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二年級科學科教版教案

2023-01-15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科學科教版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篇:二年級科學科教版教案

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

1【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 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 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 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 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 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梢詮姆糯箸R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 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 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 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 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 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 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 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

2【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過程與方法:

1、 學習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 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 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細致觀察、詳盡記錄是重要的

2、 發展觀察生物標本、研究生物標本的興趣。

3、 懂得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人們才能觀察到許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學重點】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顯微鏡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材料:洋蔥、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顯微鏡、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這是一個洋蔥,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鏡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顯微鏡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1、師:為了能更好地觀察它,首先我們要制作一個玻片標本。(師演示)

1) 在一個干凈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

2) 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折疊。

3) 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

4) 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余的水。

2、學生以組為單位制作玻片標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在科學記錄本上(或書上13頁)

2、材料員發給每位同學放大鏡,大家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

1、 師:如果我們將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2、 師出示顯微鏡,介紹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學生五年級時已使用過,也可叫學生介紹老師指導更正,具體內容見13頁)

3、 每2人一個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不會使用的同學可根據13頁的提示進行操作。每組的材料員監督大家進行規范的操作,對不規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學取消其使用資格。同樣將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4、 交流我們在顯微鏡下的發現

(洋蔥表皮由一個個比較規則的多邊形組成。洋蔥表皮上的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是洋蔥的細胞。閱讀12頁的資料,了解胡克發現細胞的故事。讓學生談談對細胞的認識。)

四、課外作業

查找資料:細胞的作用

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教學準備】:每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銹鋼湯匙、蠟燭、火柴、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導入:

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實驗課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1、實驗前的觀察:用豆子和沙子來做混合實驗就要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它們是什么樣的呢?

2、學生根據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盡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

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么?依據是什么?怎么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

4、混合實驗。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么?

5、混合實驗后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怎樣觀察的更清晰?

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么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

7、觀察比較:分離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們預存的實驗前的樣本進行比較,觀察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對于外部形態上出現的細微變化,教師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導本質上的變化比較)

8、小結:類似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后沒有變化,沒有變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如同上節課我們的易拉罐和水結冰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及其特點

二、糖的加熱實驗

1、相對于物理變化的是化學變化。觀察白糖特點,記錄表格中。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在表格中。

3、實驗:a、說明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b、從實驗盒取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c、教師在巡視中指導觀察和記錄以及安全事項。

4、交流:你們都看到和記錄哪些現象?引導明了:白糖在加熱以后得到的物質還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結并引申:像白糖加熱從白色的糖變為黑色的炭一樣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就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及其特點 就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是不是從加熱那刻開始就是產生黑炭的化學變化的過程呢?(引導比較融化時是物理變化,后期才是化學變化)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是什么呢?

6、拓延:我們在對糖加熱的過程還是蠟燭燃燒的過程,蠟燭的燃燒是怎樣的變化呢?

三、總結:

在變化中能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不能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變化不單純屬于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有時像糖加熱和蠟燭燃燒一樣同時出現。做個有心人,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變化究竟屬于哪一種。

六年級科教版科學教案

4【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么?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里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并交流: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

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

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

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里準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并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么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

(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著農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后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第二篇:四年級科學下教案(科教版)2

第一課 電和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1、經歷調查家用電器的活動過程,并且科學文件夾記錄;

2、經歷一次收集并且處理數據的科學研究過程;

3、討論他們想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

4、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教學內容:

1. 電能應用歷史故事 2. 電能作用 3. 安全用電

教學重點與難點::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關于電的知識。 教學準備:

準備一份科學調查記錄表,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電的知識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課前我們做了一個調查記錄,調查了我們自己家里的用電器,這節課我們就來做個統計,交流我們的調查結果。

二、新知講解

1、調查家中的電器。

(1)小組內互相交流調查記錄,同學之間相互說說。

(2)個人統計:生活中常用的用電器有哪些?大的電器有哪些?小的用電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電器有哪些?這些用電器分別是用哪些電的?你統計的數量是多少?

(3)全班交流。

(4)在調查你們發現了哪些問題?

(5)自己還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沒有電的話,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2、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

(1)小組討論,相互說說你在以前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 A、靜電的知識 B、雷電的知識 C、富蘭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嘎嘣一聲脆雷,那如銅錢般的雨點就瓢灑盆潑般地傾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里去,拉緊風箏線。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國,小時候家里很窮,無錢上學,就在哥哥開的印刷廠中當學徒。然而,他憑借他的聰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許多發明,而且是電學的開門鼻祖。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之后,富蘭克林寫了一篇《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的論文,闡述了雷電的本質,還提出了制造避雷針的設想,使建筑物免遭雷擊。然而,當他的論文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宣讀的時候,有人卻報之以輕蔑和嘲諷。但是,科學終究會戰勝愚昧和無知,1756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富蘭克林皇家學會正式會員的稱號。

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一下子風靡一時,傳到英國、法國、德國、傳遍歐洲和美洲。但是傳到英國卻發生一段離奇的故事。 D、關與電的科學家

(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1)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戶外,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家里與學校,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2)我懂得怎樣安全用電?

• 討論:怎樣安全用電。

• 全班交流。

三、總結。

教學反思:

第二課 點亮我的小燈泡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一跟電線、一個電池,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2、學會對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進行觀察和畫出電在小燈泡內的流動路線;

3、學會畫一個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圖;

4、經歷多種簡單電路的連接過程;

5、學會檢查電路裝置,避免短路現象的發生。 教學內容:

1、 簡單電路圖的理解

2、 繪制簡單電路圖

3、 簡單電路故障

教學重點:能讓小燈泡亮起來。

教學難點:畫一個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圖。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一份材料:1根導線、1個電池、1個小燈泡、科學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電的很多知識,今天我們要來研究怎樣點亮小燈泡?

二、新知講解

1、 讓小燈泡發光。

(1)觀察材料。

• 仔細觀察電線、干電池、燈泡,我們有什么發現?

• 說說電線的特點;

• 說說干電池的特點;

• 說說小燈泡的特點。

(2)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

用這些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嗎?

(3)把發光燈泡的連接裝置畫在科學文件夾上。

(4)說出電在小燈泡里的流動路線。

• 猜一猜電在小燈泡里是怎樣流動的,在小組里指著說說電的流動路線。

• 在記錄本上畫出電流在燈泡里的流動路線。

2、 出示四種電路連接圖,讓學生判斷哪個小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 說出判斷的理由。

• 分別試著連一連。

• 在科學文件夾里,分別畫出這四種電路圖。

• 為什么不亮的原因,區別短路與斷路。

3、交流

• 今天我們學會了幾種使小燈泡亮起來的連接方法?

• 有什么新的問題?

三、總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三課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目標:

1、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學會用電池盒、小燈座使小燈泡發亮;

3、學會用簡單的電路圖記錄自己的連接;

4、經歷讓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并且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能使用燈座讓小電燈亮起來。 教學難點: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小燈座、電池盒;

活動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干電池一個、電線4根。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并且電流在小燈泡里怎樣流的。

(1) 請一學生到前面來,用1根導線、1個電池,點亮小燈泡。

(2) 發現問題:一個人操作很難。

(3) 有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來。

(4) 出示電池盒、小燈座。想想他們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過程:

1、學習使用燈座的小電燈。

(1)觀察材料。

• 觀察電池盒的結構特點。

• 觀察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連接電路。

• 在電池盒兩端的彈簧夾上接電線并把電池安裝到電池盒里。

• 把小燈泡連接在小燈座上。

• 用電池盒與小燈座組建一個電路。并且說說電是怎樣流的?

