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憲法民生保障探究論文范文

2024-01-27

憲法民生保障探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教學核心目標是指在若干教學目標中,總有某個教學目標起到核心引領作用,它是貫穿全課的主線,所有的教學素材、教學環節及教學問題都要圍繞這個主線展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歷史課堂教學要始終圍繞核心教學目標,確立教學中心內容、創設探究性學習中心問題、突出教學中心情境。

【關鍵字】核心目標 歷史課堂教學

核心目標的提出,是指在若干教學目標中,總有某個教學目標起到核心引領作用,在對三維目標有統一性理解的基礎上,在具體的單元、課時教學設計中,選擇某些維度作為核心目標,結合其他維度的相關因素構成具體的教學目標體系[1]。正是這個核心的東西,成為貫穿全課的主線,所有的教學素材、教學環節及教學問題都要圍繞這個主線展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歷史課堂教學要始終圍繞核心教學目標,確立教學中心內容、創設探究性學習中心問題、突出教學中心情境。

一、圍繞核心目標,確立歷史課堂教學中心內容

新課程教學反對機械地“教教材”,提倡靈活地“用教材教”,這就需要對教材內容作科學、合理、適度的整合。確定教學核心目標,圍繞核心目標,確立歷史課堂教學中心內容,這個中心內容處在整課知識結構的核心地位,是其他內容所不能取代的。

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深入研究分析提煉主題,確定教學核心目標。本課有三個目: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時期的經濟(即斯大林模式)?!稓v史課程標準(實驗)》要求:“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备鶕n標要求,我將教學內容重新整合如下:

1.追隨“夢想”的實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面對現實的“追夢”實驗:新經濟政策;

3.回歸“夢想”的實驗:斯大林模式;

基于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領導人和人民深受馬克思主義描繪的“共產主義夢”的影響,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就開始為實現“共產主義夢”而實驗,其后的新經濟政策只不過是為實現“共產主義夢”而暫時放緩前進的步伐。而“斯大林模式”,就是蘇聯人回歸“共產主義夢”、加快實現“共產主義夢”的實驗。所以,我確立“蘇聯的共產主義夢”為教學核心目標,圍繞這一核心目標,我將“回歸‘理想’的實驗:斯大林模式”確立為本課的教學中心內容,而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作為教學的兩個輔點內容,力求在一個中心上深入,在兩個輔點上拓展。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緊扣“蘇聯的共產主義夢”這一教學核心目標。例如:

(1)展示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構想: “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一一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币觥白冯S‘夢想’的實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展示“追隨‘夢想’的實驗”受挫后列寧的反思:“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引出“面對現實的‘追夢’實驗:新經濟政策”;

(3)列寧逝世后,由于新經濟政策不能迅速為工業化積累資金,斯大林斥“新經濟政策”為“共產主義的倒退”,重拾“共產主義夢”。

在緊扣“蘇聯的共產主義夢”這一教學核心目標的前提下,我又以“回歸‘夢想’的實驗:斯大林模式”為本課教學中心內容,具體操作如下:

1.新經濟政策作用的歷史細節一一杰爾諾沃村“伊里奇之燈”

“在我們的家里裝上了這么美妙的燈,這是過去任何一個政權都沒有替我們做到的??茨菬艄忾W爍起來,照亮我們的農舍。心里是如此歡樂和愉快,禁不住要高聲喊叫:蘇維埃政權,你干得多么出色!” 設問:人民叫好的新經濟政策為何沒能實行更久一些? (通過探究,引出斯大林模式)

2.回歸“夢想”的實驗:斯大林模式

3.課堂分組探究學習:如何評價斯大林模式?通過斯大林模式, “蘇聯的共產主義夢”實現了嗎?為什么?

通過上述的教學環節,既呼應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兩模塊知識點,又體現了“斯大林模式”這一中心教學內容。

如此設計,就避免了課堂教學過程中旁枝斜逸,游離重點,出現“雙中心”、“多中心”,實際上是無中心的現象。又做到了緊扣教學核心目標。

二、圍繞核心目標,創設歷史課堂教學探究性學習中心問題

普通高中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生和合作學習,這類學習都應當是基于“問題”。特別是探究性學習在高中階段顯得尤為重要,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就高中歷史學科而言,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深度思考、理性思辨,是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目標。

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探究性學習模式,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選擇是否用探究學習方法,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探究。關鍵在于哪些問題是需要學生探究的問題,教師又如何提出探究性的問題。

在岳麓版歷史必修1《辛亥革命》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材中涉及到的主要教學問題厘清如下:

1.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條件有哪些?

2.三民主義的內容有哪些?其核心內容?

3.革命派與改良派的思想論戰的內容是什么,影響如何?

4.《臨時約法》的目的?作用?《臨時約法》從美國憲法中吸取了哪些思想?

5.中華民國政體與歐美政體比較,它們的本質是否一致?為什么?

6.分析袁世凱能夠篡奪革命果實的原因。

7.如何理解辛革命是中國近代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8.辛亥革命的有何歷史意義(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化有何影響)?

9.如何評價辛亥革命?

通過認真研讀課標和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核心目標定義為:如何評價辛亥革命。在上述開列的教學問題中,有的是一般陳述性的問題,有的是一般分析性的問題,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一節課不允許有多個探究的問題,有些陳述性知識,也不需要學生去進行探究。圍繞本課的教學核心目標,我創設的本課教學探究性學習中心問題就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

為引發了學生探究解疑的興趣,在師生、生生互動中,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我為學生提供了兩組共6則史料:

第一組:同一時代對辛亥革命的不同態度和評價。

材料一:民國三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老農,因戴氏身著日本服裝,老農遂問其國籍。戴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乎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戴氏告訴老農“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恍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p>

一一唐文權、桑兵編:《戴季陶集》

材料二:(1911年12月24日)慶親王對他(英國公使朱爾典)說: “所有在上海和華南的外國人都贊成共和,委實令人心痛?!?/p>

——[澳]駱惠敏編《清末民初政情內幕一莫理循書信集(上卷)》

材料三:1月27號,法國外長告訴法國駐倫敦等地大使:迄今為止,六國至少分別地表現出了他們不介入的愿望。它們拒絕了對清皇室的金錢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絕了對南京臨時政府的任何承認。

