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體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論文范文

2023-09-23

體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我國體育舞蹈與世界先進國家水平差距主要表現在動作完成缺乏技術魅力,缺乏充滿個性特征的創造性的表現力。芭蕾舞完整的訓練體系對體育舞蹈的技術訓練和表現力的培養有獨特作用。借鑒古典芭蕾訓練手段,緊密結合體育舞蹈的特點,是提高體育舞蹈運動員技術和表現力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 體育舞蹈 芭蕾基礎訓練

如今世界體育舞蹈的整體發展趨勢向著更高的水平迅速發展,以其獨特的舞蹈魅力,席卷全球,拉開了體育舞蹈賽事的熱浪。我國體育舞蹈專項學生科學訓練體系尚未完善,但是芭蕾基礎訓練有著完善的訓練體系。芭蕾基礎訓練體系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按著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方法進行芭蕾基礎訓練,從單一動作到組合訓練的過程,通過對舞蹈動作變化、舞蹈節奏的變化、舞蹈中腳位變化,不斷改變訓練內容的難易度,并且在訓練中加入意念與感覺的延伸,使參與者更能感受到心靈與肢體的鏈接,不僅在提高參與者舞蹈審美、動作規范、技術動作難度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還能培養參與者高雅的氣質。因此芭蕾基礎訓練既能提高我國體育舞蹈專項學生的能力,通過身體素質能力的提高使之減小與世界水平的差距,也能為體育舞蹈的技術能力以及表現能力的提高提供較好的借鑒。

一、體育舞蹈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體育舞蹈由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中國,最早在上海等地區興起,到現在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是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并逐步與世界接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體育舞蹈選手與國外同行們不斷的深入交流與共同訓練,其技術水平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但是在世界錦標賽及世界職業組的比賽中,中國體育舞蹈選手還是很難突破進入前10的名次。產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分為生理素質差距和藝術表現力的差距。

我國體育舞蹈的發展和世界一流國外體育舞蹈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動作完成的質量上還欠缺技術的獨有魅力,缺乏充滿了個性和張力特征的表現力。古典芭蕾中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對于體育舞蹈各方面的能力訓練,技術訓練和表現能力的培養有著獨特而又重要的作用,緊密的結合體育舞蹈獨有的特點,借鑒古典芭蕾對肌肉素質的訓練手段,是提高體育舞蹈運動員基本技術和充分發揮表現力的有效的、捷徑的手段。影響選手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舞蹈表現力,要從舞蹈選手的人文素養、藝術鑒賞能力、舞蹈基本功、對成套動作的編排、意念和氣息的調整運用,這幾個因素入手提高體育舞蹈選手的舞蹈表現力。影響體育舞蹈選手的舞蹈表現力的主要因素有:體態、架式和氣質風度的展現,專項形體和專項技術訓練的水平,傾斜、側身、擺蕩等技術應用等。

二、芭蕾舞的訓練體系

芭蕾經歷了四個多世紀的發展,直至當今,具有系統的訓練體系,以它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文明。完整獨立的訓練體系尤其是體現在腿和腳、姿態、身體各部位的正確感覺以及動作表現意識等訓練方面。系統科學的芭蕾訓練體系是通過一系列肢體動作組合訓練來提高舞者的自身能力素質,使舞者在不同的音樂中能從容的表現出音樂內涵,達到塑造嶄新藝術形象的效果。芭蕾基礎訓練內容一般分為兩部分:把上、把下部分。把上動作可分:活動、蹲(Pile)、擦地(Battement teudu)、小踢腿(Battement jete)、劃圈(Rond de jambe pas terre)、單腿蹲(Battement fondu)、小彈腿( Battement frapp e)、控制( Adagio )、 大踢腿(Grand battement jete)等;把下動作可分為:擦地(Battement tendu)、控制(Adagio)、旋轉(Pirouette)、大踢腿(Grand battement jete)、小跳(Soute)、中跳(Sissonne fermee)、大跳(Grand jete)、舞步(Classical walk)、腳尖(Point shoes)等等。芭蕾將身體美學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美的判斷標準,一直延用至今。芭蕾訓練的科學體系,也被人們應用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像一些表演類的專業,例如像藝術體操、體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等,芭蕾基礎訓練是這些專業必不可少的必修課程,通過芭蕾基礎訓練來培養藝術美感、培養審美、表現美、傳遞美。

芭蕾作為一門獨具一格的世界性藝術,得到普及與推崇的主要原因是其博大、唯美與脫俗的美感,芭蕾基礎訓練是芭蕾的根基,它不僅可以影響甚至制約著舞者的形體美,同時也演繹著人們的思想感情,思維活動和理想信念。芭蕾基礎訓練是以它嚴格、嚴厲、嚴謹的科學訓練體系,高雅博大的審美傾向,成為塑造體態美、形體美的最佳方法,越來越多的得到廣泛的運用。

三、芭蕾基礎訓練對體育舞蹈專業學生的價值

芭蕾的訓練對體育舞蹈無論是在視覺審美、還是動作規范化,包括技術動作等方面都有著積極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一)芭蕾基礎訓練對體育舞蹈動作元素的價值體現

通過比較芭蕾舞和體育舞蹈,毋庸置疑的是兩個舞種之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如:兩者都有嚴格的規范性、表演觀賞性、控制肌肉運動能力、運用自己的手、眼、腰、腿的動作表現,去展現舞蹈的美。任何有意識的動作,都產生于心靈的內在啟示。任何一種舞蹈動作都是心靈深處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達。因此體育舞蹈運動員的芭蕾舞蹈基本功訓練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經過系統、嚴格的芭蕾基本功訓練的話,那舞者必然跳不成功舞。芭蕾基礎訓練要求形成的專業素質包括:

