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洪澇災害原因分析范文

2023-09-23

洪澇災害原因分析范文第1篇

1白洋淀洪澇災害對水生植物產品的經濟影響

在我國的白洋淀區域, 其主要的資源就是蘆葦, 由于白洋淀日照充足, 營養豐富, 使得蘆葦的生長尤為繁茂, 而當地所生產出的葦席也較為柔滑和光潔??梢哉f, 白洋淀的優秀自然環境推動了其水產品的生產和發展。就研究數據可以了解到, 我國在建國初期到1962年, 白洋淀蘆葦填的總量超過了11萬畝, 但是在1963年, 由于白洋淀水位的上升, 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洪澇災害, 大部分的蘆葦都受到了影響, 大面積的蘆葦死亡, 在1964年, 蘆葦田的總量下降到3.9萬畝, 而在隨后, 蘆葦田的總量逐漸開始恢復, 到20世紀80年代, 蘆葦田總量已經超過了7.5萬畝。而在2012年中期, 白洋淀出現了小型洪水災害, 又使得白洋淀區域的蘆葦產量出現了嚴重的下降。

除了蘆葦以外, 菱角、蓮藕、雞頭等也是當地主要的水產植物。其中菱角是白洋淀區域的一大植物類經濟特產, 菱角多為野生植物, 其年產量一般在90萬公斤左右, 而種植面積也在1.4-1.5萬畝之間, 而在近年來, 由于白洋淀水位的上升, 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 從而使得菱角的單產量出現不穩定的狀態, 并且菱角的種植面積隨之縮小, 這就使得菱角的年產量直線下滑, 就目前來說, 白洋淀菱角的年產量一直處于2.5萬公斤以下, 由此可以看出, 洪澇災害對白洋淀的水產品經濟體系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

2白洋淀洪澇災害對牧漁業的影響

白洋淀的魚蝦種類較多, 僅魚類就有十幾種, 其中魚類以優質鯉科魚類為優勢類群, 鯰科、鰍科、鱧科和鲅科次之;此外, 尚有溯河魚類, 如鯔科、鰻鱺科等和順河入淀魚類如魴魚、青魚、魴魚和草魚等。而魚蝦的產量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水位的影響。一般來講, 每遇旱年魚蝦生產則下降。魚蝦產量的高峰值和低谷值, 總是分別對應著白洋淀水位的高峰值和低谷值, 有時年度一致, 有時則滯后一年。例如, 安新縣1955年魚蝦產量達到885萬公斤, 創造了歷史的最高紀錄, 而此時恰巧對應著白洋淀水位1954-1956年的豐穩期。1959年和1964年的另兩個高產年, 又對應著同年或前一年的豐水水位。而1953、1957、1962年的三個魚蝦產量低谷, 則同時分別對應著白洋淀水位的三個低谷。自1965年以后, 白洋淀水位明顯下降, 白洋淀魚蝦產量也就跌落下來。1970-1972、1978-1981年這兩個相對的豐水期, 魚蝦產量也有回升, 年產量達千噸以上, 又形成另兩個“小高峰”, 但已不可與50年代的高峰同日而語了。至于1983年干淀以后, 魚蝦產量更是微不足道了。再例如2012年, 白洋淀上流區域來水量突然增加, 使得白洋淀下游的水體環境出現了轉變, 白洋淀部分水域出現水位上漲現象, 從而出現了小型的洪水災害, 導致將近2000畝水域內的魚蝦大量死亡, 同時也使得白洋淀區域內的多數養殖戶出現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3白洋淀洪水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洪水對于當地地區經濟的發展有著嚴重的影響, 白洋淀洪水也不例外, 就我國1963年與2012年白洋淀洪水變化的情況可以了解到, 洪水災害直接作用于地區經濟, 對于地區經濟有著嚴重的影響作用。我國白洋淀地區的經濟產業主要以魚蝦產業和蘆葦產業為主, 而這兩種產業的發展, 受到白洋淀水位高低情況的影響, 具體見表1。

4白洋淀洪澇災害防治措施

4.1搞好水利基本建設, 保護生態環境

對于白洋淀來講, 加強水利基礎建設, 不但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 也是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措施。因為只有搞好水利基本建設, 才能防止洪澇災害影響到各種經濟產物的生長, 從而實現白洋淀地區經濟的穩步發展。

4.2完善防災減災預警評估系統

深化對白洋淀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的認識和理解, 設計出綜合評價防災減災能力的總體架構, 有針對性地進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在此基礎上, 加強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的總體建設, 建立健全的防災減災預警評估系統, 包括預防與應急措施能力評估分系統、監測與預示警報能力評估分系統。

4.3構建合理指標體系

白洋淀地區應當構建合理的洪澇災害評價指標體系, 并充分發揮該評價指標體系的各種功能。收集與白洋淀洪澇災情以及防災減災情況相關的多種數據, 將數據加以歸納整理, 充分發揮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描述與反映功能。