一一章開沅等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

第二組:現代不同時期對辛亥革命的不同評價。

材料四: “文革史學”站在以農民階級為主體的被剝削階級的立場上,……突出了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代表的光輝形象,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包括革命派則被丑化、矮化,甚至孫中山也難以幸免。

材料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創建了中華民國,……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貧窮、落后、分裂、動蕩、混亂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失敗了。

一一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勇教授

這一教學環節將學生引導到問題情境中去,促使他們去發現問題,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學生在收集、整理、比較、篩選、分析、歸納、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不僅掌握基本的史實、概念,同時了解歷史研究的基本理論、方法和過程。這既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隨著該教學環節的完成,本課的核心教學目標也隨之順利達成。

三、圍繞核心目標,突出歷史課堂教學中心情境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必要的教學手段,其功能最突出的一點即引導學生進入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中獲得情境的認知和情感的體驗。歷史教學沒有情境,教師往往就會上成千巴巴的說教,學生很難產生學習過程的體驗;但一節歷史課不是情境創設越多越好,由于沒有選擇取舍,突出一個中心,結果情境變得多而濫,學生看得眼花繚亂,難以進人情境思考問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筆者在上岳麓版必修2《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一課時,確立“分析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做為本課核心教學目標,在情境創設上沒有一味求多,始終圍繞核心教學目標,突出“iPhone”一個中心情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向學生展示了最新款的“iPhone X”手機實物后,向學生介紹:

“iPhone是蘋果公司旗下研發的智能手機系列。第一代iPhone于2007年6月29日正式發售。iPhone X于2017年9月13日發布。iPhone是全球銷量第一的智能手機,據統計,iPhone平均每秒售出4.6部。而根據聯合國統計當前全球平均每秒嬰兒出生率為4.2,意即iPhone每秒鐘的銷量比世界嬰兒的出生率還高。iPhone真正實現了貿易的全球化?!?/p>

介紹完后,我借助“iPhone”情境進行設問: “iPhone為什么能夠實現了貿易的全球化?”從而引發學生對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原因的探究。

分析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利弊是本課的核心教學目標。在引導學生分組完成探究“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利弊”這一核心教學目標時,我仍然借助“iPhone”創設情境進行設問:“如果沒有世界經濟全球化,我們能這么迅速快捷的買到‘iPhoneX’等產品嗎?同時,假如‘iPhone’在我國各大城市都設立生產公司,假如我們中國人人都用‘iPhone’的話,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借助“iPhone”情境進行思維拓展,深思、探究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學生在老師創設的“iPhone”這一中心情境的幫助下,順利地完成了分組探究學習。

歷史教學的情境是豐富多彩的,創設情境的手段也多種多樣的,但就整體的歷史教學而言,絕不意味著一節課創設的教學情境越多越好。一節課要始終圍繞核心教學目標突出一個中心情境。舉一而反三,觸類而旁通,一個中心情境創設得好,會比創設多個情境的教學效益還要高。

構建教學核心目標也就是課堂教學目標的聚焦,教學目標的聚焦會帶來教學內容和教學行為的聚焦。圍繞核心目標,開展歷史課堂教學不但對聚焦課堂起著關鍵作用,而且對提高教學效率有不沒之功,一方面有利于讓學生在單位時間里集中精神,解決相對穩定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從線性的歷史學習走向結構式的歷史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向陽《歷史教學論》,長春出版社,2012年版,P17 4-184.

憲法民生保障探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流動老人是我國城鎮化與老齡化發展的產物。他們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合情況不僅關系著其身心健康狀況,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從我國目前流動老人社會融合情況來看,他們在經濟融合、文化適應、社會適應、結構融合、身份認同等方面還面臨著各種阻礙,這與我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社區組織功能的弱化、家庭關懷的缺失以及老年人自身限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必須繼續完善我國制度保障,加強構建社區共同體,強化家庭關懷,提升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推動我國“積極老齡化”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城鎮化;老齡化;流動人口;社會融合

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流動老人這一特殊群體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我國老年流動人口數量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已經從2000年的503萬人增加至2015年的1304萬人,年均增長6.6%[1]??梢?,流動老人已經成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一個日漸龐大的群體,關注這一群體在流入地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已經變得非常重要。

在我國,流動老人兼具流動和老齡的特點,與傳統農民工不同的是,大多數流動老人都是隨子女遷移而來,承擔著照料晚輩的責任。也就是說,大部分流動老人是被動的遷移。并且,流動老人已經進入生命歷程的后期,身體機能、社會適應能力等都有所下降。當他們進入陌生城市后,往往面臨著社會資本重構、社會支持減少、社會融入困難等問題,成為流入地中社會融入最困難、心理健康風險最突出的群體。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入情況不僅關系著流動老人的身心健康,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因此,在我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探究我國流動老人社會融合狀況對我國“積極老齡化”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會融合

(一)社會融合的含義

關于社會融合,我國學者有著不同的界定。任遠和鄔民樂認為社會融合是個體之間、群體之間、文化之間互相配合、互相適應的過程,并以構筑良性和諧的社會為目標[2]。學者悅中山則將社會融合定義為農民工和城市市民之間在文化、社會經濟和心理等方面的差異的消減[3]。張鵬等認為社會融合是農民工到城市務工后不斷被城市的環境所同化和他們自身逐漸認同城市生活方式的一個過程[4]??梢?,當前我國學界普遍認為社會融合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社會融合的程度影響著和諧社會構建的程度。因此,本文將社會融合界定為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流動群體融入城市社會,與城市市民之間雙向互動與相互適應的過程。

(二)社會融合的測度

社會融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著豐富的測量維度。國外學者戈登最早對社會融合進行了維度劃分,他將移民社會融合劃分為結構性和文化性兩個維度[5]。楊格-塔斯提出了社會融合包括結構性融入、社會文化融入及政治合法性融入三個維度[6]。恩澤格爾則提出社會融合包括社會經濟融入、文化融入、政治融入、主體社會對移民的接納或拒斥這四個維度[7]。

