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縣農產品加工情況匯報

2023-04-27

匯報是與我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對于一項工作或者一個項目而言,匯報貫穿于任務的始終,但是在不同的階段匯報的側重點是不盡相同的,那么你明晰不同的階段應該如何更好的撰寫匯報嗎?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縣農產品加工情況匯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篇:縣農產品加工情況匯報

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情況調查

我縣是一個農業縣,農業以種植優質糧油棉為主,畜禽和水產養殖也初具規模,農業資源優勢明顯,農副產品極為豐富。為充分發揮我縣農業的資源優勢,縣委、縣政府把加快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建設作為一項富民工程,擺上位置,緊抓不放,大力實施。目前,我縣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怎樣做強做大,帶著

這個課題,近日,我們深入到農產品加工企業,走訪了相關涉農單位,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我縣農業傳統特色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有力地促進了農副產品加工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我縣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到底,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162家,主要集中在油脂、棉業和糧食加工行業,年產食用油20萬噸、棉紡10萬錠,年加工糧食10萬噸左右,實現產值15億,帶動就業2萬人,經營范圍覆蓋全縣所有農副產品,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我縣農副產品加工業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培育了一批重點企業。到底,在162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45家,已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涌現出一批如大平集團、振花棉業、鷹皇麻油等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通過近幾年發展,我縣油脂產業不斷壯大,目前全縣共發展油脂加工企業41家,年產各類油脂5.7萬噸,其中麻油銷售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第三位,培育出大平、褒禪山、益和、鷹皇等一批部、省、市名牌產品,一個叫響全省乃至影響全國的油脂生產基地日漸形成,成為我縣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3、提升了市場競爭力。我縣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農副產品,以水稻、油菜、棉花、茶葉等優勢農產品為依托,共建立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14個,創建農產品品牌15個,其中:中國名牌1個,省級名牌7個,市級名牌7個,有8個農產品獲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大平牌系列食用植物油被授予“國家免檢產品”資格。

4、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創辦領辦農業協會和農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每年落實優質稻、優質油等生產訂單近10萬畝,帶動農戶4萬多戶。目前,全縣共成立了46個農業專業協會,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二、存在問題

一是企業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后。通過走訪,我縣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有相當一部分還沒有擺脫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業基本上都以出售原料或初級加工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較低,利潤空間薄。如我縣共有棉花加工企業40多家,大部分棉花加工企業規模都很小,多數是三五個人合伙創辦的小軋花企業,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和“路邊棉站”,技術水平落后。全縣糧食加工企業近10家,除吳楚米業有一定規模外,其它都是小型的大米加工廠。

二是收購資金大,融資困難。資金需求量大和資金籌措困難的矛盾一直是制約我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我縣除少數幾家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外,大部分農產品加工業普遍缺少資金,特別是流動資金嚴重不足,致使企業不能滿負荷生產,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目前銀行貸款,手續繁雜,除了正常的調查論證之外,還存在一定的人為因素,所以在企業急需資金時,往往難以及時到位。

三是市場預測難,價格波動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受農產品價格影響較大,如何把握不好,會造成巨大損失。如棉花價格,最高價達3元多/斤,去年底,棉花價格跌2元左右/斤,如果企業在收購環節把握不好,將會給企業帶動巨大虧損,甚至破產。

四是政策扶持少,發展環境不優。我縣雖然制定了投資工業的八項規定,但其主要針對是招商引資企業。對本縣的民營企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資金、場地及生產經營等方面扶持政策很少。少數部分執法、執收部門,部門利益、個人利益至上,亂收費、亂罰款、現象時有發生。

五企業人才缺,創新精神不足。由于各種原因,民營企業難以留住人才,人才不愿前往民營企業現象特出。如振花棉業去年招聘1名大學畢業生到企業任職,工資待遇也不低,但由于振花棉業地處運漕鎮,文化娛樂活動落后,結果只干了幾個月就走人了。另外,不少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創業精神不強,小富即安,小收即滿,敢想、敢干、敢闖的精神不夠,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節約開支,圖個眼前利益,不愿花高薪聘請企業各類人才。同時,由于不少企業是由家庭式企業,在家庭式管理模式下,存在裙帶之風,績效評價不公平,壓抑了家庭外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工作積極性,不利于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引進。

三、對策和建議

(一)科學合理規劃產業布局。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合理規劃,

科學布局,做到有規劃、有規模、有產品、有效益。如我縣共有棉花加工企業40多家,年加工皮棉可達150萬擔,相當于全縣年產棉花產量的10倍。由于僧多粥少,各企業為搶購棉花,相互競爭,價格混亂。對棉花產業,我們在規劃時不能搞“小而全”,要搞“大而精”,建議以塔運路為軸,規劃建設輕紡工業園,但要主動限制一些小軋花企業發展,只允許上一些符合

