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馬克思主義衰敗分析論文范文

2023-09-16

馬克思主義衰敗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分析馬克思主義在探討社會正義問題時聚焦于馬克思與正義關系問題的探討并形成了“馬克思反對正義”和“馬克思贊成正義”兩大基本論調。分析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無論持哪種觀點都認為平等是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之處,他們的目標是為了尋求一套可行性的能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正義方案。分析馬克思主義流派對社會正義問題研究在探索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正義理論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但也存在著思維上的困境。

關鍵詞:分析馬克思主義;平等;社會正義

作者簡介:王桂艷,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 300387)

一、分析馬克思主義論正義問題

20世紀70年代末主要崛起在英國和美國的分析馬克思主義思潮自其創立以來就非常關注正義問題。雖然上世紀末由于蘇東劇變,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事業整體受到影響,但是,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艾倫·伍德(Allen W. Wood)、布坎南(A. E. Buchanan)、G﹒A﹒科亨(又譯科恩或柯亨,Gerald Allan Cohen)、胡薩米(Ziyad I. Husami)、約翰·羅默(John. E. Rome)等都能從馬克思的文本中吸取靈感和智慧。他們秉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批判意識,運用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對正義問題進行了探討。

1. 為了應對新古典經濟學家和自由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分析馬克思主義聚焦于馬克思與正義關系問題上的研究

馬克思到底怎樣看待正義問題,在分析馬克思主義內部爆發了“馬克思與正義”的爭論并逐漸出現了兩種對立的觀點:“馬克思反對正義”和“馬克思贊成正義”,雙方爭議性的話題主要有:馬克思是否根據正義的價值來批判資本主義?用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所表達的到底是對同一正義觀的不同理解還是兩種不同的正義觀?馬克思的正義觀與社會存在的生產方式是否存在本質上的聯系?判斷是否是馬克思正義觀的標準就在于強調經濟活動與社會的生產方式的一致性嗎?

馬克思反對正義的“非道德論者”伍德認為馬克思并沒有把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看成是非正義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并不是根據正當、正義這些道德上的善。伍德認為“正義”概念是有歷史局限性的,不能錯誤地把“正義”概念看作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標準,總之,馬克思對正義觀念持一種反對態度。他說:“當我們為了尋找對非正義的詳細解釋而查閱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時,我們會再次發現,在他們的著作中根本不存在譴責資本主義為非正義的論點,甚至也沒有確切說資本主義是非正義和非公平的,或者說它侵犯了某個人的權利?!眥1}在伍德看來“正義”概念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根本就不是一個“道德”概念,而是一種“法權”觀念,因此,不能用它來說明物質生產方式。伍德認為,馬克思主張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不是因為這一制度的不公正和出于道德的訴求,而是通過內在于其中的生產方式和它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的全面分析得出的客觀結論{2}。也就是說,馬克思是把正義放置于特定的社會現實中去進行評判,其依據在于正義是作為“法”的范疇、是上層建筑的內容,必須適合于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由于資本主義的正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方式的產物,因此,必然要服務于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方式?!罢x不是人類理性抽象地衡量人類行為、制度和其他社會事實的標準。它只是每一種生產方式衡量自身的標準”{3}。依據馬克思所闡述的正義問題,我們可以對馬克思的正義標準做出這樣的概括:盡管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是罪惡的,但卻是正義的;共產主義是一個超越正義的社會;因此,談正義必須與社會的生產方式相聯系。馬克思認為隨著人類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正義存在的環境也將會消除,正義問題也將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科亨、羅默、胡薩米等贊成正義的“道德論者”認為馬克思不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現象進行了批判,而且還在對未來社會的構建中以一種新的正義標準去規范社會生活。胡薩米認為馬克思用了“無產階級的標準或者資本主義之后的標準去評價資本主義”。然而“非道德論”者沒有注意到在“馬克思論述規范時僅聯系生產方式,但事實上,馬克思還聯系了生產方式內的各階級”。由于階級因素的存在使得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基于不同階級立場的人所持的正義觀是不同的,因此,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下,特有的制度安排是與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相一致的,因而對這種制度下的統治階級來說是正義的,對被統治階級來說則是非正義的。正如胡薩米所說,伍德和塔克“由于只注意到規范的社會決定,而忽略了規范的階級決定,他們便由此認為,對馬克思來說,規范與生產方式相適應時,它是正義的;而當它與生產方式不相適應時,它就是非正義的”{4}。其實,當馬克思言說生產方式決定制度的正義性時只是針對這一制度的統治階級而說的,因此,階級的代言人的道德觀念不能孤立于歷史發展和階級利益而存在,資本主義的正義是需要拯救的,我們需要社會主義的正義。

2. 關于社會主義的正義目標問題

分析馬克思主義者不僅對正義持有強烈的信念,而且對資本主義的不平等也懷有強烈的信念,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不公正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平等。對于不公正的問題科亨認為剝削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在流通領域不存在剝削,因此他把不公正歸結于生產資料的初始分配的不平等??坪嗾J為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歸資本家所有,而私有財產侵犯了人的“自然的權利”,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分配??坪嘀鲝堎Y源應當共同所有,也就是說每個人對社會的資源都應該擁有平等的權利。在分析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社會正義問題可以理解為真正平等原則的實現??坪嗾f:“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密切關注的是對平等的要求,和生產能力強、天賦較高的人對那些生產能力較弱或天賦較差或有特殊需要的人的義務?!眥5}科亨強調為社會主義平等作辯護的關鍵在于把平等本身看作是一種目的,并認為馬克思主義最富有成效和最重要的成果是平等主義思想,這種平等主義思想不管是作為一種制度安排,還是作為一種價值取向都有優越于資本主義之處??傊?,“平等本身就是好的”{6}??坪鄰娬{社會在利用市場的競爭優勢來增加社會的財富時必須保留社會主義的平等原則。在資本主義階級結構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的情況下,科亨認為對平等的要求更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新基礎。在羅默看來平等既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所要追求的目標,對于實現平等主義目標的最佳途徑的回答上,羅默給出的答案是:市場社會主義。羅默認為剝削損害了平等,在他看來資本主義剝削的真正根源在于它基于不平等的財產關系之上。羅默認為由于基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剝削是不道德的,因此,應該消滅這種剝削現象,而對于基于天賦所獲得的個人收入,在羅默看來則是合理的,必須加以有限的保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實現平等,保障正義的實現。他說,“如果一種收入分配源于對私有財產的不平等的初始分配,我們就認為它是非正義的”{7}。因此,“社會主義的目標最好被考慮成一種平等主義,而不是被考慮成一種具體財產關系的實施”{8}。那么,社會主義者需要什么樣的平等?羅默認為社會主義者所需要的平等是包含自我實現、社會福利、政治影響和社會地位的機會平等。他認為在‘社會主義者需要什么’的任何清單上加上機會這一項是很重要的”{9}??坪嘁策@樣認為,他推崇對天賦的或生來的不利條件這些非選擇社會背景強加的不平等進行糾正的社會主義機會平等,并認為社會主義機會平等的目標在于“社會優勢人人可及”{10}。至于為什么把機會平等看作社會主義者的目標,羅默指出:“如果把福利的平等而不是把福利的機會平等當成目標,那么就必須向那些選擇非常浪費的、不現實的目標的人提供巨大數額的資源財富”{11}。

3. 為了能為社會主義作價值辯護,分析馬克思主義勾畫了一套能消除資本主義社會不公正問題的社會主義藍圖

分析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批判是離不開平等原則支持的,因此,從社會主義平等主義的目標出發,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們設計了一套替代資本主義的方案??潞嗟姆桨甘翘岢藗冊诮洕钪锌朔说呢澙泛妥运阶岳?,在平等互利的社會氛圍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體”,并在其中能自覺地踐行平等主義的價值觀。他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下才能避免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個人才不會因為某些天賦或特長而處于優勢的地位,從而也才能保證實現社會主義的結果平等。為了實現平等的正義,科亨還倡導一種“超越正義規則”的崇尚平等正義的社會風尚。

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構想。羅默設計了一種“市場社會主義”的模式,并認為這種形式的社會主義是通向社會主義目標的唯一可行的道路,他試圖用這種模式來解決資本主義的不公正問題。羅默說:“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長期目標之間存在著一個比某些類型的市場社會主義更好的階段嗎?我認為沒有?!眥12}通過對蘇東劇變教訓的總結和對資本主義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的分析,羅默得出:市場體制與社會主義的結合可以有效地防止蘇聯模式的低效率和資本主義的不平等的缺陷,進而提高社會的效率并最終實現社會的平等。

二、分析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正義問題上的理論價值

分析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正義問題的分析和研究,盡管距離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正義理論還存在著一段距離,但其對社會正義理論的探討在當代仍然具有一定價值。

1. 分析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正義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極大地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正義理論

分析馬克思主義流派與其他馬克思主義派別的最大區別在于其方法論是分析的。這一流派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不是用辯證的方法而是以分析的方法進行。分析馬克思主義試圖為馬克思的理論奠定“科學的基礎”,其流派的理論家大都推崇理論建構的清晰和嚴謹性。分析馬克思主義在方法論上致力于概念清楚,除述清晰,論證嚴謹,這一方法有助于我們準確地界定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家在正義問題上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使概念清晰化,并在此基礎上澄清一些有爭議的基本命題。這樣分析的結果不僅使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得到精確的表述和嚴謹的論證,而且也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評價標準??坪嗑瓦\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對馬克思所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進行了界定和區分。羅默也從技術性和非技術性上對剝削概念進行了區別,并運用現代經濟學的模型分析和均衡分析法以及博弈論來揭示了剝削的內涵??傊?,分析方法的引入不僅可以使我們能更加精確、更加全面地了解馬克思主義,而且可以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正義理論的研究向著更科學和客觀的方向發展。

