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時代文化發展論文范文

2024-01-01

網絡時代文化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社會經濟發展飛速的時代,企業財會管理工作也迎來了全新的挑戰,在如今網絡時代如何提高企業財會管理也是我們值得研究的問題,網絡改變了人們生產與生活,當然網絡的發展也促使企業財會管理隨之變化并而有所提高,作為企業更要重視網絡時代發展規律,迎合發展等有利因素,進一步健全財會管理能力,通過網絡時代等各種有效信息全面提高財會管理。本文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希望有所助力。

關鍵詞:網絡時代;企業財會管理;問題;完善對策

當今網絡時代下,企業的外部競爭日漸激烈,對于內部財會管理來說也需要進一步的強化和完善,通過內部管理結合網絡時代發展規律可以有效提升企業各項工作質量,尤其在經濟發展新時期,我們必須找出網絡環境下企業發展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而結合問題有目的的提出處理意見和對應對策,全面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1 網絡環境下企業財務會計及管理出現的問題

1.1 在網絡環境下會計數據書面化與虛擬化之間存一些問題,這也是最突出的問題

企業在發展管理過程,遇到很多運行模式,網絡環境下這些財務運作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往都是單一的使用紙質原始憑證,通過類似這類原始憑證的形態進一步呈現給分析人員,會計人員也是主要通過這些資料進行數據呈現或再現,這些信息作為起點數據,無論在選擇或提取上都存在傳統方式,過于復雜,并且存在真實性問題?;ヂ摼W環境促使下,促進了財會管理思維轉變,也開始在企業內部發生變化。成為了電子數據存儲。所以說它們直接是存在矛盾的。

1.2 保存數據可靠性問題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各種各樣的電子單據、電子報表、電子合同大量出現,這些電子數據無法通過傳統的紙質介質進行簽字方式來進行保存辨別,這樣就導致了原始憑證容易出現辨別真偽上存在風險,同時由于網絡環境中容易出現法律規范體系以及技術保障而出現的黑客攻擊、病毒感染,計算機故障等等原因進而對于企業會計管理控制帶來很大的困難。虛擬化數據傳遞可靠性。傳統的企業交易方式就是各種會計數據一經確認就不能修改,所以是會計中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基本的數據,這些數據也能夠做到妥善的保管,一般傳統的會計數據出現問題都是在傳遞借閱過程中,其他方面都很少出現問題?,F在我國的企業都會有幾個不同銀行的賬戶,這些賬戶由于處于不同的銀行之間,同時又由于通信平臺不統一所造成的網絡堵塞問題以及黑客的攻擊,都會給虛擬化數據傳遞帶來不可靠不安全的問題。

1.3 網絡系統軟硬件不完善的問題

企業財會制度規范化問題日益突出,這給財務軟件運用帶來很大困難,再加上企業管理者自身沒有現代會計方面的知識,對于財會知識掌握不多,看到財會軟件更是頭疼,無法掌握更多知識,因此在意識上就不會有重視的感覺,同時一套財會軟件外加維護費用比較多,更是增加了企業的應用成本,尤其是財會軟件的使用在短期內無法見到明顯的效果,反而對于原有企業財會人員的情緒有一種打擊,尤其是財會軟件既需要掌握財會知識,更是需要掌握計算機知識,因此給會計信息化的運用帶來消極影響!

2 對網絡時代下財會信息管理模式的構想

2.1 應建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首先,在硬件方面,我國還處在初級階段,只是在低檔的微型計算機的運行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隨著國力的增強,企業要不斷地引進先進的技術,爭取以最快的速度趕超國際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腳步;其次,在財會信息管理系統軟件方面,我們要不斷地更換較為先進的系統軟件,就要不斷地學習與借鑒國際先進的軟件開發理念,使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再次,在開發的手段與使用的開發工具方面,由于財會信息管理工作仍處于發展階段,只能用于簡單的編程系統開發,在軟件的構成與應用方面沒有明顯的成效,因此,需要加強學習,不斷探索新的軟件開發模式,提高財會信息管理系統開發水平,滿足新形勢下對企業管理的需求。

2.2 應加強財會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與控制

網絡時代下,作為企業需要進一步完善并提高財會管理,要適當加強應用與控制,提防黑客入侵,做好企業內部信息數據等安全工作。在企業實際運行與長效發展過程需要進一步加強財會信息管理系統工作的順利實施,例如在企業中建立有效防火墻,確保數據備份系統的完善,提高數據提取與利用控制效率,進而綜合手段保證企業財會信息數據的全方位安全,避免競爭對手或被其他人利用,擾亂公司內部安全秩序。

2.3 應建立企業信息網絡

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要想實現企業財會信息網絡經營活動,就需要企業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網站,在網上進行營銷,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安排專業人員對網站的信息進行篩選,并給予補充。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發展,企業財會信息管理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基于電子商務的興起,財會信息管理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尤為重要。企業通過基礎數據的信息化、企業基本業務流程設計和事務處理的信息化以及企業內部控制設計及實施控制過程的信息化,達到以人的行為規范管理信息化工程來增強企業的內部核心力量,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4 建立健全會計法律法規

在網絡時代,尤其在企業中,財會信息管理更需要法律法規的約束,如今財會管理受網絡的影響也隨之提出了很多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也必須要進行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管理,所以,加強財會管理領域的法律法規建設更為重要,這也是確保網絡時代下財會管理工作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建立法律法規過程,需要結合實際,從企業發展角度出發,在不影響企業有效發展前提下,確立健全的會計法律法規,對于出現違法等問題及時處罰治理,尤其對存在挪用公款、徇私舞弊等方面,要明確責任制度,有效制止這類情況發生,另外,可以完善監督機制,通過保證財務管理正常進行下,是企業發展過程處于監督管理中,確??梢院侠矸€定發展。

2.5 在如今網絡時代促使下,進一步提高軟件開發以及利用能力

只有把會計軟件開發與實際使用結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其綜合服務管理水平。在軟件開發上,一些會計軟件開發公司要結合企業所面臨的財務問題不斷從會計軟件開發方面入手,并且對于開發出來的軟件要滿足企業之間對于會計軟件后期服務的需求,做好售后服務與指導是必要的,同時,做好遠程服務是必然發展趨勢。避免造成企業不好的影響,讓企業了解會計軟件公司開發軟件作用,從實質上改變企業對于軟件公司的看法。對于開發軟件公司來說結合企業需求開發適合的軟件也是提高網絡環境下企業財會管理的必要條件,這樣可以提高會計核算能力,加強軟件的實用性與企業實用性。

結束語

當今網絡環境下,無論是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單位,在財會管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通過網絡環境的影響,這些存在的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并在信息技術促使下得以進一步完善。在網絡時代發展過程中只要結合有效的管理與創新,必然可以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也會加強企業全體員工的工作效率。我們在建設過程中更要對網絡時代經濟環境給予高度重視,只有與時俱進,強化創新與改革措施,才能提高企業財會管理水平,進而促進企業經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淼.網絡時代下的企業財會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4,33.

[2]丁友萱.論網絡經濟時代的財務會計管理[J].現代經濟信息,2015,16.

[3]尹斌.網絡環境下的企業財會信息管理模式淺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2,09.

[4]鄺暉.網絡時代下的企業財會管理[J].中國外資,2012,23.

網絡時代文化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簡介]孟京頤(1969—),女,河南省許昌市人,許昌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摘 要]網絡英語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反映了網絡文化與網絡生活的變化,因而以某種形式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網絡英語新詞的生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語言現象。英語新詞從產生到逐漸傳播,再到被普遍應用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匯單位,是大腦運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諧音、轉喻等修辭手法對新事物進行思維的結果,其生成過程既隨意、簡單,又抽象、復雜。由此產生的多數新詞已經固化成凝固詞,在句法上具有獨立性,在語義上具有完整性,在語用上具有經濟性。網絡英語新詞構詞的突出特征就是靈活多變:一是構詞方式靈活多變,主要有縮略法、詞鏈類推法、同音借用法;二是語義變化靈活多變,主要有擴大舊詞含義、縮小舊詞含義、引申舊詞含義、改變舊詞詞性等。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呈現出不斷增加、求簡、趨繁、多語化和重應用化的趨勢。

[關鍵詞]網絡英語新詞;認知語言學;隱喻;轉喻

互聯網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對網絡語言的影響。目前,互聯網上使用最多的語言是英語,網絡英語新詞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衍生品,這些新詞被認為是網民進入虛擬空間的身份符號,網絡語言的使用是虛擬社區特有的標志。網絡新詞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研究方法與一般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語言學包括認知語言學、生成語言學、比較語言學、類型語言學等。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分析人們對網絡英語新詞的整個認知過程,揭示英語詞匯在語境、社會心理等作用下發生的語義轉移,同時對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以期為網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網絡英語語言提供理論支撐。

一、網絡英語新詞的構詞特征

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1]認為,新詞是以一定的語音形式與一個全新概念或意義相結合的在語言運用中具有穩定性和復雜性的語言單位。網絡英語新詞構詞除了符合索緒爾對新詞的界定之外,其突出的特征就是靈活多變。這種特殊的語言變體不拘泥于語法限制,拼寫簡單隨意,構詞方法和語義靈活多變。

1.構詞方式靈活多變

網絡英語新詞構詞方式的多樣性充分說明了網絡語言靈活多變的特征。從詞匯學的角度看,網絡英語新詞多用縮短式或組合式構成法,意在簡潔明了、經濟方便,這既符合語言經濟的原則,又可以滿足網絡用戶的心理需求。

