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2023-04-15

第一篇: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三產融合 強農惠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

討會 上海•金山”召開

時值三月,春回大地,地處杭州灣腹地的上海金山,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田野百花節,同時也迎來了一場關于農業三產融合發展的盛宴。

3月18日-3月20日,由上海市農業委員會、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討會”在上海金山這座海濱文化城拉開帷幕。作為全國首個以“三產融合 強農惠民”為主題的研討會,也是上海市貫徹中央一號文件、落實兩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此次研討會特邀請了以色列、日本、韓國等代表世界休閑農業發展方向的先進國家的專家,也邀請了我國北京、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專家學者,來到金山共同研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定位、路徑選擇、內涵外延、發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意義的話題,并實地參觀考察金山區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示范點,一方面向國內外專家學者展示上海三產融合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學習借鑒國內外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三產融合發展的經驗做法,共同推進三農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最終實現全面小康。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金山大力實施農業“接二連三”戰略,在推動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實踐,先后發布多個文件,明確了金山區推進“第六產業”的發展道路,大力扶持農業“一產”、“二產”、“三產”的融合交叉發展。

金山主動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發展“優質稻米、綠色蔬菜、名優瓜果、特種養殖”四大優勢主導產業。重點打造以“一葡二桃三莓四瓜”為核心的優質特色地產農產品品牌,多次獲得全市乃至全國專業評比金獎。

目前,全區已有23個農業領域的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上海著名商標和218家無公害、綠色食品獲證單位。金山注重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把傳統的農業種養拓展到生產、加工環節,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附加值?,F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6家(其中6家達到規模以上),創成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2015年,全區農產品加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達34.19億元。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鑫博海“中央廚房”,一直積極探索農副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產業鏈發展,建成集凈菜加工、冷凍干燥農產品及有機健康食品于一體的加工產業體系,年產值近4億元。

利用深厚的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等傳統農業資源,金山注重農旅結合、農文結合、農體結合,重點打造形成了楓涇古鎮文化休閑旅游區、廊下郊野公園休閑集聚區、呂巷農耕文化萬畝水果公園休閑區、山陽金山嘴漁村濱海文化農業休閑區,4個年接待能力50萬人次的農業旅游集聚區。廊下郊野公園改建20個觀光農場(工廠)及其他一批現成的景觀,建成以生態、生產、生活為主題“多功能農場”,在上海首批7個郊野公園中率先開園。金山堅持農業資源和農時季節相結合、特色農產品和旅游產品相結合,每年策劃舉辦田野百花節、草莓節、西甜瓜節、蟠桃節等農業節慶活動,吸引大批游客到金山采摘水果、體驗農事、品嘗農家菜、享受田園風光。圍繞“互聯網+農業”,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金山一直加強與1號店、菜管家、蘇寧易購等合作,把金山優質農產品搬上知名電商平臺,開設優質農產品金山館。

在金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都取得顯著成效。2015年金山農業總產值達到34.9億元,分別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1倍和1.5倍,金山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384元,分別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7倍和2.5倍,比上年增長10%,增幅位列郊區縣前茅。

第二篇: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張天佐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發展,面臨的挑戰之大、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收入爬坡過坎實現翻番的目標,必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形成新業態、新組織方式、新商業模式和新經營機制等,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配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注重四個方面:

一是縱向延伸,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條。目前,我國農業產加銷連接不夠緊密,仍未形成高效完整的產業鏈條。農產品加工業起步晚、基礎差、技術裝備落后、加工轉化率低,特別是農產品產地預冷、烘干、儲藏等初加工發展滯后,產后損失嚴重。農產品流通方式落后,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現代營銷方式應用不普遍,運輸流通成本高、損失大。農業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品牌意識欠缺,大路貨多、精品少,效益不高。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就是要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在縱向上推行產加銷一體化,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鏈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城市和鄉村、現代工業和農業的有效聯結,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重點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支持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通過一系列積極行動,健全完善農業的產業鏈、就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效益。

二是橫向拓展,挖掘農業價值創造潛力。農業除了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等基本功能,還有生態涵養、觀光休閑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這一鮮明特點在大國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豐富且有特色。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觀光休閑、農耕體驗等需求日益增加,為拓展農業功能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近些年,許多地方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產業特色、歷史文化等,大力發展休閑觀光和鄉村旅游,帶動了一方經濟,富裕了一方百姓,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新亮點。今后,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農業非傳統功能的挖掘,最大程度地提升農業的價值創造能力。要采取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資源資產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通過支持和引導,培育發展一批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業態新產業,農村的綠水青山將會變成農民的“金山銀山”。

