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生哲學與人生觀研究論文范文

2024-01-23

人生哲學與人生觀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無心插柳 闖入保險行業

縱觀王建的履歷表,有兩種文化交錯其間:法律和保險。若要進一步論及二者的關系,可以說法律是他與保險的“紅娘”。然而,在談及這位“紅娘”時,王建卻笑言“一切純屬偶然”。

參加高考前,王建在農場開車,這在當時已是不錯的工作。但王建并不滿足,仍想繼續深造。“一開始,很想學理工科,可數學總是難以過關,不得以改學文科,打算往財經方向發展。”然而無巧不成書,1979年當王建從外地趕回北京填報志愿時,距截止時間已經很近了,匆忙之下他填報了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律系,并被成功錄取。“法律,學了4年,我不后悔。”王建說,“學法律的最高境界是學出美感,我雖未能達到,但對法律的嚴密性、概括性、邏輯性體會很深,這一點是其他學科給不了的。”

1983年大學畢業后,王建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不久,又被調到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爾后進入公司保險研究所法律研究室。此時,正值改革之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處于萌芽期,法律法規成為必要的行業規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的起草工作也在這時被提上日程,王建成為起草執筆人之一。

談及這段經歷,王建感慨頗多。“當時,全國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保險企業,很多專家認為,保險是根據大數法則集中管理風險,開出的價格也自認為是最合理的。公司內部大部分人都傾向于國有企業獨家經營,不贊同保險市場化,最多也就是以長江為界,分南方公司和北方公司,就像今天的中國電信一樣?!侗kU企業管理暫行條例》草案報到國務院后,公司就有人說研究所是一幫吃里扒外的。”然而事實勝于雄辯,“現在回頭看,路子是對的。它不僅給保險業也給金融業帶來了新的沖勁”。1984年《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頒布,當年,香港民安保險公司到深圳開展業務;隨后,交通銀行改革,成立保險部,即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前身;1987年,平安保險公司成立。從此,中國保險業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

《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的出臺也為《保險法》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2年春節,王建接到通知,請他參與起草《保險法》。當時的起草小組有時任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總經理的秦道夫,新中國成立前就從事保險的王恩韶、李嘉華等10多位“老保險人”,王建年輕又是法律出身,自然就成了“主筆”。

要起草《保險法》,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保險。“當時,我們反復思考,保險的本質是什么?《保險法》到底要寫成什么性質的法律?”為此,起草小組分別到日本、德國、英國、美國、菲律賓進行了考察,發現英國、美國、菲律賓屬于習慣法系,即政府沒有條款、費率監管,只有償付能力管理,同時他們認為簽訂保險契約有3大自由,即條款、費率自由,投資自由和再保險自由。而在日本、德國卻完全不同,當時他們沒有償付能力管理,只有條款、費率管理,其投資有投資名錄,并且只能在這個范圍內投資;保險產品價格是國家費率算定會(日本)根據全國情況、按照大數法則算出來的,只能按此標準執行。

“保險是人類為將來、為未發生的不確定風險進行的市場經濟行為,從這個意義上看,保險是全社會的后備。如果丟了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把它變成單純的投資工具,那就偏了;如果過分地依賴政府,靠行政指令強制保險,那也偏了。”在充分討論之后,起草小組決定以償付能力管理作為編寫《保險法》的基礎。“或者用償付能力管理這把劍,或者用條款、費率管理這把劍,但千萬不能一起用。”王建補充道。

從保監會的“助產士”到“監護人”

1998年中國保監會成立,王建從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調到保監會工作。在這之前,他出任過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下屬投資公司——中國安泰經濟發展公司總經理助理、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資金運用管理部副總經理。

在安泰工作的經歷,讓王建看到了混亂的金融市場對金融資產造成的極大傷害。“當時保險公司的保險資金或存銀行,或用于買地、發放貸款。貸款市場秩序混亂,又正趕上中央‘撥改貸’,老百姓不理解,認為金融機構是國家的,保險公司也是國家的,貸款不還,有國家扛著。因此保險公司放出去的多數貸款有去無回,有的甚至連貸款企業也找不到了。”

為此,國務院成立了金融業整頓小組,王建擔任其中的保險市場研究小組副主任。“金融業整頓小組的成果就是成立了中國保監會。這既是《保險法》的要求,也是保險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王建回憶說。