我國學者朱力認為社會融合包括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這三個方面,并且指出這三個層面存在依次遞進的關系[8]。楊菊華提出社會融合包括經濟整合、文化接納、行為適應與身份認同四個維度。她同樣認為社會融合是動態的、漸進的,因此流動人口經濟整合通常發生在先,次為文化接納,再次為行為適應,最后是身份認同[9]。悅中山將社會融合劃分為三個維度,即文化融合、社會經濟融合和心理融合[3]。張文宏和雷開春則將社會融合劃分為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經濟融合四個維度[10]。周皓在總結國內外社會融合測量維度的基礎上,對社會融合維度進行了重構,認為社會融合包括經濟融合、文化適應、社會適應、結構融合和身份認同這五個維度[11]?;诖?,本文借鑒周皓學者對社會融合的測量維度,對我國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合現狀進行分析。

二、流動老人社會融合現狀

(一)經濟融合

經濟融合,主要指流動群體在流入地的經濟活動適應當地經濟發展,融入當地經濟建設浪潮。從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經濟融合狀況來看,我國大部分流動老人在流入地未承擔經濟建設者的角色,也較少參與流入地經濟活動。并且,受我國傳統家庭主義文化的影響,很多老人在退休之后往往承擔著照顧晚輩的責任。正因如此,不同于農民工進城務工的主動遷移,大部分流動老人是跟隨子輩遷移活動而來,是較為消極被動的遷移。流動老人子輩在流入地參加經濟活動以獲得勞動報酬,而照顧孫輩的責任就落在流動老人身上,所以流動老人也被稱為隨遷老人。在很多情況下,流動老人將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家庭,并未有太多時間參加流入地的經濟活動,未獲得與城市市民平等的經濟收入,并且其消費能力較低,在流入地經濟融合狀況不佳。

(二)文化適應

文化適應是指流動群體在語言、飲食、風俗習慣等方面適應流入地的情況。流動群體在流入地文化適應中最重要的是語言文化的適應。語言是社會個體進行交流、互動的重要載體。但是通過對各地語言的調查發現,語言自身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排他性[12]。因此,對于流動群體來說,語言是其進行社會融入的重要工具,語言方面的障礙在很大程度上會阻礙流動群體在流入地的各種經濟及社會活動。與我國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不同的是,我國很多流動老人受年齡、教育等因素的限制,只會講家鄉話,還不能進行正常的普通話交流,這導致流動老人在流入地面臨著語言交流的障礙,活動范圍進一步縮小。另外,流動老人對流入地的飲食、風俗習慣等都可能產生不適應,這些都影響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文化適應。

(三)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是指流動群體在進入流入地之后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對流入地各方面滿意度的情況。實際上,流動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壓力的過程。流動群體從流出地進入流入地的整個過程中都伴隨著壓力,這種壓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流動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已有研究發現,與年輕流動群體相比,流動老人由于身體機能不斷下降,他們在克服與流動相關的困難時往往面臨著阻礙,這嚴重影響了流動老人對流入地社會的適應,并最終危及心理健康[13]。我國很多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由于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等不適應,往往會產生孤獨、抑郁等負面情緒。再加上子輩在流入地承擔著繁重的工作,可能會忽視流動老人的情感變化,導致其負面情緒無法及時排遣,進一步威脅流動老人身心健康,影響流動老人對流入地各方面的滿意度。

(四)結構融合

結構融合是指流動群體在社會關系、社會活動參與等方面融入流入地的情況。受我國“差序格局”社會的影響,流動群體的社會關系、社會網絡、社會參與等被視為重要的社會資本,是其在流入地進行各項活動重要的資本和紐帶。而流動群體在流動過程中,往往進行著社會關系的解構與重構。就我國農民工群體來說,在流動過程中,其社會關系經歷了由以血緣、親緣、地緣為主向以業緣為主的轉變,社會網絡關系進一步拓展。而流動老人由于封閉的活動環境及社會環境,其進入流入地之后,社會網絡關系嚴重斷層,且關系網絡的重構面臨著諸多困境。再者,流動老人在流入地還面臨著社會活動單一且匱乏的情況。對于我國流動老人來說,社區可能是流動老人在流入地唯一的社會活動場所與社交空間,更別提他們參與流入地政府的政治活動。

(五)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指流動群體在進入流入地之后,在與流入地居民的互動中獲得自身身份認同與接納的情況。對于流動群體來說,在流入地經濟融合、文化適應、社會適應、結構融合與身份認同中,獲得流入地的身份認同與接納是最為困難的一個過程。尤其是我國流動老人,不僅面臨著自身身體機能衰老的限制,而且可能面臨著在流入地缺乏身份認同與社會尊重的困境。一方面,受傳統安土重遷思想的影響,流動老人本身對流入地與自身身份缺乏認同感,他們只是將流入地作為暫時的居住地,認為家鄉才是自己真正的歸宿;另一方面,流動老人在與流入地常住居民的互動中,可能會受到歧視,這些都影響著我國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身份認同。

三、促進流動老人社會融合的路徑

(一)完善制度保障

與我國農民工問題相一致的是,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經濟融合、文化適應、社會適應、結構融合等方面的社會融合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流入地政府的制度性保障情況。因此,流入地政府應充分完善當地制度保障,為流動老人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保障環境。

一方面,我國政府要繼續推動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我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通過戶籍制度層面的改革,使得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資源獲得、權利實現、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到與本地居民平等的優惠性政策服務與政府公共服務。因此,在我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對于我國流動老人,以及農民工、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因遷移發生身份轉化的特殊人群,政府應深化我國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市戶籍與農村戶籍之間的隔閡,為社會公眾提供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另一方面,政府要健全醫療保障制度,推動醫療保障與養老保障體制健全發展。在我國,流動老人往往面臨著身體機能退化、認知能力下降等生理性不利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導致其在流入地社會融入時產生困難。比如,很多流動老人在進入流入地之前就有慢性病,這些慢性病對他們在流入地的社會適應、社會活動的參與等造成一定阻礙。因此,流動老人能否在流入地獲得良好的醫療衛生保障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國政府要切實完善與加強醫療保障制度變革,加強對異地醫保轉接制度、報銷制度等的探索,讓流動老人在異地也能享受到醫療保障,消除流動老人在看病方面的心理障礙。還要促進醫療與養老保障的融合,推動醫養結合這一新型養老模式的推廣,充分利用當地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這樣不僅能夠為流動老人提供良好的養老環境,而且能為老一代農民工養老工作的開展鋪陳道路,更好地實現我國流動群體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合。

