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

2023-06-25

教案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以及學生情況等,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ok》的文章,希望能夠很好的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持和鼓勵。

第一篇: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ok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第一單元

電【教學目標】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教學重點】解釋靜電現象,認識正負電荷【教學準備】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象的相關圖片或幻燈片?!窘虒W過程】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什么?教師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頭發,頭發可能會怎樣?----頭發飄起來了。頭發為什么能飄起來呢?----出示課題: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

發現了什么?----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1)靜電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為什么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電呢?認識正電荷和負電荷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 3)用一塊羊毛皮反復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面,將氣球的一個側面靠近頭發,發現了什么?

2、讓電荷流動起來

第二課時

點亮小燈泡【教學目標】

1、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2、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

3、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窘虒W重點】正確連接電路,認識小燈泡的結構,正確連接小燈泡【教學過程】

一、引入:當我們閉合家里的開關,電燈就會亮起來。電燈為什么會亮呢?

1 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嗎?讓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小燈泡吧!

二、認識小燈泡等的結構

1、小燈泡的構造

2、觀察導線、電池,說說導線和電池的結構

三、讓小燈泡發光

1、點亮小燈泡1)小組活動----連接這些實驗器材,想辦法使小燈泡亮起來,用手比劃說說電流是怎么流動的? 2)組織學生匯報:連接好的小組上臺展示,并說說電是怎么流動的?它的方向是怎樣的?

2、嘗試用多種方法點亮小燈泡 1)還能用哪些方法點亮小燈泡,用實物圖畫下來哦。

2)畫出每一種連接方法的電路中電流的流動路徑,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3)把連接圖貼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4)分析接亮的共同點

3、出示實物圖,分析哪個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四、安全教育

第三課時

簡單電路【教學目標】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窘虒W重點 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窘虒W過程】

一、活動導入:

1、連接比賽:每組一節干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接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實驗結束,小組匯報,互動交流。

四、活動延伸:我們能連接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第四課時、電路出故障了【教學目標】

1、利用電來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通道)。

2、電路出故障了,電流就會中斷?!窘虒W重點】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并排除電路中的故障?!窘虒W過程】

一、觀察導入:

1、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讓學生畫出簡單的電路圖,并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2、提供一個出了故障的電路,并提出問題:小燈泡為什么不亮了?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檢查連接的方法,結合前面的學習,排除連接方法上的問題。

2、引出新的問題:為什么連接方法正確而小燈泡卻不亮呢?引導學生來整理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各種原因。

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1. 小燈泡壞了;2. 燈座松了,沒有連上;

三、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用什么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一般有下面幾種方法:①檢查法②替換法:

2、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按教科書中的提示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做好電路檢測器后,試試靈不靈。

4、拓展:還有其他方法查找電路中的故障嗎?

3 第五課時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目標】

1、有的物質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導體;有的物質不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窘虒W重點】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窘虒W過程】

一、觀察導入: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電路中是怎么流的。

2、討論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二、檢測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1、提問:怎樣檢測一塊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呢?

2、使“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相互接觸,檢驗小燈泡是否發光。

3、用兩個檢測頭接觸橡皮的兩端,觀察小燈泡是否發光。

4、得出結論:橡皮是絕緣體。

三、檢測20種物體的導電性:

1、在材料盤中為學生提供20種供檢測的材料,一張“我們的檢測記錄”表。

2、待所有的檢測都完成后,各組整理分析檢測的結果。

3、交流:哪些物體能使小燈泡發亮,哪些物體不能使小燈泡發亮。

四、討論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措施和進行安全用電教育。

第六課時、做個小開關【教學目標】

1、開關可以用來連接或斷開電路,控制電路中電器元件的工作狀態。

2、開關有的地方需要用導體來做,而有的地方必須用絕緣體來做?!窘虒W難點】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窘虒W過程】

一、觀察手電筒:

1、觀察組成手電筒的各種材料。

2、觀察手電筒的構造。

3、觀察手電筒的開關。

二、做個小開關:

1、給每一組一個斷開的電路,討論怎樣設計一個開關。

2、利用每組準備好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能交叉控制紅綠燈的電路。

5、交流匯報:(1)在小組活動中發現了哪些

4 問題?(2)解決了哪些問題?(3)一共運用了幾種小開關的制作方法?

三、延伸與拓展:

第七課時

不一樣的電路連接【教學目標】

1、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兩點之間一定有導體連接,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

2、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窘虒W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教學過程】

一、里面是怎樣連接的:活動:關于第一個接線盒的研究

1、發給每組一個接線盒,觀察接線盒外面的四個接線頭及對應的數字標號

2、打開盒蓋,看到1號和3號接線頭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導線連接在一起的。

3、蓋上盒蓋,討論:如何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出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斷路?

二、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活動: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發給每組兩節電池、兩個電池盒、一個小燈泡、一個燈座和四根導線,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2、啟發思考:在不同的兩種方法中,你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后,教師作適當講解。

三、拓展活動:提供學生若干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設計電路。 第二單元

新的生命

一、油菜花開了【教學目標】

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它們能夠幫助植物滿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窘虒W難點】花到形成果實的變化過程?!窘虒W過程】

一、引入。出示開花的油菜植株。這是什么植物?同學們平

5 時認真地觀察過花嗎?讓我們一起進入花的世界吧!板書課題:油菜花開了

二、探究過程

1、觀察一棵油菜。(1)請同學們說說油菜長得怎么樣?區分油菜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2)油菜和鳳仙花都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3)請同學再說出幾種綠色開花植物。

2、觀察一朵油菜花。(1) 觀察:用放大鏡觀察一朵油菜花。

(2)解剖:學習使用鑷子解剖一朵油菜花。(3)小結: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個部分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時開放的嗎? (2) 數數一棵油菜上有幾朵花?幾個花蕾?(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謝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三、小結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采集各種各樣的花,下節課帶來。

二、 各種各樣的花【教學目標】

1、在花的各部分構造中,雄蕊和雌蕊與形成果實和種子有關。

2、根據花的構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時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教學難點】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窘虒W過程】

一、引入 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思考問題: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樣嗎?

二、探究過程

1、花的專題觀察。(1)小組討論,確定研究專題,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準備研究的內容;怎樣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 (4)研究的方法:數一數、統計、測量等。

2、“花的觀察”報告會。、

3、認識完全花與不完全花(1)觀察比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說說他們在構造上由哪些不同?(2)閱讀課文,了解不完全花與完全花、雌花與雄花、單性花與兩性花。(3)判斷:觀察南瓜的兩種花有什么

6 不同,分別屬于哪一類?觀察其他的花,判斷屬于哪一類?

4、交流與小結(1)通過學習,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尋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觀察花的變化過程。

三、質疑拓展

三、花、果實和種子【教學目標】

1、果實和種子是植物開花傳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實和種子的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窘虒W難點】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窘虒W過程】

一、導入。我們已經觀察了油菜花,還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花,知道許多植物會開花、結果。開花與結果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觀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鏡。 (2)教師在展示臺上演示觀察過程,學生歸納研究方法。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這些構造特點與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聯系? (3)學生分組觀察、輕聲討論。(4)全班交流匯報。(5)教師根據學生發言,適時展示蜜蜂傳播花粉圖和花的受精示意圖或有關課件。

2、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1)發放油菜的果實。觀察油菜的果實并按生長變化的順序排列。(2)小心剝開一個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實,觀察油菜種子是怎樣排列的?數數果莢里有多少粒種子?(3)全班交流匯報。

三、總結拓展

四、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教學目標】

1、植物傳播種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為了能將種子散布得更廣,有利于繁殖后代。

2、種子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是有聯系的?!窘虒W難點】種子

7 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系?!窘虒W過程】

一、引入回憶:在種植鳳仙花的過程中,你發現鳳仙花果實成熟后,種子怎樣傳播出去的?

二、探究過程

1、觀察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分組觀察)(1)觀察成熟的油菜果莢。外殼有什么特點?(2)輕捏油菜果莢,你發現了什么?(3)油菜種子的結構特點:質量輕。(4)油菜果莢的結構特點: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1)鬼針草種子的傳播?;貞洠荷仙綍r褲腳經常會粘上什么?結構上有什么特點?(2)番茄種子的傳播(3)觀察隨風飛行的蒲公英種子(4)教師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還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

三、質疑討論。

種子成熟后,不散播到遠處,都掉落在植物近旁,會產生怎樣的情況?

五、種子的萌發【教學目標】

1、植物的種子能夠孕育生命,條件適宜時種子就會萌發,新的生命就會開始生長。

2、植物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窘虒W難點】認識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窘虒W過程】

一、引入復習:植物媽媽利用哪幾種方法將種子散播到了遠處?討論:種子在怎樣的環境下可以萌發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首先要了解種子的內部構造。(2)介紹實驗材料。(3)演示解剖方法。(4)分組研究。研究重點:種子可以分成幾部分? (5)匯報交流。

2、觀察發芽天數不同的蠶豆種子(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種子的各部分發生了什么變化呢?(2)觀察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外形。(3)匯報交流研究發現。

三、質疑、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

8 物在種子結構上不同,花和受精過程也不同嗎

六、 動物的卵【教學目標】

1、很多動物都要產卵,卵有相似的構造,卵可以發育成動物。

2、卵孵化成動物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 【教學難點】經歷一個飼養動物、觀察孵化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春天是一個繁殖的季節,許多動物是靠卵繁殖的。出示各種動物的卵。

二、探究過程

1、觀察動物的卵 (1)出示各種各樣的卵:它們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組觀察雞蛋、鯽魚卵、蠶卵:有什么發現?它們有相同的地方嗎?(3)觀察雞蛋外形:(4)觀察雞蛋的內部

2、青蛙卵的孵化觀察指導(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嗎?(2)討論觀察方法。

3、小雞的孵化(1)觀察不同發育階段的雞蛋,認識雞蛋各部分的作用。(2)小雞孵化的條件:種蛋、溫度、濕度、通風等。(3)小雞孵化的時間:大約3個星期。

三、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7、動物的繁殖活動【教學目標】

1、有的動物通過產卵來繁殖后代,有的直接產下小動物;卵生和胎生是動物產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動物的繁殖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點,都要受精。 【教學難點】卵生和胎生的比較總結?!窘虒W過程】

一、引入復習回顧:卵的構造。卵生動物。

二、探究過程

1、卵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思考:植物繁殖與動物繁殖有什么共同點?(2)交流。(3)動物的哪些活動是在為繁殖做準備呢? (4)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靠產卵繁殖的?

2、胎生動物的繁殖活動(1) 胎生與胎生動物。思考:什么

9 叫胎生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胎生動物?像貓、狗、兔等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2)哺乳。胎生動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養小動物。 (3)交流。(4)小結:人也是胎生的。

3、總結動物產生新生命的幾種方式。

三、質疑與討論。卵生動物和胎生動物哪一種后代的成活率高?為什么? 第三單元

食 物

1、一天的食物【教學目標】

1、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2、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發現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豐富的?!窘虒W難點】會給多種的食物進行分類。

【教學過程】

一、引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于我們人的生長發育來說十分需要。我們的各項生命活動都與食物有關,可是我們真的了解食物嗎?

二、探究過程

1、記錄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為例:我們都吃些什么?學生匯報。(1)討論活動:這么多食物我們該怎么來記錄呢?(2)小組記錄:要求學生對一天的食物按餐別進行記錄。小組匯報,師記錄(或統計表)。(3)思考:從這些匯報中,我們可以看出些什么?你們有什么想法?

2、給食物分類。把小組內的記錄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幾類食物,分別是什么。

按喜歡吃的分類;按味道分類;按生活習慣分類;按食物結構分類;

按食物來源分類;(4)舉例說說葷食、素食還可以分為哪幾種?

三、小結

2、食物中的營養【教學目標】

1、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

2、人體保持健康需要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窘虒W難點】能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過程】

一、引入:身體成長、發育都需要哪些營養?我們能從種類豐富的食物中獲得什么呢?

二、探究過程:

1、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1)分小組探討交流(2)匯報交流A.蛋白質組:B.糖類組:C.脂肪組:D.維生素組:E.礦物質組:F.水組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1)小組活動:先做補充記錄,再重新分類并做好統計(2)展示交流(3)小結:我們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種食物可能會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但沒有一種食物會具有所有的營養,因此我們應該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營養成分(1)分組活動(2)匯報交流

三、小結

第三課時、營養要均衡【教學目標】

1、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成分,所以我們需要搭配膳食,保證營養的充足。

2、搭配膳食營養要做到品種多樣,并保持合理數量?!窘虒W難點】學會合理配搭膳食營養,建立健康生活意識?!窘虒W過程】

一、引入:我們從食物中獲取各種營養,這些營養必須合理搭配,才能保證我們正常生活和成長,這就是營養的均衡。

二、探究過程:

1、營養均衡的標準

(1)首先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上的均衡膳食“寶塔”圖,它可以為我們選擇食物、獲取均衡營養提供參考。 (2)小組閱讀探討:“寶塔” 中為我們提供能量的是哪類食物?支持我們生長發育的是哪類食物?能使我們保持健康的是哪類食物?“寶塔”中不同種類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3)全班交流

2、搭配膳食營養(1)小組活動。將我們“一天中的食物”記錄(卡片)按照寶塔各層食物的分類進行擺放,與均衡膳食“寶塔”圖對照,看看我們的食物搭配與食物均衡膳食“寶塔”有什么不同?我們需要做出哪些改進?(2)展示交流(3)探討膳食搭配

三、課外延伸。請按自己的食譜進行實踐,我們將評出“美食大師”。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學目標】

1、為了保證對營養的吸收,有的食物適宜生吃,有的食物適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會發生多方面的變化?!窘虒W難點】通過觀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窘虒W過程】

一、引入。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該怎樣合理食用呢?就讓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探討吧!

二、探究過程

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出示一些食物的實物:說說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2)舉例說說生食和熟食。(3)小結:有些食物經過烹飪后對我們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營養。

2、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1)教師提供切開的生、熟馬鈴薯,組織學生分組觀察它們的變化。從生到熟,食物發生了變化。食物燒熟了,與生的時候有什么不同呢?(2)匯報:馬鈴薯的營養會變化嗎?(3)討論:把馬鈴薯燒熟了吃有哪些益處?

三、小結:

5、面包發霉了【教學目標】

1、面包的變質發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和條件。

2、通過對霉菌的培養可以進行霉菌生活條件的研究活動?!窘虒W難點】觀察霉菌的生長情況。

【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們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與哪些條件有關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發霉的面包(1)分組觀察老師提供的面包,說說你的發現?

(2)怎樣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樣子?學生討論,小組嘗試。(3)匯報交流:

2、面包發霉的條件(1)討論:面包上怎么會長出霉菌?(2)小組探討,作出推測(3)全班交流

3、哪一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得快(1)分組準備對比實驗。每天觀察記錄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長情況,檢驗我們的推測。

4、后續觀察活動。根據你的實驗方法,注意每天觀察記錄兩塊面包上霉菌的生長情況,認真填寫“實驗記錄”表,下一次上課時帶上你的觀察研究成果。

6、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教學目標】

1、食物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2、微生物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分和適宜溫度等條件?!窘虒W難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怎樣能夠使食物長時間保存而又不變質呢?面包發霉的實驗能給我們一些什么啟發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變質的食物(1)小組各一份新鮮的小魚干和干面條。

討論: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觀察?(2)小組各一份腐敗的小魚和發餿的潮面。A.討論:這條小魚已經腐敗了,可能帶有很多細菌,我們怎么來觀察這些腐敗的物品?B.小組觀察活動,你發現了哪些信息?請記錄下來。(3)匯報交流

2、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1)如果要儲存一條新鮮的小魚,可以用什么方法?(2)你還知道哪些儲存食物的方法? (3)討論:你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儲存食物?

(4)小結: 各種儲存方法都是在避免或者減緩形成微生物生長的適宜環境,以此來延長食物的保鮮時間。

三、后續活動:課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思考為什么用這種方法來儲存食物?

7、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教學目標】

1、觀察食品的包裝,可以獲取這種食品的有關信息,便于我們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窘虒W難點】會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配料,正確選擇合適的食品?!窘虒W過程】

一、引入無論是營養的搭配,還是食物的保存,都需要了解食物的相關信息,從哪里能夠得到這些信息呢?(揭示課題)

二、探究過程

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1)觀察活動:仔細觀察包裝袋上的介紹,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2)討論:A.食品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種不同的包裝呢?B.我們從食品包裝袋上能獲得哪些信

11 息呢?C.一般的包裝袋上有哪幾類信息呢?

2、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投影儀出示一份牛奶餅干的配料表。(1)看看食品的配料,你有什么想法?(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稱,想想它們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從食品包裝上了解到的這些信息,對我們選擇食品有什么意義?

3、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3)小結

三、課后拓展

第四單元 巖石和礦物

1、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目標

1、誘發學生對巖石的原有認識,建立巖石的初步概念

2、巖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巖石,能想出不同的分類方法。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巖石是地球的主要組成部分,到處可見。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巖石?

2、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研究巖石。

二、探究過程

1、開個石頭展覽會。你的巖石是從哪里找到的?請簡單介紹你的尋找經歷。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再到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2、觀察“我的巖石”(1)用眼睛可以觀察巖石的什么?(2)用手怎樣觀察? (3)用鼻子聞氣味?怎么聞?

3、“我的巖石”觀察記錄

4、“我的巖石”觀察描述。學生匯報。學生根據他的描述,識別、尋找出相應的巖石。并對他的觀察方法和觀察結果進行補充或質疑。

三、給巖石分類

1、指導分類方法。

2、給巖石分類

3、匯報交流巖石分類結果。學生匯報交流分類結果,說明分類標準。

四、小結拓展。請大家閱讀資料庫《巖石的成因和分類》,了解不同類別巖石在地球運動中的形成原因。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教學目標

1、學生利用感官的觀察和借助工具的觀察獲得巖石構造的感性知識

2、知道巖石和遇酸反應中的不同特征;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教學難點: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教學過程

一、引入。上節課我們給巖石開了個展覽會,發現有的巖石用手摸上去覺得比較粗糙,有聞起來有點氣味、還有的稱了一下比較重。那么這些巖石有什么特點呢?

二、探究過程

1、進一步觀察巖石。除了上節課我們采用的方法外,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觀察這些巖石?(1)學生交流反饋。(放大鏡、互相撞擊等)(2)師引導學生從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觀察,還可從它們的構造和組成來觀察。(3)巖石遇酸反應的實驗(4)學生觀察實驗,并記錄在巖石觀察記錄表中。(5)匯報交流觀察結果,教師指導。

2、怎樣識別它們(1)通過我們對巖石的進一步觀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編號的巖石分別具有的特點,但是不知道它們是哪種巖石?(2)閱讀資料并與以上的觀察作比較。(3)匯報交流。(4)小結。

三、課外延伸 閱讀單元資料庫《巖石的成因和分類》

3、巖石的組成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觀察認識常見的幾種礦石。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2、學生對研究身邊的礦物有濃厚的興趣。教學難點:能描述常見的礦物。教學過程:

一、引入。上節課我們知道了花崗巖是由幾種不同顏色的顆粒組成的,那么這幾種顆粒是什么樣的?它們又是什么呢?今天這節課來研究巖石的組成。

二、探究過程

1、研究花崗巖(1)學生進行觀察活動,師巡回指導。(2)匯報交流。(3)教師提供云母、長石、石英礦物標本。(4)學生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們各有什么樣的特點?(5)學生再次觀察并進行匯報。

2、常見的礦物

(1)你對礦物知道什么?(2)學生閱讀單元資料庫《礦物特征卡》。

(3)交流匯報: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描述礦物?(4)學生制作礦物鑒定分析卡。(5)匯報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同修正。

三、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什么?