在中國保監會的籌備過程中,一直有一個爭議:保監會到底是保險公司的監管機關還是主管機關?據王建介紹,《保險法》初稿中對這一機構的定義是“代表政府的監管機構”,宗旨是“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但后來定稿被改為“保護保險關系各方利益”,“這也是當時起草小組對所有修改中最不滿意的一條”。

如此一來,保監會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如果定位為主管機關,就是當時市場上所有的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都要管,王建打比方解釋道,“保監會就像爸爸,它們就像兒子,吃喝拉撒都要管,兄弟打架也要管”。如果定位為監管機關,其職責就是維護保險市場的穩定和安全,把被保險人利益保護好,營造一個沒有誤導、被各方信任的健康良好的市場環境。

尊重市場規律,扮好監管角色,王建也確實是這樣身體力行的。2002年,在他任廣州保監辦主任時,領先全國長達18年的廣東保險市場保費收入首次被江蘇省超越,面對媒體和行業內外的質疑,王建仍然堅持徹底清除過去計劃管理對保險業的影響,為保險行業創造一個更寬松有序的經營環境的監管理念,決不以保費多少來論自己的政績。在廣東保險市場車險價格戰中,王建也明確表示過“不會干預”,在他看來,保險公司之間打價格戰、傭金戰,是將保險公司在這塊業務上的暴利拉回到平均利潤值的表現,這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保險監管部門以前是重點對保險市場行為如保費、保險條款、手續費標準等進行監督,現在已轉向維護投保人的利益,重點監管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總的來說,保險監管對市場的直接干預會越來越少,而服務會越來越到位。”

著眼消費者需求“賣”好保險

從2003年到2008年,王建任保監會中介監管部主任的這5年,被當時的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評價為:保險中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一個行業要做大做強,自產自銷是不能適應社會化分工要求的。對于保險業而言,要強大就要在這個市場上形成專業化的銷售體系和資產損失評估體系,這樣不僅有利于長遠發展,也能保證被保險人得到更好、更專業化的服務。”王建認為,保險市場需要中介機構,而這一機構不僅要有相對獨立的職能,還要具備精細化、專業化的服務。“保險需要去‘賣’、去推銷,因為一般人很難對未來的風險作評估,除非周圍有人出事了,才意識到好像應該要買保險。但保險又不能僅僅靠‘賣’,尤其不能僅僅圍繞銷售者的自我利益去‘賣’。消費者會平衡風險和資金之間的關系,保險銷售人員要貼緊這一需求,根據消費者的實際情況,給出最合理的、最專業的保險規劃,而不是說假話誤導消費者。”

在王建看來,保險是個非常講究、非常精細的行業,投保要專業,理賠也要專業。2007年,中國保監會發布了成立以來第一個關于保險中介市場發展的綜合性指導文件——《關于保險中介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從理論上解決了保險中介市場為什么發展、怎么發展、為誰發展的問題,對于統一各方思想認識具有重要作用。同年,首家保險中介企業在美國上市;保險中介監管法規體系初步建成,《保險經紀機構管理規定》、《保險代理機構管理規定》及《保險營銷員管理規定》完成修訂工作。這一切,王建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王建還強調,如此龐大的市場群體和從業隊伍,如果僅僅依靠監管部門撒網似的一個一個監管,效果并不理想。“建立制度、制訂法規是一方面,強化保險公司對代理的控制和管理也是事半功倍的有效監控機制。”

以老思老 探索養老新模式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在王建身上有了新的內涵。2008年8月,王建出任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中國即將迎來老年社會的關鍵時刻,再一次從事開創性的工作。“未來中國社會壓力很大,養老問題面臨嚴峻挑戰。但是,可持續的養老保障制度,非但不會妨礙經濟發展,反而會促進經濟發展,這對我們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契機。”上任不到一年,王建就提出了明確的企業目標:將國壽養老建設成為提供專業化、創新型、服務型養老保險服務的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養老保險公司。

從國際上看,現代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有兩種——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我國的《社會保障法》規定,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制度。王建認為,這可以理解為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現在是現收現付制,方向是個人賬戶基金制。“所以要從現在開始,普遍建立個人賬戶,進行專業化運作和管理,這樣才能實現當代人養當代人。同時,個人賬戶的養老金,還可以通過金融機構或者養老基金管理機構投入到國民建設中,進行長期投資,實現良性循環,讓百姓共享GDP增長帶來的收益。”