力量——力分為很多種:沖擊力、拉力、控制力等。在人們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舞蹈中的力量給予觀眾視覺和心靈的沖擊,對于舞者來說更是一種身體素質的評定,對舞者體力的需求也非常重要。

柔韌性——一位好的舞者,基本功就是軟開度,這也充分的體現了一位好的舞者的動作技術與難度系數。肢體靈活性、伸展度是作為舞者的基礎。

控制力與穩定性——控制力:舞者在舞蹈過程中展現的自身控制肌肉收縮的一種能力。穩定性:在舞蹈展示過程中舞者完成動作技術展示時調整與控制自身身體平衡的能力。

協調性與靈活性——協調性是指全身各肌肉群都能相互協調配合;各個關節部分可以隨著另外一個關節部分的運動而相互配合;而靈活性是指身體各個肌群、關節能夠使用的游刃有余,并且能夠在快速的節奏中,迅速的改變身體或肢體上某些環節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因此,體育舞蹈專項的學生必須在芭蕾基礎訓練的基礎上,能夠熟練駕馭體育舞蹈所需要表現出來的要素:情感(舞情)、節奏(舞律)、構圖等。并且要學會運用自己的手、眼、腰、腿的表情和動作,去表現美,享受美,傳播美。給人一種美的視覺享受。所以,芭蕾基礎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舞蹈最初的教育模式,它也是體育舞蹈教育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芭蕾基礎訓練對于提高樂感;健美形體;提高腿部力量、控制能力、穩定感;提高身體柔韌性、靈活性、技術動作、藝術表現力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效果。

(二)芭蕾基礎訓練對體育舞蹈身體素質的價值體現

我國體育舞蹈沒有形成其自身科學的訓練系統,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只看重體育舞蹈單一技術的提高,不重視體育舞蹈選手身體素質的訓練,再加上單一的訓練方式,導致了中國體育舞蹈選手在比賽中由于體力不支、無法很好的展示協調、力量、速度之間關系,再加上先天的身體比例沒有優勢,使中國體育舞蹈選手的成績始終沒有質的飛躍。只有不斷的在芭蕾基礎訓練組合中的訓練,舞者逐漸形成完美、挺拔的身材,并有效的訓練了舞者身體肌肉延伸、控制、爆發、速度等感覺。芭蕾基礎訓練在提高舞者身體素質方面有著不可代替的價值。通過芭蕾形體的培訓可以訓練并且鍛煉表演專業學生的身體各個部位的素質及其力量能力,解放表演專業學生的肢體,改變其原有的自然狀態,獲得新的技術和規范其的動作。

(三)芭蕾基礎訓練對體育舞蹈藝術表現力的價值體現

藝術表現力差距產生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以及我國體育舞蹈選手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不高。每一個舞蹈都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舞蹈的產生是基于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而體育舞蹈并不是發源于中國本土,屬于外來舞蹈,還有大量的外來元素、外來文化。體育舞蹈背后深藏著的藝術感染力是蘊含著舞蹈發源地的深厚歷史沉積和豐富人文文化的,這些藝術感染力絕不可能靠單純的舞蹈動作模仿來掌握和表現。中國體育舞蹈選手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通過舞蹈動作的模仿,對舞蹈動作的內涵,舞蹈音樂控制,舞蹈理論的研究等方面都缺少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學習。由于不明白舞蹈的文化內涵,導致了在舞蹈創新方面始終停滯不前,很多女選手在比賽時盲目的模仿西方女選手夸張的妝容和表情,卻在不經意之間也丟失了東方美。

芭蕾基礎訓練可以改變舞者的外部造型和風度氣質等,而這些方面又會反作用于整個舞蹈效果的呈現,將舞蹈蘊含的思想內涵與舞者優美的肢體語言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將舞蹈“美”的內容表現的淋漓盡致,提升舞蹈的整體效果。芭蕾基礎訓練的實用價值已被應用到各個方面,不僅在舞蹈藝術表演領域,還有其他藝術領域甚至在非藝術領域中也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在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實用價值,首先體現在芭蕾形體訓練已成為表演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在整個課程架構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表演專業學生的舞蹈美感,舞蹈意識的提高有推動和提高的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芭蕾基礎訓練在體育舞蹈專項學生日常訓練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的訓練情況,即使的調整訓練計劃,配合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可以按著科學的訓練方法練習,減少損傷。芭蕾基礎訓練與體育舞蹈在審美方面存在共性,這將有利于大學生外在氣質的培養。芭蕾基礎訓練與體育舞蹈的基本功訓練有相通之處,對體育舞蹈技術動作的學習能夠起到正遷移作用。芭蕾基礎訓練可提高自身的身體控制能力,有利于大學生體育舞蹈動作學習中對身體姿態的支配,從而促進動作的美感和表現力。

參考文獻:

[1] 陳丹.任家梁.對我國體育舞蹈選手表現力培養的討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4.

[2] 孫麗娜.論芭蕾基礎訓練的實用價值[J].新鄉學院學報.2011.4.