三是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它能夠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我國探索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產業融合發展的有益嘗試,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產業融合水平還不高,產業結構簡單化現象比較普遍,產業各主體各環節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為了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要高度重視促進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將農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提高產業發展的統一性、協調性。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化;著眼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統籌考慮產業布局與環境保護,將產業與生態有機結合起來;創新體制機制,采取政策扶持、PPP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各方主體投入農業、加強合作的積極性;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提高產業融合的規模效應;利用互聯網平臺,促進產業之間的線上融合,增進經濟效率。要通過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共同努力,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讓農業煥發勃勃生機,成為發展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

四是創新制度,讓農民成為共享利益的主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立足農業、依靠農民、惠及農村,任何時候都不能剝奪農民的主體地位。多年來,我國努力探索完善農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尚未完全破題。比如,一些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后,代替了農民而不是帶動農民,導致農民在農業發展中被邊緣化。從基本國情和農情出發,一定要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要按照1號文件的要求,支持供銷社創辦領辦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密切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建立農民入股參與農業經營、合理分享收益的長效機制;探索有效辦法,實現財政支農資金幫助農民穩定分享產業鏈利益。要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農民利益作為推進產業融合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贏得農民的真心支持和廣泛參與,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調研報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有一個新亮點就是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件指出: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F結合實際,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重要意義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科學把握農村經濟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根據國內外的發展實踐經驗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以農業為基本依托,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農民分享三次產業“融合”中帶來的紅利,有利于吸引現代要素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利于拓展農業功能培育農村新的增長點,有利于強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新農村建設。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縣政府按照“果菜富民”戰略和塬區蘋果業、川道棚栽業、全縣草畜業的發展布局,確立了“園區引領、龍頭帶動、項目支撐、服務優化、產業突破”的現代農業總體工作思路。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持續實現了全縣農業經濟穩步增長。2014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同比增長6%,占全縣生產總值的21.17%。農民人均純收入8157元,同比增長14.5%。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3.65萬畝,糧食產量4.2萬噸。 全縣梨果總面積32.5萬畝,其中蘋果面積29.5萬畝,實現蘋果產量25.5萬噸,產值8.5億元,農民人均果業收入達到8500元。蔬菜種植面積達1.2萬畝,實現各類瓜菜產量13.6萬噸,產值2.1億元。全縣生豬存欄14.5萬頭、牛存欄3.69萬頭、羊存欄7.61萬只、家禽存欄32萬羽。2015年1-5月份,全縣預計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億元,同比增5.8%,其中農業總產值0.92億元,同比增5.7%。

(一)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14年,全縣農業增加值由2009年的7.6億元增長至13.12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1.7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484元增加到8157元,年均增長8.5%;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加,農作物播種面積23.65萬畝,增加了5.51萬畝,糧食產量4.2萬噸,增加了0.37萬噸;梨果面積32.5萬畝,增加2.5萬畝,產量由12萬噸增長至25.5萬噸,增長2.125倍,產值由3億元增長到8.5億元,增長2.83倍;蔬菜面積達2.2萬畝,比“十二五”末1.7萬畝增加了0.5萬畝,各類瓜菜產量由4.9萬噸增加12萬噸,增加2.45倍,產值7932萬元增長到2.04億元,增長2.57倍。

(二)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優化。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5家,比2009年4家增加了11家,其中省級5個,市級10個。新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261家,比2010年72家增加了189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個,省級百強社2個,省級示范合作社3個,市級示范合作社13個。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十二五”時期,全縣加大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推進了果業、蔬菜、農機直補和農村沼氣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工程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間新建幼園4.5萬畝,建成防雹網1.5萬畝,護欄網8500米,集雨窖3260口;建大棚1910座,共建設沼氣池7907口、養殖小區27個、服務網點90個、服務中心1處、綜合示范基地1處、沼氣示范村6個。

(四)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任務,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1.2萬千瓦,農機保有量達到20930臺(輛、部)。累計建成3000噸氣調庫3座,2000噸制冷庫12座。

(五)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優質專用糧面積占糧食總面積的20%以上,玉米、豆類等作物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優質蘋果、優質瓜菜、優質花椒、優質干果、小雜糧生產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產業經營初具規模,優質高效農業快速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比重提高,2013年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2013年9月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項目建成了試驗室,現已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以蘋果、大棚蔬菜為主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帶初步形成。

