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一數學全套講義范文

2024-03-06

高一數學全套講義范文第1篇

來源:網絡科學 作者:網蟲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出示玻璃杯(半杯水)、雞蛋、紙片 先把紙蓋在杯子上面,再把雞蛋放在紙上。

2、教師表演: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現在的雞蛋是怎樣的?(靜止的) 教師快速抽出紙,這是雞蛋會怎樣?學生猜想,討論。 這是什么原因呢?引入課題:

11、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二、探究活動:

1、探究靜止物體的特征 教師出示棋子。(一摞6個棋子)

用尺子擊棋子,其他棋子跟著動嗎?它們仍然保持什么狀態? 學生試做。

交流:其他棋子保持不動。

師:這一次,你們做的也很成功,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上面這些情況嗎? 小組討論。

匯報交流:靜止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態的特征。 、

2、探究運動物體的特征。

提出問題:運動著的物體有沒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特征呢?

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設:運動的物體可能也有保持原來運動的特征. 你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證明給我看呢? 請動手做一下。 學生動手做,是巡視。

師:你是怎樣做的?你發現了什么?小木塊為什么會向前倒?小球為什么會繼續滾下去?生活總有沒有類似的例子呢?你能否解釋蘊含在這些現象里的科學道理?

在我們座車時經常遇的現象:正在運動的客車猛的一停我們就會不自主的向前傾倒。我們和車一樣在向保持運動狀態,如果一停,我們還在保持原來運動的狀態,所以就會前傾。 學生交流:運動著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屬性。

3、結論:物體具有保持它原來運動(或靜止)狀態的屬性一,這種屬性稱為慣性。所有的物體都有慣性。

4、體驗慣性的大小

繼續玩棋子:一摞三顆棋子,一摞六顆棋子,會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

想一想這說明了什么?

討論交流:慣性的大小與物體輕重有關系。物體重慣性大,物體輕慣性小。

5、給你的物品中你還可以處樣設計方案來做試驗?

1 水杯下抽紙,木塊下抽約等現象。還有哪些發現?

三、慣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1、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慣性現象的例子,或者利用了慣性你能說一說嗎?

學生交流:比如慣性小車,慣性游覽車,錘子松了撞幾下就可以了,汽車開始或剎車時自體會后仰或前傾,溜冰時身體會后仰或前傾,溜冰時突然停住身體會前傾。

2、教材中的現象:跳遠時要助跑,波水,汽車司機的安全帶,騎車。

四、拓展延伸

調查:人們是怎樣利用慣性和克服慣性的呢? 總結評價

今天大家的表現棒極了!在掌握了“打雞蛋”這一雜技后,你想去干點什么? 學生交流。

青島版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微小的生物

第一課 病 毒

教學目標:

1、能提出與病毒相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科學知識: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種類主要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病毒的資料 學生準備:

了解有關病毒的有關知識。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提問:關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預防呢?

2、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2.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3.教師講解. 4.狂犬病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5.脊髓灰質炎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6.麻疹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7. 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2 8.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三)、拓展延伸(網上學習)

1、教師講述:關于病毒,你還知道些什么?請回去以后在網上自主學習。

2、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和體會。

3、課后作業:

(1)回去查資料,了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利用作文、圖畫或小報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教學反思:

第二課 細 菌

教學構思:

細菌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在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來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師生互動中求得共同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 以觀察促思考,總結細菌的形態結構。

2、 設疑促理解,探究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3、 以知識促應用,了解細菌對自然界和人類的意義。 教學目的:

1、 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使學生了解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和生命活動的特點;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難點:細菌在促進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教具準備:顯微鏡,三種類型的細菌的永久涂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觀察、講述與談話相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圖片)

師:哪位同學聞一聞這是什么調味料?再看看圖片上的小孩怎么會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細菌引起的。

師:一提起細菌,許多同學會立刻想到細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敗變質。想到這些,許多人都會皺起眉頭,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討厭細菌。事實果真全都如此嗎?

的確,細菌無處不在,那么為什么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呢?怎樣才能觀察到細菌呢?下面請同學們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玻片標本。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結果。

(由演示實驗入手,發揮高倍顯微鏡的作用,巡視并注意指導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對顯微鏡使用方法不熟練的同學進行個別指導。) 師:通過顯微鏡的觀察你發現了細菌有幾種形態?

生:細菌的形態有圓球狀的、桿(棒)狀的、螺旋(彎曲)狀的。 師:從形態上看,細菌可以分為三種:球菌、桿菌、螺旋菌。

3 師:是單細胞的還是多細胞的? 生:是單細胞。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學過的植物細胞在結構是什么樣的? 生: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師:你所觀察到的細菌有細胞核嗎? 生:沒有。

生:有細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體展示植物細胞和細菌細胞的結構圖,觀察比較得出細菌的結構,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一個不成形的細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莢膜,有些細菌在一定的條件下,細胞里面形成一個橢圓形的休眠體,叫芽孢,芽孢有保護作用。)

(拿出一小碗餿米飯讓前排的學生聞)

師:誰知道米飯為什么會變味?估計夏季在室溫下米飯多長時間會變味? 生:因為米飯中有細菌,細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時間米飯會變味。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那么,細菌為何會生活在米飯中? 生:因為米飯有營養。 生:因為米飯里有糖。

生:因為細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師:米飯變餿是細菌作用繁殖的結果。大家想想,植物細胞的數目是怎樣增多的?

生:細胞分裂。

師:細菌的細胞也可以進行細胞分裂,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

(通過多媒體展示細菌的橫向分裂過程,如果環境條件適宜,細菌20多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這樣的速度來推算,一個細菌一晝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萬億億個細菌,折合重量達4000噸。) 生:現實生活中細菌能繁殖這樣多嗎?

師:不可能。細菌的生殖對環境條件的依賴性很強。溫度、濕度、營養物質等條件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外界條件不可能持續地滿足細菌生殖對環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傳播速度快是不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的結果?

師: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你問得真好,說明你的思路很開闊,能把我們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系起來,生活中有許多的問題都能用生物學知識解釋,所以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但我要說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細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細菌,冬天細菌繁殖也這么快嗎? 生:不快。

師;同樣是細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為何不同呢? 生:因為,細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溫度。

生:在夏天為什么腌肉、罐頭能長時間地保存?

生:腌肉中鹽分比較多,不利于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長時間的保存。罐頭經過高溫消毒滅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沒有氧氣細菌無法繁殖。

師:我們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過降低溫度抑制細菌的繁殖,從而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

師:大家回憶一下綠色植物的營養方式是什么? 生:自養。

4 師:(展示水綿圖)大家想想細菌和水綿的營養方式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水綿能進行光合作用,而細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是靠攝取現成的營養來生活。

師:同樣是攝取營養,痢疾桿菌生活在人體腸道引起痢疾,枯草桿菌卻使枯草腐爛,如果將兩者的生活環境改變一下,那么它們是否還能生存? 生:能,因為細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生:能,因為細菌適應環境能力強。

師:不能,因為痢疾桿菌只能寄生在生物體內,而枯草桿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體內。

師:枯草桿菌生活在動植物遺體中并獲得營養,我們稱之為腐生?,F在,同學們總結一下細菌包括哪兩種異養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師:細菌用手摸不著,用眼看不見,我們無法了解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但是同學們真的很聰明,一想到身邊的有關細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細菌的生活習性,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

師: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動植物死亡,每時每刻都產生出大量的尸體、枯枝落葉和糞便垃圾??墒堑厍虿]有像我們想像那樣“垃圾”堆積如山,想一想,這些東西最終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細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動植物的遺體、遺物。 師:一提到細菌就感到害怕和厭煩。這種觀點全面嗎? 生:不全面。

師:現在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細菌和人類的關系呢?

生:細菌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比如,有些細菌能幫我們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桿菌能制醋。 生:枯草桿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認為細菌多數還是有害的,如,大腸桿菌能使人得腸道病,痢疾桿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結核菌使人得結核病。 …………

師:既然大家各持已見,到底細菌對人類和自然界有什么意義呢?不如我們把討論留到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以“我看細菌”、“細菌的功與過”、“小議細菌”等為題寫一篇小文章,字數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

第三課 饅頭發霉了

教學目標:

1、用顯微鏡觀察物體上的霉,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物體發霉的基本條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教學準備:

發霉的饅頭、顯微鏡。 教學過程:

一、認識和觀察饅頭或其他物體上的霉及其形態。

5 學生用眼去觀察饅頭上的霉,觀察沒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回憶以前見過的霉。

知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霉的形態。

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話好圖,并對顏色進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與過

讓學生了解人類對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沒給人類和動物帶來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誕生情況。

三、探究合適霉生長的環境條件。

根據生活中物體發霉的事例,推測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會發霉。

交代實驗的方法,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的條件進行對比實驗。

四、了解防止事物發霉和物體發霉的辦法幾依據。

夏天食物最容易發霉,大人們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發霉。

指導學生認識真空包裝防止事物發霉。

指導學生認識太陽曬防止物品發霉。

指導學生認識利用干燥劑方式食品的發霉。

五、鞏固學習:

電冰箱能保鮮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體在什么環境下容易發霉。

第四課 食用菌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了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二、教學策略

真菌一節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不僅了解真菌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同時了解一些食 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在進行有關各種各樣的真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對真菌的了解。雖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但是學生可能沒有仔細觀察過它們,因此教師要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三.教學重點: 知道真菌的結構,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四.教學準備: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五.教學過程

一. 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樣的環境里生活?( 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觀察蘑菇. 二. 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 菌絲,柄, 菌褶,菌蓋. )

6 是怎樣吸收營養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借助于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征,并參閱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艷,外形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后傷面變色。這些經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常常變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說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遇到銀器并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于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地有經驗的群眾請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霉和曲霉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它們都能產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鞋給孢子的萌發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和營養物質,所以容易生長霉菌。

2.檢查家里儲存糧食的地方是否通風,環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氣里,晾曬糧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長。

3.蘑菇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潮濕的環境和豐富的有機物。所以在養殖食用蘑菇時,一方面要保持養殖場所的清潔、溫度和潮濕;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 教學反思:

六年級科學上教案: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第五課 蠟燭的變化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象中,發現物質變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收集物質變化的證據,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7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

●體驗實驗獲得證據、交流獲得結論的重要。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蠟燭熔化和燃燒的實驗,認識物質的兩類變化。

2、難點:尋找證據判斷物質變化的種類。 教學準備:

各色蠟燭、酒精燈、燒杯、抹布、蒸發皿、火柴、生雞蛋、白醋、可樂罐、錘子、澄清石灰水、吸管、堿快、白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大自然中物質千變萬化,像小苗出土了,葉子變色了,小狗長大了,這些變化,我們用眼睛可以看見;但有些變化,我們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見,你能舉出生活中物質變化的例子嗎?

2、學生發言。

3、同學們講了許多有生命的物質變化,沒有生命的物質會不會變化呢?如果有,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出示蠟燭)看!這是什么?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蠟燭的變化。

二、研究蠟燭的變化 第一個實驗

1、仔細觀察點燃前后的蠟燭,盡可能多地說出蠟燭的特點。 2.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3.匯報交流。 第二個實驗

1、談話:你們加熱過蠟燭嗎?會發生什么變化?冷卻后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2、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各色蠟燭、酒精燈、燒杯、抹布、蒸發皿、火柴。

3、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給蠟燭加熱和冷卻,并仔細觀察現象記錄下來?

4、小組討論組裝實驗。

教師帶領學生實驗驗證。第一個實驗:把蠟塊放在鐵片上加熱,觀察變化;離開火焰冷卻,觀察又有什么變化。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6、各組匯報,要求用自己的話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蠟燭加熱時,由固體(蠟塊)變成能流動的液體(蠟油),停止加熱,冷卻后,流動的液體又慢慢地變成了有一定形狀的固體。 第三個實驗

1、下面我們把蠟燭燃燒看看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1)指導學生觀察30頁燃燒蠟燭的三幅圖的實驗方法。 (2)師操作示范,提出實驗注意事項及要求。 2.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 3.匯報交流實驗現象。

8 4.討論:加熱蠟燭和燃燒蠟燭都讓蠟燭發生了變化,這兩種變化相同嗎?你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你的說法?

蠟燭被加熱時,僅僅是外形和狀態的變化,沒有變成新物質;蠟燭燃燒時,不但外形和狀態發生了變化,而且變成了一些新的物質。

5.小結:在自然界中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如蠟燭受熱熔化;另一類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這類變化常??梢詮念伾母淖?、產生沉淀或氣泡、發光發熱等現象表現出來,如蠟燭燃燒。

三、通過尋找證據,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屬于哪一類變化

1、談話:生活中物質變化的現象很多,看看31頁都有哪些現象?

2、討論交流這些現象各屬于哪一類變化?你的證據是什么?

