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心理學范文

2023-09-21

網絡心理學范文第1篇

網絡是一個充滿了瘋狂的所在。隨便點擊鼠標瀏覽網站,就會遇到一批言論或行為明顯失常的網民,你會發現他們要么無端地心懷憤恨,要么就是在追捧那些乏味的爛電影。那么你要怎樣去說服他們呢?

傳統心理學有兩個弊端,一是要取得學位需要幾年的時間,二是它要求心理咨詢師在作出診斷之前必須要聽取患者的言論并向他們提出相應問題。實際上對于一個玩《暗影狂奔》游戲到了走火入魔地步的網蟲來說,跟他談話簡直是浪費時間,更別提按學校里教的診療方法來了。

這就是韋伯斯特大學互聯網研究學院聲稱準備設立“網絡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原因。雖然這只是個玩笑,但組織者一本正經地宣稱:這門嶄新的學問最大的優點是它摒棄了嚴謹無趣的DSM-IV之類的標準,而只需要簡單地根據病人的在線表現進行診斷。更妙的是,“擁有網絡心理學的學位,你可以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心理病癥”。例如,下次你再被喋喋不休的肥皂劇評論騷擾時,就可以把這些人診斷為“八點檔錯亂癥”并認定他們所說的一切都是疾病所導致的。

網絡心理學范文第2篇

判斷題部分

1.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個性是我們與異文化交流的準則之一。()T 2. 科學家已經掌握了關于人類的行為心理的知識。()F 3.《菊花與刀》屬于社會學傾向的研究著作。()F 4.國民性研究的初始目的帶有很強的政治性。()T 5.人的身體進化過程也人類學的研究內容之一。()T 6.世界上各種族群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F 7. 語言和宗教都屬于文明的觀念造物。()T 8.公文俊平與泰勒都認為,文化即文明,文明即文化。()F 9. 非洲人與亞洲人一樣,都屬于自人種。()T 10. 社會科學的許多概念以定量描述為主。()T 11. 比起欲望,需要更強調人的生物性。()F 12. 生物性需要是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F 13. 有序的生活、相對穩定的生活和收入都屬于社會性安全層面的滿足。()T 14. 夫妻之間的交往屬于社會性交往。()F 15. 古代中國人認為人類最重要的五種情感性關系是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和朋友之間的關系。()T 16. 文化的產生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F 17. 法律、道德、宗教都對人的行為有規范和制約作用。()T 18. 意念、感覺、情感在心理社會均衡模型中屬于前意識層。()F 19. 潛意識這一概念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F 20. PSH模型中的第四層指的是人的限表意識。()F 21. PSH模型中的第四層指的是人的限表意識。()T 22. 我們對PSH模型中的外部世界層的理解,通常比較無知,會存在諸多錯誤。()T 23. 分析不同文化中生命包類型及其均衡模式,是了解文化差異和文化變化的關鍵。()T 24. 生命包”是對人與人相互認知和交流系統的統稱。()F 25. 在基本人際狀態類型中,古以色列型是一種以強調人的相互性為特點的類型。()F 26. 緣人是日本的基本人際狀態。()T 27. 基本人際狀態有個體的差異,也有文化的差異。()T 28. 在倫人的“生命包”中,神明偶像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F 29. 基本人際狀態和國民性是一致的,重點是對人的性格和狀態的研究。()T 30. 超級愛國者型按照PSH圖式來講,它的第3層十分大。()F 31. 美國人的PSH模式是一種多樣、動態的均衡模式。()T 32. 個人主義價值觀包括獨立、自由、平等、仁愛、忠孝、謙遜、禮義等。()F 33. 擬親屬關系不屬于親屬關系。()F 34.親屬集團屬于初級集團的典型。()T 35. 在現代社會,家庭的休息娛樂功能已經完全被各式各樣的電子設備所取代。()F 36. 夫妻關系具有連續性的特征。()F] 37. 根據弗洛伊德學說,力比多性僅存在于母子之間。()F 38. 兄弟關系是一種代際關系。()F 39. 祖先崇拜是忠義這一道德規范的延伸形式。()F 40. 中國古代傳統家庭中的多子主義,指的是要有盡可能多的男性后代。()T 41.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了在傳統家庭中,夫妻關系常常要讓位于父子關系。()T 42. 四合院這種住宅方式,強調家庭內部的凝聚和向心,強調家庭內部與外部的分割。()T 43. 在美國人的家庭中,公開示愛是一種不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F 44. 在古希臘人的家庭中,夫妻關系占有優勢地位。()T 45. 美國親屬體系的特點是,以集體生活為中心。()F 46. 美國人的親屬關系呈現網狀結構。()F 47. 初級集團就是次級集團,它們在構造上沒有差異。()F 48. 家庭是初始集團的典型代表。()T 49. 日本人的主要次級集團“家元”具有半血緣半契約的性質。()T 50. 同宗者必定同族。()F 51. “宗”指的那些有共同祖先的人。()T 52. 中國宗族集團中的成員資格會因為距離、情感和地位變化等因素而喪失。()F 53. 宗族的連帶感反映在榮譽共享,責罰共擔上。()T 54. 政黨是一種契約性的次級集團。()T 55. 生人圈子里的人在PSH模型中位于第3層。()F 56. 在中國鄉村集團中,非親屬非地域的自愿性團體數量眾多。()F 57. 大信不約”體現了中國社會中的交往模式不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之上的。()T 58. 在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一張關系網。()T 59. 中國人人際交往的弊端在于過于重視人情,導致回報人情的負擔很重。()T 60. 美國人最主要的次級集團是以契約連帶相聯系的各類社團。T 61. 在美國的自由結社團體中,締結集團的條件是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模式。()F 62. 美國社會中的大多數俱樂部都具有排他性特征。()T 63. 以契約原理建立起來的團體會影響其中個體的獨立性和自由性。()F 64. 在美國人的社團中,締結社團的個體都是相互依賴的。()F 65. 大量的自由結社的存在是人與人之間缺乏親密聯系的表現。()T 66. 在契約原理影響下,人際關系的交往是一種去感情化的交往模式。()T 67. 用條文和規則締結起來的人際關系是一種直接關系。()F 68. 通婚也是一種交換形式。()T 69. 狹義的交換是指:物,在人與人之間除掠奪以外的流動過程。()T 70. 等意義交換在后現代經濟中被理解為交往,作為交往的交換,是不等價交換。()T 71. 意義價值相等時要求交換價值必須相等。()F 72. 信用借貸型交換者之間的關系因為交換過程的完結而完結。()F 73. 人際交往不遵循平衡原則,因此卑鄙的人總是占便宜()。F 74. 交易交換是平時交換中的極端形式。()T 75. 日本人的額交換模式是“好意優先型”交換,其與“緣人”基本人際狀態相聯系。()T 76. 在中國,鄉村社會的兩類隨禮網絡是親情和人情。()。T 77. 等價交換是一種具有去情感化傾向的交換形式。()T 78. 極致個人的人際關系具有明顯的交易化傾向。()T 79. 信用借貸型交換僅存在于倫人社會。()F 80. 單惠型關系是一種交換價值完全不對等的關系。()T

