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難忘的第一次名家散文

2023-03-12

第一篇:難忘的第一次名家散文

我和父親的一次難忘的情感糾葛散文

我的父親個頭高大,魁梧,威嚴卻也不乏仁慈。和他在一起相處的人看不出他的性格中脾氣暴戾一面,我們姊妹們也很少遇見,很少挨父親的打,盡管我聽他講過他在戰爭時因為他心愛的馬被警衛員丟了,為此他大發脾氣,用皮鞭虐待過士兵。為這事他還受過處分,被師長彭雪楓批評過。也許是從那以后我父親知錯改錯吧,我所知道的父親對人是寬厚大度的,仁慈多于嚴厲,體諒多于指責??墒怯幸淮挝液透赣H卻發生了一次讓我久久不能忘卻的情感沖突。

那是在我14歲的時候,有一天中午,我們全家圍坐在客廳的小餐桌吃飯,哥哥把他咬了一口的烙餅遞給我吃。我是從來不吃別人咬過的饃的,隨口我回了他一句:“誰吃你的口嘴子。”這是我的原話。

“放屁……”啪的一下桌子也震翻了,不知道為啥父親脾氣大發。父親力量很大,一只手抓住我的前襟一下就把我拖到了門口。“滾……”一腳把我給踹到門口的向日葵地里了。

這可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怎么了。不服氣的我跳了起來,“我咋了!”我們姊妹沒人敢和父親頂嘴,也就我,脾氣來了誰都不怕。

“滾……”又一聲滾了。“滾就滾,我怕了?”我真的滾了。

離了家門,到了工商局門外的球場上,碰到了小學同學狗蛋,他爸爸也是工商局的。同學見同學,又是一肚子委屈,自然是滿腹委屈和盤傾訴了。我們企圖探討原因,可誰也說不出為什么。我父親對我真的很好,他從來不打我,出門有什么好事總是帶著我,兄弟姐妹都很羨慕我的,這可是他第一次打我。我們做了許多假設——是不是我做了什么壞事父親發現了?也許父親今天心里煩?——不是,都不像。

突然間我想起了一件事。

有一天晚上,我從外邊回來,就聽父親叫我:“小二,過來見見你叔叔。”原來又有戰友來看他了。家里來人父親老是把我叫到身邊,這點哥妹都不服氣,小時父親對我確實偏心。我坐在叔叔和父母之間,給他們倒水,聽他們談話。媽媽笑著對我說:“小二,去吧,去和你叔叔一起去北京找你親爸親媽吧。”這都什么啊,我不信。他們好像也沒讓我信。他們嬉笑著,好像是玩笑,可說的人有鼻子有眼。好像在北京什么地方當什么官啊,還談論他們戰爭年代的交情。我沒有在意,誰都沒有在意。

莫不是因為這件事?我懷疑了。難道我真的不是他們的孩子?原本委屈的心突然間變得很冷。一種莫名的恐懼像一只無形的大手,緊緊的抓住了我的心。——是的,肯定是的,不然為什么打我這么狠?我什么都沒有錯啊,他們就是不想要我。——我感到心痛,一瞬間天在旋,地在轉,我沒了方向感,我沒有家了。我是孤兒了。我仿佛看到了孤兒三毛的影子,仿佛也聽到了拉茲的“流浪之歌”。我想過流浪,去北京流浪……

總不能不上學。思考良久,最終我舍不得放棄學習,我選擇了去學校。我們學校有住校生,我和他們住在一起。白天我借他們飯票在校禮堂吃飯,晚上我和他們擠在一起住在學校北端那低矮的學生宿舍里。沒有回家。

時間長了,老師發現了,勸我回家,只說我和家里慪氣,我不回,后來老師給我送了些飯票,再往后就沒人管了。一連好幾天過去了,家里沒人來找我,他們真的不要我了。我專心學習,也就慢慢忘了。

差不多一個禮拜吧,至少是,我覺得。有一天老師叫我,說有人找我,臨出教室時告訴我可以提前放學。出門在二樓的陽臺上,我看見了我的爸爸,他親自來接我了。我和父親面對面站在一起,我看見父親眼里盈盈的淚花,我現在清楚了,也就是我那一句話,父親錯聽成了我罵我哥“狗腿子”,僅僅“口嘴子”和“狗腿子”發音像似,就讓我受了這么大委屈,委屈的淚水奪眶而出,面對著父親,我號啕大哭。(后來知道,當我剛滿月時他的一個戰友曾經提過想收我為養子,我父母當然不答應了,就是這樣一個不經心的玩笑,讓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差點喪失了生活的希望。)

我父親的一生愛憎分明,是非清楚,原則性很強。在對我們姊妹的教育中,容不得我們有絲毫的瑕疵,每當我們犯了錯誤,輕者瞪我們一眼,重者吼我們一聲,這就足夠了。沒人敢反犟,包括我母親。后來我知道,父親在打我之后,很快就知道委屈了我,只是我父親性格倔強,加上我酷似父親的性格,我們父子倆彆上了。他故意不去理我,還不讓母親和家人去找我,暗地里卻讓老師關照我。爸爸啊,你只知道你彆不過兒子,你知道那是為什么啊?你那里知道,兒子曾經經過了近乎于生和死之間的心理坎坷啊。

這件事過去了幾十年了,我的父親也早已離我而去,可我的這段揪心的心理活動,至死我也沒有告訴他。

第二篇:名家優美的抒情散文

名家優美的抒情散文:簡媜 《一襲舊衣》

說不定是個初春,空氣中回旋著豐饒的香氣,但是有一種看不到的謹慎。站在窗口前,冷冽的氣流撲面而過,直直貫穿堂廊,自前廳窗戶出去;往左移一步,溫度似乎變暖,早粥的虛煙與魚干的鹽巴味混雜成熏人的氣流,其實早膳已經用過了,飯桌、板凳也擦拭干凈,但是那口裝粥的大鋁鍋仍在呼吸,吐露不為人知的的煩惱。然后,躡手躡腳再往左移步,從珠簾縫隙散出一股濃香,女人的胭脂粉和花露水,哼著小曲似的,在空氣中兀自舞動。母親從衣柜提出兩件同色衣服,擱在床上,我聞到樟腦丸的嗆味,像一群關了很久的小鬼,紛紛出籠呵我的癢。

不準這個,不準那個,梳辮子好呢還是扎馬尾?外婆家左邊的,是二堂舅,瘦瘦的,你看到就要叫二舅;右邊是大堂舅,比較胖;后邊有三戶,水井旁是大伯公,靠路邊是……竹籬旁是……進阿祖的房內不可以亂拿東西吃;要是忘了人,你就說我是某某的女兒,借問怎么稱呼你? 我不斷復誦這一頁口述地理與人物志,把族人的特征、稱謂擺到正確位置,動也不動。多少年后,我想起五歲腦海中的這一頁,才了解它像一本童話故事書般不切實際,媽媽忘了交代時間與空間的立體變化,譬如說,胖的大舅可能變瘦了,而瘦的二舅出海打漁了。他們根本不會守規矩乖乖待在家里讓我指認,他們圍在大稻埕,而我只能看到衣服上倒數第二顆鈕扣,或是他們手上抱著的幼兒的小屁股。

善縫紉的母親有一件毛料大衣,長度過膝,黑底紅花,好像半夜從地底冒出的新鮮小西紅柿?,F在,我穿著同色的小背心跟媽媽走路。她的大衣短至臀位,下半截變成我身上的背心。那串紅色閃著寶石般光芒的項鏈圈著她的脖子,珍珠項鏈則在我項上,剛剛坐客運車時,我一直用指頭捏它,滾它,媽媽說小心別扯斷了,這是唯一的一串。

我們走的石子路有點詭異,老是聽到遙遠傳來巨大吼聲的回音,像一批妖魔鬼怪在半空中或地心層摔角。然而初春的田疇安分守己,有些插了秧,有的仍是汪汪水田。河溝淌水,一兩聲蟲動,轉頭看岸草閑閑搖曳,沒見著什么蟲。媽媽與我沉默地走著,有時我會落后幾步,撿幾粒白色小石子;我蹲下來,抬頭看穿毛料大衣的媽媽朝遠處走去的背影,愈來愈遠,好似忘了我,重新回到未婚時的兒女姿態。那一瞬間是驚懼的,她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她。初春平原彌漫著神秘的香味,更助于恢復記憶,找到隸屬,我終于出聲喊了她,等我喲!她回頭,似乎很驚訝居然沒發現我落后了那么遠,接著所有的記憶回來了,每個結了婚的農村婦女不需經過學習即能流利使用的那一套馭子語言,柔軟的斥責,聽起來很生氣其實沒有火氣的“母語”,那是一股強大的磁力,就算上百的兒童聚集在一起,那股磁力自然而然把她的孩子吸過去。我朝她跑,發現初春的天無邊無際地藍著,媽媽站在淡藍色天空底下的樣子令我記憶深刻,我后來一直想替這幅畫面找一個題目,想了很久,才同意它應該叫做“平安”。 渴了,我說。哪,快到了,已經聽到海浪聲了。原來巨大吼聲的回音是海洋發出來的。說不定剛剛她出神地走著,就是被海濤聲吸引,重新憶起童年、少女時代在海邊嬉游的情景。待我長大后,偶然從鄰人口中得知母親的娘家算是當地望族,人丁興旺,田產廣袤,而她卻斷然拒絕祖輩安排的婚事,用絕食的手法逼得家族同意,嫁到遠村一戶常常淹水的茅屋。

我知道后才揚棄少女時期的叛逆敵意,開始完完整整地尊敬她;下田耕種,燒灶煮飯的媽媽懂得愛情的,她沉默且平安,信仰著自己的愛情。我始終不明白,昔時纖弱的年輕女子從何處取得能量,膽敢與頑固的家族權威頡頏?后來憶起那條小路,穿毛料短大衣的母親癡情的朝遠方走去的背影,我似乎知道答案,她不是朝娘家聚落,我臆測那座海洋的能量,曉日與夕輝,雷雨與颶風,種種神秘不可解的自然力早已凝聚在母親身上,隨呼吸起伏,與血液同流。我漸漸理解在我手中這份創作本能來自母親,她被大洋與平原孕育,然后孕育我。

據說當阿祖把一顆金柑仔塞進我的嘴巴后,我開始很親切地與她聊天,并且慷慨地邀請她有空、不嫌棄的話到我家來坐坐。她故意考問這個初次見面的小曾孫,那么你家是哪一戶啊?我告訴她,河流如何如何彎曲,小路如何如何分岔,田野如何如何棋布,最重要的是門口上方有一條魚。

魚?母親想了很久,忽然領悟,那是水泥做的香插,早晚兩炷香謝天。

魚的家徽,屬于祖父與父親的故事,他們的猝亡也跟魚有關。感謝天,在完成誕生任務之后,才收回兩條漢子的生命。

我終于心甘情愿地在自己的信仰里安頓下來,明白土地的圣詩與悲歌必須遺傳下去,用口或文字,耕種或撒網,以尊敬與感恩的情愫。幸福,來自給予,悲痛亦然。

母親又從衣柜提出一件短大衣。大年初一,客廳里飄著一股濃郁的沉香味。臺北公寓某一層樓,住著從鄉下播遷而來的我們,神案上紅燭跳逗,福橘與貢品擺得像太平盛世。年老的母親拿著那件大衣,穿不下了,好的毛料,你在家穿也保暖的。黑色毛面閃著血淚斑斑的紅點,三十年了,穿在身上很沉,卻依舊暖。

我因此憶起古老的事,在海邊某一條小路上發生的。 名家優美的抒情散文:米斯特拉爾 《母親的回憶》

母親,在你的腹腔深處,我的眼晴、嘴和雙手無聲無息地生長。你用自己那豐富的血液滋潤我,像溪流澆灌風信子那藏在地下的根。我的感觀都是你的,并且憑借著這種從你們肌體上借來的東西在世界上流浪。大地所有的光輝——照射在我身上和交織在我心中的——都會把你贊頌。

母親,在你的雙膝上,我就像濃密枝頭上的一顆果實,業已長大。你的雙膝依然保留著我的體態,另一個兒子的到來,也沒有讓你將它抹去。你多么習慣搖晃我呀!當我在那數不清的道路上奔走時,你留在那兒,留在家的門廊里,似乎為感覺不到我的重量而憂傷。在《首席樂師》流傳的近百首歌曲中,沒有一種旋律會比你的搖椅的旋律更柔和的呀!母親,我心中那些愉快的事情總是與你的手臂和雙膝聯在一起。

而你一邊擺晃著一邊唱歇,那些歌詞不過是一些俏皮話,一種為了表示你的溺愛的語言。

在這些歌謠里,你為我唱到大地上的那些事物的名稱:山,果實,村莊,田野上的動物。仿佛是為了讓你的女兒在世界上定居,仿佛是向我列數家庭里的那些東西,多么奇特的家庭呀!在這個家庭里,人們已經接納了我。

就這樣,我漸漸熟悉了你那既嚴峻又溫柔的世界:那些(造物主的)創造物的意味深長的名字,沒有一個不是從你那里學來的。在你把那些美麗的名字教給我之后,老師們只有使用的份兒了。

母親,你漸漸走近我,可以去采摘那些善意的東西而不至于傷害我:菜園里的一株薄荷,一塊彩色的石子,而我就是在這些東西身上感受了(造物主的)那些創造物的情誼。你有時給我做、有時給我買一些玩具:一個眼晴像我的一樣大的洋娃娃,一個很容易拆掉的小房子……不過那些沒有生命的玩具,我根本就不喜歡。你不會忘記,對于我來說,最完美的東西是你的身體。

我戲弄你的頭發,就像是戲弄光滑的水絲;撫弄你那圓圓的下巴、你的手指,我把你的手指辮起又拆開。對于你的女兒來說,你俯下的面孔就是這個世界的全部風景。我好奇地注視你那頻頻眨動的眼睛和你那綠色瞳孔里閃爍著的變幻的目光。母親,在你不高興的時候,經常出現在你臉上的表情是那么怪!

的確,我的整個世界就是你的臉龐、你的雙頰,宛似蜜顏色的山崗,痛苦在你嘴角刻下的紋路,就像兩道溫柔的小山谷。注視著你的頭,我便記住了那許多形態:在你的睫毛上,看到小草在顫抖,在你的脖子上,看到植物的根莖,當你向我彎下脖子時,便會皺出一道充滿柔情的糟痕。

而當我學會牽著你的手走路時,緊貼著你,就像是你裙子上的一條擺動的裙皺,我們一起去熟悉的谷地。

父親總是非常希望帶我們去走路或爬山。

我們更是你的兒女,我們繼續廝纏著你,就像苦巴杏仁被密實的杏核包裹著一樣。我們最喜歡的天空,不是閃爍著亮晶晶寒星的天空,而是另一個閃爍著你的眼睛的天空。它擱得那么近,近得可以親吻它的淚珠。

父親陷入了生命那冒險的狂熱,我們對他白天所做的事情一無所知。我們只看見,傍晚,他回來了,經常在桌子上放下一堆水果??匆娝唤o你放在家里的衣柜里的那些麻布和法蘭絨,你用這些為我們做衣服。然而,剝開果皮喂到孩子的嘴里并在那炎熱的中午榨出果汁的,都是你呀,母親。畫出一個個小圖案,再根據這些圖案把麻布和法蘭絨裁開,做成孩子那怕冷的身體穿上正合身的。松軟的衣服的,也是你呀,溫情的母親,最親愛的母親。

孩子已學會了走路,同樣也會說那像彩色玻璃球一樣的多種多樣的話了。在交談中間,你對他們加上的那一句輕輕的祈禱,從此便永遠留在了他們的身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這句祈禱像寬葉香蒲一樣質樸。當人們在這個世界上需要溫柔而透明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就用如此簡單的祈禱乞求,乞求每天的面包,說人們都是我們的兄弟,也贊美上帝那頑強的意志。

