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新聞寫作分析論文范文

2024-03-15

網絡新聞寫作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媒體背景對新聞采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而這一要求則主要體現在采訪技巧和采訪創新上,要讓新聞采訪工作者們能從不同維度面對社會熱點事件,并對事件中的人物、事物、情節等進行深入挖掘,提升新聞采訪價值。本文圍繞新媒體下新聞采訪的技巧和創新思路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采訪;技巧;創新;思路

一、新媒體背景下,新聞采訪的技巧

(一)善于發現并抓住新聞采訪的新話題和方向

在新聞采訪中,新聞的話題性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一個好的話題采訪,能挖掘出許多能引起社會關注的更多新聞熱點,以提升新聞采訪的內在價值。同時,在新媒體背景下,有著許多新型的新聞元素,對于這些新聞元素下的熱點話題,需要隨時轉換新的思路。

因此,在新聞采訪技巧中,首先就要抓好采訪話題,也就是說,要讓采訪過程朝向一定的方向,有針對地進行采訪,而這就需要新聞采訪人員能善于發現一些能引起社會關注的創新話題,并牢牢抓住這些話題進行采訪。雖然,在人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這些事情可大可小,但不一定都能夠被及時發現并報道出來,新聞采訪也就很難進行。所以,為了能很好地抓住新聞采訪話題和方向,就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洞察力,在對細節問題的思考中能有獨到之處,并根據自己的思考來對這些事件進行分析,這樣的話,就能從概率上更容易尋找到關注度較高的新聞采訪話題,再加上新聞采訪人員自身的采訪實力,讓整個采訪過程順利地朝著這一話題方向而進行。

(二)做好新媒體下的新聞采訪前期準備工作

具體來說,當發現并抓住了新聞采訪的話題方向后,新聞采訪人員需要進行小組成員討論,然后進行分工工作。其中,首先由數據人員對該話題下新聞事件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生成結論;其次,將這些數據交給現場采訪人員,采訪人員在熟悉這些數據之后,融人一些語言技巧,根據這些數據進行采訪。這樣的話,不僅能提升采訪效果,讓整個采訪過程能在數據環境下更加真實、清晰、可靠,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與采訪話題方向形成呼應,增強新聞采訪的話題感染力,進一步提升采訪價值。

二、新媒體背景下,新聞采訪的創新思路

(一)豐富新聞采訪語言表達形式

如今,人們進行表達與交流更加多樣化,這就使得我國的新媒體正朝著多元化的形式而發展。比如,在網絡上,許多的“熱詞”都是由人們想象并創造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就需要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不斷地運用自己的創新理解進行表達。而這就給新聞采訪思路的創新提供了有利的參考,也就是說,在新聞采訪中,為了有效地進行創新,首先就需要豐富新聞采訪的語言表達形式,并很好地與社會大眾的生活需求進行融合。具體來說,要以新聞采訪的目的為思想導向,結合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等,并通過一些常用語言進行比較接地氣的表達。這樣的話,就能很好地吸引社會的關注度,體現新聞采訪的表達效果和內在價值。

(二)豐富新聞采訪風格呈現形式

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除了要豐富表達形式之外,還要豐富新聞采訪的風格。具體來說,新聞工作人員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穿插小視頻或設置背景音樂的方式來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新鮮感受,幫助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可以以他們喜愛的方式來把握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激發大眾對新聞報道的閱讀興趣。

三、結語

總的來說,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要時刻加強新聞采訪的技巧,并提出一些創新思路,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本文主要圍繞新聞采訪技巧和創新思路進行分析,并認為:在新媒體時代下,要善于發現并抓好新聞采訪的話題方向,再此基礎上,對新聞事件進行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做足相應的新聞采訪前期準備工作。除此之外,為了適應新聞采訪的創新路線,還要豐富新聞采訪的語言表達形式和風格呈現方式。

網絡新聞寫作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一、模糊語言的效用

(一) 有助于表達事實真相

正確的編寫新聞信息, 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反映出真實的新聞真實, 但是在客觀的界定上很多事情并沒有明確的界限, 都是模糊存在的事物, 再加上新聞工作人員, 針對新聞時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說在反映客觀事實時使用模糊語言更加能夠確保信息的真實性。例如說在新聞信息當中, 如果需要涉及到一些具體數值比如說產業的交易數額, 就可以這樣描述:“該產業的年交易量屬于相對保守數據, 具體的數值很難估計。”那么這句話代表的就是不能夠真正精確的統計出所有的數據, 因為交易額的數據本身就是不能夠完全準確的統計出來的, 因此很難統計這句話正好能夠體現出了次年交易額的大約數值, 這個數值是很難能夠應用精確地數字來表示出來的。

(二) 提升新聞可信度

由于新聞事件是出于隨時變化的狀態的, 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 新聞工作人員并不能夠針對事件的結果做出準確的評價和說明, 如果在新聞報道中一下子把話說得太死, 反而讓社會群眾覺得新聞信息不太可信。所以說在新聞播報過程中, 可以盡量的使用模糊語言進行新聞信息編輯, 很多使用精確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新聞內容, 可以通過使用模糊語言來讓新聞信息提升可信度。例如說“今年由于受到了嚴重的旱災影響, 我國的糧食產量明顯下降, 導致某地區的食品成本大幅度上漲。”在這一句話中, 能夠看出災情并不是已經中斷了, 而是還在持續發生的狀態, 所以說其中糧食的產量和食品成本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客觀事實就是無法說明出來, 因此使用模糊語言既沒有說明了數量, 也沒有說明了金額, 只是單純的說明了時間內容, 提升新聞信息可信度。

