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發展音樂藝術論文范文

2024-01-25

兒童發展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化不變化是沒有進步的,傳承是為了發展。我們理性地檢視民族地區的多元音樂課程,可以發現其存在著偏狹的音樂課程目標、漢化的音樂課程內容、功利化的課程實施以及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樹立多元音樂課程理念、復歸課程民族文化品性、加強多元音樂課程實施以及重視師資培訓等。

關鍵詞:音樂;課程;民族;多元;問題;對策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文化不變化是沒有進步的,傳承是為了發展。但是,“種子資源”一定要保護好,希望不要破壞它,但也不能就此說保護它就不要發展了。學校教育,對民族多元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對于民族地區實施的多元音樂課程,旨在培養民族地區學生的多元音樂文化理念和跨文化的交往能力。這里,我們理性地檢視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實施的現狀,即可發現它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我們需要做的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民族地區實施多元音樂課程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褊狹的音樂課程目標

在一些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由于缺乏多元音樂文化理念作支撐,存在著目標取向偏狹等現象。

1.文化熔爐的課程目標取向

文化熔爐的課程目標取向認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漢族應當積極吸納少數民族的文化,并使之融入到一個整合的文化之中。這種整合的文化,就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通過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共同孕育的文化。

由此看出:文化熔爐論從理論上雖然也承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存在及其價值,但是僅僅把它作為了主流漢族音樂文化發展中的一個變量,否認了其存在的獨立性和發展的必要性。而這種文化熔爐觀點下的音樂課程目標,也旨在讓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到主流社會,接受和學習以漢族音樂文化為核心的整合音樂文化。為此,學校要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相同的音樂課程和共同的音樂教材,課程也要傳輸共同的音樂知識、技能和核心的音樂文化觀念。

這種文化熔爐觀點下的音樂課程目標,雖然從表面上看似乎很理想,但由于每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獨特境脈,而整合音樂文化無法具體體現每一個民族獨特的音樂文化性格,只能截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一些片段或點滴,來融入到主流漢族音樂文化的模板之中,其實質——仍然是堅持“一元”下的音樂文化。

2.激進的多元音樂文化目標取向

當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遇到了種種阻礙和挫折,其前景不容樂觀。一部分有識之士由此感到少數民族自身音樂文化有被淹沒乃至于消亡的可能,因而極力主張在多元音樂課程中大力彰顯本民族音樂文化。這種觀點,對傳承、保護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和創新,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開發的潮流中,封閉、孤立、倒退的激進民族多元音樂文化主義者,也隨之而生。他們無視幾千年來漢族音樂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歷史,反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漢族音樂文化進行交往和溝通,要求多元音樂課程傳承絕對未受任何漢化影響的、“原汁原味”的、甚至“孤僻”的本民族音樂文化。

著名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分析、概括我國民族和文化時曾指出:中華民族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統一體”。由此觀念出發,他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梢?,盡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著自己的特色,但它同時又與漢族音樂文化有著割舍不斷的淵源和聯系。而正是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和融合,消解了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壁壘,促進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吐故納新,并最終促成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形成。因此,多元音樂課程也必須要把民族音樂文化置于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背景中,不能僅凸顯“差異”而否定“一體”,要在二者之間尋求適當的平衡。而民族地區實施的多元音樂課程,則必須堅持追求“多元一體”的目標。當然,“將教育中激進的多元文化論同提倡共存的多元文化論區別開來,卻并非易事”。

問題二:漢化的音樂課程內容

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內容選擇的漢化取向,是長期以來存在的嚴重問題,至今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一些民族地區在實施多元音樂課程時,從漢族文化而不是少數民族文化的視角來選擇和確立音樂課程內容。這種以漢族文化為中心的課程選擇觀,沒有充分考慮到各民族音樂文化多元的標準,仍以漢族音樂文化價值觀為主導。充其量,只是在堅持漢族音樂文化的價值觀、表現(表演)形式、立場觀點的前提下,附加了一些描寫和介紹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內容(知識)。這種“簡單”模式下的多元音樂課程,沒有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特有的音樂文化境脈和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特點,課程內容嚴重背離了少數民族學生的現實生活,致使民族音樂文化在課程中長期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

而這種漢化了的音樂課程內容,其實質是剝奪了少數民族學生在音樂文化選擇上的機會和權利,影響了他們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養,致使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覺得音樂課程失去了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親近感、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以漢族音樂文化為背景”的、所謂的多元音樂課程,僅僅是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作為珍稀的收藏、獵奇的點綴,或只是供學生學習的某種文化遺跡,實際上——是否定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使其喪失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問題三:功利化的課程實施

1.“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

民族地區的一些學校,因為擔心音樂課程的開設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學校的升學率,于是干脆不開設多元音樂課程或僅僅將其列在課程計劃上但不去落實和實施。此外,由于辦學思想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以及把“應試”當作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的背景下,在民族地區的部分學校,音樂課程因不符合“應試”需要而被長期放棄或閑置起來。

2.“短視”的教學觀念

民族地區的一些學校,在多元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強調知識的傳授,把多元音樂課程實施的目的,片面地理解為傳遞民族音樂文化歷史和多元音樂文化理論知識、技能,要求學生接受民族多元音樂文化現成的結論、知識、技能、技巧,而不是對民族多元音樂文化進行思考、詰問、批判和創生。教師在民族多元音樂文化的教學過程中,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思維創新,剝離了多元音樂文化學習與培養民族親近感、認同感和自豪感的內在聯系。這種“短視”的教學觀念,是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實施中的“痼疾”。

問題四:不足的師資力量

然而,目前民族地區教師多元音樂教育的素養相當缺乏,已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實施的“瓶頸”。具體表現在:1.民族地區教師普遍缺乏多元音樂教育的理論知識。