當然,王建也指出現在基本養老個人賬戶管理和投資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制定政策、監管、投資和運營沒有適當分離,存在明顯制度缺陷;二是個人賬戶資金管理不透明、收益率低、不能轉移。“契約型養老保險,在消費者交保費若干年以后,其收入是一般確定的,投資回報的高低與消費者沒有關系,利潤是保險公司及其股東的。但信托型的養老產品卻不同,受托機構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費,投資運作收益的每一分錢都是年金受益人的。”王建進一步解釋道,“在沒有特殊政策的情況下,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年均達到8%以上,個人賬戶管理公開透明、可轉移,各管理人之間通過信息系統連接,各項信息及時、準確。當‘價格’不再是企業年金行業乃至養老年金管理行業的敏感詞時,人們就會像買奢侈品一樣,在養老金投資領域只認品牌,只說明自己的風險偏好,不問價格,不干預投資。這一旦實現,其將給專業養老金管理機構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王建看來,經營養老保險公司就像種果樹,從挖坑、栽種樹苗到施肥、打藥,再到開花結果,需要有一定的發展周期。“哪個階段該干什么活兒、主要任務是什么都是很有講究的,要堅持,不能違反規律。”

在生活上,王建亦是如此。工作之余,他喜歡每周爬一次山,從不惑到花甲,這一習慣他堅持了17年,風雨無阻。王建說他還會繼續堅持下去。也正是這份堅持,讓他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困難,走出一個又一個困境,向更高的山峰發起沖擊。

人生哲學與人生觀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比較,在肯定審美對道德規范超越性的基礎上探尋藝術教育本身與人生境界培養的辯證關系。在人生境界培養的視角下可以從直覺體驗、實踐態度和創造性意義三個方面肯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并且以人生境界培養為目標還可以揭示當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實踐所面臨的困惑。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審美境界;人生境界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高等院校針對非藝術專業學生提供的普及性藝術教育活動,被認為是人性改造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和媒介。隨著藝術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發展,公共藝術教育的日趨衰落加劇了人們精神家園的喪失和自我異化,針對這一現象人們開始關注公共藝術教育在陶冶心靈和提升精神境界方面的意義。

作者認為當前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認識在停留在實用和功利的層次,沒有從藝術教育本身所蘊含的審美境界和人生境界的角度去引起重視。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定位和理解也存在著模糊的認識,藝術教育的價值定位一定程度上還在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徘徊。如果高等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能從提升人生境界的超越性視角出發,通過藝術培養人的審美境界,使人在主體性的實現過程中具有超越態度和創造性精神,為主體提供自我感悟的超越性體驗和升華,不僅可以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還有助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自我定位和發展。

一、人生境界培養視角下的公共藝術教育對德育的超越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使主體在審美過程中能否產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一直是教育者所關心的問題,這涉及到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定位。任何教育都不是孤立的教育實踐,各學科之間可以建立廣泛的聯系,但各種聯系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前提,即在學科獨立性的基礎上尋求某種聯系,但絕不能為關系所束縛。

考察西方美學的歷史,可以找到培養藝術審美能力和道德教育的聯系。盧梭認為“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1]席勒也認為:“道德的階段,只有通過審美的階段才能實現,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經之路。”[2]而康德更加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3]從上述觀點來看,美的事物能激起人的喜愛之心,美的追求和道德的追求具有相通性,美不僅是一種情感,其本身也具有道德感召力。藝術作品的美是人賦予的,它包含著人類道德追求的理念和價值,通過與藝術作品的對話,人類道德內涵和人生意義隨作品呈現并而深深影響著主體的思維和品格。但對此也有不同的認識,一些觀點就認為藝術審美和道德并沒有直接的聯系。朱光潛在談到藝術與道德的問題時說:“他們不知道道德是實際人生的規范,而藝術是與實際人生有距離的。”[4]二者的距離就表現在藝術具有超越現實的內在沖動,這是藝術審美賦予主體的內在精神境界的必然要求,因為境界本身就是一種不斷超越的態度。

現代新儒學和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對人生境界的理解也超越了道德的視域,如近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在《新原人》一書中,依據“覺解”程度的高低將人生修養程度劃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種境界。天地境界是對道德境界的超越,只有天地境界中的人才對于人之為人之理具有徹底的覺悟。存在主義者克爾凱郭爾則提出了人生境界的三種存在,即審美境界、倫理境界和宗教境界,其中審美的境界是直接性的境界,倫理的境界是要求的境界,宗教的境界則是滿足的境界。東、西方哲學的人生境界觀沒有把道德境界當作最高的追求,其中還蘊含著超越道德視域的沖動。