2. 分析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正義理論的修正和發展對我們分析歷史唯物主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當代西方社會的歷史條件變化對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各種挑戰,分析馬克思主義對正義問題的分析和研究,不僅拓展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域,而且對這些挑戰的回應深化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解。如羅默的社會必要剝削的思想在對資本主義非正義的批判過程中就是通過對剝削的批判實現的。他指出:“我一直主要感興趣的是對剝削進行研究的這樣一條渠道,通過這一渠道,馬克思主義從道德的視角建立起它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批判?!眥13}科亨對社會主義平等的辯護(主要體現在對諾齊克和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的剖析)也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制度批判前提下展開的。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大多數都持有這樣一種信念: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存在著剝削不公正的社會,但是在如何理解剝削問題上,這一流派卻與唯物史觀背道而馳。大家知道,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抽象地譴責剝削,對于剝削問題歷史唯物主義持的是一種歷史發展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方式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決定的作用,而每一種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剝削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只能這樣說每次社會革命都只是完成了它自身的歷史使命,即只是消滅了與其所對應的制度條件下所特有的財產形式相關的不平等,私有財產總的來說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步減少。分析馬克思主義反對主觀式的胡說,反對僵化的教條主義,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意,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理論。

3. 分析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非正義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有助于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

分析馬克思主義這一流派在對資本主義的非正義批判和對資本主義的不公正分析中承繼了傳統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并突出了正義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馬克思主義對正義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向我們展示了在面對資本主義的一系列新變化過程中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和重建來更好地解釋現實,并彰顯了社會主義價值的優越性。這種努力對具有社會主義事業堅定的信念這一點更加顯得難能可貴。羅默在其著名的《社會主義的未來》一書中這樣寫道:“為了記住人類反對不平等、不正義的斗爭是如何持續不斷,以及為了認識到那些幾乎在兩個世紀以前就引發社會主義思想的問題是如何持久,今天對社會主義者來說信念是個關鍵問題。并非好像我們只有從蘇聯70年的經驗中學習: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很多。鼓吹資本主義已經勝利的論調,或者鼓吹我們已經走到歷史終點論調的人,只能暴露他們自己的短視。資本主義可能贏了,但毫無疑問,這樣說為時尚早?!眥14}

三、分析馬克思主義在正義問題上的方向偏離

1. 對正義問題的分析缺乏唯物史觀的視野

雖然分析馬克思主義平等主義的正義理論確立了以分析思維為基礎來重構歷史唯物主義,但從其思維的原則上看是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其理論基礎也經不起推敲。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是以一定的歷史條件為前提的。而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則不然,例如他們在對剝削問題的分析上就片面強調剝削的道德內涵,從而表現出了一定的反歷史主義傾向。從表面上來看,剝削不是一個正義的概念,而是一個交換概念。在馬克思的論述中從來就沒有使用過平等、權利和正義等概念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相反,馬克思把剝削看成是與資本主義制度密切相關,是一種“對抗性”的生產關系,是對“剩余勞動”的“無償”占有,不公正的典范之一就是剝削。對于剝削問題一方面,馬克思認為被剝削者值得同情,另一方面,在馬克思看來,剝削有一定的歷史作用??梢钥闯鲴R克思是從更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觀點出發,在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余價值這兩大貢獻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進行的批判,馬克思并沒有訴諸絕對的正義標準。分析馬克思主義這一流派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的認為不是因為客觀的“歷史必然性”,而是因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平等。這一事實表明,在一定意義上,分析馬克思主義質疑和放棄了旨在揭示“歷史必然性”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科亨就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只是關于社會結構與歷史發展的一種經驗主義的學說,盡管歷史唯物主義對規范倫理學有意義,但它本身與價值無關。分析馬克思主義放棄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他們企圖用分析的方法建構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理論,這樣的結果只能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歸結為“科學”的領域,從而導致因其缺乏“哲學”的視野而消解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

2. 對正義問題的理解缺乏辯證的思維方式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辯證法在推理上是無法與分析方法相媲美的,對此科亨說,“我們認為,沒有一種辯證形式的推理能夠挑戰分析推理”{15}。因此,他們對辯證法持拒斥的態度,這種態度造成了其對正義問題的理解缺乏辯證的思維方式,正如科亨所說:“就廣義的‘分析’而言,發現的思維是反對所謂的‘辯證的’思維的”{16}。分析馬克思主義為了追求分析的精確性和清晰性主要致力于抽象的分析并認為只有從小的思維才能更好地為馬克思主義辯護。當然,對分析對象的抽象能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正義問題的本質,同時也能使我們在闡述正義問題時清晰地界定與正義問題相關的基本概念。不過,如果把對事物的必要抽象與具體事物絕對分割開來,忽視社會現象與歷史的聯系,無視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就不可能理解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看成是歷史進步性與本質非正義性相統一的方法論特征,更無法把握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所堅持的事實與價值的統一的方法論原則。分析方法是我們分析正義問題的方法之一,但馬克思并沒有把分析的方法絕對化,而是把它置于辯證法之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跍\薄的人看來,分析這種形式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瑣事。這的確是瑣事,但這是顯微解剖學所要做的那種瑣事?!眥17}然而,分析馬克思主義由于過分推重分析的方法而拒斥辯證法,因而在對馬克思的文本分析中只注重分析而不注重綜合;只看到文本表面的對立,沒看到實質上的統一;同時也不能歷史地看待馬克思的思想。這種非辯證的、非歷史的思維方式是導致分析馬克思主義曲解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對剝削問題的理解就是如此。在分析馬克思主義看來,剝削上不公正的根本就是分配不正義,分配的不正義就體現在財產的不平等。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固守著“剝削不公正”、不道德”這一立場來看待一切剝削現象。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建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堅持上對剝削進行的深刻發現。仔細看來,羅默把剝削的不道德歸因于初始財產的分配不公這一點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追問的問題:初始財產分配的不平等在道德上為什么就是不公正的?可以看出,羅默對這一問題的判斷沒有以與生產力發展的狀況相聯系而作出其判斷。由此,我們認為羅默的“一般剝削理論”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思想與倫理思想之間的關系把握上具有片面性和機械性。事實上,分析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從道德方面為社會主義辯護”{18},這樣的分析和辯護將無法對不斷涌現的新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作出科學的解釋。

注 釋:

{1}轉引自汪行福:《超越正義的正義論:反思“馬克思與正義”關系之爭》,《江海學刊》2011年第3期。

{2}Allen W. Wood:“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i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1,No.3,Spring,1972.

{3}Allen W. Wood:“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1971-2),in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pp.339.

{4}齊雅德·胡薩米:《馬克思論分配正義》,林進平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第5期。

{5}A﹒科恩:《為什么不要社會主義》,段忠橋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6-27頁。

{6}{18}段忠橋:《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在于它更平等——科恩對社會主義的道德辯護》,《學術月刊》2011年第5期。

{7}{13}約翰·羅默:《在自由中喪失——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導論》,段中橋、劉磊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45頁,第111頁。

{8}{9}{11}{12}{14}約翰·羅默:《社會主義的未來》,余文烈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第113-114頁,第14頁,第10頁,第107-108頁,第118頁。

{10}柯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李朝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第144頁。

{15}陳偉:《在馬克思主義和分析哲學之間——訪G.A柯亨教授》,《哲學動態》2007年第11期。

{16}A﹒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種辯護》,段忠橋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頁。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9-100頁。

馬克思主義衰敗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現階段,我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方面獲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的爭議,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基本功能以及學說體系等方面。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充分以及全面的掌握與理解,應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梳理,以盡力避免出現極端以及片面性的傾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

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現以前,哲學是人類思想進化史上最為古老的科目之一,并且對其定位也是眾說紛紜,沒有確切的定位。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馬克思與恩格斯終結了舊哲學,并且對哲學進行了重新的定位,以其對世界的深刻洞察,立足于實踐,使其變成了一種具備嚴格意義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與恩格斯建立的新型哲學,主要是對世界根本性問題進行研究以及分析,就其完整的體系而言,它是科學的世界觀,具有萆命性;就其實踐意義上而言,則是具有根本性質的方法論意義。

在近幾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情況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又有了新的進展,其中比較一致性的意見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具有根本意義的方法論。一方面應該對世界發展以及存在的規律進行揭示,另一方面全面地探索人們和世界的關系,充分地研究人的發展情況。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一種世界觀的存在,也具備自身的價值觀,應該充分重視其價值研究,將價值觀與世界觀之間進行統一,這樣新型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產生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這個探討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極端以及片面性的傾向,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性質變革,是要在根本上對傳統哲學的定位進行改變,達到哲學的轉向,也就是說,它所研究的是現實世界中的人以及人的實踐活動,甚至有人將馬克思主義定位為實踐本體論的哲學。另一種觀點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位進行了徹底的否定,認為其研究的問題不再是世界觀的領域,而是人的“是為”形式。這些觀點的分歧在根本的性質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進行了顛覆,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實際上,部分論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上堅持排除整個世界的研究,并不是因為存在著許多依據,而是因為這樣的一種認識,也就是這一領域的研究和人存在以及發展是沒有關系的,所以覺得不具備意義。這樣的觀點在邏輯方面是不能被成立的,人類世界和宇宙世界之間是不能夠被分離的,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如果不對宇宙世界進行研究就無法真正的認識到人類世界,所以說人類世界并不是不變的存在,而是在實踐的前提下進行不斷的探索,從而研究整個宇宙世界,如果沒有這種研究,就不會具備新的拓展與實踐。

