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分析論文范文

2023-12-16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很多學者關注高等職業院校經費投入問題。有學者指出高等職業院校多由普通大學開設的二級學院、行業或企業辦的職業技術學院、成人高校舉辦的高等職業教育和民辦職業技術院校等構成,經費投入不足使高等職業院校設立伊始就處于先天性經費不足的困境,成為制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解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關鍵在于發揮政府的基礎性作用,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衡量政策落實的重要標志是經費是否得到保障。有的學者通過分析高職院校經費投入現狀,指出大部分高職院校主要依靠學費收入來維持運轉,預算內教育經費收入還不到總支出的40%,特別是基建撥款只占基建支出的20%左右,有些高職院?;ㄍ顿Y幾乎全靠自籌。有的學者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均衡性進行研究發現,在規模不斷擴張的趨勢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并沒有獲得相應的辦學經費投入,導致高等職業教育人均教育經費偏低,經費投入存在著總體上的非衡性、不同省區的差異性和與省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對應性等問題。有的學者研究了財政撥款模式對高等職業院校財政投入的影響,認為目前依然采用“基數+增長”的模式,由于隸屬關系等原因各高職院校當年的基數不一,造成了教育撥款在各高職院校間的不公平性。

已有研究主要分析了高等職業院校經費投入不足的原因。雖有少數學者探討了不同類型高等教育和不同省區高職院校經費投入的差異,但其使用指標比較單一,尚未在各省財政對高等教育總投入的背景下考察對高等職業院校的財政投入。我們通過比較高職高專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經費投入,基于各省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占GDP的比例以及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經費指數,分析各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狀況,探究我國高職高專院校財政投入的省際差異,為各省對高等職業院校財政投入提出政策性建議。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結構的變化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收入按來源主要由財政性教育經費、事業收入、捐贈收入和其他收入組成。學雜費收入作為事業收入的核心,可表示為事業收入。2009年,高等職業院校經費總收入為921.12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3倍多。各項收入增長最快的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43倍,其次是學雜費,捐贈收入增長最慢,且在2006年出現下滑。財政性教育經費與學雜費收入在總量上差距變小(見表1)。

高等職業院校各項經費收入的結構變化呈現出較大差異。財政性教育經費與學雜費收入呈現出相反的變化趨勢,財政性教育經費所占比例在2007年出現下降后再次攀升至2009年的43.1%,上升了4.2%,學雜費收入則持續下降至43.66%,下降了7.86%,二者占總經費的比例基本持平。捐贈收入與其他收入經歷波動后均比2005年所占比例低,分別下降了0.1個和0.16個百分點。

高等職業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財政投入差異分析

(一)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經費總投入

2009年我國普通本科院校為1090所,高職(高專)院校為1215所,高職高專院校占高??倲档囊话攵?。

圖1反映了2009年我國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經費投入的基本情況,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總投入為3723.89億元,高職高專院校的總投入不及普通本科院校的1/4,各項收入均遠遠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其中,學雜費的收入總額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差異最小,捐贈收入差異最大。高校經費來源主要依賴于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和事業收入,普通本科院校財政性教育經費是高職高專院校的4.7倍,預算內教育經費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主要組成部分,差距已達5倍。高職高專院校承擔的高等教育規模與其擁有的經費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經費收入來源結構變化

由于數據的關系,筆者選取2007~2009年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財政性教育經費與學雜費占總經費的比例進行比較,衡量我國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投入的情況(見圖2)。

從收入結構來看,普通本科院校財政性教育經費占總經費的比例由45.5%逐步上升至50.5%,學雜費占比僅有微小的下降,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比遠遠高于學雜費占比,二者占總經費的比例由76%升至81%。高職高專院校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比在持續增長的情況下依然低于普通本科7.4個百分點,學雜費占比卻高于普通本科院校13.1個百分點,二者占總經費的比例由84.6%升至86.7%,升幅不及普通本科院校。由于高職高專院校捐贈收入與其他收入的比例遠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客觀上需要在財政性教育經費上投入更多才能保障高等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三)各省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

以各省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生均預算內經費作為衡量指標,能夠更清晰地表現出我國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差異情況。下面均選取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的數據進行說明(見圖3)。

考察2009年各省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可以明顯地看出,幾乎所有省份普通本科院校生均預算內經費比高職高專院校多,高出最多的省份是上海,差額在4 000元以上的有北京、天津等5省市,而北京市依然是高職高專院校生均預算內經費最高的省份,為7 261元。高職高專院校生均預算內經費比普通本科院校高的省份有遼寧、四川、西藏,差額最大的是遼寧。

高等職業院校財政投入的省際差異

各省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占GDP的比例與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經費指數(高等教育生均財政性經費占人均GDP的比例)是反映各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情況的重要指標。我們以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0.8%的世界均值、生均高等教育公共經費指數達到28%的OECD國家均值作為考察各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具體指標(見圖4)。

按照0.8%和28%的標準將所有省份分為4個區域,落在Ⅰ區的北京、西藏等7省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占GDP的比例與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經費指數均超過標準;落在Ⅱ區有云南、貴州等13個省份,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總量未達到0.8%;落在Ⅲ區的有河北、山東等10個省份,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總量和生均財政投入都未滿足標準;僅有上海市落在第Ⅳ區域內,雖然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總量大于0.8%,但以人均GDP來衡量,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經費指數卻不及28%,這與上海市人均GDP高不無關系。

