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一歷史會考復習

2022-09-10

第一篇:高一歷史會考復習一

高一歷史會考復習整理

高一歷史會考知識梳理

一、列強對近代中國的入侵戰爭史:

1、鴉片戰爭(1840-1842年)

《南京條約》(1842年)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3、中法戰爭(1883-1885年)

中國不敗而敗

4、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年)

《馬關條約》(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辛丑條約》(1901年)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日軍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1945年)

中國取得了百年來反侵略戰爭的首次勝利

二、中國的民主革命史:

第一階段: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開始)

1、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1911年,武昌起義

3、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政府:南京臨時政府

4、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 第二階段:五四運動(1919年)

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第三階段: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1927年)——革命統一戰線

1、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共一大)

2、合作開始的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

3、合作的政治基礎: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

4、合作的任務:國民大革命(北伐戰爭),反帝反封

5、合作的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勢力

6、合作的結果:1927年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汪精衛“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第三階段:國共對峙的十年(1927-1937年)

1、八一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中共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

2、井岡山的斗爭和土地革命

3、五次“圍剿”與反“圍剿”

4、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起止地點:江西瑞金——甘肅會寧

5、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開始

6、日本入侵:九一八事變(1931)、華北事變(1935)、瀘溝橋事變(1937) 第四階段:

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1945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合作宣言

2、抗日戰爭:

平型關大捷——抗戰以來的首次勝利

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犧牲

3、抗戰勝利的最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的抗戰

4、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

1國內:中國人民百年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2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大貢獻

○第五階段:解放戰爭(1946-1949年)

1、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三、臺灣問題:

1、第一階段:1895年《馬關條約》中國割讓臺灣給日本

2、第二階段: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收復臺灣

3、第三階段: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蔣介石敗退臺灣

4、第四階段: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兩案真正?;?/p>

5、第五階段:80年代,兩案開始了民間交往

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方針,1984年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通過

6、第六階段:1992年10月,大陸海峽兩案關系協會(海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鶗?達成共識——“九二共識”——“海峽兩案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

我們今天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

今天解決臺灣問題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

1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1)有利因素:○2“一國兩制”的有利方針

○3海峽兩案人民的共同心愿

○(2)不利因素:臺獨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

四、新中國的外交:

1、第一階段:50年代,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1953年

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1954年

中國代表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國首次以大國的身份參加的會議

○31955年

參加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2、第二階段:70年代,中國外交關系的突破——關鍵一環是中美關系的逐步緩和

11971年10月,第26節聯合國會議上,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訂《上海聯合公報》

○,中美關系開始緩和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3、第三階段:新時期活躍的多邊外交

1200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在美國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

○22001年10月,第一次舉辦了高級別的大型國際會議——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32001年6月,中國促成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

五、黨的會議:

1、中共一大:1921年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2、中共二大:1922年

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反帝反封)

(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中共三大:1923年

提出了國共合作的內容

4、國民黨一大:1924年

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實現

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

5、遵義會議:1935.1

1糾正了黨內以王明為主的左傾錯誤;

○2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

○3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原因:中共第一次獨立的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成功的解決

○自己的問題。)

6、瓦窯堡會議:1935.12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7、洛川會議:1937年

確立了全面抗戰的路線

8、中共七大:1945年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9、中共八大:1956年

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

10、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

1政治上:撥亂反正,徹底的肅清了文革的“左”傾錯誤

主要內容:○2經濟上:改革開放

○3思想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4組織上:確立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的領導班子

11、中共十四大:1992年

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針

確立鄧小平理論在黨的指導地位

12、中共十五大:1997年

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3、中共十六大:2002年

確立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為黨的指導思想

六、法律史:

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

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

1982年憲法成為中國在歷史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八、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1、前提: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標志: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2、第一階段: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于近代工礦企業

(1)兩條途徑:○2原來的部分手工工場開始采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1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

