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病理性骨折范文

2023-09-27

兒童病理性骨折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兒童不穩定性骨盆骨折患兒142例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兒術前經X線片、CT、MRI檢查均得到確診, 并行內固定術或外固定架治療,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內固定組83例及外固定架組59例。其中內固定組男性51例, 女性32例, 年齡4.5~15歲, 平均年齡 (10.9±3.4) 歲, Tile分型B型59例, C型24例, 合并尿道損傷34例, 合并陰道損傷17例, 合并直腸損傷15例, 合并腦外傷14例;外固定組男性33例, 女性26例, 年齡9~16歲, 平均年齡 (13.4±2.1) 歲, Tile分型B型48例, C型11例, 合并尿道損傷17例, 合并陰道損傷11例, 合并直腸損傷9例, 合并腦外傷12例。2組患者年齡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3.584, P<0.05) 。

1.2 治療方法

患兒入院給予輸液輸血抗休克治療, 并對合并癥進行積極的急診探查修復手術, 尿道損傷者行對端吻合術或膀胱造瘺術, 陰道撕裂者行陰道修補術, 腦外傷嚴重者行開顱手術治療, 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治療。手術方法如下。

1.2.1 內固定組

患兒均給予氣管插管并全身麻醉。對Tile分型C型給予前后環的聯合手術, 取側臥位, 消毒鋪單后, 前傾或者后仰骨盆, 設計手術切口根據骨折的具體情況, 多先行骨盆的后環復位內固定、再給予骨盆的前環手術。若合并有髖臼的骨折或髖臼的前后柱骨折均給予手術復位, 患兒取側臥位, 前柱切口采用髂腹股溝入路, 后柱行Gibson切口, 術中輸血可采用自體的血液回輸。單純Tile分型B型患兒取俯臥位或仰臥位, 根據骨折具體情況選擇手術入路, 年齡在9歲以下的小兒, 骶髂關節的骨折脫位多采用上肢松質骨的螺釘將髂骨和骶骨關節面固定;也可采用微型鋼板將髂骨和骶骨翼進行內固定, 或者用兩微型鋼板以張力帶的原則行髂骨的固定, 恥骨聯合分離者采用微型鋼板進行固定[2]。年齡9歲以上的兒童采用成人的內固定材料, 骨盆的前環使用重建鋼板固定。髖臼骨折多采用微型重建鋼板固定。

1.2.2 外固定組

患兒采用全身麻醉, 自髂前上棘的后方1cm處沿髂棘作向后的1左右切口, 緊貼著髂骨內板行鈍性剝離。髂前上棘的后方1cm髂處行鉆孔, 鉆孔深度為1.0cm, 螺釘的方向和髂骨內板平行, 保持位置并緩慢的擰人3~4cm, 在擰入的過程中以手指感覺髂骨內板決定釘位置和深入。第1枚螺釘的后方隔2cm在髂棘再次擰入1枚螺釘, 對側髂棘同方法擰入2枚螺釘。注意鉆孔的時候不要過深, 由于髂骨為弧形, 所以鉆頭容易穿過髂骨內板或者外板, 螺釘的頭部大且鈍, 所以應利用螺釘螺紋緩慢的進入, 不可穿透髂骨的內板或者外板。經手法整復之后安裝外固定支架, 撐開或者加壓固定。

1.3 療效標準[3]

優:X線檢查見骨折處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 骨折愈合, 骨盆環的恢復完整, 無疼痛, 正常生活學習無干擾;良:X線檢查見骨折處接近解剖復位或略有移位, 骨折愈合良好, 骨盆環的恢復輕度變形, 髂骨的上移<1cm, 平時無疼痛, 行走多時有輕微疼痛, 正常生活學習無干擾;差:X線檢查見骨折處復位較差或骨折不愈合, 骨盆環呈畸形愈合, 髂骨的上移超過1cm, 疼痛, 跛行, 影響正常生活學習。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數據以 (x-±s) 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且P<0.05為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患兒手術及合并癥處理均順利完成, 術后隨訪6個月~2年, 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由此可見2組患兒優良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1.845, P>0.05) 。術后內固定組2例出現切口感染, 1例出現尿道感染, 1例出現失血性休克, 給予擴容補液等抗休克治療搶救成功;對照組1例出現針眼感染, 2組患兒并發癥發生幾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3.991, P<0.05) 。

3 討論

兒童骨盆骨折, 特別是不穩定性骨盆骨折臨床較為少見, 但是由于其解剖結構的復雜性及小兒自身發育的特點, 牢固的固定治療對患兒遠期的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影響較大[4]。一般來說外固定架治療有著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 由于創傷, 固定穩固, 可調性良好, 因此容易被患者接受且并發癥較少。但是由于小兒骨盆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及骨內有機物較高的生理性一般選擇9歲以上患兒固定[5], 因此本文結果顯示2組年齡有一定差異。內固定治療的重點則是針對不同類型的骨盆骨折及患兒年齡不同選擇合適的內固定方法, 對癥處理效果顯著。綜上所述, 本文通過總結分析我院近年來采用內固定術及外固定架治療兒童不穩定性骨盆骨折的方法及臨床效果可以看出, 兒童不穩定性骨盆骨折經內固定或外固定架治療效果顯著, 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 有助于降低患兒的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 縮短恢復時間。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兒童不穩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療方法及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142例兒童不穩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手術方法分為外固定組59例和內固定組83例, 分析其一般資料、手術方法、臨床療效。結果 2組患兒在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術后并發癥差異有統計學差異。結論 兒童不穩定性骨盆骨折經內固定或外固定架治療效果顯著, 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 有助于降低患兒的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 縮短恢復時間。