2.民族地區教師普遍缺乏對本民族的音樂歷史、音樂文化、音樂語言以及與音樂有關的風俗的了解和認同。并且,對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認識,往往也是零碎、片面和感性的,缺乏理性的知識和有意識的研究、學習;對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也缺乏正確的評價,甚至簡單地把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孤立地對立起來。3.民族地區教師往往還缺乏系統的《民族心理學》和《民族教育學》的理論知識。因此,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心理了解不夠,缺乏指導學生學習的具體措施。4.民族地區教師的現代化信息技術知識和素養相對較差,無法適應實施跨文化教育的現代技術需要。

二、民族地區實施多元音樂課程的改進策略

策略一:提升民族文化特色,樹立多元音樂課程理念

筆者以為,民族地區實施的多元音樂課程,既要進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教育,又要進行民族團結和音樂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必須植根于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音樂文化之中,必須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境脈發生關聯。

我國著名的民俗學專家陳勤建認為:“我們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間文化之中?!庇纱?,民族地區實施的多元音樂課程,通過對民俗、民間音樂文化的挖掘,促使少數民族學生了解、體驗和感悟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引發他們積極的思考,進而提升他們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等民族音樂文化素質。而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和音樂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旨在通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漢族音樂文化的相互交叉、融合的歷史事實,使少數民族學生認識到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與進步,必須吸納其它民族優秀的、先進的音樂文化成分來作為營養。如果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完全封閉,不去與其它民族的音樂文化進行交流,就不可能產生豐碩的音樂文化成果,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命力也會隨之萎縮、衰退。

策略二:復歸課程民族文化品性,實現多元音樂課程內容上的更新

由于一些民族地區的多元音樂課程長期以來都是以漢族音樂文化為中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實際處于課程文化的邊緣。這種漢化了的音樂課程,造成了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和學生音樂文化選擇權利實現的一些消極影響。這種狀況,既不適應多元音樂文化時代的發展要求,也有悖于我國“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還原少數民族音樂課程文化主體的地位,意味著民族地區的多元音樂課程可以根據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境脈、理想和追求,來對多元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加以選擇、內化,進而構建各民族特有的多元音樂課程內容。

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的實施,是一次深層次的教育變革,它不僅是課程形式的改換,更是課程內容的更新。而實施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內容的更新,要注意以下幾點:1.重視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認同國家主流音樂文化的基礎上,讓學生平等地對待和欣賞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使之通過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解,來拓寬視野,開闊胸襟,提高他們跨文化交往的能力。為此,多元音樂課程應該客觀地介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以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漢族音樂文化融合的歷史事實。2.注重民族性與國家性相結合。在多元音樂課程的實施中,應鼓勵學生使用母語來表現音樂,允許各民族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屬于他們的音樂文化,呈現他們的民族音樂藝術特色。通過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促進學生對“多元一體”的中國文化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把對本民族的認同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3.強調多元性與同一性相結合。也就是說,在音樂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既要滿足少數民族的特殊利益。又要體現國家的根本利益。通過對多元音樂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既了解整個社會音樂文化多元的事實,又了解各民族必須共有的文化價值和文化觀念;既看到不同民族音樂文化間的差異,又能發現其中隱含的共同的人性、理想和追求。4.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應整體融入而不是零星地、破碎地附加在多元音樂課程中。多元音樂課程可以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融入到相關的主題,也可以打破民族音樂文化界限,以社會音樂問題或歷史上的音樂事件、音樂故事為線索,探討漢族、本民族及其它少數民族在音樂文化方面的新觀點、新經驗和新感受。

策略三:加強多元音樂課程實施,防止實施的功利化

其一,防止一些學校出于追求升學率,把多元音樂課程視為學科課程的“點綴”,或借口多元音樂課程對教師素質、實施條件等要求過高、目前條件不具備等理由,在多元音樂課程實施上設置障礙。要么視而不見,擱置一旁;要么迫于行政壓力,不得已而為之。

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一項亟待加強的工作,需要得到政策、資金、設備、師資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教師都要把傳承民族多元音樂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往能力作為民族地區的辦學指導思想之一,積極轉變觀念,使多元音樂課程盡快成為民族地區的品牌課程、特色課程。

其二,防止多元音樂課程實施中的“短視”行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固然是民族地區實施多元音樂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但也不應該忽視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即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批判、重構和創生。在民族地區實施多元音樂課程,要在學生深入體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多元音樂文化批判意識,贊賞學生對多元音樂文化具有獨特性的、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鼓勵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質疑和超越,從而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在學習和理解上的創新能力。

策略四:重視師資培訓,增進教師對多元音樂課程的實施能力

教師,是民族地區多元音樂課程實施的關鍵所在,為了保障多元音樂課程的實施和推進,必須大力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通過培訓,使教師:1.樹立多元音樂文化的理念,對多元音樂課程具有全面、正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2.了解和掌握民族音樂文化,提高民族音樂文化的修養。3.熟悉和掌握多元音樂課程實施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及現代信息技術。4.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多元音樂課程的教學,并心甘情愿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情,學會和學生一起分享民族音樂文化博大的智慧。與學生共同成長。

結語

21世紀,是全球多元音樂文化并存、發展的世紀。在民族地區實施多元音樂課程,既要考慮到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又要考慮怎樣保留本民族音樂文化獨具的特色。在這樣的多元音樂文化視野中,民族地區實施多元音樂課程,就應該在珍惜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用開放、豁達、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各種不同形態、不同層面和不同趣味的民族音樂,以豐富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讓民族音樂文化與時代、與國際接軌,朝著更寬廣的道路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兒童發展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通俗古典音樂是當代一個重要的音樂形式。以通俗音樂豐富的表現形式對古典音樂經典曲目進行重新包裝和演繹,從而達到兩種音樂的完美融合。通俗古典音樂發展的背后是古典文化與通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本文將從通俗古典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創編手法兩個方面對通俗古典音樂所體現的文化融合和表現進行探析。

