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一歷史期中試題分析

2023-02-03

第一篇:高一歷史期中試題分析

高一歷史期中考試試題分析

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分析

期中考試,原計劃考試的范圍為1-11課,而試題所出的范圍為1-17課。其中,1-11課所占的分值為70分,而超出范圍的占30分。

其中選擇題部分占60分,知識點覆蓋情況如下,1-10題為第1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知識點,其中第

1、2題考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第3題考的是秦代推行“郡縣制的影響”。第4題關注的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具體而言是漢代的“郡國并行制”,題目所采用的地圖與歷史地圖冊上的一致。第

5、6題考的是選官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度的作用和特點。第7題考點是關于官僚的具體職責,本題考查的是負責監察職責的官僚在歷朝歷代的具體稱呼。第

8、

9、10題,考查的則是宰相(丞相)制度的發展,分別是宰相的“職責”,宰相制度廢于何時,取代宰相制度的—內閣,三個考點。11-17題考查的是第2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其中11和13題考查的是,希臘克里斯提尼時期,民主改革的內容和方法(陶片放逐法)。12題則是考查成為古希臘陪審法庭的法官標準。14題的相關知識點是,參加公民大會的標準,即什么樣的雅典人可以參加公民大會。15考查的對象是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十二銅表法》。

16、17兩題考查的則是羅馬法的核心思想“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以及羅馬法的本質,維護奴隸主—統治者的利益。18-21考查的是第3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的內容。其中,

18、19兩題考的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國王居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是國家元首和象征)和責任制內閣特點。20題是對法國民主共和制確立過程“艱辛”的考查。21題考查的是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22-30則是對第4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知識點的考查。其中22題,考查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事實部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23題是關于《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評價的考查。24四題考查的是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25題是對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過程的一個史實考察。26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局限性—只是資產階級的革命。27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發展歷程。28題是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原因的考查。29和30題考查的分別是,抗日戰爭發展歷程與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三次重大變革。

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分值占40分,知識點覆蓋情況如下。31題考查的知識點分別是:1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周)—郡縣制(秦)—行省制(元);2中國古代中央加強對地方控制的不斷加強;3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4考查的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加強的過程,以及宰相制度的廢除,和清朝軍機處建立的歷史意義;5考查的是貫穿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兩對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32題考查的對象分別是:1雅典民主的歷史地位;2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歷史影響;3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保護私有財產;4羅馬法發展的歷程及代表性法律名稱。33題考查的是:1對全民族抗戰這一概念的理解;2對日本發動戰爭本質的認識—侵略戰爭;3對抗戰取得勝利原因的分析,主要原因,中華民族的全民抗戰;次要原因,反法西斯盟友的支援。4對新中國建立之后中日兩國關系發展原因的考查。

通過我們對試題考點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本次期中考試對基礎知識點的考察是重點。尤其是中國歷史,如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考查,這一部分占分值32分(選擇題20分;非選擇題12分)。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之后的地方行政制度、選官用管制度和中央與地方矛盾、皇權與相權矛盾為重點。這與新課程標準所提到要求實相符的。而1題、3題、9題的設置則反映了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進行命題,這是與當前高考命題的潮流是一致的。更多的是對學生理解把握知識點程度的考察,反映的是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11題、12題,22題則是對課本細節知識的考察。如果學生學習時閱讀課文不認真,極易出現錯誤。25題、27題、29題的設置則是對學生掌握基本史實的考查。同時也應注意到。在所有的30個選擇題里邊,題目以材料形式出現的占了17個占了約三分之二??梢?,對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分析甄別史料的能力都得到了考察。這也就是課程三維目標中所提到的對知識與能力的考察。非選擇題部分,特別是33題,則更多的是對學生理解材料、提取信息、知識遷移、問題闡釋和論證能力的考查。而最后一問的設置,更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察。讓學生認識理解到歷史、時代發展的主流是和平、合作、交流。

