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讓作業成為學生的樂園

2023-03-26

第一篇:讓作業成為學生的樂園

讓語文成為學生的樂園

(提要)

語文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和發展,在社會生活中被學習與運用,又為社會生活服務。語文作為一種思維、交流與生活的工具,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是開放的,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學語文最終是為了用語文,語文是“應用之學”,而不是“應試之學”。因此,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打破僵化的教學制度,構建開放的課堂,實現課內外的溝通,以開放的胸懷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斷拓寬個性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不斷拓寬活動領域,開闊視野,促使教學交往的自主化,解放學生,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意識,同時也解放教師,使語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 空間

作業

合作

閱讀

系統論告訴我們:一個系統只有開放,不斷地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才能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走向高級。(注1)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也是教育現代化的主要陣地。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不是局限在課堂里,自我封閉。遺憾的是,過去我們過分看重考試和分數,過分強調“以(課)本為本”,只讓學生在課堂里讀書、做練習,割斷了語文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考起來可能得高分,但運用語言文字的實踐能力不強,高分低能,形成強烈的反差。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社會處處有學問,人人事事學語文、用語文了。(注2)那么,作文新世紀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就更應該克服思維定勢,不拘于形勢。教學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去探索、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點燃他們心靈中的創新火花,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語文。我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空間的開放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1)課內外的結合。開放的語文教學應沖破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向課前和課后輻射。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發現問題,查閱有關的資料,尋找相關的圖片和音像資料,實現自主學習?,F在我們有些公開課,教師早做準備了,甚至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卻渾然不知,蒙在鼓里,一直要到上課時才“露底”。課是給學生上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能不能讓早點告訴學生,讓學生一起準備呢?課內,讓學生先把自己準備的內容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已懂,哪些還有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教學。課后,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擴展視野。例如教學《天安門廣場》,我提前讓學生做以下準備:搜集天安門廣場及四周建筑物的圖片或一些有關的資料,認識天安門廣場及四周的各大建筑物;了解天安門廣場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收看國慶天安門廣場的慶典活動。學生通過翻看圖書,或請教他人,收集了大量的有用資料,為學習營造了廣闊的參與空間。由于準備充分,學生在課堂上就有話可說,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2)學科間的融合。葉圣陶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等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注3)可見,語文跟自然、社會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常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閱讀材料中的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這又使語文跟音樂、美術息息相關?,F在我們各學科的老師往往職責分明,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卻需要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我們要努力創設語文與其它學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如:教學《長城和運河》,可讓學生到中國地圖上找一找長城、杭州、京杭大運河、黃河、長江,促使他們學習一些地理知識;教學《詠鵝》,讓學生畫一畫“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美麗畫面,使他們進一步感受是詩歌中蘊含的色彩美。教學《二泉映月》,可讓學生聽一聽那音樂,使學生切身感受到那凄慘曲折的人生和不為命運所屈服的堅強意志。(3)校內外的溝通。語文教學應不受“課堂”的限制,而應該走出封閉的課堂,不能滯留于師生單向的信息傳遞上,而要給足學生大量的活動空間,有效地利用自然、社會中廣泛的教育資源,將沸騰的現實生活納入學校教育渠道,讓學生走進社會,培養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教師可帶學生出去訪問、調查,組織學生郊游、野炊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接觸社會,接觸生活,去了解社會,了解生活。我們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VCD、計算機網絡等媒體,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既豐富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二、作業的開放

作業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創造才能的發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在教學實踐中,我常常聽到同行們的嘆息,滿腹牢騷:我班某某又沒做作業;我可是軟硬兼施,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了„„我也曾開展過“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的中隊活動,學生說他們喜歡不布置或少布置作業的老師。在學生看來,作業是沉重的負擔。這固然有學生學習態度的不端正和家庭教育不夠科學的原因,但作業的精心設計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傳統的作業布置,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統一的內容,期望達到同一的目標,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特點。為此,我在教學中嘗試實施作業的分層布置,對作業的難度和作業的方式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快、愉悅、滿足的心理體驗。如何做到作業的開放呢?

