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生心理危機現象分析論文

2022-04-13

寫論文沒有思路的時候,經常查閱一些論文范文,小編為此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現象分析論文(精選3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摘要:近些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及其產生的后果漸漸引起社會與學界的廣泛關注,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也成為學者們的研究重點之一。大學生心理危機實際上伏筆于初、高中階段,沒有良好的心理結構才是導致大學階段學生心理危機最終形成并爆發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危機現象分析論文 篇1:

當代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及表現

摘要: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因此,了解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及表現,真正有效地預防和化解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是當前各個高校共同面臨的嚴峻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危機;成因 ;表現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現狀分析

心理危機是個體面對的困難情境超出其應對能力時,無法用通常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應對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這種失衡狀態既包括激烈的內部心理矛盾,也包括精神面臨崩潰或存在的嚴重心理障礙。

大學生心理危機主要是指大學生面臨困境時,自己無力解決而產生的極度自卑、焦慮、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撥的心理失衡的現象。大學生心理危機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學業期望、經濟狀況、情感歸宿等交織在一起。當遇到特定的生活事件時,這些因素就會引發個體心理危機。目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危機有:

(一)角色適應問題

主要發生在大一新生群體之中。從中學生到大學生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能否順利度過這一適應期,對大一新生來說至關重要,若有些問題處理不當或認知錯誤,就會出現心理問題,導致心理危機。

(二)學業受挫

學習是學生的本質任務,大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成績不理想和考試失利都會轉變為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深深陷入學習的困境而難以自拔,產生失望乃至絕望的感覺。此時如不能正確對待,及時調適,則很容易引發心理危機。

(三)就業壓力

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行為習慣與社會角色要求的矛盾等等。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擇業矛盾使大學生承受著巨大的擇業壓力,心理問題也隨之越來越嚴重。

(四)人際關系不適

人與人交往,并非處處是坦途,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危機,常常是由于人際關系的不協調而導致的。由于每個人的個性特征不同,處理問題的角度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封閉、羞怯、敏感與沖動,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產生心理障礙。

(五)交友戀愛問題

大學生已進入青年中期,生理心理都逐漸走向成熟,他們渴望得到異性的友誼以至愛情。同時,部分大學生對愛情的理解總的來說是不成熟、不全面的。在這種本能與道德、成熟與不成熟的沖突中,戀愛等方面的問題極易引起心理危機。個別大學生一旦失戀就自暴自棄,對對方耿耿于懷,施以報復,或立志獨身,甚至走上絕路,以身殉情。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剖析

導致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原因,也有學生個體方面的內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

第一,社會原因。大學生正處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轉變的心理過渡階段,因此,相比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大,心理問題出現的可能性也更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現代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各種新生事物不斷涌現,這些無疑給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大學生面臨學習適應、人際交往的考驗、以及激烈的就業競爭等心理壓力。那些天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經不起社會方方面面的刺激,就可能產生心靈扭曲、行為怪異,還可能導致情感、理智和行為上的“錯位”,甚至自殺。國內調查資料顯示,71.3%的大學生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在校生活期間,個人前途和就業、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問題、經濟壓力等等是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問題。

第二,學校原因。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和運作還比較落后,滿足不了形勢發展的要求,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相當一部分高校至今既沒有開設心理健康課,也沒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經費投人不足,宣傳力度不夠,危機干預工作開展得不全面,很多人把危機等同于自殺。其實危機和自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二者有本質區別。危機是信號,自殺是結果。在自殺事件發生之前都會有一定的信息,如果能夠被及時識別、發現,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災難性的后果就會不發生或減小到最低限度??梢?,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主觀認識上的誤解阻礙了高校危機干預工作的全面展開,難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第三,家庭原因。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孩子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高考升學的壓力下,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子女,這些都是導致孩子壓力過大和引發心理危機的因素。同時,特殊的家庭結構與氛圍也是引發危機心理的因素,如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父母過度溺愛以及缺少愛的家庭。在教養方式上,部分家長不懂得科學教育觀念,采用專制或溺愛的教養方式,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抑郁、偏執等不健康的個性品質,為日后心理危機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二)內部原因

各種危機源是引發心理危機的外部誘因,而最終是否引發心理危機,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個體的內部因素。