關鍵詞: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兒童,外固定架,內固定

參考文獻

[1] 張建新, 徐展望, 賈連順, 等.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療骨盆骨折[J].中國矯型外科雜志, 2005, 13 (2) :105~108.

[2] 魏加明, 舒曉亮.探討對兒童骨盆骨折及其合并傷的診斷及治療方法[J].實用新醫學, 2006, 7 (12) :1082~1083.

[3] 徐敏鷗, 金敬華, 羅幫正.兒童骨盆骨折的治療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7, 16 (16) :2250~2252.

[4] 岑慧萍.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兒童骨盆骨折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7, 16 (10) :1431~1432.

兒童病理性骨折范文第2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 例, 男7 例, 女4 例;年齡8~12 歲, 平均10.5 歲。發病部位:左側5 例, 右側6 例;受傷原因:運動傷5 例, 墜落傷4 例, 車禍傷2 例。按Ogden分型[1]:3型2 例, 4型2 例, 7型7 例;治療時間距損傷時間最短2 h, 最長3 d。

1.2 治療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 根據年齡選擇靜脈復合麻醉或腰麻, 在氣壓止血帶下手術。取常規切口, 顯露骨折處, 清除斷面淤血, 將骨折復位, 選擇1.6 mm骨片釘, 骨片較小者予1枚固定, 直接緩慢鉆入骨片釘, 直到增粗的釘桿抵在近端骨皮質上, 較大則予2枚固定, 防止旋轉, 必要時可加用墊片, 剪斷釘桿的外露部分。然后常規縫合皮膚, 無菌敷料包扎, 石膏外固定。

2 結果

術后應用抗菌素靜脈滴注3~5 d, 11 例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獲得隨訪, 隨訪時間18~36個月, 平均24個月。術后X線檢查骨折均解剖復位, 關節面平整, 術后即鼓勵患兒行肌肉等長收縮鍛煉, 2~3周拆除石膏繼續行踝關節功能鍛煉, 4~6周復查X線片, 均已達到臨床愈合標準。根據X線片3~4個月予拔釘, 近期無骨骺生長障礙。踝關節功能參照Baird評分標準進行評價, 優10 例, 良1 例, 優良率100%。

典型病例:患兒, 男, 11 歲。入院前2 h因打球扭傷右踝部, X線片示右內踝骨折 (Ogden7型) 。入院后3 h在靜脈復合麻醉下行常規切口骨片釘內固定, 術后X線片示骨折復位良好。3周后拆除石膏行踝關節功能鍛煉, 3個月拔除骨片釘繼續踝關節功能鍛煉, 4個月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見圖1~3) 。

3 討論

3.1 兒童內踝骨折特點

內踝骨折是兒童常見的骨折之一, 兒童喜運動, 缺乏自我保護, 快速運動扭傷易導致內踝骨折, 多屬于Ogden7型骨骺損傷。骨骺是產生骨組織, 逐漸向四周擴展的次級骨化中心。成骨過程由次級骨化中心依靠骨干兩端承受壓力的盤狀骺板軟骨細胞不斷增生和成熟逐漸擴張, 使骨不斷加長。踝關節又是一個高度適配的屈戌關節, 解剖學上的特點和有限的活動使得脛骨遠端的骨骺特別容易遭受扭傷和擠壓, 從而使骨骺或/和骺板產生較嚴重的破壞, 嚴重影響骨骺發育, 導致肢體短縮和關節畸形。內踝骨折會造成距骨在踝穴內位置的改變, Wilson等[2]報道, 距骨錯位1 mm, 脛距關節面積減少42%, 關節面局部應力急劇增加, 是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直接原因。踝關節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 復位對位不良可引起嚴重的關節功能障礙[3,4]。兒童內踝骨折骨膜和周圍的韌帶容易嵌入骨折的間隙中, 影響整復。因此, 兒童內踝骨折治療目的要求保證內踝的解剖學連續性和踝穴的力學完整性, 最大限度地恢復踝關節功能, 減少關節面不平所帶來的創傷性關節炎、固定不牢或軟組織嵌頓所造成的骨不連以及避免生長障礙?;谝陨峡紤]對于復位后不穩定及閉合整復難以復位的骨折, 均應考慮切開復位內固定。