(二)構建社區共同體

目前,我國更加注重社區的建設與發展,社區也逐漸承擔起人口管理、社會建設、治安管理等多項職責。與我國農村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同,在我國城市社會中,人們的生產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通常以社區為單位,在社區這一范圍內進行。并且,為提升我國政府治理效能,提高政府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在很多地區推廣網格化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社區作為一個基層治理的網格,實現了我國政府管理力量與管理權力的下放。對于我國流動群體來說,社區是其重構社會網絡與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其獲得文化認同、心理認同的重要途徑,對我國流動群體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合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加強構建社區共同體,通過組織豐富的社區活動,體現社區對流動老人的關懷與支持。

一方面,社區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在社區“硬件”方面為流動老人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這樣既可以擴展流動老人的社會網絡,為流動老人的文化適應、結構融合等創造條件,又可以通過積極的社會活動參與使老人消除孤獨、抑郁等負面情緒,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對流入地社區的滿意度。

另一方面,構建社區共同體必須重視各種“軟件”的積極作用。比如,社區要經常進行政府政策宣傳、醫療保健宣傳教育等,加強流動老人對政府、社區治理措施的理解,讓流動老人不再感覺社區只是自己暫時居住的地方,提高流動老人對社區的歸屬感。還要加強社區醫療隊伍建設,切實關注社區流動老人的健康狀況,提高社區醫生對流入老人身體健康隨訪頻率。同時,要注意為流動老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疏導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產生的心理不適、焦慮孤獨等消極情緒,提高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社區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強化家庭關懷

在我國傳統社會文化背景下,照顧晚輩似乎已經成為老人的義務。并且,由于工作繁忙,很多老人的子輩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工作上,較少有時間參與家庭活動,更未能及時關注流動老人的心理狀況。這種家庭活動及家庭關懷的缺失,影響著流動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生活幸福感等,不利于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合。已有研究顯示,獲得家人情感支持和擁有一定的家庭決策權,對流動老人的社會融入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14]。因此,要強化對流動老人的家庭關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減輕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負面情緒,增強其對流入地的社會適應。

一方面,作為子輩的家庭成員要積極發揚我國的“孝”文化傳統,主動關懷老人。家庭成員是流動老人在流入地最信任與親密的群體,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流動老人心理支持方面的作用。作為子女,要及時察覺流動老人的情感變化與需求,主動幫老人分擔重擔,讓流動老人能有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子女也要鼓勵流動老人走出家門,參加社區舉行的各項活動,擴展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社會網絡,緩解流動老人在流入地的孤獨感。另外,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流動老人參與流入地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活動,支持流動老人進行消費,這也是流動老人進行經濟融入的重要表現。

另一方面,流動老人在照顧孫輩的同時,也要給予自己休閑的空間與時間。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自身主觀層面加強對融入流入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主動擴大自己的社會交往范圍,積極參與社區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自身對于流入地語言、風俗習慣、社會環境等的適應性;還要積極參加流入地的經濟建設活動,從多方面促進自身對于流入地的社會融合,以此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在流入地能夠實現“安養—樂活—善終”,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幸福養老[15]。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12月22日新聞發布會散發材料之八:《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內容概要[EB/OL].(2018-12-22)[2021-01-12].http://www.nhc.gov.cn/wjw/xwdt/201812/a32a43b225a740c4bff8f2168b0e9688. shtml.

[2]任遠,鄔民樂.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文獻述評[J].人口研究,2006(3):87-94.

[3]悅中山.農民工的社會融合研究:現狀、影響因素與后果[D].西安:西安交通大學,2011:25.

[4]張鵬,郝宇彪,陳衛民.幸福感、社會融合對戶籍遷入城市意愿的影響:基于2011年四省市外來人口微觀調查數據的經驗分析[J].經濟評論,2014(1):58-69.

[5]GORDON M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M].Oxfordshi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14-28.

[6]JUNGER-TAS J. Ethnic Minoritie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rime[J].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2001(1):5-29.

[7]ENTZINGER H,BIEZEVELD R. Benchmarking in immigrant integration[D].Rotterdam: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2003:19-30.

[8]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6):82-88.

[9]楊菊華.從隔離、選擇融入到融合: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的理論思考[J].人口研究,2009(1):17-29.

[10]張文宏,雷開春.城市新移民社會融合的結構、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8(5):117-141.

[11]周皓.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測量及理論思考[J].人口研究,2012(3):27-37.

[12]海洋,潘永松.增權視角下的“老漂族”社會融合問題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5(9):190-191.

[13]LI Q,ZHOU X,MA S,et al. The Effect of Migration on Social Capital and Depre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7(52):1513-1522.

[14]彭大松.家庭化流動背景下老年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105-114.

[15]王承寬.老年流動人口亟待社會融合[J].群眾,2016(4):33.

憲法民生保障探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居民收入顯著增長。但也應看到,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擴大,收入分配領域積累的矛盾日益尖銳和突出。文章通過我國居民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表現,分析其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主要包括市場環境、農業結構調整、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等方面。

關鍵詞:收入差距擴大;現狀;成因;影響;對策

一、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現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僅僅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年經濟發展的歷程,但同時也累積了不少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其中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在感嘆“蛋糕”做大的同時,對“蛋糕”分配的結果卻表示出強烈的不滿?;嵯禂凳呛饬烤用袷杖氩罹嗟某S弥笜?,根據國際一般標準,基尼系數超過0.4就表示收入差距較大,而我國2012年的基尼系數已達到0.474,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由此可見,我國已跨入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行列,而且收入差距擴大的速度加快。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令人關注的焦點之一。1979~2009年30年間我國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但收入差距卻逐漸拉大。有數據顯示,“1982年,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26.6元,農村居民為270.1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1.95倍;1989年分別增長為1373.9元和601.51元,收入差距為2.28倍;1999年分別為5854元和2210.3元,收入差距為2.65倍;2009年分別為17175元和5153元,收入差距則為3.33倍”。