國家棉花產業政策的企業。對油脂企業,要以巢寧路為主線,規劃建設油脂產業帶,以大平油脂、鷹皇麻油為龍頭,以食品工業園為一極,集聚油脂企業發展。糧食加工企業以糧食產業園為基地,加快發展大米深加工龍頭企業,改變我縣是農業大縣卻無大型糧食加工企業現狀。

(二)幫助解決企業融資難。建議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以貼息貸款的方式為企業提供政策性融資,對技術開發的中小企業進行財政補貼,對其新產品開發、員工培訓等活動提供資金支持,特別是要將陽光工程延伸到中小企業。發揮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貸款主渠道作用,圍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地建設、加工生產、市場營銷等進行扶持。根據企業的不同特點,簡化貸款手續,及時滿足需要。充分發揮縣投資擔保中心的作用,增加投資擔保中心的融資力度,爭取金融機構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

(三)扶持企業做大做強。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品牌、形象好、潛力大的企業,有計劃地組織企業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支持大平集團加快年產10萬噸米糠油及綜合利用、年產12萬噸雙低菜籽油項目建設。扶持振花棉業新上400噸打包機,鼓勵其發展棉紡加工等上游產品,處長產業鏈。做大糧食產業園,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加快年產10萬噸優質精制大米及含油食品精深加工項目建設,使其成為我縣糧食加工業的龍頭企業。支持企業發展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組織,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穩定和擴大油菜、糧食、棉花等基地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原料,減少風險、降低企業成本。

(四)強化政府服務意識。一是在資金上,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每年列出專項經費,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重獎貢獻突出的企業和科技人才”等投入政策,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品牌創建和基地建設。同時積極幫助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向上申報農品產加工項目。二是在信息服務上,建議通過縣政府網站,建立企業發展信息平臺,發布國家政策、宏觀形勢、產品供求信息、農產品期貨價格以及縣內一些有關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等,為企業搞好信息服務。三是在發展環境上,要切實優化發展環境,物價、審計部門嚴把各項收費標準關,各有關收費部門對收費標準向社會公開,凡未統一公布的收費項目,企業和個人有權拒絕繳納;建立完善舉報制度,公開舉報電話,切實加強對執法部門的監督,認真查處對企業亂收費、亂攤派、亂檢查等行為。

(五)加大人才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引導企業與省內外農業科研院校聯合,鼓勵、支持企業自辦科研實體,開展多層次農產品加工研究和科技攻關,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投資主體的研發機制;一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引進農產品加工類人才,培養研發、營銷、管理等方面高層次人才隊伍,逐步解決目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

第二篇:肉產品出口加工企業基本情況匯報(畜牧局)

港越集團張家界食品有限公司 關于公司經營情況的介紹

一、公司概況

港越集團張家界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是一家集畜禽養殖、收購、加工和出口的民營企業。公司現有注冊資本2000萬元,占地面積50畝,資產總額達1.31億元,擁有員工121人。公司下轄肉類加工廠、生豬養殖基地以及牛羊草食動物養殖基地。

二、經營狀況

公司自成立以來,在各級領導及各職能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立足資源優勢,樹立工業化理念,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標準化”的運作模式,建立起了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畜牧業產業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現已發展成為張家界市乃至全省農業、畜牧業產業化的領頭雁。

二是產業基地蓬勃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長。公司海外銷售市場廣闊,加工原材料的不足是制約公司發展壯大的瓶頸,因此,如何加強養殖基地建設,一直以來都是公司經營工作的重中之重。第

一、公司已在我縣官地坪、利福塔、谷羅山、竹葉坪等鄉鎮建立起了16個生豬養殖小區以及南灘、西界等5個草食動物養殖場,每年可出欄生豬5萬頭、肉牛

8000頭、肉羊2萬只。第

二、公司投資1100萬元完成了劉家坪標準化出口生豬養殖備案場的

一、二期建設項目,包括產仔舍、保育舍、中豬育肥舍、飼料加工間、大型能源沼氣池等單項工程,占地面積200余畝,分為種豬擴繁場和中豬飼養場兩部分,具備年出欄杜長上種豬2000頭、供港商品豬2萬頭的生產規模。第

三、成立牛羊專業養殖合作社,建立了西蓮金雞、澧源鎮西界等黑山羊養殖基地,將有力地推動我縣草食動物養殖業的發展。

二是積極拓展市場,內外貿易逐步擴大。為擴大經營規模,滿足國內外市場的產品需求,公司按照國際肉類出口標準設計、建成了兩條全自動化的肉類屠宰加工生產線,建筑面積達4500平方米,具備年加工生豬8萬頭、肉羊3萬只、肉牛1萬頭的生產能力。公司的主要產品有:凍中、乳豬;凍分割豬肉;去骨分割黃牛肉、黑山羊肉及各種副產品等等,遠銷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是張家界市唯一一家自營出口創匯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每年出口創匯額也位居全省同行業前列。2012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94億元,出口創匯2560萬美元 ,實現利稅1300萬元。2013年1-6月,公司實現銷售收入9300萬元,出口創匯1050萬美元。