你以這種方式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滿形態和色彩的油畫般的大地,同樣也讓我們認識了隱匿起來的上帝。

母親,我是一個憂郁的女孩,又是一個孤僻的女孩,就像是那些白天藏起來的蟋蟀,又像是酷愛陽光的綠蜥蜴。你為你的女兒不能像別的女孩一樣玩耍而難受,當你在家里的葡葡架下找到我,看到我正在與彎曲的葡葡藤和一棵像一個漂亮的男孩子一樣挺拔而清秀的苦巴杏樹交談時,你常常說我發燒了。

此時此刻,倘使你在我的身邊,就會把手放在我的額頭上,像那時一樣對我說:”孩子,你發燒了。”

母親,在你之后的所有的人,在教你教給他們的東西時,他們都要用許多話才能說明你用極少的話就能說明白的事情。他們讓我聽得厭倦,也讓我對聽“講故事”索然無味。你在我身上進行的教育,像親昵的蠟燭的光輝一樣。你不用強迫的態度去講,也不是那樣匆忙,而是對自己的女兒傾訴。你從不要求自己的女兒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坐在硬板凳上。我一邊聽你說話一邊玩你的薄紗衫或者衣袖上的珠貝殼扣。母親,這是我所熟悉的惟一的令人愉快的學習方式。

后來,我成了一個大姑娘,再后來,我成了一個女人。我獨自行走,不再倚傍你的身體,并且知道,這種所謂的自由并不美。我的身影投射在原野上,身邊沒有你那小巧的身影,該是多么難看而憂傷。我說話也同樣不需要你的幫助了。我還是渴望著,在我說的每一句話里,都有你的幫助,讓我說出的話,成為我們兩個人的一個花環。

此刻,我閉著眼睛對你訴說,忘卻了自己身在何方,也無須知道自己是在如此遙遠的地方,我閉緊雙眼,以便看不到,橫亙在你我中間的那片遼闊的海洋。我和你交談,就像是摸到了你的衣衫;我微微張開雙手,我覺得你的手被我握住了。

這一點,我已對你說過:我帶著你身體的賜予,用你給的雙唇說話,用你給的雙眼去注視神奇的大地。你同樣能用我的這雙眼看見熱帶的水果——散發著甜味的菠蘿和光閃閃的橙子。你用我的眼睛欣賞這異國的山巒的是色,它們與我們那光禿禿的山巒是多么不同啊!在那座山腳下,你養育了我。你通過我的耳朵聽到這些人的談話,你會理解他們,愛他們,當對家鄉的思念像一塊傷疤,雙眼睜開,除了墨西哥的景色,什么也看不見的時候,你也會同樣感到痛苦。

今天,直至永遠,我都會感謝你賜予我的采擷大地之美的能力,像用雙唇吸吮一滴露珠,也同樣感激你給予我的那種痛苦的財富,這種痛苦在我的心靈深處可以承受,而不至于死去。

為了相信你在聽我說話,我就垂下眼臉,把這兒的早晨從我的身邊趕走,想像著。在你那兒,正是黃昏。而為了對你說一些其他不能用這些語言表達的東西,我漸漸地陷入了沉默…… 名家優美的抒情散文:三浦哲郎 《母親的消息》

昨天,鄉下的母親來電話說東京這里怕是用不著棉外褂了,讓送回鄉下去。正趕上管電話的妻子出門了,是大女兒接了電話轉告給我的。

“什么棉外褂?”女兒問。

大女兒和幾個妹妹不同,她是在鄉下而不是在東京的醫院出生的。許是母親抱著帶大的緣故,母親的一口家鄉話大體都能聽懂。但有時也會遇上不懂的詞,就給難住了。母親說的“棉外褂”就是厚厚地絮了很多棉花、不帶翻領的棉襖。每年到了秋季,母親都親手做好,寄到東京來。

即使在盛夏我工作的時候,光穿貼身汗衫,外面不加和服就感到不踏實。母親做的就是套在工作時穿的和服外面的棉外褂。

母親六月一到就滿80歲了,但依然自己做針線活兒。雖然不能像從前一樣做夾衣跟和服短褂了,但像家常外褂和小孩的夏衣之類,不要別人幫助還是能做的。連穿針引線也都是自己來。一次紉不上,便把老花鏡架在鼻梁上紉它幾回。即使我回鄉坐在她身邊,也從來不叫我幫她紉。我看不過去,說:“來,我給您紉!”母親就顯出難為情的樣子,呵呵地笑著說:“真的,這陣子,眼睛不中用啦。”

由于母親的眼力不好,做成一件棉外褂需要很長時間。入夏一個月后的盂蘭盆節①全家回

鄉,差不多該返回東京的時候,母親就像忽然想起似的,從什么地方找出我的棉外褂,開始拆洗重做。

“不絮那么多棉花也成啊,東京沒有這兒冷。”

我每次都這么說過之后才回來,可是到了11月打開母親寄來的快件郵包一看,同往年一樣,棉花絮得鼓鼓囊囊。

記得小時候,母親坐在居室草席上鋪開棉被或棉袍絮棉花。我望著輕柔的棉絮飄落在母親的雙肩上,我想,多像棉花雨啊!而此時,想必母親如同昔日一樣正在為我絮棉外褂。眼下鄉間已是下霜季節,母親感到后背涼嗖嗖的,所以才不知不覺把外褂的兩肩絮厚的吧。

