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市場經濟研究論文范文

2023-03-05

市場經濟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HT5”SS〗斯氏轉型思想的實質乃是其借助信息經濟學范式、由市場和政府構成的、注重發展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揭示和運用。斯氏在探討轉型問題時在某種程度上是結合其新發展戰略的框架作出的,這使得斯氏的思想和理論在轉型經濟領域獨樹一幟、一枝獨秀。

關鍵詞:轉型;模式;斯蒂格利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特色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對轉型經濟問題的研究獨具特色且多有建樹。更值得指出的是,與其他西方學者抱著中國轉軌“形跡可疑”的信條相比,斯蒂格利茨態度明確地表達了對中國轉軌經濟的認可和贊賞,并廣泛地參與了中國的轉軌進程。在我國改革開放35載之際,結合新的世界經濟形勢及轉型國家現實,回顧斯氏的轉型觀點及理論思想無疑有著重大的時代意義和學術價值。本文主要對斯氏的轉型思想邏輯脈絡作出一個系統的梳理并據此探索總結出其理論特色。

一、轉型概念考究

首先讓我們考究一下轉型概念的由來。前蘇聯著名學者和經濟學家布哈林在研究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經濟轉型”的概念,這應該是“轉型”一詞在經濟學領域用于描述經濟體制模式轉變的最早使用。①“如果說,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以前,人們否定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的可能性還只是一種理論原理,那么,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實際上則采取了更迅速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針,……布哈林寫于這一時期的《過渡時期經濟學》(1920)一書在這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布哈林在這本書中認為:‘當生產過程的不合理性消失的時候,商品就變成產品而失去自己的商品性質?!盵1]196“不過,由‘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以后,布哈林改變了上述觀點,如他在1925年寫的《到社會主義之路和工農聯盟》一文中認為:‘現在我們看清了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它不在,或者確切地說,不完全在我們過去所探求過的地方。過去我們認為,我們可以一舉消滅市場關系。而實際情況表明,我們恰恰要通過市場關系走向社會主義??梢哉f,這些市場關系將由于其本身的發展而被消滅?!ā恫脊治倪x》(上)東方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441頁。)孤立地看這段話,無疑是非常正確和精彩的。遺憾的是,布哈林極其片面地把市場關系在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原因,歸于小生產的存在?!?[1]197由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弊端的暴露及人們對其清醒的認識,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陸續放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而實行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這種由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轉變的情況既然涉及模式的轉變,因此人們自然將其概括簡稱之為“轉型”,這應該是轉型概念在經濟學領域的最初含義,不過其轉變方向同布哈林的“經濟轉型”的方向恰恰相反;亦即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而不是由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轉變。另外漸漸地,經濟學者們在研究探討經濟問題時,同樣也發現一些經濟學領域其他模式的轉變,因此,又有意無意地采納“轉型”這一概念,比如在指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這一轉變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這一轉變上、政府的作用從指令性作用到指導性作用的轉變上、對外貿易戰略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轉變上、企業發展模式由制造到創造的轉變上、甚至在指從社會主義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這樣的轉變上等等。

本文就是在下述意義上使用“轉型”概念的,即認為轉型特指上面提到的由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這一經濟體制模式的轉變。在經濟學術語的英文表述中,“transition”一詞常譯成漢語的“轉型”、“轉軌”、“變革”等,也有譯為“過渡”的?!霸谟懻撝胁捎玫摹^渡’、‘轉軌’,‘改革’等概念的基本定義,都是指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2] 本文正是遵循這一事實而將“轉型”和“轉軌”、“改革”、“過渡”作為視為同一概念含義通用的。不過,“轉型”、“過渡”、“改革”這幾個詞的微妙差別在于:“轉型”側重于認識主體對客體的客觀觀察,“過渡”側重于認識客體的轉變,“改革”則側重于突出認識主體按照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

粗略地看,國內外經濟學家對轉型經濟學的內涵的不同規定大致可分為四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轉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過程,以科爾奈和薩克斯等人為代表。第二種觀點認為轉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指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第三種觀點認為轉型經濟學就是研究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國內多數學者持這種觀點。第四種觀點則是擴大了的定義,如經濟增長方式、出口貿易方式、政府職能方式的轉變等。

二、轉型概念及思想脈絡

筆者認為,許多學者在探討轉型經濟及理論時基本上都采取“模式”探討方法:即將“轉型”概念視為是在存在某種共同規定下的兩個不同模式中由其中某一個模式到另一個模式的轉變?!澳J酵ǔO抵干嵯笕ゾ唧w細節的某種事物及其運動體的基本結構或基本圖式。因此,市場經濟模式即指舍象去具體結構細節和具體運動方式的市場經濟體系的基本結構或基本圖式。它是市場經濟體系在理論上的高度概括和抽象?!?[3] 斯蒂格利茨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位。他認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是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經濟試驗”。 [4]1“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中那些致力于促進經濟增長、降低貧困、支持政策改革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不止一個而是同時好幾個國家成功地擺脫了困擾它們幾個世紀之久的貧困,這證明發展是可能的?!?[4]129 “值得肯定的是,以市場為中心的經濟改革浪潮最近在很多國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4]440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模式”探討方法既然涉及的是模式的轉變,亦即由原來的模式到目標模式的轉變,那么已經隱含著原來的模式與目標模式的不同這一前提[5]2。這里面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判別兩個模式是否不同?從最寬泛的角度講,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墒侨绻J為一切事物都不同,只承認特殊性而否認一般性,那么關于“模式”的探討又已經沒有必要了。因此,也許在認定兩種模式的共同規定性及差異性時應視具體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而定,這是一個有趣又復雜的問題,筆者在該文不準備對該問題進行過多探討,指出上述這些對本文的探討來說就已經夠了?!白鳛橐环N分析方法或分析范疇,抽象的模式能夠最簡明地表述事物體系的內在邏輯結構和運動規律,即事物的結構特質和運動特質。這正是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同樣也是對市場經濟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3] 值得注意的是,在諸多學者的諸多觀點和理論中探討的實行經濟轉型的國家中存在著是否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重大差別,如果我們都準備把這些觀點或理論作為同一探討對象或想探討所有這些國家的經濟轉型的話,根據前面的探討,我們采取“模式”探討方法時必須先對兩個模式的共同規定性和差異性進行認定,筆者認為應該而且可以將這些國家實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轉變確認為其共同規定性,而在是否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及多大程度上保留或拋棄社會主義本質確認為其模式之間的差別性。①另外,我們知道,在經濟學思想界,曾長期有一種觀點認為“市場或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計劃或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而慢慢地人們逐漸認識并承認:市場和計劃一樣都是現代經濟社會中