(3)畫簡單的電路圖。

• 能不能更簡單的方法表示電路。

• 把簡單的電路圖畫在科學文件夾上。

2、 點亮更多的燈泡。

• 提供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干電池個一個、電線4根。

• 小組討論:我們能用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開展哪些研究??

• 要讓兩個燈泡亮起來怎么研究?

• 制定一個研究計劃。

• 開展研究活動。

三、小結與反思 板書設計

第四課 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1. 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 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 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2-3個小燈泡、電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燈泡、沒有剝皮的電線、廢電池、形成斷路的電池盒;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

教師準備一張電路檢測器的掛圖??茖W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出示一個不能使燈泡發光的有故障的電路,提出問題:燈泡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內容:

1、什么地方會出故障。

(1)分組試一試本組的燈泡能不能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會亮,但是連接三個燈泡就不亮了;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就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一個燈泡也不會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電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電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記錄分析和猜想。

討論交流:全班有多少種分析和猜想。

2、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檢查法:檢查電路中的連接是否好。

替換法:用另外的燈泡、電池來替換電路中的材料,看看燈泡是否能亮。

(2)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指導學生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檢驗電路檢測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檢測計劃。

(4)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

邊檢查有故障的電路,邊做記錄。

數一數電路中一共有幾個地方出故障了。

(5)討論交流。

A.四人小組合作,把自己小組的檢測辦法告訴大家,邊說邊演示。 B.進行集體的評價。

3、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4、注意安全: 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三、總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五課 導體與絕緣體

教學目標:熟悉一些導體與絕緣體,了解導體與絕緣體的區別。

教學內容:

1、經歷對多種物體進行預測、檢測與記錄等活動過程,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提出問題。

2、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認真細致的探究習慣和安全用電意識。

3、初步學會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 教學重點:檢測區分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教學難點: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體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套材料,包括電路檢測器,科學記錄表及實驗盒、泡沫、螺絲刀、海綿、回形針、鋁箔紙、玻璃杯、鑰匙、一角硬幣、五角硬幣、橡皮筋、調羹、木條、螺帽、信封、石塊、陶瓷片、插頭等18種待檢測物體。

教師:演示用的電路裝置 “電流放大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這個電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們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3、想辦法重新接亮小燈泡,在此過程中發現電線外部包著的塑料不能讓電流通過;電線里面的銅絲可以讓電流通過。

4、如果我們在中間接上別的物體,哪些物體可以讓電流通過?

二、討論研究計劃,進行探究指導

師生共同研討檢測“一元硬幣”的研究計劃。

突出:①在檢測之前先預測;②需檢測兩次;③注意檢測的順序。

(針對學生現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討論的形式落實研究計劃,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

三、開始探究活動,注重思維參與

1、學生探究任務:檢測18種物體和自找7種物體,進行區分,預測這些物體是會不會導電?

2、找出容易導電和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的區別。

3、教師提供背景音樂,巡回指導

(通過檢測25種物體,讓孩子有足夠的經驗認識生活中的導體和絕緣體,在這里教師沒有提供全部的25種物體,留一些“空白”給學生,期望學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體會到身邊處處有科學。)

四、匯報探究結果、發現提出問題

1、匯報交流哪些物體能使電珠發亮,哪些物體不能使電珠發亮,在分類中感知導體和絕緣體。

2、對螺絲刀、插頭等進行判斷,知道“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電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希望有電的地方。

3、交流發現材料的一些規律。

4、提出探究中產生的新問題,相互啟發解決。

(這是一個學生匯報收獲、問題和感受的過程,也是學生交流心得、互相評價的過程。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包括尊重別人的發言,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和交流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新問題。)

五、拓展探究內容,引導用電安全

指導探究人體、水的導電性。

(引導學生認識人體和水是導體的意義有三—一是這兩種物體都是非金屬,避免孩子誤認為導體都是金屬;

二、學生生活中的安全用電常識與這兩種物體關系密切;三是這兩種物體與學生“心理距離“很近,孩子對它們有著較強的探究欲望。

六、課堂小結。

七、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六課 我來做個小開關

教學目標:了解電路的控制,熟悉開關的原理

教學內容:

1、經歷觀察、動手操作和描述手電筒開關特點的活動過程。

2、經歷設計和制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創造能力。

3、經歷一個設計裝置紅綠燈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經歷設計和制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給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教學準備:

小組每人一只手電筒和干電池。每個小組燈泡一枚、小燈座、電池盒、干電池各一個,電線若干、回形針1枚、其他導體、絕緣體若干。每組電路裝置1個、開關1個、紅燈、綠燈和黃燈各1個、干電池2個、電線若干。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我們已經學過怎樣點亮小燈泡了,點亮小燈泡的電路是怎樣的?

二、 探究過程

1、觀察手電筒?

(1) 觀察手電筒的組成材料,討論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導體,有些地方要用絕緣體。

(2) 觀察手電筒的構造,比一比它和小燈泡的電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觀察并操作手電筒的開關,體驗開關是怎樣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

(4) 游戲:用手電筒相互發信號。?

2、給我們的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1) 在一個斷開的電路上,小組討論用什么材料來控制小電燈的亮和滅?

(2) 再利用回形針,將一頭翹起,一頭固定,做一個按壓式開關。

(3) 利用自己準備的材料,討論并設計、制作一個小開關,全班交流。

3、紅燈、綠燈和黃燈

(1) 利用每組準備好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能交叉控制紅綠燈的電路和開關。推測一下,什么時候紅燈亮,什么時候綠燈亮。

(2) 在控制紅綠燈裝置的電路中,再增加一個連接有黃燈的電路,使紅燈變綠燈、綠燈變紅燈的時候,中間亮起一盞黃燈。

4、小組討論制作。

三、交流匯報

1. 在小組活動中發現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一共運用了幾種小開關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紅綠燈是怎樣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紅綠燈有什么區別。

2. 延伸活動,向學生介紹遙控式開關、真空式開關和漏電保護開關。

四、小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七課 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教學目標:掌握基本的電路檢查方法 教學內容:

1、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4接線盒子的過程;

2、學會根據檢測結果,推測盒子里面電線的連接方法;

3、初步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 教學重點:學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 教學難點: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教學準備:

每組:電路檢測器一個、4個連接點的黑箱子一個;

游戲用:四跟導線;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個。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猜一猜,左邊的哪個電線頭與右邊的哪個電線頭是同一根電線?依據是什么?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盒子上面有4個接線頭,里面有電線連接著,不打開盒子蓋能知道哪幾個接線頭是連通的嗎?

(1)計劃

• 說說打算如何去檢驗?怎樣檢驗不對遺漏連接點的檢驗?

• 想想大概需要檢測多少對連接頭?