政策性建議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經費總量雖不斷增加,但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整體上投入不足,財政性教育經費差異巨大,且高等職業院校財政投入的省際差異突出?,F就以上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性建議。

首先,政府需繼續加大對高職高專院校的財政投入。高職高專院校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在總量上和結構上都不及普通本科院校,全國有28個省市高職高專院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比普通本科院校少,這表明對高職高專院校財政投入的支持力度不夠。政府財政投入是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重要渠道,在我國大力倡導發展職業教育的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得以提升,各級政府需要從經費投入上真正支持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補充高等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緩解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狀況。

其次,強化地方政府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責任,縮小高職高專院校生均經費的地區間差異。從對各省高等教育及高等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的分析結果來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一些東部省份對高職院校投入總量多,然而并未達到按其GDP發展水平應投入的數量,需在適度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注重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高等職業教育財政投入少的東部省份更要提高對高等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的力度,發揮東部省份的優勢,拓寬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渠道。西部地區多數省份高等教育規模小,先前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傾斜度不夠,各級政府應提高高等職業教育預算內經費投入,促進當地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為本地經濟發展服務。中部省份高等教育規模大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卻低于西部地區,客觀上降低了生均預算內經費,但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投入不足更加劇了經費不足的現狀,尤其是近年預算內經費增長率低的省份,該類省份需增強經濟實力,努力加強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生均預算內經費投入。

最后,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中捐贈收入和其他收入占總經費的比例極小,我國應借鑒職業教育發展較好的國家的成功經驗,使企業和社會團體都參與到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之中,增加用人單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春生,牛征,紀元.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及投資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2(6):84-88.

[2]潘建華.經費投入: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瓶頸”[J].成人教育,2007(11):10-11.

[3]陳尚,唐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現狀及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8(10):23-24.

[4]王賢.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非衡性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1(22):40-44.

[5]劉曉.論高等職業院校的財政公平[J].當代教育論壇,2007(11):35-36.

[6]葉小明.公辦高職院校經費問題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04-106.

[7]UNESCO.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1[EB/OL].[2011-11-03].http://www.unesco.org/new/en/education/resources/online-materials/publications/.

[8]岳昌君.高等教育經費供給與需求的國際比較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3):92-104.

[9]UNESCO.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EB/OL].[2011-09-13].http://www.oecd.org/edu/highereducationanda dultlearning/educationataglance2011oecdindicators.htm.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一、國外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曾指出, 人力資源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體, 也是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自然資源和人才資源實現最完美的結合, 將會最大限度創造出物質財富。要有效地使用人力資源, 促進經濟增長, 就必須注意到直接影響人力資源的因素———教育。若把國家假設為“理性的經濟人”, 則其每一項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那么, 國外是如何尋找并實現財政支出的最優化, 以最小的教育投入去獲得最大的教育產出呢?

(一) 政府財政教育支出

財政支出結構調節著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各項比例, 直接影響國民經濟中的投資結構, 進而制約著經濟發展。國家會對各類支出的選擇做出權衡博弈, 以一種動態的投資組合實現自身的最大收益。其中, 教育支出在各個國家的財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 體現著各國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國民素質的戰略目標。重超過4%, 其中既包括發達國家, 也包括發展中國家。這說明,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已經深刻認識到教育投資的重要性, 并落實了大力扶持教育的國策。而我國這一比重在2008年才達到3.48, 財政教育支出水平上升空間巨大。

數據來源:據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2整理而得。由表1數據可以看出, 絕大多數國家的公共教育支出比

(二) 教育支出效益

教育支出作為投資的一種形式, 要像物質投資一樣進行收益分析。理論和實踐都證明, 一國教育支出的結構即初、中、高三級教育的比例組合是影響教育投資效益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體現在教育經費的效率方面。

1. 三級教育的分配比例

合理的教育投資結構有利于提高各級教育邊際效益, 從而提升經濟社會的總體規模效益。經濟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快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騰飛的新興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根據不同時期經濟和教育的發展需要, 來確定教育投資的重點。在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初級階段, 三級教育投資分配結構呈“金字塔”形分布, 高等教育投資比例最低, 其次是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投資比例最高。各國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況下, 教育投資分配結構轉呈“紡錘”型, 重點自然而然地傾向中等教育。在基本完成中等教育的普及之后, 就開始進入普及高等教育階段, 教育投資的重點也就隨之傾斜高等教育。

2. 經費產出的效率對比

據有關研究表明, 美國教育投資的效益無論在總投資還是外溢效應都十分顯著。首先, 美國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總體貢獻較高, 教育投資增加1%, 能拉動經濟增長10.67%, 遠遠高于1980—1990年間世界平均水平的4.48%, 也高于我國1997—2006年間5.94%的水平。這為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將7 870億美元刺激經濟法案中的將近12%投資于教育事業提供了理論支持。其次, 美國教育投資對非教育部門的外溢效應顯著, 教育投資增長1%, 不考慮其他因素的變化, 非教育部門將增長0.67%。這一數據同樣遠遠高于1980—1990年間世界平均水平0.38%, 也高于我國1997—2006年間的0.35%[1]。

