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成就

2023-06-25

第一篇: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成就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義務教育進入全面普及鞏固的新階段,基礎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從1986年全國人大頒布《義務教育法》起,經過十多年奮斗,到2000年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超過85%,2007年進一步擴大到99%。普通高中、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也很迅速。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從94%提高到99.5%;初中入學率達到98%;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從不到10%提高到66%;學前教育從很低水平起步,達到44.6%。

二、黨的十六大以來,教育體制改革重在促進教育公平,提出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黨的十七大對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出新的部署,闡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戰略思路。一是更加重視促進教育公平。國家采取轉移支付、專項和政策傾斜等方式加大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和義務教育法修訂,國家加快義務教育免費進程。2007年,對農村義務教育1.5億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其中780萬貧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成為中國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2008年,免除全國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并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實施營養工程。二是教育投入體制逐漸完善,政府責任更加明確。把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建立并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系??傊?,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新世紀新階段教育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活力。展望未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改革面臨許多重要機遇。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要求到2020年,“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對我國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有了新的進展。素質教育逐步進入國家推進、重點突破、全面展開的新階段。各級黨委政府和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教育系統的根本任務,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全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了突破性進展。學校體育工作繼續加強,“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廣泛開展,重視學校美育,加強勞動觀念教育,改善農村學校衛生設施條件,加強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第二篇: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驗教訓

作家狄更斯曾經這樣描寫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這是

個最壞的時代,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令人絕望的春天,這是個充滿希望的春天,我們前面什么也沒有,我們前面什么都有。”狄更斯的哲言也正可以用來描述改革開放的中國。 從好的方面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因為有上層的決心、全民的支持,也因為遵循了解放思想、循序漸進、先試點后推廣的路線和策略,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持了長期的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穩定;給社會帶來了無限的活力、多元的文化、初創的法治;給人民帶來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以及初步的信仰自由;如今,憲政民主、權力分立制衡、獨立監督、新聞自由、公民社會、民眾問責、行政公開、陽光財產、民主財政、人權及公民權力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從壞的方面來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戰略,沒有理論,沒有精心設計,沒有失誤矯正機制,除了經濟之外也不主動學習發達國家的其他東西,所謂“不爭論”、“摸著石頭過河”、“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放任制度化的特權、腐敗與道德墮落;盡管也反腐敗,也進行“精神文明建設”,但都是治標不治本,鮮有從制度出發解決問題的,有關方面也從來沒提出過反特權。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實踐中,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越來越強,正因為如此快速的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問題和教訓。

70多年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在我國,唯一真正值得寶貴的,是自然資源和人民大眾。”用這句話來來理解當前的中國也是恰如其分的。在過去30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如果說我們有什么真正沒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資源、環境和勞動群眾的權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過多,給予的太少。

首先是環境污染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環境代價太大,資源過度消耗,為了謀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提高,不惜破壞人民的生存基礎和生態環境。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濟發展是要有代價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它對世界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其代價就是中國資源與環境的嚴重損壞。

2007年中國環境綠皮書指出:中國的生態環境“局部治理,總體惡化”。特別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澇;長城內外,沙暴連連?,F有森林系統之所以未能充分發揮出應有的效益和服務功能,正是因為質量最高的原始林被大量采伐并轉化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又屢遭破壞,大面積人工化和單一化,加之森林總體數量不足,分布不均,因此無法有效地遏制住全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自然災害愈演愈烈的勢頭。

中國正在為環境污染付出沉重的代價。世界銀行2001

年發展報告中列舉的世界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占

了16個。中國許多大城市肺癌標化死亡人數增加了8~10倍。據研究,空氣污染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為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經濟成本約占中國GDP的3%—8%,相當于廣東和上海GDP的總和。 另一個數據是,到2020年,中國僅為燃煤污染導致的疾病就將付出3900億美元。

中國還是粗放型的生產方式,我們每增加1元的生產總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日本的6倍。我國生產一噸鋼耗水是國際先進水平的10-40倍,開采一噸原油耗水是國際的6-26倍,生產一噸紙耗水是國際的3-10倍;企業的高消耗、落后的生產方式,必然導致高污染。 我國城市缺水的狀況日趨嚴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質量有較大的下降,大面積的水污染已對城鄉居民生活飲用水源構成嚴重的威脅。一份報告表明,全國532條主要河流中,有436條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大江河流經的15個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個河段水質嚴重污染。