關鍵詞:通俗音樂 古典音樂 文化融合

引言

通俗古典音樂是當代新興的音樂形式,是文化融合和音樂發展的必然結果。古典音樂文化底蘊深厚,旋律經典、優美,通俗音樂表達形式豐富,表達手段多樣,因此集二者優點于一身的通俗古典音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文化表達,是當前音樂發展和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下面本文將從通俗古典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創編手法兩個方面對通俗古典音樂所體現的文化融合和表現進行探析。

一 通俗古典音樂的藝術特點

1 融合兩種音樂藝術特點的表達方式

通俗古典音樂是以通俗音樂的表達方式對古典音樂進行重新演繹,因此通俗古典音樂具有融合兩種音樂藝術特點的表達方式,這也是通俗古典音樂的基本藝術特點。古典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積,在漫長的發展歲月中流傳下來很多經典的音樂曲目。通俗音樂則是近代發展起來更加貼近人們生活的音樂表現形式,具有當前最廣泛的聽眾基礎。因此,融合了兩種音樂藝術特點的通俗古典音樂在音樂藝術的表達方式上能夠兼兩者之長,以更加豐富的表現方式表達音樂中的各個經典。通俗古典音樂讓古典音樂通俗化,讓通俗音樂經典化。通俗古典音樂可以從通俗音樂中汲取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更具色彩的舞美效果,更具現代特色的時代氣息,同時還可以從古典音樂中挖掘更具文化力量和內涵的音樂內容,從而在藝術表達方式上實現雅俗共賞的表達效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中國古箏獨奏曲,在經過現代手段改編后,曲中添加了琵琶、笛子等其它中國民族樂器,成為了一首更具時代氣息和古典韻味的中國民樂協奏曲。改編后的音樂由于增加了樂器從而使得音樂表現力得到了加強。此外,改編者還對原音樂節奏和銜接進行了更改,使得音樂更具動感的藝術表現力。通俗古典音樂便是在保留古典音樂主題思想的前提下對音樂進行從音樂內容到表現形式等方面的包裝,使得這些古典音樂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音樂需求和感知變化。當代著名小提琴手陳美便是對古典小提琴演奏進行了大膽的通俗化改革,并首先使用電子小提琴進行演奏,將融合兩種音樂藝術特點的通俗古典音樂表達優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她改編的《化蝶》既有古典音樂的婉轉動人,又有現代音樂的激昂、壯美,將生死纏綿的愛情主題表達得更加徹底。改編后音樂在表現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由相識到相愛的過程時曲風秉承中國傳統古典音樂的舒緩、悠揚,喜悅、親切,讓聽眾如醉如癡而在表現兩個人無法在一起時又采用電子小提琴激烈的演奏方式,將兩個人與命運抗爭的悲憤表現得壯烈、激昂。由于融合了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的兩種表達方式,因此這首改編后的《化蝶》一經推出便受到了音樂愛好者的追捧,其觀眾群體也包括了不同年齡段的音樂群體。由此可見,將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融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樂,在音樂表現方面并沒有失去古典音樂的文化底蘊和流行音樂的表現能力,也沒有失去兩個不同音樂受眾群體的觀眾。不同的音樂愛好者都能在通俗古典音樂中找到自己所鐘愛的音樂元素,并且喜愛這種新型藝術的表達方式。

2 對文化的多元化表達

無論古典音樂還是通俗音樂,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和主要載體。即使單獨分析古典音樂或者通俗音樂,不同地域的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也都有著文化上的差異,例如,中國的古典音樂和歐洲的古典音樂就有著較大的文化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通俗音樂也都有著各自鮮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將古典音樂通俗化過程中所進行的通俗古典音樂中可以看到更多對于文化的多元化表達。古典音樂通俗化的發展背后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學習、交流和融合的結果,因此這個過程是對文化進行多元化表達和融合的過程。從層次上看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屬于不同的文化形態。古典音樂是不同民族傳統文化或者古典文化的集中體現,例如,中國的古典文化便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歐洲的古典音樂則體現著歐洲古典文化中對于禮教的規范和對科學的研究。而通俗音樂則表現的是在當前社會發展的狀態下,普通大眾人們的文化意識形態,即以各種音樂形式和文化形式來表達心中的情感,而不再過分強調表達的形式,打破形式上的束縛,是通俗音樂最主要的文化特征。

通俗古典音樂則是以更加開放、自由的形式對不同文化的表達和致敬。中國年輕歌手李玉剛演唱的《新貴妃醉酒》從名稱上看便是一首對古典音樂重新演繹的曲子。演員的服飾也深合中國古典文化的內涵。但在演唱的風格和唱法上,李玉剛則展現了在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之間游刃有余的演唱功底。其中,無論是對于歌曲通俗唱法的敘述還是對于歌曲升華時中國傳統旦角唱法的演唱,李玉剛都演繹得盡善盡美。這首對于文化多元化表達的古典通俗歌曲一經推出,便深受不同層次音樂愛好者的喜愛。通俗古典音樂的文化魅力可見一斑。美國著名的跨界歌手莎拉·布萊曼便是一位融合古典和通俗兩種演唱風格于一體的著名歌手。北京奧運會上她演唱的主題曲《我和你》讓全世界人們感受到古典音樂的空靈和現代音樂的激情完美融合的音樂佳作。而在演唱的背后,是莎拉·布萊曼音樂學習過程中對于兩個層次的文化進行學習和理解的結果。通俗古典音樂對于文化的表達內涵和表達形式更加豐富和多樣,是對文化多元化表達的體現。

