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發展鄉村文創旅游產業范文

2023-09-23

發展鄉村文創旅游產業范文第1篇

當今世界, 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 國與國之間聯系日益緊密, 以科技為主要競爭力的競爭成為主要競爭。在此時代背景中, 文化創意產業正蓬勃發展, 成為拉動傳統產業轉換升級, 促進城鎮化的重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 文創產業核心在“人”, 所以文化產業的競爭說到底是知識的競爭, 人才的競爭。很多國家的文創產業如日本、韓國等甚至已成為支柱產業。蚌埠市作為我國皖北中心城市, 有淮畔明珠之稱, 文化資源豐富。依托蚌埠市區域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等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 發展文創產業, 推進文創產業升級轉型, 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目前,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 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夠充分完善, 品牌效應未得到最大程度發揮, 因此, PPP模式下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應采取怎樣的政策和方法, 利用文創產業這一朝陽產業優化經濟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研究PPP模式下, 以蚌埠市文化創意產業為例, 探尋發展文創產業新途徑, 為文創產業經濟發展探索新思路, 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2 蚌埠市文創產業現狀

2.1 總體態勢

蚌埠處于皖北, 自然資源較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經濟新常態給蚌埠帶來了新的機遇,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推動蚌埠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 為整合文化資源發展要素, 激發文化創造活力, 蚌埠市積極響應號召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早在“十二五”時期, 蚌埠市政府便組織創設“文化強市”領導小組, 在稅收、財政、土地等各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 在政府參與的基礎上, 調動社會資產參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積極性。

2.1.1 文化產業數量及規模不斷擴充。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 蚌埠市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從2012年570家增長到2013年1 351家, 最后增長到2014年2 076家, 2012年道2013年漲幅達到137.01%, 與全省各市相比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量激增, 穩居全省第四, 數量規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充。

2.1.2 文化產業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據統計, 2010年到2013年, 蚌埠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提高, 2013年已達到52.59億元, 比上年增加21.73億元, 速度也穩定增進。

2.2 優勢條件

2.2.1 文化資源豐富。

蚌埠市地處南北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帶, 該地域內淮河文化、大禹文化、大明文化、雙墩文化, 玉文化等文化資源彼此相容, 花鼓燈更是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參與過春晚前表演, 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2.2.2 政府政策支持。

蚌埠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 依托自身自然條件, 遺址文化, 歷史典故等, 在資金、稅收、用地等各方面出臺優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積極引進社會資本, 打造了花鼓燈嘉年華、大明文化產業園、大禹文化產業園、星宇文化創意產業園、湖上升明月、玉文化創意產業園等一大批文化產業項目。2017年在政府支持下, 舞劇《大禹治水》融入蚌埠花鼓燈文化, 大禹文化等諸多元素, 經過一年多的排演終于呈現在觀眾眼前, 在全市引起不小轟動, 打響了蚌埠文化品牌。

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伴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蚌埠市創城取得顯著成效,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加之近年來, 全國各地加快建設特色小鎮的步伐, 以文化產業拉動經濟增長, 有助于促成總體擴大內需, 從而帶動消費, 促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3.1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1 資源開發不徹底。

雖開發了眾多大型文化產業項目,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文化資源尚待開發, 對文化資源保護力度不夠, 也間接造成了資源浪費的現象, 如何有效開發文化資源, 加入創新創意的想法, 成為目前蚌埠市文化產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3.1.2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整體競爭力不強。

在遺址文化得以開發利用的局面下, 印刷, 影音等文化產業仍不強, 總體來說開發的項目規模偏小, 尚不成熟, 缺乏核心競爭力, 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有限, 缺乏對公眾文化設施的力度, 文化軟實力有待增強。

3.1.3 產業結構不合理, 發展模式待增強。

目前蚌埠市對文化產業以發展產業園為主, 缺乏競爭力, 在打造的多項產業園中, 盈利的產業更少, 文化產業有泡沫之嫌, 從長久來看, 對蚌埠市的GDP增長帶動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 如何創新發展模式, 使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發揮最大效用, 加大科技研發力量,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補上人才匱乏的短板, 突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一攔路虎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4 思考與建議

4.1 構建工作格局, 整合資源, 科學合理規劃

蚌埠市憑借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 有能力創造文化創意產業繁榮景象。面對遺址文化, 民間藝術, 歷史典故等復雜的文化條件, 有效整合文化資源, 科學合理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前景, 廓清脈絡, 對各類資產進行評估, 探索其經濟價值, 文化價值及社會價值有重要意義。“文化+”模式便是良好的創新開端, 蚌埠市政府繼續擴大金融、法律政策的支持, 引領民間企業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 統籌開發。既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 依靠市場規律發展, 又要適當用好“有形的手”, 進行科學合理的宏觀調控及規劃。