首先是觀念上的開放。要樹立大語文觀,要立足課本,放眼課外,放眼社會。因為語文是最開放的學科,應該放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充分利用課外語文的資料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作業內容要開放。既可以與教材內容相聯系,也可以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還可以與社會活動“接軌”,題材要廣泛,思路要開闊,讓學生有“自由馳騁”的余地。二是作業形式要開放?;蛘蜾?,或寫或畫,或唱或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和表達的需要自由選擇。三是完成作業的方式要開放。查閱、訪問、觀察、實踐„„可自己獨立完成,也可幾個同學合作完成,甚至可以請他們幫助完成。十個手指頭有長短,學生是有層次差異的,只有做到作業的開放,才能使各層次的學生各盡所“知”完成作業,各盡所“能”完成作業,才能保證展示在教師眼前的學生作業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就布置了可讓學生自主選擇的作業:(1)根據課文中所學的知識,向低年級學生作關于保護地球的宣傳。(2)收集、交流目前關于環境保護的正反兩面的材料。(3)寫一份較強的環境保護方面的倡議書。這些作業,涉及了說話、閱讀、作文等方面的訓練,可根據各自的興趣選擇合適的作業。學生所面對的再也不是教師指令的、一刀切、機械型的作業,而是自主選擇、獨立設計、用心創作的作業,這種作業設計改變了單

一、枯燥、機械的抄寫生字詞,做練習冊等框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動腦,學生學得開心,也很輕松。又如學習《田忌賽馬》后,我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布置了以下幾項作業:(1)抄寫課文中練習2中三句話,想想這三句話之間有什么聯系。(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3)根據提供的情節續寫故事,注意寫好不同情況下不同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第一項作業讓學生積累語言,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第二項作業進行的是朗讀、說話訓練;第三項作業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技巧,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幾項作業難度逐次提高,分別適應了各個層面的學生的需要。學生帶著對達到更高目標的渴望,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習興趣較濃。

三、合作的開放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個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法國作家莫阿羅也有一句名言:“學校里的同學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注4)在學習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性別等因素,按照“互補互助,協助和諧”的原則把學生編排成小組,把個人自學、同桌商量、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以個人自學為主、多種形式并存“交往型”和“開放型”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在合作中,教師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伙伴,一是考慮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人意愿,二是為了發揮群體學習的優勢,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并從小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

我的做法是把全班學生分成了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的學習伙伴則由學生自愿組合,自己商定。高度自主性帶來了學習的積極性的空前高漲,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互教互學,互爭互評,你追我趕,友好合作。課堂上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氣氛活躍,“比學趕幫超”生動場面隨處可見。如在學習《將相和》中,我請各個小組依據“負荊請罪”這一素材,在組長的帶領下,通過想象、討論人物的動作、語神態,創造地把這個故事排好后,各小組上臺“獻藝”在排練過程中,由于合作伙伴的默契,學生表現出巨大的熱情,他們全身心地投入,群策群力,主體精神、團隊合作競爭的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閱讀的開放

目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問題就是讀書時間太少,我們的老師整天分析荔枝的味美,就是不讓學生嘗一嘗;我們整天強調閱讀的重要,就是不留給學生一點時間,放手讓學生讀一讀?!墩Z文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我們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自身的閱讀實踐中不斷“悟”和“練”出來的。(注5)一位教師在教學《第八次》一文時,只抓住“有感情”三個字,把所有的時間交給了學生,放手讓學生讀文,引導學生把自己放到故事中去讀,讀出喜、怒、哀、樂,讀出堅強、勇敢。三年級的小朋友在老師的輕輕一點撥、悄悄一提示下,讀出興趣盎然。就“結了斷,斷了結”這六個字,練讀、評讀、賽讀,整個教學過程是書聲瑯瑯,而教師沒有說多余的一句話,沒有紛繁復雜的教學媒體,但是課堂氣氛高潮迭起,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轉變教師的觀念,要回歸自然常態下的語文學習,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欣賞和品味。當然,讓學生多讀書,只靠課堂上是不夠的,還必須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我結合本班的實際安排了不同的課外閱讀,允許學生帶健康有意義的課外讀物到課堂,在指定的時間內相互傳閱交流。節假日,常以讀一篇好文章,讀一本好書為作業,鼓勵學生摘錄好詞好句,寫讀后感。結合教學把書介紹給學生,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便介紹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講《草船借箭》一課,便介紹學生讀《三國演義》中幾個有關的章節,這種方法效果很好。下課鈴一響,學生就圍著我興致勃勃地向我借書。這時,我就把書送到他們手里,并讓他們有空的時候到我那兒借閱圖書,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自己閱讀。除了把書介紹給學生外,我還特別注意開展一些課外活動,以鞏固學生讀書成果。如結合少先隊日、班會,舉行故事會、賽詩會、朗讀會,讓學生把自己讀過的故事情節講出來,把好的段落朗誦出來,大大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變老師“要我讀”為“我要讀”,促使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要多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地深入到作品中去;同時對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予以適當的點撥,幫助他們解惑;組織學生交流閱讀感受,展開閱讀“爭鳴”。課外,我們要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他們的“饑餓感”,為他們打開一扇文學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使他們走上最自由、最愉悅、最美好的心靈之旅。