• 檢測要求: A、組裝檢測器;

B、試試檢測器是不是靈; C、把檢測結果記錄在表中。

(2)推測盒子里的連接方法。

• 運用檢測器檢測。

• 我們能根據檢測記錄,推測4接線頭盒子里的電線是怎樣連接的嗎?請討論一下,把推測結果畫在紙上。

• 交流匯報。請將推測的圖話在黑板上,并說說推測的依據。

• 統計全班一共推測出幾種連接方法。

• 想一想,根據這些推測結果我們能確定盒子里的連接是哪一種嗎?

2、研究的延續。

(1)測試

4個接線頭的盒子我們會測了,那么6個接線頭的呢,需要檢測接線頭幾對?請把接線頭的對數和順序寫在白紙上。

(2)推測

如果知道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怎么連通的,會推測盒子里的電線是怎么連接的嗎?試試。

3、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1)小組討論。

(2)合作完成電路游戲板。

三、小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八課 我們選擇了什么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經歷用兩節電池、1個小燈泡采取兩種不同連接方法的活動過程;

2、經歷1節電池、2個小燈泡采取兩種不同連接方法的活動過程;

3、經歷給模型房間設計電路,并能在科學文件夾中畫出電路的過程;

4、經歷給模型房間親自安裝電燈,并讓其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了解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教學難點:能設計一個房間的電路。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兩節電池、兩個燈泡、若干電線。

每組已設計好的紙盒房間,最好是兩個房間。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小開關各2個,長電線4根、短電線6根、膠帶紙1卷、小剪刀1把、白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知道有關電的很多知識,會動手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了。今天這節課,我們還要研究有關電路的問題。

二、探究過程

1、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1)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節電池、2個電池盒、1個小燈泡、幾根電線連接起來,讓燈泡亮起來,看看能有幾種方法連接。

在這兩種連接方法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2)燈泡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節電池、2個小燈座、2個小燈泡、幾根電線,讓燈泡亮起來,能有幾種連接方法?

• 在這兩種連接方法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 在串聯、并聯電路中,比劃出電流的流動路線。

2、分組討論,總結。

三、小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三篇:科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已用)

2010至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

教 案

教師:萬先祥

年級:三年級 科目:科

學前開導課

【教學目標】

1、通過生生交談和師生對話,通過填寫調查表格,展示與教材相關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和學習背景,為確立今后的學習目標打下伏筆。

2、討論適合本班科學學習的學習模式,用較科學的方法分好學習小組,提出一些感興趣的科學過程評價方法,討論形成常規的科學學習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學期的學習任務和內容,了解課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學輔助學習內容。

【教學準備】調查表格。

【教學過程】

1、自由談話,了解科學學習背景:

師: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關科學的事情?請共享。

師:把經歷過的科學發現過程或科學疑問記錄下來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書等科學資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課余閱讀交流。

2、討論交流,形成科學學習制度:

生:確定新的4人小組學習單位,小組長每月輪換。

推選2位科學課代表,明確相關責任和權利。

討論每月科學之家欄目的操作方法(從優秀作業展覽、資料匯萃、創新方法選編等方面分工合作。)

3、閱讀反思,了解科學學習內容:

師: 組織學生看封面,了解圖中意思。閱讀目錄,本年級科學有哪些內容呢,讓我們也來了解一下。有哪些內容需要課外補充完成,請做好記錄。

生:完成調查表內容:針對三上冊教學內容已經有的初始概念呈現及問題提出。

小結: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有待于通過課堂內外的科學學習來逐一解決,當學期結束后,回過頭來再來看一看這份調查表,希望我們從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第一單元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1、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2、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3、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匯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第二課時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的樹。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1、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2、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現?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第二課時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1、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2、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3、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的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第二課時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叉框內。(這是教學重點)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的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的共同點有根莖葉,有的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的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的具體結構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圖的作用是梳理學生的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的概念,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的特征,從而指向本單元的核心概念。對概念內涵的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

第四課 觀察水生植物

【教學目標】

1、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的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2、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3、養研究水生植物的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的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的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的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第二課時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征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的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的陸生植物的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第五課 植物的葉

【教學目標】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

3、發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統計收集到的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么收集樹葉的。是呀,樹木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F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現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第二課時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哪里?是呀,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的生長階段的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等)能從幾張葉的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的生長過程嗎?

3、總結:葉也是有生命的,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的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的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的葉同樣也有生長和衰老的完整過程。

第六課 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學目標】

1、植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2、能用測量的方法比較葉的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的變化。

3、能夠關注周圍植物的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的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的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的圖片,帶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怎樣觀察植物的變化

我們知道,春暖花開的季節,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芽、長大、開花結果。秋天里,從開學到現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里的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可結合第2課的課外作業及學生的精彩發現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討論:我們可以觀察植物的哪些變化?我們怎樣觀察?

首先得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我們得在樹干的同一高度連續測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級孩子尚未接觸過平均值的數學解法);過一個階段再同樣測量進行記錄。能不能看出樹干的變化呢?

數數每天有多少落葉。菊花的花苞長得怎么樣了?

狗尾草會枯死嗎?樟樹的果實又是怎樣變化的呢?

二、觀察葉的生長變化

可以測量一條樹枝上的最大葉子、最小葉子和中間大小的葉子的長度或寬度,并做好記錄,看一個階段后它們分別有什么變化?還可以觀察樹葉的其他變化。

從一棵樹的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從一片樹葉的顏色變化過程中,我們又知道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三、實地觀察記錄植物的莖、葉

1、活動:根據討論的結果,我們分小組按計劃到校園內進行觀察,記錄下第一手資料。(活動時間約15分鐘)

2、交流:匯報我們的觀察數據,思考這些數據能說明什么問題?

落葉的數量說明什么問題?一條樹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樹葉,說明什么問題?如果以后測量得到的數據變化很大,說明什么?如果變化不大,又怎樣理解?

四、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

我們還可以同時觀察田野、路邊和家里的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

就這樣一直觀察你所選擇的那棵樹或草,觀察它們在秋冬季的變化,一個月觀察一次,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中,你能做到嗎?

第七課 植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1、植物按生存的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的認識。

3、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的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的“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的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的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的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的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的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幾課的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植物的共同特點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的結構特征等。(這樣的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的發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

第二單元

動物

第一課

尋訪小動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理解小動物

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第二課時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的分工。

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學生分組尋訪。

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課

蝸牛

(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第二課時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第三課 蝸牛

(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第四課

蚯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過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第二課時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節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

第五課

螞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過程與方法

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教學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找螞蟻

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室外觀察螞蟻

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課時

三、室內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四、交流發現

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第六課

金魚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了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第二課時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學生觀察并記錄。

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第七課

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學生無證據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學生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小組討論四種小動物的共同特點,把結果記在課本上。 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記在黑板上。 教師或學生舉例某種動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點,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具備上面四種動物的某個共同特點就刪去,這樣找出動物的共同特點。 關注:學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

設計意圖:了解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教師講解到校園觀察學校動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項。 學生分組到校園靜靜的觀察校園的植物和動物。 回教室匯報。

關注:是否能做到安靜的觀察、不打擾校園的動植物。 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生物的多樣性。

第二課時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全班集體用維恩圖比較動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在動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寫上“生物”兩個字,并告訴學生,動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關注:學生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教師指著動物、植物的共同點問:“人有這些特點嗎?”

