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倫理分析論文范文

2023-10-04

網絡倫理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網絡經濟 居民消費 促進作用 分析

得益于信息技術的進步,網絡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快速發展起來,它成為經濟發展的創新手段并帶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給人們現實的生活與工作都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促進了社會發展,有人將此稱之為第三次產業革命。目前,網絡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催生了網絡居民消費,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居民的消費行為出現新的變化,分析網絡經濟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能夠為在網絡經濟背景下優化居民消費行為,促進內部消費提供決策依據。

網絡經濟的內涵與發展現狀

網絡經濟的內涵。所謂網絡經濟就是將整個經濟運行中的各個環節電子化,市場主體開始利用電子交易的方式來開展經濟活動,傳統的各種交易方式被取代。狹義來說,網絡經濟重點指利用互聯網開展的商貿活動,如網上商貿交易、網絡購物、電子支付、網絡營銷等等。網絡經濟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它在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依靠網絡實現經濟,改變了傳統的經濟形態。與傳統的經濟形態相比,互聯網經濟具有快捷性、自我膨脹性、外部經濟性、高滲透性、直接性、邊際效益遞增性和可持續性等多重特征。

中國網絡經濟的發展現狀。當前,網絡經濟的發展是有自身內在優勢的。中國網民數量龐大,他們都是潛在的消費群體。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截止至2014年12月底,中國的網民數量達6.49億,比2013年底提升了2.1%,2014年新增3117萬網民,互聯網普及率達47.9%。這一數字無疑還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繼續上漲,網絡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也形成了網絡消費群體,促進了網絡經濟的興起和增長,傳統企業也開始注重網絡營銷渠道,這進一步為網絡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我國網民的消費能力巨大。由艾瑞咨詢出具的《2010~2011中國網絡經濟年度監測報告》指出,2010年,我國網絡經濟的營收規模為1485.8億元,較2009年增長近50%,80、90后是網絡的主要使用者,隨著他們的成長和獨立,這一群體的消費能力將會提高,這也意味著網民的消費能力將會繼續擴大,支撐網絡經濟不斷發展。

自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網絡經濟發展更為迅速,以網絡購物為例,2009年中國網絡購物的增長率高達187.0%,2010年網絡購物增長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132.5%的高增長速度。以網絡購物為代表的網絡經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與此同時過度的快速增長,也讓中國的網絡經濟產生諸多隱患,如跟風現象嚴重、山寨貨泛濫、逐利目的明顯。

網絡經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顯著的貢獻,面對它的隱患,國家也開始出臺相關規范政策。如2010年,我國就出臺了《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等,旨在規范無序的網絡經濟??梢哉f,網絡經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既有利也有弊。它一方面促進了我國居民消費的發展,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約了消費增長。

網絡經濟對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的作用

網絡經濟降低消費成本。首先,網絡經濟降低了流通費用。隨著我國電子商務尤其是網絡購物的崛起,我國的物流業也快速發展起來,第三方物流業的系統化、專業化發展也進一步降低了運輸費用。在網絡經濟帶動下,電商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這也降低了倉儲費用。其次,網絡經濟還降低了買賣雙方的交易費用。在傳統的經濟貿易中,賣方往往要派出推銷員來聯系賣家或是在全國各地建立銷售機構,形成一張銷售網絡。但在網絡交易中,賣方可以通過網絡發布信息,且不受時間、地域限制,買方也可以通過網絡來采集產品信息進行比較,這對買賣雙方來說都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降低了交易成本。在網絡交易中,買賣雙方不必通過郵遞來互換單證和磋商合同,這些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完成,這也降低了傳遞信息的費用。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企業也逐步將交易轉至網絡平臺,這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成本與市場組織架構成本。最后,網絡交易還拉低了消費品價格,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購買力。網絡銷售產品平均價格要比線下銷售低6%到16%左右,據2011年統計,網絡零售將全國的零售價格拉低了0.2%到0.4%,到2012年,這一數字持續上漲,變為0.3%到0.6%,網絡的低價銷售吸引了大批消費者,據互聯網絡中心調查,中國55%的網絡消費者認為網上購物能夠節約日?;ㄙM。隨著網絡購物的普及,中國居民在網絡上的購物頻次與金額也在不斷上漲,可以說網絡消費者購買力旺盛。

物流配送網絡體系的發展對促進居民消費的支撐作用。據統計,我國2012年的物流總額高達177.3萬億元,同比增長9.8%。我國的物流產業可以說是在網絡消費的巨大需求下快速發展起來的,而物流產業的發展又支撐了網絡經濟。2012年,我國的快遞服務企業收入同比增長26.9%,達1980.9億元,全國規模以上的快遞服務企業的業務完成量為56.9 億件,增幅達54.8%。物流快遞業的飛速發展有力地支撐了網絡消費,它打破地域限制,促進商品跨地區、跨國家流動。有調查顯示,在網絡銷售企業中,90%都會選擇與第三方物流快遞企業合作。我國的快遞企業以順豐、申通、中通、圓通、匯通以及韻達等為新興代表,他們在網絡經濟時代快速崛起,又為網絡消費提供物流支撐。物流快遞的便捷性也促使居民更愿意通過網絡來進行交易,刺激了居民消費。

網絡金融的發展弱化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傳統的經濟交易依賴能夠實現資金交付的銀行等金融體系,而到了網絡經濟時代,第三方支付機構以及銀行的線上支付體系成為網絡經濟運行的紐帶。網上支付已經成為線上資金交付的主要渠道,它比傳統銀行的資金處理更加便捷有效率,成為網絡經濟時代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居民進行網絡支付的方式主要為第三方支付賬號余額支付和網上銀行支付。第三方支付企業和商業銀行是我國在線支付的主體,這二者之間具有優勢互補的關系,商業銀行更加愿意服務穩定、安全和成熟的市場,因此它一般為大企業提供支付服務,這也就為第三方支付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第三方支付企業主要為一些中小商戶提供個性化和專業化的金融服務。第三方支付企業是傳統銀行支付業務的延伸,它豐富了資金結算途徑、提升了消費者的支付體驗。此外,網上支付所支撐的領域是十分廣泛的,包括網絡購物、航空客票、網絡游戲、電信繳費等等。網絡金融支付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使之受到居民的青睞,成為居民網絡消費時的重要支付手段,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我國有1.87億人使用了網絡支付功能,第三方網絡支付的金額高達3803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76%。在網絡金融技術的支持下,消費者隨時都可以將儲蓄金變為消費支出,這也刺激了居民消費。

網絡經濟環境下制約消費增長的問題

網絡消費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一方面,我國網絡經濟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從2012年的統計來看,華東地區網絡購物的滲透率為47.1%,華北、東北、中南、西南地區的滲透率保持在41%到42%之間,而西北地區的網購滲透率僅為38.8%。另一方面,我國網絡消費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91.1%的網絡購物者居住在城鎮,而只有不到9%的用戶居住在農村。最后我國的網絡消費還存在消費領域失衡的問題。大多數網絡消費者更傾向在網上購買實物,如81.8%的網絡購買者是購買了服裝鞋帽等實物,有31.6%的網絡消費者購買日用百貨,還有29.6%的用戶通過網絡購買了數碼產品及相關數碼配件,但僅有 9.5%的用戶通過網絡來預定機票或酒店,而餐飲服務則只有 8.5%的網絡購買者。這種區域發展不均衡與消費領域的失衡都制約著網絡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提升居民消費水平。

