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弘揚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2023-05-20

弘揚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國家興則園林盛。隨著國家的日益強盛,頤和園的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綜合服務、文化發展、綠化美化等各工作蓬勃發展。從保護園林,發展到保護文化:從保存遺產,發展到用遺產為當代服務:從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發展到過去、現在、未來水乳交融,為當代中國描繪出了一條世界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清晰之路。

多年來,頤和園在景區管理、遺產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行業內外的普遍認同和肯定,先后獲得“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公園、全國建設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行業示范點”等國家級殊榮十余項、北京市級各類榮譽上百項,頤和園E_19益成為深受國內外游客關注的歷史文化景區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

2012年,首都建設世界城市的工作全面提速,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在“十二五”承前啟后之年各項工作也全面鋪開,特別是“推動皇家園林建設”、“構建首都世界名園體系”、“北京中軸線申遺”等城市發展戰略的提出,預示著北京公園事業跨越式發展時代的來臨。

伴著時代的步伐,作為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單位和首都重要的歷史名園,頤和園進入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期,通過以“文化建園、科技興園、依法管園”為導向,深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

立足優勢、突出特色,加強管理,強化服務,以”服務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傳承北京歷史名城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名園”為目標,努力構建世界名園體系,培育名園品牌。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理論的指導下,頤和園將以挖掘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促進文物古跡、古都風貌等的有效保護、延續和利用為己任,從全新視角對歷史名園品牌及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進行分析定位和前景展望,積極探索遺產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產業以及歷史名園品牌培育的發展路徑和方向,并在智能化管理、標準化服務、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努力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變成文明向上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示范引領力的一流名園,實現從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地的管理者向東方文明傳播者的新跨越。

雍客華貴 莊重頤和

北京的皇家園林頤和園,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中國清代(1644—1911年)修建的,以萬壽山、昆明湖及諸多宮苑建筑為主體的大型山水園林。它是中國悠久造園藝術的經典范例和現存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國皇家園林。

頤和園以其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園林建筑風格,深厚的歷史積淀,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名副其實的“博物館式皇家園林”。

博物館式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是中國幾千年南北各地園林景觀藝術融會貫通的集成大作,以卓越的規劃和精美的建筑,完美詮釋了古代中國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思想、美學觀念以及工藝造詣,顯示了中國古代皇家宮廷對居住、游覽、治國、修心等生活環境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頤和園以萬壽山、昆明湖為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頃,水面約占四分之三。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筑群。后山有宏麗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聳立于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萬壽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各式樓臺亭閣,堪稱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之集中展現。煙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蜿蜓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復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筑。

園內花木欣欣向榮,各色花木圓季不斷

古樹名木是頤和園的植物特色,古樹造景在布局上與園林建筑和山形水系相得益彰,將主體建筑烘托得巍峨壯美。園林樹種以北方耐寒又寓意著”長壽永固”的松柏為主,大量引種各地有代表性的樹木花卉。昆明湖堤岸桃柳成蔭,昆明湖養殖荷花,庭院栽植四時花卉。從初春開始,園中的花木相繼盛開,山野、庭院、湖面、橋頭繁花似錦,香氣襲人。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頤和園都舉辦以“頤和秋韻”為名的桂花展覽,在東宮門、仁壽殿、東堤一線等重要景區擺放百年古桂與大型盆栽桂花組成的桂花花帶。伴著習習秋風,桂花芬香隨風飄逸,香溢滿園。

圓萬件園藏文物精美絕倫

作為清代皇家最鐘愛的生活場所,頤和園內珍藏四萬件文物藏品,有釉色鮮潤的歷代名窯瓷器,有雕鏤精工的玉雕牙雕,有色彩斑斕的織錦,有珠寶、翡翠、珊瑚、瑪瑙裝飾的形形色色的宮廷陳設,還有沉香、紫檀、烏木、紅木、花梨、金絲楠木等貴重木料制作的各式家具。

這些種類繁多、制作精美的文物不僅與建筑。園林相依存,豐滿了整個園林體態,而且以其特定的皇家功能和珍貴的歷史價值,也為頤和園所折射的歷史和文化增添了光輝。

東方園林的杰出典范

頤和園代表了中國皇家園林最高造園藝術成就,是利用自然、人化自然的東方園林巨制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造園史上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在當今社會,頤和園作為調節城市生態的自然山水群落,發揮著積極的功能,并成為體現古都風貌的重要標志和建設園林城市的響亮例證。1998年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給予高度評價:1.北京的頤和園是對中國風景園林造園藝術的一種杰出的展現,將人造景觀與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2.頤和園是中國的造園思想和實踐的集中體現,而這種思想和實踐對整個東方園林藝術文化形式的發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3.以頤和園為代表的中國皇家園林,是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清漪風月 絕世頤和

頤和園,其前身名為清漪園,是中國封建專制時代營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御園。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歷時15年而成,是紫禁城之外的另一處皇家勝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以慶祝母親孝圣皇太后六十大壽的名義,在甕山圓靜寺廢址修建大型佛寺——大報恩延壽寺,改甕山為萬壽山,為母親祝壽祈福:同時仿漢武帝在長安開昆明池訓練水軍的史事,改西湖名為昆明湖。第二年,乾隆將這座以水景取勝的園林命名為——清漪園。