第一,認知偏差。認知是個體對自我以及周圍環境的認識。個體對應激事件的認識和主觀感受在危機應對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的認知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和訓練,大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但形式邏輯思維仍占優勢地位。在思維模式上,往往采取聚焦式的方式認識事物和分析問題,把全部思維都聚焦在眼下的遭遇上。另外,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新階段,表現為從眼光朝外著重認識外部世界到轉向內部認識自己,使得對他人的評價過分敏感,有時會因一次很小的失誤導致持續的自我封閉而不能自拔。這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內在根據。

第二,人格缺陷。危機人格理論認為,心理危機受個體人格特征的影響,容易陷入危機狀態的個體,在人格上常具有這樣幾個特異性:注意力明顯缺乏,社會傾向性過分內傾,遇到危機時總聯想不良后果;在情緒情感上具有不穩定性,自信心下降,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差;解決問題時缺乏嘗試性,行為沖動欠理性,經常會有毫無效果的反應行為。

第三,挫折承受力弱。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沒有不良反應的能力。當代大學生是在沒有經過逆境和困難的磨練中成長起來的,且獨生子女的學生越來越多,因而適應能力和抗挫能力十分缺乏,一旦夢想與追求得不到實現,就容易產生失敗感和挫折感,容易產生某些嚴重的負性情緒,并可能會轉化為內向或外向攻擊,導致自殺或他殺的意念和行為。

第四,網絡的負面影響。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大學生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心理作用。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和開放性等特點,現實中不能得到的東西在網上可以得到滿足,使網絡產生巨大的誘惑力。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因而對網絡產生強大的依賴性,上網成癮,容易患上網絡疾病,表現為思維的片面性、處世消極、情感冷漠、人格障礙等。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大學生中16%-25.4%有焦慮不安、恐懼、神經衰弱、抑郁、強迫等癥狀,心理疾病是導致大學生休學、退學、自殺乃至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具體表現有:

(一)自卑

自卑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產生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在社交中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自卑者多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自卑感常見的表現是憂郁、悲觀、孤僻。但當人的某種缺陷受到人們的嘲笑、侮辱時,這種自卑感則會以畸形的形式,如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現出來。一般地講,大學生中自卑感嚴重的人,大多是內向性格。他們感情脆弱,體驗深刻,多愁善感,常常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總感到別人瞧不起自己,而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不與同學交流,事事回避,處處退縮,不敢拋頭露面,害怕當眾出丑。對學習或其他活動缺乏興趣,萎靡不振,甚至對理想前途也顯出更多的茫然。嚴重的自卑感會造成人的心理變態,給學習和生活造成極大危害。

(二)焦慮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階段的轉變時期,個體心理的迅速發展和尚未成熟,加上自身閱歷有限和不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外界的沖擊影響下,容易使他們處于行為和情緒的混亂狀態。這使得大學生成為心理危機的高發人群。如果大學生不能正確面對學習、交友、擇業等各種競爭壓力,對自己的期望過高,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就會導致內心的矛盾和沖突。特別是畢業前夕,擇業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個別學生過度焦慮,這種狀態如果不能在一定時間內化解,則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注于學習,過分關心人事關系;反應力減弱,不能正確思考、推理和判斷問題;對人不信任,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和報復心理。

(三)抑郁

抑郁是一種以情感低落為核心表現的心理狀態,通常表現為內心愁苦,缺乏愉悅感,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常感到不順心,情緒低落,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逃避現實,有時還伴有失眠或昏睡、體重下降、心慌等生理變化。大學生心理發展正處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積極與消極心理并存,加上情緒不穩定,內心壓力強度太大或持續過久,或任何一個問題得不到及時化解,都可能成為誘發抑郁的導火線,而導致嚴重的后果。

(四)報復心

人生路上的挫折、委屈在所難免。當大學生遭受欺侮,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憤怒之情會油然而生,甚至怒火中燒,從而產生報復心理。報復心是在社會交往中以攻擊方式發泄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的怨恨、不滿時的一種情感體驗,它極富有攻擊性和情緒性。從近年來高校發生的惡性事件來看,報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野蠻的暴力報復,也有文明的精神懲罰。但是,不管是公開的行為,還是隱蔽的報復,實際上卻在傷害了別人的同時,也易使自已遭受更大的傷害。因此,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建設,以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陶新華,周麗芳.試論以預防為重點開展高校危機 干預工作[J].高校教育管理,2008,(1).

