技術教育的新展望》(Shaping the Future-New Expect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Science,Mathematics,Engineering,and Technol-ogy)。該報告在肯定了《尼爾報告》之后美國STEM教育改革所取得的重要進展,例如注重知識交叉與融合、重視課程內容與時俱進、強調知識與學習者日常經歷的結合,提高學生興趣等,但同時也指出十年改革過程中凸顯的問題(參見表1)。

除了上述報告之外,近年美國相繼出臺了多項促進STEM教育發展的研究報告。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等機構提交報告《駕馭風暴:美國動員起來為更加輝煌的未來》(Rising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Energizing and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被視為21世紀美國科技教育發展的戰略性報告。該報告指出未來需要通過充實獎學金制度,并從強化院校領導力、目標導向招生、促進教師教學投入、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學習需求、朋輩扶持、提供科研經歷等方面,完善本科階段的理工科教育。

三、中美高校物理學科課程設置的案例比較

1.比較案例的選擇和分析步驟

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借助政策措施的頂層設計,美國高等理科教育不斷推進改革,形成了專業設置靈活、學科交融、強調知識的現實關聯性與應用性等重要特征。然而需要留意的是,美國高校具有高度辦學自主權,從專業設置到課程設置是院校、系科據其培養目標進行決策與遵循學科內在特征和學習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院校、專業各具特色。為此,有必要進一步聚焦具體學科,以便深入剖析中美兩國高校理科課程設置的特征。

美國高等理科教育專業設置可區分為單一學科、跨學科和問題中心三類,分別以學科、職業或學生個人需求為設置標準。鑒于可比性的考量,本研究選擇哈佛大學與清華大學開設的理科單一學科——物理學專業作為案例分析。哈佛大學自1636年至今已經歷多次本科課程改革,反映了該校對時代特征和社會發展趨勢的透徹分析和全面把握,適時調整教育使命和培養目標,保障該校的高水準教學質量及其在全球的引領地位。清華大學物理系是目前國內發展最快、最好的物理系之一,擁有國內頂尖的師資力量和高質量的學術聲譽。作為中美兩國研究型大學的典型代表,兩校物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系統比較,可為我國高等理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參考和啟發。

本研究具體將依托兩校物理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方案,通過文本分析,比較課程目標定位、規定學習內容、課程體系建構等,考察中美物理學科人才培養的取向和實踐的異同。

2.課程目標定位的比較

培養目標是對各學科在高校整體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導下人才培養方向的具體表述。課程設置的內容是培養目標的實現過程。院校根據課程目標定位,合理安排課程結構、規定學時與學分以及相應的教學和評價方式,由此保障課程目標的付諸實踐。

哈佛物理專業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為:致力于通過專業(concentration)培養,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本科物理學基本知識,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通過學習其他理科院系開設的相關課程來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物理專業為學生將來進入物理學科繼續深造打下知識與理論基礎,同時也為學生未來在天文學、生物物理、化學物理、工程和應用物理,乃至地球物理、地質學以及科學史等其他領域的學習和工作做好準備,此外,培養學生在物理學科的科學思維態度——聯系、想象、預測、觀察和分析演繹等素質與能力。

清華大學物理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于哈佛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寬泛表述,清華物理專業培養方案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清晰明確的定位: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科學實驗能力的高質量的基礎研究型和應用研究型物理人才。本科階段主要是打基礎,強調給學生一個寬厚的物理基礎,為學生在畢業后繼續進入物理領域深造或憑借良好的物理基礎和理科素養進入其他領域學習和工作做好準備。

中美比較差異之一在于:培養目標的專業中心Vs.學生中心。顯而易見,兩校物理專業目標定位都以建構專業基礎為核心,為學生在本專業或其他領域的學習和工作做準備。清華的培養目標更多體現了結構主義的課程觀,強調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通過嚴謹的課程設置和知識傳遞,重視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本架構、基礎理論與知識,反映出高度專業中心的特征。相比之下,哈佛的培養目標體現三大表征:其一是培養目標凸顯對學生學科興趣的激發與發展,以學生為中心;其二是鼓勵跨學科學習,淡化專業鴻溝,為學生未來在其他學科領域的發展提供基礎和可能性;其三是在知識傳遞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科學思維習慣的塑造。

3.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比較

人才培養規格是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的概況性描述,也是各專業培養人才質量標準和專業學習者應達到的綜合素質。人才培養規格為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組織、教學質量的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

哈佛大學雖然未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要求提供具體明確表述,但通過其為學生提供的課程內容,仍可窺其一二。物理專業介紹指出,學生通過專業學習獲得對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基本力學定律等,深刻理解基本的物理規律,通常學習涵蓋到物質最小成分,包括分子、原子、核子和次核子顆粒。學生也將學習、探索和揭示物理規律如何引發了宏觀體系(如液體和固體)的多樣性。此外,學生可通過專業學習,了解和探索大氣與海洋、恒星等更為復雜的自然科學系統。

清華大學清晰界定了人才培養規格:首先在知識結構上,要求學生“扎實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實驗方法;具備所需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化學、生物、信科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能較熟練地運用外語閱讀專業期刊和進行文獻檢索;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其次在能力結構上,學生“具有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具有從事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及其相關領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一定的技術開發能力.具有較好的(外語)交流寫作能力”。此外在素質結構上,賦予學生“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具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由此可見,該專業人才培養注重對學生全面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專業基礎和能力素質并重。

中美比較差異之二在于人才培養規格的綜合性VS.寬博性。清華物理專業對于人才培養規格有著比較清晰的藍圖,強調學生兼具專業知識與通識知識、專業能力與可遷移能力并重、專業素養與道德、人文、心理素質共同發展,體現了對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的培養理念。哈佛雖沒有明確規劃人才培養規格,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描述充分彰顯了,其致力于為學生打造具有寬博性的知識基礎,給予學生選擇和探索興趣空間的特征。

4.專業課程體系的比較

課程體系是課程目標的實現載體。課程內部相互聯系的眾多要素構成了課程體系這一有機體,課程體系內部要素之間的組織形式是課程體系的核心所在,賦予各校各專業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特征。

哈佛物理系的課程設置要求首先以哈佛大學本科生教育的培養要求為基礎:由專業教育(Concentration)、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自由選修課(Electives)組成,學生要求完成32門學期課程方可畢業,每門學期課程為4學時。(1)專業教育:學生入學后第三個學期確定專業,基本要求是完成12門學期課程,約占學生所修課時的40%,專業課程由6門專業基礎課和6門專業附加課組成。其中,專業基礎課包括物理和數學基礎課兩部分,而專業附加課則要求在物理類課程中選擇2門(涵蓋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天文學、化學、工程科學、物質科學等),另外可從物理或相關學科領域(包括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天文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工程科學、數學、統計課程等)選課。(2)普通教育:要求學生在八大知識領域中至少選擇8門學期課程,每個領域至少選擇一門,此外第一學年需完成一門寫作課,并在第三學年之前達到一定的語言要求。普通教育課程、寫作和語言要求共計9-11門課程,約占總課時30%。八大領域包括:美學與審美、文化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統科學、物質科學、社會以及世界中的美國。(3)選修課程:該部分學時約占30%,課程數量根據專業或榮譽學位的要求而定,物理系未對此作硬性規定,主要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學習需求進行選擇。學生可利用選修課程修讀第二學位、準備留學、修讀某一領域高級課程或參與相關科研、準備繼續深造讀研等。