(1)縮略法??s略法就是把詞的音節加以省略或簡化,是語言的一種簡化用詞現象[2],具有字數少,結構緊湊,易讀、易寫、易懂等特點,符合語言學家Zipf[3]的省力原則與Mantinet[4]的經濟原則??s略法的認知理論基礎是:大腦的認識活動是在記憶知識的基礎上以最節約的方式進行,遇到繁雜冗長的短語或者詞匯,大腦便潛意識地去繁就簡,用簡單具體的概念取代復雜抽象的概念。換言之,縮略語具備人們認知事物的2個特點:一是容易引起并保持人們的注意;二是便于記憶和使用。語言的省力原則在形式上即是語詞的縮減。英語是表音文字,詞匯是系列字母的組合,其經濟原則主要體現在字母的縮寫,縮減字母的原則取決于使用是否便利??s略構詞法主要有以下5種。其一,首字母縮略法,如EEC——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市場),A/S/L——age/sex/locati(年齡、性別、地址),FYI——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參考)。其二,音節省略法,如pgup——page up(網頁上翻);pgdn——page down(網頁下翻),nat——nationalist(民族主義者),mod——modern(時髦的)。其三,詞素改變法,如biz——business,plz——please,wot——what。其四,成分省略法,即用1個成分來替代復合詞,如server(服務器)代替client serve。其五,單詞截短法,如con 來自convention,decaf 來自decaffeinated,vert來自vertical,sig 來自signiture??傊?,英語新詞簡化形式之多、簡化程度之大使我們目不暇接。這些詞從無到有,逐漸固化為網絡語言中的詞匯單位。

(2)詞鏈類推法。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新事物新現象促使許多具有同一特征的詞匯以系列化的形式出現,而已有的詞匯已不能準確地表達它們,短時間內創造新詞也并非易事,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舊詞的再加工創造,詞鏈類推便是其中一種。詞鏈類推法屬于認知語言學理論范疇,符合人們認知事物的思維模式。大腦認知新事物時首先會把具有同一特征的系列關聯詞匯歸類形成詞鏈,例如把詞匯歸為電腦類、家庭類、教育類、經濟類等,然后再在每類詞鏈范疇中找出反映此類詞匯共性的一個基本詞,這樣基本詞匯范疇下便可以容納較多的相關詞匯,最后以基本詞為核心詞再與其他附屬詞結合便可發散性地形成許多系列“家族詞匯”,即詞鏈。大腦一旦形成詞鏈思維模式,就可以進行類推,自創新詞。例如,與電子相關的詞匯可以仿照以下的模式類推自創:eservice(電子服務),ecash(電子現金),erevenue(電子商務收入),等等。顯然這一系列新詞的基本詞是e(electronic),其他與之組合的詞稱作附屬詞,只要在意思上能夠入列的任何詞都可以和e搭配,生成“家族成員”。再如,與污染相關的詞有environmental pollution(環境污染),thermal pollution(熱污染),internal pollution(體內污染),visual pollution(視覺污染),antipollutionist(反污染者)等;與隔閡相關的詞匯有generation gap(代溝),credibility gap(信譽隔閡),culture gap(文化隔閡),communication gap(通信隔閡)等。這些詞形成之時,也許是出于語用和表達便捷的需要,而一旦被接受,就會凝固成一個整體意義。詞鏈類推法造詞功能強大,人們以此可自創大量形態類似的系列英語新詞。

(3)同音借用法,也稱諧音法。諧音法構詞的2個基本要素是主項和隨激項,其構詞過程可以從以下2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第一,從話語者的角度分析。話語者之所以能借用同音造詞,是因為大腦對于語言符號所產生的第一本能反應就是語言符號的聲音形式,即語音。主項(目標詞匯或者句子)通過語音刺激大腦進行聯想,使大腦本能地搜尋所儲存的另外同音或者近音卻不同義的詞匯,借諧音建立音聯關系,然后以此為基礎生成音相似而義不同的新的義項新詞,即隨激項,用之取代繁雜的句子或者音節長的單詞。網絡中以諧音修辭法聯想的隨激項往往簡短、實用,縮短了網絡輸入時間,其形式多以單個的字母、數字或者字母的組合出現,簡稱諧音“字母詞”或“數字詞”。如IC——I See(我明白了);good 9——good night(晚安);It’s up 2 u——It’s up to you(這由你來決定)等。第二,從聽話者的角度分析。

當聽話者看到隨激項新詞時,會本能地將之與熟悉的舊詞(諧音主項)建立音聯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邏輯推理、語境聯想、背景知識等手段識別并找出與新詞最為相融的對應表達,從而實現對同音聯接的理解。在諸多網絡英語新詞中,同音借用語占據流行語相當大的比例,通過諧音修辭后的字母詞或數字詞,具有簡約、生動等特點,符合網民社交方便快捷的主觀需要,以及實現自我價值和宣泄情感的表達需要。正因為如此,很多同音借用詞被廣泛應用,并且逐漸成為固定詞項。

2.語義變化靈活多變

語義變化不是人們的任意行為,有其語言學上的理論依據。張永言[5]指出,詞義從歷時的角度可分基本意義和引申意義、詞源意義和現行意義?;疽饬x就是原詞義項,也就是我們最早習得的舊詞的含義,原詞義項又通過人們認知機制以發散性的方式向外擴張,從而獲得引申意義。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造成詞匯空缺,這時大腦會尋找已經存在的概念,對新舊事物的性質、功能、作用等特征進行聯系、比對和歸類,然后借助熟悉的、具體的概念通過隱喻、轉喻、引申等工具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認知,即由簡單域向復雜域映射,其結果是將基本語義范疇進一步延伸,以形成新的語義輻射范疇。正如語言學家F.Ungerer等[6]所指出的,隱喻和轉喻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它們的認知基礎是意象模式,它們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經驗,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重要作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英語詞匯資源,有效發掘其表達潛力。語義變化途徑通常有以下4種。

(1)擴大舊詞含義。舊詞通過認知轉喻機制在新的語境下又有了新的詞義,詞義范疇得到擴充,換言之,舊詞被賦予1個新義就是在詞匯中增加了1個新詞位。轉喻手法的思維模式是以生活中不同認知類型事物之間的鄰近聯想為基礎,提取事物之間的關聯性特性,在同一認知域內用具體的、易感知的、易記憶的1個詞匯泛指更廣的、較為抽象的含義,換句話說,就是用部分指代整體。陳建生[7]指出,新義通常是在本義的基礎上通過轉喻的方式產生的。例如英語head由原義“頭”擴展引申出一切事物的頂部,再引申出身居高位的人,由此義擴展開去,泛指各種各樣的帶頭人。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cherrypick原指摘櫻桃,借用轉喻,現泛指挑選最好的東西;hot potato原指熱土豆,現泛指所有棘手的事情;plastic原指塑料,現指欺詐的、虛偽的。轉喻的方法能使原詞詞義范疇擴大。由此可見,轉喻是舊詞意義轉移的工具,人們借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新事物并形成新概念。同時,新詞不僅有了詼諧的含義,而且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2)縮小舊詞含義。還有一些網絡英語新詞詞義比原詞義范疇小,這種方法也可以歸類于轉喻。轉喻認知思維側重建立2個不同認知類型事物之間的鄰近關系,將一種事物的概念由此及彼地轉移指代新事物而創造出新的意義。與擴大舊詞含義相反,此類方法是用整體指代部分。例如,bounce原指彈跳,通過轉喻指退回無法投遞的郵件;garbage從生活垃圾變為垃圾郵件或錯誤的數據;administrator原指管理人,新義為法庭指定的破產公司管理人;plastic原指塑料,現在的新義是(塑料制成的)信用卡。轉喻的認知功能是通過跨域映射實現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

(3)引申舊詞含義。王文斌[8]認為,大多數多義詞是隱喻認知的產物。網絡英語新詞也是如此。英語詞匯的一詞多義是基本意思在一定的語義范疇之內通過隱喻認知對抽象范疇概念化的結果。隱喻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是依賴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在不同概念域的映射。當新事物很難找出與之匹配的詞匯時,人們便會以相似聯想為心理基礎,將主觀經驗與感覺體驗相互匹配,進行概念融合,即通過用事物A來理解事物B,用已經存在的概念A來表達概念B,引申詞義范疇,最終形成對新事物形象、生動的描述。例如,hit原指打擊,現映射到電腦行業,新的義項是點擊;cookie原指小甜品、餅干,現隱喻為電腦術語,指服務器暫存放在你計算機上的一筆資料;host原指主人,現指電腦主機;caption原指標題、插圖的說明、電影的字幕,現普遍指電視屏幕補邊的字幕。引申思維模式不僅提供了新的語用意義,為我們定義新事物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而且反映了人們習慣用熟悉、穩定的詞匯表達新義的認知規律。由此途徑達到的語義,是集形象、貼切、實用、經濟于一體的思維表達方式。

(4)改變舊詞詞性。詞性的互變是網絡英語新詞產生的途徑之一。詞性發生變化時,詞的原義也會發生相應變化。詞性的轉化是英語構詞的一種特殊現象。詞性轉化也是通過隱喻認知來實現的。[6]詞性轉化是需要前提條件的:首先,不同詞性的語義應該是相互關聯、相互包含的;其次,形態結構應具有相似性,以容易使人產生聯想。同時,隱喻修辭現象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會產生,孤單的1個詞是無法產生任何意義上的聯想。例如,text(課本),只有當事人處在要發信息這個語境時,才可以隱喻為發信息;google本意是搜索引擎,動詞為搜索;blingbling動詞為珠寶的響聲,名詞指代穿名牌衣服與戴璀璨珠寶;bingo本意指賓戈游戲,動詞泛指贏了,還可以在你答對問題時或者做對事情時說bingo表示對了。以上這些詞匯就是利用隱喻效應而使詞性改變,產生語義變化,而且新的語義逐漸被固定為新的詞項。改變詞性生成新詞不僅有效地填補了詞匯空缺,還能夠增強表達的準確性和形象性,可謂一舉兩得。

