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建設法治中國練習范文

2023-09-23

建設法治中國練習范文第1篇

摘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中國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重要目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國對于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助推改革走向深入,保障改革平穩進行具有十分重大且深遠的意義。本文從為什么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戰略的發展以及如何依法治國等方面進行了部分討論。

關鍵字:法治中國,深化改革,法制建設,三中全會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法治中國是2013年1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指示中首次提出的一個法治建設新目標。“法治中國”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方略的升級版;是將法治的共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綜合體。“法治中國”進一步指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方向和道路,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

一、為什么要依法治國

歐美等現代化國家法治等比較完善,而在我國由于建國時短且部分歷史原因,導致在改革開放后才正式提出依法治國的戰略。隨著國家經濟和各個方面的發展,要求國家實行依法治國,因為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維護國家穩定以及人民的安居樂業。

實行依法治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改革的目標,但市場經濟絕不僅僅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它是一整套經濟運行的理念和模式,屬于經濟基礎的一部分。因此必然要求改革上層建筑以適應其需要,健全的法制正是適應市場經濟的上層建筑中的核心部分。

實行依法治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提條件。建設精神文明、兩手抓成為黨中央一再強調的工作重點。但是這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成效不彰也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就在于法制建設的不力。搞精神文明的一種常規作法是大力宣傳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號召廣大人民學習。然而,在一個貪污腐化者、坑蒙拐騙者彈冠相慶,誠實守法者吃虧上當的社會中,模范人物有多大感召力令人懷疑。事實上,在一個基本法律規范都得不到尊重的時代,讓人們去學習先進模范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想要搞好精神文明,必須先下大力氣搞好法制建設。

實行依法治國是維護國家穩定,社會長治久安的要求。依法治國就是指按一套相對固定的原則規范來管理國家,從而使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得以在比較穩定的基礎上運行而不致有太大的動蕩。 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法律以及與其相關的法制體系與軍隊、警察一樣是保證社會正常穩定運行的基本機制。而這種機制對于轉軌時期的中國顯得尤其重要。中國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從舊體制向新體制轉化的巨大變革,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利益結構的變遷、國家控制力的減弱,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民族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新貧與新富之間存在著許許多多甚至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貪污腐敗、黑社會等丑惡現象層出不窮。不僅如此,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斗爭也日益激烈和具體化,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則因此變得難以預測。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對秩序的呼喚理應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而在秩序的建立和維護中,法制無疑是唱主角的。

二、依法治國戰略的發展

中國現行憲法,即1982年憲法,為了體現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 2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改變了以往放在“國家機構”之后的慣例。雖然只是次序的調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國家一個基本原則——公民權利優于國家機構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前提,國家機構是用來保障和實現公民權利的工具。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還特別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我國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將過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提法,改變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極其鮮明地突出了對“法治”的強調。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合乎邏輯地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對這一問題長期思索的結果,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現實需要: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還把依法治國作為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內容。

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決定》在10月23號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通過。10月23號,全會閉幕當天已經發布了一個全會公報,與之相比,公報是關于依法治國的大綱和精神要旨的闡述,《決定》則是一部更全面、具體、更有針對性的依法治國路徑圖。

三、如何建設法治中國

堅持以法治為最可靠保障。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及擴大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以法治為最根本手段和最可靠保障。法治中國是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的升級版。在當下中國,法治是提高執政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的可靠教材,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唯一途徑,是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根本保障。

法治中國必須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讓法治成為國民的信仰。法治本質上是規則之治,憲法和法律是一國的根本規則。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國憲章,國之根本法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根據憲法所制定的各種基本法律是國家這一共同體的基本規范準則。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化,亦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威性。只有牢固確立和尊崇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性,才能在國家樹立一個最高的是非判斷標準,才能建立穩定可靠的制度預期,才能引導國民遵守規則、信仰法治。

