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論文

2022-05-16

近日小編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論文(精選3篇)》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摘要】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素質的直接體現,大學生能否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青年志愿者活動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實際是知識與社會實踐互動的過程,可以幫助其更好地認識自己并將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志愿者活動為其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供了重要平臺。

第一篇: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論文

公民精神的集中體現——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

摘要:培養合格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學是年輕人成才的搖籃,也是青年學子從校園走向社會的最后一個驛站,高校對于大學生“公民精神”的教育,尤其顯得重要。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是現代社會大學生公民精神的集中體現。青年志愿者活動對大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大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活動積累社會、實踐經驗,為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積蓄力量,為社會的和諧提供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精神;青年志愿者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不僅反映了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對公民品質的要求,更反映了公民精神的塑造已成為一個重要而迫切的現實性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之先生曾經指出:“為什么中國的現代化一百年來成就不大,以致被稱為九死一生的中國現代化?第一個原因就是在于中國始終沒有能培養出夠格的現代化的公民。”[1]江澤民同志也曾經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2]成長在新社會大背景下的新一代青年大學生即將參加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業中并擔當重任,大學生的公民精神及其素質不僅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自身今后的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與民族未來的發展。所以,公民精神成為大學生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行,離不開大學生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大學生公民精神的可喜風貌和新的蘊涵,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集中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公民精神,成為大學生公民精神培養的實踐載體。

一、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內涵

1、志愿者服務活動

“志愿者”是一個沒有國界的名稱,雖然在世界各地名稱有所不同,但所指對象和任務大體相當。在西方國家,志愿者是指職業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強制驅使,為改進社會而努力的人們。在中國香港,志愿者被稱為“義工”,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將其定義為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進社會而提供服務、貢獻個人時間及精神的人。在中國大陸,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給“志愿者”的定義是:不為物質報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志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

志愿服務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指任何人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的活動。

2、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

志愿者及其志愿者活動最早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20 世紀90 年代傳入中國。1990 年深圳建立“青少年義務工作聯合會”,1993 年北京大學學生自發組織“愛心社”,同年底團中央決定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1994 年12月5 日團中央成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這標志著中國青年志愿者活動逐步走上了正規化、組織化、規范化的軌道。大學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大學生開展志愿者活動是根據社會、學校發展的需要和提供志愿者服務對象的社會資源,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和學校德育工作的任務,結合大學生志愿者自身的特點與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在校園內外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志愿者主題活動。[3]青年志愿者活動作為個體道德實踐的過程,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個人自我教育三者統一的過程,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意義

青年志愿者活動使得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公民自我認知、公民自我體驗和公民自我控制,對自己社會角色的多樣性予以認同,并把握自己在社會實踐和道德交往中的社會角色的轉變,從而實現大學生的公民主體意識的充分發展,提升公民精神的時代蘊含。

1、青年志愿者行動是大學生實現自我需要的途徑

馬克思說:“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就應當是年輕人職業選擇的指針,不應當認為這兩種利益是彼此敵對,互相沖突的。人只有為同時代的人的完美幸福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專業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的偉大人物。”[4]大學生通過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觸摸到社會的各個行業,可以幫助他們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從學校走向社會,更好的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大學生不只是學習知識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當中去,而青年志愿者活動正為其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2、青年志愿者活動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

青年志愿者自愿、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與保障事業,從一開始就發揮著先進文化的作用。青年志愿者當中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青年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青年志愿者活動致力于幫助有困難的社會成員,努力消除貧困和落后,消滅公害和環境污染,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促進社會協調和全面進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公德,倡導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良好風尚,凈化了社會風氣,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會失范現象作出了貢獻。另外,由于青年志愿者協會和青年志愿者他們都是由不同階層的成員自發自愿的組成,彼此是因為共同價值理念和世界觀而集合在一起志同道合的有為青年,成員間形成了友愛、互助、進步、奉獻的新型互動關系,原有的政治地位、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等差異已退居次要地位。在人際關系越來越功利化和世俗化的今天,志愿者活動的開展,有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融洽,有助于加強人們之間的關懷和接觸,減輕乃至消除彼此之間的距離感。因此,志愿者活動作為一個載體,把不同背景的人結合在一起,起到了一種社會整合劑的作用,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