網絡英語新詞的生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語言現象。新詞從產生到逐漸傳播、再到被普遍應用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匯單位,是大腦運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諧音、轉喻等修辭手段對新事物進行思維的結果,其生成過程既隨意、簡單,又抽象、復雜。由此產生的多數新詞已經固化成凝固詞,在句法上具有獨立性,在語義上具有完整性,在語用上具有經濟性。

二、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趨勢

1.網絡英語新詞將會繼續增加

由于語言具有社會性,所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國際間的合作、不同文化的融合等,都會促使網絡英語新詞層出不窮。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網絡英語新詞是真實折射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媒介。新詞生成形式趨向多樣化:全新詞匯增多,更多的舊詞將會被賦予更廣的含義,合成詞、派生詞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生成系列化的組合新詞以適應人們的需要。

2.網絡英語新詞向求簡方向發展

語言反映社會現象,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求簡是各種語言發展的一個共同規律。網絡英語是以交際為目的的工具,交際過程更是凸顯了其求簡的特點。以最簡潔的字符傳遞最大容量的語義信息,符合網絡社交快速、經濟的需要。此外,縮略語與舊詞雖然意義上對等,表達上相互切換,但舊詞聽起來嚴肅、正式,而縮略語則比較隨意、簡單,二者表達效果截然不同?,F在,許多縮略語的認可度高,使用頻率高,甚至有些縮略詞已經取代原詞語成為一個凝固詞。今后,英語詞匯的簡化不僅指短詞取代長詞,更多簡化體現在用法的靈活性上,即一詞具有多種詞性、多種意義和多種功能。

3.網絡英語新詞向趨繁方向發展

趨繁是英語語言發展的另一個趨勢。社會進步使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借助互聯網交流平臺,網絡文化不斷滲透到我們的生活,所以,新事物往往會以輻射發散的形式產生系列的衍生品,為了短時間概括、反映客觀存在的事物,重新定義人們對新事物、新現象抽象的思維活動,語言勢必會在原來詞匯的形態和含義的基礎上通過加工創造來彌補語用方面的需要。未來更多的舊詞會以一定的語言規律疊加、組合生成新詞,而新詞會表現出形態加長、語義延伸等趨于繁瑣的特點。

4.網絡英語新詞向多語化方向發展

語言學家認為,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孤立的,人們要交際、交流,就需要從其他語言中吸取養料,吸收新的東西,英語也不例外。在網絡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的碰撞、商務的合作、交流的頻繁等會使不同的英語表達形式和用語產生,并且相互融合。許多新詞會被母語為英語的國家所吸收而被廣泛應用,其吸收形式多體現在借用外來詞和賦予詞匯以新義。如mao tai(茅臺酒),sushi(壽司),而且這些詞匯已經編篡到字典和詞典中。如今,網絡交際加速了英語的本土化,促成了許多英語變體的形成:中式英語、日式英語、韓式英語等紛紛出現。這些帶有本土化色彩的語體,從發音、詞義、語法、拼寫等方面都結合母語做了改變。例如,blur原意為污跡、模糊不清的事,在新加坡英語中變為困惑的、緩慢的;skinship本意皮膚友情,在韓式英語中意為握手、撫摸和愛撫;中式英語表達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drink tea(喝茶)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No Noising,Welcome to take my taxi,Welcome to use ATM service 等中式表達也已經大行其道??缥幕浑H的頻繁勢必使網絡英語語言更具包容性。

5.網絡英語新詞向重應用方向發展

網絡為人們提供了虛擬的交際平臺,相對寬松的空間使得網絡新詞一開始便呈現出不同于傳統語言的特殊性。它不受傳統書面語規范的束縛,追求經濟、實用。只要方便應用,任何形式的表達都可以為我所用,因此,網絡英語新詞會表現出很強的隨意性:弱化語法概念、精簡單詞拼寫、縮略繁雜句式等。此外,語體交叉使用也是網絡英語新詞的另外一個特征:口語與書面語交叉,數字詞、字母詞、縮略語的交叉,詞性的交叉,不同領域詞匯的交叉等。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對信息傳播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交流力求言簡意賅、表意精確。因此,網絡英語新詞向重應用化方向發展必然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結語

信息時代,體現個性、隨意的特殊語言形式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網絡英語語言,但是很多人對網絡英語新詞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通過上文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多數網絡英語新詞都是基于語用的需要通過修辭手段而產生的。因此,語言認知理論在構詞機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語言工作者,只有從認知語言理論的角度剖析語言現象的語用根源,研究詞的形成、發展和現狀,才能深刻地理解語言現象和語義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對網絡英語新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參 考 文 獻]

[1] [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袁樹厚.英漢縮略語的語義及語用比較[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4.

[3] 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Ieasefort:An Introductien to Humnan Ecology[M].NewYork:Hafner,1949.

[4] Mantinet A.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 張永言.詞匯學簡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

[6] Ungerer F,Schmid H J.認知語言學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7] 陳建生.認知詞匯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8] 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9] 白云.語言與隱喻思維[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8(4):44.

網絡時代文化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概述發展普惠金融的研究背景,以及當前普惠金融的發展狀況。描述并借鑒國外發展普惠金融的經驗,以如何發展落實普惠金融為最終目的提出農商銀行網絡金融創新的相關策略,真正把普惠金融落實,尤其是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人民能夠享受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最大限度地實現普惠金融的發展。

關鍵詞:普惠金融;網絡金融創新;國內外普惠金融的現狀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8.045

1 發展普惠金融的背景

近幾年來,國家經濟日益發展,群眾對金融服務和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所以國家對偏遠地區的金融普惠十分重視。盡管對我國農村進行了各項改革,但是結果并不理想。在我國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過發展普惠金融這個觀點,雖然普惠金融在我國發展較為迅速,但我們仍需在國外的發展經驗中汲取適合我國發展的精華并加以借鑒,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和國外相對比呈現出大量不足,我們需要不斷完善我們的普惠金融體系。中和農信副總經理認為要想達到普惠金融必須以互聯網金融創新為基礎,在社會日益發展的過程中,偏遠地區的人民對金融服務從單一業務需求逐漸轉化為多元化的需求,所以發展普惠金融需要以IT技術為支撐,進行大數據風控,完善金融衍生服務。近日,央行在青海省進行普惠金融試點建設,根據青海省自身發展情況制定了一系列適合其自身發展的對策,以精準扶貧和綠色發展兩方面為中心,更好地為貧困地區和偏遠地區人民提供金融服務,進一步完善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安徽合肥的相關專家認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小微融資這個難題,我國應該簡化貸款程序,降低貸款門檻,放寬貸款限制,真正落實國家政策,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貸款機制。無論是互聯網行業還是金融行業都有其弊端,在這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金融行業必須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來進行產業創新才能迎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然而互聯網交易的分散性使得信息不對稱這個問題越發突顯出來,信息不對稱極有可能引發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從而造成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傷害。因此我國農商銀行目前迫切需要進行網絡金融創新來達到普惠金融的目的,研發出適合不同階層群眾的金融產品,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進一步提高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2.1 國外研究現狀

普惠金融體系這個概念來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e system”,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時廣泛應用的詞匯。普惠金融這個理念在國外較早的得到關注,大多數國家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為廣大人民尤其是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的貧困人民提供金融服務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并促進農村金融的快速發展。Leyshon和Thrift(1995)認為金融排斥是某些特定社會階層人群獲得正規渠道金融服務的行為和過程。Conroy(2005)認為金融排斥的對象主要是貧困人群和弱勢群體,該人群很難獲得正規渠道金融服務的現象被稱為金融排斥。

美國的社區銀行在促進完善其普惠金融體系時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首先美國的社區銀行營業點一般都在社區,能夠隨時為社區人民提供服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業務手續費,降低群眾享受金融服務的成本;其次,社區銀行對社區情況十分了解,可以有效地了解客戶的需求,開發出多項迎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再次,美國政府對社區銀行的政策扶持,依照《社區再投資法》定期對社區銀行的各個部門進行檢查和監督,對部門業績進行考核,從而進一步了解社區銀行的融資情況和發展動態;最后美國社區銀行還成立了全國性的行業自律組織進行行業自律管理。

印度相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其農村金融體系是發展較早并且比較完善的,印度政府的Planning Commission(2009)在2009年印度金融機構改革委員會報告中認為普惠金融包括信貸,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金融服務,比如儲蓄、保險和匯款等。印度政府先是建立信用合作體系,通過政策扶持引導商業銀行的介入,再通過擴大和完善銀行分支機構網絡體系,現在已經形成較完善的金融體系了。印度的農村合作金融主要包括中短期信貸合作系統和長期信貸合作系統,其中中短期信貸合作系統包括三個機構:初級農業信用社、中心合作銀行和邦合作銀行。印度政府為了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從文化,經濟、政治等三個方面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在文化上,開啟金融教育普及工程,提高人民的金融知識水平,讓普惠金融和金融機構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對接,從而改善金融市場金融不對稱的情況。在經濟上,印度政府通過開展一些活動,降低金融需求者享受金融服務的成本,進一步降低了低收入者享受金融服務的門檻;RBI還大力推廣電子支付系統,完善偏遠地區的銀行電子網絡金融體系,通過設立一些網點連接銀行的網絡終端,便利民眾的生活服務。印度政府不斷增加財政支持,從2000-2001年度的976億盧比增加到2003-2004年度的1407盧比,約增加50%。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為普及農村金融奠定基礎。

