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河南省十次黨代會公報范文

2023-11-06

河南省十次黨代會公報范文第1篇

情況匯報

按區委辦公室《關于開展學習貫徹省十次黨代會精神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松寧辦發„2012?14號)文件精神,局黨支部書記于5月23日上午召開專題學習會,迅速傳達學習了省十次次黨代會議精神,會議由局長屈長春同志主持,局機關全體工作人員參加了學習會議。

本次會議認真學習了省十次黨代會議精神及省委孫書記所作的《科學發展,加快振興,讓城鄉居民生活的更加美好》的報告,認清了會議召開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深刻領會了會議精神。

通過學習,全體工作人員一致認為,省第十次黨代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啟未來五年科學發展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全面地、實事求是地總結了過去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我省發展面臨的形勢、機遇和挑戰,提出了宏偉的奮斗目標。報告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黨心民意,加快全面小康和“統籌推進三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全省今后一個時期各項工作的行動綱領,同時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寧江又快又好發展指明了方向。

大家一致表示,要立即行動起來,以會議精神為統領,

1 在上級黨委和市局領導下,在局黨支部帶領下,立足本職、著眼實際,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通過不懈的努力,全面推動我區司法行政工作開創新局面。

最后,局黨支部書記對全系統工作人員下階段的學習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全體機關干部迅速掀起學習熱潮,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十次次黨代會議精神上來,牢記使命、踐行宗旨,全力投身推動全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加快推進司法行政工作的實踐,不斷把學習貫徹省十次次黨代會議精神引向深入。

河南省十次黨代會公報范文第2篇

石宗源受省第十次黨代會主席團的委托,主持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會議結束前,省委書記石宗源作了題為《肩負歷史使命,造福貴州人民》的重要講話。 會議結束前,省委書記石宗源作了題為《肩負歷史使命,造福貴州人民》的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代表十屆省委常委會衷心感謝全委會同志們的信任。他說,今后五年,是我省構建“和諧貴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新一屆省委班子賦予了新的重大使命,對每位省委委員的思想、作風、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加強省委特別是常委會的自身建設,不辱使命,不負重托,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石宗源強調,要加強學習,著力提高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體省委委員必須把學習作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思想境界,多讀書、多思考、多鉆研,努力在推進學習化、建設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社會中作出表率、走在前列。一是要深入學習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深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學習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要注意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上下功夫,真正學懂弄通,提高理論素養,不斷加強工作中的理論自覺和理論指導。二是要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緊緊圍繞構建“和諧貴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三是要堅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信念。通過加強學習,進一步夯實自己的理論功底,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

石宗源強調,要艱苦奮斗,著力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對貴州來說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新一屆省委必須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為改變欠發達、欠開發的面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而奮力拼搏。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關鍵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省第十次黨代會的部署和要求,立足于我省省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和突破重點、攻克難點、解決薄弱點上下功夫,探索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石宗源強調,要牢記宗旨,著力提高解決民生問題的能力。每一位省委委員都要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覺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記宗旨,首要的就是要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提高解決民生問題的能力,一是要切實解決發展的價值取向問題。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決策、定政策、部署工作,都要始終把群眾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把群眾滿意當作第一標準。在推進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過程中,一定要使全省各族人民群眾得到應該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而且隨著發展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都能夠逐步得到提高。二是要切實解決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只有真正在感情上貼近群眾,思想上尊重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才能克服困難,千方百計地使民生問題得到實實在在的解決。三是要切實解決對民生的態度問題。必須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責任意識,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對這次黨代會所提出的各項利民、惠民政策措施,必須一件一件地認真加以落實,務求取得實效,真正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石宗源強調,要維護團結,著力提高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維護團結,首要的是要維護省委領導班子的團結,切實增強省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要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規定,嚴格按照領導班子內部議事和決策機制辦事。維護團結,要注意把充分發揮省委的領導核心作用與大力支持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等各方面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總攬而不包攬、協調而不替代,積極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積極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抓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積極支持政協充分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作用;積極支持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發揮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維護團結,還要注意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團結,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推動社會各階層和睦相處、團結奮斗、共同發展。

石宗源強調,要清正廉潔,著力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一要嚴于律己。自覺加強黨性鍛煉,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凈凈做事。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講操守、講品行、講人格,克己慎行,保持正派的生活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二要正確對待和行使權力。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堅持秉公用權、正確用權、謹慎用權,防止權力的商品化、市場化和庸俗化,決不能以權謀私、因私損公,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三要嚴格遵守廉潔從政各項規定。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自覺接受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按照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的要求,把反腐倡廉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