4、觀察、描述礦物

(一)

1、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礦物顏色、條痕、

12 軟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

2、引導和推動孩子開展觀察、描述礦物的活動。教學重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描述。

教學過程:

一、引入。上節課我們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那我們會對礦物進行描述嗎?今天這節一起來學習幾種簡單的方法。

二、提出問題,討論觀察和描述的方法(1)學生討論(2)交流:透明度、顏色、形狀、還有表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硬度、反光度、輕重、厚度、氣味„„(3)在這些方面里,哪些方面你覺得最能反映礦物的本質屬性?(4)通過討論交流確定:顏色、光澤、硬度等

三、觀察和描述

1、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和條痕

2、觀察和描述礦物的軟硬

(四)、總結

5、觀察、描述礦物

(二)

1、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礦物晶體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鼓勵孩子綜合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 教學重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描述。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礦物呢?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觀察和描述礦物的方法。

2、明確目標:這節課我來研究礦物透明度和光澤及描述特殊規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1)觀察、描述紙的透明度(2)學習遷移,觀察幾種礦物的透明度,并記錄表中。(3)觀察礦物的光澤

2、觀察、描述礦物的形狀(1)投影圖片:輝銻礦、石鹽、石膏、石英、方解石(2)學生觀察形狀,并小組內描述。(3)交流描述這些礦物的形狀。

三、課外延伸。試著收集和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6、面對幾種不知名礦物

1、綜合運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查找資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礦物,并寫出特征卡片。 教學難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鑒別。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們已經學習了觀察和描述巖石的一些方法,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塊自己身邊的礦物吧?

二、探究過程

1、它們是什么礦物①研究礦物的方法A、說一說,你學習了哪些觀察和描述巖石、礦物的方法?

B、學生交流匯報。C、我們需要哪些工具幫助研究?②研究我們的礦物A、猜測:打開盒子,你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礦物?

B、學生猜測C、要想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應該怎樣做?

D、交流匯報③為礦物做份“簡歷”。

2、確定“身份”

①閱讀單元資料庫的《礦物特征卡》②對照《礦物特征卡》鑒別它們分別屬于什么礦物。說說我們是根據它們的哪些性質做出判斷的?

③交流反饋

3、猜猜它是“誰”請一學生描述礦物,其他人猜。

三、課外延伸做一個巖石展示盒

7、巖石、礦物和我們

1、讓孩子經歷調查研究活動,探究生活中、身邊的巖石和礦物。引導孩子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巖石和礦物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教學難點:會整理自己調查研究活動的資料。 教學過程:

1、課前調查研究活動。調查人員:調查地點:調查結果

2、課堂進行資料整理活動。

3、科學討論會開始。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巖石與礦物,請你介紹一塊最感興趣的巖石或礦物,請大家猜猜它的名稱。

4、保護我們的巖石與礦物•你知道巖石與礦物是怎么開采出來的嗎?•礦物開采完后,還有可能再產生出來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5、總結

第二篇: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四年級科學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測試卷

一、填空(每空3分,共30分)

1、云分為()、()和積云三類。

2、常見的降水形式有()、()冰雹等。

3、聲音是由于物體的()而產生的。

4、耳朵分為()、()、()三部分。

5、人的身體一般可以分為()、頸、軀干和()四部分。

二、判斷(每題3分,共30分)

1、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天氣預報來知道天氣變化的消息。()

2、同一時間,任何地方的溫度是一樣的。

3、物體溶解的速度與水的熱度有關系。

4、聲音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5、從東南方吹向西北方的風是西北風。

6、運動時,心臟需要向全身輸送更多的氧氣。

7、把鹽水放在太陽底下曬,可以將食鹽和水分離。

8.耳朵可以長時間使用,所以也可以長時間使用耳機聽音樂。

9、尺子伸出桌面的距離越短,發出的聲音就越高。

10、骨骼能支撐身體、保護內臟器官、輸送營養 。

三、選擇(每題3分,共30分)

1、要觀測風速可以利用()。

A、風向標B、風速儀C、電風扇D、發電機

2、天空中的云是由()聚集而成的。

A、水蒸氣B、水蒸氣和空氣C、小水滴或小冰晶

3、在下列物體中,難溶于水的物體是()。

A.味精B.醬油C.酒精D. 食用油

4、下列沒有應用溶解的是()。

A、用洗衣粉洗衣服B、炒菜時放鹽C、和面D、白糖水

5、鼓膜的振動通過()傳給耳蝸。

A、外耳道B、聽神經C、聽小骨D、耳廓

6、聲音是以()的形式傳播的。

A、氣流B、直線C、 波

7.聲音不能在()傳播。

A.固體B.液體C.氣體D.真空

8、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

A、口腔B、胃C、小腸

9、牙齒在食物消化的過程中的作用是()

A、咬碎食物B、消化淀粉C、 攪拌食物

10、橡皮筋拉得越緊,撥彈時發出的聲音越()。

A、高B、低C、不一定聽到

五、問答(10分)

1、常見的天氣現象有哪些?(5分)

2、怎樣保護我們的耳朵?(5分)))))))))) (((((((((

第三篇: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

第1單元 植物的一生

1 播撒希望的種子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夠認真觀察、記錄種子的結構以及種子的萌發過程。 2.會利用對比實驗研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3. 會正確播種,使自己的種子順利萌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與偉大,體驗種植的樂趣。 科學知識

1. 了解種子的結構特征。 2. 知道種子的萌發條件。

3. 了解種子的萌發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種子萌發的視頻資料、高大種子植物與其種子的對比圖片、某種植物的果實;浸泡過的種子、放大鏡、培養皿、鑷子;黃豆和辣椒的種子。 學生準備:不同植物的種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課時分配

第1課時完成活動1與活動2的教學。 第2課時完成活動3與活動4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教學導入

春天,是個充滿希望的季節。在這個美麗的春天里,讓我們一同撒播希望的種子。(板書課題)

二.活動:搜集并認識種子

1、 認識種子的多樣性。

請學生相互介紹自己搜集的種子。讓學生感受到種子的多樣性,教師可以適當指出。

2、 認識種子的共同特征。 ⑴ 激發觀察興趣。

學生觀看一個過程:一粒小小的種子逐漸長成參天的大樹、結出香甜的果實。 為什么種子如此奇妙? ⑵ 觀察大豆的種子。

l 觀察大豆種子之前,向學生講解正確的解剖、觀察方法。

l 組織觀察并填寫記錄表:讓學生猜想種子內部的每一部分將來能發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l 觀察種子記錄表:(用畫圖的方法描述自己的發現)

觀察發現(圖)

猜想將來它能長成植物的經過觀察發現它原來是 哪一部分

植物的哪一部分

l 描述自己的發現,說出自己的猜想。 ⑶ 觀察其它植物的種子。

其他種子里面有相同的結構嗎?

學生分組觀察胚比較大的種子(綠豆、蠶豆)

總結種子的共同特征,即種子里面都有胚。

三、 研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師:在上一個活動中你們對胚的各部分將發育成植物的哪一種器官進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確呢?可以怎么辦?(用種植的方法驗證)那種子萌發的條件是什么?

方法l 組織學生觀察圖片,分析每一個培養皿中的種子分別具有什么條件?猜想哪個培養皿中的種子能夠萌發?

和學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環境下的種子:一號種子暴露在空氣中但是沒有水;二號種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絕了空氣;三號、四號種子放置在濕潤的環境中而且都能接觸到新鮮的空氣,但是三號放置在常溫下,四號放置在寒冷的溫度下。四種不同的環境暗含兩組對比試驗:第一組對比實驗是在相同的室溫條件下,比較只有空氣、只有水、又有空氣又有水三種環境哪種環境適合種子萌發;第二組對比實驗在同時具備空氣和水的條件下,比較溫度對種子萌發條件的影響。最后通過對比實驗發現種子萌發需要溫度、空氣、水三個基本條件。 l 布置學生課下驗證,并記錄實驗結果。 方法2用于其余班(學生探究法)

先組織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想種子的萌發條件;再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后組織同學課下驗證,并記錄實驗結果。

組織學生總結種子萌發條件:萌發需要溫度、空氣、水三個基本條件。 第2課時

一.復習引疑

種子萌發需要哪三個條件?請依據自己的經驗說說怎樣播種? 二.學習播種

l 看教材第4頁提供的圖片,補充完善播種過程。 l 組織學生親自把植物種子播種到花盆里。

l 學生討論播種時我們是怎樣為種子的萌發創造條件的?

墊瓦片的主要作用是保證水分能夠緩緩流出,又使泥土不會堵塞排水孔保證空氣及水分的流通。

二.觀察種子破土而出 師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種子在土壤里發生的變化呢?怎樣才能觀察到種子在萌發的過程中胚的各個部分分別發育成植物的哪一器官?

學生討論找到方法:把種子種在透明杯里。 布置學生回家完成實驗,觀察種子破土而出的過程,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完成活動1的記錄表格,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待學生觀察完過程后要特別提醒:在玻璃杯里播種便于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但是由于杯子小,營養不夠,植物很難正常開花結果,因此當種子萌發之后教師還應組織學生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本課教學反思:

2 小苗快快長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夠管理好自己種植的植物,使其健康成長。

2. 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能夠隨時觀察、記錄植物生長數據。 3.學會用繪制曲線圖的方法整理數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與偉大,體驗種植的樂趣。 科學知識

通過觀察小苗生長數據發現小苗生長規律。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尺子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組織學生交流種子萌發過程的記錄。適時提起的話題。讓學生感受有時猜想和事實之間是有差距的。

二.活動 觀察小苗的生長

1、 課堂指導

首先,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小苗逐漸長大將會發生哪些變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觀察內容。

其次,組織學生討論觀察方法。教材第6頁出示的觀察方法是用直尺測量小苗的高度,數葉子的數量,用繪圖紙(網格紙)測量葉子的大小、寬窄。 最后,提醒大家觀察的同時要記錄下觀察數據。

2、 課后觀察、記錄

注意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與學生同時栽種一盆小苗,當小苗生長到某一階段后,教師適時提醒同學觀察、記錄、交流小苗的生長數據。鼓勵學生在其余時間保持自由觀察的興趣。 注意:整理數據的活動可以在小苗生長到一定階段之后,開花結果之前,結合本單元第3課內容進行教學。

三.拓展 尋找植物生長的“證據”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尋找?;顒忧爸v清安全注意事項,給每個小組安排好觀察場地,以便每一個學生都有合適觀察的角度。

采用晉級制激發學生活動的興趣與激情:發現4個植物生長的“證據”為C級,發現5~7為B級,發現8個以上為A級。 本課教學反思:

3,開花結果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植物的花和果實,初步認識植物的花和果實。

2、 會利用簡單的圖像、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植物花和果實的資料。

3、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觀察植物的花和果實,會利用簡單的圖像、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植物花和果實的資料。 教學準備:

一盆開花的植物、一盆掛滿果實的植物等。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法、觀察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我們的植物一天天在長大,當枝上出現第一個花蕾的時候,它帶給了我們什么信息?

二、 新課

1、 花的記錄

(1) 生交流第一次發現花蕾的日期,觀察并記錄花蕾的變化。 (2) 填寫種植記錄三。

(3) 師:一株植物一生中會開多少朵花?你有辦法統計嗎? (4) 學生討論交流,填寫種植記錄四。

2、 觀察果實。

師:植物開花一般會怎么樣?我們來觀察辣椒果實的生長位置和外形特點。 生觀察后交流,并畫出辣椒果實。

師:我們怎么統計一株植物一生中會結多少果實?

3、 比較花和果實的數量,并畫出花和果實數量統計圖。

4、 數種子

師:數一數,一個果實中有多少粒種子?

師指導學生把辣椒切開,為學生準備好鑷子、手套、白紙,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數種子,以免傷害學生的皮膚和眼睛。

學生討論:通過自己的觀察數據,想到了什么。

5、 整理我們的植物種植記錄

師:植物的一生要經歷怎么樣的過程?

討論小結:播種、發芽、長出花蕾、開花、結果、收獲種子。

三、 全課小結

四、 課外作業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聞與同學交流。 本課教學反思:

單元總結與評價:一課時 簡要過程:教師簡要總結本單元學生養植物中的表現,表揚那些能堅持長期觀察記錄的學生。 學生翻看個人或小組記錄,完成單元評價頁P65 制作變化曲線圖。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植物的一生。 學生完成單元自我評價。

教師簡要總結,鼓勵學生在以后的科學學習中要能堅持這種中長期的觀察。

第2單元 生 生 不 息

1 花開花落為哪般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會借助工具觀察花。

2、會使用解剖的方法細致而有序地觀察花的構造。

3、能用文字或畫圖的方式表述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在觀察花蕾的活動中使學生獲得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

2、 激發學生觀察花的變化的興趣。

3、 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 科學知識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如:萼片、花柄、花瓣、雌蕊、雄蕊等。

2、了解完全花的結構特點。

3、了解花在生長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4、知道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 教學準備

1、開花植物的花蕾(或實物、圖片);身邊常見開花植物的花朵。

2、放大鏡、鑷子、白紙。

3、有關解剖花、植物傳粉、受精的CD。 課時安排建議

本課教學時間用3課時。 第1課時完成活動1的教學。 第2課時完成活動2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教學導入

師:身邊的開花植物開始長出花蕾來了,這是植物生長的又一證據。那么植物的花蕾是什么樣的?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讓我們一起去觀察吧。

二.活動 觀察花蕾

1、觀察花蕾的外形特征

調動學生已有的觀察經驗,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導學生使用放大鏡來觀察花蕾。教師要提示學生可以利用照片、圖畫、文字等形式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在交流觀察結果的時候,學生認識到:不同植物的花蕾顏色、大小、形狀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他們都有花柄、萼片兩部分。

在觀察花蕾外形特征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活動前教師提前考察適合學生觀察的場地,注意觀察地點是否安全,思考怎樣合理安排才能夠便于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清楚地觀察花蕾。

②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愛護環境的教育,教育學生不要隨意采摘花蕾。

③對于采用照片記錄觀察結果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對于自己的重要發現照特寫,避免在觀察過程中不加思考的對花蕾的外形進行簡單復制。

④為了落實觀察活動的時效性,要求每個同學只觀察一到兩種植物的花蕾。

2、鼓勵學生繼續留心觀察花蕾的變化過程。 第2課時

一.談話引入

上節課我們觀察了花蕾,它們在一段時間后,會競相開放。那么里面的構造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花的構造。 二.活動 觀察花的構造

1、 教師指導。

學生觀看CD,學習解剖方法

教師強調解剖時要用鑷子尖夾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學生破壞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學生解剖花,觀察記錄。

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導,還要提示學生邊觀察邊記錄。

3、交流總結。

在學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觀察結果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花有哪些相同的結構,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4、 后繼激趣。

“花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部分會發生哪些變化?”“植物開花就一定能結果嗎?”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激發學生之間的認知矛盾,從而激勵學生繼續觀察花的變化的興趣。

拓展 花的傳粉

學生觀看CD,了解不同的傳粉方式。

植物有的依靠異花傳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自花傳粉(如:黑麥花、大豆花);有的是蟲媒花(如:菊花),有的是風媒花(如:黑麥花);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人們還經常對植物進行人工授粉。

在觀看之后指導學生繼續觀察花授粉之后的發生的變化。告訴學生這樣能更深入地了解了花的作用。

本課教學反思:

2 無心插柳柳成蔭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能使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幫助植物繁殖后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樣性。

2、關注與植物繁殖有關的生物技術問題。 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可以通過根、莖、葉繁殖后代。

2、了解扦插、嫁接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易于利用扦插技術繁殖后代的植物的莖(如:大蒜、太陽花、馬鈴薯)、花盆、枝剪。植物繁殖方式的課件。 教學建議

一.教學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傳粉的方式繁殖后代。 學生討論:植物還可以用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嗎?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不同,可能有的學生應用過扦插、嫁接技術,可能有的同學從書本上了解過扦插、嫁接技術,還有的同學可能對扦插、嫁接技術一無所知。教師可以根據前測情況導入下面的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前測情況 導入對策 親身經歷直接經驗

書本間接經驗 事?怎么操作呢?

二.活動 植物分身術

1、 指導。

在學生操作之前,必須掌握規范的扦插方法。學生觀看相關CD。

另外教師還要給學生提出實踐要求:使用枝剪時應注意安全,要愛護植物。 為學生特別講述:

l 教材圖示中,剪除部分葉子是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枝條下端剪成斜口,便于與土壤充分接觸,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傷植物的新斷面。

l 植物扦插能否成活,關鍵還要看扦插后的養護工作。提醒學生細心照料所扦插植物。

2、 扦插。

無經驗

請有經驗的同學介紹方法 這些方式是怎么回教師直接介紹 教師選擇成活率高的植物(如:大蒜、土豆、太陽花、蘆薈)組織學生進行扦插的實踐活動。

3、 介紹。

教師借助課件向學生介紹利用其他器官繁殖后代的方法。如:大蒜、馬鈴薯利用莖繁殖后代,榕樹用氣生根繁殖后代、落葉生根用葉繁殖后代等。

4、 閱讀。

閱讀科技史,指導學生了解植物的另一種繁殖方式——嫁接。感悟科技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

拓展 移花接木

1、活動安排學生課外進行實踐。

2、讓學生意識到嫁接能夠結合不同植物的優點,在果樹、蔬菜、花卉等方面應用廣泛。 本課教學反思:

3 翩翩雌與雄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對物體進行細致有序的觀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 錄觀察結果。

2、 能夠利用調查的方法搜集資料。

3、 能夠利用分析、比較、歸納的方法整理搜集到的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探究動物繁殖的奧秘,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感受到父母養育子女的辛苦。

3、樂于參與主動接受式探究活動。 科學知識

1、知道動物的兩種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2、認識動物繁殖的多樣性及相似性。

教學準備

新鮮雞蛋、放大鏡、實驗記錄表。其他動物繁殖后代的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

第1課時完成閱讀資料1和活動1的教學;第2課時完成閱讀資料2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教學導入

提出問題:小雞是從哪里來的?請學生根據已有經驗介紹小雞是怎樣出生的。

二.閱讀 從蛋到雞

1.學生觀察圖片,了解雞蛋中胚胎發育的各階段產生的變化。

教師可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描述,而后教師可依據學生的描述進行補充或完整講述:第一幅圖是受精卵時期:請學生重點觀察蛋黃上的小白點,這個是雞蛋的胚盤,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進行胚胎發育的部位。第二幅圖到第四幅圖是胚胎發育階段,這段時期胚胎不斷分裂發育成幼小的個體,身體結構逐步形成,逐漸長出喙和羽毛。第五幅圖是出生時期,發育成熟的小雞用稚嫩的喙將蛋殼啄破躍躍而出。最后一幅圖破殼而出的小雞將羽毛晾干后就可以開始四處行走覓食了。告知學生覓食和行走是動物的本能。

2.組織全班交流,使學生對小雞出生過程的認識不斷完善;利用圖片向學生展示小雞生活趣事,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現象的神奇,激勵學生觀察雞蛋結構的興趣。 特別講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了解并不是所有的雞蛋都能孵出小雞。只有公雞和母雞交配后產生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小雞,而且它們的受精卵是在母體外孵化發育成新個體的。

三.活動 觀察雞蛋

1、 明確觀察方法及要求。

①、觀察方法

教師要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觀察雞蛋。首先指導學生利用放大鏡觀察雞蛋的外殼;再指導學生把雞蛋從中間敲碎觀察卵殼膜;最后指導學生觀察卵白、卵黃和胚盤。 ②、觀察要求

雞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黃和胚盤放到培養皿里,既注意了教室衛生,又便于觀察。

2、 學生觀察。

教師提示學生要把觀察中的發現用圖或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3、指導學生了解雞蛋的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

在學生觀察記錄雞蛋結構特點的基礎上,教師講述雞蛋的結構和功能。 相關資料:

雞蛋橢圓形的結構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蛋殼上有小孔可以起到透氣的作。雞蛋殼里面有兩層卵殼膜,可以起到保護卵細胞的作用。雞蛋一頭大一頭小,在雞蛋大頭的一端卵殼膜分開形成氣室,供給胚胎發育所需要的氧氣。雞蛋的內部由卵白、卵黃和胚盤等部分組成。卵白能起到保護卵細胞的作用,同時還能供給胚胎發育所需要的水分和養料。卵黃內貯存著供胚胎發育的營養物質。

第2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回家搜集有關自己出生情況的資料 一.談話引入

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嗎? 二.閱讀 人從哪里來

1.讓學生閱讀資料了解人的孕育過程。 學生自行閱讀 學生提問教師

提問學生:人的孕育過程與前面卵生動物的孵化過程相比較,有什么不同? 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胎生動物胎生、哺乳的特點。 2.制作成長記錄卡。

教師提示:希望大家大膽設計卡片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甚至還可以加入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照片。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父母付出了許多,請大家在卡片上寫下自己的感恩之言。 特別提醒:請大家保存好手中的成長記錄卡,五年級下冊“我們在成長”一課中還需要使用。 3.最后通過與其他動物的比較,了解動物繁殖的相同和不同點。相同點:有性繁殖。不同點:卵生、胎生

教師結合教材小狗的圖例讓學生找到動物有性繁殖的共同點,即需要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才能發育成后一代;然后再對比前面小雞的孵化,了解胎生動物與卵生動物的不同點:卵生動物的受精卵是在母體外孵化發育成新個體的,而胎生動物的受精卵是在母體內發育成胚胎然后再生出來的,而且剛出生的幼體是靠吸食母乳長大的。

觀看其他動物繁殖方式的錄像資料,促進學生對繁殖方式的多樣性和相似性的認識。 本課教學反思:

4 科技發展話克隆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探究克隆技術的發展。

2、能從正反兩個方面說出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2、關注與克隆技術有關的生物繁殖技術問題。 科學知識

1、知道克隆是生命科學中一項巨大的技術工程。

2、了解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教學準備

有關克隆技術的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學生談:“克隆技術知多少”?