3、小組討論并填寫書73頁表格,匯報。

4、小結:在觀察一種物質的變化是屬于哪類變化時,最主要的是觀察它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可以從變化中產生發光發熱、沉淀、變色等現象中證明。

四、鞏固練習

1、看書上圖,每組任選兩個實驗做做,仔細觀察現象并記錄下來。

2、交流匯報實驗現象。

3、討論判斷圖上這些物質的變化是哪類變化,說出理由。 板書設計: 5.蠟燭的變化

形態、狀態變化

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課后記: 附:

[蠟燭燃燒的原理] 常見的蠟燭是用石蠟制成的,石蠟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其化學成分是各種高級烷烴的混合物(烴是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石蠟受熱熔化成液態,繼續受熱變成氣態,遇冷又凝結成液態、固態。

[生雞蛋浸在白醋中,蛋殼上為什么有許多小氣泡] 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遇到醋,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了二氧化碳氣體。

碳酸鈣+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鈣+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堿塊中倒入白醋為什么翻騰著大量的泡沫] 堿塊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鈉,它遇到白醋,也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碳酸鈉+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鈉+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為什么產生白色渾濁] 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當呼出的氣體進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氫氧化鈣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鈣固體,從而導致澄清液體變渾濁。

氫氧化鈣+二氧化碳→碳酸鈣+水

[白糖燒焦了,為什么會變黑、變苦] 在化學上,白糖屬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白糖很甜,這與它的分子結構有關。白糖燒焦后變苦,是因為它在受熱時,白糖里的“羥基”(分子結構中的一部分)與氫原子結合變

9 成了水分,水蒸發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這樣,顏色由白變黑,味也由甜變苦。木頭、油脂、石蠟、煤油……一切有機物中都含有碳,當它們受熱發生分解后,同樣會析出碳:木頭燒焦變黑,菜油熬久了顏色由黃變褐、變黑,蠟燭、煤油一燒起來黑煙滾滾……都是這個緣故。

第六課 食鹽和水泥

一、教學內容:

物質變化是多種多樣的,根據其是否可以恢復原狀來講,可以分成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兩種。本課就是借助學生熟悉的兩種物質——食鹽和水泥,認識物質的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并認識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的利弊。

二、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探究物質的變化,并作實驗記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

2、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3、認識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認識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三、教學準備

學生依據活動準備中的要求,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準備材料:杯子、筷子、食鹽、火柴、水泥、盤子、小勺、錘子等。為了課堂上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也要相應準備鐵架臺(帶鐵圈、石棉網)、酒精燈、水泥塊等物品以及各種物質變化的圖片或視頻資料。

四、活動過程:

主要包括兩個活動。

活動一:我們來觀察食鹽和水泥的變化。 可以分成三個環節。

一是觀察食鹽和水泥的變化。

首先教科書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圖,意圖是提示探究食鹽變化方法。一位學生在攪拌水中的食鹽,說:“食鹽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學生結合已有的溶解知識認識食鹽的變化。食鹽在水中看不到了,說明它的顆粒大小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形態發生了變化。一位學生說:“溶解的食鹽還會再看到嗎?”目的是提示學生從能否恢復食鹽原狀來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與假設,并設計相應的實驗進行證明。一位學生在用酒精燈給食鹽水加熱,坩堝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經析出的食鹽顆粒,說:“你看……”目的是提示學生通過給食鹽水加熱的方法使溶解的食鹽恢復原狀。教科書所設計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種指向,目的是提示學生可以自由設計探究方法,探究食鹽的變化,而不要受教科書的限制。

其次教科書又通過一幅探究示意圖,提示探究水泥變化方法。一位學生說:“水泥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目的是提示學生,在認識食鹽變化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探究問題,展開新的探究活動。一位學生在用杯子向盤子里倒水(盤子里有水泥),

10 說:“我們試一試。”

目的是提示學生自由設計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變化。教科書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過加水的方法使水泥發生變化。借助探究食鹽的方法思考:水泥還能恢復原狀嗎?并設計相應的實驗進行證明。

二是認識其他物質的變化。教科書提供了兩組物質變化的示意圖,目的是提示學生認識生活中更多的類似食鹽和水泥這樣的變化。

第一組圖片包括玻璃和水的變化。玻璃的變化由三副圖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爐、玻璃制品組成。圖片與圖片之間分別用箭頭相連接,目的是提示學生認識到玻璃也可以像食鹽那樣,改變形態后還可以恢復原狀。水的變化中,通過箭頭提示學生水可以改變形態為水蒸氣或冰,水蒸氣或冰又可以恢復到水的形態。 第二組圖片包括六種物質的變化,分別是花生到花生油的變化、種子發芽的變化、西瓜到西瓜汁的變化、泥土到磚塊的變化、樹到椅子的變化。這些圖片的設置目的是提示學生進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類似水泥變化的事例。

教科書設計的這些物質的變化只是一種指向,目的是提示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多種物質的變化入手,探究類似食鹽和水泥的變化特征。

三是歸納。教科書呈現了一幅學生交流的情景圖片,目的是提示學生從能否恢復物質原狀的角度來分析,尋找物質變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歸納進一步認識物質的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食鹽、玻璃等物質都可以恢復原來的樣子。”“這是一種可逆的變化。”提示學生通過食鹽、水、玻璃等物質的變化認識可逆變化。“像水泥這樣的變化呢?”“我知道……”

提示學生通過水泥、木頭、種子等物質的變化認識不可逆變化。 活動二: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的利弊。

教科書提供了三幅圖片,分別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廢品收購站,意圖是通過對圖片內容的分析,認識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種不可逆的變化,提示學生認識到一些不可逆變化帶給人類的將是無法挽回的損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種可逆的變化,提示學生認識到雖然是一種可逆的變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復到原狀卻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廢品收購站的圖片提示學生認識到很多物質是可以發生可逆變化的,我們可以合理的使用它們,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圖片內容只是一種指向,提示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交流,充分認識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帶給人們的利弊。 自由活動:

教科書以“自制膠水”為主題,分步展示了制作“膠水”的過程,提示學生可以利用脫脂牛奶、醋、小蘇打等自制膠水。通過制作,豐富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 拓展活動:

教科書提出“生活中還有哪些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現象?”的探究內容,提示學生課下進一步探究物質的變化,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把探究延伸到課外。

第七課 鐵生銹

一、教學目標

11 認識目標:

1、知道金屬有生銹的現象;

2、以鐵生銹為例,說出金屬生銹的原因;

3、說出一些防止金屬生銹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用實驗方法研究金屬生銹的原因。 情感目標:激發愛護金屬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課文重難點:

重點:防止金屬生銹的方法。 難點:金屬生銹的原因。

三、課前準備:

銹鐵塊、銅綠以及一些不銹鋼制品,課前一星期布置學生預做鐵釘生銹的實驗。

四、教學過程

1、許多金屬都會生銹。

(1)在我們身邊有哪些金屬生銹的現象? (2)會生銹的這些東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歸納:鐵生銹這銹叫做鐵銹。 (3)還有什么金屬會生銹?

通過觀察銅上面綠色的物質,得出“銅綠”是銅生銹形成。 (4)那么,鋁、鉛等金屬會不會生銹呢? 歸納:許多金屬都會生銹。

2、金屬為什么會生銹?

(1)出示生銹的鐵釘,問:鐵釘上出現了什么現象?為什么會生銹?(學生討論)

(2)教師歸納小結得出:銹是金屬在空氣中發生氧化作用的結果。

(3)學生觀察自己面前的潮濕試管中的鐵釘和比較干燥試管中的鐵釘,兩個鐵釘有什么區別?

(4)說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屬最容易生銹?鐵銹有什么特點?

3、怎樣防止金屬生銹?

(1)怎樣才能防止生銹呢? (2)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

金屬放在干燥的環境中;金屬的外面加一層保護層;金屬與空氣隔絕;在一種金屬中加入另處一些金屬制成不易生銹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讓學生觀察。

4、布置作業

8、牛奶的變化 教學目標:

1. 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體思路;能利用簡單表格整理有關實驗數據;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12 2.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得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關心日常生活中的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3.認識牛奶常見的變化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活動準備: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關牛奶變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問題方面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喝牛奶嗎?你知道為什么要喝牛奶嗎? (學生回答)

這節課我們就學習與牛奶有關的知識,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質混合后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二)過程

1.牛奶的變化

(1)提出問題: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蘋果汁、砂糖、食鹽、咖啡、醋、醬油、味精、啤酒、白酒,會有什么變化?

(2)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可選擇2—4種物質加入牛奶)

(3)小組實施探究。將活動中觀察到的發現及時記錄在表格中 (4)匯報交流

2. 牛奶的變化與生活關系

(1)學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資料 (2)教師補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自由活動

1. 學生用脫脂牛奶制作膠水

2. 學生試驗自己制作的膠水的效果

(四) 拓展活動

課后學生根據教材圖示做酸奶引用

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

9、 靜止和運動 教學目標:

1.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能用簡單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 3.學會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仔細觀看錄像(播放一組錄像:校園內學生活動錄像和人們乘坐公共汽車情景錄像)。

師:你們都看到了什么?

生:同學們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耍。 生:公共汽車在奔跑。 生:公路邊還有樹。

13 師:那你都發現了什么呢?

生:汽車和人是動的,小樹沒有動……

師:那這節課你最關注、最想探究的是哪個問題?(師引導生提出問題) 生:靜止和運動。 2.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靜止和運動”。板書課題。 二.猜想假設:

1.誰是運動的,誰是靜止的。

①教師談話,提出問題:剛才我們觀看的錄像中,誰在運動?誰是靜止的? ②學生盡情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物體“誰在運動、誰是靜止的”展開激烈的爭論。)【在制定具體的方案之前,讓學生現在小組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對問題做出種種猜想,可以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這時制定方案的必需?!拷榻B運動、參照物的概念。 (以人們乘坐公共汽車情景圖為例)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1:車內的人都在運動。

生2:不,我認為車內只有一個人在運動。 師:說說你們的理由。

生2:司機和乘客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沒動,只有一個人正在向車門處走,所以我認為車內只有一個人在運動。

生1:汽車在向前運動,人們都坐在汽車里,當然所有的人都在運動了! 其他同學紛紛參與爭論,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最后師生達成共識:運動、靜止因所選的標準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也有不同,這個被選定的標準就叫做參照物。

生1:以路邊的樹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汽車也是運動的。 生2:坐在座位上的人,以座位為參照物,他就是靜止的。

生3:以坐在座位上的人為參照物,那個正在走向車門的人是運動的。 生4:以正在走向車門的人為參照物,那些坐在座位上的人就是運動的。 ……

三、制定方案:

設計模擬實驗,驗證猜想與認識。

模擬“乘客與行人”的實驗,進一步體驗并描述運動與靜止。 ⑵描述運動和靜止。

①出示課件:游人坐過山車圖,商場內顧客乘電梯上下樓圖,小船在河里順流而下圖,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行軌道圖。

②仔細觀察圖中的物體,誰是運動的?誰是靜止的?

③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可鼓勵學生交流,組織學生在班內發表自己的見解。 四.實施探究:

(以游人做過山車為例) 師:誰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在游人坐過山車圖中,以路邊的樹為參照物,游人是運動的。 生:過山車也是運動的。

師: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的運動情況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以車上人為參照物,那過山車就是靜止的。

14 生:以車上人為參照物,路邊的樹和房子就變成運動的了。

生:如果以過山車為參照物也是這樣,車上人是靜止的,路邊的樹和房子也都是運動的。

師:同學們真善于動腦筋,說的可真棒!看來,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態就不同啊。 ……

五.展示交流:

1. 教師談話:生活中,你們還見過類似的運動和靜止的例子嗎? (學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

師:我們來交流一下,看誰的發現最多。

生:比如我課桌上的課本,以課桌為參照物,它是靜止的;以從桌邊走過的同學為參照物,它就是運動的。

生:老師,也可以這么說,以太陽為參照物,它也是運動的。

師:對!地球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繞著太陽運動,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以這個速率在運行!在這里,地球和太陽是不同的參照物。

生:我做過火車。坐在火車上,以自己為參照物,路邊的房子啊,樹啊,田地啊,全是運動的!