石宗源強調,當前,要以學習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為主線,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扎實做好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確保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一是要認真抓好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把學習貫徹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當作頭等大事,擺上重要議程,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在全省迅速興起學習貫徹黨代會精神、推進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熱潮。二是要集中精力抓好經濟發展。三是要認真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四是要扎實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五是要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努力實現領導干部作風的進一步轉變,為貫徹落實黨代會精神、推進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石宗源最后強調,新的任務繁重艱巨,新的使命催人奮進。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省共產黨員和廣大干部群眾,同心同德、苦干實干,為完成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奮斗目標和各項任務、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而不懈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全會在雄壯的《國際歌》歌聲中閉幕。

[學報告 謀發展]省委宣傳部 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鞏固社會和諧共識

2007-06-14 09:11:35 來源:南方日報

近日,省委宣傳部理論中心組召開學習會,傳達貫徹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雄在會上就如何理解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以及全省宣傳文化戰線如何學習宣傳貫徹好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談了體會和意見。

河南省十次黨代會公報范文第3篇

省第十次黨代會是我省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對進一步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譜寫山東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做出了全面部署,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xx縣委高度重視會議精神的學習貫徹落實,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在全縣迅速掀起了學習貫徹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高潮?,F將學習貫徹情況匯報如下: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深入學習貫徹宣傳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

會議期間及會議結束后,組織全縣上下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學習會議精神,開辟專欄專題特別集中全面系統學習姜異康書記代表九屆省委所作的工作報告。6月7日,召開縣委十二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認真學習貫徹省第十次黨代會、市委八屆二次全體會議精神和姜異康書記在xx視察調研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縣委副書記、縣長xx同志傳達了省市會議精神,縣委書記xx同志就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做好今后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h委專門下發《關于認真學習貫徹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通知》,各鄉鎮辦、縣直各部門分別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研討班、報告會,學習貫徹省市會議精神,確保會議精神傳達到每一名黨員干部、每一名群眾。為保證學習貫徹活動有效開展,縣級領導班子以動為先,率先垂范,帶頭學習,帶頭撰寫學習體會,并及時向廣大黨員干部傳達會議精神與學習體會,切實發揮了表率作用。通過組織xx 、xx等各種形式生動活潑、群眾內容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切實增強學習貫徹活動的實效性,切實把學習黨代會精神與干部教育培訓、領導班子建設和全體黨員干部學習貫徹活動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確保學習宣傳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找準結合點,圍繞全年工作目標任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

省黨代會提出了“一個提前、六個更加”的奮斗目標,對我縣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作出了具體部署安排,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舉措,特別是就實施藍黃兩大戰略引領、凸顯其“兩大引擎”示范帶動作用提出了一些更有指導性、針對性的意見,省里還將會陸續出臺一系列含金量高、保障性強的政策舉措,為我們做好相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帶來了機遇。我們將緊緊圍繞省黨代會提出的目標要求,重新審視縣黨代會既定的奮斗目標,努力在實際發展中不斷調整提高,以深入貫徹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為動力,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一是始終堅持追趕趕超不動搖。把增投入、上項目作為實現追趕趕超的關鍵和重點,充分利用“黃藍”兩區開發重大機遇,圍繞全縣三次產業布局和主導產業,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入研究央企、500強企業、行業龍頭的投資動向,努力吸引大企業、大集團來陽信設立生產基地、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密切關注上級政策動向,積極跟進,主動對接,力爭在新一輪經濟增長政策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圍繞循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篩選和報送體現陽信優勢特色的大項目好項目,力爭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省市盤子。狠抓重大項目建設,每年都確定一批重點項目,集中力量重點突破。二是狠抓高效生態產業體系建設。以高效生態為導向,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生產生活性服務業、旅游業和文化產業,加快培育千億級產業和百億級企業。三是切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主動對接多元化交通大格局,強力抓好“兩環、三縱、四橫”交通網絡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大開發區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切實加快東擴步伐,不斷加快鄉鎮辦工貿園區建設,為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搭建好平臺。按照“一心兩軸兩組團”的城鎮空間發展