二.閱讀 了解克隆技術

1、學生通過閱讀、搜集資料等方式了解克隆技術

2、組織小型辯論會:主題: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約20分鐘) 正方:正面﹥負面 反方:負面﹥正面

要求雙方在簡要提出本方觀點后,進入辯論階段,用3分鐘時間做總結陳詞。

3、 教師簡要評述辯論會學生的表現

4、 教師向學生進行適當的講解。提出希望:今后保持對生物繁殖技術發展的關注,注意資料的搜集。

本課教學反思: 單元總結與評價:(一課時) 1. 和學生一道翻閱本單元所學內容,簡要回顧,重點強調。 2. 完成單元評價的指南車競賽場題目。

3. 領學生完成單元的自我評價。

4. 組織學生完成小組評價的同時,教師快速完成教師評價。

5. 布置學生請家長給出評價,主要針對在家實踐完成的部分如:扦插是否成功,克隆資料的查閱情況等。

第3單元 位置與運動

1 它在哪里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用語言、路線圖等方式準確描述物體的位置。 2. 能利用導游圖、路線圖尋找物體位置。 3. 培養學生辨認位置的生活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能準確描述物體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學知識

1. 知道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另一個物體就是這個物體的參照物。

2. 了解人們確定位置的一些方法。 3. 知道精確描述物體位置時要說明參照物及與參照物的距離、方位。 教學準備

石頭、彩筆,介紹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圖片。 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2課時。完成活動

1、活動2的教學,第2課時完成活動3的教學。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家長要來學校參加座談會,你怎樣為家長介紹你所在教室的位置及進入學校后所走路線。(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確定物體的位置,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活動 它在什么位置 活動進程:

1. 認識參照物:

教師選擇一個位置站好(如黑板中間位置的前方)請學生描述老師所在位置。

將學生不同的描述板書在黑板上;

尋找不同描述位置的相同點:都相對于某一物體,都描述了老師在這個物體的某個方向上。 引導學生總結描述位置的方法,我們在描述位置的時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遠近等詞語,而這些詞語都是相對于某個物體來說的,那么這個物體就是描述選定物體的位置時的參照物。然后可以打開書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給出的參照物的概念。 2. 學會精確地描述物體的位置。

分析事例:圖中叔叔的怎樣為小朋友指路,講清了什么?

以珍禽館為參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館的什么方位和離珍禽館的距離。讓學生明了如何精確描述物體的位置。

練習:如果校門口一位外地人打聽去本地學生熟悉的某處地點(新華書店、中心醫院),你將怎樣指引路線。

3. 利用音像資料介紹其它的定位方法。 三.活動 餐廳在哪里 活動按下列環節展開: 1. 認識圖標。

2. 尋找路線,畫出路線圖。

要求學生先找到餐廳的圖標,然后尋找從西門走到餐廳的路線,并用筆標出兩條路線。 3. 描述路線。

首先讓學生同桌相互描述自己所選路線,做好相互的補充和言語上的準備。

點兵點將臺:任意叫一名同學向大家清晰地描述,其余同學按其描述找到路線。再任意叫一名同學指出路線。正確兩人都可或星號一顆。 4. 比較誰選擇的路線最近。

估計活動中學生憑直觀判斷路線的遠近可能會有爭議,引導學生利用數學中學到的測量方法可以幫助解決問題,即借用棉線、尺子可以準確比較路線的遠近。 5. 交流體會。

說說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導游圖,路線指示圖,今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什么幫助?體會學到的這些知識,獲得的辨識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義。

第2課時

室外課: 找“地雷”

教師宣布活動目的:在于利用所學,能繪制找“地雷”的路線圖,能利用他人繪制的路線圖找到“地雷”。

提出活動要求:

1. 先閱讀書上的活動場景圖,提問: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活動的幫助信息,如果你擔任“埋雷”,你需要按步驟完成哪些任務?如果你擔任“找雷”的任務,又怎樣才能找到“雷”? 2. 學生回答

3. 想想:活動時我們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4.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強調:

l 合理安排活動順序;

先給“地雷”做上標記,然后找到合適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繪制一張找“地雷”路線圖,與他人互換后展開尋找“地雷”的活動。 l 合理分配小組、合理人員分工;

組內一半人負責“埋雷”,一半人負責畫出線路圖,完成后與其他組交換。也可以將一個活動小組分成兩個小組,活動就在組內進行。

l 注意安全,注意愛護環境,整個過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 l 活動結束后的小結。

說一說在尋找的過程中哪些條件起到了關鍵作用。

幫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學分析原因,可以讓他們和“埋雷”的同學交流,問題出在哪,是路線圖有誤,還是辨識路線圖有誤。課后可以由雙方共同找到“地雷”。 本課教學反思:

2 誰在運動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會正確分析運動與靜止的實例。

2. 能根據所選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樂于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一些運動與靜止的實例。 2. 在活動中樂于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

知道運動還是靜止都是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物而言的。 教學準備

沙盤、模型車、小塑料人、木棒等小物體。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教師板書這兩句歌詞 提問:你曾見過這種情景嗎?或者類似的畫面?

這種情形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的學習讓我們來解開這個迷。 二.活動 誰動過

1. 游戲:誰動過。

具體方法是,請四名學生上臺,并排站立在講臺的一邊,要求其余學生先看并記住這四個同學的位置后轉過身去,然后請四名中的一名學生移動位置,再請下面的學生轉過身來判斷誰動過,并說出判斷的依據。

2. 組織交流,讓學生說說各自是根據什么來進行判斷的,小結得出:活動中你們選擇的講臺或者某個同學,就是你選定的參照物,某個同學相對于參照物位置變了,這個同學一定動過。 三.活動 運動還是靜止

活動分三層展開:

1. 場景模擬,判斷場景中的人或物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在桌面沙盤上設置旗桿等參照物,用模型車,載兩個模型小人在沙盤上活動,選擇不同參照物來判斷旗桿、車上的人、車后的人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 看教材提供的游樂場場景圖,討論圖上幾位同學的說法是否正確,說出自己的理由。 3. 師生共同小結依據什么來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在改變,則該物體是運動的;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沒改變,則該物體是靜止的。

4. 判斷練習,組織填寫教材第30頁的表格。游船上、電梯上的女孩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相對于船身、電梯是靜止的。

5. 判斷練習: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分別以什么為參照物。 6. 解釋為什么坐在汽車上看到路邊的景物在后退? 本課教學反思:

3 誰運動得更快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能力:

能合作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愿意進行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目標:

讓學生通過曲線圖了解物體運動的距離與運動時間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對小車的運動進行定量測量。

教學準備:

課件(含蝸牛、螞蟻、小汽車、公共汽車的圖片及數據;2名學生跑步比賽的視頻;2名學生跑步速度變化曲線圖)

小車、棉線、秒表、欽尺、線軸、記錄表、粉筆頭、記錄用的水彩筆、磁鐵(可以吸在黑板上的)

教學過程

一. 教學導入:

談話:今天,我們班上來了幾位特殊的運動員,它們要來比一比誰運動得更快,大家來當裁判好嗎?(板書:誰運動得更快?) 二. 活動:判斷不同的物體誰運動得更快

1、 判斷螞蟻與蝸牛運動的快慢:

⑴ 現在第一組運動員上場(課件:螞蟻和蝸牛),大家看,它們是誰?認識嗎?

⑵ 螞蟻和蝸牛是怎么運動的呢?

⑶ 經過測量,螞蟻爬1米大約用1分鐘;蝸牛爬一米大約用11分鐘。那么,誰運動得更快呢?

⑷ 你是怎么判斷的?

2、 判斷小汽車與公共汽車運動的快慢 ⑴ 現在請第二組隊員上場(課件:小汽車與公共汽車)。

⑵ 認識它們嗎?

⑶ 有人測量發現,小汽車1小時可以跑80千米;公共汽車1小時可以跑50千米,那么誰運動得更快?

⑷ 你是怎么判斷的呢?(真是個聰明的裁判員!) 三. 活動:設計跑步比賽(判斷同種物體誰運動得更快)

1、 談話:在這兩場比賽中,螞蟻比蝸牛跑得更快;小汽車比公共汽車跑得更快。 那我們班上有這么多同學,誰跑得更快呢?

2、 看來咱們班跑得快的同學還挺多的,要不這樣吧,我們來設計一場跑步比賽,比一比究竟誰跑得更快好嗎?請大家先商量商量,看哪能個小組設計的比賽方法又多又好。

3、 學生分組討論。

4、 提示:好,時間到,現在,誰來說說你們小組的方案?

5、 學生交流,老師板書

(相同時間3分鐘,比距離相同時間30秒鐘,比距離(里程表)相同距離100米,比時間長短相同距離1圈,比時間)

6、 提問:

⑸ 真不錯,想出這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來了。那么,你們能不能將這些方法進行分類呢?

⑹ 有的是規定相同距離比時間,有的是規定用相同時間比距離。

⑺ 這兩類方法都能比較出誰跑得更快,但如果我們要選出一名學生參加100米短跑比賽,用哪種方法比賽會更好些?說說你的理由。

7、 學生回答。

四. 活動:測量小車在運動過程中,在不同時間通過的距離

提出問題:如果要精確知道到底快多少,慢多少呢?需要怎么辦?

(出示小車)我這里有一輛小車,它能在桌面上沿直線運動(演示幾秒鐘)它在運動中每個時刻的快慢都是一樣的嗎?怎樣進行測量呢?

1、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2、 學生提出自己的測量方案。老師板書與追問:

⑴、 計時、報時(需要什么工具?多久報一次時?今天我們就10秒鐘報一次時吧);

⑵、 測量距離(用什么工具量距離?小車在運動的時候好不好測量?怎樣做既不會影響小車的連續運動,又能進行準確的測量呢?(做記號)用什么做記號?做完記號以后再來測量小車到達的位置); ⑶、 拉小車; ⑷、 做記錄

3、 演示實驗:

⑸、 哪個小組先來試試,讓小車運動起來,并測量它每運動10秒鐘,運動到什么位置。 ⑹、 大家分一下工吧。

⑺、 學生進行合作測量。

⑻、 評價:你們覺得這一小組的做得怎么樣?

學生提出自已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評價: 測量進行得怎么樣?

計時的同學表現如何?

配合得怎樣?記錄得好不好?

4、 交待實驗要求后學生動手實驗。

5、 師生共同總結交流:

大家來看這些曲線圖,你能發現什么嗎?(線條都是上揚的) 時間與距離有什么關系呢?(運動時間越長,運動的距離越遠) 小車每個10秒鐘內運動的距離一樣嗎?(不一樣) 哪個時間段運動的距離長一些?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曲線的坡度陡一些 做減法發現每個時間段內通過的距離不同)

一個時間段內小車通過的距離長,這就說明小車在這個時間段內運動的速度快。

6、 應用速度概念

老師這里有一份A和B同學在比賽中每1秒鐘通過多長距離的數據圖(出示曲線圖),大家來分析一下,你們能判斷出他們倆人速度有什么變化嗎?

學生根據曲線圖分析A和B的速度(注:A是勻速運動;B是變速運動,且B的速度越來越快)。如果要選一個同學參賽,你們會選誰去呢?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物體在運動時,速度是變化著的,比如:汽車飛機、火車等等。這就有待同學去用更好的方法,更精準的工具來探索速度的奧秘。

課外作業:搜集一組動物或交通工具的運動速度,按由快到慢的順序填寫好書上的表格。 本課教學反思:

4 它是怎樣運動的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正確描述物體的運動。

2. 通過用輪子模仿其他物體的運動,了解物體的運動方式。 3. 用紙飛翼探究槭樹種子傳播的秘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感受科技的先進,激發民族自豪之情。 2. 愿意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

1. 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知道物體的位置、運動的方向和快 慢。

2. 了解物體的運動方式可分為平動和轉動兩類。

3. 了解槭樹種子為什么能飄落到離母樹很遠的地方。 教學準備

課件或圖片、橡皮筋、輪子、(悠悠球)紙。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組織學生觀看一段神舟5號發射升空后的錄像,地面控制中心對飛船位置、速度、方向的了解情況。然后可以簡單介紹神舟6號在這方面的情況。 用教材的導入語引導學生進入下環節的學習。 二.活動 小汽車車是怎樣運動的 1. 學生讀圖,了解圖中信息。

圖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方向,出租車行駛路線,路標,時間指示,和房子等參照物。 2. 學生思考并試著自行描述:從哪些方面來描述出租車的運動情況,怎樣描述?

3. 組織學生描述出租車的運動,注意教學的組織,強調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梢砸髮W生評價他人的描述。 出租車的運動情況:3點出租車位于路標10千米處,往東北方向行駛3:30到達路標20千米處,此段10千米用時30分鐘,速度較慢;然后向東行駛,3:45行駛至路標30千米處,此段10千米用時15分鐘,速度較快;然后在路旁一座紅色房頂的屋子處轉彎向南行駛,4:00行駛至路標40千米處,此段和第二路段速度相同。

4. 師生共同小結: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知道物體的位置、運動的方向和快慢。 三.活動 用輪子模仿其他物體的運動

學生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很多物體的運動,它們又是怎樣運動的呢,讓學生用輪子模仿這些物體的運動,歸納出它們不同的運動方式。

1. 學生兩人一組進行,一個用輪子模仿上面物體的運動,另一個在紙上可以用文字或圖畫來記錄輪子的運動路線。當學生小組合作模仿物體的運動方式時,教師適時指導。 2. 學生匯報探究結果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小組的探究結果,請學生上臺用悠悠球模擬物體的運動,然后給物體的運動方式起名,也可以用筆畫出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師適時板書。

教師介紹:物體的運動方式有平動和轉動兩種。講述:擺動屬于振動,振動又屬于平動這是因為擺動和振動都是物體在來回或上下移動,因此可以看作平動。

四.拓展 槭樹種子會怎樣運動

由于槭樹的種子具有雙翅,像長了翅膀的鳥,故而能將其中的種子帶向遠方。安排學生課后制作紙飛翼進行探究。 本課教學反思: 單元總結與評價:(一課時)

簡要進程:

1. 教師組織學生一并回顧單元學習內容。

2. 學生復習。

3. 單元知識要點及運用搶答賽。 4. 進入P67頁的單元評價 教師領學生一道完成,對于等地的劃分標準教師依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做必要補充,讓學生的自我評價有清晰的標準。

5. 完成指南車競賽場題目,凡答對的同學可以自己加計星號。

第4單元 力與運動

1 無處不在的力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各種體驗活動感受力是無處不在的,并能與同學交流活動中的感受。

2.能將力對物體產生的影響初步分類,并能判斷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力并由此產生了何種影響(作用效果)。 3.在“彎道„競走?”的體驗活動中,能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有關。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活動中勇于探索,善于總結經驗,樂于合作與交流,體驗到力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科學知識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力,知道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體的形狀或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力的單位是“牛頓”,用符號“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與此有關。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小鐵球,木質斜面(斜面要比較長),條形磁鐵;人們生產生活中應用力的圖片。 學生準備(以小組為單位):海綿(手按下去須有一定反彈的感覺)、厚紙條(做蛇形彎道用)、膠帶、乒乓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想想船受到了哪些力?

師:對,就像你們回答的那樣,水的浮力使船只漂浮,風力讓船只前行,力的作用遠不止這些,讓我們一起來體驗力的作用吧。

二.活動 力的作用

1.體驗

教師提出相應的要求,人人都要參與、要有秩序,要明確每一種體驗活動的操作方法。 讓學生帶著思考進行體驗:向對方用力時,對方有回應嗎?如果有回應,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樣嗎?

人與物體可直接感知的力:進行“提水”、“推門”、“掰手腕”等活動。

物體與物體之間須間接感知的力:進行“壓海綿”、“用磁鐵改變運動小鐵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動。思考:“力使物體發生了什么變化?” 2.交流:力對物體可以產生哪些影響? 學生先進行組內的交流,然后再組織全班的交流。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之上,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幫助他們認識到:提、推、拉、壓、吸引都是力,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體的形狀或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三.活動 彎道“競走”

1.明確競賽規則:蛇形彎道一旦做好,必須用膠帶固定保持不變,組內成員可輪流監督;必須預先確定起點和終點并做好明顯標記(可以用畫線的方法),終點距起點不能太近;同一小組的成員必須使用同一個乒乓球;用力時,可以吹、可以彈、可以用筆去推,方法不限,又快又不出界的就是獲勝者。 2.學生開展活動。

3.競賽情況交流會:怎樣控制乒乓球取得成功。 四.指南車信箱

各種各樣的力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指南車信箱”中的資料,對這兩項活動中所獲得的力的知識進行總結,然后補充介紹生活中常見的力,同時教給學生關于力的單位名稱的知識并適時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分析與談話:

P68單元評價頁中的1和2題:圖中物體分別受到了什么力?活動中,力分別起了什么作用?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力? 本課教學反思:

2 彈簧和橡皮筋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玩過彈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語言、圖畫等方式表示它們形狀的變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認識彈力。 2.能正確使用測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記錄,通過統計圖表分析數據能發現彈簧伸長的規律并據此制作簡易測力計。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樂于探究彈力的奧秘,體驗到科學就在身邊。

2.認真分析數據,善于發現規律,愿意合作制作測力計,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科學知識

1.知道彈簧變形后力圖恢復原來形狀所產生的力是彈力,知道使用測力計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

2.知道在一定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長并且是有規律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裝有彈簧或橡皮筋的產品的圖片,教師用橡皮筋自制的測力計,圓筒測力計,握力計,按教材第43頁的形式繪制一個供全班交流匯總使用的統計表和統計圖。

2.準備好學生分組實驗的材料:長短不

一、來自不同產品上的各種彈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彈簧測力計,鉤碼。

學生準備:長20厘米寬4厘米的硬紙板,剪刀,市場上常見的外面沒有纏繞彩線的小號普通橡皮筋,長約16厘米的細鐵絲。 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2課時,第1課時完成活動1并學習使用測力計,第2課時將測量記錄表中的數據制成統計圖,從中發現彈簧伸長的規律并動手制作簡易測力計。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裝有彈簧或橡皮筋的產品的圖片,并要求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這些產品中都用到了彈簧或橡皮筋,彈簧和橡皮筋在這些產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活動 變形的彈簧

1.教師強調活動體驗的重點是:觀察它們有什么變化,你用力的同時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2.學生玩彈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

3.組織學生開展交流活動,運用上一課的知識描述自己在活動中的發現:①誰施力了?方向是怎樣的?②誰產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樣的?③結果怎樣?通過描述它們的變化并且畫出反推力(彈力)的方向,幫助學生形成或完善彈力的概念。 三.活動 使用測力計

1.教方法 教師可以手持彈簧測力計一邊演示一邊講解。 使用彈簧測力計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 、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測量的力不要超過它的量程。 ②、測力前應豎直提起測力計觀察它的指針是否指向零刻度線, 若指針沒歸零,則應通過調節使指針歸零。

③在測力過程中,要注意輕拉輕放,以免用力過大使指針與面板下端導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彈簧測力計的軸線與所測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彈簧與外殼摩擦而影響測量的精度。

④待指針停穩后,眼睛平視指針讀數,要盡量減小讀數誤差。 1. 練習測量并記錄數據

先讓學生練習調零,再要求他們將測力計掛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掛鉤上先掛1個鉤碼,全組成員練習讀數。

