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銀行治理機制論文范文

2023-10-04

銀行治理機制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商業賄賂是商業流通領域中的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它扭曲了市場公平競爭的機制,破壞了市場經濟的交易秩序。對商業賄賂只有從源頭上尋找成因,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對策,促進公平競爭的商業流通秩序的建立。

[關鍵詞] 商業賄賂 成因 對策

商業賄賂是賄賂的一種形式,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社會經濟現象,我國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經濟競爭日漸激烈,商業賄賂行為開始出現和泛濫。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商業賄賂之所以能夠存在和蔓延有其多層次的原因,諸如;市場體制不健全、監管制度的缺失、立法疏漏、執法不嚴、賄賂亞文化的影響等。從源頭上分析清楚商業賄賂的成因,對于治理和懲治商業賄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體制不完善是滋生商業賄賂的溫床

任何社會弊病的背后都有其產生的本源,要從根本上遏制商業賄賂還須從根源抓起。產業經濟的分析體系認為,產業競爭結構決定產業內企業的行為,前者為“因”后者為“果”單純從行為約束,實為本末倒置,這也正是商業賄賂屢禁卻不止的主要原因。我國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企業在產品生產,銷售和原材料的供應等方面全部由國家計劃部門來安排。流通領域里,國營商業與供銷部門均需嚴格按國家規定的進銷差率,進行一直從貨源供應到批發,零售的一系列流轉活動。企業的產、供、銷各環節均受國家計劃調節,再加上國家對企業與市場又實行嚴格的行政管理。在這種體制下,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沒有商業競爭的必要性,商業賄賂也就沒有存在的現實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體制上的不完善便凸現出來。市場經濟原則要求市場主體平等化和行政干預的規范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買賣雙方處于平等地位,進行公平交易,不會有一方曲意迎合另一方的行為,商業賄賂行為便可大大減少。但是目前我國仍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階段,存在一些與市場經濟原則不相副的因素,例如,主體的非市場化和行政干預的非規范化;一方面,一些企業憑借行政權力賦予的壟斷地位,取得了強大的市場優勢,獲得了遠遠高于交易另一方的市場話語權,在這種情勢下,處于絕對弱勢的交易方為了取得交易的機會,就必然采取商業賄賂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另一方面,公共權力運行不規范、不透明,缺乏規范有序的權力運行機制,比如:公共權力對市場干預過大,審批項目過多過濫,項目審批權等高度集中,本來應該由市場評價的東西,非要政府進行,為賄賂開方便之門。而當權者對市場利益的攫取,導致市場規律失衡,商業賄賂盛行。目前我國商業賄賂的“重災區”集中在土地出讓、產權交易、政府采購、醫藥購銷、資源開發和經銷。這些商業賄賂的“重災區”要么行政色彩濃郁、要么壟斷格局霸市,從而奠定了商業賄賂滋生的溫床。

二、監管制度的缺失為商業賄賂提供了便利條件

商業賄賂是腐敗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和眾多腐敗現象一樣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監督不力,失去監督的市場主體和行政干預必然導致商業賄賂等腐敗現象。商業賄賂在我國不斷蔓延,得不到有效地遏制,與我們一貫奉行的“重懲治,輕防范”的思想息息相關,造成的必然結果就是疏于對商業賄賂監管制度的建設,給商業賄賂予可乘之機。從商業賄賂產生的

根源上看,目前我國的治理商業賄賂監管制度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主體市場準入與退出制度的不完善

市場準入從經濟學角度說,是指主體和交易對象被政府準許進入市場的程度和范圍;從法律角度說,是“市場準入制度”的簡稱,它指國家規制市場主體和交易對象進入市場的有關法律規范的總稱。目前我國市場準入制度的不完善表現在:準入制度內容的不公開、程序不公開、結果、依據以及有關機構和人員的職責、權限等不公開,從而使得一些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極差,以及存在商業賄賂行為的市場主體進入了市場,同時又不能及時強制性清退出市場。這種隨意性的市場準入制度為市場主體的商業賄賂行為的滋生打開了方便之門。

2.市場主體的社會信用體系未建立

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講誠實、守信用,良好的信用可以使主體降低交易成本、獲取更多的交易機會,它更是維護公平的市場交易秩序的重要保證。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處于發展和完善階段,市場主體的信用體系沒完全建立起來,比如,未建立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數據庫,缺乏信用擔保機制、信用保險、信用信息服務機構等,從而不能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對市場主體的商業賄賂等失信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

3.商業賄賂的行政監管制度的缺失

從目前發生的商業賄賂案件來看,行政監管制的缺失,是商業賄賂得以肆虐的重要原因。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行政監管權限分配不合理,出現少數人權力過分集中又缺乏內部監督、搞暗箱操作的弊端;另一方面,行政監管的法律責任不明確,比如,行政機關不按規定的市場準入條件、程序行政,越權、濫用職權、徇私舞弊,以及對相對人不依法履行監督責任或者監督不力、對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審批機關主管有關工作的領導和直接責任人員應承擔什么法律責任不明確,使得行政監管形同虛設。

4.社會監督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商業賄賂隱蔽性強、取證困難,因此必須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完善舉報制度,才能暢通發現商業賄賂的渠道。目前對商業賄賂的社會監督存在以下輕視的表現;信訪和舉報渠道單一、壓制越級上訪的舉報、輕視匿名舉報的線索、對舉報者的保護機制不嚴格、舉報人獎勵制度激勵作用不足等。

三、立法的疏漏助長了商業賄賂的僥幸心理

商業賄賂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我國一直很重視懲治包括商業賄賂在內的各種賄賂、貪污等經濟違法犯罪行為,并已初步建立起懲治商業賄賂的立法體系,但與目前商業賄賂發展態勢相比,立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疏漏,助長了商業賄賂的僥幸心理,影響了對商業賄賂的有效治理。這些立法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統一的《反商業賄賂法》

在目前涉及到商業賄賂的立法中,《反不正當競爭法》內容比較籠統,而一些部門規章,法律層級太低,法律效力較弱。這些都限制了立法遏制商業賄賂方面的作用。

2.商業賄賂概念法律界定不明確

從1993年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到1996年國家工商總局頒布的《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再到1997年《刑法》中關于受賄罪的規定,這些法律法規都未對商業賄賂作出法律上的界定,立法上的不明確性導致司法上的混淆和模糊。

3.商業賄賂犯罪主體范圍過窄

我國賄賂罪主體范圍包括國家工作人員、公司、企業人員及國有單位,但對國有事業單位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非國有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如醫生),則沒有構成受賄犯罪的規定。此外,公司、企業人員賄賂犯罪僅僅包括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和對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沒有關于公司、企業人員介紹賄賂的規定,也沒有對單位行賄以及單位介紹賄賂的規定,致使大量的商業賄賂犯罪人逃避了法律制裁。

4.商業賄賂犯罪對象單一

當前商業賄賂的形式越來越隱蔽,已從簡單的送金錢、財物發展到提供技術服務費、咨詢費、顧問費、外出旅游考察、贊助業內研討會以及安排子女出國,甚至提供性賄賂等非財產性利益。而刑法規定的賄賂犯罪對象僅限于財物,已無法適應商業賄賂新的發展態勢。

四、對商業賄賂尤其是行賄犯罪的執法不嚴,是商業賄賂猖獗的重要原因

由于司法實踐中的執法不嚴,大量的商業賄賂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治,致使商業賄賂行為蔓延和猖獗。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擅自制定入罪標準

一些地方和部門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制定“抓大放小”政策,表現為提高立案的數額標準和對行賄受賄的對象作限制。比如,《刑法》明文規定受賄罪的數額起點是5000元,但一些地方執法機關卻制定內部掌握的標準,受賄5萬元以下一般不立案,違法放縱犯罪。

2.法制意識淡薄

對商業賄賂的立法認識不強,認為商業賄賂是市場經濟制度不健全、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是“大環境”使然,作為犯罪處理,多少有不公正之嫌。從而制約了刑罰在治理商業賄賂中作用的發揮。

3.司法不獨立

商業賄賂犯罪具有行業性突出、隱蔽性強、窩案串案多等特點,行為人身份特殊,社會關系復雜,案件查處的人為干擾比較多。一些牽涉面比較廣的案件,由于害怕“拔出蘿卜帶出泥”,在關系網的作用下,一些與犯罪行為有牽連的人為保全自己會動用某種力量主動說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現象也并非鮮見。

4.放寬自首認定條件

商業賄賂行為大多是在“一對一”的場合發生,手段隱蔽,自首率應遠比一些偶發性的犯罪低。但現實中,商業賄賂犯罪特別是受賄犯罪的自首率非常高,理由大都是“在采取強制措施前”交代了罪行。實際上,大部分案件“在采取強制措施前”,司法機關已經掌握了行為人的犯罪事實,無非在采取強制措施前采取一些變通措施,給其一個自首的認定,在量刑上為商業賄賂犯罪人進行開脫。