清漪園的建筑物按其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宮殿、寺廟、庭院建筑群、園中園、單體點景建筑、長廊、戲樓、城關、農舍、街肆、亭橋等。乾、嘉、道、咸時期的清漪園,主要是作為皇帝政事之余散志澄懷,游覽風光的別苑存在,園林中的主要活動是禮佛上香和祭祀龍神?;实蹅円苍谇邃魣@內舉行過一些政治、軍事活動。如乾隆曾在勤政殿接見并宴請過蒙古族厄魯特部來使,在昆明湖中舉行過水操演練:嘉慶曾在玉瀾堂、諧趣園中接見大臣,處理政務:咸豐曾在園中接見過少數民族土司等。

咸豐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包括清漪圓明園在內的京西“三山五園”皆遭焚掠,建筑大部分被燒毀。暢春園、圓明園等皆成陳跡,但歷史的機緣巧合,卻使得二十年后清漪園在慈禧太后的手中重現靈光。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和其他款項,重修清漪園并于1888年改園名為頤和園,成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

頤和園基本恢復了清漪園的舊觀,僅有少量的改動以及部分因財力不濟未能恢復的區域,總占地300.8公頃,水面約占四分之三,大體分成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蕓館等庭院為中心的生活區:由萬壽山、昆明湖、后溪河組成的游覽區。園中有點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處,古建筑3000余間,面積近70000平方米,古樹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筑。

萬壽山南麓體形平實,一條直沖云霄的中軸線上,是金黃色琉璃瓦頂的排云殿建筑群,這組金碧輝煌的建筑自湖岸邊的云輝玉宇牌樓起,經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頂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占據著六十米高的萬壽山的制高點,踞山面湖,統領全園。沿萬壽山南麓而建的長廊,全長728米,是中國古建筑中最長的游廊。長廊一線兩側零星分布著一個個大小院落,漫步其間,步移景換,濃麗富貴。

萬壽山北麓,地勢起伏,道路幽邃,松柏參天:水面時開時合,夾岸幽谷濃蔭。山北坡有一組仿西藏寺廟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層臺聳翠,雄偉莊嚴。后溪河中游,是模擬江南水肆建造的買賣街,鋪面房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水陸和駁岸港漢縱橫,錢莊、當鋪招幌臨風,再現了一幅江南水鄉清秀嫵媚的風景畫卷。

在昆明湖的西部,一條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的西堤,將湖水分割為昆明湖和團城湖兩塊水域。遠遠望去,這條長堤與玉泉山、西山的借景環境融合在一起,使頤和園有限的空間大無邊際。堤上六橋,形態互異、婀娜多姿。湖中還有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在湖畔岸邊,還建有著名的石舫和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筑。惟妙惟肖的鎮水銅牛與湖對岸的“耕織圖”建筑群遙相呼應。

晚清民國時期,內亂外患頻仍,頤和園也日益荒蕪: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以及人民群眾的關懷下,頤和園重新煥發光彩。頤和園管理處以繼承和保護歷史文化瑰寶為宗旨,逐漸恢復舊觀,使頤和園成為首都展示中國燦爛歷史文明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961年,頤和園成為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榮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九十年代初進行了昆明湖240年歷史上的首次清淤和為期三年的萬壽山綠化整治:二十一世紀初頤和園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凈化園內游覽環境、進行周邊環境規劃整治、開展景區復建工程:先后復建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清漪園時期的建筑,新建了文昌院園林博物館,使4萬余件園藏文物得到了妥善保護:收回長期被占的清外務部公所,建成功能齊備的游客服務中心。2007年頤和園被評為全國5A級景區,多年來,頤和園在遺產保護、美化景觀、文化挖掘、文物保護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保護和管理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使這塊東方文化的瑰寶不斷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國的頤和園,也是世界的頤和園,每年國內外慕名而來的參觀者均在1000萬以上人次,是北京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北京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催化劑。隨著北京世界城市建設進程的推進,北京國際旅游終極目的地的地位也會逐漸強化,以頤和園、天壇等為代表的北京歷史名園將充分利用這一時機,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設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獲得越來越高的認知度,成功的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世界名園。

知名景點

昆明湖:

昆明湖是頤和園中最富魅力的一處風景,總面積達二百余公頃。粼粼的湖水,蜿蜓的堤式,錯落的島嶼,以及隱現在湖畔風光中的各式建筑,組成了頤和園中以水為主體的絕色風景。

按照中國歷代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內建有“南湖島”“治鏡閣島”和“藻鑒堂島”三個中心島嶼,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建成西堤,還有十七孔橋、知春亭、等眾多景觀,被乾隆皇帝稱譽為“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萬壽山:

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筑群。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云閣。后山有宏麗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聳立于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各式樓臺亭閣,堪稱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之集中展現。

長廊:

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間,全長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還繪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各種彩畫八千多幅,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精彩的廊中上乘之作。蜿蜓的長廊如同一條五彩的飄帶,巧妙地連綴著湖山之間的軒、館、樓、臺、亭、閣、舫、榭,使它們和諧成為一體。

排云殿、佛香閣景區:

排云殿、佛香閣景區是頤和園內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豐富的中軸建筑群體,殿、閣、廊、亭、橋、坊、碑等建筑約兩萬平方米。從臨水的云輝玉宇牌坊至排云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眾香界、智慧海、層層升高,排列有序,氣勢巍峨,金碧輝煌,將園林、寺廟和宮殿融為一體。

清晏舫:

清晏舫原稱石舫,是頤和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為”清宴舫”。頤和園的清宴舫是中國古典園林舫類中體量最大、造型最美、建造最精的建筑,不僅優雅得體,又與周圍園林環境相得益彰。

