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科技教育范文

2023-09-21

兒童科技教育范文第1篇

關于臺灣,我們總會想到政治、經濟、外交云云,大多逃不出意識形態的桎梏。而我們往往忽略的是,造成意識形態差異的,除了歷史政治等原因,還難免思維方式的差別,而造成思考差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

臺灣教育的歷史

正如尊學尚賢的中國大陸,臺灣也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日本占領臺灣后,在臺灣推行同化政策,在學校教育中改漢語為日語,扼制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但臺灣民眾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抵抗,堅持用漢語,許多知識分子辦起了書房(私塾),甚至還興辦收費的義塾,并得到了迅速發展,使得日本殖民統治的同化政策失敗,中華文化在臺灣得以傳承與發展。

臺灣光復后,國民黨當局深知教育之之重要,更加重視臺灣的教育,使得臺灣的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教育經費投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上升,對于教師的培養也越發地深入全面,于是學校的質量和數量也越來越多。這樣的結果是臺灣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不斷上升,到2001年達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學生數更是大幅上升,而研究所研究生人數也快速增加,教育和科技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臺灣的教育政策

一國、一地區的教育發展,總是與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人口等的發展息息相關,是其社會制度的產物,也必然是為其統治階級的政治目的,鞏固其社會制度、發展經濟等服務的。臺灣的教育發展也是受上述因素制約的,其目的是為維護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地位,維護其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國民黨政府退臺后,檢討過去教育失敗的原因,認為是對學??刂撇粐浪?。臺灣當局1950

年6月頒布所謂《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1970年8月通過所謂《復國建國教育綱領》,實行了40年的戒嚴時期教育,學校全面實行訓導制度、學生軍訓制度,實行"黨化教育"(指三民主義教育),即所謂的黨義、黨治、黨辦教育,對學校嚴加控制。經濟上抑制通貨膨脹,恢復和發展工業,力求穩定財政經濟,發展教育也為促進經濟發展?;谡?、經濟的目的,臺灣當局規定教育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沿襲國民黨政府統治大陸時的教育方針,由于時代變遷,教育方針也有所改進。

而臺灣的現行教育制度分正規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大體系。正規教育分國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3個階段。職業教育由職業學校、??茖W校及技術學院組成?,F行學制依據法規施行。

這些都不需贅述,我想要說明的是臺灣教育的兩個特殊的制度:聯考和兵役制度。

聯考。臺灣的第一次聯考是在一九五四年,那時只有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四所大學招生,考生近萬人,但就是這次規模不大的考試,開啟了臺灣長達四十八年的聯考制度。

臺灣現行的聯考制度主要特點包括:所有大學校系都用一種統一也是唯一的考試方式招生,校方大體上不必為招生事務煩心??忌鷤兌际窃诔煽儚埌窈筇顖笾驹?,各校再擇優錄取,基本上不考慮專長問題,志愿亦屬其次。

聯考是臺灣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環,它造就了一批人才,但也衍生眾多弊端。從事教改運動多年的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史英說:“大學聯考是當代臺灣人共同的記憶,也是共同的噩夢。”因為聯考對學生和老師的危害都已很深,現在老師不是在教學生鉆研學問,而是在幫學生應付聯考。

“公平”是臺灣絕大多數民眾對聯考最直接、中肯的評價。大學聯考制度培育了無數精英人才,對臺灣社會結構變遷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這“一試定終生”的升學制度也

讓臺灣高中教育目的受到嚴重扭曲。臺灣前“教育部長”毛高文很早就提出要打倒聯考這個“怪物”。社會上很多人也相信,文憑主義是造成臺灣教育問題的罪魁禍首。最近十年,民眾對聯考的改革聲浪始終不斷。

至于兵役制度,更是臺灣教育的一大特點。

臺灣“兵役法”規定,服兵役是臺灣年輕男性的義務,全島18歲以上的男性都必須服兵役,陸軍服役期為2年,海軍和空軍的服役期為3年。這種兵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6月17日國民黨政府公布的兵役法。當時的兵役法明文規定:國民黨政府征兵采取義務役和志愿役兩種并行體制,其中軍官和士官采取以志愿役為主、義務役為輔的方式征募,士兵則采取以義務役為主、志愿役為輔的方式征募。國民黨退踞臺灣后,基本沿襲了這一兵役制度?,F在的臺軍采取義務征兵制與志愿募兵制兩種方式,但總體上是以征兵制為主,所有與兵役有關的事務都由臺軍“人力司”負責

臺灣之前的兵役制度,可以說是一種強制性的“義務”兵制度。規定每個青年男子(健康原因或被法院判處7年以上徒刑者除外),在年滿18歲或大學畢業之后,都必須服兵役,陸軍兵役時間為2年,海、空軍為3年。服完兵役后,雖未在軍營服務,需要時可隨時動員回營。

而最近幾年臺灣兵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由義務兵向志愿兵(即募兵制)的轉變——2002年,臺軍開始試行募兵制,到2006年,臺軍官兵中募兵的比例上升至60%,軍官、士官、士兵比例達到1∶2∶2,實現“募兵為主、征兵為輔”的

調整目標。

我認為兵役制應該可以算是臺灣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環,因為臺灣青年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可以更為主動和直觀地去認識世界和認識人,盡管還存在很多的弊端,但很多學生通過服兵役,可以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兵役制應該也可以算是融入到臺灣教育中的一大有效手段。

臺灣教育的階段特點

在我看來,所謂的教育體制,不只是教育的模式或者說是形式,更多的則是一個長久性和全面性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相比死氣沉沉的刻板制度,更傾向于對于理念和思維模式的塑造。而臺灣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通過引導的方式來塑造一個人。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階段。

1幼教體系

臺灣的幼教體系, 從根本上講就是引導學生該如何自己選擇,亦即你覺得怎么樣 ,你認為可以怎么做(不告訴你該怎么做 ,用引導的方式) 你有權利去問老師,有權利說出你的看法,老師也有義務要回答你的問題(不會漠視或是處罰)主題式的教學就是很明顯的做法。

2國民義務教育

這個時段,所有人都會告訴學生:你有你應盡的責任,也有你身為國民的自由跟權力,你可以為自己發聲,因為這是你的權力,沒有不能說的事,但是你要搞清楚,比喻跟辱罵是兩碼子的事情。這樣的教育告訴你 ,好的大學不缺會背課本分數高的學生,不缺會念書會考一百分的學生,所缺的是會創新、有創意、有獨創力的學生。