長期以來,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比一般發展中國家更為突出。在重工業優先戰略的作用下,城鄉之間不僅在經濟發展上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在社會事業、公共服務、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不統一、不公平的體制和政策,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及國民待遇上的不平等。有專家指出“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超過農村居民。雖然現階段我國采取了多種惠農措施,比如取消農業稅、給予農民補貼等,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城鄉之間居民收入比例擴大的趨勢。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一些非貨幣因素,如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種社會福利考慮在內,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更高?!?/p>

(二)不同地區居民收入分配失衡

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還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點。東中西部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東部地區的居民收入增長迅猛,而中西部地區的居民收入則處于明顯的滯后狀態。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東高西低”的趨勢。從恩格爾系數來看,東部地區居民收入恩格爾系數均在0.35以下,而西部地區及中部欠發達省份恩格爾系數均在0.35以上,較高的為西藏、四川、海南。1981年城鎮居民收入在東、中、西三大地區的收入比為1.2:1:1.08,中部地區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東西部收入差距較小。1999年,三大地區的收入比變為1.48:1:1.10?,F在三大地區的收入差距則增長為2.13:1.35:1.2,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居民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

東部地區處于優越的沿海地理位置,再加上改革開放優先發展東部地區的優惠政策及國家傾斜式發展戰略的實施,沿海地區憑借區位和政策優勢率先發展起來,導致區域間發展速度不均衡,東、中、西部之間差異很多。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消費水平、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等各個方面,其中居民收入差距尤為明顯。區域收入分配失衡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如果不加以改善,可能造成地區動蕩等嚴重后果。

(三)不同行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懸殊

我國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趨勢越來越明顯。壟斷企業和非壟斷企業之間收入差距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一些帶有壟斷性的行業如電力、金融、煙草等,依靠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獲得了高額的壟斷利潤。根據人力資源和保障部的統計,“壟斷行業的收入比全國收入的平均水平高10倍。電信、電力、金融、保險、煙草等壟斷性行業的職工的平均工資是普通行業職工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實際收入差距可能達到5~10倍。目前,我國收入最高與最低行業間的工資水平差距已經超過4.88倍,并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而國際上公認的收入差距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弊鳛橐粋€經濟轉型國家,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尚不健全,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長期把握在政府手中,其生產經營受到國家政策的特殊保護,形成嚴重的行業壟斷。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導致壟斷行業和其他行業收入失衡。

二、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成因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在這種經濟體制下,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制度。這種分配方式勢必會促進市場競爭機制的發展,在按勞分配的主體原則下,允許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一方面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卻帶來了收入分配不公的隱患。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及不同個體由于競爭能力、勞動貢獻和生產要素投入不同,必然造成他們的收入有所差距。在這種機制下,市場競爭越激烈,人們的收入差距越大?!巴瑫r,在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實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的原則。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了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現狀,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效率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有促進作用。但是,在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下難免會成為強勢群體主導,而弱勢群體只能靠普通的收入維持生計。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p>

我國市場競爭機制尚不健全,資源配置有一定局限性,市場調節失靈在收入分配方面造成的影響顯而易見。另外,政府將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金融、電力、電信、石油、鐵路、民航、煙草等行業自己經營,形成了壟斷格局,對于這些行業,市場機制是無法通過競爭去優化資源配置的,因此就形成了壟斷行業獲取高額利潤,職工相對地獲取高收入的局面。國有企業和大企業容易獲得國有銀行的資金支持,而中小企業貸款卻非常困難,資金短缺加上實力的限制,直接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從而造成了收入差距逐步擴大的結果。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

改革開放后,為了使我國落后的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實行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這個原則的基本出發點,實際上是為了換取效率,客觀上等于承認拉開差距,卻忽視了公平。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公直接導致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

我國目前的再分配領域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居民收入差距?!霸S多不合理收入如隱性收入滋生?!爆F實生活中有些收入,由于在制度上或法律上沒有明確界定,因此處在合法與非法的中間地帶。比如有些官員借子女、親屬婚禮的名義收受重金,聚斂財富。還有頻繁出現的通過內幕交易、虛假拍賣獲得的地產收益,通過內線消息散布虛假信息等來源不明的收入,在不能認定其非法的情況下,也只能作為隱性收入來看待。與此同時,對高收入者調節不力,缺乏對收入的有效監控,存在高收入群體逃稅漏稅的弊端,對低收入階層卻缺乏有效的保護,致使許多貧困者無法順利脫貧。收入分配的許多環節存在模糊區間和漏洞,這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

(三)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時間較短,保障體系還不完善。這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間接原因。社會保障制度覆蓋范圍還不全面,保障水平低,統籌層次不高,貧困弱勢群體權益和福利待遇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導致低收入者生活得不到保障,貧富差距逐步擴大。

社會保障制度的本質是社會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它與分配公正的要求具有內在的聯系。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了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權利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濟制度,這些國家大都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法作支撐。法律制度能有效維護公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才剛剛起步?!坝绕滢r村的社會保障基本上是依據國家政策而不是法律。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等方面基本上也是無法可循?!狈刹煌晟?,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導致了低收入者人群的權益沒有很好的保障。所以,我國應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立法,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分配結果相對公正,進而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三、解決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市場運行環境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初次分配中競爭機會不平等。因此,我們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運行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競爭公平有序,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收入分配機制,減少體制方面的缺陷,規范市場分配秩序,給人們平等的競爭機會。只有在初次分配中創造公平的條件,保持良好的秩序才能提高效率,才能為再分配的各種調節手段奠定基礎,才能切實緩解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市場競爭機制要合理運行,還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國家應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環境,為合法經濟活動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打擊各種非法經濟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經濟發展奠定公平的制度基礎,使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局面有所改觀。

(二)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利于農民走上發家致富之路,進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是調整種植業結構,實現由單一的種植結構向多樣化的結構轉變。大力提倡種植糧食與發展養殖業、林業、漁業等并重,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提高農業的技術水平,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生產條件,促進傳統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轉變。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村開展勞務培訓,鼓勵農民掌握先進技術,對蔬菜、肉、蛋、奶等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尤其是加快對果蔬儲藏、保鮮加工技術和多功能食品的研究和開發。三是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增加非農業人口的比重,打破城鄉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堡壘,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有計劃地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為農民增收創造更多的機會。