3.2 骨片釘治療兒童內踝骨折的優點

傳統的手術方法常用克氏針固定, 雖操作簡單, 但克氏針為光滑圓針, 易滑動、旋轉, 骨片固定不牢, 另外克氏針韌性大, 折彎易引起骨片的移動。向下滑動易刺激針尾處皮膚, 造成患兒功能鍛煉時疼痛, 克氏針沒有加壓作用, 滑動嚴重時可脫針, 失去內固定作用。骨片釘類似克氏針, 分為固定釘和固定墊片, 尖端是1個三切面的鉆頭;釘桿分二部分, 前部帶有精細機械螺紋的, 其直徑1.2~2.2 mm, 長度7~55 mm, 后部是平滑釘桿, 交接處設計為斜面且平滑釘桿的直徑大于螺紋釘桿。骨片釘是按松質骨自攻螺釘而設計的, 治療骨端骨折特點是以最小努力獲得最佳安全固定, 對骨折構成適當壓力, 穩定性強, 減少剪力, 有利于骨折愈合, 可縮短外固定時間, 利于關節功能恢復, 避免了克氏針滑針造成的并發癥[5]。由于全長為細密螺紋, 故不易損傷骨骺, 對青少年骨骺滑脫的固定堅強有效[6]。只要骨片釘在適當大小和2~3枚以內, 不會發生骨骺的生長障礙[7]。關育忠等[8]應用骨片釘技術對58 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進行治療, 取得了滿意效果, 未見生長障礙。

3.3 手術中的注意點

a) 清除斷端淤血和嵌入組織, 不作過多的干擾, 保持骨骺在分離的狀態下行手法復位以減少折端擠壓, 小巾鉗維持, 避免粗暴和反復整復而加重骨骺損傷[9]。b) 骨片釘硬度強, 韌性相對差, 術時盡可能選擇具有一定強度, 較細的骨片釘, 固定時不可搖晃爭取一次固定成功到位, 嚴格禁止退針, 必要時術中可X線透視下操作, 避免骨骺損傷、植入桿變形斷裂、骨片松動和螺紋失去固定作用。c) 術中注意骨片釘裝進電鉆中, 低速直接鉆入骨折部位, 無需鉆孔、測深、攻絲等步驟, 簡化了手術操作, 節省時間;當斜面部分接近骨表層時, 鉆入速度要減小;固定壓力要適當, 過小沒有加壓作用, 過大可能影響骨骺生長。d) 對于較小骨片可利用其杠桿作用對移位骨片進行撬撥復位。e) 剪斷后釘尾留約3 mm長, 過短取釘時不易鉗住, 過長會刺激軟組織, 取骨片釘有專用取釘器, 鉗緊釘尾逆時針旋轉即可取出。f) 配合石膏外固定加強固定強度。

兒童病理性骨折范文第3篇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該科住院, 并經腎活檢確診為HSPN患兒60例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49例, 女11例, 男女比例為4.5:1, 年齡3~14歲, 平均 (8.5±2.7) 歲。

1.2 方法

1.2.1臨床和病理資料收集

收集60例患兒臨床資料, 包括臨床癥狀、血生化、24 h尿蛋白定量。所有患兒在B超引導下經皮定位腎活檢。腎活檢組織分別進行光鏡、免疫組織化學及電鏡檢查。

1.2.2臨床診斷、病理分級標準

參照2009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腎臟病學組制定的紫癜性腎炎診斷標準[2], 在過敏性紫癜病程6個月內, 出現血尿和 (或) 蛋白尿, 排除Ig A腎炎, 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乙肝病毒相關性腎炎等全身性疾病。臨床分型分為: (1) 孤立性血尿型; (2) 孤立性蛋白尿型; (3) 血尿和蛋白尿型; (4) 急性腎炎型; (5) 腎病綜合征型; (6) 急進性腎炎型; (7) 慢性腎炎型。腎臟病理參照國際兒科腎臟病學會 (ISKDC) 制定的分級標準 (Ⅰ~Ⅵ級) 。免疫病理分型:根據腎小球內沉積的免疫復合物不同分為4型:單純Ig A沉積型、Ig A+Ig G沉積型、Ig A+Ig M沉積型、Ig A+Ig G+Ig M沉積型[3]。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數資料用例 (%) 表示, 用統計圖表法對樣本進行描述性分析, 通過描述性分析資料的數量特征。

2 結果

2.1 腎損害發生時間及伴隨癥狀

60例患兒中有53例 (88%) 腎臟受累出現在過敏性紫癜病程1個月內, 58例 (96.7%) 在病程6個月內出現腎損害。所有患兒均有皮膚紫癜, 其中伴有胃腸道癥狀48例 (80%) , 關節疼痛42例 (70%) , 消化道出血7例 (11.7%) 。

2.2 臨床分型與腎臟病理分級

臨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最多, 共37例 (61.7%) , 其次依次為腎病綜合征型16例 (26.7%) , 孤立性血尿型4例 (6.6%) , 急性腎炎型2例 (3.3%) , 孤立性蛋白尿型1例 (1.7%) 。

HSPN腎組織病理分級以Ⅲ級最多, 35例 (58.3%) , 其中Ⅲa級4例 (6.7%) , Ⅲb級31例 (51.6%) ;其次依次為Ⅱ級19例 (31.7%) , 其中Ⅱa級4例 (6.7%) , Ⅱb級15例 (25%) ;Ⅰ級5例 (8.3%) ;Ⅳb級1例 (1.7%) 。