參考文獻

(1)注1選自《專題研究》2000年第五期總213期的《新世紀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考》 (2)注

2、注3選自《小學語文教師》2001年

7、8合刊《構建開放的語文教學模式》 (3)注4選自《教育名言錄》

(4)注5選自《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第二篇:讓課堂成為學生交流的樂園

——淺談如何落實學生的合作交流

【摘要】《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合作交流已逐漸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應充分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設計好合作交流的程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努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有趣”的課堂,讓課堂成為他們學習的樂園。

【關鍵詞】樂園 引導者 學習目標 合作交流

回想這些年的教學習慣,教師在課堂上占用學生太多的時間用于講解,學生動手動腦少,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總目標決定了今天的教育必須積極倡導和構建一種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合作交流已逐漸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義和價值已被許多教師所接受。如何充分發揮合作交流的效應,仍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所關注的熱點和難點。本文結合具體案例,談點自己的心得體會,期望得到專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共同確立學習的目標

郝敬華老師曾指出:“對于課堂中所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師生共擬題目,避免繁瑣地提問。”

【案例一】《誰的本領大》教學片段 A教學:

師:太陽和風第一次比了什么? 生:比誰能讓小孩子脫下內衣。 師:它們是怎樣說的? 生:……

師:結果誰贏了,誰輸了? 生:太陽贏了,風輸了。

師:第二次它們又比了什么?怎樣比的?結果又怎樣? 生:…… B教學:

師:你認為誰的本領大?為什么?請大家分小組朗讀交流。 (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互相討論) 師:每組選出一名代表說一說。 生代表1:我們認為……

確定什么樣的學習目標,即擬什么樣的題目至關重要。首先,擬的題目要有趣味性。語言文字學家倪海曙先生說過:“對于孩子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興趣,第三還是興趣。”看來,師生共同擬制的這個題目,應該是學生樂于解決的,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其次,覆蓋面要廣。A教學中,老師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發問,學生則機械地回答每一個問題。這哪里是在上課,分明是警察在審問犯人。老師提出的問題,所涉及的可以是一個自然段,也可以是兩個自然段,甚至可以是全篇課文。B教學中,只是一個問題便概括了全篇課文,學生在小組中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而且經過朗讀、思考后,他們還可融入自己的見解、觀點??傊?,師生共同擬制的題目應該避免繁瑣,要少而精,最好能用一個問題概括全文。最后,師生共同擬制的題目要圍繞中心內容,要有思考的價值。

二、做好合作學習的引導者

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當好引導者的角色。美國一位教師在上《蚯蚓》一課時,先讓學生代表從講臺上領回一條蚯蚓,然后分組進行觀察試驗。學生有的聚精會神地觀察,有的積極地交流著觀察結果,教師只是穿梭于學生中,偶爾“插”上幾句話。整個課堂看起來雖然有些亂,但學生參與的熱情極高,興趣特濃,誰能說這節課上得不成功呢?我們教師有許多人唯恐學生做不好,不舍得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總喜歡親自動手,殊不知,過多地“樹立榜樣”會逐漸演變成越俎代庖,使學生失去思考、嘗試的機會。所以,教師不妨把課堂交給學生,只當好“引導者”的角色。

當然,做好引導者也并非易事。首先,教師應該積極地去看、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整個課堂中教師像是抽身而去,又無處不在。其次,教師應充分注意到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是否有充分的時空。我們不妨看看以下的教學案例: 【案例2】《問銀行》教學片段

默讀課文,思考:“我”向銀行提出了幾個問題?展開了怎樣的想象? 教學設計A:

師:“我”提出了幾個問題?展開了哪些想象?小組開始討論。 (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不到兩分鐘)

師:(喊

1、

2、3,叫學生坐端正)時間到!誰來說說,“我”提出了哪些問題?