五、不良“賄賂亞文化”是商業賄賂的心理誘因

商業賄賂和其他腐敗行為一樣是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等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賄賂亞文化”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深層次的心理誘發因素,它是對商業賄賂的形成機制產生影響和制約的重要因素?!百V賂亞文化”是社會學中“亞文化”一詞的衍生,是指商業賄賂群體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反主流的判斷、認知以及價值觀等。隨著賄賂亞文化的泛濫,市場主體和行政執法工作人員對商業賄賂的適應力和容忍力越來越強,表現出明顯的趨同和認可,為商業賄賂的蔓延推波助瀾。具體表現為:商業賄賂是市場經濟制度不健全、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商業賄賂是搞活經濟的“潤滑劑”;商業賄賂是行賄與受賄雙方你情我愿的事情,因此覺得很“正?!?,最多只不過是不正之風等。目前商業賄賂已成“行規”和企業運行的潛規則,一些執法者在商業交易中得“回扣”,交易雙方均習以為常,在我國已得到普遍默認?!盎乜邸辈贿`法,已成為市場主體和一些行政執法人員的“共識”??梢?,對賄賂亞文化的趨同,甚至某種程度的“共識”必然會發展到“共腐”,嚴重制約了商業賄賂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付瑩:《淺議商業賄賂的特征》,載《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2]劉敏:《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有關法律問題》,載《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3]李天霞:《一般商業賄賂與回扣的區別》,載《中國審計》,2003年第3期

[4]淳艷麗:《試論商業賄賂行為及其法律責任》,載《文教資料》, 2005年第31期

[5]陳曉梅:《商業賄賂行為法律研究》,載《河北法學》, 2001年第3期

銀行治理機制論文范文第2篇

一、青年自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實踐背景

傳統模式下城市社區還是以老套的上級對下級的領導為主,有時出現問題要層層匯報,就會出現反映不及時,處理問題效率低下,人民群眾大都層次不同需要進行差異化的管理,所以“服務”的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年輕組織可以帶給城市社區新的活力,為城市社區注入新鮮血液,青年自發的行為從傳統模式下“被動”轉換為“主動”,積極的處理社區的事務,形成年青組織、社會群體、國家政策下的一體化新型組合模式,市場監督組織共同管理的局面,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青年自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現狀剖析

現代年輕人具有很強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也不斷的提高,城市的年輕人通過自我組織化聯系各個網絡平臺的朋友進行體育及公共福利事業的共同開展,運用新方式對社區工作進行有力的宣傳,宣傳活動在城市社區的建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有效的進行宣傳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參與其中,壯大年輕人組織團隊,但同時由于環境的限制,同時也會產生很多問題,帶來負面不良的影響。

目前,年輕人自主參加城市社區治理的主要形式以民主參與的形式為主,為了支援和居民社區服務,年輕人的自我組織通過對城市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社區的宣傳管理和決策的積極參與,為社區的社區管理的建議的制定提出寶貴意見,作為社區群眾之間溝通橋梁為城市社區的現代化民主化打下重要基礎。其次提供社區的公共服務也很重要,青少年自我組織化、為社區公共提供服務,為年輕人的公共福利業務的平臺積極構筑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提供共享模式。培育社區的市民文化,青少年組織具有平等、協商、民主主義的特點,形式上形成了以青少年為中心的民主平臺,以創造客觀、平等協商、民主主義為主要目的。參加公共福利事業、社區問題和其他活動的決定并提出相應建議,青年組織成員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傳播他們的文化意識,促進社區民主主義健康發展。此外更能反映年輕人的意見和要求,年輕人的自我參與組織活動的過程本質上是反映他們的想法和抱負體現青年社會責任感的過程,反映年輕一代的愿望和要求。青年組織的建立與發展,提供更多年輕人參與社區宣傳活動的機會為青年歸屬感和自我價值實現奠定基礎。

三、完善青年自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機制分析

(一)改善青年自組織發展的制度環境

實行青年組織登記備案制度,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青年組織,但現行法律和規則的嚴格規定卻妨礙了青少年自我組織合法化,導致很多有意向的志愿者在合法與不合法之間,對于他們積極性的培養有很強的制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社會的支持力量,應該對青年組織進行實時備案,完善青年自我登記制度。其次,青年組織發展和城市治理參與法律制度的完善。目前,中國有關社會組織的法律和限制主要針對正式登記的非政府組織,但并沒有針對多數青年自主組織自愿形成的明確、具體的政策管理措施,青年組織在管理和法律上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明確青年組織合法合理地位非常重要。第三,建立合作機制促進青少年有序參與社區宣傳管理。社區的各方面治理不是單方面決定的,需要社會群眾的共同努力,加強青年組織和社會的溝通,將青年組織設定為社區內部組織,從一體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完善功能強大的平臺網絡

到目前為止,青年組織需要通過社區參與建立對接各方的供求平臺,注重居民的需求項目的開發,用主動的行為打破這一被動的情況。在線媒體利用O2O、B2B及有必要通過其他資源探索建立各種各樣的主題表現的公開賽上透明的平臺。為了實現資源和信息的有效結合和提高項目開發的精確度,進行資源整合平臺此外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有利于彼此的云包裝平臺。對于各種各樣的青年社會團體的利益來說,確定相關平臺政策有利于發揮互補優勢,不僅促進青年社會組織的生態學的鏈條形成,也有利于“政府-企業-青年社會組織”的三方合作機制確立最大化的發揮三方協同合作的力量。

(三)調整創新合作的參與結構

有效、平等參與結構是建立年輕人參與社會組織和社區活動的重要鏈接,因此,開始對應的改革是當務之急。首先,作為社會組織推進年輕人合法化,促進共產主義青年聯盟與青少年社會組織之間的“伙伴關系調整及相互競爭關系”。共產主義青年聯盟在各方面都有各不同的作用,青年組織和共產主義聯盟雙方都是草根社區的志愿者,共產主義聯盟應當積極提供財政、人力資源和信息援助。在青年工作的領域,雙方可能存在競爭,共產主義聯盟應該尊重現代青年社會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實現兩種角色舒適的轉換。同時應該形成鼓勵激勵機制,搭建相關網絡平臺。例如,“青年區”的社交網站由此可見青年社會組織的服務平臺建立是必要的,青年社會組織可以在平臺上交流經驗并對社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用投票等方式對于決定某些社區的事務,這樣既體現了民主性,又展現了公平性,相對完美的解決社區問題,發揮每個青年組織成員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社區服務氛圍。

(四)形成質量共推的培育模式

青年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城市治理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年輕社會組織,這一目標應該基于在新時代下的青年群體的培養。具體來說,放寬對年輕社會組織的栽培限制,實現組織間的整合和規模的擴大,擴大組織服務領域的范圍,把“鯰魚效果”應用到青年組織中來。對于青年組織不能僅僅在精神上采取鼓勵的形式,也要重視青年組織專業性上的培養,很多年輕團體對于公益事業或者公共服務有一個良好的態度、積極的心態。但是在專業性上還是有待于加強,很多棘手的問題處理起來相對難度比較大,這不利于青年組織良好風貌的形成,大大減少了青年志愿者團隊的積極性。提供相關專業的培訓,將自組織的團隊真正的合理化,加強政府的監管力度并且對于類似的培訓,場地和資金上也要加大投入,讓青年組織感受社會的溫暖,使其對于社會服務更有希望,給予青年人后盾力量,避免出現因為自己年紀方面因素做事情畏首畏尾,有助于青年素質的養成,健全組織內部運作和監督機制,保證其治理結構現代化。

(五)構建切實可行的政策體系

切實可行的政策體系是青年組織形成的肥沃土壤。目前,關于青年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參與的政策規定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有必要明確政策制定的焦點問題。首先,應明確青年社會組織的含義和設定規模,鼓勵學術界進行研究,對年輕社會組織的項目資金進行了年度評估系統改革,給予更大的資金支持,把人力費用也囊括在費用支出中,不僅要精神上鼓勵青年人進行社區服務在政策物質上也給予一定的幫助,為了延長項目合作時間,可以探尋從“一年一次競標”到“三年一次競標”的變更,給青年社會組織時間和土壤。

結束語:

鼓勵青年積極加入青年社會組織,成為參與國家治理的一員,激發當代青年的社會感和使命感,開啟新時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視野,我們堅信想要社會國家有長足的進步在道路上越走越遠,為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抒寫有力生動的篇章。

摘要:青年社會組織推動城市社區的發展, 對城市基層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 青年人有活力朝氣蓬勃的一代, 思維方式新穎順應現代化時代的大潮, 滿足社會的要求, 負擔起新時代的責任, 在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實踐背景下對于現狀進行簡要的剖析, 明確政策欠優化, 基層欠信任等問題, 只有進一步深化改革, 做新時代的引路人, 青年人參與社區建設是用年輕的思維, 在青年人的視角下創建新平臺、尋找新機遇、順應新形式, 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青年社會組織,社區治理,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鄭長忠.社區生活共同體構建的共青團邏輯——上海靜安區“青春社區”創建與城市基層團組織形態發展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 2019, (06) :46-53.

[2] 張軍.福州市青年參與城市社區治理意愿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 2018.

[3] 劉春蕾.青年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發展形勢、問題瓶頸與推進路徑——基于上海青年社會組織社區參與的調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6, 32 (03) :31-36.

[4] 何濤.青年自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機制探討[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2, 24 (01) :10-13.