4.2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積極發展衍生文化產業

目前蚌埠對文化產業的開發仍處于開發文化旅游這一層面, 擴大招商引資力度刻不容緩。蚌埠市需結合自身文化資源條件,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以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服務業、制造業, 批發銷售業為方向, 重點打造文化產業工業制造業, 同時整合政府科技力量, 加大開發力度, 打造特色項目集聚地, 注重提高文化產業與科研創新結合力度, 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 不斷優化投資環境, 發展一批經濟帶動能力強大, 有良好前景且競爭力強的衍生文化產業, 才能為蚌埠市文化產業注入新鮮血液, 增添強勁動力。

4.3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解決人才匱乏難題

當今是經濟競爭說到底是知識的競爭, 是人才的競爭,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優秀的人才。為了使文化創意產業煥發新活力, 必須始終以人才資源為著力點, 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人才強市戰略, 相關文化產業可與本地高校相關專業有機結合起來發展。建立鼓勵機制, 注重培育一批高素質、有文化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 獎勵在文化創意產業有突出貢獻的人, 提高廣大文化工作創造者的積極性, 吸引國內外該領域頂尖人才的加入。

4.4 加強宣傳力度, 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良好的文化氛圍對于培育市民文化情操, 打響文化產業品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宣傳力度不夠, 及時產業如何創新如何新穎, 也無法創造產業附加值。因此, 宣傳工作需貫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始終, 宣傳工作更離不開政府作用。政府應積極引導新聞輿論朝著有利于文創產業發展的方向前行, 準確定位, 利用好廣告、新聞報道等傳統宣傳手段以及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宣傳手段, 營造全市濃郁文化氛圍。

5 建立咨詢機制, 公眾廣泛參與

建立咨詢機制, 廣泛聽取廣大市民意見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取長補短, 發揮自身優勢, 才能打響文化品牌, 創造巨大經濟效益, 給市民、企業、政府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持續良好的品牌效應反過來又有利于提升城鎮知名度, 增大城鎮投資機會和企業發展環境。

總之, 將PPP模式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 調動企業參與文化產業建設積極性,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產學研”四位一體發展, 不僅對于目前我國總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成熟, 形式跟風單一, 創新度不夠等問題有重大意義, 而且對于形成文化品牌, 從而推動城鎮化發展, 促進文創產業產業結構升級也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事實證明, 文創產業發展前景良好, 在此環境下, 只有對探索發展新模式, 新路徑提出的更高要求, 才能實現蚌埠市文化創意產業飛躍式發展。

摘要:PPP作為一種新型模式, 以其政府參與與企業相結合的特點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 該模式以特許經營的方式將部分政府責任轉移給企業, 形成政府與企業間的共同體關系。長期以來, 我國文化產業, 主要投資由政府承擔, 形式較單一。2015年, 國務院將ppp模式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提上日程。本文旨在研究PPP模式下, 各省市中小城鎮的“特色小鎮”在全國范圍內不斷興起的大背景下, 對蚌埠市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研究, 以充分了解蚌埠市地區的文化優勢, 探尋發展文創產業新途徑, 對促進蚌埠地區經濟發展進行實證研究, 為文創產業經濟發展探索新思路。

關鍵詞:蚌埠市,PPP模式,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亞男.城鎮文創產業品牌建設研究—以杭州創意良渚基地為例[D].浙江大學, 2012.

[2] 許振波, 張迪迪, 李界, 孫文文.遺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探析—以蚌埠地區為例[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4, (5) :53—54.

[3] 李廣芹, 羅本琦.文化資源文化產業區域經濟[J].中國證券期貨, 2011, (4) :138—139.

發展鄉村文創旅游產業范文第2篇

摘 要 從我國現階段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出發,以江蘇省徐州市漢王鎮景區發展現狀為例,剖析蘇北地區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鄉村旅游的發展理論,創造性地提出相對應的應對措施,以期實現蘇北鄉村旅游的振興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鄉村旅游;對策;開發管理;江蘇省徐州市漢王鎮

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鄉村旅游項目迎來了適宜的發展契機,各家旅行社及線上旅游平臺紛紛推出了一系列的鄉村旅游產品,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民俗村、鄉村度假村、農家樂、古村落等。鄉村旅游以其隨心安逸、自在悠閑、自然風情而區別于其他名勝古跡與山川河流,且農村通常分布于城市郊區,是都市人們釋放壓力、感受短途旅游的好去處。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鄉村旅游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項目,其所占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鄉村旅游是以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為主導,集鄉村休閑旅游、農業旅游、森林旅游和民俗旅游等為一體的新形式旅游方式,是現代旅游中的一項新事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在城市生活的人有親近大自然之感。隨著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與碰撞,游客們的思想更加趨于多元與成熟,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不再只局限于休閑生活娛樂,更在意的是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與靈魂、自然的融合,注重自然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谶@種現狀,鄉村旅游的豐富不僅滿足了身處繁華都市的人們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前所未有的農業休閑產品,同時也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改善當地居民生活,促進當地農業結構合理化。旅游業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行業,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當地經濟,同時也積極響應了美麗中國建設的號召,是一項農民能受益、游客需求能得到最大滿足的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