不管怎么說,母親做好這件外褂不容易,我就穿著它過上一冬。其實即使不穿棉外褂,這四五年來我已胖得發蠢,再套上它,自然就更顯得圓轱輪墩的了。這副打扮實在見不得人,不過在家里還倒沒有什么妨礙。

也許我是在被爐②旁長大的,對暖氣或火爐之類總覺得難以適應。整個房間暖起來就頭暈發困。因此,至今入冬后也還是只生被爐??墒羌幢闶菛|京,深冬的黎明時分,外面的寒氣也會侵襲雙肩和后背。在這種時候,有這件棉外褂可就得濟了。穿上母親做的棉外褂,無論多么凍(我的家鄉這么形容刺骨的寒冷)的夜晚,兩肩和后背都不會覺得寒冷。伏在被爐上打個盹兒也好,和衣睡一覺也好,都不會感冒。夜里穿它出來,還能頂件短大衣。

棉外褂的布料大部分是母親穿舊的和服。母親已年近80,那些和服大體上花色都嫩了些,不過想穿還是可以穿的。母親把這些和服拆開給我做棉外褂。一旦做好,就用包裹寄來。包裹里肯定會有封信,上面像記錄似的寫著這是用何時穿過的和服翻改的,曾穿著它到什么地方去過之類的話,末尾還注上一筆:“還是挺不壞的東西呢。”

看上去料子誠然是上等貨。無奈已經很舊了,加上我毫不吝惜地當工作服穿,每到開春,袖口和下擺就都磨破了;腋窩的里子綻了線;衣襟磨得油光;棉花打成了細小的球兒從后背和肩頭冒了出來。

每到春天,我都想:這東西的壽命該結束了,便送回鄉下去??傻搅饲锾?,母親又翻改好寄來,干凈利落,煥然一新。同以往一樣,棉花絮得滿滿當當。

我問同母親通了電話的大女兒:

“別的,還說了些什么?”

“奶奶在電話里說:‘這回你們又蒙我呀,我可難過了。’”大女兒告訴我母親是這么說的,“聲音可沒勁兒呢,奶奶好像不大行了。”我聽后笑了笑,搖搖頭說:“不過,那是沒辦法的事呵。”

聽我這么說,大女兒也搖搖頭:“是呵,沒辦法呀。”

母親近來身心不佳。她長期以來一直是病魔纏身,心臟不大好,輕微的心絞痛時常發作。直到四五年前,一收到邀請她來的信,還能立刻乘上十來個小時的長途火車來到東京。而今連這也做不到了。

看上去,母親并不顯得比從前弱多少。聽說從前當問醫生去東京住幾天是否可以時,醫生會立即回答說“請去吧”,還總是按在東京住的天數給她藥。而最近,卻同情地說:“怕是太勉強了。”還說,想去的話去也成,但對后果可負不了責任。母親本來覺得沒啥了不起,但對于長途旅行的結果當然自己也沒個準譜。生怕給周圍的人帶來麻煩,便只在鄉下家中轉悠了。

大女兒降生時,母親67歲。母親說,我在這孩子上小學前不死;孩子上了小學,又說小學畢業前不死。實際上母親都如愿以償了,如今大女兒小學畢了業。母親也許是感到了疲憊和衰弱,這回沒說等到中學畢業,只說想看看大女兒去參加中學的開學典禮。

“無論如何也要來的話,就請來吧。”我們這樣給母親回了信,當時決定由妻子去鄉下迎接。然而,沒想到今年初春的寒氣在母親身上引起了反應;加上三月過半,住在新縣小千谷的一個叔父突然去世的消息,又是一次沖擊。

這個叔父是慶應義塾大學畢業的醫生,年僅66歲就患心肌梗塞突然故去。叔父搬到小千谷之前,曾在橫濱的鶴見區住過很久,我的哥哥和姐姐們受到過他不少照顧。今年秋天,我本打算一步步踏著匆匆為自己結束生涯的哥哥和姐姐們①的足跡,寫一本長篇小說來記載我一家不祥血統的歷史,所以有很多情況要問這位叔父。當我從小千谷的堂妹那里得知叔父病故的消息時,便感到茫然了。 “噢,告訴您一個不幸的消息,……您是坐在椅子上吧?”我用電話告訴母親。閑談了一會之后,又叮問了一下,才傳達了叔父的訃告。

母親發出了低低的悲聲,但又出乎意料地用沉著冷靜的聲音告訴我吊唁時要注意的事情,并托我給叔母和堂妹帶個口信。接著是一陣沉默。當我又開口講話時,母親說,聽筒正緊緊地貼著耳朵,說話別那么大嗓門。然后又突然講起了年輕時的一件往事。

這是件沒什么意思的往事:叔父健在時,母親每次到東京,叔父都請她吃冰激凌。有一回因為太涼,吃不慣,母親不住地咳嗽起來。

“阿吉(叔父叫吉平)還老笑話我吃冰激凌咳嗽是山巴郎哪。”

