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安全生產法與安全文化論文范文

2023-09-23

安全生產法與安全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要:安全培訓是指以提高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的安全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培訓活動。持續的安全培訓是預防和減少事故最經濟、最有效及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是預防人的不安全行為、確保企業安全發展的首要關口。該文從企業安全培訓現狀及問題、安全培訓現狀解決方式、托管模式探索、托管模式及實踐途徑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旨在為改變企業安全培訓現狀提供解決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安全培訓  現狀及問題  托管模式探索  實踐途徑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afety Training Hosting Mode

近年來,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成績來之不易,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全生產事故頻發多發,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有關資料統計,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1],防控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對策有完善的管理體系、嚴格的規章制度、持續的安全培訓及良好的企業文化,其中持續的安全培訓是預防和減少事故最經濟、最有效及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是預防人的不安全行為、確保企業安全發展的首要關口,加強培訓、大力提升人員素質是推動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的迫切要求。

1企業安全培訓現狀及問題

安全培訓是指以提高安全監管監察人員、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和從事安全生產工作的相關人員的安全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培訓活動。生產經營單位是安全生產首要的主體責任,是落實從業人員安全培訓的責任主體,企業應根據本單位安全生產狀況、崗位特點和人員結構組成,有針對性地制訂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包括經費統籌、教育培訓內容以及組織實施措施等。從近幾年國家開展安全培訓專項監督檢查情況來看,企業安全培訓的現狀及問題有:一是培訓理念仍停留在培訓考核操作層面,未轉變到全面提升企業從業人員素質上來,未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人員素質要求制訂安全生產培訓計劃。二是部分企業未按照規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教育培訓經費,由于經費不足導致員工未接受專業的安全教育培訓,埋下安全隱患。三是培訓造假現象依然存在:從業人員學歷造假、特種作業操作證造假、培訓檔案造假、未嚴格落實脫產培訓、培訓學時不足等。四是培訓質量不高,培訓方式單一,培訓內容陳舊、照本宣科,既沒有及時講解新標準、新技術等要求,也不能激發員工學習積極性,培訓實效性和針對性較差[2]。五是培訓硬件條件差、設施陳舊;培訓師資力量不強、專業結構不合理、部分實操教師實操經驗不夠等。六是企業負責安全培訓的人員人手不足,大多數中小企業未設置專門的安全培訓管理機構和人員,因而對國家安全培訓相關文件要求研究不深、理解不透,即不能協助企業主要負責人制訂有效的安全生產培訓計劃,在培訓組織、培訓方式上也不能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2安全培訓托管模式的探索

安全培訓是提高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和安全操作技能的重要保障。企業具有高安全素質和安全操作技能的從業人員,是保證生產經營活動安全進行的前提。針對目前企業安全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怎么解決才能實現安全培訓在防控人的不安全行為,預防和減少事故上的作用?按照《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的“支持企業購買專業化服務,構建數字化服務平臺,實現包括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生產規劃、生產制造和售后服務在內的全過程管理”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的“鼓勵中小微企業訂單式、協作式購買運用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服務”,筆者認為在企業安全培訓方面,同樣可以借鑒“專業化服務”[3-4]的思路,將企業安全培訓進行委托管理[5-7],充分發揮安全培訓專業機構在培訓教學研究、培訓組織、培訓管理、培訓檔案建立等方面的資源和專業優勢,圍繞國家相關要求的企業應履行的安全培訓主體責任,從全面提升企業從業人員能力素質方面出發,利用專業機構的專業優勢為企業提供安全培訓需求調研與分析、培訓計劃制訂、培訓組織實施、考試考核、培訓效果評估反饋、培訓檔案建立等全過程的管理服務及有關技術咨詢支持。

企業將安全培訓進行委托管理,可以有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培訓理念更加先進。培訓理念不再停留于考核操作層面,不再是應付式、被動式的培訓,而是上升到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層面。專業培訓機構從專業角度對企業員工現狀進行分析,明確培訓需求,制訂出符合國家相關要求和企業安全技能、素質提升需求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并對如何實施教育和培訓計劃提出專業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助力企業更好地落實安全培訓主體責任。專業培訓機構對國家的要求研究透徹,對企業和培訓機構應負的責任了然于心,能有效改善企業參培人員、培訓內容漏項,培訓計劃缺失,培訓學時、培訓檔案、考試證書等造假現象。三是有效提升培訓質量,實現精準培訓。專業機構不僅有專門的教學研究團隊和專業知識結構完善的教師隊伍,能有效確保培訓內容的時效性和針對性,而且在培訓硬件設施、培訓信息化和培訓智能化方面也會不斷進行建設,沉浸式、體驗式培訓更容易調動參培人員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3安全培訓托管模式實踐

3.1安全培訓托管模式

企業將安全培訓進行委托管理,可以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企業的托管內容和托管方式,以下托管模式可供企業進行選擇。

3.1.1安全培訓全過程托管

該托管模式涵蓋了企業在履行安全培訓主體責任時需做的全部工作,專業培訓機構充當的角色相當于企業內設的負責安全培訓的部門,專業機構需從企業安全教育培訓計劃制訂、安全培訓管理制度建立、安全培訓組織實施、考試考核組織、安全培訓效果評估反饋、安全培訓檔案建立等全過程提供服務,這種托管服務更系統、更全面。

3.1.2安全培訓管理咨詢服務

該模式是針對企業在制定安全培訓管理制度、安全培訓教育計劃時提供的服務,企業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委托專業機構協助其建立健全安全培訓管理工作制度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制度涵蓋培訓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員考勤、考試考核、培訓效果評估、培訓檔案管理等方面;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要符合國家相關要求和企業安全技能提升需求,涵蓋培訓專題類別、培訓對象及人數、培訓時間及期數、培訓內容、培訓組織方式(自主培訓、委托培訓)、考試證書等信息,計劃要清晰明了、具備可操作性,另外針對每個培訓專題,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

3.1.3安全培訓組織實施托管服務

該模式是針對企業已經制定好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企業在實施培訓計劃時,委托專業機構按照培訓計劃對培訓專題進行組織實施,專業機構需圍繞組織方式、培訓課程設置、培訓師資選配、考試考核及證書等制訂可操作的實施方案,然后按照實施方案組織實施、并如實、記錄好培訓,并建立健全培訓班級檔案和參培人員個人檔案。