消費實現的支撐體系不健全。首先,網絡消費的商品配送面臨著高成本問題。網絡消費改變了以往消費者自我運輸配送的行為而轉為由廠商來統一配送商品,這方便了消費者。由于網絡消費的興起,我國的快遞物流業也快速發展起來,但數量龐大的網絡消費產品還是給物流快遞企業帶來了分撥和分檢復雜的問題。而且我國的快遞產業存在規模小、經營分散、集中度低的問題,國內注冊的快遞企業有幾千家,而只有20多家成長為規模企業,快遞業這種“小散亂”的狀況拉低了我國快遞產業整體的服務水平,也阻礙了快遞物流產業的規范化、一體化和標準化發展。其次,網絡消費的在線服務存在技術與管理方面的風險。居民在進行網絡消費時使用在線支付功能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但與此同時這項技術卻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在線支付的安全漏洞來盜取用戶信息,進而轉移用戶資產、盜刷銀行卡,這給網絡支付用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最后,互聯網金融還沖擊著傳統的金融秩序?;ヂ摼W金融將金融活動與互聯網技術聯合起來,彌補了傳統金融服務的諸多弊端,因此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用戶,如余額寶一周內便吸引600萬客戶,半年內吸進5000億元資產?;ヂ摼W金融的快速擴展沖擊了傳統的金融體系,而且我國缺乏監管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這些都影響了金融市場的穩定。

網絡交易市場秩序存在風險。首先,網絡交易的虛擬性帶來了消費糾紛。網絡的交易雙方對彼此并不了解,也非現場交易,這種虛擬性雖然給居民消費購物帶來便捷,但也增加了交易風險,容易發生交易糾紛。以北京為例,2014年北京工商局發布報告顯示,網購投訴量占整個消費者投訴的半數之多,北京12315服務平臺2013年受理的網購投訴達31023件,占到整個平臺投訴總量的52%。其次,網絡交易的技術安全仍然存在問題。在目前的網絡交易環境中,技術風險仍然對消費者的網絡交易存在威脅。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2011年,我國有1.19億網民遭遇賬號或密碼被盜,僅2011年一年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就處理了40219個釣魚網站,這其中電子商務與金融債券類釣魚網站排在前兩位。這種技術風險造成了居民消費者的恐慌,阻礙了他們網絡購物活動,不利于網絡經濟的發展。最后,網絡經濟還存在嚴重的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由于網絡交易并非現場交易,這給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售假的機會,一些市場上價值成千上萬的名牌產品,在網絡上僅僅以幾百元的價格成交。一些消費者明知是假貨,但為了省錢和滿足虛榮心,很多消費者還是主動購買,而遭遇知識產權侵權問題時,因為怕麻煩且標的小,很少發起維權行為,這也進一步助長了網絡售假。

網絡經濟環境下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建議

積極建設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體系。針對我國網絡經濟地域發展不均衡問題,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西部不發達地區的電子商務建設,包括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以及人才培訓等。政府還應該大力支持電子商務中的服務業發展,提升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能力。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建立電子商務示范企業或基地,引導電子商務規范化發展。針對電子商務城鄉發展差異較大的問題,各方應該積極探索利用網絡交易來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協調發展的途徑。2014年,我國的農民網民在網民總數中已經占比27.5%,因此農村的網絡消費需求空間是巨大的。而網絡交易平臺提供了一個工業產品下鄉和農業產品進城的雙向渠道,應該積極在農村發展電子商務,促使那些會操作電腦的農民群體參與網絡購物。政府部門可以在一些配套條件較好的農村開展試點工作,之后將試點經驗推廣,逐步建立起農村網絡經濟。

健全網絡消費物流配送體系。要想通過網絡經濟拉動居民消費,還需要繼續健全我國的物流配送體系。我國注冊的物流快遞公司雖然超過千家,但我國的物流設施總量僅為580萬平方米,顯然不能夠滿足數量巨大的網絡交易需求。物流運送慢的問題也降低了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消費品的意愿。因此,要想以網絡經濟拉動居民消費,必須加快物流體系建設,提高物流產業的空運能力和倉儲能力。政府可以通過土地使用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物流企業提升自身的運送能力。要鼓勵我國的物流企業整合資源,引導優勢企業進行兼并和重組,改變目前物流市場“小散亂”的現狀,提升物流企業的服務水平。

規范互聯網支付和金融市場。其一,要提高我國互聯網支付的安全水平。政府應該加快有關在線支付安全的立法,約束第三方機構,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政府需要聯合安全廠商以及第三方支付企業打擊利用網絡支付漏洞犯罪的行為。第三方企業應該不斷完善自己的支付環境,并幫助用戶養成良好的安全支付習慣,維護用戶的合法權益。

其二,要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近年來,我國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獲得了較快發展,吸引了大量用戶使用?;ヂ摼W金融的發展推動了我國金融體系的改革,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使金融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但與此同時,自身體系的不完善以及監管的缺失,也給互聯網金融帶來巨大的風險。為此,一方面要繼續推進金融體系改革,為互聯網金融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另一方面也要盡快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在線支付與互聯網金融安全性有保證,才能夠讓消費者信任網絡經濟,在網絡交易平臺進行消費。

降低網絡市場消費風險。一方面,需要加強對網絡交易的監管,減少網絡交易糾紛,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網絡交易具有虛擬性、隱蔽性的特點,這導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取證困難而在網絡空間中發布虛假廣告、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進行網絡銷售欺詐,這些違法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打擊了他們進行網絡消費的積極性。為此,我國應該建立適用網絡交易的監管體系,規范網絡經濟秩序。應該督促第三方企業擔負起主體責任,使之規范管理網絡交易平臺,處理消費者投訴。還要加大對網絡交易市場的檢查力度,打擊網絡制假、售假、侵犯知識產權商品等違法違規行為。

另一方面,應該建立適合網絡經濟特點的信用評價體系。政府可以將掌握的企業資質、許可認證、涉信執法等信息公開,讓網絡零售平臺以及消費者掌握賣家信息,建立一個誠信的網絡消費環境。政府還應該積極鼓勵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的建立,其能夠為電子商務提供認證、征信和信用評價等專業服務,它可以通過定期公開電子商務企業信用排行榜的方式來監督企業,也為居民的網絡消費提供信譽參考,提升消費者對網絡消費的信任度。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編/韓露(實習)

網絡倫理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軟交換作為下一代通信網絡的控制核心部分,對其在網絡中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本文在對軟交換的技術特點分析的基礎上,詳細討論了軟交換技術中承載網組網技術,重點分析了軟交換承載網在基于QoS保證的實現技術。并對承載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軟交換;可靠性;承載網;QoS

一、引言

從當前電信業務發展的大趨勢看,IP業務將成為未來業務的主體。特別是隨著下一代因特網以及新一代網絡的發展,IP向傳統電信業務的滲透和傳統電信業務與IP的融合步伐將大大加快。

現有的傳統的電路交換技術,雖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將是提供實時電話業務的基本技術手段,但是已經不能適應未來以突發性數據為主的業務,因此建設新的對數據業務最佳的新一代網絡將勢在必行。在傳統的電路交換中,提供給用戶的各項功能或業務都直接與交換機有關,業務和控制都是由交換機來完成的,交換機所需要提供的業務和交換機提供的新業務都需要在每個交換機節點來完成,硬件平臺封閉,不利于業務的開發和應用。如今需要將業務與控制分離,將呼叫控制與承載分離,這就出現了下一代網絡(NGN)的概念。下一代網絡采用開放的分布式的網絡架構,將網絡分成網絡業務層、核心控制層、傳輸接入層和媒體層,NGN的主要設計思想是分布式的結構,也就是將業務層、控制層與傳送層、接入層分離,各實體之間通過標準的協議進行連接和通信。為此,通信網絡從電路交換向以軟交換為核心的下一代網絡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二、軟交換中承載網的QoS分析

(一)影響承載網QoS的指標

在影響軟交換承載網的QoS指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抖動問題

根據實驗測量得出,當抖動大于500ms是不可接收的,而抖動達到300ms時,是可以接受的。此時為了消除抖動會引起較大的時延,綜合時延對語音質量的影響來考慮,要求承載網的抖動小于80ms。抖動所引起端到端的時延增加,會引起語音質量的降低。

影響抖動的因素一般和網絡的擁塞程度相關。網絡節點流量超忙,數據包在各節點緩存時間過長,使得到達速率變化較大。由于語音同數據在同一條物理線路上傳輸,語音包通常會由于數據包的突發性而導致阻塞。