[2]張華.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對策研究[J].社科 縱橫,2010,(3).

[3]翟書濤.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M].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7.

[責任編輯:褚永慧]

作者:韓偉

大學生心理危機現象分析論文 篇2:

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遲緩性及其應對

摘 要:近些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及其產生的后果漸漸引起社會與學界的廣泛關注,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也成為學者們的研究重點之一。大學生心理危機實際上伏筆于初、高中階段,沒有良好的心理結構才是導致大學階段學生心理危機最終形成并爆發的關鍵。當我們認為心理危機是大學期間形成、發展時,心理危機干預應對就已經遲緩,只有在新生入學時開始構建良好的心理結構才是真正有效的手段。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遲緩;應對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頻發,在給當事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惑甚至傷害的同時,還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造成了較大的負面社會影響。目前,國內各高校都有相關的心理干預措施,甚至部分高校從新生入學就開始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這些措施在減緩大學生心理危機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盡管如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現有的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頻發的現狀。

一、現有心理危機干預方式

國內高校目前的心理危機干預主要分為預防與疏導兩大類,預防主要表現為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通過定期調查、測試、同學之間的反饋等方式來實現對學生心理狀態的跟蹤,利用數據量表進行預判,對心理危機的形成或暴發及時進行干預,最終實現減少心理危機事件次數與頻率的目的。疏導則主要作用于已經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在進行疏導前就已經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我們無法僅僅憑借言語交談的方式將他們從中度及中度以上心理危機中解救出來。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需要使用應用心理學的相關技術,如行為療法、森田療法等等。

由于各高校間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相關實力與儲備并不均衡,大部分高校只能結合自身特點偏重于其中一種,少數高校才能夠實現兩種心理干預同步實施。盡管預防與疏導相結合才能發揮出較好的心理危機干預效果,但短時間內顯然不會是每所高校都可以實現這樣的一種結合,現有的心理危機干預整體成績并不理想也用事實做出了說明。

二、現有干預方式的遲緩性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1-2],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便全部高校都具備了足夠的心理疏導能力,同樣無法真正走出大學生心理危機頻繁的困境。因為,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中學時代心理問題的延時性發作,高?,F有的心理危機干預措施(預防與疏導)在應對上已經遲緩。

我們不難從現有的文獻中發現,學者們基本上潛在地將大學生心理危機研究限定在大學生的大學生活期間,并用科學的實驗、問卷調查與嚴謹的統計數據將大學生心理壓力與危機歸納為學業、家庭、人際交往、社會生存、戀愛、經濟、就業等幾個方面。我們毫不懷疑其科學性,但我們認為這樣的研究數據與結論并無法從根本上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問題在中學時代基本都應該存在,為何危機偏要集中爆發在大學期間?

如果從社會責任角度看,似乎因為大學生承載著過多的家庭、社會的期望,因此心理沖突較多,容易導致心理疾病與嚴重心理障礙。但相關文獻顯示,大學期間壓力并不是呈現增長趨勢,而是兩頭高中間低,大一、大四學生心理壓力高過大二、大三學生。同時,還有不少學者發現新生的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3],因學習壓力、環境適應障礙等原因引起的精神性疾病休學現象也主要發生在低年級學生中[4],大一年級學生的心理亞健康比例在四個年級中最高[5]。

顯然,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其實在高中期間就已經存在,但一直處于蟄伏狀態,直到進入大學后爆發。我們現行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方法顯然并未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銜接起來,心理危機干預中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并進行跟蹤、預判的方法,盡管以預防為目標但實際上已經存在天然的遲緩性。而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更是在心理危機爆發或將要爆發時才會正式登場,不僅干預速度遲緩,此時其心理干預效果也難以讓人滿意。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根源探究

盡管上升速度較為緩慢,但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呈逐年上升趨勢卻是不爭的事實,盡管心理危機可以爆發于不同年級學生中,并不只糾纏大一新生,但如果我們從心理危機爆發的月份來看,不難發現其中深藏的某些規律。

有數據顯示每年3、4、5、11、12月是心理危機高發期,所占比重超過全年的70%,寒假所在月份心理危機相對較少發生。3、4、5月分別是學生返校期、應屆生求職高峰期,11、12月是新生入學初期與研究生考試緊張復習期,除去3月之外的危機多發月份剛好都是每學期當中時間段,正是心理上離開親情最遠的時候。此時遇到外在壓力,原有的隱藏的心理問題就會被放大,而已經存在的心理危機就可能被激發。

情感缺失或是心理依靠的消失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心理危機,在大學新生中這一點更明顯,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對后面幾年心理健康起著持續的負面影響。中學到大學正是一個從單純走向豐富、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其中跨度巨大。生活不會一帆風順,生活中的挫折、沖突和變化等壓力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成長,即便是獨生子女也明白這個事實。他們不是完全沒有遭遇壓力的心理準備,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壓力是否嚴重超出他們的心理閾值。

有學者進行大學生心理壓力研究,感覺自己承受較大或很大心理壓力的學生比重高達71.3%,心理壓力同時還導致相關不良反應[6]。也許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的事情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可能就會成為危機隱患,之所以如此,心理閾值低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心理閾值低并不意味著心理危機的必然性,因為學生還處在身心成長期,他們的心理閾值是可以不斷提升的。存在心理危機的那部分學生,心理危機爆發的原因不在心理閾值過低。而在于他們的心理閾值無法在面對壓力的時候進行有效的適應性提升。

與生理學或心理學意義上的耐受性不同,面對壓力的適應性意味著心理結構的完整性與穩定性。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集中在學業、家庭、人際交往、社會生存、戀愛、經濟、就業等方面,我們對這個歸納進行整理,將它們參照馬斯洛模型簡化為情感、生存、榮譽三類。其中情感類包含家庭、戀愛與人際交往;生存類包含社會生存、經濟、就業;榮譽類包含學業、人際交往、就業。通過這種劃分,我們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實際上幾乎已經涵蓋了他們生活的全部,心理閾值低、壓力適應性差所引發的種種心理問題甚至心理危機的根源在于大學生自身心理結構的缺陷。

四、大學生心理結構建構

整個社會似乎習慣于將大學生視為成年人,盡管認為他們還不夠成熟穩重、還有待歷練,但已經擁有成熟的心智。事實上這樣的主流看法恰好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增加、心理危機頻發的重要推手。

中學階段以考上大學為核心目標,家長盡量減少孩子在學習外的精力投入;由于高考的壓力,學生的目標單一、生活內容單一,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力的要求低、運用頻率低。中學階段沒有建立完整穩定的心理結構,一進入大學就直接被視為具備完整穩定心理結構,從某種角度來說,就像長期被禁錮的駿馬突然被釋放出來并要求跑出不可能的速度,陡然間評價標準的巨大反差與實際能力的缺乏加速了中學時期壓抑情緒的崩壞。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同齡人常模,心理障礙已成為近年來大學生厭學、退學和犯罪的首要原因則以數據與事實加以證明大學生心理結構存在重大問題[3]。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壓力,壓力并不必然導致心理危機,只要擁有完整的心理結構,心理壓力就會均勻傳導,學生們將會有充足的心理冗余進行有效的適應性提升?,F有的通過高考進行人才選拔的方式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我們無法通過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來構建良好的心理結構,因此建構完整的心理結構被強行推遲到大學階段,這也是為何大學生心理危機頻發的原因。

大學階段是青年身心迅速發展時期,也是校園與社會的過渡期,各種復雜情境作為社會生活的演練開始登場,中學時代關于大學生活的種種美好想象最終會遭遇現實,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交往都成為學生必須面對的挑戰,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會讓許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與壓力。學生將會不斷遭受各種挑戰與壓力沖擊,沒有完整的心理結構的學生心理危機風險將會不斷疊加。有研究表明,大一學生心理壓力應對無效比例高達12.40%[7],因此建構工作應該從入學階段開始。

大一新生往往需要一個適應期來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認識,能夠從迷茫彷徨的困境中走出并明確自己未來方向的學生一般都不會產生心理危機,他們有自己穩定的心理結構。適應速度越快的學生,心理結構越穩定,發生心理危機的可能性越低。正確認識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本質上是心理結構問題,充分利用遭遇壓力前的黃金時間幫助學生明確自我意識、建構完整穩定心理的結構,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還能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人生產生積極的長期影響。

參考文獻:

[1]張良,邵際曉,等.重慶市大學生亞健康癥狀與健康危險行為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

[2]陳東明,賴海雄,高倩.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3).