生:如果以你自己為參照物,那你坐的座位就是靜止的,火車也是靜止的。 ……

師:是啊,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首先要選擇好參照物,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物,物體的運動靜止情況也會不同。同學們如果感興趣,課下可以繼續探究生活中有關運動和靜止的問題。 2.回顧全課,評價總結。

談話:這節課同學們對運動和靜止進行了認真研究,真不簡單!你們能不能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學生紛紛談這節課自己的感受。) 六.拓展創新

談話:課下請同學們查閱資料,了解同步衛星的運行情

10、距離和時間

教學目標:

1、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能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做簡單的記錄;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關心新科技等社會問題。

3、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和時間的關系;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學重、難點:

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和時間的關系;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學準備:

小車、卷尺、測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

談話: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秒,而一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28分鐘,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二)探究活動

1.到室外測量并做好記錄:小組內百米跑的成績或賽車測量記錄表

2.分析: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把時間和距離的關系表示出來。

3.分析圖表并描述物體運動中的變化,小組間交流。

4.根據測量圖表進行預測,然后再實際測量,體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三)拓展活動

根據自己5秒鐘走的距離和從家到學校用的時間,估計從家到學校的距離。

11、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觀察到的現象認識物體的慣性;能通過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慣性現象;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2、積極主動地與同學進行合作;愿與他人交流;樂于用學到的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

3、知道物體具有慣性,知道什么是慣性;會用慣性的知識解釋有關現象。

4、能舉出三個以上的例子說明人們在生活生產中是如何增大或減小磨擦的。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認識物體的慣性。 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有趣的雜技“打雞蛋”,請同學們仔細欣賞。 (玻璃燒杯上放一個硬紙板,板上放著一個正對著杯口的雞蛋,猛抽硬紙板,雞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請大家猜測一下,如果我把紙板抽出,雞蛋會怎樣? 學生猜測后,表演。 師:你有什么發現?

生:快速抽硬紙板,雞蛋會落入杯中…… 師:那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嗎?

16 生1:為什么雞蛋會掉入杯中?

生2:為什么靜止的物體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時候還會保持靜止呢?…… 師:那這節課你最關注、最想探究的是哪個問題? 生:

(二)猜想假設,小組自行探究:

1、靜止物體的特性。

談話:剛才同學們看了雜技表演,我看同學們都非常感興趣,這樣的雜技你們想不想學呢?好,那么我們先來練習一下基本功。用棋子壓住紙條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面的紙條,棋子會不會跟著紙條一起運動? 學生先預測,再試做。

談話:很好,這說明你們已經具備學習雜技的能力了。下面你們能否用桌上的材料試著做一些類似的游戲呢? 學生試做。

教師引導:下面請你用尺子迅速擊打摞著5枚棋子最下面的一枚,觀察:其它棋子有沒有什么變化?它仍然保持什么狀態? 學生試做。

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其它棋子保持靜止不動. 談話:這一次,同學們都做得很成功,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會出現上面這些情況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匯報交流:靜止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態的特性。

2、運動物體的特性

談話:那么運動著的物體有沒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特性呢?

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設:運動的物體可能也有保持原來運動的特性。 談話:你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證明給我看呢? 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

談話:你是怎麼做的?你發現了什么?小木塊為什么會向前倒?小球為什么會繼續滾下去?你能否解釋蘊含在這些現象里的科學道理? 學生交流:運動著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特性。

3、師生小結:

談話:你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前面活動中我們的所得?

交流:物體有保持靜止或運動狀態的屬性,這就叫做慣性。所有的物體都有慣性。

四、實施探究:體驗慣性的大小

談話:你們了解這些知識以后,就可以正式學習“打雞蛋”的雜技了。但是初學乍練,我們不能用雞蛋,就用你們桌上材料試一下吧。(用較重的如鉤碼等,較輕的如雞毛、棉花等) 學生試做,教師巡視。

請學生談練習“打雞蛋”雜技時的體會。

五、展示交流:

1、學生匯報。

談話:你們看是用重的物體做容易成功呢,還是輕的物體容易成功?想一想這說明了什么?

2、討論交流并小結: (

1、)物體具有保持他原來運動(或靜止)狀態的屬性,這種屬性稱為慣性。 (

2、)所有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特有的性質。 (

3、)慣性的大小與物體的輕重有關系。物體重慣性大,物體輕慣性小。

六、拓展創新: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慣性的例子,你們能說一下嗎? 學生交流:

教師播放一段有關汽車開車或剎車的視頻。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在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著一個正對著杯口的雞蛋,猛擊隔板,雞蛋落入杯中。

師:這是怎么回事呢?

(二)小組自行探究

1.用尺子擊棋子,其他棋子跟著動嗎?它們仍然保持什么狀態? 2.討論:這說明了什么? 3.交流,小結

(三)組織集體研討

1.運動著的物體有沒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本領呢? 2.學生假設,交流。

3.教師演示小車遇障礙實驗。 4.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四) 歸納總結

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特有的性質。

(五)鞏固拓展 學生交流活動中的慣性-

12、物體的運動方式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的運動方式

會分析描述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能夠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各種運動方式的特點

2、科學知識

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主要有四種類型:直線運動 往復運動

旋轉運動 擺動

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

3、情感價值態度觀

意識到復雜的運動方式是由簡單的運動方式組成的。

感受分析問題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的運動方式會分析描述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18 能夠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各種運動方式的特點 教學準備:

1、 課件

2、風車、擺的裝置、積木和帶斜坡的物體、皮球

3、學生書面匯報材料每組一份,共四份。 教學過程:

一、導 課

1、師:“同學們,你們好!戴老師很高興能給××班的同學上節課,課前我想給同學們看段錄像,想看嗎?” (課件展示)

2、師:“同學們知道這個欄目嗎?這是少兒頻道的智慧樹欄目,欄目中有一個„科學泡泡?的環節,同學們知道是講什么的嗎?”

二、 新 授

1、認識四種運動的方式 師:“現在,戴老師也想在班上舉辦一個„科學泡泡?欄目,你們愿意參加嗎?”(課件展示)

師:“今天科學泡泡欄目要研究的內容是„運動的方式?。(板書課題) 現在進入欄目動手動腦環節(放課件),老師給你們準備了4樣物品,你們要使它們動起來,注意玩的時候按照以下要求進行。 (放課件)

現在各小組組長上來抽取記錄單,并且看看自己抽到什么物品,再領取相應的物品。

生:開始分組活動 玩:拍皮球

玩擺的裝置

把木頭從斜坡上滑下來

吹風車葉片

師:各小組長帶上你們的物體上來逐一演示給全班同學看,同學們仔細觀察記住每組物體的運動路線,看看它們運動的路線是否一樣? 生:學生操作

師:提問全班同學這些物體運動起來的路線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

師:來看看他們各組畫的圖,這4種物體分別呈現了不同的運動路線(軌跡),其實它們的運動分別代表了運動的4種類型,像拍皮球這樣物體是來回做直線運動的運動方式叫往復運動。像這樣物體來回搖擺時做的運動叫擺動;像這樣物體圍繞中心點做圓周運動的運動方式叫旋轉運動;物體沿直線運動的運動方式叫直線運動。(逐一講述,逐一放課件并板書)。

師:下面我們來找找往復運動和擺動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放課件) 生:匯報

共同點:來回運動

不同點:往復運動軌跡是直線

擺動運動軌跡是弧線

師:好極了,下面老師請你們看幾個圖示,猜猜圖示相對應的運動方式并且把它貼在運動方式下方。(放課件)

19 師: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已經知道運動的四種方式,現在來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呈現了直線運動方式的,哪些呈現了往復運動方式的,哪些呈現了擺動的,哪些呈現了旋轉運動方式的? 生:匯報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現在老師舉個例子你們說說在這個運動中呈現了什么運動方式?(教師玩滾球) 生:匯報

師:在這個物體運動師既有旋轉運動又有直線運動,而你們玩的那些物體只有一種運動方式,說明什么?是不是物體的運動只能有一種運動方式呢? 生:不是

師:老師剛才玩的是滾球,你們玩的是拍球,拍球是往復動,滾球是旋轉運動和直線運動,為什么同樣的物體運動時會表現出不同的運動方式呢? 生:因為使它運動的方法不同。

師:是的,用不同的方法使它運動,那么表現出來的運動方式也不同。

2、 鞏固

師:今天同學們學的很好,也很多,下面我們一起看一段錄像回顧以下本節課的內容。 生:看錄像

三、 結束全課

師:今天很高興能給你們上課,最后布置一個課后練習,邊看邊思考,課后記錄下來,請看一段錄像(放錄像) 師:下課,再見

板書設計: 運動的方式

旋轉運動 往復運動 直線運動 擺動

教后記: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物體運動的方式,并且會繪制物體運動的軌跡。

13、動物的運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2、能想辦法解決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3、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貓、狗和蝸牛等動物的運動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想知道,愛提問。

2、愿意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

認識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20 教學難點:

能想辦法解決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1、影像資料:多種動物的運動方式。

2、盤子、墨水、放大鏡、條形透明玻璃片。

3、空地一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教師:在前面的兩課的學習當中,我們學習了動物的生活環境、食物等,那么動物要生存,要生活,還必須要干什么呢?

學生齊答:還要運動。

教師:對,如果不運動的話,它們就沒有食物吃,就沒有水喝。所以要運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研究動物是怎樣運動的?(板書課題:動物怎樣運動)

二、深入探究

1、觀察各種各樣的動物是怎樣運動的。

(1)最好選用動態影像資料觀察。

教師播放各種各樣的動物運動資料。

(2)學生交流:從影片中你觀察到,各種動物是怎樣運動的?

學生分組交流。集體匯報。

(3)教師引導概括。

教師:誰能向大家說一說,你所知道的一些動物,它們是怎樣運動的?

學生1:有腹部貼在地面。

教師:這叫爬行。

學生2:有用自己的腿走動的。比如狗。

教師:這叫行走。

學生3:有的動物用腿的時候還奔跑。

學生4:還有的動物可以騰空跳躍。

……

教師:剛才大家說的很好,動物的運動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躍、飛行、和游泳等等多種。

2、探究為什么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各不相同

教師:為什么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各不相同?請大家討論一下。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他們各自的運動方式和什么有關?

學生: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

教師:對,和他們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

3、室外觀察

教師帶領學生在室外準備的場地,觀察事先準備的小動物。(要注意安全,不要使被觀察動物受到驚嚇。)

三、交流小結

學生根據觀察事實進行交流討論,形成統一認識。鼓勵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過程。

21 第二課時

一、復習前節課的觀察成果

二、探究活動

1、觀察貓和狗的運動方式

播放視頻資料:貓狗的運動

學生交流。

2、自由觀察蝸牛的運動。

三、拓展

教師:動物還有那些運動方式呢?希望大家在課余時間能夠留心觀察。

四、小結

教師:在本節課中你有哪些收獲?和周圍的同學共同分享一下。

板書設計:

3、動物怎樣運動

動物的運動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躍、飛行、和游泳等。

貓的運動:

狗的運動:

蝸牛的運動:

教后記: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動物的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并且能夠辨別動物的運動方式。

第四單元:太陽、地球和月亮

14.白天與黑夜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通過研究晝夜的變化,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2、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難點: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日出或日落的掛圖。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轉軌道和太陽、地球、月球相對位置的掛圖或反映地球、月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錄像帶。

3、三球儀。

4、轉椅一把。

四、教學過程:

1、談話: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白天就到來了,人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學習;太陽從西方落下,黑夜就降臨大地。請同學們觀察這幅日出、日落圖,結合平時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2、提問:

(1)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現象? (2)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有什么規律?

22

3、談話: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上的晝夜就交替著循環出現,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導了地球晝夜變化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1)談話:科學家們很早以前便對晝夜變化這一自然現象進行了研究,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31頁。 (2)提問:

①“太陽中心說”是誰提出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和自轉的?

(3)談話:地球繞著太陽旋轉,月球繞著地球旋轉,它們在宇宙中的相對應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轉情況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圍繞著太陽旋轉的有關錄像)閉著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的情形。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繞著太陽運動,月球繞著地球運動。那么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是由什么運動造成的呢?

教師演示三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月球的運動情況。

(2)提問:從三球儀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繞太陽轉動的同時還進行著什么樣的運動?

(3)討論:你認為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是由于什么運動造成的?

(4)談話:我們每天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說是地球在運動?下面我們通過一些活動弄清這個問題。

(5)分組活動,一個同學坐在轉椅上,另一個同學使轉椅轉動。 思考:

①坐在轉椅子不動時,看到周圍的物體怎樣? ②轉動轉椅,你看到周圍的物體是怎樣的?

③坐在轉動的轉椅里,你看到的物體的運動方向和轉椅的轉動方向有什么關系?

④坐在轉椅上,從左向右轉動,你周圍的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6)分組討論:

①我們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體,每天都有東升西落的現象,這說明什么?(地球自西向東運動)

②由此可以推測,我們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樣的轉動而形成的?

(7)小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這個分析是正確的?,F在人們可以乘火箭、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從宇宙空間觀察地球,看到地球確實在轉動。地球是個球體,中間是赤道,兩端分別南極和北極,穿過地球南北極的一條假想的直線叫地軸。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西向東圍繞地軸轉動著。

(8)談話:太陽的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引起的,那么晝夜現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們用下面的模擬實驗來說明這個問題。 (9)分組實驗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個部分被“太陽”照亮?哪個部分未被“太陽光”照亮? ②這兩個部分分別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

③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觀察插小紅旗的地方什么時候是白天?什么時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現? ④以上實驗說明什么?