二 通俗古典音樂的創編手法

1 編配手法改變

在通俗古典音樂的創編手法中,編配手法改變是其最常用的創編手法。古典音樂雖然在創作的格式上不如通俗音樂那樣自由和豐富,但其漫長的積累和沉淀是新興的通俗音樂所無法相提并論的。古典音樂中經典、優美的旋律舉不勝舉,并且經過代代相傳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對于古典音樂中一些旋律的借用變成了通俗古典音樂創編的主要手法。例如,中國的古典音樂《茉莉花》原本是一首江蘇民歌,因為其旋律優美,流傳甚廣,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因此被中國乃至世界的眾多音樂家重新編配出各種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同樣迷人的旋律,因為編配手法的改變而使得音樂在不同的地區散發出不同的色彩。上文所述陳美演奏的《化蝶》從創編手法上看同樣是一首用通俗的編配手法對古典音樂進行創編的過程。創編者對這首古典的曲目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編配手法的改變對曲子中的旋律情感進行加強,尤其在表達兩個人在和命運進行抗爭的旋律時,通過電子小提琴演奏的編配使得曲子的基調變得格外激昂、壯烈,這是傳統旋律中所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和文化效果。對于古典曲目創編手法的改變同樣體現著不同文化在音樂表現上的融合。通俗音樂中自由、開放、豐富的創編方式體現著現代流行文化中對于情感表達的自由、開放和豐富。因此,對于古典音樂運用現代文化的創編方式進行重新編輯是現代文化對于古典文化重新解讀和演繹的過程。例如,中國的傳統音樂中多以單樂器表演為主,這源于中國傳統樂器多取材于自然,因此單樂器演奏更能夠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意境。而現代文化中多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已經成為了文化發展的主流趨勢和動力,因此人們在對古典音樂重新編配時,自然引入了更多的樂器來表現更加復雜的情感內容和文化內容。此前一些不曾有過的樂器搭配在新時期的通俗古典音樂創編中被全新地組合和搭配在一起。文化的融合為創編方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礎和動力。經過創編后的通俗古典音樂在保留原古典音樂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2 音樂元素的融合

通俗音樂中的音樂元素更加豐富,音樂表現上也更加注重對各種音樂元素的運用。燈光、舞美、音效、服飾等都被十分重視地運用到音樂表演中。在通俗古典音樂中,創作者通過對各種音樂元素恰到好處的改變,將古典與通俗兩種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上文所述的莎拉·布萊曼在一場演唱會中為了突出“月光女神”這一主題,設計者用圓形的幕布將舞臺四周圍起,并通過燈光的變幻營造出一個神秘的宮殿氛圍并且根據演唱的曲目而不斷變化著場景。在演唱《月光》時,站在舞臺中央的身穿黑色紗裙的莎拉的歌聲在上空悠悠地回旋,舞臺布景隨著天籟般的音樂變成了一個廣裹的夜空,上面點綴著星光。無不帶給人以巨大的視覺沖擊力。演唱會燈光的運用可謂是恰到好處地把握了音樂的脈搏,如同人的情緒一般非常好地調節了現場氣氛。當音樂的旋律低緩時,燈光也變得暗淡。當莎拉演唱《今夜無人入睡》時,原先一直固定不動月亮形狀的天橋這時開始旋起來,此刻身穿一身金光閃閃的演出服的莎拉站在天橋的頂端。當莎拉用她那極具難度的高音唱出歌曲最后一個音符的瞬間,舞臺上所有燈光全部聚集在這位女神身上。完美的舞美、燈光和音響效果為這場融合古典和通俗音樂元素的演唱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次完整的音樂表演是由各個音樂元素組成的,因此通過不同文化風格、藝術風格和音樂風格的音樂元素組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樂對于音樂和文化的多元化表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古典音樂元素中的旋律和主題是靈魂,而通俗音樂元素中的舞美、燈光、音效等形式是軀體。兩者的完美融合必然塑造出具有靈魂,表現充實的音樂文化作品。同時,不同音樂元素的融合也體現著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具有更具時代性的文化創作。

3 音樂結構的改變

對古典音樂結構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改變,創造出兼具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結構的新型音樂是通俗古典音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過程。每一首音樂的創作都源于那個時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創作者的情感狀態。在古典音樂發展的漫長歲月中,音樂人對于古典音樂尤其是一些經典音樂曲目只有傳承而稍有創新,更不用說改動。代表著文化融合的通俗古典音樂由于豐富了音樂的創作手法,因此便開始了對古典音樂結構改變的創新式設計。例如,現代著名的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便善長對古典音樂結構進行創新和改變。在他演奏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的《命運》不但承襲了貝多芬的莊嚴宏偉以及與命運頑強抗爭的音樂精神,同時用動感而鮮明的節奏把貝多芬的這首樂曲“搖滾”化了。在演奏的開頭,理查德·克萊德曼采用了猛烈的鍵盤敲擊來表達命運所具有的壯烈、激昂等主題屬性,之后又改用遼闊的旋律表達了與命運抗爭勝利之后的安寧與喜悅。前后音樂結構的巨大反差將貝多芬的名言“如果這是命運,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表現得淋漓盡致。鋼琴曲的原結構雖然同樣用于表達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主題,但強烈之中缺少變化,所以表達的情感雖然強烈卻并不豐富。理查德·克萊德曼對這首樂曲結構的改變無論從情感的表現上,還是音樂的變化上都是十分成功的。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所代表的音樂結構,這首改編后的鋼琴曲也成為了通俗古典音樂中一個重要的符號被廣泛研究。