通常,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身情況來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雖然,物理專業不對學生修讀輔導課(tutorial)、畢業論文做出要求。但該專業為學生提供選修的輔導課和學生自主研究項目。整體而言,物理專業新生與其他專業新生一樣,大一主要學習通識課程,在選定專業之后才進入專業學習,強調學生在低學年形成扎實基礎,通過選修多種課程、師生交流咨詢明確自身興趣和學業規劃。

清華大學物理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主要從課程類型和學分學時上予以規定。物理專業學生應修總學分為171,其中春、秋季學期課程總學分為137,夏季學期實踐環節19學分,綜合論文訓練15學分。課程體系包括8部分:(1)公共基礎課程(26學分):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外語;(2)文化素質課(13學分):涵蓋哲學與人生、歷史與文化、語言與文學、藝術與審美、環境科技與社會、當代中國與世界、基礎社會科學、數學與自然科學八個領域;(3)自然科學和信息科學基礎類課程(25學分):數學基礎課、化學基礎課、生物基礎課、信息類基礎課程;(4)物理學專業相關課程(6l學分):學科基礎限選(≥20學分)、學科基礎課限選2(包括四組近代物理實驗課,≥6學分)、學科基礎課必修(共計7門,≥21學分)、專業限選課(4門,≥6學分)和專業任選課(≥8學分);(5)其他任選課(≥12學分);(6)科研訓練限選(6學分),主要是專題研究課;(7)實踐環節(13學分),包括軍事理論與技能,外語強化訓練,金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計算機編程訓練/基礎英語強化訓練,交叉學科前沿專題;(8)綜合論文訓練(15學分)。

總體而言,中美兩校物理專業均建立了包括專業基礎課程、通識教育、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兩校都將專業基礎置于人才培養的核心,并重視通識教育,注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此外,兩校均引入跨專業選課,豐富和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中美物理專業課程體系差異主要體現如下三方面:

差異之一體現為通識教育的指導理念與實踐。哈佛大學在最近一次通識教育改革中摒棄了持續三十年的“核心課程”,著眼于尋求“學生自由教育與超越大學之外的生活之間的連接”,為學生進入社會之后的公民參與做好準備。通識教育的目標在于,激發學生自我意識,賦予其適應變化的能力,并培養其道德認知。清華大學的通識教育主要體現在文化素質課的推行上,涉及八個領域,致力于培養學生學科業務能力之外的人文素養和科學思維能力等。從兩校對通識教育的闡述來看,哈佛大學在推行通識教育的道路上正在實現一次新的拔高,其培養理念和具體施行體現了對教育的深刻反省、對知識建構的審慎思考。清華大學對通識教育進行了較為縝密的設計,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和文化素養課。其通識教育目標在于拓展學生知識面,幫助其建構完整的知識架構,但相比之下,我國通識教育內容較為薄弱,高校在通識教育推行上缺乏自主性和獨特性。尤其是作為通識課程主體的公共基礎課,由國家統一規定開設,公共課內容相對狹窄,模式略顯僵化,且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的挖掘和自我實現的激發。

差異之二在于課程體系中各教學環節的設置。清華大學對各項教學環節提供了全面嚴謹的規定。例如英語技能訓練、專業理論學習和實驗教學,特別強化科研訓練、畢業論文訓練和實踐環節等教學環節。由此可見清華物理專業教學環節的高度計劃性、目的性。相比之下,哈佛物理專業雖同樣涉及上述環節,但環節設置并未表現出鮮明的計劃性,而以學生個性化選擇為原則。

差異之三體現為課程體系的架構設置。哈佛在專業課程界定和表達上相較籠統,著重突出了通識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時從制度架構上為學生個性化選擇與發展提供了彈性空間。清華則遵循知識架構邏輯,從課程性質、課程學分、課程時序上做出了清晰規定。盡管表述不一致,但從內容上仍然可以進行相似的劃歸。

表2比較了兩校物理專業的課程結構。從各類課程所占學分比來看,清華所規定的專業教育部分占比達50%,而哈佛對專業課程所規定的比例約為40%;哈佛給予通識教育的比重為30%,高于清華;從對任選課的規定來看,哈佛的自由選修課比例高達30%,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空間,而在清華物理專業的課程框架中,學生自由選擇的比例僅為7%。

專業基礎課程中,清華設置了一系列基于物理學科性質、知識結構的專業基礎課,包含小部分數學必修基礎課;而哈佛的專業基礎課不僅涉及物理和數學兩大學科,更是通過設置專業附加課程,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的平臺與機會。對比兩校學生跨學科學習的基本內容,哈佛的專業附加課涵蓋范圍從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化學到天文學、工程科學、物質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和統計學等與物理相關的學科領域,學科的延伸范圍極廣。而清華物理專業則主要通過自然科學和信息科學基礎課、專業限選和專業任選課程,涉及數學、化學、信息類、生物、天文學等相關領域學科,體現了清華致力于培養學生寬厚的學科基礎,但比較而言,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課程的數量與范疇均低于哈佛。

在科研與實訓環節上,清華通過科研訓練、實踐環節和綜合論文訓練等規定了高達20%的科研或實踐學習,而哈佛物理專業并未對此提出硬性規定,主要是為學生提供選修的輔導課和獨立研究項目“鼓勵”科研訓練。此外,專業附加課中開設多門應用性課程,加之理論課程中包含實驗教學環節,彰顯了其在理論教學之外對學生知識實踐性的重視。

四、結論與政策性啟示

本研究聚焦高等理科教育課程設置,通過對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課程設置的演變與發展的梳理,以及以哈佛大學和清華大學物理專業課程為代表案例的國際比較,系統考察了中美兩國高等理科教育的課程設置差異。以上分析表明,中美兩校物理專業課程設置均呈現綜合性、體系性的特征。清華物理專業的課程結構涵蓋全面、規劃內容翔實具體。相反哈佛物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則呈現出彈性靈活的特征,學生自主選擇、自我發展的空間更大。

從課程設置目標和內容上來看,中美兩校物理專業呈現出共同的發展趨勢。兩校均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強調學科專業的堅實基礎的同時,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塑造、可遷移知識與能力的習得。在課程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方面,兩校物理專業均重視跨學科知識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基礎,形成綜合全面的知識架構。此外,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清華著重強調實驗教學和科研訓練,對課程修讀和實踐、論文訓練做出嚴格規定。相較之下哈佛沒有對科研論文訓練、實踐課程等做出強制性的明確規定,而主要通過獨立的科研訓練項目鼓勵學生出于興趣的自我知識探究和科學思維習慣的習得。

然而通過比較,也可從中發現中美兩校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的差異。哈佛大學物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極富靈活性和多樣性,無論課程類型、課程內容層次、選課方式均秉循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極大的選擇空間。該校課程設置為不同水平、不同學習要求、不同興趣的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定制個性化專業學習方案提供了有效平臺。相較而言,清華大學在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所制定的課程體系更為嚴格,強調穩定性,結構性、系統性,但略顯固定僵化。