網絡心理學范文第3篇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 心理學教學是作為新的一種教學學科而開設的, 其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共同努力之下將雙邊教學的活動完成, 其不但能夠將必備的一些技能和知識傳授給學生, 而且還能夠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得到促進, 從而引起師生情感交流的共鳴, 隨之便會將一個有效和諧的課堂教學構建出來。無論是教師, 還是學生都會受到心理學教學的影響。如:對于教師教學的工作來講, 在心理學的影響下有利于對他們的愛心和責任心進行培養, 由于心理學教學需要不斷深入到各個個體心靈的深處, 因此教師在整個的教學工作中不僅僅需要對教學內容負責, 而且還需要對學生心理極其關注的內容進行了解。當學生的健康發展受到教師關注的同時, 還需要充分的將教師自身所具備的愛心和責任心體現出來;另外, 就讀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其所承受的壓力往往很大, 這種壓力一時半會難以排遣, 顯然這會增加他們在學習和生活當中的負面情緒, 而通過有效的心理學教育, 教師在對學生相關的心理狀況了解以后, 能夠采取正確的方法將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掉, 有助于學生健康積極的成長和發展。

二、高職心理學教學在網絡環境下的發展以及相關的心理干預措施

1. 激發學習動機

任何一個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都有著各自不相同的原因, 如:高考成績較低、學習興趣不濃厚以及離家較近等。針對就讀原因的不同, 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通過學生進行交流, 對學生為何選擇本校的原因充分的了解, 以此在此中將那些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激發作用的因素尋找出來, 隨后不斷地放大這些因素, 使其能夠作為學生學習的目的。因而, 作為高職院校需要不斷地將本校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提高, 確保教師在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基礎上, 還能夠深入的對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