(三) 國外教育投資對教育公平的保障

教育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主要工具, 因此, 保障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利、推進教育公平, 是提高經濟效率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西方從一戰前的起點均衡論、20世紀中期的過程均等論, 到當下的結果平等論, 無不體現“全民教育”的公平理念。發達國家通過市場供求機制對教育資金精細化管理,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早在1965年, 英國就針對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和社會群體之間在教育機會和質量方面的不均衡問題制定了“積極的區別對待”政策, 在資源配置方面采取了積極有效的傾斜政策[2]。德國政府不僅關注教育發展的各州地院校平衡, 而且還關注教育具體實際入學能力的均衡, 通過提供低息教育貸款和擴大獎助學金覆蓋面, 重視對學生的資助。俄羅斯則實行教育非壟斷化, 按人頭發行教育支票撥款以保證全程的基礎教育。此外, 風行西方的還有教育充足理念、“全納教育思想”、廣泛公共教育制度和“積極的福利社會”等教育公平理念。

二、我國教育財政投資的現狀及問題

(一) 我國的教育投資總量偏低

從建國一直到改革開放, 我國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和同等發達程度國家的水平。近年來, 我國財政教育投資總量基本上處于不斷上漲趨勢。人們一般用公共教育投資占GDP的比重來比較各個國家教育投資的相對規模, 衡量各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程度。公共教育投資是指政府對教育負擔的支出或與政府有關的支出, 包括直接支出和中間支出。我國這一指標主要用財政性教育經費代替。

資料來源:表中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整理而得。

從表2可以看出, 雖然我國財政教育投資絕對量增長較快, 但相對于GDP增長的速度卻顯得極為緩慢。從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比較來看, 我國財政教育投資占GDP的比重, 與經濟發達國家不可相提并論, 與世界平均水平相距甚遠, 甚至遠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二) 三級教育的投資結構不合理

我國目前不僅教育規模仍然偏低, 而且教育經費在初、中、高三級教育之間的分布結構也不盡合理。這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普遍發展軌跡差異較大, 不符合我國的現實國情, 導致了教育資金的低效運轉。

從表3中生均教育經費國內國際縱橫比來看, 1999年高等教育大擴招后, 我國高等教育經費迅速降低, 而初、中等教育經費逐步增加, 各級教育生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和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比值呈穩步縮小的趨勢。尤其2006年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免除基礎教育學費后, 相對國際經驗值日漸優化、更趨合理。但是, 我國“重高輕基、急于求成”的傳統三級教育投資結構長期處于落后的困境, 糾正嚴重的分配錯位仍需更多的基礎教育投入。

資料來源:表中數據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統計數據計算而得。

(三) 教育機會不公平

1. 區域差異

資料來源:表中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教育統計數據整理而得。

由表4可知, 東中西部的中小學入學人數大致與本地區的人口數相當, 但是在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上卻差異懸殊, 東部比率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同等的中小學入學率, 不同等的大學入學率, 說明了我國區域教育的顯著性差異。這與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要求相差甚遠, 不利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 這種情況需要盡快加以轉變。

2. 城鄉差異

教育不僅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 也是社會階層尤其是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重要渠道, 教育的不平等必然導致這一渠道越來越窄, 加劇中國社會階層兩極分化的不合理結構。我國當前的教育投資以政府財政為主, 在教育體制上一般以城市為主, 重點學校為主, 中心城市的重點學校撥付的教育經費最高, 其次是普通市縣的學校, 廣大農村的學校最低, 城市生均教育經費大多在普通農村的3倍以上, 這造成基礎教育階段的經費投入嚴重不公。高水平、高智商的優秀人才在不同性別、區域、群體與民族之間是均勻分布的, 社會資本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教育機會不平等和不公平不斷惡化, 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

三、國外教育投資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

(一) 投資規模上進一步加大教育經費總量

市場經濟條件下, 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將教育全面推向市場。我國財政教育投資占GDP比重與國際水平相比, 還存在一定差距?;仡櫽⒚赖冉逃髧某晒χ? 最大特點就是:財政撥款優先教育, 建立經濟發展與教育投資的積極互動和良性循環機制, 解決教育發展的投融資瓶頸, 實現經濟與教育的互利雙贏和可持續發展。因此, 要充分認識教育投資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國家財政對教育投入的比例。

1. 經費融資來源:政府為主, 負擔主體多元化

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性教育投資占GDP的比重, 保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 努力實現國家既定的4%的戰略目標。就世界各國的實踐看, 應區分不同的教育類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基礎教育以公立學校為主, 由財政提供資金;高等教育以民辦公助為主, 由受益者個人承擔資金, 國家財政予以適當支持;職業教育以市場提供為主, 由企業或受益人承擔資金。另外, 大幅提高教育經費投入量, 不能單純依靠國家財政, 必須使教育投資的主體多元化。政府可以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 借鑒國外支持非政府組織建設的經驗, 通過政策杠桿積極鼓勵、吸引民間閑散資本、國外金融資源在經費籌措和資源分配中的開發作用。

2. 挖掘新途徑, 開征新稅源

首先, 要適時開征教育稅。我國目前開征的城市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費附加雖帶有一定強制性, 但畢竟不是稅, 實際征收中, 征收部門往往先保稅, 后收費, 使這些費難以征收, 漏征面很寬。鑒于此, 政府可以考慮開征教育稅以取代教育費附加。