三、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通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們仍然處在初級階段,起步晚,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逐步解決。

1、社會對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認同和理解

公眾對志愿者和志愿活動的了解還很缺乏,對志愿服務的行為不能理解;不尊重志愿者的動機、勞動和價值等。實踐中我們還看到,校內外普遍存在對志愿服務的定義和內涵不明確的問題,經常出現將志愿服務組織臨時“拉差”的情況,把志愿者當成了廉價的勞動力,使得許多志愿活動成為一種組織行為而不是自愿參與行為。

2、志愿服務的管理和制度建設方面有待加強

一是志愿服務的社會定位、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權利與義務關系等都缺乏有效的界定和管理。二是志愿服務的保障機制尚不完善。志愿服務是一種志愿奉獻的無償服務,本身并沒有獲得任何經濟收益,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青年志愿者的組織、培訓、宣傳、獎勵等

方面都需要一定費用,完全依賴共青團組織這一單一資金來源渠道,缺乏有效的物質保障,志愿服務活動因而會大打折扣。青年志愿者的人員構成、權利和義務、行動的范圍和形式、青年志愿者組織之間,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組織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等許多問題都缺乏法律上的界定。由于缺乏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相應的法律保障,青年志愿者無法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自身的權益更無從維護,從而也影響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參與行動的積極性。三是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還不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志愿服務是不可能進行物質激勵的,所以精神激勵就顯得至關重要,但在實際生活中志愿者不但得不到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滿足也很難實現。

3、志愿服務組織自身建設存在問題

首先,盡管高校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人數總量很多,但統一的管理和協調不夠,缺乏有效的指導、培訓,使得志愿者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志愿服務活動都是停留在自發階段而不是自覺階段;其次,由于受到專業技能所限,高、精、專的專業性志愿服務不夠,使得高校志愿者的活動形式特點不鮮明;再次,有的志愿服務流于形式,為了名利、宣傳等而參加活動,嚴重影響了志愿者的形象,有些本來的善意幫助最后卻成為受助單位的困擾、負擔等等。

要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當前至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促進社會觀念轉變,積極為志愿服務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就高校來說,要特別注重做好志愿服務的宣傳工作。作為一項社會性的事業,志愿服務的開展始終離不開宣傳,因此,學校應該根據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實際情況,側重不同的主題,確定相應的宣傳重點,加強輿論宣傳和典型表彰,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

第二,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的活動內容應大力擴展。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主要在幫困扶貧、支教掃盲、社區建設、公益服務等方面,而國外的志愿者活動已擴展到社會福利之外的其他領域。如學齡前兒童日托、老人日托、學齡前兒童課余活動、保護婦女、移民難民安置、社會義舉、社會正義、民權、社區開發、文化和藝術、衛生和醫院等等。

第三,完善志愿者的管理制度。為規范志愿者的管理,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頒布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注冊管理辦法(試行)》,標志著志愿者注冊制度開始在全國普遍實施?!掇k法》對注冊志愿者的定義、基本條件、權利、義務、注冊程序、管理和培訓、激勵表彰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它代表著社會對志愿服務的認可。完善志愿者的培訓制度。要定期對志愿者進行理念培訓、技術培訓,切實保證志愿者服務質量。

第四,完善志愿服務的保障機制。首先,要完善和落實物質保障機制。志愿活動是大學生本著志愿、奉獻精神參加的公益活動,是一項非盈利的社會事業,要想得以長足有效地發展,就必須得到各級黨團組織和政府部門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需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提供更充足的資源保證。其次,要完善和落實法律保障機制。推進志愿服務立法是保障志愿服務各方的合法權利和利益,促進志愿服務深入開展的有效手段。

第五,完善和落實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激勵作用是重要的。雖然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并為期望被表彰,但是要弘揚志愿精神一定需要表彰,這種表彰是對志愿服務的肯定,也是對社會的號召和呼喚。學校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高校也應建立一定的補償制度,對學生的志愿行為給予價值肯定。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開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既能服務社會,又是自覺成材的有效途徑。正如志愿者誓詞里所講: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讓我們實踐志愿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美好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慎之. 修改憲法與公民教育[J]. 改革,1999,(3).