生1:銀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魚兒和水草嗎?

生2:銀河呀,在你寬闊的河道里,有南來北往的客輪和伸著“大鼻子”的貨船嗎?

……

師:這幾個同學回答的非常好!…… 教學設計B:

師:認真默讀課文,分小組交流以上的問題。

(生默讀、交流,教師巡視加以指導,等學生充分討論完畢以后) 師:好,小組長組織一下,每位成員把自己得到的答案在小組中交流,選派一名代表回答。

(小組再次交流,確定最佳答案) 師:哪一小組愿意交流一下你們的意見? 小組代表1:我們認為……

我們提供給學生合作交流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性,而在探索性問題的解決中,學生應有一定的自由活動時空。像教學設計A中,教師在不到兩分鐘時間就讓學生討論問題,得出結論,顯然是形式主義,只是別人感覺這節課安排了小組討論的內容,但在老師的內心中并不指望學生討論出什么,所以在匯報交流時,也只是以個體為單位的。我認為,要讓學生合作交流,應該給他們留有充分的時間。新課程下的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創造性地思考和行動,我們應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教師應由管理者向引導者轉變,由布道者向激勵者轉變。

三.設計好合作交流的程序

要在課堂中順利、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應設計好合作交流的程序,交代好合作的內容及方法,讓學生有序、有趣地合作、交流。

首先,要做好準備工作。即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確定組長和組員。究竟是讓學生自己選擇合作的伙伴還是由老師安排?一種非常的“自由組合小組的調整方法”,就是先讓學生列出他們心中自由合作小組的名單,然后再從他們編的學習小組中,選出一個與老師選的其他兩三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這樣,他們在討論材料時能有更深遠的見解,相互取長補短。其次,教師設計的程序,應該對學生交代得具體一些,不要過于籠統。

[案例3]《猴子種果樹》

學完《猴子種果樹》以后,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我們將來演演這個故事。 A教學:

師: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演一演。

(此時,有的學生自顧自地講;有的學生一句話也不說,眼中透露出不解的目光;還有幾個學生開始時興趣很高,但很快就都不演了。)

老師這個合作交流的設想好是好,但是,由于交代得過于籠統,作為低年級學生,操作起來有些困難,不知該從何處入手。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反應得不積極,也不夠強烈。教師不應吝惜自己的語言,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交代得應清楚一些,讓學生易于接受。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這些特點,可將上述教學作些適當的調整。

B教學:

師: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分好每個人擔任的角色,如誰是“小猴”,誰是“小喜鵲”、“烏鴉”等等。每個人應背好自己的臺詞,演好每個動作。

這樣一來,學生由于明確了自己的角色,很快投入到了表演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之后,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臺表演,“小觀眾”們加以評議、補充,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知道表演的步驟,從而進行有序的合作交流;同時,示范性的表演也使學生在操作中就會學有榜樣,在模仿的表演中合作交流,求得思維的創新。

究竟在一堂課中安排幾次小組交流最佳呢?仔細想想,一節課都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又有何不好呢?當然,進行小組交流不能只是“走過場”,而應切切實實地抓好。同時,合作交流也不能僅限于課內,課外的合作交流更能調動學生起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只有有效的教學才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塵封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靈,放飛囚禁的情愫。讓我們從營造氣氛和形成習慣入手,積極地將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變成一種師生不斷地“對話”、“交流” 、“協作”的過程,讓課堂成為學生盡情交流的樂園,讓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發揮出它更大的效應。

參考文獻:

1.《我的小學語文觀》 張慶 2.《教海漫記》 于永正

3.《小學教師全員培訓教材》 (東海教師進修學校,2002年) 4.《連云港教育》(2005,第1—2期)

5.《江蘇教育》(2004,第12期,2006,地2期,第4期) 6.《素質教育論》

第三篇:讓信息技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以計算機應用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也飛速發展起來,它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學習方式。

從小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既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如何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是每一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為讓學生愛學、好學信息技術課,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讓信息技術課堂充滿生命力,我們運用新的教學理念,結合小學生和計算機教學的特點,不斷進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寓教于樂教學法