(三) 符合群眾閱讀習慣

在觀看新聞報道時, 很多人都喜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觀看, 而且人們在看新聞信息時, 多數都是采取瀏覽的觀看模式, 并不會逐字逐句的進行詳細分析, 所以說新聞報道當中的精確細節, 很多啟示觀眾并沒有太大的閱讀興趣。在新聞信息編輯過程中, 就可以使用模糊語言, 把不重要的信息一筆帶過即可, 能夠讓人們閱讀起來更加方便快捷。例如說“截止到本月度為止, 臥室的空氣質量良好以上的天氣達到了186天, 比去年增長了5天。”在這一段新聞當中, 并沒有說明具體的時間和地點, 只是模糊的說是我市, 但是人們通過信息已經了解了今年的空氣質量跟去年相比有了明顯改善, 提升了群眾的閱讀質量, 符合了群眾的閱讀習慣。

二、模糊語言在新聞寫作中的應用

(一) 正確的使用模糊語言

模糊語言跟模棱兩可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模糊語言需要在正確的寫作思想指導下恰當的進行試用, 主標題需要讓人一看就一目了然, 這樣在文章當中應用模糊語言, 能夠對文章起到一定的修飾作用。例如說在新聞信息當中經常會有跟法律有關的字樣“犯罪嫌疑人”, 這個看上去屬于模糊語言種類, 但是卻并不是明確的模糊語言說法, 在犯罪案件沒有徹底的調查清楚之前, 并不能夠稱為是犯罪人, 而是需要成為是犯罪嫌疑人。

(二) 模糊語言一定要注釋

一部分新聞寫作人員在使用模糊語言之后, 觀眾們通過模糊語言, 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楚新聞信息想要表達的含義, 例如說使用模糊語言來表達典故和歷史, 如果出現了讓人看不懂的詞語, 那么受眾自然也就無法直接感受到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說在新聞信息當中涉及到了一些地名, 就可以給出一個大致上的地域注釋, 讓受眾能夠了解新聞信息的發生地點。一篇文章描寫了群眾義務植樹的信息, 其中有一句話是:“楚王彈洞地, 今日笑聲喧八公山上草木逢春。”這時候就需要做出相應的注釋“楚王彈洞地”表達的意義是什么。

(三) 恰當的選擇模糊詞語

模糊語言也是有不同的區別的, 要求新聞工作人員一定要深入的了解各種模糊語言和應用方式, 這樣才能夠更加精準的表達新聞信息。

(四) 特殊名稱不需要使用模糊詞語

還有很多新聞信息內容是不能夠使用模糊詞語的, 例如說人名還有地名等, 李白、魯迅, 學校和旅館等, 這些詞語都有專指的任務和地點, 使用不恰當的模糊語言反而會引起誤解。另外在生活中還有一些沒有明確出來的官方稱呼, 人們已經習慣了俗稱, 同樣不需要使用模糊詞語進行表達。

三、結語

模糊語言能夠讓新聞表達更加靈活, 因此在新聞信息寫作過程中, 要加強模糊語言的使用研究, 把精確詞語和模糊詞語有效結合在一起, 提升新聞信息寫作質量。

摘要: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信息。相較于精確語言, 模糊語言具有彈性, 在表意方面更加靈活和生動, 屬于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十分廣泛的語言現象。模糊語言跟新聞寫作相結合, 依靠語義的模糊性, 獲得思想表達的確定性, 能夠讓新聞報道內容變得更加準確, 本文分析了模糊語言的重要性, 重點研究了在新聞寫作過程中, 如何能夠應用模糊語言來提升新聞寫作質量。

關鍵詞:新聞寫作,模糊語言,應用

參考文獻

[1] 韓雪松, 劉丹鳳.試論新聞寫作中模糊語言的積極功能[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 2009, 11 (02) :25-27.

[2] 趙遐.論新聞寫作中模糊語言的積極功能[J].西部廣播電視, 2017 (09) :57.

網絡新聞寫作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新聞作品形成自己的風格,是記者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有人曾這樣說,某人的新聞作品,即使是捂上作者的名字,只要讀一讀文字,就可以知道是誰寫的。進入21世紀,中國傳媒改革更加深入,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觀念更新走向制度創新,從邊緣突破走向了中心突破。新聞寫作風格的改革創新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中國當代的名記者而論,穆青的新聞作品因其濃郁的文學底蘊和散文色彩獨樹一幟。散文式新聞寫作是新聞寫作改革創新方法中的一種。新聞寫作向散文學習,借鑒散文靈活的筆法,是使我國新聞寫作風格走向個性化、風格化的一條路徑。

穆青正是散文式新聞寫作的主動實踐者和積極倡導者。通過對其各個時期新聞作品的梳理、分析可知,穆青把這種寫作風格自始至終貫徹下來并發揚光大,盡管在不同時期文風上展示出不同的特征:革命戰爭年代文風樸實無華,社會主義建設年代文風趨向沉厚,改革開放年代文風老練奔放。但正是這些不同的特征,說明穆青散文式新聞寫作的風格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不斷趨于成熟的動態過程。在新聞傳播手段日新月異、信息出現井噴現象和傳媒競爭加劇的時代,在讀者渴望新鮮閱讀體驗的時代,我們的新聞寫作應該借鑒穆青新聞寫作風格中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使新聞寫作走向個性化、風格化。

穆青倡導散文式新聞寫作,認為新聞寫作不應該有過多的清規戒律。新聞寫作在不違背事實真實的前提下,可以借鑒散文的一些表現形式,可以有靈活的結構、清新明快的描寫,可以有主觀的抒發和得當的議論。在新聞實踐中穆青身體力行,以散文式的風格寫下了許多值得后輩學習的新聞作品。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媒介形式多樣

化,受眾群體多元化,信息傳遞手段新穎化,但是,穆青散文式新聞寫作風格依然有許多閃光點值得當下的新聞從業者學習和借鑒。

把握時代主題,弘揚主旋律

在我國,新聞事業作為黨的喉舌,作為聯系人民群眾的紐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聞從業者作為新聞事業的主體,離不開特定的生活時代。優秀的新聞從業者,總是站在時代的前列,追蹤社會變革的新情況、新問題、新人物、新經驗,成為時代的風向標。穆青的新聞實踐就是這樣的。他堅持正面新聞報道為主,把握時代主題,弘揚主旋律。受眾可以在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感受到時代脈搏的跳動,呼吸到時代的氣息,傾聽到時代的最強音。新聞報道只有依托時代的大背景,透視時代的本質,傳達出時代的氣息和旋律,才能有真正的大手筆。當今社會正處于大變革的時期,涌現出的新事物紛繁復雜,容易使人民群眾產生困惑和疑慮,這就更需要新聞從業者把握時代的主題去寫作,從而引導受眾正確地認識和看待社會的變革和發展。