2.2 國內研究現狀

1951年,我國正式成立了農村信用社,農村金融事業在新中國開啟。中國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體系漸漸退出后,農信社占據了越發重要的地位,也成了農村地區貸款的一條主要渠道。農村信用社的網絡覆蓋了廣大農村地區,而且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金投放近年來出現了空前巨大的增長,農村的直接到戶率高達80%以上,但農村的金融需求仍受到極大的限制,只有31.88%的農戶能夠得到正規貸款,同時在有金融需求的農戶中仍有40%以上的農戶不能獲得正規信貸支持。主要原因是農村信用社較低的資金能力,比重相對較高的不良貸款和完善程度缺乏的信貸管理手段。上述原因使獲得農業貸款的信貸規模較小,在很大的程度上約束了農村的發展。

我國的農村金融發展近年來經歷了以下事件:2007年開始,農業銀行開始在全國8個省市進行服務“三農”試點。在銀監會2006年發布90號文件和2008年發布《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指導意見》之后,有許多大型的金融機構包括包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參股,或是注資到了各個村鎮銀行,以及一些小額貸款公司等。2009年5月下旬,農業銀行正式發布了《農戶小額貸款辦法》,強調必須從農業真正需求出發,建立了合適于農戶貸款的相關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戶貸款門檻,使農民可貸款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同年11月,銀監會在第四次的金融形式通報會上做出如下強調:對于“三農”領域信貸的支持力度需繼續加強,必須使涉農貸款的增長速度不低于全部貸款的增長速度。扶持小微企業的金融貸款,繼續推行綠色信貸,為實現金融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2012年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工作會議中做出了以下強調:“三農”市場的定位必須被牢固堅持,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必須得到全面提升。會議明確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是“三農”金融服務的主力軍,調整“三農”的業務結構,加強監管,化解風險,完善金融管理體制,堅持以股份制改革為方向,打造股東承諾制,把重點放在金融創新。2012年6月中旬,銀監會提出:當前時期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相關余額在整體銀行業中的占比是33%,而農戶的貸款余額占了銀行業的77%,縣域等機構的網點則是占了銀行業比重的60%。截至到2013年7月底,全國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共有16.5萬億元,占了全部貸款份額的22.5%之多,較之年初時候增加了有1.6萬億元,更是比去年同期多增加了3533.3億元,比其他各項貸款的增長速度高了6.3個百分點。2014年,在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必須對新型的農村金融服務主體進行大力支持,同時在已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構建一個農村的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提高“三農”的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貸款難”和“貸款貴”,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按照2015年中央發出的一號文件,要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要深入地推進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必須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以及農業的特點,和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持續不斷地拓展農村地區的相關金融業務,使貸款程序、和農村的網點布局得到優化。金融機構更要加強對于普惠金融的意識,盡量做到最大限度的讓利給人民群眾??梢酝ㄟ^廣泛地設立ATM機、POS機、自助服務終端、和轉賬電話等金融電子器具,使農民方便地利用手機、電話、電腦等網絡通信工具來辦理所需求的金融服務。

銀監會聯合國務院扶貧辦于2016年4月中旬召開了《全國銀行業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要以小額信貸為重點,努力做好精準扶貧,大大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金融服務水平。截至去年底,國開行發放扶貧貸款余額9623億元,其中當年投放2122億元;農發行審批易地搬遷項目貸款3200多億元;農行在832個扶貧重點縣貸款余額5907億元;郵政儲蓄銀行在重點縣累計小額放貸410億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承擔了扶貧小額信貸投放量的一半以上,有力的支持了貧困地區各項事業發展。

3 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某些金融機構因為自身的盈利性以及農業生產低收入性,不愿意將大額資金出貸給農民,進行農副產業投資。農村的金融市場相對城市的金融市場利潤較低,所以導致以營利性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愿意將資金投入到偏遠地區,導致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而得不到滿足,最終也導致國家支持“三農”的政策無法被實現。

(2)由于農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局限性,農村地區受教育水平指數低,這就使得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對金融概念模糊,金融基礎知識了解少,金融意識和信用意識比較薄弱等問題,從而降低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執行的可行性以及對新型金融產品的接受性。

(3)偏遠及農村地區的低收入者、貧困群體盲目跟風,沒有科學地利用資金進行投資導致沒有資金來償還貸款,或者借款人不講信用,以及惡意逃債等以上原因都會導致農商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

(4)從表1可以看出網絡在我國農村的普及率并不高,但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比較大,可見普惠金融要想通過網絡金融創新在我國得到發展還需繼續加大網絡普及力度。

(5)自普惠金融在我國提出以來,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速度較快,非金融機構也發展迅速,雖說這些使得我國的金融服務區域實現了廣大覆蓋。但是,“我國在2012年末還有1696個鄉鎮沒有金融機構,事實上,在我國每一個地區都實現有一個自身金融服務機構的目標,還存在相當大的困難?!?/p>

4 農商銀行互聯網創新及對策

(1)推動農商銀行建立健全自己的網上服務平臺,創新其金融服務產品,順應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農商銀行應當順應普惠金融的發展,積極推出創新性服務產品,并在可控風險的范圍內,降低貸款門檻、提高貸款額度,以適應特定地區特定人群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2)地方政府和農商銀行應當創新發展操作簡便的小額支付工具,開發對金融知識普及率較低地區的大眾更友好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農商銀行應當創新推出小額的支付工具,簡單化其操作流程,來滿足金融知識缺乏但同樣需要金融服務的上述特定人群。

(3)要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貸款這個問題,需要定期到基層去調查,了解借款人的人資產狀況,分析貸款的風險度,從而降低不良貸款率。內部需強化考核,實行績效掛鉤,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利用法律這個盾牌來保護自身利益。

(4)政府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落實政策實施,推動更多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與全面健全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的服務和保障體系。

(5)提議政府早日推出普惠金融的誘導機制。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等財政政策的手段,降低貸款風險,增加儲戶收益,確保農村金融機構盈利水平與大中城市基本相當。政府應針對發展普惠金融的特定地區推出適宜的政策手段和長效機制,并于某些地區進行試點操作,一旦有所成效,就可以面相更廣大地區范圍進行推廣,從而帶動普惠金融在我國的全面發展。

5 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得出普惠金融是帶動偏遠地區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商銀行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有利于我廣大偏遠地區及農村的中低收入者也能夠充分地享受到金融服務。農商銀行通過網上銀行服務平臺,創新金融服務產品、發展創新小額支付工具、興建基礎金融服務機構以及推出普惠金融的誘導機制,使我國偏遠及農村地區的金融得到良好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Duvvurlsubbarao.Financial inclusio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Z].The Bankers’ Club,Kolkata,9 December,2009.

[2]Leyshon A and N Thrift Geographies of Financial Exclusion:Finnancial A bandonment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5:312.341.

[3]Conroy,J.APEC and Financial Exclusion: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Collective Action?[J].Asia 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2005,12(1):53.58.

[4]Planning Commission,Government of India.A Hundred Small Steps: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s[R].SAGE Publications,2009.

[5]韓俊.中國農村金融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359.

[6]印度政府.2004年印度參考年鑒[Z].新德里,2004:576.

[7]韓俊.中國農村金融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5.

[8]銀監會以扶貧小額信貸為重點切實推進銀行業精準扶貧小額[OL].2016.04.21.

[9]李曉璐.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保定:河北大學經濟學院,2015,(8).

網絡時代文化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問題備受關注。為推進高校網絡文化積極發展,科學治理網絡文化安全問題,需要切實推進高校文化安全綜合治理,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高校校園媒體、教師、學生多元治理主體力量,構建協同治理機制,健全網絡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政策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完善高校網絡人才保障,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關鍵詞: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綜合治理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互聯網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網絡的便利和高效促成了人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全方面的網絡依賴——互聯網與人類文化至此緊密交融,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即網絡文化。高校是意識形態引領和先進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2020年初,全國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2.65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用戶需求得到充分釋放,在線教育應用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1]高校學生也是我國網民的代表性主體。高校網絡文化在先進網絡建設中具有示范效應,對網絡文化發展和社會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高校網絡文化安全事關大學生價值引導和思想教育,也事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因此,探究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問題與如何實施綜合治理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一、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的基本內涵及治理成效

(一)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的基本內涵

1. 文化與網絡文化

文化,一般指對人的身體、精神特別是藝術和道德能力及天賦的培養,也指人類通過勞作創造的物質、精神和知識財富的總和。[2]廣義的文化即包括科學、宗教、藝術、哲學甚至是生活方式等領域,本文特指精神文化。網絡徹底粉碎了各個不同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時空隔斷,為全球聞名的共同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3]匡文波認為“網絡文化是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相互融合作為物質基礎,以發送和接受信息作為核心的一種新的文化?!盵4]網絡文化集中表達了價值觀、情感等意識形態的事物,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傳播形態,必然帶來文化的革新和發展。

2. 文化安全與高校網絡文化安全

從概念的邏輯關系來看,“高校網絡文化”屬于“網絡文化”,“網絡文化”從屬于“文化”。盡管“文化安全”并不是“文化”與“安全”的內涵、外延的簡單相加。但“高校網絡文化安全”與“網絡文化安全”、“文化安全”之間存在著同樣的邏輯從屬關系。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包含三個相互聯系的層次,包括高校網絡精神文化安全、高校網絡制度文化安全、高校網絡物質文化安全。第一,高校網絡精神文化安全,是指在校園網絡環境下圍繞高校教員、學生等主體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思維方式所產生的文化活動整體平穩運行,在高校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師生能夠保持健康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能夠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狀態。第二,高校網絡制度文化安全是指規范高校用戶行為、高校網絡機構決策、高校網絡活動開展、高校網絡系統健康運行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的先進、穩定、合理的狀態以及通過這些制度培養高校師生依法有序理性利用互聯網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等行為方式所產生的文化現象的整體安全。高校網絡制度文化安全在高校網絡文化安全中起到介質的作用,它介于高校網絡精神文化與高校網絡物質文化之間。通過建設和治理高校網絡制度文化安全可以引導高校網絡精神文化符合高校網絡物質文化的發展水平,也可以促使高校網絡物質文化在高校網絡精神文化的作用力下得到發展,從而互相適應,達到高校網絡文化的安全。第三,高校網絡物質文化安全主要包括高校網絡搭建的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安全。高校網絡物質文化的安全是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的底層保障,沒有高校網絡物質文化的安全,就談不上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甚至談不上高校網絡文化。

(二)高校網絡文化安全治理取得的成效

1. 高校網絡文化教育功能得到重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高校學生從網絡中“下線”的情況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隨時隨地“全時在線狀態”,處于這種狀態的大學生網民如何使用高校網絡,從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未來國家網絡發展的前景。高校網絡文化教育潛力愈發得到重視,這也意味著人們更加關心高校網絡文化能否安全、健康地跟隨時代的腳步繼續發展下去,對于探索高校網絡文化安全治理來說也具有現實意義。

2. 高校網絡媒體創新贏得信任

據調查,占大多數(85%)的受調查者對高校網絡媒體在網絡輿論引導與價值觀培養方面發揮的作用,持明確的看好態度。這表明在相關部門不懈努力和開拓創新下,高校網絡媒體已經在學生人群中建立了一定的權威形象,獲得了大部分高校學生的信任。

3.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成效顯著

絕大多數高校已經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兩大平臺的高校網絡媒體,甚至向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媒體陣地發起了沖擊,bilibili、acfun、網易云音樂等高校學生們耳熟能詳的網絡媒體平臺也已有了高校網絡文化的“身影”。這對網民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產生了意識形態教育作用。高校通過開設新媒體平臺賬號,實現貼近學生、貼近用戶的多棲發展,占據了意識形態建設“高地”,成效顯著。

二、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1. 高校網絡安全管理相對式微

對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管理的重視程度是確保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礎。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學生對于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管理仍然非常陌生,這說明高校關于網絡文化安全治理尚未形成一套旗幟鮮明且行之有效的主導話語體系。僅6%的受調查學生認為自己在讀的學校對校園網絡文化安全管理非常重視,其中超過一半的受調查學生認為“不怎么重視”。如針對學校網絡官方賬號更新頻率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學校網絡官方帳號會保持及時更新,表態“不知道”或“極少更新”的答卷數據僅占11%,這說明當前高校網絡官方媒體管理存在一定問題。

2. 校園網絡流言真假難辨

虛假信息的傳播是影響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的一大問題。網絡的虛擬性導致當前高校網絡環境中大量的匿名和準實名網絡用戶存在,這種隱匿網絡狀態使得網絡用戶能夠進行脫離社會規范的文化創造和傳播,散布流言在此狀態下變得輕而易舉。流言通常涉及的內容是時下熱點、敏感話題,對高校網絡文化產生負面影響。解決這一問題離不開技術上的支持,同時也需要不同參與主體的綜合治理。

諸多網絡突發性群體事件都與網絡信息惡意炒作、煽動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現象都給我國的網絡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戰。[5]

(二)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缺乏監管

各高校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如網絡文化節、網絡精英沙龍、網絡產品推介會、網絡音樂大賽等活動,實現校園活動網絡化,增強網絡文化育人的實效性。但是也有一些網絡活動缺乏監管。如大學生參與過校園比賽網絡投票活動,主要形式是通過微信和QQ分享投票頁面,引導高校用戶關注相關公眾號后進行投票。高校舉辦校園比賽活動的出發點之一就在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樹立高校青年優秀榜樣。然而投票網頁不僅在引導高校用戶進行投票,還設置出有償刷票的環節,只需充值現金、刷所謂的“網絡禮物”便可在投票中占據優勢。由此,通過網絡進行的校園比賽投票活動決出的佼佼者非但無法匹配被選舉人的真實水平,導致高校公信力受挫。這種網絡文化活動不僅無法成為高校網絡文化的正向牽引力和保障,還將導致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問題。

(三)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問題的成因分析

1. 社會負面影響導致大學生網絡心理失衡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是人的延伸?,F實社會中正在發生的轉變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網絡文化的發展走向。例如,網民將互聯網渠道視為表達觀點的意見渠道和發泄情緒的唯一渠道,現實中非理性心理將會從網絡輿論中反映出來,并且借助網絡平臺人人都有的“麥克風”和社群化的發言機制例如QQ群、微信群、論壇等產生集群負效應。不同地區、不同收入等級、不同家境的學生共同組成了高校網絡用戶群體,社會負面影響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高校大學生,導致大學生社會心理失衡,引發網絡文化安全問題。

2. 高校先進網絡文化引導乏力

高校先進網絡文化是代表高校共同利益,將在廣泛的社會群體中產生教化作用。當前,高校先進網絡文化中主導作用乏力,主要體現為:首先,網絡意見領袖眾多,先進網絡文化競爭力大。新媒體平臺作為意識形態宣傳的陣地,有著龐大的用戶基礎,同時也已經發展出了多元化的KOL(關鍵意見領袖)群體。由此高校先進網絡文化不再天然具有最大的話語權。[6]其次,高校網絡全媒體傳播矩陣建設有較大的挑戰。許多高校網絡全媒體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的運營就已經顯得力不從心。最后,高校網絡媒體吸引力不夠,缺乏有效受眾,無法對高校學生產生真正的吸引力。

3. 高校網絡安全管理技術相對滯后

技術本身的滯后直接體現在高校網絡安全管理的諸多方面。以高校的官方網站為例,當前高校官方網站在很多場合仍然是權威的代表,同時也帶著古板和陳舊的氣息,技術上的滯后使得高校官方網站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加載速度慢、BUG頻繁出現、網頁制作不夠精美等。這種技術上的滯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對于高校先進網絡文化接受度,也催生著不法網民利用技術漏洞謀求不法利益,破壞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再如少數網民通過二維碼、AR、算法加密等傳播不良文化內容,給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4. 大學生網絡素養有待提升

據調查發現,經常開設網絡法制教育課程或相關宣傳教育活動的高校只占11%,而不太經常開展網絡法治相關課程和活動的高校占大多數。維護高校網絡文化安全需要大學生具有相關的網絡媒介素養,具備合法地傳播或生產內容的素養,反觀大多數高校的教育體系,實際上缺失或者缺少了相關的網絡素養培育。

三、創新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綜合治理方法

習近平在全國網信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所謂網絡綜合治理即包括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高校網絡文化安全治理也需要靈活運用綜合治理方式。

(一)加強網絡文化安全綜合治理法治化

1. 健全網絡文化安全法律法規

教育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健全網絡文化安全法律法規,積極推動立法程序。對網絡文化中積極、中立、消極的因素進行區分,并且從法律和政策上堅定不移地鼓勵和支持積極的網絡文化,為網絡文化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維;嚴肅管控消極的網絡文化。同時要對中立的網絡文化逐步轉型成為積極網絡文化。

2. 嚴格網絡文化安全執法工作

著力打造負責任的媒體,加強對網絡信息把關。加強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高校黨政部門、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門聯合執法,尤其是要加強各網站以及新媒體管理,嚴肅查處傳播虛假信息以及不良信息等違法行為,督促各大網絡媒體以及社會組織加強網絡行業自律,完善網絡文化內容生產自律機制,依法辦網、依法管網,誠信經營,進一步提高網絡文化企業的服務水平與力量,堅決杜絕虛假信息及庸俗、低俗、媚俗的信息傳播。

3. 規范相關政策落實監督程序

為推動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除了法律法規的保障之外,還需要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對有益于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維護網絡文化安全的行為給予實質性的鼓勵。教育職能部門還需要規范相關政策落實的監督程序,將網絡安全精神和互聯網思維注入政策設計和監督程序之中,為網絡文化安全保駕護航。

(二)學校落實網絡安全治理規章制度

1. 完善高校網絡文化管理規章制度

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還未能形成完善的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容易產生新生事物與現有規章制度的矛盾沖突。不少高校用舊的規章制度直接套用治理網絡文化安全,難以規避高校網絡文化可能帶來的其他危害,對高校網絡治理安全造成巨大隱患。例如,作為高校通訊的重要工具——QQ群,對于群內用戶發言的匿名與非匿名的規范就值得進行考量。在禁止匿名的情況下,高校網絡文化很難形成這樣的積極文化現象。如何完善高校網絡文化規章制度是高校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保障。

2. 切實落實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管理舉措

習總書記指出:“互聯網發展要堅持政策引導依法管理并舉?!备咝>W絡文化安全治理需要及時完善規章制度,依法管理、依規辦事。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高校網絡文化安全問題部分來源于技術的滯后,例如網站存在bug、加載緩慢、容易崩潰,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政策支持、技術改良得以解決。因此,通過落實高校網絡發展的政策能為高校網絡物質文化安全提供強大保障,更好地提升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綜合治理水平。

3. 加強高校網絡人才隊伍建設

習總書記指出:“建設網絡強國,要把人才資源匯聚起來,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強大隊伍?!备咝>W絡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保障高校網絡人才資源充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高校網絡文化安全進行綜合治理,離不開培養優質的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管理、技術人才,這就對高校的網絡信息安全學科專業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校網絡空間安全的學科設置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國務院在2015年就已經出臺了《關于增設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的通知》,至今也已經有上百所高校開設了網絡空間安全相關的本科專業,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然而要讓這些專業培養出大量的高層次人才仍然需要時間。為了補充這段仍需等待時間里的人才空缺,高校應當要整合人力資源,發揮社會協同力量。要努力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干的良好環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網絡建設與管理事業。[7]