體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如今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研究的重點,在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首次將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列入基礎教育課程中的必修課。研究性學習的開設是課程改革開放化、民主化的表現,從根本上符合了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研究性學習既可以作為一種學習方式,也可以視為一種課程形態;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時代性。而開設研究性學習與國際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相吻合,符合新世紀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了解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特征,探究其實施策略,對指導目前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課程實施;研究性學習

一、研究性學習概述

(一)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課程觀下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在學校系統中,學生以課題和項目為載體,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地進行研究的一門課程。而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從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中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1]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征

1.學習目標的全面性。研究目標包括創新和實踐,科研能力與科學的研究態度、科研習慣、學習能力和責任感等各方面的內容。同時,在全面概括、總結目標的前提下,學生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經驗、能力等具體情況為依據規劃各自的研究方向,從而形成了一個指向不同群體的多元目標群。這一目標群可以是每一個學生達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達到的發展目標。[2]所以,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具有全面性。

2.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研究性學習打破在學科知識的序列中尋找課程學習內容的壁壘,除學??梢蕴峁┑囊徊糠脂F成的內容外,絕大多數內容要靠學生自己在社會資源中尋找,包括資料、設備、信息、專家等。[2]這就讓學生處于一個動態的、開放的、活潑的、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中,使學生成為目標設定的參與者、學習資源的發掘者、頭腦發展的體驗者、學習活動的實踐者,這些都使得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極具開放性。

3.學習過程的自主性。主要是指尊重學生選擇課題或項目的自由,使學生積極探索、努力尋求個人的創造性的發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動機和興趣選擇研究課題,自己確定活動結果的呈現模式,這一過程都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決斷。[3]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只起到指導和幫助的作用,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意識和自主選擇能力,而不是替代學生選擇,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的原則。

4.學生參與的實踐性。教師在幫助學生獲得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要提供給學生直接的學習經驗,使他們能夠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親身體驗、實地考察等一系列活動將已經學過的知識與研究內容聯系起來,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正是這類研究性學習方法,讓學生帶著眾多的問題走向了實踐,并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3]

(三)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原則

1.自主性原則。從研究課題的選取、研究過程的進行到歸納研究結果的過程當中,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問題,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究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自主、自由活動。教師在課題的準備,包括課題內容的選擇和設計方面不宜過細,要給予學生在思維活動和個性發展方面以廣闊的余地。[4]

2.過程性原則。學生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的選擇,是對問題解決的探求,需要在活動中發展和完成活動的過程化。[5]因而,其目標主要在于參與,重在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意識和精神,不同于科研單位搞項目重在成果。對研究性學習注重過程并不是說結果是不重要的,只是相對而言。不能將結果定位過高,以免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誤區。

3.層次性原則。研究性學習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遞進的學習過程。簡單、低級是為了適應學生的水平,僅僅作為起點。復雜、高級是向終極目標邁進。所以,在課程組織上要堅持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原則。此外,層次性原則體現在同一學習階段研究內容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基礎上。對同一學習階段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相應的層次要求,針對同一階段學生日益增長的需要來制定符合學生自身發展水平的要求。

4.綜合性原則。研究性學習經常是多學科、多方面的知識彼此融合,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綜合性原則。研究性學習是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為重點的課程,并鼓勵跨學科的銜接與綜合,提倡不同學科之間隔閡的消除。在課程實施中,教師要圍繞某一專題建構多方面或跨學科的知識內容體系,便于學生知識的融合以及多視角、多層次地思考問題。

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1.研究性學習的選題策略。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內容選擇非常廣泛。由于認知結構以及經歷等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容易在選題的過程當中呈現出許多的問題,如選題過大、題意模糊、實施難度較大等方面的問題。根據學生在選題時存在的問題,教師不僅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也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學生所要研究的問題不能受學科的限定,可以是用一門學科的知識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是一個需要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的問題;可以是理論性較強的問題,也可以是實驗性較強的問題;可以是當前社會生活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是需要調查、實驗分析和綜合的研究課題。

2.研究性學習的指導策略。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也要強調教師在其中的指導作用。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當中,指導教師應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師的角色是讓研究活動進行下去,而不是研究活動的主導者。教師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對研究是否感興趣,而不是有沒有研究的結果。教師要充分利用隱性課程資源,幫助學生做好實施過程中的材料積累,同時必須要注重學習方式的改變,實現學習方式的多元化。教師還應當在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有側重性的指導,同時也要放手讓學生親自實踐,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題項目。

3.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策略。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中心要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即過程性評價。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研究的進度,關心學生在這一進程中做了哪些事情,獲得了什么進展,有哪些困難,需要什么幫助,課程是否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等等。不能僅從學生是否探究出正確結論來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評價,而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對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程度、合作精神、協作能力等方面,都要做出合理、恰當的評價。同時,要突出學生在研究過程當中所體現出來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形成和進步等方面的評價。

參考文獻:

[1]蕭菲,修義.研究性學習百法: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與管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2]應俊峰.研究型課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3]張筱瑋.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透視研究性學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4]孫德玉,吳支奎.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于向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魏琳(1987-),女,山東單縣人,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體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著許多問題。本文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方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地分析,認為學生發展的問題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教師發展的問題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難點問題,學校發展的問題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

一、學生發展的問題

學生發展的問題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也就是說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著制約學生發展的問題。學生發展的問題包括三個方面:學生發展的障礙性問題、學生發展的制度性問題、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

首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學生發展的障礙性問題。學生發展的障礙性問題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制約學生發展的障礙。包括思想障礙、身心障礙和知識結構障礙。思想障礙就是貪圖享樂、不思進取,違章鬧事、不守紀律等制約學生發展的思想問題。身心障礙就是先天生理缺陷、后天心理疾患等制約學生發展的身心問題。知識結構障礙就是學科知識結構斷層、年級知識結構斷層等制約學生發展的知識結構問題?;A教育課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須著力增強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強化學科建設,突出“文道統一”,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結構。

其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學生發展的制度性問題。學生發展的制度性問題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制約學生發展的制度。包括基礎教育課程制定、實施、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對學生發展的制約?;A教育課程制定制度就是制定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完善等方面的具體制度的制度?;A教育課程實施制度就是有關基礎教育課程具體實施的制度?;A教育課程管理制度就是有關基礎教育課程具體管理的制度?;A教育課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須著力從制度上增強基礎教育課程的科學性,結合區域差異、學生個體差異、教師知識和能力差異、學科特點、年級特點,完善基礎教育課程制度,突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針對性,再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制約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主要指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的滯后性?;A教育課程內容的滯后性就是基礎教育課程內容陳舊,與時代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與國際教育發展、與學生的身心和知識結構發展不相適應?;A教育課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須著力強化基礎教育課程的前瞻性,結合區域差異、學生個體差異、教師知識和能力差異、學科特點、年級特點、學校特點,完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系,突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預見性。

