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設計心理學論文范文

2023-04-04

設計心理學論文范文第1篇

生物學概念處于生物學科的中心位置,圍繞著生物學重要概念來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益,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提高學生的概念遷移應用能力。教學設計中的策略要做到既保障符合學科邏輯和學生認知邏輯,又能遵循掌握知識的心理學原理,科學地開展教學活動,完成概念教學的目標。

生物概念 策略 因素

知識在教學活動中更多地表現為概念和命題,知識的掌握在于知識傳遞系統中學生對概念的接受和占有。生物學概念處于生物學科的中心位置,概念教學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科學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圍繞著生物學重要概念來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益,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

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應注意以下幾個因素,策略性地做到既保障符合學科邏輯和學生的認知邏輯,又能順利地有效遵循掌握知識的心理學原理,科學地開展教學活動,完成概念教學的目標。

一、把握住學科邏輯和學生認識邏輯不一致的關系

學生的經驗型思維邏輯和學科邏輯是有著落差的,例如,形態結構是生理功能的基礎(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動物行為是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現形式,這是學科知識體系內在的邏輯。而學生認知特點是先對動物有什么行為感興趣,再對其結構、功能感興趣,從而在好奇中開始學習生理功能。如按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動物行為來組織學生按部就班地開展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注意的品質、動機水平都會徘徊在較低的水平。那么,為能激發較高的動機水平和較好的注意品質,并能使概念教學在適合他們的范疇內開展,應如何設計呢?

例如,將鯨、老虎、老鼠、海豚、蝙蝠歸于同一類群(哺乳動物)。該部分動物形態特征迥異,各具奔跑、飛翔、毛色、大小、體形等非本質屬性。如何依據其本質特征歸類為一個種群?

可按如下策略設計:展現動物的行為,引導學生聯系到動物的生理功能,進而展示形態結構。借助直觀的、具體的、科學的、形象化的教學資源展示本質特征(胎生、哺乳、用肺呼吸、心臟四腔、體溫恒定等)的教學活動,既能提高觀察、分析、歸納的精確性、準確性、科學性,又能幫助其將這些間接經驗固化為自己頭腦中相應的認知結構以建立概念。這樣學生不但記住了概念的“文本知識”,而且經過二次抽象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其應用。

從動物的行為出發,再了解動物的生理功能,進而展示形態結構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學生形成強烈的好奇心,有助于加強學生理解生理功能和形態結構的辯證關系。在此基礎上體驗和建立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動物行為的辯證統一的學科觀念,有助于學生增強分析、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以達到教學設計中深入淺出的效用,更好地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來確定概念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以切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并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實現概念教學的螺旋形上升。

二、善用“探究式”學習模式,強化形成有效和足夠強度的學習動機

在很多情況下學生不能自發完成概念的理解,課堂上體現為學生憑借已有基礎知識和思維工具不足以解決學習任務,不足以對事物的特征和聯系進行分析歸納。此時學生這種心理困境會使其對原有的知識積極地開展思考和產生更新的愿望。而概念的學習是一種理性的概括,這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在知覺水平上對一類事物的特征與聯系進行分析、比對、區分出一般(共有)與特殊(非共有)因素,從而揭示事物的一般因素和本質因素來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

“探究式”學習模式能為學生在解決上述困境而開展的學習活動中提供形式上的保障,在內容上為其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其借助于學生日益發展的思維中的批判性、獨立性,借助于不滿足、不簡單盲目信奉書本和教師的解釋和論斷的好奇心,借助于喜歡探究、喜歡爭論的年齡特征,來開展活動并引導其得出學習成果。

面對學生運用相對薄弱的基礎知識體系和有限的正在逐漸發展的思維能力做出的簡單化、片面化、不正確的命題時,教師需給予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幫助,符合實際的積極歸因的評價。這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而學習動機的形成取決于下面三個方面:首先,創設外部客觀條件,激發學習動機;其次,引起內部心理需要,轉化學習動機;再次,強化各種內外因素,維持學習動機。

三、厘清生物學概念和生活化用語的本質區別

初一學生從小學的科學課學習中、在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都可以接觸到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和學科信息,以學科角度來看,這些表述內容顯得淺顯、泛化,科學性和系統性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功利性。教學中應避免它們負面的影響,而可借用其直觀、形象化的特征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

例如,常見的兩個詞語:“營養豐富”、“垃圾食物”。我們可以通過這兩個詞語來了解生活化用語的片面性、機械性、絕對性和局限性。

從食物成分表上看,不存在所謂的營養特別豐富的食物,而且只有針對特定的時間、空間下的特定對象才有所謂的生活意義、醫學意義上的“營養豐富”一說。例如,沙漠中缺水受困者,水及含水豐富的食物就是營養最豐富的食物;遠洋航行中,含Vc和淡水豐富的食物就是營養最豐富的食物。因此,這兩個詞語,人們在生活中形成的定義,其在性質上表現出形而上學的特質,推理形式上表現為一種機械式的論斷。