像唱歌似的母親的聲音漸漸微弱了,突然又傳來放下話筒的聲音。

“山巴郎”大概就是山巴佬吧。我們家鄉是這樣稱呼山里人的。

從那以后,母親完全喪失了精神,看樣子實在無法到東京來了。于是,我決定春假期間全家一起回鄉下去看她。當車票已買好,也通知了回家的日期,就在出發前兩天,二女兒突然發高燒病倒了。

為此,回鄉的事只好作罷。母親說我們騙她,指的就是這件事。本想這回把穿破了的棉外褂隨身帶回去,可現在卻依然放在身邊??峙履赣H是在一怒之下,才叫趕快寄回去的。

母親做針線活兒時總愛在嘴里含上末茶糖,我買了一袋放進棉外褂里。我一面打包,一面想:即使這樣,近些日子也要回趟家。

[名家優美的抒情散文]

第三篇:名家有關春天的散文

能代表春天的有迎春花、柳絮這些,不過感覺不太有新意,但是可以通過色彩來表現春天啊,手抄報可以采用鮮亮的嫩綠色,盡量顏色多姿多彩一些。小編為你整理了名家有關春天的散文,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歲月的河流細數著日子的漫長,我獨自坐在冬日的田野,聆聽一種心境真摯的低語,期翼春天的來臨,就像那小草,哪怕荒蕪的生命已經被上個春天遺忘很久,但依然相信,在一百次里,總有一百次,春天會被它的赤誠再次感動得流淚。

綠色的歌終于開始在季節里飛舞,一排心跡的浪沖上春冬邊緣的岸石,刻劃著一次次激情的親吻,一種大筆的渲染,在潑墨的豪氣中烘然的點燃了濕淋淋的眼波,使冬哥哥在春姑娘的奔放與熱情中,羞澀的遠去,完成了接力任務的交替。

之后,春風輕輕地吹拂,細雨悄悄地滋潤,餐廳后面高大的楊樹長出了嫩芽,慢慢地穿上一身綠色的盛裝;人工湖畔垂柳那柔韌的枝條上,也綴滿了米粒般鵝黃色的新芽,春風里,猶如飄曳著串串珠簾;那主路兩旁的法桐都綻出了嫩芽,披上了綠裝,興高采烈地迎著行人,傾吐著濃郁的春天氣息。桃樹上粉紅的桃花一朵緊挨一朵,擠滿了整個枝條,它們像一群頑童,爭先恐后地讓人們來觀賞自己的艷麗豐姿;路旁黃黃的迎春花,在陽光的照耀下,披上了金燦燦的艷裝;圖書館前面的草坪讓我們真正領略了“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景象。鳥兒也不甘寂寞,它們在枝頭上盡情的歌唱著。這一切像一支輕柔的曲子,像一幅清晰的風景畫。如此的境地,不能不說是視覺、嗅覺和聽覺的盛宴!

春天是感覺的,是對美麗環境的感覺,從美麗的環境感知和體會,從身邊的常情瑣事中品味一些人生的真象,感受一些大自然和諧地呼應,讓心靈自在和安寧,心平氣和地品味人生和生命,恬淡悠然地享受寧靜致遠的一種境界。就是一種心情。

在如此美麗的春天里我們要以春的心情去對待自己身邊的朋友。時光飛逝,大學生活以過去了四分之三,對待友情也有了新的體會,這友情比小學來得有選擇,比中學來得有情趣,比工作后來得有誠意。大學是一個心靈最為開放的時期,渴望友情如同干涸的秧苗渴望甘霖,如同沙漠中的徒步旅行者渴望甘露;此時,當我們發現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時,那種喜悅是無法言表的,它比愛情來得平靜,卻比愛情來得持久。記得剛入校時我們拼命地給老同學、舊朋友寫信、打電話,傾訴煩惱、排遣寂寞,而現在我們把更多的時間和親情給了身邊的新朋友。他們成了我們的雨中傘、雪中炭。

美麗的春的環境能夠洗滌因生活帶來的煩惱,使我們感覺到心靈的歸屬。今天,心靈的空白似乎成為平淡無奇日子中的現實存在,孤獨的旗上不時飄起溝通的渴望,呼喚被感應、感知,拆除一切隔膜、防范與阻隔,敞開心扉,讓生命的沙洲呈現出蓬勃生機,這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

如今,我們深知每個室友的脾氣與毛病,我們也感受到了每個人的可愛與魅力。我們熟練掌握了她們的交往技巧。我們的宿舍是一個小家庭,我們的友情有表及里;我們的宿舍也是一個小社會,它潛移默化中教會了我們成長。在美麗環境里,尋得一方沃土,讓自己的心靈凈化,不為物喜,不為己悲,靜中觀動。寵辱不驚,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任意,靜觀天際云卷云舒。諳盡世中滋味,而不以持空寂而苦,思出世而無污染,脫后景之塵緣,這也是春天,這是自己心靈的春天!

春天是真的到了!我不得不沉浸在春天的溫柔里,任她柔情的細指輕撫我們的臉龐。那記憶的花蕾、那綠綠的草,還有積雪不泯的天山,都開始在春風里放歌,那風景的岸也在春風的擁抱里親切而明媚,徹底袒露著綠色的青春情懷,這是一幅多么濃厚的寫意啊,她在春天的日子里悄悄地盛開。

那么,就讓我們相攜著走進春天吧,拋卻所有的遺憾和煩惱,深入春天的腹地中,再次醉享美麗。春天畢竟到了,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我們可以生活在明天的日子里,讓心中的激情與希望,再次被季節點燃!