血尿和蛋白尿型中Ⅲ級17例 (17/37) 最多, 其中Ⅲb級14例 (14/37) ;其次Ⅱ級16例 (16/37) , 其中Ⅱb級12例 (12/37) ;腎病綜合征型中Ⅲb級14例 (14/16) , Ⅱb級、Ⅳb級各1例 (1/16) ;孤立性血尿型共4例, 其中Ⅱb級2例 (2/4) , Ⅰ、Ⅲa級各1例 (1/4) ;急性腎炎型2例, 均為Ⅲb級;孤立性蛋白尿型1例為Ⅲb級。臨床分型與病理分級的分布情況, 見表1。

2.3 病理分級與免疫復合物沉積

免疫組化顯示, 60例HSPN均有Ig A沉積, Ig A+Ig M沉積最多, 有23例 (38.3%) , 其后依次為Ig A+Ig M+Ig G沉積21例 (35%) , 單純Ig A沉積11例 (18.3%) , Ig A+Ig G沉積5例 (8.4%) 。病理分級與免疫復合物沉積的分布情況, 見表2。免疫沉積物中伴C3沉積47例 (78.3%) 。

3 討論

HSP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 腎臟是否受累及受累程度是決定此病預后的最主要因素。HSPN臨床表現多樣, 腎損害發生時間長短不一。該組資料顯示, 88%患兒在HSP后1個月內發生, 96.7%出現于病程的6個月以內, 與資料基本相符[4]。以往的研究發現HSP的腎臟受累與是否有消化道癥狀及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國內涂娟等[5]對71例HSPN患兒研究觀察到62%伴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 且伴有消化道癥狀的HSPN患兒中出現明顯蛋白尿 (24 h尿蛋白定量>1 g) 的比例達到60.6%, 提示腎臟受累的嚴重程度與是否伴有消化道癥狀有關。該組資料中伴有胃腸道癥狀者占80%, 需警惕腎臟受累嚴重。但由于病例數少, 暫未行與臨床及病理關系的研究, 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分析

HSPN的臨床表現多樣, 該組資料血尿和蛋白尿型最多, 病理分級以Ⅱb、Ⅲb為主;腎病綜合征型次之, 病理分級以Ⅲb為主, 與以往報道基本相符[5]。該組資料顯示腎病綜合征型的腎臟病理分級與其他臨床類型相比病理分級重, 與國內馮氏品[6]等對200例HSPN患兒的研究一致, 提示對于腎病綜合征型HSPN患兒應早期行腎活檢, 以了解病理類型, 早期給予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該資料中孤立性血尿型的病理分級有1例為Ⅲa級, 臨床與病理不平行, 考慮可能是臨床尚處于疾病早期有關, 因此對于單純性血尿的患兒仍應需長期隨訪, 以免漏診。

該組資料顯示免疫沉積主要在系膜區, 毛細血管壁也有不同程度受累, 所有HSPN均有Ig A沉積, 免疫復合物沉積分型中以Ig A+Ig M沉積、Ig A+Ig M+Ig G沉積最多, 各占38.3%、35%, 單純Ig A、Ig A+Ig G較少, 此結果與文獻報道一致[7,8]。國內易紅[8]等研究發現HSPN免疫復合物沉積表現Ig A+Ig G+Ig M型、Ig A+Ig M型者病理類型更重。該組資料亦顯示病理分級Ⅲ級者免疫復合物沉積以Ig A+Ig G+Ig M型、Ig A+Ig M型為主, 提示免疫復合物類型與病理類型可能有一定關系。該組資料中93.75%伴有補體C3沉積, 國內有資料顯示[5]C3陽性者較C3陰性者, 其病理分級表現為Ⅲ級以上的比例有增多趨勢。國外研究[9]發現病理中C3沉積物影響臨床表現, C3沉積物陽性者蛋白尿持續時間長, 程度嚴重, 提示補體C3 (補體旁路途徑) 也參與HSPN的免疫發病機制。

綜上所述, HSPN臨床表現多樣, 病理類型復雜, 臨床類型與病理分級基本平行, 但對于部分處于損害早期 (表現為孤立性血尿) 的患兒需仍需長期隨訪, 以免漏診。對于臨床表現嚴重的腎病綜合征型HSPN, 早期行腎活檢, 有利于臨床醫師盡早制定治療方案。

摘要:目的 探討兒童紫癜性腎炎臨床分型與病理分級之間的關系。方法 回顧性分析60例經腎活檢確診為紫癜性腎炎患兒的臨床資料和病理特點。結果 1臨床分型中血尿和蛋白尿型37例 (61.7%) 最多, 腎病綜合征型16例 (26.7%) 次之;腎臟病理分級以Ⅱ、Ⅲ級最多。血尿和蛋白尿型病理分級以Ⅱ、Ⅲ級為主, 腎病綜合征型病理分級以Ⅲb級為主。2免疫病理分型以Ig A+Ig M沉積型最多 (38.3%) , 其次為Ig A+Ig M+Ig G沉積型 (35%) 。結論 臨床表現嚴重的紫癜性腎炎患兒腎臟病理分級重, 應早期腎活檢, 盡早制定治療方案。

關鍵詞:紫癜性腎炎,病理,臨床分型,兒童

參考文獻

[1]Lau KK, Suzuki H, Novak J, et al.Pathogenesis of Henoch-Sch o nlin purpura nephritis[J].Pediatr Nephrol.2010, 25 (1) :19-26.