蘇北地區區域劃分主要指江蘇省北部地區,主要城市有鹽城、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5個地級市,包含17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17個縣,蘇北地區以廣袤平原為主,經濟發展程度高,交通通達性好。鄉村旅游發展初具雛形的同時也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后、缺乏協調性的總體規劃、開發流程混亂、缺乏自主經營能力、產品單一特色不足等問題。

1 鄉村旅游發展規模初具雛形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地處于徐州市西南蘇皖交界處,歷史悠久,極具自身文化特色,自然特征明顯,擁有“花果之鄉”美譽,是各方面都適合旅游發展的優勢地區。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銅山區的舊城改造穩健推進,調整了城市功能區,增加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綠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榮獲聯合國“全球生態500佳”的稱譽。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因此上了“高速”,連帶其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大規模實現,適宜的環境也成為大眾選擇漢王鎮農村旅游的理由之一。這其中離不開舊城區綜合整治的落實以及當地政府“加快推進城鎮崛起”的實施。其中漢王鎮地處于銅山區云龍風景區,距離徐州市區的距離僅12.5 km,極大地方便了市區居民進行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1]。隨著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農村旅游常存在的典型問題在徐州漢王鎮景區中都有所體現。

2 蘇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總體的協調規劃,景區內部整體質量較低

在發展鄉村旅游項目時,不注重各功能區的劃分,村民居住區、公共設施、行政辦公區較為混亂,公共環境不盡如人意。隨著漢王鎮新城的陸續完工,搬遷至新城的老城區政府依然缺乏規劃,導致整體景區質量下降。

蘇北地區鄉村旅游項目各立門戶,沒有統籌系統的發展規劃,導致鄉村旅游發展參差不齊,對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強,難以突出重點,無法形成品牌效應。這種低水平的開發只能導致天下鄉村一大同,反而增加了同地區之間的同質化競爭。類似于漢王鎮這樣的鄉村旅游類型的景區,由于沒有做好景區用地的規劃,開發流程混亂,整體質量下降。漢王鎮內的許多保護級景點沒有得到合理保護,如馬扒泉、拔劍泉等,周圍環境也較差,質量有待提高。

2.2 相關旅游設施不完善,產品結構較為單一

游客的基本需求難以滿足,景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程度低。例如,漢王鎮內的道路、停車場、電話亭以及公廁等基礎設施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景區內“兩縱一橫”道路分布,三條主干道連接外側珠江路,內部交通狀況糟糕,景點分散,各項配套設施不全,如路標、道路設置等,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存在缺陷,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相關單位執行力未落實到位,產品結構過于單一。

2.3 農副產品種類豐富,管理營銷人才缺乏

鄉村旅游項目靠近鄉村,也是最接近農副產品的地方,但是大部分地區只是出售原滋原味的農作物,產品雷同沒有新意,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銷售模式過于單一,產業鏈短。銅山區在產業結構上主要產物是瓜果蔬菜,高半山地以優質的雜糧、小麥、玉米為主。經濟果樹主要有核桃、花椒、橄欖一類,黨參、板藍根是其重要的中藥材生產作物。漢王鎮是銅山區油橄欖和花椒主要產區,但是漢王鎮并沒有抓住這一消費熱點,只是銷售單純的作物,沒有特色,沒有精心的包裝和營銷,整體缺乏知名度[2]。

2.4 文化底蘊不深厚,概念主次混淆

鄉村旅游是根據各鄉村存在的特色文化、獨特風俗、田園風光等方面衍生出來的各具特色的綜合性旅游活動,并非如法炮制復制粘貼出來的一模一樣的鄉村旅游模式。經濟收益是鄉村旅游發展層次高低與否的重要衡量指標,但驅動其全面發展的一定不僅僅是物質的外在,文化才是第一驅動力,鄉村旅游的文化意義在于發揚鄉村民俗文化,讓更多人知曉鄉村文化的特色所在,游客更需要精神的富足。

3 蘇北地區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建議

3.1 明確蘇北地區的旅游市場需求,設計出真正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

加強品牌效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媒介,選擇適當的營銷策略,主打田園風光、綠色健康、物美價廉等消費點,明確市場定位,尋找客戶人群的特質,開設旅游精品線路,適時舉辦游覽會,打響品牌策略。例如,國內值得借鑒的經典案例——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項目發展目標以開發、生產、加工、銷售有機食品為本,以旅游度假為載體,建設以生物能源、種植養殖、田園風光于一體的休閑觀光綠色環保的觀光度假項目。

3.2 注重鄉村文化內核,文化是核心驅動力

拒絕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重資源、輕文化的現象。文化即一個品牌的靈魂。把特色這張牌打好,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專屬。例如,梅縣雁南飛茶田度假村以茶田風光及其獨特的茶園文化在眾多鄉村旅游項目中脫穎而出,雁南飛景區從服務、環境、出品、文化四個維度精心鑄造品牌,對外輸出的這一張文化品牌正是雁南飛旅游度假村打響其知名度的王牌[3]。