三、下一階段規劃

(一)力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

(二)進一步開發南灘草場,完善牛羊越冬設施,擬投放種羊1000只、種牛150頭;

(三)2013年力爭將生豬養殖戶發到到150戶,種豬投放數量達到6500頭,形成年出欄生豬8萬頭的生產規模。

四、存在的問題

加工原材料不足。除公司自身大力發展養殖基地外,需要上級部門出臺有關惠農政策,調整產業結構,更好地推動畜牧產業的發展。

2013年7月4日

第三篇:×縣水產品加工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發展這一主題來貫穿的。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個發展問題;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個發展問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個發展問題。發展是硬道理。

我們當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面對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國內錯綜復雜的前進中的問題,必須加快發展。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增強經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才能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才能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信念。黨要承擔起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嵊泗縣要達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關鍵就是發展。嵊泗縣有著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優勢,以海洋資源為基礎的水產品加工業,歷來是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隨著漁業資源的嚴重衰退,水產加工企業面臨著新的問題、新的困難、新的形勢,新的挑戰,為此,本研究在對全縣水產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調查的基礎上,就嵊泗縣水產加工業的發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見,以供借鑒和參考。

一、嵊泗縣水產品加工企業的現狀

截止2002年底,嵊泗縣水產品加工企業共有49家,占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25.5%,擁有總資產28434萬元,職工876人,創利301萬元。地域分布是:菜園20家(7家停產),嵊山鎮17家(8家停產),五龍鄉5家,黃龍鄉3家,枸杞鄉4家,縣直屬1家。產品主要以冷凍品、小包裝水產品、飼料魚粉、速凍貽貝為主。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49家企業中,處于停產狀態的企業15家,目前正常生產的35家企業中,有集體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營獨資12家,私營合伙7家,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有6家。

(一)企業規模、技術、設備情況

全縣水產品加工企業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有12家。全縣有冷藏庫36座(見表一),冷藏500噸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噸的12家,占34.3%;200噸以下的19家,占51.4%。企業的設備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購置為主,由于企業的生產設備陳舊、落后,企業只能維持簡單的水產品加工流程,缺少先進高科技生產線,缺乏現代加工能力。表一全縣水產企業冷藏能力情況表

冷藏能力(噸/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計

冷藏庫數(座)

51

219

36

比例(%)

13.9

33.

352.8

100

(二)企業廠長、經理素質情況

35家企業廠長、經理中,年齡(見表二):在30—40歲的7名,占20.0%,41—50歲的10名,占28.6%,51歲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見表三):大專及以上的3名,占8.6%,中專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學3名,占8.6%;職稱:有各類技術職稱的有15名(中級以下),占42.8%。

企業職工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占1.8%,中專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學的占19.8%,小學以下的占2.4%,有技術職稱的人員只占企業職工總數的4.2%。

表二企業廠長、經理年齡結構表

分類

項目

30-40歲

41-50歲

51歲以上

合計

人數(個)

710

18

3

5比例(%)

20

28.6

51.

4100

表三企業廠長、經理文化程度表

文化程度

大專及以上

中專(高中)

初中

小學

合計

人數(個)

31

118

33

5比例(%)

8.6

31.

451.4

8.6

100

(三)企業質量、衛生認證情況

在嵊泗縣水產加工的35家企業中(見表四),通過ISO9000體系認證的有4家,占企業總數的11.4%,獲得HACCp認證的2家,占企業總數的5.7%。取得國內衛生認證的企業20家,占企業總數的57.2%,取得其他認證的4家,占企業總數的11.4%,有5家企業未取得任何衛生規范認證,占企業總數的14.3%。35家企業中完成各國官方注冊的企業7家,占企業總數的20%,(4家企業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冊,2家完成韓國官方注冊,1家完成歐盟注冊,其中1家企業完成3個官方注冊。)

表四水產加工企業質量、衛生認證情況表

項目

ISO9000

HACCp

國內

衛生認證

其他認證

未取得認證

合計

企業數(個)

4220

453

5比例(%)

11.4

5.7

57.

211.4

14.