堅定不移地維護新聞的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的力量所在。堅持新聞真實,始終是黨的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也是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穆青在新聞理論的論述中很少用“新聞真實”這個詞組,但是深刻領會其新聞思想,認真研讀其新聞作品,我們就會發現,穆青在新聞采訪和寫作過程中始終堅持不懈地追求新聞的真實性。綜觀穆青一生的新聞實踐,不論是在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還是在熱浪奔突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論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艱難歲月里,還是在改革開放的澎湃大潮中,他始終能夠做到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穆青對新聞的不懈追求說明: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要求。因此,新聞媒體要站在大局的高度、站在新聞事業長遠發展的高度來看待虛假新聞問題,要把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作為不可動搖的信念。

吸收群眾語言的養料,增強可讀性

新聞是受眾認知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通道。新聞內容是要靠語言來表達的,新聞傳播者若想實現有效的傳播,就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使廣大受眾愿意接受、樂于接受。在新聞寫作中,要講究詞語的選擇、句式的運用、修辭的變化、表達方式的變換,行文輕松自如,營造美的氛圍,使筆下的新聞有一種裝飾美,富有吸引力,增強可讀性。穆青充分吸收群眾語言中的養料來增強新聞的可讀性,這些語言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清晰悅耳,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隨著社會變化節奏的加快,生活領域日益寬廣,受眾文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新聞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穆青散文式新聞寫作風格的特點提示我們: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吸收群眾語言豐富的養料,增強可讀性,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從而提高傳播效果。在新聞改革不斷向前的進程中,散文式的新聞寫作風格將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成為新聞寫作領域里一朵芳香四溢的鮮花。

培養深厚的理論修養

穆青作為無產階級新聞事業中的一員,從事新聞工作長達60多年并長期擔任領導職務。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年代,他貢獻突出、經驗豐富、影響廣泛,這是與其深厚的理論修養分不開的。

綜觀穆青一生的新聞活動,他始終自覺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時刻牢記新聞記者的崇高使命,牢牢把握新聞輿論的正確導向,在社會變革的每一個十字路口都有突出的新聞作品展示他的理論修養。

抗日戰爭時期的《雁翎隊》、解放戰爭時期的《空中飛來的哀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改革開放時期的《風帆起長江》等,穆青的這些新聞力作緊扣時代的主題,為推動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也成為穆青深厚新聞理論的注腳。

參考文獻:

①劉淮:《穆青和他的報告文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

②穆青:《穆青論新聞》,新華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③張嚴平:《穆青傳匯》,新華出版社,2005年6月版

④劉海貴:《中國現當代新聞業務史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版

(作者單位:河南電力報社)

網絡新聞寫作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來,非虛構寫作新聞沖入線上渠道,如澎湃新聞的“全民故事計劃”、網易的“人間The? Livings”、騰訊的“谷雨計劃”等。借助全媒體勢潮,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與此同時,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與真實性的沖突成為學界的熱門問題。本文通過對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的敘述視角、人稱、引語、時素、選題等方面進行分析,闡釋敘述文本在凸顯文學性特征的同時,通過復雜性、細節化、平民化的特性展現出新聞作品的真實性。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新聞;真實性

一、引言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爭取民權和反戰運動把非虛構帶入了西方人的視野,并激發人們對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提出質疑。在媒介社會學學者邁克爾·舒德森看來,產生質疑的部分原因是文學傳統在新聞界的深刻影響,如從文學角度看,新聞作品也要文采飛揚、感情充沛,簡單來說就是記者應該撰寫精彩的故事[1]。更早一點的新新聞主義和非虛構寫作類似,它指將文學寫作手法融入新聞報道中。近年來,新媒體崛起將新聞實踐中的非虛構寫作帶入更多人的視野,如澎湃新聞的“全民故事計劃”、網易的“人間The Livings”、騰訊的“谷雨計劃”,運用不同的視角、精心編排的情節、大量的細節、對話和心理描寫等的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得到了后真相時代受眾的喜愛。那么,在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越來越凸顯文學性的同時,它如何從敘述的各方面展現真實性?哪些元素使新聞作品可信且真實呢?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二、新聞實踐中非虛構寫作與真實性的關系

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和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在人物形象塑造、情節鋪單、細節刻畫等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但它們的根本性不同是對于真實的解釋。文學的非虛構寫作要求的是擬事實,即允許合理的想象,讓人看起來是真相即可,而新聞的非虛構寫作必須完全建立在事實真實的基礎上,絕不允許一丁點不實。學者趙毅衡提到,當社會學變成講故事的社會學時,真相有效性問題就被自我的有效性替代,真實性就變成了故事的可信度問題[2]。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野下的真實觀是當代中國主導的新聞真實觀,它主要的三個突出特征是事實真實觀、過程真實觀和統一真實觀。長久以來,新聞報道的根本要求是既要反映一個事件的整體真實,又要反映一個事件所處環境的整體真實情況,尤其是要把這個事件所在環境背景中主導真實、主流真實的情況反映出來[3]。

基于對真實的解釋不同,杜莉華指出兩者沖突的四個方面。一是新聞和文學中的真實不是同一個概念;二是非虛構寫作無可避免會出現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導致真實性受損;三是非虛構寫作中常出現的第一人稱會影響讀者對新聞真實性的判斷;四是非虛構寫作越來越多地與資本市場接軌,不允許采訪對象再接受其他媒體的采訪,違背了新聞過程真實觀[4]。因此,基于真實性的根本要求,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難以保證絕對真實。