1個50克的鉤碼掛上去以后怎么讀數,是用gf(克力——非國際單位制,是工程單位制)還是N表示(牛頓——國際單位制),教師應適時補充說明:用N表示, 1個50克的鉤碼重量是0.49牛頓,用學生的話說,就是鉤碼對測力計的拉力是0.49牛頓。 學生再次練習之前,教師應當再次提醒他們:如果測力計的量程為2.5牛頓,每個鉤碼重0.49牛頓,那么測量時最多只能掛5個鉤碼。同時要求他們認真讀數并做好記錄。 2. 整理數據制成統計圖并進行分析

發現彈簧伸長的規律:在一定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長并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

四.拓展活動 制作簡易測力計 本活動在課內完成。 本課教學反思:

3 蘋果落地的秘密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感受重力的活動,能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對重力的方向進行猜想并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2.大膽猜想重力的產生與什么有關,能用資料查詢和閱讀的方式將重力與地球引力對應起來并初識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

3.能制定研究計劃設計實驗探究不同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練習估測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敢于猜想,尊重證據,實事求是,愿意合作與交流。

2.從牛頓研究蘋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體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邊常見物體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學準備

1.牛頓研究蘋果落地的場景圖,兒童提水、拋石子等關于重力現象的動畫課件或圖片,繪制一個供全班交流匯總使用的統計表和統計圖。

2.準備好學生分組實驗的材料:支架、細線、鉤碼、圓筒式彈簧測力計。 學生準備:玩具小車、鋼筆、蘋果等小物體。 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2課時,第1課時完成活動1的教學,第2課時完成活動2的教學。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本課導入時,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然后提問學生:誰知道這個課題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給同學介紹介紹。

二.活動 感受重力

1.學生體驗:提水、拋石子等

教師應及時從中梳理出“向下”這個詞來,幫助學生從眾多現象中找到“下落”的規律并形成對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①用帶重物的細線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觀察它們受到重力后朝哪個方向。 ②數次調整支架的傾斜角度,再觀察重物朝向哪個方向。 得出結論: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3.學習重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如果學生當中有說出“地球引力”的,教師可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例如,在前面做實驗用過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別的物體,并再次傾斜支架,繼續觀察重物朝哪個方向;或者就用細線拴一石塊,搖晃石塊并觀察石塊靜止后朝哪個方向。但是,盡管這些實驗可以間接證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學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結論。這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資料查詢和閱讀“指南車信箱”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三.活動 重力的大小

1.明確研究主題——身邊常見的不同物體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著,指導學生針對準備好了的材料(鉤碼、玩具小車、鋼筆、蘋果等小物體)分組制定研究計劃。應要求小組活動人人參與、個個動筆或動手。教師應及時掌握情況并給予必要的技能指導,包括計劃內容是否齊全、記錄表欄目是否科學、統計圖是否標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測量等。

注意:如果被測物體超出了測力計的測量范圍,必須調換。

3.學生動手測量:測量時,要提醒學生正確使用測力計,可以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實記錄等。 4.制成統計圖

5.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交流。以蘋果為例,可以一邊出示蘋果一邊說它重力的大小,使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蘋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圍內(通過多次進行這樣的測量練習,可以增強學生的估測能力),然后師生一起完成統計表和統計圖的匯總。 本課教學反思:

4 巧推棋子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利用已有器材能進行有目的的體驗和研究摩擦力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是怎樣的。

2.能初步認識到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并懂得根據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3.聯系生活實際,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推棋游戲中能主動探尋其中的奧秘而不是單純地做游戲,游戲之中能遵守規則。 2.能意識到摩擦力無處不在并且能辯證地看待它的利與弊。 科學知識

1.知道棋子在桌面滑動時,受到了桌面的阻礙,像這樣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有關系。 3.知道摩擦力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利也有弊。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摩擦力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增大或減小)的DVD。 2.準備好學生分組實驗的材料:1顆圍棋子,毛巾。 學生準備:

得分情況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直接從游戲式的課題引入:同學們,你們一定很喜歡玩游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玩個“巧推棋子”的游戲。

二.活動 推棋子游戲 1.介紹材料

2.宣布比賽規則

需要注意的事項有:

要求棋子必須停留在分值區內,盡量停在高分區。

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動而不是滾動,所以棋子底面應是平的那面,圓弧形的那面則要朝上擺放。

每人有三次機會,將所得分記入P68頁的表格中

3.進行第一輪游戲,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將第一輪游戲中存在的問題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讓學生帶著“怎樣控制好棋子”的問題進行第二輪游戲。 5.交流總結

三.活動 尋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尋找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減小摩擦力的實例,學生自由發言。 2.觀看DVD 3.設計:抓魚手套

4.想象沒有摩擦力的生活會怎樣? 本課教學反思:

第5單元 物質的變化

1 “變”來“變”去的鹽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以“鹽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鹽”為例,通過對鹽的變化過程進行分析,建立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

2.以“把蘋果切開”為例,通過與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進行比較,建立不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

3、嘗試將物質的變化過程進行系統分類,能對物質的變化過程是否可逆初步進行判斷,能模仿青銅器的生產方法制作蠟星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初步意識到物質的變化有利也有弊。

科學知識

1. 知道什么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變化過程;什么樣的變化過程是不可逆的變化過程。 2. 知道“煮海為鹽”、“青銅器的生產”是人們對可逆的變化過程的運用。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蒸發皿、三腳架、酒精燈、燒杯、食鹽溶液、火柴、蠟(碎蠟)、坩堝鉗等。 教師演示材料:蘋果、水果刀、海水曬鹽和青銅器生產等有關資料(課件或圖片)。 課時安排

第1課時完成活動1和活動2的教學,第2課時完成“青銅器的生產”和活動3的教學。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溶解食鹽

1、器材介紹與確認

師:同學們,在你們桌上的燒杯里,盛有少量的蒸餾水(副板書1:蒸餾水),它是不含任何雜質的純凈水,你們先看看,然后每個小組推選1人,用那已經消毒了的筷子蘸一點嘗嘗。 師(學生嘗過之后):不但沒有顏色,而且沒有任何味道,是嗎? 師:桌上還有2個小紙包,里面裝的東西都一樣,請打開其中的一個,看看里面是什么,小心別弄灑了。

(板書:鹽)

2、溶解食鹽并初填變化過程示意圖

(1)將鹽變“沒了”

師:桌上的這些材料,你們看也看了,嘗也嘗了,接下來就用這些材料,請將那紙包里的食鹽全都給變“沒了”。咱們比比,看哪組變得最快,開始吧。

(2)實驗方法交流

師:現在,所有的鹽都已經變“沒了”,只看見鹽水了(板書:鹽——鹽水)。說說,你們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板書:加水溶解)請問,這鹽是真的沒了嗎?

二、提取食鹽

1、提出問題并設計實驗

師:我們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將鹽全給變“沒了”,請問,這些鹽還能再“變”回來嗎?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

2、實驗方法交流

3、第二組器材介紹

師:老師已經準備好了一些器材,就放在你們的實驗桌內,請拿出來,小心別碰壞了。 師:看看,有不認識的嗎?介紹 “蒸發皿”(燈片1:蒸發皿),它是用耐火陶瓷做的,可以直接用來加熱,為了防止燙手,應該用一種工具來夾持,咱們就用試管夾吧。

4、根據器材選方法

師:需要說明的是,每組的器材并不都一樣,現在請問,利用這些材料,我們可以采用那種方法在課堂上簡短的時間里盡快地得到食鹽?實驗時還要注意些什么?

5、交待注意事項

師:實驗當中,一定要操作規范,注意安全,請看“注意事項”。

(燈片2:①不觸摸正在加熱和加熱后沒有冷卻的器材;②正確使用酒精燈,鹽水快干時要移開酒精燈,熄滅火焰;)

師:明白了嗎?請將鹽水倒出來,開始加熱吧。

6、學生提取食鹽

7、填完變化過程示意圖并確認食鹽變回來了

師:現在所有的鹽又都變回來了,是嗎?(板書:——)再說說,剛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書:將水蒸發)但是,老師有疑問了,怎么證明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鹽呢?它是不是在燒的時候產生的新物質呀?

三、建立概念

1、板書課題并建立概念

師:同學們,根據你們的實驗和發言,可以確定今天的課題就是“„變?來„變?去的鹽”(板書:變來變去的鹽),在變化過程中,鹽始終都還是原來的鹽,它并沒有變成新的物質,也沒有產生新的物質,所以,我們還得給這兩個“變”字加個引號(添加引號)。

師: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個示意圖,鹽加水溶解變成鹽水,鹽水去掉水份又變成了原來的鹽,像鹽……這樣既能變過去又能變回來的過程,我們把它叫做可逆的變化過程(板書:——可逆的變化過程)

2、認識不可逆變化過程

(請1名學生到前面嘗蘋果,學生嚼蘋果的時候,師再切1個)。

師(對嚼蘋果的學生):請稍等,我們剛才學習了可逆的變化過程,現在老師有個要求,麻煩你把正在吃的這半個蘋果給變回來。

師(對全班同學):我的那個才切開還沒吃呢,你們大家說說,它從一個變成兩半,還能再變回來嗎?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變化過程。

3、小結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物質的變化過程可以分成哪兩種?

四、演繹應用

1、判斷下列變化過程是否可逆

(燈片3:水的三態變化、種子發芽、熱脹冷縮、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雞蛋、蠟燭熔化)

2、初步認識物質變化的應用

(課件:煮海為鹽,可逆變化,有利)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與分析

閱讀:了解青銅器及青銅器的生產,教師適當補充介紹。

青銅器的生產包括“制模”、“制范”、“熔鑄”和“修整”各個過程, 分析:判斷青銅器的生產過程是否可逆?

“青銅器的生產”是可逆的變化過程(青銅器的生產與青銅的冶煉不同,青銅器被損壞以后還可以再次熔鑄),

二、活動 制作一個蠟星星

1.從青銅器的生產過程中你獲得了什么啟示,怎樣制作一個蠟星星? 2.蠟星星的制模:提示可以用厚紙制作。 3.囑咐學生注意安全,小心燙傷。 4.學生完成制作。 5.評價總結制作情況。 本課教學反思:

2 失去光澤的銅鏡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設計對比實驗并用實驗和查閱資料的方法初步探究金屬生銹的原因。 2. 觀察生銹的銅、鐵等金屬,能準確地描述常見的金屬與金屬上的銹的區別。 3. 根據金屬生銹的原因,能提出一些防銹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想知道,愛提問,樂于探究來自生活中的關于金屬生銹的原因。 2.能認真、仔細地觀察,尊重證據。 科學知識

1. 知道金屬生銹的主要原因有:環境比較潮濕、與空氣接觸、與酸堿鹽等接觸。 2. 知道在金屬生銹的變化中會產生新的物質——銹。 3. 知道防止金屬生銹的一些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鐵絲、細砂紙、吸水紙、小塑料盤、生銹的金屬與沒有生銹的金屬(銅、鐵、鋁)、圖片。 學生準備:

查閱關于金屬生銹原因的資料并制成資料卡。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談話引入:從前一課的青銅器引出銅鏡,再到考古挖掘出來的銹跡斑斑的銅鏡,引導學生來探究金屬生銹的問題——我們能根據埋藏銅鏡的環境,推想金屬生銹的原因嗎? 二.活動 初探金屬生銹的秘密

1.選定一個研究方向

2.設計對比實驗 3.實驗探究并觀察記錄(課后)出示教師在課前準備好供學生觀察驗證的一組對比實驗(潮濕與干燥)并已經能夠看見結果的材料。 4.通過其他途徑進一步解決問題 查閱資料:金屬生銹的其它原因。

三.活動 金屬與銹

1.對比觀察一種金屬及金屬上的銹并做好記錄

指導觀察方法:用細砂紙擦鐵質部分;比較軟硬的辦法:刻畫,比較刻畫后的痕跡深淺。 學生觀察后匯報,然后討論:鐵銹還是鐵嗎? 2.對比觀察多種金屬及金屬上的銹并做好記錄

3.初步得出研究結論并據此判斷其它物質變化的類型

引導學生得出:銹是某種金屬發生了變化后所產生的新物質。教師接著引導學生將物質的變化嘗試按“是否產生新物質”進行分類,并對前一課的物質變化的例子進行又一次的判斷和分類——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例如:蠟燭熔化、熱脹冷縮、水的三態變化、剪開布料、木頭做成家具、食鹽的溶解等都屬于形態上的變化(即物理變化);金屬生銹、和水泥、泥土燒成磚都會產生新物質(即化學變化)。

4.初步了解防銹的方法

讓學生先進行討論,鼓勵學生找到原因后“對癥”獻策,再指導學生閱讀“指南車信箱”中的有關資料。

4. 師補充介紹納米技術

自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發明后,世界上便誕生了一門以0. 1~100納米這樣的尺度為研究對象的前沿學科,這就是納米科技,其實就是一種用單個原子、分子制造物質的科學技術。 納米是一種幾何尺寸的度量單位,1納米為百萬分之一毫米,即1毫微米,也就是十億分之一米,略等于四十五個原子排列起來的長度(1厘米=10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納米結構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納米以下的微小結構。

顆粒尺寸在1~100納米的微粒稱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種納米材料。納米金屬材料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來相繼問世的有納米半導體薄膜,納米陶瓷、納米瓷性材料、納米生物醫學材料等。

四.課后作業

搜集相關防銹的辦法,完成單元評價頁P69的建議。 教學反思:

3 燃燒的蠟燭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從拉瓦錫的實驗中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并以燃燒的蠟燭為對象進行探究。

2.能仔細觀察燃燒前的蠟燭、燃燒中及其燃燒后所發生的變化情況,猜想、驗證蠟燭燃燒時產生了什么物質并初步滲透物質不滅的觀點。

3.能夠利用拉瓦錫的研究成果對自己的研究結果進行鑒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深入思考某種現象所產生的原因,樂于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探究。 2.能仔細觀察、尊重證據,感受美妙的、多樣的、有規律的物質變化。

科學知識

1.知道蠟燭燃燒中既有形態的變化,又產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質并初步知道物質不滅的原理。

2.知道蠟燭燃燒中伴隨的熔化是可逆的變化過程,而燃燒并產生二氧化碳的變化過程則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可以利用它的這個特性鑒別二氧化碳氣體。 教學準備

一小截蠟燭、火柴、燒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提出問題——燃燒中,物質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法國科學家拉瓦錫關于燃燒的科學實驗。 啟發學生思考:密閉容器里木炭燃燒完后,總重量為什么沒有改變?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活動 蠟燭的變化

1.觀察:要求學生按照“蠟燭燃燒前”→“ 蠟燭燃燒中”→“蠟燭燃燒后的結果鑒定”的順序來進行:

提示:在蠟燭的燃燒過程中,要觀察蠟燭燃燒的現象,還要聞一聞燃燒過程中有什么氣味,并用自己的方法(語言或者繪畫)來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情況。 2.學生實驗觀察。

3.鑒別蠟燭燃燒時所產生的氣體。

4.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燒杯壁上澄清的石灰水滴變成乳白色)

學生閱讀指南車信箱中提供的“拉瓦錫的研究”,指導學生認識到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知道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發生了變化。 5. 對整個單元所學的物質的變化進行總結。 本課教學反思:

第6單元 整理信息,讓我們發現更多

1 我們怎樣整理信息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能夠反思整理資料的過程,總結提煉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積極反思,樂于與他人交流,能正確對待他人的意見。

2、意識到只有對搜集到的資料和信息進行必要的處理和分析,才能獲得新的發現。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創新精神。 科學知識

知道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這是本學期的總結課,這學期我們知道了整理和正確處理科學信息是科學研究取得新發現的關鍵環節,那么這節課里我們也一起來探討和整理信息相關問題。

二.整理信息

1.聯系四年級上冊初步整理資料的活動,引導學生回憶如何將零亂的文本資料進行歸類、梳理,歸檔。由此引伸到本學期的訓練重點—初步梳理、歸類、統計數據信息,使學生知道,必要的梳理歸類和統計是分析數據的基礎和前提,它能使零亂的數據信息逐漸變得條理清晰。

2.在歸類、梳理的基礎之上,接下來就是對數據進行甄別和篩選。剔除一些不可靠的信息,選取可靠而有價值的科學的信息和數據,是科學研究取得成功的關鍵。

3.第三個層次就是,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分析、比較數據的基本方法。比如,將對比實驗的數據進行羅列和比較,尋找它們之間的相同與差異;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同要素數據進行羅列,尋找事物發展的變化規律。

本學期重點要求學生掌握的是常見的統計圖表的運用。讓學生回顧和交流在使用各種統計表、統計圖時的感受。比如,這些統計圖表的優點和缺點等等。

4.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方法來整理手頭的資料或數據。這里可以設計一些實際案例,讓學生談一談準備怎樣整理教師提供的數據和資料,并講述如此整理數據的理由。 5.生完成書上的統計。

5.匯報:教師可在學生自我總結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和整理,比較明確地讓學生知道: 整理分析數據信息是科學研究最終取得成果的關鍵步驟; 歸類梳理、甄別篩選、分析比較是處理信息的基本步驟;幾種常見的統計圖表它們各有所長,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統計方法;整理數據的目的是便于從數據中發現規律。

2 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選擇和運用所學的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對相關數據進行簡單處理和分析并能從中獲取新的信息。

2、能以合適的方式,比較清楚的表達和交流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探究,能積極參加數據整理和分析活動。

2、愛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學知識

能夠通過探究,大體了解本地區天氣情況的主要特點。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 關注天氣狀況,能認識到自然環境因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也意識到人類的有關活動同樣會影響到這些自然環境的變化。

教學準備

一年的時間段內本地區的氣象原始數據資料(最好是學生氣象站自己記錄積累的數據,如果沒有,可以從當地氣象部門或通過網絡獲取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講述或用視頻介紹氣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讓學生理解研究并掌握各地區的氣象特征和規律對本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提出測試要求:

當一回小小氣象分析師,整理分析當地的氣象數據,研究尋找本地氣象特征和規律。

1.明確活動目的和任務及記分標準

2.簡要討論準備怎樣整理這些數據。

聯系上一節課復習提升的整理數據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分別說一說自己準備怎樣整理這些數據,通過交流,保證數據整理能順利進行。 三.組織測試:

以個人為單位獨立自主完成以下兩步: 1. 整理數據。 2. 分析數據

觀察繪制好的統計圖表,比較、分析數據之間的關系,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科學研究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提醒學生爭取更加準確的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并試用精練準確的語言加以表達。 四.交流與展示

將個人的分析結果拿出來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組織同桌之間進行評價。教師利用專用的一節課評價等第。

針對本地區的氣候特點,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提出若干意見。

第四篇:四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教案

第四單元巖石和礦物

、各種各樣的巖石

•科學概念

、誘發學生對巖石的原有認識,建立巖石的初步概念;巖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軟硬、輕重、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2、巖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3、不同的分類標準其分類的結果也可能不同。

•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夠以個人參與或小組參與為形式,獲得在附近尋找巖石的親身經歷。

2.在課堂中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對巖石進行直接的觀察,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觀察的巖石。

3.能以巖石的某種特點為分類標準給巖石分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

2.從欣賞自然界中的石頭美景獲得美的體驗,從而熱愛大自然。

3.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悅情感。

教學重點:用一些標準給巖石分類。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巖石,能想出不同的分類方法。

教學準備:

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形式,收集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師也應該準備大量的常見的一些巖石,同時還可以準備一些本地區常見的巖石。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關于地表巖石風貌的錄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圖片。

、巖石是地球的主要組成部分,到處可見。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巖石?

2、你玩過巖石嗎?你是怎么玩的?

3、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研究巖石。出示課題:各種各樣的巖石

二、探究過程

、開個石頭展覽會

師:你的巖石是從哪里找到的?請簡單介紹你的尋找經歷。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再到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2、觀察“我的巖石”

師:你們的巖石真有特色,我也帶了一些巖石,你們想知道它們是怎樣的嗎?

師:你們準備怎樣觀察?

生:用眼睛看形狀、顏色、花紋;手摸的感覺;用鼻子聞氣味;……

教師引導并板書:

(1)用眼睛可以觀察巖石的什么?

(顏色、形狀、條紋或花紋、斑點、大小等)

(2)用手怎樣觀察?(摸)摸可以感覺到巖石的什么?(光滑粗糙程度)

(掂)可以掂一掂它是輕還是重。(輕重)

(指甲劃)看劃痕是怎樣的

(3)用鼻子聞氣味?怎么聞?(靠近點、磨擦、輕輕敲打后再聞……)

小結:討論了那么長時間,我們來回顧一下剛才討論的內容(重復觀察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完善、提高觀察巖石的方法,學生明確觀察巖石哪些方面的特征。)

3、“我的巖石”觀察記錄

(1)師:在觀察巖石的同時,我們還要做什么?(生:記錄)

師:我們應該一邊觀察一邊記錄,我要看看哪位同學觀察的多,記錄也多!