[2]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腎臟病學組.兒童常見腎臟疾病診治循證指南 (二) :紫癜性腎炎的診治循證指南 (試行) [J].中華兒科雜志, 2009, 12 (47) :911-913.

[3]黎磊石, 劉志紅.中國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8:556-563.

[4]全國兒童常見腎臟病診治現狀調研工作組.兒童紫癜性腎炎診治現狀多中心回顧性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 2013, 51 (12) :881-887.

[5]涂娟, 陳大坤, 曹力, 等.71例紫癜性腎炎的臨床特征和隨訪[J].臨床兒科雜志, 2011, 4 (29) :318-321.

[6]馮仕品, 羅葦, 張偉, 等.兒童紫癜性腎炎200例臨床與病理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 2011, 7 (29) :652-655.

[7]楊靜霞, 黃松明, 吳紅梅, 等.兒童紫癜性腎炎180例臨床與病理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9, 5 (24) :390-392.

[8]易紅, 易著文, 張國珍.紫癜性腎炎腎臟免疫復合物沉積與病理類型及臨床的關系[J].醫學臨床研究, 2007, 24 (2) :309-311.

兒童病理性骨折范文第4篇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84例踝關節骨折中,男58例,女26例,年齡18歲~65歲,平均年齡38.5歲。根據Lauge-Hansen分類:旋后外旋型37例,旋前外旋型20例,旋前外展型18例,旋后內收型9例;其中雙踝骨折65例,三踝骨折2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受傷距手術時間為4 h~22 d,平均7.2 d。術前時間延長的主要原因是局部皮膚挫傷或張力性水皰。

1.2 手術方法與技巧

手術采用內、外雙切口,分別暴露內外踝骨折。標準外踝入路,暴露內、外踝骨折。標準外踝入路,暴露外踝與脛骨的后外側,沿腓骨后緣至其遠端做10 cm~15 cm長的直切口,然后轉向前方,至外踝尖端之下。注意腓腸神經的保護[1]。標準內踝切口,應防止損傷大隱靜脈,將關節囊切開后可以判斷復位的準確性。對于雙踝骨折首先應復位及固定外踝骨折,根據骨折部位和類型選用張力帶鋼絲、鋼板螺釘內固定。對于同時伴有下脛腓分離超過2 mm以上的,應在踝關節上方2 cm~3 cm處用一枚長螺釘平行脛距關節面并由后向前傾斜約30°,固定3層骨皮質[2]。內踝骨折復位后,一般盡可能采用螺釘固定,如果骨折塊太小,也可采用克氏針固定。三踝骨折中,如果后踝骨折塊累及超過25%~30%的關節面,且移位大于2 mm時,通過外踝切口直接復位,以空心松質骨螺釘由前向后固定,以達到加壓作用。

2 結果

84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3個月~48個月,平均16個月。骨折愈合時間為10周~16周,療效評定根據Baird-Jackson (1987)踝關節評分系統和X線評分標準[3]。包括疼痛、踝關節的穩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工作能力、踝關節活動范圍及X線測量距骨移位、距骨傾斜程度以及踝穴關節間隙的變化。96~100分為優;91~95分為良;81~90分為可;0~80分為差。84例隨訪結果為:優54例,良16例,可11例,差3例,總優良率為83.3%。

3 討論

踝關節為一個屈戍關節,其運動只限于前后方向,主要為負重。站立時全身重量均落于踝關節上,行走時的負荷約為體重的5倍,關節結合緊密,以屈伸為主要動力方向,以負重為主要功能,是將人體重力由垂直柱狀轉化為弓狀平面負重形式的重要器官。

踝關節骨折為關節內骨折,要求整復達到解剖復位。如關節面對位不良,踝穴增寬或變窄,韌帶松弛,會異致關節活動受限,疼痛及創傷性關節炎等。因此,踝關節骨折整復時的解剖對位是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前題。從本組病例的治療結果看,內固定治療的優點在于:骨折斷端復位準確可靠,不難達到解剖復位;較外固定可靠,可以早期進行踝關節功能訓練,以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對于踝關節骨折修復中各結構的重要程度,較多學者認為外踝的長度和對位是踝關節整復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距骨隨著外踝的移位而移位,而且腓骨的長度和遠端腓骨的旋轉在保持下脛腓關節一致上非常重要。外踝的任何殘余移位,均會引起距骨的移位。如果腓骨骨折的遠端未達到解剖復位或固定不堅強,必然會造成外踝的上移,使踝穴增寬,引起距骨在踝穴內失穩,從而改變踝關節的運動軸,最終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因此外踝應爭取解剖復位,牢固固定。本組3例評為差的病例,均為外踝骨折固定不堅強所致,其中1例使用克氏針,2例使用螺釘,固定后發生旋轉和短縮移位,造成踝穴增寬,距骨再脫位。