最后,對于那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定位進行徹底否定的觀點,試圖使用主體哲學代替實體性哲學的觀點,更是不存在依據性,知識論者自己的主張而已,對于這樣的觀點來說,哲學家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愿望提出學術主張與觀點,但是不可以把這些觀點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上是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將人作為其中一個分子,可以進行自我認識和認識世界的分子,并通過這種認識實現改變的分子,這事實上是直返哲學本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定位應該在客觀的態度上,并且對其思想進行原本的解讀,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開始的時候就不是書齋性學問,而是直接針對實踐性,為人們全面認識世界、變革世界的活動提供根本性質的方法論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體現的是實踐唯物主義的獨特品格,在現階段的討論過程中,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化,并且得到了認同。

與此同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功能方面依然存在著片面性以及極端性的傾向。有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之間存在著差別,體現在不是解釋世界,而是改變世界,因此,它應該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實踐,重視相關聯的人類世界,而對世界本體論問題的研究,主要是為了解釋世界,都應該進行拋棄或者是超越,但是這樣的觀點也無法長時間存在。

首先,不應該把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之間進行獨立,改變世界是落腳點,但是如果想要改變世界,就應該對這個世界進行充分的了解與認識,而這樣就需要解釋世界,但是對于荒誕的解釋當然持有反對態度,但是也不應該走向極端,應該在根本上對解釋世界進行反對,改變世界應該依靠時間,然而實踐是人能動作用在外部世界的過程,如果想要取得實踐的成功,就不可以進行盲目性的實踐,而應該充分的認識外部世界,而人類世界與宇宙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無法全面的認識宇宙世界,就無法全面的認識人類世界。人類世界是人們不斷實踐的成果,但也是人們在探索宇宙世界過程中而創造的。為了滿足新的需求,人們還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從而使宇宙世界向人類世界進行轉變,因此,只是把宇宙世界的相關研究當做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之間是沒有關聯性的。

其次,馬克思對之前的哲學家進行批評,是由于他們僅僅解釋世界,不能向前邁進,在這里無法得到相應的結論,認為馬克思反對解釋世界,并且否定宇宙世界的研究,尤其是本體論方面的研究。舊哲學主要使用的是非科學的辦法進行解釋世界,這是錯誤的,馬克思與恩格斯也因為這個對這種哲學進行了終結,但是不能由此就認為反對研究,其實他們是在舊哲學批判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并且對整個世界的根本性問題進行了科學的解釋以及回答,從而形成先對實踐以及指導實踐的方法論,從而進行改變世界。

在談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情況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脫離現實的思辨化和學院化的傾向,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為實踐進行服務的,是改變世界的,但是在現階段的研究過程中,卻偏離了這點,使這種脫離實踐的情況經常發生。主要原因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應該具備的實踐精神變成了紙張上的概念,這其中包含了多樣的主觀遐想,因此,雖然稱為實踐,但是與真正的實踐卻相距很遠。真正的實踐是主客觀的完全統一,是主體客體的橋梁。

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說體系

根據傳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它主要是立足在世界觀上,對之前哲學的發展情況進行批判的前提下,獲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它借助了現代科學發展的條件,達到了辯證法與唯物主義之間的科學統一,尤其是把這兩者應用到社會領域上,有效地對社會領域的規律進行揭示,創造了唯物史觀,也成就了馬克思的卓越貢獻。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歷史唯物主義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在新時期探討的過程中,論者提出了批評,認為這一體系形成了相應的板塊,不利整體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且容易造成誤解,而內容方面,傳統的體系更偏向客體,而主體上也就是現實人與世界的關系,尤其是對實踐情況不夠重視。因此,在研究經典作家思想的前提下,應該建立新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而在這個基礎上,部分論者將辯證唯物主義作為主線,對原有的體系進行的重新的樹立以及調整,另一部分論者提出了實踐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整合的新思路。

在整體上看,這些認識也是值得被肯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在根本性質上與舊哲學進行區別的科學的世界觀,它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之間的統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建立都是重要的成果,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依然把社會實踐當做基礎,充分處理人和世界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話,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以及實踐唯物主義的有機結合。在展現的方式上,應該轉變傳統的教科書式的板塊,把每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整體的展開。在這方面探討的過程中,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論者認為,傳統的教科書式體系并不是簡單的整合,而是這個體系中具備很多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相符的內容,因此,應該對這些內容進行重新的清理以及解讀,這樣的觀點所涉及的依然是宇宙世界與人類世界之間的關聯。

總的來說,馬克思與恩格斯創建的新唯物主義是辯證的、實踐的以及歷史的唯物主義,這是著手于完整世界的體系,它主要貫穿在世界觀的每個領域中,而我們應該充分以及全面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說體系,深刻地理解其邏輯,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避免片面性以及極端傾向的出現。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過程中,應該不斷的深化以及拓展實踐活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土壤。我們應該在哲學理論方面對實踐中的問題進行研究以及探索,從而找出根本性的方法論路徑。只有在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情況下,才可以真正的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唯物主義,從而全面的認識世界以及改變世界,有效的實現此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衰敗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奧康納立足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視域,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侵害環境正義的根本因素,提出環境正義實現的路徑在于從“分配性正義”到“生產性正義”的轉換。奧康納對環境正義及其相關問題所作的分析,對于當前環境正義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奧康納;環境正義;分配性正義;生產性正義;啟示

[作者簡介]張樂民,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山東濟南250100

進入工業社會以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眾多關注這一問題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然而,在北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奧康納看來,這些剖析和批判或者是從文化觀念人手反對“消費主義”,或者是從經濟增長人手反對“盈—虧式言說模式”?!百Y本與勞動以及它們對地形、河流、鄰里、種族、性別等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問題卻很少被歷史學家,社區、環境或勞工方面的活動家,區域規劃的設計者以及政治策略的制定者們在政治的維度上加以認真的考慮?!泵鎸Y本主義全球化實踐的高歌猛進,奧康納認為,資本對自然的沖擊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和隱蔽。原有的批判視角已很難把握住損害環境的真正因素。在他看來,必須增強政治生態學的批判力度,深刻揭示并著力消除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的各種環境不正義。才能使人類社會逐步轉向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公平的社會。

一、侵害環境正義的根本因素: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和新自由主義的廣泛傳播

在政治意識形態維度上,奧康納把資本和新自由主義稱為一唱一和的“孿生兄弟”。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和新自由主義的廣泛傳播相輔相成。進一步加大和加深了對人和自然的控制,它們試圖在當今世界的各個角落都占據支配地位,由此造成了對環境正義的全面侵害。

首先,在種際正義層面上,對于自然的存在價值缺乏應有的承認和尊重。一方面,資本主義在經濟發展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自我擴張性,其目的是無限增長?;蛘哒f錢滾錢。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它需要永不停息地進行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由于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以及再生產的資料和對象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從地球上獲得的,因此決定了資本須臾離不開對于自然的利用。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奧康納形象地把自然界稱之為資本利用的“水龍頭”。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的實踐中,自然界并沒有被作為交換價值的財富的來源而得到應有的承認和尊重,資本家只把自然界視為“自由商品”而不充分估量它對人類的慷慨贈予,自然被資本利用之后反過來又成為隨意污染的“污水池”。最終,在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擴張中,“自然界作為一個水龍頭已經或多或少地被資本化了;而作為污水池的自然界則或多或少地被非資本化了。水龍頭成了私人財產:污水池則成了公共之物”。然而,資本主義為了自身的緣故追求積累和增長可以不顧一切地進行自我擴張。自然界作為“水龍頭”卻不可能永遠擁有滿足它的一切需要的能力,因為自然界本身發展的節奏和周期根本不同于資本運作的節奏和周期。由此帶來的必然結局只能是:由于資本低估自然界的存在價值,因此,它只有通過經濟危機的形式來觸及到生態維度上的局限性。

其次,在代際正義層面上,對于后代人的權益缺乏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很長時間以來,在資本主義發展的視域中,一直認為地球上的資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伴隨著“征服自然”的號角,資本對于自然資源進行了無度的索取和無節制的耗費。但是,在奧康納看來,“水龍頭”里的水是有可能被放干的,“污水池”也是有可能被塞滿的。資源貧乏、能源短缺、全球變暖、遺傳多樣性減少、熱帶雨林喪失、沙漠化、有毒廢料擴散、海洋污染、環境健康下降等等,這一切都表明人類的破壞程度已使大自然的大部分難以為繼,并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自身的生存、發展與延續。對此,奧康納指出,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有效改變的話,那么,我們的后代將遭遇更糟糕的命運。為了不使人類的延續者一出生就淪落為物質上和環境上的貧窮者,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想要與億萬未出生的、他們在當今的市場以及政府的委員會中還沒來得及撈到發言機會的人保持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堅持無節制的擴張的資本主義和無限制的所謂“民主”的新自由主義顯然無法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在對總體上的資產階級經濟及其政府機構的觀點作出批判性評析時,奧康納引用了生態經濟學家賈安·馬丁尼茨·艾略爾的話:“經濟學出于一種短視的行為,內含著把廢棄物和越來越有效的資源移植給子孫后代的理論思路,在它的內容中并不包含有建立在幾代人之間的相互諒解之基礎上的資源配置的思路……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遭遇了一個不可逾越的本體論困境。即如何面對我們的后代?!?/p>

最后,在代內正義層面上。對于窮人和弱勢群體的侵害缺乏應有的擔當和補償。生態危機是全球性問題,然而,人類卻并非是平等地承受著由此所造成的災難,最糟糕的人類和生態災難通常發生在南部國家以及北部的那些“內陸殖民地”。鄉村的窮人,城市中的失業者和就業不充分的人。再加上北部的那些受壓迫的少數民族和窮人,他們往往最先成為生態惡化的犧牲品。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通過對資本主義發展史的考察,奧康納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資本主義就已經開始了其危機的全球轉移,經濟危機所付出的代價已經被轉移到了南部國家、被壓迫的少數民族以及北部國家中的窮人那里。這是通過忽視、損害或毀壞資本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條件,即通過在總體上對南部國家和世界范圍內的窮人欠下一筆“生態債”來完成的。今天,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更是實現了聯合的發展,形成了所謂的“新全球經濟”,它所體現的是19世紀的勞動條件及政治形式與21世紀的技術之間的結合,或者說,是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在一種新的統一體中結合了起來。從環境正義的角度講,這種聯合的發展是對欠發達國家的一種深遠的侵害,聯合的發展意味著污染的出口以及危險性產品的出口——既有生產資料的因素又有消費資料的因素,從北部國家轉移到南部國家去的,不僅僅是資本和技術,而且還有一連串的社會和環境成本。