23 ⑤你認為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10)小結:我們每天看到太陽自東向西運動,實際上是地球自西向東對著太陽自轉。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一次晝夜變化的時間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15.晝夜與生物

一、教學目的:

1.能發現生物行為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有興趣研究生物晝夜行為變化規律。

3.能自己制定研究計劃,探究一種動物或植物的晝夜變化情況。 4.能夠用二維記錄表連續記錄較長時間的觀察結果。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發現生物行為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難點:研究生物晝夜行為變化規律

三、教學準備:

各種生物變化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活動1 完成沒有畫完的畫 活動目標:

1.能通過查閱各類資料,舉例說明晝夜變化對動植物有什么影響。 2.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3.能用繪畫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結果。 實施建議:

1.本活動建議用25~30分鐘的時間完成。

2.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了解圖中的生物行為與晝夜變化的關系。如:一些小鳥、蝴蝶喜歡在白天活動;貓頭鷹、蛾子卻喜歡在夜間活動。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列舉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下來。繪畫時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斷自己發現的實例屬于喜歡在白天活動的,還是喜歡在夜間活動,分別畫在左欄和右欄中;二是要盡量形象地表現動物或植物的活動或休息狀態。此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繪畫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圖為強調白天和黑夜的對比,顯得過高過窄。教師要允許學生在自備畫紙上繪制,也可用示意圖的上面部分。

4.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畫向同學展示,并用簡練的語言做必要的說明。 活動2 對

晝夜行為變化的研究 活動目標:

1.能選擇一種動植物,探究其行為變化與晝夜的關系。 2.能嘗試用兩種方法對同一種動植物的行為進行研究。 3.在研究時愿意與同學分工合作。

4.意識到青少年要保證足夠睡眠時間的重要性。

5.關注人類在農業生產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晝夜節律的。

24 實施建議:

1.本活動可在課上布置,小組內分工明確后在課下完成,完成后在課上交流總結。

2.本活動重在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活動要求不宜過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學生略有發現即可。如學生可以只研究貓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樣不斷變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鼓勵學生嘗試查找資料、現場觀察或請教咨詢的方法,要求不可過高。

4.鼓勵各小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新的發現等。

5.“科學在線”相當于對學生探究活動成果的總結和提升。引導學生閱讀“科學在線”,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生命活動與晝夜的關系。同時,引導學生關注人類在農業生產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晝夜節律的,以及在利用過程中科學技術是如何發揮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動 如果沒有晝夜變化,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呢? 活動目標:

1.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

2.能作出有一定根據的想像,沒有晝夜變化會對世界產生什么影響

16、四季更替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四季循環的現象提出問題。 ·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四季循環的變化現象作假設性解釋。 ·會想辦法做四季循環的模擬實驗。 科學知識: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 ·知道氣象部門對四季的判別標準。 ·知道四季循環是由于地球公轉形成的。 ·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為一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大膽想象。 ·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 ·體會到宇宙間的天體都是運動的,而且運動是有規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贊美它,如科學小詩等。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啟發學生回憶太陽高度與氣溫的關系。太陽高度大時氣溫高,太陽高度小時氣溫低。這是教學重難點教師可以用電簡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讓學生比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時光斑面積小,斜射時光斑面積大。直射意味著太陽高度大,斜射意味著太陽高度小。電筒發出的光和熱是相同的,直射時分布在

25 較小的面積上,斜射時分布在較大的面積上。從而使學生明白:太陽高度大時,陽光直射地面,同樣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熱量多,因此氣溫高;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面,同樣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熱量少,因此氣溫低。如果教師畫一幅太陽直射、斜射活動圖,就能形象地說明陽光直射、斜射時,地面受到的熱量不同,氣溫也隨著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地球儀、電燈。1.分組實驗材料──蠟燭,用乒乓球、鐵絲制成的小地球儀(在北半球處粘一個小紙人)。2.掛圖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轉(示地軸、自轉方向、陽光及晝夜),地球的公轉。 課時安排:1 教學流程:

授課有五個步驟:

1.關于四季變化的教學,教師也可以先請學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學生可能作出許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氣溫和晝夜長短的變化,而晝夜長短變化也影響氣溫變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從氣溫變化的因素中去找。這樣就可以使學生集中從氣溫這一點上來研究四季成因。

2.先啟發學生回憶太陽高度與氣溫的關系。太陽高度大時氣溫高,太陽高度小時氣溫低。教師可以用電簡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讓學生比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時光斑面積小,斜射時光斑面積大。直射意味著太陽高度大,斜射意味著太陽高度小。電筒發出的光和熱是相同的,直射時分布在較小的面積上,斜射時分布在較大的面積上。從而使學生明白:太陽高度大時,陽光直射地面,同樣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熱量多,因此氣溫高;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面,同樣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熱量少,因此氣溫低。如果教師畫一幅太陽直射、斜射活動圖,就能形象地說明陽光直射、斜射時,地面受到的熱量不同,氣溫也隨著不同。

3.學生明白了氣溫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演示四季變化的成因。先請學生指出地球儀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將一只太陽光支架放在講臺中央代表太陽。太陽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桿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據地球儀的高度來定。支架的柱子上貼一張畫有5對箭頭的卡紙,表示太陽射出的光線。五對箭頭的距離可根據地球儀上的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極北極極圈來畫??埖膬蛇吋舫砂蓟⌒?,使地球儀的地球部分恰好鑲嵌在里面。演示時,把地球儀繞太陽光支架轉動,轉動時,要注意地軸始終指著一個方向不變。當地球儀轉到甲的位置時,請學生觀察支架紙面上的箭頭,有三個指向北半球,一個指向赤道,一個指向南半球,表明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熱多,氣候炎熱,晝長夜短,這時北半球是夏至。地球儀轉到乙的位置時,太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陽光箭頭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熱量相同,這時氣候溫和,晝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儀轉到丙的位置時,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陽光箭頭有三個,北半球是一個,這時北半球得到的光、熱量少,氣候寒冷,晝短夜長,這時是冬至。地球儀轉到丁的位置時,太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熱量相等,氣候溫和.這時候北半球是春分,晝夜一樣長。 4.關于地球公轉的周期,可以引導學生從“一年循環一次”的現象中受到啟發;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方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相對運動原理,從星座逐漸西移的現象中受到啟發;關于地軸是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直接告訴學生;關于地軸傾斜方向不變,除利用圖示說明,還可結合北極星在一年中總是固定

26 的方向來說明。

在研究太陽高度的周期變化與地軸傾斜方向不變的關系時,除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還可以讓學生親自試一試,如果地軸是直立的(把小地球儀的軸改成與桌面垂直),或傾斜方向是不斷變化的,再推著地球儀圍繞蠟燭轉圈,一年中的太陽高度還會不會發生如我們平常所觀察到的那樣的變化,以便從反面更深入地證明這個問題。

5.想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你可以做一個四季盒,用紙板和膠帶將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別標上春、夏、秋、冬。接下來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圍的事物,看看有沒有什么東西會使你想到某個季節,然后把那個東西放在那個季節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葉或許讓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會讓你想到春天,如果那個東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頭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記在一張紙條上,再把紙條放入四季盒的一個小格里,結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滿,表示現在很可能就是那個季節。 總結

(1)什么是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產生什么現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轉?地球公轉產生什么現象? (3)一天24小時是根據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中,同時自轉多少周? (5)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觀察與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南天的星座(獵戶座或其他任意一個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變化?(隨著日期的推移,自東向西移動。)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這是地球在公轉過程中與周圍星座相互運動的現象。) 板書設計:

16、四季更替

地球自轉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時 地球公轉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環是由于地球公轉形成的

17、彎彎的月亮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擬月相變化的實驗。

2、連續觀察月亮一個月,給月亮記日記。

3、觀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動,并且給月亮的移動做記錄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運動模式以及月相形成的原因。

3、認識月相,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堅持做長期觀察

2、能夠克服恐懼心理。

27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本課導課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首先從贊美月亮入手,通過詩歌、散文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本課交流可首先在組內交流,重點描述一個月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的形狀和位置的變化;一天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的位置變化。通過交流要達到以下共識:在一天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是弧線自東向西移動,這是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關于月亮的圖片和影片、模擬月相變化實驗。 課時安排:1 教學流程

1、月相是怎樣形成的

(1)組織學生畫出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2)展示畫像,指導學生認識月相的形成。

(3)評議畫像:指出哪些畫像和生活中的月亮形狀的相近。

(4)討論:得出“這些看見的月亮部分是太陽光照射到的部分”的結論。 (5)欣賞關于月亮的影片和圖片并講解。

(6)布置學生對月相進行觀察,分組連續觀察和記錄

三、四和五月的月相;觀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動,并且給月亮的移動做記錄。

2、探究月相的變化規律 (1)組織學生交流月相日記。 (2)小組內部交流,按照日期排

3、指導學生認識特殊月相。

4、組織學生討論月相變化規律。

5、組織學生做模擬月相變化實驗。

6、對照圖片或畫像辨認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等月相。

7、討論,并初步得出結論。

8、學生動手做一個月的月相卡,證明結論是否正確。

9、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 板書設計:

15、彎彎的月亮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自西想東圍繞地球公轉,公轉一周時間大約是農歷的一個月。月球本身并不發光,靠反射太陽光才發亮。月球圍繞地球轉動時,地球又帶著月球饒太陽轉。因此,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就會有時面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部分向著地球。月相變化就是這樣產生的

18、日食和月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在月球運動過程中,如果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或地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這時地球上的人們就會觀察到日食(或月食)現象。

2、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相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

1、知道日食和月食發生的過程及其特點,以及日食和月食發生的原因;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對如何進行模擬實驗有所認識,能對模擬

28 實驗中的各種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能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進一步推斷出日食或月食發生時的一些其他特征。

2、能運用已有知識對問題進行猜想;通過實驗獲得事實證據,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與假設相比較;用多種方式表達研究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模擬日食發生實驗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的特點,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性;意識到模擬實驗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2、意合作與交流,體驗合作的愉快。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日食和月食》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月相成因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的知識目標是指導學生認識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科學思想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態度。本課是培養學生自行探究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典型課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層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點,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體現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據事實材料推測分析是誰擋住了太陽光是難點。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或聲像資料。 2.月相形成的實驗材料。 3.CAI課件:

①日食和月食發生時的情境動畫。

②日食和月食發生時三球位置示意圖。 課時安排:1 教學流程:

1. 認識日食發生的過程及特點。

(1) 播放日食發生的過程錄像或課件或觀察圖片。 (2) 討論:日食發生過程有什么特點?

(3) 教師補充日食發生過程的一些其他事實性資料。 (4) 整理小結:日食發生過程中的一些特點。 2. 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

(1) 提出問題:日食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2) 教師講述古代人們對日食發生的認識。 (3) 推測日食發生的原因。

(4) 如何用模擬實驗來證實我們的推測?實驗怎樣做?需要什么材料? (5) 小組制定模擬實驗計劃。

(6) 預測:在實驗中,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才能說明日食發生了? (7) 小組實驗。

(8)實驗后的交流:模擬實驗是如何做的?哪些現象可以說明發生了日食?這時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樣的?在什么情況下不會發生日食? 3. 日食的成因。

(1) 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日食的形成原因。

(2) 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講解日食的成因。 (3) 交流:你們從圖中還有什么發現?

29 (4) 根據自己對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斷日食發生的農歷時間,并對照事實加以證實。

4. 月食的成因。

(1)推測月食發生的原因。 (2)用模擬實驗加以證實。 (3)畫出月食成因示意圖。

(4)根據示意圖說說月食的成因。

(5)討論:為什么說月食發生的機會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發生在農歷的什么時候?

板書設計:

18、日食和月食 現象: 分析:

①呈弧形漸缺 →是球體

②自西向東漸缺 →自西向東運動

③有時整個太陽被擋住→從地球上看,兩球大小差不多 ④發生在農歷初一 →三球在同一直線上

19、登上月球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通過網上閱讀、觀察、討論等認識月球,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認識;激發網上閱讀、討論、想象等多種方法收集信息的態度與能力;

3、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及空間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難點:增強對月球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及空間想象能力。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月球探秘網頁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探究。

1、談話: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從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人類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攝了許多照片(多媒體課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類先后6次登上月球進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們人類的鄰居,美麗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關月球的知識?(學生質疑)

2、這節課,請你做一個月球探險家,去探索月球的無窮奧秘?

二、網上閱讀,自主探究。

1、引導討論,提示學法。

你想通過哪些方法來探索有關月球的知識?