三、敘述視角與真實性

(一)敘述視角、敘述者形態和敘述方位

觀察點的選擇是作者最重要的選擇之一,這也是普利策獎得主基德爾在寫作中最先思考的問題。觀察點在敘述學中通常被叫作敘述視角,是指敘述者觀察和敘述故事的角度[5]。

敘述視角可以為讀者提供閱讀和思考的角度,讀者可以從文本中感知到敘述者的敘述視角,借助文本和敘述者建立聯系,當敘述者采用的敘事視角不同,故事的結果或讀者的判斷和看法也會有不同,如曾慶香曾舉了一個關于夫妻日常生活不斷累積矛盾,矛盾突然爆發導致分手的敘事案例,這個事件通過不同的人物視角敘述出來,其責任歸屬也就發生了變化[6]。因此,視角的選擇影響讀者的帶入,新聞報道通過敘述視角可以透露出記者對事實的認知和立場態度,這一點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也表明新聞的敘述視角和新聞的寫實程度密切關聯[7]。

敘述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前者指敘述者掌握所有的背景、心理等,可以任意進入人物的內心,這樣的視角能給人一種站在事件之外的冷靜、客觀的情緒,一般新聞作品與歷史敘述通常都采用全知視角。后者指敘述者把自己所知道的局限在某一個主體上,只通過某個人物的視角觀察事物、了解情況,并且把了解到的部分當作整體。兩者相比較,全知視角由于知道的整體信息更多,比有限視角更客觀公正,而有限視角則更主觀、有偏向。不過,敘述者選擇有限視角有時是必需的,敘述者通過有限人物視角對人物內心的展示更豐富,往往能夠讓受眾更容易相信這是真實的。

敘述者形態是指采用的人稱。第一人稱敘述是指敘述者是故事情節的主角“我”,以“我”對自身經歷的或觀察到、想到的進行敘述,通常真實感和主觀感并存。第三人稱敘述指敘述者不經歷故事情節,以第三方視角客觀地敘述整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相比第一人稱,它帶給讀者客觀、冷靜、全面的感受。敘述角度和敘述者的配合被稱為敘述方位。敘述者提供敘述語言,敘述角度提供閱讀情境范圍,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想要恰到好處地敘述,即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敘述者和敘述角度。對于大部分的新聞報道而言,最常采用的是“全知視角+第三人稱”,這種方式符合紀實類敘述全面、客觀、公正、理性的標準和要求。此外,使用“第一人稱+有限視角”的敘述方位進行寫作也是可行的,在非虛構寫作新聞中會大量出現。不過,有限視角的片面性和第一人稱敘述的主觀性似乎與新聞客觀公正的標準不相符,那么它是如何將事實真實和文學手法巧妙相融,構建報道真實性的呢?

(二)第一人稱敘述視角

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不僅僅是對事件的記錄和講述,很多時候它是以具體深刻的形式展示某一群體的現狀或者某一事件的嚴重性,希望讀者能夠從報道中獲得的不僅有信息,還有思考。新聞作品中選擇第一人稱進行敘述,實則呈現了非虛構寫作者的在場,以向讀者敘述整個事件,尤其是作為第一人稱的“我”本身就是事件中的一個角色,通過“我”的視角敘事是一種內視角,這樣持續的內視角輸出可以透視新聞的價值[7]。我們常??梢栽诜翘摌媽懽髦锌吹絻纫暯堑拇嬖?,在這種視角下,有條件對人物的語言、神態、品質、行為、心理活動等進行豐富細膩的描寫,使感染力和真實性并存。例如2020年5月9日,網易“人間The Livings”非虛構寫作平臺發布的《我在日本當研修生的那兩年》,該報道以第一人稱敘述視角講述了有關研修生的前因后果,時間跨度從1986年到2016年。

“1986年,我出生在黑龍江的一個小村莊,隔年弟弟出生。為躲避罰款,家里讓我和弟弟裝成雙胞胎,1987年才上的戶口。從小,我就能感覺到家人更偏愛弟弟,好吃的緊著他,犯錯受罰總是獨我一份……然而,我并沒熬到我當零頭那天。我在2013年12月中旬就爆發了?!?016年,也是她告訴我,小風訂婚沒多久,因車禍去世了?!?/p>

全文從“我”的視角出發,講述了“我”的出生、“我”的家庭以及在日本當研修生的兩年里的酸甜苦辣,以垂直深入的方式串聯了日本研修生真實現狀的相關事件,以“我”的“在場”和“行動”以及文本持續的內視角敘述傳達了細節非常豐富的新聞事實,把一個普遍的現狀聚焦到微觀角度去展現,增強了新聞敘事內容的真實性。當一篇新聞報道建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之后,新聞報道需要做到的是讓報道更容易被相信。在后真相時代,受眾對情緒的感知比對事實的感知來得更快更直接,聚焦于內視角敘述,以“我”這一人物視角進行敘述,體現了沉浸式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的特點,可滿足受眾對社會現實的窺視欲。相比于我給你講一個別人的故事,和我給你講一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無可置疑,我講我自己的故事真實性更強。

第一人稱敘述作品在敘述視角上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稱敘述作品的特點。因為第一人稱“我”既是講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的人,這兩個方面在作品中是交替存在的,即敘述者和敘述對象都是“我”,但兩個“我”是不同時空的。一個是回顧并寫下這件事的“我”,即回顧往事的敘述者(下文稱“回顧自我”);一個是經歷這件事的“我”,即當時被敘述的行動對象(下文稱“經歷自我”)[8]。同時,在第一人稱敘述作品中,“回顧自我”與“經歷自我”不僅有敘述者“我”與經歷者“我”的區分,而且在敘述視角上都參與了對故事的觀察。因此,在第一人稱敘述作品中,不僅要關注人物敘述視角,還要關注敘述者的視角。在網易“人間The Livings”2019年國慶節推出的十一特輯《我和我的新中國》系列報道中,“經歷自我”是一名教師,其展現了自己親身經歷的吃水往事:

“早上去健身房回來,滿身是汗,衣服都濕透了。愛人讓我再換件衣裳,我說算了,剛穿了一天,洗衣裳很麻煩。愛人說沒關系,現在都是全自動洗衣機,把衣服扔進去,放上洗衣粉就行,很方便,‘就是費點水,咱也不在乎那幾個水錢’?!?/p>

而“回顧自我”是一名老教師,以現在的思考和語言講述了當年的情形和場景:

“后來,像我們這樣用自行車焊兩個鐵架馱水,竟普遍起來,成了人們上下班的一道風景?!?/p>

兩個“我”在非虛構寫作中交替,不僅有當事人當時的視角,還有當事人后來講述這件事的視角和語言,在敘述中不僅有對當時“經歷自我”的體驗和感知到的具體事件的詳細描述,還有敘述者自身“回顧自我”對當時發生在自己身上事件的概述。兩者相互補充,轉換自然,將當時主觀和現時客觀結合在一起,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

(三)復合視角

單一的有限視角僅從某一個人物的視角敘述事件,有可能存在一些主觀性的偏向,造成一定程度的新聞失實,將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相結合可以修正單一視角的不足,通過不同主體的聲音和視角講述同一背景下的故事,使宏觀的新聞背景和微觀的新聞事實融合一體,能夠進一步提升新聞的真實可靠性?!段液臀业男轮袊凡扇〉谋闶菑秃弦暯堑膶懛?,報道共有十篇短文,每一個部分由不同的人物視角講述自己或身邊的家國往事。復合視角為報道增強了敘述背景底蘊,從宏觀的背景上展示了中國的巨大變化,有限視角聚焦在微觀個體的平民生活中,讓每一個人物都有機會在平等的地位上講述自己的故事,展示了中國的變化離不開每一個小家,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在同一艘船上。宏大敘事和微觀敘事相結合,凸顯敘事內容的真實性。

四、大量細節化元素

相比傳統新聞寫作,非虛構寫作有更多的情節設置、大量的對話、豐富的細節和心理描寫等等。細節的呈現往往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真實,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只有親身經歷才可能有細致入微的描寫。

(一)時素

“紀年時素”是年月日等的時間標注法,實際上是指稱物理時間,或稱歷史事件“明確時素”[9]。從時間上看,非虛構寫作往往是對過去了一段時間的事件進行報道,可能是幾年,也可能是幾十年,因為非虛構寫作通常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完成采訪、調查、核實信息等環節;從內容上看,非虛構寫作通常有非常詳實深刻的事件,事件時間跨度可能長達幾十年,如《我在日本當研修生的那兩年》這一報道,從標題來看僅僅是講述研修生那兩年的事情,然而實際上述本的時間跨度從1986年跨越到了2016年。述本中出現了大量的時素細節,如“1986年,我出生在黑龍江的一個小村莊,隔年弟弟出生”“1987年才上的戶口”“2006年高考時”“2008年春節”“2010年準備談婚論嫁時”“后半夜兩點”“轉年2月”“3.11地震海嘯就來了”“2011年10月,我們登機時間確定”“12月份左右”“我們彎著腰干到11點”“早上7點起床”……通過明確的“紀年時素”的呈現,不斷提醒讀者確切的物理時間,彌補講述可能造成的真實性偏差,給讀者強烈的時間感受,讓文字與時間緊密聯系,給人強烈的真實感。

(二)直接引語和心理描寫

直接引語在語句中保證了說話者主體控制。筆者認為,在非虛構寫作中,直接引語作為說話者直接的表達凸顯的強烈代入感能在主觀敘述的同時,增強述本的真實性?!罢l說”“誰說道”等第三方視角轉述的動詞看起來比較客觀,但對于準確表達原話的意義還略有欠缺,而且間接引語通常還可能將轉述者的聲音帶入,引導讀者對引語的理解[10],如“來日本的成本,我現在都已經賺回來了”“你沒技能,身體又不好,在那邊根本吃不消”“沒有影響的,你在東京附近,遠著呢。如果你現在想退出也行,只是那4萬中介費可退不了”……這樣的直接引語不僅形式上給人帶來真實感,內容上還包含了不少只有親身經歷后才能說出來的細節。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直接引語帶來的真實感并非是因為它傳遞給讀者的是消息來源完整的原話,而是直接引語這樣的形式具備的表意功能。

(三)心理描寫和修飾詞

大量的心理描寫也會給讀者帶來直接的感受,增強述本的真實性。在傳統的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新聞作品中,若包含心理描寫,很可能成為被否定的“合理想象”。然而把心理描寫放在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當中,這就不再是“合理想象”,而是敘述者自己親身體驗到的內心真實想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真實。

同理,在傳統新聞報道中會尤其注意形容詞、副詞的使用,避免合理的揣測或錯誤的解讀,而在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中,適當的修飾詞是構建真實的良好秘方,如“父親從弟弟哪兒聽說我也要去日本,暴跳如雷……”,“暴跳如雷”一詞不僅是“我”對父親行為神態的描述,也是“我”當時切身的經歷,攜帶真實性屬性。

五、原型的功效

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中常常通過講述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或者一類人的故事,傳達整個群體的現狀,甚至描述時代的故事,如《“同妻”的最后一擊》中的“同妻”、《“沒病找病”的老太太》中的“老太太”、《普通女孩的一生會遭遇什么》中的“普通女孩”,以及《再沒辦法吃空餉的公務員們》中的“公務員”。

以上被敘述主體作為社會中某個容易被忽視的普通群體的典型,幾乎每一個人對于他們都有一定的認知,這樣就可以被看作一種原型,也就是說,當人們在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中識別出原型的時候,并且識別原型通常是潛意識的,人們就能接收到這些原型長久以來積蓄在心里的情感能量,這樣的作品便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曾慶香指出,原型的根源既是社會心理的,又是歷史文化的,它是敘述作品中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題、思想或敘述模式即情節,具有穩定、典型、反復出現的特征,有著約定俗成的語義聯想[11]。原型能夠喚起人類心理的同理心或某種認同感,其功效可歸結于人們對某種事物或者人物的整體認知方式和結果,在新聞作品中,它可以影響新聞意義的建構,隱性地為讀者提供某種閱讀視角和背景信息。