如何考察人生境界視角下公共藝術教育在道德教育問題上的定位?就需要用超越的態度進行審視。首先,不能否認藝術教育對道德培養的重要性,但更要看到它的超越之處??档抡f:“詩藝強加內心則是通過它讓內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6]黑格爾則認為:“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7]自由和解放應當是藝術教育追求的境界,它更是人生境界最終實現的理想追求。所以,公共藝術教育不拒絕和道德教育產生聯系,但并不僅僅止步于此。其次,公共藝術教育要和人生境界培養的目標相近,并不是停留在對現實的理解和認同中,而應該賦予主體個性化的創造力,使之擁有超越現實之上的前瞻性和領悟能力。最后從功用上看,人生境界是主體的認識過程中穩定的直觀,使主體能夠以超越的態度去觀察和把握現實,并通過自我實現的方式創造人生的價值。而藝術教育可以給人們帶來比宗教和哲學等領域更為豐富多樣的精神需要,從而消解現代生活快節奏的內在緊張,二者的有效結合可以引導大學生在內心世界中培養形成的關于人生的認識和體悟,并以境界呈現的方式幫助他們保持持續穩定的精神生活。

二、公共藝術教育培養的審美境界與人生境界的內在聯系

從藝術教育和人生境界培養對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來看,它們主要賦予了主體內在超越的特質。如何既生活在世界之中,又超越于現實之外,是人生境界的一種智慧。人生境界的內在特質和藝術審美有相通之處,通過公共藝術教育可以幫助主體探尋自我的內心世界。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從理論領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環境,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8]藝術在人類意識中顯然不同于科學的理性,它使人類對客觀世界同一事物的認識產生出不同的效果??茖W態度主要是抽象的思考,個人情感與意志在對事物研究中需要暫時離開,科學則要追求一種普遍的規律。藝術的知識和技能可以是科學的,但是藝術作品給主體的體驗效果卻根據不同主體呈現差異。不同主體審美境界之所以呈現出不同,是因為境界本身就是一種綜合的呈現,在當前的感悟和體驗之外總是包含著主體以往的積累與沉淀,所以無論藝術審美狀態還是人生境界都不完全是先天的直接,只是各種因素都已轉化為主體的內心存在,藝術教育和人生境界培養的效果應該指向內在的精神世界,并以此作為二者對話和互動的基礎。

首先,藝術審美的內在主體性以一種直覺的方式去洞察身邊的世界,這種直覺是對理性的揚棄。主體在進行審美的時候,他的思想和認識能力在其內心積淀已久,已經轉化為直接性的存在,并透以直覺進行把握和領悟。這種內在主體性的存在就表現為一種境界,它印證著內在的自我存有,與現實的交匯總是以“呈現”的方式來展現。人生境界培養首要培養的是主體的自我存在意識,使主體在與客觀世界產生認知和交往過程中保持積極的態度,在與世界的對話中做到不隨波逐流。教育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要使學生有獨到的見解,不滿足于流俗之見在當下快餐式的社會環境中才更加可貴。中國古代教育也強調形成“以我觀書”的主體性學習,明代教育家陳獻章曾說:“蓋以我而觀書隨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 [9]就是強調主體的重要性;主體性運用在人生問題上則展現為環境變化中的冷靜與深沉,即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自己獨立的個性和處事的態度。藝術教育和人生境界培養旨在引導學生形成自身的獨特性和獨立性,能夠以自我世界與客觀世界構成獨立的對話,并以超越的態度去感受自我的存在。

不僅如此,藝術審美的內在超越性還以非功利的態度關注著現實,人生境界也持此態度去處理現實中的各種關系。所謂內在超越不是否定或回避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在保持自身主體性不受外在功利性的侵擾。審美的境界是主體把自身與審美的對象聯系在一起的境界,達到物我一體的渾然狀態,釋放出自我內心的真實情感。人生境界是一種自我融入世界或將世界融入自我的狀態,處理現實中的關系從主客關系變成了自我與自我的對話,自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亦在自我之中。在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中,對立無處不在,以現實的態度把握現實難免陷入利益糾葛,而以內在超越的精神去觀察和對待現實,很多矛盾都可以在人生境界中獲得對立的統一,從而消解主體的內在緊張感。在人生的問題上,始終保持現實的、分析的理性無助于自身境界的提升,內在的超越更需要有高遠的人生目標,有兼容并蓄、從善如流的雅量,只有不斤斤計較于毀譽得失才能擺脫功利對人的束縛,在內心世界獲得自由的快樂。