這次考試,學生失分主要集中在1題、3題、24題、29題、30題,31題第2小問:“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以及第33題。其中29題、33題失分,很大原因在于這一部分超過了原先劃定的考試范圍,學生都沒有學過。而1題、3題

學生錯誤較多的原因是,對題目材料的閱讀理解存在問題。24題和30題,出現錯誤的原因是,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做到前后聯系,將相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31題第2小問出現問題的原因,在授課過程強調的不夠,學生對二者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到位。

鑒于本次考試所發現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活動過程中,首先應做到對課文細節的不忽視,避免發生12題、22題選錯情況的出現。其次,注重對所學知識的遷移。除了課本本身所講的知識外,適當的向學生補充一些相關的與課文有聯系知識。因為現在歷史命題的一個特點就是重在考察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理解材料能力的培養。歷史出題材料化的傾向很明顯,如果學生對題目本身都不能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和把握,要想把題作對很難。最后,注重所講知識的前后聯系性,適時對所學過的知識加以總結和概括,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和整體的認識。

第二篇:高一歷史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茍鋒

一試題評價

高一歷史期中試卷緊扣教材及學考考點,試題難易接近于學考題難度,選擇題分布較合理,但第三,四單元的選擇題較少,涵蓋了必修三前四單元大部分知識點。側重考察學生的識記以及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歸納、分析及應用能力。通過測試本試卷的及格率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試卷分析(抽兩個考場缺考3人共57份樣卷)

題型與得分情況 得分情況 失分原因

較低

7、

14、

17、24題,其中第7基礎知識不夠扎實;題出錯的達到33人,14題出錯的選擇題25小題共50知識的聯系比較遷達到37人,17題 出錯人數達到分;最高分44 分,移能力差,部分題分43人,24人出錯人數達到40人。最低分6分 析題干時理解不到較好

1、

2、

3、

4、

8、

9、

15、

18、位

21、22題

基礎知識掌握不牢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固,對教材知識不熟

26題,19分 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點一悉,不能正確分析概

六 括史料,不會從材料

里提煉有效信息

審題不準,不能找到

非選關鍵詞句和做題的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擇題27題,13分 突破口,知識遷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點八 共40力欠缺,知識體系混分 亂

部分學生基礎知識

掌握不牢固,答題過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程中答案俗語太多,28題,18分 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點不能準確答出歷史九 專業術語和標準知

識點

三突出問題

1在平時歷史學習中學生思想上不夠重視,行動上不落實,導致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審題不準,不能找到關鍵詞句和做題的突破口,知識遷移能力欠缺,知識體系混亂

3 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答題過程中答案俗語太多,不能準確答出歷史專業術語和標準知識點

四 整改措施

1針對思想不重視的學生,多和學生談心,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對于基礎知識不牢固的現狀,必須要在平時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牢記基礎史實,并學會應用。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知識,運用與拓展知識。每堂課的小結部分再強調重難點,讓學生學會總結。

2加強課后的復習,向學生提出復習要求,這包括課堂上的要求以及課堂作業的要求。每一單元學完之后,出一些測試題,多多鍛煉學生的卷面答題能力。

3針對學生歸納概括運用能力不強知識遷移能力不強的問題,為此在復習時注重基礎史實記憶的同時,也要注重適當試題的訓練,特別是要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學會審題與答題,引導學生找到材料題中的關鍵字詞句和突破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然后加以練習題的訓練。

第三篇:高一歷史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茍鋒

試題評價

高一歷史期中試卷緊扣教材及學考考點,試題難易接近于學考題難度,選擇題分布較合理,但第三,四單元的選擇題較少,涵蓋了必修三前四單元大部分知識點。側重考察學生的識記以及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歸納、分析及應用能力。通過測試本試卷的及格率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試卷分析(抽兩個考場缺考3人共57份樣卷)

題型與得分情況 得分情況 失分原因

較低

7、

14、

17、24題,其中第7

基礎知識不夠扎實;