(六)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全面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探索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切實提升了農民的科技水平,增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保障了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和農村沼氣、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穩步推進。在北京、深圳、內蒙等地共開設延長蘋果直銷窗口13處,年銷量達到2.5萬余噸?;緦崿F了生產有基地、儲藏有企業、營銷有組織、流通有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格局。依托延長農業信息網和建成的村級信息服務站及時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服務。

三、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規?;洜I程度不高。全縣現有耕地面

262496畝,受自然地理環境及農民思想認識因素影響,大量的農業土地資源仍由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小、利用率低??糠謶艚洜I的市場主體與全球化市場競爭,既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農民與企業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業基地對接不夠,帶動本地農民增收的作用不明顯。加上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政策不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不大,聯系農戶有限,服務半徑小,帶動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業合作社運作程序不規范,社員聯系不緊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農戶共創品牌、搶占市場的能力也不夠,直接影響到全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場兩大風險的能力。

(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都市農業是以現代科技為基礎,與城市發展緊密融合,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現代新型農業,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近年來,雖然我縣按照省、市的部署,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于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投入不足,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知識老化、技術能力低,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等沒有根本性的改變,與發達地區相比總體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農業標準化生產相對滯后?,F代農業要求沒有標準化生產,就談不上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由于受土地經營規模的制約,農民缺乏標準化生產的熱情。近年來,雖然農業、質監等部門努力提高我縣農產品質量,但總體而言,農業標準化生產進展不夠快,難以在短期內取得長足進展,與生態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標準有較大差距。

(五)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比較落實。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較差,高標準農田比例低,農機化、農業信息化程度不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夠強。這些問題都是影響和制約我縣農業發展的突出因素,有待于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解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現代農業基礎。一是加強優質蘋果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老果園改造,狠抓幼園管理,繼續實施“提質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養、技術管理、市場營銷三個體系建設,狠抓節水灌溉和有機肥源建設兩個關鍵,全面推廣六大技術,由按季管理向常態管理轉變。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按照布局區域化、基地規?;?、生產標準化的要求,抓好新建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加快完善蔬菜種苗繁育體系,著力推廣工廠化種苗,提高蔬菜種苗集中繁育和統一供應能力。全面推行棚栽產業無公害、有機化生產,提高蔬菜質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實推進糧食增量提質。堅持“穩面積、調結構、提單產、??偖a”的糧食生產總體思路,抓好以地膜玉米生產為主的春播工作,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結合治溝造地項目,組織實施好糧食高產創建、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示范點,確保我縣糧食生產安全。

(二)精心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按照“園區帶基地”的發展思路,努力提升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質量和水平,帶動主導產業基地建設上規模、上水平。積極謀劃建設鄉鎮示范園區,大力提倡傳統產業新型化,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區,努力打造一些集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果業、蔬菜等產業相配套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選擇有實力、比較成熟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作為建設主體,保證園區建設要素投入和發展內生動力,建立起合作共贏的現代農業經營機制。不斷創新融資機制,增加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信貸資金投入,并通過制定優惠條件,打造招商引資平臺,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延伸和完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產業鏈條和經營體系,建立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園區的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

(三)大力加強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建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培育生產大戶和家庭農場。積極探索實踐承包土地經營權和果園、設施大棚、農業示范園區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轉方式,開展土地銀行等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建設試點,促進兼業農戶土地加快向專業大戶集中,培養一批蘋果、蔬菜、糧食生產大戶和家庭農場,促進新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支持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承擔現代農業園區、生產基地和貯藏庫建設、品牌創建及農產品營銷、加工等項目,促進合作社快速成長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四)強力推進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圍繞蘋果、蔬菜、糧食產業,整合技術力量,組建專家+技術員+試驗示范基地負責人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推廣團隊,解決我縣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問題。采取縣鄉村三級聯動的方式,加強基層農技人員培訓。認真實施好鄉鎮農技推廣站條件建設項目,年內完成所有鄉鎮站建設,實現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全覆蓋和“四有”目標。

(五)堅持不懈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繼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完成縣級檢測機構建設項目,建成9個規范化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按照《延安市有機農業發展規劃》,積極推行“三品一標”認證,切實維護品牌公信力,促進優質優價機制形成。