格局,進一步加大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努力打造“開放的梨鄉水城”靚麗名片。四是繼續推進鄉鎮全面振興。大力實施“強鎮、強村”戰略,到2016年,力爭3個鄉鎮辦地方財政收入過億元,培育10個以上強村,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民生事業全面保障。以打造“糧豐林茂·北國江南”靚麗城鄉名片為目標,深入開展“鄉村文明行動”,大力實施綠色通道、生態林場、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生態文明村建設,加快構筑更加完善的林、水生態系統,全面改善生態環境。五是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高度關注民生,切實解決好就業、就醫、就學、居住、社會保障、安全穩定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高度重視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六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持續解放思想,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大力強化隊伍建設,培養引領發展的骨干力量;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錘煉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不斷夯實基層基礎,筑牢趕超發展的戰斗堡壘;大力反腐倡廉,營造風清氣正的干事環境。

三、強化檢查指導,確保學習貫徹活動實效

為確保學習貫徹省黨代會精神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要求各鄉鎮辦、各部門結合學習貫徹情況寫出學習貫徹情況報告,并根據省市會議提出的目標要求,調整提高自己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半年和考核的重要指標,確保省市會議精神真正落到實處。同時,要求每一名干部結合自身實際撰寫心得體會,確保黨代會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中共xx縣委

河南省十次黨代會公報范文第4篇

本標準規定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基本原則,治理與驗收對象,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總體要求,應解決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以及礦山地質環境分類驗收標準。

本標準適用于湖南省行政區域內固體礦產礦山地質環境驗收,煤層氣、地熱及礦泉水等水氣礦產礦山驗收可參照使用。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地質災害分類分級(試行)》(DZ0238-2004);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

《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及設計標準》(DZ/T0239-2004);

《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40-2004);

《土地復墾技術標準(試行)》(UDC-TD);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00);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SL204-9B);

《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1995);

《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1B3372-2001)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1985);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1985);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上列技術規范與標準執行其修訂的最新版本。

3. 術語定義

3.1 礦山地質環境

指礦山礦業活動所影響到的巖石、土壤、地下水、地質作用及其與大氣、水、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環境系統。

3.2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指礦業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而產生的地質環境變化、破壞等問題。如水、土壤、巖石環境的污染和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礦坑突水突泥、巖爆、瓦斯等。

3.3 礦山地質災害

礦山地質災害是指礦業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生產生活或破壞生態環境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礦井突水等災害性的地質事件。

3.4 礦山土地復墾

對礦業活動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與污染等所造成破壞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

3.5 礦山植被恢復

通過人工手段營造出植物長久生長的生育基礎,使礦山植被得到有效恢復的過程。

3.6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

為消除礦業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地質環境影響(如水資源枯竭、水、土石環境污染與破壞)和地質災害而進行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再造過程。

4. 總則

4.1 本標準是用以衡量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程度的技術依據。

4.2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基本原則

4.2.1 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應以消除已經產生的地質環境問題和不再產生新的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地質環境問題為主要任務。

4.2.2 “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對礦山采、選、冶引起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由采礦權人承擔恢復治理責任。

4.2.3 無害化原則。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對礦山有害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4.2.4 礦山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原則。統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生物群落的恢復與重建,并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

4.2.5 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應與當地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相適應,與城市建設、生態建設、土地利用相吻合。

4.2.6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應因地制宜采用多種恢復與治理措施,使治理工程達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美觀適用。

4.2.7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除應符合本治理驗收標準要求外,還應符合國家及本省現行的規范和標準的規定。

4.3 治理與驗收對象

4.3.1 礦業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預防、治理和被破壞的水資源、水環境以及土地資源、巖土環境等地質環境的恢復,是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重點內容和驗收對象。

4.3.2 礦山突水、突泥、冒頂、片幫、瓦斯災害,煤塵爆炸、煤層自燃以及熱害、巖爆等礦井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嚴格執行礦山采礦安全規程、規范。

4.3.3 礦山廢水、噪音、粉塵等環境污染的防治,應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的相關規范、規定中的技術標準。

4.4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恢復治理及驗收的范圍,不僅限于采礦登記管理機關劃定的礦區范圍,還應包括受礦業活動影響的周邊地區。

5.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應解決的地質環境問題

5.1 露天開采礦區應解決地質環境問題

5.1.1 露天采礦形成的露采坑或邊坡、植被破壞、土地破壞和景觀影響;

5.1.2 露天開采砂礦床造成的田土破壞、河道堵塞。

5.1.3 露采坑(場)、固體廢物堆場破壞的土地,引發的泥石流和導致的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