銀行治理機制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選取了2007—2016年我國32家銀行作為樣本,構建相關的計量模型,分析了資本監管、內部治理對銀行信貸的影響。研究發現:資本監管中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能夠減弱商業銀行進行信貸擴張的動機和意愿,即資本充足率越高的銀行,貸款規模越??;內部治理結構對銀行信貸行為也有顯著的影響;資本監管和內部治理之間存在交互作用,會影響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行為的約束作用。

【關鍵詞】 資本監管; 內部治理; 銀行信貸行為

一、引言

當前我國正在加緊實施“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同時又伴隨著新資本監管協議的出臺,這意味著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逐步向國際化邁進,但是隨著資本監管強度的增強,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的約束作用是否仍然顯著,這值得深入研究。此外,我國商業銀行的內部治理情況不容樂觀,股東與管理層之間委托代理問題突出,特別是國有銀行一股獨大的現象嚴重,大股東往往侵蝕中小股東的利益,而董事會對此則表現為不作為。不健全的內部治理機制會通過影響銀行的信貸水平,進而對國民經濟產生消極的影響。此外,我國仍是一個對銀行貸款依賴程度非常高的經濟大國,高速的經濟增長必須由大量的銀行貸款來支撐。由此可見,在日趨嚴格的資本監管和存在缺陷的內部治理機制下,調整銀行信貸水平勢必會對國民經濟產生較大的沖擊。因此,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對我國資本監管、內部治理與銀行信貸行為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分析了外部資本監管與公司內部治理二者對銀行信貸的影響、資本監管和內部治理結構對于銀行信貸的交互影響、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行為的約束作用是否受單個銀行內部治理結構的影響,以期為當前我國的銀行業監管和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提供政策參考。

二、研究假設

(一)資本監管與股權結構交互作用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

從股權結構的角度來分析,股權結構又包括股權集中度和第一大股東性質兩個方面。從股權集中度出發,股權越集中,股東與經理人之間的代理問題越小,但是股權過度集中可能又會導致大股東侵蝕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Berger et al.認為,對發展中國家公司治理研究的側重點是討論產權減弱代理問題①的作用,而不是討論董事會、股票權等指標,因為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不能給投資者提供有效的保護。地方政府和民營銀行的股權一般比較分散,分散的股權意味著大股東的控制能力較弱,股東之間可以進行相互制衡,而且經理人必須接受雙重的選拔和監督標準,所以股東與管理層之間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代理問題會得到緩解。國有控股的銀行股權則呈現高度集中的狀態,這也就意味著產權人對國有銀行監督的有效性較低,而且高度集中的股權會加劇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代理問題(賈新春,2007;Jia,2009),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嚴重。此外,股權集中度越高意味著股東對銀行的控制能力越強,即使在面臨相同的外部監管(資本監管)時,其風險承擔水平和信貸擴張速度都會表現出不同。

從第一大股東性質來說,實施外部監管在于減少股東和管理層面臨的風險,對銀行的信貸擴張行為進行約束,增強整個銀行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外部監管對銀行信貸的約束作用會因銀行第一大股東性質的不同而呈現出差異,以資本充足率監管為例,資本充足率可以向存款人和外部投資者傳遞銀行經營方面的信號(Myers and Majluf,1984),當資本充足率低時,存款人和外部投資者要重新估計銀行的風險水平,要求提高存款利率和投資收益率,從而使得銀行的融資成本增加,銀行不得不減少貸款規?;蛘{整資產組合,但是第一大股東為政府或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銀行,由于存在政府隱性的擔保,從而削弱了存款人和外部投資者對風險進行再估值的動機和欲望,并且“大而不倒”問題的存在,政府持續的注資行為會大大緩解銀行面臨的監管壓力,使得資本監管對政府或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銀行信貸行為的約束作用要小于其他類型的銀行。

(二)資本監管與董事會結構交互作用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

首先,從董事會結構上來說,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人數都會影響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擴張的約束作用。董事會作為銀行最高的決策機構,對各項政策的制定都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董事會對銀行貸款政策的變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銀行面臨外部資本監管時,為了符合最低監管標準,銀行必須通過縮減貸款規模降低銀行風險資產的數量,以提高銀行的資本水平。此時銀行董事會便會改變銀行的貸款政策,但是有時董事會規模太大會限制董事會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得制定貸款決策的效率降低,并沒有對資本監管做出及時的反應,從而減弱了資本監管對貸款規模的約束作用。另外,獨立董事作為商業銀行內部治理機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銀行治理結構的完善、銀行風險的防范和銀行績效的改善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設計獨立董事制度是為了減弱控制股東和管理層的內部控制行為,防止損害公司的整體利益,而且一般獨立董事代表的是大多數中小股東的利益,所以獨立董事在董事會制定決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銀行面臨外部的資本監管時,為了保護中小股東和投資者的利益,獨立董事會督促董事調整當前的貸款政策,以改善銀行當前的資本水平,并且還會增強對管理層經營行為的監督,弱化股東、管理層和債權人等之間的矛盾,所以獨立董事人數越多的銀行,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的約束作用會更小。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資本監管影響銀行信貸的相關理論,發現資本監管會影響銀行的信貸水平,對銀行的信貸具有約束作用,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1。

H1:資本充足率監管會導致銀行信貸規模的縮減,即資本充足率越高,銀行的貸款規模越小,反之則反。

其次,根據前人的研究發現內部治理對銀行的信貸有一定的影響,主要的影響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股權結構對銀行信貸的影響,股權結構主要包括所有權性質和股權集中度;二是董事會結構對銀行信貸的影響,包括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人數。因此,本文提出假設2—假設5。

H2:第一大股東持股的比例會影響商業銀行貸款規模。

H3:第一大股東為國有股東的銀行貸款規模越大。

H4:董事會規模越大,銀行貸款規模越小。

H5:獨立董事人數越多,銀行貸款規模越小。

最后,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的制約作用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而且根據前人的研究內部治理可能正是這個因素,因此,本文從內部治理的視角出發,提出了假設6。

H6:資本監管與內部治理之間的交互作用對銀行信貸行為有影響,即在相同的資本監管下,內部治理結構會影響銀行信貸行為對資本監管做出的反應。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制度始于1994年,但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2004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實施,為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開創了一個新的篇章。接下來,為了更好地滿足商業銀行的監管需求,監管當局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監管措施,為我國銀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健全的金融環境。另一方面,隨著公司治理理論在商業銀行的運用,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注重治理結構的構建和完善,將股權結構和董事會結構作為年報中一項重要的內容進行披露。因此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本文以2007—2016年我國32家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中農工建交5大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15家數據披露相對完整的城市商業銀行。事實上,更為準確的測度應該包括所有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但是數據獲取上存在困難,而且這32家銀行的貸款總額占了整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70%,資產和負債的占比也達到了70%左右,剔除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三項的占比都達到了90%,所以選取的這32家銀行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夠代替我國銀行業貸款的發展情況。其中銀行相關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和各銀行的年報,由于某些銀行的數據存在缺失,所以并不能獲得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面板數據。

(二)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

為使研究的問題更具有全面性,本文從貸款水平和貸款增速兩個方面來探討銀行的信貸,分別選取了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來衡量銀行的信貸,絕對指標為貸款規模,即每年末各銀行的貸款余額總額,相對指標則是貸款規模的增長速度,即(當期貸款余額-上期貸款余額)/上期貸款余額,分別用loan和dloan表示。

2.解釋變量

本文選取了以下的解釋變量:

資本監管變量。一般衡量資本監管的指標主要有資本充足率、股東權益占比、超額資本(實際資本充足率與最低資本要求之間的差額)等,但是根據“巴賽爾協議”可知,銀行最重要的監管指標是資本充足率,另外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擇資本充足率作為資本監管的代理變量,用cap表示。

銀行治理變量。商業銀行內部治理一般包括兩個方面:董事會結構和股權結構。在董事會結構上,董事會作為銀行的最高決策機構,有義務監督管理層的行為,而且還必須對銀行的貸款政策進行審批和核準,因此董事會結構對銀行的貸款政策有重大影響,此外,董事會的獨立性越高,銀行CEO的薪酬績效敏感度越高。另一方面是銀行股權結構,包括股權集中度以及股東的性質都是影響銀行貸款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從銀行的董事會結構和股權結構兩個方面來研究銀行內部治理對信貸行為的影響。具體銀行治理變量有:

(1)第一股東持股比例,用s1表示,該變量衡量了銀行股權的集中度,持股比例越大意味著銀行的股權越集中,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的動機會更強;反之,銀行的股權越分散,第一大股東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弱。

(2)第一大股東的性質,用stock表示,一般情況下分為國有股②、法人股和外資股,對于我國商業銀行而言,第一大股東的性質大都是國有股。

(3)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用s2表示,衡量第二大股東對第一大股東權力的分散程度,該變量值越高表明第一大股東的控制能力越弱,股權的分散程度越高,第二大股東的控制能力相對就會增強。

(4)董事會規模(董事會人數)和董事會的獨立性(獨立董事人數),分別用board和indir表示,一般而言,銀行董事會結構兩個重要的指標就是董事會的人數和獨立董事的人數。

3.控制變量

影響銀行信貸行為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觀層面的因素,又有微觀層面的因素,本文的整個研究過程都剔除了宏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只考慮微觀影響因素,即銀行自身的特征變量。本文根據劉斌(2005)、Jia(2009)和曹廷求(2013)等的研究控制以下變量:資產規模(size)、存款增長率(dsave)、凈資產收益率(roa)、不良貸款率(bloan)、資產負債率(alr)。

(三)模型構建

1.資本監管、內部治理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

借鑒劉斌(2005)、Jia(2009)和曹廷求(2013)等的研究,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Ln loani,t=α0+α1Ln loani,t-1+α2capi,t+α3s1i,t+α4s2i,t+

α5stocki,t+α6boardi,t+α7indiri,t+α8controli,t+εi,t (1)

dloani,t=α0+α1dloani,t-1+α2capi,t+α3s1i,t+α4s2i,t+

α5stocki,t+α6boardi,t+α7indiri,t+α8controli,t+εi,t (2)