(六)積極推進農機、信息、生態、防災減災等農業物質裝備條件建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一是著力于農機裝備、機械化作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機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認真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深入開展農機安全監理創建活動,強化農機安全普法宣傳和培訓,確保農機生產安全。推動農業信息服務終端建設向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社、示范園區加快延伸,建設延長名優特農產品網,做好農業信息的及時采集、編排和發布,維護好網絡建設。實施好沼氣建設工程,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提高“三沼”綜合利用水平。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密切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強化災害性天氣的預警和災害防御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生物災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體系,加強蘋果蠹蛾等重大農業疫情監測和防控網點建設,推動專業化、社會化防控隊伍建設,進一步擴大蘋果防雹網和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七)突出生態服務功能,大力發展低碳農業。以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農業資源的循環集約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加快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農業資源節約體系、農業生態保護體系和農村新型能源體系等“四大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項目建設,重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切實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綜合利用和農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和綠色防控等各項工作。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充分發揮現代都市農業潔、凈、美、綠的特色,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業和諧發展的環境。

(八)統籌城鄉發展,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要做好規劃。要著眼于我縣城鄉經濟、社會、自然和人的協調發展,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統籌規劃、新農村建設空間規劃,認真搞好區域村莊布局總體規劃,高標準編制集鎮和中心村、農村新社區規劃。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強化對口幫扶、小康建設、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創”、城鄉一體化試點等多個平臺的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四篇:農業部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后,農業部按照“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總體思路,積極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村繁榮穩定。

積極推動國辦意見的貫徹落實。農業部印發了《農業部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任務分工的通知》,對涉及農業部職能的任務進行了分工布置,制定了2016年具體工作計劃,細化了工作措施,明確了預期成果和時間進度。

編制農村產業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農業部啟動了《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成立了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及起草小組,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合理、科學、有序地優化主要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結構布局。目前,規劃正在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后適時發布。

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農業部等七部門聯合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百縣千鄉萬村”試點工程。支持每個省建設不超過5個試點示范縣、50個試點鄉、500個試點村,優先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以及信息進村入戶示范村、最美休閑鄉村、一村一品鄉村等。會同財政部繼續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重點支持能夠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經營主體,支持發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建設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建設休閑農業等公共服務設施、開展產業扶貧等。同時,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為企業和合作社爭取信貸支持。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建設。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結合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農業部將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計劃創建一批融“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體系化物流配送市場營銷網絡”于一體的產業融合先導區。在前期調研基礎上,擬定了先導區創建標準,重點在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大中城市郊區及都市農業區域、貧困地區,按照規劃編制科學、產業基礎良好、新型業態豐富、產城融合協調、利益聯結緊密、運行機制完善等條件,擬利用5年時間,創建150個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

第五篇:廣西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最新)

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推進廣西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舉措,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縱深推進美麗生態鄉村和幸福美好家園建設的客觀選擇。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精神,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強化理念引領,準確把握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區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轉方式、推融合、強產業、促跨越”為總體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突出綠色生態優勢,突出產村和農旅融合,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鄉村休閑旅游業,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為“兩個建成”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農村產業與特色城鎮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新農村建設與特色城鎮協調推進,農村產業集聚與城鄉規劃發展統籌布局。堅持多種業態與多元主體融合發展,推進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業經營主體共同發展壯大,加大創新業態發展與培育新型主體力度,切實增強龍頭示范帶動與增加社會資本投入。堅持市場導向與利益共享融合發展,既要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發揮新型主體帶動,又要尊重農民意愿,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同時,注重推進區域特色發展與農村產業鏈延伸,注重提升內生動力與機制體制創新能力。堅持平臺支撐與社會服務融合發展,著力于重大項目建設與財政傾斜支持,著力于信息平臺建設與成果綜合利用,著力于金融保險發展與人才科技條件支撐。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逐漸形成,推動我區一二三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使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聯系日趨緊密,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突出優勢特色,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四)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

將農村產業融合與城鎮規劃建設有機融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等集中。加強城鎮規劃標準建設、技術指導和市場開發,找準城鎮優勢基礎,整合專項資金,依托企業投資,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休閑觀光、旅游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形成特色產業與小城鎮建設的深度融合,帶動上下游多個產業發展。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重點推進賓陽、恭城、田東、富川和靈山5個示范縣以及一批鄉級、村級試點示范工作。升級風貌改造工程,2016—2020年,結合旅游強縣建設,全區組織實施20個新型城鎮化示范縣建設,101個百鎮建設示范工程。突出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進一步放寬南寧、柳州、桂林、玉林和其他設區市、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和其他建制鎮的進城落戶的戶籍準入條件,全面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實現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各級人民政府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以低保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多措并舉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公安廳、商務廳、農業廳、教育廳、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等負責)