結語

古典音樂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那些經典、優美的旋律是人類千百年來文化和智慧的結晶。以通俗音樂的表達方式對古典音樂進行新的創新和演繹是當代對古典音樂重要的傳承方式。通俗古典音樂不僅表現著兩種不同音樂形式的融合,也承載著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本文從通俗古典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創編手法兩個方面對通俗古典音樂所體現的文化融合和表現所做的分析為中國通俗音樂的發展和古典音樂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華、張邵然:《怎樣看待用通俗手法演繹古典音樂》,《科技風》,2008年第10期。

[2] 南政:《聲畫輝映——古典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年第2期。

[3] 費元洪:《對古典音樂現狀的一些思考》,《音樂愛好者》,2006年第2期。

[4] 葉莉紅:《古典音樂的通俗化傳播》,《新聞知識》,2006年第10期。

[5] 梁麗麗:《“高雅”呼喚“娛樂”——古典音樂走進大眾路在何方》,《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作者簡介:崔榮漢,男,1973—,吉林九臺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薩克斯管與單簧管演奏,工作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兒童發展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是無可非議的,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教學展開教育活動,從而使音樂藝術的知識技能得以傳遞和發展的一種形式。中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和熏陶學生欣賞音樂藝術不可忽視的階段,在音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才能使音樂教育別具一格。

關鍵詞:音樂教育;藝術特點;創造性;感受性

中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和熏陶學生欣賞音樂藝術不可忽視的階段,在音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才能使音樂教育別具一格。為此,許多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嘗試了各種改革,使音樂教學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在此,筆者就教學中如何突出音樂教學的藝術特點,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突出音樂的感受性

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說:“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應。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它是一種情感過程?!币虼?,在音樂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盡管他們對音樂有一些簡單的理解和認識,分析能力和欣賞能力日漸增強,但由于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有限,對音樂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刻。陳舊的教學模式往往會用一節課開始的十分鐘去講解歌曲所涉及的所有樂理知識,然后在課堂中提出“語文式”的問題分析歌曲的主題思想,這樣的音樂課,沒有體現音樂藝術的特點,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更談不上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了。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應讓學生多聽、多唱、多動、多思考、多體驗,全面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置身于音樂的殿堂之中,用心去體會音樂的風格和音樂所表達的情感。

如,在教學《軍民團結一家親》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舞劇那振奮人心的場景和舞劇音樂的魅力,我從舞劇《紅色娘子軍》中剪輯下一段視頻,在課堂上展示,讓學生直觀地欣賞到鄉親們慰問紅軍時,“軍愛民,民擁軍”的親切場面。當柔和的《軍民團結一家親》音樂響起時,學生能夠體會到歌曲的情緒,情不自禁的隨著歌曲哼唱。這種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直觀地感受音樂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感知過程和體驗過程緊密結合,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獲得了音樂的審美體驗。

二、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音樂的創造性

音樂教育家柯達依說:“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們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边@一理論說明音樂教學要在藝術實踐活動中來達到目的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創作音樂的興趣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我根據初中生掌握音樂知識的能力和技能水平,由淺入深地提出適合他們的創作要求,學生在剛開始創作時一般先進行節奏填寫等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再讓他們按照指定的節奏和單音寫旋律、發展樂句等,循序漸進的練習,讓學生感到學習非常輕松。通過各組的比較、展示,由于好勝心的作用,使學生躍躍欲試的心境油然而生,爭先恐后地參與實踐活動的良好的教學情境也就隨之形成了。

三、注重發掘歌曲情緒,突出音樂的表現力

好的音樂總會跟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讓人或隨之快樂或隨之憂傷,這種感動人的音樂魅力主要表現在音樂的情緒上。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過分地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不給學生體會音樂情緒的機會,那么學生會覺得音樂課與數學、語文課沒有什么區別,體會不到音樂課的特色,失去創作音樂和享受音樂的興趣。所以,在音樂課上要以情感人,把教學內容演繹得淋漓盡致,使學生陶醉在音樂之中。教師要認真鉆研、發掘教材,在課前準備時,要準確地了解一節課中的激發點,將教材中內容、旋律所要表現的內涵發掘并展現出來,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和認識音樂,激發他們表現音樂的能力。

四、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基礎,要提高音樂課的質量,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中學音樂課應該結合初中生年齡的特點,通過新穎變化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音樂課的內容豐富多彩,使學生情趣盎然地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在音樂課上,可以設計一些活動,比如,舉行課堂音樂會,讓學生有唱、有跳、有演奏,并讓他們自己分析音樂,談談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表演的體驗等,真正因為有興趣而主動的思考,而非被動的灌輸。

綜上所述,廣大教育工作者已經非常重視搞好素質教育中的課堂音樂教學,但要讓音樂課堂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關鍵還在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以尋求讓學生感受到與其他科目不同的教學方式,讓課堂音樂教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藝術課,用音樂教學的獨特風格,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編輯 魯翠紅

兒童發展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陜西省寶雞市豐富的民間音樂藝術形式凝結了歷代勞動人民的心血智慧。研究新媒體的數字化傳播方式對其的影響。通過研究數字化的傳播與保護,探索國家級的非物資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與保護,從民間傳統文化的特殊審視的特征來發覺其對于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以及相互的融合。

【關鍵詞】數字時代;音樂文化;文化植入

一、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共性特征

中國地大物博,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淵源。從有文字記載的時期,就已經有相關于音樂文化的的記錄??梢哉f,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有著豐富的創作資源。創作體裁廣泛多樣、形式五花八門。表現的都是人們的生活習性、當地風俗。這些來自于民間的音樂文化不僅是人們精神上的寶貴財富,還為后世的音樂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民間音樂文化主要是來源于人民群眾在閑暇時間或者農忙空余的集體或隨意性質的創作。即興的特征很突出。然后又通過口頭相傳來實現其傳播性。由于沒有曲譜、文字等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很多優秀的民間音樂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寶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周秦王朝肇基于此。早在新石器時期,寶雞就是先民們聚集定居的地區之一。億萬年滄桑巨變,給寶雞造就了山、川、原俱備的優美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特別是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地域風格鮮明。因此,也就形成了寶雞的民間音樂的題材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多樣。本課題根據與原有音樂基礎的關系,將寶雞民間傳統音樂的發展過程概括為“傳承、變易、創新”三個階段,即“傳承是基礎,變易是動力,創新是目標與結果”,重點分析了寶雞民間傳統音樂創作與傳承的變易行為過程、引發變易的因素和即興變易手法。[4]