其中,i=1,…,N,表示樣本中第i家銀行;t=1,…,T,表示第t年。被解釋變量分別為Ln loani,t和dloani,t,Ln loani,t是銀行貸款總額的自然對數,dloani,t是貸款規模的增長速度,Ln loani,t-1和dloani,t-1分別表示貸款規模和貸款增長率的滯后一期,這是考慮到貸款水平和增速會受到上一期的影響。capi,t是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衡量銀行的資本水平。s1i,t與s2i,t分別代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stocki,t表示第一大股東的性質,為國有股時取1,其他為0。boardi,t和indiri,t分別表示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人數。controli,t代表控制變量,包括Ln sizei,t,t時期銀行資產規模的對數;dsavei,t,t時期銀行存款增長率;roai,t,t時期銀行資產規模的對數;blri,t,t時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alri,t,t時期銀行的資產負債率。εi,t為殘差項。

2.資本監管與內部治理的交互作用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

為了研究資本監管與內部治理交互效應對銀行信貸之間的影響,在方程1和方程2中分別加入交叉項capi,t×s1i,t,capi,t×s2i,t,capi,t×stocki,t,capi,t×boardi,t,capi,t×indiri,t來依次考察第一大股東持股的比例、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性質、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人數對資本監管與銀行信貸之間關聯關系的影響,為此得到模型3和模型4。

Ln loani,t=α0+α1Ln loani,t-1+α2capi,t+α3s1i,t+α4s2i,t+

α5stocki,t+α6boardi,t+α7indiri,t+α8capi,t×govi,t+α9controli,t+εi,t (3)

dloani,t=α0+α1dloani,t-1+α2capi,t+α3s1i,t+α4s2i,t+

α5stocki,t+α6boardi,t+α7indiri,t+α8capi,t×govi,t+α9con-

troli,t+εi,t (4)

其中govi,t表示銀行內部治理的各變量,交叉項的系數所表明的經濟意義與模型1和模型2中所得出的資本充足率監管對銀行信貸的影響有關。如果資本充足率對商業銀行的信貸具有約束作用,則交叉項的系數為正,說明銀行內部治理變量會減弱資本充足率對銀行信貸的約束作用;反之則反。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1為銀行各變量的均值和標準差。從表中可以看出,在貸款規模上,國有銀行占有明顯的優勢,其均值水平遠高于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而且從標準差來看,國有銀行的數值最小,這說明國有銀行的貸款規模波動幅度沒有其他兩類銀行大,貸款增速比較穩定。從貸款增長率來看,全樣本貸款增長率的平均水平為23.94%,標準差為17.44,這說明在2007—2016年期間,銀行貸款增速的波動較大,增長速度不平穩;從銀行類型來看,國有銀行的貸款增長率平均水平最小,城市商業銀行次之,最大的為股份制銀行,達到26.54%,這與各銀行的貸款規模有較大的關系,因為基數一旦較大,要產生更高的增長率往往會比較困難。就資本充足水平而言,整個樣本的均值為11.77%,超過資本監管的最低標準8%,說明2007—2016年銀行業整體的資本水平是符合監管標準的;從衡量資本變動情況的指標標準差來看,標準差的數值為1.82,數值較小,說明銀行業的資本水平總體上處于比較平穩的狀態,沒有出現較大的波動。在各類別銀行中,城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值最高,為12.44%;國有銀行次之,為12.35%;股份制銀行資本的平均水平為10.7%。

關于銀行治理方面,在股權結構上,樣本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平均值分別為26.21%和14.39%。對于不同性質銀行,第一和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平均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國有銀行第一和第二大股東的持股水平顯著高于股份制銀行,而城市商業銀行持股比例的平均值最低,說明在我國銀行中,國有銀行的股權集中度最高,城市商業銀行的股權集中度較低;在董事會結構上,全體銀行樣本的董事會規模的平均值為14.91,獨立董事人數的平均水平為4.48。在不同性質的銀行中,董事會結構也表現出了較大的不同,股份制銀行的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人數的均值最高,分別為15.82和4.83,城市商業銀行的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人數的均值水平都是最低的,而這則可能與城市商業銀行起步比較晚有很大的關系。

(二)資本監管、內部治理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單變量分析

為了理清資本監管和內部治理二者對銀行貸款的共同影響,本文根據模型1和模型2,通過回歸分析資本監管、內部治理對銀行信貸的作用。根據面板數據的一般處理方法,在選擇模型時,通過F檢驗和豪斯曼(Hausman)檢驗,確定本文回歸所適合的模型是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

對于模型1根據F檢驗的P值小于0.05,說明拒絕原假設,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比混合回歸模型更合適。另外,根據豪斯曼檢驗結果可知,P值為小于0.05,推翻假設,即模型中不存在個體隨機效應,所以應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同理根據模型2的F檢驗和豪斯曼檢驗結果,從中可知F檢驗和豪斯曼檢驗的結果都拒絕了原假設,即模型2適合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綜上所述,模型1和模型2都適合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具體的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中可知,無論是貸款規模還是貸款增長率,都會受到它們上期水平的影響。在資本監管方面,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與信貸規模和貸款增長率之間都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資本充足率越高,銀行的貸款規模越小,貸款增長速度越緩慢,這是因為銀行資本充足率越高,意味著銀行可利用的資金減少,這樣便會抑制銀行放貸的動機,相應的貸款數量便會減少,H1得證。

在銀行內部治理方面,股權結構對銀行貸款規模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對貸款增長率這個相對指標的影響卻沒那么的顯著,這是因為對于股東而言,他們更關注的是貸款規模而不是貸款的增長率。從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銀行貸款規模有顯著負相關關系,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與貸款規模有正相關關系,但是結果不顯著,這可能與我國目前仍是一股獨大的現實情況有很大的關系。實證得出的結果與研究假設2是一致的,即股東持股比例對銀行的貸款規模會產生顯著的影響。這就意味著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越小。另外,第一大股東性質與貸款規模和貸款增長率也有一定的關系,當第一大股東為國有股時,貸款規模越大,貸款增長率越高,但是結果并不顯著,研究假設3未得證。這可能是因為近年來隨著我國銀行業的不斷改革,國有股在銀行股中的占比越來越小,這意味著政府對銀行的控制作用逐漸減弱,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也在減小。

在董事會結構上,董事會結構中的董事會規模與貸款規模和貸款增長率呈負相關關系,但是不顯著,這說明董事會規模越大可能會降低銀行的貸款規模,這可能與董事會規模過大使得董事會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更困難有關(宋增基,2007),不過此觀點還有待證明,研究假設4未得證。在獨立董事人數上,獨立董事規模與銀行貸款規模和貸款增長率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一點與研究假設5是相反的。一般而言,對于銀行獨立董事來說,獨立董事出于對存款人和中小股東利益的關注,往往會抑制銀行的信貸沖動,從而降低銀行的貸款規模和貸款增速。但是,鑒于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商業銀行董事會中發展不太完善,獨立董事的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而且獨立董事并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獨立董事會降低整個董事會的專業性,會導致做出的決策并不一定是最優的。

(三)資本監管與內部治理交互作用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實證分析

1.資本監管與內部治理的交互作用對貸款規模的影響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模型中加入資本充足率與內部治理變量的交叉項后,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規模的約束作用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說明內部治理變量確實會增強或者削弱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規模的約束作用。具體而言,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資本充足率的交叉項系數顯著為負,表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提高將強化資本充足率監管對銀行貸款規模的約束作用,因為滿足監管當局的資本監管要求時,控制能力強的股東從經營穩定性考慮,會減少銀行貸款的規模。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與資本充足率交叉項系數顯著為正,意味著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會削弱資本監管對貸款規模的約束作用,主要是因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表示大股東對銀行貸款的絕對控制能力下降。為滿足資本監管的要求,增強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銀行必須將資本水平保持在一個充足的水平上,但是銀行這種舉動會對股東的利益產生損害,因此隨著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上升,其決策能力也在隨之上升,此時大股東有能力且有意愿選擇高風險資產,補償其收益損失,從而導致貸款規模的上升。第一大股東的性質與資本充足率交叉項系數為負,但不顯著??赡苁且驗樵诒疚乃x取的銀行樣本中,第一大股東大都是國有股,為滿足資本監管要求,國有股東往往都會給銀行注資,這樣就會導致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約束作用的有效性降低,從而使得實證結果不顯著。

在董事會結構方面,董事會規模與資本監管的交叉變量顯著為負,會增強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規模的約束行為。董事會作為商業銀行的最高決策機構,對銀行貸款政策的審批和核準負有重要的責任,為符合資本監管要求,董事會在審批和核準貸款政策時,往往會變得更加謹慎,影響信貸規模的擴張。獨立董事人數與資本充足率交叉項的系數為負,但是并不顯著,可能原因在于銀行本身對知識的專業性和信息披露上的要求就很嚴,如果獨立董事規模過大,而執行董事過少降低董事會決策的有效性。因為獨立董事不同于執行董事,其在獲取信息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從而導致其不能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作用,使得銀行貸款行為對資本監管的反應不夠靈敏,使得貸款規模的變動沒有預期的劇烈,而且目前我國獨立董事制度還不太完善,獨立董事并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職責和作用,因此獨立董事并不能顯著地增強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規模的約束作用。

2.資本監管與內部治理的交互作用對貸款增速的影響分析

表4為模型4的回歸結果,從中可以看出,內部治理會影響資本監管對貸款增長率的約束作用,這一點與文中的研究假設一致。與對貸款規模的影響一致,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資本充足率的交叉項系數為負,而且在5%的水平顯著,說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會增強資本監管對貸款增長率的約束作用,即在相同的資本監管水平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的銀行,資本充足率對其貸款增長率的約束作用越大,貸款增長率變化越緩慢。資本充足率與董事會規模變量的交叉項系數顯著為負,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類似,董事會規模會削弱資本監管對貸款增長率的約束作用。另外,像獨立董事比例、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東性質與資本充足率交叉項的系數都不顯著,說明這些變量并沒有明顯削弱或增強資本監管對貸款增長率的約束作用,這可能與我國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的某些方面不完善存在較大的關系。