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目前已有62.3%的城市SO2年平均濃度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由于SO2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續增加,我國酸雨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目前已覆蓋了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范圍。

其次是貧富差距問題。中國目前的城鄉收入差距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數據,2012年我國城鎮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農村居民純收入7917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0:1,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保持“3”倍以上的差距。然而,據中國經濟網記者統計,3.10:1已經是10年來的最低值。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趙人偉和李實領導的收入分

配課題組在18年時間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圍收入分配調查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2年,無論是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差距都在拉大。有關統計也表明,近30年來,內、外資企業年產值平均增長超過10%,而除壟斷國企外的勞動者年工資增長率僅為1%-3%。這些情況都說明,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而同比增長。 如果把福利、補貼等因素考慮進去,一般估計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達到6倍左右。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赤貧人口的收入不是提高了,反而是降低了,2003年的平均收入比2001年降低了2.5%。

2001年中國居民個人收入的基尼系數就突破了0.4的國際警戒線,達到了0.459。按照以往每年遞增0.1個百分點的速度測算,以及根據《中國經濟周刊》、人民網的報道: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0.5的危險值;中國的階層之間收入差距(收入最高的20%群體的收入與收入最低的20%群體的收入之比)竟高達33倍(《中國經濟周刊》,2006年6月26日),而發達國家僅8—9倍。

再次是社會道德問題。理直氣壯地說我國社會道德的主流積極、進步、向善,這是基于事實作出的總體判斷。但這

決不意味著看不到當前道德狀況的復雜性以及一些道德問題的嚴重性。 以腐敗問題為例。在少數黨員干部身上,風氣的敗壞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有的不讀書、不看報卻忙于庸俗的交際應酬;有的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用于專給上級看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上,群眾的困難、訴求卻長期得不到解決和回應;有的地方、單位,正直廉潔、潔身自好已成“落伍者”,膽大妄為卻成了“流行風”;極少數干部甚至墮落到橫行霸道、欺壓百姓、貪污受賄、腐敗犯罪的地步。這些年各級紀委查處黨員干部違法違紀的力度越來越大,貪腐分子越來越難以藏身。中央紀委的數據表明,被查處的貪腐分子,只占黨員人數的極小比例。例如,2009年1—11月,受黨紀處分的黨員占黨員總數的1.1‰,而其中因貪污賄賂被查處的,僅占受黨紀處分人數的2.6%。 以誠信問題為例。商業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問題尤為突出,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等等,讓一些群眾發出了“還能放心吃什么”的責問。這種情況,嚴重干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嚴重影響人們對社會道德狀況的評價。 以公德問題為例。“小悅悅”事件中,司機的兇殘、路人的拒救,交織成了面色冷漠的眾生相,似乎顛覆了不少國人的道德觀念,要不要救助不相識的人,成為一些人心中糾結不清的問題。災禍與“冷漠圍觀”結伴而行,已是當下尷尬的情景。每次“老人倒地無人扶”,都會被作為道德滑坡

的“標本”;頻仍的“助人為禍”,總能激起“好人難做”的嗟嘆。究其癥結,不過是“行善有風險”,出手不得不謹慎。將道德流失歸咎于“世態使然”,是公眾一貫的邏輯轉化。“彭宇案”殷鑒在前,“做好事遭惡報”,誰還敢冒險救人?理由看似鏗鏘,其實是偽命題——真正道德,理應跳出物化的代價考量。 雖然改革開放成就與問題同樣突出、經驗與教訓刻骨銘心,但只要我們總結經驗,接受教訓,勇于糾錯,改正缺點,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抵御風險能力,讓上述的壓力、矛盾和問題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第三篇: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果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果,讓整個世界為之稱奇。從越南到巴西,從莫斯科到布魯塞爾,從北美大陸到非洲草原,到處都在談論中國的富裕,驚嘆中國崛起的速度,感慨中國廣闊的發展前景。西方媒體驚呼,“西方國家在午餐后小酣的瞬間,中國就變成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并且“順便讓一半中國人擺脫了貧困”。西方媒體承認,在中國奇跡面前,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福山先生1989年在其《歷史的終結》一書中作出的“美國模式優于任何發展模式”的斷言,顯然不堪一擊。眾多西方學者指出,中國不僅在借鑒他國發展模式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而且提供了可被其他國家效仿的強國富民的途徑。德國社會學家韋爾策先生指出,中國模式甚至有可能成為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模式,而傲慢的西方模式已經讓時間停頓。