3大學和社會教育

每個人都有的思想,這個時期整個社會的教育清清楚楚地向年輕人說明: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而你也必須學會去尊重跟你不同想法的人,必須知道在臺灣的社會里面是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選擇權,沒有人有資格去查看你的信件,去審核你部落格的內容。那是因為這些都是你的權力,我們有很多跟你不一樣的人存在,因此你必須學會,尊重對方,但是不一定要茍同對方。

4.社會視野教育

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將社會里的人放開,讓他們置身于更大的環境去思考

——你開始學會去質疑一些事情 你可以將你自己質疑的問題去跟政府做提問, 而他們也有義務要回答你的問題,你可以發表你認為的事實,只要你沒有把炸藥綁在自己的身上,沒有人有權力去阻止你的言論自由。你手上握有決定臺灣走向的一票,所有人都有資格有義務參與,因為臺灣不屬於幾十個人的地方,是屬於兩千三百萬個人的家。你可以選擇,在選擇間也有一條叫做放棄。

這樣四個階段之后,臺灣教育體系的工作,才算真正大功告成。

當然,做的永遠都沒說的好,再好的教育理念,在執行上總會有偏差,但是理念在,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臺灣教育與大陸教育

談到這里,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將之與大陸的教育做個對比。

就課業來看,臺灣的學生或許沒有比大陸的學生看起來那么聰明,成績可能也不會比大陸的好,但他們的整個受教育過程一定更輕松更自然,而臺灣學生的創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勝過大陸學生的。

臺灣學生大環境的競爭并沒有大陸那么激烈, 所以他們可能不是課業優秀、知識豐富的那種“三好學生”,但是因為環境上自由開放,所看所聞所接觸的東西大不相同,所以臺灣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跟想法理念的機會很多,因此在創意方面,相比大陸的“三好學生”,臺灣學顯然更有優勢。

兒童科技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兒童教兒童”是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教學原則之一。其意思是以兒童來教育兒童,以兒童來指導兒童。由于兒童了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更明顯、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等原因,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包含集體教學活動、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園本活動和偶發性事件),如能恰當運用好“兒童教兒童”這一原則,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兒童;教;運用

一、 “兒童教兒童”原則的出處

“活教育”是陳鶴琴先生教育理論的精髓,為了更好地使“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眾化”,陳老先生用十七條深入淺出的教學原則來闡述“活教育”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途徑。

“兒童教兒童”正是其中的第十六條原則,這一條教學原則是根據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來的,意思是讓兒童來教育兒童,讓兒童來指導兒童。這種辦法一方面可補充教師數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起輔助作用,有益于教學效益的提高。

二、 “兒童教兒童”提出的三點理由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于“教師教兒童”“成人教兒童”的方式,殊不知還有一種教育方式,叫做“兒童教兒童”?!皟和虄和本烤褂惺裁春锰??它與其他方式有何不同?陳鶴琴先生總結了如下三條理由:

(一) 兒童了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得更為深刻

我們都知道,教學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看教者對于學者的心理是否了解為定。成人與兒童之間由于年齡經歷上的差異,彼此的認識總免不了一條鴻溝橫亙其中,除非成人對對兒童心理學具有相當的基礎。兒童與兒童之間的情形,就顯然不同了。由于他們彼此的年齡相仿,興趣易于接近,理解思想一致,所以溝通起來很容易,而且兒童尤其樂于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別人,當他們學會一點新的東西,總是很熱心地想讓別人知道。

(二) 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為巨大

有些事情成人可以完成,孩子并不感到稀奇,而如果有的孩子也能很好地完成,則會令其他的同伴羨慕,以至于要向他們學習。比如,在孩子眼里,教師聲情并茂地講故事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而當有的孩子也向老師那樣大方地站到集體面前流利、完整地講述一個故事的時候,得到的一定是同伴的羨慕和贊許,緊接著會有更多的孩子希望自己也能有機會給大家講故事。同時,來自孩子與孩子間的鼓勵和學習,會使同伴關系更加密切,更能促進幼兒間的社會交往和融洽感情的建立。

(三) 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

以上兩點,都只是指學者方面來說的,擔任教的兒童能否在教的過程中獲得裨益呢?答案是肯定的。兒童為了要教,事先就得充分準備,在教過以后,他對于所學的內容,認識必然更加清楚。所以,兒童教兒童,不但是被教者得益,即使教者本身,亦得到很大的益處,甚至是比被教者更大的益處。這種得益,不僅在教材以內的知識范圍而已,兒童更獲得發展創造才能的機會。比如,一個孩子教另一個孩子拍球,那么他自己不僅要將球拍得相當好,同時還要動腦筋思考怎樣將他的拍球方法和要點講解、示范給同伴聽,這對教者來說絕對是一個挑戰和成長。

三、 “兒童教兒童”原則在幼兒園中的運用

在我們的一日活動中,如果也能夠把握好“兒童教育兒童”這一原則,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哪些環節可以利用這一原則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實踐,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集體教學活動中的“兒童教兒童”

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示范環節和操作環節經常需要利用兒童教育兒童。

在示范環節中,教師經常會請能力強的孩子來示范一些動作或畫畫等,從而為別的孩子打開思路。以美術活動《美麗的手帕》為例,當我提出“可以用什么樣的線條來裝飾手帕”時,便請2~3名幼兒來展示自己的想法,還請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和介紹自己所畫的線條,接著我只需要適當的總結便可以了。而操作環節更是經常會用到兒童教育兒童。每次美術或數學教學中的操作環節,總會有一部分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業或作品,這時我會請這些孩子去對一些能力弱的孩子進行指導和幫助。不僅是美術活動,在科學、藝術、健康、社會、語言等各個領域,都存在兒童教兒童的現象。