2. 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為什么會有厭學的心理產生, 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在于課堂上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 使得學生在乏味枯燥的學習氛圍中難以集中精力, 并且高職院校本身的教學環節中就比較輕松, 顯然會不斷增加學生的厭學心理。因此, 教師需要不斷對自身的教學策略進行改變, 盡可能地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提高, 這樣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在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下進行教學工作, 如:在多媒體設備的使用下, 教師能夠將抽象的教學內容有效的轉換成簡明易懂的知識點, 引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

3. 促進心理健康

當教師在干預措施的采取下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解時, 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心理, 隨后以不同的層次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劃分, 并將相關的應對措施制定出來, 總的來講就是“因材施教”。

現階段網絡技術已經被視為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由于虛擬網絡的存在, 教師能夠對網絡世界進行模擬, 在虛擬的世界中學生更容易將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來, 因而教師應當在網絡工具的利用下, 有效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如:筆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會將專門的用于溝通的欄目建立起來, 取名叫做“交路的真誠小屋”, 在這里面學生能夠以匿名的形式將自己所存在的心理問題訴說給筆者, 隨之筆者會從客觀的角度對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 引導他們走出困境。與此同時, 教師還需要從心理學基本理論出發, 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所出現的苦惱和問題進行整體性的總結, 可以是美文的形式, 也可以是故事的形式, 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對問題進行闡述, 使得學生能夠感同身受, 這樣一來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斷能夠得到有效緩解, 而且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使文學素養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 近些年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的日益突出, 人們也逐漸加強了對這類學生心理的關注程度, 隨之在各個高校中有專門的針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開設了出來, 并組建了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室, 并且安排了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自各個高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以來, 其有效的對學生所存在的壓力起到了緩解作用, 顯然, 在正確方式的采取下, 學生能夠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心理問題, 并有效地將不利的影響因素解決掉。

摘要:心理學主要是對心理活動和行為研究的一門學科, 雖然心理學發展的歷程較短, 但是其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一套管理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 心理學迎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而文章將圍繞高職心理學教學在網絡環境下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并提出相關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職心理學教學,心理干預策略

參考文獻

[1]張訊.網絡環境下高職心理學教學與心理干預策略創新研究[J].中國培訓, 2016, 12:143-144.

[2]祝曉強.網絡環境下高職心理學教學與心理干預策略創新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 07:28-29.

[3]張孝德, 高美華, 張玲, 李恩華, 張影華, 楊延祥.網絡環境下高職心理學教學與心理干預策略創新研究[J].赤子 (上中旬) , 2014, 19:93.

網絡心理學范文第4篇

一、大學生上網帶來的影響

1、對學習的消極影響

許多沉迷網絡的學生對網絡有著強烈的依賴感和需求感, 對其他活動則缺乏興趣, 學習效率自然下降。由于沉迷網絡, 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網絡上, 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學業, 不斷逃課、熬通宵、無法及時完成作業, 導致成績一路下滑, 并因此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 成績進一步下降, 然后再通過網絡來逃避這種不愿看到的學習現狀, 由此不斷惡性循環。

2、對身體健康的消極影響

長時間坐在電腦跟前, 極其影響身體健康, 包括視力下降、整體體質下降。大學生還處在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 而長時間沉迷于網絡, 電腦輻射的傷害, 大腦神經持續處于高度興奮狀態, 會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失衡, 免疫功能降低對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3、對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沉迷網絡給大學生心理帶來的消極影響要遠大于對身體的影響。惡性循環誘發的心理病癥不斷攀升, 讓大學生面對現實時產生更多的無力感和挫敗感及暴力傾向, 奮斗目標的缺失和人際關系的淡漠, 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將來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并且一旦停止網絡活動便出現心理的不良反應, 如情緒低落、志趣喪失、煩躁不安、精神委靡, 以及嚴重的壓抑現象, 甚至產生自殺意念或行為。

(1) 情感反應障礙

情感反應障礙指情緒的始動機能失調, 出現與客觀刺激不相符的過高或過低的反應。大學生一旦沉迷網絡, 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反應遲鈍、情感淡漠和焦慮等障礙。其主要表現為厭學,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對集體漠不關心, 脾氣煩躁, 遇事易沖動等癥狀, 嚴重的還伴有惡心、嘔吐、厭食等生理反應。

(2) 人生觀、價值觀扭曲

許多網絡內容滲透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 不利于大學生接受和樹立優秀的傳統文化觀念、正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加上還有不少網絡中充斥著暴力、恐怖和色情以及污言穢語。