第四篇:名家關于過年的散文

一到過節就是人們放松娛樂的時候,那么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散文吧!

名家關于過年的散文【1】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時代的變遷,對年味兒的感覺已不那么濃烈。記得小時候,特別盼過年。因為過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壓歲錢,心里特別高興。俗話說:小子盼年鞭炮兩盤,姑娘盼年衣服新鮮。

小時候的老家,一進冬月,就開始有了年味,農村供銷社就有許多年貨在銷售。特別是這個時候,各家各戶為過年養的豬也都長大了,隨著天氣越來越冷,豬也長得慢了,該殺年豬了。農村人熱情好客,每家殺豬都要把親戚朋友請到家里吃豬肉,真是一家殺豬半屯子吃肉,好不熱鬧。小時候我經常隨父親到親戚或朋友家吃豬肉。

那時覺得殺豬菜是最好吃的菜,有酸菜,有血腸,有苦腸,有肥腸,有豬肝,特別是用大鍋煮出來的大塊兒的半肥半瘦的豬肉,切成薄片,蘸上蒜泥,真是好吃極了,算得上是人間美味。

直到現在,我依然酷愛吃殺豬菜,每年冬天都要開車出城去城邊兒或農村吃幾次有特色的殺豬菜。最正宗的殺豬菜,是用農村的大鐵鍋、現殺的豬、農村自己腌制的酸菜做出來的,就是把大塊兒的豬肉、血腸、豬肝、酸菜一起放在大鍋里煮,特別是酸菜,越剩越回鍋越好吃。

進了臘月,更是年味十足了。家家戶戶都開始淘米蒸黏豆包。大黃米面兒的,經過發酵,包上豆餡兒,酸酸的甜甜的,黃黃的黏黏的,是我們北方獨有的特色食品。每家都會蒸出很多,凍在倉房里,一直能吃到天氣開化。再就是用大黃米面兒撒出的年糕,厚厚的一層大蕓豆,那味道,那口感,回味無窮,終生難忘。

記得“文化大革命”期間,蘇聯敵臺攻擊中國說:“現在的中國,毛澤東搞個人崇拜,毛主席語錄已代替了黏糕。”就連蘇聯人也知道中國的黏糕好吃。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這一天,也是一年當中最冷的一天。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這一天一定要吃臘八粥。北方農村的臘八粥,就是用大蕓豆燜出的大黃米飯,黏黏的,黃黃的,熱熱的,再拌上一勺兒豬油,或拌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吃得全身冒汗,把所有的寒冷都能驅到九霄云外。

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從這天起就已進入年關。這一天也是灶王爺上西天的日子。按老傳統,各家各戶在廚房灶臺上方的墻上,要供奉灶王爺,以示感謝上天賜給我們飯吃,更重要的是,灶王爺下界是來監督我們過日子的,叫我們不能有米一鍋、有柴一灶。鋪張浪費,特別是糟蹋糧食,是要受到上天懲罰的。

灶王爺的權力可大了,你就看供灶王爺時貼的對聯吧,上聯是:上天言好事;下聯是: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是啥事都要管的。二十三的晚上,要在廚房墻上換貼一張新灶王爺,把舊的在灶坑門口燒掉,要邊燒邊叨念:“好話多說,壞話少說,再說給你粘上。”就是要用灶糖把灶王爺的嘴給堵住,如同賄賂灶王爺,給點甜頭,讓灶王爺上天后多說好話,免得人類受到懲罰。這就是過小年為什么要吃灶糖的原因。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的祖先也是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因此用灶王爺的神話來約束大家,告誡人們要勤儉持家,細水長流,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小孩子們越是臨近年根前就越盼年,整天數著日子過,把要過年的幾天該干什么都編成了順口溜:二十五掃掃土,二十六刨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對牖(指對聯和窗花),三十晚上坐一宿。這一順口溜,成了家家戶戶過春節的指南,基本都會遵循這個日程。

二十五這天要徹底打掃一次衛生,天棚、犄角旮旯都要打掃一遍,要干干凈凈過大年。二十六這天要把用冰凍在院子里的豬肉刨回來,由于農村室溫低,肉半子又大,得兩三天肉才能化透,提前幾天把豬肉拿進屋子里化著是很必要的。二十七就要把為過年養的雞殺了,三十晚上必須有雞吃,借雞的諧音,就是吉利的意思。

二十八把面發上,準備蒸饅頭上供,又大又圓又白的饅頭是過年的象征。二十九這天不論早晚,必須把對聯兒貼好,大紅紙的對聯兒吉祥喜慶,一貼出來就有十足的年味了,貼對聯是中華民族最傳統的過年形式。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到了三十晚上,按中國人的傳統,要辭舊迎新,也叫守歲。

一夜連床睡,五更分二年。半夜十二點要發紙,在院子里點一堆火,為紀念先人,也要燒一些紙錢,然后一家人回到屋子里吃年夜飯,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吃餃子,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吃完年夜飯,小孩們手提燈籠,在大人的引領下,走家串戶,給長輩們磕頭拜年,當然收點兒壓歲錢也是孩子們過春節的一大收獲。