當然,為了尊重別人思考的權利,幫助之前先要問一句:“需要我來幫助你嗎?”在別人答應之后才可以去幫助。

(二) 生活活動中的“兒童教兒童”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兒時期孩子們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最常見的表現為穿脫衣褲、鞋子,扣扣子、拉拉鏈等。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強,而另一些孩子對這些事情始終有畏難情緒,或對教師心存依賴。這時候,筆者便在集體面前表揚那些自理能力強尤其是愿意自己穿脫衣服的孩子,還利用專門的時間請他們現場示范、講解,以此調動另外一些孩子自我服務的積極性。當然,在午睡前后環節,也為這些孩子提供一對一的幫助和指導,能力強、動作快的孩子,經常會去幫助和指導年齡小的、能力相對弱的、動作慢的孩子。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樂意自己穿脫衣服了,有的還學會了自己扣扣子,他們的自信心由此增強,而幫助別人的孩子看到同伴的進步也頗有成就感。

(三) 游戲活動的“兒童教兒童”

在游戲中,許多情節的發展都是孩子們自己想象出來的,并且孩子之間也在相互模仿和學習。例如有一次,我在娃娃家游戲中聽到“媽媽”吩咐“爸爸”去克里斯汀為寶寶定一個生日蛋糕,并且還請了好多“鄰居”來給“寶寶”過生日、唱生日歌等。緊接著,有不少娃娃家的“爸爸媽媽”爭相模仿這一情節。當然,我在游戲評價環節也請出了這個有心的“媽媽”,給當天玩其他游戲的孩子也分享了這一好玩的經驗。

其實,這樣的例子經常會上演,比如克里斯汀的“蛋糕師傅”又做出了新的花樣、建筑工地的“工人”又有了新的建筑方法、小舞臺的“演員”又跳出更漂亮的動作等等,這些都是從孩子中來,而需要教師及時將孩子的經驗通過一些孩子傳遞給更多的孩子,并適時做好總結和點撥。

(四) 幼兒園園本活動中的“兒童教兒童”

我園曾做過一個名為“全納·共生之——戶外混齡體育游戲研究”的課題?;忑g,也就是不同年齡班的孩子在一起玩。既然是不同年齡,那就存在著一些發展上的差異。在大幼兒和小幼兒一對一的互動游戲中,大幼兒很自然地充當著教育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在游戲中給予弟弟妹妹以幫助。并且大幼兒能夠等待小幼兒的發展,愿意給小幼兒重復的機會;能根據小幼兒的表現,調整自己對小幼兒的支持方式,如降低難度、放慢速度等。

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不但小幼兒愿意接受大幼兒的安排,對大幼兒有敬畏感,能夠積極模仿大幼兒的行為,而大幼兒本身的表達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也得到鍛煉和發展??傊?,大幼兒和小幼兒都能得到身心更好地發展。

(五) 偶發事件中的“兒童教兒童”

在幼兒園,孩子的學習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包括一些偶發的事件,同樣是學習的良好契機。有天飯后折紙時,涵涵折了一個“東西南北”,引起了坐在她旁邊的希希的關注,在希希的請求下,她很耐心地一步步教希希去折,折完后兩個人很開心地用“東西南北”玩“說和猜”的游戲。她們的游戲吸引了更多孩子的目光,越來越多的孩子“慕名”來向涵涵學習折“東南西北”,沒過多久,全班孩子基本都學會了這種折紙和游戲的方法。

筆者作為一線教師,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中班的孩子能夠學會“東南西北”這種難度偏高的折紙,而這一技能的教授者竟然同樣是一個中班的幼兒,可見幼兒作為教育者的潛力,不容小覷。

類似的偶發事件,也時有發生。再比如,有一次一位玩魔方很厲害的男孩子,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將班級的魔方還原到原始狀態,引來了眾多對魔方感興趣的孩子們的圍觀,于是那個魔方男孩將自己跟爸爸學來的玩魔方秘訣對大家一一講解、示范……

除此之外,我們還根據幼兒的興趣,結合自然角做了一些活動。開學之初,每個孩子都會從家中帶來一盆植物。我們請家長先告訴孩子植物的名稱以及它的一些特點和習性,然后由孩子輪流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的植物,這也不能不說是一次孩子教育孩子的好機會。

四、 “兒童教兒童”原則在幼兒園運用中的兩點思考

(一) 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教育者

說到“兒童教兒童”,我們不由地會想到:“大的教小的”“強的教弱的”這兩種情形。其實,強與弱是相對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有的孩子擅長畫畫,有的孩子喜歡講故事,有的做早操動作到位、精神飽滿……只要很好地利用和發揮,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教育者,每一個孩子都有指導別人、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一日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些孩子由于各方面發展較好,經常被賦予“小老師”的名義,充當各種“教”的角色;另一方面,也總有些孩子由于整體偏弱,而始終得不到這樣的機會。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能力相對弱的孩子以必要的關注,善于發現和鼓勵他們的進步,善于將他們身上的亮點進行放大,適時為他們提供一些“教”的機會。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這些孩子的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增添了更多的自信和積極向上的動力!

(二) 教師的發現、引導和提升至關重要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教師始終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即使是“兒童教兒童”這種看似與教師無關的情形,同樣離不開教師的發現、引導和提升。

發現: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其獨特的閃光點,而這一點,孩子自己常常是看不到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帶著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去尋找和發現這些閃光點,發現其中的教育價值,以更好地抓住“兒童教兒童”的契機。

引導:與教師相比,孩子在“教”的方法和策略上顯然是稚嫩的,當兒童“教”的過程出現問題或困難而無法解決時,需要教師適時的介入引導,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技能,實現“教”的目標。

提升: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教與學,其最終的目的是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在孩子“教”的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帶領孩子進行討論、反思、小結、改進等,幫助他們對各種學習進行梳理,以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魏培培,幼教二級,江蘇省南京市,南京曉莊學院實驗幼兒園(南京市市級機關第二幼兒園)。

兒童科技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為了探討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的發展現狀,采用問卷調查法的形式對撫順市朝鮮族小學的92名朝鮮族留守兒童和撫順市漢族小學的83名漢族留守兒童進行了樂觀品質水平的調查。結果發現,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水平顯著低于漢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水平。據此調查結果,幫助朝鮮族留守兒童提高樂觀品質水平的教育對策包括:開設培養樂觀解釋風格的心理健康活動專題、樂觀主題書寫表達的心理健康活動專題,以及樂觀主題沙盤的心理健康活動專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朝鮮族;樂觀品質
一、問題的提出