3100

(四)企業運營能力及效益情況

2002年,全縣水產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6084萬元,銷售產值30562萬元,產銷率84.7%,比標準96%少11.3個百分點。35家企業中盈利在5萬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業16家,虧損企業9家。盈虧相抵后利潤總額301萬元,其中盈利企業創利491萬元。整個行業利潤主要集中在5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僅黃龍魚品廠就創利260萬元。虧損企業虧損額190萬元,虧損面25.7%,虧損率38.7%,戶均虧損21萬元。從經濟類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業虧97萬元,私營企業實現利潤118萬元,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處于優勢,除1家企業虧3萬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總額為280萬元。

表五水產加工企業盈、虧情況表

項目

盈利5萬元以上

微利企業

虧損企業

合計

企業數(個)

10

16

93

5比例(%)

28.6

45.7

25.7

100

二、嵊泗縣水產品加工企業存在的問題

(一)海洋漁業資源衰退

1、中日、中韓漁業協定生效和實施,使舟山海洋捕撈失去了部分傳統漁場,部分漁場受到嚴格限制,而導致捕撈業的生存空間的縮小,從而制約了捕撈漁場的拓展。

2、漁業資源衰減,大量的漁民爭搶有限的水產品資源,造成了可開發利用的品種資源減少,突出了“船多魚少”的矛盾。

3、傳統的“靠海吃海”的觀念根深蒂固,對轉產轉業的認識不足。加之財力、物力的制約,很難改變漁民的捕撈作業結構。政府和主管部門,雖然重視漁民的捕撈作業的調整,但受物力、財力及其它環境因素的制約,沒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撈漁民的作業結構調整。

上述原因直接影響嵊泗縣的漁業產量,海洋漁業資源的衰退,經濟類水產品大幅度下降,經濟魚類收購價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購價加上全縣水產加工業多數以粗加工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產品,使簡單的水產品加工幾乎沒有利潤,有的企業采用代收購、代加工來維持企業的生存,給水產加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二)市場競爭能力薄弱

從企業規模、技術、設備情況看,嵊泗縣的絕大部分水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無自主產品開發能力,加工設備簡單,產品單一,加工量比例較低,加工技術含量低,高附加值產品少,很少或沒有開發廢棄物綜合加工和利用,傳統產品加工技術落后,水產食品仍然沿用幾千年來傳統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場需求逐漸萎縮,明顯缺乏市場競爭的能力,企業一直主營以凍小黃魚、凍鯧魚、凍蝦仁、凍蟹等各種經濟水產品為原料的產品加工,直到近幾年才發展有星鰻片、貽貝等加工。企業缺少配套產品及特色產品的生產,產品升級換代緩慢。截止2002年底,水產加工產品中獲各級名牌產品的企業有8家(見表六),占企業總數的22.8%,在獲名牌產品企業中,有1家企業獲得國家級名牌產品,6家獲省級名牌產品,1家獲市級名牌產品。

表六水產加工業獲名牌產品的企業統計表

項目

總數

獲國家級

獲省級

獲市級

小計

企業(個)

3

516

18比例(%)

100

2.9

17

2.9

22.8

(三)企業負債嚴重,抵御風險能力弱

到2003年7月為止,嵊泗縣水產加工企業共計負債總額22386萬元,其中長期負債4328萬元,短期負債17967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9.1%,比標準值超出19.1個百分點。從企業現有流動資金來源構成看(見表七),銀行貸款占63.6%,自有資金占27.6%,外來資金占2.6%,民間借款占6.2%。因此,抵御風險能力較弱表現在嵊泗縣水產品加工企業負債經營程度高,貸款比例高達75.6%,償貸能力較弱。一旦市場發生變化,資金周轉發生困難,就可能使企業陷入無力支撐的困境。同時,企業負債率過高,產生企業融資信用不斷下降,最終導致融資渠道不暢。

表七水產加工企業流動資金來源結構表

資金構成

銀行貸款

自有資金

外來資金

民間借款

合計

比例(%)

63.6

27.6

2.6

6.

2100

(四)企業采、銷的局限性

通過調查,嵊泗縣水產加工業在原材料采購上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企業的采、購信息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本企業的采購員,另一個是來源于對方的推銷員。企業主要以自行收購為主,國內市場中調撥的很少,大部分是來自本市,目前,無一家企業利用遠洋捕撈水產品和國外進口水產品。

產品銷售是實現企業利潤的重要環節,再好的產品如果在銷售環節上出現障礙,不僅影響銷售量,也給企業的利潤增長帶來很大影響。調查發現(見表八),全縣水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銷售固定商家的占10%,為對方做訂單的占6.7%,企業通過批發商銷售的占33.3%,通過零售渠道的占6.7%,企業直銷的占43.3%。企業產品銷售渠道單一(見表九),銷往國內外的產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銷往上海的占50.7%,銷往本省的占28.1%,銷往山東的占14.9%,銷往其它省市及國外的占6.3。所有出口產品主要銷往韓國和日本。

表八水產加工企業銷售結構表

項目

固定商家

做訂單

批發商

零售

企業直銷

合計

比例(%)

10

6.7

33.