因此,敘述者借助原型的力量幫助每一位讀者釋放出深層的心理能量,激發出每一位讀者的同理心,通過一個原始意象發出1000種聲音[11],收獲讀者的“同情性理解”,以微見大地揭示這些群體反映出的生活現狀和社會問題。

同時,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中的原型主要集中于現實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普通人群,采用的語言風格也非常通俗易懂,充分采用平民化敘事為讀者展示一個真實的社會,這個社會里好的壞的都有,有益于強化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的真實性。

六、結語

本文從敘述學角度分析了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是如何展示真實性的。筆者將其歸納為以復雜性接近真實、以細節化接近真實、以平民化接近真實三個方面。

所謂的復雜性,是指社會的復雜性和人的復雜性,采用非虛構寫作有利于將人物的行為、心理活動等詳細地講述出來,讓讀者感知的更多、更細微,即使無法作出絕對的判斷,但一定程度上,這樣的報道更接近真實。

所謂細節化,是指納入時間、心理活動、表情神態、人物語言、數據等大量細節去描繪事件,將事件本身、人物心理等事無巨細展現在讀者面前,引導故事的發展和走向,讓讀者和主人公產生共鳴,相信這個事件是真實的。

所謂平民化,是指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選題以邊緣化人群、普通人為主,聚焦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敘述語言通俗易懂,選取偏口語化的語言,使讀者感覺親切、流暢、自然,帶入感強,選擇的題材是大多數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的。

本文結合了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無可避免會存在的文學性、主觀性的可能,以及社會的復雜、人性的復雜、生活的眾多可能性,分析了非虛構寫作通過持續的內視角、復合視角等方式將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相結合,從外到內移情,通過大量的細節化元素、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和平凡普通的選題內容,在不違背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更全面、更深入、更細微地展示了新聞事件的方方面面。這樣的敘述更能還原事件本質,給讀者更多的回味和思考,借助后真相時代情感事件優先傳播的特征,非虛構寫作新聞作品更容易讓人產生“同情的理解”,讓敘述文本更加接近真實。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舒德森.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70.

[2] 趙毅衡.“敘述轉向”之后:廣義敘述學的可能性與必要性[J].江西社會科學,2008(9):30-41.

[3] 楊保軍.統一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真實觀的典型特征[J].新聞大學,2018(1):27-34.

[4] 杜莉華.論新聞領域中非虛構寫作和新聞真實性原則之間的沖突[J].傳播力研究,2018,2(22):112.

[5]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92.

[6] 曾慶香.試論新聞話語[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7] 岳文文.非虛構新聞敘事視角和修辭探析[J].青年記者,2020(14):17-18.

[8] 陳慧娟.論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特性[J].天津社會科學,2008(6):110-112.

[9] 趙毅衡.廣義敘述時間諸范疇[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4):133-140.

[10] 辛斌.新聞語篇轉述引語的批評性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2):11-16.

[11] 曾慶香.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模式[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11):48-59,125-126.

作者簡介 謝艾伶,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融合媒體。

網絡新聞寫作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一、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特點

(一) 信息海量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網絡信息資源層出不窮, 各種新聞閱讀APP的出現, 已經在互聯網的大面積覆蓋下, 使得這些網絡信息越來越豐富, 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豐富, 已經全面進入了信息網絡共享時代?,F代人們已經基本習慣在茶余飯后翻看手機、電腦和互聯網平臺, 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搜索信息, 了解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新聞。不同的群體對象對不同的信息有一定的需求差異性, 這些需求差異性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去追蹤判斷, 不斷去滿足讀者的需求, 滿足人們對信息新鮮感的需求。

(二) 互動性

網絡時代我們的溝通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 微信、QQ、微博、電話、短信等, 人們借助互聯網, 可以語音對話、視頻聊天。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 并且人們可以隨時交流身邊的熱點新聞事件。如, 2108年4月發生的于海明事件, 事件發生之后, 在3個小時內, 已經引起了全球的關注, 形成了嘩然一片的輿論壓力。大部分人表示對于海明的遭遇很同情, 很支持于海明正當防衛無罪釋放的最終結果。在這個事件中, 體現了網絡信息的互動, 最終能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壓力, 甚至對事件走向和發展, 有著重大的影響。

(三) 傳播速度快

新媒體時代的帶來, 人們日常新聞信息傳播速度變得更加迅速, 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泛, 基本能覆蓋每一個用戶, 不再受到地域或者空間的限制, 當下發生的事情, 在幾分鐘內便能傳遍千里之外。人們的社交軟件能產生“一傳十, 十傳百”的效果, 例如, 朋友圈的轉發, 讓信息快速傳播, 微博等現代人們使用非常頻繁的社交平臺, 均成為現代新聞和信息傳遞的重要媒介, 且傳播速度非常之快, 只要有移動互聯網, 人們隨時隨地能了解最新資訊, 且不受地域限制, 沒有時間和空間等限制。

二、網絡新聞職業傳播者的素質提升路徑

新時期習近平主席對新聞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做出了重要的講話, 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職業傳播者, 提出了新要求。下面針對職業新聞傳播者自身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展開分析。