二、導致大學生網絡心理出現問題的幾點原因

1、缺乏目標、生活迷惘。

不少大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唯一目標就是上大學, 進入大學后發現“保姆式”管理不見了, 寬松的大學環境老師再也不會“強迫”讀書, 大學更多是靠自覺和努力。而有些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學習上無計劃、時間上無管理、生活上無規律, 空虛、無聊。在這種情況下, 極易沉迷于網絡, 在網絡中尋求精神刺激, 填補、滿足自己空虛的心靈和生活。

2、追求刺激、滿足好奇。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過“一個人在生理上和生物上的需求得到滿足, 但是他仍然不滿意, 他自己仍然不安寧, 因為缺少了一種能夠使他變得主動的蓬勃升生機。”[2]這種蓬勃生機就是人的追求新事物的本性。所以, 正處于黃金時期的大學生更渴望挑戰和冒險?,F實生活無法滿足的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網絡, 因為包容萬象的網絡世界給他們帶來了充滿新鮮感的生活, 能很好地實現他們的心理需求。正如有的學生說的:“玩網絡游戲, 就是刺激、帶勁”。

3、缺乏自制。

自控力差正處于身心發展期的大學生生理成人化但心理未成熟, 努力融入社會但社會閱歷不足, 積極追求新事物但是非辨別力和行為自控力不強, 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容易受到吸引、誘惑、誤導, 無法理性地思考, 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加上學校周圍布滿了廉價的網吧, 甚至還有地下網吧的存在, 使得學生更難以擺脫網絡的“魔爪”。

三、解決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幾點探討

1、深入開展網絡文化教育, 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面對網絡, 學校應對學生加強正面引導和教育。首先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網絡, 網絡是科技發展帶來的人類生產方式的變革, 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現代化工具。其次要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網絡的兩面性。網絡在給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危害, 要揚長避短, 特別不能迷戀網絡。第三要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上網心態。

2、加強完善網絡制度建設, 規范管理大學生網絡行為

拓寬渠道, 完善校園網絡建設。目前, 全國各高校已基本建立校園網, 并在逐步完善之中, 不少學校設有寬帶。但是, 在為學生提供先進的技術享受的同時, 也要做好相應的網絡管理。要加強網絡監督, 加強監視、攔截、過濾等技術措施, 發揮網絡電子警察的作用, 將不良網站拒絕在門外。

參考文獻

[1]劉龍洲、顏柯:《大學生網絡交往探析》,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04 (1) 。

[2]陳明龍等:《青少年網絡成癮分析及對策淺論》, 《蘭州學刊》, 2003, (1) 。

[3]廖美玲等:《大學生上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福建高等建筑??茖W校學報》, 2001, (2) 。

[4]周濤:《大學生社交焦慮與網絡成癮的相關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報》, 2003, (3) 。

網絡心理學范文第5篇

作為一種新的廣告形式,網絡廣告最早起源于1993年的美國。自從1998年安南(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將互聯網稱為“第四媒體”起,互聯網的媒體傳播功能開始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導致了網絡廣告業的迅速崛起。

網絡廣告不但可以為企業獲得無限的商機,同時當企業面臨生存和發展的難題時,其強大的“造血”功能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多、更直接的利潤支撐點。網絡廣告與傳統的三大媒體廣告(報刊、廣播、電視)相比,已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認同,它的獨到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傳播范圍廣;靈活方便;低成本,少投入;感觀性強;交互性強;統計精確;針對性明確。但是長期的投資如果沒有一個較好的回報預期,那其發展前景就要值得考慮。因此正確地分析消費者的心理來制定網絡廣告策略成為網絡經營者競相追逐的一大目標。

2 從心理學理論分析消費者對廣告的接收過程

從消費者對廣告的接受過程看,其心理反應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感知、接收、記憶、態度、行為。

感知是廣告對于消費者產生效果的重要環節,一般只有讓人們知道一個廣告的存在,才會引起接下來的各種反應。在這方面,網絡廣告既有優勢又有劣勢,允許消費者拉出信息,一向被認為是網絡的最大優點之一。網絡廣告也就順理成章地遺傳了這一基因。但是事實卻提醒我們,需要被“拉出來”的廣告,實在很難讓人“感知”。廣告界流行一句行話:“如果你的廣告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則推銷商品的任務已成功了一半。”但廣告所要求的注意并不是蜻蜓點水、一閃而過的注意,而是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的有意識的注意。指望人們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網上,注意到每一個廣告,是不現實的。特別是一些網站采取的彈出式廣告,由于身手不夠敏捷,以至于大部分人都可以在窗口彈出來的同時,就槍斃了它。當然也有些窗口是死活也關不掉的,這反而造成受眾的一種逆反心理,根本談不上效果。