二、教師發展的問題

教師發展的問題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難點問題。也就是說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著制約教師自我發展的難點問題。教學過程即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發展的過程。教師自我發展的問題也包括三個方面:教師自我發展的個體障礙性問題、教師自我發展的制度性問題、教師自我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

首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難點問題是教師自我發展的個體障礙性問題。教師自我發展的個體障礙性問題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因制約教師自我發展的個體障礙而制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進程的問題。教師自我發展的個體障礙包括思想障礙、身心障礙、知識和能力結構障礙。思想障礙就是照本宣科、不思進取,避重就輕、敷衍了事等制約教師自我發展的思想問題。身心障礙就是先天生理缺陷、后天心理疾患導致的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技術發展等制約教師自我發展的身心問題。知識和能力結構障礙就是學科知識陳舊、不合時宜,學科知識結構斷層導致的授課能力薄弱等制約教師自我發展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問題?;A教育課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須著力強化師資培訓,突出“知識更新”,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突出“愛崗敬業”。解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教師個體不適應性問題,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可持續性良性開展。

其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難點問題是教師自我發展的制度性問題。教師自我發展的制度性問題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因制約教師自我發展的制度而制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進程的問題。制約教師自我發展的制度。包括基礎教育課程在制定、實施、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對教師自我發展的制約?;A教育課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須結合區域差異、教師知識和能力差異,以完善基礎教育課程制度帶動教師自我發展制度,努力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拉動和解放教師的教學力,引導教師自我發展,突出解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教師個體被束縛性問題。

再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難點問題是教師自我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教師自我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因制約教師可持續性自我發展而制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的問題。主要指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的滯后性?;A教育課程內容的滯后性就是基礎教育課程內容陳舊,與時代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與國際教育發展、與教師的身心和知識結構發展不相適應?;A教育課程改革要富有成效,一方面,需要任課教師的積極參與,主動配合;另一方面,著力增強基礎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師知識結構的相融性,力求貼近時代,適應未來發展,和國際教育接軌,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結合,和學科建設結合,努力為教師的可持續性自我發展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知識動態和科研成果,以突出解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教師缺乏新課程實施后勁的問題。

三、學校發展的問題

學校發展的問題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也就是說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著制約學校自身發展的主要問題。學校自身發展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學校發展的障礙性問題、學??沙掷m性發展的問題。

首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障礙性問題。學校自身發展的障礙性問題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制約學校自身發展進而制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障礙。包括觀念障礙、制度障礙和教學設備結構障礙。觀念障礙主要指學校辦學理念和學校發展理念等方面制約學校自身發展進而制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制度障礙主要指學校辦學體制、管理制度、評估制度、發展制度等方面制約學校自身發展進而制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教學設備結構障礙主要指學校教學設施結構等方面制約學校自身發展進而制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A教育課程改革要富有成效,一方面,需要學校的主動配合,包括學校辦學理念和學校發展理念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相適應,學校相關制度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可持續良性進展的相配套。另一方面 ,需要學校的被動參與,即通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拉動學校自覺轉變辦學理念和發展理念,自覺調整和完善各種制度,使學校自身發展力求貼近時代,適應未來,和國際教育接軌,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同步,和學科建設結合,和教師、學生的發展結合,以突出解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學校內部管理不能適應甚至制約新課程實施的問題。

其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學??沙掷m性發展的問題。學??沙掷m性發展的問題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因制約學??沙掷m性發展而制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進程的問題。包括基礎教育課程制定、實施、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對學??沙掷m性發展的制約?;A教育課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須結合區域差異、學生個體差異、教師知識和能力差異、學科特點、年級特點、學校特點,調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結構,完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系,強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三個面向”,努力解放和拉動學校教育教學力,推動學??沙掷m性發展,以突出解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學校發展趨勢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南轅北轍的問題。

(作者簡介:劉恒榮,生于1967,山東東營市人。大學學歷?,F系山東省博興縣職業技術學校高級講師,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在職碩士研究生。從事教育管理研究。)

體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本學期,最后一次選課的機會,本著對教師職業的向往,和對未來教師職業的興趣,我選擇了這門基礎教育改革研究課程,王老師幽默風趣,針砭時弊的授課風格深深的吸引了我,隨著課程的深入我也對當前國際教育形勢和中國當前的教育形勢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于我這個向往教師職業并打算現身教育事業的師范專業的學生真的是受益終身。

接下來我將運用王老師教授的教育改革方面的知識和當前中國教育的現狀,主要討論一下中國當前教育均衡化的問題。

本文的研究順序是,首先從我國當前教育均衡化的所面臨的問題為著眼點,隨后分析產生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并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提出幾點改良的主要方向,最后簡短對比國際教育均衡化的問題和中國當前教育均衡化的主要問題,以突出當前教育不均衡的矛盾,引起人們深思。

教育發展不均衡是中國教育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該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并引發了教育職能部門和執行機構的重視。

一、31個省區教育“人、財、物”資源不均衡狀況的分析

如上所述,本文擬從分析各省市教育“人、財、物”資源的不均衡狀況入手。在測量教育人力資源指標時選取了反映教師數量的“生師比”指標和反映教師質量的“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副高以上職稱人數比例”指標;測量教育財力資源時選取了“生均教育經費”和“生均教育財政經費”指標;測量教育物力資源時選取了“生均固定資產”指標。