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描述市場經濟的基本圖式,而不同的描述角度必然形成關于市場經濟的不同層次的基本模式劃分。從理論上講,一般至少可以從根本經濟制度、經濟運行和經濟體制三個方面來進行描述。其中,從根本經濟制度角度出發對現代市場經濟圖式的描述稱之為市場經濟的制度模式,并依此可將市場經濟模式劃分為兩個基本類型: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從經濟運行角度出發對市場經濟圖式的描述稱之為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從經濟體制角度出發對市場經濟圖式的描述稱之為市場經濟的體制模式?!保ɡ钍↓堈撌袌鼋洕J降囊话愀拍钆c體系[J] 經濟評論,1996(5):34-39)

②“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一書中,斯蒂格利茨認為,現代市場經濟中出現的資本市場的失靈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有利于市場社會主義的兩個重要根據。但是,由于凱恩斯主義的出現,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市場失靈問題得到了解決,因而,支持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根據也就失效了?!保◤堄钍袌錾鐣髁x反思[M]第318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配置資源的兩種手段,鄧小平就曾強調“市場不等于資本主義、計劃不等于社會主義”的觀點。應該說,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市場社會主義這一思潮。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表現出了兩種情況:其一是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陸續導致了劇變,其二是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較大的社會經濟弊端。這種社會狀況反映在世界人們的意識里,便是產生了一方面對社會主義的神圣信念產生的幻滅感,同時另一方面又對資本主義的市場神話產生的幻滅感這樣的“雙重幻滅”[6]2。在這樣的歷史環境和時期,人們自然而然地要探測未來社會發展的前景。使得短短幾年之間,歐美國家出版了數十部關于探討社會主義未來的專著,涌現出各種各樣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市場社會主義一時成為熱門話題并引發了廣泛熱烈的討論。根據張宇的有關論述,真正明確地把市場機制當作社會主義經濟中資源配置的核心問題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那場關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能否合理配置資源的大論戰?!霸谶@場論戰中,以米塞斯、哈耶克、羅賓斯為代表的一些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斷然否定了在社會主義經濟中能夠合理進行經濟計算和資源配置的可能性,而以泰勒、蘭格、勒納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則利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論對這種理論提出了系統的反駁,從而形成了著名的蘭格—勒納—泰勒模式(通常簡稱蘭格模式),這是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標志?!?[7]45 張宇將其視為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模式,是第一個完整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模式,是一種“新古典市場社會主義理論”。[7]167

斯氏認為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關于社會主義一般問題的論證中,早先的討論強調的是經濟中競爭性模型的非現實性問題:在收益遞增普遍發生的情況下,相關比較是在市場社會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之間進行的,而不是在市場社會主義和競爭性市場之間進行的。而現代的爭論則強調市場社會主義沒有考慮政治經濟問題而產生的的不切實際性:官僚們是否愿意實施市場社會主義倡導者所提出的要求呢?批評家還指出這種相關比較不是在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者要求的理想化的政府之間進行的,而是在市場經濟和實際上政府調控下的經濟運作方式之間進行的。[8]17-30 對于“先前思想”,斯氏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造成市場規模發生變化從而競爭的效果也隨之改變,這就使以壟斷資本主義而不是競爭性市場作為比較參照物的市場社會主義失去優勢;而以資本主義宏觀經濟的弊病可以通過選擇性的政府干預加以治愈作為結論之一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弱化了市場社會主義存在的可能性”。不過,現代理論中關于期貨市場的缺乏以及政府在分配投資時的作用、委托—代理問題和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這兩個話題的探討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市場社會主義的信念。②

總的來看,斯氏對市場社會主義的可行性及態度可以說是持否定態度的。不過與科斯認為的“像其他形式的社會主義制度一樣,市場社會主義注定失敗,這僅僅是因為它對產權沒有很好的界定” [8]13不同,斯氏是以其基于信息經濟學范式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高深造詣作為基礎的,這使得他的觀點更富有邏輯說服力也更符合客觀實際。具體來說,斯氏認為“隨著前蘇聯體系的中央計劃的局限性變得越來越明顯,很多人試圖將自由市場價格的配置效率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以創造市場社會主義。不過,我要論證,市場社會主義的想法對理解是什么驅動市場經濟運行來說,確實是失敗的。在《社會主義走向何處》中,我將市場社會主義的這一缺陷歸結于新古典經濟學的誤導性思想。市場社會主義強烈地相信價格體系的力量,這部分是由于新古典經濟學所聲稱的:價格是使得市場經濟運行的核心機制。然而,現在我們認識到,這一新古典范式忽略了企業家精神、創新以及其他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對市場經濟的成功運行都是最重要的。市場社會主義經濟可能比‘指令-控制’式的經濟要稍微成功,但它仍然沒有抓住經濟的完整面貌,并且,很明顯地沒有達到那些鼓吹市場社會主義這一方法的人所希望的那種成果?!?[4] 430-431 “市場社會主義在低估了激勵問題的重要性的同時,卻過高地估計了價格的作用,并且沒有充分意識到使價格體系正常運作的困難程度。當然這也不足為奇,因為蘭格、勒納和泰勒也強調了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他們是以傳統理論為基礎進行分析的,這些傳統模型均把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置于首要位置,并且認為價格是決定供給與需求平衡的重要因素。這三位經濟學家的理論與傳統模型的區別僅僅在于對價格制定過程的不同觀點。他們希望通過政府的干預,即看得見的手,以使供求平衡,而不是依靠市場力量或是虛構的瓦爾拉斯式的拍賣者。但是在兩種理論中的價格卻執行著完全相同的功能?!?[8]94 “經濟中的新古典模型在傳播和延續市場社會主義思想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8]2 “如果說新古典模型(或者其前身)對經濟本身的描述是正確的,那么市場社會主義確實有機會獲得成功。由此看來,市場社會主義的失敗,不僅使市場社會主義者的理想化為泡影,同時也對標準新古典模型提出了質疑?!?[8]2 但是,“該……模型不僅沒有為經濟體制選擇這個重要問題提出指導意見,而且它所提出的‘建議’往往也被曲解。以上述分析為基礎的市場概念也歪曲了該模型,這種標準分析方法低估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和弱點,并且為可選擇模式的成功性可能發出了錯誤的信號,也為市場如何改進發出了錯誤的信號?!?[8]6 “總之,該模型不能為正在探索構建新經濟體制的前社會主義提供指導?!?[8]6