(2)特點:○2產業結構不均衡: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發展緩慢

○3資金技術力量薄弱:受到本國封建主義和外國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

○在夾縫中求生存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3、第二階段:初步發展 中日甲午戰爭后—一戰前夕(1895年-1913年) (原因)

4、第三階段:短暫春天 一戰期間 (原因)

5、陷入困境:國民政府統治的后期

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第一階段:過渡時期:(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正確

(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左”傾錯誤

(3)八字方針(1960年):“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恢復發展 第三階段:“文革”**的十年(1966-1976年)

“文革”性質:是由中國領導人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的內亂

在政治方面的最大教訓:加強黨的民主法制建設

第四階段: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

十二、近代中國的三次偉大的歷史巨變、三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及其思想核心:

1、第一次歷史巨變:辛亥革命(1911年)和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

第一個偉人: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思想核心: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2、第二次歷史巨變:新中國的成立(1949年)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56年)

誕生的第二個偉人:毛澤東——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引領者

思想核心: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回答的問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問題

3、第三次歷史巨變: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和改革開放決策的出臺:

誕生的第三個偉人:鄧小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設計師 思想核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回答的問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

補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回答的黨的建設問題。

第二篇: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2020

一個有志的青年,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他成就未來的事業需要知識的力量。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2020,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1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后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蕩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后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2

第五單元

把握一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反過來它們又在實踐的過程中,。印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突出四個重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歷史條件、政權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教訓;三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四是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內容及意義;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意義;土地革命。理解一個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同時,又通過各國的實踐印證、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結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1.《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知識結構: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第21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線索:

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1.中國一大(中共誕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國革命的任務:反帝反封)、國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南昌起義(建軍)、井岡山道路(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領導人民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獨裁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3

第六單元

把握一條線索: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從鞏固新生政權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構成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設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傊鐣髁x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它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突出三個重點: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二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制度;三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解放臺灣問題的意義。理解一個重要觀點:政權的鞏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第22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線索:

一、新中國的成

1. 新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的籌備會)

2. 新中國的成立

二、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1. 《1954年憲法》中國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規定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會制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23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線索: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發展)

1. 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2. 基層民主選舉

第24課 祖國統一的潮流

線索:

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形成、含義)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實施)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4

第七單元

理清一條線索: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出現并加強。把握三個重點: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過程及其主要對抗形成“冷戰”興起的原因和表現;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歐的聯合自強、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等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使世界格局開始從兩極對立走向多極化;當今的世界格局正處在新舊交替之中,多極化趨勢加強。

形成三個觀點和認識:20世紀世界格局經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多極化趨勢三次大的變動,每次新舊格局的交替,都有一個緩慢的過程;當今世界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多極化只是一種趨勢,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根源于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漸明朗,九十年代初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更加不可逆轉。

第25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知識結構:

一、“冷戰”的興起

1.“冷戰”興起的背景

2.“冷戰”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臺(興起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冷戰”時期的“熱戰”

1.朝鮮戰爭

2.越南戰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線索:

一、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過程

3.影響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日本經濟迅速騰飛的原因

2.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的背景

2.興起的標志

3.含義及宗旨

4.意義

四、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1.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瓦解

2.緩和與動蕩并存

3.多極化趨勢加強(多極化趨勢的表現、意義)

第27課 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時間 主要對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動

50年代

美國

三大政策,一邊倒 1.中蘇友好

2.獨立自主

3.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實踐)

60年代 蘇、美 爭取兩個中間地帶

70年代 蘇 三個世界,一條線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關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權主義 兩個重要轉變 加強與世界各國及組織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參加各種經濟組織(WTO、APEC)

90年代以后 霸權主義 多邊外交

第三篇: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歷史必修一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于 夏朝, 啟 即位后,王位世襲制取代了原始社會后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于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權衰落,。由于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志性事件就是楚王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余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至高無上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并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h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h以下還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臺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相權一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后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并行??な睾拓┫喾謩e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將道的監察長官改為觀察使,道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朝中后期,設置藩鎮,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⑦從漢至元,中央嚴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權。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