樂觀品質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樂觀不僅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一種積極的主觀體驗,也是個體在總體上對未來的期待。Scheier、Carver和Peterson認為,樂觀與積極的心態、堅韌的毅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Hanssen等人認為,樂觀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社會適應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常年缺乏父母的陪伴,很多時候需要獨自承受壓力,歸屬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無法以樂觀的態度面對逆境,進而導致留守兒童心理適應能力較低,容易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東北三省地區朝鮮族留守兒童居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語言文化、人文環境等多種原因,導致了該地區的朝鮮族留守兒童具有突出的國際性特點,即朝鮮族留守兒童的父母務工的地點多數在韓國。因此,朝鮮族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的時間比漢族留守兒童更長,更容易缺少樂觀品質。因此,朝鮮族留守兒童樂觀品質的發展問題值得關注。
二、朝鮮族留守兒童樂觀品質的發展現狀

為了探究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的發展現狀,對朝鮮族留守兒童與漢族留守兒童在樂觀品質水平上是否存在差異進行了調查研究。從撫順市朝鮮族小學和撫順市漢族小學分別選取了朝鮮族留守兒童和漢族留守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林乃磊等人修訂的《生活取向測驗修訂版問卷》(LOT-R),對隨機抽取的20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

《生活取向測驗修訂版問卷》(LOT-R)是由Scheier和Carver于1994年修訂,后由林乃磊等人翻譯并形成。共6個項目,包括3個正向描述和3個負向描述,采用五級評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其中負向描述的題為反向計分,所有題目相加得出總分,稱為樂觀傾向??偡衷礁?,表示越樂觀。以父母打工外出超過3個月為留守兒童的界定標準,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75份。其中,朝鮮族留守兒童92名,漢族留守兒童83名。

采用SPSS22.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朝鮮族留守兒童與漢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水平進行描述統計。結果顯示(如表1所示),朝鮮族留守兒童在樂觀品質水平的最小值為1.00,最大值為4.67。漢族留守兒童在樂觀品質水平的最小值為2.50,最大值為5.00。對朝鮮族留守兒童與漢族留守兒童樂觀品質水平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數據顯示,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水平的平均數為3.554,標準差為0.555。漢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水平的平均數為3.731,標準差為0.492。朝鮮族留守兒童與漢族留守兒童的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為-2.216,P<0.05。統計結果表明,朝鮮族留守兒童與漢族留守兒童相比,樂觀品質水平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均低于漢族留守兒童且P小于0.05,即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水平顯著低于漢族留守兒童,數據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提高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水平迫在眉睫。
三、朝鮮族留守兒童樂觀品質發展的教育對策

朝鮮族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務工于海外,很難及時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導致孩子缺乏及時的引導,形成了較低的樂觀品質水平。因此,對留守兒童人數占比較大的朝鮮族學校而言,更需要關注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水平。為了提高朝鮮族留守兒童提高樂觀品質水平,提出以下的教育對策。

(一)開設培養樂觀解釋風格的心理健康活動專題

塞里格曼將樂觀看作是一種解釋風格。解釋風格就是個體對成功或失敗歸因時表現出的穩定傾向。傾向于樂觀解釋風格的人善于將壞事件歸因為外部的、具體的和不穩定的原因;而將好事件歸因為內部的、穩定的、普遍的原因。石國興等人的研究發現,解釋風格趨向于樂觀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且樂觀解釋風格是可以通過訓練改變的。

從培養樂觀解釋風格的角度來說,建議朝鮮族小學的心理教師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專題活動。班級心理輔導是以班級為單位,充分調動同伴群體的一種教育方式,可以使個體被團體的力量所推動,在活動上積極投入,在情感上積極體驗、感悟和分享的活動。專題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采用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提高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樂觀品質的水平。

在活動開始時,設置如“369游戲”“平底鍋游戲”等游戲環節,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其中,“369游戲”是以任意一個學生從任意一個數字開始輪流報數,凡是遇到含3、6、9的數字應以拍手代替報數,反應慢了或未能以拍手代替報數者則失敗?!捌降族佊螒颉笔敲炕睾嫌袃山M四節拍的節拍游戲,每個節拍有一個固定的動作,前一個學生應在最后的兩拍中喊出下一個學生的名字和1~8中的任意一個數字,被叫到名字的學生跟著節拍喊出與數字相同次數的名字,未能按節拍進行游戲者則失敗。

在正式的專題活動中,講述一些關于情緒是如何產生的故事,使學生準確的了解情緒的工作機制。編排情景劇、小品和心理劇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并練習使用樂觀的方式解釋問題。通過這些途徑,從而使學生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對所遭遇的困難或挫折進行樂觀的歸因與解釋。此過程中各個環節應嚴密設計,環環相扣,以提高樂觀品質水平為目的開展專題活動。

(二)開設樂觀主題書寫表達的心理健康活動專題

有研究發現,書寫表達個體的創傷體驗或感受,可以提高書寫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書寫表達作為一種新的干預方法,具有主動性、保密性、經濟有效以及簡單便捷等優點。以往研究表明,通過樂觀主題的書寫表達可以有效地提升樂觀品質水平。

朝鮮族留守兒童可以使用民族語言進行書寫表達,具體方式為:每次書寫表達的時間為30~40分鐘,每周1次,8周為1個周期。學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書寫當天或者近期內發生在自己身上或影響自身的樂觀事件,包括事件的過程、當時的感受以及現在回顧后的情感體驗。樂觀主題的設置有:感到快樂或者即使遇到了困難自己也能坦然面對的事情、知足常樂的事情、“塞翁失馬,焉知非?!钡氖虑?、不為人知的小美麗或小感動、一開始自己認為做不到最后卻做到的事情,等等。

(三)開設樂觀主題沙盤的心理健康活動專題

沙盤游戲是指運用沙子、水與人物、動物、植物等各類沙具進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它能夠打造一個自由、受保護的空間,使其自由地探索內心世界,從而達到教育與治療的目的。主題沙盤能夠有針對性地把需要解決的問題聚焦在一個主題上,讓學生更能夠集中覺察個人內心世界。同時,主題沙盤能夠較好地將結構性技術,如焦點解決技術介入到沙盤游戲中。