歸納小結: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生長繁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關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設計意圖:對生命的特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第2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增強材料循環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比較硬度

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并盡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⑸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第二課時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么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開展實驗)

易傳熱

將大小相同的木條、塑料和金屬條同時放入熱水中,過一段時間,用手摸一摸哪一種材料最熱?

2.能導電

教師演示,將木條、塑料、金屬條分別接入電路檢測器,觀察電燈泡是否發亮?

3.延展性

試著用榔頭輕輕敲打銅絲,觀察銅絲發生了什么變化?

4.有金屬

用砂紙磨擦鐵釘、磨擦部位發生了什么變化?

三、飲料罐的故事

組織學生閱讀第50頁,了解一個飲料罐的生產過程

討論

①鋁片之所可以做成飲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屬的什么性質?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過程中,要消耗哪些資源,會產生哪些問題?

③我們怎樣合理使用消費金屬材料?

第3課

比較柔韌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和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塑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后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銹鋼)

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現:比較的材料由于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第二課時

三、認識塑料

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第4課

它們吸水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現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課

小游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材料,并簡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置舉例:做一個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課,讓我們來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誰更容易吸水

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學生小組設計實驗,只要求簡單設想)

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

②.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④.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斓男〗M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

可預期的發現:

①.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②.紙和木頭都能把水吸到內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間有空隙。

第二課時

三、紙的觀察

提供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導語: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

2、我們可能用什么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鏡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

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給予肯定,要注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

我們在鉛畫紙和餐巾紙里都發現了纖維,紙的纖維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可以把紙放入水中,輕輕攪拌一下,進行觀察。(學生觀察懸浮在水中的紙纖維)

四、介紹造紙術

導語: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學們了解過沒有,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想想跟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關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像。

說說古人造紙與我們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纖維)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有沒有興趣用短纖維來造一張紙呢?出示造紙方法。

出示浸泡好的廢報紙。學生動手造一張紙. 觀察:我們造的紙是怎么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由纖維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紙纖維疊加的方式等。

我們能造一張厚薄均勻一些的紙嗎?紙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課堂小結:

通過對紙的研究,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么有關了嗎?

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第五課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并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課

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這節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有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小組內猜一猜,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填寫實驗記錄單(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進行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

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浮的。

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全班匯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第二課時

三、認識木頭

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制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

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

介紹一棵樹成材的過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說一說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課堂小結

回憶本單元的收獲。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了解了金屬、塑料、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并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第六課

磚和陶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磚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會經歷變化,改變材料的性能。 過程與方法:

將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新的環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點】

運用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自主探究磚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的變化及磚和陶瓷的區別。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

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課

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要運用前幾節課掌握的探究方法來研究兩種人工材料。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對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二、磚和陶瓷

出示建筑工人砌墻的圖片、各種陶瓷制品的圖片。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磚和陶瓷?

三、研究磚和陶瓷的性質

導語:我們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磚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樣的特性呢?讓我們展開對磚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同學們想研究磚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樣進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簡單回憶對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檢測方法和所需實驗器材)

分發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分小組進行自主探究,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注意:教師要充分觀察學生的探究情況,對學生本單元的學習情況作出初步評價。

4.匯報交流?,F在我們能比較詳細地描述一下磚和陶瓷了嗎?提倡先填一填氣泡圖,整理自己的觀察實驗所得,再來進行描述。

第二課時

四、黏土的變化

我們知道磚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們又是怎么來的呢?課件展示磚和陶瓷的制作過程。

了解了磚和陶瓷的制作過程,同學們有什么想法和疑問?(①黏土是松軟的,燒過后就變得很堅硬,它的變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燒制而成,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樣?)

分發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進行觀察比較。

匯報小結:燒制磚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燒制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就導致了磚和陶瓷有了許多不同的特性。

五、課堂小結

磚和陶瓷是人類了不起的發明,但是磚和陶瓷的生產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我們還知道哪些材料?關注我們身邊的材料,課后做個小調查。

第七課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

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征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行描述和分類。

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系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自制復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料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小組合作,根據各種物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匯報交流并進行小結:

①不同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這也是根據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出示表格。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小組填寫表格(在水中沉還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匯報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的橫向比較。

材料與環境

我們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頭、黏土、棉花、皮革等,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根據它們各自的特性制成相應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磚、陶瓷和橡膠等,人們把自然界里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它們具備了我們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來使用。說一說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卻不能,課前同學們搜集了關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

小結: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又可以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應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進一步了解材料,拓寬視野。

閱讀資料庫:“材料的發展歷史”及“復合材料”。

展示自制復合紙,建議學生課后進行復合紙與普通紙的對比研究。

這一單元結束了,我們對材料的研究卻還沒有結束,建議大家課后對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材料的問題展開探索,我們一定能有更多的發現!

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

第一課 水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分類用圖紙。

給每個學生準備:1瓶醋(500 ml,分發給小組)、1瓶牛奶(500 ml,分發給小組)、網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分類用圖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我們知道的水

師:關于水,我們了解哪些?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將自己知道的關于水的內容進行簡單記錄。 匯報交流,師有目的地進行板書,幫助學生概括、梳理。

師生交流總結,把關于水的知識歸結為幾個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態、水的作用、水與生物的關系、水的基本特點等。

播放一小段關于水的影像資料,進行拓展,同時滲透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水在哪個袋中

師:在這幾個袋子中分別裝有石頭、木塊、樹葉、水、醋、牛奶、空氣這些物質。(出示幾個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開袋子的前提下,你們有什么辦法猜測里面裝的是什么,水又裝在哪個袋中嗎?并思考這么猜測的根據是什么。

生實踐,師巡回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觀進行感知,并了解學生的想法。 交流討論:你們猜測的結果如何?你們猜測的依據是什么? 這些物質中,比較難辨別的是哪些,為什么?

討論交流:把這些較難辨別的袋子單獨取出,如果可以打開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能準確地找到水嗎?打算怎么做?為什么? 生實踐

師:對于袋中所裝的物質,我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測,請大家把袋子都打開,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引導學生將袋中所裝的物質進行分類,交流匯報自己的理由。

根據學生交流匯報的情況,告訴學生固體、液體和氣體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同時讓生生進行交流,人們這樣進行分類的理由是什么。并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見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還有哪些。

第二課 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不同感官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圖表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并進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

【教學重點】觀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具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難點】運用不同感觀比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圖表的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并進行分析和交流。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2個塑料杯、1片玻璃、1張蠟光紙、1支筷子、2個試管、2根長木條(可以是長一些的牙簽)1個玻璃杯、1個塑料瓶(礦泉水瓶)、1個水槽。 給每個學生準備: 記錄紙兩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觀察水和食用油 導入:水是一種液體,你們知道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液體?

這些液體是否都一樣呢?今天我們以水和食用油為例,進行研究。

學生觀察:提供給每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把觀察到的結果填寫在維恩圖中。(提示:在科學觀察中,一般不用嘗的方法) 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師板書展示。

二、滴液比較

師:水和食用油除了我們剛才所觀察到的不同之外,還有不同之處嗎?比如,我們分別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蠟紙、玻璃片和報紙上,它們的狀態一樣嗎?