36.7

43.3

100

表九水產加工企業銷售結構表

項目

上海

本省

山東

其它省市及國外

合計

比例(%)

50.7

28.

114.9

6.3

100

(五)企業人員素質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業人員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員年齡偏大。在35家企業廠長、經理中,年齡在51歲以上的占51.4%,而40歲以下的僅占占20.%。在35家企業廠長、經理中,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的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學歷的占60%。在企業職工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占1.8%,初中以下學歷的占79.1%。有技術職稱的人員只占企業職工總數的4.2%。

人類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與使用之上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生產、商品價值的提高、企業的成長乃至國家競爭力的增強,都必將更加依賴于知識和掌握知識的人力資源。知識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生產和傳播知識的人力資源己成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嵊泗縣水產加工企業人員素質整體偏低,導致了管理的難度和企業經營能力的低下,導致了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導致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同時也導致了勞動生產率偏低。

(六)傳統與世俗文化的制約

嵊泗漁民久居海島,世代以打漁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溝通,捕撈漁民家庭以漁業為主要生計。漁民長期出海作業,加之海島的相對封閉,較少與其他方面人員接觸,對外面的產業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談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傳統與世俗文化的影響,嵊泗仍有部分漁民喜愛捕撈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喜愛與大海生活,也比較愛漁村這種閑暇的生活方式。在企業發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戰略眼光,缺乏發展與創新意識,要求他們放棄原來喜歡的工作方式,去尋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創新,將會承受一種非經濟的和經濟的壓力,因此,造成了企業的停步不前的局面。

三、嵊泗縣水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重點:

嵊泗縣水產品生產和加工重點是:優化產品結構,推進貝類、中上層魚類、藻類加工產業體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導幾家具有活力的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加快企業技術改造,促進加工產品的開發,要開發低值產品和廢棄物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發展既有營養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重點突破的幾個方面:

1、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加快高精水產品的加工;

2、產品開發以大眾化、現代化、方便化、快捷化為主;

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閑食品、快餐水產食品及開發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4、開發新捕撈對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優質魚粉、魚片、魚糜、模擬食品和調味品,重點研究蟹類加工,枸杞的貽貝加工,黃龍的蝦米、魚粉加工等。

5、嘗試開發精制食用鮮魚漿,進而以鮮魚漿為原料生產風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產食品,提高低值產品的綜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6、加強水產標準體系建設,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統,嚴格保證水產品質量、品種、生產技術、生態環境等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消滅無標生產,培植水產名牌產品,提高競爭力。

四、嵊泗縣水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對策

(一)明確思路和目標,加快水產品加工業發展步伐。

縣委、縣政府要進一步提高發展水產品加工業重要性的認識,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對水產品加工工作的組織領導,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落實各項優惠措施,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質量,使水產品加工有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二)深化改革,培育龍頭企業

第四篇:×縣水產品加工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發展這一主題來貫穿的。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個發展問題;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個發展問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個發展問題。發展是硬道理。我們當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面對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國內錯綜復雜的前進中的問題,必須加快發展。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增強經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才能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才能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信念。黨要承擔起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

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嵊泗縣要達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關鍵就是發展。嵊泗縣有著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優勢,以海洋資源為基礎的水產品加工業,歷來是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隨著漁業資源的嚴重衰退,水產加工企業面臨著新的問題、新的困難、新的形勢,新的挑戰,為此,本研究在對全縣水產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調查的基礎上,就嵊泗縣水產加工業的發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見,以供借鑒和參考。

一、嵊泗縣水產品加工企業的現狀截止2002年底,嵊泗縣水產品加工企業共有49家,占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擁有總資產28434萬元,職工876人,創利301萬元。地域分布是:菜園20家(7家停產),嵊山鎮17家(8家停產),五龍鄉5家,黃龍鄉3家,枸杞鄉4家,縣直屬1家。產品主要以冷凍品、小包裝水產品、飼料魚粉、速凍

貽貝為主。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49家企業中,處于停產狀態的企業15家,目前正常生產的35家企業中,有集體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營獨資12家,私營合伙7家,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有6家。

(一)企業規模、技術、設備情況全縣水產品加工企業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有12家。全縣有冷藏庫36座(見表一),冷藏500噸以上的5家,占;冷藏200噸的12家,占;200噸以下的19家,占。企業的設備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購置為主,由于企業的生產設備陳舊、落后,企業只能維持簡單的水產品加工流程,缺少先進高科技生產線,缺乏現代加工能力。表一全縣水產企業冷藏能力情況表冷藏能力(噸/次)500200200以下合計冷藏庫數(座)5121936比

例()