3.3 堅持系統規范管理,制度落實到實處

著力解決好鄉村交通,解決基礎設施簡陋和分布不均的問題,是關系游客是否能來,用戶體驗是否良好的關鍵因素。規范指導落實到位,拒絕紙上談兵,最大程度保持鄉村旅游的規范化運營。銅山區漢王鎮景區景觀布局雜亂,景區內基礎設施不完善,而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打造獨具特色的“前店后園”的經營模式,在空間布局上設置體驗交流場所和農產品交易場所,“前店”部分設置了住宿區、娛樂區、餐飲區、購物區,滿足了游客們旅游過程中的消費欲,也幫助景區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昂蟮辍辈糠种饕O置養殖區、種植區、再生能源區這樣的生態農業園,充分考慮到旅客的參與需求,整個景區規劃合理且充分考慮消費經濟與游客體驗。

4 結語

鄉村旅游發展離不開鄉村振興,在發展旅游的同時不僅要注重收益問題,更要注重文化的注入,不能舍本逐末。這是豐富和發展新型鄉村旅游基礎建設的一大機遇,是實現全民旅游的消費熱點。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難以避免,但要拒絕雜亂廉價,致力于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質的蘇北鄉村旅游品牌。在城市建設方面腳踏實地,探索多元化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蘇北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國旭.關于鄉村振興中發展鄉村旅游的路徑探索[J].新絲路,2020(6):21-23.

[2] 孫強,王鍇,白瀟瀟,等.“文化、生態、發展”三位一體的城鎮綜合整治規劃探析——以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為例[J].規劃師,2012,28(12):50-56.

[3] 王萌.區域文化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4,29(2):99-101.

(責任編輯:趙中正)

發展鄉村文創旅游產業范文第3篇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把發展鄉村旅游

與休閑觀光農業放到解決“三農”、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認識,縣、鎮、村各級政府領導對發展鄉村旅游的態度必須高度統一,努力挖掘本地鄉村資源。

規劃先導,有序發展。一方面,必須傾聽專家的建議意見,開發出切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按規劃要求,滾動推進,從而極大地提高鄉村旅游建設效益,提高鄉村旅游產品格調與品位,形成我縣鄉村旅游特色,確保產品的生命力與吸引力。

出臺政策,扶持發展。在鄉村旅游起步階段,確保與體現政府的投入主導作用,形成相配套的戰略與信貸政策。對于鄉村旅游發展中涉及少量的建設用地,建議相關部門研究建立少量土地用于發展鄉村旅游的流轉機制。同時,依據我縣實際,完善土地與產權的配套政策,形成資產,解決以資產向銀行進行抵押信貸的問題,從而建立自身造血機制。建立考核、獎勵政策;形成全社會主流輿論導向,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切實為鎮、村級和工商業主參與建設提供技術要素支撐。

匯聚資源,集中突破。鄉村旅游的發展最困難的是啟動階段的投入問題,精心選擇目標,匯聚全社會資源,集中一點,重點突破,就能釋放出無限的鄉村旅游發展潛力。

注重品牌,形成特色。我縣鄉村旅游的特色切入點要放在水鄉、田園上,要做足水的文章,做好田園風光的營造。在鄉村旅游建設過程中切忌單憑個人好惡,隨意設置與取舍,要多做市場調研、多聽專家意見、多注重保留自身特色。西塘古鎮能吸引眾多眼球的主要要素是河道縱橫、明清建筑連片,如果全部是現代化的居民小區,也就失去了古鎮特色,也形成不了今天的市場。

注重菜肴,配套禮品。為“農家樂”經營戶進行免費培訓,組織力量開發品牌菜肴。我縣先后舉行過河鮮美食節與漁文化節十大金牌菜肴評選活動,對鄉村旅游的菜肴形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今后應多舉辦此類活動,而且著眼點要土、特,依托我縣現有的菜肴資源,搜集有地方特色的家常菜,最終形成具有吳根越角的江南水鄉氣息特色的品牌菜肴。鄉村旅游的另一個節目是購物,雖然我縣有眾多的農副產品,且均有攜帶方便的禮盒裝,但特色不足、品牌不響、農副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還得進一步提升。

鎖定市場,總體營銷。鄉村旅游的主體是農戶或工商業主,在啟動初期,由于受個人素質、理念及財力等制約,一般主動營銷的行為較少,大多靠客人的口碑傳播。因此,主管部門應承擔起協調組織的職能,把全縣的鄉村旅游產品整體打包促銷,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品牌效應。如果行業達到一定規??煽紤]建立縣鄉村旅游協會,通過協會自理、自律進入市場。

正確導向,延伸經營。在工商業主建設的鄉村旅游點上,農民除了土地租金收益外,自身只是一個打工者,加上自種自收農產品的附加收益,客觀上講農民是增收了,但未能最大化地享受發展成果。為此,引導鄉村旅游發展一定要堅持政府與個體工商業主并進的建設策略。還要關注要素支撐并進,努力在農家住宿、農產品購物、農家娛樂活動參與等環節上延伸經營,提供服務,實現多點效益并舉的目標。

配套服務,完善設施。鄉村旅游在發展進程中,消防、衛生、工商、農經、公安等職能部門要主動介入管理,從實際出發提出各類標準要求,努力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杜絕放任自流的現象。針對我國的休假制度調整,短線旅游不斷升溫的現狀,交通方面盡早與上海協商,努力把**公交與上海公交網絡貫通。同時,須盡早完成標牌、標識、旅游咨詢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從方方面面營造鄉村旅游發展的條件和環境。

發展鄉村文創旅游產業范文第4篇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1.10.