二、實現環境正義的路徑選擇:從“分配性正義”到“生產性正義”

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和新自由主義的廣泛傳播對環境正義造成了深度傷害,同時也損害了資本主義生產與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條件。這種生產條件主要包括外在的自然界、人的勞動力和基礎設施與空間三種類型的要素。其基本內涵在于:它并不是作為商品,并根據價值規律或市場力量而生產出來的,但卻被資本當成商品來對待的所有東西。奧康納指出,為了積累的需要,資本在使人類勞動力異化、外在自然和基礎設施與空間資本化等

方面所采取的形式是自我破壞性的,它引起了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即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力)與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從而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由此使得資本主義的合法性以及可持續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為了解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生態瓶頸,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大力倡導一種所謂的“分配性正義”,即主張對于環境利益和環境危害、風險與成本在不同人們之間進行平等分配。比如,有毒廢棄物的生產者以及那些從生產有毒物質的工廠中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中獲益的人,應該對受壓迫的少數民族以及靠近有毒廢棄物傾倒場所的其他一些居民提供補償等。

在奧康納看來,這種分配性正義所遵循的依然是用資本或者說金錢來衡量一切的邏輯?!胺峙湫哉x(‘生態性的社會民主’?)是以當前視域中的市場,以及根據市場對人的生命和健康(瀕危物種等等的生命就更不用說了)的估價所作出的有關罰金與紅利、稅收與補助金的核算為前提的?!比欢?,在社會客觀現實中,隨著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體制的日益社會化。已經根本沒有辦法去找到一個可靠的標準來合理的測定和計算各個個體和團體的利益和成本,這也就意味著分配性正義這個概念在消除環境不公等問題上越來越沒有適用性,同時也越來越無法加以真正地實施。因此,要想糾正環境領域里的不正義做法,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實現從“分配性正義”到“生產性正義”的轉換。分配性正義的關注點是社會交換關系,而生產性正義的關注點是包括勞動關系在內的社會生產關系。因此,“生產性正義強調能夠使消極外化物最少化、使積極外化物最大化的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具體勞動和使用價值),例如,如果某個公司致力于社區建設、工作中自我發展的可能性、對有毒廢棄物的拒斥等,那么生產性正義就對其持贊成態度”。

通過對資本主義發展史的分析,奧康納進一步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把其生產的社會和生態成本進行大規模外化的基礎上的。如今,資本的全球化非但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用外在的方式拯救自身”這一趨勢,反而有變本加厲之勢,“尤其是在如今這個過度資本主義化的世界中,貨幣或金融資本不會為(生產條件的)維護去做哪怕是一點點的事,但卻可以為盡可能快地實現自我增殖去做任何事”。由此也決定了生產性正義不可能在當前的資本主義模式中得到實現,而只能寄希望于他所倡導的生態學社會主義模式。與不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的資本主義不同,生態學社會主義在密切關注生態問題的同時,也關注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關注女權主義問題、反種族主義以及社會正義與平等問題。因此,正義之唯一可行的形式就是生產性正義;而生產性正義的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生態學社會主義。

在西方社會,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各種流行組織或運動對于生態學與社會主義的聯姻大多持否定態度,奧康納則堅持認為,社會主義和生態學根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們恰恰是互補的。社會主義需要生態學,因為后者強調地方特色和交互性。并且它還賦予了自然內部以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以特別重要的地位。生態學需要社會主義。因為后者強調民主計劃以及人類相互之間社會交換的關鍵作用。各種流行組織或運動局限于社區、都市或村莊,僅憑他們本身是不可能同時有效地應對全球資本主義在經濟和生態維度上的破壞性特征的。立足于全球化視野,奧康納指出,在政治力量對比的當前局面下,要想同全球性的資本和那些不斷壯大的維護資本利益的全球性準國家組織相抗衡,建設一種沒有剝削的、社會公正的、生態型的社會,就必須聯合起來進行斗爭,必須發展某種統一的政治策略。對此,他滿懷信心:“生態學社會主義已經來臨,它們形式迥異,并且豐富多彩。在激進綠色主義對資本主義世界的闡釋以及它就業已存在的極度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全球經濟所提出的各種替代性方案中,我們將聽到更多的生態學社會主義的聲音?!?/p>

三、對當代環境正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啟示

環境正義問題發軔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環境正義運動。1991年。在華盛頓召開了“第一屆全美有色人種環境保護領導人峰會”,通過了由17項原則所構成的環境正義基本原則,對環境正義的思想內涵和實現目標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揭示。時至今日。環境正義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同時也遇到了一些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奧康納立足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視域對環境正義及相關問題所作的分析,對于我們認識和克服這些困難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首先,環境正義關懷的主要對象是人類還是自然,或者說環境正義應當在人與人之間展開還是應當在人類與自然之間展開?這一問題在當前環境正義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中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批評以當代環境倫理為指導的環境正義過度聚焦于自然的觀點認為,探討在人類與自然之間實施正義原則具有抽象性和虛假性,表達的只是一種浪漫情懷和環境幻想,在現實生活中對于保護環境的實踐并無益處?!霸诋敶h境倫理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傾向:僅僅將‘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作為其言說的主題,而對由環境問題引發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特別是正義問題)卻甚少關注?!倍⒆阌谏鐣x角度把環境正義限定在人與人之間展開的觀點同樣受到了質疑,把環境正義的本質歸屬于社會正義,可以彰顯現實生活中有差異的利益主體,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和弱勢群體維護自己正當的環境權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但是,這樣的研究范式往往矯枉過正,“從學理方面來看。環境正義的本質是社會正義,是對人的正義而非對自然環境的正義,其不以自然環境為對象,將自然環境排除在正義安排之外,用對人的社會正義代替對自然環境本身的正義”。在筆者看來,無論是把自然還是把人類作為環境正義關懷的主要對象都有其合理性,但如果過度強調一方而有意無意的忽視另一方則會有失偏頗。奧康納堅持把環境正義和社會正義結合起來,_方面倡導不能低估自然界的存在價值,特別是要尊重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運作性;另一方面又強調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環境正義問題深刻的現實根源在于社會問題,過多的浪漫情懷和公正幻想無益于環境正義問題的解決。奧康納分析環境正義關懷對象時所堅持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無疑有益于我們厘清上述爭議的問題所在。

其次,環境正義關注的重點是分配性正義還是生產性正義?回顧環境正義實踐和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環境正義關注的主題主要是分配性正義,即不同民族、國家、區域、階層特別是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在享受環境權益、分擔環境責任問題上的公平對等。在全球化的今天,立足于分配性正義視角去研究環境正義問題的缺陷日益顯現?!按蠖鄶笛芯炕騻戎赜诟髯試业沫h境權利之分享,或僅停留在單純的分配正義范圍,直接沿用照搬已有正義理論去闡釋環境正義,利用權利分配式正義模式去解決環境保護與社會正義雙重難

題。較少從全球化背景中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和文化價值觀念轉變以及人類生存方式的變革即‘類’的角度去研究環境正義理論基礎等問題。奧康納對于分配性正義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傳統社會主義,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都是不正確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而不是為了滿足需要,在資本主義社會,數量重于質量;傳統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本應該導向“生產性正義”,但事實上卻同樣導向了分配性正義的要求。因為傳統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批判,但后來卻致力于改革資本主義的交換關系。雖然說奧康納過度推崇生產性正義而徹底摒棄分配性正義在現實世界中同樣帶有應然性和烏托邦的色彩,但他的這一結論立足于全球化生態危機這一最新時代背景,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反生態本質。因而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為我們今天進一步推進環境正義的研究開啟了新的視域。顯然。為了應對環境保護與社會正義這一雙重難題,僅僅把源遠流長的分配正義思想作為環境正義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基礎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做畢竟帶有把人際倫理強加進環境倫理的色彩,無法做到真正地尊重和重視自然環境的存在價值,當然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全面解決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環境正義只有既重視分配性正義又重視生產性正義,從社會歷史和自然等多重維度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實現其自身既立足于現實又著眼于未來的發展要求。

最后,環境正義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還是其他?長期以來,在生態學問題上,馬克思以及在他之后的馬克思主義更多地是被質疑和批評。在許多生態主義批評家看來,生態學者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而馬克思固守人類中心主義觀點,他不喜歡自然界,因而馬克思是反生態的。在這樣的攻擊下,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可信度被推翻。具有后現代主義特征的后馬克思主義開始粉墨登場,試圖指導包括環境正義運動在內的生態運動的斗爭實踐。后馬克思主義遮蔽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整體性概念、革命思想以及辯證的和歷史的唯物主義方法,他們在環境正義等運動中堅持非階級性或多元階級性,堅守“差異性”,不再把傳統的工人階級視為歷史轉型的法定代表,不再為社會主義革命而斗爭,認為任何普遍性的政治要求都成為不可能。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困境是顯然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像資本的反生態本質,它對自然的利用和濫用所造成的世界性生態危機和環境不公正等問題,后馬克思主義根本無法作出透徹的分析和批判。實踐也已證明,后馬克思主義試圖把社會正義要求與自由主義調和在一起。并進而把這兩者與市場和市場激勵機制調和在一起的做法只是虛妄的臆想。后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缺陷決定了它無法擔當起指導包括環境正義運動在內的生態運動進一步發展的重任。要擺脫這一困境就必須要回到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的聯姻,特別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指導環境正義等生態運動。奧康納把這一聯姻所產生的新理論稱之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他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以環境正義等為主題的生態運動中的指導作用深信不疑?!榜R克思主義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思維方法:馬克思主義既避免了那種不可實現的純粹烏托邦,也沒有淪為一種空想式的思想,它完全有能力確定什么才可以被稱為‘內在(規律)’,即哪些社會的和生態的運動將肯定獲得成長和發展,哪些則可能會中途夭折?!?