(三)規范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調節收入差距

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縮小收入差距就要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對合法收入與非法收入、合理收入和不合理收入加以區分,并實行正確的政策。首先,國家對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取得的收入給予依法保護,調動他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其次,對包括侵吞國家資產、偷稅、漏稅在內的非法收入要給予堅決取締和打擊。再次,針對一些不合理收入,尤其是憑借行業壟斷和一些特殊條件獲得的收入,通過內幕交易、虛假拍賣、操縱市場和錢權交易獲得的隱性收入要加以整頓。而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合法手段獲得較高收入的要通過稅收等手段進行調節。最后要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只有針對不同的收入采取相應措施才能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 理的收入分配秩序,進而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影響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有效解決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問題,必須不斷完善再分配體制,而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國家應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奠定物質基礎。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完善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擴大社會保險范圍。尤其是我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村的社會保障問題亟待解決。國家應進一步擴大農村的保障范圍,提高農村保障標準。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點是農村養老、醫療保障問題,應在全國逐步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社會保障制度真正發揮其“社會屏障”的作用,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五)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

我國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收入分配的許多環節存在模糊區間和漏洞,立法、執法、監督存在脫節。因此,縮小收入差距必須完善我國相應的法律體系。法律規則和法律秩序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財富創造的有力保障。收入分配同樣離不開法律規則的確認與保護。法律是利益的分配書,居民收入只有在法律的保護下才能保證其公平、公正。在我國的相關法律法則中,收入分配有一定的指導原則,但是其修改比較頻繁,政策主導法律特征明顯,關于收入分配及如何解決收入差距擴大的規定比較籠統,缺乏可操作性,沒有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對隱性收入、非法收入等不合理收入打擊力度不大,導致各種違法行為泛濫。因此,國家必須有相應的法律體系監督人們的利益分配,并且做到嚴格執法,這樣才能保障低收入者群體的利益,解決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宣部理論局.理論熱點面對面[J].經濟學導刊,2012(03).

[2]劉洪銀.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成因與對策[J].經濟論壇,2010(01).

[3]薛江武.收入分配之經濟法調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4]陳映.論共同富裕與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宋曉梧.中國收入分配:探究與爭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6]肖玉貴.關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與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6.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憲法民生保障探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此背景下,環保工作逐漸受到更多關注。環境檢測是環保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的前提條件,精準的環境檢測結果可以為后續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要求有關部門積極研發新型檢測技術,進而達到可持續性發展目標。

【關鍵詞】環境檢測;作用;環境保護

1環境檢測的作用

1.1促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在過往幾年的快速發展歷程當中,盡管我國的經濟已經有了趕超世界強國的趨勢,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也不斷提升,但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也不容忽視。就我國目前階段的發展方向而言,除了要重視經濟發展,同時也要注重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要建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使雙方不斷兼容,最終走向共同進步的發展道路。環境檢測機構的工作人員應該針對資源消耗情況與生態污染情況進行實時監督,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檢測工作以達到防治環境污染的效果,從而避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確保人民的生產生活質量。

1.2推動城市規劃進程的發展

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城市規劃建設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環境檢測工作為科研提供科學的環境數據,從而為城市規劃建提供參考依據。特別是在目前社會經濟水平快速發展的當下,環境問題逐漸凸顯。合理進行環境檢測可以獲得有效數據,從根本上保障城市規劃的可靠性。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對環境檢測工作對城市規劃的推動作用引起重視。

1.3有利于對環境污染的治理

目前各行各業的發展形式都趨于現代化,這種現象既拉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上升,與此同時還加大了生態環境的壓力,自然資源被過渡消耗,人們的生活環境受到污染的威脅。這些不利因素從長期來看會對我國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就目前階段而言,我國的一些產業每天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環境污染物質,例如噪音、尾氣、廢水等,并且一些制造業對自然資源進行了過度消耗,不僅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的平衡,還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威脅。所以現階段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了城市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城市發展期間,需要盡可能地協調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環境檢測工作尤為重要。因為環境檢測工作能夠為環境的治理提供有效參數,從而使環境污染問題的預防和治理變得更具有可操作性。

2環境檢測要點

2.1監測布點

監測布點確定環境質量的關鍵性措施,同時也是環保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但是在該過程中會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天氣環境的變化造成的樣品采集存在誤差,從而導致了數據精度下降,因此,在環境監測過程中做好監測布點的控制意義重大。

2.2樣本采樣

環境檢測樣品的選擇,應該以達到應有的效果為出發點,進行系統化的采樣,并且進行采樣質量的分析,從而可以獲取最為精確的環境質量檢測參數。由此可見,環境樣品的采樣過程對于環境質量的檢測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進行環境樣本采樣的過程中,應該選擇具備穩定性且能夠代表該處環境的樣本,從而才能有效的提升環境檢測的質量。

2.3測試與分析

樣本質量的測試與分析,這是判定環境質量的重要工作,采用科學準確的檢測處理方法,能夠為系統化環境質量的檢測產生直接的影響。但是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卻與之相反,樣品測試各個環節對于測試結果的質量存在直接的影響。比如,檢測儀器的穩定性、樣品的純凈度與測試環境等方面。因此,在樣品測試分析的過程中,應該全面的了解上述影響因素,采取科學合理的控制措施,確保樣品具備可信度、科學性的特點。

3環境保護措施探究

3.1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建立并健全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起環境保護法律保障體系是我國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對我國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已經先后出臺了多項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地方性的法規來為環境保護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因此,相關環境檢測與環境保護部門應當配合政府積極落實國家的倡導與規定,并建立起系統化的環境保護法律保障體系,以法律的權威性督促檢測人員按照相關標準進行環境檢測工作。同時還應該對高污染企業的生產進行有效監督,嚴格把控各項排放指標,對相關企業做出嚴格的要求。一旦有企業違規操作,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肅處理。