教學中面對上述類別的生活詞語,要與學科概念區別開,特別注意闡明學科概念的科學性、概括性、邏輯性,以使學生獲得辨析兩者的生物學素質。滲透這種認知于教學中,是最困難的,但也是必要的,更是應該的。其意義在于:可以使被動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學習時間轉化為主動性更強的自我學習時間和實踐活動,真正地開拓了學習環境、學習機會和條件。

學生在近似活生生的現實社會和生活中學習和探究,在往返的辨析中,加深對生活的關注、深入地理解社會實際問題,形成更加積極的、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利于主動參與社會決策和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這對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和提高公民素質都極為有利。這種學習經歷有利于形成尊重客觀事實、敢于懷疑、堅持真理和勇于反思等科學素養。

四、理解概念的相對真理性、避免絕對化

概念教學對于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科學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學生們的科學觀初步地形成于學校中的學科學習,學生在教師幫助下,在對概念進行自覺的反思和必要的更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伴隨著學生的成長,其科學觀念也在不斷加深和拓展中。

我國有著厚重而深凝的非科學文化傳統和方術思想,泛靈意識充斥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因此,教學活動有必要在科學性質上加強經典科學性質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在初等教育階段,尤顯必要。在學生心智還不健全,還沒有建立起系統的、科學的、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時,應教給學生們一個經典的客觀真理的科學主義概念,這是成長的階段性、發展性決定的,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在不久的將來,當學生隨著長大,心智漸開,會像人類的自然科學認識過程一樣從絕對化到相對化,逐步認識和理解科學和技術的局限性、階段性、發展性,從而最終建立起積極、科學、具有辯證精神的唯物主義科學觀、方法論、價值觀、情感態度。

另外也不要輕視并要避免機械論調對學習概念的毒害作用。如一個人依據“在一樓居住的人比在二樓居住的人承受的萬有引力要低一些”,而推斷“居住在一樓的人要比居住在二樓的人長壽”這樣的結論。這種看似合理科學的解釋,卻充斥著機械化、絕對化、片面化、簡單化的謬誤的邏輯推斷,得出了一個看似正確其實錯誤的命題。其危害性在于有較大的迷惑性和欺騙性,其割裂了事物間的聯系,孤立地采取單一的標準去分析一個復雜的現象。

教學設計中要通過圍繞實例來組織學習活動,科學地運用邏輯思辨能力對其給予明確和嚴謹的辨析,使學生在遇到類似的具有迷惑性的命題時能明辨是非、洞燭先機。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有勇氣和智慧去辯駁,利用已有的學科素養和有效的、有力的思維能力去認識這種機械論命題的危害性,洞悉該機械命題論證過程的絕對化、機械化、片面性,洞悉該機械命題論證過程推理方法上的錯誤。

五、認識、遵循掌握概念的內化定型規律

對于每個學生個體來說,概念建立的心理過程就是把具體事物的知識經驗加以抽象化,從中區分一類有關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本質的要素,經抽象化形成抽象定義,從而確認本質屬性的過程。

學生建立概念的心理過程開始于感性概括,是在直觀基礎上自發進行的,直覺概括不經分析、抽象,而是依靠事物外表特征的強弱對比,強要素泛化來掩蓋弱要素而實現的,這種概括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外表特征,只能獲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感性概括上發展,不能停留或局限于此。盡可能超越感性概括,引導學生進入概念掌握的抽象化概括階段,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輔導,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學習活動來了解概念一般的、本質的特征與聯系,上升到抽象定義,從抽象定義出發,以辨析、例證等思維活動,來確認本質屬性,逐步地構建起科學概念。

教學組織程序可按系統論分析方法創設的概念模式來實施和開展。依下圖所示,抽象化概括是為了揭示概念的一般本質特征與聯系的活動過程,不只是識記文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一類具體事例或表象進行分析,要在解析的基礎上找出共同的不可或缺的本質要素,再依據確定的本質要素及其形成的聯系,對這一概念提出初步的假設,經同學教師的反饋,對初步假設進行修正,以形成概念。