摘 要:后疫情時代,民眾對健康、自由、養生等需求快速上漲。鄉村旅游作為一種低密度、生態環保、休閑養生的旅游方式,或將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本文以海南省鄉村旅游業為例,識別并分析海南鄉村旅游業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維持低密度,主打休閑養生、促進產業融合,形成專業化經濟的鄉村旅游業發展理念與生態特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進行高質量協同發展的發展模式,并對海南鄉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旅游;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協同發展;休閑農業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高度市場化的旅游業作為增大消費內需,促進國際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國內旅游業的發展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結合在后疫情時代民眾對健康、自由、養生等需求極度上漲的背景下,鄉村旅游作為國內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將成為國內旅游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本文以海南省鄉村旅游業為例,在分析海南省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引入“三農”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理念,探討海南鄉村旅游的發展理念與模式,進而提出加快推動海南鄉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1 文獻綜述

就海南生態特色農業發展而言,國內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孫鐵玉等(2019)提出將海南熱帶特色農業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從“三農”的角度提出海南生態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張治禮(2019)提出在自貿港建設背景下以新興科技帶動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張治禮(2020)提出貫徹海南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推動農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就海南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而言,金治中等(2019)總結梳理了海南休閑農業發展的優劣勢,并提出相關建議;張路路等(2020)就鄉村休閑旅游的土地問題進行了細致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魏小丹(2020)就海南全域旅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發展對策建議。但在現有研究中,針對當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對其農業、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海南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協同發展的研究較少,而這兩者的高質量協同發展或是海南省培育旅游新業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重要模式。

2 海南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

2.1 發展優勢

(1)區位優勢。海南省作為中國唯一全域處于熱帶之內的省份,長夏無冬,稻可三熟。既是我國熱帶農業種植的理想基地,也蘊含著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同時,海南省還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樞紐,是我國與東南亞和非洲經濟、貿易、文化往來的國際通道,交通便利。海南省的熱帶高效農業與鄉村旅游是后疫情時代我國旅游業促進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點內容。

(2)政策優勢。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包括大力發展旅游業,培育旅游新業態;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等諸多目標。在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人才引進力度勢必增加,多種優惠政策勢必增多,最終推動海南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進程。

(3)外部環境優勢。自海南推出全域旅游概念以來,鄉村旅游與傳統景區聯系密切,無形中擴大了鄉村旅游市場,為海南省鄉村旅游業發展打開了大門。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疫情喚起了群眾對于旅游概念的重新思考,具有低密度、休閑養生、文化特色等理念優勢的鄉村旅游業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關注,使得鄉村旅游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新方向。

(4)市場優勢。海南省作為國內旅游大省,游客資源豐富。尤其是其獨特的亞熱帶氣候是全國唯一的,其鄉村旅游文化獨樹一幟,吸引著國內大量游客。同時,近年來,海南在國際上的媒體宣傳能力與影響力逐漸增強,海南旅游代表團先后赴歐美國家開展旅游宣傳活動,進一步拓寬了國際市場,提升了海南旅游的國際化水平。

2.2 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尚未形成專業化經濟。海南省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仍處于以“農家樂”為主的簡單開發利用,對民宿和共享莊園的開發缺乏專業的培訓與管理經驗。休閑觀光農業和海南獨有的生態特色農業并未與鄉村旅游模式產生有效的產業融合。同時,在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探索中,文化特色開發停留在初始階段。多產業融合不緊密,尚未形成集群效應與專業化經濟是海南鄉村旅游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之一。

(2)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目前,海南省鄉村旅游業呈現出相關人員素質與其快速發展進程不匹配的特點。據統計,海南累計評定的椰級鄉村旅游點由2018年的106家到目前的154家,發展進程快速。民宿、共享莊園等鄉村旅游模式逐漸成為鄉村旅游的標配。但是大部分的旅游村鎮在特色項目的開發、民宿的經營發展都是以政府文件為主導,相關經營人員缺乏民宿管理經驗,且服務水平(包括接待水平、語言交流、服務質量等)有待進一步提高。