蘇州街:

蘇州街原稱買賣街,乾隆時仿江南水鄉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覽的一條水街。街全長三百余米,以水當街,以岸作市,沿岸設有茶館、酒樓、藥房、錢莊、帽店、手飾鋪、點心鋪等六十多個鋪面,集中展現了十八世紀中國江南的商業文化氛圍。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是頤和園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國園林中最大的橋梁建筑,如一道長虹橫臥在昆明湖上并銜接著南湖島和廓如亭。橋欄的兩端有四只石雕的異獸,威猛雄健,當屬清代石雕藝術品中的杰作。

德和園:

德和園戲臺始建于1891年,與故宮的暢音閣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并稱為清宮三大戲樓。德和園戲樓的建筑規格與歷史內涵為三大戲樓之最,堪稱中國古代戲樓之中登峰造極的存世代表。

園內的三層戲臺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古戲臺,其建筑設計精巧、氣勢宏偉,極富科學和藝術價值:清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小樓,譚鑫培等都曾在此為慈禧太后獻藝,被譽為“京劇的搖籃”。

仁壽殿:

仁壽殿取自《論語》中“仁者壽”之意。這里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為頤和園聽政區的主體建筑。仁壽殿中陳設著許多珍貴的文物,都是清代帝后使用過的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耕織圖:

耕織圖位于頤和園西北部,是一處以河湖、稻田、蠶桑等自然景觀為主,具有濃郁江南水鄉風情的景區。因其蘊涵“男耕女織”的思想,而成為頤和園清漪園時期的一處匠心獨運,天作人和的絕妙佳景。

聽鸝館:

聽鸝館原是乾隆為其母看戲所建,內有兩層戲臺,因古人常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優美動聽,故名之為“聽鸝館”。清末這里是慈禧太后宴請外國使臣、及其寵臣、嬪妃們看戲飲宴的重要場所。建國后,聽鸝館成為中國著名的宮廷菜系飯莊,先后接待過上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聽鸝館飯莊的菜肴以“宮廷風味”為特點,以“壽膳房”的膳單為依據,沿用傳統工藝,將各類膳食合理搭配,創造出既有古代風格又符合現代營養科學的菜點:種類豐富、選料嚴格、制作精細、色彩艷麗、形象逼真、醇鮮可口、享譽中外。

西堤和西堤六橋:

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時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筑的。這道長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頤和園有限的空間得到無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豐富多姿。在西堤柳條吐綠、桃花綻紅的季節,一條彩色繽紛的長堤,浮現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難得的畫境。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橋,也是仿照蘇堤六橋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順序是: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在練橋和柳橋之間,還有一座玲瓏精致的景明樓。

弘揚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紅色文化 社會價值 社會主義 【中途分類號】B824

紅色文化在當代社會中展現著思想價值、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

當代政治發展深刻凝結著紅色文化的思想價值。這首先表現在紅色文化能夠鞏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有利于推動整體持續改革創新。目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教育是黨務工作的重中之重,紅色文化的宣傳能夠推動黨員先進意識的形成,這是紅色文化政治價值的重要體現。其次,紅色文化包含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的主要政治文化,如井岡山文化、延安文化、東北小延安文化等,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先進思想與中華民族革命歷程緊密融合而形成的優秀文化。此外,紅色文化對于中華民族取得勝利起到了精神引領的作用,這也是其政治價值的主要體現。紅色文化中蘊含著革命必勝的政治思想價值。在這種思想價值的驅動下,中華民族在每一個關鍵時期,總能憑借著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奪取最后的勝利。

當代經濟發展以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為指引。從理論角度出發,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紅色文化作為優質的文化思想,更能助推經濟的發展。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民族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過程中凝聚而成的重要精神內涵。這種精神在革命時期給予了中華民族堅定的支撐力量,在改革開放之后,這種精神仍然發揮著巨大的社會價值,引導著我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紅色文化的挖掘與利用應當受到更廣泛的重視,因為從市場經濟的道德標準出發,紅色文化所宣揚的精神與之不謀而合,并且同樣推崇誠實守信、以人為本的道德準則,這是紅色文化經濟價值的重要體現。

當代文化發展傳承了紅色文化的優良基因。紅色文化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由于經濟發展帶來的思想變革,不同時期的德育教育需要不同的載體,而紅色文化的本質就是革命精神,它能夠與不同時代的精神文明進行碰撞,最終實現融合,具有與時俱進的永恒價值。對于德育而言,紅色文化也有著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此外,紅色文化也是當今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包含的紅色精神是我們應當學習與遵循的道德與行為準則,是廣大群眾共同認定的崇高理念,在社會文化建設中的價值不可忽視。

政府應在紅色文化價值的開發過程中承擔主導角色

政府應當在紅色文化價值的開發過程中承擔主導角色。為了更好地挖掘和弘揚紅色文化,政府應當充分履行其職責,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有效推進紅色文化價值的開發進程。

政府應當在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的同時,廣泛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在各地區不同的紅色文化基礎之上,進行有針對性地合理規劃和全面統籌。督促各地區政府積極制定紅色文化開發計劃書,廣泛聽取學術界的建議,尋找第三方機構進行可行性分析,為紅色文化的挖掘與傳播制定科學的參考依據。此外,還要強化品牌特色,塑造品牌形象,進一步開發各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