法治中國必須規范公權力運行,保障私權利實現。制約和規范公權力運行,保障和實現私權利價值是現代法治的兩大使命。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權力由法律所授予,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行。應將權力關進法律化的制度之籠,堅持用法律化的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通過法治化的途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法制的軌道內運行。公權力具有天然的侵犯私權利的屬性,制約和規范公權力運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私權,否則公權力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嚴格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茖W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須通過一個法治的政府才能實現,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依法行政是規范公權力運行,保障私權利實現的首要保障。當前社會矛盾多發,信訪不斷,多與依法行政不到位有關。只有堅持依法行政,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社會矛盾,最大程度地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依法行政也是創新社會治理所必須遵循的根本準則。不管何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方式,包括新型的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機制,皆代表國家對社會管理的方法或者態度,都涉及到公權力的運用,因此必須堅持依法而為;未得到法律授權的任何公權力運用都是非法的, 3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花錢買平安”、“擺得平就是水平”都是非法治的權宜之計,應予以堅決摒棄。

法治中國必須強化司法權威,保障司法獨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以維護人民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是公平正義實現的最后一道關卡。當民眾普遍感到公平正義難以獲得的時候,將導致社會不穩。理想的法治狀態下,一切糾紛皆可通過司法獲得解決,民眾能夠從司法獲得最后的公平正義。司法要承擔守護民眾公平正義的使命,要求司法必須有權威,強化司法權威是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司法權威來源于獨立和公正,應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下大力氣根除制約司法權依法獨立運行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司法權依法獨立運行與堅持黨的領導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就是對黨和人民意志的最好貫徹和落實。目前存在諸多如“信訪不信法”等消減司法權威的不利因素,亟需得到糾正。

現今,我們正面臨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這是巨大挑戰,更是推動中國繼續美好前行的重大戰略機遇。當前形勢和任務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堅持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改革總體推進方略。法治中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支撐,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參考文獻:

建設法治中國練習范文第2篇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該綱領提出:“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國民黨舊法統的滅亡。國民黨舊法統的廢除,宣告了國民政府政權的徹底終結,為新中國的法治建設排除了障礙、奠定了基礎。 為了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我國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規。1954年,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4年憲法》誕生,奠定了新中國立國、治國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礎,也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新中國的法治發展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也歷經曲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確立法律的地位和權威。1982年憲法作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法律的地位和權威通過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確認與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指導下,我國現行基本法律相繼出臺。同時,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還制定頒布了涉外經濟法律法規。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上升為國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經濟、行政、社會領域的法律法規相繼制定。這一時期,我國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條,行政法規353條,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各個法律部門已經齊全,以憲法為統帥,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從此,我國法治建設進入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主要內容、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奮斗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篇章。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一項極其重大的成就。一個以憲法為統帥和根本依據,部門齊全、數量適度、體例科學、質量較高、內在統

一、外在協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與此同時,我國公民法律素質明顯提高。

建設法治中國練習范文第3篇

一、歷史沿革

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才開始實行。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政治力量的強大,依法治國主張與自由、平等、民主、憲政等進步觀念開始廣泛傳播。但是,正如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樣,資本主義也不可能有徹底的法治。從本質上說,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而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到形成體系、制度也經過了一個過程。1996年2月8日,在中央第三次法制講座的總結講話中,江澤民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方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和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同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為一條基本方針,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1997年9月,“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寫入黨的十五大報告。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治國方略,正式寫入憲法修正案。這也標志著依法治國理念已經從憲法的高度得到了確認。

十六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十七大報告也提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了不斷的落實和推進。

二、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是有機統一的整體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治國方略,是歷史的必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依法治國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具有歷史性。從本質上說,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一)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證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性質的要求,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智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制度創新,真正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歷史充分證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證。只有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

略,才能實現國家各項民主事業都依法進行,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規范化、程序化,才能實現民主制度的科學化。歷史充分證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各項具體制度的法制化,必須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這樣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長遠發展。

(二)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必須堅持依法執政。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是對依法治國的進一步深化。堅持依法執政,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的必然要求和具體實現形式。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將堅持依法執政作為黨的領導的基本要求,是我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新舉措,是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新發展,也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政治保證。依法執政是黨執政的基本方式,體現的是黨執政方式的轉變,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深化的體現,更是黨先進性的體現。

在我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直接領導和控制著國家政權。因此,黨能否堅持依法執政,直接影響著國家權力能否依法行使。只有執政黨堅持依法執政,才能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依法運行,保證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證司法公正。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黨的執政方式科學化、合理化的保證,社會主義事業成功的關鍵。只有依法治國,黨才能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才能提高社會管理的能力。黨要長期執政,領導全國人民實現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使黨的執政方式不斷創新,體現和代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先進的法治理念、法治原則,不斷堅持和推進依法治國,走中國特色的法治之路,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于“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有過歷史性的倒退。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落實和推進,正是黨對民主法制長期思索的結果,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黨對執政方式不斷探索的結果,更是歷史的必然。