5.1.4 露天采礦與選礦過程中形成的有毒廢水、廢液和廢礦石堆淋濾水。

5.1.5 露采導致的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地裂縫。

5.1.6 凹陷坑露天采礦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表井泉干涸。

5.2 地下開采礦區應解決的地質環境問題

5.2.1 地下采礦引起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資源枯竭、區域地下水均衡破壞,直接導致當地生活、生產用水困難或嚴重缺水。

5.2.2 地下采礦引起的采空區地面塌陷(沉陷)、巖溶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突水等地質災害或隱患,對人居環境、鐵路、公路、水庫、地下管道、電力、通訊等重要基礎設施和土地資源造成影響或破壞。

5.2.3 廢石、廢渣堆場和尾砂庫壓占土地或者形成的泥石流災害隱患以及地下鹵水開采區形成的鹽漬化土壤與溶腔地面塌陷。

5.2.4 地下采礦產生的有毒礦坑水、選礦尾水(含尾砂庫溢流水)以及廢石、廢渣堆場、尾砂庫區的淋濾水導致地表、地下水環境與土石環境的污染。

6.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總體要求

6.1 礦業活動引發的各類地質災害得到治理,受損土地得到恢復,不存在危及人民生命財產與重要基礎設施的不安全因素或隱患。

6.2 礦山固體廢棄物堆場已因地制宜進行了綜合治理,堆場已達穩定狀態,被占用、破壞、污染的土地進行了復墾和利用,生態環境和景觀環境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6.3 礦山開采導致的水資源、水環境問題已采取措施進行了綜合防治,水資源得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當地生活、生產用水已恢復或者優于礦山開采前的水平。

6.4 因礦業活動影響受損的地面建(構)筑物和重大基礎設施已經治理。對論證難于恢復治理的,受威脅居(村)民已實施搬遷避讓,妥善安置。

6.5礦山保存有實施工程驗收等相關的備案技術依據。

7. 礦山地質災害治理驗收標準

7.1 崩塌、滑坡治理。

7.1.1 因礦業活動導致地面斜坡失穩或露采邊坡失穩而發生的對人民生命財產與建筑物、重要基礎設施、主要農耕區、環境景觀等造成危害或潛在危險性較重與嚴重的崩塌、滑坡進行了正規治理,對影響較輕的崩塌、滑坡已作一般性治理。

7.1.2 對采礦引起的不穩定邊坡或滑坡、崩塌已采用與其類型、規模、穩定狀態、危害程度及工程地質條件等相適應的防治措施,邊坡得到加固,滑坡、崩塌得到治理,消除了不穩定因素。

7.1.3 地表地下防、排水工程、支攔(擋)工程、錨固、抗滑樁與注漿工程、護坡工程、減壓與壓腳工程等防治工程的選用條件和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級、荷載強度以及防治工程的穩定性系數、施工工程質量等符合DZ/T0240-2004《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

7.1.4 對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治理重點工程,實行了工程可行性論證、工程勘察、工程設計、施工及施工監理、工程驗收等程序。

7.1.5 經工程治理后的地面與斜坡或露采邊坡處于穩定狀態,在工程設計有效期內,不發生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

7.1.6 因滑坡、崩塌受損的建(構)筑物已修復,受損土地已進行恢復,受其影響的生態環境已恢復,景觀視覺影響已消除,并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7.1.7 滑坡、崩塌對人居安全造成嚴重危害,經論證不宜治理的,已采取遷避安置措施,并已在隱患區設置警示牌、圍欄等安全與監測預警措施。

7.1.8 采礦活動引起的滑坡、崩塌對人居安全、耕地、基礎設施無影響,對景觀環境影響較輕,已進行種草植樹和疏導地表水流的一般性治理。

7.2 采空區地面沉陷變形治理

7.2.1 礦業活動引起的采空區地面塌陷坑、地裂縫等,對人居環境、地面基礎設施或景觀環境造成危害或影響的,已進行有效治理。

7.2.2 為保護地面人居安全與基礎設施留設的永久性保安巖礦柱或禁采區,其確定范圍合理可靠,能有效防止或減小地面沉陷變形破壞。礦山閉坑或停產、轉產,其礦井留設的永久性保安巖礦柱應保存完好。