朝鮮族留守兒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個體或團體的樂觀主題沙盤,具體方式為:每次60分鐘,每周1次,8周為1個周期。第一階段(第1~3次)采用自發性沙盤,使學生熟悉沙盤的流程,并體驗沙盤創建過程中的自由而受保護的感覺。第二階段(第4~7次)采用樂觀主題沙盤,即給學生限定主題,創設積極面對挫折的情境,在此基礎上,進行沙盤游戲。第三階段(第8次)為告別沙盤,不限定主題,使學生回顧前幾次制作沙盤的過程,并完成最后一個沙盤,得到情感的升華。
四、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的建議

朝鮮族留守兒童把對父母的依賴更多地轉向了教師和同伴。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專題時,教師應多鼓勵、贊賞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注意不要將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區別對待,尊重他們與同伴之間的相處模式。對需要進一步教育的學生,可以在私下找他們談話。

開展樂觀主題書寫表達心理健康活動專題時,教師需要反復強調保密性,給學生營造一個安全、受保護的環境,盡快與學生建立起信任的橋梁。在學生進行樂觀主題書寫表達的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傾聽者的角色,不要過多地干涉學生。教師還要逐漸鼓勵學生隨手記錄日常生活中積極的事情,減少任務式的作業,以防加重學生的負擔,引發抵觸心理。開展樂觀主題沙盤游戲的過程中,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空間,教師切勿隨意干涉或打斷學生的創作過程,應充分尊重并接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自發地產生樂觀心態,積極地面對生活,從而更好地迎接人生中的挑戰。

以上的教育對策均可以有效地提高樂觀品質水平。高水平的樂觀品質可以幫助朝鮮族留守兒童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境遇,健康地成長。因此,幫助朝鮮族留守兒童提高樂觀品質水平,對減少消極情感、形成健康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Scheier M F, Carver C S. Optimism, coping and heal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generalized out-

come expectancies [J]. Health Psychology, 1985(4) : 219-247.

[2]Hanssen,M.M. , Vancleef, L. M. G., Vlaeyen,J. W. S., Hayes, A. F., Schouten, E. G.W., &Peters, M. L.(2014) . Optim-ism, motivational coping and well-being: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importance of flexible goal adjustment [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3.

[3]樸婷姬,安花善.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朝鮮族留守兒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01):58-63.

[4]石國興,林乃磊.班級輔導對改善初中生樂觀心理品質的實驗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1(03):190-193.

(責任編輯:趙昆倫)

兒童科技教育范文第4篇

2013年5月12-13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與北京師范大學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二屆流動兒童學前教育發展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英東學術會堂舉行。本次論壇以“守護童年幸福,行動帶來改變”為主題,聚焦流動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近400位參會代表就以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兒童福利視角下的非正規學前教育

日本兒童福利研究專家中田照子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社會保障體制下的兒童福利制度與學前兒童保教制度。據介紹,日本的《兒童福利法》非常重視對兒童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對貧困、殘疾等弱勢群體兒童的生活保障。日本政府對兒童權利的保障并不只是中央政府從上而下推進的政治行為。它與民間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動有很大關系。為此,中田照子希望中國的民間力量要充滿信心,堅持為保障兒童權利作貢獻。學前教育具有福利性、公益性、補償性、社會服務性等屬性。中國政府已經簽署《兒童權利公約》,但是缺少具體的實施措施,例如,沒有《兒童福利法》,兒童的福利保障仍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日本《兒童福利法》對兒童尤其是弱勢群體兒童的保障,對當前中國解決流動兒童學前教育問題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全國婦女聯合會新近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當下,我國城鄉流動兒童已達3581萬人,與2005年比,增加超過四成。報告指出,學前流動兒童普遍面臨入園難問題。原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認為,當前我國仍處在高速發展時期,教育不能被動等待,而應積極回應時代變革的要求,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朱慕菊特別指出,目前很多人對非正規學前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她認為,非正規學前教育不僅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穩定,而且是學前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她對四環游戲小組堅持9年努力探索出的非正規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

非正規學前教育具有社區化特點,即依托社區,因地制宜。四環游戲小組的實踐證明,非正規學前教育不僅能滿足流動兒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還有助于外來務工人員更好地融入社區。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燕提出,發展社區非正規學前教育不僅有利于滿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需求,而且可以使更多城市人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態并施以援手,幫助外來務工人員走出封閉隔離的狀態,提高其文明素質,促進外來務工人員與當地城市居民和社區的融合。當然,要從根本上實現外來務工人員群體與城市居民的融合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大戶籍制度的改革力度,推進勞動就業、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相關制度的改革。從而形成外來務工人員與當地城市居民身份統一、權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體系。

此外,還有學者指出,非正規學前教育不僅適合流動兒童,也適合農村留守兒童。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院吉執來的研究表明,非正規學前教育所具有的針對性、靈活性、開放性、高效性、社區性等特點與農村的地理結構、教育現狀和環境條件契合,在農村地區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二、面向流動兒童的學前教育道路探索

本次論壇會聚了致力于解決流動兒童學前教育問題的專家學者、民間組織等,他們積極分享了各自基于中國國情以及不同地區實際情況進行探索的經驗。

什么是好的學前教育,什么是適合流動兒童的學前教育?要想為流動兒童提供適宜的學前教育,需要深入了解這些流動兒童,深入了解他們的發展需要。西藏民族學院講師、原四環游戲小組志愿者張怡,結合自己在四環游戲小組做志愿者的經驗,對學前流動兒童的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這些兒童既有高度流動性,又在流動中保持相對穩定,他們受到城市與鄉村雙重文化的影響,往往活動能力和自理能力比較強,而語言發展比較緩慢。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教授呂蘋認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應該由政府、社會和市場三方共同構成。其中,市場的作用很大,而目前最需要加強的則是來自社會、民間的力量。她認為,可以適當普及以適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服務對象,以保育為主兼顧教育的學前教育看護點。

面對數量龐大的學前流動兒童,深圳市教育局學前教育管理辦公室主任馬芹娣介紹了深圳市政府為解決流動兒童學前教育問題進行的探索,即淡化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的界限。淡化戶籍幼兒和非戶籍幼兒的界限,既大力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又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為解決學前流動兒童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深圳市政府把擴充幼兒園學位作為市政府的重點民生工程來抓,并發放學前兒童健康成長補貼,相關費用由市、區政府籌措發放。