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特點,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也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要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是共產黨執政的制度載體,是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要從制度上實現和保障依法治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具有全局性。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這就要求國家生活、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納入法律的軌道,接受法律的調控和處理,實現依法治理。法律也即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社會

規范。同時,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具有整體性。依法治國是一個科學體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就必須從中央到地方,從法治觀念到立法、行政、司法等領域實現科學化、程序化。

(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完善法制,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立法工作,健全法律體系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首要環節。改革開放后,我國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發展,制定了體系健全的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社會基本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有滯后性,社會生活有復雜性和多變性,法律不可能窮盡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法律只有適時更新,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這就要求切實轉變立法思想,大力加強立法工作,不斷提高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使法律體系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相適應,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要使法律得到遵守,受到信任,必須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這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如果沒有現代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沒有公民對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圍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實現。而要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就必須堅持加強法制宣傳宣傳和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在全民中樹立守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推進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含義就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設立,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行使職權,合理的運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權,接受法律的監督,并對其行政行為的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

主體工程,依法行政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關鍵。依法行政是現代民主國家的重要標志。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規范、公正執法;政府職能要進一步轉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努力建設服務型的法治政府;政府決策機制進一步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防范、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趨于健全,社會管理能力不斷提高。依法治國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決于依法行政。行政權力依法行使,并且依法受到監督,這才意味著法制的真正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一切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范,切實做到依法辦事、嚴格執法??傊?,依法行政,就必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四)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保障司法公正

建設法治中國練習范文第4篇

楊建軍

商洛市委黨校

摘要:“法治中國建設”的提出是中國法治發展歷程的又一個重要階段,是實現“法治國家”的具體政策目標。法治文化作為法律文化的優秀類型,對法治中國的建設起引導作用、補充作用,如何有效發揮二者相輔相成的關系作用,來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是值得的探討的一個命題。

關鍵詞:法治文化;法治中國建設的三個層面;法治三權

中圖文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九項重要議題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如何有效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錢穆曾說:“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因而從法治文化角度認識、著手探究法治中國建設當是事關長遠又標本兼治解決當前社會矛盾問題的一個前瞻性的選擇。

一、理解法治文化、法治中國

(一) 法治文化。法律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法治文化就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近現代的民主政治已經孕育而生,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市民社會中逐漸孕育產生了的現代的平等、正義、自由、人權和誠信的觀念,并且逐步演化為社會成員普遍具備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一種法律文化。”從法治文化的產生發展講,法治文化應當是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提出,當民主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全體市民對權利法律的認知、崇尚并受之支配其行為和思維方式而表現出的優秀的法律文化的一部分。從內容上講法治文化應該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還有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秩序等價值理念的主體法治思維方式等 。目前在法治理論研究中,一切對法治內涵的揭示,對法治社會特點的表征和遵循原則的描述與總結,法治運行機制的建構和實踐活動,諸如法治的價值目標追求、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法治的制度設計和運行模式、法治的實現狀態等,都屬于法治文化的內容。就法治文化具有的特點而言,它有時代性特點、地域性特點、先進性特點、開放性特點、前瞻性特點等,可以從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理念,普遍實施權利本位法律制度、追求正義的法治思想、崇尚法治的公眾心理等方面來提升中國的法治文化層次。

(二)法治中國。“法治中國”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和法治基本精神的“具體目標”。 按汪習根對法治中國建設的解讀,應從三個層面來理解法治中國建設。從主體層面看,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法治自覺、法治自信、法治自立、法治自強的有機統一;從客體層面看,法治中國是依法治權與依法維權的和諧有序;從空間層面看,法治中國是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梢姺ㄖ沃袊慕ㄔO務必從這三個層面著手才得以完成。而主體的法治自覺、自信、自立、自強意識都離不開法治文化的熏陶和錘煉,對客體、空間層面來說,沒有法治文化作支撐,主體也無法認識到自己在法治方面的需求和準確地判斷、把握國際局勢當中的法治主動權(包括話語權、治理權、發展權)。因而,法治文化與國家的法治化程度是密切聯系的,有什么樣的法治文化,就有什么程度的法治狀態,法治狀態是法治文化在一個國家各個方面的顯性表現,要確定二者的先后關系,無非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關系,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法治文化與法治中國建設的關系