政府應當為各地區紅色文化的挖掘提供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盡力滿足各市、縣推廣宣傳紅色文化資源的合理需求,為紅色文化的傳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同時,還應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通過高等教育投入,不斷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專業化人才,通過基礎建設投入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配套設施。

政府應當在各級機關和相關執行機構中扮演好協調監管的角色。紅色文化價值的開發涉及到教育、文化、旅游等諸多領域與部門,各級行政部門應當明確各自的分工與職責,強化各區域間的聯系與合作,推動管理體制的完善,制定一系列保障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強化地區資源的優勢互補,合理分配參與方的利益,提高紅色文化價值的利用效率。

政府應當制定、完善相關法律規章。國家立法部門應當充分聽取不同建議,綜合考慮各方利益,制定有利于紅色文化發展的法律法規,優化各地的文化傳播環境。

豐富文化傳播方式,全方位展現紅色文化魅力

當前,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文化資源的開發離不開傳播方式的創新,為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社會價值,相關部門應當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文化傳播,構建紅色文化傳播的廣闊平臺。

利用大眾傳媒和各種新媒體手段來展現紅色文化的魅力。我們既可以通過電視廣告的方式進行輿論引導,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與開發奠定良好的市場環境,也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網站,借助網絡傳播的便利性,將紅色文化分門別類地展示給群眾,提高傳播效率。

教育主管部門可將本地區的“紅色故事”整理后納入教學計劃,將其編制成愛國主義教育教材,從而有效弘揚紅色文化。

文化部門可以通過編排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戲曲和舞蹈、定期出版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各類刊物等形式,來體現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相輝映,加深人們對紅色文化的了解,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促進紅色文化的大眾傳播。

各地還可以根據自身的財政能力,不定期舉辦一些弘揚紅色文化的展覽活動,加強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度。展覽應當注意動靜結合,既要有主題鮮明的宣傳圖片和脈絡清晰的文字故事,也可以放映具備感染力的影片,還可以準備一些互動體驗項目,進一步加深群眾對紅色文化的體驗和認知。

注重人才建設,為弘揚紅色文化提供充足的后備力量

紅色文化的專業人才是傳播和開發紅色文化的主力軍。因此,培養一批道德水平高尚、專業素質出色、業務技術精干的人才隊伍,是弘揚紅色文化的關鍵。

政府應當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足夠支持,保障紅色文化從業人員的在職培訓,同時,也要鼓勵文化學者、紅色文化傳承者進入基層宣傳紅色文化,給予在紅色文化領域做出特殊貢獻的杰出人員獎勵,調動文化工作者的參與熱情。

此外,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上要突破現有模式,制定高級文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文化人才的終身學習平臺。有針對性地在多方面進行改革,創造有利于人才培養的外部環境。再次,吸引更多高校參與到紅色文化人才的培養工程中來,利用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開辦紅色文化培訓課程,實現紅色文化專業人才的批量培養,保證紅色文化人才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紅色文化在當代社會具有思想、經濟、文化等多重價值,在民族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對紅色文化當代社會價值的研究意義重大。紅色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價值也在發生著相應的改變,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斷探索和創新,為社會價值的實現貢獻力量。

(作者分別為黑龍江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黑龍江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龍江絲帶’建設背景下佳木斯紅色文化資源對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軟實力及路徑選擇研究”(項目編號:2016D083)和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研究”(項目編號:2015A02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向飛:《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以山西左權紅色文化建設為例》,《山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②曹玉章:《延安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開發利用途徑初探》,《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③易丹妮:《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和實現途徑——以貴州省紅色文化進校園為例》,《學園》,2014年第19期。

④楊建輝:《試論紅色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第11期。

責編/王妍卓 劉芋藝 美編/宋揚

弘揚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2、尋找中國民間國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3、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黨的作風建設

4、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促進幼兒和諧發展

5、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舞龍舞獅又奪桂冠

6、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探討

7、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家庭和諧美滿

8、山東赴京征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金點子”

9、習近平:為何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0、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再現華夏印刷文明

11、非遺剪紙進校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2、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13、立足《道德與法治》課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4、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5、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思考

16、高校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路徑

17、網絡環境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路徑探究

18、語言文學教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

19、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策略

20、擔負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

21、讓文言文教學,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22、閱讀中藥傳奇故事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23、淺析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4、中小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實踐活動探析

25、推進初中歷史教育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26、公共圖書館在兒童服務領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

27、以閱讀經典詩文為抓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8、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構建大學生思政教育新模式

29、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0、“政治生活”課堂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1、以學校為主陣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32、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33、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我見

34、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究

35、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6、依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助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37、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賡續民族精神的根與魂

38、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討

39、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40、語文教學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我悟

41、再提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辦國辦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

42、拜城縣: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精心編織“我們的中國夢”

4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44、例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議題式教學設計

45、現當代關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方法論探源

46、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公益偏鄉支教同行

47、依托華文教育基地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48、新時代背景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研究

49、“興發感動”詩教思想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意義

弘揚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臺灣天仁、中國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祖上有200年的種茶史,祖祖輩輩都以種茶為生,與茶結下了深厚而特殊的情緣,到了第七代的李瑞河自然也是繼承祖輩的基業以茶謀生,但嬗變是顛覆性的:由茶農變成了茶商,種茶變成了賣茶;創造的奇跡更是充滿傳奇色彩,具有50多年事茶生涯的李瑞河把發展、壯大中國茶產業,挖掘、傳承、弘揚中華茶文化均做到了極致,書寫了一個個堪稱茶界的神話:白手起家的茶農變成了身價數十億的“世界茶王”,構建了世界最大的茶業綜合性企業集團,中國茶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上市公司,中國茶史上第一次以自有“天仁”品牌外銷茶葉,直營茶點數量全球之最,達1000家,打造世界第一所茶專業高等學府天福茶學院,創建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天福茶博物院”,建設世界最大的以茶為主題的高速公路服務區……