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多角度、多層次的有機統一

從教育層面上講,寶雞市各中小學都應該在大力開展民間音樂的普及教育。使學生們盡早接觸寶雞民間音樂文化、了解本土文化。這對弘揚民族民間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就需要有一些相應的教程設計、課程設計、課程實施的計劃、實踐、與評估。發展民間音樂需要有一系列的計劃安排;傳承非物資文化遺產更需要有具體實施的宏觀戰略。[5]

甚至可以把本土民間音樂的發展與傳授不只是局限在音樂課堂上,可以結合歷史課、地理課、思政課等等。使一個單一的學科與其他橫向的學科交叉傳授,使各個學科的知識都能夠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從文化傳承發展角度講,當前,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傳承和發展西府民間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其文化特色、發展戰略等,是對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維護,有助于強化民族文化“品牌”意識,增強我省我市文化吸引力。民間音樂的發展與傳承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援的。正如本課題組整理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民間音樂傳承人都是在家務農的農民或者還在從事其它的工作,很少有專門從事民間音樂專職工作的。這部分人的文化、藝術修為有限,從某種層面上局限了民間音樂的有效保護傳承與深度挖掘。如果各級政府加大對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的支持力度,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實行??顚S?,提高人們的認識,也許對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有所改善。

從發展個體精神層面上看,現代社會的新興的媒體娛樂繁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扼殺人類主體意識的正常發展,民間音樂在現代生活的文化心理需求上,起到平衡、互補的天平作用,寶雞的民間音樂同樣如此。

從文化交流層面講,“經濟全球化”也在召喚“文化全球化”,人類從未像今天這樣“共”存于一個地球上,來自于民間的為絕大多數人所創造并擁有的文化,更有利于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人們之間互相了解,互相學習,進而達成共識,共同進步。

從音樂史學角度講,研究寶雞民間音樂,從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把握其至今仍在流行的歷史淵源關系,對其藝術價值的研究大有裨益。

從社會經濟角度講,區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開發與傳承,包括西府民間音樂等民間藝術的研究與發展,有助于提升區域文化旅游的形象品牌,提升地區軟經濟實力,加快民間藝術文化產業化進程。但隨著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民間音樂的演出及其產業化發展受到來自于現代音樂、數字傳媒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目前民間音樂的演出能否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還未可知。但大致的狀況還是一種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么,如何使民間音樂發展更加多元化、更容易被當代社會發展所接受,將是一個更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

三、民間音樂文化與外來音樂文化的相互融合

第一,從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傳統音樂就逐漸開始呈衰敗之勢。以“遠法德國,近采日本”建立起來的中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一直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導,將中國傳統音樂排除在課堂之外。[1]

第二,充分結合利用現代傳媒數字技術。從歷史進步的角度來看,傳統的媒介傳播方式并沒有因為新數字、新技術的到來二完全被摒棄。傳統的傳播媒介和新數字技術在當下而是更好的結合服務于民間音樂的傳播、傳承與發展保護。二者取長補短、互為彌補。

第三,把握好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與經濟的最佳契合點。隨著近幾年數據科技創新的大踏步前進,對于之前一些傳統音樂文化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大都采用文本手記,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不利于資料的長期有效的保存。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把樂譜與文獻資料掃描、拍照,藝人的表演以錄音、錄像,上傳網絡。不僅對傳統音樂文化是一種更為客觀、有效保存。新的數字時代、網絡時代已經成為人們之間交流、溝通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也慢慢成為了一個音樂文化交流互動的平臺。運用好新數字時代賦予文化交流開放、便捷的機遇,就能加強民間音樂文化走向更為廣闊范圍的機遇,就會不斷加大人們對于民間音樂的認識與了解,就會不斷拓寬一些民間音樂的知名度。

在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精神的指引下,以歷史學方法為前提;以作曲技術理論分析為核心;運用音樂學、音樂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分析框架,運用歸類法,分類法對搜集到的相關文獻、樂譜、音像進行歸納、整理、分類;運用歷史法、文獻法對文獻資料進行比較研究,提出觀點與異同;運用音樂學分析法對樂曲的和聲、曲式、織體、調式調性、旋律、風格等音樂本體進行分析研究;體現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并把所收集的資料以音頻、視頻的形式記錄編整,利用科技手段形成數據庫。根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精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物保護、傳承、發展道路?!奔皩氹u市政府《關于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的方針政策,考察分析寶雞民間音樂的生存現狀、歌詞創作文化和地方旋律特點。采用田野音樂工作方法進行采風走訪和調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以隴縣民間音樂為試點進行鄉村文化資源及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研究,探索出一條適用于寶雞地區的集文化保護、民間藝術開發、旅游經濟拓展的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參考文獻

[1]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羅旭(1978—),女,漢族,遼寧省撫順市,陜西省寶雞文理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本科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管弦系,研究生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管弦系,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與教學。

基金項目:2018年陜西省社會科學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8Z121);2018年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8K02)。

兒童發展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嶺南音樂是在民間曲牌、廣東音樂、粵劇等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且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的民間音樂,是組成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本文通過將嶺南音樂文化融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打造地域特色較強的專業課程,以培養理論層次較高的音樂人才,促使嶺南音樂藝術充分融合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并得以快速發展。