生猜測,并討論:在實驗中需要注意什么?(師適當提示:每一次將液滴滴在不同的物體上時,為了實驗的可靠,需同時多滴幾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簡單演示;要注意觀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體上后形成的形狀是否一樣)

生實踐,將觀察到的液滴狀態畫下來,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體上。 展示學生的記錄,并交流討論。

第二課時

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師: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種物質更重?我們有什么辦法比較? 生交流方法,并討論、判斷方法的可行性。

提供材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法進行實踐,判斷水重還是食用油重。(這一實驗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為演示實驗)

交流實驗結果,并嘗試根據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請學生將觀察所得的結果補充到維恩圖中,師補充到板書中。

四、借助多種容器,進一步觀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點 師演示,將水和食用油分別倒入一些形狀不同的容器中,請學生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的特點。 生交流、小結。將兩者的相同點補充到維恩圖中

五、總結提升

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處,又有哪些相同之處?

重點討論它們的相同之處其他液體也具有嗎?這些相同點,固體具有嗎?

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對于水是怎樣的一種液體,你們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第三課 誰流得更快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進行預測并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助于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小組內分工合作對開展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點】簡單設計對比實驗,描述并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精、1塊玻璃、3個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張實驗記錄表。

給每個學生的材料:一張維恩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設計流動比賽

回顧上節課學習的主要科學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節課的維恩圖) 水會流動,油會流動,它們流動的快慢一樣嗎? 其他液體也會流動。比如洗潔精,這也是一種液體。(師出示三種液體)這三種液體流動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你們推測,誰會流得更快一些? 有什么辦法證明?

師引導:如果要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最好進行一場公平的液體流動的比賽。

設計“流動比賽”的方案,小組內成員交流:怎樣做才能保證流動比賽是公平的?哪個方法最好,為什么?討論后確定一個比賽方法。

全班交流比賽方法,圍繞“保證比賽的公平、可行”進行討論,鼓勵生生質疑,完善比賽規則。

二、實驗、思考

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選擇確定的方案進行流動比賽,并記錄。(師要提示學生重復做幾次實驗)

全班交流,匯報,包括:一共進行了幾次實驗,實驗的結果如何,每次實驗的結果都相同嗎,大概是什么原因導致實驗結果不一致等。 思考:液體的流動快慢跟什么有關?

第二課時

三、液體、固體比較

師讓學生關注以板書的水和食用油的維恩圖記錄,明確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點,并思考洗潔精是否同樣具有這些特點。

小結:三種液體的相同點,固體具有嗎?固體和它們相比,有哪些不同?師生討論交流,完成固體和液體比較的維恩圖記錄。 討論交流,對于“水是怎樣一種液體”,我們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第四課 比較水的多少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標準單位的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能較規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比較哪個瓶子水最多

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請學生猜測,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并說明為什么這么想。(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于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交流討論,比較不同的方法,選擇操作最簡單的方法進行實踐操作。 生實踐操作后匯報結果。(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比較水多多少

師:現在我們已知2號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嗎?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

學生討論測量方法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說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么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么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么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么辦?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自制刻度線測量

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么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生實踐:自制的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交流測量結果,發現并討論問題:

測量的結果相同嗎?

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 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第二課時

三、認識并使用量筒

師介紹量筒,并提示“測量要求”,問: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們自制的刻度比較,有哪些區別? 為什么量筒要平放?

為什么視線要與液面保持水平?

請學生用量筒測量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量筒,或上課時間不夠,可采用教師演示方式進行)

師:你們知道這樣一瓶礦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嗎?(出示食物或照片)這個數值就表示了一瓶礦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體積了。 師: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五課 我們周圍的空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過程與方法:

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們的存在;用多種方式對物質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證據)來加以證明。

【教學重點】了解空氣確實存在,知道空氣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用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比水輕,也會流動。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2個透明塑料袋、2個玻璃杯、1個水槽、1根香、1個打火機、1個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潔精或肥皂水。 給每個學生準備:氣泡圖記錄紙一張、維恩圖記錄紙一張、實驗記錄紙兩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我們知道的空氣

師:還記得我們上次“猜測水在哪個袋里”的活動中,是怎么知道空氣在哪的?

關于空氣,我們還知道什么?請把自己知道的內容填寫到氣泡圖中。

交流,師幫助整理,形成班級的大氣泡圖。并讓學生思考,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需要進一步證實的? 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真的存在嗎?

我們都說袋子中有空氣,怎樣才能證明袋中確實裝有空氣?

師:這里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或許能幫助大家證明空氣確實存在。請大家分組討論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請注意記錄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及實驗的結果。

匯報交流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及結果,說明是什么事實證明袋中空氣確實存在。(滲透“有些東西我們看不見,但并不是不存在”這一科學觀念)

第二課時

三、比較空氣和水

師:既然空氣確實存在,那么空氣和水相比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關于水的維恩圖,請學生回顧所知道的關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據這些特征對水和空氣進行有聯系的比較,擴大認識視角)

四、有什么辦法證明水和空氣的不同?比如:空氣和水,誰輕誰重?水會流動,空氣會流動嗎?

討論證實的方法,重點對“空氣會流動嗎?”進行展開。

比較空氣和水的相同和不同點,并把比較的結果記錄到維恩圖中,全班進行交流。

第六課 空氣占據空間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1個玻璃瓶、1個玻璃杯、2個注射器、4根吸管、紙巾2張、1塊橡皮泥。 給每個學生準備:記錄紙一張、維恩圖一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空氣占據空間

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師操作演示,并引導學生思考:瓶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氣,能讓水上升嗎?

出示材料,用這些材料能否讓裝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來?(保證不傾斜瓶子) 聯想平時喝盒裝飲料時,有什么經驗?這些材料該如何使用?

知道學生分組實驗,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沒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嗎?是什么原因讓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氣,水還能上升嗎?如果想讓瓶中的水不斷上升,你們的辦法是什么?

二、分組實驗完成后,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生的現象。 杯中的紙會濕嗎?

師演示,將紙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請學生預測: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紙巾會不會被水浸濕,為什么?

請各小組實驗,請學生思考實驗中要注意:杯子要豎直倒扣入水中,紙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來。

生實驗,記錄實驗時的現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實驗情況: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濕,水為什么不能進入杯子里面。 思考討論:這兩個實驗都說明了什么?你們對空氣的性質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第二課時

三、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

出示注射器,請學生分別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氣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樣大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實驗

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氣,在活塞下壓或上拉時,有何不同。并請學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氣在活塞向下壓和向上拉時,可能會有什么變化,并嘗試結合圖來進行解釋。

四、生交流自己的畫和自己的想法。

介紹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運用,如皮球、噴水瓶、氣槍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壓縮后的空氣的特性)

把這節課所了解的關于水和空氣的知識在維恩圖中進行補充。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七課 空氣有重量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過程與方法:

在稱量的過程中,了解一些因素會影響稱量結果,產生誤差,學習準確稱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知道并能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有重量,但很輕;通過對石頭、水、空氣的三者比較,初步建立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體系。

【教學難點】設計多種方法,重復驗證空氣有重量,但很輕。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1根長細木條(或竹條)、3根細線、1塊橡皮泥、1個氣球、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演示實驗材料: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給每個學生準備:石頭、水、空氣的比較表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空氣有重量嗎

師:水有重量,石頭有重量,空氣有重量嗎?有什么辦法證明?