(3)休閑旅游土地用地問題。鄉村旅游實際建設用地需求少,但在建設初期僅對停車場、餐飲場所的用地需求較大。受新增建設指標限制,土地建設審批程序繁瑣,周期長,土地流轉問題導致一些違規建筑的出現,影響鄉村旅游業的長遠發展。同時,不同主題的鄉村旅游,如休閑旅游、特色小鎮、主題度假村等對用地的標準與功能的差異性大,導致村級土地利用規劃復雜性高,對海南鄉村旅游業的配套政策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4)農村基礎設施有待提高、配套審批周期冗長。盡管近年來,海南全域旅游開發進程正緊鑼密鼓進行中,但其主要的旅游項目及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三亞等熱點城市。一些文化特色濃重、鄉村旅游開發潛力大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飲用水安全、信息服務項目、交通設施等)仍然薄弱,同時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審批流程復雜、周期冗長,導致很多不合理建筑產生,這樣不利于海南全域旅游規劃與鄉村旅游業的長久布局。

3 海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方向

3.1 后疫情時代海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理念

(1)維持低密度,主打休閑養生。區別于景區游、城市游,人口密度低、休閑養生一直是鄉村旅游獨特的發展理念。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民眾對健康、自由、養生等需求快速上漲。海南鄉村旅游業發展的主方向更應維持低密度,主打休閑養生的理念,依托海南的區位優勢與地理特征,豐富休閑旅游的多樣性。

(2)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專業化經濟。針對海南目前鄉村旅游業相關人員素質與其快速發展進程不匹配的特點,尤其是在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專業化經濟是海南省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依托于自由貿易港建設,提高海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吸引專業化人才,促進民宿、共享莊園等旅游項目管理經驗交流。

(3)促進產業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在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探索中,多產業融合還不夠緊密,文化特色開發停留在初始階段。為響應《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的培育旅游新業態、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等諸多目標,在海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理念中,應著重關注多方面的產業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3.2 后疫情時代海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模式

后疫情時代海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無疑要依托于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發展目標與宏觀便利條件,走多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趪业膽鹇阅繕伺c海南獨特的地理優勢,在后疫情時代海南鄉村旅游業應著重對海南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進行高質量協同發展,走多產業融合發展道路。

在海南鄉村旅游業發展模式的理論探索中,應著重基于制度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和空間經濟學相關理論,依據“制度—經濟—空間”的多維分析框架,探討貼合自由貿易港建設總方案背景下的海南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方向與模式。即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大制度環境下,尋找海南鄉村經濟發展規律,通過經濟規律協調空間實體布局,從而達到空間實體約束規律演進,進一步完善具體政策措施的發展理論模式探討。同時,在海南鄉村旅游業今后發展模式的實踐探索中,從“農民—農村—農業”的角度識別并分析海南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依舊采取“現狀分析—問題識別—對策建議”的方法對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的發展模式進行不斷改進與創新。并以農戶為例,利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探究農戶參與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建設的均衡點,尋找兩者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以農村為例,利用空間計量模型探究鄉村旅游業產生的集群效應與溢出效應;以農業為例,因地制宜提出海南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的制度設計。

總之,后疫情時代海南鄉村旅游業應該以海南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為主,走多產業融合發展道路。這樣,在自由貿易港建設背景下海南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高質量的協同發展有利于推動海南一二三類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旅游新業態;有助于探索海南農業發展的新方向與新路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進程;有助于加快推進海南農業“精品化”戰略和鄉村旅游文化“品牌化”,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確保海南熱帶生態特色農業與休閑觀光農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

3.3 加快海南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以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為手段,實現產銷精準對接,協調空間布局。通過當下興起的大數據、區塊鏈、“互聯網+”技術,加速農產品市場信息傳遞,分析并優化農產品生產空間布局,實現產銷的精準對接。利用相關技術對海南休閑觀光農業進行客戶分析,依托于生態特色農業建設布局,開發不同模式、不同規模的休閑農業觀光園,豐富觀光農業的多樣性,從而實現海南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2)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走綠色生態高質量循環發展道路。無論是發展海南生態特色農業還是發展海南休閑觀光農業,均需依照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當地資源進行合理開發使用,走綠色生態循環發展道路。同時,向鄉村旅游管理經驗豐富的地區學習交流,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鄉村旅游管理模式與發展理念,結合海南自身條件,切實解決好鄉村旅游引發的環境惡化問題。實現海南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保證海南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3)打造農業“精品化”與文化“品牌化”。促進產業融合,推動海南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在科技、品種、技術等多方面打造更具影響力的海南熱帶高效農業。并依托于不同“品牌”的海南特色生態農業建設不同類型的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業三產融合。同時,打造海南文化品牌,將黎族文化融入到海南的鄉村旅游中,充分開發這些海南特有的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之與海南本土觀光農業相融合,實現海南生態特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特色文化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4)加強機制創新與體制改革,合理分配相關資源,切實解決好融資、人才、技術等多方面問題。在自由貿易建設進程中,海南農業發展迎來諸多優惠政策與資金支持,在人才輸入與技術集聚的背景下,合理分配資源,切實解決好海南農業一直面臨的融資難、人才少、技術不足等問題。同時,針對不同主題的鄉村旅游,政府應做好土地使用的規劃細則,精簡相關土地審批流程,因地制宜提出配套實施政策,借鑒國內外先進城市關于“點狀供地”的發展理念,切實解決好休閑旅游土地用地與農業生產用地之間的土地沖突,從而實現生態特色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的高質量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金治中,熊啟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海南休閑農業發展問題探討[J].中國市場,2019(26):10-11+25.

張治禮.自貿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背景下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若干思考[J].今日海南,2019(01):27-29.

龐康強.海南省特色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8,43(03):110-115+120.

張路路,劉夢娜,王曉峰,等.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中的土地瓶頸與對策建議[J].中國市場,2020(22):68-69.

舒伯陽.中國觀光農業旅游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J].旅游學刊,1997(05):40-42.

張治禮.自貿港背景下海南農業農村發展的思考[N].海南日報,2020-07-24(B05).

孫鐵玉,林宇環,于志華.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9(03):2-14.

魏小丹.海南省全域旅游發展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20(15):148-150+156.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University of Salento Researchers Target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How Authenticity and Tradition Shift into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Italian Agritourism)[J]. Agriculture Week2020:586.

[Dwi Suhartanto, David Dean, Brendan T. Chen, et al. Tourist experience with agritourism attractions: what leads to loyalty?[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20, 45(03):364-375.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Haina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 Wan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WANG Delei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ZHANG Xiekui

發展鄉村文創旅游產業范文第5篇

近年來,園藝產業作為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值逐漸增大,已經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而鄉村旅游業作為農村的一個新興產業,也可以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將園藝產業與鄉村旅游業進行融合,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可以滿足當前市場機制的需求,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幫助農民增收,改善生活水平。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就園藝產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措施介紹如下。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相關政府主管部門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法規以及管理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園藝產業與鄉村旅游業的融合逐漸向著高效、優質以及生態的方向發展,逐步實現正規化,進而優化中國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2培育園藝主導產業

在園藝主導產業的具體培育過程中,應當以標準化生產以及集約化經營作為發展目標,采取種植—加工—貯藏—銷售的一條龍形式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使游客獲得良好的旅游體驗,提高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3拓展融資渠道

為了有效分配投資金額,防止隨意性和盲目性投資的出現,相關主管部門應詳細調查并分析產業地區實際的區位條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客源市場和資源特色等,合理定位園藝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的發展方向,做好科學規劃布局工作,通過滾動式投資模式形成累積效應,建設“園中園”以促進可持續發展[1]。通過自有資金、政府資助、集體、個人以及外用投資、銀行貸款以及項目補助等各種資金籌措方式,更好地實施整體規劃,不斷完善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4打造特色產品

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充分運用現代農業工程技術,對新產品進行大力推廣,創建特色產業,進而更好地吸引游客。這樣不僅可以豐富鄉村旅游業產品業態,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經濟收益。

5加強對科技引領的重視

園藝產業與鄉村旅游業的融合過程中,應集合當地自然以及人文景觀、鄉風民俗、田園風光以及各種生產設施設備,重點突出科技性、產業性、生態性、文化性、創意性、豐富性以及特色性,使游客獲得一個集觀光、度假、娛樂、生產體驗和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多樣化智慧旅游資源,使鄉村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園藝產業與鄉村旅游業的有效融合,不僅可以促進新農村產業實現融合發展,同時可以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因而,相關主管部門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園藝主導產業、拓展融資渠道、打造特色產品并加強對科技引領的重視,從而有效促進園藝產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相互促進以及融合。

參考文獻

[1]李衛東,黃國林,陳鵬,等.農業科技園區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6(5):97-99.

發展鄉村文創旅游產業范文第6篇

關鍵詞:鄉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

1 鄉村旅游的發展概況

1.1 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旅游是隨著城鎮化推進而出現的旅游類型,是以農村自然資源、農業經濟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為目標客源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職和回歸自然資源等需求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興起于歐洲,不少國家的政府傾向于將鄉村旅游看作鄉村傳統產業的替代產業。在我國鄉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前,我國旅游業基本上是一種以接待外國客人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開放后,隨著收入的增加,國內旅游市場開始逐漸繁榮,發展成為至今的創匯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費逐步由以大眾觀光為主的單一形式發展成為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展、生態、探險、自助等多種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發展鄉村旅游的意義

(1)鄉村旅游為農村經濟拓寬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農田、果園、林地、牧場、養殖場,加以美化、修飾,增加旅游接待設施,建成觀光農園、觀光果園、觀光林場、觀光牧場、觀光養殖場等觀光農業項目,這些都有利于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幫助農民擺脫貧困。

(2)鄉村旅游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組織指出旅游業每增加一個就業人員,能為社會提供6—8個就業機會,乘數效應極大。而發展鄉村旅游會促使農民利用農村現有的空間和自然資源,實現“零距離就業”、“足不出戶就能掙錢”、“既不離鄉,也不離土”,以地生財,使就業競爭力弱的農民,通過一定的就業職能培訓,便可以承擔起鄉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務、導游、衛生和管理等工作。