人生境界在內心世界中追求超越現實的自由和解放,藝術審美的內在創造性則以一種存在的意義彰顯了生命的美好。從“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來看,審美狀態中的人因為跳出了功利的世界,超越了客觀的現實,努力追尋的是自己向往的精神家園,是對人的生命的一種自然的表達形式,優秀的藝術作品彰顯了生命的存在意義,很多藝術品的創作靈感也源于生命的啟示。人生境界在人的內心世界中并不是寂靜的存在,它因為賦予主體鮮活的生命力而具備了創造性。人生境界是一種生命本身的創造和變化,《易經》所謂的“生生之謂易”正是肯定生命的創造,這種創造不是強迫發生的,而是內在精神遇到實際事物的呈現。創造性和個性有著緊密的聯系,人生境界的主體在創造過程中更具潛力,因為人生境界超功利和依靠直覺的特點是主體具有開創性思考的基礎,人生境界為主體進行思維活動提供了環境,實現了“靜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狀態。具有人生境界的主體在思維和學習過程中,可以做到心地寬平而不狹窄,規模闊遠而不拘泥,既可以加深思維的深度又拓展了思維的廣度。從藝術教育帶來的審美體驗和人生境界的關系來看,藝術教育與人生境界培養在主體性、超功利性和創造性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處,二者對人的精神發展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三、人生境界培養視角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當前面臨的困惑

從藝術教育與人生境界培養的相通性來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可以成為人生境界培養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首先,公共藝術教育可以使主體獲得審美情趣,使對美的追求成為人情感生活的重要內容;其次,通過審美情趣的培養獲得主體的自我體驗,使審美的效果帶有鮮明的個人印記,在審美過程中完成主體意向的自我構建;最后,從自我體驗層面提升到人生境界的層面,境界的呈現是對客觀世界的超越,當主體把自己呈現于對象之中時,客觀對象在主體世界中則發生了變化,主體所體驗的往往是價值和意義的世界,主體的人生境界自然會隨之而呈現。但在現實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通向人生境界培養的道路卻難免遇到矛盾和困惑。

第一,高校藝術教育難以逃脫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藩籬。藝術不是空洞的抽象物,每一項藝術的背后都有其形式的載體,音樂、美術和書法等都有其技巧和形式,離開技巧和形式空談藝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藝術教育僅僅停留在藝術技巧的層面進行學習和認知,沒有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藝術教育的目標和人生境界培養也會因此成為空談。一個是公共藝術教育力圖實現的目標,一個是公共藝術教育在現實中依托的載體,二者在現實中難以調和構成了公共藝術教育通向人生境界培養的第一重障礙。

第二,即使藝術教育本身跳出了知識技能教育的束縛,在教育過程中也會遇到教育對象差異所帶來的困境。藝術教育與人生境界培養的相通性之一,就是主體的個性會在其中得到印證和培養,但承認主體個性的存在和差異就使教育不得不面對教育的普遍性和主體個性的矛盾。既然藝術審美不同于科學知識,同一對象給不同主體帶來的審美效果必然出現差異,甚至某一種藝術的表達形式根本無法帶來審美效果。不同主體的天資稟賦和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對藝術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將決定公共藝術教育的效果,依靠現有的課程資源和師資力量要解決個性化的問題還很困難。如果越想突破和跳過個性化的問題,在公共藝術教育中越發強調大眾化和普遍性,就會在這個問題上越陷越深形成悖論。如果公共藝術教育無法開啟主體內心的個人世界,把對美的追求轉變為主體的內在精神需要,那么人生境界的實現也會隨之遇到困境。

第三,現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藝術“異化”現象也值得我們警惕和深思。假設主體受到了藝術教育影響,能夠通過培養審美情趣去獲得內心深處快樂,但他所處的藝術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原先神圣的、崇高的存在領域卻開始失去自身的創造性和超越性,開始淪為非創造性的商業化和工業化的藝術。對此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在法蘭克福學派那里最為集中,尤其是文化工業背景下藝術審美異化的批判理論,揭示了文化工業所營造的那種虛假的幸福與滿足。“在文化商品中,所謂的使用價值已經為交換價值所替代,在人們欣賞藝術作品的地方,到處充滿著走馬觀花和確鑿可靠的知識,消費變成了快樂工業的意識形態。”[10]按照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藝術的異化將使主體失去獨立的個體批判與反思意識,“人類已喪失構造出一個不同于他生存的那個世界的另一世界的能力”。人生境界就是一種不同于現實邏輯的精神家園,是主體自我構建的精神世界,如果生命活力和創造性的衰退,主體的精神家園將會有喪失其存在基礎的危險。