(二)企業廠長、經理素質情況35家企業廠長、經理中,年齡(見表二):在30—40歲的7名,占,41—50歲的10名,占,51歲以上18名,占;文化程度

(見表三):大專及以上的3名,占,中專及高中的11名,占,初中的18名,占,小學3名,占;職稱:有各類技術職稱的有15名(中級以下),占。企業職工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占,中專及高中的占,初中的占,小學的占,小學以下的占,有技術職稱的人員只占企業職工總數的。表二企業廠長、經理年齡結構表分類項 目30-40歲41-50歲51歲以上合計人數(個)7101835比例()表三企業廠長、經理文化程度表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中專(高中)初中小學合計人數(個)31118335比例()

(三)企業質量、衛生認證情況在嵊泗縣水產加工的35家企業中(見表四),通過ISO9000體系認證的有4家,占企業總數的,獲得HACCP認證的2家,占企業總數的。取得國內衛生認證的企業20家,占企業總數的,取得其他認證的4家,占企業總數的,有5家企業未取得任何衛生規范認證,占企業總數的。35家企業中完成各國官方注冊的企業7家,

占企業總數的20,(4家企業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冊,2家完成韓國官方注冊,1家完成歐盟注冊,其中1家企業完成3個官方注冊。)表四水產加工企業質量、衛生認證情況表項 目ISO9000HACCP國內衛生認證其他認證未取得認證合計企業數(個)42204535比 例()

(四)企業運營能力及效益情況2002年,全縣水產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6084萬元,銷售產值30562萬元,產銷率,比標準96少個百分點。35家企業中盈利在5萬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業16家,虧損企業9家。盈虧相抵后利潤總額301萬元,其中盈利企業創利491萬元。整個行業利潤主要集中在5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僅黃龍魚品廠就創利260萬元。虧損企業虧損額190萬元,虧損面,虧損率,戶均虧損21萬元。從經濟類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業虧97萬元,私營

×縣水產品加工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第五篇:農產品加工轉化情況調研報告

加快農產品加工轉化,是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為了全面掌握我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索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措施。根據區政協2020年工作安排,區政協經濟委牽頭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全區農產品加工轉化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深入到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及企業所建基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充分聽取相關部門、鄉(鎮、街道)、村負責人、種養大戶及加工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建議?,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截止11月底,全區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2家(農副食品加工類23戶,食品制造業類2戶,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類3戶,煙草制品類2戶,紡織業類1戶,服裝、服飾業類1戶,皮革和制鞋業類1戶,木材加工類3戶,家具制造業類1戶,造紙和紙制品業2戶,醫藥制造業3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5家,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3家的108.7%;

實現規模以上農產品總產值33.7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42億元的80.2%;

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占全區規模以上總產值的36.5%;

上繳稅費98708.78萬元,減免稅費3337.52萬元;

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就業崗位3500余人。

(二)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抓組織、強保障,助推農產品加工轉化見實效。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組織召開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專題會4次,研究部署農產品加工轉化工作。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的實施方案》,成立了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碧江區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五個工作專班,按照一名縣級領導、一個專班、一套措施、一抓到底“四個一”工作機制,重點圍繞產業手續辦理、立項報批、項目申報等環節,為項目從引進、立項、審批、落地投產到銷售“一條龍”服務,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企業快速投促達效。

二是抓調整、興產業,著力提高本地農產品原料產出。圍繞“4+2”產業定位,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果蔬、食用菌、油茶、生態畜牧主導產業,珍珠花生、白水貢米特色產業規模,平衡本地農產品原料產出與加工企業之間的供需關系。2020年,預計完成蔬菜種植面積17.36萬畝;

已建成果園面積6.28萬畝,投產果園面積達5.05萬畝以上;

完成食用菌種植6350萬棒;

完成油茶造林1萬畝,油茶撫育2萬畝;

發展年出欄1000頭以上生豬代養場5個,全區生豬出欄12.2萬頭;

示范種植珍珠花生0.4萬畝,輻射帶動1.6萬畝;

按照“六統一”模式發展白水貢米1萬畝。

三是抓龍頭、促加工,加快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水平。按照“建基地、增規模、深加工、創品牌”思路,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裕國菇業項目預計年內建成深加工廠房一期;

貴州山茶產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完成了油茶精深加工廠主體建設,鮮果處理車間干燥爆殼生產線投入試運行,已啟動年產3000噸產能油茶精深加工生產線一期項目建設,并與合作社、種植大戶簽訂供銷合同,建立省內、外8家銷售渠道;

大力支持福潤、錦江2家定點屠宰場發展,提高肉食品精深加工比例和水平。1家豬肉深加工企業正在招商中,力爭肉食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0%。宏暢家禽臨時屠宰點已投入使用,日屠宰活禽2000羽;

完成了2個500噸油罐基礎施工;

同德藥業完成黃精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200畝,采購原藥材800噸,完成保健品和精制飲片生產線技改建設,加工原藥材年產能達2000噸,全年加工總產值達2億元,實現銷售額1.77億元。