歸納起來就是:斯氏敏銳地抓住“與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相聯系的蘭格—勒納—泰勒定理” [8]11這一“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8]118,從而把新古典模型和市場社會主義緊緊聯系在一起,斯氏本人就曾把新古典模型和市場社會主義戲稱為“孿生兄弟”[8]75,這樣一來,市場社會主義在斯氏的轉軌探討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亦即市場社會主義是新古典模型和市場經濟這兩個端點的聯結紐帶——退則可批判社會主義和新古典模型以尋求經驗教訓,進則為轉型國家的市場經濟運行提出指導和政策建議。進一步地,斯氏運用其信息經濟學范式這一有力理論分析工具,深入系統地去洞察和挖掘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然后將其與現實中的市場經濟實踐結合起來分析對比,如此一來則如洞中觀火、一葉知秋。以理論分析現實,從現實反追理論,則相得益彰、互相驅促。正因如此“胸有成竹”,使得斯氏能夠信步“竹林”(轉型經濟理論和現實)恣意流連而不忘返,分析比較世界各種市場經濟模式,從中積累獲取了獨到的超人經驗,同時為企圖乃至已經走上市場經濟之路的各轉型國家“解惑傳道”。概括說來就是,由于對信息問題的不恰當處理,現實中的市場并不會像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那樣總是有效率的,也即對市場(恰當地說應是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筆者)產生了錯誤的理解,不單是低估了市場的弱點,更低估了市場的長處。[8]6但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能立即推出政府干預就一定會比市場更優越。同樣的,信息問題也會限制(通常是更大程度地限制)計劃或政府干預的作用。正如錢穎一教授在為斯氏的經濟學文集中文本作的序中引用斯氏的下述語句闡明的那樣:理解信息不完全性的影響,不但有助于我們理清市場失敗原因,而且也有助于我們認識其他替代性模式,比如計劃和政府,通常也會失敗的原因。引入不對稱信息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地分析市場和非市場的運作,更加現實地比較各市場和非市場的有效性。

另外,斯氏在探討轉型問題時在某種程度上是結合其新發展戰略的框架作出的?!霸谀撤N程度上,轉型問題可以歸結為我們一直描述的戰略類型中?!?[4]199綜上不難發現,斯氏轉型思想的實質乃是其借助信息經濟學范式、由市場和政府構成的、注重發展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揭示和運用。

三、轉型觀的特色

斯氏曾經指出:“華盛頓共識給出的政策建議顯然并非發展的充分條件。事實上,一些獲得發展的最成功國家反而是最少遵照華盛頓共識的國家?!?[4]144斯氏認為華盛頓共識在以下幾方面走入了歧途:首先,混淆了手段和目標,亦即把本應用來實現更加可持續的、公平的和民主的增長的手段的私有化和貿易自由化本身誤作為終極目標;其次,過去關注價格穩定而非增長和產出穩定,沒有意識到強化金融制度與控制財政赤字和增加貨幣供給對經濟穩定來說同等重要;第三,強調私有化,忽視了市場運行所需的制度基礎,更加忽視了競爭的重要性?!艾F實已經證明了華盛頓共識的失敗” [4]144。因此,斯氏“想超越這些失敗的共識,為一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尤其是針對最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提供理論基礎。我的理論基礎以一個廣泛的發展概念為基礎,并伴之更為廣泛的發展戰略視野,以及對國際援助作用和國際援助的提供方式完全不同的看法” [4] 144-145。在斯氏看來,“發展代表一種社會的轉型,從傳統的關系、傳統的思維方式、傳統的對待健康和教育的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轉變為更‘現代’的方式?!?[4]145正是基于這一發展視角下的轉軌觀,使得斯氏能將轉軌理論及實踐置于經濟全球一體化、金融國際化和信息革命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從而注意到東西方經濟、南北經濟關系的日益密切并把轉型進程理解為世界經濟整體演進的一個重要環節,然后利用助其登上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學術之巔的信息經濟學范式這一有力分析工具,憑借其過人的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洞察和把握,對新古典模型及其“孿生兄弟”市場社會主義進行了全面、深刻的批判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轉型思想體系和政策建議,最終使其提出的“把體制轉型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目標相統一的轉型模式”成為“第二階段經濟轉型時期的代表” [9]而在轉型經濟領域獨樹一幟、一枝獨秀!

參考文獻:

[1]方興起 市場經濟宏觀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2]陳涌軍.過渡經濟的本質與中國經濟改革的走向——對科爾奈和薩克斯教授的批評[J].中國經濟問題,2000(6):1-9.

[3]李省龍.論市場經濟模式的一般概念與體系[J].經濟評論,1996(5):34-39.