【關鍵詞】嶺南音樂藝術;音樂教育;運用

民間音樂是當地文化、風情以及地方歷史最為重要的載體。嶺南音樂具有“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精神,具有兼容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嶺南音樂藝術作為組成中華音樂寶藏的重要部分,理應受到世界音樂文化的認可。我國大部分高校近年來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加大了對地方音樂的關注,并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地方音樂,促使高校音樂教育的不斷創新。

一、嶺南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現狀

嶺南地區高校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中重視對于嶺南音樂藝術的整理和創新,但目前高校音樂教材較為匱乏?,F階段,高校正式出版的關于嶺南音樂藝術的教材僅有《嶺南音樂視譜即唱》,其次則是校本教材。高校音樂教材的缺乏嚴重制約了嶺南音樂藝術的快速發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對嶺南地區現有資源進行大力挖掘,將各種合適的音樂教材提供給各大高校。

二、嶺南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培養目標

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融入嶺南音樂藝術,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音樂風格。要將音樂基礎教育者的培養作為工作出發點,將音樂基本技能培養作為基礎保障,并納入與音樂風格感知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引導學生提高音樂表現力、鑒賞力、感知力的同時,加強其對嶺南音樂藝術風格的感知,以此加強對嶺南音樂藝術價值和內涵的全面理解。

(二)課程結構

教學課程的基本布局包括嶺南音律元素的類型以及節奏節拍。首先需要培養學生學習嶺南音樂的旋律以及節奏節拍,當學生熟悉嶺南文化之后,再納入嶺南文化音調和節奏學習課程?;趦热莘矫娑?,培養學生對于嶺南文化三音組旋律音型以及基礎節奏型的學習,并結合具有代表性的嶺南文化作品進行重點學習和訓練,進而掌握較強的音樂技能和基礎知識。

(三)教學目的

音樂教學目的不僅是對學生讀譜能力的培養,還包括對其音樂節奏、和聲、音準等綜合能力的重點培養。在編制教材內容時要從最為基礎的單拍子學習正式開始,根據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等原則進行訓練。同時,要想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就要加強長期訓練,科學的教學方法以及合理的課程安排在實際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視唱能力出現問題時,需要重點訓練學生的音樂節奏節拍,在熟練之后重點學習唱詞以及音樂旋律。在教育教學中要重點學習嶺南音樂旋律的特點。

(四)教學實踐

1.把嶺南音樂文化融入教材與教學中。民族民間音樂概論教材主要對我國各地各個民族的音樂形式、特點等進行介紹,但是很少涉及到嶺南音樂文化,介紹內容并不完整,無法滿足高校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就需要結合高校所處位置融入當地特色音樂文化,并加以詳細學習和重點賞析。

2.開設嶺南音樂文化系列講座。高校要想加強對嶺南音樂文化的學習和欣賞,可以開展嶺南音樂文化系列講座活動,并在課程教學中加入嶺南音樂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等,保證學生了解嶺南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基本規律以及傳承關系,增強學生對傳統音樂藝術的思辨能力以及審美感,使學生更加熱愛嶺南音樂文化。

3.開展嶺南音樂文化實踐音樂會。研究、采集、保存民族民間音樂最為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采風,也就是深入到嶺南當地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中,感知嶺南音樂所傳遞的內涵以及相關信息。還可以組織當地志愿者以及熱愛嶺南音樂文化的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采風團隊,采集、保存、研究嶺南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會的形式向高校學生傳達嶺南音樂文化知識。

三、嶺南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創新

(一)改編與創新嶺南音樂

結合現代作曲技法以及理論知識改編和創新嶺南音樂。第一,保證嶺南音樂和流行音樂有機融合,將嶺南音樂元素加入到流行音樂中,通過組合現有流行音樂和嶺南音樂或對包含嶺南音樂元素的內容進行改變,使得嶺南音樂更為通俗易懂,所具有的現代化和傳承性更為顯著。第二,引導嶺南音樂和各地民族音樂相融合,將音樂特點以及意義較為相似的嶺南音樂和各地民歌相結合進行創編,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民間音樂之間的共同特性、內涵以及意境,將新的創作素材提供給學生。第三,保證嶺南音樂形式逐漸豐富,可以對單聲部民歌或者是器樂作品進行改編,使其成為多聲部或者是合唱合奏作品,這不僅能保持嶺南音樂的特點,同時使得其內涵更為豐富,表現形式呈現出多元化。

(二)在高校中建立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

高校要將音樂教育中的理論基礎作為依托保障,對教學教材內容進行編制,并出版與嶺南音樂文化相關的影像書籍,還可以建立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同時,可以與當地音樂文化有關的博物館進行聯系,展示承載嶺南音樂文化的民間樂器、相關物件等,并配上一定文字和圖片加以解說。

(三)建設實踐基地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嶺南特色較為顯著的音樂種類,包括客家山歌、流行粵曲、雷劇等,開設舞臺實踐課程,借助于通俗易懂的旋律、歌曲、戲劇片段等,傳遞其原有內容,同時根據現代音樂特點進行二次演繹。這可增強學生嶺南音樂風格的表現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四、結語

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是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重要傳承者,承擔著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大責任。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嶺南音樂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培養了大批音樂技能、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較強的音樂人才,同時也使得嶺南音樂藝術得以不斷推廣和傳承。

參考文獻:

[1]祝晨光.嶺南音樂在音樂專業視唱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音樂時空,2015,000(012):162-162.

[2]王曉燕.嶺南音樂在廣東高師音樂專業視唱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

[3]陳威.嶺南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J].藝術品鑒,2019(15).

[4]朱虹,張延春.高校音樂教育嶺南特色教學模式探索[J].北方音樂,2014,000(017):152-152.

[5]閆亮.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嶺南音樂元素的融入與傳承[J].中國文藝家,2017(3):202.

[6]祝晨光.嶺南音樂在視唱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北方音樂,2014(04):114-115.

【本文系2018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嶺南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藝術創編手法的融合與傳承問題研究——以粵西地區為例” (GD18XYS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兒童發展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6篇

構建初中音樂藝術課堂要以興趣為導向,形成音樂課堂分層教學;應對興趣需求,課堂融入多種藝術形式;關注能力培養,重視藝術綜合表現能力,利用課堂教學以興趣為出發點,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藝術表現能力,音樂歌唱能力等。

初中音樂 興趣 導向 構建 課堂

興趣是引發學習行為的關鍵因素,初中音樂藝術課堂的構建要以興趣為導向,讓學生對音樂充滿學習興趣,從而使得教學效率得到提高。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經驗,總結了音樂藝術課堂的構建對策。

1.以興趣為導向,形成音樂課堂分層教學

初中英語課堂上要推廣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必須認識到初中生對于音樂藝術的不同興趣追求。我們必須承認,音樂藝術能力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傳授,在藝術感知與天生能力體會下,初中生音樂課堂上的表現會存在明顯差異。初中教育要不斷地縮短這種差異,實現集體藝術培養與素質養成教育,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初中生對于藝術興趣的不同表現方面,以這些興趣表現為導向,形成合理有效地分層課堂教學模式,讓音樂課堂變得更為豐富多彩,更為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首先,教師要對初中生的音樂興趣有充分地學情了解,具體的了解對策就是通過談話、問卷調查獲得。其次,教師根據初中生的音樂藝術興趣將班級學生進行分層,例如:演唱較好的、舞蹈有興趣的、欣賞有感知的、純粹音樂愛好的等等。這樣分組之后,教師可以更好地讓各個小組來各展所長,也可以讓各小組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彌補不足,形成針對性的教學引導。另外,教師要對喜歡音樂,但是歌唱、舞蹈等方面優勢都不足的學生進行欣賞方面的培養,我們的音樂課堂不可能培養出全體的藝術家,但是我們可以培養出全體的音樂欣賞者。分層教學就是為了構建學生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因為高效愉悅的課堂是課堂的最高層次,廣大的音樂教師需要轉變觀念,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只有這樣才可以構建更高效愉悅的音樂教學課堂。

2.應對興趣需求,課堂融入多種藝術形式

應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需求,初中音樂課堂上可以融入多種藝術形式,豐富學生的興趣感知能力。首先,音樂課堂上要融入舞蹈的內容。很多同學歌曲唱得不是很優秀,但是卻有較強的肢體表現能力,這時候就可以讓學生來進行舞蹈表演。例如:在教學聆聽《如歌的行板》,要讓學生能從音樂要素方面探索其與音樂情緒之間的關系。所以欣賞音樂的時候,有舞蹈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創編舞蹈動作,然后在班級后面進行主動表演。音樂表演過程中,孩子們要動態地去展現音樂內容,面帶笑容、和諧組織身體語言,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表演聲情并茂的高超藝術境界。其次,音樂課堂上要融入樂器教學。有些同學從小就在第二課堂接觸到樂器,所以課堂上也可以讓學生完成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表演,然后其他歌唱能力不佳的同學則是進行和唱,這樣學生的綜合能力就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另外,還可以將現代化信息資源融入到課堂之中,例如:電影音樂是重要的現代化音樂表現形式,也被初中生所熟知與認可,所以教師就要合理使用這種藝術形式。例如:在教學《雪絨花》的過程中可以播放電影片段《音樂之聲》;在欣賞管弦樂的時候,播放《指環王》的配樂,欣賞恢宏大氣的音樂表現形式等。同時,課堂上還可以適當進行流行音樂的欣賞教學,因為要論21世紀最為流行的藝術是什么,那必定就是流行樂。流行樂是近幾十年逐漸流行起來的樂種,深受年輕人的喜歡。所以,教師要敢于活用教程,適當開展流行音樂的欣賞教學活動??傊?,要實現這種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教師必須要敢于大膽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收集課外的音樂素材等。

3.關注能力培養,重視藝術綜合表現能力

以興趣為導向,構建初中音樂藝術課堂就要充分地認識到音樂藝術課堂是綜合的,是多種藝術形式集體的表現,所以教師要敢于設計音樂綜合活動,讓學生的表現是集體的表演形式。例如:在教學《青春舞曲》的過程中,音樂知識的學習可以請同學們在微課上面反復學習。課堂上就是學生們展示自己設計的《音樂會》的過程,學生們分組上臺表演不同的民族音樂,演唱《青春舞曲》、《大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等,配合舞蹈,穿上自己制作的民族裝飾品等,音樂課堂上會成為學生綜合藝術能力表現的平臺??傊?,音樂藝術作為一門抽象的藝術,自身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正是這種特征,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提供了想象、聯想、思維和再創造的廣闊空間。

綜上所述,構建初中音樂藝術課堂要以興趣為導向,形成音樂課堂分層教學;應對興趣需求,課堂融入多種藝術形式;關注能力培養,重視藝術綜合表現能力,利用課堂教學以興趣為出發點,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藝術表現能力,音樂歌唱能力等。

參考文獻

[1]楊潔.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分析[J].好家長,2018(A0).

[2]李敏.淺談農村初中音樂教學[J].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2016(04).

[3]唐苗苗.談流行音樂對初中音樂教育的影響[J].華夏教師,2018(35).

[4]郭松.多角度剖析初中音樂教學的意義[J].中華辭賦,2019(01).

上一篇:環境藝術設計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學科建設化學工程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