態度,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眾對廣告產生的態度,另一方面,則是對產品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態度之間,不一定存在“正相關”關系。喜歡廣告,不一定就會喜歡產品,反之亦然。因為,對廣告的態度,是一種審美。而對產品的態度,則是一種功利。態度變化是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的基礎,一般都是受眾對廣告訴求點的態度向有利于購買的方向變化才最終產生了購買行為。受眾對廣告的態度是個既成結果,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而態度的改變是一動態過程。因此,廣告要改變受眾的態度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受眾對廣告的認知、情感、和行為這三個成份上,而應把廣告宣傳當成一個與受眾溝通的過程,從廣告溝通的來源,溝通的性質以及溝通的目標入手,實現對受眾態度的改變。從態度層面看,網絡廣告最重要的是更多地引起人們的興趣,而這正是網絡廣告的所長。這可以從它的形式和特點上可以得出。

引起行動,是廣告的最終目的。但是,網絡廣告引起的購買行為不是很大,很多網民對網上看到的廣告的準確性抱著懷疑的態度,“行動”與前面的幾個狀態,沒有必然的聯系。人們是否會采取購買行為,并不完全取決于是否記住了某個產品,也不取決于對廣告或產品的感情。實際上,人們在現實世界購買時,“情境”所起的作用,往往要勝過廣告的作用。例如,爭相搶購所引起的好奇、從眾心理,貨源匱乏時引起的競爭心理,打折、優惠所帶來的滿足感。

3 針對消費者心理的網絡廣告策略

網絡廣告設計中,不僅要了解受眾心理,還要針對受眾心理基本特點采取相應的廣告策略,運用心理影響技巧強化廣告設計作品的心理感染力,進而提高廣告宣傳的市場沖擊力。網絡廣告制作的目的就是在競爭激烈的同質化市場上引起消費者的注意,誘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促進商品和勞務的銷售。而成功網絡廣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始終如一地將廣告的功能與消費者心理聯結起來,通過對消費者心理的研究,更好地將廣告信息傳遞給消費者。歸納起來,針對受眾心理的網絡廣告策略有以下三種。

3.1 創意策略

網絡廣告多不勝數,只有有創意的,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廣告才能打動受眾的購買欲望,激發他們的消費需求,使受眾覺得開心而又無法拒絕你的新產品,這才是網絡廣告真正迷人之處。為達到創意廣告這個目的,手段日益翻新,策略層出不窮,無奇不有:如品牌形象廣告創新策略、企業形象廣告創新策略、理性誘導廣告創新策略、情感誘導廣告創新策略、美感誘導廣告創新策略、“恐懼”誘導廣告創新策略、聯想誘導廣告創新策略、情趣誘導廣告創新策略、懸念廣告創新策略、反駁性廣告創新策略、單純訴求廣告創新策略、愛情訴求廣告創新策略、自然誘導廣告創新策略、觸摸廣告創新策略、系列廣告創新策略、多維廣告創新策略,等等,不勝枚舉。廣告策略之所以多種多樣,層出不窮,無奇不有,是因為創意無止境,創意無定律,廣告創意苛求“獨特”二字,獨一無二的廣告創意,即為創新廣告。

2007年12月,招商銀行正式推出了全球首張以“哆啦A夢”為主題的國際標準信用卡,共計四款不同風格的系列卡片供挑選珍藏。為配合新卡宣傳,此次推出的網絡廣告也獨具特色,利用富媒體浮層形式,巧妙地將歡快童真的感覺融入與網頁的互動中,畫面活潑有趣、視覺效果突出,大大突破了傳統廣告表現手法。時光機器中探頭眨眼的圓腦袋,快樂飛翔的小小竹蜻蜓,神奇的紅色任意門……卡面設計色彩繽紛充滿童趣,盡顯“哆啦A夢”的憨態與可愛,讓人愛不釋手。

廣告雖然沒有只言片語,卻能深深打動人心。這不僅緣自人們對兒時夢想的深刻記憶,更緣自富媒體廣告展現出的獨特魅力,不僅將廣告元素與網頁固定廣告位置大膽結合,而且與之進行了無比巧妙的互動,使廣告主的信息得以從網頁繁冗信息中凸顯出來,從而有效強化了投放效果。