(一)人力資源差異

“生師比”是指某地某級受教育的學生數與專任教師數之比,主要反映專任教師數量是否充足,比值越大說明每個教師負擔的學生越多,反之亦然。“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副高職稱人數比例”的含義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一個地區的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者占全部專任教師的比例,比值越高說明教師的學歷情況越理想;二是一個地區的大學中的專任教師副教授以上職稱者占全部專任教師的比例,比值越高說明教師的水平越高,與教育質量成正比。

北京、上海、天津的教師數量和質量,在不同教育階段都是最優秀的;東北三省次之;東部的廣東在小學、初中階段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河北、山東的大學教師數量相對不足,海南的教師質量也不理想。西部地區的教師數量和質量總體上不盡人意,但是某些省市在某些教育階段的教師數量和質量狀況良好。中部地區狀況與西部接近,如安徽、河南、湖北的教師數量匱乏,河南、江西、安徽的教師質量較差。

(二)財力資源差異

對各省市教育財力資源的分析,本文采用一種新方法計算的教育經費指標——“當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指標”來比較各省市生均教育經費的特征和差異狀況。當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分為兩類:一是生均財政教育經費,它反映各省市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狀況;二是生均教育經費合計,它包括生均財政教育經費,還包括個人出資、公民集資和社會捐贈等辦學經費、學雜費收入及其他教育經費,能夠反映某一省市學生實際利用教育經費的水平,也能夠反映某一省市除財政資金之外籌措教育經費的能力和水平。計算某省市當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首先需要計算某年份該省市受教育學生數,再通過生均教育經費指標計算當量學生數,把當量學生數除以該省市的財政教育經費或教育經費合計數,就得到了該年度(具體到本研究是2005年)當量學生生均財政經費和生均教育經費。

東部地區不論是政府財力還是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教育經費的能力都優于中西部;而西部的兩類生均教育經費都比中部更高。兩大區域教育經費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生均財政經費方面,在生均教育經費方面的差距并不大。它表明財政對西部教育的扶持力度和轉移支付更大,而對中部教育資助相對不足,同時也表明中西部特別是西部教育經費來源不足或渠道缺乏。

(三)物力資源差異

在比較各省市教育的物力資源時,本文采用了“生均固定資產”指標。教育固定資產的內涵是學校的教研資產和精神產物等,生均固定資產是教學和生活的基礎條件,它代表了教育發展的歷史累積成果,所以也是判斷教育資源是否充足和公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面對如此嚴峻卻沒能得到大刀闊斧改革的教育不均衡現狀,我結合當前先進的理論和一些省市地方的建議總結了幾條改良方式。

提高思想認識,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是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和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奠基工程。堅持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滿足人民群眾的最基本教育需求的具體體現;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教育公平的客觀要求;是提高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重要途徑和當前我省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從實現全省經濟與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全局出發,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擺上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抓出成效。

明確目標任務,統籌規劃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必須把義務教育的工作重心落實到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上來,把工作重點放到薄弱學校改造上來。各市(州)、縣(市、區)要統籌調整教育資源配置,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推進各項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確定“十一五”期間推進本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和政策措施。到“十一五”計劃末期,使所

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都達到省定建設標準,實現縣(市、區)域內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形成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體系;使義務教育的辦學活力普遍增強,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高。

突出工作重點,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步伐。

合理調整學校布局??h(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應根據區域內學齡人口的數量和分布狀況等因素,按照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的原則,以及農村和有條件的城鎮由標準班教學逐步向小班化教學過渡的需要,設置學校并適時調整學校布局。對因學校布局調整而超過法定就學距離的學區內農村中小學學生,應由縣(市、區)政府提供就學的交通或寄宿條件,并對寄宿生予以伙食補助。堅持城鎮居民區建設與學校建設同步規劃的原則,對城鎮的新建、擴建居民住宅項目,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協調有關部門落實與之配套的中小學校建設項目或現有學校擴容建設項目,以防止造成適齡兒童、少年的就學困難。

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嚴格按照省定編制標準核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并適當考慮學科教學和教師離崗進修的需要,保證學校教學編制的基本需求,保質保量地為所有中小學配齊合格教師。新增教師要優先滿足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的需求。加強轄區內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并實行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和城鎮學校教師到農村學校的任教服務期制度,實現優秀教師在各學校間的均衡分布和合理流動。建立區域內骨干教師巡回授課、緊缺專業教師流動教學等制度。農村中小學校的中、高級教師崗位根據鄉鎮學校的規模和全省高級職務教師的平均比例設置,并向薄弱學校傾斜。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任務。強化學科教學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教師的表率作用。加強班主任工作,實行教師定期家訪制度。及時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或托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及城鄉問題家庭子女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扎實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方式與方法改革,積極推進農村初中辦學模式改革。按照省定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要求開全開足課程,并達到教學基本要求。加強學生健康教育,確保中小學生每天有一小時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積極實施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認真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進評價方式、方法和手段,逐步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與教學指導體系。建立有利于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普通高中招生考試制度。

強化控制中小學生輟學的政策措施。以公辦學校為主,就近接收義務教育階段進城的農民工子女入學并做到各方面待遇與學區內學生一視同仁。進一步落實各項行之有效的“控輟”政策措施,加大控制中小學生輟學的工作力度,大力推廣“控輟”工作的先進經驗,積極開展創建無輟學生縣(市、區)、鄉(鎮)、?;顒?。強化學籍監控,實現各級教育部門及學校的中小學學籍聯網管理,實行學生學籍變動由基層學校向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部門向上級教育部門的即時報告制度。建立班主任、科任教師定期家訪和對有輟學傾向學生的隨訪制度,建立輟學生的輟學原因報告制度。