2、時延問題

當前IP分組網的固有特性和低比特話音編解碼器的使用,使得VoIP語音分組的端到端時延要比電路交換網中的時延大得多,組成部分也更為復雜,VoIP應用中網絡通信結構和底層傳輸協議的多樣性,決定了時延成分的多樣性。端到端的時延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即固定時延和可變時延。固定時延包括編解碼器引入的時延和打包時延。固定時延和采用的壓縮算法、打包的語音數據量相關??勺儠r延包括:承載網上的傳輸、節點中排隊、服務處理時延、去抖動時延,這些和設備的端口速率,網絡的負載情況,經過的網絡路徑、設備對QoS的支持方式、實現的QoS算法等密切相關。

IP網中話音分組的端到端時延,150ms以下的時延,對于大多數應用來說是可接受的;150—400ms之間的時延,在用戶預知時延狀況的前提下可以接受,大于400ms的時延不可接受。

目前,不同級別的網絡設備,在正常情況下的數據包處理時延為幾十微秒到幾毫秒,能夠滿足單跳時延要求,但承載網的跳數設計不能超過以上端到端的的時延要求,而且跳數越少越好。

3、丟包率

丟包對VoIP語音質量的影響較大,當丟包率大于10%時,己不能接受,而在丟包率為5%時,基本可以接受。因此,要求IP承載網的丟包率小于5%。

丟包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傳統IP傳輸過程中的誤碼,這種情況在目前的網絡條件下發生的概率極低。另一個是不能保障業務帶寬造成的,當網絡流量越擁塞,影響就越強烈,丟包發生率也就越大。

4、帶寬問題

足夠的帶寬是保障業務QoS的重要手段。如語音編碼壓縮采用速率為8kbit/s。典型的語音編碼器每2Oms分發一個語音數據包,每個數據包中含有兩個語音幀,所以每2Oms就會采樣生成 160bit的信號,即數據包大小為20字節??刂屏骱托帕盍鞯膸捲敿氂嬎阍瓌t是一樣的,要考慮信令消息以及形肖的字節數,開銷的計算跟語音業務帶寬中的計算類似,信令消息的字節數則需要根據不同協議的呼叫消息字節數、呼叫比例的分配等來計算。由于控制信令在承載網占用的帶寬較媒體流來說微乎其微,大約只占所需帶寬的0.5%,一個簡單快速的算法就是按照媒體流帶寬的2.5%預留。

(二)承載網的QoS解決方案

通過對影響QoS的以上指標分析可以看到,對承載網要充分合理的帶寬規劃、避免網絡擁塞,是目前現實方案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在傳送數據之前,根據業務的服務質量需求進行網絡資源預留,從而為改數據流提供端到端的服務質量保證。集成模型雖然能夠提供確定的服務質量保證,但是它需要在網絡中維護每個流的狀態,對路由器的要求高,難以在大型正網絡中實施,因此不考慮使用這個方案。區分服務的基本思想是將用戶的數據流按照服務質量要求劃分等級,級別高的數據流在排隊和占用資源時比級別低的數據流有更高的優先級。區分服務只包含有限數量業務級別,狀態信息數量少、實現簡單、擴展性好。因此區分服務是目前大家認同的IP網絡QoS的解決方案。

在NGN業務與互聯網業務共用網絡設備的情況下,互聯網業務的流量特征對網絡QOS性能的影響要充分考慮。一直以來,互聯網的網絡規劃與建設基本上是參照平均統計的經驗模型,在充分考慮業務發展需要的同時預留一定的余量,網絡設備的能力與帶寬往往超過實際的需要,但實際上發現網絡的質量并不穩定。因此,在網絡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互聯網流量對NGN業務的沖擊。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建設NGN專用網絡去避免這個問題。從運營的角度看,考慮到傳輸資源充分、網絡帶寬以及設備成本低、安全性等因素的考慮,建設專用輕載網絡,盡可能增大網絡帶寬也是非?,F實的方案。

承載網的QoS解決思路,將根據實際情況混合采用以上技術。在骨干層使用

MPLSVPN技術。在與互聯網共用設備的節點,根據NGN承載的實體,分別將骨干網上 NGNVPN的LSP,NGN業務的二層VLAN,NGN業務的三層IP地址的優先級字段都設置為最高級別,網絡節點通過優先級字段進行報文分類、流量整形、流量監管和隊列調度,從而實現對NGN業務高優先級的處理,最大程度減少互聯網的突發特性對NGN業務的沖擊。另外,專用設備的建設用以保障在NGN業務量大的區域,隔離互聯網對NGN業務的影響。

三、承載網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分析

為防止受到黑客或病毒程序的攻擊或干擾,NGN承載網必須與互聯網進行物理或邏輯隔離,與互聯網的互通必須通過安全設備(如防火墻)實現,不能直接接入;NGN用戶或設備的接入需要經過身份認證才可以接入NGN網絡,避免非法用戶和非法報文進入NGN網絡。只有當用戶的身份得到確認,才可以進行事后審計與追蹤,有效地防止了用戶側的網絡攻擊行為。通過以上措施可以基本消除來自其它網絡和NGN用戶方面的安全隱患,但還要采取安全手段來保證NGN內部網絡的安全。

軟交換、網關、服務器等NGN核心網絡設備在IP網中的地位類似于網絡主機設備,因此要求這些設備應具備數據網中主機設備所具有的安全規格,可以應用防火墻、入侵檢測、流量控制、安全日志與審計等技術實現對NGN核心網絡設備的安全防護。對于一些對安全級別要求較高的用戶還可以采用加密技術對信令和數據進行加密保護。網管系統對各網元設備設置不同級別的管理員權限,使用戶不能越級對設備進行操作。

考慮到NGN承載網承載的都是電信級的業務,必須對網絡的可靠性進行充分的考慮。單臺數據設備支持關鍵部件及單板的備份以及多個設備之間負載分擔及冗余備份,如VRRP的方式保證網絡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在組網上可以考慮 MPLSFRR和OSPF多條同等開銷路徑,當鏈路失效時具有高效的切換機制保證所有業務的不中斷。

參考文獻

[1]糜正棍,軟交換技術與協議,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

[2]通信世界,軟交換網絡組網方案分析,2004

[3]陳建亞,軟交換與下一代網絡,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3

網絡倫理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報紙作為傳統媒體在傳播新聞信息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網絡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網絡傳播本身所具有的優點使得傳統的報紙媒體受到了極大的

挑戰。

關鍵詞 報紙寫作;網絡寫作;區別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網絡媒體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網絡媒體以其豐富的信息量和傳播速度給傳統的報紙媒體帶來了影響和挑戰。對于新聞寫作來說,報紙寫作和網絡寫作各有其不同和好處,那么它們到底有什么樣的不同?本文將從寫作主體、寫作方式等四個方面分析網絡寫作和報紙寫作的差異。

1 寫作主體的差異

1.1 報紙新聞的寫作主體

報紙新聞的寫作主體主要是專業性比較強的新聞寫作者,通過將采訪記者發回來的采訪稿件和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把有用的信息選出來進行編輯排版。讀者對于報紙上的信息基本都是完全信任的,它傳遞給讀者的都是很正面、很正式的信息。同一則新聞在報紙上發表需要經過專業的新聞記者采訪后經過作者的編輯和嚴格的審核才能出現在報紙上,對于寫作主體來說是不能有文字和語言上的差錯的,但是在網絡上可能會有所不同。