(三)打造高校網絡先進文化

1. 提升校園主流媒體話語吸引力

校園主流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高校主要運營的權威媒體,包括校園新聞網、校園微媒體等學校管理部門負責的網絡媒介。構建先進的高校網絡文化需要更多有吸引力的主流文化話語支撐。要結合互聯網思維,嘗試對“硬題材”進行互聯網“軟傳播”,以接地氣的語言方式提高官方媒體的話語吸引力。

2. 增強校園非官方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筆者將非官方媒體區分為自媒體與商業媒體來進行闡述。自媒體通常都是依靠自身實力過硬,內容具有吸引力。商業媒體則是以資本為基礎,企業化運營,以營利為目的參與高校網絡文化傳播的,其中宣揚的多元文化觀點下潛藏著資本的邏輯,具有較強的誘惑力。因此,需要非官方媒體自身提升社會責任感。

3. 大力打造高校平臺型優質媒體

當前的傳統互聯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以及字節跳動和快手等新興互聯網巨頭正在致力于打造平臺型媒體。平臺型媒體重點通過構建網絡公共空間,將所有進行宣傳、傳播活動的主體(包括官方、非官方等)全員囊括。高校必須積極打造官方的平臺型媒體,將整個高校網絡用戶納入官方平臺之中,且需要激發高校網絡用戶的活躍性,促進部分用戶向平臺中自媒體意見領袖的角色轉變,完善高校網絡文化生態的構建,使高校網絡文化的發展能夠置于高校平臺型媒體的安全管控范圍之內。

(四)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1. 借力新媒體打造特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解決離不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藝術性,必須傾注教育者的感情因素。[8]要著力打造有特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共同參與,要學會利用新媒體的手段、用新的互聯網思維武裝頭腦、指揮線上線下實踐,這是高校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必然要求。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師素養,切實提升教師媒介素養。高校教師首先要能夠自己熟練運用新媒體,分辨信息真偽,抵擋住來自多元文化的意識形態沖擊。其次,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借助新媒體打造特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將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引入到高校網絡中,成為高校網絡文化的積極因素。

2. 切實提升學生網絡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修養,它泛指大眾使用媒介的頻率、參與媒介的活動力和對媒介信息的評估力?!盵9]大學生是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綜合治理的重要主體。相關規范制度、各類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只有在大學生的配合下才能夠真正為高校網絡文化安全起到實際作用。在培育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理性選擇網絡內容,提高辨別能力;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提升道德修養與自身的免疫力。尤其是要加強網絡安全教育課程的專業知識學習以及加強網絡社會實踐操作,嘗試使用新媒體提升網絡媒介素養。此外,要注重家庭教育效應,通過家長鼓勵大學生提升網絡素養。

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綜合治理是推進我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需要充分協調與整合黨政部門、高校、網絡媒體、高校師生用戶、家庭等多元主體的力量,依規管理、推動網絡技術創新,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和思想政治素養,將構筑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的“堅實堡壘”。

參考文獻:

[1]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s://tech.sina.com.cn,2020-04-28.

[2]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3]尹韻公.論網絡文化[N].光明日報,2007-3-25.

[4]匡文波.論網絡文化[J].圖書館,1999(2):3-5.

[5]范立國.網絡虛擬社會的現實化管理問題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6):36-40.

[6]彭蘭.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277.

[7]李超民.近五年來網絡文化安全研究述評[J].湖南社會科學,2014(01):259-262.

[8]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6.

[9]晏萍,裴麗娜.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6(3):76-79.

網絡時代文化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數字鄉村發展戰略下,鄉村網絡文化建設有了更高的發展要求和新的發展方向,它是鄉村文化振興這一長遠目標的重要基石和應有之義。該文分析了數字鄉村背景下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優化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路徑,以期逐步提高鄉村網絡文化服務質量。

關鍵詞:數字鄉村;農村網絡文化;優化路徑

近年來,黨中央十分關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戰略決策,并擬定了配套的計劃和目標,統籌推進信息事業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5月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綱要中提出“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加強引導和監督鄉村網絡文化”“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完善”[1]。2020年11月,數字鄉村發展論壇在重慶舉辦,會議上指出“全國行政村4G覆蓋率已超過98%”[2]。隨著4G在鄉村的深化普及,5G在鄉村也被陸續引入。2021年2月,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20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3.09億,占網民總數的31.3%,這為鄉村網絡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現實基礎和可行性[3]?!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第一次明確提出“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同樣也在預示著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勢在必行[4]。因此,在數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要深刻意識到農村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站在新時代國情農情的高度,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以知識更新、技術創新、設備數字化為支撐,革新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觀念、手段、載體,打造鄉村網絡文化基地,為宣傳優秀鄉土文化凝聚力量和推動鄉村繁榮富強提供穩定有序、樂觀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

1 數字鄉村背景下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傳承優秀鄉村文化 鄉村網絡文化是鄉村文化在網絡空間的另一種形式,借助數字化、網絡化的新技術、新方法并對鄉村文化進行揚棄?!叭绻咽杖?、投資、非農業就業等看作離心力,把鄉土社會、鄰里關系等看作是向心力”[5],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城市中的離心力作用遠強于鄉村中的向心力,并且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人口逐漸減少,鄉村社會的血緣和地緣關系日益淡化,熟人社會遭到破壞,使得鄉村傳統文化傳承的脈絡出現裂縫。做好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工作,以創新的數字技術和模式等修補鄉村優秀文化傳播中出現的斷裂,同時將創新意識植入鄉村社會中,迎來鄉土社會的新思潮,與鄉村傳統文化有機融合,最大限度地激發村民的文化歸屬感,進而以更創新的方式來繼承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6]。

1.2 有利于構建健康有序的鄉村文化網絡空間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輿論環境日益復雜、趨勢變化多樣,許多不法分子企圖在管理模式較為松散的鄉村網絡空間開展違法活動。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嚴厲打擊網絡違法分子,維護鄉村網絡空間秩序,還鄉村網絡空間一片清凈,引導農村網民在網絡空間中辨別真偽。用廣泛的民意來修復狹隘的民意,用正確的言論規正錯誤的言論,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觀念,合理合法地在網絡空間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營造健康有序的鄉村網絡空間[7]。

1.3 有利于根據網絡輿情變化落實鄉村建設行動 在村民關注度、使用度較高的網絡平臺上公布和宣傳黨中央的重要方針政策、宣傳鄉村社會發展中取得的顯著成效和較大進步、宣傳先進事跡和典范以及全國上下的積極局面,使廣大農民充分了解國家各項決策的重要意義,共享鄉村發展成果,激發他們參與鄉村建設行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熱情,為農村農業建設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另外,國家關于鄉村的種種建設行動也能落地生根[8]。

2 鄉村網絡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宣傳不到位,村民參與度低 市區主管部門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網民主動轉發官方媒體推送的信息僅占其轉發總量的20%左右,然而通過微信、微博等各大網絡平臺發布的官方消息每天卻不計其數,但其對農村網民產生的影響不是十分理想。村民反映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難以理解、沒有吸引力”,這說明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宣傳工作無法讓鄉村網民對宣傳內容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和行動上支持。一旦廣大農民看不懂這些信息并且不感興趣,他們會選擇性地忽視這些內容,勢必很難響應政府制定的鄉村建設決策,導致村民無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鄉村網絡文化建設行動中[9]。

2.2 意識薄弱,建設主體缺失 首先,農民是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之一,但由于城鎮化的進程逐步加快,農民人口不斷減少,傳統的村落逐漸解體,再加上農民自身的鄉村網絡文化建設意識薄弱,導致鄉村網絡文化建設主體缺失;其次,根據我國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工作一般由政府全權負責,這種“全能型”的政府行政模式淡化了社會組織、企業、村民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的意識,使得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缺少企業的參與、社會組織的支持以及村民的監督;再次,鄉村網絡文化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相關部分推卸責任的現象,其責任共同體意識的缺失必然導致部門間缺乏合作和協商[10]。

2.3 受眾群體素質不高,信息質量有待提升 活躍在鄉村網絡空間的大部分村民,憑借一時的新鮮感只是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網絡操作方法和技能,而在思維能力和應用技能等方面一般未受到專業的教育和培訓,導致其在面對網絡上的各種信息時,他們在選擇、理解、評估、求證等能力都顯不足。文化素養不夠高、信息辨別能力不強,使得農村網民容易被有害信息迷惑,會相應地導致網絡空間信息質量不高。

2.4 缺乏技術人才,服務水平不高 鄉村網絡文化建設需要廣泛借助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先進技術、方法、手段,這要以高端人才為支撐。但受到鄉村資源、環境、待遇等因素的影響,人才難以流入農村。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仍存在缺少骨干領導、缺少專業培訓、缺少薪資激勵等問題。鄉村數字化設備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匱乏,網絡平臺的建設、運作以及日常維修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大量有知識、懂技術的青壯年人才也從鄉村流入到城鎮,造成鄉村網絡文化建設人才更加緊缺[11],導致為村民提供鄉村網絡文化服務的能力不足。

3 優化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路徑

3.1 關注村民需求,提高村民網絡文化建設的參與度 農村網絡文化建設工作要充分利用鄉村數字化發展的科技支持,最大限度地收集和整合民意,既要深入淺出突出鄉村,又要恰到好處地聚焦鄉土,把握農村的變、抓住農民的心,及時獲知輿情民意,積極為農民發聲,回應農民關切。農村基層網絡文化宣傳工作要始終堅持數字化發展原則,立足于本地實際深入挖掘鄉村網絡用戶的需求,把新聞傳播、輿論引導、便民利民、政務公開、網絡電商等內容合理劃分,有效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組、網站等網絡平臺,尤其要發揮微信群組的直接作用,實現村村有群、戶戶入群、人人用群,使農民群體能夠迅速、便捷地獲取信息,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熱情和信心,為鄉村網絡文化建設提供廣泛的群眾基礎。