關于不同銀行治理結構的差異是否影響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規模和貸款增長率的約束作用這個問題,通過實證分析,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即內部治理結構的不同會導致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的約束作用表現出差異,研究假設6得證。一方面,股權結構上,在銀行面臨相同的資本監管要求時,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的銀行信貸縮減行為會更加明顯,因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大股東往往會要求銀行謹慎貸款,這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貸款規模的下降,使得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規模和貸款增長率的約束作用增強。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則會弱化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規模的約束能力。另一方面,董事會結構上,董事會規模越大的銀行其對資本監管的反應越敏感,因為董事會規模過大,董事會的決策機制各方面都比較完善,為使資本充足率達到監管標準,董事會成員會快速通過貸款決策,縮減貸款水平,通過降低風險資產水平較高的貸款來提高資本充足率,從而導致銀行信貸規模出現更大幅度的下降。同樣的,獨立董事人數對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的約束也有增強的作用,但是并不顯著,可能是因為過多的獨立董事影響整個董事會的決策能力和效率,當董事會考慮資本監管要求而做出的政策有效性會減低,這就會導致獨立董事人數并沒有顯著地增強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的約束作用。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一)研究結論

無論是貸款規模上還是貸款增長上,內部治理結構對它們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在股權結構上,股權集中度和所有權性質對銀行貸款規模都具有較大的影響。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大,銀行貸款規模越??;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則與銀行貸款規模呈正比。在董事會結構上,董事會規模對銀行的貸款規模和增長率并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是獨立董事人數會顯著影響銀行的貸款規模,即獨立董事人數越多越大,銀行貸款規模越大,因此,內部治理結構在銀行貸款行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資本監管與內部治理之間的交互作用會影響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的約束作用,即不同治理結構的銀行,在面臨相同的資本監管時,其貸款的變化會有差異。實證研究表明,內部治理結構會影響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行為的約束作用,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董事會規模會增強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的約束作用,而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會削弱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的約束作用。

(二)政策啟示

1.完善宏微觀審慎監管措施

金融體系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和增加銀行經營行為的持續性,監管機構必須將各方的利益都考慮在內,才能更好地實施資本監管;此外,當前資本監管改革缺乏操作層面的措施,大都限制在框架性的構思中,因此為使資本監管能夠具體有效實施必須對其做出更詳細的研究。第一,提出與當前我國資本監管相適應的改革措施,充分發揮改革對資本監管的促進作用。第二,大力優化監管的程序,將監管資源集中到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揮監管資源的效力。第三,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我國應吸收發達國家成功的監管經驗,改善現有存在缺陷的監管技術和系統,加強監管力度,實現銀行業監管在質上的飛躍,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加穩健的發展環境。

2.完善銀行內部治理機制,充分發揮銀行治理的作用

由于銀行的股權越集中其面臨的風險就越大,因此降低銀行的股權集中度勢在必行,而且股權集中度的降低可以避免“一股獨大”或“內部人控制”等消極現象的頻繁發生。此外,銀行還可以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來優化股權結構,進一步地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內部治理結構,因為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可以在銀行自有資本的增加、國外先進技術和制度的輸入上發揮重要的作用。就我國而言,大多數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控股,而過度的國家控制會削弱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抵抗能力。因此,應降低商業銀行國有股的持股比例,政府應逐步地從商業銀行的經營領域中退出,讓市場機制在銀行經營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實施差別化的資本監管,提升資本監管的有效性

為了有效控制銀行的風險水平,促使銀行進行合理的貸款擴張,監管當局應對治理結構不同的銀行實行差別化的資本充足率監管,確立健全的監管觸發機制,增強資本監管對銀行貸款行為的約束作用,充分發揮外部監管和內部治理的監督作用,給我國銀行業提供一個健康的金融發展環境。具體措施有,對于國有銀行由于其資本水平本身就比較充足,而且內部治理機制也比較完善,因此可以實施較為寬松的資本監管;股份制銀行的內部治理結構最完善,但是其資本充足率水平不是很高,可以實施相比于國有銀行稍為嚴格的資本監管,以達到更好的監管效果。

4.加快轉變業務發展模式,提高銀行自身的盈利能力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2010年新資本協議導致了我國銀行貸款規模出現了顯著的下降,這恰恰揭露了我國銀行業長期以來依賴傳統貸款業務的發展模式存在的弊端,銀行業陷入了“信貸擴張→資本水平不足→補充資本金信貸再度擴張→資本充足水平再度不足→再度補充資本金”的怪圈,而且信貸擴張會帶來不良貸款率上升的風險,進而加大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壓力。因此,為擺脫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資本監管,信貸就必須進行大規模調整的現狀,只有轉變長期以來以貸款為中心的業務發展模式,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大力發展代理業務、理財業務、支付結算和直接融資等中間業務,通過業務的不斷創新,實現資金運用的多樣化,豐富業務收入的來源。這樣既可以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又降低了貸款利息差在銀行利潤中的比重,打破了傳統銀行發展模式導致資金不足的怪圈,從而加快轉變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實現銀行經營的順利轉型。

【參考文獻】

[1] 曹廷求,鄭陸軍,于建霞.政府股東、銀行治理與中小商業銀行風險控制——以山東、河南兩省為例[J].金融研究,2006(6):99-108.

[2] 曹廷求,錢先航.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基于治理風險視角的分析[J].會計研究,2011(7):73-77.

[3] 趙珈,王翠琳,許菡,等.政府監管、市場約束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J].財會月刊,2015(5):114-119.

[4] 蔣海,朱滔,李東輝.監管、多重代理與商業銀行治理的最優激勵契約設計[J].經濟研究,2010(4):40-53.

[5] 賈春新.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資產組合配置的差異研究[J].經濟研究,2007(7):124-136.

[6] 劉斌.資本充足率對我國貸款和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18-30.

[7] 高麗,劉昭郡.混合所有制、資本結構與銀行經營績效[J].財會月刊,2015(17):107-110.

[8] 袁慶祿.中國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規模的影響分析——基于動態面板模型的GMM估計[J].經濟問題,2012(2):87-90.

[9] KONISHI M,et al.Factors affecting bank risk taking:evidence from Japan[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4,28(1):215-232.

[10] MISHRA C S,et al.Board independence and compensation policies in large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Financial Management,2000,29(3):51-69.

[11] SUMMER S W,et al.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determine bank loan portfolio choice?[D].Mimeo University of San Diego,California,2009.

銀行治理機制論文范文第4篇

在大數據時代對信息安全尤其是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越來越高。商業銀行須從制度機制建設、系統控制、技術迭代、數據管理、人員培訓教育等多個方面持續提升個人信息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本文同時建議監管部門加快出臺統一明確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

個人信息保護對商業銀行的重要性

近年來商業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充分運用內外部大數據和金融科技手段創新業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特別在零售金融板塊廣泛使用個人信息數據發展線上業務。實際中,盡管商業銀行屬于數據治理較為規范和嚴格的行業,通過銀行渠道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也較少,但由于銀行數據本身的金融屬性、涉眾普遍性和廣泛滲透性,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對此須高度重視。

銀行掌握的個人隱私數據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

商業銀行擁有的個人信息數據覆蓋人群廣泛,一旦泄露將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當今社會每一個人幾乎都是商業銀行的客戶。央行公布的《2019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開立銀行賬戶113.52億戶,其中個人銀行賬戶112.84億戶,全國人均擁有銀行賬戶數達8.09戶。每家商業銀行都擁有大量個人客戶,掌握身份、賬戶信息等個人隱私數據,且數據均為集中存儲,一旦泄露將可能批量泄露,不但給相關個人帶來嚴重不利影響,還可能引發連帶社會負面效應。

銀行個人信息與客戶資金安全和信用狀況緊密相關

銀行個人客戶信息數據不但包括身份證、住址、手機號等基礎信息,還包括賬號、額度、余額等靜態資產數據,同時還有大量的資金流水、支付結算等動態交易數據,具有較強的金融屬性,涉及客戶資金和財產安全,一旦泄露將對客戶利益造成較大威脅,也歷來是不法分子竊取的重點。因此,保護好商業銀行的個人信息數據,對于確保銀行客戶的資金財產安全極為重要。

互聯網時代負面信息傳播迅速 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極易放大銀行的聲譽風險

商業銀行的聲譽是其發揮信用中介職能的隱形背書,因客戶信息不安全導致的聲譽風險將對銀行產生不可挽回的損失?;ヂ摼W時代,數據泄露事件傳播迅速,聲譽風險可能導致客戶對自身資金安全和銀行管理能力產生質疑,嚴重時可能導致存款減少、業務縮減、利潤下滑、投資者失去信心等一系列“滾雪球”效應。銀行作為對聲譽風險高度敏感的機構,嚴重負面輿情甚至可能對銀行造成較大流動性沖擊和系統性風險。

個人信息保護是銀行挖掘數據價值的先決條件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由之路。數據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是合法、合規、有效、深入開展大數據應用的基礎。在實際業務活動中,商業銀行需要整合各金融機構、企業、政府所掌握的個人信息,進行傳輸、共享、加工,形成數據資產。此時,個人信息數據既作為個人隱私受到法律保護,又作為生產要素具備一定的公共屬性。因此,銀行在應用數據前,必須先明確個人信息數據的權屬和使用邊界,做好數據安全防護工作,否則可能導致整個數據整合、加工、使用鏈條的運行中斷,從根本上影響數據價值的挖掘使用。