內踝的整復和外踝同樣重要。內踝與距骨間隙增寬,常表示軟組織初嵌頓在其間,應切開復位,探查和修補三角韌帶。內踝近基底部骨折,注意清除軟組織碎片,清除嵌入骨折端之間的軟組織[4]。內踝骨折根據骨折類型的不同,57例采用粗螺釘固定,27例用“8”字形張力帶鋼絲固定。

踝關節骨折治療中較困難的是后踝骨折的處理。后踝骨折塊的解剖復位,可以極大地改善治療結果,并可以有效地降低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我們認為對未累及關節負重面,不影響關節穩定的可以不做處理,而對累及關節面15%~25%之間的后踝骨折應根據術中X線檢查情況決定是否行內固定,如果內、外踝復位臨時固定后,后踝隨之獲得滿意復位,可以不行內固定;如果復位不滿意,則需進行復位及內固定。對于累及脛骨關節面25%以上的后踝骨折,均應行復位內固定治療。

關于踝關節骨折術后功能鍛煉的開始時間,多數學者主張早期活動,而且方法較多。我們主張術后石膏托固定踝關節于0°位,2周后拆線,行踝關節屈伸鍛煉,4周~6周后可部分負重,定期復查待骨折愈合后完全負重。

參考文獻

[1]苗華, 周建生.骨科手術入路解剖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51~553

[2]王滿宜.骨折手術操作與技巧[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183~186

[3]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740~741

兒童病理性骨折范文第5篇

關鍵詞:孟氏骨折,兒童,BadoⅢ型,漏診

孟氏骨折可見于各年齡組, 但以兒童和少年多見, 其在臨床的漏診率可高達20.8%[1]。筆者自2008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兒童BadoⅢ型孟氏骨折37例, 漏診9例, 漏診、誤診率高達24.32%?,F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7例, 男26例, 女11例, 年齡5歲~14歲, 平均年齡8.2歲。按Bado分型均為BadoⅢ型孟氏骨折。受傷原因:均為摔倒后手部撐地, 肘關節呈伸直位, 由間接暴力造成。受傷至確診時間2 h~10 d。

1.2 治療方法

在全麻或臂叢阻滯麻醉下, 患者仰臥于手術臺上, 肩關節外展, 一助手握持患肢上臂下段, 另一助手握持腕部, 于肘關節伸直、前臂中立位行持續牽引, 以矯正尺骨重疊移位。術者立于患肢外側, 雙手拇指放在橈骨頭的外側或前外側, 向尺側或尺背側用力按壓, 同時遠端助手緩慢將肘關節屈曲并使前臂呈旋后位, 使橈骨頭復位。經C型臂X線機透視骨折脫位均達滿意復位后, 用超肘包腕前臂石膏前后托固定患肢于肘關節屈曲90°, 前臂旋后位, 頸腕吊帶懸吊于胸前。若患者復位后尺骨骨折不穩定, 可取1枚直徑2 mm的克氏針自尺骨鷹嘴頂點沿尺骨縱軸方向鉆入骨折端髓腔內, 然后用石膏托固定。

1.3 術后處理

術后可行手指的屈伸活動及肩關節的功能鍛煉, 術后7 d~10 d若患肢腫脹消退, 應及時更換石膏。定期X線復查骨折位置, 6周左右拆除石膏, 拍攝X線片檢查骨折愈合情況。尺骨骨折愈合后加強患肢功能鍛煉, 并輔以理療。

2 結果

本組均獲得隨訪, 隨訪時間3個月~6個月, 平均4個月。所有骨折均達到臨床骨性愈合, 肘關節屈伸及前臂旋轉功能最終都獲得正常。本組37例, 漏診9例, 其中4例由外院轉入, 診斷為肘部軟組織損傷或尺骨骨折;3例放射科報告為未見異常;2例患兒訴腕關節疼痛, 拍攝腕關節X線片未見異常, 后經仔細檢查拍攝肘關節X線片確診為孟氏骨折。

3 討論

3.1 臨床特點

Monteggia骨折脫位約占前臂骨折總數的5%[2], Bado將孟氏骨折分為4型, 其中BadoⅢ型為尺骨近側干骺端骨折, 合并橈骨頭向外側或前外側脫位, 此型多見于兒童。該型尺骨骨折發生在近側干骺端, 骨折多呈青枝骨折、縱行劈裂、折皺或橫行劈裂, 骨折多向橈側成角, 移位不明顯, 容易被忽略誤診、漏診。