1.2 網絡新聞的寫作主體

網絡新聞的寫作已經不僅僅是記者和編輯,自從網絡信息迅速發展開后,微博、微信、QQ等交流方式被人們廣泛運用,這些網絡媒體的門檻和限制是非常低的,而且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網絡受眾可以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聽到來自各界受眾的聲音。受眾參與網絡新聞的寫作和傳播,體現了網絡新聞傳播的無限制性,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作者。隨著網絡技術的深入發展,博客、微博等工具越來越成為人們發布和接受信息主要手段,許多記者往往會通過網友發布的消息從中發現新聞線索,這給記者也帶來了便利。但是由于網絡新聞的主體沒有限制性,網友的水平也是高低不齊的,很多網友會發布一些不準確的信息,由于網絡本身的特點,這些信息很難過濾出來,很容易對一般的受眾產生誤導,接收到虛假信息。因此,有關部門和網站管理者就需要對網絡新聞進行把關和篩選,防止假新聞出現,誤導受眾。

2 寫作方式的區別

2.1 報紙新聞寫作方式

報紙新聞的寫作一般情況下都是采用的線性結構的寫作方式,也就是說把文字和圖片互相匹配,放在一個版面中,報紙新聞的寫作人員思維一般是固定的,他們通常是根據一篇新聞的主題、背景等進行語言的組織和結構,報紙的版面就那么大,每篇新聞的格式和字數通常都是有限制的。報紙新聞對語句和結構的要求比較嚴格,對于各個新聞要素的強調也是和突出的,所以,它的集中性意義是非常顯然的。

2.2 網絡新聞寫作方式

網絡新聞的寫作就比較靈活,受眾可以在原本的新聞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在網絡環境下,受眾對于一則新聞會進行參與,根據自身的理解和水平,把已有的信息進行重新組織,使得整篇報道有了新的意義和理解。例如,在新浪網站上,網頁的下面會設置一個留言框,方便受眾對新聞事件發表新的看法。另外,網絡新聞寫作還可以利用計算機本身的性質,對新聞本身的重點進行區分和強調,可以把相關字體變粗、變大,還可以改變字的顏色等等,這些都可以吸引受眾,增加新聞的傳播速度。例如新浪博客2015年有一篇文章“復旦宣傳片抄襲不是一個人的事”,在這篇文章的下方有許多的網友評論和留言,通過這些評論,我們也可以從別的角度去看待事件,大家自由發表意見,使得整個事件又有了新的發展和認識。

3 寫作符號的不同

3.1 報紙新聞寫作符號

報紙新聞寫作主要是用文字來進行的,對于新聞寫作人員的文字功底要求是比較高的,特別是在進行深入報道的時候,要求新聞工作人員能夠用準確、形象的語言把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把新聞的六要素充分的表現出來,還要用生動的語言吸引讀者的眼球,把新聞盡快的傳遞出去。由于報紙的新聞版面是有限制的,報紙新聞只能用文字來表現,由于版面的影響,新聞的字數也是由限制的,作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水平,以求用有限的文字來傳遞更有用的信息。

3.2 網絡新聞寫作符號

網絡新聞的寫作符號非常多樣化,除了文字外,還可以運用圖片甚至視頻來表現新聞。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各大新聞網站開始大量的運用圖片和視頻來傳遞新聞,文字語言相對的有所減少。通過圖片和視頻能夠給人更加強烈的視覺感和沖擊感。相對于報紙新聞寫作來說,網絡新聞把聲音、文字、圖片和視頻結合起來,這就對新聞寫作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會用文字寫作,還要會用現代技術進行聲音、圖像等的錄制和制作,學會如何將這些符號運用到新聞中去,如何傳到網上去等等。

4 寫作理念的差異

4.1 報紙新聞寫作理念

傳統報紙的新聞通常是只有一種傳播模式,它的內容和版面都是固定的,所有人看到的都是一種模式,很少把受眾需求考慮在內。近幾年來,人們提倡以受眾為中心,考慮受眾的需求,于是報紙也開始朝這個方向發展。例如逐漸出現的各種都市報、青年報等等,但是由于報紙的各種限制,始終都沒能實現真正的以受眾為中心,讀者也只是在有限的版面內容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來讀,并不是真正的自己選擇。

4.2 網絡新聞寫作理念

互聯網出現以后,傳統媒體的那種固定的傳播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代受眾的需求了?;ヂ摼W把以受眾為中心真正的落到實處,網絡的限制性少,人們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在網上選擇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新聞來看,網絡寫作主體也是根據受眾的需要來選擇新聞,他們可以和受眾進行平等溝通和交流,了解受眾的需要,從不同的網民和網站來收集新聞信息,可以在很多網站和平臺上發布信息,還給網民和受眾提供了許多發表意見和建議的工具和平臺,例如各個論壇、微博等。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報紙新聞寫作和網絡新聞寫作各有千秋,不管是哪種寫作方式,它們都是遵循一定的寫作規律和要求。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和發展,傳統的報紙媒體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所以,報紙媒體在保持自己的特點的基礎上應該進行創新和改革,爭取吸引更多的讀者和受眾,在未來的網絡洪流中保證自己的傳播地位,在媒體競爭中生存下來。

參考文獻

[1]陳海峰.報紙新聞寫作與網絡新聞寫作的差異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06):131-132.

[2]蘇艷紅.報紙新聞寫作與網絡新聞寫作的差異分析探討[J].新聞傳播,2015(01):86.

[3]李嘉瑞.辨析報紙新聞寫作與網絡新聞寫作[J].中國傳媒科技,2013(06):233-234.

[4]李文月.辨析報紙新聞寫作與網絡新聞寫作[J].中國報業,2014(16):40-41.

網絡倫理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互聯網與日常生活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網絡也正深刻對我國戲曲傳播方式的影響已經擴散到網絡傳播時代。面對新媒體,為了應對變化,戲曲不斷嘗試著做出回應。因此,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平臺來促進戲曲的發展,從而改變戲曲發展的現狀和戲曲傳承。

關鍵詞:戲曲;網絡傳播;發展現狀;戲曲傳承

戲曲在中國獨特的民族藝術,其傳承與保護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戲曲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幾千年來,戲曲作為人們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之一,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何發展自己的生存空間,是戲曲傳承與推廣的重要課題。長期以來,戲曲在寓教于樂和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是人們學習知識、了解歷史、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以京劇為例,目前,京劇戲曲網絡傳播的現狀遠遠不能令人滿意,并不像以往的研究那樣樂觀。雖然京劇網絡傳播的現狀并不理想,但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下,網絡仍是戲曲傳承的最佳選擇。因此,尋找適合戲曲發展的路徑,有助于他們延續其永恒的藝術生命力。

一、戲曲網絡傳播的現狀

(一)戲曲網絡發展的“繁榮”表象

戲曲網站是戲曲傳播、戲曲綜合網站、專業網站、視頻網站等傳播的主戰場。據統計,2005至2008年間,京劇網站的數量穩步增長。今天的論壇和博客已經沒了過去的熱點。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它們逐漸被新的、更精確的方式所取代。在戲曲論壇和博客之后,戲曲在網絡上的呈現也成為了觀眾的日常生活,也是當前主流的社會媒體。網絡以其傳播特性打破了現實世界的界限。這為戲曲主題的拓展提供了一條途徑,也使得一些地方戲曲被放逐,以期看到重生的希望。在網絡中,戲曲作為地方文化的代表,已成為當地旅游資源的一部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中國旅游市場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熱。新浪微博指數顯示,在微博上,“京劇”和“二人轉”是與搜索主題關聯度最高的關鍵詞,成為當地旅游的文化標簽。大多數人會在外出旅游之前學習一個策略,了解當地的旅游景點、當地文化、特殊的菜肴等等。傳統戲曲在網絡上與旅游、特色文化等主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真正的中國戲曲表演傘市場的發展。