題出錯的達到33人,14題出錯的選擇題25小題共50知識的聯系比較遷

達到37人,17題 出錯人數達到分;最高分44 分,移能力差,部分題分

43人,24人出錯人數達到40人。

最低分6分 析題干時理解不到

較好

1、

2、

3、

4、

8、

9、

15、

18、

21、22題

基礎知識掌握不牢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固,對教材知識不熟26題,19分 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點一悉,不能正確分析概

六 括史料,不會從材料

里提煉有效信息 審題不準,不能找到非選關鍵詞句和做題的

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擇題27題,13分 突破口,知識遷移能

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點八

共40力欠缺,知識體系混分 亂

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答題過

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

程中答案俗語太多,28題,18分 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點

不能準確答出歷史

專業術語和標準知識點

突出問題

1在平時歷史學習中學生思想上不夠重視,行動上不落實,導致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審題不準,不能找到關鍵詞句和做題的突破口,知識遷移能力欠缺,知識體系混亂

3 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答題過程中答案俗語太多,不能準確答出歷史專業術語和標準知識點

四 整改措施

1針對思想不重視的學生,多和學生談心,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對于基礎知識不牢固的現狀,必須要在平時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牢記基礎史實,并學會應用。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知識,運用與拓展知識。每堂課的小結部分再強調重難點,讓學生學會總結。

2加強課后的復習,向學生提出復習要求,這包括課堂上的要求以及課堂作業的要求。每一單元學完之后,出一些測試題,多多鍛煉學生的卷面答題能力。

3針對學生歸納概括運用能力不強知識遷移能力不強的問題,為此在復習時注重基礎史實記憶的同時,也要注重適當試題的訓練,特別是要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學會審題與答題,引導學生找到材料題中的關鍵字詞句和突破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然后加以練習題的訓練。

第四篇:高一歷史期中考試質量分析

陜西商州區中學李琳

本次考試目的是檢測開學以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為下階段教與學提供有效依據,從而有針對性地根據學情,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與學質量。

一、學情分析

3、4班差生面大,學生自覺學習習慣差;

11、12班學生學習主動性較高,但基礎較差;

17、18班學生學習積極高,基礎較好,但把功夫主要用在理科學習上。

二、試題及成績分析

試卷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得分率還是較高的,也表明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對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的。其中:

3、4班平均分分別為

48、49;

11、12班平均分分別為

52、53;

17、18班分別為

54、57.成績說明試題效度較高。

三、存在問題:

教師課堂雖對重點,難點花足功夫,細致講解,重復強調,而且課上檢測,課后反饋。但課后,由于學生沒能自覺及時做好復習,練習鞏固,使學生知識消化不良,課本基礎知識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亂,沒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適當的識記,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生考試過程中審題作答存在隨意性,考試技巧有待提高等問題,導致知識無法得以有效運用,客觀題失誤頻頻;主觀題有一部分學生語言表述不規范,要點不突出,邏輯性不強;閱讀不認真,有效信息獲取不足,概括歸納信息的能力欠缺;舊教材的知識點學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

學生與老師學與教不同步,特別是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考試結果沒有預期的好。

四、今后的考試改進措施:

1、繼續抓基礎,反復練習。

2、放慢新授課的速度,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達到更好的效果。

3、培養學生閱讀、概括、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4,考試作業的批改,評講要及時,應注意審題技巧,答題規范性等問題的指導與訓練,對癥下藥,適當的訓練是鞏固和理解知識點的必備途徑。

5、加強學法指導:指導筆記。

6、對個別學生進行試卷的書寫指導

五、今后的教學改進方案

(一)課標為綱、以教材為本,全面準確領會新課改要求。

高中新課程改革取消了統編教材,不僅各實驗區采用的課本各不相同,甚至一個省區內各個市采用的課本也不盡相同。但“課程標準”只有一本,“一標多本”的現實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首先研究課程標準,再分析課本,由“課標”到課本,再由課本回到“課標”,提高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對教師來說,僅僅吃透教材已經遠遠不夠。要“吃透教材”前提是吃透課標。