[2]江澤民.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建黨8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01-07-02(1).

[3]周圍,肖建華. 青年志愿者活動與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J].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4]桑運川. 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 黨政干部論壇,2006,(3).

[責任編輯:王建武]

作者:胡新峰

第二篇:志愿者活動在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中的作用

【摘要】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素質的直接體現,大學生能否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青年志愿者活動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實際是知識與社會實踐互動的過程,可以幫助其更好地認識自己并將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志愿者活動為其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供了重要平臺。

【關鍵詞】志愿者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素質的直接體現,大學生能否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的模式,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

青年志愿者活動可以說是新時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佳途徑,也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載體,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應依托志愿者活動,努力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志愿者的精神

國際社會定義的志愿精神主要涵蓋三個要素,即“志愿”、“無償”、“利他”。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在“2001年國際志愿者年”啟動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信念。”概括起來,志愿精神即“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具體說來即:不求回報地付出、平等尊重、助人自助、共同進步。事實上,起源于西方的志愿服務已有百年歷史,作為一項偉大而崇高的事業,志愿服務在催生現代文明中的作用一向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重視。

從國際經驗上來看,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青年志愿者活動,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考核標準,并把它作為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合作精神、服務他人和豐富自己的主要方式。比如韓國規定中學生每年必須參加志愿服務40小時,并作為升學考核、選拔的一個重要因素;加拿大的大學在錄取新生時,很注意考察學生在高中階段做義工的情況,認為學生做義工不但能體現其幫助他人、貢獻社會的意愿,而且還能促進自我完善,是走向健康人格的重要一環;墨西哥政府則規定,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從事6個月的社會服務活動,并把它作為獲得畢業文憑的先決條件之一。①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志愿活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出現的新生事物。而青年志愿者的活動自1993年共青團中央正式啟動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也日趨成熟,各級青年志愿者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實踐工作。他們根據社會、學校發展的需要,利用業余時間,結合自身的特點與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在校園內外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他們的服務領域不斷擴大,不但在傳統的關心和扶助弱勢群體、社區志愿服務、公益慈善志愿服務等領域有著突出表現,而且在參與社會大型活動、搶險救災、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也有著突出的表現,如2008 年的北京奧運會、西部助學計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中青年志愿者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過幾年的發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具有顯著的特點:

一是規模性。對于志愿者活動,大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如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超過1200萬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參與了“抗擊非典、與你同心”志愿服務行動。2008年,共有170萬志愿者為奧運會以及殘奧會提供志愿服務,而青年大學生則是其絕對主體。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共有300多萬名青年志愿者參與抗震救災活動;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共有17萬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

二是志愿性。大學生志愿者是在不追求名利的情況下參與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一些公益性活動,在活動中倡導和諧相處、互幫共勉,再加上他們有著魅力四射的活力和靈活的時間,所以他們更愿意走出校門,將自己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思想道德素質,運用到社會中。

三是實踐性。青年志愿者活動是課堂之外的實踐平臺,注重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志愿者在參與活動中獲得自身的成長,并實踐對社會的責任感。它的基本任務是:培養青年的公民意識,奉獻精神和服務能力,促進青年道德整體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可以看出,青年志愿者活動是適應社會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服務社會、奉獻愛心,使人生價值得到升華的較好的形式,它能夠把服務社會與教育青年有機結合起來,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一方面青年志愿者在實踐中能夠真切的感受到“被人需要”,與此同時,社會的認可、公眾的贊譽滿足了他們對自我的肯定,也使大學生獲得了自我反省、激勵、評價和提高的機會,不斷去升華自己的思想,規范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它也是大學生走出校園,認識社會、了解國情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大學生認清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并且在活動過程中使得大學生認識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從而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正確位置,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應盡的責任,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增長才干,在為社會做貢獻中培養社會責任感。