寓教于樂教學法就是在我們傳統的講授教學法的基礎上,教師對知識進行系統地講解的同時,根據小學生特點,加入一些趣味性、游戲性的內容,從而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起來,從而使小學生愛學、好學。如講解復制粘貼命令時加入一個“復制文字口訣”(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選文字別著急,選定文字點復制,然后別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選粘貼,立刻印出所選字,還有兩個快捷鍵,Ctrl+C,Ctrl+V幫助你)。這個口訣瑯瑯上口,小學生一學就會,然后再根據口訣講解知識點,這樣學生學起來就容易了,而且學生也愿意學。再比如給學生講解字體顏色設置的時候,課前先在寫字板里輸入一段兒歌,然后把字體顏色設置成與背景色一樣“白色”,上課時說給大家變個魔術,把這段文字選中或者改變字體顏色后,兒歌出來了,小學生看了認為很神奇,這樣就把大家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然后再講解知識點,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學的認認真真,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教學法

創設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種情景,通過這些情境的設置,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覺的掌握知識或者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比如在講解窗口大小的調整時我們可以創設一種情景,我們課前先準備好一幅圖畫(可以是一個公園的圖畫,有山、有水、有人„„或者是其它的山水圖片),然后調整好窗口的大小,讓它僅僅顯出公園中的一小角。上課時打開這張圖片,然后創設這樣一個情景,讓學生發揮想象,想象一下美麗的公園里都有什么,學生們踴躍回答,在學生們回答的過程中,我邊說邊調整窗口的大小(對,公園里有美麗的花草樹木、假山、休閑的人們,最后告訴學生要愛護環境、愛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美麗的家園),讓公園里的內容逐漸的顯現出來。這樣就把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味了,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并且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愛護環境、愛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

郭善渡老師提出的“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就是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要求學生帶著一個明確的和規模適當的任務去學習相關知識。這種教學法適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信息素質和創新素質,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梢宰龅?ldquo;單刀直入”“急用先學”,便于突破某些線性展開的十分煩瑣的教學材料的困擾,能使學生較快地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強小學生的信心和興趣。比如在講解畫圖軟件時,我先給學生展示一些比較好的、美麗的作品,告訴學生學完畫圖軟件后,我們也能創作出這樣美麗的作品,這樣在給了學生一個明確學習任務的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變學生“被動的學”為學生“主動的學”。

四、探索式教學法

探索式教學法就是針對某一特殊的教學內容,教師先進行簡單提示或不作講解,只是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其自己完成,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索知識,完成學生任務。采用探索式進行教學,多用于趣味性強,既有一定的難度,而難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主動求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和相互幫助,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比如在講解計算器的使用時,課前(講解計算器的幾天前)我給學生留了個家庭作業(把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里至少有一個學生家里有一臺計算機、一個計算器,學生自己或者請教別人學會使用計算器的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再和計算機里的計算器相比較進行學習,學會其簡單的使用方法),上課時把學生分成原來的學習小組,先簡單介紹計算機里計算器的使用方法,然后讓學生們用自己課下探索出的使用方法完成一些計算題,教師在各小組間進行輔導,最后根據各小組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總結計算機里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五、激發式教學法

激發式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內容,把知識點提取出來,在知識點間合理設置一些有特色的、精彩的、接近生活實際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把這些內容與其它的內容或者生活實際相比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講解字體格式設置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課前輸入兩首古詩,一首設置一些字體格式的變化,使其看起來更漂亮,另一首格式無變化,這樣一對比,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高了。

六、開展第二課堂

開展第二課堂是一種輔助教學方法。開展第二課堂必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結合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將其它學科與信息技術學科進行整合,從而推動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開展,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促進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并且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整合創造能力。比如:繪圖創作、文字設計、電腦文檔管理等。開展第二課堂既鍛煉了小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學內容又得到了強化,而且加強了老師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把握,從而促使教師更好的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

總之,各種教學方法之間并非獨立應用于課堂教學中,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在同一堂課中不同教學階段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并把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讓信息技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讓信息技術課堂真正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

第四篇:讓作業成為學生的“新寵”

運師附小薛銀蘭

作業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它對課堂教學的鞏固,所學知識的運用,對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教師布置作業總是,學生抄寫,教師批改,學生訂正。如此單調、枯燥的作業,不僅會使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厭倦,失去興趣,更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浪費時間和精力。因此我們教師在作業的布置上應該細思巧設,讓學生不再把作業當成一種機械的抄寫,一種負擔,而是讓他們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體會學習的快樂。在語文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作業設計的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學生只有具備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做作業的積極性才會提高,才能樂學、好學,高質量地完成作業。因此,我在布置作業時,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如我教完《姥姥的剪紙》一課,我讓學生親手實踐一下剪紙活動,然后寫感受,進行一次小練筆;學完《負荊請罪》一課,我讓學生自由找伙伴自編自演課本劇;學完《給家鄉孩子的信》一課,我鼓勵學生閱讀一些巴金的作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組織一個巴金作品交流會,等等。這樣的作業設計體現了趣味性,避免了枯燥感,學生能輕松接受,圓滿完成。