(五)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推進農林牧結合和種養加一體,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品質品牌“10+3”提升行動,打造一批千億元大產業,帶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綠

色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發展,著重抓好農作物秸稈、農田殘膜、植物殘葉和畜禽糞便等生態循環資源利用,立足資源優勢,發展“豬—沼—果”、“稻魚共生”、“一蔗兩用”等生態循環模式。大力發展廣西綠色生態產業,開展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態農業產業帶建設試點。加快推廣生豬全程高架網床+有益微生物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按照限制近海養殖規模、拓寬外海養殖空間,嚴格控制近海捕撈強度、合理開發外海漁業資源,支持建設海洋牧場的總體要求,科學合理、統籌發展海洋漁業。鼓勵發展林下養雞、中草藥等林下生態經濟。完善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全程監管質量追溯制度。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強化以東盟為重點的開放開發,深化桂臺和粵港澳周邊區域農業合作。(自治區農業廳、林業廳、水產畜牧獸醫局、科技廳等負責)

(六)延伸農業產業鏈

大力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園區建設,建立財政補貼和政策扶持精深加工企業發展,引導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向農業示范區和優勢主產區集聚發展。鼓勵扶持糖料蔗、果蔬、繭絲綢、茶葉、中藥材、木薯、羅非魚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構建農產品跨區域流通體系,加強水果、蔬菜等大宗時令農產品的冷鏈物流系統建設,加快農貿市場建設規劃,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大力推廣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和農校對接,鼓勵支持企業開設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組織好中國—東盟博覽會農業展、廣西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等展銷促銷活動。(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委、商務廳、供銷社、農業廳等負責)

(七)拓展農業多功能

大力推進以南寧、柳州、桂林等市為代表的都市現代農業建設,以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為中心,以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為抓手,以特色產業發展為基礎,創新推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科普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探索形成以設施、生態、觀光休閑、會展等為特征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廣西長壽之鄉眾多、民俗民情多樣、山水風光美麗等特色優勢資源,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開拓山水田園、農家樂、休閑養生、旅游互補、都市科普、漁樂休閑、節慶休閑等富有廣西特色的經營模式,加快發展長壽養生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森林旅游。注重彰顯桂風壯韻,實施500個鄉土特色示范村建設,對250個傳統村落文化進行保護發展。推進“環南寧市森林休閑旅游圈建設”,積極開發建設各類城郊型森林公園、森林莊園、森

林人家,努力建成生態保護、資源培育、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性標桿。挖掘傳承農耕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做好“那”文化、龍脊梯田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v深推進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深入開展清潔鄉村、生態鄉村活動,大力推進產村融合、農旅融合,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自治區農業廳、旅游發展委、林業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廳、鄉村辦、民政廳等負責)

(八)創新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大力創新應用物聯網、大數據、農業云、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合理運用現代農業示范區的遙感航拍規劃,對農業產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實行全程監測,建立信息預警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建設一批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和一批商務配送中心,完善綜合服務網絡。推動發展大型機械租賃、鄉村旅游設施設備和物業租賃等生產租賃業務。鼓勵發展農產品定制服務、眾籌農業、創意農業、會展農業等新型業態。(自治區農業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委、財政廳、商務廳、林業廳等負責)

(九)引導產業聚集發展

加強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建設,科學開展區域產業功能布局。加快開展“小塊并大塊”土地整治,引導和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加大力度創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含林業、農墾),2016年基本建成30個自治區級、100個縣級和100個鄉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加大產業發展指導規劃,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依托我區生態資源優勢和農產品地理標識,突出針對果、菜、茶、藥等特色產業,打造一批具有廣西生態特色、地域標識特色和民族產業特色的大品牌。創新科研體制機制,依托國家、自治區園區和整合農業科研院所、廣西創新團隊等技術力量,培育壯大一批育種育苗、栽培管理等領域的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企業集群。(自治區農業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科技廳、財政廳、商務廳、農墾局、林業廳,廣西農科院等負責)