3.2 定向傳播策略

把生動的網絡廣告放在能吸引某些特定細分市場的站點上,對提高企業或品牌知名度非常有效。盡管網絡廣闊,但還是可以細分成很多部分,這些細分的受眾有特殊的興趣與需要,給定向傳播提供了更精確的傳播途徑。比如,一則關于跑鞋的廣告放在提供與跑步相關的網站上,化妝品的廣告放在女性網站上,會有較精確的到達率。這也是為了符合網絡受眾追求方便高效心理。

3.3 交互式廣告策略

互聯網突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局限,為受眾與媒體間的雙向交流提供了可能。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也可以發布信息,可以主動尋找信息,對信息做出回應等。

(1)在各娛樂性、綜合性網站上發布的圖標廣告、旗幟廣告以及其它廣告形式,可采用設置懸念或誘導性、號召性語言與形式,引發訪問者的點擊與參與。很多廣告主運用網絡廣告并不滿足于僅僅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傳播品牌形象,還希望能吸引受眾進行更深接觸,因而將廣告與企業主頁相鏈接,這就要求提高點擊率。以此為目的的廣告,就是充分利用了受眾渴望參與心理,在制作中就應注意設置懸念,不把信息說盡;或者設置參與性內容,引起訪問者興趣,拉近他們與品牌的關系。

最近智聯招聘推出的“上智聯招聘,找你想要的”網絡廣告,以i Cast中的i Touch形式表現,用趣味小游戲互動的手法,巧妙地表達了廣告主品牌宣傳目的,創意新穎獨特,突破了傳統的華美變幻的常規手法,叫人眼前一亮。在情節上,融入用戶體驗,互動及趣味性更強,讓人在簡單游戲中品嘗成功滋味。用戶只需輕觸鍵盤即可一路闖關,不斷享受成功的喜悅,最后突顯的廣告主題———“上智聯招聘,找到你想要的”,順理成章,讓人過目難忘,成功提升了用戶對品牌的印象及好感度。

(2)有時,主動搜尋相關信息的受眾會利用搜索引擎或門戶網站的鏈接,而到達企業的主頁。對于這些訪問者來說,由于有明確的目的性,深入而詳細的信息會有較大的影響力。寶潔公司是較早認識到網絡價值的大廣告主之一。他們不僅建立了幾十個專題網站,而且通過網絡廣告與其它活動相配合,推出了“潤妍”洗潤發系列產品。公司運用FLASH動畫制作技術配合新穎的創意表現形式,創作了“潤妍”的網絡廣告,并選擇了在綜合門戶網站、區域性門戶站點、知名女性網站進行投放。據統計,由網絡廣告的點擊而進入“潤妍”品牌網站并成為其注冊用戶的人數近15000左右。通過獨具創意的網絡廣告投放,寶潔公司達到了預期的廣告目的及效果。一方面,提高了產品的知名度,增加了“潤妍”品牌網站的訪問量與注冊用戶數;另一方面,增加了線下推廣活動(潤妍女性俱樂部、潤妍女性電影專場)的參加人數。達到一種從線上向線下的推廣,雖然“潤妍”已經成為寶潔公司的下線產品,但它成功的作為一個網絡塑造品牌的典范廣為流傳。百事可樂與Yahoo攜手。2000年4月,百事可樂公司首先宣布與Yahoo進行全面網絡推廣合作;在音樂站點,如MTV.com的投放力度加大;同時還涉足于體育類網站,例如NBA.com、美國棒球聯盟等。

4 結束語

網絡廣告的興起和發展為企業帶來新的契機,也向傳統廣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必將推動和促進“消費心理學”學科的發展,研究網絡廣告中的消費心理策略,對網絡廣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略]

摘要:隨著網絡應用的迅速普及和發展,網絡廣告已經成為這一新興媒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中僅結合網絡廣告特有的傳播方式和獨特優勢從消費心理角度分析一下網絡廣告的策略。

網絡心理學范文第6篇

謠言這一特定事物在社會上是普遍存在的,它幾乎貫穿于人類發展的整個過程,內容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傳播的形式也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改變。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與普及,尤其是,近年來,人人、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站的興起,在方便人們獲取信息的同時,也為網絡謠言瘋狂“生長”的沃土。隨著網民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網絡大V相繼落網,以及“轉發500次判刑”的司法解釋出臺,網絡謠言的危害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二、受眾及網絡受眾的定義

受眾是傳播學的一個概念。簡單來說,受眾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在整個傳播過程中,受眾處于終端。如果沒有受眾主體的存在,信息的傳播便無法實施。受眾的一大特點就是被動接受,不管是“靶子論”還是后來的個人差異論或社會關系論,信息的主動權都在媒體的手中,媒體發布的信息激發引導著受眾的心理認知,讓受眾根據媒體的既定信息產生相應的思考與行為。