社會公益組織“千千樹”針對流動兒童學前教育問題,在課程研發、家長學校開辦、網絡產品制作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致力于為城鄉婦女和學前流動兒童提供服務的成都“愛達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則針對學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嘗試依托社區,以非正規學前教育方式開展行動研究,既關注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又關注家長家庭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則分享了他們在昆明開辦社區公益幼兒園項目的經驗。北京師范大學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中心則以四環游戲小組為依托,歷時9年探索出了非正規學前教育的本土經驗。

三、“種子計劃”培訓項目經驗交流

北京師范大學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承擔了“種子計劃”培訓項目的工作,為北京市城鄉結合部打工子弟幼兒園(以下簡稱“自辦園”)提供教師培訓服務,借此提高流動兒童學前教育質量。

“種子計劃”培訓項目自2012年3月啟動以來,以四環游戲小組數年來形成的非正規學前教育基本理念為指導,與“自辦園”教師就幼兒教育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展開研討,以引導教師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培訓采用集中培訓、培訓員現場指導、觀摩培訓基地(即四環游戲小組)等方式,努力解決“自辦園”教師教育方法簡單、小學化傾向嚴重、保教工作不到位等問題。

“種子計劃”培訓項目堅持以參與者為中心,重視激發教師的內心力量。在持續開展了一年多的多樣化培訓后,參與培訓的十幾所“自辦園”的辦園質量及教師素質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種子計劃”培訓項目致力于培養更多有志于解決流動兒童學前教育問題的“種子”。不論是幼兒園教師還是幼兒家長,都可以參與培訓,從而凝聚每一份力量,匯聚每一份愛。與會代表呼吁,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守護流動兒童的幸福童年,一起創造美好的未來。

兒童科技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經歷了由偏重社會發展需要逐漸過渡到兼顧社會發展和兒童個體發展需要,由偏重藝術學科取向到兼顧藝術學科取向和兒童發展取向,由偏重非藝術本位到逐漸凸顯藝術本位最后兼顧藝術本位與非藝術本位的歷程,同時也是兒童主體地位不斷凸顯,社會發展需求和藝術學科地位逐漸隱匿的過程。

【關鍵詞】兒童藝術教育;價值取向;變遷

目前,教育學界對教育價值取向有兩種理解:一是教育價值主體根據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對教育客體進行價值設定與價值預期時所體現出來的意向或傾向;二是教育主體在實際活動中,尤其是在活動結果中實際遵循、指向、建構及實現的價值?!?〕前一種為理論的教育價值取向,后一種為實踐的教育價值取向。改革開放以來,關于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主要涉及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兒童發展本位與藝術學科本位、藝術本位與非藝術本位的關系問題。

一、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

自人類思考教育的價值這一問題以來,教育是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是要滿足兒童個體發展的需要一直沒有定論。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也遭遇了同樣的困境。關于這一爭論主要有兩種觀點,即以社會本位為價值取向還是以個體本位為價值取向。社會本位論者認為社會的發展需要是最根本的,因此社會的價值是絕對的;兒童隸屬、依存于社會,因此兒童個體需要的滿足應以社會需要的滿足為前提,兒童藝術教育應該滿足社會的需要。個體本位論者則認為兒童的存在與發展需要是最根本的,社會的發展必須以兒童個體的發展為基礎,因此兒童藝術教育應該滿足兒童發展的需要,尊重兒童獨立存在的價值。當然,社會的發展與兒童的發展并不是完全“二元對立”的,但是在兒童藝術教育中還是會遭遇優先考慮社會發展需要還是兒童發展需要的問題。

特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時期教育的價值取向。一般來說,當鞏固政權成為社會中心任務時,如社會動蕩時期或戰爭時期,教育目標會明顯側重于社會政治的需求,而難以顧及兒童的理想發展;當經濟建設成為社會中心任務時,教育目標會側重于“人力”生產以體現教育的經濟價值,個體發展目標,如兒童的天賦潛能的開發,主動性、創造性的發展等被包含在為社會培養“人力”的目標中而加以體現;當社會物資生產水平、科學文化水平高度發展,社會民主化程度達到相當水平時,教育目標中的社會需求會趨于隱蔽、間接,兒童個體全面發展的目標會變得鮮明突出(李季湄,2001)。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兒童藝術教育在滿足社會需求與兒童個體需求的側重上是會有所變化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經歷了由偏重社會發展的需要逐漸過渡到兼顧社會發展和兒童個體發展需要的歷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兒童藝術教育重視發展兒童智力,以滿足經濟建設對人才的要求,因而比較偏重社會發展需要。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兒童藝術教育在考慮社會發展的同時,開始關注兒童發展需要,逐漸重視兒童的情感、態度、個性、主體性等方面的發展。因為“在一個以人為主體的社會中,是人決定、推動著社會的發展。由今天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從事未來建設的人將是創建、推動新社會的主體與原動力”?!?〕提倡以兒童為本的藝術教育,這本無可厚非甚至合情合理,但卻出現了諸如忽視社會發展的需要、忽視社會發展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忽視教師對兒童的指導等矯枉過正的現象。進入21世紀,人們普遍認識到社會發展和兒童個體發展并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相互促進、共生互補的。社會的發展只有通過無數個體的發展才能實現,個體也只有在發展中的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兒童藝術教育旨在促進兒童人格健全、整體和諧發展,這既是社會對兒童的要求,也是兒童發展的需要,體現了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統一。

二、兒童發展本位與藝術學科本位

兒童發展本位與藝術學科本位之爭也是兒童藝術教育價值取向的爭論焦點之一。提到兒童發展本位與藝術學科本位必然提及兩種兒童藝術教育觀:工具論與本質論。工具論注重藝術的教育功能,主張藝術能力是兒童自然發展的結果,強調通過藝術促進兒童的發展。因此藝術教育應尊重兒童的藝術天性,遵循兒童自然發展的規律,關注兒童在藝術活動中的自由表現和創造性表達。正如羅恩菲德所說,“藝術教育對我們的教育系統和社會的主要貢獻,在于強調個人和自我創造的潛能,尤其在于藝術能和諧地統整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本質論則更注重藝術的本質價值,認為藝術能力是教育的結果,藝術教育應以藝術學科為本位,以教育為手段,強調藝術學科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關注兒童藝術學習的結果,通過藝術知識技能的傳授延續和發展藝術文化。雖然工具論與本質論的藝術教育觀首先發自于美術領域,然而這些觀點卻波及整個藝術教育領域,對藝術教育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