[3]雎密太,張建新.大學生心理障礙干預模式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5,28(3).

[4]袁玉華,晉輝勇,趙擁軍.大學生因病休學原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8,19(6).

[5]李玉良,王成申,周紅斌,等.鄭州市大學生亞健康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6, 26(3).

[6]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7]周少賢.當代大學生的壓力狀況及其應對策略[J].心理研究,2009 (1): 90-94.

作者:夏璇

大學生心理危機現象分析論文 篇3:

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研究

【摘要】針對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導致自殺以及殺人等高校極端事件的現象。本文從如何讓做好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識別、干預和轉介三個階段的工作進行闡述。在識別階段重點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特征表現及原因,結合學院心理健康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從學院的角度探索如何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危機 防范 快速反應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在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在自殺以及殺人等高校極端事件頻頻曝光現實下,學校在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建立起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

一、心理危機以防為主

要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守住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線,防范于未然?;谖以盒睦斫】倒ぷ鞯慕涷?,筆者認為可以可以通過這幾個方面開展心理危機防范工作。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各高校應完善校級、院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我校按照職權和管理層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員會——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學院心理輔導站——心理健康促進委員隊伍四個層次的結構管理模式。學院根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關制度,成立了由黨總支副書記為組長,院長、副院長、輔導員、班主任、辦公室副主任、各班心促委員為成員的心理健康工作領導小組,形成學院與學校、學生班級形成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明確的職責分工和協調機制,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

(二)普遍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最高效、最具必要性的防范措施是普遍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讓學生有一定的心理調適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問題,并可以消化和解決小問題,就能夠預防心理危機的出現。[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講座、播放視頻、成立心理社團、游戲等形式。我院主要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面向大一新生定期播放關愛新生心理健康視頻、為緩解畢業生心理壓力開展的畢業生心理講座、開展形式多樣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比如:在學生心理社團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在心理健康活動月開展“心理知識問答與應用競賽”“全家福設計比賽”等主題系列活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以營造積極團結的良好氛圍,使同學們關注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定期普查、及時匯報

通過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心理危機定期排查等途徑和方式,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基本心理健康情況。對個別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心理危機的擴散與危害。我校采取的普查方式有:每學年采用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開展新生入學心理測試、定期收取取各班學生心理報表、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及時快速了解學生思想動態。

二、準確識別心理危機

要做好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和快速反應,關鍵和難點在于準確識別心理危機。大學生出現心理危機并不是沒有早期的特征表現,而是會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具有突然性。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或輔導員可以通過通過普查與觀察軀體癥狀、認知情緒、言語行為、社會功能等方面的表現來作為心理危機識別的信號。

(一)心理危機的特征表現

在認知情緒方面,大學生在心理危機的狀態下往往會產生錯誤的思維定勢、思維混亂、判斷力下降,產生認知偏差。在對外界事物和自我評價會持消極態度或存在極端傾向,面臨挫折缺乏自信心,容易盲目否定自己,使自己長期處于消極的情緒體驗中。遇到問題情緒波動大,如大學生遭遇到由學習、生活事件引起的悲傷、痛苦,長時間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卻不能消除時,極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例如:心情壓抑、苦悶、低落,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一旦遇到相關情景很容易受到刺激,滋生不良情緒;有自殺的念頭,但內心充滿矛盾,煩躁、易激怒等[2];在言語行為方面,可能出現語言偏激、自言自語、言語混亂,行為表現反常極端等。反常動作增多是一些人在應激狀態下經常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在大學生身上主要表現為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睡眠困難、體質或個人衛生狀況下降、疲憊、不注意個人儀表、孤僻獨行、丟三拉四等現象。在軀體癥狀方面,心理危機出現會影響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導致所控制人體的各個系統功能失調,引起各種疾病。如影響到消化系統,則出現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和腹瀉等癥狀;影響到心血管系統,則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癥狀;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則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起青春痘,貪食或厭食等;當一般的心理問題發展位嚴重的心理危機時,就會使個體社會功能受損、混亂。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要原因