生討論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來證實空氣是否有重量。并討論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指導學生自制小天平。(建議:天平上的圖釘教師可在課前幫學生固定好。) 小天平調平。(先將氣球掛上,另一端掛上重物,想辦法使小天平平衡)

給氣球充氣,觀察并記錄小天平的變化。(分組實驗) 全班交流小天平的變化情況,思考:所有小組的實驗結果都一致嗎?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實驗結果不同?有什么辦法改進實驗,使效果更明顯,結果更精確?

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討論交流改進小天平測量的方法

方法1:同時將兩個充足氣的氣球掛在小天平的兩端,并調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將其中一個氣球的氣放掉,觀察小天平的變化

方法2:同時將兩個充足氣的氣球掛在小天平的兩端,并調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掛上一個或幾個充足氣的氣球,觀察小天平的變化 生選擇方法進行實踐,并討論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第二課時

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師:為了讓我們的實驗結果更精確,更有說服力,我們可以利用實驗室的天平稱來進行研究。 師演示:將一只充滿氣但未充足氣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盤上,稱出重量(讓學生來看),然后用氣筒給皮球充足氣,(需提醒學生注意充足氣后,皮球的大小是否發生變化,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師演示測量充足氣的皮球的重量,請學生幫助觀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說明了什么?

請學生觀察對比,托盤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區別。(托盤天平不僅可以測出空氣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較準確地測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單元小結

請學生將之前記錄的維恩圖等記錄表取出,再發給學生一張新的石頭、水、空氣對比表。請學生根據前面的實驗情況和記錄表完成對比表。

根據對比表分析:這三種物質,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出示更多物質的圖片,把這些物質分為液體、氣體、固體三類,說明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出示之前填寫的關于水和空氣的氣泡圖,請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可以補充,原有內容中哪些是不正確的,需要改正。

第四篇:科教版六年級科學抵抗彎曲教案

抵抗彎曲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房屋、橋梁結構中有“柱子”和“橫梁”,橫梁比柱子更容易彎曲。

2、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一、認識橫梁和柱子:

呈現一個用A4紙做成的凳子(凳子用紙棒,登面用一張紙), 師:這是什么?

生1:凳子 生2:用紙做的凳子

師:誰能給大家說說,它由哪幾部分構成呢? 生:凳子面和凳子腿(最多找三位同學回答)

師: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類似的結構,們把這些平放的材料稱為橫梁,直立的材料稱為柱子(板書:柱子 橫梁) 觀看PPT,你能說出這些建筑物共的共同特點嗎? 生:都有橫梁和柱子。

師:老師的手里有一包墊圈,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判斷,這個紙板凳的上面能支撐起一包墊圈的重量嗎?

生:能。(或不能)

師:實驗出真知,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一個一個地放墊圈,

經過實驗,無法支撐一包墊圈重量。 師:誰來描述一下板凳怎么樣了? 生:被壓扁了、被壓壞了、被壓垮了。

師:也就是說橫梁被壓彎了,彎曲了。(板書橫梁 柱子 彎曲)那么回憶剛才板凳被壓彎的情況,說一說是哪一部分先垮掉的呢?

生:上面的紙板。(師翻譯成:橫梁)

師:相比于紙凳子的面,凳子的四條腿容易被壓垮嗎? 生:不容易。

1 大家再來看這兩張圖片:

師:從這些建筑物的斷裂情況來看,你發現了什么? 生:柱子好好的,都是橫梁斷裂。

師:所以說,橫梁要比柱子更容易彎曲和斷裂。

(板書:橫梁 比 柱子 更容易 彎曲 和斷裂)

師:如果你是工程師,想要對這個紙凳子加固,你會先加固那一部分呢? 生:橫梁

師:因為凳子是紙做的,我們就把它叫做“紙梁”吧。

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幫助紙梁一抗彎曲。(板書:抵抗彎曲(大標題))

2

二、橫梁抵抗彎曲能力的研究

(一)猜測

師:哪些因素會影響紙梁的抗彎曲能力呢? 生:材料、寬度、厚度、跨度(長度)„„

(不用板書,只讓學生說„„)

師:看來影響紙梁的抗彎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由于時間的關系,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紙梁的寬度和厚度對紙梁抗彎曲能力影響。 (板書:寬度、厚度)

(二)實驗設計 實驗1. 師:既然我們認為寬度會影響紙梁的抗彎曲能力,那么你們打算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你們的想法呢?小組討論一分鐘。 師:停!時間到,都商量好了嗎?

師:哪個小組先來匯報,你們是如何設計實驗的?其它小組仔細聽,看哪個小組聽的最認真。來,你們組先說吧。

生:用不同寬度的紙梁,先把紙梁架起來,再往上放重物,看一看它能承受多重的重量。 師:這個實驗中,你需要用到什么呢? 生:紙梁、橋墩、重物。

師:我們用紙片當做紙梁、書本當做橋墩,墊圈當做重物,可以嗎? 生:可以。

師: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需要改變的條件是什么? 生:紙梁的寬度。

師:那我們就用一倍寬、兩倍寬、三倍寬的紙梁,可以嗎? 生:可以。

師:那不變的條件是什么?我來回更換紙張的厚度可以嗎? 生:不可以,不變的條件有:跨度、厚度。

師:剛才有同學提到了,跨度要相同,那么,我們統一將橋墩的寬度定為7厘米,可以嗎?

3 生:可以。

師:也就是說,除了改變紙梁的厚度,其他條件都保持不變,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我們在實驗的時候,有哪些細節是我們要注意的呢?

生:放墊圈的時候要輕拿輕放、要填寫實驗記錄單放墊圈的時候,要放在中間。 師:看來大家都是愛思考的孩子,為了讓大家的實驗操作更加準確,老師有一些建議需要給大家提示一下。請看大屏幕,有哪些同學能給大家讀一讀呢?你吧。 生:讀注意事項。

師:大家準備好了嗎?請開始你們的實驗吧,請將實驗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上。

(三)動手探究

(四)匯報分析

師:時間到,通過實驗,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紙梁越寬,放的墊片越多。

師:其它小組呢?(最少找三組)是不是也和它們的數據相似? 生:是的。

師:那我們可以說:寬度增加,橫梁抵抗彎曲的能力就增加。(板書: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強 ) 實驗2.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紙梁的抗彎曲能力與它寬度有關,那么厚度與它的抗彎曲能力有關系嗎?你們又打算怎樣設計實驗呢? 生:用不同厚度的紙張進行實驗。

師:你們要改變的條件是什么?不變的條件又是什么? 生:改變厚度,其他都不變。

師:剛才的實驗要求大家還記得嗎?現在每個小組的組長上來領取不同厚度的紙張,開始實驗,并填寫好你們的實驗記錄單。 生開始實驗

師:時間到,通過實驗,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呢? 生:厚度越厚,放的墊圈越多。