[4](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發展與發展政策[M].紀沫,仝冰,海榮,譯.陳雨露,校.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5]黃芝曉,白康斌.市場經濟模式概覽[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6]呂薇洲.市場社會主義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7]張宇.市場社會主義反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8](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M].周立群,韓亮,余文波,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9]阮震.斯蒂格利茨的經濟轉型理論述評[J].經濟評論,2003(02):48-51.

(責任編輯: 鄧澤輝)

市場經濟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日前,應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館教育組的邀請,20位中國在英高校和企業任職的教授、學者在總領事官邸參加座談會,為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建言獻策??傤I事龔建忠與會,向大家心系祖國建設的愛國情懷表示感謝。

英國曼徹斯特等地區,是工業革命時期形成的傳統工業基地。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些地區相繼進入發展遲緩、增長乏力的嚴重衰退期。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新經濟的發展,這些老工業城市逐步向高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方向發展,并利用自己的獨特優勢,加快城市改造和轉型。目前這些老工業城市經濟已經復蘇,失業率降至25年以來最低水平.通貨膨脹率降至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這些老工業城市與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產業結構方面尤為相似,它們的經濟復興,無疑為我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溫家寶總理訪英期間與留學生代表座談時,就曾談到了曼徹斯特老工業基地的經濟復興問題。

加快體制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

“推進體制改革,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消除不利于經濟發展和調整改造的體制性障礙,是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崩澇鞘写髮W工程系教授程凱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曾在東北地區生活多年,目前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他首先這樣強調。

結合英格蘭老工業基地20多年的轉型發展,程凱認為,有幾點經驗值得借鑒。一是地區內產業結構的調整。東北地區工業結構單一,需要向新興工業和高技術產業轉移,平衡發展。二是企業本身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調整。東北老工業企業大都為小而全的制造業.沒有相關產業鏈條,一個企業就是單一的制造業,所有零部件都生產,沒有配套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沒有規模效益,一旦一個企業不行,其它也都無法獨立生存?,F代化大企業集團,則應采取多種經營方式,制造業僅占其中的一部分。三是企業所有制的轉型調整。東北大企業幾乎均為國有企業,缺乏活力,對市場反應緩慢。四是社會各行業協調發展。如金融、貿易、旅游、運輸業可互相協調,增加就業機會。國家還需要有特殊的政策,鼓勵人才留在東北。

重視發展中小企業

許言忠博士畢業于英國蘭卡斯特大學,2002年起開始創辦自己的公司。他強調振興東北要重視發展中小企業。要限制老工業的發展,鼓勵新產業如物流、金融、保險、商貿、旅游等行業。對失業工人要進行再培訓,免費提供就業咨詢。

紐卡斯爾大學信息技術學院徐潔教授也談到,英國經濟轉型有很多經驗值得學習,同時也有一些教訓值得記取,比如說私有化不是萬靈仙藥,不能什么都私有化,典型的例子是紐卡斯爾的鐵路系統,私有化后90%都晚點。對東北的大型企業,要有一些特殊的處理。要學習英國增加再就業培訓的投入,對下崗工人多一些免費的技能培訓,政策上和技術上給予支持和扶持。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曾在德國洪堡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現任職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的康健教授,結合英國老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市的建設情況說,城市建設不僅要考慮建筑形式及眼前的短期效益,更要考慮長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因素。如謝菲爾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了不少在建筑史上有名的低造價高層公寓住宅,但后來由于社會需求的下降,不少建筑被炸掉,很多都淪為貧民窟式的建筑,所以城市發展要從可持續發展方面考慮。不過作為歐洲鋼都,謝菲爾德對城市環境高度重視。以噪聲為例,市政府有專人負責噪聲,現正在發展計算機城市噪聲預測圖,可以預測出新的建筑項目有多少,是否會使周圍建筑或居民受到干擾。公共建筑設施也是如此,自倫敦KINGS CROSS地鐵站的火災之后,歐洲特別重視地鐵站廣播系統清晰度問題,這不僅為平時所用,更重要的是在緊急情況下的逃生指示,清晰度指標達不到不許啟用。目前國內許多城市都在建地鐵,但這個問題尚未給予足夠重視。

布拉德福德大學信息學院、數字媒體研究室主任江建民教授在談到城市建設問題時認為,交通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分布要注意分散,如英國各個地區乃至鄉村都有便利的交通通訊網絡和商業網點,許多大公司的總部就設在鄉村。

整合現有資源揚長避短

曼徹斯特大學高級講師陳曉鋼博士一直從事服裝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英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比較了解。他說,英國紡織服裝工業目前為英國第9大產業,1998年產值為177億英鎊,出口額達51億英鎊。英國貿工部2000年委托紡織服裝戰略小組對當前英國紡織服裝業做了評估和研究,認為英國不可能在紡織服裝的各個領域繼續保持其競爭力.重點發展方向應為工業紡織材料、名師時裝等。目前英國紡織業已將自己重新定位為發展現代化高成本產業,通過政府有效的引導與支持,占行業大多數的私有企業實現了及時轉向,并基本獲得成功。東北三省是紡織工業比較重要的地區,應認清自己在全國經濟一盤棋中的地位,揚長避短。另外,政府應下決心關閉一些不能發揮本地區優勢條件的一般性紡織與服裝企業,放棄“你有我必有”的思想,根據地區優勢,重新分配資源,重點發展優勢項目,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該行業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的競爭力。

加快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類專門人才,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保證?!睅孜粚W者說。

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楊劍波教授一直從事運籌管理決策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說.曼徹斯特正在經歷從工業中心城市向技術中心城市的轉變。曼徹斯特有10所大專院校,有十幾萬學生,是歐洲最大的大學城,大學中的技術人才、科技成果、高級專家智囊和綜合信息庫在大曼徹斯特城的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