(2)教師巡視指導

(3)大約十分鐘后,讓材料員整理觀察工具和巖石標本,組長指揮小組內部交流觀察發現。

4、“我的巖石”觀察描述

師:誰先來說說自己的觀察發現!

學生匯報

(要求按:我是用什么方法對巖石進行觀察的?我觀察到了巖石的哪些特征?)

師:你們知道他觀察的是哪塊巖石嗎?

學生根據他的描述,識別、尋找出相應的巖石。并對他的觀察方法和觀察結果進行補充或質疑。

三、給巖石分類

、指導分類方法。

師:你們能對它們進行分類嗎?又將按照怎樣的標準分呢?

生:按顏色、形狀、光滑不光滑……

2、給巖石分類。

師:請大家在分類時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出示分類提示)

(1)我們是按什么標準分的?將巖石分成了哪幾類?

(2)我們想到了多少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3)不同的分類方法結果一樣嗎?

學生分類,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巖石分類結果。

學生匯報交流分類結果,說明分類標準。

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教師取出一塊凝灰巖,

問:這塊巖石屬于哪一類?為什么?追問:

(1)有沒有一些巖石可以在不同的分類標準下歸入不同的類別?

(2)有沒有一些巖石不屬于任何類別?

四、小結拓展(播放雁蕩山地質錄像)

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這些巖石是各種各樣的?

師:下面請大家閱讀資料庫《巖石的成因和分類》,了解不同類別巖石在地球運動中的形成原因。

、學生閱讀

2、觀看有關“世界地質公園”——雁蕩山的錄像。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科學概念

學生利用感官的觀察和借助工具的觀察獲得巖石構造的感性知識;知道巖石和遇酸反應中的不同特征;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過程與方法

能用多種方法觀察巖石,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進一步研究和觀察巖石,學生對巖石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觀察過程中不斷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教學重點:通過對巖石進一步的觀察,知道巖石的特征并能鑒別它們的種類。

教學難點: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大量的巖石(在第一課中已經分類),教師提供典型的三類巖石代表。放大鏡,小刀,榔頭,鉗子、滴管、稀鹽酸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給巖石開了個展覽會,發現有的巖石用手摸上去覺得比較粗糙,有聞起來有點氣味、還有的稱了一下比較重。還知道了在生產和生活中被人們廣泛應用的頁巖、砂巖、石灰巖、礫巖、大理巖、花崗巖等常見的巖石,那么這些巖石有什么特點呢?

二、探究過程

、進一步觀察巖石

師:除了上節課我們采用的方法外,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觀察這些巖石?

(1)學生交流反饋。(放大鏡、互相撞擊等)

(2)師引導學生從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觀察,還可從它們的構造和組成來觀察。觀察中可以從巖石上弄下一些顆粒。

(3)巖石遇酸反應的實驗

講解:我們還可以通過另一個實驗來認識巖石,這個實驗是將一種叫“鹽酸”的化學藥品滴一兩滴在巖石上,觀察巖石有什么反應,會有什么現象發生。(教師邊講邊演示滴鹽酸的方法)

提示:在學生實驗前,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鹽酸是一種腐蝕性比較強的化學物質,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膚上和衣物上,會腐蝕皮膚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請馬上到水龍頭去用水清洗。往巖石上滴稀鹽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塊巖石只滴1-2滴;為了安全,稀鹽酸最好裝在滴瓶里,且稀鹽酸的量不要過多。

(4)學生觀察實驗,并記錄在巖石觀察記錄表中。

(5)匯報交流觀察結果,教師指導。

2、怎樣識別它們

(1)通過我們對巖石的進一步觀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編號的巖石分別具有的特點,但是不知道它們是哪種巖石?請大家閱讀文中的資料(P68),來識別它們并說說理由。

(2)閱讀資料并與以上的觀察作比較。

(3)匯報交流(存在分歧)

(4)引導學生認識巖石學家對巖石種類作出判斷的方法,如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巖石薄片的成分和顆粒組成;巖石顆粒的大小和結構。

(5)閱讀P69頁顆粒情況圖,并再次鑒別巖石的種類。

(6)學生再次鑒別

(7)匯報交流,把認同的巖石的種類名稱填入記錄表中。

(8)小結。

三、課外延伸

、閱讀單元資料庫《巖石的成因和分類》

2、把收集的巖石進行種類鑒別并貼上標簽。

3、巖石的組成

•科學概念

學生通過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觀察認識常見的幾種礦石。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過程與方法

學生利用工具,多種途徑發現巖石的成分。通過對巖石的觀察,收集記錄巖石的一些性狀。通過閱讀資料,能夠確定一些描述礦物特征的標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研究身邊的礦物有濃厚的興趣,將生活中的發現利用所學知識檢索定位。

教學重點:觀察幾種常見巖石,了解巖石的組成。

教學難點:能描述常見的礦物。

教學準備:花崗巖、云母、長石、石英、小刀、放大鏡、閱讀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花崗巖是由幾種不同顏色的顆粒組成的,那么這幾種顆粒是什么樣的?它們又是什么呢?今天這節課來研究巖石的組成。

二、探究過程

、研究花崗巖

師:請大家拿出花崗巖,仔細觀察花崗巖,我們進行小組間的競賽,比一比那個小組發現花崗巖的秘密多。

(1)學生進行觀察活動,師巡回指導。

(2)匯報交流。小組派一代表,參加其他組的討論研究,交流發現所得。

(3)教師提供云母、長石、石英礦物標本。

投影圖片:云母、長石、石英標本

(4)學生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們各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交流、匯報:云母有閃亮的薄片;長石有肉紅色顆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顆粒。

(5)利用提供的礦物標本再次鑒定花崗巖的成分。

比較:花崗巖中的什么物質與這三種礦物中的哪一種礦物最為接近?

(6)學生再次觀察并進行匯報。

小結:石英、長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礦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單獨存在,通常都是幾種混雜在一起組成巖石?;◢徥褪怯墒?、長石、云母組成的。

2、常見的礦物

教師提供一些礦物標本,學生試著觀察,進行描述兩塊不同的礦物標本。(描述中要求學生不是比較它們的異同,而是分別描述他們的特征。)

(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鐵礦、方解石

(2)師解說:世界上已發現的礦物近4000種。我們身邊有許多礦物制成的物品,如我們吃的鹽,點豆腐用的石膏,做鉛筆芯的石墨,中藥用的雄黃,做首飾的金、銀和鉆石等。

(3)你對礦物知道什么?請大家閱讀單元資料庫《礦物特征卡》,了解人們是怎樣描述礦物特征的。

(4)學生閱讀單元資料庫《礦物特征卡》。

(5)交流匯報: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描述礦物?(學生:名稱、性狀、用途)

(6)教師提供礦物,學生明確描述礦物著重于哪些方面后,試著模仿描述。

(7)學生制作礦物鑒定分析卡。

(8)匯報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同修正。

三、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什么?

2、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并能夠確定一些礦物的特征。

四、課外延伸

制作自己帶來的巖石礦物鑒定分析卡。

4、觀察、描述礦物

(一)

•科學概念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礦物顏色、條痕、軟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組織和指導孩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研究活動過程:經歷對礦物顏色和條痕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經歷礦物互相刻劃及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對礦物刻劃進行硬度比較的描述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和推動孩子開展觀察、描述礦物的活動,積極鼓勵孩子在課外或校外繼續開展一些研究礦物的活動。

教學難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描述礦物。

教學重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描述。

教學準備:

讓孩子們準備銅鑰匙、小刀、鉛筆、礦物石、木頭、塑料、瓷磚。老師給每一小組提供石英、長石、云母三種不同的礦物(可以自定)。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那我們會對礦物進行描述嗎?今天這節一起來學習幾種簡單的方法。

二、提出問題,討論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那你準備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礦物呢?如:云母、長石、石英,你準備怎樣觀察、描述它的特點?

(1)學生討論

(2)交流:透明度、顏色、形狀、還有表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硬度、反光度、輕重、厚度、氣味……

(3)在這些方面里,哪些方面你覺得最能反映礦物的本質屬性?

(4)通過討論交流確定:顏色、光澤、硬度等

(5)明確本節課的目標: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和條痕及礦物軟硬

三、觀察和描述

、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和條痕

(1)投影圖片:不同色彩的礦物

(2)讓學生根據礦物的色彩命名。

(3)師解說:很多的礦物是以顏色的名字命名的,因為顏色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礦物的特征,也是辨認礦物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有些礦物具有多種色彩,有些不同礦物卻具有相同的色彩。

投影圖片:石英(不同色彩)、金礦、黃銅礦、黃鐵礦

(4)觀察鉛筆的條痕

A、用鉛筆在白色瓷板上劃一劃,你有什么發現?

B、鉛筆條痕的顏色與筆芯的顏色有區別嗎?

(5)親歷對礦物條痕觀察的活動

A、用石英、長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發現?并記錄

B、學生實驗

c、學生交流描述礦物的條痕

D、這些條痕的顏色與礦物外表的顏色一致嗎?

E、觀察比較自己收集來的礦物的條痕。

F、礦物條痕的顏色和礦物表面的顏色相比,誰是礦物的本來顏色呢?為什么?

G、討論交流

2、觀察和描述礦物的軟硬

引入:在三年級我們用什么方法來比較材料硬度的?

(1)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A、用木頭和金屬相互刻劃,你發現了什么現象?

B、用木頭、金屬、塑料三種物體相互刻劃,你又發現了什么現象?

c、你能解釋這些現象嗎?試一試。

D、比較物體的軟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互相刻劃)

(2)比較礦物的軟硬

A、你有辦法比較石英、長石、云母這三種礦物的軟硬?

B、學生用互相刻劃的方法實驗。把礦物按從軟到硬的順序排列,并填入表中。

c、匯報交流

D、你還有其他方法進行比較?

E、學生討論確定: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分別在三種礦物上刻劃,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的軟;不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但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的較軟;不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但能用小刀刻劃出痕跡的較硬;用銅鑰匙、小刀都不能刻劃出痕跡的硬。

F、學生實驗觀察云母、石英、花崗巖的硬度

G、學生描述云母、石英、花崗巖的硬度

H、小結:有的同學說花崗巖硬,有的同學說石英硬,這個結果并不重要,最關鍵的是我們知道了比較礦物軟硬的方法。有哪些方法?

生:可以礦物與礦物互相敲擊、刻劃。

生:也可以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刻劃。

(3)知道礦物的軟硬在生產、生活中的意義。

四、總結

5、觀察、描述礦物

(二)

•科學概念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礦物晶體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鼓勵孩子綜合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

•過程與方法

組織和指導孩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研究活動過程:經歷對礦物進行透明度和光澤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能描述有著特殊規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和推動孩子開展觀察、描述礦物的活動,積極鼓勵孩子在課外或校外繼續開展一些研究礦物的活動。讓孩子在認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發展。

教學難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描述礦物。

教學重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描述。

教學準備:

老師給每一小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屬、玻璃、泥土、蠟燭、絲綢、手電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礦物呢?(生:礦物顏色和條痕、硬度)

師:上節課我們經歷對礦物顏色和條痕的觀察和描述以及礦物互相刻劃及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對礦物刻劃進行硬度比較的描述的過程,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觀察和描述礦物的方法。

2、明確目標:

這節課我來研究礦物透明度和光澤及描述特殊規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二、探究過程

、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

(1)觀察、描述紙的透明度

A、出示(三種紙):透明紙、半透明紙、不透明紙

思考:這幾種紙的透光情況一樣嗎?你可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又如何來描述這些紙的透明情況?

B、學生交流反饋:隔著這三種紙,觀察紙下面的字;手電筒照射;對著陽光等。

c、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驗證

D、交流匯報

(2)學習遷移,觀察幾種礦物的透明度,并記錄表中。

提示:用礦物碎片的邊緣觀察其他物體。

A、交流反饋

B、師小結

(3)觀察礦物的光澤

師:光澤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師:你見過哪些物體有光澤?

(生:教室窗戶上的玻璃;玻璃邊框有光澤;墻上那個科學家的那個畫框有光澤)

現在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東西:金屬、玻璃、泥土、蠟燭、絲綢。請你觀察它們的反光情況,并按反光強弱排列。

A、學生動手排列

B、交流反饋

c、觀察云母、石英的光澤,看看云母的光澤跟桌上什么光澤比較接近,石英的光澤跟哪個物體的光澤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澤(生:云母的光澤最像玻璃的光澤;石英的光澤有點像蠟燭;石英的光澤也有點像玻璃瓶的光澤;云母也有點像金屬的光澤)

小結:我們說了這么多像這個,像那個,其實這就是描述礦物光澤的一種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對比的方法描述)對了,當我們無法用很準確的語言描述時,可以找一個與它接近的東西作為參考。

2、觀察、描述礦物的形狀

(1)投影圖片:輝銻礦、石鹽、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學生觀察形狀,并小組內描述。

(3)交流描述這些礦物的形狀。

三、課外延伸

、閱讀單元資料庫《怎樣采集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2、試著收集和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6、面對幾種不知名礦物

•科學概念

綜合運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查找資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礦物,并寫出特征卡片。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一些礦物光澤、硬度、條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并綜合所學方法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鑒別身邊的礦物,讓孩子在認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活動中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發展對探究礦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并鑒別礦物。

教學難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鑒別。

教學準備:放大鏡、小刀、瓷磚、不知名的礦物(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觀察和描述巖石的一些方法,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塊自己身邊的礦物吧?

二、探究過程

、它們是什么礦物

①研究礦物的方法

A、說一說,你學習了哪些觀察和描述巖石、礦物的方法?

B、學生交流匯報。(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等方法。)

c、我們需要哪些工具幫助研究?(生:放大鏡、小刀……)

②研究我們的礦物

A、猜測:打開盒子,你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礦物?

B、學生猜測

c、要想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應該怎樣做?(小組討論)

D、學生發表意見:借助工具觀察;查找資料識別;收集礦物的特征等。

E、投影圖片,師介紹地質學家鑒別礦物的方法。

F、運用前面所講的方法研究礦物。

G、交流匯報

•你發現了礦物有多少特點?

•你怎么去描述這些特征呢?

•小組活動:互相描述,評一評。

③為礦物做份“簡歷”。

2、確定“身份”

①閱讀單元資料庫的《礦物特征卡》

②對照《礦物特征卡》鑒別它們分別屬于什么礦物。說說我們是根據它們的哪些性質做出判斷的?

③交流反饋

3、猜猜它是“誰”

請一學生描述礦物,其他人猜。

4、舉例說一說

選擇兩種礦物或巖石,詳細了解利用它們的不同特性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三、課外延伸

做一個巖石展示盒

•你想做個怎么樣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7、巖石、礦物和我們

•科學概念

讓孩子經歷調查研究活動,探究生活中、身邊的巖石和礦物。

•過程與方法

讓孩子在經歷查閱資料的活動過程中,增加對巖石、礦物用途的進一步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孩子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巖石和礦物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巖石和礦物對人類的作用。

教學難點:會整理自己調查研究活動的資料。

教學準備:

以小組或個人為形式,課前開展孩子調查研究生活中的巖石、礦物活動;同時鼓勵孩子們帶著問題從科普讀物等書或網上查閱相關文字資料。教師收集相關采礦、用巖石與礦物制成的物品等圖片資料或實物。

教學過程:

、課前調查研究活動。

調查人員:

調查地點:

調查結果

生活、學習用品

所用巖石、礦物

2、課堂進行資料整理活動。

3、科學討論會開始。

•“猜一猜”活動。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巖石與礦物,請你介紹一塊最感興趣的巖石或礦物,請大家猜猜它的名稱。

•說說巖石與礦物在家庭和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介紹巖石與礦物在其它生產領域中的應用。

分類標準

巖石或礦物名稱

冶煉金屬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醫藥

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由介紹,主動討論,教師的角色應該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護我們的巖石與礦物

•你知道巖石與礦物是怎么開采出來的嗎?

盡可能讓學生多說說,教師適當也可以出示礦石開采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

•礦物開采完后,還有可能再產生出來嗎?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提供一些由于亂開采而帶來生態破壞的場景圖片或錄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5、總結

第五篇: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

四年級 科學下

第一單元

一、單元教學意義

當我們輕輕閉合開關:電燈就會發出光,收音機就會播放動聽的樂曲,電視機就會呈現五彩繽紛的畫面„„這一切對我們來說似乎早就習以為常了。

電的大規模應用,是基于人類對電的不斷探究。孩子們也對電感興趣。這一單元將借助導線、燈泡、電池等電器元件和許多有趣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的初步概念,促進他們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本單元的第1課“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學生將首先對身邊的靜電現象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靜電現象在學生們的身邊經常會發生。在這一課中,他們將知道靜電現象是物質在外力作用下,發生電荷轉移而形成的。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如果電荷能持續地向一個方向流動,就會產生電流。這些是學生們建立電概念的基礎。

接下來在“點亮小燈泡”“簡單電路”“電路出故障了”三課中,學生將開展對電路的研究。用一根電線和一個電池使小燈泡發光。這一活動看似簡單,但四年級的學生仍會津津有味地參與到活動中。他們將在活動中認識電、電路,想象電流是怎樣流動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燈泡亮起來的實驗中,他們會提出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并嘗試著用更多的連接方法使小燈泡亮起來。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將使他們連接的電路更加穩定,并便于操作。為了“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學生將探索不同電路連接方式對小燈泡的影響。在電路中,如果某個地方連接不好或者某個電器元件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導致燈泡不亮。“電路出故障了”一課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尋找電路故障的過程中,將自制的“電路檢測器”做為重要的檢測工具。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將形成關于電的一些重要概念,如“電是一種能源,它能使物體發光、發熱”“要使小燈泡發光,電必須流經包括電池在內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連接不同的電路”等。

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導體和絕緣體”,將使學生對身邊物質性質的認識得到發展,同時對電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單元還在導體與絕緣體的認識基礎上,安排了“做個小開關”一課,旨在使學生把已形成的電路概念進一步發展為一個“可以控制的電路”,同時也深化對導體和絕緣體的認識。 單元的最后一課是“不一樣的電路連接”。日的是整理學生的發現和認識,比較串聯和并聯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整個單元的安排是一個嚴密的結構,前后課之間有著學生認識發展上的邏輯關系。學生從認識電的本質一電荷開始,到認識電路、電流、開關、電路檢測器、導體、絕緣體,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將最終指向對電的認識。

在本單元中,學生使用的是電池這樣一個安全的電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數用電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電。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220伏交流電的電源是很危險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學校里插座中的電做實驗。要把安全用電的教育貫穿單元教學的始終。

二、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靜電現象是物質在外力的作用下電荷位置發生變化所產生的帶電現象。

2、電荷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同種電荷相互吸引,異種電荷相互排斥。

3、電荷持續的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

4、要使電流經過導線使小燈泡發光,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電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組成不同的電路;用不同的連接方式連接的電路具有不同的特點。

6、有的物質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導體;有的物質不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絕緣體。

7、開關通過連接和斷開電路來控制電路中的用電器。

8、電是一種能量來源,能產生光和熱。 過程與方法:

1、組裝簡單的電路。

2、在關于電的探究活動中,進行預測、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的結果。

3、用簡單的電路圖表示電路的連接方式。

4、制作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5、用電路檢測器檢驗電路中的故障。

6、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導體和絕緣體。

7、用電路檢測器探究接線盒里電路的連接情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2、激發探究電的興趣。

3、發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三、教學準備

氣球、線繩,塑料梳子、碎紙屑、小燈泡、小燈座、電池、電池盒、導線、回形針、小開關、紅燈、綠燈、黃燈、具有4個和6個接線頭的盒子、橡皮、木質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屬材料、絲、棉、皮、各類布料(濕和干)、鉛筆、鋼筆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解釋靜電現象 【教學難點】認識正負電荷 【教學準備】

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象的相關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什么? 教師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頭發,頭發可能會怎樣?----頭發飄起來了。 頭發為什么能飄起來呢?----出示課題: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 發現了什么?----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塑料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隨處可見,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1)靜電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為什么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電呢?認識正電荷和負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

解釋前面的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頭發,梳子帶負電荷,頭發帶正電荷,互相靠近時產生互相吸引的現象,所以頭發就飄起來了。

3)用一塊羊毛皮反復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面,將氣球的一個側面靠近頭發,發現了什么?(2人一個小組,一人操作,一人觀察,后互換)

小結:兩個摩擦后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象類似,同一種電荷(都是正電荷或都是負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一正電荷和一負電荷)互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靜電現象:正電荷、負電荷 電荷能流動起來 教學后記:

2、點亮小燈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2、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

3、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種方法建立起來。

4、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 過程與方法:

1、連接簡單電路。

2、觀察、描述和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現象。

3、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日的、細致地觀察的樂趣。

2、敢于根據現象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3、激發進一步探究電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連接電路

【教學難點】認識小燈泡的結構,正確連接小燈泡 【教學準備】

小燈泡、1. 5 v的干電池、導線、實驗記錄單、小燈泡的剖面圖或剖開的大燈泡的實物、電池和小燈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當我們閉合家里的開關,電燈就會亮起來。電燈為什么會亮呢?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嗎?讓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小燈泡吧!