師:也就是說,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就增加,對嗎?(板書:厚度增加 抗彎曲能

4 力增強) 比較結果:

師:同學們,你們手中現在有兩張記錄單,對嗎? 生:是的。

師:比較兩次的實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嗎? 生:寬度和厚度都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

師:還有什么規律?要想提高紙梁的抗彎曲能力,哪種方法效果更加顯著? 生:增加厚度。

師:那我們可以說,厚度增加,紙梁的抗彎曲能力大大提高。

結束:

師:我們再回到剛才的問題,如果你是工程師,想要加固橋梁,你會怎么做呢?說明的的理由。

生:增加厚度,效果顯著。

師:確實,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橋梁的抗彎曲能力,但同時,是不是也會增加材料的消耗呢? 生:會

師:那你們有沒有辦法,在不增加厚度,或寬度的情況下,提高橋梁的抗彎曲能力呢?回去想一想,我們下節課再做研究。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了。下課。

第五篇:科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教案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晝夜交替現象

教學目的:

1、對晝夜交替現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釋。

2、和小組同學合作設計模擬實驗,研究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

3、和小組同學分工協作,做好模擬實驗。

4、在實驗過程中實事求是,嚴謹認真。

5、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解釋。 教學重點:設計模擬實驗驗證假設。

教學難點:解釋地球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的原理。

教學準備:小皮球(乒乓球)、手電筒(蠟燭)、白紙、水彩筆、小組記錄

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每天早上,太陽從東邊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陽又從西邊落下„„

就這樣,白晝和黑夜交替出現。

2、思考:地球上為什么會有晝夜?晝夜為什么交替出現?關于晝夜,你知

道哪些?還有什么問題?

二、提出問題:

1、交流:地球上為什么會有晝夜現象?晝夜現象為什么交替出現?

2、解釋:哪些情況可能出現晝夜交替?

①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②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③地球圍著

太陽轉,同時自轉;④地球自轉。

3、討論:哪一種解釋是正確的?我們怎樣知道哪種解釋是正確的呢?

三、實驗探究:

1、 演示實驗:

(1)如果讓乒乓球當作地球,手電筒當作太陽,被“太陽”照亮的一面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貼(或畫)一個小紙人,怎樣才能讓小人在同一地點(例如貼小紙人的地方)出現晝夜交替現象?用實驗的方法檢驗每一種假設。

2、學生分組實驗。

(1)對以上四種假設進行模擬實驗驗證,看這四種假設能不能解釋晝夜交

替現象,并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2)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模擬實驗。

3、交流匯報。 分小組匯報研究結果。

4、討論:

這些解釋你贊同哪一種觀點?為什么?

四、小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很多情況都會使地球上發生晝夜交替的現象,晝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同學們也可以查閱一下相關的資料,看看科學家是怎樣研究得出結論的?把你們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現象

①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 ②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 ③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

④地球自轉 教學后記: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教學目的:

1、知道“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觀點及其內容。

2、認識到對同一種現象可能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茖W的觀點是建立在證據

的基礎上。

3、對收集到的資料能進行批判和借鑒。

4、通過認識科學家對晝夜現象的解釋,修正自己對晝夜現象的認識。

教學重點: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觀點。

教學難點:認識科學觀點和證據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有關“地心說”和“日心說”的圖片、課件及文本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教科書上提出的四種假設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對晝夜交替的現象,人類經歷了怎樣的認識過程呢?

2、閱讀教科書,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觀點。

二、認識“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觀點及其證據: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他怎樣解釋他的觀點?你怎樣看待他的觀點及其解釋?他的觀點能解釋晝夜現象的成因嗎?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他怎樣解釋他的觀點?你怎樣看待他的觀點及其解釋?他的觀點能解釋晝夜現象的成因嗎?

3、討論交流:“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觀點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日心說”是怎樣反駁“地心說”的?“日心說”的證據充分嗎?

4、思考:如果按照這兩種觀點來做模擬實驗,都能發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嗎?

三、修正自己的觀點:

1、小組交流:根據以上的資料,我們對晝夜現象的解釋有什么變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種解釋?保留哪一種解釋?為什么?

板書設計: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地心說

日心說

教學后記:

3、證明地球在自轉

教學目的:

1、知道擺具有擺動方向保持不變的特點。

2、制作一個簡易的“傅科”擺,知道“傅科”擺擺動后,與地面的刻度盤

會發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證據來解釋晝夜交替出現的原因。

4、認識到地球自轉雖然不能直接觀察到,但是能通過實驗證實。

教學重點:擺的特點。 教學難點:傅科擺的原理。

教學準備:單擺一個,支架一個,圓盤一個,有關“傅科擺”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認識擺的特點:

1、談話: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但是人們對他的觀點表示懷疑,因為沒有人能看見地球在自轉?,F在,我們能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看見地球的自轉,但是古代人們是怎樣通過實驗證明地球在自轉的呢?

2、演示:(出示一個單擺)擺的方向能保持不變,我們今天也來做一個類

似的實驗。

(1)用鐵架臺做支架,掛上一個擺。

(2)將鐵架臺放到一個圓盤上,先讓擺擺動起來,然后慢慢轉動圓盤,看

擺的方向改變了嗎?

3、學生分組實驗。

4、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擺具有擺動的 方向保持不變的特點。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豎立一個巨大的擺,當地球這個圓盤轉動后(自轉),

會出現什么現象?(擺的方向偏移)

反過來,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擺,而且擺動的方向發生了偏移,又說明了什

么?(地球自轉)

二、認識“傅科擺”:

1、閱讀教科書,認識傅科擺。

2、討論:傅科擺有什么特別之處?傅科擺擺動后發生可什么現象?它為什

么能證明地球在自轉?

三、交流:

1、全班交流關于地球自轉的資料。

2、閱讀課文P92頁資料庫中《地球自轉會產生哪些突出現象?》

3、補充由于地球自轉發生的河流偏移等現象。

四、解釋:

對前面關于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我們保留哪些?排除哪些?為什么?

板書設計 證明地球在自轉 傅科擺——地球自轉

教學后記:

4、誰先迎來黎明

教學目的:

1、知道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東運動的,自轉的方向和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不同地區的時差

是由于經度不同決定的。

4、體驗領會相對運動,并能用相對運動的觀點來解釋天體的運動。

5、體會到物體的運動要從多個角度來認識。

教學重點:認識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

教學難點:理解相對運動。

教學準備:兩張小卡片,水彩筆,大地球儀;世界時區圖,轉椅。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由于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地球是怎樣自轉的呢?

2、思考:我國的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迎來黎明?

二、模擬實驗:

1、確定北京和烏魯木齊的位置關系:北京在東,烏魯木齊在西。

2、請一組同學面向外拉成一個圓圈,代表地球;請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北京”和“烏魯木齊”,再請一位同學當“太陽”;先按照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轉圈,看誰先看見太陽;然后再自東向西(順時針)方向轉動,看誰先看見太

陽。

3、小結:如果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北京先看見太陽;如果地球是自東向

西自轉,烏魯木齊先看見太陽。

三、認識相對運動:

1、思考:地球的自轉方向到底是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

2、回憶:汽車向前運動時,車窗外的景物怎樣運動?車窗內的景物呢?汽車后退時,車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樣運動的車窗內呢?