國際問題觀察家們認為,“中國模式”意味著政治穩定,而穩定的政治局勢對任何國家的政府和民眾來說,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韓國學者認為,中國的經驗值得借鑒。經濟發展要以政治穩定作保證,這樣的思路符合亞洲民眾的心理特征。國外一家網站的一項調查表明,改革、開放、發展、漸進、試驗和穩定是最常用來描述“中國模式”的詞語。參與該項調查的網民表示,“中國模式”以強有力的政府主導、漸進式改革、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為特征。日本媒體認為,對其他國家而言,“中國模式”中的一些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賞的關鍵因素,不僅適合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情,而且對歐美發達國家來說,其價值也未必不是價值連城。

尋找經濟快速發展的秘訣,這恐怕是世人熱衷研究“中國模式”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模式”意味著經濟高速發展,誰不想在這一新型發展模式中找到可借鑒的秘方呢?新加坡《海峽時報》在一篇題為“中國模式的勝利”的文章中稱,中國的成功故事和經濟崛起,導致人們把“中國模式”贊譽為華盛頓共識的替 代物。中國經濟增長率之高令處于各個發展階段的所有國家羨慕。窮國希望在經濟上趕上富國和創造財富,而富國則想在競爭中繼續領先。它們都希望發現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秘訣。俄羅斯學者坦言,“中國模式”是俄羅斯領導層的政治靈感之源,增強了俄羅斯人再度崛起的信心。分析家們認為,世界各國的政治家們已經注意到一種“中國式的新的外交理念”在“中國模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在對外關系上,不把經濟問題政治化,不搞虛張聲勢的威脅,不搞小圈子,不拉幫結伙,并盡可能考慮到對方國家民眾的感受。在習慣了冷戰思維的國際舞臺上,中國冷靜、務實而又不乏儒家風范的外交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正如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主任霍爾斯拉格先生所言,中國外交有效地使其他國家認可中國發展,并確信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并非挑戰,而是難得的機遇。

“中國模式”對世界充滿魅力,因為它的意義和影響已關系到世界將以何種方式走向哪里。德國學者貝特霍爾德先生早就說過,西方資本主義越來越暴露出其低效無能,已無法解決包括環境惡化在內的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世人熱衷“中國模式”的原因是否也在這里 關鍵詞:強國之路

改革開放

中國模式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巨大成就舉世矚目,影響深遠。近幾年關于“中國模式”(或曰“中國道路”、“北京共識”等)的議論頻頻見諸報端。其實,所謂“中國模式”只是國外對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解讀。

一、“中國模式”概念的崛起

近來,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似乎有了新的認知和比較確定的看法。一個新的概念正在各國政治人物和決策者中間流行起來。這個概念就是“中國模式”。在學術界,這個概念并不很新鮮,人們在鄧小平南巡以后就開始討論“中國模式”問題了。不過,最近各國政治人物的認同已經給這個概念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和新的生命。

確切地說,第三世界國家對中國的發展經驗早就開始重視了。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對本國經濟得不到發展,民生得不到改善一直憂心忡忡,苦于找不到好的模式。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世界歷來就主張向第三世界國家輸出民主政治模式。很多國家也的確在這方面做了諸多的嘗試,但大多以失敗告終。不僅民主制度建立不起來,反而導致政治失序,經濟落后,民生艱難。

中國是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國家,其一舉一動都會對第三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中國人自己現在認為,毛澤東式的發展模式是失敗的。但是,即使是毛澤東模式在當時也為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所青睞.現在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中國迅速崛起。這種發展經驗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至少提供了一個有別于西方民主的發展模式。最近包括埃及在內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正式使用“中國模式”的概念??梢灶A見,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概念”會對這些國家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樣是第三世界一員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印度在近年來的出色經濟表現也已經對“中國模式”構成了相當的挑戰。對中國領導層來說,總結已有的經驗很重要,既有利于中國自己的未來,也有利于在國際舞臺上追求軟力量。但更為重要的是虛心努力,著眼于“中國模式”的可持續性和不斷完善。