兩校專業課程的差異清晰地折射了兩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理念和課程范式的區別。由于深受歷史傳統與蘇聯模式的影響,中國高等教育在和課程設置上極為注重“傳授”與“灌輸”,認為專業學習的首要重點在于打造學生完備的知識結構和扎實的學科基礎。在課程范式方面,雖然近年我國高等理科教育范式經歷了巨大變革,但依然停留于“院校(專業)中心”的傳統范式。高等理科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累積和線性化發展。相比而言,美國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呈現出高度的“學生中心”特征。這也充分體現了杜威(DeweV,1916)教育哲學在其中的影響和滲透。杜威教育思想認為,校園生活應該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交往和構建自己的世界,從而促使其實現學術成功。相反,被動參與則會妨礙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技能的形成。為此杜威之后的教育改革者強調,無論是課堂內還是課堂外,交流和主動學習都可以促進有意識的接受學習。哈佛物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體現了高度的建構主義特征。將學生定位為主動的知識建構者之一,通過選修課、跨學科修讀第二學位、出國交流、獨立研究多種形式,為學生創造多樣化學習平臺、賦予學生定制個性化學習規劃的自主權,鼓勵學生開展主動性知識探究,重視學生科學思維習慣的習得,成為當前美國理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

隨著近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張,未來發展目標模糊、專業興趣欠缺、學習主動性淡化的學生群體的比例不斷增長。面對學生群體的這一變化,傳統的“院校(專業)中心”才培養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也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科學探索精神。面對這一困境,以上哈佛大學的成功實踐經驗對未來完善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的課程設置具有重要政策意涵。

首先在課程設置的目標定位方面,隨著理科畢業生的跨專業就業趨勢的加劇,相關專業需要合理調整目標定位,將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發展的同時,淡化專業鴻溝,通過跨學科學習,注重知識的寬博性,為學生未來在其他專業領域的發展提供基礎與可能性。

其次,根據高等理科教育的目標,相關專業需要合理調整專業教育、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等各部分課程的合理比例。理科專業的課程設置需進一步強化通識教育,調整通識教育的培養理念與實施模式,在拓寬學生知識廣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將激發學生自我意識,培養學生成熟的心智與道德、提升學生人文與科學素養納入通識教育的目標。此外,賦予學生更多的課程選擇自主性,給予學生自由探索、個性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投身專業領域的興趣和積極性。

最后在課程體系方面打破傳統的課堂場域局限,將學生課外參與獨立研究、出國留學等經歷納入教學培養環節,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平臺,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學術創新精神。

理科專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對“用電管理”課程教學改革中,針對“用電管理”課程特點,通過規劃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完善實驗環節等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對于教學人員實行多樣化配置,著力構建打造的課外實踐基地,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將教學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將“用電管理”課程打造成多學科交叉,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的課程,拓展了農業電氣化專業本科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用電管理 交叉學科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系“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和河南科技大學農業工程基礎教改項目的研究成果。

“用電管理”是農業電氣化專業(簡稱:農電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為后續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學生就業后的工程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內容主要針對農業生產實際中的供用電作,供用電管理規劃等實際應用內容設置?!坝秒姽芾怼笔遣捎霉芾淼慕嵌葘r業電力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考察,著重闡述供用電原則、供用電操作規程、用電過程中的規章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課程對于拓寬農業電氣化本科學生的知識范疇,強化工科背景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和企業運行問題的應對能力,提高農業電氣化本科生綜合素養,擴展學生就業渠道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普通高校本科生招生專業目錄”頒布實施,農業工程中的“農業電氣化及其自動化”變更為“農業電氣化”,表明國家對農業電氣化問題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電氣化作為一個現代高科技綜合應用的、多學科交叉的內容被賦予了全新的任務和內容,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將電力系統知識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如何轉變教學課程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時代農電專業的要求成為研究的重點。[1-3]傳統的電力系統知識偏重于工業企業背景的研究,重點對工業企業中的供用電問題進行研究,以管理的角度對農業領域的用電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4,5]農電專業的本科生同電力專業的本科生相比,在農業工程與電力工程的交叉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如何根據農電專業的性質對相應的電力課程教學及實踐環節,進行改革,對于培養農業電氣化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坝秒姽芾怼弊鳛檗r電專業課程中交叉內容范圍大,專業涉及面廣的課程,具有教育改革的重要價值,根據專業的需要對課程的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革新,創造性的將農業知識、電力知識,管理知識三者相結合,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拓寬知識內容,是農電專業“用電管理”課程發展的重要趨勢。[6]

一、“用電管理”課程目前的教學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傳統電力專業的“用電管理”課程主要面向的電力企業的在職人員和即將進入電力企業工作的技術人員,教學內容主要針對電力企業中針對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問題不局限于技術層面,還涉及企業的管理、業務、服務等多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提高電力企業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加強電力企業運行的規范化,強化電力企業的安全意識,規范電力企業的規章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的“用電管理”課程面向對象專一,研究的問題具有較好的深度,而問題的廣度有限,具有明顯的行業專屬性。培養的管理、科技人才具有電力系統的定向性,對于專屬電力系統中的問題能夠分析和處理,而對于其他行業的問題了解較少,人才的行業專精度較好,行業適應能力有限。作為農電專業本科生僅僅掌握這些是不夠的,農電專業的“用電管理”課程應該本著交叉學科的培養目標,以用電管理基礎知識為內涵,擴充課程內容,將農業工程與用電管理相結合,以解決實際農業工程用電問題為目標,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思路,改革課程教學培養方案。

二、“用電管理”課程的改革思路和總體方案

農業電氣化屬于農業工程一級學科的專業,主要以工程學為方法,針對農業中出現的電力問題進行研究,培養具備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生產過程電氣自動化及應用電子信息技術有關的分析計算、工程設計、使用維護、生產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與農業、農村有關的電力系統、電子信息產業、電力設備生產企業和管理部門從事科研、設計、運行維護、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坝秒姽芾怼闭n程應該結合專業的培養目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調整,以適應學科發展,培養符合農電專業要求的本科人才。

1.教學內容的合理規劃

本著加強知識基礎、拓寬知識廣度,培養復合型的農業電氣化本科畢業生為原則,分析相應的前導課程和后續課程,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農電專業中設置了“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工廠供電”、“變電站綜合自動化”、“配電網自動化”等專業基礎課程內容,這些課程中的主干內容各不相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坝秒姽芾怼弊鳛閷I的輔修課程,同樣應當受到重視。課程在知識點上與先導課程有雷同的部分,因此需要對“用電管理”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規劃,根據前導課程內容去除相似的知識點,以前導課程“工廠供電”為例,該課程重點對工業類企業的供用電技術問題進行分析,內容包括了工廠供配電系統的一次、二次系統,各種情況的電力保護措施,負荷分析與計算,節電及整體系統維護等方面內容。課程內容與“用電管理”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在講授“用電管理”時,應將課程講授的側重點進行轉移,突出課程特點?!肮S供電”課程中講述過的知識多以數學、物理、電力等多方面理工類知識為解決的手段。在“用電管理”課程中,著重闡述各個環節中的管理問題,以管理學的角度對相應的問題進行解決,以全新的管理視角看待供用電活動,這樣不僅避免了重合內容,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習的效果和提高教學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用電管理”課程的內容具有自身的特點,只要根據前導課程合理的進行內容調整,該課程的學習能夠成為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重要環節,“用電管理”的授課內容可以拓展的內容有很多,主要包括農村電力企業用電問題、農業生產中的用電負荷管理與規劃、新型農村電力能源的應用與管理,小微發配電設備在農村生產和農村電力系統中的作用等新領域內容。通過拓展知識面提高本科學生的農業電氣化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從專業的角度與傳統電力專業和傳統農業專業的學生進行區別,這對于農電本科專業學生的就業大有裨益。

2.優化課程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通過圖片、文字、視頻、動畫演示等多種手段進行課程教學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7,8]“用電管理”是具有具有交叉性質的課程,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手段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課程的課堂采用多媒體課件授課為主,板書驗算為輔的教學方式。力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信息。例如使用視頻和動畫演示企業用電的整體組成、企業用電關鍵環節的管理流程,企業運行合理規范;使用圖片和文字表現農村電網、農村電力系統的發展過程,對農村能源系統的發展進行集中展示,通過對比圖片對農村電力系統的特點及未來趨勢進行分析;利用動態圖線的方式分析農村電力系統的負荷情況,并制定相應的管理調度策略。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課程上應用“啟發式”教學,根據多媒體展示的內容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習。通過設置課堂實踐環節,讓學生講述自己收集到的專業案例,結合自身的理解進行簡要介紹,這能夠加深學生學習的體會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充分利用網上資源,設計多媒體教學網站,學生通過在課堂上學習后,可以在多媒體網站找到相應的上課內容、案例分析、資源網站信息等??傊?,采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在“用電管理”課程學習上,全方位的獲取信息,打破專一的教學模型,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復合型知識結構。

3.充分利用實驗條件

農業工程是實踐性強的應用類學科,相應的實驗室資源的充分利用對于掌握各門課程的知識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坝秒姽芾怼本哂休^強的管理學科屬性,能夠與電力技術相結合,充分的利用實驗室資源,對于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坝秒姽芾怼钡膶嶒瀮热菁性谵r用電力系統負荷仿真管理、農業電力系統狀態監測、農業電力系統防護、農用電力管理與計費等幾個環節。實驗中將側重點放在了解實際農業電力系統中的技術問題及解決途徑上,根據每次試驗,要求學生對實驗結果的進行觀察和分析,以書面的形式,用用電管理的思路分析結果,并給出解決方案。樹立學生對于實際用電管理的分析處理能力。

4.教學隊伍多樣化建設

良好的師資力量是課程教學質量的保證,大學教育的師資力量主要以高級、精品、專業人才為主要隊伍,教師多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科研專業人才,對于專業知識方向較為精通,對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分析和處理多從學術的角度解決?!坝秒姽芾怼闭n程面對的是實際用電管理中的問題,單純依靠大學專職教師不能完全滿足課程的教學要求,為了增加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用電管理”課程教學的教學人員的多樣化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師資隊伍人員除了高校的教師外,聘請在工業企業電力管理人員、農村用電管理人員、農村新能源開發的技術與管理人員作為客座教師,形成知識層面的優勢互補。在每學期安排客座教師教學環節,重點講述用電管理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及有效的解決方法,從實際應用角度對課程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講解,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提高綜合教學效果。

5.根據課程特點,構建實踐基地

實踐基地的建立對于本科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用電管理中含有大量的電力系統的管理調度及相應的工作規范等內容,單純的課堂教學只能使學生的理解停留在課本的規章制度上,為了強化教學效果,適當安排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參觀,組織學生參觀農村電力管理機構、觀察日常管理工作的流程,參觀農村新能源建設,深入農村了解農村電力能源使用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實際學習和領悟各種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在農村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理論聯系實際,全方位的學習課程講述的內容。學生通過切身感受學習到的內容對于提高自己的用電管理意識,強化管理方法處理問題的觀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結論

“用電管理”雖然作為農業電氣化專業的專業輔修課程,但是該課程是農電專業學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知識在農業電氣化系統中應用的重要途徑,通過對課程的一系列改革,農電專業學生能夠將思維模式由單純的理工型轉變為理工與管理結合型,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用電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切實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廣度,使學生能夠提高解決農業工程實際問題中的電力使用問題,形成培養復合型知識結構。教學改革強調通過合理組織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規范實驗環節、多樣化教學人員及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等多重手段,改革“用電管理”課程的教學效果,取得一定的成績,在今后教學工作中,要深化“用電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進一步強化各個環節內容及環節的結合部分,努力開拓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燕德,鐘儲智,歐陽愛,等.“通專結合”在農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中的實踐[J].農機化研究,2004,9(5):274-275

[2]楊萬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探討[J].科教文匯,2013,233(2):3-5

[3]應義斌,趙文波,何勇,等.生物系統工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J].農業機械學報,2004,35(7):183-187

[4]張善彬. 推動農業工程技術創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 2013,5:205

[5]席桂清,譚峰,田芳明,等.農業電氣信息類專業綜合實訓教學體系的設計與實踐[J].高師理科學刊,2013,33(2):91-93

[6]楊亞軍. 需求側管理目標之“節流”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3:64-65

[7]谷宗運,杜春敏,殷云霞.高校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2):117-120

[8]許振和,許倩.高校理工科多媒體教學課件與教學質量的探究[J].2013,12:39-42

理科專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提出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必要性,重點介紹了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的7項制定原則,即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突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整體優化;注重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創新精神培養;堅持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相結合;注重創新創業教育,并對保障實施進行了簡要的探析。

[關鍵詞]多元化 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楊瓊(1981- ),女,吉林遼源人,長春理工大學教務處教學研究科,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吉林 長春 130022)

[課題項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構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實踐教學平臺及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成為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和努力方向。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長春理工大學圍繞提高教育質量這個核心,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以新觀念、新舉措迎接歷史的機遇與挑戰,探索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著力培養多元化創新型人才。

一、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學校自身特點與特色的要求。任何的國家和地區學校之間,都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狀態。就目前吉林省省屬高校而言,即使培養人才的目標大致相同,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但由于各院校依托行業背景不同、建校歷史不同、學生生源不同、培養具體目標定位不同,因而呈現出多元化的教育狀態。同一學校自身也存在多元化元素,只有從自身特點與特色出發,進行多元化建設與改革,才能在人才培養方面有所作為。

2.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教育的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要一切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特長與全面發展。在教育教學中,結合學生個體特點,為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而確定不同的基本要求與培養目標,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并注重學生品格的塑造,制訂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①,施行因材施教、分類培養。

3.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要求。作為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不僅要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還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程與管理等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不僅要滿足行業與企業的發展需求,還要滿足于國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乃至國際化的需求;不僅要有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整體目標要求,還要按照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不同的發展方向,培養學生不僅能從事一般性科技與管理工作,還應具備創新能力,甚至將成為行業的領軍人才②。

二、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內涵、總體原則、制定思路

1.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內涵。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即根據培養目標不同,制訂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結合我校自身特點與發展優勢,既有不同專業培養方案培養人才類型不同,又有同一個專業培養多種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方案。

2.總體目標。面向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培養大批基礎寬厚,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較強的國際交流能力,身心健康,求真務實,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具有獻身精神的高素質研究應用型創新人才。在若干優勢學科專業領域造就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領導才能、開拓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其成長為各行業的精英人才和領軍人物打下堅實基礎。在部分學科專業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