如未能如期修正或出現偏差,需要再引導學生回到起始的階段重新進入上述進程開展學習,直至完成概念的心理結構的構建,形成概念。

教學設計和教學進程中遵循概念形成過程的心理學原理,重視最大限度地在時間、空間上保障學生自主地完成概念形成的心理結構的構建過程,對學生今后持續性地學習生物學及其相關學科有著支柱性的支撐作用,并為后續的學習在方法論范疇打下良好的基礎。并實現概念教學的螺旋形上升,實現概念高效的教學,實現教育最本源的目標——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總之,在生物學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對概念的把握,結合現代心理學原理等各種因素,積極地進行探究,綜合分析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以及有利因素的推動作用,更好地利用各種策略性因素,主動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使生物學教學有一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肖巧玲.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前科學概念轉變實踐研究.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2] 姚寶駿.一般教育環境下生物學概念形成過程特征及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 朱元森.以探究性學習促進生物學概念建構的研究.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4] 孫勤.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理解偏差的分析及解決對策.生物學教學,2012(11).

【責任編輯 郭振玲】

設計心理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以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經驗為基礎,文章從建筑設計專業教學實踐出發,對環境心理學與建筑設計專業學習之間的關聯點進行思考和分析,努力探究和構筑最適合于建筑學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體系。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課程;建筑設計;人—環境互動;教學研究

一、環境心理學簡介

(一) 環境心理學基本要素

首先,如何界定環境心理學中的環境?學者Hellpach將環境劃分為三個范圍:自然或者“地理心理因素”(geopsychological factors)的環境、社會或者“心理社會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s)的環境和“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除此之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虛擬環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要面對的重要環境之一,因此,可以對環境進行如下分類(見圖1)。

圖1環境的分類 其次,心理學是什么?環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基礎理論依據必然離不開心理學基本原理。在自然科學領域,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和性質,可以將研究分成三種類型:透明箱(如數學)、灰箱(如物理學)和黑箱。心理學屬于黑箱,因為其研究對象——心理過程無法直接看到、直接測量,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借助可以直接觀察、測量、記錄和分析的人類及動物的行為,以達到描述、了解、預測及控制行為的目標。心理學對人類行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個體的心理過程,其中包括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這部分是人類個體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認識世界時所遵循的普遍的、共同的心理過程。二是個性心理,包括個體的心理動力和心理特征,關注個體之間的特異性,表現為個體間不同的氣質、性格和人格特征。三是社會心理,個體不可能脫離環境而孤立存在,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和周圍的其他人有一定的關聯,這部分主要研究個體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思維。[1]因此,環境心理學可以定義為研究人與環境之間互動關系的一種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二)環境心理學的發展現狀和研究取向——人—環境的互動

自20世紀70年代起至今,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始終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據羅玲玲等的統計和分析,認為環境知覺和環境認知、環境社會學與文化、環境行為學、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設計評估是環境心理學的五大研究方向,這些研究本質上關注的都是人和環境之間的互相關系。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環境心理學家Stokols教授提出的人—環境交互作用模型很好地表述了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見表1)。該模型分為兩個基本的維度:其一為人—環境交互作用的認知和行為形式;其二為人—環境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反作用階段。將這兩個維度的分類兩兩匹配,獲得人—環境交互作用的四個模型:解釋模型(認知、作用)、評價模型(認知、反作用)、操作模型(行為、作用)和反應模型(行為、反作用)。[2]

解釋的模型與個體對環境的認知表征和結構有關,涉及空間環境的認知表征與人格和環境兩個方面。評價的模型是人們針對預定的性質標準對情景進行評價,包括對環境的態度和對環境的評價。操作的模型是個體的活動穿過或者直接影響環境,包括對與生態相關行為的實驗分析和人類的空間行為。其中重點關注的是人們的空間行為。反應的模型是環境對個體的行為和幸福感的影響,包括物理環境的影響和生態心理學。

二、人—環境的互動:面向建筑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

建筑環境心理學面對的環境以建成環境為主,在Stokols教授的人—環境交互作用模型表中,其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認知層面的解釋模型和行為層面的操作模型。結合上述對心理學研究內容的分析,建筑環境心理學研究大致分為三個層面:(1)認知層面:探討個體的基礎心理活動與建筑環境的關系,研究內容為建筑環境的色彩、光線、材質、形體等對視覺、聽覺和嗅覺等感知通道所帶來的心理體驗。(2)意識層面:探討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如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與建筑環境的關系,主要研究個體在不同價值觀、世界觀和審美觀的影響下對建筑環境的理解和追求。(3)行為層面:探討人的行為與建筑環境的關系,研究交往尺度和習慣行為方式與建筑環境的領域感、私密性等,并結合人體工程學探討建筑環境的舒適性。

依據以上三個層面,筆者對環境心理學基本原理與建成環境設計相關的內容進行分析歸類,探討面向建筑設計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并將其應用于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實踐中。雖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虛擬環境同樣是環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范疇,但是本文僅以建筑設計專業為研究對象,探討范圍僅限建成環境部分。