二、中國經濟模式獨一無二

作為一個規模龐大的經濟體 卻能在較長時期內強勁增長.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很多,但大家都會同意中國和印度的增長和發展,是使世界經濟改觀的首要因素,它們發展的規模和重要性之大,影響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中國自1978年始,經濟快速發展,增長率不斷提高,成就非凡。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市場經濟尚處于不斷發展和摸索的階段,卻能不斷回應和了解市場力量,這意味著中國正經歷異常復雜的轉變。與北美和歐洲等已發展經濟體不同的是,后者有某些經濟模型做政策決定的依據,反之,沒有簡單的經濟模型可作為中國經濟決策的依據。中國自1978年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一直以驚人速度增長:到2001年,其實質人均GDP平均年增長率達8.1%。擺脫貧窮 分享增長成果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使中國貧窮人口大幅減少,這從中國基尼系數相對較高,且不斷上升可見一斑;然而,中國經濟加速發展,使百姓得以擺脫貧窮,“后富起來的人”得以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這點更為重要。根據紐約證交所駐中國代表萊約翰搜集的數據顯示,1980至2001年間,新興市場以倍數增長,增幅達2.6倍——這不是百分比而是增長倍數!有不少曾經讓人寄予厚望的國家,尤其是一些南美洲國家,其增長速度實際上遠遜于新興國家的平均水平。 此外,中國和其他新興的亞洲國家的出口增長亦非常強勁,這從歐美出入口分類數據可見一斑,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地區出口不斷上升;同時,中國從亞洲其他國家的進口增長亦較從其他地區的進口要來得快,這反映了中國在過去25年間,已成為亞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要動力。 扭轉差距 增社會凝聚力

過去五年來,中國互聯網的滲透率高速增長,我相信實際數字要高于一般人的估計。最后我想再提幾個事實:中國由農村遷移至城市的人口,至2001年為止約占總人口的兩成,到今天絕不止此數。你可能認為,中國仍是農業國家,這兩成微不足道,但當你考慮到13億人口的兩成時,你就能理解到這是罕見的人口流動。

中國經濟改革開始時,城市收入遠高于農村,上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收入一度跌至約相當于農村收入的1.5倍,接著在這個水平停滯一段時間,后來中國制造業起飛,農村與城市收入差距有所拉開,但我認為中國政府將有能力扭轉這一狀況。中國各個地區的收入增長不盡相同,但整體維持在7.3%~9.6%之間,由于所有人都受惠于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貧窮人口亦隨之減少。重視教育 適應轉型挑戰.我想強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是獨一無二的。 雖然許多亞洲國家過去亦曾經歷高速且持續的經濟增長,但我們從未見過像中國那樣規模龐大的經濟體,在一段時間內以如此強勁的步調增長。工業革命源自英國,其年增長率在長達一個世紀期間,一直維持在1%的水平,這被認為是極快的了;按1%的年增長率計算,經濟規模大約每七十年擴張一倍,經濟發展過程雖會遇上一些特殊情況,但要經濟活動的組成部分在一代人的期間內徹底改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是,增長率若高達8%,由于行業的興衰更替,人們可能會經常轉換工作,在這種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要面對人口移動和就業轉型等重大挑戰。這是教育對經濟發展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只有通過教育,我們才能夠學習新事物,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會被行業興衰更替嚇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三是在宏觀調控上,由于公有制為主體,因而國家對市場的調控具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計劃與市場兩個手段的長處,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三、民主化:政治發展的中國模式與道路 政治文明程度高低是政治發展狀況的綜合反映,人類政治文明演進的過程實際上是政治發展的過程,從傳政治文明向現代政治文明演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政治現代化的過程。政治文明建設要*推動政治發展特別是政治現代化來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需要走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發展既明顯不同于過去的傳統政治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更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模式;相反,中國正在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政治模式,中國共產黨把這種政治模式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理想目標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這種政治模式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通過增量改革來逐漸推進中國的民主治理,擴大公民的政治權益,因此,我把它稱為“增量民主”。我在這里提出的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有以下八個方面的主要特征。換一個角度看,這八個方面也將是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主要趨勢。

其一,中國民主的發展將是一種“增量式”發展。中國的民主改革將以“存量”為基礎,即以已經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經驗為前提,具備充分的經濟和政治基礎;發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將與既定的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