對應工具論與本質論的兒童藝術教育觀有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一種是兒童發展取向,一種是藝術學科取向。兒童發展取向的藝術教育將藝術作為教育的手段,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認知能力、審美情趣,促進兒童個性、創造性乃至人格的健全發展。藝術學科取向的兒童藝術教育以藝術學科為本位,強調藝術的本體功能,以教育為手段,重視藝術知識傳授及藝術技能訓練,注重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經歷了由偏重藝術學科取向到兼顧藝術學科與兒童發展取向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初期的兒童藝術教育偏向藝術學科取向,強調藝術學科本身的邏輯,重視藝術知識技能的傳授。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兒童的主體地位逐漸顯現,兒童藝術教育逐漸轉向兒童發展取向,重視通過藝術教育促進兒童的發展。然而,在批判、反思學科本位的同時,有些教師在把握藝術學科取向與兒童發展取向兩者之間的關系時出現了偏差,認為兩者是對立、沖突關系,因此有些幼兒園一度出現不敢提及藝術知識技能教學的現象,不敢提及對兒童藝術學習的指導和評價,兒童的藝術學習處于過分自然狀態。世紀之交,隨著我國兒童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外兒童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引進,許多兒童藝術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藝術學科取向與兒童發展取向是可以兼容和互補的,兒童藝術教育逐漸走上了兒童發展取向與藝術學科取向相統一的道路,既注重兒童人格和心智的培養,又兼顧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藝術本位與非藝術本位

除了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兒童發展本位與藝術學科本位,兒童藝術教育價值取向還涉及藝術本位與非藝術本位的關系問題。藝術本位的兒童藝術教育強調藝術的內在價值和本體功能,而忽視藝術的其他價值與功能。非藝術本位的兒童藝術教育強調藝術之外的價值與功能,如政治功能、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等,而忽視藝術本身的審美價值與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經歷了一個由偏重非藝術本位到逐漸凸顯藝術本位最后兼顧藝術本位與非藝術本位的歷程?!拔幕蟾锩逼陂g,“文藝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文藝從屬于政治”“文藝為政治服務”。因此,兒童藝術教育凸顯政治功能,只見政治不見藝術與兒童。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的藝術教育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建國初期的蘇聯教育模式。蘇聯的奧夫相尼柯夫和拉祖姆內依提出,審美教育是勞動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在他們看來,藝術教育本身并無獨立存在的價值,而需要依附于其他各育尤其是德育而存在。因此,這一時期的兒童藝術教育雖然逐漸摒棄了過分政治化的傾向,可是又落入了另一個“樊籠”,即兒童藝術教育基本上是一種知識灌輸式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成了德育、智育的手段,強調了藝術教育的輔德與益智功能,而忽視了兒童審美情趣的激發與藝術能力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末,《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明確規定學前兒童美育目標為萌發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隨后,兒童藝術教育逐漸凸顯審美價值取向,日益重視激發兒童的藝術興趣,培育兒童的審美情感,發展兒童的藝術能力等。然而,隨著兒童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取向的凸顯,有些兒童教育工作者遭遇了價值選擇困境,例如選擇審美價值(或藝術價值)是否就是否定非審美(或非藝術)價值。

進入21世紀,全球化、國際化、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悄然來臨。人們逐漸認識到,對于兒童藝術教育來說,審美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價值,但并不是唯一的價值。兒童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兒童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能力,而且還可以促進兒童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乃至人格的整體和諧發展。兒童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與非審美價值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兼容的,最終的目標是促進兒童生命的成長與發展。

四、討論

“藝術教育史就像是不斷交替編織的線構成的具有復雜圖案的迷人的掛毯,其中最主要的三條線代表藝術的本質、關于學習者的觀點和社會價值觀。其他的線則代表藝術家、作家、教師個人的作品及技術的進步,甚至立法的進步等。當圖案仍在設計過程中的時候,我們很難對成形的圖案有個清晰的概念?!薄?〕兒童藝術教育史也是如此。改革開放以來,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歷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兒童主體地位不斷凸顯,社會發展需求和藝術學科地位逐漸隱匿的過程。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兒童藝術教育強調藝術知識技能傳授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視發展兒童智力。兒童藝術教育主要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以促進國民經濟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雖然當時的兒童藝術教育已經開始關注兒童藝術能力的發展特點與規律,然而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中兒童藝術教育是偏重社會發展需求以及藝術學科特點,忽視兒童發展需要的。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幼兒園管理條例》與《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的頒布,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規范化、法制化。從這些政策法規文件中可以看到,兒童主體地位逐漸顯現,兒童藝術教育不再局限于藝術知識技能傳授,不再局限于以教師為主導,而是逐漸重視兒童的審美情趣與藝術能力,關注兒童在藝術活動中的主動建構。因而,這一時期兒童藝術教育的社會價值觀和藝術學科的地位有所隱匿,而兒童的主體地位逐漸顯露。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兒童藝術教育更加強調兒童在藝術活動中的感受、體驗、探究、交往、表現、創造,兒童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這一時期,以兒童發展為本位的兒童藝術教育價值取向已經確立。當然,重視兒童發展并不否定社會發展需求以及藝術學科性質在兒童藝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吨泄仓醒腙P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耙匀藶楸尽钡睦砟罘从吵錾鐣θ瞬排囵B的新要求,強調社會的發展與兒童的發展應是一致、和諧的。

藝術教育作為傳遞和發展社會文化(主要是藝術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必然體現社會發展對藝術教育的要求。然而,社會的發展并不以犧牲個體的發展為前提。雖然藝術學科有其獨特的知識體系和學科結構,但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藝術教育不能也不必過分追求藝術知識本身的系統性,而主要通過藝術教育促進兒童整體和諧發展。同時,凸顯兒童的發展也并不否認社會價值觀以及藝術學科在兒童藝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兒童藝術教育的關聯方——兒童、藝術、社會三者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依存的。

綜上所述,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兒童發展本位與藝術學科本位、藝術本位與非藝術本位都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可以彼此對話和交流的。對話是對立兩極遭遇時相互作用,最后達到一種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諧狀態?!?〕各種價值取向之間不斷對話與交流,最終將生成一個迷人的兒童藝術教育的“交融地帶”。

參考文獻:

〔1〕王衛東.現代化進程中的教育價值觀:西方之鑒與本土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33-34.