2、分組自學,指導探究。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選擇學法獲取有關月球的知識。 網址:界牌中心校網站中的月球探秘

3、組織討論,課內交流。

學生打開相關網頁介紹有關月球的知識(自己知道的),教師利用投影展示。 課文重點知識:

30 (1)月球是個球體,是地球的衛星,距離地球約384000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個月球才有一個地球大。

(3)月球不會發光,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鋪上了一層細細的粉末。

(5)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風、雨,是一個寂靜、干旱、黑暗的世界。 (6)晝夜溫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當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輕飄飄的。 (8)沒有植物、動物,沒有生命。

4、在進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們雖然已經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識,但人類并沒有停止對月球的探測,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月球將會有新的發現,科學家已經設想在月球上建立人類生活基地(出示圖片),如果讓你設計,你看需要哪些設施(要適應月球上的自然環境)。

6、如果那一天實現了,請你想一想,未來的月球將會是什么樣的?

三、總結探究,延伸課外。

1、同學們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此時,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嗎?

2、科學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一個個未能解開的難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好好學習,認真探索,一步一步開啟科學知識的大門。

3、作業:課后上網進一步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把所掌握的知識用網頁、幻燈片等形式反映出來,下節課舉行一個月球探秘展示評比活動

第五單元:生物與環境

20、蚯蚓找家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動物的生存和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對三種鳥的身體形態特征與生活環境關系的研究,認識動物身體的某些形態特征,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以及分析綜合能力。 二.重難點:

重點:認識動物身體的某些形態特征,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難點:知道動物的生存和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 教具準備:

1、有關動物生活與環境的掛圖或投影片。

2、啄木鳥、丹頂鶴、鴕鳥及它們的喙、足、爪的特寫圖片和它們生活及環境的錄像帶。

3、每組蚯蚓若干條,長方形的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蓋的一側剪掉2厘米),一張同盒底面積一樣大的薄膜或吹塑紙,一塊黑色濕布或一張吸水紙、干土、濕土。

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談話:動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條件呢?動物和環境的關系究竟是怎樣

31 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適于蚯蚓生活的環境

(1)提問: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這說明蚯蚓可能喜歡什么樣的環境? (2)討論: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蚯蚓喜歡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生活。 (3)匯報設計方案。(讓學生充分發言,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方案完善起來) (4)談話:現在請同學們按剛才設計的方案來研究蚯蚓喜歡在什么環境中生活。 (5)分組實驗1:蚯蚓對明暗環境的反應。

①談話:請將桌上的扁盒盒底鋪一張薄膜或一塊吹塑紙,再鋪上一塊潮濕的黑布,把捉來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間處,扣上盒蓋,過一會,再觀察蚯蚓可能爬向哪邊。

②學生分組實驗。 ③匯報實驗結果。

④提問:蚯蚓適宜在黑暗的環境還是在明亮的環境中生活? ⑤小結:蚯蚓喜歡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 (6)分組實驗2:蚯蚓對干濕環境的反應。

①談話:我們繼續用實驗的方法研究蚯蚓是喜歡潮濕的環境還是干燥的環境。 ②提問:怎樣創設一個其他條件基本相同只是干濕不同的環境呢? ③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④談話:取實驗1用過的紙盒,將盒蓋和鋪在盒底的濕布拿掉,在盒的左邊放干土,右邊放濕土,干、濕土中間留下一段距離(約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濕土之間,觀察蚯蚓往哪邊爬。

⑤學生分組實驗,并匯報實驗結果。 ⑥提問:以上實驗說明了什么?

⑦小結: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濕的泥土中。

(7)談話:通過以上兩個實驗,你認為蚯蚓適宜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 (8)師生小結:蚯蚓適宜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2、認識動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1)學生看圖片:課本4頁插圖或復制的投影片。

(2)提問:圖中有哪些動物?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環境里? (3)討論:以上事實說明了什么?

(4)小結:各種動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離開周圍的環境,動物將不能生存。

3、認識三種鳥的形態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總是相適應的。 (1)觀察啄木鳥適于捉食樹洞中蟲子的形態結構特點。 ①出示啄木鳥的標本或硬卡紙做的圖片。

②引導學生觀察:啄木鳥的喙、足和爪各有什么特點?與它的生活環境有關系嗎?

③討論后師生小結:啄木鳥的喙長而堅硬才能捉吃樹洞中的蟲子;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能夠緊緊地抓住樹干,加上尾部的作用,牢固地支撐住身體直立在樹干上,這樣的形態結構是它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這也是與其在樹上生活相適應的。

(2)觀察丹頂鶴適于在水中捕食的形態結構特點。

32 ①出示鶴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觀察:丹頂鶴的喙、足、爪各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與它必須在水中捕食有什么關系?

③師生小結:丹頂鶴的喙又長又大,便于在淺水中捕食魚蝦和軟體動物。它的腳趾都長得特別長,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能行走自如,不致陷于泥濘中。 (3)觀察鴕鳥適于沙漠奔跑等形態結構特點。 ①出示鴕鳥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觀察:鴕鳥的喙、腿、腳趾各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與它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③師生小結:鴕鳥的喙一般長而扁平,上喙比下喙長,適于攝取植物性食物。兩腿長而粗壯,趾間有蹼,腳下面長有肉墊,便于在沙漠中快速奔跑。

(4)談話:通過以上的觀察、討論和分析,你認為鳥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5)學生討論,并匯報。

(6)小結:鳥的形態結構及其身體器官的特殊構造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4、指導學生用研究鳥的方法研究其他動物的生存與環境的關系。

(1)談話: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鳥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其他動物的生存是否也和環境相適應呢?你能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嗎?

(2)小組討論、交流。 (3)匯報討論結果。

(4)小結:同學們的發言充分說明了動物的生存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譬如:魚類的身體表面有鱗片,體呈紡錘形,用鰓呼吸,大量產卵,用鰭游泳等這些特點都是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再如:青蛙的頭呈三角形,趾間有蹼,腹部白色,皮膚有黏液,這都是與水中和陸地生活相適應的,而后肢長大,前肢短小又是與陸上跳躍相適應的;寬大的口腔,舌跟前位是和捕食活的昆蟲相適應。

21、變色龍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各種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3.鍛煉學生運用計算機網絡學習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各種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難點:動物的自我保護是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三、教學準備:

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各個科普網站收集了許多有關動物自我保護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錄像片段以及新鮮有趣的故事;還用數碼攝像機攝下了烏魚變色實驗的過程,然后用這些材料制作了一個《動物星球》的網站。

33 生:把兩條大小顏色相近的烏魚分別放入兩個不同的環境中飼養,觀察它們有沒有變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一段動物捕食的錄像。討論:這是動物的什么現象?

2.師:難道這些小動物心甘情愿作為別人的美餐嗎?它們會怎么做?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動物是用什么方法來保護自己的,好嗎? (板書課題:動物的自我保護)

二、學習新課: 1.(出示書上“閱讀”部分內容)思考:為什么兩組蝗蟲的“命運”絕然不同。 2.師:我原來請大家在家中做了一個實驗,這是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做的實驗過程。(播放烏魚實驗的開始部分錄像:一條放入黑色桶中,另一條放白色盆里)請根據你自己在家中的實驗觀察,說說幾天后會出現什么實驗結果? 生:我發現五天后兩條烏魚的顏色深淺不同了。 生:我沒有發現多大變化。 師:(繼續放映完實驗錄像)那現在看看老師做的實驗結果如何?

生:放在黑色水桶中的烏魚更黑了,放在白色臉盆中的烏魚顏色變淺了。

師:有的同學實驗的結果與我的不同,那就請你課后再分析一下實驗的過程,找一找原因,好嗎?現在大家先討論一下,為什么烏魚會變色,這樣有什么作用呢?

生:烏魚的顏色深淺可能與它的生活環境有關,生活在黑暗的地方就會變黑;生活在明亮的地方就會變白。

生:對,烏魚變化的顏色與生活的環境顏色相近,就不容易被別人發現,可以保護自己。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讓自己身體的顏色與周圍環境相似,這是烏魚自我保護的方法。那么其它動物會不會想辦法保護自己呢?如果會,它們是用什么方法呢?現在我請大家到《動物星球》上去探索一番,看誰能得到最新的發現。 生:(進入《動物星球》的網站,自主地搜尋動物自我保護的資料。)

師:好,大家已經對《動物星球》探索了二十分鐘,現在展示自己成果的時間到了,請你把自己的最新發現介紹給大家?

(請幾位有不同發現的同學分別上教師電腦,使用網絡廣播形式,邊操作電腦,邊進行介紹,使得介紹更加清晰生動。其他同學還可以向他們提問。)

師:聽了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現在我們知道其它動物也都有自我保護的方法,而且種類繁多。你們還想知道更多有關動物的知識嗎? 生:想!

師:那可以課后繼續在《動物星球》上研究,也可以進入《動物星球》上的“時空隧道”到其它動物網站去探索。

三、鞏固練習:

1、請學生進入“考考你”的網頁,完成三個關于動物自我保護的選擇題。

2、師:現在你們知道兩組蝗蟲的“命運”為什么不同了嗎?

3、全班評選出一個“達爾文研究小組”,并發給他們課前準備好的證書。

四、布置作業:

師:通過這堂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各種動物在自然界都會遇到敵害,凡是能生存下來的都有保護自己的本領。請大家課后再深入地研究一兩種動物自我保

34 護的特點。

22、植物向那里長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2.激發學生觀察植物的興趣,初步學會說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條件"的對比實驗。

3.發展學生質疑和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用差異法判明事物因果關系的能力。 4.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5.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各種植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條件里。 難點:認識黃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環境。

三、教學準備:

黃豆、暗盒、小燒杯、餐巾紙等

四、教學過程: 導入

問:你都知道或種植過什么植物,能否向大家做一個介紹。

學生介紹自己知道或種植過什么植物。

二、學習新課 活動

(一)

指導學生認識植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掛圖或圖片(可把一些圖片存到軟盤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樹生長在什么地方?(我國南方)蘋果樹生長在什么地方?(我國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樹嗎?南方有蘋果樹嗎?我國南北自然條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長在什么地方?(沙漠)蓮(荷花)生長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種在水里、把蓮種在沙漠中行嗎?沙漠與池塘、河湖的自然環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種在什么地方生長得好?(向陽地方)玉簪種在什么地方生長得好?(背陰地方)這兩個地方自然環境有什么不同? t

討論:這些事實說明了什么?

教師小結:根據以上討論,我們知道各種植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植物的生活環境包括陽光、溫度、水等。陽光、溫度、水等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但是各種植物對陽光、溫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陰;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活動

(二)

指導學生認識綠豆或其它生長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條件

實驗l--綠豆或其它生長是否需要陽光

實驗2--綠豆或其它生長與水的關系

學生根據課前的實驗,進行匯報 實驗報告 實驗用具

35 實驗過程

師生小結綠豆或其它生長需要的環境條件。 活動

(三)

指導學生認識不同的環境中生活著不同的植物

出示掛圖或圖片熱帶森林、沙漠植物、沼澤植物。 思考

1.圖中是什么自然環境?

沙漠、池塘、熱帶森林、沼澤。

2.沙漠、池塘、熱帶森林、沼澤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熱、多雨;泥濘、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熱帶森林中、沼澤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駱駝刺等耐旱植物;蓮、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長綠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類植物。

講解:因為各種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環境,所以在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植物。

觀看植物的適應性的資料片,并由教師和學生介紹相關的資料。 鞏固應用

1.植物生長需要哪些環境條件?

2.舉例說明,各種植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23、密切聯系的生物界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要從食物中獲得能量。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動物必須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獲取能量。知道各種生物在獲取食物的關系上是錯綜復雜的。認識什么叫做食物鏈和食物網。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要從食物中獲得能量 難點:認識什么叫做食物鏈和食物網。

三、教學準備:

有關食物鏈中的植物、動物的投影片或掛圖。 教學過程設計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提問:動物和植物的生活環境包括哪些方面?植物的生活為什么離不開陽光?

2、植物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來制造食物,動物又是怎樣來獲取食物的?

3、動植物為什么必須獲取食物?

4、講述:動植物從“食物”中獲得它們生存所需要的能量,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學習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學習新課

36

1、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食物鏈。

(1)提問:要研究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你認為應從哪幾方面來研究?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也可用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圖中的動植物誰吃了誰?

(3)學生敘述后,你能按照誰被誰吃的關系順序填寫課文中的空格嗎?學生口述,教師板書。強調指出要按照誰被誰吃的關系描述。 (4)討論:這五種動、植物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食物關系,連結在一起像什么?你能根據它們的形狀取一個形象的名字嗎?

(5)講解:像稻谷被蝗蟲吃,蝗蟲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鷹吃這樣的食物關系,把植物與動物連結起來,形成一個鏈條,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鏈。(板書課題)

(6)學生分組討論:一條食物鏈通常是從什么開始,到什么終上? (7)師生小結:食物鏈通常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2、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食物網。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也可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中有哪些生物?