(二)戲曲網絡發展的尷尬處境

戲曲網站數量減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統計方法的差異,或者可能是由于網絡發展模式的改變。戲曲院網站數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資金。這些專業戲曲網站大多是由個人藝術家資助的,他們熱愛戲曲和他們的責任感進行戲曲。他們大多利用業余時間更新和維護自己的網站。在網站成立后的最初幾年里,這些網站的更新速度和質量得到了其他戲曲愛好者的肯定。然而,由于創始人個人的精力和資金有限,網站的發展受到了限制。在以前關于戲曲網絡傳播的論文中,一般提到了網絡媒體的互動性,認為“互聯網已經實現了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傳播的戲曲傳播的質變。戲曲用戶不僅可以隨時獲取戲曲的相關信息,而且可以自由發布信息、上傳信息,并能夠及時與其他粉絲進行交流在戲曲網站上。在規定的權限范圍內,我們可以就我們關心的問題發表意見和看法。然而,這種純粹的技術觀點實際上被忽略了。戲曲傳播的基礎:戲曲是否被接受,取決于觀眾是否具有相應的審美心理基礎。

二、時代更迭導致的戲曲傳播矛盾

(一)網絡媒介對戲曲的沖擊

戲曲網站數量和質量的下降、戲曲微博的關注度和受歡迎程度、微信公眾號、戲曲應用軟件數量不足、質量低劣、創新進展不盡如人意,已證明了當前的戲曲不理想。戲曲網的閱讀現狀并不理想,互聯網并沒有改變人們對戲曲的認識和態度,也沒有引起人們對戲曲的關注和興趣。戲曲冷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農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的更迭所引起的矛盾是主要原因。網絡信息的空前流動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地球村”。在關注網絡媒體的廣泛性、整合性、即時性等特點的同時,也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也不能忽視網絡媒體對戲曲傳播的負面影響。

(二)傳統戲曲特征與網絡受眾審美的矛盾

每一種藝術風格的誕生,都是當時社會生活和審美特征的反映。戲曲是在一種農耕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生活節奏相對緩慢。它的表演模式、和舞蹈姿態,必然要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特征和傾向。在當今社會的快節奏生活的影響下,大量的信息和娛樂方式迅速閃現并迅速消逝。受眾需要新鮮感和影響力的信息,快餐式大眾文化成為主流。因此,戲曲藝術的傳統“長”和“慢”特征與網絡時代的“短”和“快”信息傳播模式是矛盾的。

三、完善戲曲網絡傳播的途徑

(一)促進戲曲和網絡媒介的深度融合

從戲曲網絡傳播的現狀可以看出,早期將戲曲信息機械化地引入網絡,有必要利用網絡媒體的特點,擴大戲曲信息的范圍,使戲曲信息得以復興,傳播效果不太理想。目前,大多數戲曲劇中的發展仍面臨許多困難。許多戲曲戲曲甚至瀕臨滅亡。因此,根據當前戲曲的發展,應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來保護戲曲信息系統,避免戲曲滅絕的危險,加強網絡虛擬化技術的應用,建立完整的戲曲數據庫以及網絡性能。只要戲曲存在,就有需要,無論是欣賞,研究或其他目的。

(二)延展戲曲的兼容性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戲曲文化不斷吸收和兼容華夏明文、歷代的文化思想。它體現了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成為世界文化中耀眼的“珍珠”。戲曲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和“消化性”特征,但在當前的傳播環境中,戲曲文化的兼容性不僅應包括其自身藝術風格的兼容性,還應與現代多元文化主義和傳播媒介相兼容。以增強戲曲改編和生存能力,跨文化戲曲合作的“新鮮性”和跨學科的戲曲風格滿足了觀眾對“新鮮”信息和事物的追求,激發了觀眾對戲曲的興趣,從而恢復了戲曲的娛樂功能。

總之,在戲曲和網絡媒體結合的早期,人們只是簡單的將戲曲“數字化”。這只對戲曲的保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雜亂無章,戲曲回歸觀眾的視角是不理想的。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網絡用戶和戲曲網絡的受眾并不僅僅是對等的。雖然在線用戶的數量很大,但這個數字并不等于戲曲網絡傳播的受眾數量。戲曲與網絡的結合,仍有許多“環境可接受”的現象。其發展形式也不理想,戲曲觀眾數量沒有明顯增加,青年戲曲觀眾的缺乏依然嚴重。因此,面對戲曲與網絡媒體相結合的困難和問題,如何利用網絡媒體開展戲曲,如何更好地將戲曲和互聯網結合,是我們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網絡倫理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是土地行政倫理內部各要素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土地行政倫理發揮其作用的特定方式。土地行政倫理的各要素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土地行政倫理關系處于核心層;土地行政倫理機構和制度處于中間層;土地行政倫理規范處于行為層。這種結構性特征決定了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具有引導、協調和保障的基本功能。

關鍵詞: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結構;功能

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是土地行政倫理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土地行政倫理發揮其作用的特定方式,它表現為特定的制度、體制、法規、法律、規則、規范、準則、方法、典范、機構等等,與人為的制度化文明形態相聯系。從外顯的行政行為到內隱的倫理道德,土地行政倫理顯示出了一定的層次性。這種層次性的結構特征,是土地彳亍政倫理有序運行的基礎,也凸顯了倫理機制研究的重要性。

一、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結構

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是由土地行政倫理的若干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結構組成的,這種結構顯示了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也決定著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功能的發揮。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由倫理關系、倫理制度與機構、倫理原則與規范三個要素組成,這些要素之間呈現出一定的結構特征。其中,倫理關系處于核心位置,稱之為核心層;倫理制度與機構處于中間的位置,稱之為中間層;倫理原則與規范處于土地行政倫理的表層,稱之為行為層。

(一)核心層:土地行政倫理關系

1.土地行政倫理關系的內涵與特征

土地行政倫理關系是土地行政倫理主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它對其他要素具有決定作用,土地行政倫理原則、規范、機構與制度,都是根據一定時期倫理關系的需要而設定和確立的。在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各個組成要素中,倫理關系處于核心的地位。

倫理關系是社會倫理的基本范疇,是人們基于相互之間的交往實踐和主體意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價值內涵的社會關系。人的本質屬性是其社會性,在社會性的存在過程中,人們之間產生了各種社會關系,列寧將形形色色的社會關系分為兩大類: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其中,倫理關系屬于思想的社會關系的范疇。梁漱溟先生認為,“在相互關系中就有了情,有情就發生了義”,“因情生義,大家都在情義中;大家從情分各盡其義,這便是倫理”,“必須彼此有情,彼此有義,有情有義,方合倫理,方算盡了倫理的關系”。倫理關系“就是互以對方為重,彼此互相負責任,彼此互相有義務之意?!眲⒆嬖平淌谥赋觯骸皞惱黻P系不僅僅是一種思想關系,而應該把它作為一種客觀的現實關系來研究與對待。這樣理解,行政倫理關系就是指,政府管理活動所涉及到的現實的社會關系及其展開過程?!诩彝リP系向社會關系擴展的過程中,隨著社會公共管理的需要與政府組織的產生,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行政倫理關系產生了?!币虼?,倫理關系是倫理規范的內在本質,一定的倫理關系的存在,是倫理規范得以確立的前提,沒有倫理關系的內在規定,倫理規范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土地行政倫理關系是對土地行政關系的倫理反思,是以倫理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深刻理解土地行政倫理關系的內涵,必須全面把握土地行政倫理關系的特征。土地行政倫理關系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土地行政倫理關系依附于土地行政關系,是一種非實體性的關系。所謂“實體性”的社會關系,是指社會實體之間直接存在的一種社會關系,其基本特征是其客觀實在性,人們可以用“是不是”來對其進行考察。比如政治關系,是存在于政治實體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它的存在不需要依賴于其他的關系而存在。之所以說倫理關系是一種非實體性的社會關系,是因為倫理關系并非是直接存在的,它必須依附于別的社會關系而存在。只有人們對一些社會關系進行倫理反思的時候,這些社會關系才具有倫理關系的內涵。土地行政關系是土地行政主體與客體及其對象之間存在的一種關系,它包括土地行政管理關系、土地行政監督關系與內部土地行政關系。土地行政倫理關系就是在對土地行政關系進行倫理反思,也就是對土地行政關系的合道德性進行追問的過程中形成的。