(一) 提升政治素養, 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新聞媒介是社會輿論的重要引導載體, 而傳播者的報道和傳播則是重要的引導者, 所以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水平, 直接決定著整個新聞傳播和報道的價值觀念, 影響到社會大眾的觀念和思想。例如, 2018年10月28日10時08分, 重慶市萬州區長江二橋發生的重大交通事故, 這個事件發生后的短短5個小時, 成為一件社會公眾關注的新聞, 甚至直接成為熱點話題, 社會道德的淪陷問題再次被人們拿出來作為輿論的話題, 人們通過各種不同的信息源不斷獲取信息進行比較, 最終形成自己的意見和觀點, 形成社會輿論壓力。此時, 網絡新聞傳播者應該從輿論引導藝術上, 力求大眾傳播媒體信息的真實性和全面性, 不僅要利用受眾對事件的關注度, 還應該在受眾文化素質日益提升的情況下, 不斷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表現, 切忌宣傳上的“形式主義”, 應該深刻領會新聞工作者追求真實性報道的精神和職業素養, 切實的進行新聞傳播, 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政治傳播效果。作為一名網絡新聞傳播者, 應該具有很強的國家觀念、民族觀念和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 認真學習我國社會注意核心價值觀, 認真做好人民的“喉舌”和“把關人”。

(二) 提高職業技能, 提升創新能力

新聞重點在于“新”, 但是必須是在保證真實性基礎上, 新聞傳播者一定要注重在網絡時代下, 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 即新聞工作者應該攻破功能性文盲、英語盲、網盲及數字代購等難題, 充分學習現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首先, 應該學會網上學習、網上寫作, 然后利用網上的信息和智力資源, 利用新媒體技術, 去思考、采集和和策劃, 真正利用好網絡資源, 從豐富多彩的信息世界中, 捕捉新聞資料。然后, 應該利用媒體一體化趨勢, 學會下載和利用網絡版的視聽資料, 并且不斷努力學習網絡傳播技能, 如頁面制作、建設新網站等, 讓新聞傳播變得更加快速化和便捷化, 不斷滿足人們的切實需求。

例如, 《人民日報》的網絡版下載, 打開中央電視臺主頁, 提供非常詳細的新聞視頻配合文字的新聞的資料, 人們有時候因為工作錯過了電視直播, 但是可以通過網絡版再次獲取重要的信息。所以, 作為新環境下的新聞職業傳播者, 必須具備多方面的傳播技能。

在網絡環境下, 新聞職業傳播者還要善于創新, 除了職業技能之外, 創新能力培養非常重要, 是新聞傳播者競爭的重大優勢之一。作為新聞傳播者不一定有知識, 但是一定要有智慧, 即一定要具有想象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那么, 在網絡時代就一定要有強大的智慧、清洗的思路和深刻的分析力、想象力。這就需要新聞傳播者樹立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 不斷提升自身的智慧與能力, 能具有很清晰的思維, 注重學習網絡傳播技術, 并且同時兼修新聞理論學習和傳播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

(三) 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提升自身公信度

網絡新聞環境下, 信息傳播的速度非??? 內容十分繁雜, 人們對于信息的接受過于盲目, 此時, 作為新聞職業傳播者, 應該做好把關人, 為廣大受眾進行信息篩查, 確保信息的準確、真實。所以, 傳播者的自身職業道德和公信度, 就是一個重要的建設方面。網絡媒體的運用模式和商業特點, 對網絡傳播的公正、客觀等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新聞傳播者如果自身不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那么一旦在過程中參雜個人的主觀思想或偏見, 就會導致輿論引導的一片混亂。所以, 新聞傳播者的職業道德建設非常重要, 所以新聞職業傳播者必須進一步提升職業道德素質建設, 提升自我的自控能力, 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為人民群眾服務。

三、結束語

綜上,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給新聞傳播者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工作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新聞職業傳播者在這個過程中, 既面臨著挑戰, 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但是, 這就要求新聞職業傳播者能認清當前形勢, 學習網絡新聞收集、分析、思考及策劃等方面的技能, 能善于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 進行信息采集和策劃, 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水平和思想道德、專業技能水平等, 真正成為公平、正義的新聞傳播者、把關人。

摘要:互聯網時代是信息高速傳播、信息共享的時代, 網絡媒介相較于傳統的媒介具有非常強大的優勢, 因為互聯網是一個全球覆蓋的時代, 所以網絡媒介具有全球性, 網絡傳播也意味著全球傳播。這種強勢的入侵, 給傳統的媒介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沖擊。作為新時期的職業傳播者, 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素養, 注重自我的終身學習和自我調節, 不斷適應新環境。本文首先分析網絡新聞時代的新聞傳播特點, 闡述當前網絡環境下, 新聞職業傳播者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促進新聞職業傳播者的專業能力提升, 做一名更為合格的新聞傳播者。

關鍵詞:網絡新聞,職業傳播者,專業素養,提升途徑

參考文獻

[1] 韓俊麗.新聞記者的基本素質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 2016 (20) :144.

[2] 王志瑞, 焦若薇.網絡假新聞泛濫下傳播者媒介素養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 2017, 8 (8) :60-61.

[3] 黃洪珍, 顏開, 朱虹縉.職業傳播者職業經理人全媒體記者--“互聯網+”時代的新聞人才培養走向[J].新聞前哨, 2016 (7) :37-40.

[4] 王靜芳.論新聞記者如何提升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J].新聞傳播, 2017 (20) :142-143.

網絡新聞寫作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作者針對廣播電視新聞導語寫作特點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包括廣播電視新聞導語寫作特點,并對構筑廣播電視新聞導語特色的策略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廣播電視 新聞導語 寫作

1、研究背景

導語,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聞報道中,它具有引起觀眾注意、揭示新聞主題、確立全篇基調的作用。但是報紙、廣播和電視由于傳播者傳播手段和接受者接受方式的不同,它們所要求的新聞導語應該具有不同的特點。甚至在同一新聞媒介中的每一條不同的新聞,其導語也應有自身的特色。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多元素的圖像聲音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作的報道。電視新聞中與觀眾首先見面的是導語,因此,講究廣播電視新聞導語的寫作、展示廣播電視新聞導語的個性或特色,在電視新聞傳播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1]。

2、廣播電視新聞導語寫作特點

2.1廣播電視新聞導語要有概括性

新聞導語最好用經過提煉的、簡潔精彩的文字表達最主要最新鮮或富有趣味的事實,做到簡明扼要,把通篇新聞的中心思想加以突出,不要讓一般化的過程、措施和經驗體會,把中心思想掩蓋了,事物的實質內容往往是最有特色的,把事物特點緊緊抓住,就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善于運用生動形象而又樸實的語言來潤色導語,表現形式上要努力創新,不落俗套,新穎別致,講究文采。