二、作業形式的多樣性

1、生字排列型

新課標教材的識字量大,在教后要及時再現,鞏固才能扎實掌握。所以在每單元結束時,我都讓學生重新編寫生字表。學生可以根據結

構(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單一結構)來編排生字表,也可根據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筆畫多少來編排生字表,還可以根據部首相同來編者排生字表。學生在書寫時,根據規律可以牢記生字。

2、詞句聯想型

讓學生預習課文《師恩難忘》時,我設計了“字詞聯想型”的作業練習。如寫出“誨”同部首的或同音的字;或以生字“誨”為詞中的一個字,組出若干個詞,如“教誨”“誨人不倦”等,或由田老師上課的情景,把聯想到的有關詞語寫出來,如“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再如學習《第一次抱母親》一課后,讓學生聯想到的寫母親的名言警句寫出來,如“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仿句段型

我在教學時,不失時機地結合課文中某些結構或句式有一定特點的語段,進行多種形式的仿句造句訓練,或說或寫,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比如學習《莫高窟》一課,作者在介紹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時,就很有特色。文中寫道:“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這段文字運用了排比的修辭物法,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極好形式。在組織學生學習以上內容后,我讓學生仿照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通過自己的想象,說說其他事物的不同姿態。通過訓練,學生不公能熟練地掌握了這種句式,而且也豐富了他們的語言,提高了他們的想象能力。

三、作業難度的層次性

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這是人們的教學目標。盡管學生千差萬別,能力各不相同,但作為教師,都應為不同層次的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立足與發展的“板塊”而全心服務。雖然班級授課制、群體教學模式影響著這種服務到位,但是,教師也必須創造條件服務到家。作業設計考慮難度的層次發表 一定的彈性,讓不同層面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提高,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時學生的持續發展,意義是深遠的。

1、作業量的不同

在學習生字時,我常采用課上及時反饋的方法,課上學完的生字、生詞當堂聽寫,對于已經掌握的學生在寫作業時就可以少寫或是不寫,為他們單獨出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題,以提高其對知識的靈活掌握程度。

2、作業難易不同

學生學習了寫讀書筆記的三種方法:(1)摘抄好詞佳句;(2)編寫內容提綱;(3)寫讀后感悟(雖然,這三種寫法,難度逐漸遞增。)我將全班學生按閱讀、寫作能力分成低中高三個層次,要求每個層次的學生各用相應的寫法或高一層次的寫法完成一則讀書筆記。由于題目難度分層,學生不公沒有畏難情緒,相反,好強的心理促使他們向更高層次的目標邁進。學生的能力水平雖然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均在自己的“基點”上得到了發展與提升,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都享受著成功的快樂!

作業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面對不同特點的學生,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人格得到尊重。讓作業成為學生的“新寵”。

第五篇:讓校園成為師生向往的樂園

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道德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活動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舒心愉悅的學習環境,而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它與學校的德、智、體等幾方面相互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智、情、意、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陶冶學生情操,警示學生不良行為的無聲管理機制。鑒于以上認識,多年來,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常抓不懈,尤其是近幾年,我們瞄準創建張家港市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的目標,更扎實地開展各項工作,讓校園充滿文化氣息,讓文化內化為學生素質,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優雅的校園物質文化陶冶人