中央設丞相(決策),御史大夫(監察),太尉(武事)

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廢分封,設郡縣,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命。

漢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漢初,三公九卿。

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

東漢光武帝:設尚書臺,皇帝總攬大權。 漢初,郡國二制并行,諸侯勢力坐大,對中央造成威脅。漢武帝后期設州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末年,州、郡、縣三級。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隋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 州、縣兩級

唐 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和尚書省(執行,下設六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君權的獨尊。此后歷朝沿用。 州、縣兩級,唐太宗設立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形成(道)、州、縣。

唐朝中后期,節度使權力擴大,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門下 二府

最高軍政機構 樞密院

分割宰相財政權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權 參知政事

削弱相權,皇權進一步加強。

地方行政制度為路、州、縣

綜合漢蒙政治制度,中書省(行政,統領六部),樞密院(軍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務)。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轄外,地方設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行省擁有大權。邊遠地區設宣尉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明 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高峰。

明太祖設殿閣大學生,作為侍從顧問。成祖時內閣制確立。宣宗給閣臣票擬權。

地方設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揮司(軍政)和按察司(監察)三司。

清 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高于內閣、六部,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時,設立南書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集權于皇帝。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筆錄和傳達皇帝旨意,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①明朝初,沿襲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②明太祖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后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內閣的創立:①明太祖廢丞相后,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3、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①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實行部落貴族共同議政的傳統。②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蕶嗍艿胶艽笙拗?。③康熙帝親政后,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④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后相繼撤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⑤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

消極作用:皇權極度膨脹,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際,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后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等),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極大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從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單元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臘文明的搖籃

特點——地理環境因素影響

①經濟:三面環水,港灣眾多,特別是通向西亞的航路上遍布島嶼,有利于航海與文化交流。因此,希臘的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較發達。

②對外關系:由于航海與海軍對古希臘有重要意義,地少人多的古希臘人往往憑借這方面的優勢向海外殖民擴張。

③政治:希臘城邦的特點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雅典民主政治

梭倫:根據財產的多少,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各級公民都可參加,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克利提斯:設五百人議事會,輪流執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發放觀劇津貼,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意義:①創新性: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民主的運作方式,為后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優越性:多數人決策,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公職人員有多數人選舉產生,時期處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進步: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使希臘文明成為古代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僅僅是對公民群體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它國公民,都沒有享有民主的權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職由選舉和抽簽產生,這種輪番而治極有可能導致極端民主化,導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十二銅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他明確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既得利益

意義:①是平民的勝利;(原因:因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

②這項法律是羅馬法的淵源,是羅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系最終完成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七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光榮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640年,英國成為共和國,1688 光榮革命

意義: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愿望,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權利法案》:1689

內容:①從立法、司法、財政、軍事等方面限制王權;

②把議會擁有的自由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義:

①國王與議會關系: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②王權與法律關系:國王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③統治方式變化: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制,英國社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特點:議會權力至高無上,君主統而不治

責任制內閣:首相掌握國家大權 ①“光榮革命”后,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也隨之增強;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內閣制形成;

③發展:19世紀中期,隨著選舉制的逐步擴大和兩黨制的發展,議會選舉變成兩個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臺組閣。

八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嚴重問題:①邦聯權利有限,無權征稅,不掌握兵權

②各州的權利很大,有權征兵,征稅和發行貨幣

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蕩

④美國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常屬于不利地位,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1787年,頒布聯邦憲法,

內容: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權利高于各州

②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

聯邦制原則: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總統:最高的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憲法否決權、任命高級政府官員權力;

議會:財政權和立法權;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憲法的解釋權

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二三時年代,是美國兩黨形成的重要時期,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九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張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發