5結論

綜上所述, 我國白洋淀區域在近年來水位出現了上漲的現象, 造成洪澇災害的產生, 而洪澇災害的出現, 使得白洋淀地區的漁業發展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由于白洋淀地區的人們主要依據白洋淀來進行經濟發展, 因此, 白洋淀出現洪澇災害, 對于人們的經濟收入有著很大的影響, 為了有效保障人們的經濟收入, 就需要根據當地的狀況, 采取有效的洪澇災害監控措施, 以保障白洋淀經濟的穩步發展。

摘要:白洋淀是我國華北平原上的一道美麗風景, 其水域遼闊, 物產豐富, 光照充足, 營養全面, 是我國漁業和葦席業發展的最佳場所, 由于白洋淀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以及豐富的物產, 使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經濟體系。而在近年來, 隨著白洋淀水位的不斷上升, 使得白洋淀洪澇災害頻發, 對白洋淀的經濟體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本文就白洋淀洪澇災害經濟影響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僅供參考。

關鍵詞:白洋淀,洪澇災害,經濟影響

參考文獻

[1]曹瑋, 肖皓.基于CGE模型的極端冰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J].自然災害學報, 2012 (5) .

[2]張鵬, 李寧, 劉雪琴, 吳吉東.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洪澇災害間接經濟損失定量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12 (4) .

[3]鄧睿清.白洋淀濕地水資源—生態—社會經濟系統及其評價[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 2011.

[4]崔巍, 陳文學, 白音包力皋, 陳興茹.中小河流洪澇風險評估及研究——以哈爾濱地區為例[J].中國水利, 2013 (4) .

洪澇災害原因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洪澇災害,特性分析,渾河流域

1 流域概況

渾河發源于清源縣灣甸子鎮滾馬嶺, 總流域面積為11480km2, 河長415km, 山丘區占總流域面積的67%, 平原區占33%。渾河支流多集中在沈陽以上的中上游河段, 流域面積大于100km2的支流有25條。1958年8月, 在渾河干流章黨建成大伙房水庫, 總庫容21.87億m3, 對渾河洪水起到重要調節作用。渾河流域屬于季風性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在550mm~900mm之間, 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2 洪澇災害

從1888年以來, 渾河就發生洪澇災害50余次。僅1949年以來的50年間, 1951、1953、1954、1960、1964、1971、1975、1985、1986、1994、1995及2005年都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

3 洪澇災害基本特點

3.1 周期性

渾河流域所處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以及大氣環流的影響, 降水量的豐、平、枯交替具有水文周期性變化規律。一般呈現出60年左右為一大周期, 11年左右為一小周期。

3.2 不重復性

形成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是降水和下墊面, 而在造成不同強度、范圍、歷時的降水背后是眾多的、隨時變化的氣象因子, 在眾多的氣象因子的背后還有地球自身的運動和能量轉換、太陽對地球的作用、地球與月球的相互作用等等。這些影響因素在不停的變化著, 相互作用著, 造成了水旱形成的復雜背景, 表現出明顯的隨機性和不重復性。

3.3 區域季節性

渾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720mm, 區域分布東部多, 可達1000mm;中部通常有700mm;西南部少, 只有600mm~700mm。每年的降水量, 有60%集中在夏季, 秋季約占20%, 春季占15%, 冬季只占5%左右。

3.4 連續性

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 渾河流域遭遇暴雨洪水的多發年代。如:1951、1953、1954年發生較大洪水, 1960年渾河發生歷史特大洪水。20年中有7年發生大洪水;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 降水偏少且年際間變化幅度較小, 幾乎沒有歷史特大洪水發生, 僅1971、1975年發生2次較大洪水;80代中期之后, 進入了大洪和大旱交替出現的時期, 出現了1985、1986、1994、1995年的特大洪水年和1989、1992、1999年至2002年的特大干旱年;進入21世紀, 轉為豐水段, 出現了2005年大洪水。

4“2005.8”暴雨洪水分析

4.1 暴雨

2005年8月12日14時至14日8時, 渾河流域降大到暴雨, 局部降特大暴雨, 降雨量在70mm~280mm之間。其主要特點:一是雨量集中、范圍廣、總量大。此次降雨量大于50mm的籠罩面積占降雨總面積的86%, 大于100mm的占38%。大伙房水庫以上平均降雨量149mm, 最大點雨量三塊石站285mm, 為有資料記載以來第2位;大伙房至沈陽區間平均降雨量137mm, 最大點雨量夏家站274mm, 為1995年以來最大雨量。二是暴雨強度大、歷時短。渾河流域夏家站最大二日降水274mm, 超500年一遇;四道河子最大一日降水173mm, 達百年一遇;北口前最大3小時降水105mm, 最大1小時降水100mm, 均超千年一遇。另據調查, 局部地點3小時降雨量達300mm, 為有水文記錄以來第一次。三是強降雨主要發生在山丘區。強降雨主要發生在大伙房水庫以上及東州河和李石河等中上游山丘區, 均屬泥石流和山地災害易發地區。

4.2 洪水

8月13日13時, 渾河北口前水文站出現3500m3/s的洪峰流量, 13日19時大伙房水庫最大入庫洪峰流量6040m3/s, 大于20年一遇。渾河支流東洲河東洲水文站14日1時出現1270m3/s的洪峰流量。14日1時渾河干流撫順水文站出現2100m3/s的洪峰流量, 14日3時48分沈陽水文站出現3690m3/s的洪峰流量, 14日14時黃蠟坨水文站出現3200m3/s的洪峰流量, 17日17時邢家水文站出現2180m3/s的洪峰流量。

本次洪水主要特點為:來勢迅猛, 峰高量小, 上漲歷時快, 持續時間短, 造成危害大。

4.3 洪水等級

大伙房水庫最大入庫洪峰流量6040m3/s, 大于20年一遇設計入庫流量 (5650m3/s) , 小于50年一遇設計入庫流量 (7760m3/s) ;最大三日洪量7.15億m3, 大于20年一遇設計洪量 (6.85億m3) , 小于50年一遇設計洪量 (9.04億m3) ;綜合考慮為大洪水。

4.4 洪水預報調度

在抗御“2005.8”洪水中, 如果沒有大伙房水庫錯峰, 沈陽站洪峰將達到8000m3/s, 而實際只有3690m3/s, 大伙房水庫為渾河沈陽水文站削減洪峰54%。由于大伙房水庫在洪水發生前預泄了5.03億m3迎洪水量, 使得洪水調度的實施和河庫聯合調度, 水庫錯峰、削峰作用十分突出, 大大減輕了下游河道防洪壓力, 實現了水庫防洪減災效益的最大化。

5 防災減災對策

5.1 繼續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建設

完成未達到規劃標準的大江大河堤防加固任務, 使主要河流具有較高的防御能力;對重要中小河流進行治理, 使其發生一般洪水時不成災;有計劃地對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消除隱患;根據輕重緩急進行河道險工治理及沙基沙堤防滲處理;研究和解決下游河道淤積問題;加強分蓄洪區的研究和建設;重視和解決好城市防洪問題。

5.2 加強防洪非工程體系建設

加強水文監測、信息采集、通訊傳輸、數據處理、決策支持系統建設, 增加現代科技含量, 提高自動化水平;優化水庫、河道洪水調度系統, 發揮工程防洪最大效能;加強防洪工程和設施的管理。

5.3 政府要增加水旱災害防治經費投入

水旱災害防治體系建設的投入應該與國民經濟發展作同步增長, 應該有個適度的比例?,F有水旱災害防治體系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甚至還難以抵消自然環境變化和人為的破壞性影響所造成的防汛抗旱能力衰減, 尤其是防汛抗旱非工程體系建設更是缺少投入。因此, 極需提高水旱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投資強度, 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6 結語

通過渾河流域洪澇特性和“2005.8”暴雨洪水分析, 對于掌握該流域暴雨洪水形成的條件和變化規律, 掌握河庫聯合調度形成的不同量級洪水組合規律及對河道危害程度是十分有益的。在暴雨洪水分析的基礎上, 如何實施防洪減災, 提高暴雨洪水科學防控能力, 實現從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轉變, 將是今后深入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遼寧省1995年大洪水[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洪澇災害原因分析范文第3篇

洪澇災害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從世界范圍來看,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 洪災損失約占40%, 其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均居各類災害之首。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多發的國家, 我國洪水災害威脅最大的河流依次為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珠江、遼河、松花江。這些流域占全國國土面積的44.5%, 人口占88%, 耕地面積占80%。該地區中下游是我國人口最集中, 社會經濟最發達的區域, 這些地區地面高度都在洪水水位以下。

一、港口的特點

港口是運輸網絡中水陸運輸的樞紐, 是貨物的集散地以及船舶與其他載運工具的銜接點;它可以提供船舶靠泊、旅客上下船、貨物裝卸、儲存、駁運以及其他相關業務。港口范圍由明確的水域和陸域構成。

1. 綜合物流化

港口正趨向發展成為“綜合運輸物流中心”, 成為商品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現代物流中心。大多數重要港口均位于海、陸、空三位一體運輸方式的交匯點上, 其商品原材料從開采到生產加工、配送營銷, 直至廢物處理可形成一條典型的“物流”供應鏈。它集裝卸、轉運、倉儲、拆裝箱、管理、加工和信息于一身。這就需要港口的水路運輸與陸地上的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等運輸方式結合起來, 形成一個運輸體系。

2. 操作機械化

現在港口物流作業中所使用的一些機械設備都是機械化的。由于水路運輸的貨物體積或重量都很大, 尤其是集裝箱運輸, 而人工裝卸和搬運的效率會很低, 因此, 在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 選擇機械化設備是必然的。此外, 像立體倉庫, 自動分揀系統等設備的造價是非常高的。

3. 管理信息化

一個港口的現代化程度如何, 發展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化管理。因為大型船舶的營運成本很高, 其接卸港口必須具備全天候進出、快速裝卸、通關、集疏儲運與配送等綜合能力。而所有這一切都要靠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作后盾。信息技術能夠順利地發揮作用, 靠的是可靠的硬件設備。

二、洪澇災害對港口的影響

洪澇災害對港口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既有有害的一面, 也有有利的一面。

1. 對港口基礎設施的影響

洪澇災害首先會對港口的基礎設施造成一定的破壞。一些外置的和放置位置較低的設備容易受洪水浸泡以至生銹甚至損毀。

洪澇還會對通信網絡造成破壞。

2. 對港口運作生產的影響

在發生洪澇災害時或者之后的一段時間里, 公路運輸可能會中斷, 企業的貨物運輸方式便會傾向于選擇水路運輸。這樣, 就增加了港口的作業量, 使港口工作人員和機械設備的持續工作時間加長, 相應的人員休息時間減少, 機械設備的維修護理時間減少。由于持續的工作, 會導致工作人員工作效率降低, 機械設備的故障率上升。

港口發展成為物流中心之后, 必然把一部分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納入到物流中心里面, 而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很大, 因此, 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的受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物流網絡的運轉。運輸網絡的中斷, 導致港口貨物的積存, 這樣, 需要港口花費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安置貨物與管理。

洪澇災害可能會使港口封航或者碼頭淹沒。在這種情況下, 會使得港口企業的作業量下降, 經濟效益降低。

3. 對港口存儲貨物的影響

洪水來臨時, 對港口存儲的一些貨物, 尤其是未及時轉運至干燥安全地點的貨物與要求防水防潮的貨物, 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對這些貨物安置不妥, 就會對港口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 洪災亦對港口有有利的一面。就是當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等其他運輸受洪災影響不能正常運輸時, 一些企業就會選擇水路運輸。這樣, 港口企業的運輸量會有所增加, 使得港口企業的經濟效益有所提高。

三、港口的應對策略

在人類與洪水的長期斗爭中, 人們逐漸認識到洪水災害是不可避免的, 人類的積極防御只是減少洪水損失的程度。因此, 人們在千百年來的治洪實踐中, 逐漸改變單純的治洪同時, 調整經濟發展的思路, 使人類適應洪水規律。

1. 港口正常運營時期

在港口規劃建設階段, 要做好江河的水文等調查, 在建設項目時, 要做到高標準、高質量, 保證港口建設成之后, 能度汛安全。

在港口建設初期, 要同時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防洪抗洪制度和措施。如利用電子通訊技術和遙感遙測技術, 建立高科技洪水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 為防洪抗災提供技術保障, 以減少洪澇災害損失。根據水位和水的流速等水文資料建立預警等級。每一級, 要有每一級相應的明確的操作規范。此外, 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 建立和完善洪泛區的管理制度, 健全緊急撤退措施, 健全就地避洪等措施。

正常運營時期, 要注意對工作人員的防洪知識培訓和防洪演習。要抓住1988年大洪水的教訓, 加大《防洪法》的宣傳力度。此外, 要配合航道管理部門, 做好對港口所處的附近河道的治理工作。

在洪水來臨前, 首先, 要做好洪水險情的預測工作, 做到對險情的完全掌握。其次, 根據險情預報, 在必要時, 通過建立的物流網絡安排貨物及時運送;未運走的貨物, 要妥善安置, 尤其是要求防水防潮的貨物, 要置于倉庫的高層或者轉運至干燥安全的場所。

2. 遭遇洪澇災害時

倘若港口遭遇了洪澇災害但是還不至于停業時, 更要加強港口的管理, 主要是人員的管理, 確保港口人員與財產安全。在人類防洪減災的歷史進程中, 擠占洪水出路以求得一時的經濟發展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 這種無節制的行為已經導致了嚴重的后果。減少總體災害損失要在科學地完善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 依靠社會的自我約束機制來實現。洪水管理不僅是采取措施約束洪水, 更重要的是約束人類的奢望, 限制人類的有害行為。

洪災時, 在港口生產過程中, 特別注意工作人員的作息時間安排與調整, 以及機械設備的維護管理, 以保證港口的工作效率。

洪災時, 要確保通訊網絡的可靠性。通訊的暢通, 可以保證港口與外界的聯系, 包括求救, 人員與貨物的輸送轉移。

3. 遭遇洪澇災害之后

在洪災過后, 對港口的各個環節進行檢查, 對受災受損的及時處理和修復。首先, 核查人員。對在防洪抗洪過程中工作有突出表現的人員進行表彰或者獎勵;對在防洪抗洪過程中, 違法違紀的人員進行處分或者辭退。

其次, 檢查港口的基礎設施。由于洪水的長時間浸泡和沖刷, 可能會造成一些基礎設施的損毀, 尤其是那些受損嚴重的和對港口安全生產造成威脅的設施, 要重點修復或是重建。

再次, 對于一些機械設備, 尤其是那些露天放置的機械設備進行檢修。這些設備雖然可靠性比較高, 但是由于長時間的閑置和處于潮濕的環境中, 必須要檢修, 以確保能繼續安全運轉。

四、結語

洪澇災害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但是洪澇災害又是無法避免的。因此, 我們平時要做好預防工作, 把港口的日常工作做好的同時, 要積極響應國家治理水土流失的政策與方針, 逐步改善生態環境。

洪澇災害原因分析范文第4篇

1流域內基本情況

班臺以上流域所在區域位于北亞熱帶到暖溫帶的過渡區,屬于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氣候,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共同特點,季節變化分明,氣候溫和,雨量比較充沛,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旱澇災害頻繁[1]。

流域下游平坦低洼,為河間沖積平原和低平洼地,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32~41m,地勢上西北略高,東南稍低,呈微傾斜狀,坡度在1/5 000~1/4 000,最高在西部黃樓鄉前李莊,海拔44.1m,最低點在東部練村鎮秤灣,海拔30.6m。由于地形、河道及氣候等影響,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發,基本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是洪澇災害最嚴重地區之一,是班臺站預警預報子系統研究范圍,邊界是小洪河五溝營以下、汝河宿鴨湖水庫以下至班臺區間,流域面積5 227km2。

2流域內工程情況

洪汝河下游主要水利工程是蛟停湖滯洪區,該滯洪區位于平輿縣、新蔡兩縣交界處汝河南岸,設計滯洪水位41.48m,相應滯洪量0.58億m3。其中耕地0.33萬hm2,人口2.40萬人。進洪閘共4孔,高6m、寬6m,設計進洪流量300m3/s;退水閘共2孔,高5m、寬5m,設計泄洪流量200m3/s。

班臺上游15km處汝河上建有攔河閘1座—河塢攔河閘,該閘位于新蔡縣城西南10km,設計標準為二十年一遇,設計防洪水位38.90m,興利水位34.76m,調節總庫容0.628億m3。設計流量1 800m3/s,校核流量2 300m3/s。

小洪河五溝營以下至班臺無控制性水利工程,主河道通過近期治理,防洪標準有了明顯提高,由原來的不足五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汝河宿鴨湖水庫以下河道防洪標準接近二十年一遇。

3暴雨洪水特性

副熱帶高壓北移或南退形成的切變線和低渦影響本區域降雨,臺風也是形成該流域暴雨的成因之一。流域內大暴雨一般出現在6-8月,但最早于5月底,最晚于11月初也出現過。較大暴雨都出現在7-8月。暴雨主要特點是強度大、歷時短、雨量集中,連降暴雨歷時一般不超過48h。降雨持續時間多為1~3d。多年平均降雨量920mm,其中汛期(6-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

由于降雨的時空分布不均,致使洪汝河流域下游易形成較大洪水。該區域以平原和洼地為主,河道狹窄,河道比降很小(1/7 200),尤其是小洪河,河道行洪能力很小,遠遠滿足不了適時下泄洪水的需要;班臺以下大洪河行洪能力也很小,加上大洪河分洪道,河道行洪能力也只有十年一遇(近期治理工程完成后),成為洪汝河流域出口的瓶頸。因此,洪汝河流域下游洪水漲落緩慢,洪水歷時一般為10d左右,漲峰段為3d左右,遇到連續降降雨的情況下,洪水歷時可達1個多月甚至幾個月。

4洪水預報方案

五溝營、宿鴨湖水庫至班臺區間流域內選用報汛站14個,分別是楊莊、五溝營、廟灣、新蔡、桂莊、沙口和班臺7個水文站及賀道橋、上蔡、和孝、西洋店、正陽、汝南埠和李橋7個雨量站,站點分布基本均勻。選用1963-2012年資料系列,資料完整可靠,且流域情況變化不大。

利用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2002年出版發行的《淮河流域淮河水系實用水文預報方案》中班臺水文站預報方案部分,并補充了2012年以來的實測洪水點子,方案合格率78.1%,為乙等方案。在進行區間洪水預報的同時,考慮宿鴨湖水庫及老王坡滯洪區的泄洪,3處洪水合成后即為班臺站洪水預報。

5洪汝河流域下游班臺洪澇災害預警預報

根據流域實時降雨監測情況,利用上述預報方案進行洪水預報,再根據預報洪水及上游水庫泄水進行洪水合成,從而得到洪水總量、最高水位、最大流量等。再根據洪汝河流域下游農村和城鎮居民分布、工礦企業分布、地形貌等情況,預測洪澇災害程度,包括受災人口、面積、災害損失等;同時提供工程出險情況、洪水淹沒范圍、洪水行進路線、需要轉移的人口等。所有信息經專家會商后對防汛指揮部門發出預警預報,供防汛決策使用。

根據淮委規劃設計院《大洪河近期治理規劃》,排澇標準為三年一遇,相應設計排澇流量為1 400m3/s。利用這一標準,通過對近幾十年10多次洪水分析(采用班臺站資料),分解出澇水總量、排澇歷時等,建立了洪水總量(凈雨深)與排澇歷時、洪水總量與內澇積水量之間的關系(見表1和圖1、2)。通過點繪分析,這兩種關系相關程度較好,可繪制成單一線,通過相關檢驗,符合規范要求。

根據班臺以上流域實測降雨資料,對流域降雨進行頻率設計,再通過預報方案查出各種頻率下設計凈雨(最大3d)。通過與歷史洪水對比,找出與之相近的災害損失,作為該頻率下洪災損失,并建立關系曲線(見圖3)。通過關系線可預報各級洪水災害損失(已包括滯洪區內損失)。

再根據蛟停湖滯洪區汛期調度運用計劃,洪汝河流域下游洪水影響范圍調查情況來計算出洪汝河流域下游洪災綜合淹沒損失情況,考慮到社會經濟在逐步增長,人口在逐年增加,據統計洪汝河流域下游經濟增長率為4%,人口增長率為1.3%。根據以上分析,具體預報預警如下(見表2)。

①當預報班臺以上來水小于三年一遇時,小于洪汝河流域下游除澇標準,基本無洪澇災害發生。

②當預報班臺以上來水達到五年一遇時,流域最大三天凈雨深達到120mm,在上游水利工程的調節下,班臺最大流量1 560m3/s,大于河道除澇標準(1 350m3/s),內澇積水7.31億m3,需要排澇時間150h,淹沒耕地2.07萬hm2,受災人口23.8萬人,綜合經濟損失2.49億元。受災區域主要位于平輿、新蔡、正陽三縣沿河洼地,三縣所占比例為分別為44%、40%、16%。

③當預報班臺以上來水達到十年一遇時,流域最大三天凈雨深達到181mm,在上游水利工程的調節下,班臺最大流量1 930m3/s,大于河道除澇標準,內澇積水12.53億m3,需要排澇時間241h,淹沒耕地7.47萬hm2,受災人口83.3萬人,綜合經濟損失8.72億元。受災區域主要位于平輿、新蔡、正陽三縣沿河洼地,三縣所占比例為分別為44%、40%、16%。

④當預報班臺以上來水達到二十年一遇時,流域最大三天凈雨深達到232mm,在上游水利工程的調節下,班臺最大流量2 720m3/s,大于河道除澇標準,內澇積水17.23億m3,需要排澇時間295h,淹沒耕地15.47萬hm2,受災人口141.7萬人,綜合經濟損失18.56億元。受災區域主要位于平輿、新蔡、正陽、汝南和上蔡五縣,五縣所占比例為分別為36.6%、35.8%、23.7%、3.4%和0.5%。

⑤當預報班臺以上來水達到五十年一遇時,流域最大三天凈雨深達到286mm,在上游水利工程的調節下,班臺最大流量3 650m3/s,大于河道除澇標準,內澇積水21.58億m3,需要排澇時間329h,淹沒耕地24.12萬hm2,受災人口184.6萬人,綜合經濟損失28.94億元。受災區域主要位于平輿、新蔡、正陽、汝南和上蔡五縣,五縣所占比例為分別為28%、33%、18%、2%和19%。

⑥當預報班臺以上來水達到百年一遇時,流域最大三天凈雨深達到325mm,在上游水利工程的調節下,班臺最大流量4 740m3/s,大于河道除澇標準,內澇積水24.97億m3,需要排澇時間350h,淹沒耕地33.67萬hm2,受災人口232.2萬人,綜合經濟損失40.4億元。受災區域主要位于平輿、新蔡、正陽、汝南和上蔡五縣,五縣所占比例為分別為27%、29%、15%、4%和25%。

⑦當預報班臺以上來水達到五年一遇時,立即向防汛指揮部門發出一級預警信息;達到十年一遇洪水時,立即向防汛指揮部門發出二級預警信息;出現二十年一遇洪水時,立即向防汛指揮部門發出三級預警信息;達到五十年一遇時,立即向防汛指揮部門發出四級預警信息;超過五十年一遇時,立即向防汛指揮部門發出五級預警信息。當發生上述洪水時,立即向駐馬店市防汛指揮部發出預警信息,洪汝河流域各縣及大型水利工程管理局要做好充分準備,按照省防指調度命令,進行洪水調度。同時,通知下游沿河各縣防指做好抗洪搶險準備,并啟動相應級別的防洪預案。

摘要:根據流域實時降雨監測情況,利用預報方案進行洪水預報,根據預報洪水及上游水庫泄水進行洪水合成,從而得到洪水總量、最高水位、最大流量等。再根據洪汝河流域下游農村和城鎮居民分布、工礦企業分布、地形貌等情況,預測洪澇災害程度,包括受災人口、面積、災害損失等;同時提供工程出險情況、洪水淹沒范圍、洪水行進路線、需要轉移的人口等。所有信息經專家會商后對防汛指揮部門發出預警預報,供防汛決策使用。