整潔、優雅、文明、富有文化內涵的校園環境會激發人的上進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們十分重視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努力使學校每一塊墻壁,每一個角落,甚至每一樣物品設置和安排都和育人緊密聯系,做到校內無閑處,處處有教育,使它們成為無聲的教材和教師,發揮出人們期望的教育功能。近年來,我們立足本校實際,每學年對校舍進行維修、粉刷,不斷完善教育設施設備,改善辦學條件,為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物質保證。為了創建張家港市綠色學校,學校建起了“綠色”小屋,擴大了綠化面積,專門制作了花木牌,對各種花草樹木給予冠名,把它們的特征展示在旁邊,讓師生在欣賞花草樹木時接受教育。校園綠化充分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墻壁本來是沒有生命和情感的,但當我們按預定的教育目標精心設計后,就能產生無聲勝有聲的積極效果。踏進校園一抬頭便看見行政樓東墻那醒目的大字“團結、負重、開拓、爭先”,那是我們的校風。校門南面并排擺放著20張乒乓球臺,百米畫廊上乒乓小將兩軍對壘,打得難分難解,那是美術老師精心構思的巨作,體現了我校以乒乓為特色的濃郁氛圍。學校主干道旁,設置了毛澤東、江澤民、陶行知、華羅庚等國家領導人、教育家、科學家的格言警示牌。在學校大隊櫥窗里我們設計了“活動傳真”“家教之窗”“法制園地”“創造天地”“明星登

臺”等八大欄目,充分挖掘每個場所的育人功能。班級的環境布置更是各具特色,新穎別致,有榮譽廳、圖書角、綠化帶、生物區、七彩園、奪星欄„„為學生構筑了一塊塊歡樂的文化小天地,使他們在各種文化環境中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對教師辦公室、圖書館、專用教室、食堂的布置,我們也作了統一要求,規范布置,突出傳授知識,昭示哲理這一主題。

現在的合小校園,芳草萋萋,花卉斗艷,布局合理,校舍寬敞明亮,窗明幾凈,無不透溢出優雅、寬敞的校園物質文化,師生置于這賞心悅目、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教學環境中,無不自豪、珍惜。

二、以豐富的校園文化激勵人

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是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他反映出學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風格。學校近幾年推出一系列符合校園文化管理理論,具有時代特征,并行之有效的制度。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著重抓了以下三項工作:

1、凈化教育環境,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是學生的第一偶像。因此,我校全體教師養成了時時檢查自己,力爭以良好的修養和淵博的知識成為學生耳濡目染的好風尚。不論是升旗儀式還是師生集會,教師首先站好隊。規定校內不準騎車,上至校長,下至剛來的新教師,在校內一律推車步行,要求學生遵守《守則》、《規范》,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首先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教風促學風,從而形成團結進取,勤奮向上的良好校風。同時,我們倡導互愛入手,在教育學生尊師的同時,更多地要求教師首先要愛生。我們十分強調全體教師要愛護關心和尊重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堅決杜絕體罰或變相體罰。在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做到“六帶進”:把微笑帶進課堂,把尊重帶進課堂,把寬容帶進課堂,把民主帶進課堂,把探究帶進課堂,把合作帶進課堂,努力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F在學校教師已形成了自覺關心、愛護、尊重學生的良好風尚。

2、強化常規管理,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把養成教育,加強常規管理,培養學生

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德育工作的基礎工作來抓,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一抓制度建設。根據學校實際,把學生管理中最基本的內容制定為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有《合小學生一日常規》、《自行車管理條例》、《小隊活動守則》、《文明學生、三好學生、示范學生評比標準》等,使管理內容具體化。二抓學習宣傳。我們把每學期的第一個月定為常規教育月,第

一、二周定為常規學習周,各班舉行《守則》、《規范》知識競賽主題隊會,學校舉行常規測查,使學生學規范、知規范、守規范。三抓學生自我管理。學校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做到學生管理自律化。少先隊大隊部動用了60名小干部組成了六大檢查小組,對禮儀、紀律、衛生、三操、宣傳、路隊等方面進行日查、周結、月評;開展了”紅領巾中隊值周”活動,由各班日常行為規范示范員擔任值周人員,在全校十多個崗位示范、監督、管理,這些規章的建立與執行,促使全體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也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佩戴胸卡、紅領巾上學,提倡講普通話,使用禮貌用語?,F在學生遇到老師主動問好已蔚然成風,真正把“告別陋習,擁抱文明”的口號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不僅可以陶冶學生情操,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傳統節日,重大紀念日,學校都要舉辦富有時代氣息的主題活動,如:“體驗在三月的春風里”“愛獻給敬愛的老師”等。目前,學校已形成正常的大型活動制度,每學年舉行一次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每個節日活動時間短則一周,長則一月,校園文化可謂五彩紛呈。如去年,我校舉行了以“廣播操匯操”“乒乓聯誼賽”“藍球年級賽”“全校動動會”為內容的體育節;以“科技小報設計”“科技創新小制作”“科技小論文”“利普知識”競賽等為內容的“科學在我身邊科技節”;以“百佳摘抄本展覽”“百佳讀書明星評比”“讀書演講征文競賽”等為內容的“勤奮讀書,與祖國同行”讀書節;以“爭當文明小天使”“爭當藝術小明星”“爭當合法小公民”“爭當點子小能手”為內容的“雛鷹展翅慶‘六一’,提高素質迎未來”