個人數據安全是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個人信息保護是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重要內容。僅憑市場機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必須由政府提供監管保護。各國監管部門都成立了專門機構,制定政策、實施約束,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我國監管機構持續推進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2020年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和《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范》,對消費者權益和個人信息保護進一步提出明確要求和具體標準。商業銀行需要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和指引,持續規范、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全力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商業銀行個人信息保護面臨的風險挑戰

極少數從業人員存在道德風險 利用客戶個人信息不當獲利給銀行帶來較大損失

近年來,由于個別從業人員道德風險問題和對個人行為的管理控制系統不完備,國內銀行業曾出現過從業人員為獲取經濟利益而倒賣客戶個人信息的案件。雖然通過銀行渠道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較少,涉案金額不大,但影響惡劣。如某商業銀行從業人員通過銀行內部查詢系統,獲取大量客戶在該行的開戶資料、手機號、銀行卡余額等信息,多次倒賣獲利。又如某商業銀行信貸中心員工,以每條30元的價格為小貸公司業務經理違規查詢客戶的人行征信報告。

操作風險管理不到位易造成個人客戶信息泄露

從實際情況看,絕大多數銀行員工并不愿造成客戶信息泄露,一旦發生泄露事件,員工將面臨罰款、解聘、禁業,甚至承擔嚴厲的刑事責任,泄露客戶信息成本與其收入不成比例。因此實際中往往是因為員工操作不規范、操作不慎和執行漏洞造成客戶信息泄露。部分銀行員工信息保護意識薄弱,不清楚信息泄露危害性。如某銀行員工缺乏客戶信息保護意識,未嚴格落實銀行制度流程要求,未經客戶同意向客戶所在單位提供個人銀行賬戶交易明細,給銀行造成重大輿情事件與巨大的聲譽損失。

系統防護存在漏洞會對個人數據安全造成危害

銀行系統防護不利主要涉及系統防護措施和防護技術兩個方面。系統防護措施不完善主要表現為系統防護級別不到位、系統防護制度未有效落實、系統漏洞未及時識別與修復等。系統防護技術缺陷主要表現為防護技術更新換代不及時、未有效阻止黑客的入侵和攻擊、未及時切斷網絡病毒的傳播和感染等。傳統業務場景中數據相對靜止,數據安全防護主要圍繞物理載體或特定業務邏輯的邊界進行開展,而現在線上新興業務中數據使用場景更為復雜,涉及數據多向流動,傳統防護手段已難以滿足細顆粒度管理要求。

外部數據引入存在安全問題 導致銀行作為使用者承擔數據安全責任

一方面,一些引入的外部數據存在數據來源不合法、不合規的問題。有些數據平臺通過數據壟斷、數據綁架等方式濫用數據,包括無授權使用數據、不遵守“最小必要”原則過度索取授權、過度營銷等問題,均會給銀行使用外部數據造成重大合規隱患。另一方面,部分外部數據平臺在數據獲取、存儲、傳輸中也可能存在個人信息泄露問題。部分外部數據平臺管理不規范,信息已經泄露或被黑產集團竊取,銀行端若接入此類數據,容易被黑產集團借此進行攻擊或欺詐,造成客戶和銀行雙方面的利益損失。

開放銀行發展趨勢給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帶來更大挑戰

一是從數據使用場景和人員看,開放銀行體系下數據暴露面大幅擴張。開放銀行數據使用場景擴大至跨機構、跨行業甚至跨境等復雜的信息交互場景,數據使用人員涉及行內員工、外包人員、合作機構等。任一場景端、使用方若存在安全薄弱環節,都將給個人數據造成威脅。二是從數據技術看,開放共享過程對數據溯源、數據脫敏的技術要求更高。部分數據會脫離銀行的控制,需要通過成熟的數據追蹤溯源技術跟蹤數據的最終去向和使用情況,防止數據處于失控狀態。數據脫敏技術不成熟、脫敏程度不足的情況下共享和交換數據,將導致數據泄露風險。三是從系統建設看,銀行系統防護能力面臨新的課題。銀行原有的安全防護邊界和手段難以滿足開放銀行全場景全鏈條的網絡安全需求。如果服務接口有設計缺陷,或權限設置不當,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數據泄露,甚至遭受網絡惡意攻擊,造成重大的數據泄露事件。

商業銀行的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措施建議

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管理監督、檢查問責和教育

一是建立明確的獎懲機制,嚴格落實個人信息保護責任,將制度執行情況納入員工考核。提高違規成本和懲處力度,強化員工對個人信息泄露引發法律后果的認知,讓從業人員不愿做、不敢做。二是加強檢查監督力度。定期開展員工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檢查,包括員工數據權限檢查、系統操作日志遍歷檢查、員工異常行為排查等。三是對從業人員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教育和文化宣導工作。持續開展培訓宣傳和案件警示教育,將信息保護具體要求融入業務、技術操作規范和流程中,并定期進行培訓及考試。

建立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標準與約束機制

一是建立覆蓋業務、科技、風險條線多位一體的信息保護組織架構,明確數據歸屬、數據管理、數據應用等各部門職責,強化統籌管控個人信息保護工作。二是制定個人信息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要求,覆蓋信息的收集、傳輸、存儲、使用及銷毀,形成數據安全管理的制度規范體系。三是制定數據分級分類標準,對不同管理級別的數據采取不同安全防護措施,平衡數據安全保障的全面性和重要性。四是制訂個人信息保護應急預案,一旦發生個人信息遺失、損毀、泄露或者篡改等情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強化數據信息防護的系統剛性控制與技術升級

一是實施系統剛性控制。強化對各級數據權限和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的內部控制和系統剛性約束,落實制度規范要求。二是完善信息系統安全建設。在數據加密、內部系統監控、網絡安全防控等環節加強管控,強化系統對黑客入侵、木馬病毒、技術漏洞等監測和識別能力,有效防御外部攻擊和內部泄密。三是加強技術更新迭代。充分利用多方安全計算、可信區塊鏈、標記化等新技術,確保數據可用不可見、可用可計量,做到最小夠用、專事專用。

建立覆蓋外部數據引入使用全流程的安全防護措施

一是嚴格合作方準入篩選。商業銀行應根據合作方的企業基本情況、行業排名、風控能力、與其他銀行合作情況、相關業務經驗和歷史表現等,制定合作方的白名單或準入標準。尤其應重點關注合作方數據使用權的合法合規性,優先選擇能通過自身生態體系形成數據的合作方,堅決杜絕通過爬蟲獲取數據的合作方。二是在外部數據引入前,對數據進行合法合規性評估。商業銀行應對外部數據的來源途徑、合法合規性、數據接口安全性進行評估,對于可能造成違規使用的數據一概拒絕引入。三是在數據引入后,對數據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商業銀行應對外部數據在行內的使用現狀、合作方系統安全性進行持續評估,一旦發現存在數據安全隱患問題,則應立刻進行整改,必要時暫?;蚪K止相關外部數據的引入和使用。

全面系統加固開放銀行的數據安全防護

一是嚴格執行對場景合作方的身份校驗,通過訪問權限控制、簽名認證、跨域校驗等多重手段對合作方身份進行校驗,盡可能避免系統接口安全漏洞和被盜用的風險。二是進行個人信息訪問的必要授權和加密處理,審慎控制第三方對業務、用戶數據的訪問權限,并通過網絡傳輸鏈路加密、報文加密加簽等多種方式,保障數據傳輸的安全性、隱私性和不可篡改性。三是強化網絡邊界防護。在應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簡稱API)服務層和業務層之間部署防火墻和入侵防御設備,實時監測、分析異常流量,智能感知風險態勢,自動阻斷非法訪問或快速攔截外部攻擊。

對于監管部門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建議

近年來客戶和投資者的維權意識增強,也存在個別客戶借助個人信息泄露問題進行輿論炒作,惡意要挾銀行獲取不當利益的情況,銀行在個人信息保護工作中面臨很多困難和壓力。因此,監管部門對個人信息保護制定明確的判斷標準和處罰規則十分重要。否則將造成使用談判式的方法解決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成本巨大而實際效果欠佳。標準越明確,規則越清晰,越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也有利于銀行維護自身權益。

加快出臺個人信息保護的統一規定和統一標準

一是建議盡快出臺統一完備的法規制度,明確個人信息保護底線要求。我國尚未出臺適用于所有數據使用機構、適應新興數據應用場景、專門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規制度。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和《個人金融信息(數據)保護試行辦法(初稿)》均在征求意見,但并未正式發布?!秱€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范》雖已出臺,但僅是推薦性行業標準,并非強制性要求。商業銀行在個人信息保護工作中缺乏有力的制度和規則依據,操作邊界存在模糊地帶。二是按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全面審慎確定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范圍。目前商業銀行數據合作機構中大量為非銀行業甚至非金融機構,部分合作機構存在利用市場優勢過度采集、使用客戶信息數據的問題。建議監管按照功能性監管要求,對各類個人信息數據使用機構,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非銀行機構,均要求適用于與數據使用情況相匹配的監管規定,以確保公平競爭、遏制監管套利。三是明確檢查機制和處罰標準。為確保法律法規的有效落實,提升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成效,建議監管部門同步制定針對性的監督檢查機制,明確具體的檢查和處罰標準。