1791~~1792 君主立憲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國

1804~~1814 第一帝國

1815~~1830 復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國

1852~~1870 第二帝國

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875 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法

影響:共和體制最終確立,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帝國元首是“德意志皇帝”?;实塾袡嗳蚊蹏紫嗪偷蹏賳T;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有權簽署和公布帝國法律并監督法律的實施;帝國軍隊由皇帝統率,軍官均由皇帝任命.總之,皇帝是最高權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唯一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準預算。

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點

政體 國家元首及權力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權力

與地位 權力

中心

英 君主立憲制 國王世襲;

國王僅扮演儀式性角色,是國家的象征 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并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擁有最高行政權和創意立法權; 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德 皇帝是帝國元首,世襲;任命帝國首相和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簽署公布法律和監督法律實施,統帥軍隊,任命軍官; 皇帝任命首相與官員,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 直接選舉產生,不能組成代議制政府,對政府沒有監督權,只有批準預算權。 皇帝

美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立法否決權、任命政府高級官員和組織政府的權力; 總統任命政府高級官員,政府對總統負責 擁有有立法權、財政權,與總統、聯邦法院相互制約 總統

法 民主共和制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具有創議法律權、解散眾議院的權力;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 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命令須經各部部長副署,內閣向議會負責。 擁有選舉總統權、立法權、創議法律權;總統和各部部長對議會負責,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權。 議會

核心特征:代議制民主;

議會擁有的共同的權力: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鴉片戰爭

1背景:(1)在中英對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2)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3)工業革命后,英國急需打開中國市場,使中國成為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2中國的禁煙運動:(1)原因:鴉片輸入嚴重危害了清朝統治。(2)對虎門銷煙的評價:是中國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

3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4 虎門硝煙:面對鴉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在廣東緝拿煙販,收繳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即虎門銷煙。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①社會性質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上,戰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后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經濟上,戰前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經濟開始解體。

②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務的變化:戰前是反對本國封建統治,戰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質的變化: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⑤思想領域的變化:“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思想開始萌發。

所以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開端。

鴉片戰爭后,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英國從中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美國和法國也脅迫清政府分別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

鴉片戰火再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英、法不滿足鴉片戰爭的既得利益,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戰爭性質:侵略的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①1856年,英法以“修約”訛詐遭拒絕為機會,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②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進逼天津。清政府先后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③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圓明園。④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三國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內容:(1)增開天津為商埠;(2)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⑤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大量領土和主權,出現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的局面。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響: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的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十一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①興起:金田起義 1851年 ②發展: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③全盛:1853-1856年進行北伐、西征和東征

北伐:目的:是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領導人:林鳳祥、李開芳。

結果:由于孤軍深入而失敗。

意義:牽制了敵人兵力,為西征和東征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西征:目的:為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

領導人:賴漢英

結果:石達開大敗湘軍,鞏固了天京

東征:目的:為斷絕清政府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

領導人:秦日綱

結果:奪取揚州攻破江北江南大營,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主要內容:

①基本內容是關于土地分配,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關于產品的分配,規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絕對平均分配的方案。

(2)評價:《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的革命綱領。

革命性:首先它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斗爭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在當時無法實現,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的圣庫制度違背了小 生產者的本性,也不能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落后性:此綱領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沒有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

原因: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由于戰爭的環境,無法實施;

失敗原因:①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力量過于強大,聯合絞殺太平天國。

②主觀原因: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3)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說明,由于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4)歷史意義: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性質),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②它堅持14年,勢力達18省,嚴懲了中外反動勢力模③擔任反封建反侵略雙重任務。反對封建主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④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

《資政新篇》

內容:政治方面:主張民主

經濟方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文教方面:興辦新式學校

外交方面:與外國自由交流,但不允許外國干涉中國內政

評價:《資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為振興太平天國而提出的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的愿望,沒有實行。 十二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甲午中日戰爭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后,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但國內市場狹小,希望從戰爭中尋找出路。(2)歐美列強持縱容態度。(3)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導火線。