(一)法治文化對法治中國建設起引導作用,法治中國建設是法治文化的具體實踐。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部分中指出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這是對西方憲政文化的積極借鑒和汲取;它指出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即要求解決行政執法主體權責不

一、多頭執法的問題,解決行政執法缺乏程序性問題,這其實是對英美人的一種法律傳統程序正義即“看得見的正義”的踐行;它指出要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裁判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是對“三權分立”學說的有益借鑒??傮w看來法治文化作為法律文化的先進部分,它引導中國法治建設的方向,以便享有國際法治主動權,同時法治中國建設,是法治國家在中國這個地理、政治、經濟意義上的一個具體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個具體實踐。

(二)法治中國建設重在法治的顯性功能,法治文化重在法治的隱性功能。從中國國家法制到法治的演變歷程可以看出,法治不僅包括形式意義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實施,更強調實質意義上的法律至上、權利保障的內涵。法治講究良法之治,法律公正、穩定、普遍、公開、平等,其基礎是民主政治,是民主和憲政的表現。法治中國建設重在法治的制度設計和運行模式,法官在具體判斷一個行為或者一項事實是否合法時,是適用具體的法律制度,而當在前者不存在的情況下,才會考慮符合中國國情的法治文化,所以法治中國建設是法治功能的顯性表現。法治文化,根據中國現階段的國情,引導人們按照法治理念和精神,對社會、經濟乃至政治生活作出文化價值判斷。當出現立法空白、立法沖突時,法治文化所蘊涵的文化判斷力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制度供給的不足,其所負載的核心價值、內在精神、基本理念,就可以為個體行為和社會生活提供指導,解決社會矛盾沖突,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平穩有序推進。比如說曾經各地出現的“撞了白撞了”案例。1999年,遼寧省沈陽市就率先出臺了《行人與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行人橫穿馬路不走人行橫道線,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如果機動車無違章,行人負全部責任,從而使“撞了白撞”首次以法規形式面世,在全國引起極大轟動和爭議。 但最后經過人大常委會提出議案討論,使“撞了白撞”沒有成為法律保護的一種行為。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修訂)》交通事故處理部分,第七十六條第(二)條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很顯然這是權衡了車輛通行權和公民人身權的輕重而作決定的,顯然是法治文化至少應該是中國公民對法治文化的一個普遍接受程度。還有比如現在的城管制度,立法上是空白,但對于流動攤販的治理,城管部門采取禁止、取締的辦法,絕大多數市民也是不愿意接受的。因為就攤販的生存權與城市的環境比較來講,不能為了保證優良的城市環境而剝奪了一部分人的謀生存權利。而這一點也是政府部門和社會管理政策方面應當著重考慮的,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制度。法治文化,是法治隱含的價值理念(平等、自由、公平、正義)的一個更完整的體現,這也就是為什么曾經沒有很細致的法律規章制度,公道卻自在人心的原因!

(三)法治文化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智庫,法治中國建設為法治文化增加活力源泉。前面提到法治文化是一種優秀法律文化類型,它應當是萃取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精髓,吸收了國際先進法律文化與我國基本國情的具體相結合,如此它會對未來的法治中國建設起引導作用,亦如旗幟和道路的關系,它會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智庫,為法治中國從老祖宗、從世界各國先進文化理念里獲得理論上的支撐。反過來法治中國建設以其具體的法治實踐踐行法治文化,讓每一個理念、每一種精神變得具體生動,變得中國化,也為法治文化增添鮮活的事例,比如一國兩制中的一個國家下的兩種不同的法律制度的并存,會給我國的法治文化增添活力,也給世界其他國家踐行法治文化的本土化提供借鑒。

三、如何從法治文化角度出發來建設法治中國

(一)以提升主體的法治文化素質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汪習根講法治中國的主體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法治的主體力量。法治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導人,以法治實踐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終實現人的法律素質不斷提升、法治意識得以確立。一是對法律人主要是立法、執法與司法機關、法律科研院所、律師中介機構等專業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進行高標準的法治文化教育,使其在法治中國建設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率先踐行法治精神。二是對普通民眾做好民主權利意識、知法守法意識的教育,幫助其樹立信法、護法的法律思維習慣。以提升主體的法治文化素質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從事物發展的主觀方面,即從內因上激活法治中國建設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以打造社會的法治文化氛圍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1、政府方面,一是加大改革財政投入,建立健全法治文化建設制度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培植、激勵、規范法治文化市場的發展,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二是加強法治文藝宣傳。依托公共文化藝術團體、街道文化站等資源,充分發揮民間文藝團體和民間藝人作用,大力創作優秀的法治文化作品,并以法治文藝下鄉等活動為載體,開展法治文藝調演、巡回演出等活動,使之成為市民接受法律熏陶的主要渠道。三是開展法治網絡宣傳。積極建設法治網站,將網站作為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實現資源共享,整體聯動,適時鏈接,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四是其他多媒體的全方位宣傳。

2、以十大法治文化宣教群體為抓手,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一是建設國家公務員法治文化。對公務員采取定期進行法律法規的培訓,具體法律實務的操作演練等措施,來提高公務員的執法、守法水平。二是建設法治文化機關。在各機關,以“公平、正義”為主題,與創建學習型機關、服務型機關相結合,廣泛深入開展“法律進機關”活動,打造富有機關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法治文化。三是建設軍營法治文化。四是建設法治文化社區。在社區(村),建立完善法治文化宣傳欄、法制閱覽室、法律援助(服務)室、法制學校等傳播陣地,充分發揮法制宣傳員、社區志愿者以及社團組織作用,以“法律進社區”為載體,開展法治文化系列活動。五是建設校園法治文化。在義務教育學校、大專院校,充分發揮學校主渠道作用,深入開展法治文化進校園活動,組織開展青少年法制夏令營、法制小故事講演、法制漫畫創作比賽、法制影視觀摩、模擬法庭等活動,不斷創新校園法治文化載體,增強互動效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法制教育環境。六是建設企業法治文化。對各種性質的企業,以市場經濟發展為根本動力,與企業依法自治、誠信建設、創建和諧勞動關系相融合,通過設立律師事務部、法律顧問以及配備法制宣傳專職干事、法制宣傳員等舉措,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進企業”等法律服務活動,激發企業法治文化的生機與活力。七是建設法治文化廣場。結合城市建設規劃,著力打造法治文化廣場,并以此為依托,以群眾性文化活動為載體,定期舉辦法制展板巡展、法治文藝演出,定期組織執法人員開展法律法規咨詢、發放法治文化宣傳品、依法維權等集中服務活動,使廣大市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教育。八是建設法治文化街區。在城區人口集中街區或商業街,因勢利導地利用電子顯示屏、廣告燈箱、公交候車亭、警務幕墻、宣傳畫廊、宣傳橫幅等開展法治文化的宣傳,通過定期開展法制宣傳、法律服務等活動,形成濃郁的法治文化氛圍,建立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街區。九是建設鄉鎮法治文化。借助原有設施,大量注入法治元素和文化特色,以古今法治人物石刻,法治名言警句、誠信格言壁刻、地雕,法治對聯,法治書畫展等形式,開辟法治文化景觀路,搭建“法治文化大舞臺”。十是建設家庭法治文化。夫妻之間互相督促做守法公民,做廉潔干部,對孩子要從小賦予法律基本常識教育。以打造社會的法治文化氛圍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從事物發展的客觀方面,即從法治中國建設的外因方面,包括法律制度的創設、執行機制、監督機制等做好硬件運行機制的完善、暢通,使得法治中國建設有抓手。

(三)以吸收、萃取法治文化理念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1、萃取我國傳統的法律文化精髓。西方學者龐德曾說過,中國在尋求“現代的”法律制度時不必放棄自己的遺產。作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很多有用的成分已形成我們民族的一種文化心理,并且也有益于當今的法治文化建設,應當予以保留。同時就文化本身而言有繼承性特點,即文化的發展不能割裂歷史,不能完全擺脫傳統,在改造的基礎上加以利用應當是正確的法律文化歷史觀。