加強對社會公眾事前預防、事后處置的全方位教育

一是建議監管分層推進、有針對性地開展金融教育。在2020年3·15金融消費者權益日活動期間,某省線上調查結果顯示,個人金融信息安全保護知識排名為金融消費者最想了解的金融知識第四位,可見金融消費者尚未獲得足夠的個人信息保護知識。建議監管部門針對不同群體,區分重點、差異化地加強公眾金融信息保護教育。二是根據數字時代對金融信息服務的便利性需求,改進個人信息保護教育的方式和內容。當前公眾金融教育內容普遍以“個人信息一概不提供”為原則,偏向“簡單粗暴”,很大程度上不完全滿足數字時代個人信息使用和保護的實際需求。建議監管研究制定公眾金融教育指引,針對已經廣泛普及的數字金融服務,進行個人信息提供條款和條件的充分解讀,提高公眾對必要的數據采集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分辨能力。三是提升社會公眾對個人信息泄露的主動預防能力。目前公眾個人信息保護教育往往以犯罪行為鑒別為主,但缺乏對公眾日常消費行為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培養,例如在公共場所填寫個人信息時應注意遮擋,不高聲談論個人隱私信息等。建議監管引導商業銀行在社會公眾教育內容中側重補充日常行為培養,使公眾由僅能被動抵制變為可主動預防。四是提升社會公眾遭遇個人信息侵害事件后的處理能力。建議監管在社會公眾教育中增加發生信息泄露后處理方法的內容,包括固定證據手段、投訴機制、調解機制等,便于公眾及時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提升對銀行信息保護的IT(信息技術)技術指導

一是建議監管發揮個人信息安全技術的引領作用,向商業銀行推介個人信息保護的新技術、解決方案和成果。由于各家商業銀行在新技術上的投入和能力方面有所差別,建議監管將所掌握的研究成果在商業銀行系統建設中進行介紹,促進商業銀行應用新技術。二是建議監管建立商業銀行系統建設的共享機制,促進商業銀行形成個人信息保護聯盟。商業銀行個人信息安全系統建設往往存在共性問題、面臨相同困境。建議監管組織商業銀行對系統建設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研討,促進銀行形成“團結、互助、合作”的工作機制,分享實踐經驗,加強溝通交流。三是建議監管對商業銀行開展網絡攻防演習進行指導,對演習中暴露出的系統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和專業技術指導。

(張健華為華夏銀行行長。本文編輯/王曄君)

銀行治理機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從銀行的治理結構入手,分析了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中不完善的組織結構、冗長的委托代理關系與風險管理的關系,認為只有健全的治理結構才能減少風險,確保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關鍵詞] 銀行治理結構 風險管理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這個詞本身也是最近二十年才出現的。公司治理結構的研究起初主要用于企業的改革,近幾年對于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國際國內社會都對這一問題都非常重視,出現了一系列的公司治理原則和標準。1999年5月經合組織發布了《OECD公司治理原則》,1999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布了《改善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同年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是整個金融改革的重點,并明確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標和途徑。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良好的治理結構是保證銀行減少運營資本,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決定性條件。

一、銀行治理結構的一般框架

公司治理結構大體上分為:英美模式和德國模式。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資本市場主導的金融體制上,所有權比較分散、股東難以有效監控管理層,容易產生代理問題,一般靠比較細致的法律來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德國模式建立在銀行主導的金融體制上,不依賴資本市場和外部投資者,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司股權較集中。由于產品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趨勢,上述兩類模式將會趨同。

1999年巴塞爾委員會出版了《改善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它是銀行治理方面的一個指導性文件。盡管銀行治理結構和一般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有所差別,但是也遵循共同的基本原則:構建銀行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和其他所有者之間的制衡關系,確保銀行為股東利益最大化而經營,增加銀行的透明度和會計責任。

按照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的“改善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的指導性文件,銀行董事會是銀行治理結構中的核心環節,它具有以下職責:(1)確立全行認同的公司價值和戰略目標;(2)對銀行的經營和健康負最終責任,依據相關法律和管理規定操作;(3)界定清晰的責權,明確各自的責任并經常對其進行評價;(4)建立董事會、管理層內部審計人員之間的協作關系和合作機制;(5)在董事會中建立一些專業化的委員會,如提名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等,以便對重要領域實施直線領導。

另外,設立(獨立)董事,擔任外部董事的應該是管理專家,熟悉銀行的經營管理及發展趨勢,在銀行經營困難的時候能夠提出錦囊妙計,外部董事人數應該在董事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們不僅要保證大股東的利益,更多的是要保證小股東的利益。

總之,銀行治理結構問題就是有效的設計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間的契約關系,使代理成本和風險達到最小。

二、銀行內部治理結構缺陷與風險防范

國有商業銀行所出現的問題,是由不完善的委托代理機制所導致的有缺陷的內部治理結構而產生。在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中存在多種的委托代理關系,首先是全民和政府之間,二是政府與官員之間,最后是商業銀行內部的多重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一個大型商業銀行內部,總行處于委托人地位,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基層經營機構則處于代理人地位。

這種多重委托代理關系往往導致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內部人控制、信息不對稱、侵犯委托人利益等現象。不完善的委托代理機制所派生出的法人治理結構必然是不合理,會使銀行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忽略風險問題。

第一,國有商業銀行所有者缺位。冗長的委托代理關系不可避免會導致銀行職員和管理層“偷懶”行為:虛增存款、循環貼現、關聯貸款、隱瞞不良貸款等;政府官員做為形式上的委托人也會偷懶、監督不力;而更嚴重的后果是官員和經理合謀,共同瓜分資本剩余??梢哉f,國有商業銀行這種隱含的“所有者實質性缺位”問題是其經營業績不良,違規操作等現象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第二,國有商業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不是由股東選擇,而是由中組部考核、國務院任命。銀行的經營者既不要為其錯誤的決策承擔責任,任命者也無需為其錯誤的任命承擔責任。這種免責的委托代理方式在正常的企業中是難以想象的,容易導致嚴重的尋租現象,并且會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一些不軌的經理人通過賄賂政府官員來謀取銀行職位;一些風險偏好的經理人進入銀行系統,他們以向政府允下較高經營目標來排擠其他經理人,這些目標往往難以實現。經理人在取得代理職能后,往往不是按照原來允諾的契約運作,為了取得更好的業績,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很可能從事一些高風險的投融資活動,以期獲得高的收益,來提升自己的經營業績。這種道德風險的發生,在我國對商業銀行信息紕漏不完善的情況下是難以防范的。

第三,缺乏對經營者的有效監督。理論上,只有擁有剩余索取權的人才有動力去監督經營者。張維迎的“變壓器理論”能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他假設,財產最終所有者到財產的直接支配者之間是由若干“變壓器”串聯而成,其中每一個“變壓器”都是“降壓器”(變壓器越多,降壓幅度就越大)。這種層層委托代理的鏈條越長,效率損耗就越大。如果用“初始輸入電壓”表示最終所有者對財產的名義關心度,從國有銀行總行行長開始,分行行長、支行行長、分理處主任等,隨著“變壓器”增多,關心度會以幾何級數下降,這最終會體現在監督不力上。

第四,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治理上的不完善導致風險失控。雖然近一兩年國有商業銀行經歷了一系列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具備了現代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結構的外觀,但本質上來看,國有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仍然反映了出資者(國家)和經營者(銀行)之間以行政為紐帶的非經濟性委托--代理關系,這使得政府在作為出資人和宏觀經濟管理者的雙重角色下,商業銀行商業性任務與政策性任務相互交織,導致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目前,不良貸款仍在嚴重束縛著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創新力。由于銀行內部治理這些不完備性,使得整個風險防范很容易流于形式,難以產生最佳的效果。

三、幾點政策意見

第一,進行產權改革,縮短委托代理的關系鏈。產權關系不明造成國企貸款約束軟化,企業與銀行之間無法形成真正地融資關系,資金仍然在政府、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三位一體”的內部圈子里進行循環。產權明晰后自然就會消除多重委托代理關系,而且能有效地消除由于所有者缺位而產生的偷懶問題。銀行的產權改革是一個基礎性改革,只有產權改革徹底進行了,其他改革才有意義,才能夠充分發揮它們的效力。另外,要以客戶為導向,進行市場細分,采用矩陣式的管理結構,以縮短銀行內部的委托代理過程。

第二.建立、健全銀行內部治理結構體系。我國應在以后的改革中走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道路,徹底打破國有商業銀行單一股東的局面。建立代表股東利益的董事會、監事會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督力度,減少委托代理成本。在董事會下設立提名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和新籌委員會等,完備內部的管理職能部門,提高監督銀行業務的能力與效率。強化監事會作用,使其真正代表股東及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充分履行對董事會、經理層的監督作用。應該清楚界定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職能分工,以避免職能重疊,相互推諉。

第三,加強銀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證及時、準確的披露與公司有關的任何重大信息,減少由于不對稱信息帶來的委托代理風險問題。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形成一種有效的監督力量。使銀行的經理層放棄一些高風險的投資項目,確保銀行經營的穩健性。

參考文獻:

[1]張小松: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若干思考.金融與保險,2002.3

[2]涂詠梅:國有銀行制度傳新的演進思路.統計與決策,2003,9

[3]何問陶:制度變遷中的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結構研究.文路信息網,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銀行治理機制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現代企業治理;內控制度;公司治理結構

一、企業治理機制下內部控制目標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作為一個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要生存就必須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的管理重心也因此轉移到企業競爭力的提高的發展戰略的實現上。

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經營管理權和監督權相制約。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也可按實施者的不同分為企業所有者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和企業經營者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當我們了解企業所有者和企業經營者以下的目標管理要素,不難看出建立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必要性。

股東及股東大會實施內部控制的目標是,要求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真實完整會計信息,監督管理當局的經營管理行為,并依據會計信息作出正確的投資、管理決策,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董事及董事會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是,為企業的投資決策、利潤分配方案、財務預決算方案建立一個真實可靠的基礎,合理設置內部管理機構。