2009新年第二天上午9點,天福集團總裁特別助理沈富靖先生帶領本刊記者到李瑞河總裁經常接待貴賓的貴賓室等待專訪李總裁,走進室內記者看見墻上掛著神農嘗百草、陸羽茶圖及茶詩書法,茶幾上擺放著精致的茶具并配上得體的座椅,撲面而來的是濃烈而高雅的茶文化氛圍,并非富麗堂皇的“貴賓室”。稍坐片刻,一位著裝素雅、腳步敏捷、面色慈祥的長者推門而入向記者迎面走來,記者箭步迎上握著他寬厚有力的手互致熱情問候,身旁的沈特助急忙介紹道:“這就是我們天福集團李瑞河總裁?!甭渥?李總裁開始了新年第一個境外媒體的獨家專訪。

李瑞河對促進中國茶產業和弘揚中華茶文化所創造的驚人業績和非凡表現連中國茶界泰斗、世紀茶人張天福先生都折服,“自嘆不如”,張老的自謙正折射出泰斗對“世界茶王”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慧眼識漳浦花甲創大業

1953年,李瑞河開始建立臺灣“天仁”,七十年代天仁股份成為中國茶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上市公司,也是中國茶史上第一次以自有“天仁”品牌外銷茶葉的公司,天仁集團在臺灣稱雄幾十年,李瑞河也因此成為臺灣茶界的風云人物。天有不測風云。1990年,事業正值天仁集團巔峰的他,遭遇臺灣股市大崩盤。天仁集團旗下的天仁證券公司轟然倒下,虧損30億新臺幣,在災難面前,作為法人的李瑞河以“成功的榮耀全體共享,失敗的責任我肩獨擔”的英雄氣魄,變賣個人名下所有的股票和房產,理清全部債務,從頭開始,尋找新的發展商機。

欣慰的是“天仁股災”事件使“天仁”茶連鎖店幸免于難,繼續在臺灣和海外發展。

天仁證券事件后,在兩年半的沉潛療傷,韜光養晦中,李瑞河始終沒有放棄尋覓新的商機,一直在苦苦追尋。他先后考察了日本以及菲律賓、泰國等地,由于1989年他到大陸來尋根問祖時,大陸12億人口偌大的茶業市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比較,李瑞河毅然決定投資大陸再創業,是年59歲,他發誓“一定要東山再起,只許成功,不能失敗”。他如是說,如是想,也如是做了。

到大陸后李瑞河首先是調研大陸各個地方人的飲茶習俗,譬如福建人愛喝烏龍茶,上海人愛喝綠茶,北京人愛喝茉莉花茶等他均了然于胸。當時他了解到中國人均茶消費量僅有200克,這與臺灣人均1200克的消費水平相比,大陸還有人均1000克的消費空間,再加上中國12億人口,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像一塊磁石深深地吸引了李瑞河,更是加大了投資大陸的信心和勇氣。其次才是李瑞河關心的在大陸哪一個地方投資最理想。他先后走訪了福建、廣州兩省幾十個茶場,經過綜合考量,最終選擇了語言相通、血脈相連的祖籍地福建漳浦縣開創他人生的第二春,是年1993年初。當時李瑞河的決定還遭到了不少親友和政界的勸阻,但他堅定不移地看好改革開放后的祖國大陸市場,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及其“黑白貓”理論更是堅定了他投資大陸的決心,義無返顧地跨越海峽到祖國大陸福建漳浦縣發展。更有趣的是:1993年9月,李瑞河在漳浦縣盤陀鎮購買99畝地時,引起了大家的爭議與不解,“在這個‘螞蟻、蟑螂都不住’的荒郊野嶺買地能干什么”。經過后來李瑞河打造“茶業帝國”的事實證明,這就是李瑞河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超人智慧的非同凡響之處。

在一片疑惑聲中,1994年金秋,天福茶莊落成開業,開始了花甲之年領航“天?!眲摌I之路的征程。

借著創建臺灣天仁集團40年的經驗,李瑞河本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拓荒精神,遵循“根植福建,香傳全國,茗揚世界”的目標,以“天然、健康、人情味”為理念,以“發揚茶文化優勢,創造世界知名品牌”為核心,“天?!钡呐谱釉诖箨懖铇I市場很快站穩了腳并迅速崛起,創設了綠茶、花茶、烏龍茶的生產基地,形成了集茶業生產、加工、銷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為一體的世界最大茶業綜合企業。到目前為止中國天福集團已發展到具有員工達12000多人、10家生產工廠的企業集團了。天福在大陸經營16年,截止到本刊發稿時,已在大陸開設直營連鎖店936家,而天仁集團在臺灣經營50年,開設連鎖店僅僅63家,規模發展速度是“天仁”的15倍強,也遠遠超過了計劃在大陸十年開辦100家連鎖店的奮斗目標。李瑞河在茶界創造的“天福神話速度”充分證明花甲再創業的巨大成功和大陸市場潛力巨大。