戰爭的經過

(1)爆發:1894年日本海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中國的運兵船,戰爭爆發。

(2)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失陷。

(3)黃海之戰:鄧世昌、林永升與艦同沉;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權。

(4)遼東之戰:聶士成率部抵抗;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

(5)威海之戰: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表明洋務運動的破產)。

《馬關條約》

內容:

一、割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

二、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三、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

危害: ①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同時,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

③開埠: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伸向內地;(最內地的重慶)。

④設廠:使外國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①巨額賠款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③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考點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后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并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后,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臺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臺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臺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鶗?、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解決臺灣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后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后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后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后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

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

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臺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臺灣的?;鶗?,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臉酥臼牵?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托;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么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于什么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于: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 第三課考點

7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于: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于: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

4、提出“鐵血政策”采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圣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

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14年;

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蘇俄;

95、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96、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99、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0、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10

1、奠定二戰后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10

2、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10

3、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10

4、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

5、二戰后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

6、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后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課考點

10

7、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10

8、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10

9、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110、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

11、歐洲聯盟建立于: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

第四篇:上海歷史會考復習

歷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后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余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后,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于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实鄣臎Q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傊鲗V频募訌?,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于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后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稒嗬ò浮返念C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征,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于總統??偨y由選民間接選出??偨y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于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于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后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確立

2、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開設工廠),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臺。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占了香港島;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占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鴉片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壯烈犧牲;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性質:反帝愛國運動。(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廣西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政權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 1856年,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產品分配方式是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短斐锂€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短斐锂€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7、日本東京和上海成為資產階級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兩個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鄒容、陳天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干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率先發動起義,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史稱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華民國紀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凱威逼下,清帝頒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9、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的標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0、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1、五四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運動發生的導火線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從6月起,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主力軍由學生轉移到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還決定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中共二大中心任務是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13、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大,大會還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

15、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抗。 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此后不久,寧漢合流。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標志著國民大革命失敗。

1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領導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稱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其原因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失敗的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左”傾冒險主義。 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18、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用)。 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19、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均失敗。勝利的戰役有: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總體失敗

20、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殺,被殺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②1941年,日軍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慘案,③日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21、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日軍,取得百團大戰的重大勝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模戰役。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22、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國內: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

24、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開始。內戰初期,人民解放軍先后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劉鄧率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解放軍先后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統治覆滅。

2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 。②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③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俄國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結果是推翻了羅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還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

4、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

5、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一屆人大選舉國家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委員長

3、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更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后為劉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現行憲法。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吁。19.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最早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9、臺灣成立?;鶗?。祖國大陸成立海協會。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九二共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使中國改變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特權);“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3、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會議。

4、1955年,亞非首腦在印尼的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5、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得益于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幫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公報闡述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 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臺灣問題是中美間的最大難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 訪華,雙方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日本早于美國正式同中國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關系的正?;?,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這樣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于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7、 新時期中國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的誕生。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

2、美國的冷戰政策,目的:遏制共產主義;表現主要有: 美國方面:政治上:杜魯門主義——標志美國“冷戰”的開始;經濟上: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成立北約 1949年 ,加劇冷戰程度; 蘇聯方面: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6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從此在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3、“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德國分裂 ( 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古巴導彈危機(冷戰);朝鮮半島的分裂;越南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為熱戰)

4、歐洲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并為一個,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5、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

6、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從20世紀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

7、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90年兩德統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阿拉木圖宣言),這標志著蘇聯解體。 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也標志著“冷戰”結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第五篇:高中歷史會考復習提綱(2)

高中歷史會考復習提綱[必修二]