二、認識小燈泡等的結構

1、小燈泡的構造

1)小燈泡大家都看到過吧?你能畫一畫印象中的小燈泡嗎?要求劃出小燈泡的內部構造觀察小燈泡。 2)每組一個燈泡,觀察小燈泡的各部分結構。 3)交流觀察結果,并對自己畫的小燈泡作出修正。

4)猜猜電流是怎么從小燈泡內部通過的?用手指畫一畫。

2、觀察導線、電池,說說導線和電池的結構

三、讓小燈泡發光

1、點亮小燈泡

1)小組活動----連接這些實驗器材,想辦法使小燈泡亮起來,用手比劃說說電流是怎么流動的?并做好記錄,用箭頭畫出流動的方向。

2)組織學生匯報:連接好的小組上臺展示,并說說電是怎么流動的?它的方向是怎樣的?沒有連接好的也上臺展示,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滲透短路、斷路等知識。

2、嘗試用多種方法點亮小燈泡

1)還能用哪些方法點亮小燈泡,用實物圖畫下來哦。

2)畫出每一種連接方法的電路中電流的流動路徑,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連接圖貼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點

3、出示實物圖,分析哪個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四、安全教育

我們在課堂上使用的都是電池,電壓較小,不傷及到生命,而發電廠發出的,通過導線送到各家各戶的電是220V交流電,這是足以引發觸電事故的、致人死亡的點,所以我們不能直接用家里、學校里插座中的電做實驗。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書設計: 點亮小燈泡

小燈泡

導線

電池 不同實物圖展示: 教學后記:

3、簡單電路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

每小組小燈座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導線4根、小燈泡2個、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連接比賽:每組一節干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提醒學生觀察或回憶學校和家里的電燈是怎樣安裝的)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教師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裝電池的時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燈泡是怎么裝到小燈座上的? (3)導線怎么連?(指出彈簧接線頭的最佳連接方法) (說明: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按照教科書上提供的步驟告訴學生,不必對使用方法進行討論。教師邊講解,學生邊操作,保證每個學生都會使用。)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接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當嘗試成功后,再去嘗試其他的連接方法。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根據各小組電路的連接情況,再發給每個小組一節電池和一個電池盒,探究兩節電池在電路中的連接方法,并畫出電路圖。

5、實驗結束,小組匯報,互動交流。

(交流要點:小燈泡亮了嗎?用了幾種連接方法?哪種方法更好?為什么?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指出電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四、活動延伸:

1、挑戰:我們能連接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2、討論他們的想法,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板書設計:

3、簡單電路

電池

導線

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接方法 點亮小燈泡 教學后記:

4、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利用電來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通道)。

2、電路出故障了,電流就會中斷。 過程與方法:

1、制作一個電路檢測器。

2、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并排除電路中的故障。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教學重點】

用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電路——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體驗科學的檢測手段將使我們更為迅速地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并排除電路中的故障。 【教學準備】

每組2-3個小燈泡、導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小燈泡、沒有剝皮的導線、廢電池、形成斷路的電池盒、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一張電路檢測器的掛圖。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導入:

1、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讓學生畫出簡單的電路圖,并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2、說明:小燈泡發光是因為在這個電路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回路。(板書:回路)

3、提供一個出了故障的電路,并提出問題:小燈泡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動。(建議:教師可準備多個好的和壞了的小燈泡,有電的和沒電的電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檢查連接的方法,結合前面的學習,排除連接方法上的問題。

2、引出新的問題:為什么連接方法正確而小燈泡卻不亮呢?引導學生來整理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各種原因。 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燈泡壞了;

2. 燈座松了,沒有連上;

3、

4、

(說明:這是發掘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過程。要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盡可能多地分析電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記錄。)

三、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用什么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一般有下面幾種方法:

①檢查法:檢查電路中的連接是否完好。(電池盒兩端彈簧夾上的導線有沒有夾緊;電池是否放好了;小燈泡擰緊了嗎„„) ②替換法:用另外的燈泡、電池、導線等來替換電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燈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按教科書中的提示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電路檢測器做法:把上節課連接過的簡單電路中的小燈座上的一根導線頭拆下來,另外再連上一根導線,這就是我們的電路檢測器。)

3、做好電路檢測器后,試試靈不靈。

4、根據教材10面的插圖講解檢測電路和檢測電路中各個部分(小燈泡、導線)的方法。(把故障電路的某一部分電路或某一個元件連到電路檢測器的兩個導線頭之間,如果小燈泡亮了,就說明這部分電路或這個元件是暢通的、沒有故障的,否則就證明這部分電路或這個元件不暢通、有故障。)

5、檢測器檢測電路故障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檢測電路時,應先把故障電路中的電池從電池盒中取出; (2)檢測故障電路中的電池是否有電,應采用取出電路檢測器的電池盒中的電池,將故障電路中的電池放在電路檢測器的電池盒里,看看小燈泡會不會亮。

6、制定檢測計劃。提醒學生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要邊檢查邊做記錄;最后數一數電路中一共有幾個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進行測試,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讓學生再試一次,使小燈泡重新亮起來。分組匯報。

8、強調安全事項。

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9、拓展:還有其他方法查找電路中的故障嗎? 板書設計:

4、電路出故障了 回路

故障

電流中斷 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燈泡壞了;

2. 燈座松了,沒有連上;

3、

4、

電路檢測器 教學后記:

5、導體與絕緣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有的物質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導體;有的物質不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 過程與方法:

1、根據任務要求制定一個小組的研究計劃,并完成設想的計劃。

2、實施有關檢測的必要步驟,并整理實驗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會與人合作。

2、培養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

3、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為每組學生準備:木片、塑料片、陶瓷、紙板、橡皮、布、絲綢、皮毛、鋼管、玻璃、鉛筆、銅絲、鉛絲、鋁絲(易拉罐)、鐵絲、卷筆刀、硬幣、導線、插座、20種待檢測的物體,一個電路檢測器。一份科學檢測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導入: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電路中是怎么流的。

2、討論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3、想辦法重新接亮小燈泡,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電路檢測器的兩個金屬頭接在一起,小燈泡會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觸在一起或把金屬頭和塑料皮接觸在一起,小燈泡就不會亮。

4、討論:為什么電路檢測器的兩個金屬頭接在一起,小燈泡會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觸在一起或把金屬頭和塑料皮接觸在一起,小燈泡就不會亮。

5、講授:像銅絲那樣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導體;像塑料那樣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絕緣體。(板書:導體、絕緣體)

二、檢測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1、提問:怎樣檢測一塊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呢?

2、預測橡皮能否通過電流使小燈泡發光,并做好記錄。

3、使“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相互接觸,檢驗小燈泡是否發光。

4、用兩個檢測頭接觸橡皮的兩端,觀察小燈泡是否發光。

5、重復檢測一次,并將檢測時小燈泡“亮”或“不亮”的情況記錄下來。

6、得出結論:橡皮是絕緣體。

三、檢測20種物體的導電性:

1、在材料盤中為學生提供20種供檢測的材料,一張“我們的檢測記錄”表。

2、在檢測前,要求學生對每一種物體是否可以使小燈泡發亮做出預測,然后進行嘗試實驗,并做好檢測記錄。(活動中,要關注每組學生活動的參與性、興趣的持久性,鼓勵他們學會合作。)

3、待所有的檢測都完成后,各組整理分析檢測的結果。

4、表達與交流:哪些物體能使小燈泡發亮,哪些物體不能使小燈泡發亮。

5、在觀察的基礎上對20種物體進行分類,并從分類中發現一定的規律,由學生對導體和絕緣體做出自己的描述。(說明:對插頭、卷筆刀等復雜物體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識別,知道許多物體構成復雜,有的部分能使小燈泡發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燈泡發光。我們常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

四、討論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措施和進行安全用電教育。

1、引導學生觀察教室里哪些設施是絕緣體做的,哪些是導體做的。

2、描述絕緣材料的用處,理解各種材料的作用。提醒學生要好好保護電器設備上的絕緣體部分,注意安全用電。

3、概括: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 板書設計:

5、導體與絕緣體

導體

導電性

絕緣體 安全用電 教學后記:

6、做個小開關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開關可以用來連接或斷開電路,控制電路中電器元件的工作狀態。

2、開關有的地方需要用導體來做,而有的地方必須用絕緣體來做。 過程與方法:

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手電筒的開關

【教學難點】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教學準備】

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只手電筒和相應的干電池,軟木塊(橡皮)一塊、圖釘兩個、曲別針一個,小燈泡一個,小燈座一個、電池盒一個、電池一節,導線若干,紅燈、綠燈和黃燈各1個。 【教學過程】

一、觀察手電筒:

1、觀察組成手電筒的各種材料。

討論:在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導體,有些地方要用絕緣體?

2、觀察手電筒的構造。

思考:電池和小燈泡是怎樣安裝的?電路中電流的路徑是怎樣的?試著標出電流的路徑。

3、觀察手電筒的開關。

觀察并操作手電筒的開關,體驗開關是怎樣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的。(教科書提供了一張手電筒內部構造的電路圖,圖中表示的是電路斷開的時候??梢砸龑W生想一想,如果手電筒的電路是通的,圖上的開關該怎樣表示?畫一畫電流是如何從電池的一端通過開關和小燈泡回到電池另一端的。)

二、做個小開關:

1、給每一組一個斷開的電路,討論怎樣設計一個開關。 重點討論:用什么材料來做,怎樣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

2、利用身邊的材料,討論并設計制作一個小開關,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組準備好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能交叉控制紅綠燈的電路。推測一下,什么時候紅燈亮,什么時候綠燈亮。(活動目的:用一個開關來控制紅綠燈的亮與滅。)

4、如果要在紅燈變綠燈、綠燈變紅燈的中間亮起一盞黃燈的話,應該怎么辦?(方法:在一個開關控制兩個電路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電路,用一個開關控制三個電路。)

5、交流匯報:

(1)在小組活動中發現了哪些問題? (2)解決了哪些問題?

(3)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4)一共運用了幾種小開關的制作方法?

(5)自己設計的紅綠燈是怎樣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紅綠燈有什么區別?

三、延伸與拓展:

1、介紹幾種不同的開關,如遙控開關、拉線開關、閘式開關、活動開關等。

2、布置學生課后調查家里用電器的開關是什么樣的,這些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的。 板書設計: 6 、做個小開關

開關

連接或斷開電路 導體

絕緣體 做個小開關 控制紅綠燈

遙控開關、拉線開關、閘式開關、活動開關等 教學后記:

7、 不一樣的電路連接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兩點之間一定有導體連接,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

2、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過程與方法:

1、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連接電路,并在反復觀察和實驗中發現不同連接方式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勇于挑戰、繽密推斷的態度。

2、樂于交流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教學難點】能運用串聯和并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電路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一個電路檢測器、兩個四個接線頭的盒子(其中一個只有一組通路,另一個有三組通路)、實驗記錄單;一節電池(配電池盒)、一個小燈泡(帶燈座)、導線幾根。 【教學過程】

一、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活動一:關于第一個接線盒的研究

1、發給每組一個接線盒,觀察接線盒外面的四個接線頭及對應的數字標號

2、打開盒蓋,看到1號和3號接線頭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導線連接在一起的。

3、蓋上盒蓋,討論:如何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出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斷路?

4、用電路檢測器實際檢測,看看檢測結果是不是和前面觀察到的一樣。 活動二:檢測、推測第二個接線盒內導線的連接情況

1、發給每組另外一個接線盒,說明盒子上面的四個接線頭在盒子里面是有導線連接的。不打開盒子,直接用電路檢測器來檢驗,能知道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嗎?

2、學生先討論檢測順序,然后再開始檢驗,并把檢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1-2

1-3

1-4

2-3

2-4

3-4 通 路

斷 路

3、檢驗完后,根據檢驗結果推測接線盒內的連接情況,把推測結果畫在記錄紙上(教材17面)。

4、各小組匯報推測結果,并討論哪種推測是合理的。

5、打開接線盒,讓學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樣連接的。

二、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 活動一: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發給每組兩節電池、兩個電池盒、一個小燈泡、一個燈座和四根導線,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2、啟發思考:在不同的兩種方法中,你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后,教師作適當講解。(串聯和并聯:一節電池的電壓是1.5V,兩節電池串聯起來的電壓是3V,所以小燈泡會特別亮。兩節電池并聯起來,電壓還是1.5V,所以小燈泡不太亮。) 活動二:小燈泡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發給學生兩個小燈泡、兩個小燈座、一節電池、一個電池盒和四根導線,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都亮起來??纯茨苡袔追N方法。

2、啟發思考:在不同的連接方法中,你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后,教師作適當講解。 (說明:“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這一活動,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讓學生直接用教師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書上的電路連接方式連接電路,重點放在讓學生觀察兩種連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這樣做更有利于讓學生發現并聯電路和串聯電路的本質不同。)

三、拓展活動:看誰的設計最有特色

提供學生若干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設計電路,比一比誰的設計最有特色、最實用。 板書設計:

7、 不一樣的電路連接 通路

斷路

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電路檢測器) 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

串聯電路

并聯電路

第二單元

新的生命﹙附:單元學習指導﹚

一、單元教學意義

本單元是在三上《植物》、《動物》單元對一些動植物外部特征進行觀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觀察方法,又在三下經歷了《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周期》對動植物的生命周期進行觀察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本單元主要是圍繞植物的“新生命”誕生來指導學生認識新生命產生的相應器官及相對較長的、微細的新生命誕生的變化過程,從中知道新生命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單元的核心概念。

本單元包括兩部分:第1—5課是第一部分,是幫助學生認識開花植物的繁殖方式。這部分的學習是從引導學生觀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開始,即《油菜花開了》,從對一種花的觀察,發展到對《各種各樣的花》的觀察,在觀察中也許學生會產生一個問題:顏色、形狀、大小、構造千差萬別,人們是根據什么把它們統稱為花的呢?于是就產生《花、果實和種子》一課,隨著活動的展開,探究重點便轉移到了果實和種子上了。如果種子都落在旁邊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活動自然推進到《把種子散播到遠處》,那么一粒種子在自然環境下又是怎樣生長的呢?學生勢必進入《萌發的種子》的研究課題,植物是這樣,動物呢?第6—7課是第二部分,是幫助學生認識動物的繁殖方式。通過認識動物的卵、卵的孵化過程及哺乳動物的繁殖方式,幫助學生建立“繁殖也是動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學概念。

二、單元教學目標: A、科學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動物和植物都需要通過繁殖延續物種。

2、許多動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動物的卵都要經過受精后才能產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構造使它能夠承擔生產種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務。

4、植物種子和動物卵的構造是與它們發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適應的。

5、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與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的結構是有聯系的。 B、過程與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觀察花和種子的內部構造。

2、用適當的形式記錄花的變化過程和果實的生長過程。

3、按一定順序對雄蕊、雌蕊這樣細小的結構進行觀察。

4、持續觀察種子發芽的變化過程。

5、經歷觀察卵的構造和動物卵的孵化的過程。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探究新生命產生的奧秘的好奇心。

2、養成認真細致、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3、認識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對于每個物種的延續都至關重要。

三、教學準備

器材:鑷子、放大鏡、剪刀、燒杯、培養皿、小刀

材料:開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實、栗子果實、蒲公英果實、蠶豆種子、黃豆種子、各種動物的卵、棉花、棉簽、白紙、膠帶

1、油菜花開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它們能夠幫助植物滿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觀察一株油菜上花的變化過程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獲得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產生探究各種各樣的花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使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學難點】花到形成果實的變化過程。 【教學準備】

演示:油菜花變化過程的圖片,課件。

分組:開花的油菜植株,鑷子、放大鏡、膠帶、剪刀,白紙、觀察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單元概述:從今天開始,我們進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單元。本單元共有7課,我們要一起來研究植物和動物是怎樣繁殖后代的。請一位同學朗讀單元導語:“春天„„”

出示開花的油菜植株。這是什么植物?同學們平時認真地觀察過花嗎?讓我們一起進入花的世界吧!板書課題:油菜花開了

二、探究過程

1、觀察一棵油菜。

(1)請同學們說說油菜長得怎么樣?區分油菜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

(2)油菜和鳳仙花都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這樣的植物叫綠色開花植物﹙板書﹚,它們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

(3)請同學再說出幾種綠色開花植物。

2、觀察一朵油菜花。 (1) 觀察:

從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鏡觀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組里描述所觀察到的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讀音。 (2)解剖:

學習使用鑷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鑷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順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將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膠帶貼在觀察記錄表上。 觀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個部分。 填寫“油菜花的觀察記錄表”。 (3)交流。

(4)小結: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個部分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時開放的嗎? (2) 數數一棵油菜上有幾朵花?幾個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謝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觀察一個花蕾;推測這個花蕾未來的變化。 畫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變化順序圖。

三、小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采集各種各樣的花,下節課帶來。

五、板書設計 油菜花開了

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學后記:

2、 各種各樣的花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在花的各部分構造中,雄蕊和雌蕊與形成果實和種子有關。

2、根據花的構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時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過程與方法:

1、根據提示完成花的專題研究,能區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將研究結果以表格形式呈現出來。

2、以報告會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形成自覺珍愛生命、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有繼續探究花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花的專題研究。

【教學難點】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學準備】 演示:

分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單性花和兩性花、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回顧: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個部分組成的。 問題: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樣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各種各樣的花。 板書課題:各種各樣的花

二、探究過程

1、花的專題觀察。

(1)小組討論,確定研究專題,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準備研究的內容;怎樣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 (3)供參考的研究專題:

校園里花的種類;各種花的花瓣數量;各種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統計花的顏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數一數、統計、測量等。 (5)成果展現:表格、圖示、文字小結等。

(6)討論觀察研究的注意事項:不采摘,不損傷花朵。

2、“花的觀察”報告會。 (1)分組匯報。

(2)將研究成果進行分類,由學生自己制定標準。 (3)討論研究中發現的問題。

3、認識完全花與不完全花

(1)觀察比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說說他們在構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馬蹄蓮),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閱讀課文,了解不完全花與完全花、雌花與雄花、單性花與兩性花。

(3)判斷:觀察南瓜的兩種花有什么不同,分別屬于哪一類?觀察其他的花,判斷屬于哪一類? (4)推測: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會怎樣變化呢?

4、交流與小結

(1)通過學習,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尋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觀察花的變化過程。

三、質疑拓展

還有哪些關于花的問題?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觀察更多的花

五、板書設計

各種各樣的花

不完全花與完全花

單性花與兩性花 教學后記:

3、花、果實和種子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果實和種子是植物開花傳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實和種子的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構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長成果實和種子。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發展比較事物相同點和不同點的能力。

2、按一定順序對雄蕊和雌蕊這樣更細小的結構進行專題觀察。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探究花的奧秘的欲望。樂于嘗試應用學到的科學知識。

2、培養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教學重點】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學難點】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教學準備】

演示:植物傳粉、受精的課件或掛圖。

分組:放大鏡、鑷子、白紙、油菜果實、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已經觀察了油菜花,還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花,知道許多植物會開花、結果。開花與結果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測。

(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們還是仔細地觀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觀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鏡。 (2)教師在展示臺上演示觀察過程,學生歸納研究方法。 a用放大鏡觀察雄蕊的各部分——花絲和花藥。 b把花藥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紙上進行觀察。

c再用放大鏡觀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頭。

d用手輕觸柱頭,觀察柱頭是否有粘性。再將白紙上的花粉抖落在柱頭上,看看柱頭是否很容易將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這些構造特點與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聯系? (3)學生分組觀察、輕聲討論。 (4)全班交流匯報。

(5)教師根據學生發言,適時展示蜜蜂傳播花粉圖和花的受精示意圖或有關課件。

(6)指導閱讀課文P28:雄蕊產生的花粉傳播到雌蕊柱頭上,會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實和種子開始成長,花朵開始凋謝。

提問:你還看到過其他昆蟲傳播花粉的現象嗎?植物還依靠哪些力量傳播花粉?