從志愿者的活動現狀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當代大學生是青年優秀分子的集合,祖國的未來、社會主義的前途和方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略主題部分明確指出把“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作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這反映了黨和國家對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視。針對具體的問題,筆者于2013年5月份對防災科技學院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主要從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等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看大學生的責任認知。經過隨機調查獲取的有效問卷發現,我院已經成為志愿者并參加志愿服務的占志愿者總人數的81.2%,有18.8%的志愿者還未參加過志愿者活動。但也有15%的非志愿者通過一些個人的方式參加志愿服務。在對參加志愿者組織成員的調查中,定期參與志愿者服務的占到了志愿者人數的56%,而對于剩下44%的同學,更多的只是偶爾的進行志愿者服務。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真正能夠將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并能定期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間的人數并不多。

另外,在對社會責任感的調查中,有71%的大學生比較關心國家大事,但也有4.7%的人從不關心國家大事。在“你是否認為自己有責任為社會做貢獻?”這個問題上,仍然有27%的人選擇了“不太強烈”,而2.7%的人選擇了“絲毫沒有這想法”。這也說明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注重追求自我價值和需要,但在實現個人目標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往往忽略甚至無視他人的存在,這些同學的自我責任感容易走向以個人為中心的極端,呈現出明顯的功利化傾向。

第二,從學生的參與動機看大學生的責任情感。參與動機方面,在回答“你努力學習是為了什么?”這個問題時,42%的回答選擇了“自己將來生活的美好”,31%的回答選擇“為實現自己的價值”,20%的回答選擇“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僅 7%的回答選擇了“用自己的知識奉獻社會”。在回答“你參與志愿者活動是為了什么?”的問題時,67.2%的同學是為了“積累經驗,提升能力,為就業打好基礎”;46.7%的同學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增加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僅僅有10.3%的人是為了“學會關愛他人,讓社會充滿關懷與笑容”。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大學生清楚地明白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但另一方面受現實環境的影響,他們積極追求個人的利益要求,而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則相對減弱。

第三,從學生的參與結果看大學生的責任行為。根據調查數據發現,在“當你遇到個人利益與社會或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你會放棄個人利益而服從集體利益嗎”這個問題上,有4.8%的人明確表示不會,同時有11.3%的人不清楚自己會如何決擇。當問到對大學生志愿者典型的看法時,95.2%的同學持積極態度,認為“他們的事跡很感人,充分體現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大學生中能起到一定的模范帶頭作用。”大學生在選擇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也存在一些偏見,有87.2%的學生選擇參與科普宣傳、公益募捐、環境保護等志愿者活動,僅有10.5%的同學愿意選擇助老扶幼、社區服務等形式。這可以看出來,一方面大學生從情感上贊同志愿者對社會所起的積極作用,卻不愿意把正確的責任情感付諸行動。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總結與分析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責任現狀總體上是良好的,他們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較強的自我意識和進取精神。但由于長期生活在校園環境中,與社會接觸較少,生活閱歷相對簡單,相對缺乏社會經驗,因此有部分大學生的奉獻精神不夠,在社會生活中存在以自我為中心,重視個人的理想追求,輕視社會理想,缺乏遠大的理想信念,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削弱了。

志愿者活動對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優勢

社會責任感是個人對自己所應履行的各種義務及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自我意識,是對社會責任的一種覺悟。本質特征為:自律性、地域文化性和社會實踐性。②自律性是評價個體社會責任感的標準,文化地域性是個體社會責任感的社會文化基礎,社會實踐性則是社會責任獲得的有效和現實途徑。實踐證明,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志愿者活動適應了青年大學生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強的特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對促進大學生知行統一、培養健康的社會責任感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青年志愿者活動已成為規模性的學生參與項目,是提高大學生責任認知的有效舉措。責任認識是個體對自己承擔的社會義務的認識,包括自己承擔著怎樣的義務,承擔這些義務的最終原因與價值。③一般來說,責任認知是社會責任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礎。