7.2.3 地面沉陷變形破壞的采空區已進行充填或崩落處理,開采沉陷得到監

控,地表基本穩定;地表塌陷坑、地裂縫等已回填、夯實,地面變形已得到有效治理。

7.2.4 地面塌陷坑、地裂縫經回填與土地復墾,已達到新的土地利用標準,經治理后沉陷區生態環境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7.2.5 采礦沉陷影響區內的房屋、基礎設施受損的,已根據受損程度進行修復,使其能繼續使用,若受損嚴重不能修復的,已采取遷避措施。

7.2.6 對地表沉陷規模大,暫時難以治理的地段,已確定禁入范圍,設立有警示牌與圍欄等安全設施。

7.3 礦山巖溶地面塌陷治理

7.3.1 采礦引起的巖溶地面塌陷對人居環境、耕地、地面基礎設施造成危害或影響的,已采取有效方法進行治理。

7.3.2 礦井、礦坑與溶洞直接連通的導水溶隙、巖溶管道已充填密閉或注漿封堵,溶洞水泄放已得到有效控制,地表水滲漏已得到有效防治。

7.3.3 巖溶塌陷導致耕地受損的,已進行復墾恢復。

7.3.4 巖溶塌陷規模大,經論證暫時難以治理的地段,已確定好范圍,設立警示牌與圍欄等安全設施,確保不危及人畜生命安全。

7.3.5 巖溶塌陷對人居環境影響嚴重經論證難于治理的,已采取遷避安置措施;對影響鐵路、公路安全的已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進行治理,能保障交通安全。

7.4 礦山泥石流(廢石流、矸石流、廢礦渣流、尾砂流)治理。

7.4.1 礦山固體廢物(包括廢土、廢石、煤矸石、廢礦渣、尾礦砂),在水流作用下已失穩或可能失穩形成泥石流(廢石流、矸石流、礦渣流、尾礦砂流)災害或災害隱患的已進行治理。

7.4.2 在建生產礦山固體廢物堆,邊坡已進行了護坡或分層碾壓密實等加固措施,堆放處于穩定狀態。

7.4.3 礦山固體廢物堆場下緣有居民點或耕地、重要基礎設施的已修建有攔擋工程或排導工程,能有效防止堆場垮塌形成泥石流災害。

7.4.4 礦山已因地制宜地修建有疏排水系統,在固體廢物堆場上緣及旁側修建有截、排水溝,能有效疏導地表水流和防止暴雨山洪沖刷廢渣棄土。

7.4.5 農田、地表景觀被礦山泥石流污損或破壞的,已進行恢復治理,因泥石流災害受損的當地人居環境或重要設施,已予以修復或遷避。

7.4.6 對礦山廢石、尾砂堵塞、淤積的河道,已進行疏浚,河溪水流暢通,生態環境完全恢復。

7.4.7 對尾礦庫(壩)的保護和對病庫、危庫、險庫的治理監督,參照執行國家安全監督總局2006年第6號令《尾砂庫安全監督管理規定》與《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的要求。

7.4.8 礦山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作程序、防護工程類別的選用、設計、技術標準、施工、驗收等,參照執行DZ/T0239《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范》。

8. 礦山土地資源與土石環境恢復治理驗收標準

8.1 礦業活動過程中因地表挖損、地下采礦與抽排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和礦山采、選、冶排放固體廢物而破壞、壓占、污染的土地,均已進行土地復墾,綜合整治使其恢復到可供重新利用的狀態。

8.2 礦山土地復墾應因地制宜進行適于農、林、牧、漁以及建設用地用途的土地綜合整治,使之達到新用途的土地質量標準。

礦山土地復墾整治,應符合《土地復墾規定》和《土地復墾技術標準》。

8.3 恢復治理成耕地的質量標準

8.3.1 覆土自然沉實厚度50cm以上,其中耕作層厚度不得少于30cm;場地平整,用作水田時,坡度一般不超過2~3°;耕作層有機質含量不得低于當地平均耕作層有機質含量;一般耕地土壤的酸堿度PH值6~8之間,種植水稻的PH值可適當放寬,耕層含鹽量不得超過當地輕鹽化土壤含鹽量標準,土壤質地為砂壤至壤土。

8.3.2 排保灌率:水田應在85%以上,一般旱地不小于70%。

8.4 恢復治理成園地的質量標準

8.4.1 土層厚度:一般園地,巖石或者其它基質層上的土體自然沉實厚度在60cm以上,表層厚度至少在20cm以上;土地坡度小于20°;土地酸堿度PH在6~8之間,根據樹種生理特點和地區差異可適當放寬,如茶園PH值可放寬到4.0~5.0;土壤質地為沙壤土,不能是極端的砂或粘土。