但是,網絡受眾豐富了受眾的內涵,特別是改變了受眾被動接受的特點。在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中,每位網民都有權發起和參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在信息傳播中提高自己的主動性。在網絡謠言的傳播中,網絡信息的發布者和接受者,都含有造謠、信謠、傳謠的行為。

三、網絡謠言受眾的心理分析

2013年6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4.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手機成為新增網民的第一來源[1]。網民各種無法在現實中滿足的心理需求借助互聯網得以滿足和釋放,客觀上為網絡謠言的產生與傳播提供了心理基礎。

1.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直接或隱含的引導或壓力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2]。從眾究其本質來看,是個人在受到某種社會壓力后,所表現出地一種自我調適行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地心理現象。1956年,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做了一項有關從眾現象的經典實驗。結果表明,即便事情的真相顯而易見,為了和多數人的意見保持一致,個體也會說“白謊”。實驗數據也進一步證明,75%的被試至少有過一次從眾的行為,即使這個行為是錯誤的[3]。

當網民看到自己所贊同的觀點被多數人所認可時,就積極參與。如果自己的觀點沒有被多數人認可,為避免因偏離群體而產生的焦慮感,便會保持沉默。這就導致某一觀點頗具市場,其他不同的觀點逐漸被這一觀點所淹沒。按照社會作用力的原則,隨著信謠人數的增多,信謠群體規模的擴大,將會引發更多的從眾。例如,在2011年日本因發生地震導致核泄漏后,某些網民發出“食鹽可以防止核輻射”的不實消息,謠言一出立刻引發廣大市民搶購食鹽,導致市場秩序一片混亂。這條謠言就是利用人們對此事件的認識盲區,使人們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無形中助推了謠言的擴散。

2.泄憤心理

泄憤,即對內心的怨憤進行宣泄的心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本我中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和本能沖動,為了讓這些欲望得以滿足,沖突得以釋放,本我就要不斷地同自我斗爭,以尋找宣泄的突破口。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發布具有震撼力、新奇性的網絡謠言,引起廣大網民的注意,網民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將自身潛意識中的一些內容調動出來。特別是當網民看到一些揭露社會陰暗面的謠言時,潛意識中的不良情緒瞬間找到了“火山噴發口”。網民借虛擬網絡發泄自身壓抑已久的“負能量”,無形中便加入傳播謠言的大軍。

目前,官員腐敗、貧富差距大、工作難找、教育不公以及醫療保障不到位等改革的難點與民眾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常常是網絡上被調侃和抱怨,點擊率極高的話題。當人們通過正常渠道無法解決問題時,便會借助虛擬的網絡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發泄內心的不快。比如,有網民造謠稱,北京公交系統的一位“全國勞?!鄙嫦迂澪?盡管已得到有關部門的及時澄清,但此事件無形中讓人們心目中“全國勞?!钡牧己眯蜗蟠蟠蛘劭?降低了勞模的社會公信力。

3.認知偏差

所謂認知偏差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外在現象或信息,對某人或某件事情做出一定的判斷,該判斷與真實的情況不相符。認知偏差的產生常常與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有關[4]。人們往往對自己第一次看到的東西深信不疑,并且在首因效應形成之后,人們往往會按照先入為主的原則,將新信息放在已有觀點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解釋,以保持自身認知系統的一致性。在謠言傳播中,某些網民因先接受錯誤信息而對此堅信不疑,即便后來謠言被證實是虛假的。暈輪效應對謠言的傳播也有重要影響。某些謠言的內容常常是一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謠言中所表達的一些觀點,所闡發的感情常常能引起網民的共鳴,加之謠言中部分真實的信息使得人們經常產生一種以偏概全的錯誤傾向,落入謠言的陷阱,自愿充當謠言擴散的幫兇。

由于之前官方對突發事件缺乏相關經驗,導致處理不力,人們對政府懷有不滿,傳統媒體威望不高,發布的消息不全面客觀,人們便對其失去信任。因此當一些突發事件發生時,人們寧可相信謠言也不相信政府,寧可相信網絡也不相信傳統媒體。比如,2012年底,盛傳在冬至時節,將會是地球的世界末日,盡管已經被官方多次澄清,但人們依舊深信不移,一些迷信邪教趁機蠱惑人心,在部分地區引起了社會恐慌。再如,“9?13”海南地震海嘯謠言,使海南島居民紛紛逃到大陸避震。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認知偏差的強大頑固性助長了謠言地肆意擴散。