英國阿爾斯通公司項目主管楊漢新博士說,國內的人才隱性浪費比較嚴重,單純追求高學歷教育而非高素質教育,不能做到人盡其用。就業導向應該有所轉變,多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提倡就業多元化:對技術和專業人員的工資和待遇應該提高,像英國高水平實用技術人才的工資水平往往高于大學教授和公務員。

完善市場經濟法制建設

曼徹斯特大學法學博士張卿說.東北振興實際上是一個社會資源如何最優配置的問題。必須通過完善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來促進和保障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他認為可惜鑒英國老工業區復興的經驗,從通過法律適當設置市場準入門檻、完善市場主體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市場交易法律制度、規范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制度,完善市場退出法律制度等5方面來完善東北地區市場經濟法制建設

市場經濟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針對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新情況,分析了新形勢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并分別從機構層面、制度層面和技術層面探索了新形勢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

[關鍵詞]新形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具有一般性,又各具特點。研究生由于學程短、獨立意識強,思想更為活躍,生活、學習、科研及實踐等活動相對分散,且學習、生活和就業壓力并存,因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獨特性、復雜性和緊迫性,工作任務日益繁重。由于研究生教育處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階段,研究生作為高級專門人才將在未來社會承擔更為重大的社會責任,發揮更為重要的社會作用,所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關系研究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還關系研究生培養教育事業和整個高等教育事業,關系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的發展變化

(1)分散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初步發展時期,由于招生規模小,所以全國各高校通常采用的是以院系主管本科生的副書記兼管為主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體制,不再設立專門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機構,直接由校學生處或者學工部統一負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管理工作。這種分散管理的模式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院系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卻忽視了黨委的領導和統一管理。這種模式沒有針對研究生這一不同于本科生的群體,不能科學合理有效地針對其人群特點開展與之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集中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后,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步增加,為加強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領導和管理,一些高校開始將研究生管理工作從本科生管理中逐漸分離,成立相對獨立的研究生管理部門。20世紀90年代初期前后,鑒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許多高校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單列出來,成立隸屬黨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部,具體負責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隨后,許多高校從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出發,將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研究生管理機構的設置上將行政管理機構與思想政治教育機構統一起來。比如在學校黨委下設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或在研究生院下設研究生黨總支具體負責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種集中的管理模式表明高校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的提高,以及對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和重視,加強了學校黨委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統一領導。但這種模式同樣也存在一些問題。

二、新形勢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1)人群復雜,知識結構和程度不同。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研究生生源結構多元化。過去各校研究生的構成主要以本校的應屆生為主,構成較為單一。而現在??粕?、外校應屆本科生、辭職考研人員、在職讀研人員、同等學力這考取研究生的人數迅速增長,并在研究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構成的多元化,研究生在教育背景、社會閱歷、婚姻家庭、年齡結構等多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2)思想差異大,穩定性差。由于生源成分的的復雜性和多樣化,高校研究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也參差不齊。應屆研究生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社會工作經驗、年齡較小、知識面狹窄、思想單純、理論性強而缺乏實踐經驗;而在職研究生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知識面寬、思想相對成熟、年齡也較大、對社會上的一些問題有自己的主見和看法、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但由于很大一部分在職研究生容易受家庭、社會生活的干擾,學習精力、思想不能集中。在校研究生思想出入較大,不具有穩定性。(3)價值取向多元化,主體意識強。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沖擊,研究生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自我意識,個體價值。更加崇尚個人與社會兼顧,貢獻與索取并存。雖然研究生思想的主流仍還是好的,他們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并具有奉獻意識和愛國情操。但仍出現了少數研究生片面強調個人價值,不予社會價值取向協調,陷入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潭。(4)競爭意識強烈,但缺乏經驗和實踐。在校研究生作為一個高學歷的人群,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民主意識很強,更熱衷于參與到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希望在實踐中鍛煉成長。但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的經驗,法律觀念和規范意識仍很淡薄,往往脫離實際,不易于被社會接受理解。

三、探索新形勢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

1.從機構層面構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1)實行兩級管理體制和院系負責制。所謂“兩級管理體制”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學校與學院兩個層面上具體實施。學校管理指由學校黨委下設黨委研究生處(研究生工作部)是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職能部門,在校黨委的領導下,在分管校領導的具體安排指導下,全面負責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和指導。研究生規模在2000人以上的高校,應成立黨委研究生工作部作為校級的管理機構。各院系相應成立研究生工作組,成員包括主管研究生教學研究的副院長、研究生輔導員、研究生教學秘書,研究生黨支部書記和專業教師,研究生工作組由院系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副書記負責指導。院系負責制指各學院研究生由所在學院黨委領導,成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組,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或其它院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具體負責本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工作,工作負責到底,負責到人,并有計劃有步驟的組織實施。(2)建立導師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責任人的管理機制。導師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責任人、第一負責人。加強導師的教書育人作用,導師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中的主要力量。導師對其研究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示范作用,導師在于其弟子從事科研活動級日常交往中,將其自身的觀念與行為傳導給學生,使學生也付諸個人的實踐;向導作用,研究生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水準還未達到成熟期,在許多方面都可以通過教育而改變,導師按照自己的道德認識和政治標準對研究生的言行加以肯定與否定、贊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會使研究生將此化為自身的某種認識和習慣。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為學、為人都產生著重要影響,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币虼?,要大力倡導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的重要作用,實施導師對研究生負責制。(3)建立研究生輔導員的管理體系。借鑒高校本科生管理方法,在研究生中設置一定比例的研究生輔導員。提高研究生輔導員的配備比例。研究生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研究生輔導員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中堅力量,是高校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加強對研究生輔導員的管理,是確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實處的有效保障。建立研究生輔導員的管理體系,有利于深入到研究生內部,更多了解在校研究生的思想動態,進一步加強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是研究生都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培養出真正國家需要的專業人才。各高校應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要求,制定政策,創造條件,有計劃的選拔一定數量的優秀畢業生專職從事研究生輔導員工作,選聘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新上崗專業課年輕教師充實到研究生輔導員隊伍中,專職從事一定時間的研究生輔導員工作,并選聘部分優秀教師、博士生兼職從事研究生輔導員工作。