3.2 增強建設意識,推動鄉村網絡文化建設主體的參與合作 面對數字化、網絡化發展中的新形勢和挑戰,各建設主體務必從意識上肯定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工作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導,還需要廣泛的群眾監督、基層組織和民間力量的配合以及各部門間的合作。鄉村基層組織作為聯結政府與村民的橋梁和紐帶,負擔起既要將上級政府的決策部署切實執行和落實,又要將村民的訴求反饋給政府的雙重任務;各職能部門要樹立責任共同體意識,同時加強合作意識。鄉村民間組織則要努力挖掘鄉土民俗、民間手工藝、民歌民謠等優秀的鄉村文化,并通過網絡平臺廣泛傳播。作為受眾群體的廣大農民,既要成為后備力量,又要承擔監督責任。如果將以上的鄉村網絡文化建設主體的主要任務看作是一條條傳播鏈,那么鏈中涉及的所有主體都要主動參與其中并凝聚力量、團結合作,共同完善鄉村網絡文化建設[12]。

3.3 提高村民素質,加強對鄉村網絡空間信息的權威發布 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實施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術、設備的應用。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亟需提高農民群體的綜合素質,以此提高村民在網絡平臺上選擇、判斷、甄別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保證官方在網絡空間中發布權威信息,包括國內外時政、農業生產動態、社會民生福祉、健康幸福生活、惠民理財知識等內容,村民以此來了解家鄉、了解時政、豐富精神生活、增強鄉村歸屬感。另一方面,對農民群體進行培訓。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專業人才進行定點幫扶來提高村民的網絡操作技能,帶動村民素質提升,助推鄉村網絡文化建設。

3.4 加強數字化教育培訓,培養鄉村網絡文化服務專業力量 一是加強鄉村基層組織工作人員的數字化培訓。鼓勵相關組織、部門與專業院校合作,推廣數字化網課教育,進行集中有效的數字化應用能力的培訓,使工作人員的思想觀念更專業、更前沿[13]。鼓勵工作人員借助數字化設備以更生動直觀的文字、圖片、微視頻等形式來傳播信息,組建既了解鄉村治理現狀又具備一定數字化技能的專業服務隊伍。二是促進鄉村教育數字化發展。加大數字化教育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發展遠程教育,與城市教育資源進行對接,使鄉村地區的學生能接觸和獲得更專業、更豐富的知識,為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儲備未來的人才力量。三是重視高端人才引進。鄉村的發展迎來了高新時代,人才是在新時代決勝的重要基礎。搭建數字化的專業人才交流和分享平臺,通過資源、政策向鄉村網絡文化產業傾斜,增強鄉村優勢,吸引專業人才,其能根據鄉村發展實際情況對鄉村網絡平臺進行合理分析和統籌規劃,提供專業的鄉村網絡文化服務。

4 結語

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工作要以關注農民訴求、為民發聲、回應民意為核心,調動村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重視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并合作的良好建設局面,從根本上減小鄉村網絡文化建設中村民科學文化素養低的阻力;將數字化教育培訓常態化,培養專業數字化人才隊伍,提高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要讓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借助數字化高新技術,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實現鄉村建設質的飛躍。

作者簡介:郭子拓(1995—),女,遼寧錦州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鄉村振興。  收稿日期:2021-06-08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EB/OL].[2019-05-16].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content_5392269.ht-m.

[2]高亢.中國移動全國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已超98%[EB/OL].[2020-10-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40084740 1568085&wfr=spider&for=pc.

[3]CNNIC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1-02-03].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4]成素梅.“十四五”新詞典“加強網絡文明建設”[EB/OL].[2020-12-01].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581073.

[5]朱海聲.建設與支撐——當代關中鄉村發展力研究[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72.

[6]浦靖璐.移動互聯網時代下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大眾文藝,2020(02):218-219.

[7]張巖.數字鄉村背景下農村網絡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農家參謀,2020(19):85-86.

[8]傅瑤.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空間建設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04):59-61.

[9]寧晶,朱正剛.數字鄉村背景下鄉村網絡文化發展研究——基于金華市婺城區鄉村微信使用的觀察[J].江南論壇,2021(04):41-43.

[10]丁世華.數字文化治理賦能鄉村文化振興[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0(04):33-38.

[11]趙早.鄉村治理模式轉型與數字鄉村治理體系構建[J].領導科學,2020(14):45-48.

[12]江新紅.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93-95.

[13]王沛棟.信息化助力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9(18):40-47.

(責編:張宏民)

網絡時代文化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現階 段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大學生既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主要服務對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對象。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與有效的進行,這就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標準要求。本文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角度,對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進行相關研究,對其中產生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見解。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 大學生 實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

我國高等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高校負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但是現階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投入的教學資源與收到的教學效果難以平衡。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獲得信息、知識的渠道更加的寬泛,尤其是隨著3G、4G技術的普及,無線網絡的覆蓋面積的擴大,一些以電子通訊設備為媒介的移動終端已經漸漸超過了以PC為終端的網絡,移動終端已經成為現階段人們上網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渠道。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較2013年底增加1442萬人。我國網民上網設備中,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PC整體使用率(80.9%),呈現出移動互聯網帶動整體互聯網發展之勢。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的形勢,為了能夠更好應對這種形勢,更好解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統課堂教學方面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利用現有的資源,積極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移動互聯網的概念及發展

無線通訊行業的鼻祖Alston & Maqitalu(奧斯頓·馬齊塔盧)曾經說過以PC端為主的網絡時代只是一個過渡期,以移動電話為代表的無線通訊技術才是占據未來市場的主流互聯網技術?,F階段,隨著4G時代的來臨,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每年都在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們感受到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無限魅力。據不完全統計,在手機用戶中,3G和4G用戶2014年1月至5月間增加6990萬戶,總數達到4.72億戶,滲透率達到37.5%,進入高速發展期。

(一)移動互聯網的概念

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簡稱MI)是一種通過智能移動終端,采用移動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業務和服務的新興業務。其中移動終端是指可以在移動中使用的計算機設備,廣義上包括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POS機甚至包括車載電腦。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是指手機或者具有多種應用功能的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簡單來說,移動互聯網就是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的相互覆蓋。它既具有傳統互聯網即時性、交互性、延展性等特征,又具備便攜性、隨時隨地收發、瀏覽信息等優勢?,F階段,在一些新興媒體的幫助下,移動互聯網技術正在不斷迅猛發展,人們都在利用著移動媒體技術進行交流與溝通,隨著這些新習慣建立、4G時代的來臨,相關行業專家預測,移動互聯網將會成為21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勢力。

(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1995誕生了第一代移動通訊設備,當時手機只能進行簡單的通話功能,沒有數字通訊功能,只能被稱為1G。1996年,中國電信首次開放了移動數據流量業務,也就是后來的2G網絡。九十年代的中國,科技發展水平落后,手機通訊行業的服務技術水平低,服務內容也是單一的。1999年WAP制式網絡首次以杭州為試驗基地開通運營,移動數字通訊行業從此進入WAP時代。2000年,中國移動首推移動夢網的概念。2009年初,國務院批準發放3G牌照,為移動通訊網絡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2013年12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頒發三張TD-LTE制式的4G牌照,這標志著中國移動通信正式步入上網速度更快、業務應用更多、流量價格更低的4G新時代,移動通信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移動互聯網也迎來了新的里程碑。

二、移動互聯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作為伴隨著移動通信和網絡技術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90”后是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主要人群,在大學校園、教室、宿舍隨處可見拿著手機或平板電腦網上沖浪的大學生。移動互聯網在高校學生中被廣泛使用,對現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

(一)移動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地位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的開放性、便捷性,使高校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查詢想要知道的信息,這使得高校學生已不滿足于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教育形式。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只是一味灌輸知識,學生在課堂只是扮演聽眾角色,根本沒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齡層次存在較大差異,加之日常工作生活壓力大等因素,致使他們無法像年輕學生一樣能在短時間內接受新興的移動互聯網技術,處于信息時代發展的劣勢地位。如果教師沒有及時了解時事新聞,緊跟時代腳步對所教授知識進行融合發揮,就會使學生懷疑教師的能力,影響課堂教學質量。這就是為什么很多高校思政課堂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學生手機上網成熱潮,教師一個人唱著獨角戲的現象。

(二)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項關于“90后”大學生上網狀況的研究指出,當前用手機上網的大學生比例相當大,高達84.6%?!?0后”大學生每天上網平均時間為3.18小時,23%每天上網的時間超過5.5小時,43%為3~5小時,24%為1~2小時,只有10%低于1小時。此外,89.5%的“90后”大學生以QQ和短信作為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其中77%全天24小時保持手機QQ在線,67.5%認為網絡給生活帶來了方便和樂趣,61%因為互聯網而減少其他課外活動,42.2%認為網絡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6.7%表示課余時間大多在網上度過,只有6.2%認為網絡在生活中是可有可無的。這些數據表明,網絡尤其是手機上網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第一,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負面影響。