優先發展區”與“積極差別待遇”的政策,對我國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政策有很大的啟示。我國應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支持的辦法,在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和少數民族地區設立“教育優先發展區”,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優惠措施。

日本、韓國等國的經驗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采取經常性的輪換,既有城鄉間的輪換、又有不同學校間的輪換。通過教師輪換制度,實施政府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調控。芬蘭等國強調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建設,完善的社會服務支持系統和學生輔導制度,教師社會地位高,工作條件優良,學校和班級規模小,民主化決策和管理,等等,也都可以給我們很多借鑒。韓國、日本等國的實踐證明,實現教師的定期流動,可以縮小甚至彌合校際間差異,改善薄弱學校狀況,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維護教育的公正和公平,提高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

隨著對當前我國教育不均衡的問題分析的深入,我的內心不禁顫抖,看似平靜的教育工作中,我們國家竟然和其他國家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這節課的學習,不單單是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我深知,這是一個開啟我對當前教育改革的機遇,我們作為一個有可能奉獻自己于教育事業的示范專業學生,必須對當前我國的教育全面的思考與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幾周的課程雖然短暫,但是王老師的課對我的意義和影響是深遠和巨大的,我會以此為契機,在教育的事業的道路上帶著審視和改革的眼光,闊步向前,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教育均衡化問題的研究與建議

課程名稱:基礎教育改革研究

任課教師:王國輝

學生學院:外國語學院

學生姓名:趙強

體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一、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試點地區。

1. 明確政府職責,完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構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2. 探索政府舉辦和鼓勵社會力量辦園的措施和制度,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 3. 改革農村學前教育投入和管理體制,探索貧困地區發展學前教育途徑,改進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育模式。 4. 加強幼兒教師培養培訓。

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多種途徑解決擇校問題的試點地區。

1. 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探索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2. 創新體制機制,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制度,實行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的辦法,多種途徑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3. 完善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體制機制,探索非本地戶籍常住人口隨遷子女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保障制度。

4. 完善寄宿制學校管理體制與機制,探索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模式。

5. 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考核和評估制度。

三、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試點地區。

1. 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改進考試評價制度,探索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途徑和方法。

2. 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改革。

3. 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推進中小學德育內容、方法和機制創新,建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探索建立“陽光體育運動”的長效機制。

4. 開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探索西部欠發達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措施和辦法。

5. 研究制定義務教育質量督導評價標準,改革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辦法,建立中小學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

四、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試點地區。 1.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機制,創新政府、行業及社會各方分擔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機制,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

2. 開展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規范化建設,加強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

3. 開展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9+3”免費試點,改革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體制,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 4. 建立中等職業教育工作督導體系。

5. 開展地方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綜合改革試點。

6. 探索建立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五、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試點地區和學校。

1. 完善教學質量標準,探索通識教育新模式,建立開放式、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2. 設立試點學院,開展創新人才培養試驗。 3. 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4. 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深化專業學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與高等學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體制機制。

5. 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制度,探索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6. 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

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試點地區和學校。

1. 探索高等學校分類指導、分類管理的辦法,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 2. 推動建立健全大學章程,完善高等學校內部治理結構。

3. 建立健全崗位分類管理制度,推進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鶎訉W術組織形式及其運行機制。

4. 建立高??倳嫀熤贫?,完善高校內部財務和審計制度。

5. 改革學科建設績效評估方式,完善以質量和創新為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 6. 構建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監督查處機制,健全高等學校廉政風險防范機制。

七、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改革高等學校辦學模式的試點地區和學校。

1. 推進高校與地方、行業、企業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與地方高校合作發展機制,建設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平臺,構建高校產學研聯盟長效機制。 2. 發揮行業優勢,完善體制機制,促進行業高等學校特色發展,培養高水平專門人才。 3. 完善來華留學生培養體制機制,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

4. 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培養國家緊缺的國際化創新人才,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平臺,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機制,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水平。

5. 加強內地高校與港澳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探索閩臺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

八、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的試點地區和學校。

1. 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辦法。

2. 清理并糾正對民辦教育的各類歧視政策,保障民辦學校辦學自主權。

3. 完善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財政資助民辦教育具體政策,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

4. 改革民辦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民辦學校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

九、健全教師管理制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試點地區和學校。

1. 制定優秀教師到農村地區從教的具體辦法,探索建立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創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全員培訓模式,推進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多種措施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

2. 完善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擴大實施范圍。

3. 創新教師教育體系和培養模式,探索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培訓新模式,構建區域協作的教師繼續教育新體制,建設支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教學資源平臺。 4. 完善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養培訓模式。

5. 開展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教師資格定期注冊試點,建立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制度和辦法,探索建立教師退出機制。

6. 探索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十、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的試點地區和學校。

1. 探索政府收入統籌用于優先發展教育的辦法,完善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投入體制。 2. 探索高校多渠道籌集辦學經費的機制。 3. 根據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和教育教學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級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 十

一、重點領域綜合改革和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的試點地區。

1. 重點領域綜合改革的試點地區。

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明確政府責任,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加強學前教育規范管理,切實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多種途徑解決擇校問題。探索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探索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系統改革教學內容、教育方法和評價制度,探索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有效途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強化省、市級政府統籌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促使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加快基礎能力建設。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部門、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機制,推進城鄉、區域、校企合作。積極推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完善就業準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適應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落實和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改革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水平。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查處力度,完善高等學校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清理并糾正對民辦學校的各類歧視政策。完善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促進社會力量多種形式興辦教育。積極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保障民辦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加強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