其二,土地行政倫理關系是一種非強制性的社會關系。土地行政倫理關系雖然對土地行政關系有一定的依附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的重要表現就是土地行政倫理關系是一種非強制性的社會關系。土地行政關系是一種政治關系,是靠公權力的強制性來維系的。而土地行政倫理關系的存在既不依賴于公權力的強制性,也不是某種社會權威予以規定的,它的存在是關系的雙方依據“合理”、“應當”的原則來設定的,體現了關系雙方的自覺意識和自主意識。

其三,土地行政倫理關系中對倫理義務具有優先規定性。在土地行政的過程中,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都被賦予特定的權利和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這些權利和義務本身并不構成倫理權利和義務,只有用道德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這些權利與義務時,它們才成為倫理權利與義務。權利與義務是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權利與義務關系既是一種法律關系,又是一種倫理關系,作為一種法律關系,權利的存在是義務履行的前提條件,而作為一種倫理關系,它與法律關系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的根本區別在于倫理義務的優先地位,土地行政倫理義務的履行,并不以獲取倫理權利為根本動機和目的。

土地行政倫理關系作為一種非實體性的社會關系,突出了土地行政制度的重要性;土地行政倫理關系作為一種非強制性的社會關系,強調了社會風尚的重要性;土地行政倫理關系作為一種倫理義務優先的社會關系,彰顯了個體道德素質的重要性。

2.土地行政倫理關系的內容

倫理關系普遍存在于一切社會關系中,凡是社會關系存在的地方,都有倫理關系產生的土壤,然而,倫理關系并非空洞無物,而是有其實在的內容。以關系的主體為標準進行劃分,土地行政倫理關系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政府與土地之間的倫理關系。政府與土地之間的倫理關系是政府與自然之間倫理關系的理論延伸,是政府在土地規劃和利用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人地關系。人與土地之間存在倫理關系嗎?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倫理關系只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因為只有人才是能動的,才具有道德意識,因而也只有人類社會才具有倫理關系;非人類中心主義者則認為將倫理關系僅僅局限于人與人之間是一種狹隘自私的倫理意識,因而主張將倫理的范圍擴展到人之外的一切生物、非生物與生態系統;生態中心主義則突破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個體主義思維方式的局限,從整體主義的立場出發,將生態系統作為一個道德共同體,從而不僅將倫理道德拓

展到整個生態系統,而且內在地賦予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倫理價值。在土地行政的過程中,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國有土地的所有權,對于集體土地,政府則享有規劃權與許可權,在行使這些權利的過程中,政府與土地之間產生了倫理關系,政府也成為土地利用與保護的主要責任者。

其次,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契約關系,政府與人民作為契約的雙方都必須信守約定,不得違背契約的宗旨。按照社會契約論的觀點,國家是人民之間訂立契約的產物,政府則是人民行使契約權利的代理者,政府的行為應該以人民的意志為依歸?,F實的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中,形成了“大政府、小社會”與“小政府、大社會”兩種基本的功能模式。前者強調政府對社會的全方位控制,在這樣的社會中,個人或群體的自由沒有受到道德、民意和法律的保障,他們自由活動的范圍和內容是由政治權力機構決定的;后者是一個有限的政府,甚至是一種消極的政府,在還權于社會的過程中,政府只去管一些重要的事情,將很多事情都交由社會自己去處理。土地行政過程中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質上也是這種契約關系的反映,某種程度上是上述兩種政府與社會關系模式的綜合體。為了完成土地管理的目標,實現土地的政治經濟效益,土地行政部門一方面要利用公共權力實現對社會的管理與控制,另一方面要在更大程度上體現權利的公共性。在這一過程中,人民要服從土地行政部門的管理,真實地表達自身的土地權益,政府則要恪守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再次,政府內部的倫理關系。政府內部的倫理關系包括兩個基本的層面:政府間倫理關系和政府與其職員間倫理關系,前者是一種層級關系,后者是一種從屬關系,政府倫理的基本精神要求政府組織及其成員不能夠僭越這種層級隸屬關系。然而,由于土地具有資源與資本雙重屬性,常常導致在土地行政管理活動中政府內部倫理關系的異化現象,主要表現在:首先,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目標與行為取向上可能出現分歧。中央政府代表全民的利益來行使土地管理權,其土地政策傾向于保護耕地,控制建設用地的規模與數量,而地方政府則往往會從局部利益出發,擴大建設用地的規模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這樣,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土地政策的目標之間就會出現倫理上的張力。其次,地方政府之間存在惡性競爭的可能。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的注入,于是引進“外資”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普遍選擇。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工程,更是將招商引資走向了極端。有的地方以降低土地租金的做法來吸引資金的進入,更有甚者,一些政府將土地以“零地價”拱手贈與投資者。這種做法在地方政府之間逐漸形成一種惡性競爭,以土地換資金則是它們普遍采用的手段。再次,政府職員存在角色沖突的可能性。所謂角色,是指在某個社會單位中,對占有某種職位的人的一種行為期望。政府職員的角色決定了他是公共權力的執行者,代表政府執行公共事務。然而,在實際的土地行政過程中,行政人員的心理、社會對于他們的期望以及他們自身所承擔的多重角色之間都有可能產生沖突。政府職員與政府組織之間是一種從屬關系,這種角色沖突是對其與政府組織之間倫理關系的一種僭越。

(二)中間層:土地行政倫理機構與土地行政倫理制度

1.土地行政倫理機構

在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結構形態中,土地行政倫理機構與制度處于中間層,是土地行政倫理關系與土地行政倫理規范的中介,也是土地行政倫理由理想走向現實、由抽象走向具體的橋梁。

目前,行政倫理的研究并未涉及倫理機構。但是,倫理機構的研究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在行政倫理的理論成果應用于行政管理實踐的過程中,更不能忽視行政倫理機構的重要作用,土地行政倫理的價值訴求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倫理機構來加以實現。土地行政倫理機構是土地行政倫理的組織載體,廣義的土地行政倫理機構包括一切土地行政機構的倫理功能,狹義的土地行政倫理機構則指政府內部專門負責土地行政活動的倫理審查職能的工作部門。雖然我國目前并沒有設立專門、具體形態的倫理機構,但是一般意義的倫理機構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國家、政府甚至一切國家行政機關都是以機構形式存在的倫理實體。黑格爾認為,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是倫理實體發展的三個階段,其中,國家是倫理實體的最高階段。他指出:“國家是倫理理念的現實——是作為顯示出來的、自知的實體性意志的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完成它所知道的。國家直接存在于風俗習慣中,而間接存在于單個人的自我意識和他的知識和活動中。同樣,單個人的自我意識由于具有政治情緒而在國家中,即在它自己的實質中,在它自己活動的目的和成果中,獲得了自己的實體性的自由?!敝赋鰢沂且粋€倫理實體,意在說明國家作為一種政治形態,它內在地具有倫理的本性。那么,政府作為國家職能的行使者,其本身也是一種倫理實體。高曉紅認為:“政府作為一個‘整個的個體’,它是一個倫理實體。是‘同家’倫理實體的‘整個個體’,它的運作原理是政府的倫理規律?!卑凑者@樣的邏輯,政府的存在是倫理發展的必然,政府的行為體現著基本的倫理精神,因而,政府本身即是一個倫理的機構??梢?,雖然獨立意義上的土地行政倫理機構在我國土地行政的現實中并不存在,但是它的一些職能通過土地行政監督與督察、行政問責等行政活動中體現出來。

2.土地行政倫理制度

在對制度倫理的研究過程中,有些學者認為倫理制度即為倫理的制度化,是德性倫理向制度倫理過渡的中介,是與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相并列而俘在的。土地行政倫理制度是土地行政倫理制度化的產物,是關于土地行政倫理基本內容的一系列規范與慣例,是土地行政倫理得以實現的政治環境。土地行政倫理制度涵蓋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其一,倫理本身就是一種非正式的制度,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范,因此,非正式的土地行政倫理制度即為土地行政倫理本身;其二,正式的土地行政倫理制度是指制度化、明文規定的土地行政倫理規范,其典型的形態是土地行政倫理立法。