四是抓督查、促效果,高效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區委、區政府將農產品加工轉化工作納入常態化督查事項,建立動態跟蹤機制,建立工作臺賬,定期督查督辦,實行月調度、月通報機制,倒逼責任落實,促進農產品深加工轉化工作高效有序推進。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一是企業總體規模偏小。雖然全區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有25家,占加工企業總數的59.5%;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占加工企業總數64.29%,但企業的總體規模偏小,作為龍頭企業所應具備的引導生產的導向功能、加工增值的開發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務功能、聯結農戶的帶動功能均不強。二是產業結構層次低,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不高。我區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多數是初級產品加工,深層次加工的數量比重小,多層次開發的產品少,產品檔次低,進入中低端市場的較多,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消費市場的需求。同時,由于生產設備、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等因素制約,部分企業的生產加工能力與水平甚至還停步于傳統的手工作坊和簡單的機械生產,生產效益不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

(二)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品牌運營能力不足。一是優質產品比較少。截止目前,全區僅有1個經國家認證的綠色產品,3個有機農產品,1個地理認證標志,且在全國、全省市場上叫得響、影響大、銷量多、價格高的農產品加工品牌極少,加之宣傳不足,品牌推廣較弱,市場認可度較低,比較優勢無法發揮。二是品牌營銷能力弱。雖然有“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公用品牌作依托,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統一包裝和附加標識等,品牌、包裝、服務、信譽等營銷上缺少應有的競爭力。如六龍山竹筍遭遇銷售退貨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沒有規范的包裝和標識造成的。三是商標品牌意識缺乏。一些企業自主創新不足,創品牌積極性不高,沒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產品定位不突出,傳統產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檔產品多,名優產品少。

(三)標準化基地建設滯后,企業生產原料供應不足。一是利益聯結機制不穩定,加工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農民群眾沒有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體,組織化程度不高,農產品供應量、產品質量難以滿足加工需求。二是基地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加工企業需求與基地產品供給矛盾突出。生產基地少、散、亂,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進度緩慢,配套設施不完善,難以發揮標準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如御諾乳業桐木坪標準化示范養殖場,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其相關設施沒有配套完善,實際建設與規劃設計相去甚遠,根本無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就更談不上為奶制品加工提供原料保障。三是產業生產缺乏規?;?。主導產業培育不夠,產業多而小,爭地矛盾存在,影響規?;a。由于本身農業生產用地面積不多,加之部分龍頭企業建立的基地比較分散,并且規模不大,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組織連接,導致企業在短時間內收購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難,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遠小于設計生產能力,有的甚至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如桃李春風,本地珍珠花生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其生產需要,加之價格和成本等問題,導致其只能大量從外地購進原料,進而在品質和品牌上都可能會對“珍珠花生”品牌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四是標準體系不夠完善。從種植業方面看,除了白水貢米外,其他產業還沒有真正形成從種子、種苗、農藥化肥供應到田間地頭管理的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再到產品的分等分級、檢驗、運輸儲存、包裝標志及產品深加工等整個過程的標準體系;

從養殖方面來說,也沒有真正形成從畜禽品種選擇、圈舍建設、配套設施建設、規模確定、廢污處理、飼養標準和疫病防控等的標準體系。

(四)政策扶持配套不夠,部門服務仍有差距。一是“上熱下冷”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存在。雖然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對農產品加工轉化工作高度重視,并經常性就相關工作進行調研安排部署,但仍有個別部門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主動上門服務不夠,發展合力仍有欠缺。如貴州山茶產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完成了油茶精深加工廠建設并即將進行生產運行,但截至目前,生產許可證等都還沒有辦理,其生產出來的產品極有可能會成為“三無產品”。二是雖然整合各方面的資金不斷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基礎配套投入,但財政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資金的撬動作用未能有效發揮。三是企業融資渠道較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仍然突出。財政對龍頭企業投入和銀信部門對龍頭企業支持相對有限,企業依靠民間融資和自身積累擴大生產較難。中小型企業申請固定資產貸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備貸款條件,加上貸款手續繁瑣,需要的時間較長,增加了企業的隱形負擔。由于農產品加工企業信貸緊、融資難,缺乏對科技創新、擴大市場和基地建設的投入,企業生產規模難以擴大,企業檔次難以提升,不少企業仍停留在小打小鬧的基礎上。四是與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相比,我區農產品加工關聯服務業的能力薄弱,倉儲、冷鏈物流等配套服務能力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三、對策及建議