2.從制度層面構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1)制定合理的檔案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檔案的日常管理制度和檔案的接受轉移制度兩個方面。檔案的日常管理制度包括檔案的審核、檔案的歸檔、檔案的編纂,是搞好檔案工作的基礎。檔案的接受轉移制度包括檔案的轉調、檔案的移交和檔案的接收等幾個方面,是檔案流轉的關鍵。從檔案中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狀況,對思想動態及時進行記錄存檔,對于個別思想波動大的研究生及時通過談話談心等方式給予溝通疏導。(2)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多元渠道。當前,研究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在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研究生一樣面臨著強大的就業壓力,在學習中同樣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年齡較本科生大得問題也同樣困擾著研究生。針對此類思想問題,需要建立溝通疏導的渠道,因此,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顯得十分重要。搞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工作,應建立多元化渠道。學校要建立心理咨詢工作坊或者心理咨詢室等專門解決研究生思想政治問題的機構部門。同時,研究生輔導員也應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一是為研究生排憂解難。此外,還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專題講座、團體心理咨詢等活動,對研究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給予解答。

3.從技術層面構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1)建立研究生網上交流平臺。由于當前研究生具有復雜性、差異性、多樣性等特點,教育與管理的難度也隨之增大??梢酝ㄟ^建立QQ群、論壇、開通個人博客等多種方式構建研究生內部的網上交流平臺。通過網絡,及時發布信息,交流溝通思想。通過研究生在網絡世界的一些言論發掘其內心思想,研究生輔導員也可以以此途徑教育研究生,對個別思想偏離主流的研究生指明正確的價值導向。(2)建立研究生信息數據庫。研究生信息管理在全國各大高校之中存在差異,有的相對完善,有的明顯不足。然而,對于二級學院來說,即使是相對完善的學校管理系統也還是存在不足。二級學院的研究生輔導員應具備即時、快速查閱研究生個方面信息的能力,而研究生由于差異性大,許多信息尚不完善。因此,應建立完備的研究生信息數據庫,及時輸入每一名在校研究生的每一項信息,以方便研究生輔導員和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的管理工作。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人的教育,而人的思想是不斷變化、復雜多變的。尤其是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面臨著很多新問題。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應該善于觀察思考,勇于探索實踐,勤于思考總結。探索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通過對高校研究生系統的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研究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建立信念,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為廣大研究生同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孫友蓮.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制探索

[2]李峰,李正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求實.2008(2)

[3]岳新峰.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制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4]曾志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科學社會版).2008:10(30)

[5]孫治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制研究[J].科學咨詢導報.2007(7)

[6]石龍.談新形勢下研究生得思想政治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6(16)

項目基金: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市場經濟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國的稅制政策框架與會計制度的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兩者不斷地改革和調整,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市場經濟對規范的制度體系的需要,但某些方面也使得稅收目標與會計目標的差異越來越大,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的差異也逐步的擴大。本文主要談談我國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關聯及差異一些問題。

關鍵詞:稅收制度;會計制度;差異;關聯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稅收法規是國家收取稅金的基本法律。稅法是國家的基本法規之一,它要求會計制度必須遵從稅法。在會計制度安排與實務處理的過程中,一定要符合稅收法規要求,首先要滿足國家對會計信息的需要,根據財務報表確定的收入和利潤作為計稅依據,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主導會計信息的提供和使用。然而,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又要有各自的制度體系,會計信息的生成和提供不受稅收法規的影響,會計信息應該是獨立、公允和完整的,只有在納稅額度產生分歧時,納稅人與稅務部門根據稅法規定協商調整。

一、研究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關聯及差異的意義

(一)對于減少稅制與會計制度改革過程中的一些矛盾有重要意義,可以使得兩項制度很快磨合。在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進程中,我國的各項制度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長官意志,常常是某一項制度實施得到很高的效益,但卻與其他制度往往發生沖突,而制度結構在整體評價來看卻是低效。稅收準則與會計制度在改革過程中同樣存在一些摩擦,只有加強稅收制度與會計準則的耦合,稅收征納雙方的摩擦才能減少,使制度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對于解決稅收流失和稅務工作的效率低下有積極作用。在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兩種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差異,對同一納稅人在經營活動中的同一經濟業務有可能受不同制度管轄,稅收法規與企業會計制度出現一些矛盾,而降低稅收征管效率。為提高工作效率,在實踐中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應該相互協調。還有,少數納稅人想利用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漏洞少納或者不納稅,造成稅款流失。從這個方面來看,更要加強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協調。

(三)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保障。稅收制度是國家收稅的基本法規,對于納稅人而言,具法律的權威性與強制性,要求企業在納稅申報表中提供的財務信息一定要是真實的。在企業納稅真實的前提下,只有認清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并進行雙方協商進行調節,會計信息質量才會得到保障。

(四)有利于提高社會效益。在稅收準則與會計制度實施過程中,正確處理兩種制度之間的差異,減少稅收運行成本與會計核算成本,能夠使得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

二、我國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差異現狀

(一)收入類項目的差異。實質重于形式是企業會計制度的一項基本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收入的風險和納稅人潛在的負債的可能性都不予考慮。這樣一來所得稅法規與會計制度出發點、目標和角度就產生分歧,對收入的確認也就產生較大的差異。

稅收制度中只針對各具體稅種分別規定了應稅收入,如有“銷售額”、“營業額”、“收入總額”等,而沒有對收入給出確定的定義。會計準則中對收入的定義是: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在實際中,在收入確認方面會計與稅收的差異主要有:銷售回購業務、勞務收入、商品銷售收入、建造合同收入、折扣與折讓、技術轉讓收入、視同銷售業務、資產評估增值及補貼收入等等。