其次, 發行教育公債, ??顚S糜诮逃聵I。教育公債的發行規??捎芍醒胝鶕枰涂赡軇討B平衡的原則并結合當年國債發行計劃綜合考慮。教育公債期限結構應以中長期為主, 適當輔以短期券種。國家發行教育公債可以是綜合性的, 也可以是專業性的, 如義務教育公債、高等教育公債、職業教育公債等。鼓勵大學發行教育公債, 大學可以發行普通公債, 可以按市值支付學費, 以激發家長購買教育公債的積極性。

(二) 投資支出上進一步優化層級:協調初、中、高三級教育比例

就教育發展來看, 三級教育是一個相互銜接的整體, 哪一級教育短缺或過量都會影響另外兩級教育的發展;從個人投資教育來看, 個人接受教育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循序發展的過程。三級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不在于初、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誰比誰更重要, 而是要在這三個層次之間找到一種恰當的平衡, 教育投資要根據三級教育的發展合理分配。教育的發展要根據社會需要適當調整教育的結構, 這是辦學內在規律的必然要求[3]。因此, 我國亟須緩解教育投資的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 使教育和經濟獲得大幅突破。當前教育投資要解決教育支出層級過度偏斜帶來的內部與外部的不經濟現象, 重點應向初、中等教育轉移。政府有必要將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聯動結合, 從稅收、財政、金融、物價等政策的角度繼續加大對初、中等教育的傾斜力度, 以后再隨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力度。確保教育投資的重點與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三) 投資結構上實現區域公平和城鄉公平

財政預算不應只著眼于“燙平”經濟周期, 而是致力于經濟循環中取得動態平衡。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內在延伸, 要在多年的動態調整中努力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1. 東中西部協調發展

借鑒美國州政府水平、基數、學區財力均等化等國外彌補區域間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發展經驗, 我國應加強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合作, 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豐富教育資助模式, 補助方式如:學費補助——對學校補助以降低學費;收入補助——對受教育方的收入提供補助;定向補助——對特殊人群提供免費高等教育。另外, 要關注地區間的資源配置公平, 結合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 建立貧困地區教育投資研究機構, 跟蹤調查即時反饋, 盡快推動中西部教育水平的跨越式發展。

2. 城鄉均衡發展

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支出力度,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近些年來, 我國各級政府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措施, 不斷增加財政對義務教育的撥款, 我國已實現了基本普及義務教育的目標。但還必須承認, 當前我國義務教育所需資金問題并沒有解決好。要解決這個問題, 必須推行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建立省際之間、縣際之間的橫向教育轉移支付框架, 促進各地方政府基礎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 鼓勵富裕省份向貧困省份伸出援助之手, 幫助農村及貧困地區發展教育。這種省份之間的橫向轉移支付, 采取一幫一、一幫多、多幫一等各種形式, 往往比中央的縱向轉移支付的力度更大、更有效??h際之間的教育轉移支付由省級財政根據自身的情況, 參照省際之間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 制定具體辦法并組織實施。

(四) 投資效益上建立效益評估體系和教育經費監督體系, 提高效率

開源與節流并重, 使教育的運作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 可借鑒美國高校的投融資體制及與企業合作的模式:科學分配社會投資和捐贈;推動高??萍忌虡I化;重視高校與企業合作[4]。要推動教育產業化, 走出教育投資總量不足和教育資源浪費的“怪圈”。政府撥款要績效為先, 建立教育投資效益評估體系, 對教育經費的使用及效果實時評估, 為以后的相關決策奠定基礎。加大財政的教育支持力度, 創建多元化的教育投資體制, 建立合理的教育投資結構, 強化教育經費監督監管機制, 切實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 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使教育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參考文獻

[1]肖璐, 范明.美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基于菲德模型的實證考察[J].中國科技論壇, 2011, (12) .

[2]王璐, 孫明.英國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理念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 2009, (3) .

[3]董藝樂.三級教育投資:哪個也不能少[C]//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0.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近年來,我國政府在教育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教育保障方面,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加大, 自2012年以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持續保持在4% 以上。不斷擴大中西部地區及農村貧困地區的招生力度,2014年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2013年增加11. 4% ,圓滿完成 《政府工作報告 》 提出的10% 以上的目標。

雖然我國政府對國民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教育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教育不公平,教育資源配置與結構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本文采用泰爾指數方法分析來測算地方財政教育支出區域間的差異和不平等度。

2基于泰爾指數測算方法的我國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區域差異分析

現運用泰爾指數的測算方法,來研究我國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差異程度。設E、M、W分別表示東部、中部、 西部三個地區,IE、IM、IW分別為表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區的泰爾指數,代表三個地區的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差異,根據泰爾指數的定義及公式,得到:

其中,yi為第i省區的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xi為第i省區的人數,yE、yM、yE分別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xE、xM、xW分別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總人數。得到區域內差異的指標:

區域間差異的指標為:

其中,yT為全國地方財政教育支出總額,xT為全國總人數。

進一步可以得到總的差異指標為:

進一步考察區域之間以及區域內部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情況,根據上式可得:

其中,分別為東部、中部、西部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這三者總和即為區域內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為區域間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貢獻率的大小表明了該因素對總體差異的影響程度。

根據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泰爾指數公式,按照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對我國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泰爾指數來源分布的地區差異進行分解,結果如表1所示,由于各個省份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地方財政教育支出占地方財政總支出比例作為相對指標衡量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更合適一些。

資料來源:2003—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

地區內差異。2002—2013年中部地區內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整體趨于平穩。在東部地區內,2002年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泰爾指數為0. 2263,說明東部地區內的地方教育支出水平地區分布差異較大,到2004年泰爾指數下降41. 82% ,說明地區內財政教育支出不均衡有所緩解,2006年同2004年相比,上升了14. 78% ,地區內財政教育支出水平差異有所擴大。2006—2008年,東部地區內差異呈現一定幅度的下降趨勢,2009年、2010年地區內財政教育支出差異出現短暫的上升,2011—2013年,東部地區內財政教育支出差異呈現下降趨勢,盡管2013年相對2012年差異稍微有所上升。西部地區內財政教育支出差異總體呈現較大幅度的波動,2002年的泰爾指數為0. 2577,到2005年上升了24. 72% 。2006年相比前一年下降了7. 78% 。2007—2009年西部地區內財政教育支出差異呈現較小幅度的上升,2010— 2013年西部地區內財政教育支出差異呈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分別上升了6. 68% 和下降了25. 56% 。整體上分析,地方財政教育支出西部地區內差異大于東部地區內差異,中部地區內差異最小。

總體差異及差異分解。2002—2013年,地區內差異與地區間差異二者的泰爾指數趨勢變化基本一致。其中2002—2005年,地區內差異呈上升變化,上升了16. 054% 。 2006—2008年,地區內差異下降,2008年同2002年相比, 上升了11. 026% 。2009—2013年間,地區內差異下降。 2009—2013年,地區間差異逐漸在縮小,2013年同2002年相比,增長幅度為48. 767% 。整體上分析,地區內的差異明顯大于地區間的差異,說明全國地區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總體的差異主要來源于地區內的差異,同時從差異貢獻率來看,地區內明顯大于地區間。

3結論

本文采用泰爾指數測算方法,分析了2002—2013年間我國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區域差異,并對總體財政教育支出水平差異進行分解,得到了以下的基本結論:

第一,地方財政教育支出占地方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作為衡量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地區內部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差異顯然大于地區間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差異,即我國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差異主要來源于地區內部的差異,地區間差異只構成總體差異的小部分。在地區內差異中,西部地區差異大于東部地區差異,中部地區差異最小。

第二,在總體差異的貢獻率中,地區內的差異貢獻率遠大于地區間的差異貢獻率。地區內的差異貢獻率基本在90%以上,這也表明了全國地方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差異來源于地區內部的差異。在地區內的差異貢獻率中,東部地區差異貢獻率變化趨勢與西部地區差異貢獻率變化趨勢呈相反的態勢。中部地區差異貢獻率最小,基本處于10%以下。

參考文獻

[1]謝維和.中國的教育公平與教育發展:關于教育公平的一種新的理論假設及其初步證明(1990-2005)[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1 高等教育財政撥款主要模式

政府的財政撥款一直是各國高校財政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也認識到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及其激勵機制是一種比政府直接干預更為有效的引導高等教育發展以及提高有限教育資源利用率的途徑。因為高校獲得經費的方式和機制影響著學校內部的組織行為以及教學科研的結構。目前,世界各國呈現多樣化的撥款機制,主要流行四種高等教育撥款機制:增量式撥款、公式法撥款、合同撥款、學費撥款。

增量式撥款又叫基數加發展撥款,這種撥款機制實質上是假定承認一年的教學、科研等活動所涉及的預算分配和支出都是合理的和有價值的,新一年的撥款核心問題在于經費的增加額上。20世紀80年代,很多國家采用這種方法。我國采取“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就屬于該法。目前,我國許多省屬院校還是沿用此法。這種撥款機制的弊端在于撥款時不能考慮高校的實際需要,在沒有參照對象的情況下,增量并不能反映經費是否充足。而且一旦財政削減或不增加經費,它與教育需求的矛盾就會相當的突出。增量撥款中的分項目預算撥款,容易導致學校的管理僵化,無法運用財政手段引導學校調整專業設置等活動,也缺乏提高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的動力。公式法撥款是零基預算法撥款的一個變種,它能較好地考慮預算撥款中的有關基本因素,撥款經費與各因素直接相關,使預算撥款過程成為了解和分析經費需求的過程。公式撥款能充分發揮預算撥款的客觀和公正,提高有限的公共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增加公共高等教育財政分配過程的透明度,減少預算過程中存在人為因素對經費撥付的影響。它的基本形式是考慮生均培養成本,實現經費撥付的充分性和各校經費分配的公平性,其優點在于撥款的公平與透明。但是,也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因為公式法中各因素的權重對高校來說無疑是一重要信號。簡單的生均成本使學校缺乏開設成本較高的專業的積極性。合同撥款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一種撥款方式。開始時,主要限用于科研項目的投招標,因為合同撥款既能保證經費使用的質量和效率,又能實現大學學術與科研管理自治和自主,因而得到普遍的發展和認同。近年來,基本撥款中也采用了部分合同撥款形式,合同撥款涉及的面也越來越普遍。它的實施有助于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因為合同撥款幾乎都有某種形式的評價。學費撥款是政府直接資助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撥款,既可以撥給學校,也可以直接撥給學生,即可全額撥款,也可部分撥款,即可平均撥款,也可差額撥款。這種撥款主要在歐洲各福利國家實行,鑒于近年來這一撥款體制所產生的種種弊端,一些國家政府開始重新評價這一體制。