3.總體原則。(1)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重視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養與健康人格培育,重視傳授寬、厚、新的綜合基礎知識,重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達到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2)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圍繞專業培養目標,整體設計專業培養方案,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實現五個有機融合,即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合;加強基礎與強調適應性的有機融合;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有機融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3)突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整體優化的原則。進一步處理好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主干與專業方向課程的關系,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主干學科與相鄰學科、課內與課外、教與學等方面的關系。重新審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起點,注意知識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與先進性,加大原有課程的整合力度,增加研討型課程,提高課程的綜合化和現代化程度。注重研究國際高水平大學的課程體系,積極開發國際合作辦學計劃和海外學習計劃,構建學分互認課程,搭建聯合培養課程平臺。鼓勵學生獲得國際學習經歷。(4)注重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原則。在滿足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進行多元化設計,推進分類、分層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選擇空間,為實施因材施教和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創造條件。(5)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創新精神培養的原則。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創新能力發展的根基所在。但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同時還應該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③。學校根據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真正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加快實踐教學的改革,按學科專業大類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建立多層次、模塊化、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6)堅持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相結合原則。培養方案將逐步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滿足專業認證標準或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同時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特別是優勢學科專業要在課程體系、專業方向設置上,緊跟行業發展形勢,進一步強化專業優勢、突出專業特色。(7)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的原則。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中產業是平臺,專業是基礎,學業是關鍵,就業是導向,創業是目標。在培養方案中將專題培訓、競賽活動、實驗實習相結合,創建“三位一體”分層次、全程式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將創新創業意識滲透到整個培養方案的制訂中。同時采取系列的政策、舉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引領學生創業。

4.總體思路。在整體目標定位的的基礎上,緊緊抓住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關鍵點,依托學校的優勢與特色,著力培養應用型、研究型、復合型及“卓越工程師”四類創新人才。(1)依托重點學科,強化特色,加強實踐,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依托學?,F有光電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以光電技術為特色,光、機、電、算、材相結合為優勢,依托重點學科、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雄厚的科研實力,加強實驗及創新平臺建設,繼續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和自主性實驗的比例,注重提高綜合性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實習、社會實踐活動等教學環節的質量和效果。加強專業實踐訓練,廣搭學生自主研學平臺,繼續深入開展實驗室(中心)向本科生的開放工作,繼續推進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科技創作和相關社團活動等,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強化基礎,鼓勵創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對學習優異的學生群體,開展人才培養的探索和改革,進一步做好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工作。充分借鑒國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法,重點建設好大類學科基礎課程平臺。按照相通的學科設置共同的學科基礎課程,進一步拓寬跨學科學習領域,強化科研訓練,進一步加強研究分析能力培養及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研究的學術潛力。努力構筑跨學科課程平臺、高水平科研平臺、廣泛的國際交流平臺,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廣闊的自由空間。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加強外教口語課程,突出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更新教育觀念,以新的視野、新的思路,立足基礎學科領域,培養一批具有發展潛力和科學素養的拔尖創新人才。(3)突出實踐,校企結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我校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校部分專業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白吭焦こ處熃逃迸囵B方案構建將注重學生工程能力、實踐能力。不但讓學生通過實際動手來掌握并實踐知識,更重要的通過基本的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工程實踐習慣,扎實工程實踐基本功底。將各級大學生大賽和創新實驗計劃納入實踐教學。要求“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每個學生在四年期間要有一次參加大賽或創新性實踐計劃的經歷,并獲得相應學分。進一步完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充分發揮企業在工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升學生工程素養,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4)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更要培養具有寬厚基礎、跨學科背景和國家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為此,學校整體優化多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按照重視基礎、學科交叉的原則,構建學分互認課程,搭建聯合培養課程平臺,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傳授寬、厚、新的綜合基礎知識,加強專業間的交叉融合。夯實理科基礎、強化工科優勢。在校院兩級基礎課程平臺上,繼續凝練專業主干課程,以二級學科口徑為主,按照專業內核要求,精煉教學內容,追蹤學科前沿和實際應用。反映學校、學科的特色,形成競爭優勢;注重構建本、碩共享課程,注重使用最新技術處理實際熱點問題。

三、加強管理,健全機制,推進多元化培養方案探索與實施工作

1.健全組織機構,加強校、院二級領導,確保工作順利進行。為保證“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工作的順利實施,學校成立了“培養方案修訂”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工作部署及工作保障,領導小組下設工作辦公室(設在教務處),各學院成立培養方案工作小組,負責本學院專業培養方案實施和日常工作。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各培養環節進行指導與評估。

2.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圍繞“提高教學質量”廣泛開展專業建設大討論,召開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工作會議,統一思想,明確各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目標,落實工作任務。

3.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協作,進行聯合培養。由分管教學副校長、各學院院長、合作企業負責人、企業高級工程師等組成校企協作組,負責校企工作協調,校企聯合制訂培養方案,審定工程實踐實施方案,企業課程引進,校企課程共建組織實施等工作。

4.根據學校制訂的培養方案指導性意見,開展調研工作。全面了解國內外相關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同類院校相同或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學時分配等情況,明確專業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調研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意見,科學分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注釋]

①關仲和.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6):7.

②屈波,劉拓.高水平特色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多元化模式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58.

③韓高軍.行業劃轉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大學教學,2010(2):20.

理科專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實驗教學和物理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學中,物理實驗是實現物理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手段。探索物理實驗教學技能培養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培養本科生物理實驗技能和創新性開展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工作的能力。

關鍵詞 物理實驗教學;教學技能;開放實驗室;自制教具

1 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以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多元化需求。實驗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領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探究精神、創新能力的主要平臺[1]。教學技能培養的模式應當與國家的改革發展方向和需求相契合,確保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當前高等學校教育改革轉型及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2]。物理學專業是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該專業重要的實踐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技能、自制教具與設計實驗技能,初步掌握中學物理實驗研究的方法,基本具備制定中學各類物理實驗的教學策略能力和創新性開展實驗教學工作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根據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基礎教育新課標理念和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要求,從教學內容、實驗教學策略、開放實驗室、說實驗、自制教具等環節,探索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技能培養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具備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能力和創新性開展中學物理實驗的教學工作能力。

2 調整更新物理實驗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實驗教學技能培養的重要部分,體現實驗教學技能的總體要求和建設目標。物理實驗教學技能訓練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現代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簡介(發現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發展性教學論)、物理實驗基本理論、新課程理念下物理實驗教學的基本類型與教學實施策略、物理課堂實驗技能和物理教學演示技能、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研究、開放實驗室、說實驗、自制教具等方面。根據中學物理新課程標準,應及時調整更新物理實驗教學內容,做到與時俱進,適應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形勢,突出教師職業技能與學科專業技術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為人才培養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

3 實驗教學實施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規律的發現及其理論的建立,都有堅實的實驗基礎。物理實驗教學和物理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實施是教學實施的重要部分。在物理教學中,物理實驗是實現物理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手段[3]。掌握物理實驗教學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組織實施多樣化的實驗教學,實現物理實驗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主要靠熟練的物理實驗技能作支撐。實施多元結合的實踐教學,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基礎知識、思維方法、研究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對推動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具有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

實驗教學實施的基本策略  物理實驗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礎,通過實驗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的保障[4]。中學物理實驗大致可分為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師生探究實驗和課外實驗四種類型。新課程改革把實驗作為貫穿中學物理課程的主脈絡,注重三維目標對實驗教學的要求,突出把物理實驗作為學生獲取知識、培養素養、提高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凸顯了以實驗為基礎的物理學科特點。