李瑞河認為茶葉產品的開發與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于是以產品和市場為中心,采用新觀念、新包裝、新品質、新的經營方式,開發精致的茶葉和茶食品、茶蜜餞系列產品2000多種,托起夕陽變朝陽,使茶葉及茶制品身價倍增,深受消費者喜愛,企業迸發出勃勃生機。2006年1月,“天?!逼放茦s膺“中國馳名商標”,這是大陸茶業企業的第一家。在遍布中國的天福茶莊和福建324國道上隨處可見綠地白字的“天福中國馳名商標”字樣。

茶業“黃埔”是“復制”更多“李瑞河”的搖籃

隨著天福集團的迅速發展與不斷擴張,天福企業形象、品牌價值和文化內涵得到不斷提升。但是,“天?!卑l展人才卻非常短缺,這將嚴重制約天福集團進一步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李瑞河認為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才是振興茶業、弘揚茶文化的關鍵所在。因此,2007年金秋,全球笫一所茶業高?!旄2鑼W院誕生了,這是李瑞河最欣慰、最得意的作品,也實現了多年來李瑞河的最大心愿,最大夢想。投資二億元人民幣,占地1200畝,學院屬全日制,規模暫定三千人,專業有五個系,即茶葉生產加工、茶葉食品加工、茶文化、市場開發與營銷、旅游管理系,形成一個集教育、科研、觀光旅游于一體的園林式新概念高校區。2008年,該學院擴大到向大陸招生,并獲準招收外國留學生、臺灣學生,成為大陸獲此資質的民辦高校笫一家。為使中國茶業走向世界,天福茶學院開設7門外語,要求每位學生必須掌握兩門以上的語言。學生畢業后,分赴五大洲,擔任“茶葉大使”、“和平使者”,倡導茗風,傳播華夏文明。李瑞河決心把天福茶學院打造成茶業“黃埔”,中國“西點”。為此,李瑞河總裁特別顧問黃國輝先生專門制定了打造茶界“黃埔”的具體階段性目標:在5年內由??圃盒I駷楸究?實現由培養職業教育人才向應用型人才轉變;5-10年進入中國高職100強院校名單,再用10年進入中國高職50強。據天福茶學院校長周巨根教授透露,天福茶學院的教學理念有別于其它綜合性大學茶學系,本院著力培養動手能力強,能獨擋一面并領兵作戰的學生,使天福的學員一亮相就給用人單位煥然一新的感覺,讓社會刮目相看?!疤旄2鑼W院一旦有畢業生產生就是茶業“黃埔”誕生的日子?!?李瑞河總裁非常自信地說。

有人擔心天福茶學院培養出來的某些學生自己當老板后將會成為天福集團的競爭對手,具有海納百川胸襟的李瑞河卻沒有這么短視,他認為,一旦出現這種態勢天福茶學院的辦學目的就算是達到了,因為天福學生受熏陶的是天福企業模式,耳濡目染的是天福精神與企業文化,所以這樣的競爭企業等于是天福集團的“復制”,這樣的競爭對手等于是第二、第三到N多“李瑞河”的“復制”,如此永續下去,中國便產生了千萬個強大的“天福集團”和“李瑞河”,凝聚著成潮成海的力量去發展和壯大中國茶產業,傳承和弘揚中華茶文化,必將使老產業不斷走向煥發生機的新天地,必將是“哈中國風,喝中國茶”風靡全球的時代。

締造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

天仁、天福集團的不斷發展壯大不僅促進了茶經濟的發展,而且也弘揚了中華茶文化。從1953年創辦“天仁”品牌伊始,李瑞河就一如既往的將茶文化傳播給已經有些忽視傳統的中國人。早年在臺灣時,他就成立陸羽茶藝中心、天仁茶文化基金會、“吃茶趣”連鎖系統等機構,大力弘揚茶文化,天福在大陸獲成功后,他希望能以企業資源,完成傳承茶文化的使命,實現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

建一座專業的茶博物院、弘揚茶文化一直是李瑞河多年的夙愿,早在1985年就在臺北買好了土地,繪好了藍圖,后來因股災被迫擱置,這一拖,直到15年后,他的計劃才真正付諸實施。

經過李瑞河15年的精心籌劃、設想,2000年初,天福茶博物院終于在盤陀鎮324國道旁破土動工,2002年建成開院,終于實現了李瑞河又一大夢想,完成了他人生又一個得意作品。天福茶博物院是目前世界最大之茶博物館, 總占地80畝,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首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是弘揚茶文化和休閑旅游相結合的杰作。博物院設五大館區:主展館、中國茶道教室、日本茶道館、韓國茶道館和書畫館。主展館展示了世界茶文化、中國茶發展史、民族飲茶風俗、現代茶藝、茶工藝流程、茶與詩、茶與畫、茶藝與茶具、茶與健康等知識。還有薪火相傳、茗風石刻、明湖垂影、茂林修竹、唐山瀑布、武人茶苑、蘭亭曲水、天宮賜福等八大景觀。記者參觀博物院時,看見在氣勢恢宏的牌樓門柱上寫著這樣一幅對聯:“發乎神農,聞于魯周,茶史溯源追亙古”、“經見陸羽,歌傳盧仝,茗風欲盛看今朝”。對聯極其精煉的講述了茶葉悠久的發展史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寓意了未來更燦爛的前景。走進到處洋溢著清脆樂聲的漳浦天福茶博物館,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由李瑞河親自設計的一幅雕像,名為“薪火相傳,繼往開來”。雕像上一頭老牛正領著一頭小牛拉著牛車,而執鞭的老人家正在把手中的鞭子交給旁邊的兒子,牛車上裝載的則是滿滿一車的茶葉。雕像寓意鮮明,李瑞河期待茶產業薪火相傳的美好展望一目了然。整個茶博物院布局精巧緊湊,立意獨具匠心,環境舒心高雅,文化氛圍濃厚,是一處善締茶緣、感受茶情、傳播茶文化、以及休閑購物的高品位旅游區。這樣把傳播茶文化與高品位休閑旅游緊密結合使得兩者相得益彰,有效的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企業的發展。這樣的杰作,生動地體現了李瑞河的高明與不凡。(未完,下集待續)