研究土地行政倫理制度,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是倫理與制度的相容性問題,即:倫理的內容能夠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嗎?其實,制度與倫理的結合自古有之。無論是古代的中國還是西方,都有政治與道德結合的傳統。制度與道德之間的結合源于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其一,制度屬于政治上層建筑,而倫理屬于思想上層建筑,二者建立在同一經濟基礎之上并且共同服務于同一經濟上層建筑;其二,制度與倫理在功能上具有互補性。制度與倫理的主要功能都在于規范人們的行為,使行為朝著目標指向的方向前進,不同之處在于倫理依靠的是道德教化軟約束的力量,而制度依靠的則是強制性的權力。正是這種區別,使得倫理能夠使人們更好地服從制度,而制度則能夠保障倫

理的實現。

土地行政倫理制度的形成,通常通過兩條基本的途徑:土地行政制度倫理化和土地行政倫理制度化。土地行政制度倫理化不是將制度都變成倫理的形式而存在,而是追問土地行政制度的倫理合理性,考察和求證土地行政制度中所蘊含的倫理追求、倫理精神和倫理取向。任何一項土地行政制度的制定,都必須首先考慮倫理道德方面的因素,都要注意手段的正當,只有符合倫理道德規范的制度,才能夠最終為人民所接受?!耙欢ǖ闹贫忍N含著相應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意識,制度以道德性為基礎?!蓖恋匦姓惱碇贫然傅氖恰爸贫然耐恋匦姓惱怼?,即以正式的制度形式存在的土地行政倫理要求和道德價值目標。它把相對抽象的土地行政倫理規范具體化為土地行政所必須遵循的一系列可操作的制度規范,從而形成了土地行政倫理制度。土地行政制度倫理化與土地行政倫理制度化是倫理與制度緊密結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土地行政制度因具有了倫理的因素而不再簡單地依靠強制力量來實現,而土地行政倫理也因具備了制度的因素而不再是抽象的存在物,二者的完美結合形成了土地行政倫理制度。

(三)行為層:土地行政倫理規范

規范本身是一種標準、一種準則,規范是社會客觀要求與人們的主觀意識相統一的產物。倫理規范是社會規范系統的一個方面,它是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律的反映和概括,是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也是判斷、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行政倫理規范就是“社會對行政人員所提出的從思想修養到具體行政行為等全部行政管理職業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要求,既包括對行政人員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主觀因素的一般要求,也包括在行政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中應遵循的活動原則、工作程序、辦事規則、言行標志和辦事紀律等?!蓖恋匦姓惱硪幏妒切姓惱硪幏对谕恋匦姓芾磉^程中的具體體現,是社會對從事土地行政管理活動的行政人員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用來規范土地行政行為的倫理規則和道德標準。

觀念的東西必將外現于人的行為層面,土地行政倫理只有落實到具體的人及其行為中去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土地行政倫理規范是土地行政倫理關系在日常的土地行政過程中的反映,是通過土地行政主體的具體行為體現出來的。我們所能夠接觸到的土地行政倫理,都是倫理規范的具體形式,因此,在土地行政倫理的運行過程中,倫理規范處于最表層。

2002年,國家人事部發布了《公務員行為規范》,繼而,很多地方也相繼出臺了相關的規定和規范,這些規范和規定,確立了公共行政人員日常工作行為的基本標準和準則,其中包含了很多倫理規范的內容。結合這些規范的具體內容,我們對土地行政倫理規范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總結,主要包括:一是行政忠誠。對國家的絕對忠誠是土地行政活動首要的倫理規范,它是土地行政方向正確的基本保證。土地行政活動只有忠于國家、黨和人民,才能夠取得他們的信任;只有忠于法律,才能夠保障依法行政的有效實施;只有下級忠于上級,才能夠保障土地行政的有效實施。二是行政公正。公正既是社會治理過程中基本的法律規范,又是最重要的道德規范,一項不公正的行政行為,我們可以視之為倫理上錯的行為。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土地行政就是運用公共權力對社會價值進行分配的過程,所以必須做到行政公正。三是勤政廉政。行政人員是人民的公仆,這就要求他們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認真負責地做好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行政權力來源于人民的授權,因此勤政必須“為民”,這就要求行政人員做到廉政,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四是品行端正。這是對個人德行提出的要求。作為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們是政府形象的代表,他們的行為對于整個社會往往具有導向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行政活動中,行政工作人員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作風,抵制那些不良思想的侵蝕。

二、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功能

(一)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導向功能

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特點之一,就在于它把土地行政倫理的價值追求具體化為特定的歷史階段的目標,并依據土地行政倫理運行的目標落實到決策機制和計劃機制之中去。因此,在土地行政倫理建設過程中,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必然具有具體的導向作用。

首先,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導向作用,體現在土地行政的目標要素上。我國土地行政的根本目標在于維護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正確調整土地關系,規范土地利用行為,促進國民經濟的平衡、協調發展。在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法律機制提供了基本的行為框架,但是僅僅依靠法律機制的約束還不夠,人們的行為往往還會受到思想觀念、倫理道德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通過內在的倫理教化與外在的倫理制度,將土地行政的這一目標融入到行政人員的行為過程中,規定了土地行政的總體方向和根本價值導向,使得土地行政能夠避免盲目性與隨意性,從而沿著正確、高效的方向行進。

其次,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導向作用,體現在土地行政的決策機制上。土地行政倫理的目標要轉化為土地行政倫理的現實機制,必須通過決策機制。在土地行政的決策過程中,從倫理的角度對決策方案進行論述與評價成為必要的一個環節,它不僅可以增強決策的科學性,而且可以保障決策為人們所樂于接受。在決策機制中,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目標具體轉化為可行的行動計劃或行動方案,成為具體的土地行政行為的指導。

再次,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導向作用,體現在土地行政的利益機制上。利益因素是決定土地行政行為的主要因素,在土地行政的過程中,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分配、調整、交換也具有方向性。土地行政的利益機制總是引導A4門在不違反社會集體利益和不損害他人利益的范圍內追求個人利益,在不違反整體利益的范圍內追求局部利益,在不違反長遠利益的范圍內追求目前利益,總是引導人們把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目前利益結合起來。

(二)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協調功能

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協調功能,是指在一定目標的指引、動力驅動、決策機構的指揮和體制保障下,運用各種管理、控制、協調等方法和手段,使得土地行政倫理系統內部各種要素相互聯結起來,土地行政倫理系統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把土地行政系統中存在的某些不協調的關系及其運行過程中發生的某些障礙,控制在最小范圍和最低限度之內,從而保障土地行政倫理的有序運行。

首先,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協調功能,體現在協調土地行政過程的目標沖突上。土地行政過程是由若干個目標組成的目標體系:從時間層面上看,土地行政過程由長期目標、中遠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組成;從組織層面上看,由中央組織目標、地方組織目標和行政人員個人目標組成;從目標的性質層面來看,又可以分為政治目標、經濟目標和社會文化目標等。

這些目標之間并非是完全協調一致的,而是存在著互相沖突的可能性。在土地行政的過程中,當不同的目標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通過倫理考量,平衡各目標之間的差異,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執行那些更“應該”執行的目標,從而緩解這些目標之間的沖突。