的文化藝術節。作為課程文化延伸的興趣小組活動,我們做到系列化、正?;?、制度化。乒乓隊、航模隊,鼓號隊、合唱隊、舞蹈隊、田徑隊、器樂隊等各種社團活躍,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雙體日全方位開設奧賽班、習作班、英語班、微機班、象棋班、剪紙班等58個班級,為全校學生提供了自由選擇,自主發展的廣闊舞臺。孩子們玩得開心,學得愉快,感受美、鑒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日趨提高。據統計,2003—2004學,我校有78名學生的習作、書畫作品在《伴我成長》《小學生數學報》等刊物雜志上獲獎或刊登。航模隊學生在蘇州市航模比賽中榮獲一等獎,田徑隊在市中小學運動會中獲團體第一名,乒乓隊更是屢屢奪魁,捷報頻傳。

三、以高尚的校園精神文化感化人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征,它的基礎是校園人的心里層面,其內容是校園成員的思想觀念,而表現形式則是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產品,我校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突出抓了以下兩個方面:

1、以一流的辦學目標凝聚人心。

在我校的辦學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用既切合實際又催人奮進的辦學目標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缛攵?00年,學校領導就作出了具體規劃,要在兩年內創成“張家港市綠色學校”“蘇州市合格檔案室”“張家港市二級圖書館”“蘇州市常規管理示范小學”,號召全體師生同心同德,奮力拼搏,為實現這些目標共同努力。在這些目標制定和提高的過程中,我們都反復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使之成為全體師生的共同意愿和一致追求。在這些大目標確定以后,我們進一步提出階段性目標,學校每一次的工作計劃的制定,每一次工作的提出,每一項工作措施的落實也都緊緊圍繞這一目標。這種永不滿足,永爭一流的精神有效地激發了全體師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體師生精神振奮,團結一心,圓滿完成了各項創建任務。2003年5月學校被命名為張家港市校園文化先進學校。同時,學校連續五年獲得了“張家港市文明單位”稱號,教育質量綜合評估由原來的三等獎上升為二等獎?,F在,我們又向爭創江蘇省實驗小學這一新目標而努力。

2、以良好的師德形象鼓舞人心。

我們以“四個一”作為校行政一班人的行為準則,即:一身正氣的自我形象,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一心一意的奉獻精神,一往直前的爭先意識。要求教師進行監督,每月進行考評。學校領導建立起了學習制度,聽課制度,年級蹲點制度,定期召開碰頭會議制度等,做到精誠團結,吃苦在前,率先垂范,高標準、高質量地開展工作。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體教師。我們還開展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活動,制定了《合興小學師德師風實施細則》、《合興小學教師一日常規》,學習了《江澤民同志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多篇文章,觀看《十佳師德風范》錄像,開展“樹師表形象,展園丁風采”“做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等主題系列活動,通過簽訂師德承諾書、聘請名師、名家來校講學,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理論修養,使教師形成了新的經濟形勢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學生觀和質量觀,全體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廉潔從教,涌現了以市“十佳師德標兵”王靜、李明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教師,以市“優秀師表群體”體育教研組為代表的師表群體,使“嚴謹、求實、創新、進取”的教風真正內化為教師的主體愿望和具體行動。良好的教風又直接影響、感化了學生,為良好的學風、校風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條件,全體學生處處以“五自”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好人好事層出不窮 ,把求真知、做真人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近兩年,有6人被評為市級“優秀少先隊員”,20人評為鎮級“公民道德小明星”,321人評為校級“三好學生”,348人獲得了“優秀學生”稱號,師生遵紀守法率達100%。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可以在學校創造莊重、高雅、文明的氛圍,而且對學生起到陶冶、滲透、感化、導向的作用,在發動師生創造優美環境的過程中,發掘師生創造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公民道德建設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校將以超前的觀念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高尚的文化環境、濃郁的藝術氛圍、儒雅的行為談吐,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讓校園成為師生向往的樂園。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十八大之后的會議總結下一篇:三上道德與法治知識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