弘揚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成人教育中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已成為現階段成人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成人教育應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將其融入教育中,使成人教育與民族文化基因緊密融合,進而促進成人藝術教育的發展。優化民族藝術教育途徑,能夠有力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自信、民族認同感,使之樹立良好的民族觀,對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推進成人藝術教育發展、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具有重大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成人藝術教育;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傳承;途徑

【收稿日期】20180321

【基金項目】2017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黑龍江民族區域傳統藝術的現代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為17YSB074;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重點課題“高校藝術學專業文化創意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研究”,項目編號為GLB1316006;2016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音樂發展多元化趨勢的體現與研究”,項目編號為2016B011

【作者簡介】杜冰(1980—),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美術學。中華民族藝術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包含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形態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傳承則是一項龐大而重要的系統工程。對于成人教育中民族藝術教育而言,要傳承傳統民族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就要將高校課堂教學與民族藝術形式相融,并體現現代的創新精神,這是民族藝術現代化傳承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民族化特色教學的體現。這種融合將民族藝術教學理念與創新思維完整地結合起來,使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真正地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對民族藝術文化的興趣和愛好,挖掘民族藝術文化精華,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現代成人教育中,終使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發揚光大。因此,在成人教育中普及、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意義。

一、成人教育對傳承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價值的訴求任何民族藝術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在文化需求的內在動力推動下形成的。成人教育始終肩負著傳承、弘揚民族優秀藝術文化的重任。近年來,教育部對于發展藝術教育制訂了多項規定,強調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尤其是要充分認識藝術教育對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成人教育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培養民族優秀藝術文化傳承人的重要平臺。在其自身文化視閾下,要大力培養學生對當代社會生活方式、人際模式、價值觀念、民族文化、藝術觀念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深入進行成人教育與民族文化交融的探討,為構建民族藝術文化體系與培養認知方式,為民族藝術創造性轉換和傳承提供動力源泉。關于成人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的研究,對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及挖掘在教學中轉換發展的有效途徑,可提供寶貴的借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釋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時代意義內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傳承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結合起來。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要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由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印發的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有著重大意義,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系統編入到從小學直至大學的教材和課程建設之中,推進民族優秀文化教育,突出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軟實力,要為中華民族創新發展提供強大而寶貴的精神力量。[1]黨和國家的這些政策措施,為我國成人教育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強化學生民族文化自覺意識與人文素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與支撐。

成人教育中不僅要強調民族藝術的獨特性,還要努力構筑民族藝術資源轉換途徑和社會傳播的實踐平臺,實現民族藝術教育對民族文化認同的訴求,創設民族藝術多元化交融場域,建構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模式和教育方略,以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理解能力,培養他們的民族審美與情感,培育民族精神與民族自豪感。發展和創新民族文化,應以成人教育教學為根本,重視傳承與創新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在教學體系中采取全方位的教學模式,開設民族藝術公共課程,培養學生民族藝術文化審美意識,加強學生民族藝術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并完善民族藝術教育教學成果,以推動當代藝術文化的多層次多角度研究。

二、成人教育中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教育的現狀成人教育是藝術教育創新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的藝術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的融合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還需不斷發展完善。

1成人教育中民族藝術教育嚴重滯后

我國義務教育期間的藝術教育,僅僅是一些簡單的音樂、美術等單一的課程,學生只有淺表的藝術認識,初高中學生有大量的學習任務并要面臨升學考試,藝術教育因此產生了斷代?,F在成人教育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的認識不夠,民族意識缺乏,導致文化素養不高。以往傳統教育對于民族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我國成人教育中針對民族藝術的教育還需發展完善。[2]

當前成人藝術教育發展滯后,存在一些客觀問題,比如教學投入不足、專業教師缺失、教學途徑不暢等問題。在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上不夠完善,缺乏對民族藝術課程設置與教學評價體系的深入研究,導致成人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發展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均滯后。因此,在成人教育中注重發展民族藝術教育是現實而持久的問題。

2主流文化沖淡了民族藝術文化

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加劇,無疑使我們獲取社會各種資源更加便捷,人與人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和容易。這種背景下,外界的各種文化即主流文化也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淪落為非主流文化的民族文化則日漸式微,被當代人們所忽略,尤其是青年人群。導致原本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文化被遺忘,甚至丟失,最終出現文化退化。

3民族教育發展不平衡,人文教育發展滯后

我國民族教育發展歷經了60多年,取得了一定進展,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以及社會新思潮不斷推陳出新,導致民族教育與漢族教育發展不平衡,同時也顯現出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21世紀教育發展觀強調“人的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其中“人的發展觀”強調人文精神,如何完善人文教育的機制與模式,培育人文精神,已成為各種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重要著眼點。