(二)成本費用類項目的差異。會計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規范會計行為,給經濟主體經營管理者、所有者、債權人以及潛在的投資者等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有用的會計資料,以資本保全為基礎,對成本、費用加以確認;稅收制度則是為了確定納稅人一定期間的納稅凈所得,確保國家的財政收入,因此稅收制度根據公平合理和保護稅基的要求對成本、費用加以扣除。目的和原則不同致使二者在成本、費用扣除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三)資產處理的差異分析。會計準則中對資產的定義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能帶來企業的經濟利益。稅收制度上沒有對資產給出一般性定義,而是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項目分別給出定義。資產的基本概念原則上與會計準則給出的概念相同。在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以后,資產的稅務處理與會計準則有了顯著的區別。會計制度和稅收制度對資產處理的差別涉及資產確認、計價、價值轉移和資產的處置等幾個環節。

三、協調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矛盾的思考

(一)會計信息的披露要在會計制度上體現。會計制度不僅要規范會計業務的正常處理,還要把會計信息的披露在制度上體現,使得會計信息全面、充分地披露得到保障。企業經營過程中一些不能完全體現出來的事項會計業賬目,通過披露會計信息,便于使用者的理解會計報表,也便于稅務機關查核。這是對稅收征管的支持,同樣也是企業發展的必要。

(二)會計政策的選擇范圍要盡可能縮小。不同會計政策的選擇和調整直接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經濟利益。企業組織和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企業的價值或利益取向不同,都會誘導他們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千差萬別。因此,在倡導稅收制度在會計政策選擇上做出讓步的同時,會計核算制度也應盡量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范圍。例如:會計核算制度可以在稅收制度適當縮短折舊年限和允許有限采用某幾種加速折舊方法的前提下,主動與稅收制度保持一致,以簡化所得稅核算。

(三)企業對會計方法的選擇應該得到稅收法規的寬容。在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中,技術改革日新月異,企業在技術資產的無形磨損迅速加快,同時實物形式的固定資產也加快磨損,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上要給予企業會計制度更多的選擇權。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出于保全資本的觀點,希望采用加速折舊與縮短折舊年限的方法。站在稅收部門來說,限制企業選擇寬松的會計政策,這主要是防止企業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達到延遲納稅或偷稅漏稅的目的。在我國目前稅收制度來看,過死地規定企業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這是違背“涵養稅源”觀念的,不利于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增強競爭力,同時也增加了會計工作的難度。在稅收制度改革過程中,應該對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規定寬容一些。例如,機器設備折舊年限應規定5年并允許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方法。為防止企業利用會計政策的變更而達到調節納稅的目的,可以規定當企業發生會計政策變更時,必須報請稅務機關批準或備案,并且一經確定在一定年限內不得變更。

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在計算收入、費用、損失時口徑不的同,是兩法產生永久性差異的原因,這種差異一旦發生之后,將會在以后長期存在。永久性差異直接影響著企業某一會計期間的所得稅金額,企業賬務處理按會計準則,年終按稅法進行調整繳納所得稅。從理論上講,對于永久性差異主要是通過納稅調整的方式進行稅會協調,相對來說從會計制度和稅收制度本身的協調不是太多。但筆者認為,可以盡量減少永久性差異的事項,以減少納稅調整事項,減輕征納雙方人員的工作量。

總之,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的差異與協作是一個不斷博弈的過程,二者的協作一般要以其中一種規范為主要參照,從而做出合理的調整。具體協作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業務性質以及其差異情況采取不同的標準和協作方式。

作者單位: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商貿物流系

參考文獻:

[1]王濤.會計準則執行機制影響因素分析[J].財會通訊.2007,11.

[2]陳小超.會計準則制定機制與盈余管理治理[J].時代經貿.2008,04.

[3]辛愛云.關于小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差異與協調的探討[J].商業會計.2009,15.

[4]周文華.新企業所得稅法下會計準則與稅收制度的關系探析[J].會計之友.2009,6.

市場經濟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總目標。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重視人的發展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是根本一致的。因此,對市場經濟與人的發展的關系進行分析、思考,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的發展;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經濟、文化的主體。社會發展應該體現主體的能力,是人的價值的實現過程,發展社會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發展。因此,經濟學的研究應該以人為中心,研究人的發展。

一、人學視野中的市場經濟

經濟學主要著眼于市場經濟運作的物質過程和物質結果,而人學則是從人的視角對市場經濟進行審視。它不但要追問市場經濟的合理性基礎,而且還要對市場經濟在其運作過程和運作結果中所造成的社會結果進行價值評價,借以給出一個歷史根據和價值根據。

在人學的視野里,市場經濟的合理性既體現在運作過程中又體現在運作結果中。在運作過程中,市場經濟不是簡單的人與物、物與物的關系,這些關系都是通過人來構成的并體現了人的主體性。首先,它是一種自由而自覺的活動。相對于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為人的活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間;在活動中,生產經營者對自己的活動目的和活動結果是意識到的,對活動的內在機制也是自覺到的。其次,它是一種自主自愿的活動。它實現了兩種分離,一是生產活動和交易活動與自然需要的分離。二是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的分離,它打破了血緣關系和氏族關系,通過自主自愿的契約關系來實現各自的目的。在運作結果中,市場經濟造成了三個結果:效率的形成、公平的確立和生活領域的擴大??傊?從人學視角看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所體現的,更多的是人的價值、人的社會性、人的主體性和人的理性。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的發展的積極影響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等競爭機制與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之間的互動。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人的發展依賴于人的能力的發展。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自主型經濟,參與市場交換活動主體的身份是獨立的、平等的。所有的商品生產者都遵循同樣的價值交換標準即等價交換原則。這一原則使市場主體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競爭。由于競爭主體自身的差異,平等的競爭并不會導致平等的結果,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為了成功,競爭者就會千方百計地挖掘和發揮自己的多種能力,以使自己生產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處于盈利的優勢地位??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增強人的各種能力,并且人的各種能力的增強又會進一步推動市場經濟的整體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需要的滿足和發展之間的互動。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從政治控制下擺脫出來,企業為滿足人的需要而生產,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多層次、不斷發展無止境的,這樣人的不斷出現的多種需要不斷刺激生產的發展,生產的不斷發展又會滿足并引起人們新的需要。這樣一種互動作用的結果就推動了社會經濟與人的協調發展。