青年志愿者活動自1993年共青團中央啟動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其形式與內容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更是見證了青年志愿者行動突飛猛進的發展。青年志愿者行動目前已經成為中國青年參與面最廣、參與程度最高、具有極高社會知名度的公益活動,并多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胡錦濤指出,“基層一線是了解國情、增長本領的最好課堂,是磨練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熱熔爐,是施展才華、開拓創業的廣闊天地”。它能給大學生提供更多地選擇空間和發揮潛能的機會,特別是在社會公益、支教掃盲、幫困扶貧等方面不斷延伸,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學校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而且由于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培養功能,既可以使大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又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幫助大學生端正思想認識,拓展視野,樹立起強烈的憂患意識,增強為國家和民族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青年志愿者活動具有志愿性的特征,是豐富大學生責任情感的有效途徑。責任情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履行責任狀況進行評價時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和愿望,它根源于個體的良心和對利益的需要。④具有了正確的責任認識并不等同于能自然而然的將之付諸行動,而必須將正確的責任認識與積極的責任情感相結合,才會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正確的行為態度和產生履行責任的動力。

社會是無字之書,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教育資源,作為具備一定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大學生,他們遲早要步入社會,承擔社會責任。而志愿者活動接收社會教育本身就是主體性教育的內容,能夠滿足大學生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自我教育的良好基礎,尊重大學生的自身特點,使得大學生由客體變為主體,教育過程由單向變為雙向,而且志愿者在實踐中是具有一種自覺行為條件的積極體驗者,他們在活動中一方面是更為客觀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印證自身價值,另一方面對社會寄予更多的關注,從與弱勢群體、邊緣人群、貧困地區的接觸中,在與不同層面、不同類型人的交流中活動中使得大學生對國情、民情有了切身的體驗和感受,從而提高了對事物的理解力、判斷力,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集體的關系,激發起他們的愛心、同情心和責任心,自覺萌發出一種和諧社會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使得大學生把情感投入到更加廣大的社會空間,而這也是引發責任行為的原動力和內趨力。

第三,青年志愿者活動具有實踐性的特征,是培養大學生責任行為的有效載體。大學生開展的志愿者活動是把社會和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任務、要求、規范等通過道德實踐轉化為個體道德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它也是大學生按照道德意識活動所達到的道德信念、道德境界、道德理想來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完善他人、完善社會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有形活動”。美國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影響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因素有兩種:一是自我意識障礙;二是與家庭、學校、社區疏遠,因此他們積極倡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親社會”行為克服障礙。⑤所以在志愿者活動中大學生一方面可以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可以使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得到增強,從而對責任感產生了堅定的信念;另一方面,通過志愿者活動,可以讓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還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學會把握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本質和主流,能夠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牢固地樹立起國家主人翁責任感,從而自覺抵制各種不利于社會發展的思想和言論,自覺踐行社會責任。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對己負責到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遞進過程,青年志愿者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機會,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服務社會,也為他們施展才華、鍛煉意志,實現自我價值,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供了重要平臺。

(作者單位均為:防災科技學院;本文系中國地震局教師科研基金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0121)

【注釋】

①劉金英:“淺析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教育探索》,2011年第3期。

②⑤王繼軍:“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社會責任感培養”,《中國成人教育》,2009年第2期。

③④孫莉:“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

責編/豐家衛(實習)

作者:畢麗娜 李忠華

第三篇: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建設研究

摘要: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應向品牌化發展,依托專業優勢和特色,為學生和社會提供優質的服務。闡述了開展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建設的重要意義,以廣西科技大學家電維修服務隊為例,分析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對策略,為高校開展志愿服務品牌的建設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志愿服務活動 家電維修服務隊 品牌建設

高校大學生作為志愿服務活動的主力軍,他們利用自身優勢、專業知識為社會提供公益性的服務,通過志愿服務活動,既磨煉了自己的意志,又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為了提升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服務品質、服務能力、宣傳效應,需強化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建設,立足專業優勢,挖掘品牌內涵,堅持學生和社會需要為導向,建立完善管理機制,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化、常態化發展。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化的意義