3.2 漏診原因

造成漏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詢問病史不夠詳細, 查體不夠認真仔細。該型尺骨骨折移位多不明顯, 橈骨頭脫位多呈半脫位狀態, 故其臨床癥狀、體征不明顯, 臨床上部分醫生僅簡單詢問病史, 粗略檢查就作出診斷而造成漏診。其實只要仔細查體, 就能發現橈骨頭脫位后前臂旋轉活動受限及旋轉時橈骨頭處疼痛等臨床癥狀、體征。 (2) X線片表現不明顯, 閱片不認真, 未進行細致的測量。單純的尺骨骨折容易診斷, 而橈骨頭脫位往往容易漏診, 如若不能確定橈骨頭是否脫位, 可以測量肱橈關節對位是否正常。Mclaughlin認為若肱橈關節對位正常, 無論前臂位置如何, 橈骨干的長軸均應通過肱骨小頭的中心[3]。在X線片上通過橈骨頭劃一直線可以證實這一點, 若橈骨干的長軸未通過肱骨小頭的中心, 即可認定為橈骨頭脫位同時合并有尺骨骨折。 (3) 基層放射科醫生未能正確攝片或攝片時患兒不配合, 攝X線片時未能包括肘關節, 或X線機球管未以肘關節為中心, 或拍攝的X線片不是標準的肘關節前后位及側位X線片, 以致在X線片上只發現了尺骨骨折或橈骨頭脫位不明顯, 閱片時漏診。 (4) 臨床醫生或放射科醫生尤其是基層醫院醫生對該病認識不足, 對兒童肘部X線解剖關系認識不清, 即使X線片已明確顯示為尺骨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 但只注意到尺骨骨折, 卻對橈骨頭脫位仍視為正常, 造成漏診。 (5) 部分患者在傷后患肢可能經過牽拉使橈骨頭已自動復位, 故在X線片上沒有橈骨頭脫位的表現, 查體時由于尺骨骨折劇烈疼痛的掩蓋作用, 橈骨頭處的疼痛也不甚明顯, 極易漏診。

3.3 預防措施

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 認為可以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 加強醫務人員的學習, 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對該病的臨床特征及兒童肘關節的X線解剖關系要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 在有前臂損傷時, 要考慮到本病的可能, 在思想上要高度警惕。 (2) 詳細詢問病史, 認真查體。較小的幼兒多不能確切敘述損傷的具體情況和準確的疼痛部位, 因此認真地進行臨床檢查非常重要, 任何前臂損傷, 均應對其上、下關節進行仔細檢查。本組有2例患兒訴腕關節疼痛, 經仔細檢查后拍攝肘關節X線片方確診為孟氏骨折。 (3) 正確攝片, 避免遺漏。在拍攝前臂X線片時, 應包括肘關節和腕關節, 并要求拍攝標準的正側位X線片。在懷疑有孟氏骨折時, X線機球管應以肘關節為中心, 拍攝標準的肘關節前后位及側位X線片。 (4) 熟練掌握兒童肘部X線解剖關系。兒童肘部X線解剖關系是根據關節端骨骺相互對應位置來判斷的, Smith征很有診斷價值, 即在正常情況下, 橈骨頭縱軸延長線應通過肱骨小頭的骨化中心, 否則呈陽性, 表示橈骨頭有脫位[4]。此時應注意觀察尺骨干和尺骨近端有無骨折。同樣, 如尺骨骨折, 就應注意橈骨頭有無脫位。 (5) 認真閱片, 仔細測量。Ogden強調, 尺骨骨折有成角或重疊移位而不合并有橈骨骨折, 都應懷疑有橈骨頭脫位[3]。凡懷疑有橈骨頭脫位的病例, 必須對X線片仔細測量, 必要時加攝健側肘部X線片與之對比。 (6) 影像學資料與臨床癥狀、體征相結合, 反復檢查, 全面分析以降低誤診率, 由于該型尺骨骨折往往表現不明顯, 可以進行反復查體與影像學資料相互印證以降低誤診率。部分患兒在X線片上沒有橈骨頭脫位的表現, 但查體時卻有橈骨頭處固定而局限的壓痛, 這部分患者可能在運送過程中經過牽拉使脫位的橈骨頭已自動復位, 因而不論X線片是否正常, 均應按孟氏骨折處理, 以免漏診, 延誤治療。 (7) 積極早期復診, 高度警惕, 避免遺漏。對初次影像學檢查正常而臨床檢查可疑者, 早期隨訪復查尤為重要, 對此類患者建議其最好在5 d~7 d內再次就診復查。本組之所以沒有出現陳舊性的孟氏骨折, 可能與我們采取這樣的措施有一定關系。

參考文獻

[1]王軍強, 龔曉峰, 張健, 等.臨床病例討論——BadoⅡA型孟氏骨折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9, 11 (11) :1098-1110.

[2]田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419-421.

[3]榮國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433-439、1424-1436.