2、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

(1)發放油菜的果實。觀察油菜的果實并按生長變化的順序排列。

(2)小心剝開一個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實,觀察油菜種子是怎樣排列的?數數果莢里有多少粒種子? (3)全班交流匯報。比較各組的數據與發現。

三、總結拓展 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雄蕊產生的花粉傳播到雌蕊柱頭上,會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實和種子開始成長,花朵開始凋謝。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查找資料,了解植物還有哪些傳播花粉的方法。

五、板書設計 花、果實和種子

雄蕊(花絲和花藥)

雌蕊(子房、花柱和柱頭) 受精

結果 教學后記:

4、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植物傳播種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為了能將種子散布得更廣,有利于繁殖后代。

2、種子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是有聯系的。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假設。

2、利用測量、實驗等方式尋找證據驗證推測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有探究植物種子傳播方式的欲望。

2、培養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教學重點】觀察種子傳播的方式。

【教學難點】種子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演示:椰果,水槽

分組:油菜、鬼針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實和種子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回憶:在種植鳳仙花的過程中,你發現鳳仙花果實成熟后,種子怎樣傳播出去的? 板書課題: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二、探究過程

1、觀察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分組觀察) (1)觀察成熟的油菜果莢。外殼有什么特點?

(2)輕捏油菜果莢,你發現了什么?與鳳仙花比較,推測一下:你覺得油菜的種子是怎樣散播到遠處的? (3)油菜種子的結構特點:質量輕。 (4)油菜果莢的結構特點: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

(1)鬼針草種子的傳播?;貞洠荷仙綍r褲腳經常會粘上什么?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2)番茄種子的傳播。 a發放番茄觀察。 b推測傳播方法。 c討論交流。 d類似的植物。

(3)觀察隨風飛行的蒲公英種子

a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蒲公英的種子:你有什么發現? b推測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種子的? c設計實驗驗證你的推測。

d分組設計記錄表,測量蒲公英的飛行距離。 e匯報測量結果,得出結論。

f還有哪些植物果實和種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4)教師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還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

4、閱讀教材。

三、總結。 水流傳播 彈射傳播

風力傳播

動物傳播

四、質疑討論。

種子成熟后,不散播到遠處,都掉落在植物近旁,會產生怎樣的情況?

五、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收集有關植物散播種子的資料。

六、板書設計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水流傳播 彈射傳播

風力傳播

動物傳播 教學后記:

5、種子的萌發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植物的種子能夠孕育生命,條件適宜時種子就會萌發,新的生命就會開始生長。

2、植物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進行對比實驗并做記錄。

2、運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探究種子奧妙的興趣,養成認真細致、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觀察蠶豆種子的構造與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演示:課件

分組:培養皿、鑷子、小刀、放大鏡、浸泡2天的蠶豆油菜黃豆的種子、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復習:植物媽媽利用哪幾種方法將種子散播到了遠處? 討論:種子在怎樣的環境下可以萌發呢? 板書課題:種子的萌發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首先要了解種子的內部構造。 (2)介紹實驗材料。浸泡2天的蠶豆、油菜、黃豆的種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鑷子剝蠶豆皮的方法,強調要領:a.不要著急;b.把剝了皮的蠶豆從開口的那邊小心掰開,放在培養皿中。

(4)分組研究。研究重點:種子可以分成幾部分?注意比較三種種子的異同。 (5)匯報交流。

(6)認識種子的各部分(畫圖)。雙子葉與單子葉的例舉。推測:種皮、胚根、胚芽和子葉在蠶豆種子生長過程中分別起了什么作用?

2、觀察發芽天數不同的蠶豆種子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種子的各部分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2)發放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3)觀察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外形。 (4)解剖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5)匯報交流研究發現。

(6)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三、小結

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蠶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葉。 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四、質疑

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在種子結構上不同,花和受精過程也不同嗎

五、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持續觀察蠶豆種子發芽的變化過程并做好記錄。

五、板書設計 種子的萌發

種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葉) ↓

↓ 根

莖和葉

養分 教學后記:

6、 動物的卵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很多動物都要產卵,卵有相似的構造,卵可以發育成動物。

2、卵孵化成動物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

3、像青蛙、雞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方法觀察研究動物卵的結構特點。

2、觀察青蛙卵孵化的過程;用查閱資料的辦法了解小雞孵化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樂于探究動物繁殖奧秘的興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樣性和延續性。 【教學重點】觀察動物卵的構造。

【教學難點】經歷一個飼養動物、觀察孵化的過程。 【教學準備】

演示:各種動物的卵,不同孵化階段的雞蛋。放在透明水槽內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組:一個新鮮雞蛋和縱切開的半個熟雞蛋,鯽魚卵,蠶卵,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個繁殖的季節,許多動物是靠卵繁殖的。 出示各種動物的卵。板書課題:動物的卵

二、探究過程

1、觀察動物的卵

(1)出示各種各樣的卵:它們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組觀察雞蛋、鯽魚卵、蠶卵:有什么發現?它們有相同的地方嗎? (3)觀察雞蛋外形: 畫一個雞蛋;

用放大鏡觀察雞蛋外殼:你有什么發現?

表面很粗糙;外殼有很多小孔;殼很脆容易破。 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氣。 (4)觀察雞蛋的內部 觀察:

打在盤中的雞蛋:蛋清﹙蛋白﹚、蛋黃、胚﹙蛋黃上的小白點﹚、殼。 縱切開的半個熟雞蛋。

匯報:雞蛋里面有一頭是空的;蛋殼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黃、氣室。 推測:它們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給養料和水分;蛋黃提供營養;胚能發育成小雞;氣室提供氧氣;蛋殼有保護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觀察指導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嗎? (2)討論觀察方法,設計觀察記錄表。

(3)學習飼養方法及注意事項。透明水槽。水草。

3、小雞的孵化

(1)觀察不同發育階段的雞蛋,認識雞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雞孵化的條件:種蛋、溫度、濕度、通風等。 (3)小雞孵化的時間:大約3個星期。

三、小結

像青蛙、雞、蠶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發放青蛙卵

五、板書設計 動物的卵

蛋白、蛋黃、氣室、胚、殼、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小雞孵化的條件:種蛋、溫度、濕度、通風 時間:大約3個星期。 教學后記:

7、動物的繁殖活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有的動物通過產卵來繁殖后代,有的直接產下小動物;卵生和胎生是動物產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動物的繁殖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點,都要受精。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圖片,情景再現,了解更多動物的繁殖活動并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新生命的可貴,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胎生動物的繁殖方式。 【教學難點】卵生和胎生的比較總結。 【教學準備】

演示:動物的繁殖活動視頻資料,課件 分組:記錄紙,純牛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復習回顧:卵的構造。卵生動物。 板書課題:動物的繁殖活動

二、探究過程

1、卵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自讀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與動物繁殖有什么共同點?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傳到雌蕊的柱頭,并與子房里的胚珠結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實和種子。 動物和植物一樣,動物也分為雄性和雌性,當雄性動物的精子與雌性動物的卵相結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開始孕育了。 (3)動物的哪些活動是在為繁殖做準備呢? 筑巢,發情,洄游,交尾,產卵,孵化等。 (4)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靠產卵繁殖的?

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節肢類、軟體類各舉一種。

2、胎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 胎生與胎生動物。

自讀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胎生動物? 像貓、狗、兔等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動物叫胎生動物。 (2)哺乳。

胎生動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養小動物。 回憶動物哺乳的情景。觀看動物哺乳的視頻。 觀察純牛奶。說說哺乳對新生命成長的優勢。 (3)交流。

(4)小結:人也是胎生的。

3、總結動物產生新生命的幾種方式。

(1) 列表(小組活動)。動物名稱,繁殖方式。 (2) 匯報交流。

(3) 介紹其它繁殖方式:動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術。閱讀P39—40資料庫。

三、小結 動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兩種。

卵生動物通過產卵來繁殖后代,胎生動物直接產下小動物。

四、質疑與討論

(1)教師質疑:卵生動物和胎生動物哪一種后代的成活率高?為什么? (2)學生質疑。 (3)討論。

第三單元

食 物

1、一天的食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我們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來保持身體的健康; 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使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并通過記錄的方式將分類的結果進行整理和描述; 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發現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豐富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食物的分類活動中細致地進行思考、篩分,將區分難度大的“混合類”食物拆分為多個食物種類;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集體的研究討論活動,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學重點】

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 【教學難點】

會給多種的食物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每人20張) 教師準備:食物分類記錄單(每組1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于我們人的生長發育來說十分需要。米飯、饅頭、蘋果、西瓜、土豆、牛奶、雞肉„„這些都是我們常吃的食物。我們的各項生命活動都與食物有關,可是我們真的了解食物嗎?從這個單元我們將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與我們健康之間的關系。讓我們從調查 “一天的食物”來開始對食物的研究吧! (板書: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過程

1、記錄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為例:我們都吃些什么? 學生匯報。

(1)討論活動:這么多食物我們該怎么來記錄呢?

討論記錄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別進行記錄;按葷素記錄等„„

討論記錄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如“炒三絲”算幾種食物?零食是否要記錄?喝過的水要不要記錄等; (2)小組記錄:要求學生對一天的食物按餐別進行記錄。

注意: 把每種食物的名稱寫在卡片上,每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重復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記錄。要求:每樣食物寫在一張卡片上(每人20張,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編號,便于區分)。 小組匯報,師記錄(或統計表)。

(3)思考:從這些匯報中,我們可以看出些什么? 一天中,我們要吃多少種食物?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學生將昨天吃的食物在組內交流,然后全班同學匯總。

談話:看了我們的統計,你們有什么想法?(我們每天要吃很多種食物)

2、給食物分類

把小組內的記錄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幾類食物,分別是什么。 要求:

(1)把認為是同一類食物的卡片擺成一豎行貼在展板上。

(2)在這豎行的排頭位置,用另一種顏色的紙寫上這一豎行食物的類別。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配合學生在黑板上貼紙條) 對于這樣的分類,你們認同嗎?(配合學生調整黑板上的卡片) (3) 你們還有怎么劃分類別的方法?(展示不同分類方法的貼板) 按喜歡吃的分類; 按味道分類; 按生活習慣分類; 按食物結構分類; 按食物來源分類; „„

講解食物可以分成動物類食物和植物類食物,以及分類標準。整理卡片把動物類和植物類食物分別貼在貼板的兩側。 對照貼板數一數自己吃的食物是動物類食物多還是植物類食物多。 (4)舉例說說葷食、素食還可以分為哪幾種?

三、小結

在對一天中食物的統計中會發現,我們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豐富的,這里面有著不同類別的食物,攝取種類豐富的食物是我們人類進食的特點。當我們吃下這樣豐富的食物后,食物會給我們提供些什么營養呢?同學們可以查閱一些資料,解答這個問題。 【板書設計】

2、食物中的營養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資料獲取信息,豐富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營養的類別等方面的認識,并擴充到記錄中,完善對一天中的食物的統計活動。 通過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食物營養成分的認識中,感受各種營養與支撐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統計的記錄活動中,幫助學生建立嚴謹細致的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教學難點】

能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身體成長、發育都需要哪些營養?我們能從種類豐富的食物中獲得什么呢?

二、探究過程:

1、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1)講述: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多種營養的支持。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通常分為: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水。下面我們分組探討一下,每一小組選定一種來進行具體研究。

(2)分小組探討交流(可根據生活經驗知識談談,也可閱讀課本介紹了解,還可通過查閱資料解釋;交流時做好記錄,選定一人代表小組在全班匯報交流。) (3)匯報交流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

(1)引導:通過探討交流我們已經對食物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請大家拿出我們上節課調查食物時填寫的卡片,將每種食物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補充記錄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稱的旁邊);然后按照不同的營養成分,將食物再次分類,并作好記錄。

(2)小組活動:先做補充記錄,再重新分類并做好統計 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 含有豐富糖類的食物 含有豐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食物 含有豐富礦物質的食物

(3)展示交流(投影儀展示小組統計表)。

(4)小結:我們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種食物可能會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但沒有一種食物會具有所有的營養,因此我們應該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過渡:我們還可以通過實驗和查閱資料的方法,親自來找一找這些食物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那就更有趣了。教科書中設計了兩個簡單的實驗,教我們檢驗脂肪和糖類;還告訴了我們尋找食物中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方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親自動手做一做吧! (2)分組活動

注意:檢驗糖類,滴碘酒時,要離開食物一段距離,然后滴一滴或幾滴;檢驗脂肪實驗時,不要弄在檢驗紙以外,以免污染衣服、書包、桌子等;看食物包裝袋上的標簽時,應仔細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含量。 (3)匯報交流

三、小結

1、說說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2、課外繼續檢驗食物的營養成分,制成一份常見食物營養成分表。

3、營養要均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成分,所以我們需要搭配膳食,保證營養的充足。 搭配膳食營養要做到品種多樣,并保持合理數量。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資料的方式,獲取有用的信息,并通過自己的分析以及集體的研討,形成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礎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識。

通過對均衡膳食的分析與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 【教學難點】

學會合理配搭膳食營養,建立健康生活意識。 【教學準備】

為每位學生準備: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記錄表(參照教科書第48頁)。 教師準備:均衡膳食寶塔資料、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從食物中獲取各種營養,這些營養必須合理搭配,才能保證我們正常生活和成長,這就是營養的均衡。(板書課題)怎樣搭配膳食才能獲取均衡的營養呢?

二、探究過程:

1、營養均衡的標準

(1)首先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上的均衡膳食“寶塔”圖,它可以為我們選擇食物、獲取均衡營養提供參考。 (2)小組閱讀探討:“寶塔” 中為我們提供能量的是哪類食物?支持我們生長發育的是哪類食物?能使我們保持健康的是哪類食物?“寶塔”中不同種類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3)全班交流

2、搭配膳食營養 (1)小組活動 (2)展示交流

投影儀展示各組改進后“一天的食物”記錄表,全班交流再改進。 (3)探討膳食搭配

過渡:為了讓我們的身體保持長期營養均衡。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應該制定什么樣的膳食搭配原則?這就需要我們思考更多的 „„

三、課外延伸 請按自己的食譜進行實踐,我們將評出“美食大師”。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為了保證對營養的吸收,有的食物適宜生吃,有的食物適宜熟吃。

食物由生到熟會發生多方面的變化,其中有的變化是有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過程與方法

在加熱的過程中,觀察食物由生到熟的變化。

通過細致的觀察,比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語言進行描述。 情感態度價值觀

細致認真地完成食物生與熟的比較活動。 【教學重點】

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了解生與熟的不同。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教學準備】

給每組學生準備:切開的生馬鈴薯和熟馬鈴薯,兩小塊生雞肉(或豬肉),酒精燈、支架、石棉網、水、燒杯、鑷子。 演示實物:大米、黃豆、蘋果、葡萄、黃瓜、豆角、土豆、草莓、雞肉、豬肉、鱔魚„„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證我們獲得均衡的營養,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會影響我們對營養的吸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該怎樣合理食用呢?就讓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探討吧!

二、探究過程

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實物:說說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題目。

(3)舉例說說生食和熟食。

(4)小結:有些食物經過烹飪后對我們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營養。

2、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

(1)教師提供切開的生、熟馬鈴薯,組織學生分組觀察它們的變化。 從生到熟,食物發生了變化。食物燒熟了,與生的時候有什么不同呢? A. 看看馬鈴薯的顏色變化 B. 摸摸馬鈴薯的軟硬異同 C. 嘗嘗馬鈴薯的味道

(2)匯報:馬鈴薯的營養會變化嗎?

(3)討論:把馬鈴薯燒熟了吃有哪些益處?(熟的馬鈴薯和生的馬鈴薯一樣富有營養,但熟的馬鈴薯含有的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3、觀察比較生、熟雞(豬)肉 (1)觀察生雞(豬)肉

顏色、氣味、用鑷子夾住撕扯„„

(2)預測:雞(豬)肉從生到熟會有哪些變化? (3)分組實驗:用清水加熱雞(豬)肉 A.操作指導:

放在水中煮。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裝置,練習使用酒精燈。(將石棉網放在支架上部—燒杯里倒入 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網上—打開酒精燈燈帽—點燃酒精燈—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熱—使用完畢,用燈帽滅火)

B.實驗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和記錄。 C.分組實驗,教師巡回隨機指導

(4)匯報:將觀察到的現象盡量用語言描述出來。

(5)討論:燒熟的雞肉與生的雞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雞肉為什么不適合直接食用?

三、小結:

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在加熱后會發生變化,變得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較松軟,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這樣的加工過程中,營養會有一些損失。生的食物會保留自身的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不會被破壞。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夠減少營養的損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5、面包發霉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面包的變質發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和條件。 通過對霉菌的培養可以進行霉菌生活條件的研究活動。 過程與方法

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并設計實驗研究霉菌的生長與環境的關系。 堅持記錄霉菌的生長情況,分析、整理自己記錄的數據。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霉菌的觀察,拓寬觀察周圍世界的視野,保護并發展對事物的好奇心。 在對霉菌生長的實驗活動中,鍛煉長周期實驗觀察的意志品質。 【教學重點】

觀察發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發霉的條件。 【教學難點】

觀察霉菌的生長情況。 【教學準備】 為每組學生準備: 放大鏡,載玻片,有條件的學校準備顯微鏡;

發霉的面包(裝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塊、滴管、水、塑料袋、實驗記錄單(參見教科書第53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與哪些條件有關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發霉的面包

(1)分組觀察老師提供的面包,說說你的發現? 面包發霉了!(揭示課題)

(2)怎樣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樣子?用放大鏡把面包發生的變化記錄下來。

學生討論,小組嘗試。師引導學生用牙簽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載玻片,用放大鏡進行觀察。

有條件的話引導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指導——一提(提鏡筒) 二轉(轉換器)三調光

四載(標本置載物臺) 五降(降鏡筒)六反向(升鏡筒)

(3)匯報交流:投影儀展示各組記錄單,學生代表用語言來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樣子。

2、面包發霉的條件

(1)討論:面包上怎么會長出霉菌?面包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觀察活動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進行分析?還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組探討,作出推測

(3)全班交流:霉菌長在面包上,而離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沒有霉菌生長,這可能說明霉菌的生長需要面包提供養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溫暖的地方發的霉,這說明霉菌的生長與溫度的高低有關;發霉的面包還是軟軟的,有一些水分,這說明霉菌的生長需要水分„„

3、哪一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得快

4、后續觀察活動

根據你的實驗方法,注意每天觀察記錄兩塊面包上霉菌的生長情況,認真填寫“實驗記錄”表,下一次上課時帶上你的觀察研究成果。

【下一課時進行的時間可根據實驗進展情況靈活安排】

6、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食物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微生物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分和適宜溫度等條件。 破壞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可以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用冷凍、曬干、滅菌密封等方法儲存食物是為了破壞微生物生長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觀察不同食物減慢變質速度的方法,對觀察的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 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初步的歸納和綜合。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關注身邊的科學。 【教學重點】

了解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為每組學生準備:新鮮的小魚和腐敗的小魚(也可以是其他食品),記錄單,鑷子、一次性橡膠或塑料手套。 教師準備:有關食物儲存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家里的食品柜里和抽屜里常常放著一些食物,怎樣能夠使食物長時間保存而又不變質呢?面包發霉的實驗能給我們一些什么啟發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變質的食物

(1)小組各一份新鮮的小魚干和干面條。 討論: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觀察?

小組觀察活動,說說你發現了哪些有關小魚干和干面條的信息? (2)小組各一份腐敗的小魚和發餿的潮面。

A.討論:這條小魚已經腐敗了,可能帶有很多細菌,我們怎么來觀察這些腐敗的物品? 指導學生觀察方法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觸腐敗的物品。 2.觀察完畢要用肥皂洗手。

3.使用扇聞的方式聞氣味,并盡量少聞。

B.小組觀察活動,你發現了哪些信息?請記錄下來。

觀察比較新鮮的小魚干和腐敗的小魚、干面條和發餿的面條,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匯報交流

討論:腐敗的小魚、發餿的面條與發霉的面包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它們的變質過程非常相近,都需要溫度、水分、養料等條件。)

2、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1)我們已經知道引起食物變質需要有一定的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如果要儲存一條新鮮的小魚,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組討論交流,并說說運用這種方法儲存食物的理由。 (2)閱讀55頁小資料。

出示圖片和食品罐頭等實物,說說為什么可以用這種方法能儲存食物?