按照增量民主的理論,旨在推進民主治理的重大改革,必須擁有現實的政治力量,取得大多數人民群眾和政治精英的支持,擁有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些改革應當最大限度地符合現存的政治法律框架,不能違背現有的憲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其二,中國的民主政治將在漸進發展中有所突破。中國的政治發展在過程上是漸進的和緩慢的,但將不時有突破性的變革。根據增量民主的邏輯,中國的政治發展從總體上看將是漸進式的。這種漸進改革或漸進民主形成一種“路徑依賴”,它不能離開先前的歷史軌道,是歷史發展的某種延伸。中國未來的民主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設,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種新的增長,是對“存量”的增加。這種新的“增量”,不是對“存量”的簡單數量增長,而是性質上的突破。突破性的政治改革并不是一種休克式的政治突變,它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是長期積累性改革的結果,是一種厚積薄發。其三,增量民主的實質,是在不損害人民群眾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新的政治利益。下一步的政治改革將著眼于調整社會的利益分配格局,縮小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差距。

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使更多的人,特別是基層的普通工人和農民及困難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帶來的好處,將是未來中國政治制度改革的重點所在。

其四,動態的政治穩定將逐漸取代靜態的政治穩定。所有政治改革都必須有利于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但增量民主所要達到的不再是一種傳統的以“堵”為主的“靜態穩定”,而是現代的以“疏”為主的“動態穩定”。動態穩定的實質是它絕不是像“文革”時期那樣的無序狀態,而是使秩序由靜止的狀態變為一種過程的狀態,達到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其五,政治改革將持續推動公民的政治參與,形成一種有序的民主。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人民的政治參與,人民的參與過程是實現民主的根本途徑。因此,積極鼓勵公民的政治參與,將是貫穿中國所有政治改革的一條主線。但是,公民的政治參與必須是合法的、有組織的和有秩序的。發展增量民主的基本途徑,就是致力于“不斷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盡可能地將公民自發的、零散的、無組織的政治參與,納入到黨和政府主導的政治框架之內。其六,推進民主與加強法治將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從鄧小平開始,中國領導人一直認為,民主與法治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法治,就沒有民主。要建立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首先就必須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所以,對于中國來說,法治的實現程度,幾乎也就是民主的實現程度。中國民主政治的每一步發展,都將離不開法治的建設。中國共產黨的理想目標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發展民主與建設法治,將是中國未來政治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倡導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其七,培育公民社會,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讓民間組織更多地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政府更加主動積極地與民間組織合作,共同管理社會政治生活,擴大公民自我管理的范圍,提高社會自治的程度,是民主治理的方向。因此,改革現行的包括社會保障體制、社會治安體制、戶籍制度和社區治理制度等在內的社會管理體制,扶持和培育公民社會組織,讓各種社會組織在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未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其八,通過三條途徑,全面推進增量民主。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民主政治將沿著以下三條路線圖穩步地向前推進:第一,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是當代中國的政治權力中心,擁有7000多萬黨員,聚集了廣大的社會政治精英。沒有黨內的民主,中國目前的民主就是一句空話。通過擴大黨內民主,推動全社會的民主,是推進中國民主的現實道路。第二,逐漸由基層民主向高層民主推進。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長期中央集權傳統的大國推行民主,當然必須上下互動,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同時進行。但是,中國現階段民主政治的重點和突破口是基層民主,一些重大的民主改革將通過基層的試驗,逐步向上推進。第三,由更少的競爭到更多的競爭。不論何種形式的民主,都離不開人民對政府領導及政府政策的自由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主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人民政治選擇的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是由更少的競爭性選擇到更多的競爭性選擇的過程。中國的民主之路也將遵循這一規律??傊?,努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推進增量民主,完全符合中國共產黨自身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價值,是中國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不可變移的直接目標。

第四篇:關于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變化的調查報告

調查者:郝海苓

調查時間:2012-1-14 至2010-2-4

調查對象:譚坊鎮

胡錦濤主席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在這三十年里,我國城市和農村的各項改革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和較大的成就。

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成果,寒假期間我做了兩項工作,一是在網上大面積搜索信息與相關資料,二是自己認真觀察家鄉的變化與發展。分別都做了比較詳細的社會調查。以下就是我們所完成的調查報告。

“抓住農村改革開放,就能掌握整個改革開放的主動權。”而這三十年來,農村的改變我們有目共睹,農村體制改革,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令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家鄉實地調查的時候,我們對這些變化有了更深刻的體驗,一排排整齊的農村小區,一條條寬敞的馬路,房前有路,屋后有院,整個就是現代化的別墅區。帶著激動的心情,我在其中一片住宅區的50個人發送了調查問卷,并努力的搜索相關資料及進行總結。