2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現狀

我國1995年頒布的《教育法》中,明確提出要在中國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校辦產業的收入、社會捐集資和設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新體制。從法律上確立了教育經費的多元投資體制,明確了財政經費在多元教育投資中的主體地位。衡量一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是否充足,常用的指標是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我國的此項指標在“窮國辦大教育”的現實背景下長期處于偏低的水平。我國總的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不足直接導致了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的短缺,而這種狀況在連續實施了幾年擴招后表現得尤為明顯。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總量雖有所增加,但其增幅遠遠落后于在校生規模擴張的比例,已使我國大多數高校出現了師資力量短缺,教室、教學和生活設施、圖書館等各方面資源緊張的局面,教育質量不同程度的下滑也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造成這種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財政性經費投入的不足,在于教育投資沒有和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同步增長。目前我國高校辦學經費已經由政府單一撥款,轉變為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的階段。但是,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的格局近年來不會改變。這就意味著,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各級政府仍舊是高校經費來源的主要渠道。但是,政府的撥款并不能滿足大多高校辦學經費需要,使得高校辦學經費不足。但如果高校提高學費又將會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和反對。我國并不像大多數國家一樣存在相對獨立于政府和高校的專門的撥款中介機構,其人員都是政府官員,撥款的整個操作程序都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預,是政府“領導”下的撥款而非政府“指導”下的獨立運作,撥款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政府的直接運作模式。即使說在高校財政撥款機制中政府與高校是上下級隸屬關系。在這種關系模式下,由于撥款決策缺乏大學和社會的共同參與,政府的高等教育預算編制不能審慎地研究學校實際經費需求和社會需要,撥款金額往往只取決于財政的供給能力,而且預算的執行也缺乏法律意義的約束,同時,社會公眾和高校難以表達自己的利益偏好和多樣化需求,無法參與政府的財政資源的配置過程,使得撥款往往成為政府的獨立行為。

3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的改革策略

3.1 按實際情況撥款原則

政府撥款制度有高等學校撥款、科研項目合同撥款和學生資助撥款三部分構成,以使政府撥款制度改革有助于實現合理、有效配置高等教育資源的目標,從而體現出財政宏觀調控的作用。在公式化、規范化的前提下應根據不斷發展的經濟形勢與變化了的環境作相應的調整,以剔除撥款公式中的不合理部分,不斷完善撥款辦法??擅磕昊虬雌趯街械哪承抵颠M行修訂,使之更符合實際。若情況有大的變化,或對撥款的目標有較大的改變,就要對公式中的有關指標進行改變,使撥款更符合實際需要,增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彈性和力度。同時,財政在編制預算時要堅持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首先,財政高等教育的撥款應維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投入應與該水平相當才能保證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因此財政在安排支出時,應保證高等教育有足夠的、持續的投資來建立、維持擴充。其次,要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部分省、自治區地方高校辦學條件比較差。通過中央補助,使受補助地區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達到生均教育經費最低標準,使不同地區的居民享受大體相同的受教育機會且受的高等教育質量基本相等。這既實現了公平,也有利于引導和調動地方積極性,充分利用當地的高教資源投資高等教育,提高了效率,促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

3.2 因地因校撥款原則

對高校財政撥款因該根據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利用效率撥款,以促進學校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逐步建立科學的學校資源利用率指標體系,作為評價學校資源利用率和撥款的依據。通過對利用效率的評價,有利于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宏觀管理,通過評價,主管部門可以了解有關學校資源利用效率高低,為正確進行投資決策提供依據。一般而言,資金應首先投入資源利用效率高而又經費相對不足的學校,資源利用效率低的高校應著眼于進一步挖掘潛力。對高校資源利用效率的綜合評價,包括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物力資源利用效率,財力資源利用效率,人才培養質量指等。由于資源的緊缺性,高校有必要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參考文獻

[1]鄔大光.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問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馬陸亭.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發展研究,2006,(5).

[3]王光宇.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探討[J].學術視點,2006,(4).