(3)你還知道哪些儲存食物的方法?為什么這些方法能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4)討論:你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儲存食物? (5)小結:

各種儲存方法都是在避免或者減緩形成微生物生長的適宜環境,以此來延長食物的保鮮時間。

三、后續活動

7、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觀察食品的包裝,可以獲取這種食品的有關信息,便于我們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 過程與方法

根據食品的保質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確選擇適合的食品。 在觀察食品包裝信息的活動中,促進分析處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了解食品包裝信息的活動中,加強學生關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識。 【教學重點】

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上的信息。 【教學難點】

會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配料,正確選擇合適的食品。 【教學準備】

每位學生準備:食品包裝袋若干。

為每位學生準備: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記錄單。

教師準備:不同類型的食品包裝袋,可以考慮透明與不透明的、不同材質的、透氣與不透氣的、奶粉袋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無論是營養的搭配,還是食物的保存,都需要了解食物的相關信息,從哪里能夠得到這些信息呢?(揭示課題)

二、探究過程

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

(1)觀察活動:仔細觀察包裝袋上的介紹,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小組觀察、交流、匯報。 (2)討論:

A.食品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種不同的包裝呢? 需要避光的食物,包裝一般是不透明的;怕磕碰的食物,包裝大多比較硬實;肉制食品多為真空包裝„„ B.我們從食品包裝袋上能獲得哪些信息呢? 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分、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 C.一般的包裝袋上有哪幾類信息呢? 食品的配料、營養成分、保質期和保存方式„„

2、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投影儀出示一份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1)看看食品的配料,你有什么想法?(一種食品包含著豐富的營養成分)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稱,想想它們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稱,調查它們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

(4)從食品包裝上了解到的這些信息,對我們選擇食品有什么意義?(了解食物的配料是為了有目的地選擇食物。)

3、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

(1)列表記錄幾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A.小組活動

記錄四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填寫《幾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 B.匯報交流

小組代表交流發言,展示記錄表,相互補充完善。 (2)觀察保質期最短和最長的兩種食品

A.比較兩種食品的特點,看看是不是根據食品的特點來確定保質期長短的。

B.比較兩種食品的包裝和保存方法,看看不同的包裝方法和保存方法是否也在影響保質期的長短。 C. 比較兩種食品的用料,看看是否有影響保質期的因素。 D. 如果是同一種食品,想想是什么原因讓保質期有差別呢? (3)小結

食品的生產日期有早有晚,食品的保質期有長有短,因而導致食品的新鮮程度不一樣;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種食品,由于包裝方式、配料的不同,保質期也會存在差異。

當我們通過閱讀食品包裝,了解食品的原料組成、營養成分、保存方法、保質期后,我們的飲食就不再是盲目的,包裝上的信息為我們科學均衡營養提供了幫助。

三、課后拓展

閱讀課后《資料庫》,進一步理解本單元所學知識,注意在以后的生活中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成長。

7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 巖石和礦物

1、各種各樣的巖石 •科學概念

1、誘發學生對巖石的原有認識,建立巖石的初步概念;巖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軟硬、輕重、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2、巖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3、不同的分類標準其分類的結果也可能不同。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夠以個人參與或小組參與為形式,獲得在附近尋找巖石的親身經歷。

2.在課堂中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對巖石進行直接的觀察,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觀察的巖石。

3.能以巖石的某種特點為分類標準給巖石分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 2.從欣賞自然界中的石頭美景獲得美的體驗,從而熱愛大自然。 3.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悅情感。 教學重點:用一些標準給巖石分類。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巖石,能想出不同的分類方法。 教學準備:

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形式,收集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師也應該準備大量的常見的一些巖石,同時還可以準備一些本地區常見的巖石。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關于地表巖石風貌的錄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圖片。

1、巖石是地球的主要組成部分,到處可見。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巖石?

2、你玩過巖石嗎?你是怎么玩的?

3、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研究巖石。出示課題:各種各樣的巖石

二、探究過程

1、開個石頭展覽會

師:你的巖石是從哪里找到的?請簡單介紹你的尋找經歷。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再到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2、觀察“我的巖石”

3、“我的巖石”觀察記錄

(1)師:在觀察巖石的同時,我們還要做什么?(生:記錄)

師:我們應該一邊觀察一邊記錄,我要看看哪位同學觀察的多,記錄也多! (2)教師巡視指導

(3)大約十分鐘后,讓材料員整理觀察工具和巖石標本,組長指揮小組內部交流觀察發現。

4、“我的巖石”觀察描述

師:誰先來說說自己的觀察發現! 學生匯報

(要求按:我是用什么方法對巖石進行觀察的?我觀察到了巖石的哪些特征?) 師:你們知道他觀察的是哪塊巖石嗎?

學生根據他的描述,識別、尋找出相應的巖石。并對他的觀察方法和觀察結果進行補充或質疑。

三、給巖石分類

1、指導分類方法。

師:你們能對它們進行分類嗎?又將按照怎樣的標準分呢? 生:按顏色、形狀、光滑不光滑„„

2、給巖石分類。

師:請大家在分類時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出示分類提示) (1)我們是按什么標準分的?將巖石分成了哪幾類?

(2)我們想到了多少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3)不同的分類方法結果一樣嗎? 學生分類,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巖石分類結果。

學生匯報交流分類結果,說明分類標準。 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教師取出一塊凝灰巖, 問:這塊巖石屬于哪一類?為什么?追問:

(1)有沒有一些巖石可以在不同的分類標準下歸入不同的類別? (2)有沒有一些巖石不屬于任何類別?

四、小結拓展(播放雁蕩山地質錄像)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科學概念

學生利用感官的觀察和借助工具的觀察獲得巖石構造的感性知識;知道巖石和遇酸反應中的不同特征;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過程與方法

能用多種方法觀察巖石,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進一步研究和觀察巖石,學生對巖石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觀察過程中不斷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教學重點:通過對巖石進一步的觀察,知道巖石的特征并能鑒別它們的種類。 教學難點: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大量的巖石(在第一課中已經分類),教師提供典型的三類巖石代表。放大鏡,小刀,榔頭,鉗子、滴管、稀鹽酸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給巖石開了個展覽會,發現有的巖石用手摸上去覺得比較粗糙,有聞起來有點氣味、還有的稱了一下比較重。還知道了在生產和生活中被人們廣泛應用的頁巖、砂巖、石灰巖、礫巖、大理巖、花崗巖等常見的巖石,那么這些巖石有什么特點呢?

二、探究過程

1、進一步觀察巖石

師:除了上節課我們采用的方法外,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觀察這些巖石? (1)學生交流反饋。(放大鏡、互相撞擊等)

(2)師引導學生從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觀察,還可從它們的構造和組成來觀察。觀察中可以從巖石上弄下一些顆粒。 (3)巖石遇酸反應的實驗

講解:我們還可以通過另一個實驗來認識巖石,這個實驗是將一種叫“鹽酸”的化學藥品滴一兩滴在巖石上,觀察巖石有什么反應,會有什么現象發生。(教師邊講邊演示滴鹽酸的方法)

提示:在學生實驗前,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鹽酸是一種腐蝕性比較強的化學物質,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膚上和衣物上,會腐蝕皮膚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請馬上到水龍頭去用水清洗。往巖石上滴稀鹽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塊巖石只滴1-2滴;為了安全,稀鹽酸最好裝在滴瓶里,且稀鹽酸的量不要過多。 (4)學生觀察實驗,并記錄在巖石觀察記錄表中。 (5)匯報交流觀察結果,教師指導。

2、怎樣識別它們

(1)通過我們對巖石的進一步觀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編號的巖石分別具有的特點,但是不知道它們是哪種巖石?請大家閱讀文中的資料(P68),來識別它們并說說理由。 (2)閱讀資料并與以上的觀察作比較。 (3)匯報交流(存在分歧)

(4)引導學生認識巖石學家對巖石種類作出判斷的方法,如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巖石薄片的成分和顆粒組成;巖石顆粒的大小和結構。

(5)閱讀P69頁顆粒情況圖,并再次鑒別巖石的種類。 (6)學生再次鑒別

(7)匯報交流,把認同的巖石的種類名稱填入記錄表中。 (8)小結。

三、課外延伸

1、閱讀單元資料庫《巖石的成因和分類》

2、把收集的巖石進行種類鑒別并貼上標簽。

3、巖石的組成 •科學概念

學生通過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觀察認識常見的幾種礦石。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過程與方法

學生利用工具,多種途徑發現巖石的成分。通過對巖石的觀察,收集記錄巖石的一些性狀。通過閱讀資料,能夠確定一些描述礦物特征的標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研究身邊的礦物有濃厚的興趣,將生活中的發現利用所學知識檢索定位。 教學重點:觀察幾種常見巖石,了解巖石的組成。 教學難點:能描述常見的礦物。

教學準備:花崗巖、云母、長石、石英、小刀、放大鏡、閱讀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花崗巖是由幾種不同顏色的顆粒組成的,那么這幾種顆粒是什么樣的?它們又是什么呢?今天這節課來研究巖石的組成。

二、探究過程

1、研究花崗巖

師:請大家拿出花崗巖,仔細觀察花崗巖,我們進行小組間的競賽,比一比那個小組發現花崗巖的秘密多。 (1)學生進行觀察活動,師巡回指導。(準備:放大鏡) (2)匯報交流。小組派一代表,參加其他組的討論研究,交流發現所得。 (3)教師提供云母、長石、石英礦物標本。 投影圖片:云母、長石、石英標本

(4)學生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們各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交流、匯報:云母有閃亮的薄片;長石有肉紅色顆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顆粒。 (5)利用提供的礦物標本再次鑒定花崗巖的成分。

比較:花崗巖中的什么物質與這三種礦物中的哪一種礦物最為接近? (6)學生再次觀察并進行匯報。

小結:石英、長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礦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單獨存在,通常都是幾種混雜在一起組成巖石?;◢徥褪怯墒?、長石、云母組成的。

2、常見的礦物

教師提供一些礦物標本,學生試著觀察,進行描述兩塊不同的礦物標本。(描述中要求學生不是比較它們的異同,而是分別描述他們的特征。)

(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鐵礦、方解石

(2)師解說:世界上已發現的礦物近4000種。我們身邊有許多礦物制成的物品,如我們吃的鹽,點豆腐用的石膏,做鉛筆芯的石墨,中藥用的雄黃,做首飾的金、銀和鉆石等。

(3)你對礦物知道什么?請大家閱讀單元資料庫《礦物特征卡》,了解人們是怎樣描述礦物特征的。 (4)學生閱讀單元資料庫《礦物特征卡》。

(5)交流匯報: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描述礦物?(學生:名稱、性狀、用途) (6)教師提供礦物,學生明確描述礦物著重于哪些方面后,試著模仿描述。 (7)學生制作礦物鑒定分析卡。

(8)匯報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同修正。

三、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什么?

2、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并能夠確定一些礦物的特征。

四、課外延伸

制作自己帶來的巖石礦物鑒定分析卡。

4、觀察、描述礦物

(一) •科學概念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礦物顏色、條痕、軟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組織和指導孩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研究活動過程:經歷對礦物顏色和條痕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經歷礦物互相刻劃及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對礦物刻劃進行硬度比較的描述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和推動孩子開展觀察、描述礦物的活動,積極鼓勵孩子在課外或校外繼續開展一些研究礦物的活動。 教學難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描述礦物。 教學重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描述。 教學準備:

讓孩子們準備銅鑰匙、小刀、鉛筆、礦物石、木頭、塑料、瓷磚。老師給每一小組提供石英、長石、云母三種不同的礦物(可以自定)。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那我們會對礦物進行描述嗎?今天這節一起來學習幾種簡單的方法。

二、提出問題,討論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那你準備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礦物呢?如:云母、長石、石英,你準備怎樣觀察、描述它的特點? (1)學生討論

(2)交流:透明度、顏色、形狀、還有表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硬度、反光度、輕重、厚度、氣味„„ (3)在這些方面里,哪些方面你覺得最能反映礦物的本質屬性? (4)通過討論交流確定:顏色、光澤、硬度等

(5)明確本節課的目標: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和條痕及礦物軟硬

三、觀察和描述

1、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和條痕 (1)投影圖片:不同色彩的礦物 (2)讓學生根據礦物的色彩命名。

(3)師解說:很多的礦物是以顏色的名字命名的,因為顏色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礦物的特征,也是辨認礦物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有些礦物具有多種色彩,有些不同礦物卻具有相同的色彩。 投影圖片:石英(不同色彩)、金礦、黃銅礦、黃鐵礦 (4)觀察鉛筆的條痕

A、用鉛筆在白色瓷板上劃一劃,你有什么發現? B、鉛筆條痕的顏色與筆芯的顏色有區別嗎? (5)親歷對礦物條痕觀察的活動

A、用石英、長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發現?并記錄 B、學生實驗

C、學生交流描述礦物的條痕

D、這些條痕的顏色與礦物外表的顏色一致嗎? E、觀察比較自己收集來的礦物的條痕。

F、礦物條痕的顏色和礦物表面的顏色相比,誰是礦物的本來顏色呢?為什么? G、討論交流

2、觀察和描述礦物的軟硬

引入:在三年級我們用什么方法來比較材料硬度的? (1)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A、用木頭和金屬相互刻劃,你發現了什么現象?

B、用木頭、金屬、塑料三種物體相互刻劃,你又發現了什么現象? C、你能解釋這些現象嗎?試一試。

D、比較物體的軟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互相刻劃) (2)比較礦物的軟硬

A、你有辦法比較石英、長石、云母這三種礦物的軟硬?

B、學生用互相刻劃的方法實驗。把礦物按從軟到硬的順序排列,并填入表中。 C、匯報交流

D、你還有其他方法進行比較?

E、學生討論確定: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分別在三種礦物上刻劃,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的軟;不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但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的較軟;不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但能用小刀刻劃出痕跡的較硬;用銅鑰匙、小刀都不能刻劃出痕跡的硬。 F、學生實驗觀察云母、石英、花崗巖的硬度 G、學生描述云母、石英、花崗巖的硬度

H、小結:有的同學說花崗巖硬,有的同學說石英硬,這個結果并不重要,最關鍵的是我們知道了比較礦物軟硬的方法。有哪些方法?

生:可以礦物與礦物互相敲擊、刻劃。 生:也可以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刻劃。 (3)知道礦物的軟硬在生產、生活中的意義。

四、總結

5、觀察、描述礦物

(二) •科學概念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礦物晶體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鼓勵孩子綜合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

•過程與方法

組織和指導孩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研究活動過程:經歷對礦物進行透明度和光澤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能描述有著特殊規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和推動孩子開展觀察、描述礦物的活動,積極鼓勵孩子在課外或校外繼續開展一些研究礦物的活動。讓孩子在認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發展。

教學難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描述礦物。 教學重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描述。 教學準備:

老師給每一小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屬、玻璃、泥土、蠟燭、絲綢、手電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礦物呢?(生:礦物顏色和條痕、硬度)

師:上節課我們經歷對礦物顏色和條痕的觀察和描述以及礦物互相刻劃及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對礦物刻劃進行硬度比較的描述的過程,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觀察和描述礦物的方法。

2、明確目標:

這節課我來研究礦物透明度和光澤及描述特殊規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 (1)觀察、描述紙的透明度 A、出示(三種紙):透明紙、半透明紙、不透明紙

思考:這幾種紙的透光情況一樣嗎?你可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又如何來描述這些紙的透明情況? B、學生交流反饋:隔著這三種紙,觀察紙下面的字;手電筒照射;對著陽光等。 C、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驗證 D、交流匯報

(2)學習遷移,觀察幾種礦物的透明度,并記錄表中。 提示:用礦物碎片的邊緣觀察其他物體。 A、交流反饋 B、師小結

(3)觀察礦物的光澤

師:光澤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師:你見過哪些物體有光澤?

(生:教室窗戶上的玻璃;玻璃邊框有光澤;墻上那個科學家的那個畫框有光澤)

現在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東西:金屬、玻璃、泥土、蠟燭、絲綢。請你觀察它們的反光情況,并按反光強弱排列。 A、學生動手排列 B、交流反饋

C、觀察云母、石英的光澤,看看云母的光澤跟桌上什么光澤比較接近,石英的光澤跟哪個物體的光澤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澤(生:云母的光澤最像玻璃的光澤;石英的光澤有點像蠟燭;石英的光澤也有點像玻璃瓶的光澤;云母也有點像金屬的光澤)

小結:我們說了這么多像這個,像那個,其實這就是描述礦物光澤的一種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對比的方法描述)對了,當我們無法用很準確的語言描述時,可以找一個與它接近的東西作為參考。

2、觀察、描述礦物的形狀

(1)投影圖片:輝銻礦、石鹽、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學生觀察形狀,并小組內描述。 (3)交流描述這些礦物的形狀。

三、課外延伸

1、閱讀單元資料庫《怎樣采集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2、試著收集和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6、面對幾種不知名礦物 •科學概念

綜合運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查找資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礦物,并寫出特征卡片。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一些礦物光澤、硬度、條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并綜合所學方法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鑒別身邊的礦物,讓孩子在認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活動中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發展對探究礦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并鑒別礦物。 教學難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鑒別。

教學準備:放大鏡、小刀、瓷磚、不知名的礦物(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觀察和描述巖石的一些方法,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塊自己身邊的礦物吧?

二、探究過程

1、它們是什么礦物 ①研究礦物的方法

A、說一說,你學習了哪些觀察和描述巖石、礦物的方法? B、學生交流匯報。(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等方法。) C、我們需要哪些工具幫助研究?(生:放大鏡、小刀„„) ②研究我們的礦物

A、猜測:打開盒子,你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礦物? B、學生猜測

C、要想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應該怎樣做?(小組討論)

D、學生發表意見:借助工具觀察;查找資料識別;收集礦物的特征等。 E、投影圖片,師介紹地質學家鑒別礦物的方法。 F、運用前面所講的方法研究礦物。 G、交流匯報

•你發現了礦物有多少特點? •你怎么去描述這些特征呢? •小組活動:互相描述,評一評。 ③為礦物做份“簡歷”。

2、確定“身份”

①閱讀單元資料庫的《礦物特征卡》

②對照《礦物特征卡》鑒別它們分別屬于什么礦物。說說我們是根據它們的哪些性質做出判斷的? ③交流反饋

3、猜猜它是“誰”

請一學生描述礦物,其他人猜。

4、舉例說一說 選擇兩種礦物或巖石,詳細了解利用它們的不同特性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三、課外延伸 做一個巖石展示盒

•你想做個怎么樣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7、巖石、礦物和我們 •科學概念

讓孩子經歷調查研究活動,探究生活中、身邊的巖石和礦物。 •過程與方法

讓孩子在經歷查閱資料的活動過程中,增加對巖石、礦物用途的進一步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孩子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巖石和礦物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巖石和礦物對人類的作用。 教學難點:會整理自己調查研究活動的資料。 教學準備:

以小組或個人為形式,課前開展孩子調查研究生活中的巖石、礦物活動;同時鼓勵孩子們帶著問題從科普讀物等書或網上查閱相關文字資料。教師收集相關采礦、用巖石與礦物制成的物品等圖片資料或實物。 教學過程:

1、課前調查研究活動。 調查人員: 調查地點: 調查結果

生活、學習用品

所用巖石、礦物

2、課堂進行資料整理活動。

3、科學討論會開始。 “猜一猜”活動。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巖石與礦物,請你介紹一塊最感興趣的巖石或礦物,請大家猜猜它的名稱。 •說說巖石與礦物在家庭和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介紹巖石與礦物在其它生產領域中的應用。 分類標準

巖石或礦物名稱 冶煉金屬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醫藥

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由介紹,主動討論,教師的角色應該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護我們的巖石與礦物

•你知道巖石與礦物是怎么開采出來的嗎?

盡可能讓學生多說說,教師適當也可以出示礦石開采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 •礦物開采完后,還有可能再產生出來嗎?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提供一些由于亂開采而帶來生態破壞的場景圖片或錄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5、總結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合同法司法解釋二29條下一篇:it技術負責人崗位職責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