第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與人的個性發展的互動。人的個性,即個人的自我意識及由此形成的個人特有的素質、品格、氣質、性格、情感等的總和。個性的最大特點就是差異性。自由多樣的個性是人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通過市場來優化配置資源。物質資源通過市場競爭會實現合理優化的配置,通過優勝劣汰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力資源的配置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逐步市場化了,人才需求者可根據需要在市場擇優錄取,而供給者也可按自己的個性特征進行合理選擇,從而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既是對人的個性的尊重,同時由于人才的優化配置,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縮短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人進一步在各方面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個性,余出了一定的自由時間,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手段和條件,從而為社會和人的更高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第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交往的普遍性與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和發展的互動。人的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和發展。市場經濟具有開放性,它從一開始就打破了地域的、民族的界限,并且隨著分工的不斷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技如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廣泛運用,更使得經濟交往越來越普遍和迅速。這樣就使得“狹隘的地域性的個人被世界的歷史性的、真正普通的個人所代替”[1]。交往的廣泛與豐富不僅可以使人破除狹隘的活動空間和狹隘的思維空間,改變狹隘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在廣闊的天地發揮和發展自己的才能,而且可以使人用世界文明的成果豐富自己,以提高自身的社會化程度,更有效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而人的每一步發展又可極大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這種互動為我們向社會和人的更高發展階段轉換準備了條件。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的發展的消極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人的發展雖有一致性的一面,但兩者也存在著不一致性。這種不一致性也就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的發展具有負面效應。

第一,導致人的片面發展。商品經濟是以物質需求和交換價值為追求對象,并具有無限擴張和滲透的本性。一旦商品生產成為整個社會生產的基礎,就會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轉移到商品化的軌道上來,將一切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東西都納入商品交換的范圍。于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必然通過商品關系、貨幣關系表現出來,變成互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物性關系。受這種關系制約,一些人就會把獲取物質生活條件或物質財富,當做首要、直接的目的,通過充當獲取經濟利潤的工具,來片面發展自己,而忽視其能力、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全面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的。但是,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建立,尚未完善,機器大工業保存并發展了分工,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規范化,這就會造成人成為職業化、專業化的人。由于專業化、技能化未能與個性化、人格完善、精神文化修養的提高并行發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就會陷入失調狀態。

由人對物的依賴關系所產生的上述消極現象,在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將會繼續存在,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這些消極現象也將逐步受到削弱。

第二,拜金主義盛行。以利益為基礎的功利性的交換關系的普遍化,不可避免地導致商品生產者把是否獲取利潤、賺錢作為評價行為后果的價值尺度。人們一旦把金錢當做衡量一切事物價值的尺度,交換關系就會被扭曲為單純的金錢關系。當今中國剛剛步入現代市場社會,在物欲驅使下,物與心的平衡關系遭到了破壞,致使社會價值天平迅速地向金錢一端偏斜。應當看到,目前社會中彌漫開來的“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決不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而是市場經濟不規范而尚未獲得充分發展,以及民主法制不健全的產物。

第三,利己主義泛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與發展,追逐個人利益的行為不但成為合法行為,并且成為推動商品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但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這種利益機制,人們“自利”的原始本能在精神羈絆和制度約束被打破之后所產生的能量,一方面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道德、法制的有效制約,追逐個人利益的動機、行為必然會肆無忌憚,一些人的物欲膨脹起來,容易誘發利己主義。

利己主義價值觀認為個人利益是唯一的現實利益,公共利益應該服從個人利益,只要能滿足個人愿望的一切行為都是合理的,強調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與歸宿,去評價人生、社會、倫理以及日常生活的一種價值觀與道德觀。信奉這種價值觀的人,在思想上固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念。在實際生活中,過分執著于自己的私欲。他們往往為了一己私利,可以不顧禮儀廉恥,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只講物質,不講精神,只講得利,不講奉獻,把遠大理想放在一邊,一心“向錢看”,醉心于追求個人的、家庭的、小團體的暫時利益;有的人視人際關系為金錢關系;一些人不顧黨紀國法,千方百計撈取金錢,滋生了投機鉆營,爭名逐利,行賄受賄等不正之風。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任務。而要想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需要不斷地克服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其根本途徑就是通過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秩序,實現社會整合。市場經濟承認個人利益,但它同時認為,追求個人利益不能侵犯和危害他人和社會利益;市場經濟肯定競爭,但不是無規則的惡性競爭;市場經濟提倡自由,但又反對經濟行為的任意性和放任性。因此,市場經濟是有規則、有秩序的經濟,是法治經濟,完善的法制是市場經濟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依法治國,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保障。與此同時,還要塑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人文精神。完善的市場經濟不僅包括物質的內容,而且還要蘊藏著豐富的精神內涵。相信通過社會整合與人文精神的塑造,我們一定能不斷地克服市場經濟對人的發展的負面效應,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2]黃楠森.人學的足跡[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

[3]韓慶祥.馬克思人學思想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4]韓慶祥,宮敬才.計劃人與市場人[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5]黃克劍.人韻——一種對馬克思的讀解[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6]韓東屏.市場經濟與人生[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7]彭志勇.人性發展與制度創新[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3.

[8]李江濤.變革社會中的人際關系[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9]萬光俠.市場經濟與人的存在方式[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10]王元明.人性的探索[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11]黎鳴.問人性[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

[12]韓慶祥.市場經濟與人的存在方式[J].天津社會科學,2001,(02).

[13]莊江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人的發展[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05).

上一篇:縣域經濟發展論文下一篇:市場經濟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