3、體驗:坐在轉椅上,讓轉椅逆時針運動時,周圍的景物怎樣運動?轉椅順時針運動時,周圍的景物又是怎樣運動?

3、聯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個大轉椅,我們會看見太陽等天體東升西落,

那么轉椅是怎樣轉的?

4、閱讀教科書P80頁。

5、解釋:北京和烏魯木齊誰最先迎來黎明?(北京)

四、認識時區及時差:

1、問題:北京比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北京比烏魯木齊早幾個小時看見太

陽呢?

2、出示世界時區圖,找出北京和烏魯木齊所在的時區。

3、閱讀P81頁資料,小組討論:北京、巴黎和紐約誰先迎來黎明?相差多

少小時?

五、總結地球運動的特點: 自轉證據:太陽、月亮東升西落;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自轉周期:24小時。

六、課外作業:觀察北極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板書設計: 誰先迎來黎明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

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教學后記:

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教學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運動,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因

為地球自轉的結果。

2、能根據已知“北極星相對不動”等事實證據,推測地球繞地軸自轉,而

且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3、做模擬實驗研究北極星。

4、主動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5、體會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證據,有助于更好地解釋現象。 教學重點: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教學難點:北極星看上去“不動”的原因。

教學準備:硬紙片兩張,水彩筆,地球儀,轉椅,四季星座運行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談話:人們在夜間觀星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北極星不動,而其

他的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

二、探究北極星為什么“相對不動”:

1、看圖:(P82頁兩副圖)這兩副圖有什么相同之處? (1)星星都在怎樣運動?是否都有一個“圓心”?

(2)“圓心”是否在天頂位置?是不是與天頂有一定的傾斜角度?

2、討論:照片中為什么北極星保持“不動”?

(1)小組交流

(2)模擬實驗一:在一個紙板上畫出北極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轉動紙板,觀察北極星是否不動,其他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再用一個紙板當作地平線,然后旋轉紙板,觀察,哪些星星能被觀察到,哪些不能被觀察到,從這現

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擬實驗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所以我們在夜間能看見星星東升西落,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怎樣能在自轉的地球上看到北極星“不

動”呢?

用一個轉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墻上貼一顆星星當作北極星,請一位同學坐在轉椅上,當眼睛盯著北極星看時,北極星好像是不動的,如果視點落在哪一顆星星上,周圍的星星就會圍繞哪一顆星星運動。

(4)觀察陀螺運動,想象:陀螺轉動時,圍繞著一個假想的軸。能想象地

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5)模擬實驗三:在一個球上貼幾個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讓球自轉的同時,想辦法讓小人能看見教室一面墻上的“北極星”不動。 (6)閱讀P83頁的資料,研討一年中北極星“不動”的原因。

三、拓展:

1、觀察地球儀,思考:地球儀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鐵軸要做成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轉還有什么特點?填寫P83頁的表格。

板書設計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

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教學后記

6、地球在公轉嗎

教學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公轉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

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3、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做地球公轉的模擬實驗,并認真觀察,收集證據,進

行記錄。

4、體會到科學家獲得證據的過程中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為科學家提供更為有力的證據。

教學重點: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周期為一年。

教學難點: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教學準備:記錄表,兩根木桿,一把木尺,小紙條,一個紅圓片(太陽),

兩個藍色圓片(星星)。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在自轉的同時是不是還圍繞

太陽公轉呢?

2、思考:怎樣知道地球是否圍繞太陽公轉?

3、小結:地球的確是在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證據:

1、思考:在人們不能到天空中觀察地球的運動時,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公

轉的呢?

2、提問:(在黑板上畫一地球運行軌道圖,在軌道外畫兩顆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轉,在公轉的軌道上觀察星星,會看到什么現象?

3、模擬實驗。

(1)談話: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地球近,有的離地球遠,如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會隨著地球的運動而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這種變化。

(2)模擬實驗

①講解: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圓圈中放一個紅色小圓片,代表太陽;找兩個竹竿,上面分別貼上一個藍色圓片,分別代表星星,其中一顆星星離地球近,一顆星星離地球遠;在遠處的星星頂竿上掛一木尺,每隔10厘米貼一個記號;然后找一位同學代表地球,背對著圓圈做圓周運動(公轉),在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兩顆星的位置,并做好記錄

②學生到操場模擬實驗。

③把兩根竹竿放的更遠一些,再次觀察兩顆星的位置變化,并做好記錄。

4、交流匯報:

(1)當地球公轉運動時,星星怎么運動?

(2)當地球運動到A、B兩點時,星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3)當星星離我們更遠時,位置又有什么變化?

(4)從這些現象中我們能發現什么?

5、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1)閱讀P85頁資料,思考:為什么人們長期未能發現恒星的周年視差?

(2)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為什么能發現恒星周年視差?

(3)恒星周年視差為什么能證明地球在公轉?

三、整理歸納:

1、關于晝夜現象的解釋,我們保留哪一種?為什么?

2、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3、小結: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一年為一個周期;在公轉的同時還圍繞地軸自轉,24小時為一個周期;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軸始終時傾

斜不變的。 板書設計: 地球在公轉嗎 公轉周期為一年 教學后記:

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學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2、能根據地球公轉的特征做模擬實驗,并做好記錄。

3、在模擬實驗過程中能收集證據,并根據證據進行推理。

4、從古代人們觀察四季中桿影的長短這一現象,推想四季的形成與地軸的

傾斜有關。

教學重點: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頭針),地球公轉、四季成

因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環往復。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

四季是怎樣形成的?

2、交流。

二、探究四季的成因:

1、古代人們是怎樣探究四季的形成的。

(1)出示古人用立竿見影的方法來觀測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長短適

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長。

(2)討論:為什么一年中影子長短不同?影子長短不同說明了什么? (3)小結:由于四季太陽高度不同,同一個物體在陽光下影子的長短就不一樣。太陽斜射,影子長,是冬季;太陽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陽高度適中,

影子長短也適中,是春季和秋季。

2、模擬實驗探究四季的成因

(1)談話:我們知道,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始終傾斜指向北極星方向。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一年為一個周期。

(2)模擬實驗:

在地球儀上垂直豎一根標桿,在教室里放一盞燈當作太陽,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東至)四個方位分別測量標桿影子的長

短。

(3)學生做模擬實驗,并在教科書P87頁的表格里做好記錄。 (4)研討:在A、B、C、D四個方位測量的結果能不能判斷地球所在的季

節?

(5)討論:如果地軸不是傾斜的,還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嗎?

(6)研討:一年中地球上同一個地方被陽光照射的情況會發生什么變化?地球上不同地區被陽光照射的情況有什么不同?當北半球是夏季的時候,南半球是什么季節?如果地軸不是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還有四季嗎?

三、小結:

地球上為什么會形成四季?把我們的認識填寫在P87頁下的空格里。

2、作業:課后收集關于地球運動和四季關系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轉

地軸傾斜

教學后記:

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教學目的: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

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

么現象?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自轉有什么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

怎樣?周期多長?公轉有什么特點?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二手房網簽多久能過戶下一篇:二年級部編版井底之蛙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