1)盡量選擇常見、耐用且貼近生活的實驗器材。提倡使用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增強實驗效果,使物理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引發學生更強烈的欲望和興趣,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突破解決教學難點。

2)注重學生分組探究實驗教學。分組實驗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探索性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中學物理探究實驗要素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實施計劃、分析討論、評估、交流與合作。實驗探究目標是整個實驗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對實驗教學起著導向作用。在學生分組實驗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操作實驗,正確使用儀器和工具,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思考,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討論問題,總結實驗過程,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重視課外實驗。課外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活動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體現,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生活中選擇課題進行實驗探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實驗技能,養成科學作風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實驗教學中注重課外實驗的科學性、安全性和趣味性,增強實驗效果,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4)注重現代教育技術與物理實驗教學的整合。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教育技術與物理教學相結合,是國際物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信息技術是物理教學的輔助手段和演示工具,對于受條件限制的實驗項目,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虛擬仿真實驗,增強物理實驗課堂教學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開放實驗室  開放式實驗室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重要環節。為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實驗室的教學環節,掌握力學、電學、光學、熱學實驗特點和教學要求,特別是熟練掌握開放探究實驗室50個實驗項目,涉及聲、光、電、力、磁、能、水、氣、新材料等九個方面的內容,集時代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操作性于一體,將光的反射、聲的傳播、力的分解、電的產生、水的循環、能的轉化、磁場變化等自然常識和科學原理以最直觀的形式演示出來。學生親自操作,動腦動手,發現其中的奧妙,掌握其中的科學原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親身體驗科技活動,進行相關的實踐研究,進一步加深對科學原理的理解,感悟科學的深奧,培養科學興趣,增強動手能力和探究實驗教學基本能力。

說實驗  說課既是一種具有創新意義的教學研究活動,又是中學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主要內容。說課是指任課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從教育理論高度對已備好的課進行概述,以表明對教材的理解情況,以及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總體設計、教學方法選擇等的依據。說課的基本環節是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程序。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技能訓練中,要求學生每人從25個物理探究實驗項目中隨機抽取兩個項目進行實驗教學說課,說實驗教學目標,說實驗原理,說實驗器材,說實驗內容和教法,說實驗教學程序,說實驗特點與要求,說學生素養和能力的培養。

通過說實驗活動,讓學生掌握說課的基本要素,說實驗教學思路軌跡,說實驗教學方案如何設計,設計依據是什么,如何體現實驗教學目標等,著重培養學生說實驗課的基本能力。如學生范麗丹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實驗設計中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探究了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通過觀察實驗,氣體、固體、液體都可以傳播聲音,而且它們的傳播速度還可能不同,真空不能傳聲。該實驗設計在第三屆“華夏杯”全國物理教學技能大賽中喜獲實驗創新獎。

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具有取材容易、價格低廉、原理直觀、易于普及等特點,能豐富實驗教學內容,提升物理實驗教學的廣度,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起促進作用。自制教具要有明確的目的,突出物理原理,注重自制教具的科學性、實用性、針對性和安全性,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技能訓練中,要求學生每人基于中學物理教材任選內容,自制教具,展示教具,說教具(包括說實驗原理、實驗設計、實驗使用方法與特點)。該教學環節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在每年舉辦的全國物理教學技能競賽中,自制教具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競賽內容。近幾年的實踐活動表明,自制教具對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大學生與研究生的物理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極好的促進效果。如傳感器現已廣泛應用于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農業現代化、航天技術、機器人技術、資源開發、海洋探測、環境監測、安全保衛、家用電器等。陳勁同學在完成傳感器實驗后,利用溫控傳感器設計并制作一臺溫控電風扇,演示效果好,且實用性很強。在第二屆“華夏杯”全國物理教學技能大賽中,現場評委對該溫控電風扇給予很高評價,授予實驗創新獎。幾年來,學校在全國物理教學技能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榮獲一等獎、二等獎達20項。

4 結語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新課程理念下,中學物理教學突出把物理實驗作為學生獲取知識、培養素養、提高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技能培養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熟悉中學物理實驗類型和特點,基本掌握物理實驗教學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自制教具,培養學生具備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能力和創新性開展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工作能力。實驗教學研究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師范類本科生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霍劍青.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創新型人才實驗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物理與工程,2013(6):26-29.

[2]佟林杰,孟衛東.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四維一體”模式構建[J].現代教育管理,2013(10):44-47.

[3]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1-48.

[4]張德啟,李新鄉,陶洪,等.物理實驗教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30.

理科專業論文范文第5篇

文理科學生停飛、執照考試、ATPL、ICAO考試情況對比分析此部分數據選取2008-2016年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飛行學生相關數據, 針對各年級文理科學生停飛、考試情況簡要進行梳理對比, 進一步完善分析。

一、飛行專業文科學生招收情況統計

根據表1、圖1顯示, 隨著2008年至2016年我校飛行學生招生人數的不斷增長, 每年招收文科生人數基本保持在250人左右, 2016年招收人數突然增加至458人;文科生招收比例逐年下降, 2016年增加到20.34%。

二、飛行專業文理科學生總停飛情況統計

根據表2數據知2008-2015級理科學生停飛比例在8.58%-15.93%之間, 文科生停飛比例在12.35%-18.42%之間, 文科生停飛比例整體高于理科生。

三、飛行專業文理科學生私、商、儀執照總停飛情況統計

根據表3數據知2008-2015級理科學生執照停飛比例在1.81%-3.92%之間, 文科生停飛比例在2.39%-5.16%之間, 文科生停飛比例一直高于理科生, 文科學生通過執照情況差于理科生。

四、飛行專業文理科學生一次性通過ATPL/ICAO考試統計

根據表4數據知2008-2014級理科學生一次性通過ATPL考試、ICAO考試的學生比例在5.33%-27.55%之間, 文科學生一次性通過ATPL考試、ICAO考試的學生比例在5.56%-21.91%之間, 理科生通過兩門重要考試情況好于文科生。

五、飛行專業文理科學生ATPL/ICAO考試均未通過統計

根據表5數據知2008-2014級理科學生ATPL/ICAO考試均未通過的比例整體低于文科生, 由于截止統計時間, 2014級參加兩門考試同學較少, 2013級部分學生考試次數較少, 2013級、2014級未通過人數及比例較高, 參考性偏低。

六、結語

飛行技術專業學習過程中的考試是考核學生綜合能力的職業能力的職業資格考試, 受學生文理科類型、高考成績、教學管理水平等多項因素影響。從近十年的數據來看, 飛行學生中文科生的整體學習水平低于理科生, 文科生的總停飛率及執照停飛率均高于理科生, 其ATPL考試、ICAO考試通過情況稍差于理科生, 直到畢業仍未通過ATPL考試、ICAO考試學生比例較高。

飛行技術專業學生作為目前行業發展最緊需關鍵人才, 承載著建設民航強國的艱巨任務和光榮使命。從目前招生情況來看, 飛行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市場需求旺盛。由于飛行技術專業的特殊性, 學生在學習和訓練過程中需要提前投入大量資本, 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和不可預知性, 通過本文分析可知, 適當減少飛行技術專業文科學生招收比例, 對提高飛行技術專業學生整體的完成情況, 減少對于提高飛行資源利用率, 減少國家財產損失, 飛行高校健康的發展十分有必要。

摘要:對飛行技術專業學生的學習情況做深入分析, 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減少國家財產損失, 為建設民航強國輸送更多的高質量的專業綜合性人才。目前飛行技術專業屬于文理兼收專業, 在飛行技術專業學習的隊伍中, 既有文科生, 也有理科生。在高中主要學習內容的不同, 對于大學期間不同知識的學習掌握情況有一定的影響。分析文科生、理科生在飛行技術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完成情況, 為飛行高校招生提供合理的建議, 提高飛行技術專業學生整體的完成情況, 飛行高校健康的發展十分有必要。

關鍵詞:文理科,飛行技術,適應性

參考文獻

[1] 宋麗夢.文理科學生大腦網絡的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2018.