3.1.4安全培訓管理信息化托管服務

該模式是企業根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委托專業機構建立企業專屬的宣傳培訓教育平臺,實現從培訓需求分析、年度培訓計劃及培訓方案制訂、培訓通知發放、線上培訓報名、培訓學員考勤、培訓課程及教師管理、考試考核、效果評估到企業安全培訓檔案及參培人員個人檔案建立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實現安全教育培訓“一期一檔”和“一人一檔”檔案資料的自動生成,真正做到過程可追溯、可查詢、可打印。

3.1.5線上安全培訓及考試考核托管服務

該模式是指企業為了解決工學矛盾,實現持續性的安全培訓,委托專業機構提供的線上安全培訓及考試考核托管服務。該模式是在企業已有宣傳培訓教育平臺的基礎上開展的,即企業已有宣傳培訓教育平臺,但需要專業機構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持續不斷地提供線上培訓課程資源和考試考題資源。

安全培訓的責任主體在企業,企業通過購買專業化服務來改變目前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在托管模式和托管內容方面都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定,可以選擇安全培訓全過程的托管,也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托管部分服務內容,但不管選擇哪種托管模式,安全培訓主體責任還是在企業。所以企業在選擇培訓機構時,一定要注意這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專業機構所具備的安全培訓條件,包含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硬件條件指培訓設施設備、培訓場地、食宿條件、培訓信息化智能化設備,軟件條件指培訓質量管理體系制度、培訓教學研究管理人員和師資隊伍等。二是專業機構所開展的培訓范圍和培訓類別,培訓所涉及的行業領域等。三是專業機構在本行業領域內的信譽和業績,承擔企業委托安全培訓的情況。四是專業機構具有的培訓項目體系和課程體系。五是專業機構是否有自用的宣傳教育培訓平臺,并了解平臺應用的情況。

3.2安全培訓托管模式實踐

安全培訓托管是企業在履行安全培訓主體責任時,委托專業培訓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全面提升員工素質,預防和減少事故的有效手段,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對安全培訓進行委托管理。

四川某企業以往組織的從業人員安全培訓以取證培訓和年度再培訓為主,現在為解決安全培訓的持續性及時效性問題,同時希望通過考試考核對培訓形成助推作用,使員工持續保持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安全技能,委托某培訓機構針對這些需求制訂安全培訓托管服務方案。該機構詳細了解企業的安全培訓需求后,確定可以采用“線上安全培訓及考試考核托管服務”解決企業的需求。該機構對企業目前培訓方式和參培人員類別、考核方式、員工參培意愿、企業以往事故類別及原因等進行調查研究,最終形成了“一案兩表”+“一平臺”的托管服務資料報給該企業,得到了企業的首肯。

4結語

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安全培訓是提高員工安全生產意識,使員工具備與所從事工作相匹配的安全生產知識和安全技能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是預防事故發生,確保生產順利進行的保障。該文提出的安全培訓托管模式旨在為解決當前企業安全培訓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安全培訓預防和減少事故發生,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和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景凱.安全文化建設中不安全行為分析與對策[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0(6):19-23.

[2] 杜艷群,石戶權.提升企業安全培訓效果的探索與實踐[J].勞動保護,2021(7):64-65.

[3] 王飛.企業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委托培訓模式與成效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22):334-335.

[4] 張丹,宋芳.托管來護航生產有保障泰州探索小微企業安全生產委托管理模式[J].江蘇安全生產,2019(1):22-23.

[5] 曾兆勤.委托管理模式下農村薄弱學校的發展探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0.

[6] 王哲.綏化市區校外托管機構開設體育托管服務的SWOT分析[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7] 李岷奇.上海市高校體育場館委托管理運營模式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0.

作者簡介:劉曉娟(1983—),女,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安全生產與應急管理培訓教學研究。

安全生產法與安全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就基層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正確把握基層安全文化建設的相關關系、如何開展基層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問題進行探討。目的是使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更好地服務于大慶公交跨躍式發展的宏偉大業,為建設和諧示范礦區做貢獻。

關鍵詞:公交企業 安全文化建設 基層

所謂的安全文化,就是保護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值文化,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準則的總和構成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企業整體文化的一部分,是現代化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基層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基層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搞好基層管理的思想基礎和動力源泉。從理論上講,安全文化的發展可有力地促進安全管理,而安全管理的優劣又影響著安全文化的普及。從管理重點來看,企業基層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調動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搞好安全生產,這也是班組安全文化的宗旨。建設好班組安全文化,不僅能完善制度文化建設,而且能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員工責任感和緊迫感,將每位員工的熱情和奮斗目標引入到班組建設中來,從而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

二、正確把握基層安全文化建設的相關關系

1、正確處理安全文化建設與安全管理之間的關系。

安全文化是各項工作包括安全管理共同作用的結果,注重用文化的力量影響職工行為,是一種軟約束;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注重通過強制性手段限制職工行為,屬于剛性約束。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設中,必須貫穿“剛柔并濟”的原則,堅持安全管理“高標準、嚴要求”的尺度,在安全管理中則要充分體現安全文化全面進步,協調發展的方向。

2、正確處理具體活動與構建安全文化體系的關系。

安全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需要從安全理念、行為養成、管理制度、設施設備等諸多方面加以不斷的完善和改進。因此,要防止把具體活動當作安全文化的全部內容,只注重活動,不注重形成個性特色的安全文化體系的做法。要用活動促進安全文化建設,用安全體系保證各項活動正常有效進行。以確保安全工作健康、協調發展。和諧的安全文化相當于一種氛圍,相當于一種公約,相當于一種自發自主的行為。安全文化創建成功了,就好比我們用筷子夾起菜來往頭部一送就塞到了嘴巴里,而不是塞到鼻孔或其他器官一樣,把員工的安全意識、安全操作的能力提高到個人的最大極限。

三、如何開展基層安全文化建設

安全文化是一個體系性的東西,創建企業的安全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事,也不是頭緒繁雜的復雜事。要講究步驟,注重時效和實效。

1、突出行為規范,開展安全文化建設。

從我國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特別是道路交通事故血的教訓中,人們已經認識到,人的行為和安全意識是導致事故的重要因素?;鶎邮俏幕逃闹匾獔鏊?,由主管安全的部門牽頭,宣傳、共青團、工會、生產、技術、服務等部門應共同配合,積極開展基層安全文化建設。按照統一部署,建立安全工作體系,把安全教育納入員工教育培訓計劃,從細微之處培養員工的安全意識。積極開展“安全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應急演練”等活動,完善安全警示標志,設置安全宣傳櫥窗或宣傳欄,潛移默化,讓員工形成良好的安全習慣。實行司乘人員自檢自查制度,每天由司乘人員檢查本車三品、滅火和逃生器材狀況,杜絕故障車、隱患車上路,逐步強化了司乘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

2、突出安全常識教育,開展對乘客的安全文化宣傳。

從我國的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員構成中不難看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占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的80%以上。乘客安全意識不強,也是造成死亡比例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針對實際情況,以開展安全常識學習教育為突破口,推進乘客安全文化宣傳,努力提高乘客的安全素質。以始發站為單位,建立安全教育咨詢室,設置安全生產宣傳櫥窗或宣傳欄,在人口密集和主要交通地段書寫永久性安全警示標語。開展各種有效的活動如 “四個一”活動(書寫一幅固定標語、制作一個固定展板、建一個安全咨詢室、每個車廂貼一幅安全生產宣傳畫)為載體,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對乘客進行教育,提醒乘客時刻牢記安全。在企業的運營車輛、各個始發站滾動播放警示教育片;在每一輛公交車上張貼安全警示標語,努力讓乘客接受安全教育,讓乘客朋友知道安全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3、開展企業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

從基礎設施與基礎管理的綜合治理整頓抓起,從日常安全管理的基礎工作抓起,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的管理制度;推廣運用安全科技手段和裝備;嚴格執行安全檢查和運行規程;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如目前已經安裝的GPS衛星定位系統,實行每天出車前解讀行車記錄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交通違法行為,大大降低了駕駛員違法行車的次數,保證了行車安全。

4、突出溫馨提示,開展員工家庭安全文化建設

在企業內部,職工之間存在著年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性情脾氣等諸多差異,但人的生存欲望是相同的?;诠餐c,安全構成了家庭幸福的保障。我們在基層安全文化建設中,要緊緊抓住家庭這一社會的最基本組織元素,突出企業和家庭成員之間的溫馨提示,促進家庭安全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印制安全常識、宣傳資料,包括卡通圖片、日歷、致駕駛員的公開信等,發放到家庭,讓每一個企業員工家庭每天都能看到安全常識,得到溫馨提示。

安全生產法與安全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決定著高校的各項活動和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研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究的內在要求,分析綜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構建科學的高校安全文化綜合評價模式,對了解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水平,完善高校安全文化建設,促進高校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安全文化;存在問題;評價模式

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園文化和安全文化的統一,是高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建立和形成的安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行為文化的總和。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高校安全文化建設是國家安全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好高校安全文化,既能夠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滲透,保障師生安全和高校穩定,又能夠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而且能引領社會和國家安全文化建設,促進社會和國家的安全穩定。因此,高校有義務在安全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帶頭把安全文化的環境、體系、評價機制建設好,供其他行業學習參考。通過增強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針對性,構建高校安全文化評價體系,健全安全防范機制,不斷找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才能防止重大火災事故和刑事案件的發生,減少違法犯罪案件和消除安全事故的隱患,有效地維護廣大師生員工的安全,保障學校正常的運行,營造和諧的大學校園環境。

一、高校安全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各高校都能將建設校園安全文化提高到戰略高度,從建立高校安全文化體系的角度強化了對安全文化建設的認識,創造性地采取了許多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校的安全和穩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發展還不平衡,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問題。

(一)量化標準不統一,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高校安全文化的內容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物質、安全新聞等多個層面。物質文化相對較容易評價,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相對較難衡量。各高校校園安全文化評價仍處在衡量標準不統一、無法一一量化的尷尬困境,不能構建一套科學系統的高校安全文化綜合評價體系,不能科學的評價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

(二)系統性工程復雜,建設中難以形成合力

高校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包括師生的安全意識培養、安全文化素質提高,安全理念的形成,安全行為規范;安全保障場所、設施建設;安全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實施;日常的防備和危機的管理,傳統性的安全和網絡安全。目前,很多高校在安全文化建設合力形成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發展還不夠平衡,重管理輕教育現象仍然存在

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高校的安全文化現狀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工作要優于不發達地區,本科院校的安全文化教育工作要優于??聘呗氃盒?。同時,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問題。如安全文化教育在師資的配備、課程的設置、學分的安排等方面的隨意性較大,缺乏充足的經費保障。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圖1表明:高校安全理念文化是核心、是靈魂,安全行為文化是主體、是形式,安全制度文化是表現、是手段,安全物質文化是條件、是載體,只有四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建設好高校的安全文化。

(一)學校決策層要發揮領導作用

只要學校決策層能夠在思想上重視,認識到位,那么,高校安全文化體系建設所需要的設備、資金、制度等各方面就會在總體上有明確的規劃,才能有計劃、有目標地進行建設。

(二)安全責任制要執行到位

建章立制,才能夠促使高校師生員工中形成始終把安全擺在首位的統一認識,層層落實安全責任,制約不安全行為的發生,并能夠從資金、人員、設備、評估、獎懲等方面進行強化,確保安全意識成為學校師生教學科研、學習生活的第一意識和自覺行動。

(三)師生的安全意識要不斷提高

在高校安全文化環境里,每一位師生員工能夠自覺參照安全責任制的要求,不斷通過安全文化的影響,增強自身安全觀念、意識和價值觀,進而整體提高校園安全文化水平,促進高校安全文化體系的形成。

(四)長效機制要建立健全

要堅持對高校安全文化進行系統建設的多種有效措施,如:對師生員工加強安全文化教育與培訓,制定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安全管理職責,構建校園安全預警系統,快速處理應急突發事件,重視網絡安全文化管理,凈化和保護網絡文化環境等。

三、高校安全文化綜合評價模式構建的思考

高校安全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不斷改進的過程,是以安全文化建設從組織策劃方案開始,經過測量與評價等一系列過程,以安全績效考核為標準的循環的過程。那么,綜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具體實踐來看,高校安全文化綜合評價模式要達到的效果是通過評價體系了解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現狀,提供進一步完善的決策依據,進而達到更高的水平,使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設處于持續改進,不斷適應新形勢的狀態。如圖2所示:

(一)要進行科學系統的評價

對高校安全文化進行綜合評價必須首先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同時要注意邏輯性、實效性與特殊性。也就是說,要考察高校安全文化建設是否成體系、是否具有先進的時代性、是否能夠作為一種軟實力作用于高校的辦學水平與發展方向。假如一所高校的安全文化不成體系,就無法判斷其是否更與時俱進、更有實效、更先進、更優劣。(二)要結合實際進行評價

影響高校安全的內因主要表現為高校內部管理、校舍安全工程及師生安全與健康素質等多方面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高校內部管理,所以,具體需要從法制環境、治理機制、管理體制等方面構建高校安全文化評價體系(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限于文章篇幅另文論述),使綜合評價的結論和意見更加符合高校的自身實際。

圖2高校安全文化建設持續改進過程

(三)要同步構建一套高校安全應急系統

要成立職責明確的應急機構,并配備監控防治保障系統,能夠全天候的監控校園的方方面面,對危機的發生作出準確的判斷,并采取相應的對策,使應急系統發揮最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高校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需要不斷改進的系統工程,要求各高校不斷改革創新,拓寬工作思路,要按照“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為方針,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并持續改進,以保障廣大師生員工的安全,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鳳蘭.高校校園文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2006(5):459-462.

[2]徐弘,任性遂.構建高校校園安全文化體系的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4):378-379.

[3]張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探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18-120.

[4]章世虹.最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手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

[5]劉錦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瓊州學院學報,2009,16(3):40-42.

[6]郭廣銀,楊明.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3.

[7]張淑鏘.大學精神視角下的校園文化建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121.

[8]康勝.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5(7):350-355.

[9]何祖健.高校校園文化:從校園文化到文化校園[N].光明日報,2008-12-03(10).

安全生產法與安全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安全文化;緣起;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發展;和諧社會

安全問題伴隨著人類社會始終。所謂安全文化,從中觀層面看,即人類在安全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安全物質成果和安全精神成果的總合,應該包括安全理念、安全意識、安全制度、安全標準、安全物品、安全文藝作品、安全宣傳、安全群體、安全行動、安全理性、安全社會系統、安全社會結構等等。安全文化作為當前研究和建設的重點領域,在國內外都有了它的生存基礎和發展成就。

一、安全文化緣起及國外安全文化研究現狀回顧

現代意義的安全文化最初是由安全科技界專家提出來的。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由于人為原因發生爆炸,釀成核泄露的世界性大災難,由此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提出核電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會科學界都得到了大力發展,安全文化建設也在其它企業生產和政府報告中得到了重要體現。當時,專家們的意見就是指人們不能僅僅從自然科學技術角度來維護安全,人們的安全意識、安全行為和安全政策等在維護安全方面也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需要對科技理性的副作用進行思考。無獨有偶,社會科學界差不多從另外一種角度提出了如何確保安全的問題,這就是社會學界對現代性進行反思的“風險社會理論”。風險問題的研究最早見于20世紀50年代西方學者對核能安全使用問題的思考,后來的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1986年出版的德文著作《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中,系統地提出了“風險社會理論”,并且對“風險”的內涵作了更深刻的闡述。[1]“風險社會”概念從一開始在外延上就比“安全文化”概念寬泛,不僅僅指安全生產領域,更廣泛地指向社會公共領域的安全和風險,同時打破地域空間的界限而探索全球化進程中的不平等、異質性和不安全問題。

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主要起源于工業化國家,遠遠走在中國前列,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業領域重點推進。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1991年又提出了《安全文化》報告(INSAG-4),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義并且得到世界多數行業專家教授的認同。1994年該機構又制定了評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1996年修改),對安全文化的政府組織、運營組織、研究機構和設計部門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規定。1998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又發表了《在核能活動中發展安全文化:幫助進步的實際建議》,提出了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經歷安全的技術與法律建設、安全目標與績效、安全主體的責任與自我學習改進等三個階段。亞洲地區核合作論壇(FNCA,前身為1990年成立的亞洲地區核合作國際大會/ICNCA)1997年第8次研討會以來每年都舉行一次研討會(2000年會議在我國上海召開),對于推進亞太地區安全文化合作做出了重大貢獻。[2]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業領域的迅速推廣。美國蒙特納州1993年頒布了一部《蒙特納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強調雇主和雇員合作以創造和實現工作場所的安全理念。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1997年組織召開了“合作文化與運輸安全”全國研討會。澳大利亞礦山委員會1998-1999年開展了一次全國礦山安全文化大調查,并且得出了一些合乎實際的結論。[3]目前國外在礦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領域都有較大推廣。

第三,安全文化研究在高校得以大力發展,并且安全文化概念和內涵日益豐富。目前,國外許多礦山類、公共管理類、衛生健康類院校中均開設有安全管理學、安全心理學、安全經濟學、環境安全學、環境法學等安全文化類課程;許多高校與政府聯合組織了區域內或國際性安全文化研討會;很多高校都設有安全文化研究專門機構、安全文化專職研究人員,出版發表了相關論著,開展了相關項目,召集了相關會議。安全理論研究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安全文化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內涵日益豐富:1991年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把安全文化概念狹義為“核安全文化”;2002年5月道格拉斯·韋格曼在向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提交的安全文化總結報告中作出了它們的定義,“安全文化是一個組織的各層次各群體中的每一個人所長期保持的、對職工安全和公眾安全的價值及優先性的認識”,“涉及到每一個人對安全承擔的責任,保持、加強和交流對安全關注的行動,主動從失誤教訓中學習、調整和修正個人和組織的行為,并且從履行這些價值的行為模式中獲得獎勵等方面的程度”。[2]當然,安全文化定義目前有十幾種,也還在進一步深化發展。

第四,從單純研究技術解決安全問題到安全文化研究的理念突破。國外在這一方面最突出的是已經走出單純依靠安全科學技術解決安全問題的困惑,而是實現了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即轉移到安全文化建設和研究的高度來。例如美國北卡大學提倡的安全理念已經從單純的技術設計、成本核算、以產品狀況解決沖突轉到安全價值和關注安全的過程上來:健康安全在決策過程整體中的統一,管理者應對所轄范圍內的健康、安全負責,員工應該參與決策和問題解決,健康安全管理部門應該關注長期計劃、便利條件、工作過程分析,同時也是員工的“可靠專家”。[4]具體地說就是:安全需要人人負責、全民共建;安全需要預防;安全是管理組織上層與下層職員的互動構建的;安全更主要的是一種理念、意識的形成;安全需要制度建設和制度約束等等。安全文化的這一轉變,實際就是要解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純技術解決問題的模式,要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問題,走預防為主之路,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的主體化。

二、國內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現狀

相對于國外,中國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比較滯后。但在中國當前處于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的意義更加重大。國際經驗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 000-3 000美元,社會處于“高風險”時期,中國目前就處于這樣的狀況。盡管這種統計上的規律一直存在質疑,但現實中也的確顯現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各類安全事故難免頻繁發生。目前中國因各類安全事故的死亡人數約在10萬人左右徘徊。歸納起來說:第一,道路交通運輸傷亡人數呈現上升趨勢,從1990到現在每年死亡人數在10萬人左右,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數的90%左右,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近10倍;第二,重大火災事故時有發生,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巨大;第三,工礦企業事故發生頻率和死亡人數仍居高不下,其中煤礦安全事故傷亡最為嚴重,如1991-1999年期間事故居全國各行業首位,2000年以來煤礦安全事故死亡人數雖有所下降,但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第四,各類職業危害依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第五,中小企業的安全生產始終成為薄弱的環節,如小煤窯、建筑行業等嚴重存在安全設施設備和資金投入不到位、安全事故常有發生的現象;[3]另外,近幾年的環境安全事故和公共衛生事件也比較突出。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就是要從主體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識、安全行為、安全制度等方面去預防和控制事故發生,減少事故損失與傷害。

(一)當前國內安全文化研究現狀

在研究方面,除以“安全文化”詞條出現的文獻、組織、法規、會議外,大量涌現出了“大安全文化”下的安全哲學、安全管理學、安全經濟學、安全心理學、安全法學、安全社會學、安全教育學等學科文獻。從國內來看,目前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安全文化研究主體。從主要由政府部門推動轉向以學界研究為主。由于文化歷史因素的制約,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我國安全文化探索最開始是由政府主導推動的,但是政府的職能主要是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學術研究,充其量也就是政策研究。然而我們不能否定政府部門的主導推動,政府推動學術研究也是它的職能之一。改革開放前期,我國的安全文化建設和研究主要是由勞動部及其下屬的協會機構在進行,如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任勞動部部長的李伯勇同志就明確提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安全工作長期存在的“事倍功半”的問題。再后來就是由中國勞動保護科學協會和四川協會、職業健康協會、煤炭工業協會等一些半官方性質的機構在進行研究。首先是由中國勞動保護科學協會主要刊物《中國安全科學學報》編輯部和《警鐘長鳴》編輯部攜手合作,于1993、1994年開辟專欄專版系統加強“安全文化”研究和報道。[5]進入21世紀后,我國安全文化研究的重心逐漸轉移到高校和一些專職科研機構,如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和中國煤炭科學研究所、中國煤炭安全學會、四川勞動保護學會等掀起了中國安全文化研究高潮,并且轉向了以這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主的安全文化研究態勢;但目前政府仍然在發揮它應有的推動者角色的作用,如國務院召開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的決定”就提出要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和研究;再如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管轄下的中國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煤炭信息研究院等單位也在加緊進行安全文化的縱深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2005年中央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首次提出了“安全發展”的概念,這是安全文化重要范疇之一,并且有文章與中共中央提出的“和諧社會”理念聯系起來進行了思考。[6]

2.安全文化研究領域。從煤礦為主轉向其他領域研究。我國安全文化研究首先源于國外的經驗和成果,如1994年初國務院核應急辦公室召開了核工業系統核安全文化研討會,傳播了國際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不是在核工業領域首先應用探索,而主要放在礦山尤其是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與研究方面,這與我國國情有關。如我國學者1993年首次參加亞太地區職業安全衛生研討會暨全國安全科學技術大會(成都)后,于1994年在煤炭大省山西的太原由勞動部安全生產管理局及下屬的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共同舉辦“全國安全生產管理、法規及傷亡事故對策”研討會,主要還是探討礦業尤其煤礦的安全生產管理、法規政策問題,其中“安全文化”的論文成為熱門成果。[2]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政府職能的調控和政府管理部門的重新調整,我國安全文化研究也逐步由礦業為主轉向其他領域,多頭并舉,如交通安全文化、社會公共安全文化、建筑安全文化、地質和火災等災害安全預防文化研究熱一度興起,各種研討會、論文論著和大型調查研究相繼涌現。

3.安全文化研究學科。從單一或幾類學科為主轉向多學科既分又合的研究。起初,國內安全文化研究集中于礦山類安全問題,而且基本上是由采礦安全、安全(技術)工程、環境保護工程等學科的專家學者附帶地進行研究,突出以安全工程和安全科技為主、安全文化研究為輔的模式,偶爾有單純的安全經濟學研究學者在進行安全文化的分科研究。目前,國內除了單純進行安全文化總論研討外,紛紛走向各分科領域的安全文化研究。安全經濟學、安全管理學、安全心理學(安全行為學)是我國安全文化三大重點分科領域,并且成果愈來愈成熟;而安全哲學、安全社會學、安全法學、安全倫理學、安全新聞學也開始浮出水面,并且有所探索。

4.安全文化研究方式。有關調研、文章著作和研討會多頭并舉。近年來國家政府部門等有關機構牽頭組織的大型調查研究有兩次:一是2001年前后由100名院士組成的安全生產調查組進行了全面普查,最后形成了60萬字的調研報告《我國安全生產的形勢、差距和對策研究》交給國務院作為政策咨詢;二是2005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為組長的全國煤礦安全生產法執法情況的調查,最后形成綜合報告交付國務院研究決策,并向社會公布;三是國家安全生產總局2005年從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抽調相關專家,組成“專家會診調查組”對全國煤礦進行了全面“會診”,最后形成了“煤礦安全技術專家會診資料匯編”并匯報國務院進行政策決策研究。論著方面:我國第一部安全文化研究著作是1994年底由《中國安全科學學報》編輯部和《警鐘常鳴》報社共同組織、徐德蜀先生主編、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研究與探索》一書;[5]1999年甘心孟、林宏源主編出版了《安全文化導論》;[7]2002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組織編寫出版了《安全文化新論》。分科著作、教材有《安全經濟學》、《安全心理學》、《安全管理學》等雨后春筍般陸續出版發行,2007年《安全社會學》專著也浮出水面。論文方面,近年來一直方興未艾,層出不窮。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2003年還專門開設了“安全文化網站”、“安全第一網站”等,刊載安全文化研究方面的電子媒體論文。會議方面:1995年4月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牽頭,警鐘常鳴報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廣州鐵路集團公司等在北京聯合舉辦了“全國首屆安全文化高級研討會”,來自相關學會、院所和高校的120多名學者參加,首次對我國安全文化建設跨行業、跨地區、跨學科、跨部門的研討。會上李伯勇提出“安全文化是我國安全事業發展的基礎”思想,并通過提交給國務院的《中國安全文化發展戰略建議書》。[5]2002年起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每2年組織一次中國安全生產國際研討會,內容除了安全科技問題探討外,安全文化研究論文也是一大特色。2003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宣傳教育中心牽頭主辦了“安全文化與小康社會”國際研討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美國杜邦公司駐中國總部等學術代表做了研討發言。其他各類專業行業方面也都組織召開了本系統的安全文化研討會。

(二)當前國內安全文化建設現狀

總體看,當前國內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勢頭比安全文化研究勢頭強勁。我國學術界安全文化研究滯后與企業安全文化實踐與我國國情也有關系。因為政府部門首先把解決安全文化建設的任務交給國有企業和大型私營企業,并且要求企業組織務必承擔和落實安全文化建設的責任。但仔細考察,我國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重點是企業本身的企業文化的形成,而企業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業管理文化的強盛所致。在政府的推動下,首先是在企業生產管理層面強調得多,并且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經濟懲罰措施,因此與后來學術界強調的“以人為本”、“以員工為主”強化安全意識和安全理念的主體建構論安全文化研究大有不同。當然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與學術界安全文化研究最終會形成良性互動而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安全文化建設主體層面: 政府、企業、個體之間的互動構建。安全文化建設中,政府起主導作用,企業(組織)重在落實,個體在于內化安全文化理念或執行企業(組織)的安全文化建設任務。從政府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設是面向全社會,例如2000年以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在每年工作計劃、科技規劃和“十一五安全生產規劃”中都把安全文化建設作為重要一塊提出來進行勾畫和設想,力求全社會尤其是各級各類生產組織、行政管理部門都要重視安全文化建設,深化安全理念,增強全民安全意識等。在企業(組織)方面,則把完善和建設安全文化落到實處,多從企業文化入手,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崗位與職責、安全實施、安全培訓、安全保障條件、安全文化氛圍、安全文化活動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企業還有很多創新;有的國有企業除了規定的安全檢驗部門外,黨組織、工會、共青團、婦聯(女職工工作委員會)等組織也介入了“群眾安全監察”系列;相比較而言,國有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要遠遠強于民營(私營)企業,有的民營(私營)企業根本談不上安全文化建設,如大量使用農民工的煤礦幾乎對員工的安全培訓和安全意識強化訓練是空白,這也是為什么民營(私營)煤礦礦難發生率要高于國有礦的重要原因所在。從個體方面看,安全管理員、安全監督員、安全技術員等在企業里尤其國有企業里相對配備比較齊全;國有企業的員工其安全意識比較強、安全技術掌握得比較好;在民營(私營)企業里,目前農民工的安全維權意識相對過去有所增強??傮w上看,在政府、企業、個體之間的安全文化互動構建的勢頭在增強。

2.安全文化建設制度層面: 宏觀上的安全法律法規與中觀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文化本身包括制度文化,安全制度建設本身就體現為一種制度性的安全文化建設。宏觀層面看,國家有關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安全技術標準從建國以來都在隨著形勢不斷完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尚比較落后。例如我國的《安全生產法》2002年才正式頒布實施,而日本、歐美等國家早在工業化初期就已經完備,其安全保障制度也相當成熟,當然我國的安全法律法規建設的滯后本身與國家工業化的幾起幾落、緩慢推進是有很大關系的。目前我國的安全法律法規具體包括:一是各類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包括應急預案);二是各類安全技術標準制度如煤礦開采技術規程、建筑施工規程等;三是安全保障制度如工傷保險制度、傷亡賠償制度等,還有就是在相關的刑法、黨紀條例等方面也都相應地對安全責任進行了規定。從中觀組織層面看,主要是各級各類安全管理制度,主要體現在各類生產企業組織中,如“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技術員職責”、“群眾安全監察員制度”等,而且在一些國有企業中還結合各自特點開展了安全管理和安全監督檢查的制度創新,有效排查了安全隱患,預防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就安全文化建設本身的制度而言,最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門嘗試推行過“安全文化建設實施綱要”、“安全文化規劃綱要”,一些國有企業制訂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設方案”、“安全文化建設細則”等。

3.安全文化建設活動層面:社會與企業組織的安全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在全社會層面上看,每年全國開展的“安全生產周”、“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萬里行”、“關注安全,關愛生命”、“安全發展,國泰民安”等活動以及“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三同時”、“五同時”等教育培訓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各地方政府、各企業組織內部,安全文化活動的開展也是豐富多彩的,如安全文化建設匯演、安全詩歌大賽、安全文化文學等等。安全文化活動媒介也是多管齊下,電視、廣播、網絡、報刊雜志等全面開花。安全文化活動在強化人的安全意識、安全理念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安全文化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活動層面,活動的開展最終是為了促進安全生產、安全發展、社會和諧。

三、結束語

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隨著社會現代化的加速尤其是核問題的出現而日益顯得重要。從核工業領域推廣到礦山、交通、建筑乃至國際反恐怖領域,世界上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就一直方興未艾。不是因為安全文化可有可無,恰恰是因為人類社會去除理性之外還有非理性的存在,人是科技與文化的綜合載體。也正是科技理性并不能解決所有安全問題,所以人類社會才又回想起非理性的文化領域,包括人類情感、風俗習慣、心智思維、價值理念等。安全文化最主要的就是人類要有預防安全問題的意識存在,要有安全制度和標準,科學技術偏重于解決已知的安全問題,而未知領域需要人類心智思維去揣度和預防。

國外安全文化研究發軔于安全科技專家,而旺盛于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一些發達國家解決安全問題已經實現了從科學技術到關注安全理念價值形成的轉型和突破。而我國現代安全文化研究和建設起步較晚,同時由于中國煤礦安全生產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也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技術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性階段也即“治標”階段,代價依然沉重,事倍功半,而發達國家已經遠遠走在前頭,歷經安全理念革命到達安全理念定型階段,也即“治本”階段,事半功倍。“安全優先”、“安全發展”的理念需要深入人心,需要達到主體的安全建構。

安全文化研究需要與安全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脫離安全文化建設實踐的研究只會“曇花一現”、“閉門造車”,無濟于事;而脫離安全文化研究指導的建設實踐,則是“瞎子摸象”、“云里霧里”,迷失方向。同時,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必須與安全生產、安全科技發展結合,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Translated by Mark Ritter)[M].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1992.