四、結束語

生活在經濟發展迅速的當下,我們從告別傳統走向現代的快速變革中意識到了精神世界的存在價值與困惑。人生境界的超越理想在現實中努力尋找通向精神家園的路徑,公共藝術課程在大學的普遍開設就是一種積極的嘗試和實踐,并具有與人生境界培養產生聯系的可能。

綜合來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定位要超越德育的范疇,雖然公共藝術教育對道德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但是藝術教育本身要避免德育化的傾向,不能成為大學道德教育的附屬品,變成校園生活的裝飾和點綴。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要有明確的育人目標,不僅讓學生能夠走進美的世界,還要努力讓他們去構建自己的審美世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要做到個性化的培養則需要更加多樣的藝術教育資源,除了課程的設置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藝術文化環境的創設,使主體能夠在良好的環境氛圍中形成自我的理解和認識,并體現出藝術對人的關切。藝術教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教育單元,高校的各種校園生活和文化活動也要盡量與藝術教育的目標保持一致,在藝術教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人生的價值,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和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557.

[2]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83.

[3]康德.判斷力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10.

[4]朱光潛.朱光潛談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

[5]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68.

[6]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2.

[7]黑格爾.美學(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47.

[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9]陳獻章.陳獻章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20.

[10]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M].渠敬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3.

人生哲學與人生觀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2、審美教育的內容本質和原則

3、論音樂審美教育在職業學校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4、地方文化與美育課程資源開發芻議

5、中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

6、論崇高在審美教育中的地位

7、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8、儒家美育觀與當代大學生美育實踐

9、談當前幾個美學理論問題的論爭

10、談職業中學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施

11、大學生性審美現狀與對策

12、素質教育過程當中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提升的對策

13、新時代大專院校美學教育淺析

14、高校美術類專業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策略

15、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中審美教育重要性研究

16、初中語文審美教學研究

17、中學地理審美教育實施策略研究

18、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19、如何求真尋實是現世一思

20、論美容整形科護士的美學修養與審美教育

21、關于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的理性思考

22、理工科大學美育的途徑及意義

23、將審美教育納入思想品德教育范疇的可行性分析

24、消費時代的審美幻象及高校美育審思

25、“愛美之心”在篆刻教學中的作用

26、談語文教學與學生素質培養

27、淺議蔡儀的審美教育思想

28、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施教策略研究

29、試論審美理想教育在當代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30、語文學科人文教育的思考

31、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實施

32、試論當代音樂審美教育的新內涵及其社會意義

33、新媒體時代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34、淺議生態美育與語文課程改革

35、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審美能力培養摭探

36、音樂欣賞中要滲透音樂要素

37、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38、中學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析

39、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40、繪本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41、初中小說審美教學探討

42、以災難為題本才的美術教育的問題與思考

4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加強美育的教學

44、審美教育在職業學校美術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45、敘事學的文化研究與審美文化研究

46、音樂審美教育的新內涵及社會功能

47、淺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48、審美教育與感性的解放和培養

49、新時期中職美術教育與審美能力培養研究

人生哲學與人生觀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2、體驗.尚武.“為人生”

3、采取有效策略 打造竟成教育

4、高中階段整本書閱讀效果不彰的“師因”分析

5、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對當代文學發展的影響

6、茅盾小說的非主流傾向與藝術特色

7、譯者主體性視角下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民族文化英譯探析

8、科學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興起

9、城市記憶文化導視體系構建研究

10、試析朝鮮—韓國學者的虬髯客原型解鄭日男 

11、陜西當代文學的區域文化效應探析

12、徐志摩的翻譯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13、茶企大益:與世界共同書寫中國茶人新文化

14、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15、熊培云 不想成為詩人 只想成為詩

16、文學概論課中的人文精神滲透

17、柏拉圖理念論影響下的文藝思想

18、植根現實土壤,綻放理想之花

19、論“啟蒙”作為“主義”與現代文學的缺失

20、文學欣賞教學中創新精神培養的思考

21、在青海高原客串了一把詩人

22、渡邊淳一:寫性是為了寫人生

23、一個被遺忘的“紅學家”

24、散文的文化自信與價值重估

25、“饑渴的想象”與約翰遜的作家生涯

26、在團隊活動中滲透精英文化教育

27、MOOC時代應用型本科人文公選課混合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28、游牧:一個理解張承志的關鍵詞