[4]王善邁.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王雪峰,建立產出型高等教育撥款機制[J].教育研究,2002,(12).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一) 財政教育支出的內涵

教育支出的主要來源是政府的資金供給, 指國家用于教育事業的各項支出。教育支出按照支出主體的不同, 分為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教育支出費用;按照教育層次結構來區分, 分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級教育經費支出。

財政教育支出, 指國家將教育財政收入, 按照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用途, 劃撥資金的財政管理活動。

(二) 財政教育支出的理論依據

1. 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理論是在邊際效用價值理論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后經薩繆爾森等經濟學家對該理論進行完善, 形成了新公共產品理論。公共產品理論根據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概念, 認為社會的總產品可分為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教育在公共產品理論中, 因其具有一定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常常被看做是準公共產品。

2. 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提出現代社會的“經濟人”的目標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其分析了公共產品的資源配置和效率問題。還指出在現實的經濟社會中, 政府是“經濟人”, 由于任何一種公共決策都有各自本身的缺陷。所以個人在追求政治利益和實現自我價值時, 就會導致財政支出的擴張等行為的出現, 還會導致財政支出低效甚至無效的狀況。同理, 財政教育支出也可以看作是對教育投資的一種公共選擇。

二、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發展現狀

(一) 財政教育支出的規模

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可得出, 我國的財政支出、教育支出和GDP的變化趨勢是同向的關系, 都是逐年猛增的趨勢。其中財政支出在2004年由最早的28486.89億元, 2013年增長到140212.10億元, 增長了5倍;教育支出總體規模在2004~2013年的變化情況, 由最初的3365.94億元上升至22001.76億元, 期間增長近達7倍之高;GDP在這10年里增長4倍多。

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的財政支出和教育支出也同時增加。財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因為加大對教育支出, 教育的資源和環境會得到改善, 國民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帶來長遠的好的社會效益。然而, 由于我國有人口眾多的特點, 需要接受教育的居民也較多, 財政教育支出總額取人均數后, 人均能享受到的教育經費較少??煽闯鲈诳偭可? 我國還存在教育經費不足的現象。

(二) 財政教育支出的結構

1. 財政教育支出的層次結構失衡。

教育財政的支出結構可分成三個層次:初等財政教育支出、中等財政教育支出和高等財政教育支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 一是我國三個層次結構的財政教育支出每年都呈明顯的遞增趨勢。二是相比三個層次的支出, 一直以來高等財政教育支出都是最多的, 反之初等教育階段的支出是最少的。使得我國在初、中、高三個層次的支出分配結構存在失衡, 因而出現初等財政教育支出水平偏低, 高等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相對較高的普遍現象, 這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目標不相符。

2. 財政教育支出的地區結構失衡。

我國的東中西部地區因地理環境、資源稟賦條件等的不同, 不僅在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 而且在財政教育支出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

如表1所示, 2013年的教育支出情況:東部地區最高, 西部地區最少, 中部地區介于東部和西部之間。東部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是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 三個省的財政教育總支出為1451.08億元;財政教育支出水平最低的西部地區, 包括西藏、青海、甘肅和寧夏, 其中2013年寧夏全省的財政教育支出僅為46.50億元。

雖然我國已逐漸加大對西部地區財政教育支出。但為了使資金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教育又是長遠的投資, 政府往往不會對教育投入很多資金, 于是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會越拉越大。整體上看來, 我國各種教育投入快速增長, 東部地區具有天然的優勢, 發展水平快, 國家的財政教育支出政策自然會偏向東部地區, 造成地區間結構不平衡。

我國城鄉經濟呈現二元化結構, 使城鄉居民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近年來, 隨著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 教育經費的投入并沒有得到相應的調整。根據數據分析, 在我國無論農村普通學校的在校生數量多于還是少于城市普通學生, 生均經費都是低于城市普通學校。由此能充分的證實城鄉教育差距存在的常態。

3. 財政教育支出主體結構失衡。

我國的教育財政的劃撥主體可分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級主管部門, 相對應支出分為: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和地方財政教育支出。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由上表可得, 首先, 我國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教育支出總量規模上, 呈現逐年明顯上升的軌跡。其次, 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占總教育事業費的比例逐年下降, 由2004年的6.5%到2013年的5.0%。相反地方財政教育支出占教育事業費的比例逐年上升, 由2004年的93.5%到2013年的95%。同時, 地方財政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主要是因為中央政府把財政教育支出納入地方政府財政工作范圍內;最后, 2013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和地方財政教育支出分別占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占比分別為1.84%、30.28%??傮w而言, 中央對財政教育支出存在不足, 而地方政府支出太多, 會加大地方政府的財力負擔, 不利于地方政府發揮其基本職能, 甚至還會存在債務危機隱患。

四、優化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建議

(一) 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量

就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層次失衡問題, 不僅要兼顧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 還要提高財政教育支出水平。在財政教育支出數額一定的情況下, 我國人口又逐年增多, 說明教育資金不足的存在性。相對于財政總支出的增長, 每年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率都遠遠低于其增長率。因而應該增加財政教育支出的投入比重。政府應優先對教育投資, 可以把財政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 和通過實地考察投入情況作為各級政府考核的指標之一。

同時, 我國在教育財政投入上要確保穩定教育經費的來源, 不僅要吸引多種教育資金籌資方式, 而且要保證財政教育支出的供給。同時要嚴格監管資金的來龍去脈, 重點關注其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率。

(二) 縮小教育支出的地域性差距

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不僅在東中西部地區相差較大, 而且在城鄉之間的差距也比較大。調整財政教育支出的地域結構和城鄉結構, 可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對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 縮小地區間的差距。二是要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力度, 縮小城鄉差距。盡可能使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的居民都能接受到教育。同時, 國家應適當減少對非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的供給, 可通過其他方式來供給。比如可以呼吁社會人士和機構資助山區里的孩子上學, 并給機構或個人給與某些方面的優惠, 從而達到減輕國家各級的財政負擔的目的。