[2]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安全文化新論[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2:68-74,76.

[3]范維唐,鐘群鵬,閃淳昌.我國安全生產形勢、差距和對策[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3:4-10.

[4]MICHEEL KARMIS.Health and Safety Trends, Concepts and Processes-The USA Experience[R].A Lecture in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11-07.

[5]徐德蜀.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研究與探索[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6]楊洪旭.和諧社會與安全文化建設[J].安全、健康和環境,2005(8):43.

[7]甘心孟,林宏源.安全文化導論[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9.

安全生產法與安全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企業文化安全管理安全文化文化建設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企業,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有本企業特色的安全文化。把安全放置在文化的大視野中去研究,通過在企業中構建一種以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為基礎的安全文化,借助文化所特有的持續影響力、廣泛滲透力和久經擴張力,引發企業各級管理者和廣大職工安全理念的轉變,引導全體職工養成正確的安全行為習慣,突破安全生產工作的制約瓶頸,進而達到卓越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塑造本質安全人的基礎上,實現本質安全型企業。

一、何謂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定義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有企業專家指出“安全文化是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國際核安全咨詢組織給出的安全文化定義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素質和態度的總和,是建立一種超出一切之上的觀念,”等等。表述雖然不同,但他們都定義了安全文化的本質特征。和傳統的安全管理不同,安全文化的本質在于不斷提升人的安全修養、安全素質,因此只有員工的共同認知、共同參與、才能抓好每個細節,落實每項制度,有效預防安全隱患事故的發生。如果說傳統管理對安全工作的影響是外在的、冰冷的、被動的,那么安全文化的作用則是內在的、溫和的、主動的。它的潛移默化性和聯系性把不同的思想觀念集合到一個方向,它特有的親和力會通過點滴小事的積累和文化要素的滲透,使員工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一種自主約束傾向和潛在準則。當這種約束和準則普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時候,就會從被動地服從安全管理制度,轉變為自覺主動地按照安全要求采取行動,即從“要我遵章守法”轉變為“我要遵章守法”,由“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持續提升到“我會安全”。從而不斷提高人的安全素質、改變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的不足,彌補安全管理的漏洞,那就標志著企業安全文化就真正的落地生根。

二、 企業安全文化的建設

積極有效的安全文化是企業實現本質安全的基石。要順利進行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就必須轉變傳統的企業安全觀念, 用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來看待安全管理問題。企業應該將安全文化建設看作是企業保障安全生產,維護職工安全與健康,實現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成功階梯,而并非是由于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各級政府監管部門的要求才不得不進行的面子工作。對一些具有遠見卓識企業家所引領的優秀企業來說,安全生產和安全發展已經成為企業凝聚人心,發展壯大的關鍵成功要素。安全文化建設不僅不妨礙企業的經營效益目標的實現,而且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又是企業內增凝聚力、外增影響力、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法寶。

我認為,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必須立足于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從企業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發展的要求出發,以建立本質安全型企業為目標、以安全價值為核心、以安全行為為重點、以安全績效為導向創建本質安全型的安全文化。本質型的安全文化有以下特點:對傳統的安全管理進行辨證揚棄,使企業安全管理以“事”和“物”為中心轉移到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行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樹立起“人是安全的動力,人是安全的主體,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理念,進而塑造本質型安全人,最終實現本質安全企業。每一位職工都能夠自覺意識到他們的工作中存在著許多危機和風險,能夠主動地并不斷地去識別和排除各種安全隱患,逐步形成“安全生產,我的責任”、“安全生產,人人去管”的良好氛圍。企業鼓勵企業人人都發表對于安全生產的意見和建議;企業鼓勵人人學習、研究并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術提高組織的安全生產與管理水平;企業依靠各種管理手段不斷更新和充實職工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創建企業安全文化,應該是創建一種組織環境,即創建一個群策群力的系統來共同關注安全績效的改善,以使企業員工成為企業安全文化的參與者、建設者。

三、企業安全文化的推進

在推進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這一管理轉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須使領導和管理層具備“動態組織執行力和領導力”。在傳統的、靜態的企業環境中,最可靠的是經驗,也就是如果你做過這件事,對這件事很熟悉,那么就能有權威、有能力來組織領導;而現在的企業環境更多的是動態,一切都在千變萬化之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復制,也沒有舊的權威可以依賴,所以就需要企業領導人和管理者具有非凡的勇氣和魄力,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指揮,管理者全力組織實施。否則,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就會半途而廢或無法達到預期收效。能否順利推進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關鍵在于領導者的承諾、執行者的責任和實踐者的能力。大量的經驗和教訓表明,管理轉型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到:1、創造危機感——與外部環境保持密切的聯系,識別并討論危機與機遇,向職工表明轉型的必要性,通過宣傳與培訓喚醒整個組織的情感動力,營造轉型的氛圍。2、最高管理層的支持——如果想讓轉型有成功的機會,必須依靠最高管理層的權威、可信度和組織力量來有效地領導企業的轉型。3、制定遠景和戰略——為職工提供一個完整有效的、能激勵人的、有資源支持的發展藍圖,用清晰的發展藍圖和可使職工得到實惠的方案去指導管理轉型。4、持續一致的溝通——人最怕的是未知,因此企業轉型時,要通過溝通機制讓職工知道,轉型將把他們帶往何處,不但要講危機,也要講成長及對每個人所帶來的實際益處。5、各級職工的參與——授權職工實施遠景規劃,改變阻礙轉型的組織架構、管理制度和流程,通過各種培訓來發展職工所需的知識與能力。