Way-finding空間體驗、正面情緒、負面情緒 針對不同人群的設計:兒童、老人 地方認同 、自我認同人際距離 、個人空間、領域性、擁擠 從表2可以看到,認知、情緒和意志等心理過程是認知和解釋世界時所有個體都遵循的共同性過程,其中環境知覺和環境認知是環境心理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主要關注的問題有:個體面對環境時在知覺層面、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的心理過程;基本的空間認知(如空間客體的知覺)與宏觀的空間認知;認知地圖與認知圖式等相近的概念,了解這些概念能夠幫助建筑學專業學生從本質上理解設計基礎中,關于形狀、形態、形式等與人類個體知覺和認知的關系??臻g認知的基本理論則對空間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有較多啟示作用。關于人格與環境的研究則關注特定個體在解釋環境過程中的獨特組織結構和表達。學者坎特認為環境心理學中的人格研究至少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是環境傾向的概念和測量;二是利用已有的人格測驗來預測人們對物理環境的使用和改變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畢生發展的概念能夠引導建筑學專業學生關注環境使用者所處的人生發展階段對建筑空間、環境的不同需求,這是設計的依據和靈感來源。而社會心理學的內容,關注的是空間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關系引發不同交往情境下人們對不同空間形式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空間對其使用者行為方式的影響。[3-4]

三、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實踐

(一)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

1.課程大綱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心理學課程為專業選修課,設置在大學三年級第一學期,課時為16學時,授課對象為建筑學專業的本科生。通過對國內主要建筑類院校相關課程設置的調研發現,開設環境心理學課程的學校雖不在少數,但是其課程設計大多參照目前常見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材,缺乏深入思考以及與專業實踐的結合。筆者多年從事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積累了一些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實踐經驗,也有一些實踐思考。本文從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出發,結合授課對象的專業特色,尋找二者之間的深層邏輯關聯,并嘗試構建和完善適合建筑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體系——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體系。

上述針對心理學原則及其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可能涉及的相關內容的分析,成為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設置的理論依據。在教學實踐中,從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把與建筑設計專業聯系緊密的環境心理學內容分成若干主題明確的教學內容模塊,同時結合授課對象專業知識水平的差異,調整每一部分的具體內容和深度,具體內容見表3。

溝通、合作、說服等 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從環境使用者和環境設計者兩個不同角度進行教學內容設計。首先,對環境使用者而言,從共性的心理過程、獨特的個性心理和社會的個體互動三個方面,介紹環境心理學以及它和建筑設計的關聯,并針對社會物理環境中與建筑設計專業緊密相關的建成環境部分,從城市、社區、單體建筑三個不同層面應用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進行設計指導原則的講解和討論。其次,對環境設計者而言,如何發揮創造力潛能,形成良好的設計思維,在設計過程中與相關各方密切合作、良好溝通、說服他人,以執行自己的設計意見和設計想法,這些都是建筑學專業學生應重視并掌握的能力。因此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主題列入教學計劃做簡要介紹。

2.課程作業

環境心理學本身就是一個以具體問題為導向的學科,因此,環境心理學課程作業設計亦遵循問題導向的原則,以人—環境的交互作用為主要研究對象,作業內容與教學大綱基本同步。根據作業難易程度分為小組完成和個人完成兩類,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給出的具體作業指導書,從下述題目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個課題進行研究(見表4)。表4北京工業大學環境心理學課程作業課程作業小組作業公共空間行為地圖及改進設計

1.POE建筑使用后評估

2.公共空間尋路研究個人作業1.認知地圖

2.環境自傳

3.環境評價

4.個人空間:通過實驗體驗個人空間

5.根據個人興趣自選課題研究

6.結合公共建筑設計課程進行行為與空間設計訓練 (二) 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未來發展計劃

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已開設6年,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反映以及對學生作業情況的分析,每年都會對教學內容和課程作業進行相應調整。作為主講教師,更關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盡可能地介紹環境心理學中對建筑設計專業學生有實際意義的內容,使其與設計課程實踐結合得更緊密。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未來建設規劃主要有三個方面:(1)嘗試與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實驗室合作,為學生創造噪音、溫度、光照等環境知覺的實驗環境。(2)加強與設計基礎課、建筑設計課的結合,課程作業設計與設計課程作業同步,以解決學生設計過程中的具體問題。(3)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認知風格、學習傾向性有一個基本認識,以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Dennis Coon.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M]. 鄭鋼,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Daniel Stokols.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公開課:環境心理學[DB/OL].網易公開課.

[3]呂曉峰.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審視[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3.

[4]Enrich Pol. Blueprints for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I):From First Birth to American Transition. