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山區有線電視論文范文

2023-10-09

農村山區有線電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以公共選擇、協同學等理論分析、闡述我國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問題的理論和實證依據,揭示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的途徑、方法、模型;探討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的現代管理與激勵約束機制;提出為國家開發和建設中西部山區農村經濟決策提供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共選擇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

山區迫切需要科學地開展綜合開發。農民擁有充分的主體性,廣泛而深刻的參與性,使得農村改革發展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績效良好,既體現了讓農民提高收入的政府治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目標的一致性,農民也對城市經濟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和社會多方利益主體得益顯著增加。但是各種矛盾的產生導致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一、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矛盾及其成因

1.山民的貧困與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權利缺失。權利缺失,是從資源匱乏和機會缺乏角度理解的,有剝奪與排斥之義。農民的權利貧困則是其應享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權利、機會的缺乏所致。惡劣環境下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經濟波動、社會混亂狀態下,山區農村貧困者的脆弱性更易受到沖擊。經濟、政治和社會諸領域被邊緣化;土地產權處置、資源分配、就業、教育、醫療、社保都無發言權,少有受尊重(如盲流、泥腿子、農民工等稱謂)、被禁止利用新的經濟機會(如只能被局限在臟、重、累、險工作領域)。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的二元結構,進城農民工只能在條件差、工資低的次級市場上尋活計,是城市的編外國民,很難實現市民化的成功。

2.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權利缺失與發展的制度性陷阱的形成。導致“三農”問題的根由是農民的權利貧困,不能與市民平等享有諸種發展的實際權利。事實存在的各種農民負擔重、被多名目的亂收費、土地權益受侵害等基層政府侵害農民權益的現象依舊普遍存在,使得農民新一輪貧困的外在不利因素較多產生,都淵源于農民的權利貧困,成為山區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走上全面小康社會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二、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模式

1.山區農村經濟協同開發的山地生態化產業集群模式?;谥杏^經濟學范疇的山地資源系統開發,山民有權和機會回歸各主體地位,各利益群體利益協同,知識和方法協同,各資源橫縱向協同,短、中、長期時間協同,空間協同,方式方法協同,體制與機制協同,科學和技術協同,是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的本質意義。

按照協同發展的實際需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過程中,整體規劃與宏觀調控,制訂有利于整體協同與引導控制的區域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財稅金融政策等“控制參量”,建立必要的區際協同發展組織協調機制,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系統“自組織”的形成與順利推進,以保證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目標的最終實現。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要有利于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跨地區產業的互動與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既要避免和消除村民主體被排斥在外,也要避免地方政府所主導形成的重復建設和產業趨同而缺乏競爭力,造成資源浪費。地區協調發展過程中,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協同性加強,通過產業互動實現區際互動,實現“五個統籌”。區域協調機構的有效性取決于協調機構具有超省市行政區組織的權力。超越行政區經濟桎梏,以市場和企業供應鏈管理需要的縱向、橫向聯系,實施國內、國際區域的聯合開發與合作,因為西部山區廣泛存在著與國際交界的地緣區域。政府可建立超省市行政區的組織協調機構予以指導、協調,使產業組織間有機協同。否則難以全面有序和穩妥高效地推進區域合作的發展、區域市場的建立,具體應由國家相關部門或新建的專門協調機構履行有關職責。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關鍵在于:基于公平、效率和充滿利益主體活力的城鄉空間協同,才是符合城鄉空間發展序規則的基本要求的。

2.循環山地經濟開發融合的模式。這是基于不同類型下的山區人地關系結構類型,因地制宜,既能發揮區域優勢,又實現經濟、自然、生態、環境協調和諧關系構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開發過程中,為了不走城市的生態環境被污染和破壞的老路,應該在規劃時,特別考慮到:由傳統山地經濟開發模式向新型生態、循環山地經濟開發模式轉變。區域發展規劃中,從產品制造—資源開發—貨品消費—終端治理,都不應將三廢品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因而影響到人/動植物類,而是一開始就應從物流管理上采取“回收物流”的作業流程,使其廢物利用,循環—利用—再循環—再利用。

產業組織內部的物流管理,產業組織之間、各利益群體、各區域之間橫縱向上,則采取供應鏈管理模式,使內源和外源都達到最佳境界,實現時間、空間、結構、環境、效益、公益、發展、規劃、管理和服務的最佳配置,以及最優結果。

3.山區農村經濟開發的協同管理。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是巨大的,只是尚未將其潛能發揮出來。低成本、差異化、要素管理協同,可實現山區農村山地資源系統開發的實物產品價值、供旅游觀光的產品美學價值與產業經濟質量提升?;谥杏^經濟學范疇的山地資源系統開發借助山體的垂直立體分布及其地面上的動植物、疊山美、石山美,以及四季和二十四節氣更替等所能發揮的景觀、景區和景點,結合人文地理,從山地審美角度,開發旅游、休閑、度假的經濟形態,將山地產品的物理性與審美特征和效果體現出來,在城市產能產品過剩、鄉村環境生態化以及人們向往空氣清新、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的條件下,非物質的經濟品比物質化產品更有較高價值。

在山地資源開發系統中,將山地資源系統開發的物質形態與其非物質形態結合與聯結,采取“種—養—殖—畜—牧—漁—農—林—科—工—貿—城市規劃建設一體化”發展模式,可實現山地區域的優化發展。

農村山區有線電視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面臨著多方面的缺陷。如何解決這一關系到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問題,我們認為,在目前階段,山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代償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能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重要保證。

關鍵詞:山區;留守兒童;教育代償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親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祖輩生活地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隔輩親人或父母的其他親戚、朋友生活。這是中國當代特殊經濟形勢下的農民家庭為了生活走出家鄉去外地務工而產生的特殊家庭現象。由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就業收益具有顯著差異,就業機會區域差別大,因此,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為了擺脫農村的貧困生活而選擇外出就業,但這種就業大部分是從事高強度低收入的工作,其收益不足以支持他們在就業地定居和供養子女在就業地入學,只能將子女留在家鄉,于是就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傲羰貎和痹谖覈擎偤娃r村廣泛存在,超過兒童總數的1/3,主要分布在農村。而山區農村由于經濟極不發達,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留守兒童”更是一個貧弱的群體,他們不僅要承受城鄉差別上的不利,還要承受貧困的煎熬。這些“留守兒童”因家庭狀況差異,在家庭中又承受著不同的生活壓力。種種不同的“留守”狀況都面臨著成長的缺陷,亟待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國家和社會有識之士已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國家為解決這一問題,相繼實施了“學生營養餐計劃”、“配備生活教師”、“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等一系列政策,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了基本保證。但是,由于我國已進入80年代后第二代人口出生高峰期,“留守兒童”數近期內不僅不能有效減少,相反還會有一定階段的增長。因此,如何發揮山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通過學校教育解決他們成長中的缺陷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公平和正義,關系到廣大山區農村的總體發展。

一、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面臨的缺陷

1. 經濟地位劣勢制約了兒童的交往面,全面發展受到制約

良好性格的養成離不開正常的交往活動。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人都具有一個基本上是積極的方向?!痹谒磥砣说谋拘允莾A向于創造,具有建設性,以及需要與其他人建立密切的關系的 [1 ]。這說明了交往在性格養成中的重要性。但是山區農村人居分散,自然條件的惡劣使兒童的安全存在各種威脅,極大地限制了兒童的交往活動。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祖輩自我活動能力減弱,經濟受限,不能為兒童提供好的交往條件,為確保孫輩的安全,只有極力限制他們與朋輩的交往;另一方面學校的師生交往僅局限于課堂活動,課堂外基本沒有交往,加之許多學校為了單純追求升學率,取消了學生的許多文體活動,運動場所基本沒有,也極大地限制了學生間的交往。這種交往活動的缺失,使兒童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視域受到局限,不利于兒童良好性格的養成和全面發展。

“人類有著無比的成為各種各樣的人的能力……那種培養全面能力、灌輸強效能感、創造機會結構、提供支持性資源和容許自我定向的社會體系增加了人們將認識到他們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機會?!?[2 ]但是,交往的局限會造成人的自我定向缺乏多樣性,定向選擇狹窄。如在“留守兒童”中極易形成“長大了去打工”的單一自我定向,因為在他們單一的交往視域中,似乎認為打工是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好出路,“長大”后的體力成為能力的主要標識。在這樣的人生定位下,常表現出厭學、棄學、逃學等行為,進而制約智力的發展。同時,由于缺少交往,在社會活動中,人就會處在防衛和潛隱的恐懼之下出現人際交往障礙,表現出恐怖、不成熟、退化、反社會、傷害等行為。

2. 情感生活斷裂、社會助長缺乏,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首先,親子間的直接情感交流缺失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父母在兒童的成長中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父母的效能感和期望提升了孩子的教育抱負和他們的學業、社會和自我調節效能感” [2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處的日子微乎其微,親子之間情感交流的缺乏極易形成不良的心理傾向和不良性格。一方面,由于缺乏親子間直接的情感交流,父母的效能感和期望所能產生的作用微小,由在家庭承擔配角的祖父母替代父母進行直接交流,由于祖父輩對孫輩一般都很溺愛,加之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深感責任重大,也不敢對孩子嚴格要求,這種隔代親的現象極易使兒童養成“撒嬌、愛哭、任性、膽小、沒志氣、在家里逞英雄而出門懦弱、神經質、依賴心強等性格特征” [3 ]。另一方面,“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主要以通信為主,而通信交流中兒童往往成了“留守”的“原因”,父母與子女通信中最常用的話是“孩子,我們多掙點錢是為了供你讀書”,這無疑增加了兒童對學業的心理負擔。還有一些父母覺得自己不在孩子身邊照顧他們深感愧疚,電話交流中只是一味地問寒問暖,也少有對他們的其他方面進行關注,更談不上教育了,即使不關痛癢地問問學習之類的事情,也遠水解不了近渴,兒童對這種“電話教育”聽多了反而產生逆反心理,對學習也更加厭倦。更有一些兒童的父母在外出打工中產生情感破裂,家庭的穩定性問題對兒童道德情感體驗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一些孩子忍受著被“父母拋棄”的情感生活打擊。

其次,社會交往成員弱勢,缺乏社會助長作用,制約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山區農村留守人員基本上是老弱病殘,大多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弱勢”特征明顯,兒童長期與這些“弱勢”群體一起生活和交流,其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社會助長作用非常薄弱。在除了學校以外的生活中,留守兒童的主要情感交流對象就是祖父母和少量的同齡伙伴。在隔代的情感交流中,兒童只是被關愛的對象,缺乏平等的交流,加之隔代之間的“鴻溝”增加了祖孫之間平等“情感溝通”的難度,一些孩子在與祖輩共同生活時只能習得簡單的生活常識和簡單的“生產知識” [4 ],好奇心在祖輩的過度保護或呵斥聲中消失,理智感得不到較多的贊賞。中老年在忙活完田地的農事后又要忙于孫子的吃喝,與孫輩情感交流的時間也有限。而留守兒童有限的同齡伙伴也基本上同是留守兒童,生活遭際相同,成長經歷相似,在同病相憐的交往中,更多滋生的是對父母的思念和對生活的不滿。兒童在這種社會助長缺乏的情況下,容易養成孤僻、敵意、攻擊、不禮貌等不良習性,制約心理健康發展。

3. 文化處境劣勢和文化“斷代”制約先進文化習得

文化習得的重要途徑是社會成員經常性置身于文化中,在持續的文化作用下形成個體的“文化人格”,山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文化處境劣勢和文化“斷代”的雙重不利環境,習得先進文化缺乏指導,難以養成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思維和能力。

首先,文化劣勢處境,阻礙兒童習得先進文化。山區農村文盲、半文盲比例大,封閉的環境造就文化積淀和文化創新都處于劣勢 [5 ]。山區所沉積的文化是與自然經濟緊密相連的信仰、藝術、風俗、規約、道德和各種習慣,現代生產活動與傳統生產方式難以融通。文化創新缺少青壯年的廣泛參與,新的文化或異域文化會隨著青壯年返鄉不加篩選地傳入,這些新的文化現象由青壯年從異地帶入后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基礎,與本地文化產生劇烈沖突,使成長中的留守兒童陷入迷茫?!扒鄩涯瓴粌H是經濟活動的主力,同時也是區域文化活動的核心?!?[6 ]青壯年外出打工不能參與家鄉的文化創新,局部出現文化倒退的現象。與此同時,一些留守的中老年人仍然堅守著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陳規陋習,諸如將婚嫁喪葬等納入了與人攀比的范圍,且愈演愈烈。這些陳舊文化遮蔽了兒童的雙眼,阻礙了兒童的智慧發展,使社會文明進步緩慢。

其次,文化“斷代”,先進文化難以植入。所謂文化“斷代”是指文化習得過程中,子代向親代習得文化的環節缺失或不顯著,隔代習得文化的現象突出。在家庭內部,“留守兒童”所習得的主要是祖輩承載的隔代“文化”,父母的“第一任教師”角色由祖輩替代。文化“斷代”的后果要么是對原有文化的全盤拋棄,要么是文化持續不前,這加劇了不良文化的固化。留守兒童最經常的“文化活動”就是“看電視”,而由于祖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能正確幫助兒童選擇有益的電視節目,只認為看電視影響學習而不準兒童更多地觀看,因而看電視這一簡捷的“文化活動”也受到限制,更不要說享受同齡人所擁有的更為豐富的“文化活動”了,這嚴重制約了兒童先進文化的習得。一些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文化斷代”中減弱,興趣、愛好在單一的文化活動中收窄。

二、學校教育代償的艱巨性和必要性

所謂學校教育代償是針對兒童成長中存在的缺陷,學校組織教師代替社會和父母給予兒童教育補償,以期彌補缺陷,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受社會委托,承擔著國民基本素質教育的任務,無疑要協調多方面力量保證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1. 學校教育代償的艱巨性

代替社會和父母實施教育補償無疑會增加學校的工作難度和工作任務。其艱巨性表現在:第一,“留守”形式多樣,工作難度大?!傲羰貎和钡摹傲羰亍毙问綇碗s多樣,從家庭結構可分為“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兩類“留守”,從雙親婚姻狀況可分為“雙親家庭”、“組合家庭”和“單親家庭”三類“留守”,從就學方式可分為在?!凹乃蕖?、親人租房“陪讀”、乘校車和走讀四類“留守”,從家庭經濟狀況可分為一般和貧困兩類“留守”。不同的留守形式從不同角度影響兒童成長。兒童的心理需求復雜多樣,每個兒童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多,教育工作難度大。實施教育代償還面臨時間、財力、物力等諸多困難。但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客觀需要容不得半點含糊,學校必須知難而進,勇于去克服各種困難,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保證。第二,“留守”比例高,工作任務重。山區農村經濟滯后現象突出,是“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區域,高于全國平均“留守”比例,甚至一些山區學校的多數兒童處于“留守”狀態,補償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缺陷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2. 學校教育代償的必要性

山區農村學校在正常的教學工作之外,擴大兒童的交往面和交往頻率、為兒童的情感交流補缺、為學生提供廣泛的文化習得機會、給予兒童缺少的精神關懷補位,是當前非常必要和緊迫的工作。第一,山區農村學校是兒童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學校教育能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學校具有文化活動相對豐富、組織程度高的特點,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山區農村兒童日常生活的社會化環境脆弱,學校是最佳的社會化場所,學校的高組織化能保證學校教育代償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實施,能有效克服自發社會對兒童無序影響的弊端。第二,在兒童遠離父母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有效承擔家長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兒童在與老師的交往中能體會到父輩的關愛,教師的家長角色在兒童健康成長中能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學校教育代償可以充分發揮政府對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傾斜政策的作用。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鄙絽^農村“留守兒童”是教育傾斜的重點對象。這種傾斜政策的最好執行者還是學校,“留守兒童”是我國山區農村現代農業所需新型農民的重要來源,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實踐者,是未來山區農村發展的重要建設者,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重點向他們實行教育傾斜,才能保證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也才能基本實現教育公平。

三、實施學校教育代償的措施

1. 改變學校運行方式,將學校建設成為兒童的經常性活動場所

首先,學校常年開放,為所有兒童提供活動場地。山區農村人民群眾文化活動場地有限,學校常年開放能為兒童業余活動提供條件,也為人民群眾進行文化活動提供方便。學校常年開放不是常年上課,也不是給學生補課,而是利用社會資源,在學校平臺上開展兒童業余科學活動、業余興趣活動、業余社會活動和業余“生產活動”等。一是學校要常年對所有兒童開放,杜絕利用學校開放給學生補課,增加學生學習和學生家庭經濟負擔;二是要以學校教職工為主體指導學生開展假期各種業余活動,在活動中啟發幫助兒童;三是尋求社會力量支持,給予教師一定的業余補償教育津貼,鼓勵教師業余志愿為學生提供服務,防止任何形式的變相收費;四是充分發揮學校各種物力作用,既要防止學校公共資源損失又要防止資源閑置。

其次,吸納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各種能人參與學校指導兒童的業余活動。社會生活中不乏各種各樣的“能人”,兒童業余“生產活動”等應吸納這些“能人”參與指導,為兒童提供廣泛的活動內容。一是要吸納真正的社會“能人”,所選“能人”要有一定奉獻精神和熱心公益事業,鼓勵他們為指導兒童活動提供義務服務;二是發揮“能人”動手能力的指導作用,尤其要吸收科技“能人”,引導兒童的業余科學活動;三是要調動廣大社會成員參與,形成社會輿論支持,并為社會成員提供學習機會,為社會成員參與學校經常性活動提供便利;四是為各類志愿服務人員提供便利條件,吸納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

其三,學校要在教學計劃外廣泛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將學校變為兒童的活動樂園。增加學生課外活動時間,為學生在校開展活動提供時間保證。近年來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增加了兒童在校時間,也為學校開展學生活動提供了便利。廣泛開展各種課外趣味活動和學科活動,能有效提高師生之間、兒童之間交往頻率,擴大兒童的交往面。廣泛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不僅是在學生上學期間為學生提供活動,而且還要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在學校開展各種活動。一是除了開展新課標設計的學科活動課程之外,需要學校教師根據兒童實際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趣味活動和兒童“科學探索”活動,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突出活動課程;二是以學校為平臺納入各類青少年活動,彌補農村校外教育空白;三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設計、組織課外活動要以現代科學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要突出體現現代化農業生產活動和現代科學技術活動,提升活動的組織程度,激發兒童各類奇思妙想。在活動中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在活動中體會快樂、發展心智。

2. 學校各類人員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學校的社會助長功能

人的積極情感是在平等交流中養成的。兒童處于成長中,情感交流需要成人群體的引導、推動和指導。對于留守兒童來說,這些成人群體主要就是學校管理者、老師及后勤服務人員。

首先,校內管理人員、教學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構成的成人群體要開展與學生經常性的情感交流,充分發揮教學、管理、服務“三育人”作用,給予“留守兒童”一定的“偏愛”。在具體情感交流中一是要了解每個兒童的所思所想,傾聽兒童的內心苦悶,“分享”兒童的快樂,避免一般化的引導;二是切實擔負起家長角色,指導兒童生活,培養兒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三是經常性組織學生開展創造美、鑒賞美、展現美的活動,保證每個兒童在感受美、體驗美的過程中陶冶情操。

其次,學校要經常性地組織可以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活動,創造和諧的學校環境。一是促進學生情感交流要回避刻意強調“留守”的身份,開展兒童互助互幫;二是學校生活中避免刺激“留守”兒童的傷痛;三是組織學生展現“能力”、“才華”,保證每個兒童都有均等的展現機會。

其三,強化學校的社會助長功能,為所有兒童創造豐富多彩的學習條件。保證兒童在快樂中學習,從學習中獲得快樂。一是建設高標準學校,改變學校僅能滿足上課要求的局面,保證學生各種手工課、實驗課、活動課開足開齊,并增加兒童動手機會;二是加強教師培訓力度,經常性地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建設及建好學生閱覽室、電腦房等,及時更新學校各類設施,提高教學設施使用率。

學校各類人員在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為兒童提供直接的精神關懷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具體做法:一是學校要加強陪讀人員教育,提供教育技能培訓?!傲羰貎和迸阕x人員以兒童的祖輩為主,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需要將“家長學?!奔{入學校常規工作,對他們進行經常性的教育技能培訓。對不負責任的家長加強教育,讓他們負起責任,配合學校教育工作。對極端不負責任的家長要動用社會力量進行教育,給兒童營造良好的精神生活環境。二是建立師生日交流制度。除了安排寄宿生的生活指導老師外,建立教師與學生日交流制度,對兒童的進步及時進行精神鼓勵,對兒童的“失敗”和內心痛苦及時進行精神安慰。保證每個學生在校的每一天都能與教職工進行交流。三是建立走讀兒童生活日檢查制度,從學生的衣著、表情檢查,洞悉兒童的內心困惑,及時提供幫助,而不是責備和批評兒童,杜絕對兒童進行各類指責。每天上課前分小組開展每日開心一刻介紹,組織兒童述說自己開心的事,以愉悅的心情開始一天的學習活動。每天放學前分小組開展每日一鼓勵活動,對兒童一天在學校的進步及時反饋,及時鼓勵,讓每個兒童高高興興回家。

學校教職工的直接精神關懷會在兒童幼嫩的心靈深處植下大愛的種子,除了能滿足兒童的精神需求外,也能促進兒童間的友愛。

3. 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推進學校文化延伸

首先,學校文化建設要圍繞育人、先進科學文化技術的傳播與推廣、為農村社會發展服務三個方面全面提升。分布在我國山區的農村學校建校時間短,學校文化建設起步晚,底子薄。在“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高的特殊歷史時期,加快學校文化建設尤其緊迫。一是切實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全面育人。農村學校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諸如生源穩定性差、布局變動大等,直接涉及學校的存在和發展,因而在發揮全面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全,諸如一些村小和教學點僅能滿足主干課的開設,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在執行中經常遇到打折扣的現象,育人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穩定學校布局、提高質量、穩定生源,才能充分發揮學校的育人作用,所以需要重點加強中心小學、獨立初中的育人環境建設。二是切實培育一支掌握先進科學文化技術的師資。要組織現有教師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及時傳播先進文化科學技術,鼓勵教師參與現代農業生產活動。三是提升學??萍挤漳芰退?,為農村經濟提供技術服務支持。鼓勵教師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幫助農民提升文化水平,投入時間推動農村文化建設” [7 ]。

其次,學校文化建設要突出生產性和生活性,在山區文化發展中起引領作用。學校文化建設的生產性是指要突出為生產服務,為所在區域的生產活動提供科學技術知識支持;生活性是要以學校為平臺,積極進取,推動文化良性發展。突出生產性和生活性,將學校建設成為農村文化生活的中心,承擔起為社會成員提供學習內容和學習條件的責任,助推先進科學文化向社會延伸。借助為社會成員提供文化服務,增強學校文化建設的“擴散力”,為兒童習得先進文化創造社會條件,最大程度地消除文化“斷代”現象。

對“留守兒童”教育代償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以學校教職工為主體,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江光榮.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黃希庭.人格手冊:理論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森重敏.孩子和家庭環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楊莉君,胡潔瓊.農村兒童家庭對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基本需求及對策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2):98-102.

[5]張 碩,田 甜,史愛華.留守兒童教育文化補給的田野實驗[J].學前教育研究,2013,(11):44-49.

[6]黃吉武.少數民族地區青壯年補償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6):124-126.

[7]李菊英.新農村建設視閾下的新型農民及其培育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3):122-124.

農村山區有線電視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為提高哈密葦子峽鄉野山杏的果實品質,以人工栽植的山杏為試材,研究噴施不同濃度的PP333、CCC、PBO和摘心處理對果實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3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摘心處理對山杏果實品質都有影響。和對照(CK)相比,不同濃度PP333、CCC處理均可顯著提升山杏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同濃度PBO和摘心處理均能使山杏果實平均單果重較對照明顯升高。綜合比較表明:PBO200倍液處理可顯著增加山杏平均單果質量;PP333 100 mg·L-1處理對提升山杏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效應明顯。

關鍵詞:山杏;摘心;植物生長調節劑;果實品質

Effects of Pinching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Treatments on Fruit Quality of Armeniaca sibirica(L.) Lam

ZHANG Xin1, ZHOU Long1, LIU Li-qiang1, XU Jian-hui2, Abulimiti2, SUN Ke-jun2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China; 2.Weizixia Forestry Station, Hami,Xinjiang 839304, China)

Key words: Armeniaca sibirica(L.) Lam; pinching; plant growth regulator; fruit quality

山杏(Armeniaca sibirica (L.) Lam.)為薔薇科(Rosaceae)李亞科(Prunoideae)杏屬(Armeniaca)植物[1],原產我國及亞洲西部,通常為落葉灌木或喬木,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及西北地區,在許多地方形成混交次生林,有的近于純林。近幾年來,山杏在退耕還林、山區綠化及果樹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生產規模日漸擴大,成為發展貧困山區農村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果實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對果樹栽培管理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摘心和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果樹栽培管理中常用的調控手段。已有的對蘋果[2]、桃[3]的研究表明,摘心處理能夠控制果樹新梢生長,促進花芽分化和幅梢的形成,可以提高果實含糖量,平均單果質量并能夠改變果形。植物生長調節劑因具有顯著、高效的生理調節效應,在果樹生產上的應用也日漸得到重視,科學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夠有效地控制果樹不同時期的生長,可以改善果實形狀并提高果實品質和產量,增加經濟效益[4]。代天哲等[5]研究了不同時期、不同方式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PP333對曙光油桃的枝梢生長、坐果率和果實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葉面噴施和土壤施入PP333,均可顯著地增加果實的單果重和可溶性糖含量。張桂霞等[6]研究認為CCC可顯著抑制不同大櫻桃品種的株高,顯著促進其莖干的增粗生長。鮑明輝等[7]對棗樹噴布 PBO的試驗表明,PBO能有效提高冬棗平均單果重以及產量,促進果面著色,并可提高棗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摘心和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改善果實品質的研究在很多果樹上已有報道,近些年,哈密葦子峽鄉野山杏栽培面積在不斷擴大,但由于管理粗放以及缺乏修剪等因素嚴重影響到山杏果實品質的提高,為進一步產業化發展,使山杏果提質增效到達關鍵階段,本試驗以哈密葦子峽鄉野山杏為材料,研究摘心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對其果實品質的影響,以期更好地指導生產。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葦子峽鄉位于伊吾縣城北部33 km處,地理坐標東經90°50′,北緯43°27′,地處亞洲荒漠腹地,海拔高度500~1 080 m。該地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區,降水量偏小,蒸發量大,無霜期短,光照充足,太陽總輻射量6 209 MJ·m-2以上。暖季涼爽,冷季嚴寒,年平均氣溫6 ℃,歷年最高氣溫35 ℃,歷年最低氣溫-32 ℃,水量較豐富,適宜野山杏生長。

1.2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4年3—10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伊吾縣葦子峽鄉沙依巴克恰村進行,試驗地選擇人工栽植株行距為2 m×3 m的8~12 年生野山杏園,管理水平中等。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處理 本試驗共設13個處理,均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1株樹,重復3次,并以清水(不摘心)作為對照(CK)。

摘心處理:對山杏新梢進行3種不同程度的摘心處理。(1)輕度摘心:新梢長至30 cm時摘心;(2)中度摘心:新梢長至20 cm時摘心;(3)重度摘心:新梢長至10 cm時摘心。待每個處理二次枝發生并長至10 cm時也進行摘心。

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在山杏落花期及花后15 d對結果枝分兩次噴施,本試驗采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及其處理濃度為(1)多效唑(PP333), 100,300,600 mg·L-1;(2)矮壯素(CCC),100,500,1 000 mg·L-1;(3)PBO,50,200,400倍液。

1.3.2 山杏果實品質的測定 于果實成熟時(7月5日左右)在每個處理的結果枝上隨機采集20個果實,對采集來的果實用精確度為0.01 g的掌上天平及時稱取其單果質量、單核質量及單仁質量;果形指數用果實縱徑和橫徑的比值表示,用電子數顯游標卡尺測定果實的縱、橫徑;出肉率為果肉質量與單果質量的比值,果肉質量用單果質量減去單核質量計算;出仁率為仁質量與核質量的比率;果實去皮硬度采用GY-1型果實硬度計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WYT-4 型手持折光儀測定。

1.4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使用Excel 2007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PP333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從表1 可以看出,PP333 3種濃度處理對山杏果實品質的影響不同,山杏平均單果質量及果形指數較對照均顯著降低,各處理間并無明顯差異,單果質量較對照分別降低20.07%,10.23%,15.68%;出仁率也明顯降低,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普遍升高,并有隨PP333處理濃度增大而降低的趨勢,較對照升高幅度分別為15.01%,9.29%,6.86%,以PP333100 mg·L-1處理含量最高;果實出肉率較對照沒有顯著變化,而果實去皮硬度均降低。

2.2 CCC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從表2 可以看出,CCC 3種濃度處理后,山杏果單果質量較對照均顯著下降,并隨處理濃度的增大而有降低的趨勢,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下降幅度分別為20.33%,28.77%,30.50%;果形指數和出肉率與對照相比都隨CCC處理濃度的升高有降低的趨勢,各處理間的差異并不明顯;山杏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普遍升高,百分比隨處理濃度的增大而升高,升高幅度分別為4.43%,7.36%,8.65%;對果實去皮硬度的影響可以看出,CCC(500,1 000 mg·L-1)兩種濃度處理有軟化果實的作用。

2.3 PBO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從表3 可以看出,以PBO 50,200,400倍液分別處理山杏后,山杏果單質量均有所升高,升高幅度分別為12.82%,34.88%,11.69%,以PBO 200倍液處理增質量效果最明顯;不同濃度處理下果形指數并沒有明顯變化,出肉率較對照均有所升高,但差異并不明顯;出核率及果實去皮硬度較對照均下降,并隨處理稀釋倍數的增大有下降的趨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對照均有所降低,但并無顯著差異。

2.4 摘心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3種摘心處理使山杏果的單果重較對照均有所增大,并隨摘心程度的增大有升高的趨勢,升高幅度分別為4.98%,10.23%,16.01%;摘心處理能輕微地改善山杏果的果形指數,對出肉率及出核率并沒有明顯效應,輕度摘心及中度摘心處理具有明顯軟化果實的作用,山杏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對照均有所升高,各處理間并沒有顯著的差異。

2.5 不同處理對山杏果實品質影響的綜合評價

從表5可以看出,摘心和3種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對山杏果實品質的影響存在差異,和對照(CK)相比,PBO、摘心處理可提高山杏果實平均單果質量,增幅分別為19.80%,10.43%;PBO可增加果實出肉率,其它各處理對提升山杏果實出肉率的效應均不明顯;PP333、CCC和摘心處理都能夠增加山杏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幅分別為12.79%,6.79%,10.29%。

3 討 論

3.1 PP333對山杏果實品質影響的探討

多效唑(PP333)是目前常用的生長延緩劑,能夠抑制生物體內赤霉素的合成,從而抑制植物頂端分生組織的生長,通過延緩細胞生長和生長速度來抑制植物的生長[8-10]。有學者在凱特杏、金太陽杏上的研究表明,PP333能顯著增加果實的單果質量[11-12],而本試驗發現,PP333 3種濃度處理山杏后,平均單果質量較對照均顯著降低,這可能與PP333處理的時期、次數以及方式不同有關,在凱特杏上的研究選擇土施灌根的方式,金太陽杏上的研究則選擇在果實膨大期每隔15 d分3次葉面噴施,本試驗是在山杏落花期及花后15 d對結果枝分兩次噴施,果樹生長發育時期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生理效應不同,關于這一點,趙淑蘭等[13]通過PP333對軟棗獼猴桃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表明,3 000 mg·L-1的PP333水溶液一次處理不影響果實大小,二次處理則使果實變小。

3.2 CCC對山杏果實品質影響的探討

矮壯素(CCC)也是當前果樹生產上應用較廣泛的高效生長延緩劑,可以抑制果樹枝梢生長,使植株變矮,莖變粗,節間短縮[14]。本試驗中CCC(100,500,1 000 mg·L-1)3種濃度處理均使山杏平均單果質量較對照有所下降,并隨處理濃度的增大有降低的趨勢,分析認為CCC可以抑制山杏營養生長,尤其是抑制新梢的生長,但同時也減少了枝條的葉幕量,葉片總面積較不做處理有所下降,而一定數量的果實又是通過一定量的葉片和新梢來供應營養才能正常生長發育的,因此,適宜的葉果比對果實品質的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關于CCC對果實單果質量的影響,肖千文等[15]在核桃上的研究發現CCC噴施濃度為300 mg·L-1時可顯著降低核桃單果質量。

3.3 PBO對山杏果實品質影響的探討

PBO是一種新型多功能果樹促控劑,本試驗發現在落花期和花后15 d用不同濃度PBO處理山杏后,山杏果平均單果質量較對照均有所升高,這與汪景彥等[16]在蘋果果實膨大期分兩次噴施PBO可顯著提高蘋果單果質量的研究結果一致。亞合甫·木沙[17]對庫爾勒香梨不同花期噴施PBO,結果既能增加平均單果質量,果實硬度,果實含糖量較對照也有所提高;徐巖等[18]研究認為,PBO處理對甜櫻桃平均單果質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不大。而本試驗發現不同濃度PBO處理山杏后,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沒有明顯變化,認為PBO對果實品質的影響不僅與其噴施的時期及次數有關,還與果樹本身的遺傳特性,栽培管理措施,環境因子有關,各種因子的疊加交互作用導致試驗結果有所差異。

3.4 摘心對山杏果實品質影響的探討

摘心是果樹田間管理過程中常用的技術措施,具有抑制頂端優勢,改變激素平衡水平,降低單枝生長量的作用[2]。本試驗中3種摘心處理均使山杏的平均單果質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對照有所升高,由此可以看出,摘心可以抑制山杏新梢的營養生長,減緩新梢生長與果實生長發育對養分競爭的矛盾,對改變樹體源與庫的結構起到了很好的調控作用,從而使光合作用制造的養分集中向山杏果分配,這與席萬鵬等[19]對蟠桃的研究結果——3種不同程度的摘心處理能使果實平均單果質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顯著升高相一致。

4 結 論

摘心和3種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對山杏果果實品質的影響不同。和對照(CK)相比,PP333(100,300,600 mg·L-1)3種濃度處理使山杏平均單果質量、果形指數均顯著降低,各處理間并無明顯差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升高,以PP333100 mg·L-1處理效果最好;CCC(100,500,1 000 mg·L-1)3種濃度處理后,山杏果單果質量較對照均顯著下降,并隨處理濃度的增大而有降低的趨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變化趨勢恰好相反;PBO 50倍液、200倍液、400倍液處理山杏均可使其平均果單質量較對照均有所升高,以PBO 200液處理增重效果最明顯,可增質量34.88%,出肉率也有所升高;3種摘心處理使山杏果的平均單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對照均有所增大,且隨摘心程度的增大有升高的趨勢,兩者各處理間并沒有顯著的差異。

參考文獻:

[1] 俞德浚.中國植物志:第三十八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24-31.

[2] 李慧峰,王海波,李林光,等.蘋果樹摘心效應[J].落葉果樹,2011(2):11-12.

[3] 王志霞,劉國杰,梁艷萍,等.桃果實迅速膨大期生長調節劑及摘心處理對果實品質影響[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1,16(3):76-80.

[4] 陶龍興,王熹,黃效林,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浙江農業學報,2001,13(5):322-326.

[5] 代天哲,汪志輝,廖明安.PP333對曙光油桃生長結果和果實品質影響的研究[J]. 北方園藝,2007(12):40-43.

[6] 張桂霞,劉艷軍,楊靜慧,等.生長抑制劑對溫室栽培不同大櫻桃品種生長的影響[J]. 北方園藝,2013(20):39-42.

[7] 鮑明輝,高梅秀.棗樹噴布PBO試驗[J].中國果樹,2011(6):39-40.

[8] 黃衛東. PP333——一種新的植物生長延緩劑[J].園藝學報,1988,15(1):27-32.

[9] 徐秋萍.生長調節劑在杏樹上應用研究新進展[J].北方果樹,1998(1):3-4.

[10] 傅華龍,何天久,吳巧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研究與應用[J].生物加工過程,2008,6(4):7-12.

[11] 陸欣欣.植物生長調節劑PP333對凱特杏生長效應研究[J].防護林科技,2014(12):28-29.

[12] 劉太國,宋新衛,王峰,等.金太陽杏幼樹施用多效唑的效果[J].河北果樹,2002(4):12-13.

[13] 趙淑蘭,孫憲忠,王玉蘭,等.PP333對軟棗獼猴桃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1997,30(1):65-71.

[14] 章文才.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果樹上的應用[J]. 果樹科學,1985(4):1-11.

[15] 肖千文,廖運紅. 多效唑和矮壯素對核桃生長發育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6):12 492-12 493.

[16] 汪景彥,范學顏. PBO對蘋果成花和品質的影響[J].山西果樹,2002(1):44.

[17] 亞合甫·木沙.花期噴施果樹促控劑PBO對庫爾勒香梨果實品質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13,31(3):121-125.

[18] 徐巖,劉仁岐,王晶祥. PBO在甜櫻桃上的應用試驗[J].北方果樹,2009(3):15.

[19] 席萬鵬,王澤浩,亞合甫·木沙,等.不同摘心處理對密植蟠桃生長和結果的影響[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5(4):432-434.

農村山區有線電視論文范文第4篇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我們山區縣的大山里漸漸生根發芽, 我們山區的有線電視經程了以下幾個階段。

1 山區縣有線電視網絡發展歷程

小型共用天線系統階段 (1985-1989年) , 即是由一兩個自然村10多戶或幾十戶自發籌集資金, 由商家來規劃建設網絡。但這樣的模式最終會受節目源的局限性、節目套數少、網絡的運營管理和維護不到位, 而失敗告終。

大型共用天線系統階段 (1990-1995年) , 這個時期主要表現為:由縣, 鎮級地方政府牽頭, 借助社會上的閑散資金或是地方政府出面擔保由當地廣電部門向銀行貸款, 籌建成一個大型的共用天線系統, 有了固定管理網絡的部門和人員, 并具備一定的網絡運營維護管理手段, 但是地方政府的認識不夠, 資金投入不足, 長期的入戶率扁低運營管理不善等問題制約了有線電視網絡的穩步發展。

有線電視系統階段 (1996-現在) , 有線電視系統的發展階段。部分山區縣的鄉鎮廣播電視已實現了縣級的垂直管理, 為實現主要節目源初時利用微波多路MMDS傳輸技術傳輸, 各鄉鎮有線電視站分別接收縣級高山臺用微波頻率以一點發射的電視、聲音廣播及數據信號。幾乎所有的無線傳輸系統都具有同樣的通病, 那就是信號怕遮擋、反射出重影、易受干擾, 微波多路MMDS傳輸系統也不例外。因此這種方式不是很適用于人口居住分散、高山林立的山區縣。

直到光纖傳輸技術的出現才得到大幅的改善, 由于光纖傳輸技術具有:傳輸損耗小, 頻帶寬, 無中繼傳輸距離長, 且抗干擾能力強, 系統可靠性高的特點。能夠實現電視信號的遠距離干線傳輸, 保證電視信號的技術指標, 保證多路有線電視信號均衡地傳輸到各光節點。用光纖傳輸系統可以實現跨越幾十公里的直傳, 徹底解決干線放大器級聯造成傳輸信號技術指標下降的問題。

2 制約山區有線電視網絡發展的因素

在傳輸技術上的市網SDH網建成給山區縣有線電視網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山區鄉鎮與縣級廣電中心建成同軸光纖混合網, 節目內容增加了, 網絡傳輸質量提高了, 但是制約因素較多, 發展很不平衡, 主要體現在缺乏規范性、長遠性;技術標準無法統一, 工程質量難以保證;技術不規范, 設備選型及技術質量差;政策不配套, 資金嚴重缺乏;廣播電視網絡業務單一, 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還有就是自搞一套只圖眼前省錢, 不顧長遠, 系統設計容量小, 質量不高, 線路架設施工不講究質量, 不堅持標準, 嚴重影響了有線電視信號的傳輸質量和今后的開發利用, 造成資源浪費。在經濟方面地方政府不重視, 資金投入不足, 嚴重地制約山區有線電視事業的發展。

3 山區有線電視網絡發展的出路

作為國家信息化三大基礎網絡之一的有線電視網絡, 山區縣有線電視網絡發展從90年開始組建, 經過20多年的改進完善, 已經成為山區信息領域一支新發展有競爭力的產業?,F在, 山區的有線電視也在向數字化邁進, 單向廣播式向雙向互動、三網融合的方向轉變, 數字電視發展是速度飛快的, 數字電視取代模擬電視, 已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數字電視是什么?數字電視是指采用數字信號傳送圖像和聲音的整個電視系統。它從節目采編、制作、傳輸到接收電視節目的全過程都采用數字信號處理。

數字整轉給山區群眾帶來的好處, 簡單、直觀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 節目套數倍增——以前模擬電視受通道帶寬的限制, 現在廣寧縣的有線電視僅能傳輸50套模擬節目, 數字化轉換后可增加十倍的容量。

(2) 優質的享受——數字轉換后用戶除了可以看電視、聽廣播, 還能查看大量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便民信息, 享受信息咨詢服務。 (3) 新的體驗——數字電視具有交互功能, 用戶可以根據節目菜單自主點播電視節目和各類信息。有線電視實現數字化之后, 將通過更多的傳播通道和靈活的服務手段, 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把電視機這個普通家電變成一個家庭多媒體信息終端這是有線電視數字化必然結果。數字整轉可以給用戶提供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教育、醫療、交通、旅游、氣象、就業等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生活等便民信息服務, 家庭、城市、社會信息化指日可待。

有線電視網絡融合主要是以省網為單位, 以行政隸屬關系為主導, 采取行政劃撥的方式強行融合。這是各地最多采用的辦法因為有效且成本最低, 考慮到全方位照顧市、縣、鄉鎮三級政府的關系, 這種案例成功的不多。

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表面采用市場方式, 成立總公司, 各級市、縣網絡以股東身份參資入股的辦法。這種方式披著市場的外衣, 不過各級政府、網絡的內在矛盾難以調和, 整合后的公司實際處于貌合神離的狀態, 難以形成實質性的融合, 對有線電視事業的發展不但幫助不大, 還會造成更大程度的資產不明晰。

對于山區縣有線電視網絡由于起點低, 要想朝著大容量、數字化、雙向多功能等方向發展, 改造網絡需要大量的資金, 縣財政運作困難自身難保, 只有寄望全省宣傳文化系統和廣電系統體制能夠盡快完成, 并為數字電視整體換、單向廣播式向雙向互動、三網融合的方向轉變實現全省一張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摘要:結合山區縣有線電視網絡發展情況, 通過對山區縣有線電視網絡公司過去、現狀、發展模式分析, 從企業和政府角度對企業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有線電視,網絡,數字化,三網融合

參考文獻

[1].胡成果.我國有線電視網絡發展淺析.應城學刊, 2008 (2) .

農村山區有線電視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紫陽縣是貧困縣,建設農村無線調頻廣播覆蓋網,建立對內、對外宣傳、指揮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信息傳輸平臺,促進紫陽全面發展至關重要,而且技術可行,可通過合理規劃,科學傳輸等方法加以建設。

關鍵詞:紫陽 無線 調頻廣播 覆蓋網 建設

一、紫陽廣播傳輸網發展的基本情況

紫陽縣位于陜西東南部、漢江上游、大巴山北側,與重慶市城口縣、四川省萬源市交界,總面積2204平方公里,人口約35萬人,轄10鄉15鎮,208個行政村,19個街道居委會,1700個村民小組。截止2008年12月底,全縣25個鄉鎮僅有一個100W調頻廣播發射臺發射農村中央廣播節目,覆蓋縣城4個社區居委會及周邊四鎮的8個行政村中的部分自然村,廣播覆蓋率僅為5%。廣播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廣大農民無法從收聽廣播這個渠道了解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方針政策及科技致富信息。

二、紫陽全縣發展調頻廣播傳輸網勢在必行

1.信息社會發展需要。市場經濟時代信息至關重要,它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發達的信息可以帶動一個地方的發展。紫陽縣資源豐富,富硒茶聞名海內外,茶山風光別致?,F在紫陽正處于大發展時期,提出了建設富硒生態經濟強縣的戰略目標。豐富資源的開發,優化項目的建設離不開對內、對外傳輸信息的平臺。通過調頻廣播這個平臺對外宣傳紫陽,讓外界了解紫陽;對內宣傳黨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方針政策,實時新聞、氣象預報,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加強政務公開,推行陽光政務,接受社會群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縣、鄉(鎮)兩級政府及村委會指揮應對處置公共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中的搶險救災工作都需要一個信息傳輸平臺。因此建立一個以縣級為中心,覆蓋全縣的調頻廣播傳輸網勢在必行。

2、農村脫貧致富需要。通過調頻廣播這個傳輸平臺可以擴大和增加宣傳面及宣傳渠道,提高宣傳效率,推動農村工作開展,讓廣大村民及時掌握政策、了解信息,盡快走上致富之路。新農村的建設,首先要使農村的信息通暢,紫陽縣農村發展相對落后,信息閉塞是其中原因之一。怎樣才能徹底改變農村信息不暢,使縣委和縣政府的聲音進村入戶,使長期生活在廣大農村的村民,實時了解與自己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現階段農村主要通過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家用地面衛星接收設施了解信息,除中央廣播電臺和陜西廣播電臺外,大多是外省臺,節目少,不實用,地方電臺根本無法聽到。調頻廣播開通后,縣委、縣政府的政務信息、富民政策、致富信息可以直接傳送到農戶。調頻廣播作為一種信息傳播途徑,可以使農民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就能夠收聽和了解與自己生產、生活相關的知識、政府政策、本地氣象和文化節目。這樣,人們既使足不出戶,也可以了解社會的變化,選擇適合自己的信息來幫助自己改善生產和生活環境。通過調頻廣播網這個傳輸平臺傳輸信息,改變傳統的鄉鎮、村、組干部走村串戶向廣大村民傳達信息的單一模式,村民可以通過廣播及時了解和掌握信息,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模式,盡快脫貧致富。

3、特殊的自然環境需要。紫陽縣地理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70年代建設的有線廣播網,因自然災害頻發、維護成本加大、投入減少等多種原因,到上世紀90年代初完全毀掉。由于紫陽山大溝深、坡陡路險、群眾居住分散,重建有線廣播網投入大、施工難,不利于有線廣播組網。受地形的限制,很多優化的桿路因近年來鐵路、高速公路、地方道路的建設而無法使用,傳統的有線廣播路由發生變化,桿路增加,重建有線廣播網建設、維護成本高。建設一個以廣播電視局前端為中心的無線調頻廣播網,將廣播節目傳送到鄉鎮,鄉鎮將前端傳來的廣播節目、自辦節目或鄉鎮需發布的信息傳送到各行政村,各行政村將上級傳來的節目及村委會需要發布的信息傳送到各自然村或農戶,走出傳統的有線廣播組網方式,能夠減少成本投入、降低施工難度、降低運營成本??h、鄉鎮、村可以獨立召開廣播會議,發布信息,指揮應對處置公共突發事件或自然災害中的搶險救災工作。紫陽縣2000年發生的7.13特大自然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嚴重受損,造成通訊、交通終斷,信息傳遞滯后,極大影響了災后重建工作。2008年年初南方的雪災,廣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成了被困在高速路上的司機和深山農民的強大精神支柱和信息來源。

三、紫陽發展調頻廣播的技術可行性

調頻廣播是高頻振蕩信號的頻率隨著調制信號(廣播節目的音頻信號)幅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廣播方式。無線調頻廣播傳輸是將聲音信號通過電纜或無線傳輸送到調頻發射機作為信號源,通過發射機、發射天線將廣播信號轉換成無線電信號,進行無線傳輸,在接收端采用專用調頻廣播收擴機或調頻收音機收聽的廣播方法。無線調頻廣播,具有不需立桿架線、覆蓋范圍廣、安裝維護方便、投資少、使用方便、物美價廉的優點。

1、無線調頻廣播性能好、播出質量高、投資少。無線調頻發射機把音頻信號調制為射頻信號,再將射頻信號通過天線發射出去,調頻接收設備將射頻信號接收并調制成音頻信號進行廣播,在傳輸過程中避免了線路中高頻和低頻損耗。當前采用先進的數字頻率合成直接調頻技術,雜波少、諧波抑制好、效率高、性能好。所以調頻收擴設備播出的聲音高音洪亮、低音渾厚,聲線飽滿,音質優美、清晰。

2、無線調頻廣播安裝、維護、擴容簡單。無線調頻廣播解決了傳統有線廣播立桿困難、安裝施工復雜等問題。對于地域廣,地形復雜的農村來說,無線調頻廣播優于傳統的有線廣播。采用無線調頻廣播傳輸節目,只要將發射機與發射天線用饋線相連,再將發射天線安裝在發射塔上,終端收擴點使用調頻收擴機驅動高音喇叭,通上電源即可接收調頻廣播。收擴機采用個體接收,設備檢修也很簡便,只需檢修損壞的終端設備即可,避免了傳統有線廣播巡線檢修難的問題。近年來無線調頻廣播技術發展迅速,只要在無線調頻信號覆蓋的范圍以內,使用無數個調頻接收設備都可以接收,可無限擴容,有利于居住分散的農村安裝調頻廣播自動收擴點。

3、可尋址控制靈活、穩定、可靠。調頻廣播前端使用數字編碼控制技術,對終端廣播設備進行點對點遠程控制。每個調頻廣播接收點、都有一個地址碼,控制中心可以對鄉鎮發射臺、調頻廣播收擴點實現自動控制,任意打開某一點或某一片的調頻接收設備,就可以進行廣播。調頻發射前級采用副載波(SCA)可尋址控制技術,利用調頻廣播基帶中的SCA副信道(我國所采用的是67KHz作為附加信道的副載波),將尋址信息采用數字調制方式來實現廣播尋址控制,頻率準確穩定,誤碼率低,控制收擴設備開關機可靠。調頻發射機采用微電腦鎖相,發射頻率不漂移,調頻接收設備設置了頻率、地址碼,音箱要打開正常廣播必須同時接收到兩種信號,缺一不可,避免了誤開機。

四、紫陽縣無線調頻廣播網建設

1、建設規劃。2009年3月縣廣播電視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實地考察地形、地貌,檢測空中頻率,為制定技術方案、確定發射臺建臺地點、確定使用頻率作好前期準備。技術方案完成后組織專家論證,確認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無線調頻廣播網,以廣播電視局前端為中心,廣播節目信號采用有線和無線互為備份、可尋址控制的傳輸方式,傳送到25個鄉鎮,25個鄉鎮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將前端傳來的廣播節目或鄉鎮需發布的信息傳送到各行政村,自然村。建設一個1000W調頻廣播主發射臺,25個鄉鎮調頻廣播轉播臺,在208個行政村建設調頻廣播自動接收點(根據各村實際確定點數),每個點安裝兩只無線調頻高音喇叭,在19個社區居委會安裝低音音柱(根據各社區實際確定安裝點),形成一個縣、鄉鎮、村三級傳輸的調頻廣播覆蓋網,使廣播覆蓋率達到90%以上。