〔2〕魯潔.論教育之適應與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王德育,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10.

〔4〕葉朗.德育不能包括美育〔J〕.中國音樂教育,1997,(4).

〔5〕赫維茨.兒童與藝術〔M〕.郭敏,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17.

〔6〕滕守堯.文化的邊緣〔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7.

On the Change in Value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Wang Renmei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兒童科技教育范文第6篇

什么是教育?教者,說文解字曰“上所施下所效也”,上位者以身示范,一言一行供下位者模仿和效法;育者,說文解字曰“養子使之作善也”,父母以禮義廉恥育子,使其脫離人的本能,明辨是非分善惡?!敖逃币辉~源自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指的是文人志士們追隨著老師而居,每日與老師研究學問,吟詩作對,老師對于弟子不僅僅教授學問,也會觀察學生的品行,感染和熏陶學生的德行,以教導和培養出君子雅士和治國治術之才??鬃邮俏覈鼉汕陙碜顐ゴ蟮慕逃?,他秉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將教育作為其畢生的事業追求,培養了古代歷史上無數著名人物。

不難看出,教育既有知識的教授,也有人格和心靈的撫育。教育之于人,乃是區別于禽獸的根本所在。于社會,教育也如巨大的器皿,給予每個人以完整人格的空間和源泉。從孔子開始,教育就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正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婆e制以來,教育更是與個人職業發展和階層躍進緊密相連,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構成,更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想要興盛,沒有對教育的重視,是決然不可能的。

一、當前農村兒童教育困境

從19世紀以降,西方現代教育傳入中國,以科學知識為主的現代教育體系在我國產生、發展,至今已200余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中國教育事業的進步創造了良好條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猛,全國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推行以來,更是極大提升了我國初級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廣大農村,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教育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大部分兒童無法接受完整學校教育,輟學率極高。雖然義務教育實施以來,我國農村兒童受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入學率、識字率不斷提高,輟學率不斷降低,教育在農村社會的地位也日益增強,但是我們仍要看到,當前中國農村兒童的教育仍存在許多困境,面臨較多問題。

(1)經濟困難為主要制約因素。根據2015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人民幣的貧困標準,中國大約有8200萬的貧困人口,占全部農村人口的13%。近年來,隨著貧困攻堅站的打響,全國貧困人口不斷減少,但是經濟仍是困擾農村教育的首要因素。雖然義務教育階段免除了學雜費,許多地區還實行了營養餐計劃,但一方面城鄉教育質量差距非常大,另一方面因“撤點并?!睅淼纳蠈W不便,使得人們不得不將孩子送往附近的城鎮學習,許多家長甚至租房陪讀,導致教育的實際成本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農村學生的生活費、住宿費和學習及其他費用,每年至少要10000元左右,這對于困難家庭來說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尤其是非獨生子女家庭,更容易讓一些孩子因經濟問題而輟學,輟學打工帶來的收益遠高于讀書造成的損耗,因此不少落后地區的中學已經成為受教育水平最高上限。

(2)意識落后為重要因素。在農村,由于經濟的落后,有的家長意識不到子女學習的重要性,忽視對孩子讀書狀況的關注。在他們看來,讀書就是識幾個字、能算賬就行了。而且,多數農村孩子的家長由于家庭生計或者其他原因,對孩子的教育實行“放羊式”教育,即不管不理、任之發展,讓孩子的學習隨波逐流。甚至,有些家長認為讀書讀到小學就可以了,多讀書沒多大用處,還不如早點出來打工,將來多賺點錢補貼家用。這些不良風氣不僅影響了孩子的身心成長,而且破壞了農村的讀書氛圍。

(3)“讀書無用論”的蔓延。掌握知識是農村學生“鯉魚躍龍門”的捷徑。曾經“知識改變命運”的信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農村子弟以知識來武裝自己,但現在農村讀書致貧的現象卻層出不窮,教育花費成為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特別是農村貧困家庭,教育花費是他們的頭號家庭開支?,F如今,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工資收入低等現象比比皆是。根據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2016年7月26日發布的大學生收入報告,2015年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平均初始工資為2719元/月。具體來看,69%的畢業生起薪不到2000元/月,最低為500元;起薪為5000元以上的畢業生僅占3%。讀書無法改變命運的論調由此在農村蔓延開來。整個農村社會普遍都不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農村學生也想盡早輟學踏入社會賺錢,從而影響了農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對 策

針對當前農村教育的困境,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善。

(1)加大政府資金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由于教育經費的不足,嚴重制約著農村的辦學條件,也影響了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為了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各級政府應積極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切實抓好“兩免一補”和貧困生救助工作,真正讓每個貧困生都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機會。同時,政府應積極籌措資金,改造危舊校舍,添置圖書、體育藝術器材和實驗儀器等硬件設備,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

(2)建構優化合理的農村教師隊伍是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的當務之急。在農村基礎教育這樣一個系統內,作為重要一環的教師隊伍成了最薄弱的環節,和農村基礎教育系統脫節了,給農村基礎教育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解決農村學校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建構優化、合理的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就成了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當務之急。

(3)農村教育中,重視農村學生思想的轉變也不容忽視。轉變農村學生思想,使他們能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其精神不受錯誤思想的侵蝕。另外,農村學生大多淳樸、好學、能吃苦,因此應鼓勵他們,培養他們的愛國樂學精神,營造有利于學生求知的氛圍。我們應該從轉變學生及家長的觀念入手,深化農村學校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

(4)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教育不應只是單純地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還應該結合社會實際,培養農村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一是增強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校要多開展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并提供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二是加強農村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意識,從小培養吃苦耐勞精神,改造好逸惡勞思想,使農村學生能夠正確定位自己、改造自我。三是理論聯系實際,改變過于注重理論學習的學風,要求學生聯系實際學習理論、運用理論,培養其對社會變化的敏感度,使他們能夠快速、主動地適應社會。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知識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成為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銳利武器。讀書成就未來是大勢所趨,讀書是每個人一生必不可少的,而讀書的價值是無法用經濟來衡量的。因此,要盡快消除不利于農村教育的各種不利因素,在農村營造起重教興學的社會氛圍,使農村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上一篇:股票投資的分析方法范文下一篇:發票管理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