29、新媒體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模式創新

30、孫子眼中的徐志摩:女權主義者、夢想家、盜火者

31、彭學軍兒童文學創作的轉變與突破

32、底層寫作與苦難焦慮癥

33、理念大于形象的“學術圖解式”小說

34、詩歌:穩健中突圍堅韌中開拔

35、廣西作家潘大林的小說:“英雄”的旗手

36、關于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幾個問題的思考

37、文本解讀教學需要生命在場

38、用項目化閱讀助推整本書閱讀

39、族群的歷史言說:馬來、馬英、馬華文學的族群關系書寫與新歷史主義

40、文學與人生,一場美妙的奇遇

41、試論石評梅詩歌的現代主義特質

42、評何紅梅《紅樓夢評點理論研究》

43、文化尋根的現代性焦慮

44、理想主義命題的多重闡釋

45、論遲子建小說的兒童視角

46、理性話語與中國現代文學

47、圓桌討論:中學語文選修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48、“詩言志”的轉換與當代文學理論建設

49、通過post-reading的有效設計,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與研究

人生哲學與人生觀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采訪蔡康永的時候

總會有這樣的感受,他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言論和觀點,然后又有一個非常合理而貼切的解釋,用他的話來說,作為一個“同志”,他從小就循著自己發明出來的生存之道在生存,做“同志”的一大好處就是,非常容易抗拒一些常規的想法——因為“同志”是一個被逼時刻存疑的群體。就從看電視開始,“男主角要和女主角在一起”這樣的設定令他們非常不理解,他們的疑問是:為什么男主角失戀喝得爛醉的時候,不去選擇跟一直陪在他身邊喝酒的男配角交往?

這個時候,他很多身份都可以被忘記了,他曾經是家境富裕的船王之子,他曾經在洛杉磯電影學院流浪,他在自己寫的書《那些男孩教我的事》里提到過張國榮 ……

現在,他只是一個公開的“同志”主持人,是全亞洲甚至全世界最懂得主持的“同志”。

人生應該是無聊與意義共存

讓蔡康永在內地人氣急升的《康熙來了》在今年4月中旬剛剛獲得“2004中國電視榜”的最佳娛樂節目獎。他本人通過網絡第一時間知道了這個消息,但在他認為,那個節目甚至沒有在內地播出,是沒有資格獲獎的,所以也沒有出席頒獎典禮。

《康熙來了》中的嘉賓有兩岸三地的眾多明星,而蔡康永有時也會覺得其中一些人比較膚淺。而如果真的有這個感覺,便會盡量表達出來,而不會在一邊偷笑。有的時候他會在心里面詫異,暗說:“哎呀這個人竟然做得出這種事情,還有臉在那邊這樣講。”可是通常如果有這種反應的話,就會盡量把這個想法表達出來,就算拐彎抹角也要表達出來,然后讓對方解釋一下。而不是放在心里面。

他認為在這方面小S 更勇敢,常常就直接講出來了,這種時候他通常就會嚇一大跳,趕緊替她接一下說哦這個也可以這樣嘛。漂亮女生講那些東西的話,來賓通常就不會太介意。因此小S就經常奉命去擁抱男明星或者摸男明星的胸部,甚至幫男明星剪胸毛。小S也為此落得一個“咸濕、惡搞、教壞小孩”的評價,蔡康永卻對此不以為然:“既然臺灣的男主持人都可以在節目上對女明星吃豆腐、開黃腔,反過來小S為什么就不可以這樣對待男明星?”

蔡康永本來就不是主流價值體系里的“有為青年”,重點是,他也從來不想做。剛從洛杉磯回來時,他也想過拍電影。但后來發現:“拍電影真的麻煩死了。你可以像侯孝賢一樣和大環境對抗,可是非常不符合我們這種懶惰、散漫的個性,所以就算啦。"

面對周遭的聲音,蔡康永的反應則是:“我的個性里無聊、叛逆、正經的部分都有。過去出現的是我正經的部分,所以大家認為我是一個正經人,那我可不可以把無聊的部分呈現出來?我覺得可以。"他認為,人生應該是無聊與意義共存的,人生應該是這個樣子,節目也可以是這樣子。