2.2廣播電視新聞導語要有個性

許多導語常常是突出“為什么”這個新聞要素,形成了概念化的語言。這一類新聞導語首先應明確主題思想,才能選擇真正值得突出的“為什么”,防止千篇一律地套用政治性的術語和口號。還有一些新聞開頭喜歡用響應什么,為了貫徹什么,為了進一步開展什么。這種“為了”加到新聞導語中去,缺少獨特的個性,缺乏鮮明性,顯得一般化。新聞的思想性主要在事實本身的分量上,而不在普遍性的、盡人皆知的口號上,應盡量避免那些空泛的套話。導語最好要先出一個場面,出一個情節,出一個鏡頭,或者出一個細節,然后主題事實再跟出來。這個場面、情節鏡頭必須是主體事實的一部分,而不是泛泛地寫景,是直接寫主體事實一個場景,這不違背一落筆就寫事實這個原則。

2.3廣播電視新聞導語語言要形象化

新聞導語中要寫出點形象,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截取新鮮的畫面,也要講究表現的角度。首先,要通過群眾的嘴說出新聞,形象生動有力,使讀者印象深刻。再就是抓住最能體現事實本質的形象,寫這個導語抓取一系列形象,都是反映是非曲直事物本質的,具有深刻的內涵,又有力量。同時還要抓住新聞事實中新鮮而有具體感覺的形象寫。這種導語以具體描寫開頭,主要是把新聞事物經過提煉,用生動形象的方法表達出來。這種寫法或以具體描寫開頭,或從現場氣氛寫起,表現十分靈活;此外,也可以選用新聞事實中的某一個有意義的場面,通過描述點出報道主題思想或新聞的重要事實。描寫式導語是通過事實引出觀點和結論的,運用描寫式寫導語,這樣的事實、現場、場景、人物等,必須有典型性、代表性、恰當地說明事實。

3、構筑廣播電視新聞導語特色的策略

3.1 從“視”覺方面突出導語的個性

傳播學研究的成果顯示:閱讀文字能記住10%,收聽語言能記住20%,觀看圖畫能記住30%,邊聽邊看能記住50%。電視新聞傳播的易受性主要就體現在看(畫面)、聽(播音)、讀(文字)多通道同時感知的綜合效應之中。這表明,電視新聞傳播和報紙、廣播相比,具有圖文、聲音和畫面直接作用于耳目兩個通道[2]。這是電視新聞傳播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構筑電視新聞導語特點最有效的手段。從“視”的優勢出發,電視新聞導語應該通過以下兩個途徑表現自己的特點。第一,以摳像、字幕的輔助手段強化導語。播音員在播報導語時,屏幕下方以字幕形式顯示導語內容,較好地避免了電視觀眾在聽覺上可能造成的障礙,起著提示和強化作用。以摳像交待了時間、地點要素,免去了繁瑣的說明,起到了補充說明導語內容的作用。第二,以紀實性的文字撰寫導語。電視新聞的優勢,不僅能使信息傳播的效果增強,而且還賦予了記者一個廣闊的新聞創作空間。聰明的記者往往能夠利用這種綜合優勢,在導語寫作上兼顧、服從新聞主體畫面、解說詞的整體編輯,創作出令人難忘的電視新聞。

新聞報道在“拍攝到了這樣一個鏡頭”紀實性導語的指引下,運用偶然抓拍到的鏡頭,不加多余的解說,使整個報道完全擺脫了“文字唱主角、畫面當陪襯”的電視新聞窠臼。導語既是新聞內容的巧妙提示,又使畫面內容得到充分展示。假如記者在撰寫導語時,照搬廣播、報紙新聞的手法,將“最重要的事實”放入導語。此時的觀眾已有了一種“未看先知”的思想準備,那么收視效果絕對大打折扣。

3.2從“聽”覺方面突出導語的特點

電視是綜合的視聽藝術,畫面、聲音兩類符號并重,聲音主要是語音。導語的內容必須依靠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播報得到體現。從“聽”覺方面出發,電視新聞導語應該通過以下四個途徑表現自己的特點。

第一,以響亮的用詞確立導語。從電視的傳播形式看,電視新聞屬于線性傳播,以時間為序進行,觀眾處于被動地位。觀眾接觸每一條新聞首先從導語開始,然后才是畫面、標題、解說詞等內容。記者編輯如果想讓觀眾能夠全神貫注地接受信息,不要因為一時分神而不知所云,那么新聞導語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導語必須用詞響亮先聲奪人,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對觀眾的注意力“常抓不懈”,給予觀眾深刻的印象。

第二,以簡潔的語句構筑導語。電視以形象表達事物,觀眾對事物的認識是直接的,這種表達方式具有人際傳播的特點———面對面傳播。因此,這種傳播就要求畫面語言豐富真實,文字語言直白口語,盡量避免書面語,生僻詞句和專業術語,多使用短句少用長句。

第三,以懸念的句式巧設導語。事物的發生、發展,總是“因”在前,而“果”在后,在一般情況下,反映事物常常運用順敘的辦法,先講“因”后談“果”,但這樣容易使新聞報道平淡化。記者編輯適時地、適當地采用一些懸念式和設問式導語,在新聞一開頭就設置懸念,能夠激發觀眾的求知欲望。

4、結論

時代在前進,傳播在發展。廣播電視新聞的特點和優勢決定了廣播電視新聞導語的個性及其特色。認識和適應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特點和優勢,構筑廣播電視新聞導語的鮮明個性和特色,廣播電視新聞就能喚起觀眾的注意,讓觀眾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從而達到新聞傳播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葉子、劉堅著.電視新聞.中國廣播電視出版,2001.

[2]黃匡宇著.理論電視新聞學.中山大學出版,2004.

上一篇:戰士心理壓力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高校知識產權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