(三) 優化財政教育支出結構

首先, 明確初等教育的優先主導地位, 加大對初等教育的投入, 優化有限資金的結構配置。只有把基礎教育搞好了, 才能發展好中、高等教育。政府應全部負責基礎教育的主要支出, 均等地向所有學生提供教學資金和一定的生活補助。

其次, 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教育財政的事權與財權。兩級政府要劃分好各自的職權, 中央政府要適當分擔地方政府的財政教育支出負擔, 增加財政教育支出比例, 可有效預防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問題。

摘要:教育支出是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多年來我國著力增加財政教育支出在財政支出總額中的比例, 但是我國的財政教育支出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通過列出財政教育支出的內涵及其理論, 描述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狀況和其在規模和結構上的變化情況, 可發現我國教育財政主要存在三個結構失衡問題, 最后提出解決結構失衡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教育支出,財政教育支出規模,財政教育支出結構

參考文獻

[1]王錚.申來津.我國教育支出的結構分析[J].當代經濟, 2008.

[2]秦福利.對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比例偏高的審視[J].教育科學.2011.

[3]郝娜.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失衡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李林.山西省財政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3.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財政教育支出,基本狀況,存在問題

一、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基本狀況

改革開放的30年里,黨中央、國務院除了在理論上重視我國教育的發展外,在實踐上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教育的發展。如全面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建立健全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近年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不斷增加。從2004年到2008年,我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從4000多億元增加到9700多億元。財政教育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從14.9%提高到16.3%,這一比重已經高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2011年中央財政教育擬支出2963.57億元,比2010年增加416.23億元,增長幅度達到16.3%。目前,教育支出在我國財政支出當中按比重算,它是第一大項。

雖然目前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財政教育支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并不意味著就是教育強國。我國的教育資本投資仍然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制約了經濟的增長。

二、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支出增加迅速,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

從投資情況看,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重視經濟投資、輕視教育投入。與世界許多國家相比,我國的公共教育經費占GNP的比重要小得多。盡管近些年來我國教育投資的增長幅度很大,要高于發達國家,但是由于發展起點低,人口增長率高,人均教育經費水平仍然很低。由于教育資源的缺乏,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地區,教師人數和學校數量的增加慢于入學人數的增長,導致這些地區教育質量下降,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梢?,盡管我國對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教育落后的情況仍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教育資金分配的不合理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

我國本就不充足的教育資金很大一部分用于社會收益率最低的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等教育。盡管初等教育是免費的,但是與富裕的學生相比,貧困學生的機會成本高、預期收益低再加上營養不良等各種原因,使得很多學生中途輟學。這種教育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此外,我國教育的投資重點一直以來都是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機構大多都是設在城市中的。即使是對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資,大部分的投資也都是面向城市,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嚴重不足。農村教育的落后造成了農村人才的匱乏,抑制了農村的發展,使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

(三)教育與實際需要嚴重背離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初、中等教育應注重傳授學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思想、知識和技能,把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作為主要目標。但是實際上,我國的教育并沒有這么做,而是模仿發達國家,把中小學的教育重點放在了為升學打基礎上,這是不恰當的。教育與實際的脫節還表現在教育內容普遍十分陳舊和落后?,F代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而我國由于資金的有限,沒有能力及時更新教材和對教師進行在職培訓。很多學生在接受了初、中等教育后進入社會,發現所學知識與實際嚴重脫節,無法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接受的教育并沒有達到預期中的收益。預期收益的下降又提高了輟學率,形成了惡性循環。

三、財政教育支出問題解決措施

(一)提高教育投資的效率

我國教育投資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現為教育脫離實際需要、輟學率高、對不同層次教育的投資不合理等。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教育投資的效率。首先應該把教育投資的重點由高等教育轉移到初、中等教育上來,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時大力擴張中等教育,適當減緩高等教育的發展。其次,合理改變教育的內容和教學模式,把教學與實際結合起來,多傳授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從而提高預期收益,降低輟學率。

(二)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多元教育投資體制

政府應該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提高政府投資在教育經費中的比例,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收社會資金辦學。教育作為一種公益事業和特殊產業,特別是民辦高校完全不營利是不現實的,除非能充分滿足教育經費要求。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如果沒有任何回報,也就不可能吸引社會資金。因此,要確立教育產業觀念,運用市場機制,制定融資政策,促使社會資金流向教育產業,允許投資者從中獲得適當的回報。一旦資金來源多元化,我國的教育便可建立并保持資金產業的良性循環。

(三)減少智力外流

智力外流是指在國內完成學業后的高級專業人才從母國遷移到其他國家定居或工作的一種國際移民活動,對于本國而言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使國家損失了大量的人力資本。教育成本中,尤其是高等教育,很大一部分是由國家承擔的,當受過一定教育的人遷往國外時,國家就會損失承擔的這部分人力資本投資。應該為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縮小同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使他們從理性的角度認為留在國內也是個人的最優決策。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智力外流,并吸收國外人才。

參考文獻

[1]鄔大光.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意義[J].教育發展研究.2009;19

[2]蔡克勇.關于建設教育強國的若干問題[M].高等教育研究.2009;29

[3]張紅恩.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對策研究[C].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7

上一篇:新課標下高中生物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中學音樂教育方向研討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