一.農村住房條件有了現實性的巨大變化。在三十年以前,只有八戶人家住的是簡易的木質樓房,其余的人家都是平房甚至是茅草屋,在之后的十多年來由于經濟的發展才慢慢蓋起了樓房,而現在這50戶

人家全部由于舊房拆遷而住進了現在的農村小區。在我們采訪的人中,有一位高齡九十的老人激動地告訴我們:“沒想到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籬笆墻,到今天居然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真是感謝共產黨啊!”是的,在我們眼前的都是統一建造的三層別墅式住房,房子很漂亮,比有些城市的房子還好。而且村民們現在擁有的家用電器設備是以前的好幾倍,在改革開放以前,一個村有幾部電視機已經是很不錯了,而現在家家都有彩電,冰箱、洗衣機、電飯煲也都是家庭必備,30%的村民還用上了微波爐,房頂上還能看到每家都安裝了太陽能,這日新月異的變化真是不得不讓人驚嘆。

二.村民們的知識豐富了。在我們所調查的民戶中,50歲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是沒有讀過書或者只上過幾年小學的,屬文盲或半文盲階層,大字不識幾個。但是接受我們采訪時,三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一般都擁有中學及以上的學歷 ;對于年輕一代,該村已經出了10幾個大學生,學歷程度不斷提高。我想這與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分不開,在這個村里村民組織自建了幼兒園、小學、初中,且配套設施基本完善,小朋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普及英語,家長們為了孩子學習,幾乎不計花費。

當然豐富知識的另一有效途徑便是外來訊息的有效進入。為了讓村民了解外面的最新動態,村委會特設了信息欄,每周一更新;5%的民戶還訂閱了各類報刊雜志;而且在我們調查的50戶人家中有3戶人家已經用上了互聯網,再加家家大彩電,過去窮鄉僻壤,信息堵塞的窘境已蕩然無存。

三.農村交通不斷改善。聽村民們說,以前家家戶戶門前的路都是泥路,一遇到下雨天,不穿雨鞋根本走不出家門;而且路也很窄,并排走兩個人都有困難,一輛三輪車過來,都不知道怎么讓路?,F在國家發款下來,不僅修主干馬路,連村間小路也變成了寬寬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門口,汽車都能開進來。以前去市鎮的路都是石子路,還坑坑洼洼的,下雨一積水,只能走最邊上草叢路,汽車摩托車開過,還能濺一身的水;現在完全不用擔心,因為“條條道路通羅馬”,而且都是高級的柏油馬路。

交通的便捷,使村民們的出行也方便了。 每戶人家中每家都有自行車,80%的人家同時擁有電瓶車或摩托車,40%的人家還有汽車?,F在村民們想要去城鎮或是市區,開車20幾分鐘就能到方便。大家都不可思議地感嘆兩個鐘頭的路程竟然能縮小到30分鐘,那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呀!

四.村民娛樂活動的增加。我們能看到,在小區的東面有一塊健身器材場地,就像城市小區中的一樣,一位被采訪村民告訴我們,現在很多農村都有這些設施,目的就是豐富農民的娛樂活動,也讓農民更注意健康問題。這些設施中有適合年紀大的,也有適合年紀小的。另一位村民還告訴我們,他們這個村區,會不定期舉辦一些活動,有唱戲,有看電影,表演馬戲等等,讓這里的人生活更多姿多彩。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有問他們自己及家人旅游情況的,幾乎所有的人都說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他們是從來不出去旅游的,最多去一趟城鎮趕集。而90年代后,慢慢發生了變化,旅游就像有帶動作用似的,一家出去

了,另一家也想出去玩玩,現在70%的人家一年里肯定會出去玩一次。

首先,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國家的教育體制改革,在我家鄉譚坊,初等教育普及率達100%,在校中小學生達4.4萬人。大部分人認為義務教育減免學雜費是國家對每個學齡兒童能上學的有益舉措;75%的人認為現教育設施和教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別是從原來的沙子跑道到現在的塑膠跑道,從黑板教學到運用多媒體教育;教師隊伍快速發展,師資質量從以前的大專學歷到現在要求的本科及碩士學位。