(2)講述:利用食物鏈的知識,你能將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用箭頭表示出來嗎?注意畫的時候要完整,即從植物開始到肉食動物結束。 (3)小組討論:研究畫圖,寫出食物鏈。

(4)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投影上畫箭頭表示,并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5)提問:數一數,我們一共畫了多少條食物鏈?

(6)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系怎樣?

(7)觀察投影,并提問:多條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像什么樣子?

(8)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24、珍稀動植物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我國幾種珍稀的動植物,以及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 2.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3.向學生進行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我國幾種珍稀的動植物

難點:通過認識珍稀的動植物,查找相關資料,使學生從中體會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查找資料。

錄相機、展臺、VCD機等

四、教學過程:

指導學生認識幾種珍稀的動植物。

37 教師活動:講述:我國動、植物種類很多,其中有些是非常珍貴、稀少的動植物,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些我國珍稀的動植物。

提問:你們知道在我國,哪些是珍稀的動植物嗎?

談話:你們剛才說的這些珍稀的動植物,有的書上有一些簡單介紹,有的沒有。同學們,你們查找到它們相關的資料嗎?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匯報,給同學們介紹一些珍稀動物或植物。老師在前面準備了錄相機、VCD機、實物展臺等,如果有相關的音像資料,也可以放給同學們看。

組織同學匯報,學生匯報時,師生可及時點評,對匯報有新意的組給予鼓勵、表揚。

認識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 學生活動:

⑴ 學生課前準備好查到的資料。

⑵ 學生思考后回答:大熊貓、揚子鱷……

⑶ 合作:小組同學共同準備,最后派1~2名代表來匯報。

學生代表小組匯報,如有相關音像資料的可請老師幫助播放。 評價:

能介紹一些珍稀的動植物

2、認識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 教師活動:

談話:剛才各小組的代表都進行了精彩的匯報。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些動植物為什么珍稀呢?

談話:在我們生活中,在自己的身邊,你知道哪些珍稀的動植物?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們?

設置情境:假如我們這個地方飛來一只受了傷的珍稀鳥類,你應該怎么辦? 學生活動

討論:

數量少。

特別寶貴,有研究價值。

(學生如有困難,教師可適當啟發、補充)

小組討論:例如,正義路兩旁的銀杏樹,就是一?活化石",非常珍貴。(如何保護,只要學生說得合理即可)

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

25 生物的啟示

教材分析:本課教學內容是六年級科學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仿生,了解仿生的過程。

教學準備:分組研究材料:鮮蔥葉、韭菜葉,紙、雙面膠、圍棋子、剪刀。 教學過程: 導入:

師:這節課先請同學們欣賞一組圖片,好不好? 生:好!

38 師:仔細看! 播放鳥巢。

師:畫面展示的是什么? 生:鳥巢!

師:它是為了什么而設計的? 生:2008北京奧運會!

師:對!它是我國人民智慧的體現!為我國人民爭了光!你們知道它是模仿什么而建造的嗎? 生:鳥窩!

師:鳥窩有什么特點?

師:所以,從外形上看,鳥巢就像一根一根的棒組合起來的。 師:接著看。

播放水立方圖片。 師:這是什么?

師:它又是模仿什么而建造的呢? 生:蜂窩! 師:看一下!(播放蜂窩圖,)有相似的地方嗎?

師:原來,每個小蜂窩形狀是六邊形的!其實相互擠在一起的水泡也是六邊形的。

師:由此我們知道了,鳥巢和水立方分別模仿鳥窩、蜂巢的構造來建造的。 師:看來,動物的本領真不小,它們在很多方面給人類一些啟示,人們根據這些啟示可以做許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生物的啟示。(板書課題:生物的啟示)

活動1:觀察蔥葉

師:請看這里,是什么?(分別出示蔥葉、韭菜葉),認識嗎? 師:這兩種葉子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很長。

師:如果老師要求你用最小的力使他們變彎,你有哪些方法? 生:吹!稍用力!一個手指!……………

師:大家說得這些方法都可以,我們采用吹的方法試一試? 生:好! 學生吹蔥葉

師:怎么樣?容易吹彎嗎?哪個不容易吹彎? 生:韭菜葉很容易吹彎,蔥葉不容易吹彎。

師:也就是說,韭菜葉承受力小,蔥葉承受力大。 生:是的!

師:其他同學有這樣的發現嗎? 生:有!

師:為什么蔥葉承受力大?小組同學仔細觀察,并討論討論 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匯報交流:誰來說說你們的發現? 學生交流發現。

小結:大家都認為蔥葉承受力大是因為它是筒形的,對嗎? 師:這樣吧,我們把蔥葉剪開,在試一試!要注意安全!

39 學生操作。 師:怎么樣?

師:看來大家的猜測是對的。

師:是不是把物體做成圓筒狀承受的力就變大了呢? 怎樣來證明呢?

師:在每個組的桌子上我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同學們先利用這些材料在小組里討論出實驗方案。 學生討論教師參與。

師:都有辦法了?哪個小組先匯報? 學生匯報。

師:大家的主意都不錯!我發現咱班的同學真聰明!

師:利用圓筒紙和平板紙相對比,這樣才能看出到底哪種形狀的紙承受力大。 師:其他小組呢?

師:好,就按照你們的方法進行,實驗過程中要把(棋子)一個一個地往上放,手要輕,心要細,還要做好記錄。 學生實驗,教師參與。 師:實驗結束了? 生:

師:哪個小組先匯報? 學生匯報。

(實物投影展示記錄單)。

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了什么? 生:筒形紙承受力大。 生:筒形紙承受力大。

師:通過實驗我們發現與平面紙相比,筒形紙的承受力大。

師:請同學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在研究筒形紙與平面紙哪個承受力大時,我們經歷了哪幾個步驟?

師:是什么原因引起我們的研究?

生:發現蔥葉不容易吹彎,然后做了蔥葉的模型,又對模型進行了實驗,測出了結論。

師:先是發現蔥葉不容易吹彎,之后做了蔥葉的模型,又對模型進行了實驗,測出了結論。

師:說的太好了!誰再來說一說? 師:誰再來說著老師就寫下來?

板書:蔥葉性能——制作模型——模型驗證——得出結論

師:你們知道人們利用圓筒形物體的承受力大的優點,發明了什么嗎? 生:煙囪! 師:為什么?

生:不容易歪倒! 生:舉例子。

筒形橋,電線桿,鋼管,用竹子做梯子、椅子等等。 師:太棒了!請看大屏幕:

師邊播放解釋:受蔥葉的啟示發明了筒形葉橋,不容易壓彎,利用竹筒做梯子,承受力大;利用竹筒制作竹椅,結實;筒形鋼運輸還方便、省料;電線桿做成

40 筒形的不容易歪倒;等等。

師:看來,人們利用蔥葉承受力的本領有了許多的發明,也就是開發出了許多方便人們生活的產品。 板書:開發產品

師:其實生活中人們模仿生物的外形和本領進行的發明例子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

生:舉例子。

師:這樣吧,我們進行一次搶答比賽,如果你知道答案就趕快舉手。

課件:(魚——船、鋸齒形的草葉——鋸、鳥——飛機、雷達——蝙蝠,蜻蜓——直升機,人——機器人,變色龍——迷彩服,魚——船,壁虎的腳——吸盤,雞蛋——薄殼結構屋頂,昆蟲復眼——多鏡頭照相機和多鏡頭攝像機,電腦——人腦) 師:同學們剛才看到的這些產品都是模仿了生物的外部特征或本領而發明的。這些生物中當然也包括蔥葉。 板書:擦去“蔥葉”寫出“生物”。

師:思考一下,在生物的啟示下人們進行的發明一般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師:我們先是通過觀察發現了生物的一些特性,然后又建立了模型對這些特性進行驗證,并且根據驗證的結果開發了一些產品,這樣一個過程就叫仿生。(板書:“仿生”寫在課題下面,用括號括起來)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段影片好嗎?看看這個影片講的是誰的故事? (播放《蜘蛛俠》片段)

師:誰能說說這個影片講的是誰的故事?你們喜歡蜘蛛俠嗎? 為什么呀? 師:誰知道蜘蛛俠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他這種武器是仿照什么發明的? 師:你們見過蜘蛛吐絲嗎?幾乎所有的蜘蛛在行動的時候都會這樣吐出細絲來做為安全繩和滑翔索。

師:人們正是受到了蜘蛛的啟示,創造了蜘蛛俠這個科幻人物。

師:隨著科技的發展,仿生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再請大家看一段資料。 播放視屏:仿生嬰兒,仿生手,仿生眼,太陽能電池板(蝴蝶鱗片)等。

師: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樣,任何一門科學的發展都是永無止境的,仿生學也是這樣。生活中還有許多的奧秘等待我們去發現,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生物具有的特性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準備利用這種特性做些什么?說說看?

師:可能大家一時想不起來,不要緊,希望同學們做個有心人,之后我們就舉行一次發生創新大賽怎么樣?有沒有信心獲獎?

師:好,老師再給大家提供一條信息:春天來了,樹葉也會漸漸長大,植物不同,葉子就不同。請看大屏幕:播放葉子圖片。漂亮嗎?

師:請同學們選擇不同的樹葉進行觀察,看看你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另外,課下請同學搜集資料,記錄目前仿生品有哪一些?可以嗎!

高一數學全套講義范文第2篇

《數軸》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溫度計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

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后學習不等式的解法、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重要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正負數,對正負數概念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可以給與適當的鞏固復習。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給以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的局限性,以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教學方法:

七年級學生往往對直觀具體的圖形很感興趣,因此我使用了教具—溫度計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互動式教學法”,讓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的形式貫穿始終。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教給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大膽猜、多交流”的合作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同時獲得體驗和發展。

為此,我設計了以下七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下面是教學過程的具體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興趣:

首先復習:有理數包括那些數?

學生回答后讓大家思考:你能說出一些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例子嗎?

(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溫度計與數軸最為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概括為數軸這一數學模型,于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展示準備好的教具),并提問: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0°C 用 -10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數軸”。結合實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從而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么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里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里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于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并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里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

1、

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給學生以示范。

畫完數軸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

通過小組交流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為一個數學概念“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么?

(1)------(8)

(3)(6)(7)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學生可能出現錯誤判斷,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后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

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并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后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范”“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并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通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后,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么反過來,數軸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為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為后面實數的學習埋下伏筆,這里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30頁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出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展示自己,并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30頁練習

1、

22、課本30頁3題(給全體學生以示范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為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我采用引導式小結)

1、為了鞏固本節課的重點,提問:你知道什么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么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并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都做課本32頁

1、2。

2、最后布置一個思考題: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系如何?(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

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老師的引導價值才會得到體現。

《相交線》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形成4個角的位置和數量關系,為今后學習幾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證明幾何題提供了一個示范作用,本節對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推動作用,所以本節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別對頂角和鄰補角。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3)理解對頂角相等的說理過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轉化,說理能力和數學語言規范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樂趣,增強學習興趣;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中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三)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鄰補角和對頂角的概念及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難點:寫出規范的推理過程和對對頂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直觀的教具演示和多媒體。增大了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使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三、學法指導

讓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學會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從中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能力,并養成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思維活躍,模仿能力強。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并歸納總結。但是受年齡特征的影響,他們對知識遷移能力不強,推理能力還需進一步培養。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立交橋、防盜網。

設問:從這些圖片得出什么幾何圖形?學生會指出:相交線。從而引出了課題:相交線。讓學生借助已有的幾何知識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建立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

(二)新課探討

1.對頂角、鄰補角的位置關系。

讓學生用已備好的剪刀剪紙片、向他們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一把張開的剪刀能聯想出什么幾何圖形?說一說,剪刀剪開紙片的過程中有關角的變化?

學生觀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構造想象成兩條相交直線。在剪刀剪紙片的過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間的夾角不斷發生變化,但是這些角之間存在著不變的位置和數量關系。

通過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幾何圖形,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問題2:任意兩條相交的直線在形成的4個角中,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角?各對角存在怎樣的位置關系?

學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組(四人為一組)為單位,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并填好表格中的內容。接著我加以適當啟發引導,讓他們歸納出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以及對頂角和鄰補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讓學生依據這些判定方法找出圖中的對頂角和鄰補角。有些同學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將肯定他們探討的熱情和發言的勇氣。同時,幫助他們進行糾正。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不拋棄,不放棄,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這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以至解決問題,體現了新型的課改精神。

2.對頂角的大小關系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可以肯定鄰補角互補,也可以猜到對頂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為了讓學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給學生操做。

(2)讓學生通過量角器測量。

(3)讓學生把畫好的對頂角剪下來,進行翻折。

(4)引導學生根據同角的補角相等來推導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引導他們寫出推理過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規范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寫的和老師寫的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接受老師的指導與引導,這也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新型師生關系,即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通過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學生初步養成言之有據的習慣。

(三)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

學生可以通過合作性交流、思考、發表見解。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對頂角的性質,體會生活中的對頂角,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打破了他們一直誤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這一觀念。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例題解析

例:如圖,直線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數。

引導學生先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位置關系,再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數量關系,此題難度不大,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一起來批改。

(五)習題反饋

為了再次強化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及對頂角性質的理解,我適當增加些練習,對于習題,循序漸進提高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于提高,對于趣味題和拓展題,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尋找規律,讓他們進一步感覺“知識來源于實踐”,同時學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學了哪些概念和性質?