新課改是給教師的機會,也是對教師的挑戰。在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學生探究還是教師講授,傳統教法還是新的教法,都需要教師在真正領會新課標、新教材各項要求的基礎上,認真備課、綜合把握、靈活運用。要“活”用教材教學生,教師要學會取舍,不能讓教材限制教法。教師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讓逝去的歷史“活”起來,使歷史學習成為一種生活需要。

歷史事件與人物距今已遠,學生難免感到抽象、虛無、枯燥,以一些具體而饒有趣味的材料作為解讀的出發點,能夠起到把歷史充實起來的作用。例如,在講述南宋初期金兵入侵,眾多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下,而統治者茍安一隅、紙醉金迷的史實,可由語文課學過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晚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展開解讀。又如以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為引子學習吳越爭霸。在學習民國時代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相關內容時, “租種十畝田,要繳十道捐,衣衫不遮,煙囪不冒煙”;“農民頭上兩把刀,租子重,利錢高,夾在當中吃不消;農民眼前三條路,逃荒,上吊,坐監牢”這樣的民謠卻讓學生對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有了具體而深刻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歷史,也增加了學生的讀史興趣,還可以自然而不露形跡地滲透價值觀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感悟歷史,認識生活。

除此之外,恰當運用歷史地圖、繪畫圖片、影音資料等多媒體材料,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我認為,只有讓歷史“活”起來,才能真正達到歷史課讓學生學習歷史、理解歷史、反觀現實、展望未來、體會人生的目標。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行歷史新課程教學的雙贏策略。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能激發和引導人們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種事物的底蘊,直接促進其智力的發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朱熹所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近幾年來我們充分利用學?,F有的條件,在部分章節內容的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歷史知識的容量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為學生所歡迎,學生不僅歷史知識大大豐富了,而且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講課當中,講到興趣正濃時,有意嘎然而止,留下空白:在某一歷史知識的教學結束時,提出一個或幾個以后學習的有關懸念,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強烈愿望結束對某一知識的學習,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新課程下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學藝術的探究者,任重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不會為困難找理由,只會為成功找辦法。把課程改革推向深入,以適應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最終為新課改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第五篇:高一上學期歷史期中考試分析與總結

關于2012-2013學年(上)高一歷史期中考試的分析與總結

高一歷史組張靜軒

本次高一年級期中考試是學生進入高中后進行的第一次大型、正規的考試。這次考試不僅有利于了解學生初中的知識基礎和入學兩個多月來的學習狀況,而且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反思并改進自己的教學思路、策略及行為。為此特對本此考試從如下幾個方面做一簡單分析與總結。

一、關于歷史試題的分析

本次歷史考題共兩大題,32個小題,分第一卷選擇題和第二卷主觀題兩部分,滿分100分??傮w來看,本套題考查范圍較大,覆蓋到所學過的所有內容;題目表現形式比較靈活,文字、圖片、表格等均有體現;設問角度多樣,如原因、影響、特征、評價等。但本次考題最大的特點應該是簡單、平易,主要表現在所考內容大多為史實性的內容,即記憶性的內容較多。雖也有一些考查概念、結論及規律的題目,但絕大多數為日常教學中所一再強調的內容。此外也有一些題目學生在平常練習中已做過。而考試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些,因為優秀率達到12%,及極率高達83%。而對于利用新材料、設置新情景和新問題以充分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論證評價等思維含量較高的能力則考查不多。當然,這一方面可能是命題者考慮到了一年級新生的特殊情況而有意為之,另一方面也與學校要求命題必須保證達到一定的及格率有一定關系。