2. 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的地區。

體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我國第8次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自2001年始已歷時8年,其間對課改理論問題認識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實踐的有序有效運行,而為緩解與教學實踐沖突的理論研究成果又形成了課改的寶貴經驗。值此《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稿即將頒布之際,對第8次體育課程(前期)改革過程中所經歷的若干基本問題進行反思,為后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體育;課程改革;問題反思;啟示

我國第8次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自2001年始已歷時8年,8年來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精神的指引下,體育課程改革出現了新的氣象,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經驗和成就令人欣慰,但改革向來就不是一蹴而就,也難以一帆風順,其間對課改理論問題認識的偏差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實踐的有序有效運行。值此《課程標準》修訂稿即將頒布之際,對第8次體育課程(前期)改革過程中所經歷的若干基本問題進行反思,為后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有重要啟示意義。

1、第8次體育課程(前期)改革若干問題反思

1.1 對體育課程改革理論基礎適用性的反思

第8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理論支柱“后現代主義”、“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都是后現代西方的泊來品。國外先進理論的借鑒價值本無可否認,但必須考慮文化背景,現實條件存在的差異,對引進的理論進行可行性分析與本土化研究。畢竟與業已步入后現代文明時代的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與地區間的不平衡等現實情況決定了學校體育在整體上硬件條件與師資水平的相對落后,西方的課程理念與我國課改的實施環境之間存在比較大的沖突?;仡櫴澜绾臀覈w育課程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體育課程的發展具有世界性與民族性共存的特點,各國都在建立適合本國國情和文化傳統的體育課程,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澳脕碇髁x”必須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認識基礎之上,必須使拿來的東西“本土化”,否則必然“水土不服”,脫離實際,課程改革也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1.2 對體育課程改革目標準確性的反思

本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健康第一”,但因此將體育課程定性為體育和健康教育“合科”,甚至單純認為體育就是健康教育的做法,卻值得商榷。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課程性質的規定和《課程標準解讀》中的說明,體育與健康課程在課程性質上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既然課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身體練習”,其課標中涉及大量相關理論知識的健康教育目標又怎能僅通過身體練習來達成。增進學生健康需要依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才能得到解決,并非“體育與健康”一門課程可以包打天下。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承擔起超越自己系統能力的使命,何其沉重!如果我們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體育課程也許會因為如此艱巨的使命而不堪重負”,體育課程的性質也甚至會因為認識上的偏差而被扭曲。曾幾何時,我們的體育課程改革以增強學生體質為其核心使命,廣大體育教師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卻依然未能有效遏止學生體質持續下滑的局面?!皩W生的速度、爆發力、力量等素質繼續出現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繼續呈下降趨勢”“超重及肥胖學生明顯增多,已成為城市學生的重要健康問題”“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帶有對體育教師責問性質的負面報道屢見于各路媒體,但每周2~3學時的體育課程就應該為這一綜合性的教育甚至是社會性問題承擔全部責任嗎?現如今,我們又提出“增進健康”為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否在重蹈歷史的覆轍。

1.3 對體育課程改革歷史繼承性的反思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教育現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教育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教育現實問題的清醒認識。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在經過近20年的改革探索后,體育教學現今走到了哪一步?體育課程改革有何得失?哪些問題是困擾和影響我們改革深化的深層問題?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是否切中了這些問題?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伊始,有些人將新舊體育課程目標作為“對立面”,以圖通過對傳統體育課程與教學的全面否定反襯出新課標的優越性。殊不知,明確而有針對性的課程改革正是基于對體育教學歷史的繼承與超越。否則,改革就會失于偏激,就會誤入歧途。例如,在面對“知識教育”時代存在的“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時,改革過程中就曾出現輕視知識傳遞的傾向。在對新課程標準中體育學習領域劃分時,將認知發展這一最基本的目標排除在5個領域之外的做法引起了部分專家的質疑:難道體育課程教學就不需要學習有關體育運動的文化科學知識?難道過去我們對“三基”的提法就完全錯了?學生增進健康沒有科學知識的指引是否行得通?在改革過程中,我們體育課程與教學在某些方面是否出現了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錯誤傾向?

1.4 對體育課程改革權責明確性的反思

新《課程標準》頒布為課程內容選擇提供了比較大的自由度,為學校和教師實施課程標準時進一步發揮主體作用并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提供了可能。這一規定極大地提高了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促進了體育教學內容的創新和研究;但是,從當前學校體育發展與師資隊伍水平的具體情況來看,將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權完全下放給學校的做法是不合適的,因此,有專家提出應首先由地方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制定出指導基層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教學指導文件。但是指導文件由哪級教育行政部門來做,應該做成什么樣的文件、文件包括哪些內容、其指導性如何等都未作明確而深入的研究,于是出現了大量非體育性教材作為教學內容實施的現象,例如魔術、電子競技、棋牌、多米諾骨牌、交通工具(自行車)、勞作等;也出現了將生產生活工具作為體育教具和器材使用的現象,例如扁擔、南瓜、掃把、軍裝、藥箱等。這些不恰當的“資源開發”不但使課程資源開發偏離了方向,也使體育教學出現了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淡化運動技能教學”“趕時髦,搞形式主義”的現象,最終將體育教學導向“虛無化”。

1.5 對體育課程改革實施條件成熟性的反思

為了保障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黨和政府于2006年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采用“分項目,按比例”的方式重新劃分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經費需求;但相對于基礎教育發展的總需求而言,各級財政的總投入也并非充裕。由于決策者的觀念認識與歷史原因,具體到對體育教學的投入進一步被削減,相當比例的學校距教育部印發的《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的要求相差甚遠,造成了體育教師有改革之

心,卻無改革之力,體育課程改革的進程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在實施新課改過程中所需資金與設施的缺乏與決策者對課改意義的淡漠,使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實施者——體育教師失去了對新課改的興趣和熱情,參與新課改的動力嚴重不足,使需要體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技能”的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在基層學校課改過程中就出現了“三熱”與“三涼”的現象:上層熱,基層涼;專家熱,教師涼;圈內熱,圈外涼。