想起小時候過年,貼對聯,掛大紅燈籠,放鞭炮,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紅紅火火,是一年當中最高興的日子。雖然現在的大人和孩子們已經都不那么強烈盼年了,因為現在的生活好了,平時過日子也都和過年差不多,應有盡有,所以就沒了過去對過年的那種企盼。但是過大年,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還是非常深入人心的,也是無法代替和改變的。一是親人團聚。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特別是在外地工作的兒女們,一定要趕回來看望老人,與親人團聚。二是大吃大喝。雖然平時也不缺吃不少喝,但總沒有過年這么豐盛,中國人過年時最舍得花錢,山珍海味已走進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三是祭神拜祖。這一點也是最凝聚人心的,這并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動。人們把祖宗的名字供奉在北墻上,擺上美味佳肴,磕頭焚香,在不忘先人養育之恩的同時,也能使整個家族都團結起來。

回憶小時候過年的情景,真是讓人留戀,讓人向往,在濃濃的年味里埋藏著我許多童年的故事。父愛母愛無微不至,姐弟親情溫暖心間。歲月滄桑,時過境遷,清晰的記憶仍不時地在腦海中縈繞,可童年、理想、快樂以及那濃濃的年味,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名家關于過年的散文【2】

對于中國人來說,一年之中所有節日里,春節是最大的。春節是辭舊歲迎新年的日子,在那些傳統的儀式和規矩中充滿了敬畏與守望的意味。過年,是國人共同分享的記憶,從傳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處于不同時空中的作家對于春節有著怎樣的體驗和觀察。在梁實秋、魯迅、張愛玲、老舍、豐子愷、沈從文等文學名家的妙筆之下,過年的場景更具有了獨特的意蘊:

梁實秋先生生于1903年,親歷了晚清和民國之交北京的社會生活,他在《過年》一文中對中國傳統“老式”過年習俗進行了回憶。很多人是在長大了以后,對過年的熱情才漸漸消減,而梁先生則說自己是小時候不喜歡過年。所以,他在文中對當時年俗的描寫也是以一種幽默調侃的口吻展開的,比如“街上除了油鹽店門上留個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鑼鼓齊鳴,狂擂亂敲,無板無眼,據說是伙計們在那里發泄積攢一年的怨氣。

大姑娘小媳婦擦脂抹粉的全出動了,三河縣的老媽兒都在頭上插一朵顫巍巍的紅絨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婦出動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頭小伙子亂鉆亂擠。于是廠甸擠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幾個露天茶座坐著幾個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沒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門處能擠死人!”“火神廟里的古玩玉器攤,土地祠里的書攤畫棚,看熱鬧的多,買東西的少。趕著天晴雪霽,滿街泥濘,涼風一吹,又滴水成冰,人們在冰雪中打滾,甘之如飴。”這些風趣的“吐槽”令人讀來不禁莞爾。

魯迅先生對于舊歷年的態度似乎非常平淡。1934年,他在一篇題為《過年》的文章中說,“我不過舊歷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可見,魯迅先生對于舊歷年一向是很冷淡的,如1934年一般的過年的興致在他的一生中也是極少的。

1946年初,張愛玲由上海往溫州尋找胡蘭成,途中她寫下了三萬多字的札記——《異鄉記》,其中談到了她所見到的農村過年殺豬等細節,擬人化地寫出了當時被殺的豬的心理:“尖刀戳入豬的咽喉,它的叫聲也并沒有改變,只是一聲聲地叫下去。直到最后,它短短地咕嚕了一聲,像是老年人的嘆息,表示這班人是無理可喻的。從此就沉默了……”

作為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對于老北京的年俗是如數家珍。1951年,他專門寫了一篇《北京的春節》,來描寫北京春節前后的日程、活動、吃食、禮儀、景觀等:“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

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

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愿動一動。”

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一向以意境雋永而聞名,他在散文《過年》中對春節的回憶也充滿了樸實的生活氣息,還從中找到了自己與美術的緣分:“記得那時我所欣賞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盤上的紅紙蓋。

這六神牌畫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畫好幾個菩薩,佛、觀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內。平時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許打開來看,這時候才展覽了。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祿壽喜’‘一品當朝’‘連升三級’等字,都剪出來,巧妙地嵌在里頭。我那時只有七八歲,就喜愛這些東西,這說明我與美術有緣。”

沈從文的創作常常以湘西為背景,以至于他已成為湘西的一個文化符號。對于湘西的年俗,沈從文先生也在《憶湘西過年》中進行了回憶:“我生長的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我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各處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玩燈的不僅要憑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

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與這種劇烈活動,只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因為始終能跟隨隊伍走,馬不離群,直到天快發白,大家都燒得個焦頭爛額,精疲力盡。隊伍中附隨著老漁翁和蚌殼精的,蚌殼精照例多選十二三歲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當,老漁翁白須白發也做得儼然,這時節都現了原形,狼狽可笑。”

第五篇:關于感恩的名家散文

感恩父母,感謝生活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陽光、水源,沒有父母,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那么這個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我們就毫不猶豫回答: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當然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這都是每個人都能深刻領悟的道理,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在理所應當的享有著這一溫馨的時候,卻常常少了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人們不會,也不愿感恩。中國的文化傳統讓我們很難從口中說出“媽媽我愛你”。然而,這不應該是借口。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感情基礎。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誨之恩,感激朋友的幫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幫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給我們所經歷的坎坷。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女性創業狀況調研報告下一篇:女性疾病健康知識講座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