關鍵詞:洪汝河流域下游,班臺水文站,洪澇災害,預警

參考文獻

洪澇災害原因分析范文第5篇

1 建國以來沿淮流域洪澇災害情況

據歷史資料統計, 在1954~2007年的53年間, 沿淮河南段共發生較嚴重的初夏澇4次, 平均約13.5年一遇;7~8月發生的較嚴重的夏澇年份有17次, 平均約3年一遇。沿淮行蓄洪每次因外水頂托, 內澇不斷發生或加重, 由于內水主要靠自流外排, 外水稍高時就要關閉排水閘門或涵洞, 此時即使較正常的降水也會引起內澇, 造成“關門淹”。外洪內澇的危害是嚴重的。有的年份洪水滯留時間長達1個月, 受自然降水的影響, 洪水往往時漲時落, 影響區受淹農田常常幾種幾淹。僅2007年, 上、中游流域受災面積就高達66.67萬公頃, 直接經濟損失200億元。

2 沿淮洪澇多發的成因

2.1 歷史因素

古代淮河水系, 大體上是獨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許多支流組成。據史料記載, 元代之前, 黃河曾有數次侵奪淮河流域, 但為時較短, 對淮河流域改變不大, 到了元、明兩代, 由于建都北京, 為了維護大運河南糧北運的任務 (即漕運) , 在治河策略上, 對黃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 阻黃河北決, 迫使南行, 造成黃河逐漸以南流入渦、潁為主, 或經徐州南下奪泗奪淮為主的局面, 淮河水系也因此受到擾亂, 水災日益頻繁。直到清咸豐5年 (1855年) 黃河在河南蘭陽 (現蘭考) 銅瓦廂決口北徙, 才最后結束了黃河奪淮的局面。

黃河奪淮的結果直接造成淮河入海故道被黃河淤廢, 從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 被迫從洪澤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豫東、皖北和魯西南等平原地區的大小河流, 都遭到黃河洪水的襲擾和破壞, 造成排水不暢, 水無出路。由于抬高洪澤湖水位和抬高干流中游河床, 使原來暢流入淮的支流, 形成背河洼地。

2.2 地形因素

2.2.1 落差不均衡。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 流經河南、安徽, 至江蘇揚州的三江營入長江, 全長約1 000km, 總落差200m。而從源頭到淮濱的上游360km河段, 落差就有170m之多, 占總落差的89%。由于中下游地勢平緩, 洪水下泄十分緩慢。

2.2.2 支流特別多。

淮河上中游水系呈不對稱的扇形分布, 支流眾多, 均發源于山區和丘陵區, 源短流急, 較大的支流有潁河、沙河、洪河、汝河、渦河、西淝河、澮河、沱河等, 其中潁河長557km, 是淮河最大的支流。這些支流多系平原河流, 河道平直, 水流緩慢, 徑流量季節性強, 上、中游冬、春季常斷流, 夏、秋季暴雨時河水猛漲, 甚至溢出河道形成澇災。南側支流短而少, 均源于大別山區, 系山地河流, 徑流量大, 是淮河水的主要來源, 主要有浉河、史灌河、淠河、池河等, 自南向北流入淮河, 河床比降大, 水勢湍急, 徒涉困難。每降暴雨, 眾多支流很快將廣大地區內的地表水匯入淮河主干道, 勢必造成巨大壓力。

2.3 氣候因素

淮河干流及其支流上游的桐柏山、伏牛山、大別山, 都是夏季暴雨的多發地區。其中伏牛山區, 年平均降水量為1 000mm以上, 大別山區超過1 400mm, 這2個地區也是淮河降水最多的地區。

產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氣系統為臺風 (包括臺風倒槽) 、渦切變、南北向切變和冷式切變線, 以前2種居多。在雨季前期, 主要是渦切變型, 后期則有臺風參與。大范圍持久性降水是由切變線和低渦接連出現而形成。初夏梅雨期長短、雨量的多寡, 基本上決定了淮河全年的水情, 如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連陰雨時間長、雨量多, 形成了全流域性大洪水。查近百年來的臺風資料, 發現臺風路徑遍及全流域, 亦即臺風雨可以影響整個淮河流域。臺風型暴雨的特點是范圍小、歷時短、強度大, 如“75·8”林莊暴雨, 6h雨量830mm, 接近世界紀錄。

暴雨走向與天氣系統的移動大體一致, 臺風暴雨的中心移動與臺風路徑有關, 一般自南向北或自西南向東北移動。冷鋒暴雨多自西北向東南移動, 低渦暴雨通常自西南向東北移動。例如1954年7月幾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渦切變線造成的, 暴雨首先出現在淮南山區, 然后向西北方向推進至洪汝河、沙潁河流域, 再折向東移至淮北地區, 最后在蘇北地區消失, 一次降水過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于暴雨移動方向接近河流方向, 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3 治理措施