馬克思主義衰敗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時代化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先進品質。一直以來,我黨解放思想,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用正確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和推動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文章從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現代意義、發展動力和發展方向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分析了我黨對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全面的、正確的理解及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與時俱進 動力與方向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內涵。首先,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體現和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豐富、發展和變化,換句話說,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時代化。第一,馬克思主義善于從時代成果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而達到豐富和發展自身的目的??茖W性、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性的重要表現,善于吸收和接納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保持先進性和科學性的重要保證。廣闊的視野、開放的胸懷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鮮明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吸收“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等充滿時代精神的文化元素,時刻聯系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時賦予“以人為本”等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為自身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并形成了一種先進的、開放的思想體系。

第二,在歷史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地完善和修正自身的不足。在歷史的潮流中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不斷地修正和完善自身,這使得它能夠更好地接受歷史和社會的考驗。1895年3月,恩格斯寫了一篇文章,在文章的導言中他還對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進行了修正和總結。文章里,他用一種極其坦率的方式對自己思想和觀點中的不足進行了說明、補充和更正,這是一種真誠的自我反思的態度。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是完全的一字不落地照搬前人的成果和思想,就像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一樣,這些人都勇敢地面對實際,積極客觀地審視馬克思主義中的不足,不斷找出理論中的薄弱之處,進而不斷自我充實、完善和創新。

其次,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用馬克思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指導現實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必須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在當今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馬克思主義承載著艱巨而偉大的歷史使命,那就是破解時代難題,引領時代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毛澤東的帶領下,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了“進行什么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的重大問題;在充分考慮國情的基礎上,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創造了鄧小平理論,成功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突破時代的難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戰略思想,直面中國的發展問題,順利解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時代困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建設推到了新的頂點。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進程中,堅持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了實踐中的困境和難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真正意義和最終目標?;赝麣v史,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國際舞臺上光彩照人,之所以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自己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并不斷用創新的理論破解時代難題。

當前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意義

首先,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我們黨對于多年來執政經驗的艱苦總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國際地位日益重要。中國現在的國際地位、國家實力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在執政期間對過去的教訓和經驗的總結,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用先進的、開放的理論來指導社會實踐活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的正確運用、創新和發展。

其次,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換句話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推進和實踐。恩格斯曾說過:“人們可以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變的、現成的、永遠適用的定義是一種‘誤解’?!雹偎?,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有其必然的原因和重大的意義。在科技日新月異,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社會背景下,中國緊跟時代潮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的外交路線,始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當代的發展道路與時代主題和世界潮流緊密聯系,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最后,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建國初期,由于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影響,中國出現了一系列錯誤,走了許多彎路和艱辛的歷程。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把僵化了的、過時了的思想用來指導實踐活動,最終影響了我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后,我黨堅持用開放的視野審視世界形勢,用寬容的心態接納世界文化,用辯證的思維總結和分析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成敗得失的原因和經驗。因而,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馬克思主義內涵,才能夠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方向。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動力

動力之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真理的搖籃和發源地,任何偉大的思想都離不開實踐。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也同樣離不開實踐,或者說接受實踐的檢驗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動力之一。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新境界、新道路的真理,只有把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解決時代難題。毛澤東說客觀世界是永遠變化運動著的,我們在實踐中的認識也是沒有止境的。鄧小平指出,要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要根據新時期所出現的新的情況,創新和發展理論。無數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同實際、國情相結合,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需要,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動力之二:時代主題轉化的內在要求。任何思想和理論都必須隨著時代主題的變化而變化,也必須是為了解決時代難題而產生和發展。所以,時代主題的轉化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又一個動力,這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要將時代問題“化”入到理論之中,尋找理論根源,將理論“化”入時代問題之中,尋求新的解決方法。隨著歷史進程和時代的發展,整個社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我們所面對的時代條件和時代背景都截然不同了。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和歷史背景,但不論如何發展變化,馬克思主義始終根據時代條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科學地解答新的時代所需要的新的理論需求,賦予自身新的含義和任務,始終保持自身的科學性、先進性和時代性,為馬克思主義真理性提供了重要保證。

眾所周知,列寧理論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時代主題的正確把握,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種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一直以來,我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理論,廣泛吸收人類的智慧和文明,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保證了我國建設事業順利向前推進??茖W理論具有實踐性、真理性的特點,對破解時代難題有著推動作用。當代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特點就是積極應對時代課題,積極解決時代難題,站在時代前列,引領社會的發展進步。

動力之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在我們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時候,不能忽視中國的實際國情,不能脫離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背景。所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是我們探討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問題的一個現實并且無法忽視的因素。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边@句話充分說明了理論思維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影響。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先進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理論,對于我們的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賴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所以,在發展經濟和國家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不動搖,同時,我們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新的時代背景、新的國際環境、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時期,改革開放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區,改革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顯露。我們清楚地知道,中國現在面臨的國情、黨情、世情,都要求我們必須在結合實際的前提下,深化和發展理論認識,再用創新的、科學的理論反過來指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動態統一。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在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活動中,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國情,準確把握中國發展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基于我國國情的前提下不斷得到豐富、充實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實踐和發展中,經過不懈的努力、艱苦的奮斗和認真思考創造出來的,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運用,科學地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和背景下的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一系列重大難題。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要想保持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就必須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必須時刻關心人民群眾的命運和生活。因此,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和開放長遠的眼光來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創新提供新的空間和思路,這樣才能保持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第一,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積極應對時代難題。任何偉大的思想理論都是基于時代所發展出來的,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主要在于及時回答時代難題,解決時代難題。所以,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積極應對時代難題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一個發展方向。

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急劇深化,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方向就顯得更加的重要。馬克思主義只有時刻關注時代問題,抓住時代創造的機遇,積極解決時代問題,不斷地在挑戰中破除各種困境,才能真正地實現自身的時代化。

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綜合性的特征使得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必須要有一種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方向就是要積極探索時代主題,并試圖給出科學的答案。在這個國際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國必須緊抓時代旋律,緊跟時代節奏,快速準確捕捉時代問題,通過不斷的發展來增強自身實力、提升國際地位。

第二,時刻關注國際形勢,辯證吸收時代文明。當下,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沒有任何東西或者事情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哪一種文明是完美無缺的。所以,時刻關注國際形勢,辯證吸收時代文明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又一個方向。

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新世紀,隨著國際交流的頻繁和加劇,各種文明相互碰撞摩擦,我們要學習馬克思辯證的思維和觀點,在實踐中要對世界文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馬克思主義堅持辯證地看待萬事萬物,反對教條式、學院式的研究方式。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問題在于馬克思主義以哪種方式關注現實,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或者說馬克思主義要用什么方式使得馬克思主義在解決現實問題中起到作用。在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辯證的方法論和唯物論,用辯證的思想和方法來分析、解決現實中存在的難題。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國際交流和交融異常頻繁,各種文明交流也顯得很密切,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國際形勢,要抓住一切機會,積極吸收先進文明的優點和有利因素,辯證地從時代成果中吸取正確的、積極的因素,從而保證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正確的方向,最后在學習中逐漸地發展壯大自己。

第三,始終堅持解放思想,不斷實現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要求我們必須在實踐中打破教條性思維,突破我們傳統束縛,不斷豐富、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所以,始終堅持解放思想,不斷實現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一個鮮明且永恒的方向。

當下,我們要大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抱著一份無比執著的信念和勇氣去探索理論創新,對時代問題提出新的理論、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那些固步自封、默守陳規、缺乏探索精神和勇氣的人是不可能實現新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在時代化的潮流中,要一直保持高度的創新意識,不斷強化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與我國的國情、黨情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繼我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后的新產物,它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到了新的頂點,這充分體現了我黨順應時代潮流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度自覺性。

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初步形成,并以旺盛的發展活力、強勁的發展潛力和巨大的吸引力贏得了世界的關注和認可。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始終保持理論創新的高度自覺性,根據實際形勢和情況,不斷進行理論思考和理論創新,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發展。

第四,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我們說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補充和完善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聯系中國的實際,注重中國的特色和特點,始終將中國特色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所以,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在中國的具體體現。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與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不同方面而已,所以,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一個重要方向。時代性從深層次、本質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引領時代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在時間維度上的發展。民族性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把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元素糅合進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時代性和民族性緊密聯系,不可分割。

(作者單位: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責編 /于巖(實習)

馬克思主義衰敗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實現工業化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就開始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國情,探索工業化發展規律,力圖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工業化理論,為后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關鍵詞: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工業化思想;馬克思主義;創造性發展

實現工業化。使中國由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富裕先進的工業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就開始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即開始了工業化道路的實踐探索,從而也啟動了新中國工業化的理論建構,提出了一系列的工業化思想。這些思想總體上堅持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工業化思想,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一個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為什么要實現工業化和怎樣實現工業化的問題。研究建國初期黨的工業化思想對于積極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從“強國富民”的高度強調了工業化的必要性,統一了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