企業經理實施的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的內部管理組織機構,建立風險控制系統,查堵漏洞、保護企業財產安全完整,確保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確保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各項制度的貫徹。

監事會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是,對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日常經營活動和財務工作進行監督,以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和股東大會目標的實現;企業會計人員及會計機構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是,規范財務活動,有效地履行會計監督職能,對財務負責人負責。

上述企業所有者和企業經營者實施的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完全一致,這只不過是內容上和要求上有別,在目標完全一致的基礎上構建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相信這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三、內部控制的內容

內部控制的內容,歸根到底是有基本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及其構成方式,決定著內部控制的內容與形式。設計內部控制,可以根據企業特征和需求對內部控制要素加以有機結合。內部控制的內容構成是要素式的,由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大要素組成。

1、內部環境。內部環境是影響、制約企業內部控制建立與執行的各種內部因素的總稱,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內部環境主要包括治理結構、組織機構設置與權責分配、企業文化、人力資源政策、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反舞弊機制等。

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及時識別、科學分析和評價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并采取應對策略的過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風險評估主要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

3、控制活動??刂苹顒邮歉鶕L險評估結果、結合風險應對策略所采取的確保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得以實現的方法和手段,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具體方式??刂苹顒咏Y合企業具體業務和事項的特點與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職責分工控制、授權控制、審核批準控制、預算控制、財產保護控制、會計系統控制、內部報告控制、經濟活動分析控制、績效考評控制、信息技術控制等。

4、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是及時、準確、完整地收集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各種信息,并使這些信息以適當的方式在企業有關層級之間進行及時傳遞、有效溝通和正確應用的過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條件。信息與溝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機制及在企業內部和與企業外部有關方面的溝通機制等。

5、對控制的監督。監督檢查是企業對其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監督檢查與評估,形成書面報告并作出相應處理的過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保證。監督檢查主要包括對建立并執行內部控制的整體情況進行持續性監督檢查,對內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進行專項監督檢查,以及提交相應的檢查報告、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等。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估是內部控制監督檢查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表現

目前企業近幾年發生的涉及會計違法違紀案件和各有關部門對企業審計檢查的結果看,企業內部控制失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費用支出失控,潛在虧損增加。如某些企業為了創收經濟,允許部門經理開支一定比例的業務招待等費用,但對這部分費用的適用范圍無明確規定,更沒有約束監督機制,導致部門經理大手大腳,揮霍浪費,使本來微利的企業出現虧損,本來虧損的企業雪上加霜;有的企業由于財產物資內控管理薄弱,物資購銷制度松弛,存貨采購、驗收、保管、運輸、付款等職責未按規定嚴格分離,存貨的發出未按規定手續辦理,也未及時與會計記錄相核對,對多年來的毀損、報廢、短缺、積壓、滯銷等不作處理,致使巨額潛虧隱藏在庫存中,再加上經濟往來中審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

(二)會計信息失真。近幾年來,企業由于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核算不實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現象較為嚴重。如在分工方面,會計人員相互牽制制度為能有效的落實;在會計憑證方面。有些非法單據得以報銷,重要的原始單據如空白收據,發票等沒有嚴格的收發管理制度;在財產清算方面,未按時全面的清產核資;致使資產嚴重流失;在核算方面,不安原則反應當期收支,任意使用賬戶,亂擠亂攤成本,隱瞞或虛報收入和利潤,會計水分極大,更有甚者人為捏造會計事實、篡改會計數據、設置賬外賬、隱瞞或虛報收入和利潤;資產不清、債務不實等等。

(三)違法違紀現象時常發生。如有的企業主管財務的領導、業務經辦人員、財會人員利用因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牽制,而造成管理脫節產生的漏洞大量收受賄賂、貪污公款,挪用、盜竊資金,或與企業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結,利用虛假發票,非法侵占企業資金等。

二、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成因

(一)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得力。從目前來看相當一部分企業對建立內部控制制度還不夠重視,內部控制制度殘缺不全或有關內容不夠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將已有訂立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印在紙上、掛在墻上”,以應付有關部門的檢查、審計,而不管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如何,遇到具體問題多強調靈活性,使內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它應有的剛性和嚴肅性。

(二)企業內部控制體制不順。這個主要表現在: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全面,沒有覆蓋所有的部門和人員,沒有滲透到企業各個業務領域和各個操作環節,使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核算不實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極為嚴重。如常規票據分管制度、重要空白憑證保管使用制度、會計人員分工中的“內部牽制”原則均沒有建立,會計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不當,業務交叉過雜,會計人員兼職過多,職責不明;會計的事前審核、事中復核和事后監督流于形式;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沒有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已建立內部審計機構的企業也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內部審計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

(三)現代企業中兩種控制主體的存在及其矛盾的激化。所有者控制主體和經營者控制主體是兩類利益和要求不完全一致的群體,對企業信息的了解存在著不對稱性。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自主權的不斷擴大和運用會計政策選擇的加強,控制主體的期望值和控制目標產生重大差異,所有者為了保證其投入的資本保值、增值,會加強對經營者的控制,他們希望隨時了解經營者的情況,掌握盡可能詳細、準確和及時的會計信息,而經營者則是另一種心態,他們為了實現其“個人價值”,極可能利用手中掌握的暫時控制權和直接掌握的會計信息資料、制造虛假情況蒙騙所有者。

(三)單位負責人缺乏風險意識,法制觀念淡薄,本位意識膨脹。。長期以來,對于企業干部政績、業績考核以目標利潤完成情況為主要依據,缺乏其他相關指標的綜合考察。有些企業領導為在任期內出“成績”,便指使財會人員弄虛作假。還有些個別業務主管部門,為了加快本系統的經濟發展,在沒有進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下達一些脫離實際的經濟增長的考核指標,而部分企業領導者為討好主管部門借此顯示自己的能力,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等手段來“實現”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有關指標。

(四)外部監督乏力。為了加強監督,我國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監督(如財政、審計、稅務、證券監管等部門的監督)和社會監督(如注冊會計師、社會輿論等的監督)在內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然而,在如此大的一個監督體系其監督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各種監督的功能交叉、標準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橫向信息溝通,未能切實觸動造假者的利益。二是各種監督沒有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預算和創收為目的,監督弱化問題嚴重。三是由于會計師事務所體制,專業技術水平與職業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其“經濟警察”的作用名實不符。

三、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加強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情況的檢查與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為了保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發揮作用,使之不斷地得到完善,企業必須定期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與考核,認真落實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執行中有何成績,出現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某項內部控制制度不能執行或不完全執行,估計可能產生或已經造成什么后果。對于嚴格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給予其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對于違規違章的,堅決給予其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并與職務升降掛鉤,只有做到壓力與動力相結合,才能達到內部控制的目的。

(二)建筑嚴密的企業內控體系。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具體應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控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企業一線“供產銷”全過程中融人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規章制度,建立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有關人員在從事業務時,必須明確業務處理權限和應承擔的責任,對一般業務或直接接觸客戶的業務,均要經過復核,重要業務最好實行雙簽制,禁止一個人單獨處理業務的全過程。第二個層次是設立事后監督,即在會計部門常規性的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對其各個崗位、各項業務進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為主監控防線。事后監督可以在會計部門內設立個具有相應職務的專業崗位,配備責任心強,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員擔任此職,并納入程序化、規范化管理,將監督的過程和結果定期直接反饋給財務部門的負責人,中小企業如不需配備專職人員,可由財務部門負責人直接負責此項工作的監督。第三個層次是以現有的稽核、審計、紀律檢查部門為基礎,成立一個直接歸董事會管理并獨立于被審計部門的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通過內部常規稽核、離任審計、落實舉報、監督審查企業的會計報表等手段,對會計部門實施內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為主監督防線。對于以上三個層次構筑的內部控制體系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和會計部門進行“防、堵、查”遞進式的監督控制,對于及時發現問題,防范和化解企業經營風險和會計風險,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加強對內部控制行為主體人的控制,把內部控制工作落到實處。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經營風險、會計風險產生,行為主體全是人(這里所指的人是指一個企業從領導到有關業務經辦人員)。只有上下一致,及時溝通,隨時把握相關人員的思想、動機和行為,才能把內部控制工作做好。具體講,除領導本身應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外,還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第一,要及時掌握企業內部會計人員思想行為狀況。內部業務人員、會計人員違法違紀,必然有其動機,因此企業領導及部門負責人要定期對重點崗位人員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分析,著重了解他們是否有賭博、炒股、經商、與社會劣跡人員往來和追求超常消費等情況,掌握可能使有關人員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第二,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職業道德教育要從正反兩方面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法紀政紀、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強會計人員自我約束能力,自覺執行各項法律法規,遵守財經紀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要特別重視對那些業務能力差的會計人員的基礎業務知識的培訓,以提高其工作能力,減少會計業務處理的技術錯誤。

(四)強化外部監督,督促企業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要合理分工,建立崗位責任制,并注意加強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報,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應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了解、檢查與監督,加大執法力度,增強威懾力;有關部門必須切實抓好對注冊會計師職業質量的監管,使注冊會計師的社會監督職責到位;鼓勵與支持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對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違法違紀行為曝光,以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鄭志剛.投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公司治理機制的整合.經濟研究,2004,(2).

2.程新生.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組織結構互動關系研究.會計研究,2004,(4).

3.王建,朱東亞.搞好企業內部控制應強化四個保障.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5,(2).

4.鄧春華.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發展建議.審計研究,2005,(3).

5.楊雄勝.內部控制理論研究新視野.會計研究2005,(7).

上一篇:網絡倫理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冰雪雕塑藝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