[2] 彭迎利.文科生和理科生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現狀對比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 2016.

[3] 高亞偉, 吳麗林.文科生與理科生語言學能差異調查分析[J].貴州: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3, 15 (04) :100-104.

理科專業論文范文第6篇

一.病理科各崗位工作人員應恪盡職守,做好本職工作。

二.病理醫師應及時對標本進行檢查和發出病理學診斷報告,認真對待臨床醫師就病理學診斷提出的咨詢,必要時應復查有關的標本和切片,并予以答復。

三.病理科技術人員應嚴格執行技術操作規程,提供合格的病理學常規染色片,特殊染色片和可靠的其他相關檢測結果,并確保經過技術流程處理的檢材真實無誤。

四.妥善管理普通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的資料,術中快速活檢病理學檢查的資料及細胞病理學檢查的資料,并嚴格執行各項資料的保存,查詢,借用規定。

五.疑難病例嚴格執行三級會診制度(既院內,院際,質控中心)。

六.病理科工作人員在進行工作流程時要做好自我防護,免受污染和傷害。

七.病理科工作人員每人使用的儀器,設備要負責保養,按使用規范操作,并定期保養,維護。

八.妥善保管易燃,易爆物品和有毒試劑,藥品。電器用品下班前要進行巡查,確保電源處于安全狀態,做好防火,防爆等安全工作。

九.保持室內清潔,嚴格劃分污染區和清潔區,對污染區要定期消殺。

病理會診制度

病理學會診是院際間的一種病理會診形式,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確立診斷或解決疑難病例的確診,使病員得以進行正確、及時的診治。

一、病理學會診的目的 1.因患者轉院診治需要,借用原有單位病理學資料于另一就診單位病理醫師進一步復閱確認診斷的正確性。

2.因疑難或罕見病例難以肯定診斷,主動請求其他醫院有經驗的病理學醫師協助診斷。

3.因本單位技術條件有限,需外送其他就診醫院進行相關免疫化學、分子技術診斷等特殊技術檢查的病例。

4.患者或家屬方要求借用病理學資料請求上級醫院或有經驗的外院病理學醫師會診。

二、病理學會診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1.病理科應有專用的會診登記本,詳細登記會診病人姓名、會診片編號、原會診單位意見及本科會診結果等項目,以便查對。 2.病理科應指定有經驗的診斷醫師進行會診。 3.會診醫師在會診前必須詳細了解病人的病情、原診斷單位的意見及病人申請會診的目的和要求,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4.會診醫師的診斷意見與原診斷意見相似或無原則性差別時,在書寫會診意見時應注意用詞,盡量保持與原診斷一致。如確需有所變動應向病人口頭說明,以避免因文字書寫的差異而導致病人或家屬的誤解。

5.若科室診斷意見與原單位診斷意見有原則性的分歧時,應盡可能與原診斷單位的病理科取得聯系,加強溝通。

病理科實驗室設備檢測、維護制度

1. 實驗室內各種設施要符合生物安全及其他相關規定,所使用的所有儀器應經過安全使用認證。病理科科供電線路中必須安裝斷路器和漏電保護器。

2. 科內大型儀器、設備、精密儀器由專人負責保管、登記、建檔,儀器設備的使用者,需經專業技術培訓,持證上崗. 3. 科內儀器設備應在檢定和校準的有效期內使用,并按照檢定周期的要求進行自檢或強檢,對使用頻率高的儀器按規定在檢定周期內進行期間核查。

4. 主要儀器設備應建立使用記錄,有操作規程,注意事項,相關技術參數和維護記錄,并置于顯見易讀的位置。儀器使用者必須認真遵守操作規程,并做好儀器設備使用記錄,定期維護儀器設備。

5. 儀器設備所用的電源,必須滿足儀器設備的供電要求。用電儀器設備必須安全接地。電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斷路保護時,必須在查明斷電原因后,再接通電源。不準使用有用電安全隱患的設備(如漏電、電源插座破損、接地不良、絕緣不好等)。

6. 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隨時記錄在儀器隨機檔案上,維修必須由專業人員進行,并做維修記錄。

7. 儀器設備使用結束后,必須按日常保養進行檢查清理,保持良好狀態。

8. 所有儀器設備應加貼唯一性標識及準用、限用、禁用標志。

9. 在壓力容器、大功率用電設備、高速旋轉設備運行期間,必須有人看守,并有處理事故的相應措施及設備。長期用電設備(如冰箱、培養箱)應定期檢查,并記錄運行情況。

10. 因故障或操作失誤可能產生某種危害的儀器設備,必須配備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

11. 使用直接接觸污染物的儀器設備前,必須確認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能正常啟用。實驗工作完成后,必須對接觸污染物的儀器設備進行相應的清洗、消毒。

12. 科內應指定專人對安全設備和實驗設施/設備維護管理,保證其處于完好工作狀態。儀器設備較長時間不使用時,應定期通電、除濕。有記錄,保持設備清潔干燥。(例如每年應對生物安全柜進行一次常規檢測,須特別關注高效過濾器。定期對離心機的離心桶和轉子進行檢查)。

13. 冰箱應定期化冰、清洗,發現問題及時維修。實驗區冰箱內禁止放個人物品及與實驗無關的的物品。

14. 所有儀器設備在維修和維護保養前運出實驗室前必須進行消毒處理。

病理科與臨床溝通制度

為 了更好地為患者和臨床服務,提高病理診斷水平,避免不必要及糾紛和醫療差錯的產生,要經常與有關臨床醫師進行臨床-病理會診與溝通,了解臨床醫師的診斷思 考和病人情況,并向臨床醫師通報病理診斷的疑難情況、初步擬診、延期發報告的原因及術中冰凍會診注意事項等?,F制定如下制度:

一、因臨床送檢的患者的病理申請單出現如下問題:

(一)病人基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等)不全或書寫不清,不能辨認;

(二)病史不全(無手術所見或不詳、無既往腫瘤病史、月經史、HbsAg結果,其他);

(三)標本來源或部位不詳;標本來源與標本所見不符;

(四)曾在本院做過病理檢查,未提供原診斷結果或其既往病案號;

(五)需供閱患者的X線、CT片或MRI片;

(六)腫瘤標本切緣不明確,需臨床醫師共同看標本;

(七)其他。

二、在該患者標本診斷需要:

(一)送檢病理標本為結核,需延長固定時間;

(二)送檢病理標本為骨組織,需進行脫鈣;

(三)需復查標本、重取材、多取材或做不削連切;