兒童病理性骨折范文第6篇

關鍵詞:肱骨髁上骨折,平衡牽引,治療體會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發生在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2~3cm的骨折, 以兒童最為多見, 發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72.4%的病例發生于10歲以下的兒童中, 其中95%為伸展型[1], 故本篇主要討論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難以復位且不穩定。該類骨折可原發或繼發血管神經損傷及骨—筋膜室綜合征, 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為肘內翻和肘關節功能恢復不全。該類骨折采用手法復位, 夾板或石膏固定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我院采用平衡牽引治療肱骨髁上骨折, 取得良好療效?,F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5年3月-2009年2月共收治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01例;其中采用三維平衡牽引治療的共37例, 男25例, 占67.56%, 女12例, 占32.23%, 年齡2-14歲。

1.2治療方法

首先應對患者試行手法復位以減少骨折移位, 減少血管神經受壓程度, 局麻下行鷹嘴牽引, 前臂懸吊皮牽引+肘部下垂牽引結合手法復位, 床旁復查X片, 根據骨折對位情況調整牽引重量, 一般鷹嘴牽引重量為1~2kg, 下垂牽引重量為0.5~2kg, 平衡牽引維持固定2~4周, 骨折愈合后取掉牽引進行肘關節功能鍛煉。

2結果

2.1肘關節功能評價標準[2]

優:肘屈伸受限<10°, 肘內翻<5°;良:肘屈伸受限10~20°, 肘內翻6~10°;可;肘屈伸受限21~30°, 肘內翻11~15°;差:肘屈伸受限>30°, 肘內翻>15°。

2.2治療結果

本組隨訪1.5~12個月, 骨折均在4~6周內愈合, 肘關節功能均在3~4個月內恢復, 37例病員中, 肘關節功能優32例、良3例、可2例。

3討論

3.1尺骨鷹嘴牽引方法

因為肱骨髁上骨折后, 肘部解剖關系已破壞, 有時進針點只能以鷹嘴作為進針參照點, 進針時取肘關節屈曲90°, 前臂旋前90°, 進針時, 以一手拇指壓住尺骨后側嵴作為一參照點, 根據兒童骨骼粗細選擇尺骨縱軸離鷹嘴約2cm處作為進針點, 垂直于肱骨縱軸鉆入, 為防止肱內翻, 可適當取內側高、外側低的角度鉆入, 行鷹嘴骨牽引時, 應注意進針點的固定, 因小兒配合情況不佳, 應避免鋼針尖失去控制損傷到尺神經。治療過程中, 根據病情需要調整牽引重量, 復位重量可以達到1.5~2kg, 維持重量為0.5~1kg, 定期床旁攝片是檢查骨折對位的有效辦法。

3.2垂直懸吊皮牽引方法

清潔皮膚后, 使用寬4~5cm的粘膏條, 繞過擴展板, 貼于小兒前臂的掌側和背側, 再以繃帶纏繞, 注意不要纏繞過緊, 避免導致血液循環障礙。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粘膏條是否脫落, 經治療病員腫脹消退后應及時調整繃帶松緊度, 如粘膏條滑脫要及時更換, 還要注意避免因腕部皮膚發生皺褶而引起的潰瘍, 應保持腕部皮膚干燥。

3.3肘部下垂牽引方法

行前臂懸吊皮膚牽引后, 于肘前方置一夾板, 以減少肘前方的軟組織壓迫, 以一長約60cm, 寬約10cm的布帶或繃帶, 跨過肘前方, 懸一法碼。一般為0.5~1.5kg, 根據需要而定。

3.4功能鍛煉

肱骨髁上骨折治療后的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與功能鍛煉直接相關。早期行握拳及手指活動以進行前臂肌肉功能鍛煉有助于肘部及前臂的腫脹消退, 取掉牽引后以患兒主動進行肘關節屈伸活動為主, 治療過程中應避免醫務人員暴力伸屈, 造成患肘再損傷或者骨化性肌炎, 妨礙肘關節功能恢復。

3.5平衡牽引滿足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要求

Gartland于1959年按骨折移位程度將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分為三型:I型:骨折無移位;II型:骨折遠折段后傾或同時有橫向移位, 后側皮質仍完整;III型:骨折斷端完全移位, 皮質無接觸。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嚴重的肘部骨折, 骨折發生在肱骨最薄的部位, 即發生在由鷹嘴窩、冠狀突窩區構成的區域, 骨折的斷面呈薄條狀, 輕度的旋轉未矯正就會造成骨折斷端接觸面積明顯減少, 穩定性下降。如果旋轉移位不糾正, 內側骨柱沒有支撐, 會導致骨折遠端向內側傾斜, 引起肘內翻畸形。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骨膜完全斷裂, 骨折端呈三維畸形, 既有側方移位, 又有前后方成角移位, 還存在水平旋轉, 故該類骨折必須從3個平面都得到糾正, 才能得到良好的復位, 由于III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損傷較重, 骨折部位斷端斷面多為兩狹長斷面, 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重, 骨折復位后經過夾板固定、石膏固定, 由于患方不可能完全配合而造成繼發性移位的可能性大。平衡牽引以鷹嘴牽引來維持肱骨軸向的穩定, 以下垂牽引來維持肱骨髁上部位切向的穩定, 以外旋90°的前臂皮牽引來防止肱骨遠端旋轉移位, 滿足了肱骨髁上骨折III型的固定要求。

參考文獻

[1]蕭勁夫, 張強, 王壽.肱骨髁上骨折并發肘內翻的發生機制及治療概況[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01 (4) :54-59.

上一篇:代寫新聞稿平臺范文下一篇:黨支部工作創新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