一、中國古代經濟

(一)中國古代手工業

(1)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的發展

A.夏商周時期以青銅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

B.特點:

a.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

b.憑借國家權力,征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產不計成本

c.中國官營手工業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C.發展:

a.原始社會晚期掌握冶銅

b.商周時期,青銅鼎盛繁榮,燒制出原始瓷器,能織出多種絲織品,有鐵器

c.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窯,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瑯瓷。景德鎮為瓷都。

d.宋朝絲織吸收“寫實”風格,明清設立制造局,“緞”成為絲織品代表e.兩漢高爐煉鐵、炒鋼,東漢水力鼓風冶鐵,南北朝灌鋼法

(二)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

(1)宋朝以前:城市定點設“市”,官府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管理,坊市分開

(2)宋朝: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和夜市晝夜相連;交易活動不受官府直接監管。

(3)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原因:

A.絲綢之路開通

B.大運河的開鑿

C.經濟重心南移(揚州、成都)

D.政治中心

二、世界近代經濟

(一)新航路的開辟

(1)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87)

(2)達〃伽馬沿迪亞士路線到達印度(1497)

(3)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92)

(4)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西班牙支持下,完成環球航行(1519~1522)

(5)影響: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回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海上馬車夫

(1)17世紀:荷蘭擺脫西班牙統治,有“海上馬車夫”之稱。荷蘭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積極參與殖民掠奪。(好望角,馬六甲,錫蘭,臺灣,美洲新阿姆斯特丹)

三、中國近現代經濟

(一) 洋務運動

(1)目標: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2)意義:刺激資本主義發展;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出現;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一定作用。

(3)具體:“自強”——近代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求富”——近代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煤礦)籌劃海防(北洋、南洋、福建)&培養人才(京師同文館)

(二)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

A.條件:

a.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b.政府獎勵發展實業。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

d.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B.概括: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

C.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很快衰退下去。

四、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探索

(一)探索與失誤

(1)中共八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A.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B.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C.主要內容:

a.當前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b.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D.八大是中共建設社會主義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沒有堅持下來。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3)“大躍進”:反映了人民對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面貌的愿望,忽視了客觀規律。

(4)人民公社化運動:

(5)“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二)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此拉開序幕。

(三)經濟特區創辦

A.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80年國家把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正式確定為“經濟特區”。

B.1988年設立海南省并設立為經濟特區。

C.內容:基于特區較大經濟管理權限,用以吸收利用外資

D.結果:深圳成為“一夜崛起的城市”;特區改革,為全國提供寶貴經驗。

五、近代中國交通工具的進步

(一)鐵路運輸

(1)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

(2)建國后,加強了內地與西北、西南地區溝通,更投入巨額加快鐵路建設。

(3)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幾次大提速

(二)公路運輸

(1)民國修建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發展仍受到很大限制。

(2)建國后,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江河上架起一座座公路大橋

六、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實施“新政”

A.羅斯福新政內容——加強國家干預

a.整頓財政金融體系,恢復銀行信用,放棄金本位制,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b.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將生產的各個環節置于國家監督之下,防止生產過剩,并通過國家干預調整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

c.國家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穩定農產品的價格,防止農產品過剩。 d.社會福利方面加強社會保障措施,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推行“以工代賑”。 e.簽署《全國勞工關系法》,保障工人基本權利

(二)建立福利國家

(1)目的: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

(2)實質: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最低收入

(3)弊端&改變:國家財政不堪重負,便縮小“福利國家”規模

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斯大林模式

A.特點: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B.弊端: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處于落后狀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因為沒有進行有效的改革而益僵化,成為以后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八、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A.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國際貿易萎縮。各國開始認識到國際貿易協調與合作的必要性。

在日內瓦簽署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陀^上創造了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推動了

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關貿總協定”這三大經濟支柱,調整了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是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應。

(二)歐盟

A.歷程:

1951年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

1957年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大大增強了西歐國家的經濟實力。

1992年歐共體正式簽署《歐洲聯盟條約》,目標是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

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想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歐盟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關于科技書的讀后感下一篇:供應鏈案例以及分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