為什么要實現工業化?這是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實現工作重心轉移后,為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所必須回答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工業化思想為指導。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創造性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工業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定的階段。它是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而出現的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過程。它最早在西歐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完成。進而發展成為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目標。這一階段的最大特點就是機器大工業在生產體系中占主導地位。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滲透至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國家經濟形態由農業國轉為工業國。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時,資本主義工業化已為既成事實,它所創造的社會文明連同社會矛盾。都成為社會主義產生的客觀基礎。因此,在馬克思、恩格斯的主流思想中,工業化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在資本主義階段已完成歷史使命,不再存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問題。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理論體系中始終肯定了工業化對于勞動人民解放發展的重要意義。譬如。馬克思曾充分肯定過工業化所帶來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認為它使“相當大一部分參與農業的生產者不直接參加農業,而擺脫了農村生活的愚昧,屬于工業人口?!倍鞲袼乖谂衅阳敄|從小生產者利益出發而否定大工業發展的意義時指出:自從大規模機器大工業生產被采用之時起,工人的物質狀況整個講來是更為惡化了,——對于這一點只有資產者才表示懷疑。但是難道我們就應當眷戀那個(也是很貧乏的)埃及肉鍋。眷戀那只培養著奴隸精神的細小農村工業或眷戀那些“野蠻人”嗎?恰恰相反。只有那被現代大工業所造成的。已從一切歷史枷鎖包括把它束縛在土地上的枷鎖下解放出來并被驅進大城市的無產階級。才能夠實行那消滅任何階級剝削和任何階級統治的偉大的社會變革。

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也充分肯定了工業化對于無產階級政權存在、發展的意義,明確提出了在“一個農民國家”,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進行工業化的必要性。他認為:“開發資源、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于一個農民國家來說就更是如此?!薄皼]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能成為獨立國家?!敝挥邪l展工業。實現工業化才可以“把先進的產業工人聯合起來。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階級聯合起來?!彼??!吧鐣髁x的物質基礎只能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大機器工業?!?/p>

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工業化與社會發展的辯證思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就對中國工業化的必要性有了明確的認識。不僅把工業化看成是發展經濟的手段,而且把它看成“富國強民”的必由之路。1944年5月22日,毛澤東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舉行的歡迎職工代表的招待會上。首次提出了中國的工業化問題。他說:“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需有工業;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1945年4月,黨的“七大”報告深刻論述了中國的工業化與民主革命、與資本主義經濟的關系問題,并明確提出:“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苯▏院?,隨著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基本完成,我國進入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黨再次從“強國富民”的高度強調了工業化的必要性,把實現工業化作為振興中華、擺脫落后的奮斗目標。列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發布之初,黨和政府都習慣于用“工業化”這個詞來談論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工業化體系建設的設計中,一方面,努力創造條件,積極推動原有的“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同時,堅持把能制造重型機器、重要材料、精密機器和能制造新式的、保衛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等作為工業化發展的重要部分,以改變我們“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落后狀況。另一方面。又決心以工業化為手段改變中國百姓生活窮困的現實,使工業的發展惠及農業,提出了要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思想,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把全中國人民在新的社會里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作為中國工業化的現實規劃。事實證明,黨在建國初期對中國工業化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認識,統一了全國人民的經濟建設思想,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特別是使國防力量在較短時期內得到了極大的強化,有利于我們捍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人民現實工業強國的信心,是對馬克思主義工業化必然性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二、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工業化的“市場動力”思想??隙耸袌鲈谏鐣I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我國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先聲

從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來看,它總是與市場化進程相伴相隨,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市場化的發展催生了工業化,另一方面,工業化又加速了自然經濟的瓦解,促使了生產的商品化、專業化發展,使市場化范圍不斷擴大。從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工業化產生的分析中,明確提出工業化之路是從市場化開始的,市場化是工業化的必要前提和條件。亦即先有市場革命,才有工業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交往與生產力”一節中詳細論述了封建經濟向

資本主義經濟的過渡:它始于16世紀脫離行會約束的“特殊的商人階級”的出現,造成城市間生產的分工,從而工場手工業興起。隨之競爭使商業政治化,諸如殖民主義、保護貿易、民族國家形成以至英、法革命和海上戰爭到18世紀晚期,世界市場的巨大需求產生了機器大工業。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以前那種封建的或行會的工業經營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隨著新市場的出現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場手工業代替了這種經營方式”:“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馬克思還曾形象地描述了市場化(貿易擴大)與工業化(大工業產生和發展)的關系,他說:“當貿易在英國已發展到手工勞動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人們就感到需要機器。于是人們便想到應用18世紀時即已充分發展的機械學”。

正是由于市場對于工業化存在動力作用,因此“一個農業國家”的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后,其工業化建設就要充分利用市場的動力作用。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提出了利用市場來促使工業化發展的思想。他認為:一個政黨如果“試圖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國營的交換的發展,即商業的發展”,“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殺。說它在干蠢事,是因為這種政策在經濟上行不通;說它在自殺,是因為試行這類政策的政黨,必然遭到失敗?!彼f:“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同中世紀制度、同小生產、同小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p>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有利用市場促進經濟發展的思想。在建國初期的工業化建設中。又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認識到了工業化不能排斥市場的作用。1956年中共“八大”通過了陳云提出的“主體——補充”的設想,即社會主義經濟可以存在少部分的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1956年底毛澤東提出過他的“新經濟政策”構想。明確表示要允許國家市場的對立物自由市場的存在;允許國營企業的對立物地下工廠的存在;允許私營工廠的出現,允許華僑投資辦廠等;認為“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梢蚤_私人大廠,訂條約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沒收??梢蚤_投資公司,還本付息??梢愿銍鵂I,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灰性?,有銷路。就可以搞?!蓖瑯?,劉少奇也曾指出,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有些資本主義或小生產者,有什么不好呢?這對人民有利”;資本家可以蓋廠、開私人工廠,“我們國家有百分之九十幾的社會主義,有百分之幾的資本主義,我看并不可怕,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補充?!敝芏鱽硪舱f:“主流是社會主義,小的給些自由,這樣可以幫助社會主義的發展……我看除了鐵路不好辦外,其他都可以采取這個辦法”?!按竺旱V國家開辦,小的合作社,私有都可以開”?!肮I、農業、手工業都可以采用這個辦法”?!坝行┧饺宿k的小學,也可以讓他辦下去。大概工農兵學商除了兵以外,每一行都可以來一點自由,搞一點私營的。文化也可以搞一點,這樣才好百家爭鳴嘛!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搞點私營的,活一點有好處?!钡鹊?。這些思想實際上都是充分肯定市場對于工業化發展的動力作用,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工業化市場動力思想的繼承和創造性發展,也是我國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先聲。

三、堅持工業化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實行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工業化。貫徹既要現實工業化,又要人民享用工業化成果的效率和公平兼顧的社會主義原則思想

馬克恩和恩格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一方面指出了工業化是資本主義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另一方面他們通過對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矛盾的分析,看到了工業化與社會制度的演變關系,認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所引起的生產力飛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已使資本主義制度不能容納工業化所帶來的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從而推導出工業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恩格斯在1847年指出:“隨著產業革命的發展,隨著擠掉手工勞動的新機器的不斷發明,大工業把工資壓得越來越低,把它壓到上面說過的最低額,因而無產階級的處境也就越來越不堪忍受了。這樣,一方面由于無產階級不滿情緒的增長,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力量的壯大,工業革命便孕育著一個由無產階級進行的社會革命?!薄按蠊I使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組織成為絕對必要的,在這個新的社會組織里,工業生產將不是由相互競爭的廠主來領導,而是由整個社會按照確定的計劃和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來領導?!贝蠊I及其所引起的生產無限擴大的可能性。使人們能夠建立這樣一種社會制度,在這種社會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將生產得很多,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由此可見,現代社會中造成一切貧困和商業危機的大工業的那種特性。在另一種社會組織中正是消滅這種貧困和這些災難性的波動的因素?!?/p>

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從俄國的國情出發。采取了發展自由貿易和商業、實行租讓制和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等國家資本主義政策。但在列寧的工業化理論里。國家資本主義的前景始終是社會主義的,是把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通過國家資本主義這個中間環節,最終把千百萬小農和私人資本主義引上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工業化的社會主義原則,始終堅持工業化發展應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思想。首先,中國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之上實現工業化。毛澤東曾深刻地指出:“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其次,中國也不可能采用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模式。一方面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在西方行得通,在中國卻行不通:另一方面,中國革命勝利后,也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道路。盡管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的發展理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速度有時也可能是比較快的。但這是一條使少數人富裕,大部分人貧窮的兩極分化日益加劇的道路,是一條以血淋淋的資本原始積累為起點,以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特別是廣大農民的利益為前提的道路,是對世界上的落后國家和地區實行瘋狂侵略和掠奪而發展起來的道路。就如劉少奇所指出的:“中國要工業化。路只有兩條:一是帝國主義,一是社會主義。歷史證明,很多工業化

的國家走上帝國主義的路。如果在沒有工業化的時候。專門想工業化,而不往以后想,那是很危險的,過去日本和德國就是個例子”。所以,中國的工業化只能是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毛澤東認為,中國的工業化實現之前景必須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是實現中國工業化在社會制度方面的最佳選擇。既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就應與資本主義工業化有本質之別,資本主義工業化過程可以是一個社會集團財富和地位的崛起伴隨另一個更大的社會集團的生存資料的失落,而中國要走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不僅要使社會財富得到大量的快速的增加,還要使廣大勞動者成為社會財富的享用者,從根本上改變少數人集團對多數人集團勞動無償占有的局面。從而。既要實現工業化,又要人民享用工業化成果,這是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工業化思想鮮明特征。為了實現效率和公平兼顧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堅持實行公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在醞釀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時,關于工業化問題,毛澤東先是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后將其明確改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對‘牡會主義工業化”含義作了明確的解釋,強調“優先發展國營經濟并逐步實現對其他經濟成分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比重不斷增長”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重要特點之一,從而使中國工業化路線的制定和實施確保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中國共產黨堅持工業化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表明了中國的工業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把農民逼為雇傭勞動者的原始資本積累方式,也與蘇聯通過農副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實現高積累“把農民挖得很苦”的工業化道路有很大區別。它是一條切合中國國情的,既能實現國家富強,又能使包括農民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型的工業化發展思路。是對馬克思主義工業化的社會主義前景思想的創造性發展。