(四)做特殊染色,需補交費;

(五)做免疫組化染色,需補交費;

(六)病情復雜,需查資料或者組織科內會診;

(七)其他。

出現以上兩類情況病理科需及時與臨床送檢醫師或患者取得聯系,并告知原因并告知預計出報告的時間。

三、術中冷凍切片:

術中冰凍要求病理醫師在很短時間內向手術醫師提供參考性病理學診斷意見,因此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應向手術醫師及患者說明適用范圍、慎用范圍、不宜應用的范圍、冰凍的流程。

(一)適用范圍

1、需要確定病變性質(如腫瘤或非腫瘤、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以決定手術方案的標本。

2、了解惡性腫瘤的擴散情況,包括腫瘤是否浸潤相鄰組織、有無區域淋巴結轉移等。

3、確定腫瘤部位的手術切緣有無腫瘤組織殘留。

4、確認切除的組織,例如甲狀旁腺、輸卵管及異位組織。

(二)慎用范圍

1、涉及截肢或其他會嚴重致殘的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標本,需要此類手術治療的患者,其病變性質宜于手術前通過常規活檢確定。

(三)不宜應用范圍:

1、疑為惡性淋巴溜。

2、過小的標本(檢材長徑≤0.2cm)。

3、術前易于進行常規活檢者。

4、脂肪組織、骨組織和鈣化組織。

5、需要依據核分裂像計數判斷良、惡性的軟組織腫瘤。

6、主要根據腫瘤生物學行為特征而不能依據組織形態判斷良、惡性的腫瘤。

7、已知具有傳染性的標本(如結核病、病毒性肝炎、愛滋病等)。

(四)主持手術的臨床醫師應在手術前一天向病理科遞交冰凍申請單,填寫患者的病史,重要的影象學、實驗室檢查結果和提請病理醫師特別關注的問題等。盡可能不在手術進行過程中臨時申請冰凍。

(五)冰凍切片的報告一般在收到標本后30分鐘內以文字的形式發出。對于難以即時診斷的病變,應向手術醫師說明情況,告知需等常規石蠟切片進一步明確病理學診斷。

(六)冰凍切片結果與常規石蠟結果不一致時,該例的病理學診斷以石蠟HE片診斷為準。

四、病理科應定期與臨床召開臨床病理討論會。

病理科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一)分類收集工作制度

1. 根據醫療廢物的類別,將醫療廢物分置于符合《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的標準和警示標識的規定》的包裝物或者容器內 2. 在盛裝醫療廢物前,應當對醫療廢物包裝物或者容器進行認真檢查,確保無破損、滲漏和其它缺陷。

3. 對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化學性廢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藥物性廢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廢物,但應當在標簽上注明。

4. 相關廢物的管理,在醫務部、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指導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標準執行。

5. 化學性廢物中批量的廢化學試劑、廢消毒劑的處置同(4)。

6. 隔離的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具有傳染性的標本及排泄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入污水處理系統。 7. 隔離的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使用雙層包裝物,并及時密封。

8. 放入包裝物或者容器內的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不得取出。

(二)醫療廢物產生地工作制度

1. 科室應當設立固定的醫療廢物暫時存放或交接地點。

2. 嚴格區分一般廢棄物、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醫用固體廢棄物(黃色塑料袋)及醫用銳利廢棄物(防水、耐刺堅固容器),分別 放置,嚴格管理。

3. 盛裝的醫療廢物達到包裝物或者容器的3/4時,應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緊實、嚴密。

4. 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廢物污染時,應當對被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增加一層包裝。

5. 盛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物、容器外表面應當有警示標識,在每個包裝物、容器上應當系中文標簽,中文標簽的內容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產生單位、產生日期、類別及需要的特別說明等。

6. 醫療廢物運出后,及時對暫存地點及工具進行清潔和消毒。

7. 禁止在非收集、非暫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禁止將醫療廢物混入其它廢物和生活垃圾。

(三)醫療廢物對外交接、登記制度

1. 對醫療廢物進行登記(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最終去向及經辦人簽名),登記資料保存3年。

2. 對交接醫療廢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以求盡快解決。

病理科消毒與核查制度

1.目的:

1.1確保病理工作的順利完成;

1.2保護病理工作人員免受污染和傷害; 1.3防止環境污染。

2.范圍:病理診斷部內部環境的控制和消毒。

3.職責:主班病理技術員負責對工作區的消毒和控制;病理質控組負責對消毒

情況的核查。

4.定義:

4.1污染區:包括標本取材室和TCT標本制片室等; 4.2相對清潔區:包括組織切片室、染色室等。 4.3清潔區:包括病理診斷室等。 5.流程說明: 5.1污染區:

5.1.1污染區應具備以下設施:紫外線消毒設備;高效通風設備;封閉式高效能通風取材柜(用于巨檢和取材,保證抽風效果,便于清洗、消毒,安裝足夠的照明和紫外線消毒設備);封閉式高效能通風柜(用來存放已取材的標本)。 5.1.2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時,應提前打開實驗室內的通風設備,在室內空氣被充分抽換后才進入室內工作。

5.1.3每 天在結束工作以后,當值病理技術員應用紫外線燈照射室內消毒30-60分鐘;取材器械如手術剪、取材刀、鑷子等應用新潔爾滅消毒液浸泡過夜。新潔爾滅溶液 的配法為取5%的新潔爾滅液一份,加水1000份,混合即可。取材的工作臺也應用紫外線燈消毒。同時在《消毒記錄表》中記錄。 5.2相對清潔區和清潔區:應有良好的通風系統,保證室內空氣的流通。相對清潔區應每天進行紫外線消毒,清潔區每周至少一次紫外線消毒。

5.3值班技術員應每天對消毒情況進行核查,并簽名確認。

病理科安全防護制度

1、 實驗室工作人員工作時,應著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實驗室工作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污染材料的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操作完畢, 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但離開實驗室或到污染區以外的地方活動必須脫掉手套。手套不能隨便放置和丟棄,只能放置在污染區和丟棄在醫療垃圾 桶中。

2、在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應加戴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

3、當發生SARS、禽流感疫情時,應戴N95口罩,穿隔離衣,戴護目鏡、工作帽和雙層手套。

4、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柜或通風柜時,應在操作前5分鐘打開。

6、實驗室進行體液細胞學檢驗或操作均應在生物安全柜中或通風柜進行,進行離心操作時應蓋好離心機機蓋,待停機5分鐘后才能打開機蓋取出離心物品,應在生物安全柜內打開離心管。

7、各種器具應及時消毒、清洗;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應分類收集,并在醫療垃圾袋上粘貼專用標識。

8、技術人員結束操作后應及時洗手。

9、每天對各種物體表面及地面進行常規消毒。在進行各種檢驗時,應避免污染,在進行特殊傳染病檢驗后,應及時進行消毒,遇有場地、工作服或體表污染時,應立即處理,防止擴散,并視污染情況向上級報告。

10、當各作人員身體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時,應緊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著工作服應進行消毒處理。

11、當發生皮膚被污染、刺傷時,應當立即脫離污染環境,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如有傷口,應當從傷口近心端向傷口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領導及感染(管理)科進行報告,追蹤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學資料,認真填寫《利器損傷報告卡》,接受指導和治療。

上一篇:災害防御論文范文下一篇:學科競賽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