(十)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結合廣西扶貧攻堅“十大行動”,重點針對5000個貧困村開展產業扶貧行動,做好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規劃,整合各部門資金和資源等,大力支持發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休閑農業、長壽產業、生態產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扶貧小額信貸和貧困地區電商,加強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建立健全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模式,讓貧困農戶更多參與產業增值收益分配。鼓勵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扶貧辦、農業廳、商務廳、金融辦、旅游發展委等負責)

三、突出主體支撐,推動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經營

(十一)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積極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開展鄉村旅游、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電商銷售等經營活動。開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示范創建。鼓勵土地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帶動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和鼓勵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形式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用于扶持的項目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直接補助、先建后補等方式直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至經營主體賬戶。支持新型社會化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土地托管、聯耕聯種和種苗繁育、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等專業化規?;?。實施龍頭企業成長計劃,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農墾、水產畜牧重點龍頭企業,加強龍頭企業“產—加—銷”一體化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大品牌,示范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自治區農業廳、林業廳、水產畜牧獸醫局、農機局等負責)

(十二)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加快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推進組織體系、服務體系、經營體系、合作方式、農村金融體系、聯合社治理機制等方面創新。深入推進“新網工程”建設,建立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絡,加快對網絡空白和薄弱地區的網點布局。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輻射帶動系統發展的社有企業,培育一批有實力的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全流程、綜合性服務。創新發展新型業

態,搭建區域性電子商務平臺。拓展經營服務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延伸,大力開展鄉鎮綜合超市、農資配送中心、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和新興產業經營服務,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全區性為“三農”提供綜合服務的骨干力量。(自治區供銷社等負責)

(十三)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加快推動我區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改革發展。建立健全行業協會培育發展工作機制,依法依規建設完善一批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行業自律、教育培訓、品牌營銷、組織交流、信息發布、咨詢服務等方面的作用。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符合條件的行業協會承接政府轉移、委托、授權職能和購買服務,將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共同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品牌創建、統一營銷等多種聯盟方式建設。(農業廳、科技廳負責)

(十四)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廣西特色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實行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準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梢陨虡I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水利廳、農業廳、商務廳、林業廳、旅游發展委等負責)

四、突出機制創新,建立多形式農村產業利益聯結方式

(十五)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

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準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各地人民政府可探索制定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自治區農業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林業廳、商務廳、工商局,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廣西銀監局,廣西保監局等負責)

(十六)健全風險防范機制

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完善工商資本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與農業保險、擔保等相結合,探索構建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防范機制。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鞏固和完善“合同幫農”機制,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維護雙方合法權益。(自治區農業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司法廳、工商局,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等負責)

(十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游、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臺,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制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引

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鼓勵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為創新創業提供支持。積極探索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采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自治區農業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委、商務廳等負責)

五、突出服務體系,提供多渠道農村產業支持條件

(十八)健全財稅支持機制

完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各級財政要整合統籌涉農資金,保障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投入,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財政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產業融合領域。(自治區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國稅局、地稅局等負責)

(十九)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完善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大力推廣田東“農金村辦”模式,在行政村建立“‘三農’金融服務室”,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加快培育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推動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和服務全覆蓋。加大財稅政策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將更多資源投向“三農”,加大農業農村重點領域金融供給,實現涉農信貸投放規模持續增長。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含林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合作關系,以產業鏈金融模式支持農村產業整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組建自治區級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鼓勵市縣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快發展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品種和覆蓋面,加快推進糖料蔗價格指數保險試點,擴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范圍。(自治區金融辦、財政廳、農業廳、林業廳、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廣西銀監局,廣西保監局等負責)

(二十)強化基礎支撐

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推動清潔鄉村、生態鄉村活動常態化、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著力推進

改房、改水、改廁、改能、改路“五改”工程。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臺、旅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強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撐,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到農村創業。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科技創新。(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水利廳、交通運輸廳、教育廳、商務廳、科技廳、農業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旅游發展委、通信管理局等負責)

(二十一)落實主體責任

全區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計劃,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h級人民政府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有抓手有平臺,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尤其要以“10+3”農業特色產業提升行動、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糖料蔗“雙高”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創建等載體為抓手,多措并舉,落實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自治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創造性地落實各項任務。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要按照國辦發〔2015〕93號文件和本意見要求牽頭抓好試點工作,并會同有關部門對本意見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評估,每年將工作進展情況報告自治區人民政府。(全區各級人民政府,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我國煤炭資源現狀分析下一篇:挽回愛情第一提升自我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