四、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保障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前提是以人為本,必須以滿足廣大職工安全與健康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成就職工的內在價值追求,在精神與物質上都得到認可,這是一個讓職工對企業蘊育溫暖感、成就感、自豪感,進而激活其內因,讓每一個職工都有激情參與其中、形成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過程。這是安全文化的一個核心內容。但在許多企業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措施不到位,使得職工普遍缺乏參與安全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 追求優異成就的目標可以激勵企業取得卓越的安全生產績效。幾年前,淮南煤礦提出“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提出了“零死亡、零重傷、零重大非死亡責任性事故”管理目標,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是不切實際、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集團公司主 要領導思想非常堅定,認為“零安全事故”目標作為一種管理理念,絕對是正確的。“零安全事故”是管理的大目標,不是具體的考核目標,其內在要求是把“零安全事故”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現在淮南煤礦的安全管理理念正在發生根本的轉變,“零安全事故”管理目標已成為普遍追求,其安全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其安全生產指標連年創新。過去有的二級單位認為安全可能影響生產進度、安全會帶來經營成本的增加,現在已有很多二級單位從自身實踐中真正體悟了“安全是企業的命脈”,“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等理念的價值。

蘇轍在批評宋仁宗的策論中說:“古之圣人,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夫無事而深憂者,所以為有事之不懼也”。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長治久安的戰略之舉。如何通過安全文化建設使企業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平安和諧企業,是企業領導者時刻都在思考的重大問題。同樣,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豐富發展,這樣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只有得到企業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制訂周密的規劃,形成強有效的運行機制,著力創建富有特色的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模式,當這一模式付諸實踐并取得成功之后,在本質安全人的基礎之上,形成本質安全型企業,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也就真正開花結果了。

安全生產法與安全文化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煤礦的安全文化一直是煤礦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影響著煤礦生產的安全與否。本文筆者簡單的就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做了一下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煤礦;安全文化

煤礦安全文化是煤礦企業在安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理念、模式和制度,是企業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維護企業穩定安全發展的內在的無形力量。

一、煤礦安全文化的作用

1、安全文化的導向作用

安全文化是人文文化,它以關注員工生命價值為出發點,以企業安全發展為落腳點,通過打造安全文化環境,提高員工安全文化素質,營造員工共同的安全價值觀。安全文化對員工的導向作用十分重大,先進的安全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指導規范員工的安全行為。安全文化是隱性管理,既是原則性導向,又有明確的標準規則,它對員工的思想行為直接產生影響,能夠達到安全文化與員工行為互為融合,是安全文化導向作用的最高目標與境界。

2、安全文化的激勵作用

安全是關系到每一個員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安全文化的激勵作用就是讓員工增強自覺性,明確重要性,提高主動性,使其從主人翁的角度審視自己工作的安全行為,思考安全工作的職責,樹立強化安全管理的自覺自愿行為。員工的安全激情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來源于對企業安全文化的自信心、信任感、成就感和認可度,是企業安全文化的成效之一,必須重視發揮安全文化的激勵作用。

3、安全文化的提升作用

安全重在落地生根,發揮作用,而不是包裝炒作,只講不干,只說不練。安全文化要滲透到制度建設、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及員工的行為規范過程中,要把制度建立在員工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

二、煤礦企業如何提高安全文化建設

煤礦安全文化的建設,關鍵在于通過積極塑造員工和團隊的行為舉止,規范員工的安全行為,徹底扭轉員工在特殊環境中形成的僥幸、蠻干心理和粗放、湊合、應付的行為習慣,努力使員工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工作行為,不斷提高員工應對、預防和規避各種危害的能力。安全文化來源于員工實踐,又高于實踐,這種安全文化需要人人參與和高度融合,必須從實際出發,把握其特點,做到有的放矢。

1、強化全員教育建立安全培訓文化

煤礦安全的根基是以人為本,抓好全員安全教育,使員工真正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成這一過程的關鍵途徑是落實對員工的安全培訓教育。重點考慮三個方面:(1)加大安全培訓硬件投入,建立安全培訓基地,在師資、設施方面投入到位;(2)強化安全文化的學習宣傳教育,利用簡報、標語、廣播、網絡等輿論工具廣泛宣傳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規程、規范,建立起廣泛性、群眾性、大眾性的安全宣傳文化陣地,不斷強化安全學習教育,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責任心;(3)加強新工人和特殊工種的安全培訓,促進安全技能、安全素質不斷提高。

2、強化過程安全管理建立安全制度文化

安全制度是安全管理的準繩。煤礦安全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安全生產操作規程和與之相適應配套的各種崗位責任制,精細化管理考核制等。煤炭企業健全的安全制度,可以規范人的不安全行為,可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狀態,達到打擊“三違”、避免事故發生的目的。

3、強化現場重點建立安全管理文化

煤礦安全管理重點在現場,各項安全生產的計劃、措施、檢查、考核、評比都應該以雙基建設為核心,從提高員工的安全素質和現場的安全系數入手,抓好四個方面:(1)現場安全環境治理;(2)現場安全檢查;(3)現場安全隱患整改;(4)完善安全設施。安全管理還包括管理干部跟班指揮、班組安全制度考核落實、班組員工安全行為規范、安監部門和職能部門安全工作協調等諸多方面,是現場安全管理文化的基本宗旨。

4、強化共保、互保體系建設建立安全機制

安全文化工作必須是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黨委要以開展安全效能監察和黨員身邊無事故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調動廣大黨員干部的主觀能動性,為安全生產出謀劃策;行政以制度落實、隱患治理、責任追究為安全工作重點;工會以群眾安全第二道防線為突出點,共青團以青監崗、崗位練兵、青工技術比武為活動重點,還要調動女工委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安全共保、互保體系,建立安全共防機制。

三、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要不斷創新

作為煤炭生產行業,由于所處地域、文化背景、生產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安全文化建設的模式也不盡相同,應各具特色,各有所長,要符合企業需要,方顯成效。首先,宣傳教育要創新,要擺脫乏味的說教,利用直觀、生動的身邊事、身邊人,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增強對職工的安全知識普及和滲透。其次,活動方式要創新。要充分利用多種載體和寓教于樂的活動,使安全文化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最后,活動的區域要創新。以往安全宣傳多注重文件傳達,會議室學習、班前班后會貫徹是主要形式,這容易使職工產生厭倦心理。因此,就要使安全文化的滲透力和視野進一步擴大和延伸,使其深入到井口、工作面、職工家庭直到深入職工的心靈。只有這樣,安全文化的導向和輻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總之,煤礦安全文化建設是煤礦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煤礦企業安全穩定高效發展的基礎。只有不斷的提高煤礦安全文化建設,才能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與凝聚力,實現企業穩定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 榮偉會 《煤礦安全管理研究》科技創新導報 2011第29期

[2]趙介民 胡琛 《對加強煤礦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工程管理 2011年9月

(作者單位:河南神火集團葛店煤礦)

上一篇:足球訓練的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協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