主流標準全部是自以為是

每一次別人問蔡康永比較喜歡他主持的哪一個節目的時候,他都會說是《兩代電力公司》。因為那個節目比較符合他所相信的世界。

曾經有一個臺灣學者在報上批評過《兩代電力公司》,他認為這個節目的前期比較有理想,是為了建立大人和孩子直接的紐帶和橋梁而誕生的,所以主題大多比較生活化,比如很多媽媽都不知道怎么發短信之類。而后期則都在談論援助交際、墮胎、同性戀之類的聳動話題,嘩眾取寵。對于這個觀點,蔡康永表示非常難以理解。他認為前期后期的話題都是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一直主張人生有各種選擇:“那么多墮過胎的,那么多同性戀,那么多做過援助交際的孩子上過《兩代電力公司》,可他們并不見得都是負面的。他們會有些難過,但那可能更多來自成人價值之外的原因:比如遇上一個連墮胎的錢都不肯付的糟糕情人,或者為自己做手術的醫生很糟糕之類的——而不是像電視里面所講的那些什么女生多么墮落,家長應該加強管教這些自以為是的標準。”蔡康永覺得,這里面一定是有問題的,觀眾的人生如果沒有那么爛,誰還需要每天看一個小時的《康熙來了》才會笑出來?

很多人以為最令蔡康永不安的節目會是《兩代電力公司》或者《康熙來了》,他表示那是因為那些人因為看《真情指數》的原因,都誤以為他是一個有教養的、正派的、希望大家都奮發向上的人。

《真情指數》的整個基調是,讓蔡康永采訪了太多優秀而成功的明星,譬如成龍 啊 王家衛 之類。這是他非常害怕去傳遞的一種訊息,他不喜歡傳遞成功的訊息,因為他壓根不覺得人應該無窮無盡地去追求成功這件事。他覺得成功很可能是陷阱。當他在那個節目中訪問很多來賓時,心中都會非常不安,他在想,只要有人收看了這一集,就會受到鼓舞,以為人生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有理想、要創業、要賺錢??墒窃诓炭涤揽磥?,人生不應該是這樣子。他甚至嘗試做一個專門訪問失敗者的節目,但因為沒人看而胎死腹中。他也相信的確沒有人愿意花一小時坐在電視機前聽一個人從小家里就很窮一直窮到80歲的故事。這太讓人沮喪了。

人生哲學與人生觀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傅佩榮所著?!墩軐W與人生》是傅先生對于哲學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簡潔清晰的表達。比如在講解哲學是“愛智”時,他把“愛智”定義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態度,“把“智慧”概括為“完整”和“根本”兩個特征,又將“愛智”的“愛”解釋為溫和而理性的“友愛”,而與狂熱的“情愛”、浮泛的“博愛”相區別,令人感到既準確又頗具新意„„

重讀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讓我有種回味和共振的感覺,那種經歷后的精煉總結讓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攝的一部人生電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為有些是意氣風發,有些是沖動不顧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樂趣,書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經歷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對未來,我也有撥云見日的功力很多人認為哲學是一些枯燥的為什么,看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就會發現,哲學真的距離我們很近很近,而且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美好,像是我惡魔呢聞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讀的好書„„

本書的作者不是以寫書為生的專業作家,而是臺大的一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所以此書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還可看作是一本勵志書。但它與一般教材和勵志書又截然不同,因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書卻全是傅先生個人思想的結晶。對于這樣一位思想大師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評論,只能把我的一點感悟說與大家聽。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因此,看此書與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并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里,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

哲學與人生中有句話得好,對我影響很大,從中受益匪淺,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帶走,故要與人分享。這種分享不單指財務,還應包括關懷,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東西,封閉自己的心靈呢?這樣或許守住了自己的財產,卻錯失了許多機會,但與真人棋牌游戲人分享后也許就不同了。

“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對于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的確,人生可做的事實在太多,其中有關系自己前途和生計的大事,比如學習,工作,也有只涉及當前蠅頭小利的小事,比如丟了一塊錢,被人罵了一句等,如果把這些小事耿耿于懷,又哪來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樂分為很多層次,若只把享樂定位在身體的,官能的需要,是屬于較低的層次,這種享樂的背后實際上是痛苦。較高境界的享樂是內求于已,而非依賴其他因素,因為越是依賴外部條件,這種享樂就越沒有保障。”對于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觸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滿足不惜花大量金錢蹦迪廳,泡酒吧,參加演唱會,但很少有人從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出一點快樂,這樣,當他們蹦完迪,泡完吧,鬧完會回來從事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時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臉了,以至于許多人因此丟了飯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閉甚至自殺,這又何苦呢?

“人類的典范,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并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欲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細細想來,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許多讓我所感悟的話,比如“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態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后者則可自得其樂。”“如果一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當新的機會來到時,反而容易錯過。”等等。這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上一篇:商業銀行業務風險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人機界面監控系統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