2、信號傳輸??h廣播電臺提供優質調頻廣播節目信號源,將節目信號調制到92MHz傳輸到有線電視機房,混合到有線電視網絡。通過光纜與MMDS數字電視信號共纜傳輸到神峰山100W發射臺,發射臺發射頻率94.5MHz。神峰山發射臺將調頻廣播信號發送到米溪梁1000W發射臺,米溪梁調頻廣播發射臺發射頻率104MHz,為大部分鄉鎮的行政村、自然村及農戶提供信號源。對收不到米溪梁信號的鄉鎮,收有線電視光纜共纜傳輸的調頻廣播信號,逐步建設中高山轉播臺,為其提供無線信號。

3、可尋址控制??h局可尋址前端把調頻廣播發射臺、收擴點進行分區編碼,一址一碼??刂葡到y縣級優先,對鄉鎮調頻廣播發射臺、調頻廣播自動收擴點進行自動控制,可以任意打開某一發射臺或收擴點,實現點對點、點對面廣播。鄉鎮安裝編碼控制器,控制轄區內收擴點,鄉鎮可以通過編碼控制器任意打開調頻廣播自動收擴點發布信息或應急廣播。

4、信號傳輸備份。通過有線電視光纜共纜傳輸,將調頻廣播信號傳輸到各鄉鎮發射臺,傳輸頻率92MHz,為鄉鎮發射臺提供信號源,實現無線、有線信號互為備份,確保調頻廣播節目正常播出。行政村、自然村的調頻廣播收擴機,均采用雙頻輸入,確保調頻廣播節目正常接收。

5、備用電源。為保證調頻廣播節目及應急廣播的正常播出,各發射臺配備了汽油發電機。220伏市電、自發電雙輸入,人工切換。

調頻廣播網的建成為鞏固黨在農村的宣傳陣地加大了力度,指導農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發展,加快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紫陽。

農村山區有線電視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建立農村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安全保障體系是大力發展農村廣播電視,保障農村廣播電視能夠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黨和政府為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和普及科學文化以及為農民提供農業經濟信息等的一項扶貧工程。加強農村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確保為農民提供的電視節目能夠安全優質地播出,使無線、有線和直播衛星節目的傳輸都能夠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 廣播電視 傳輸 安全保障 技術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實行的“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在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余,還為他們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供各種農業信息技術,使農民在收聽廣播電視節目的過程中無形地提高了他們的素質,加快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步伐。農村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農村廣播電視安全保障體系的含義

在農村廣播電視傳輸中,為保證地處偏遠山區的農民隨時都能收看到清晰的電視節目,和逐漸實現網絡下鄉的目標,因此,需要建立農村廣播電視安全保障體系。所謂安全保障體系,就是指為傳輸無線電視、有線數字電視和直播衛星節目而建立的能夠覆蓋所有農村的、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證傳輸達標的信號,滿足三種業務傳輸需要的安全保障體系。其中這三種業務主要是:傳輸最基本的廣播電視信號,包括模擬的和數字的信號;廣電部門為增值而開辦的業務,如網絡廣播、付費電視、移動電視等;把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其技術功能趨于一致的“三網融合”的拓展業務。

二、農村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由于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經濟相對落后,尤其是山區,主要靠耕種土地來獲得收入,貧窮現象更為嚴重。要改變貧窮的面貌,必須要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要把外面的經濟信息和農業技術及時傳播給農民,讓他們通過觀看電視節目來學習外面的先進經驗,從而轉變觀念,主動改變經營模式來加快脫貧致富。在這個過程中,農村的廣播電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發展農村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工程,成了黨和政府非常關心的事情。但是,長期以來,受農村自身條件的制約,農村廣播電視的傳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廣播電視平均人口覆蓋率偏低。因此很多偏遠山區群眾居住分散,并且經濟較落后,建設一個站點,只能覆蓋八戶十戶的人家,使得投入大覆蓋少,效益很低。

二是目前對農村廣電系統的管理很混亂。很多廣電系統各自為政,在利益的驅使下,使得無線轉播越來越少,收費電視越來越多,影響了人們的入戶積極性。還有就是鄉鎮的廣播電視管理缺乏專門人員,管理人員混亂,大多是由其他鄉鎮干部兼任,還有的承包給了個人經營,只有少部分由鄉鎮的文化服務中心管理。在這樣的管理隊伍中,真正懂技術的人很少,他們大多業務不熟,技術不精,對廣播電視傳播中出現的問題不能給予及時正確地解決??h上文體廣電局能檢修機器的業務技術人員也就寥寥幾人,要對整個縣的廣電設施進行巡回檢測和維修,也是忙不過來。還有就是發射機功率下降后信號質量不好,使農民能夠收看到的無線電視節目越來越少,在農村電視發射機的維修困難,設備維護費也難收取。雖然響應了國家的號召進行了“村村通”建設,但由于缺乏維護資金和技術支持,缺乏專業人員的管理,造成了農村很多廣電傳輸設施處于半癱瘓的狀態,不能達到“長期通”的要求,不能真正實現農村廣播電視優質安全第傳輸。

所以,加強農村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真正讓農村實現“村村通”和“長期通”已迫在眉睫。

三、攻克農村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技術難關,確保有線、無線和衛星電視的共同發展

農村廣播電視傳輸網絡是保障電視安全播出的重要環節,要保證農村廣播電視安全優質的播出,就必須建立起可獨立承擔廣播電視節目傳輸功能的由無線傳輸、有線傳輸和衛星系統傳輸組成的農村廣播電視傳輸體系。無線電視是國家向城鄉居民免費提供電視節目,實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重要手段,決不能有了有線傳輸就停止無線傳輸。有線電視的業務技術最為成熟,它是應該大力推進的傳輸覆蓋系統。衛星是最現代化的傳輸覆蓋手段。

各種信號的成功傳輸機頂盒成了關鍵。在2007年1月17日,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在總局科技委會議上指出:“考慮到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地面電視由模擬向數字轉化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模擬與數字同步播出將長期存在”。每種傳輸手段都需要專門的機頂盒才能得以實現,這在三種傳輸系統都要共同發展的農村,就需要三種機頂盒,這無疑增加了農村廣電部門或農民的經濟負擔,阻礙了廣播電視由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的推進。因此,要保證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長期并存,保證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共同發展來滿足農民群眾的收視需求,還要考慮到農村經濟效益低,資金短缺等情況,抓緊研發能夠同時接收四種信號的多用機頂盒成了首選。

四、把“村村通”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落到實處

任何的建設都需要資金,缺乏自身的能力光靠政府的扶持也不是長久之計。為了使農村廣播電視能夠真的做到“村村通”,能夠保證農村廣播電視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落到實處,必須加強對農村廣播電視的管理。

一是借助國家“村村通”工程建設,先建立起中央和省共用一塔的轉播臺,目前的鐵塔可用著無線發射,今后還可以用于增值和拓展業務的基站,節省成本。

二是加強對農村廣電體現的管理,使之有序發展。要有統一的部門進行管理,多培訓一些維護農村廣電系統的技術人員。做到免費與有償收視并存,適當收取收視費來增加農村廣電系統的收入,以便保證有必要的維護費用,不至于因缺乏維修費而導致很多設備癱瘓,使廣電系統的安全保障得不到落實。

三是適度引入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在保證在農村廣電系統的統一管理下,統一調度、統籌兼顧,制定競爭機制,引入有序的競爭。通過引入競爭,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增強服務的意識,最終達到雙贏。競爭者從中獲得了利益,而農村廣電事業的建設加快了發展的步伐,確保播出的安全,逐步形成獨立而健全的廣電系統,使廣電事業良性發展。

總之,農村“村村通”工程是一個服務群眾的重要工程,要確保農村廣播電視能夠“長期通”,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對農村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是實現“長期通”的前題。

上一篇:建模思想經濟數學論文范文下一篇:信息技術數學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