8.4.2 建設有排灌設施,一般園地灌水保障率在75%以上,排水標準要達到一年一遇的澇旱水平。

8.5 恢復治理成林地的質量標準

8.5.1 覆土自然沉實厚度一般速生林應在60cm以上,其它林地土層厚度可以放寬;種植一般林木的坡度在35°以下;已適合相應樹種的生長。

8.5.2 復墾林地造林成活率當年應大于造林株數的40%,3年后達到70%以上。

8.6 恢復治理成牧草地的質量標準

8.6.1 覆土自然沉實厚度在50cm以上,其場地平整程度小于20°。

8.6.2 復墾牧草地應適于種植當地中等品質以上的牧草,且單位平均產量達到當地草地平均產草量以上。

8.6.3 用作護坡、防治水土流失或景觀環境綠化的一般草地的復墾整治,應達到相關的技術標準。

8.7 恢復治理成水域(包括養殖水域、景觀水域、娛樂水域、水庫及山塘水域等)的質量標準。

8.7.1 適于水域開發的露采坑與地面塌陷區已進行防滲漏工程處理,確保蓄水不滲漏。

8.7.2 開發水域場區相應用途的水質達到GB3838—2002《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水質標準。其中用作養殖水面的要達到當地水面養殖的基本條件,其水質達到GB11607-1989《漁業水質標準》。

8.7.3 蓄水場區應修建有規范的防洪設施,并符合相關技術要求,不會產生水害危及周邊環境。

8.7.4 多用途水域開發應符合當地城鎮或鄉鎮規劃,并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

8.8 礦山露采坑場、采礦地面塌陷區、固體廢物堆場等開發整理為建設用地的,其土地條件達到GB137-1990《城市建設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和GB50188-1993《村鎮規劃標準》。

8.9 礦山廢土石、廢礦渣堆場(區)與尾礦(砂、泥)庫(區)的重金屬、氰化物、酸堿或放射性污染較重或嚴重的,土地恢復整治用作耕地、園地、牧草地、多用途水域以及建設用地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設置防污染隔離層或清除污染源。其中對放射性污染的治理尚須符合國家放射性防護的相關要求。

9. 礦山水資源、水環境環境恢復治理驗收標準

9.1 因礦山采礦導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資源枯竭,對當地生活、生產用水及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較重或嚴重的地區,已進行水資源的恢復治理。

9.1.1 礦山采空區地面塌陷、地裂縫導致地表水體漏失或地下水位下降的地段,已采取了防滲工程措施,其工程治理技術標準,符合相關規定。

9.1.2 因采空區沉陷變形受損嚴重的礦山河床,已進行修復或改道,不影響正常功能。

9.1.3 礦業活動導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的,經采取工程措施后,難以恢復的,已修建管網或引水渠道供水工程,確保了當地生活、生產與農田灌溉用水的基本需求。

9.1.4 所修建的各項供水工程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9.2 礦坑水、選礦廢水以及選冶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淋濾水對地表、地下水環境與巖土環境污染較重或嚴重的地區,已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了治理。

9.3 礦山已采取有效措施對固體廢物中有毒有害物進行治理。對含放射性物質的廢石堆,已按國家要求進行了治理。

9.4 礦山廢石廢渣堆場、尾礦庫壩等修建有排水溝、引流渠、防滲漏等工程,能有效防止污水、廢液對巖土環境與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9.5 沒有用滲井、廢坑、廢礦井排放有毒、有害的廢水廢液;對存放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水、廢液的淋浸池、貯存池、沉淀池已設置有防水、防滲漏、防流失等措施。

9.6 對干涸的尾砂庫沉積灘和固體廢物堆場進行了土地復墾,風蝕揚塵已基本消除或完全消除。

9.7 礦區內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的處理已參照《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技術規范》的要求采取了相應措施,不會造成二次環境污染。

10. 礦山植被重建驗收標準

10.1 礦山露采坑(場)、露采邊坡以及礦業活動引起的地面沉陷變形破壞的植被以及礦山廢土石、廢渣堆、尾礦庫等壓占所導致的植被破壞已進行植被恢復與重建。

上一篇:寒假綜合實踐活動安排范文下一篇:環衛督查人員考核辦法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