移動互聯網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的便利,使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一旦離開了手機就會覺得全身不自在,無法專心致志的學習。大學生只要有空閑的時間,就會拿出手機,即使是課堂時間也隨意地拿出手機,這樣的習慣會使得大學生變得隨意懶散,漠視規則、紀律的約束,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以及學習效果。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不愿意動腦、動手去解決,而是一味依靠網絡,在網絡上下載他們需要的學習資料,這最終阻礙了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影響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第二,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移動互聯網世界可以學習文化知識,體味學習的快樂,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等,但是移動互聯網也存在很多低俗信息,這些信息借助移動互聯網進行傳播,影響使用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的人們。此外,移動互聯網的存在使大學生無時無刻感受到發展變化的世界,會使大學生覺得,對于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似乎只有不斷進入網頁、刷新、查看,才能緊緊跟隨時代的發展,這使得大學生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跟精力。大學生長時間海量的不斷接收新信息,使得他們對現實世界周遭發生的事情反應遲鈍。這些情況使得大學生對事物的判斷缺乏科學合理理解,對事物的看法一旦產生錯誤,很容易形成錯誤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負面影響。

移動互聯網的誕生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虛擬的網絡環境使大學生不必忌諱什么,可以隨心所欲發表自己的言論,進行情緒的宣泄,釋放生活、學習的壓力,這給大學生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安全感,但這也促使越來越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虛擬的世界。大學生對網絡世界的沉迷,使他們對現實世界越來越冷漠,導致大學生日常缺乏人際交流溝通機會,嚴重減低了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能力,久而久之會使大學生養成封閉的性格。網絡虛擬世界的不穩定性和網絡人際關系的不確定性會使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信心不足,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并且,大學生長期進行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轉換,比較嚴重的情況是個別大學生的精神出現分裂,形成不一樣的人格。此外,大部分大學生缺乏自控性,不能控制上網時間的長短,長此以往,會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三)移動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移動特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必再限制于特定的地點和時間,使大學生在只要能接受手機訊號地方都可以實現移動學習。使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進行網絡教學,可以使教學成本大大降低,方便快捷。移動互聯網虛擬性的特點避免了傳統課堂教學面對面的尷尬,大學生可以用別的名字,講出對教師教學方面存在的意見,這種方式就避免了大學生因為自身身份的顧忌,而對一些教學方面意見有所保留的情況發生。移動互聯網技術開放性等特點也促使學校、家長的溝通更加的便捷??傊?,移動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對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課程標準和挑戰。

三、移動互聯網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新途徑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是社會發展趨勢的必然,我們應該積極的順應這種趨勢,順應時代發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教師想要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除了對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進行積極的改革之外,還必須要探索利用好移動在線教育,為此要不斷加強教師自身建設,在網絡技術運用及學習上多下功夫,使自身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一)積極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教學改革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把大學生從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拉回到課堂上,改變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局面,就必須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實效性。思想政治課應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等,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學習,在辯論中學習。在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緊貼大學生生活實際,就社會熱點問題和各種社會現象,有的放矢地組織學生進行演講、討論、辨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此外,要想完成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改革,還必須要注重大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大學生網絡習慣入手,使他們養成科學合理地使用手機的習慣,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在正確時間地點使用手機,使移動互聯網真正有利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面對移動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信息的復雜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開放思想,以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更加注重對不同的思想之間進行有效地互動。這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必須要對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深入思考,理解其根本內涵。另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對各種資本主義思想進行關注,研究其跟馬列主義的根本不同點,認清其危害,善于利用課堂環境,引導學生更好學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門學科,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對網絡信息的鑒別分析能力,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準則規范自身。

(二)充分利用移動在線學習將思想政治課堂擴大到無限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個人學習需求,利用互聯網進行在線學習必將獲得長足發展,而隨著智能手機和ipad等移動客戶端的普及,讓在線教育逐漸從PC端跨入到移動端則成為在線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線教育顧名思義,是以網絡為介質的教學方式,通過網絡,學員與教師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開展教學活動。近兩年在線教育最火的一個詞是MOOC(慕課),MOOC是Massive(大規模的)、Open(開放的)、Online(在線的)、Course(課程)四個詞的縮寫,指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美國頂尖大學投入數百萬美元陸續設立了網絡學習平臺,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與此同時,Udacity、Coursera、edX等多家專門提供MOOC平臺的供應商興起,這給更多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也引起了世界很多國家及地區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關注,因此,2012年被有關學者稱作“MOOC元年”。2013年,北大、清華、復旦等中國的一流大學陸續加盟了Coursera、edX課程提供商,2013年又被稱作“中國的MOOC元年”。2013年10月,清華大學發布了中國大陸第一個由高校主導的MOOC平臺——學堂在線。此外,還有網易云課堂、過來人公開課、好大學在線,2014年5月愛課程與網易聯袂打造的中國大學MOOC平臺正式上線,這些網絡在線學習平臺定能更好的滿足廣大國內學習者們的需求。不同于網絡公開課和精品課程,MOOC有一套集“選課聽課——互動討論——課后作業——評價考核——結業”于一體的全套完整過程,免費的MOOC課程使更多的學生汲取到了更多更前沿的知識和科研成果,在比較中學習到了不同學校對同一門課程的不同解讀。如在清華大學“學堂在線”中清華大學公開課《馬克思主義理論》,網易云課堂中的上海交通大學公開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文化素質》、北京大學公開課《近代中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好大學在線中的上海交通大學公開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都可使廣大學生在本學校教師教授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吸取其他學校教師講授的精華。

為加快推進學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豐富課程資源,筆者學校山東管理學院引進了“爾雅通識課”,作為我校全校任選課程,并于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初步實施。爾雅是以MOOC為基礎的定向課程體系學習平臺,爾雅通識課以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為突破點,與國內外百余所名校合作,涵蓋6910名知名教師,通過網絡自主學習、修習學分的形式來進行第二課堂的教學,實現了MOOC與高校學分制學習的融合,開創了高等教育教學的新形式?!缎蝿菖c政策》課程開啟了我校思想政治課在線學習的先河,《形勢與政策》系列課程主要介紹了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黨的建設的論述與群眾路線教育、三中全會精神解讀等當今形勢政策的動態變化。本課程需要學生在線學習41集視頻(20分鐘/集),根據要求按時在線完成課后作業和考試,最終得到教務處確認的綜合成績達到60分以上者,可以認定相應學分。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的誕生,有利于克服思政課堂學生人數太多、缺乏互動等缺點,學生隨時可以通過論壇、在線即時通訊等工具與教師進行溝通,并獲得在線幫助。同時,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學生可根據具體課程安排,參加見面課程答疑或小組討論等,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興趣及效果。

除了MOOC外,還有微課在線教育形式。所謂微課,是一種以5~10分鐘甚至更短時長為單元的微型課程,它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課網通過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相結合,為所有希望獲取知識的人提供了碎片化、移動化的學習新體驗。為推動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舉辦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并于2014年3月啟動了第二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2014年4月至7月中共山東省委高校工委和中宣部《時事報告》雜志社舉辦了山東省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微課教學比賽,這些比賽都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身在線教育的熱情,提高了自己的教學能力,更好地應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挑戰。無論是MOOC,還是微課,均利用網絡,將有限的課堂擴大到了無限,為實現“先教后學”向“先學后教”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

現階段,雖然PC是互聯網在線學習的最主要工具,但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在線教育也逐漸平移到了手機移動端。例如,過來人公開課為全力布局移動互聯網,陸續推出了iPad版、iPhone版、Android版客戶端,覆蓋全球10億移動互聯網人群。移動端學習方式已經開始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學習方式,特別在學生群體中?!?013-2014中國在線教育趨勢報告》數據顯示,在學生群體中,使用手機獲取知識的比例甚至超過了PC,二者分別為90.5%和71.5%。很多大學生手機用戶都下載了大量的教育類APP,如掌上新東方、英語流利說、超級課程表等。諸如此類的教育類APP便攜、靈活、互動性強、有很強的趣味性,這些優勢使得教育類App更好地實現了“寓教于樂”,深受“90后”大學生的歡迎。由此可見,移動應用開發是在線教育的必然趨勢,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移動式學習也將大有用武之地。

(三)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在移動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了能夠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必須要積極地去接受學習移動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積極更新知識結構,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實現自我學習,優化自己的講課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知識、教學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提高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科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能力。此外,加強利用移動互聯網平臺,了解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情況,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引導大學生健康的成長發展。

(四)建立校內網等自身移動媒體終端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為了能夠更好順應時代的發展,可以建立屬于學校自己的校園網絡,積極創建校園網絡文化基地。充分利用能夠為大學生帶來視覺沖擊的視頻技術、游戲技術等形式,以符合大學生網絡瀏覽習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在吸收網絡文化的同時,剔除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學校還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公眾微信號等,讓學生們進行關注,形成一個綜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五)加強移動互聯網的信息監控

面對移動互聯網良莠不齊的信息,加強對網絡站點信息監管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就移動互聯網監控的技術來談,監控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完善、加強對移動互聯網信息的監控刻不容緩。為了幫助學生科學利用移動互聯網,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在學生使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時候,設置安全提示,通過這些安全提示,警示學生屏蔽不良信息。學校應該對校園微博,還有學校的貼吧等進行技術程序研發,借助高新技術智慧,分析學生日常在學校的動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動化能力。

四、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引導大學生對移動互聯網中信息進行批判性的吸取,遠離那些消極低俗網絡信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使大學生能夠規范、自律的使用移動互聯網。移動在線學習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在做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移動在線學習平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體合力,使移動互聯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得到最大發揮。

參考文獻:

[1] 常潞煒,薛國偉.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J].數字化用戶,2013,(15):214-215.

[2]趙效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創新研究[J].職業教育(下旬),2014,(4):58-61.

[3]杜亮.3G時代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J].輔導員工作研究,2010,(1):82-86.

[4]楊維東.“90后”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與價值取向[J].重慶社會科學,2013,(4):36-42.

上一篇:國有林場會計監督論文范文下一篇:設計階段深度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