四、堅持以“科技革命”帶動工業化的思想,強調要把工業化提高到廣泛采用人類社會最新科技水平上來,用人類社會的最新科技成果武裝工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延伸了馬克思主義工業化科技動力思想

工業化與科技進步總是相輔相成的。馬克思主義的工業化理論充分肯定了科技力量對工業化發展的推動作用。提出了后發國家應充分利用人類社會最新科技成果實現工業化的思想。馬克思晚年還特別提到,科技落后的東方國家,應當充分利用與西方資本主義處于同一時代的優勢,采用科技的移植方式來實現“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享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列寧在領導蘇俄的工業化過程中,清醒地認識到世界科技的發展指引著現代文明發展的大道,提出了要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和恢復大工業的思想。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惟一的物質基礎,就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大機器?!辈⒅赋雎浜髧覍崿F工業化不能從小生產的狹隘眼界出發,在落后的技術水平基礎上搞人海戰術,而應以最新的科技成果來推動工業化的發展。他說:“必須在現代最新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恢復工業和農業?!诹⒆阌诂F代科學技術、立足于電力的現代技術基礎上使農業和工業都得到改造和恢復?!?/p>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吸收了世界工業化與科技革命的歷史經驗,清醒地認識到:“資本主義各國,蘇聯,都是靠采用先進的技術,來趕上最先進的國家,我國也要這樣?!睆亩?,創造性地提出了工業化的科技革命思想,十分重視科技力量對工業化發展的拉動作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技武裝工業的理論。

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我們過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國主義,歷來受人欺負。工農業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睘榱私鉀Q工業化的科技問題,中國共產黨一方面提出要向外國學習,認為“一切國家的好經驗我們都要學,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一點是肯定的?!辈娬{:“自然科學方面,我們比較落后,特別要努力向外國學習?!鈬Y產階級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绷硪环矫?,黨十分重視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毛澤東曾說,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而科學技術要搞上去,又必須依靠知識分子。在1956年1月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技術革命”的思想。他說。過去我們進行的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已經結束,但我們面前還有革命的任務。就是“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搞技術革命,沒有科技人員不行,不能單靠我們這些大老粗,中國要培養大批知識分子。要有計劃地在科學技術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1957年毛澤東在《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中說:“為了建成社會主義,工人階級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干部的隊伍,必須有自己的教授、教員、科學家……這是一個宏大的隊伍,人少了是不成的?!?958年,毛澤東則明確提出,全黨工作重點自1958年7月1日以后轉到“技術革命”上去。他說:“我們一定要鼓一把勁,一定要學習并且完成這個歷史所賦予我們的偉大的技術革命”等。為此,黨大量培養技術人才。在全國范圍內,設置各類工農學校技術學校,調整高校及其專業設置,普及中小學教育,掃除文盲,選拔優秀分子當蘇聯專家的助手,在工作中學習技術,并派遣大批知識青年赴蘇聯留學,將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此外,團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充分利用資產階級現有的技術人才,為工業化建設服務等。

在新中國初刨工業化的時候,也正是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涌動時期。中國要實現工業化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堅持以科技帶動工業化。即把工業化提高到廣泛采用人類社會最新科技的水準上來,用科學技術改造、恢復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中國工業化的進程,提高國際競爭力。顯然,以“科技革命”帶動工業化的思想。其主旨同樣是強調要用人類社會的最新科技成果武裝工業,它是馬克思主義有關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延伸,是中國共產黨洞察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趨勢,依據馬克思主義工業化的科技動力思想,審視我國工業化現狀而得出的科學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工業化思想的創造性發展,對于今天的自主創新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堅持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工業化協調發展的理論,指出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是一個辯證統一體。從工業化的內容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思想

所謂工業化的協調發展。主要是指在工業化的過程中,要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馬克思主義關于工業化協調發展的理論,主要體現在列寧的工業化發展理論當中。

十月革命勝利后。為盡快恢復和發展生產,列寧提出了工業化協調發展的理論。列寧認為,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應優先發展重工業,但重工業也不能脫離農業和輕工業而孤

立發展。他在分析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和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現象時。進一步分析了生產資料生產對消費資料生產的影響和作用,明確提出了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理論。他認為,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最快,其次是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的生產。在提出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時,列寧特別強調了恢復和發展重工業的意義,認為“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币虼怂鲝垖崿F社會主義工業化。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但與此同時,列寧又指出:盡管“社會產品的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的制造)能夠而且應當比第二部類(消費品的制造)發展得快。但是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生產資料的生產可以完全不依賴消費品的生產而發展,也不能說二者毫無聯系?!a消費(生產資料的消費)歸根到底總是同個人消費聯系著,總是以個人消費為轉移的?!币虼?,他主張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必須兼顧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實際上就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協調發展思想。

在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堅持和運用了列寧關于工業化協調發展的理論。提出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是一個辯證統一體的思想,主張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同時抓好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協調發展思想。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钡?,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么發展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背?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明確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的思想。他說:所謂工業化道路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我國是一個大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叭绻覀兊霓r業能夠有更大的發展,使輕工業相應地有更多的發展,這對于整個國民經濟會有好處。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它就會更快地發展。這樣,看起來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實際上不會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等等。

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運用列寧關于工業化協調發展的一般原理的同時,又發展了他的思想。這主要表現為,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優先發展重工業,更加看重的是它對中國達到國家富強、民族繁榮和在強大的反動勢力包圍之中求得社會主義生存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通過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的分析,最終從工業化的內容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思想。這種工業體系首先表現為其獨立性,即通過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使我國的工業體系能自力更生地生產各種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各種產品,能夠滿足社會擴大再生產和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技術改造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滿足國防現代化和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需要。其次表現為其完整性,即通過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使社會主義工業體系中的工業的部門比較齊全,既有重工業、又有輕工業,既有基礎工業、又有加工工業。既有國防工業、又有為農業服務的工業,而且,這些工業都能有計劃按比例地得到發展。最后表現其先進性,即通過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使社會主義工業體系日益發達,使各個構成部門是用較新的技術武裝起來的,勞動者掌握了較新的科學技術并能在生產過程中直接使用,使勞動生產率最終能夠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總之,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的規律和結果的科學描述,到列寧提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的工業化思想,再到后來的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政策,都沒有也不可能解決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極端不平衡的農業大國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問題。但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思想,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實踐的寶貴理論財富。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工業化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本國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的工業化思想。盡管這種工業化思想體現著粗放型、封閉式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特征,但這種工業化思想,在建國初期對建立起獨立的工業化體系是完全適合的,建國初期我國工業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也證明了一點。因此,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工業化理論,對今天的新型工業化建設,也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衰敗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為了全面考察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的進程,探索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中國發展的規律,運用歷史分析和歸納研究的方法,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作了概括論述。研究表明: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社會學基礎理論研究,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結構、人民內部矛盾的深刻分析,“社會學需要趕快補課”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學研究四個主要階段,這四個階段是一脈相承、不斷推進的,通過研究,以期對和諧社會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學的發展有所貢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特色社會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以歷史唯物論為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的社會學學說,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繼者的社會學思想、社會學說,以及當代學者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所闡述的社會學理論和學說。它以歷史唯物論為指導,從創立伊始就表明自己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向壓迫無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社會挑戰,因此它與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所代表的西方社會學相對立。學術界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發展的歷程,概括為兩種不同的形態:“革命批判性形態的社會學”和“維護建設性形態的社會學心”。前者針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對舊社會的否定而言,后者則是就它對社會主義新社會的建設和維護而言。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的進程,既要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前馬克思主義革命批判性形態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又要研究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馬克思主義維護建設性形態社會學在中國的崛起和新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思想傳入中國

早在19世紀末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西學,向西方尋求真理,并譯介西方社會學著作的同時,有關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生平與救國救民思想的介紹和討論也開始出現于中國思想界。1899年,《萬國公報》4月號發表了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節譯的蔡爾康的《大同學》一文,提到近世學派中“有講求安民新學之一派,如德國之馬客思”。這里的“馬客思”即是Marx在我國的最早譯名。隨后,有關馬克思和馬克思社會學說的介紹陸續出現在報章雜志和各類書刊。但這段時期思想界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和討論還是零碎的。陳獨秀等人發起的反對封建主義的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系統傳人中國并在中國生根、開花,客觀上準備了思想條件。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思想被越來越多的先進青年所接受。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傳人中國以后,就對封建專制主義采取批判與否定的態度,把徹底打碎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新制度作為其最終目的。馬克思主義革命批判性形態社會學思想的傳播,激起資產階級學者的不滿與恐慌。胡適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在他看來,“現在中國應該趕緊解決的問題,真多得很”。他提出:“請你們多研究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如何解決,不要高談這種主義如何新奇,那種主義如何奧妙?!焙m讓人們只去研究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對中國社會各種嚴重問題,主張進行一點一滴的改良,其實質是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客觀真理性,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李大釗在《每周評論》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針對胡適的觀點指出,實際的問題固然應當研究并加以解決,然而任何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有一個絕大多數人民所支持的一個偉大的運動。只有通過這種運動,使社會問題的解決變成多數人的共同活動,實際的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馬克思主義理論經過李大釗等人的傳播,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中國的產生,起到播種、催芽的作用。