學校教育是民族文化走向科學化、普及化、規范化的必由之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藝術的發展具有時代性、獨特性與民族性特征,在現代教育體制下,學校既要傳授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同時還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成人教育民族藝術教育體系。成人教育要積極開展民族藝術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與民族審美意識,傳承民族文化血脈和基因,促進藝術文化更新,強化民族意識、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3]

三、成人教育中開展民族藝術文化教育的途徑當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何挖掘民族文化積極因素,彰顯民族藝術文化特色,理性選擇教育傳承路徑,是緊迫而關鍵的問題。

1注重民族藝術門類的整合

在成人教育中設立或融入民族藝術教育,提高民族傳統藝術文化教學水平和效果。通過開設藝術公共課、選修課、網課等多種課程門類,培養學生理論研究能力與綜合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學生的民族審美修養。成人教育應開設與民族藝術文化相關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在教學內容中滲透民族藝術文化,在教學理論與方法上要合理巧妙運用多種藝術門類之間的共通性,將多元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構建立體式教學。在成人藝術教育中,打破以往單一藝術門類課程的傳統授課模式的局限,將美術、工藝、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門類進行綜合整合,努力實現成人藝術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發展。整合后的藝術教育教學形式和內容,要體現以民族文化審美為核心,培養學生鑒賞藝術的審美能力;增加藝術教育綜合賞析課,通過課堂教學鑒賞,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民族藝術;通過對歷史、社會、環境、自然、生態、道德、宗教等與民族藝術的起源、發展相互影響的認識,使學生對各民族藝術的共同性、差異性和獨特性有更為深入的理解;還要選擇民族藝術書籍,讓學生多了解民族藝術資源,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

2注重民族藝術文化實踐

藝術實踐具有活態性特點,應運用教學理論與藝術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上不斷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民族藝術實踐與鑒賞活動,使學生通過藝術實踐的親身體驗,提升審美情趣,拓展藝術視閾,營造藝術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濃厚氛圍。提高學生藝術修養與藝術鑒賞能力,挖掘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挖掘潛在的藝術審美能力,把藝術專業學習與人文素質教育融合為一體,促進學生人文素質與綜合素質的提升。[4]同時,設置民間工藝美術教學課程,更好地促進民間工藝美術的現代傳承,拓寬成人藝術教學課程改革的途徑,為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民間工藝美術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既包含民間技術工藝方式,同時又凝聚著傳統藝術文化,因此,要積極開展工藝美術實踐活動。課程設置手工操作,制作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的民族化手工藝品,這個藝術實踐是一種交流和體驗的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靈感、創意、創新精神;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民俗館、歷史紀念館、博物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體察民俗文化,記錄民族藝術形態;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參與到民族藝術文化的校企合作項目中來;組織學生到民間地區拜訪民間藝人,實際體驗民俗生活,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搜集當地民族文化珍貴的工藝藝術資源,讓他們自發參與制作民間工藝品,了解民族藝術獨特的審美思維,提高審美能力,使其受到民族文化藝術的熏陶,便于動態理解藝術的真諦,真正實現藝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鮮活、真實的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和活力。

3注重民族藝術創新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長,博大精深,傳統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民族藝術種類繁多,藝術文化特點突出,表現形式豐富,藝術感染力強,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推陳出新,這是歷史的必然。要努力實現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具時代感,更具持久性和生命力。

成人教育要將民族藝術的獨特知識融入成人藝術教育課程,分析民族藝術歷史形成發展脈絡,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文化的熱愛,激活學生對民族藝術的創新能力,促進成人教育與民族藝術的融合發展,進而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傳承途徑。

4推動網絡媒體與藝術教育的融合發展

運用網絡媒體教學,豐富民族藝術教學內容和授課形式。積極開展慕課、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慕課教學碎片式學習方式,既方便學生充分、靈活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又節約了資源,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方便學生從網絡上獲取更多的民族藝術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融合新媒體的優勢,打造一個全新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構建開放融合的學習環境,使師生互動更容易,學習更主動自如,學習效率更高。進而構建途徑多樣、覆蓋面廣的文化傳播體系,使學生自覺地在平時生活學習中不斷加深對傳統民族藝術文化的認知。

5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積極營造具有民族藝術特色的校園文化

學校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物質環境承載校園文化內涵,顯現具體的人文底蘊。人文環境是隱藏于社會本體中隱形環境,具有隱形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在校園內建造民族藝術特色設施,融入民間工藝、美術等形式的景觀建筑設計,比如花草樹木、樓堂館所、公共設施等,形成特色民族文化風格。同時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彰顯民族特色,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育人功能,強化學生文化自覺,使學生在校園處處都能感受到傳統藝術文化的熏陶,加強他們的民族審美意識與民族認同感。[5]

成人教育傳承民族藝術文化,“傳”與“承”兩方都不能缺少主體,兩方共同構成傳承活動,不斷推進活態化發展,最終實現民族文化的大繁榮。

【參考文獻】

[1]吳偲.淺談成人教育與民族藝術的傳承[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5(6).

[2]黃國榮.加快發展民族藝術教育推進建設民族文化大區:淺談我區加快發展民族藝術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3]陳銘彬.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5(11).

[4]曹樹明.應重視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4).

[5]沈曉,洪黎.對成人教育學生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科學時代,2013(24).

(編輯/樊霄鵬)2018第5期(總第37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5 2018Total No.376

上一篇:世界文化遺產論文下一篇:閩南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