2.你還有什么疑惑?

3.談談你對本節課的收獲。

將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進一步培養他們歸納,總結能力。

(七)布置作業

高一數學全套講義范文第3篇

《數軸》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溫度計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

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后學習不等式的解法、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重要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正負數,對正負數概念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可以給與適當的鞏固復習。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給以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的局限性,以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教學方法:

七年級學生往往對直觀具體的圖形很感興趣,因此我使用了教具—溫度計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互動式教學法”,讓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的形式貫穿始終。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教給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大膽猜、多交流”的合作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同時獲得體驗和發展。

為此,我設計了以下七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下面是教學過程的具體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興趣:

首先復習:有理數包括那些數?

學生回答后讓大家思考:你能說出一些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例子嗎?

(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溫度計與數軸最為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概括為數軸這一數學模型,于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展示準備好的教具),并提問: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0°C 用 -10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數軸”。結合實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從而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么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里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里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于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并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里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

1、

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給學生以示范。

畫完數軸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

通過小組交流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為一個數學概念“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么?

(1)------(8)

(3)(6)(7)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學生可能出現錯誤判斷,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后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

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并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后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范”“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并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通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后,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么反過來,數軸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為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為后面實數的學習埋下伏筆,這里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30頁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出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展示自己,并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30頁練習

1、

22、課本30頁3題(給全體學生以示范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為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我采用引導式小結)

1、為了鞏固本節課的重點,提問:你知道什么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么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并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都做課本32頁

1、2。

2、最后布置一個思考題: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系如何?(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

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老師的引導價值才會得到體現。

《相交線》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形成4個角的位置和數量關系,為今后學習幾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證明幾何題提供了一個示范作用,本節對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推動作用,所以本節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別對頂角和鄰補角。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3)理解對頂角相等的說理過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轉化,說理能力和數學語言規范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樂趣,增強學習興趣;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中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三)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鄰補角和對頂角的概念及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難點:寫出規范的推理過程和對對頂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直觀的教具演示和多媒體。增大了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使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三、學法指導

讓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學會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從中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能力,并養成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思維活躍,模仿能力強。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并歸納總結。但是受年齡特征的影響,他們對知識遷移能力不強,推理能力還需進一步培養。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立交橋、防盜網。

設問:從這些圖片得出什么幾何圖形?學生會指出:相交線。從而引出了課題:相交線。讓學生借助已有的幾何知識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建立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

(二)新課探討

1.對頂角、鄰補角的位置關系。

讓學生用已備好的剪刀剪紙片、向他們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一把張開的剪刀能聯想出什么幾何圖形?說一說,剪刀剪開紙片的過程中有關角的變化?

學生觀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構造想象成兩條相交直線。在剪刀剪紙片的過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間的夾角不斷發生變化,但是這些角之間存在著不變的位置和數量關系。

通過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幾何圖形,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問題2:任意兩條相交的直線在形成的4個角中,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角?各對角存在怎樣的位置關系?

學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組(四人為一組)為單位,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并填好表格中的內容。接著我加以適當啟發引導,讓他們歸納出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以及對頂角和鄰補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讓學生依據這些判定方法找出圖中的對頂角和鄰補角。有些同學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將肯定他們探討的熱情和發言的勇氣。同時,幫助他們進行糾正。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不拋棄,不放棄,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這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以至解決問題,體現了新型的課改精神。

2.對頂角的大小關系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可以肯定鄰補角互補,也可以猜到對頂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為了讓學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給學生操做。

(2)讓學生通過量角器測量。

(3)讓學生把畫好的對頂角剪下來,進行翻折。

(4)引導學生根據同角的補角相等來推導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引導他們寫出推理過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規范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寫的和老師寫的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接受老師的指導與引導,這也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新型師生關系,即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通過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學生初步養成言之有據的習慣。

(三)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

學生可以通過合作性交流、思考、發表見解。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對頂角的性質,體會生活中的對頂角,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打破了他們一直誤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這一觀念。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例題解析

例:如圖,直線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數。

引導學生先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位置關系,再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數量關系,此題難度不大,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一起來批改。

(五)習題反饋

為了再次強化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及對頂角性質的理解,我適當增加些練習,對于習題,循序漸進提高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于提高,對于趣味題和拓展題,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尋找規律,讓他們進一步感覺“知識來源于實踐”,同時學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學了哪些概念和性質?

2.你還有什么疑惑?

3.談談你對本節課的收獲。

將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進一步培養他們歸納,總結能力。

(七)布置作業

高一數學全套講義范文第4篇

§23抽屜原理

課后練習

?1.幼兒園買來了不少白兔、熊貓、長頸鹿塑料玩具,每個小朋友任意選擇兩件,那么不管怎樣挑選,在任意七個小朋友中總有兩個彼此選的玩具都相同,試說明道理.

?2.正方體各面上涂上紅色或藍色的油漆(每面只涂一種色),證明正方體一定有三個面顏色相同.

3.把1到10的自然數擺成一個圓圈,證明一定存在在個相鄰的數,它們的和數大于17.

4.有紅襪2雙,白襪3雙,黑襪4雙,黃襪5雙,藍襪6雙(每雙襪子包裝在一起)若取出9雙,證明其中必有黑襪或黃襪2雙.

5.在邊長為1的正方形內,任意給定13個點,試證:其中必有4個點,以此4點為頂點的四邊開面積不超過

(假定四點在一直線上構成面積為零的四邊形). 6.在一條筆直的馬路旁種樹,從起點起,每隔一米種一棵樹,如果把三塊“愛護樹木”的小牌分別掛在三棵樹上,那么不管怎樣掛,至少有兩棵掛牌的樹之間的距離是偶數(以米為單位),這是為什么?

數學教育網http:// 數學教育網---數學試題-數學教案-數學課件-數學論文-競賽試題-中高考試題信息http:// 課后練習答案

1.解 從三種玩具中挑選兩件,搭配方式只能是下面六種:

(兔、兔),(兔、熊貓),(兔、長頸鹿),(熊貓、熊貓),(熊貓、長頸鹿),(長頸鹿、長頸鹿)

把每種搭配方式看作一個抽屜,把7個小朋友看作物體,那么根據原則1,至少有兩個物體要放進同一個抽屜里,也就是說,至少兩人挑選玩具采用同一搭配方式,選的玩具相同. 原則2 如果把mn+k(k≥1)個物體放進n個抽屜,則至少有一個抽屜至多放進m+1個物體.證明同原則相仿.若每個抽屜至多放進m個物體,那么n個抽屜至多放進mn個物體,與題設不符,故不可能. 原則1可看作原則2的物例(m=1)

2.證明把兩種顏色當作兩個抽屜,把正方體六個面當作物體,那么6=2×2+2,根據原則二,至少有三個面涂上相同的顏色. 3.證明 如圖12-1,設a1,a2,a3,„,a9,a10分別代表不超過10的十個自然數,它們圍成一個圈,三個相鄰的數的組成是(a1,a2,a3),(a2,a3,a4),(a3,a4,a5),„,(a9,a10,a1),(a10,a1,a2)共十組.現把它們看作十個抽屜,每個抽屜的物體數是a1+a2+a3,a2+a3+a4,a3+a4+a5,„a9+a10+a1,a10+a1+a2,由于

(a1+a2+a3)+(a2+a3+a4)+„+(a9+a10+a1)+(a10+a1+a2) =3(a1+a2+„+a9+a10) =3×(1+2+„+9+10)

根據原則2,至少有一個括號內的三數和不少于17,即至少有三個相鄰的數的和不小于17. 原則

1、原則2可歸結到期更一般形式:

原則3把m1+m2+„+mn+k(k≥1)個物體放入n個抽屜里,那么或在第一個抽屜里至少放入m1+1個物體,或在第二個抽屜里至少放入m2+1個物體,„„,或在第n個抽屜里至少放入mn+1個物體. 數學教育網http:// 數學教育網---數學試題-數學教案-數學課件-數學論文-競賽試題-中高考試題信息http:// 證明假定第一個抽屜放入物體的數不超過m1個,第二個抽屜放入物體的數不超過m2個,„„,第n個抽屜放入物體的個數不超過mn,那么放入所有抽屜的物體總數不超過m1+m2+„+mn個,與題設矛盾. 4.證明 除可能取出紅襪、白襪3雙外.還至少從其它三種顏色的襪子里取出4雙,根據原理3,必在黑襪或黃襪、藍襪里取2雙. 上面數例論證的似乎都是“存在”、“總有”、“至少有”的問題,不錯,這正是抽屜原則的主要作用.需要說明的是,運用抽屜原則只是肯定了“存在”、“總有”、“至少有”,卻不能確切地指出哪個抽屜里存在多少. 制造抽屜是運用原則的一大關鍵

首先要指出的是,對于同一問題,??梢罁闆r,從不同角度設計抽屜,從而導致不同的制造抽屜的方式. 5.證明如圖12-2把正方形分成四個相同的小正方形. 因13=3×4+1,根據原則2,總有4點落在同一個小正方形內(或邊界上),以此4點為頂點的四邊形的面積不超過小正方形的面積,也就不超過整個正方形面積的.

事實上,由于解決問題的核心在于將正方形分割成四個面積相等的部分,所以還可以把正方形按圖12-3(此處無圖)所示的形式分割. 合理地制造抽屜必須建立在充分考慮問題自身特點的基礎上. 6.解如圖12-4(設掛牌的三棵樹依次為A、B、C.AB=a,BC=b,若a、b中有一為偶數,命題得證.否則a、b均為奇數,則AC=a+b為偶數,命題得證. 下面我們換一個角度考慮:給每棵樹上編上號,于是兩棵樹之間的距離就是號碼差,由于樹的號碼只能為奇數和偶數兩類,那么掛牌的三棵樹號碼至少有兩個同為奇數或偶數,它們的差必為偶數,問題得證. 數學教育網http:// 數學教育網---數學試題-數學教案-數學課件-數學論文-競賽試題-中高考試題信息http:// 后一證明十分巧妙,通過編號碼,將兩樹間距離轉化為號碼差.這種轉化的思想方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方法

高一數學全套講義范文第5篇

(1)已知直徑求周長:C = π d

(2)已知半徑求周長:C = 2 π r

2、圓的面積公式:

(1) 已知半徑求圓的面積:S = π r

2 (2) 已知直徑求圓的面積:S = π(d÷2)2 (3) 已知周長求圓的面積:S = π ( c÷ π ÷2 )2

3、圓柱的側面積公式:

(1)已知底面周長和高求側面積:S = c h (2)已知底面半徑和高求側面積:S = 2 π r h (3)已知底面直徑和高求側面積:S = π d h

4、圓柱的表面積公式:S = S側 + 2 S底

(1)已知半徑和高求圓柱的表面積:S = 2 π r h + 2 π r2

(2)已知直徑和高求圓柱的表面積: S = π d h + 2 π ( d÷2)2 (3)已知底面周長和高求圓柱的表面積: S = c h + 2 π ( c÷π÷2)2

5、圓柱的體積公式:V = s h (1)已知半徑和高求圓柱的體積:V = π r 2 h (2)已知直徑和高求圓柱的體積: V = π ( d÷2 )2h (3)已知底面周長和高求圓柱的體積:V = π ( c÷π÷2)2 h

6、圓錐的體積公式:V =

1 s h 31 π r 2 h 31(2)已知直徑和高求圓錐的體積: V = π ( d÷2 )2 h

31(3)已知底面周長和高求圓錐的體積:V = π ( c÷π÷2 )2 h

3(1)已知半徑和高求圓錐的體積:V =

7、復習要用公式:

(1)長方體體積公式:V = a b h

V = s h (2)正方體體積公式:V = a 3

(3)長方形的周長公式:C = ( a + b )×2 (4)正方形的周長公式:C = 4 a (5)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S = a h

(6) 三角形面積公式:S = (7)梯形面積公式:S =

高一數學全套講義范文第6篇

(二)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兩年的數學學習中,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如用兩個數字卡片組成兩位數的排列數,三個小朋友兩兩握手的組合數等。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具體內容包括稍復雜的排列問題、搭配問題(分步乘法計算原理)、稍復雜的組合問題等內容。是在二年級上冊簡單的排列組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排列組合問題。難度有所提升,不僅數據加大了,而且問題情況更加復雜,同時也給出了更簡潔、更抽象的表達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排列與組合不僅是組合數字的最初步知識和學習概率統計的基礎,同時也是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數學知識。