3.2完善環境監管保護辦法

首先,需要對資金的投入進行有效的保證,保證資金投入的充足合理,既要滿足環境監管單位的設備購買需求,同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并對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對投入資金進行合理的利用,進而提升環境監管部門相關設備的利用效率。同時,還應該對分析體系進行有效的建立,通過分析體系對環境檢測面進行有效的擴大,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對檢測范圍的空白區進行科學而合理的彌補。在環境檢測的工作中,既要保證檢測工作的質量,又要對檢測工作效率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對現有的儀器設備進行優化,對于一些存在較大問題且與市場服務性能不符合的儀器進行淘汰,而對于一些在性能上存在小問題的儀器設備進行改造,除此之外,還應該對硬件設備進行有序、有效的維護與保養,確保儀器設備能夠正常使用。

3.3推廣應用新型技術

當前狀況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一些新型設備、新型技術不斷涌現出來,并應用于各行各業當中,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在環境檢測與監管部門,也應當順應時代發展,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將之投入到環境檢測與環境整治工作當中,提高環境檢測的效率與質量,保證環境整治的有效性與可持續性。新設備與新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之中應當結合工作實際情況,并在此基礎之上不斷提升技術、設備與環境檢測、環境整治的融合度,讓新型技術與設備在環境檢測與監管部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3.4健全環境管理體制

建立完善的環境監督管理體制,需要由國家、地方與單位組成三級監管機構,全面的開展環境治理工作。加大力度進行環境質量的監察,從而可以及時的發現環境污染的重災區,切實保證環境保護工作能夠順利進行,減輕環境污染問題。實行地方負責制,環境保護工作關系著人民的生命健康,各個地方主要負責該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嚴格按照制度開展各項工作,對于嚴重污染問題的企業和個人加強處理,從而可以將環境污染問題消除在萌芽中,切實保證人民的根本利益。

3.5增加環保資金投入

相關的部門需要給予環境保護部門足夠的支持,并且應該投入一定的資金,保證環境檢測工作得以順利的進行。此外,管理部門還可以通過減免稅負等方式來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環境檢測工作中,提供資金、技術與人員,從而可以保證環境檢測工作順利進行,保證工作質量,對于環境保護與質量也是非常有益的。

結束語

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性推進為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的負擔,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人民生活與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及管理人員提高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明確環境檢測的重要性,依照城市環境的實際情況,全方位、多層次的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相適宜。

參考文獻:

[1]張金玲,鄭軍峰.環境檢測的作用與環境保護措施探究[J].科技風,2018(36):150.

[2]周紀.環境檢測的作用及環境保護措施[J].綠色科技,2018(10):143-144.

[3]王麗寧.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性與具體措施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13):131-132.

[4]王界智.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及發展措施探討[J].綠色環保建材,2018(01):29.

(作者單位:邢臺市威縣環境監控中心)

憲法民生保障探究論文范文第5篇

【背景材料】

1.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

2.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及“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多項改善民生的舉措。 3. 2011年1月6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了2011年年主題:消費與民生。 “消費與民生”有3方面含義:一是強調消費需求是保持經濟增長的恒久動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二是強調改善民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制定消費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強調消費維權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

4.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即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首個關于水利的綜合性政策文件,是新世紀以來中央關注“三農”的第8個“一號文件”。

5.2011年的全國“兩會”,網絡在其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代表們通過網絡搜集社情民意,利用電子郵件、博客、微博等渠道加強與民眾的互動;民眾通過網絡表達自己對“兩會”的看法,積極建言獻策、參政議政。溫家寶總理與網民在線交流,網絡問政成為中國民主新符號。

【熱點與教材的結合】

1.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法律是工人階級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

2.高度重視食品質量安全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表現,就是關注民生,體現了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體現了黨堅持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

3.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具有強制性;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4.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5.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維護消費者的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等權利,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

6. 生命健康權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身權利;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行為,情節嚴重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未成年人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給予了特殊的保護,未成年的生命健康權更應受到保護。

7.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社會的奮斗目標。

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社會負責,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8.正確看待競爭,培養健康的競爭意識。道德和法律,是我們在競爭中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

9. 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信的基本要求。 10.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1. 在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其主要職權有:立法權、監督權、任免權、決定權。

13.黨和政府千方百計豐富民主形式,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14.中國共產黨是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5.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16.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P34。我國目前的小康:P114

17.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是解決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18.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19. 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只有正確得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關系,才能保證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

20. 保障和改善民生體現了黨始終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1. 現階段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2.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23.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24. 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設計問題】

1、民生問題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①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P35

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P35

2、民生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什么?

根本原因: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且發展不均衡;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根本途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3、民生問題關系你我他。解決民生問題,我們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①我們青少年要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關注國計民生 ②為弱勢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自覺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③自覺維護公平正義,自覺遵守法律;④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 ⑤立志成才,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作出自己的貢獻。

4 、重視、關注民生問題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什么? P93

5、我國目前的小康社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康水平?P114

6、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含義是什么? P116

7、我們身邊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與和諧有關的問題)?

①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③就業難,物價上漲快、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8、. 列舉近年來我國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舉措說明了什么?保障了公民的什么權利?

措施:①分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②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③養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④教育:在全國實施“兩免一補”政策;義務教育學費全免 ⑤就業:實施下崗工人再就業工程。⑥住房:加大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⑦物價:采取措施限制房價、藥價、菜價 ⑧三農問題:廢除農業稅;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在全國農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抗旱措施措施 ⑨安全:重視校園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等)

說明:①我們國家關注民生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②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我國堅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

保障了:公民的生存發展權、受教育權、生命健康權、勞動權等。

9、黨和國家為什么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著力解決重視民生問題? ①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需要。 ②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③是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 ④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⑤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維護人民利益;

10、為什么說“公平正義比太陽有光輝”?

(1)有了公平,社會才能為人的發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充分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 (2)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持續發展。 (3)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

(4)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

11、怎樣構建和諧社會? (怎樣做?)

①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②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重視解決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與人的和諧

③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 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和諧文化,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

12、黨和國家應如何解決民生問題?(怎樣做?)