(一)提升大學生的品德修養

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課余時間與精力進行不計報酬,不求名利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是服務社會大眾,也能夠有效實現自我價值,滿足自我需求。“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也在活動中提醒著大學生們要保持熱愛、學會欣賞、無私關懷、共同成長。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化能讓高校青年志愿者明白志愿服務活動不只是一場奉獻了青春愛心的活動,而是代表著自身對社會的關懷、代表著雷鋒精神中“奉獻”精神的傳承。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意志得到鍛煉,無私奉獻的信念也會越來越堅定,品德修養不斷提升。

(二)增強大學生的專業興趣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化,要求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時,要與時代內涵、專業特色聯系起來,使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不再“重形式輕內容”,讓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充分展示不同專業的知識特點,體現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培養特色。高校青年志愿者們能夠在品牌化的志愿服務活動中轉換角度了解自身專業,從“專業用途”回溯本源,增強自身對所學專業的認知與興趣。所學有所用,則學得更精通。

(三)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化要求活動內容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做到學以致用。高校青年志愿者們從活動成果中獲得與自身理想、自我付出相匹配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時,就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強鍛煉實踐能力。高校青年志愿者們進入社會進行實踐活動,既不完全脫離校園,又接觸了解外面的社會,豐富社會履歷,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

(四)擴大校園文化的影響力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化與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方式是分不開的。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化有著長效性、傳承性。高校青年志愿者們能從品牌背后所蘊藏的精神文化中學習到沉淀的優秀品質,無形中營造了勤學敢做、樂于奉獻的校園文化。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化,為學生和社會提供了更好地服務,提高了服務隊的口碑,豐富了校園文化,擴大優質校園文化、公益文化的影響范圍。

二、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種類多,發展方向不明確

傳統的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基本是宣傳講座、號召簽名、環?;厥?、大型賽事助理、義務支教、文明環境等等,形式常見,活動創新性相對缺乏,對服務活動深入思考還不夠,讓大學生和人民群眾受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高校青年志愿者流動性大,有時剛培訓完成就要換屆退任,或者是每開展活動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進行培訓的現象,極大地阻礙了品牌化的效率。志愿服務活動種類繁多,發展方向不夠明確,在精細化和品牌化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

(二)團隊建設難,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需要成熟的團隊保障。有些高校志愿服務團隊成立時間短,或者大學生加入數量不是很多,造成隊員數量補充有限,團隊建設相對困難,選拔骨干隊員范圍狹窄,沒有人愿意擔任團隊的負責人。管理制度是一項工作可持續性的保障。有些高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剛剛成立,一些章程規范沒有及時建立,如社團的指導思想和創建的目的沒有明確,對成員的權利義務沒有具體說明,以及開展活動的流程及報批程序等。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夠完善,對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有效指導性不夠。

(三)文化主題淺,活動內涵不深刻

部分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內涵不夠深刻,內涵的挖掘和宣傳的力度不夠,只重視活動起名,喊口號,貼字報等,卻不注重引導志愿者們理解品牌內涵的行為,沒有講清楚開展這項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存在重形式而空內容。過于注重形式的活動,高校青年志愿者們體驗不到活動過程中所得的收獲,難以在活動中獲得滿足感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四)品牌活力低,影響效果不廣泛

在品牌化的過程中,一個品牌是否有活力關系到品牌傳承的有效性。品牌的活力表現在品牌的健康程度、品牌的推廣度、品牌的影響效應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層次較低,品牌影響力不是很高,在群眾或學生口碑不是很好,特色化和服務化程度不夠高,停留在為建立社團而建立社團的層次上,打造志愿服務活動沒有與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當代社會需求、新時代精神相結合。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缺乏創新,活動載體形式單一,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為社會提供服務能力也不足??偠灾?,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沒有打造好,所開展的活動對學生和群眾的吸引力和服務性不強。