教材在編排廣泛選取學生熟悉的事例,易于學生的理解和體會;數形結合,用符號化的呈現形式凸顯有序、全面的思考方法;讓學生通過寫一寫、畫一畫、連一連等活動,獲得對抽象的數學方法的體會和理解。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尋找稍復雜事物排列數或組合數的過程,掌握簡單搭配的方法,發展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能用更簡潔、更抽象的方式進行表達,體會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符號化思想。

3.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根據實際問題列舉或連線等方法找出事故的排列數。

2.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就是把幾個事物每兩個組合在一起,用連線的方法把要組成的事物兩兩相連,得到組合數。

教學難點:掌握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的方法。

四、教學措施: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和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借助多種學習方式和關鍵性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漸步入深入,掌握有

1 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方法。

3.注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的能力。 4.注意教學語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學要求,到位而不越位。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排列問題:教材第101頁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培養學生全面、有序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能夠有順序、全面的地思考問題并用數學語言及符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學難點:

能夠有順序、全面的地思考問題并用數學語言及符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法、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交流 課時:1課時 教具:課件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來到數學樂園門口,發現門緊鎖著,想要出門必須先破譯門鎖上的密碼。這密碼是由四個數字0、

1、

3、5組成的一個兩位數,猜一猜可能是哪個密碼。

問:如果不告訴你正確的密碼,至少需要試幾次才能保證把門打開? 師:要求至少需要試幾次才能保證把門打開,實際要知道什么? (用0、

1、

3、5可以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

二、新課教學

活動一:擺一擺、寫一寫——探索搭配。 1.感知搭配。

2 師:下面就來看看這幾位同學寫的數。(把寫的有順序的數放一起,把無序寫的數放一起)

師:為什么大家的結果會不同呢?大家議一議。 2.操作理解。

給學生提供數字卡片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生反饋(上臺操作展示),學生在擺時引導學生一種一種的數出來。 操作完后引導學生進行評價:誰來評價一下他擺的怎么樣?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擺能讓人很清楚的數出有9種搭配方法? 師:比較一下這兩種擺法,哪種更好呢?好在哪?

最后引出:我們在搭配中要按順序,搭配時做到不重復也不遺漏,這樣才能準確的找到全部的搭配結果。

師:剛才第二位同學用數字卡片進行有序地搭配,讓人很清楚的數出有9種搭配方法。咱們應該怎樣進行有序搭配呢?

活動二:想一想、議一議——深化搭配。 1.首位固定法。

觀察有規律搭配的數,引導學生讀懂其中所蘊含的規律。 十位為1的有3個數,它們分別是:

10、

13、15。 十位為3的有3個數,有30、

31、35。 十位為5的有3個數。他們分別是50、

51、53。

十位相同,個位不同的兩位數各有3個,所以一共有9個兩位數。 師:為什么十位不能為0? 乙:這樣按順序寫,就能不重不漏。

師:如果是組成三位數,我們應該先固定什么位? 2.連線法。

師:你還能用你自己的方法又快又準的找出全部的擺法嗎?(生動手記錄并匯報結果)

師:你是怎樣做的?(學生展示)

師:我們來比較一下,誰的表示方法更好一些呢?好在哪?

師小結:只有做到了有序搭配,不重復和不遺漏,才能又快又準確的找出所有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101頁“做一做”第1題。

師:前面咱們已經學會了進行有序的搭配,那現在你能用咱們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這道題嗎?

師:應該怎樣搭配呢?

生:按一定順序,不重復也不遺漏的進行搭配。

師:對,做到了有順序,不重復也不遺漏,就能找到全部的搭配結果。 教師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大家一起發現搭配的一些規律。但搭配中的問題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還有更多的搭配規律我們沒有發現,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動腦筋找到和解決這些數學問題的規律。

2.完成第101頁“做一做”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排列

十位 個位

1 0、

3、5 組成

10、

13、15 3

1、0、5 組成

31、30、35 5 0、

1、3 組成50、

51、53

3×3=9(種)

教學反思: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排列與組合,在本節課內容的學習上,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小組合作,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來讓學生學習有順序地進行數學思考,解決數學問題,教師只需要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加以指導,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培養,本節課知識也特別適合讓學生自己探究。

第2課時

教學內容:搭配問題:教材第102頁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與策略。 2.讓學生經歷從眾多表示組合的方法中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具有初

4 步的符號感和數學思考。

3.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找出簡單事物的搭配方法。 教學難點:找出簡單事物的搭配方法。 教法、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交流 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教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出示學校進行主持人選拔賽的通知,我班選手張麗入圍。

教師:同學們,張麗同學為了這次比賽,做了精心的準備??匆豢此郎蕚淞藥准弦?幾件下裝?

學生交流。

師:她想請大家幫忙,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裝,一共有多少種穿法?你會建議她怎樣穿?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搭配中的問題。(板書:搭配問題)

二、新課教學 1. 理解信息,自主搭配

(1)理解情境,獲取數學信息。 教師:根據這些信息,你會怎樣搭配?

預設:①短袖配短裙;②長袖配褲子;③長袖配長裙;…… 教師:根據這些信息,到底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教師:同學們有不同的想法,究竟能搭配成幾套呢?看來,在衣服的搭配中還大有學問呢。

(2)學具操作,擺一擺。 同桌合作,學具操作。

讓學生拿出衣服卡片和同桌擺一擺,看看一共能擺出幾種不同的方法。

5 教師巡視,及時收集學生擺卡片過程中出現的情況:(1)擺放有序和無序;(2)方法多樣和唯一;(3)記錄無序。

(3)匯報展示,說一說。 請學生板演,展示搭配的過程。 (4)師生交流,議一議。 預設一:無序表述,方法不全面。

預設二:只會表達其中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裝,或者兩件上衣配兩件下裝。 預設三:能說出所有的六種方法。 2. 感悟有序,體會簡潔

師:有的同學有兩種,有的同學有三種,還有的同學有六種搭配的方法,請他們與大家分享是如何進行搭配的?

(1)對比感知,有序思考。

請表述不完整的同學先匯報自己的操作過程,可能出現: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裝,或者兩件上衣配兩件下裝,引發學生產生不同的想法,建立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方式,進行討論補充,初步建立有序思考的思維方式。

預設方法一:

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裝,可以配2套。 預設方法二:

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裝,另一件上衣配兩條裙子,有3種搭配的方法。 預設方法三:

固定上衣,用一件上衣去搭配3件下裝,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3件下裝,兩件上衣就有6種搭配方法。

對于第三種方法全班進行分析討論,怎樣才能搭配全面,提煉總結出:“有序思考,

6 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并板書。

教師追問:誰能說一說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復? 學生交流。

小結:只要有順序地思考,就可以不遺漏、不重復地找出所有的方案。

教師設疑:除了從上衣考慮可以搭配什么下裝的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今天我們帶了服裝的學具,進行模擬搭配,如果沒有這些學具,我們可以怎樣思考?

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同桌交流,再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搭配的方法。 (2)方法呈現,比較優化。

匯報交流,課件展示學生的作品。善于捕捉學生生成資源,進行交流討論,從而完善。

預設方法一:固定下裝,用長褲去搭配兩件上衣,再用花裙去搭配兩件上衣,最后用長裙去搭配兩件上衣,一共有6種方法。

預設方法二:教材中女孩的方式,見教材第102頁。 預設方法三:教材中男孩的方式,見教材第102頁。 (3)符號意識,簡潔有序。

分析討論方法四和方法五。先分別請兩位同學說說自己方法。 教師設疑:這樣的方法有什么優點?

全班交流,得出:有序思考,分類整理,簡潔明晰,便于記錄。 教師追問:如果是你,你會采用哪種簡潔的方式呢?

學生交流匯報,可能會說用數字,圖形、符號等方式進行記錄。 (4)列式計算,發現規律。

提出問題:每種方式都有6種搭配方法,可以怎樣列算式? 同桌討論,匯報交流。

預設:一件上衣有3種搭配方法,兩件上衣就有2個3種,可以列式:3+3=6(種)或者3×2=6(種)。

請學生說出算式中“3”“2”“6”各表示什么意義。突出“2件上衣”和“3件下

7 裝”。

(5)變式練習,鞏固運用。

教師追問:如果3件上衣和3件下裝,共有多少種搭配方式呢?

學生猜測,按照一件上衣可以搭配3件下裝,三件上衣搭配3+3+3=9(種),或者3×3=9(種)。

實際驗證,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匯報分析,圖示驗證,展示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基礎練習,組數。 課件出示“做一做”第1題。

閱讀信息,猜測組數的個數,實際操作,記錄組成的數,嘗試列式,驗證猜想。 課件設疑:拉動紙條,有幾種方法,有什么優點?

師生匯報小結:固定其中一個數位,有序思考,可以不重復不遺漏,進行分類,便于排序等優點。

2.聯系生活,吃早餐。 課件出示“做一做”第2題。

閱讀信息,食品分類,猜測搭配數量,進行連線,驗證猜想,列式計算。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搭配

2×3=6(種)

搭配要有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

教學反思: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搭配的學習,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與策略,讓學生經歷從眾多表示組合的方法中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具有初步的符號感和數學思考,從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第3課時

教學內容:解決問題:教材第103頁例3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試驗等活動發現簡單事物的組合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地、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3.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法、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交流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握手游戲。

師:同學們,老師想和你們握握手,誰愿意?(我愿意。)好的,現在老師請兩位

9 同學上來,我們三個人一起來握握手。大家注意觀察,每兩個人握一次手,我們三個人一共握幾次手?(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一共握了3次手。)

同學們觀察很認真,現在老師在黑板上用字母來表示我們三個人。(A、B、C)你能用連線的方法求出一共握了幾次手嗎?

指名學生板演。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樣的球類運動呢?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03頁例3。 1.提出問題。

如果這四個隊每兩個隊踢一場球,一共要踢多少場? 2.小組合作。

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組合作,用四個隊的國旗圖片連一連。 3.小組討論。

4.小組匯報交流。(匯報時,讓學生利用國旗圖片在黑板上演示他們求組合數的方法。)

其他同學認真觀看,看他們的方法和你們小組的方法一樣嗎?(每種方法都放手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老師適當引導。)

5.小結。

第一種方法:把四個國家擺成正方形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第二種方法:把四個國家擺在一直線上再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師:無論同學們用哪種方法求都可以,只要這種方法是你喜歡的。

三、鞏固練習

師:下面我們用剛才學習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好嗎?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強?

1.完成教材第103頁“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連一連,然后交流。 明確:一共要通 10 次電話。

2.每兩人進行一次比賽,一共要比幾場?

學生完成后,匯報方法。(生討論連線)

小華—小青 小華—小明 小青—小明,每兩個人進行一場比賽,一共要比3場。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簡單的組合,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組 合

3+2+1=6(種)

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觀察、操作、試驗等活動發現簡單事物的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地、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并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我們的校園

11 教學內容:教材第106頁“我們的校園”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

2.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以及熱愛學校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設計方案三個方面,體驗“設計校園活動”的實踐活動。

教法、學法:實踐、操作、探究、小組合作交流 課型:活動課 課時:1課時 教具: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校園里已經生活將近3年了,你想說點什么? 其實在我們美麗的校園里每天都會有許多的問題要用數學來解決。 課件出示情境圖,收集信息: 1.收集草坪面積的信息。 2.了解草皮的種類和價格。 3.收集校園的信息和建筑物的位置。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調查,對于調查充分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 請同學們匯報課前收集的信息。

提問:誰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信息。

二、探究設計 1. 活動一:

(1)探討草皮的不同鋪法并計算費用。 (2)收集草坪面積的信息。

咱們學校共有東西兩塊草坪需要更換草皮,這兩塊草坪的面積相同,長都是28米,寬都是16米。

如果只有3000元的費用,可以怎么樣鋪草坪?

12 建議一:全部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 建議二:東西兩塊草坪鋪不同的草。 建議三:

(3)展示各小組的方案。

請每個小組將本組的方案寫在黑板上進行展示,并提問:你最喜歡哪一組的設計?哪組的設計最經濟呢?

2. 活動二:

(1)設計拔河比賽的賽程。 (2)比賽時間。

計劃在本周五下午15:00—16:30,每場比賽用時20分鐘,準備10分鐘。 (3)比賽地點。 學校操場。 (4)對陣班級。

三、四年級的四個班,先分組比賽,勝者再進行決賽。 各小組派代表展示本組的設計方案。

(5)請同學們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一組的設計,對最受歡迎的小組提出表揚。

三、課堂小結

美麗的校園,用你的智慧去設計。 板書設計:

我們的校園

上一篇:工業經濟運行分析范文下一篇:公益志愿服務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