在中國早期社會學的發展過程中,李大釗、瞿秋白、李達等人還對社會學的基礎理論進行探討。他們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對以孔德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社會學的理論缺陷進行批判,開始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中國化的歷程。其中李大釗在1920年前后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唯物史觀在現代社會學上的價值》等文章中,提出唯物史觀是社會學研究的法則。他指出,唯物史觀“于社會學上的進步,有很大很重要的貢獻。他能造出一種有一定排列的組織,能把那從前各自發展不相為謀的三個學科,就是經濟、法律、歷史,聯為一體,使他現在真值得起那社會學的名稱”。瞿秋白也在他的《現代社會學》一書中,對社會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社會學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共同生活的形式及內容非常復雜,客觀上需要有一個體系完整的科學,從根本上研究社會的情況下出現的。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及其一切現象,并研究社會形式的變遷,各種社會現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變遷之公律的科學”。李達是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社會學學者之一,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現代社會學》一書中,這是從唯物史觀出發系統完整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原理的著作。李達認為社會的本質“非由契約而成,非由心性相感作用而起,亦非如有機體之完全受自然法則所支配,乃由加入生產關系中之各個人結合而成”。社會學的使命“在于發現社會組織之核心,探求社會進化之方向,明示社會改造之方針而已”。李達從唯物史觀出發進行的社會學研究,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中國化做出重要貢獻。

二、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中國化

(一)對舊中國社會結構的準確分析,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創造性運用的重大成果

毛澤東在1925年所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的有益嘗試和重要成果。文章通過分析,指出了無產階級最廣大和最忠誠的同盟軍是農民,而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則是一個動搖的階級。此文初步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同盟軍以及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這篇文章既是重要的政治文獻,也是一篇明顯具有馬克思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著作。毛澤東用階級、階層分析的方法,正確地分析中國社會實際,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史寫下光輝的一頁。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性質、社會各階級狀況及社會結構所做的具體分析,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法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學以社會作為研究對象。社會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內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以及各階級之間的矛盾是推動著社會前進的動力。研究社會現狀,探究革命性質,離不開對社會矛盾狀況的分析,也就是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狀況和性質的分析。資產階級社會學把社會視作永世不變的抽象物,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則要求首先弄清楚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狀況,也就是社會的性質,這是研究和把握社會實際的大前提。進而言之,社會又分為不同的階級,研究與

分析社會,必須從社會的階級階層關系著手?!吨袊鐣麟A級的分析》主要從占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以及是否有剝削行為,作為劃分階級的主要標準。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不但分析了各階級的總體情況,而且把各階級劃分為不同的階層,進行了階層分析,使之更加符合我國的社會實際。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方法論和他所創建的階級、階層分析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中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果。

(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的充分展示

我國在1956年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同年8月召開的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鄭重宣布,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在同時,受國內外錯誤思想影響以及工作中的失誤,當時也出現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中各種矛盾的不同性質及其相互關系,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處理不同性質的矛盾,就成為社會主義新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在1957年寫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文章系統分析了人民內部矛盾的各個方面及其性質、特點、矛盾轉化的可能性,以及處理這些矛盾的方針和方法,幫助人們認識和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創造性運用與發展,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建設奠定基礎。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學,是具體研究社會生活中的矛盾,以及由這些矛盾所構成的社會關系的形式與機制的一門學科。我國社會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在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對我國當前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在正常運轉下所形成的社會關系,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分析這些關系的形式、結構、規范和行為方式,研究它們的發展規律與機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毛澤東所做的社會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法論的重要體現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十分注重調查研究,堅持倡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反對理論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他通過調查研究,透徹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精髓,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將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把革命推向前進??梢哉f,重視調查研究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的重要一環。

毛澤東把社會調查研究作為進行實踐活動的基本工作方法,在調查研究中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他從中國革命實踐出發確定調查研究課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調查研究。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他大量調查了解農民和農村社會,探索土地革命的規律和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組織農業合作化調查,以掌握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規律。他研究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等,所有這些都是毛澤東開展調查研究的生動體現。在調查的基礎上把調查研究的成果轉化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指導實踐?!吨袊鐣麟A級的分析》、《論十大關系》等就是這方面的典范。

在調查研究中堅持群眾路線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一貫強調的思想。他認為領導者只有先當群眾的學生,才有可能當群眾的先生?!耙磺袑嶋H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去!”因為廣大人民群眾是革命實踐活動的最直接、最具體的參加者,對客觀事物和實踐效果的了解及認識也最豐富、全面和真實。領導者的思想、意見只有來自群眾的實踐,才能真正轉過來為群眾服務。

三、鄧小平提出社會學“需要趕快補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提出了:“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边@是在中國重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第一個聲音,從此掀開了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新篇章。

鄧小平社會學思想的理論核心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他是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維護建設形態方面,從宏觀社會發展的角度對社會學進行研究和論述的集大成者。他不僅提出了中國社會學的“補課”論,為我國社會學的恢復和重建鋪平了道路,而且還對我國改革開放、如何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及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發展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和全面的思考,這些論述都體現了他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從而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中國化。

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鄧小平認為,中國必須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后面貌,進一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庇纱丝梢钥闯?,改革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所呈現的重大意義。它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解放生產力,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最有效途徑。

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鄧小平社會發展觀和保障觀的充分展現。鄧小平的社會發展觀和保障觀,就是要保障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他指出,我們奮斗了幾十年,就是為了消滅貧困。我們已經達到了解決溫飽問題的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是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個目標是在21世紀的50年內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是鄧小平總結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而形成的實事求是的社會保障觀。對于如何擺脫貧困,保障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和提高,鄧小平指出:“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眻猿止膭钜徊糠值貐^和一部分人通過誠實的勞動和合法的經營先富起來,提倡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和保障觀。

“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鄧小平社會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以其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巨大的理論勇氣,吸收和借鑒國內外關于發展研究的科學成果,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結合起來,進行了卓越的理論創新,闡述了當代中國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和解決了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發展的問題,強調在發展道路問題上,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

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學說,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這都是鄧小平社會發展思想的核心。

四、費孝通與中國特色社會學研究

費孝通是中國社會學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就在社會學研究中取得了輝煌成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費孝通帶領社會學學者開始了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工作,從而把中國的社會學研究推向新高潮。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學研究的進程。

小城鎮研究的新開拓。1981年費孝通四訪江村時,中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農村發生急劇變化并出現某些新問題。例如大城市人口膨脹、農村過剩勞動力沒有出路等。費孝通認為小城鎮問題不是孤立的,必須把它放在廣闊的城鄉關系中進行研究。1983年,費孝通對江蘇大江南北進行了深入調查,并在吳江考察后,寫出《小城鎮大問題》的一文。文章提出了建設小城鎮的方向性問題。從此小城鎮研究走出江蘇,走向全國,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性課題?,F在已經為人們所熟知的“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等,既是學術研究的成果,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途徑。小城鎮研究的價值在于它為中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實現指明了發展方向,從一個更深層次的論題來說,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關系的新發展。

家庭社會學研究。費孝通的《生育制度》一書是他在家庭社會學研究中的代表作。該書運用比較社會學觀點,對不同社區、不同文化的社會進行比較研究,對家庭與子女的撫育關系,提出了自己的創見:結婚是為了子女的撫育任務得到落實和保證而由社會規定下來的一種制度;家庭是父、母、子女三方所組成的一個三角形結構等等,使家庭社會學的研究在理論上前進了一步。社會學重建以來,費孝通循著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變遷的主題,繼續開展對家庭的研究。他于1982年寫出《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一文,說明中國家庭結構小型化的復雜變化情況。1983年他發表《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文章首次提出中西文化在親子關系上的差別,深刻分析中國當前家庭結構變化的許多問題。在1985年,他發表《三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一文,進一步分析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家庭結構核心化和主干家庭的凝固力和分化力正在相持狀態的原因。費孝通按照“結構”和“功能”兩條主線對家庭社會學進行研究,這在中國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中是獨特的。

少數民族發展研究。費孝通從1935年到廣西花籃瑤地區進行社會調查起,就對中國民族問題,特別是少數民族問題的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礎。他在民族研究上最重要成果體現在1989年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形成的特點》一文。文章是費孝通結合自己半個世紀以來對中華民族的研究工作,從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各方面對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做了綜合性分析研究,提出多元一體格局的思想,為今后的研究工作開拓了新的視野。多元一體格局的思想,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特點,并與當前中國的現代化問題聯系起來。其思想的重要性已遠遠超出社會學的學術領域,對當前少數民族研究工作和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隨著社會學的恢復和逐步發展,社會學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理論工作者力圖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創建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學的思路。

所謂中國特色社會學,是指:“關于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科學?!逼溲芯績热葜饕ㄉ鐣\行論、社會轉型論、社會學本土化以及社會互構論四個方面。這是繼費孝通之后,學者們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

社會運行論的主要觀點是從中國社會治亂興衰的獨特視角出發,借鑒實證社會學關于社會秩序和社會運行發展的理論,把社會運行概括為“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中性運行和模糊發展、惡性運行和畸形發展”三種不同的發展類型,社會轉型論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末,它首先是對中國經過十余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生活發生日益深刻的結構變遷的重要理論概括?!吧鐣D型是指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就是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半封閉的傳統型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型社會的轉型?!鄙鐣D型的具體內容包括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這都主要通過發展生產力和確立新的社會經濟秩序來實現。社會學本土化的觀點認為,中國社會學的本土化,本質就是要求中國社會學能正確地描述和解釋中國的社會現實,預測中國社會發展的前景,從而有助于中國社會的實際發展。社會學本土化堅持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借鑒、揚棄國外社會學,特別是西方社會學的問題,建構根植于中國社會生活的社會學理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學的發展。當今中國社會學本土化的標志是有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形成,社會互構論主要圍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展開。它認為過去那種以征服自然、控制資源為中心,社會和自然不協調、與個人不和諧的舊式現代性,已經落后于時代的要求;探索新型的以人為本,追求社會和自然協調、與個人和諧的新型現代性已成為一種勢在必行的潮流和趨向。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學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取得的最新成果。在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新時期,社會學學科建設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時代的挑戰。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學科,使之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更好地實現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將是社會學者思考的重大課題。

上一篇:高校檔案信息化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開放型計算機網絡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