其次,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協調功能,體現在協調土地行政人員的角色沖突上。角色沖突是社會學用語,用來指稱不同角色之間和角色內部的一種矛盾狀態。美國公共倫理學家特里·L·庫珀將行政人員面臨的角色沖突分為內部角色與外部角色沖突和內部角色之間的沖突。內部角色與外部角色之間的沖突是行政人員作為公民雇員角色和作為公民角色之間的沖突;內部角色之間的沖突是指行政人員在行政組織內部扮演不同的角色形成的沖突。土地行政人員的角色沖突,具體表現在權力沖突、政治沖突、道德沖突、責任沖突和利益沖突等多個方面。土地行政人員的這些角色沖突,是由土地行政人員的雙重身份引起的:一方面,土地行政人員作為政府公職人員,他們手中掌握著人民賦予的“公權”;另一方面,這些公職人員作為普通的公民,憲法賦予了他們“私權”。這兩種權力之間的沖突,直接導致了土地行政人員執行權力過程中的角色沖突。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從內在與外在兩個層面來調適這些沖突:一方面,通過內在的倫理教化,培養土地行政人員的倫理意識和倫理意志,從而盡可能地避免這些沖突的出現;另一方面,通過外在的倫理制度、倫理立法和倫理監督,創造土地行政人員自覺從善的制度環境,從而確保他們在面臨抉擇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保障功能

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保障功能,指的是在土地行政的過程中,通過倫理的激勵(正激勵與反激勵)作用,更好地將社會的倫理規范內化為土地行政人員內心的信仰,從而保障土地行政行為在有序的倫理范圍內進行。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保障功能,是土地行政倫理有序運行的屏障,能夠使土地行政有效規避各種外在環境的干擾,從而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首先,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保障功能,表現在它可以避免土地行政倫理的隨意性,保證土地行政倫理的制度化和常規性。土地行政倫理作為土地行政的一種非正式制度,它與正式的土地行政制度之間的重要區別即在于它的主觀性,也就是不同的人判斷土地行政行為善惡的標準是不統一的,正是這種主觀性導致了土地行政倫理的隨意性,它不如正式制度那樣標準化。導致這種主觀性的原因之一在于,長期以來土地行政倫理缺乏機制的規約,以至于人們對于土地行政倫理見仁見智。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通過對土地行政倫理關系的合理確認、土地行政倫理制度的施行和土地行政倫理機構的設立并發揮作用,從而將土地行政倫理轉化為一種具體的價值觀念和組織文化訴求,保障土地行政倫理作用的發揮。

其次,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保障功能,體現在保證土地行政倫理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行政倫理決策是“在行政行為過程中,針對特定的倫理問題,分析依據相應的倫理準則和道德規范所可能導出的不同后果,并從中選出一種最合適的方法,以求解決面臨的倫理問題的過程?!比魏我豁椡恋匦姓顒?,自身都蘊含著特定的價值目標,因此,在進行決策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衡量倫理道德方面的因素,即充分論證這些決策在倫理上是否可行;在決策的執行過程中,也要通過倫理來緩解各方面的矛盾與沖突,以填補法律制度的真空;決策執行后,人們還會針對決策執行的后果進行倫理評價,以衡量決策的綜合效應??傊?,土地行政倫理決策就是如何做到社會利益和社會負擔的合理分配,說到底就是倫理選擇的問題。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能夠保障土地行政決策活動能夠選擇出那些最大程度上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原則的方案,從而保障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再次,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保障功能,體現在對土地行政過程的倫理監督,保證土地行政的公共性與責任性。公共性是政府的根本屬性,政府的一切活動,都應該以公共利益為依歸。洛克指出:“政治權力就是為了規定和保護財產而制定法律的權力,判處死刑和一切較輕處分的權力,以及使用共同體的力量來執行這些法律和保護國家不受外來侵害的權力;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公眾福利?!北R梭認為“公意”代表著公利,政府應該建立在“公意”的基礎之上。與政府的公共性相聯系的是政府的責任性,現代政府應該是一個責任的政府。在土地行政過程中,政府應該承擔起相應的法律責任、行政責任、政治責任、道德責任和生態責任。在這樣的理論前提下,政府公職人員應該是行使公共權力、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人”,然而,公共選擇理論則認為政府行政人員有自利的傾向,沒有理由認為同一個人在經濟市場上是自利的,而在政治市場上卻是利他的。因此,有必要對政府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正如詹姆斯·麥迪遜所言:“如果人都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蓖恋匦姓惱磉\行機制通過強化對政府的倫理監督,將土地行政活動納入“德治”的范圍內,從而保證土地行政的公共性和責任性。

總之,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的結構與功能是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內涵的角度對其進行的理論分析。土地行政倫理運行機制理論體系和實踐運作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

責任編輯:翟神

網絡倫理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媒體背景對新聞采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而這一要求則主要體現在采訪技巧和采訪創新上,要讓新聞采訪工作者們能從不同維度面對社會熱點事件,并對事件中的人物、事物、情節等進行深入挖掘,提升新聞采訪價值。本文圍繞新媒體下新聞采訪的技巧和創新思路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采訪;技巧;創新;思路

一、新媒體背景下,新聞采訪的技巧

(一)善于發現并抓住新聞采訪的新話題和方向

在新聞采訪中,新聞的話題性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一個好的話題采訪,能挖掘出許多能引起社會關注的更多新聞熱點,以提升新聞采訪的內在價值。同時,在新媒體背景下,有著許多新型的新聞元素,對于這些新聞元素下的熱點話題,需要隨時轉換新的思路。

因此,在新聞采訪技巧中,首先就要抓好采訪話題,也就是說,要讓采訪過程朝向一定的方向,有針對地進行采訪,而這就需要新聞采訪人員能善于發現一些能引起社會關注的創新話題,并牢牢抓住這些話題進行采訪。雖然,在人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這些事情可大可小,但不一定都能夠被及時發現并報道出來,新聞采訪也就很難進行。所以,為了能很好地抓住新聞采訪話題和方向,就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洞察力,在對細節問題的思考中能有獨到之處,并根據自己的思考來對這些事件進行分析,這樣的話,就能從概率上更容易尋找到關注度較高的新聞采訪話題,再加上新聞采訪人員自身的采訪實力,讓整個采訪過程順利地朝著這一話題方向而進行。

(二)做好新媒體下的新聞采訪前期準備工作

具體來說,當發現并抓住了新聞采訪的話題方向后,新聞采訪人員需要進行小組成員討論,然后進行分工工作。其中,首先由數據人員對該話題下新聞事件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生成結論;其次,將這些數據交給現場采訪人員,采訪人員在熟悉這些數據之后,融人一些語言技巧,根據這些數據進行采訪。這樣的話,不僅能提升采訪效果,讓整個采訪過程能在數據環境下更加真實、清晰、可靠,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與采訪話題方向形成呼應,增強新聞采訪的話題感染力,進一步提升采訪價值。

二、新媒體背景下,新聞采訪的創新思路

(一)豐富新聞采訪語言表達形式

如今,人們進行表達與交流更加多樣化,這就使得我國的新媒體正朝著多元化的形式而發展。比如,在網絡上,許多的“熱詞”都是由人們想象并創造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就需要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不斷地運用自己的創新理解進行表達。而這就給新聞采訪思路的創新提供了有利的參考,也就是說,在新聞采訪中,為了有效地進行創新,首先就需要豐富新聞采訪的語言表達形式,并很好地與社會大眾的生活需求進行融合。具體來說,要以新聞采訪的目的為思想導向,結合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等,并通過一些常用語言進行比較接地氣的表達。這樣的話,就能很好地吸引社會的關注度,體現新聞采訪的表達效果和內在價值。

(二)豐富新聞采訪風格呈現形式

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除了要豐富表達形式之外,還要豐富新聞采訪的風格。具體來說,新聞工作人員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穿插小視頻或設置背景音樂的方式來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新鮮感受,幫助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可以以他們喜愛的方式來把握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激發大眾對新聞報道的閱讀興趣。

三、結語

總的來說,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要時刻加強新聞采訪的技巧,并提出一些創新思路,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本文主要圍繞新聞采訪技巧和創新思路進行分析,并認為:在新媒體時代下,要善于發現并抓好新聞采訪的話題方向,再此基礎上,對新聞事件進行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做足相應的新聞采訪前期準備工作。除此之外,為了適應新聞采訪的創新路線,還要豐富新聞采訪的語言表達形式和風格呈現方式。

上一篇:保密普法發展論文范文下一篇:銀行治理機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