三、推進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建設的路徑

(一)立足專業優勢,創活動特色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建設應著眼于各個高校學科專業優勢,立足于專業知識,在社會的需求中發現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建設的方向,并通過品牌建設與學科專業相結合,挖掘品牌特色。有特色的品牌活動不僅能夠加強高校青年志愿者對自身專業的認識,還可以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具有品牌特色的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著獨特的吸引力,有較強的競爭力。例如醫學院??梢赃x擇愛心義診,關心社區居民身體狀況方向。法學院可以選擇法律援助、普法小欄目等活動。廣西科技大學家電維修服務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與學科特長,注重技術性、應用性的導向,為學校周邊的居民提供義務維修服務,樹立自己的口碑,樹立自己的品牌。

(二)結合社會需求,立發展目標

廣西科技大學家電維修服務隊的人才培養目標著眼于隊員的能力,同時也注重他們社會價值的充分體現。家電維修隊的成員并不是只管著維修,而是需要和其他部門的成員一起,完成義務支教、大型賽事助理、科技館講解、獻血宣傳等活動,在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維修技術和培養自身與人交際、團結合作的能力。當前新智能家電已經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居民維修新智能家電更加多,廣西科技大學家電維修服務隊堅持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入學習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和新智能家電維修技術,對居民開展有針對性的用電安全科普,及時對維修隊成員新型家電的維修技術進行培訓,提升團隊整體維修技術水平。

(三)強化管理機制,穩團隊力量

良好的愿服務活動管理機制,是打造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的基礎。出臺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制度,做到有規矩,有章程,確?;顒拥母咝i_展。廣西科技大學家電維修服務隊完善了家電維修基地管理條例,為日常的管理和成員維修技術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善于借鑒優秀品牌團隊的管理方法,維修隊實行隊長負責制,隊內培訓采取以老帶新、理論結合實踐的模式,注重新成員的培訓,做好新老成員的傳幫帶,形成較好地培養機制,搭建多種平臺,定期開展社團服務活動經驗交流分享會,增強主人翁意識,鼓勵新成員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為打造志愿服務活動品牌貢獻自己的智慧。建立相對固定維修基地和值班制度,廣西科技大學家電維修服務隊在校團委和院團委的大力支持下,設立維修隊基地,依托維修基地開展常態化培訓,并實行基地值班制度,主動向成員們介紹基地使用的規則。善于從技術過硬和敢于擔當的隊員中選拔負責人,充實團隊管理的力量,做好梯隊的銜接,提升整個團隊整體實力。

(四)挖掘品牌內涵,學精神榜樣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要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在實踐育人的同時達成文化育人的目的。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化與新時代的主旋律相結合,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要注重培養青年志愿者的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和擔當意識,樹立不斷進取,終身學習的理念。除卻實踐活動中的收獲,活動過后的總結與表彰也很重要。重視表彰是為了通過優質的活動,優秀的人物事跡影響人們,讓大家對無私奉獻,熱心助人、互助鍛煉,自我提升的精神品質產生共鳴,引起人們對此類優秀的精神產生向往,進而引導更多的人關注志愿服務活動。廣西科技大學家電維修服務隊在日常的維修中,把品牌建設與新時代精神高度融合在一起,在打造品牌的同時,我們也在培育隊員的工匠精神、雷鋒精神和服務意識,讓維修隊員在為社區居民維修服務中長見識、拓技術和育精神,打造廣西科技大學家電維修服務隊成為社區居民最歡迎的服務隊,善于利于各種平臺宣傳服務隊義務維修,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增強維修隊員榮譽感和自豪感,在義務維修中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建設研究(20201059414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友鳳.困境與突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品牌培育機制研究——以貴州醫科大學團學品牌活動為例[J].長江叢刊,2020(22):129+131.

[2]劉淼,詹海林.激發團員青年活力.打造志愿服務品牌[J].城市公共交通,2020(1):8-11.

[3]牛金芳.構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務體系長效機制探究——中美比較的視角[J].智庫時代,2019(15):128-129.

作者:劉阿娜 黃歆夢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下一篇:中國碳排放相關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