再者,對課改形成統一認識、具有較強指導性的參考書籍嚴重缺乏。不同專家的著作中對有關課改問題的討論經常出現相悖的觀點。專家的觀點不統一導致一線教師教學指導思想的混亂。也難怪教師們深有感觸地說:“向上瞧,主管部門請來培訓的專家換一批人換一套說法;向下瞧,同事之間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交流。老師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跟風’。專家提倡快樂教學,課堂教學就以游戲為主。到最后,忽視了體育技能的訓練,影響的是學生的體質”。

2、第8次體育課程(前期)改革若干問題反思的啟示

2.1 加強建設有中國特色體育教學理論體系的研究

對于國外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要在分析其文化教育背景、社會現實條件的基礎上進行消化與吸收。重點是要總結歷次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切中阻礙體育教學發展的關鍵問題,結合我國體育教學的現實情況,提出更符合國情與學情的體育課程改革方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教學理論體系。

2.2 合理定位體育與健康的關系

為明確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體育與健康的關系得到了廣泛的討論。第8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既然是以“體育與健康”為改革的號召和創新點的,那么,健康與體育的關系就必然成為此次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支柱和實踐內容。在大討論的過程中,出現了“運動技術學習是健康促進不可或缺的內容和過程,體育與健康是手段與目標的關系,是‘體育為健康’的關系”的正確認識,也出現了“此次體育課程改革是健康與技術之爭”的錯誤說法,但畢竟體育與健康的關系得到理論和實踐界的關注。與此同時,在教學內容層面,體育的內容與健康教育的內容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結合,主要反映在以下3個方面:1)高中的教學模塊中第一次有了必修的健康教育的模塊;2)在各個版本的體育教科書中都增加了許多有關健康的理論知識;3)心理健康的內容大大地增加了。

2.3 擺正新舊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關系

此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明顯標志之一是將“體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堅持‘健康第一’理念”成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健康”的觀念也從身體健康擴展到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領域。雖然新舊體育課程教學理論與目標的變化引起了體育學術界的諸多爭議,例如“健康與技術、運動素質的關系如何”“健康第一是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還是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是不是體育學科的目標,如何實現”等,其中一些問題甚至還在繼續討論之中,但是,這個變化畢竟深刻地觸及了體育課程目的和目標的問題實質,引發眾多的思考,而且,“健康”概念的強調還客觀地繞開多年來的“增強體質還是掌握技術”的目標爭論,使學校體育界相對地獲得了統一的目標認識。

2.4 完善體育課程開發的管理模式

由于新《課程標準》對課程開發的指導和約束不夠,導致體育課程內容等資源開發時出現的問題使我們意識到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課程資源開發管理模式的建設。首先,新《課程標準》中應增加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的原則,例如,身體鍛煉性原則、體育文化性原則、適量性原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原則、安全性原則、趣味性原則等;其次應把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區分為“急需開發的內容”、“需要開發的內容”、“不需開發的內容”和“不能開發的內容”等不同層次;第三,對課程資源開發的量和度要有明確的規定,要根據課程資源開發的實際需要和目的進行恰當的鼓勵,不宜宣傳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是越多越好,以防止體育教學內容、教具等方面出現舍本求末、喧賓奪主的現象。最后,要明確規定對于課程內容資源開發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查后,證明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要求,也貼近各地的實際教學情況,才可以作為新的教學內容進入體育課堂,使課程內容資源開發逐步沿著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

2.5 加強體育課程改革實施的物質條件保障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逐步推進,政府辦學的責任和義務的逐步明確,體育課程與教學的物質條件會逐步完善。關鍵是加強國家和省一級政府對地方財政的監督檢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完善體育課程教學??顚S玫谋O督機制,防止體育教育經費的流失。其次,建立體育器材購置和經費支出的監督機制,完善體育器材維修、保養和使用的管理制度。例如,江蘇省堅持“建、管、用”并重的原則,制定了《中小學體育器材場地管理制度》,對場館、設施和器材的管理提出明確要求,在體育設施設備齊備的基礎條件上開齊開足體育課程。同時,為了城鄉教育的平衡發展,該省組織實施“六有”“四配套”等工程,使農村中小學的體育場地建設、器材的配備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最后,實行跨地區體育巡視員制度,監控學校場地、器材的建設、使用與管理情況。體育巡視員小組由多名懂得體育場地評估的工作人員組成,相對獨立的學校體育巡視員應定期檢查、交叉評估各校的體育設施情況,寫出巡視報告,對所巡視學校的場地、器材的質量、管理、使用等情況作出恰當的評估,并將信息反饋給學校與主管部門。

2.6 加強對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

體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換與教學能力的提高是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成功的人力資源保障。組織中小學體育教師學歷進修的同時,開展體育師資系列培養計劃和培訓行動:“跨世紀園丁工程”、“2008西部中小學骨干體育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體育教師遠程培訓計劃”、各類體育科學大會或學術研討會、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等,為優秀體育教師和體育工作者搭設了發展平臺,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骨干教師。教育部文件也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完善學校體育的保障機制,要求各地要通過3年的時間對現有體育教師進行1次輪訓,并納入教師的培訓工作計劃。

3、結束語

第8次體育課程改革從當初的實驗探索到如今的全面推廣,其廣度與深度都是空前的。應該說,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但正視問題,總結經驗,時時反思我們的工作,從中獲得寶貴的啟示,不斷豐富和完善體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成果,是一名合格的教學改革研究者應有的態度,也是后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并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重要保障。

上一篇:詞語理解與運用范文下一篇:飛行器動力分析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