(3)鄉村旅游能夠提高鄉村旅游的開發程度。旅游業是促進人流動的產業,由于人的頻繁流動,帶動了信息,技術、資金的流動,促進了當地農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轉變。給他們帶去科學文化知識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知識,使他們摒棄小農經濟觀念,參與市場競爭,提高自身的素質。

(4)鄉村旅游能夠促進當地農產品的銷售。鄉村旅游的特點之一就是游客的參與性,游客可親自參與采集、品嘗農產品,農產品就地銷售,減少了農產品的營銷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

(5)鄉村旅游為優化產業結構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國農業仍然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第三產業比例太小,農業經濟效益低下等是國內農業的普遍現象。鄉村旅游不僅能夠帶動農村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加工業等相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能夠帶動農村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農村人和農產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 國內鄉村旅游面臨的發展機遇

(1)從宏觀方面看,中國新農村建設給鄉村旅游帶來了發展機遇。

中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之一,2006年底統計顯示,全國共有農村家庭28000萬戶農村人口將近70000萬人,占到全國人口的67%,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農村。

(2)從微觀方面看,發展鄉村旅游也是發展農村的有效途徑。

第一,農村有著可觀的投資需求。借助這一次全球金融危機開發農村巨大的投資潛力,農村的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工業企業、學校村鎮建設以及各項服務設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資潛力。而這些設施也是發展鄉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電下鄉”還是“汽車下鄉”,這些政策無非都是想拉動農村消費市場,來向下尋求城市不能給予的經濟增長。在一切都追求“利內需”、“利分配”、“保增長”的情況下,鄉村旅游無疑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第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當代農村的一種經濟產業。當今鄉村旅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和諧發展的重要產業。就當前全球的金融形勢來說,還擔當著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大責任。與其說是重任倒還不如說是機遇,是全球給中國解決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問題的機遇。

3 鄉村旅游目前的開發狀況

(1)鄉村旅游不同于景區旅游。

首先鄉村旅游需求量大。隨著國內旅游的興盛,鄉村游的市場需求逐步增長。城里人希望擺脫高樓峽谷、水泥森林,緩解工作高負荷的壓力,蔭足懷舊和對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鄉村旅游與休閑度假旅游具有類似的特點。注重休閑和娛樂、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時,鄉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復消費的特點。再次鄉村旅游強調鄉村氣息、旅游體驗與城市生活方式相結合。鄉村氣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農村風情等。

(2)目前的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①最普遍的問題是政府和開發商盲目的搞鄉村旅游,對鄉村旅游開發的認識不到位。就拿重慶市九龍坡區的“景觀鄉村嘉年華”來說,他實際上并非鄉村旅游的范疇,因為他犯了鄉村旅游開發的致命錯誤,即空心化開發模式。所謂的空心化開發模式就是圈出一塊地,毀掉該劃定區域內的所有建筑和設施來重新規劃開發??招幕_發模式是廣泛應用于景區開發的一種模式,然而景區開發遠非鄉村旅游開發。怎樣開發好鄉村旅游是在不違背其本質的前提下來規劃的,而不是在一塊毀掉了的農村里的一塊土地上異想天開。鄉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鄉村味,而且這種感覺要真實,而并非是讓城里人看一塊建在農村的農村公園。

②鄉村旅游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一些鄉村旅游項目更是脫離了“樸素、自然、協調”的基本原則,由貪大求全的跡象,其娛樂配套設施與鄉村旅游的特點不相符合,,高檔餐飲、高檔洗浴、豪華客房等設施越來越多,這種做法嚴重扭曲了鄉村旅游的根本,嚴重阻礙了鄉村旅游的成長和發展。

4 鄉村旅游開發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開發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

在中國臺灣,農業旅游被認為是面臨利潤下降、需要新的經濟支柱的農民在鄉村產業優勢的基礎上進行的經濟選擇,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我國大陸的情況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業是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指引下陸續發展起來的。但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通過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進而促進農村社區發展從長遠來看是一種促進增收的有效途徑。

(2)開發鄉村旅游的社會效益。

世界旅游組織指出旅游業每增加一個就業人員,能為社會提供6—8個就業機會,乘數效應極大。而發展鄉村旅游會促使農民利用農村現有的空間和自然資源,實現“零距離就業”,“足不出戶就能掙錢”。中國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都接種在廣大的農村,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以繁榮農村,更能解決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3)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展望。

“98華夏城鄉游”,“99生態環境游”等都是國內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標志。2004年胡錦濤視察上海時又指出:要發展農業旅游,生態旅游,促進農民增收。2005年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全國旅游工作年會上也指出,旅游業發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業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積極開發農村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農業旅游。2006年國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國鄉村旅游年”,宣傳口號“新農村 新旅游 新體驗 新時尚”。鄉村旅游在國內全面啟動。

5 結語

上一篇:黨課名師工程實施方案范文下一篇:園所文化建設工作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