2、吸收國際先進的法治理念。比如方向教授表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標志就是科學配置權力、有效監督權力、正確行使權力。”我國傳統法律文化傳統里沒有這些,得借鑒學習,才能與國際社會接軌,在國際社會享有“法治話語權,法治治理權,法治發展權”。 以吸收、萃取法治文化理念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從事物發展主體的客觀方面,即對我國老祖宗留下的法律文化精髓,古為今用,對國際先進的法治理念外為中用,總體是以文化優化文化,以理論提煉理論,形成更貼切、更實際的適合法治中國建設的法治文化理念,真正讓我們做到“法治自信、自立、自強”,以實現法治中國建設的偉大目標。

(四)以營造互助合作的國際法治文化環境,推動中國的法治建設。如2014年8月14日,在北京舉行亞太經合組織反腐敗高層研討會上,中方建議把追逃追贓作為反腐敗國際合作的重點內容。目前,反腐國際合作正由眾多組織協力推進:一是由國際組織牽頭進行合作,比如國際反貪局聯合會;二是區域性合作,比如亞太經合組織等;三是雙邊合作,即國與國之間的合作。2003年制定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是迄今為止治理腐敗犯罪最為完整、全面并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一部國際法律文件,已有160多個成員國。還可以就法治問題突出的領域,比如青少年犯罪問題,恐怖暴力的問題,環境保護的問題等等,達成國際性的共同應對意向書,營造互助合作的國際法治文化環境,推動中國的法治建設。

參考文獻:

【1】莫紀宏 “法治中國”建設的劃時代意義 檢察日2013.11.27 【2】 蔣傳光

法治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

新浪網 2013-12-16 【3】葛洪義:《法理學導論》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 第347頁

【4】汪習根 法治中國建設的三層解讀

人民日報

2013.08.09 【5】弘揚法治精神 建設和諧江門

百度文庫2009.11.11 【6】探討法律文化在加強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百度文庫 【7】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社會科學網鐘義見2014.6.17

【8】云書海 秦 娟 法治文化的內涵解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建設法治中國練習范文第5篇

摘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中國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重要目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國對于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助推改革走向深入,保障改革平穩進行具有十分重大且深遠的意義。本文從為什么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戰略的發展以及如何依法治國等方面進行了部分討論。

關鍵字:法治中國,深化改革,法制建設,三中全會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法治中國是2013年1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指示中首次提出的一個法治建設新目標。“法治中國”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方略的升級版;是將法治的共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綜合體。“法治中國”進一步指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方向和道路,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

一、為什么要依法治國

歐美等現代化國家法治等比較完善,而在我國由于建國時短且部分歷史原因,導致在改革開放后才正式提出依法治國的戰略。隨著國家經濟和各個方面的發展,要求國家實行依法治國,因為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維護國家穩定以及人民的安居樂業。

實行依法治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改革的目標,但市場經濟絕不僅僅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它是一整套經濟運行的理念和模式,屬于經濟基礎的一部分。因此必然要求改革上層建筑以適應其需要,健全的法制正是適應市場經濟的上層建筑中的核心部分。

實行依法治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提條件。建設精神文明、兩手抓成為黨中央一再強調的工作重點。但是這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成效不彰也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就在于法制建設的不力。搞精神文明的一種常規作法是大力宣傳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號召廣大人民學習。然而,在一個貪污腐化者、坑蒙拐騙者彈冠相慶,誠實守法者吃虧上當的社會中,模范人物有多大感召力令人懷疑。事實上,在一個基本法律規范都得不到尊重的時代,讓人們去學習先進模范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想要搞好精神文明,必須先下大力氣搞好法制建設。

實行依法治國是維護國家穩定,社會長治久安的要求。依法治國就是指按一套相對固定的原則規范來管理國家,從而使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得以在比較穩定的基礎上運行而不致有太大的動蕩。 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法律以及與其相關的法制體系與軍隊、警察一樣是保證社會正常穩定運行的基本機制。而這種機制對于轉軌時期的中國顯得尤其重要。中國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從舊體制向新體制轉化的巨大變革,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利益結構的變遷、國家控制力的減弱,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民族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新貧與新富之間存在著許許多多甚至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貪污腐敗、黑社會等丑惡現象層出不窮。不僅如此,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斗爭也日益激烈和具體化,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則因此變得難以預測。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對秩序的呼喚理應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而在秩序的建立和維護中,法制無疑是唱主角的。