①最根本的途徑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②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臵,使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④政府部門要依法行政,努力改善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13、就民生問題的某個方面談談解決措施。(請提出可行的解決建議)(怎樣做?) 例:(1)就教育問題而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貫徹教育均衡發展的理念,扶持薄弱學校;等。

(2)就食品安全問題而言:①相關部門完善立法,加強檢查監督管理;②生產者應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生產合格產品;③銷售者應誠信經營,杜絕假貨; ④消費者應增強

自我保護意識,配合執法部門與制假售假行為作斗爭。

(3)上學難:在全國城鄉全部免除義務教育的學雜費,在高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

(4)看病難,看病貴: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讓人人享受到醫保的便利。

(5)住房難,房價高:依法懲治房地產開發商的違法違規行為,推進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和廉租房制度的改革。

(6)就業難:實施再就業工程,鼓勵自主創業等。

14、對于改善民生,你有什么建議?

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根本途徑)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③優先發展教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④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實施再就業培訓,增加就業崗位;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5、怎樣實現人與人的和諧,推進公平正義?(怎樣做?) (1)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2)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氛圍,誠實守信,平等友愛,團結互助,融洽相處;

(3)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關愛弱勢群體,實現共同富裕等。

16、中學生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做點什么?(怎樣做?) 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和諧

②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團結同學,助人為樂。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主動為班級服務,實現學校的和諧

③文明禮貌,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自覺遵守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崇尚公平,維護正義,實現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

17、塑造文明城市形象,建設和諧河北,我們該怎么做?(怎樣做?) ①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②遵守社會公德和秩序,不說臟粗話,不亂扔垃圾,文明過馬路 ③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參加各種文明創建活動 ④堅決反對和制止有損城市文明創建活動的不良言行

18、有關民生,和諧,小康的宣傳標語或口號或一句話感言(怎樣做?) “關注民生,和諧發展”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是大事”;和諧社會,人人共享 落實科學發展觀,創建和諧新河北;促進和諧,人人有責 小康建設你我他,節約環??看蠹?/p>

19、政府解決民生問題體現了教材哪些觀點?

①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②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④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關系;⑤黨和政府致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20、 “兩會”召開前夕,總理通過互聯網與網友進行了在線交流。問政于民,傾聽群眾聲音,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在我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②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有權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③人民享有監督權和建議權;④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⑤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⑥黨和政府重視互聯網的建設和發展,保障廣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互聯網是黨和政府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是廣大群眾訴求意愿、反映疾苦、維護權益、諫言納策的新途

21、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國家應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①政治上: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保證公民平等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由和權利。②經濟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③文化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④生態方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⑤社會方面:關注民生,采取有效措施,著力解決醫療、住房、教育等事關百姓生活質量的問題。

22、談談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②要求政府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③要求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④要求政府履行社會責任

23、暢談你“心目中的尊嚴生活”。

答: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對人權更加尊重:老有所依,學有所教,人人過著和諧、自由、快樂的生活等。

24、溫家寶總理強調。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請你闡述這段話所包含的思想品德課的基本觀點.

①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讓全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④黨和政府致力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5.我國“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違法行為,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有何重要意義? ①有利于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有利于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③有利于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秩序,構建誠信社會;④有利于促使人們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

26、“消費與民生”這一2011年年主題的公布說明了什么?

①我國非常重視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有利于促進生產的發展,保證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②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 ③是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27、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水利建設”,你認為體現了教材哪些觀點? (1)我國面臨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損失嚴重; (2)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且發展不平衡; (3)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我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5)水是生命之源。

(6)我國公民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權、財產所有權。

28、請運用課本知識,說明國家聚焦水利建設、重視水利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保障民生,關注民生,建立抗旱減災機制,增強憂患意識; (2)有利于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3)有利于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4)有利于國家經濟發展,保障百姓生活水平; (5)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等。

29、山東、安徽、江蘇、河南等地干旱天氣的頻發給人們敲響了什么警鐘?

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水資源嚴重不足,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必須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30、請你為上述干旱省份或地區提幾條節水措施

(1)積極宣傳我國水資源形勢的嚴峻性,營造節約水資源的良好氛圍;

(2)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建設節水型城市。

(3)適當提高水價,增強公民的節水意識。

(4)一水多用;使用節水龍頭;用淘米水澆花;用洗菜水、洗臉水沖廁所等

31、為盡快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做點什么?

(1)積極向周圍群眾宣傳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營造抗旱防災的良好氛圍; (2)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不浪費水; (3)使用節水龍頭,防止長流水;洗完手、臉后及時關閉水龍頭;

憲法民生保障探究論文范文第6篇

2013-06-07 民生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問題??偨Y近年來一些地方和部門解決民生問題的經驗可以看出,個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議的方式雖然可以解決一些眼前問題或局部問題,但難以收到持久成效。這就要求從制度設計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問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建立健全與民生相關的各項制度,可以將政府及其他主體的行為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科學設計制度。民生問題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學的制度設計。如果制度設計科學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決所有民生問題,也能得到人們的支持和理解。比如,當前我國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盡管不能解決農民看病的所有問題,但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茖W設計制度,應堅持正確的價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以人為本理念,保證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公平正義理念,做到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協調運行制度。民生問題大都是影響面廣、牽涉面大、關聯度高的問題,不可能依靠某一項制度就得到解決。就業、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會保障等各項民生制度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不能割裂開來。如果缺乏統一協調的制度體系,就很容易產生不同制度之間的脫節甚至沖突,影響制度運行成效。比如,“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絕不僅僅是醫療制度本身的問題,而同時牽涉到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問題。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質、提升社會保障能力,恐怕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協調運行制度,一方面應加強統籌規劃,做到通盤考慮,避免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各項具體制度之間相互脫節;另一方面應加強溝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時解決制度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認真落實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無法落實,也等于一紙空文。當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沒有收到應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既得利益群體阻撓等因素的干擾,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偏差、變形或者落實不到位。比如,經濟適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國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制定的一項制度,目的是滿足這一群體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運行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出現了擁有多套房產者購買經濟適用房的現象,嚴重影響了這項制度的公正性,也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損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應進一步加大對制度運行的監督力度,提高制度運行的透明度,嚴懲各種干擾和影響制度落實的行為,維護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上一篇:數學美研討論文范文下一篇:美術教育人文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