1.個人及家庭觀念問題

在個人層面,許多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缺乏,存在心理危機意識欠缺,對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等問題;在家庭層面,家長心理健康知識缺乏也是導致危機識別和干預難以進行的原因。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發現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時一般會第一時間告知學生家長,學校的工作和學生都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家長重視學業成績不重視心理健康的觀念和對心理問題的錯誤認識導致很多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不到及時干預和治療。我院2015級一名學生經醫院診斷為分裂樣精神病,但由于家長缺乏對心理問題的認識以及迷信的觀念,一直認為孩子是中邪,要求孩子棄療休學在家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2.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教育咨詢水平不高

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水平不高,無法及時識別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情況,學生多,心理健康工作者水平有限,導致學生在心理危機出現初期沒有及時得到干預,而造成情緒積累而導致高校極端事件出現。因此,為了減少因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水平不足導致學生心理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和被重視的問題出現,要定期開展專業技能培訓、選派專兼職心理咨詢老師及輔導員外出學習,提高學校離間健康工作者的心理危機識別、干預水平,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便快速識別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大學生心理危機。

三、心理危機的干預與轉介

對于普查或觀察后發現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或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加以疏導和干預。對于對有較嚴重障礙性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指導學生到精神疾病醫療機構就診處理。

(一)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干預是對處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即出與危機狀態下的個體給予關懷支持及使用一定的心理方法予以干預,使之恢復心理平衡,使其情緒、認知、行為重新回到危機前水平或高于危機前水平。危機干預的關鍵點在于陪伴、聆聽、共情。使其知覺到社會支持的力量,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看到自己的價值。

每年我校開展學生心理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重點關注需要關注的學生,根據其心理狀況及時加以疏導和干預。另外,各班心促委會通過日常觀察班上同學動向,及時發現出現心理問題的同學,填寫每月心理健康報表,通過分團委心促部整理并反饋給學院輔導員、心理輔導中心老師,以便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同學進行及時干預,避免出現極端事例。每月心理輔導老師會通過各學院心促部或者直接電話聯系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學生,在心理輔導室與學生交談,取得學生信任,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及時給予建議與幫助。一對一心理輔導結束后,學院心促部通過該學生所在班級心促委員日常觀察匯報,及時將干預效果反饋給心理輔導老師,再酌情進行后期干預工作。

(二)危機轉介

馬喜亭認為轉介是指將當事人從當前教育者或心理咨詢師這里轉給另一個適合其問題處理的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那里接受進一步的咨詢、診斷和治療,協助當事人贏得最佳咨詢和治療時間的一種有效危機干預的處理辦法。對于患有嚴重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的案例,高校心理咨詢機構是沒有處方權的,需要及時轉介校外??漆t院進行??浦委?。[3]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院(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校醫院、精神疾病醫療機構等部門之間缺乏科學有效的心理危機轉介機制。對有較嚴重障礙性心理問題的學生,無法及時指導學生到精神疾病醫療機構就診,無法及時將學生按有關規定轉介給精神疾病醫療機構進行處理,缺乏對患精神疾病學生康復及康復后的關注跟蹤。因此,從學校到學院,都必須把對有嚴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學生的干預措施具體制定和落實到位,做到了快速反應,避免耽誤心理治療的最佳時間。轉介過程要做好信息的對接,確保了學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校醫院、精神疾病醫療機構等部門之間信息暢通。

四、總結

健全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必須通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守住心理危機第一道防線,普遍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在做好預防的基礎上,要準確把握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特征表現,快速識別并及時做好干預與轉介,幫助大學生及時順利度過心理危機,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于奎龍,魏俊民.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以寶雞文理學院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

[2]趙鑫.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其防范措施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大學,2012.

[3]馬喜亭.轉介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0,( 3) .

作者:張曉潔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熱風送風溫差的室內設計論文下一篇:施工項目管理與成本控制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