其次,以醫療,養老保險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據我的大致調查,我區在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健全,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配套設施水平不斷提高。我所調查的地區共有大型醫院6家,其中二級甲等醫院2家,包括剛新建的1家國家和私人合資的醫院。企業單位一年一次的職工身體檢查,國家免費為退休下崗職工提供健康體檢等。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疾病治療率有多上升。國家還為退休職工買養老保險,做到老有可依,老有所養,;老有所靠。

再次,就是人們的住房條件的改善。有位四十多歲的阿姨跟我談到住房的時候,感觸頗深。她說以前在國家單上班,一般分間15平方米差不多大小的給你或者住到集體宿舍里。之后工資提高了,搬到了簡易的單元樓房,孩子終于有了自己的單人床,家具也變成了組合柜,

我們感覺生活便利多了,生活條件有了改善?,F在隨著到了追求高品質的年代,我們又換上了3房2廁所1廚房的小區了,也有了自己的車庫,還有一些小區鍛煉器材供小孩老人強身健體。

然后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改革與探索走過了30個春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經歷了許多艱難與曲折,終于闖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道路,建立起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互助共濟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給老弱病人帶來了極大地福利, 看病吃藥省了不少錢,給家里減輕了負擔。

顯而易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來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農村經濟不斷增長,農業也有了意想不到的進步;而在社會公共事業建設方面更是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幼有所養,老又所靠,全國呈現一片新氣象。

第五篇: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家鄉

班級:

學號:

姓名:

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 ---以我國,地區 或家鄉為例

歷經風云變幻、歲月洗禮,中國堅持走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晃眼,已過三十個春秋。這三十年,對于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國,看起來微不足道,然而,正是這樣的微不足道,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從貧窮落后一步步走向富裕發展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過程,經過了這三十年,一切都已不同。

這三十年,我們看到了翻天復地的變化:中國踏上了一條經濟飛速發展,軍事漸顯鋒芒、社會制度日益完善、綜合國力迅速上升的道路。這三十年,我們崛起的速度,讓整個世界嘆為觀止;這三十年,足以讓我們被載入史冊。世界不由感嘆: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跡,人類文明因此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首先,改革開放使得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每逢佳節親人團聚,總是聚在一起回憶著小時候過節是多么的忙并快樂著,口袋里已經塞滿了只有在過節時讓吃的零食,一邊埋怨著母親做的口袋不夠大不夠深,一邊卻還一個勁的往里塞的感覺是多么的滿足,而現在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要什么有什么,教育我們要學會節儉學會珍惜;我剛出生的時候,父親從浦西搬遷到浦東,三代同堂住在公房里,而現在則是住在了商品房中;母親說當初買個電視機都考慮了好久,現在都不是問題;長輩每次見我總是嘮叨,因為大橋的開通而不用擺渡了,因為煤氣的開通而不用煤球爐了,我的出生正巧趕上了好時候。

其次,中國人民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父親說以前讀個書都是“全家總動員”,而現在九年義務制教育全面普及,學費都免了,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

同時,改革開放還使得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母親曾跟我埋怨過,坐晚班的“綠鐵皮”回老家是多么的遭罪,而現在,卻變成了呼嘯而過,追都追不上的動車和高鐵;我曾經感嘆將膠卷變成照片的照相館是多么神奇,而現在,卡片機人手一臺,“蘋果”成了“街機”,手機沒個500百萬像素都拿不出手了,馬上照馬上就可以傳微博與所有人

1 班級:

學號:

姓名:

分享。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禁海幾亡,開海則強”。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是給我們帶來了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而且使我們解放了思想的束縛,轉變了舊觀念,它從根本上打破了我國長期封閉保守的狀態,使之以一種新的姿態走上了發展創新之路,進入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大格局中。

回首三十年,香港、澳門的相繼回歸;中國成功地加入了WTO;北京申奧和上海申博的成功,了卻了老一輩們的心愿;“神州”“嫦娥”圓了先輩們想要飛天的夢想;早先的“抗洪”、“非典”、“禽流感”,以及大悲大喜的08年,這一年中的雪災、藏獨、疆獨,地震„„在這禍不單行歲月中,我們向全世界證明了,再大的困難都壓不垮偉大的中國人民!我們用行動,向全世界承諾要讓奧運圣火在神州大地上燃燒的更加絢爛,世界再次為之震撼。

然而這條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必須要長期堅持,進取和創新。我們必須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堅持的基礎上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不斷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供電所優質服務qc成果下一篇:科協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