3.1 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

針對當前處在河南糧食核心區重大項目建設的歷史機遇下, 要加大淮河流域各支流的治理和沿淮各大、中、小型水庫的再改造, 增強湖 (河) 水的調蓄功能, 提高其生態效益, 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 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為保證沿淮河湖洼地群眾的生產、生活, 可將這部分人集中遷到安全地區建一些小集鎮, 可以通過發展水產養殖和一些小型企業等來增加群眾收入, 也有利于沿淮農民的脫貧致富, 實現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

3.2 大力開展植樹造林, 治理水土流失

環境的破壞和過度耕作, 是造成淮河水災的重要原因。因此, 應鼓勵在淮河流域大規模成片造林, 發展生態農業, 植樹造林可以改善生態環境, 而且經濟效益比種植糧食作物要高。對一些地方也可以進行農田林網化改造, 以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 減少水土流失, 降低水旱災害損失。

參考文獻

[1]徐迎春, 吳永生.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澇致災原因分析[J].治淮, 2007 (4) :11.

洪澇災害原因分析范文第6篇

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與防御

姓名:筱珂

學號:123456789 班級:視傳****

摘要: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關鍵詞:地質災害、泥石流、應急常識、防御

1 地質災害的分類

1.1 地質災害的主要分類方法

1.1.1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劃分為:

(1) 突發性地質災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

(2) 緩變性地質災害

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1.1.2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劃分為:

(1) 山地地質災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 平原地質災害

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1.2 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介紹 1.2.1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1.2.2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1.2.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1.2.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

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1.3 地質災害各災害之間的關系 1.3.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于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巖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至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巖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于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松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略谙蛳禄瑒舆^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于滑坡后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后其高陡的后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1.3.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后,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1.4 地質災害的分級標準

1.4.1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

(1)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

(2)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3)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中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4)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小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2 地質災害的成因與危險性

地質災害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

2.1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2.1.1 采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1.2 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2.1.3 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2.1.4 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載、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2.2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對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進行調查、監測、分析、評估的工作,主要評估地質災害的破壞能力。地質災害危險性通過各種危險性要素體現,分為歷史災害危險性和潛在災害危險性。

2.2.1 歷史災害危險性是指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要素有:災害活動強度或規模、災害活動頻次、災害分布密度、災害危害強度。其中危害強度指災害將活動所具有的破壞能力,是災害活動的集中反映,是一種綜合性的特征指標,只能用災害等級進行相對量度。

2.2.2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評估是指未來時期將在什么地方可能發生什么類型的地質災害,其災害活動的強度、規模以及危害的范圍、危害強度的一種分析、預測。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受多種條件控制,具有不確定性。地質災害活動條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點,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條件、水文條件、植被條件、人為活動條件等。

2.2.3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包括下列內容: (1)闡明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征

(2)分析論證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

(3)提出防治地質災害措施與建議,并作出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結論。

3 地質災害的防御

3.1 地質災害的發生前兆 3.1.1 崩塌前兆

怎樣識別可能的崩塌體?對于可能發生的崩塌體主要根據坡體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的特征進行識別。

通常,可能發生崩塌的坡體在宏觀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較大,或坡體成弧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

(2)坡體內部裂隙發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縫發育,并且切割坡體的裂隙、裂縫即將可能貫通,使之與母體(山體)形成了分離之勢;

(3)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或有崩塌物發育,這說明曾經發生過崩塌,今后還可能再次發生。

具備了上述特征的坡體,即是可能發生的崩塌體。尤其當上部拉張裂縫不斷擴展、加寬,速度突增,小型墜落不斷發生時,預示著崩塌很快就會發生,處于一觸即發狀態之中。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崩塌的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不時偶然聽到巖石的撕裂摩擦聲;出現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現異常。 3.1.2 滑坡前兆

怎樣識別滑坡體是否穩定?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衣表跡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斷它的穩定性如何。

已穩定的堆積層老滑坡體有以下特征: (1)后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2)滑坡平臺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無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緩,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松散坍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跡象;

(4)目前的河水已遠離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巖;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穩定的滑坡一般情況下具有下列跡象: (1)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較長,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臺,面積不大,且不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現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 (4)滑坡體表面有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臺,

參差不齊; (5)滑坡前緣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時有發生,并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

(6)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后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巖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巖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并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動物出現驚恐異?,F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 3.1.3 地面塌陷的前兆

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筑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3.1.4泥石流發生的前兆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況下應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2)豐富的松散物質;

(3)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溝內有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如發現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則可能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隱患,長期降雨或暴雨則可能誘發泥石流。

3.2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種加固工程如支檔、錨固、減載、固化等,并附以各種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簡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體上的裂縫或修地表排水渠。

3.3地質災害的應急避險

避免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就是指主動的躲避與被動式的撤離。對于處于危險區的工程及人員,所采用的方法是:預防、躲避、撤離、治理,這四個環節每一個都含應急防治措施是: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作用;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訂好撤離計劃。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游跑,應向溝岸兩側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的危害是極其大的。因此,

了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掌握預防地質災害發生的科學性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將有助于減少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和減輕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也很重要,它切實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也是一項促進和維護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上一篇:干洗機使用說手冊范文下一篇:建設法治中國練習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