(一)堅持主體培育,著力做大做強做優龍頭企業。一是按照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的發展思路,對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分類梳理,積極扶持培育一批“領軍企業”、“成長企業”和“雛鷹企業”,讓龍頭“大起來、強起來”。對認定為省、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重點支持企業開展產品研發、技術提升等,以點帶面引領行業轉型升級。二是繼續積極推進產業大招商。充分利用昆山對口幫扶契機和駐外招商機構力量,采取小分隊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產業招商,重點引進一批國內外農業龍頭企業、關聯企業、配套企業和研發機構以及引領性強、帶動性大、成長性好、產業鏈完整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落戶碧江。三是大力引導種養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興辦加工企業,并向產業園區集聚。合力推動現有農產品加工小企業、小作坊通過兼并重組、參股控股等形式實行抱團發展,促進中小企業整合升級為規上企業。四是大力協助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市級地方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的技術合作,強化新產品研發,避免產品同質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提高產業技術裝備水平,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五是圍繞發展壯大農村“四小經濟”,創建一批特色農產品加工小作坊,支持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發展農產品初級和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加工型新型經營市場主體,統籌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主食品加工協調發展。

(二)推進品牌塑造,著力提升碧江農產品整體形象。一是依托“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公用品牌,積極引導和組織龍頭企業申報省長質量獎、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無公害產品認證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創建自己的特色品牌,并通過做好品牌策劃、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營銷等工作,打造一批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資金作為參展補助經費,用于資助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各種大型展覽會,推介宣傳碧江特色農產品,提高碧江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二是著力挖掘一批老字號品牌,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整合創建碧江自己的農產品公用品牌,并不斷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通過統一標準、統一包裝和附件標識等,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三是積極組織開展品牌價值評估,確定重點培育農產品加工品牌,發揮區域品牌或特色產品優勢,進一步壯大區域品牌、培育企業品牌。四是整合碧圓鮮、黔東武陵等平臺力量,統籌推進全區農產品的品牌打造、包裝標識、產品銷售。五是全面加強質量安全監督。強化農產品原料基地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高質量管理體系和企業產品標準。全面開展sc認證及iso9001-2000國際質量、haccp食品安全等質量認證,使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走上標準化、規范化、現代化軌道。積極推廣應用普通數碼、一維條碼、二維碼、電子標簽(rfid)等方式對產品賦予身份證明。引導企業加快建立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監控和記錄從“原料到舌尖”的生產、倉儲、銷售等關鍵環節的信息,并把這些信息通過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終端app等途徑進行數據采集跟蹤。

(三)優化產業布局,著力推進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一是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布局。圍繞我區“5+2”產業發展規劃,以果蔬、中藥材、油茶、食用菌、生態畜牧、白水大米、珍珠花生等產業為重點,加快建設一批規?;?、標準化、高效化種養示范基地,著力完善御諾乳業桐木坪標準化示范養殖場等現有種養示范基地的水、電、路、訊、防疫防控等各項配套設施,使其能真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推動種養原料基地建設上規模。二是嚴格執行國家、省現有的農業產業標準體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結合實際制定我區《農業標準體系》,確保從種植(養殖)、生產管理、施肥、用藥、灌溉、病蟲害(疫病)防治指導產品收獲采摘(屠宰加工)等全過程都有操作性很強的技術依據,并結合壩區建設廣泛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工作,構建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全覆蓋的區域標準化推廣體系,不斷提升輻射帶動作用。三是積極爭取市級層面的重視、關心、支持,實行市、區(縣)聯動,推動農產品生產基地跨縣融合,保障同德藥業、桃李春風、御諾乳業等龍頭企業原料供給。四是引導企業依托現有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進一步強化企業與農戶的經濟和法律責任約束,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使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戶的種養積極性,有效推進原料生產基地的穩定和不斷擴大。

(四)完善政策措施,著力優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環境。一是進一步健全縣級領導聯系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制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指導和服務,協助企業解決轉型升級中存在困難,有序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二是各相關部門要認真落實《中共碧江區委辦公室碧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關于深入開展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碧委辦字〔2020〕2號)所確定的財稅、用地、金融、人才、電力等各項扶持政策,不斷優化行業發展環境,形成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工作合力。三是建議設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專項基金并列入財政預算安排,專門用于培育和引導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同時,進一步統籌財政資金,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引導政府組建的擔保公司、農投公司等支持農產品加工業信貸擔保力度,引導各金融機構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貸款投放,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四是積極申報項目。農業部門要會同財政部門,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有關支農資金和項目,支持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公共設施、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和技術改造。五是建議工作專班、市場監管、農業農村、工業和商務等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及時通報了解企業在落地生產、基地建設、商標注冊、品牌創建、產地產品認證、產品銷售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積極主動幫助協調服務,解決企業生產、銷售和發展的后顧之憂。六是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培養業務骨干,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并進一步將高層次人才的子女入學就業、住房保障等方面優惠政策要落到實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心內科護士長工作總結下一篇:香奈兒傳奇故事讀后感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