4.投射心理

投射心理,是指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時,常常會有意或無意地將自己的情緒、想法、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5]。簡單來說,就是以己度人。因而人們對某人所形成的認知與他的真實情況會存在一定程度地偏差。投射的有利一面就是,人們可以準確評價同自己類似的人,不利的一面是,同自己類似的人并不是很多。

在網絡謠言的傳播中,投射心理推動了謠言的擴散。例如2013年,武漢市“城管打死人”,家屬當街“抬尸”抗議的不實消息在網上瘋傳。之前一些諸如城管打人,蠻橫執法的報道,使得人們對城管整個群體產生了不滿與偏見,無形中對城管形成了消極的刻板印象。造謠者發布城管打死商販的謠言,便顯露出對城管群體的仇視,企圖丑化城管形象,激化社會矛盾,擾亂社會治安。

5.錯誤的正強化

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并且強化對行為的形成至關重要。就網絡謠言這一現象來看,部分網民之所以樂此不疲地造謠、傳謠,是因為他們在此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正強化。網民在散布或轉發一些虛假消息后,獲取了大量的轉發率和眾多粉絲,看到自己被眾人追捧,內心不由得會有優越感,甚至自己的一個消息都可以引起社會上的震動,網民在這個過程中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些不良的結果反饋便無形中強化了網民散布謠言的行為。

勒溫在其著名的“場理論”中提出來了“生活空間”的概念,“生活空間”就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是人與環境的互動。根據公式:B=f(P&E),我們知道行為不僅與個人有關,還與人所處的環境有關。當前的網絡環境還處于法治的“盲區”,法律制度還不完善,相關機構的監督管理還不到位,網絡信息的發布也缺乏相應的規范。網絡上散布著各種八卦、小道消息,使人真假難辨,紛擾無序的網絡環境給造謠者以可趁之機,松散的監管引起了網絡謠言的“破窗效應”。

6.娛樂心理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求從低層到高層共分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尊和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總共5種[6]。從網絡謠言的角度來看,部分造謠與傳謠者正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為嘩眾取寵,吸引眾人的眼球,不惜編造一些虛假和無中生有的信息,來增加自己的轉發數和粉絲量。原本現實生活中的草根階層,便可借助虛擬的網絡,搖身一變,通過獲取話語權成為網絡上“振臂一呼,萬人景仰”的意見領袖,來獲取在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地位而產生的虛榮與快感。

例如,網民秦火火,曾先后制造“動車事故向意大利籍旅客賠償3000萬歐元”、“紅十字會強行募捐”、“少將羅援兄弟是大企業的董事長”等謠言并叫囂“謠言止于下一個謠言”,發布的謠言可謂五花八門,奪人眼球,一時間秦火火成為了頗具影響力的網絡紅人。

7.僥幸心理

網絡環境具有極高的開放性,其極低的準入門檻和較高的參與度,使得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在網絡這個平臺上發表言論。由于網絡的匿名性,人們的真實身份被隱藏起來,可能在生活中,不能表達或礙于面子不善表達的言論和觀點,在網絡上人們便可以卸掉自己的面具,將真實的想法和心聲盡情地抒發。在這個過程中,網民由于沒有顯露自身的真實情況,而使自身責任意識淡化,因而對散播謠言所導致的后果的顧慮便大大減少。此外,當前我國的網絡的監管力度較為薄弱,法制不健全,缺乏相應地法律條文來加以約束和指導,這也進一步助長了網民的僥幸心理,讓網絡謠言的肆意傳播鉆了空子。

法制觀念的缺乏,責任意識的淡化,讓網民在面對網絡上不實消息時,濫用言論自由,通過評論,轉發讓謠言向更大范圍進行擴散。例如,新浪微博傳出“金庸去世”的謠言后,在短短幾十分鐘內被轉發5萬多條,在互聯網上引起一片嘩然。

摘要:近些年來,網絡謠言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響。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受眾不再被動地接受的信息,而是將話語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網絡受眾傳播網絡謠言的行為分析,網絡受眾的多種心理特點助推了網絡謠言的產生與傳播,主要有從眾心理、泄憤心理、認知偏差、錯誤的正強化、娛樂心理、僥幸心理等。

關鍵詞:謠言,網絡謠言,受眾心理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3-06:5.

[2][3][4]金盛華.社會心理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10:351

[5]黃衛星,康國卿.受眾心理視角下的網絡謠言生成與治理——以“艾滋女”事件為例[J].中州學刊,2011,(2):257

上一篇:資產評估師范文下一篇:走進初三作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