二、依法治國戰略的發展

中國現行憲法,即1982年憲法,為了體現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 2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改變了以往放在“國家機構”之后的慣例。雖然只是次序的調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國家一個基本原則——公民權利優于國家機構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前提,國家機構是用來保障和實現公民權利的工具。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還特別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我國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將過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提法,改變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極其鮮明地突出了對“法治”的強調。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合乎邏輯地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對這一問題長期思索的結果,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現實需要: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還把依法治國作為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內容。

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決定》在10月23號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通過。10月23號,全會閉幕當天已經發布了一個全會公報,與之相比,公報是關于依法治國的大綱和精神要旨的闡述,《決定》則是一部更全面、具體、更有針對性的依法治國路徑圖。

三、如何建設法治中國

堅持以法治為最可靠保障。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及擴大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以法治為最根本手段和最可靠保障。法治中國是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的升級版。在當下中國,法治是提高執政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的可靠教材,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唯一途徑,是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根本保障。

法治中國必須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讓法治成為國民的信仰。法治本質上是規則之治,憲法和法律是一國的根本規則。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國憲章,國之根本法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根據憲法所制定的各種基本法律是國家這一共同體的基本規范準則。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化,亦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威性。只有牢固確立和尊崇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性,才能在國家樹立一個最高的是非判斷標準,才能建立穩定可靠的制度預期,才能引導國民遵守規則、信仰法治。

法治中國必須規范公權力運行,保障私權利實現。制約和規范公權力運行,保障和實現私權利價值是現代法治的兩大使命。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權力由法律所授予,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行。應將權力關進法律化的制度之籠,堅持用法律化的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通過法治化的途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法制的軌道內運行。公權力具有天然的侵犯私權利的屬性,制約和規范公權力運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私權,否則公權力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嚴格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茖W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須通過一個法治的政府才能實現,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依法行政是規范公權力運行,保障私權利實現的首要保障。當前社會矛盾多發,信訪不斷,多與依法行政不到位有關。只有堅持依法行政,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社會矛盾,最大程度地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依法行政也是創新社會治理所必須遵循的根本準則。不管何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方式,包括新型的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機制,皆代表國家對社會管理的方法或者態度,都涉及到公權力的運用,因此必須堅持依法而為;未得到法律授權的任何公權力運用都是非法的, 3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花錢買平安”、“擺得平就是水平”都是非法治的權宜之計,應予以堅決摒棄。

法治中國必須強化司法權威,保障司法獨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以維護人民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是公平正義實現的最后一道關卡。當民眾普遍感到公平正義難以獲得的時候,將導致社會不穩。理想的法治狀態下,一切糾紛皆可通過司法獲得解決,民眾能夠從司法獲得最后的公平正義。司法要承擔守護民眾公平正義的使命,要求司法必須有權威,強化司法權威是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司法權威來源于獨立和公正,應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下大力氣根除制約司法權依法獨立運行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司法權依法獨立運行與堅持黨的領導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就是對黨和人民意志的最好貫徹和落實。目前存在諸多如“信訪不信法”等消減司法權威的不利因素,亟需得到糾正。

現今,我們正面臨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這是巨大挑戰,更是推動中國繼續美好前行的重大戰略機遇。當前形勢和任務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堅持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改革總體推進方略。法治中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支撐,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參考文獻:

建設法治中國練習范文第6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綜觀中華文明,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之一。當今時代,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就要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和精髓,以傳統文化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中國傳統文化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資源汲取??倳洀娬{,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我們研究借鑒中華文明中的傳統文化精華,可以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最根本、最基礎的就是幫助建立起一種法治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維方式,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因此我們應當汲取我國傳統文化中符合法治中國建設的精華。比如仁愛、誠信、孝悌、禮義、廉恥,以及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理念中保護環境和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完全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價值取向。傳統文化中這些深入人心的精華,值得我們研究、繼承、創新,使之為我們正在進行的法治中國建設所用。例如儒、釋、道思想主要著眼于調整社會道德倫理、人的內心信念,法家思想則著重于調整社會外在關系、人的外部行為。法家思想在更大意義上是一種治國理政的學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基本思想的源頭,其學術主張的精華部分不失為法治中國建設的思想盛宴。

上一篇:洪澇災害原因分析范文下一篇:教研活動培訓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