二、關于學生答題情況的分析

首先,就選擇題而言,學生總體答得都非常好。從正答率來看,在30道選擇題中,正答率在90%以上的共計10道,占三分之一;正答率在89—80%的共計10道,占三分之一;正答率在79—70%的共計6道;不足70%的只有4道,其中只有三道題在50%以下。下面對正答率不足70%的四道小題逐一做一分析:第19小題出錯的主要原因時混淆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權利法案》頒布的歷史意義;第23小題出錯的主要原因是對英、美政體的根本特征把握不準;第29小題出錯的主要原因是對教材上的細微的歷史史實注意不夠,有所忽略;第30小題出錯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將所給材料與所學的《天朝田畝制度》聯系起來。除這四個小題外,其它題目出錯的主要原因也大致不外乎基本史實、概念、結論未能充分理解掌握,不注意審題,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于題目的分析當中,閱 1

讀理解能力較差等。

其次,就主觀題而言,第31小題學生普遍回答較好,分數一般較高。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錯別字較多,如“嬴政”寫成“贏政”,“郡縣制”寫成“群縣制”等;二是中央的行政制度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分不清;三是不同朝代的制度之間相互混淆。第32小題有一定難度,其中存的問題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小問:第2小問的主要問題一是將國家政體與國家結構混同為一體,即民主共和制和聯邦制分不清,二是在回答相同點時不能從實質上、性質上回答,從而導致所答內容與答案不符(其實學生的某些答法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3小問出錯率較高,一是學生概括程度較低,不能充分利用所給材料回答問題,而是習慣性地回答課本上的有關內容;二是分析能力較差,不能從發展的、聯系的角度去評價歷史。第4小問的主要問題一是學生表述不嚴密,如將“德意志帝國憲法”答成“德國憲法”、“德意志憲法”等,這實質上也反映出概念不清的問題;二是選擇比較的角度單一,不能從多角度、多方面比較,從而導致失分。

三、關于學生答題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的思考與對策

通過認真分析學生的試卷,我認為學生答題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從客觀方面來講,一是初中教學不太重視歷史,而且實行開卷考試,所以不少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相對薄弱;二是高中歷史教學時間有限,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學習、練習;三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的前三個單元確實存在理解上的難度,這部分內容初中未詳實學習,比較抽象;四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一方面可能對某些知識的講解很不到位,未能說清道明,二是教師的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占用了學生的大量時間卻沒有能產生相應的教學效益。從主觀方面來說:一是學生的對高中的歷史認識及歷史學習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階段,認為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只要臨考前突擊一下即可,因而平??磿?,理解不深。雖有些學生平常也較努力,但學習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階段簡單的機械記背的基礎上,不注意理解相關概念和結論,不能夠經常對所內容進行多角度地整理歸納,使之構成完整的歷史體系,尚未形成自動化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對比等歷史思維能力,從而大大影響了高中歷史知識的高效學習。二是部分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感到有畏懼心理,認為高中歷史概念抽象,又千頭萬緒,要學好的難度很大。三是還有部分學生文理分科的思想特別強烈,對文科的歷史學習完全抱著應付的態度。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第一還是要想盡辦法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手段,真正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為此自己必須深刻反思并果斷揚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始終把學生的學做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進一步明確并優化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追求更大的課堂效益。第二是要狠抓落實,

真正讓教學目標在教學對象,即學生身上得以實現,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教案本上。為此,一要進一步摸清學生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二要強化課前學生對主干知識的復習掌握,并特別注意采用普查與抽查相結合的方法,確保學生真正掌握;三要繼續落實作業及各種練習題的收交、批改、補正等各個環節的相關措施,特別是要發揮歷史課代表的作用。第三是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強化對一些較抽象的或易混淆的概念、結論、規律等的講解外,還要注意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克服對歷史學習的畏懼心理,尤其是要引導并幫助他們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包括如何閱讀教材、如何記憶、如何歸納、如何做題等,使他們逐漸樹立起學習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學習成績。當然,針對個別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要能夠在課堂及課下的教學活動中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力爭不使每一個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掉隊。

2012年11月19日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關于汽車市場調查報告下一篇: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思路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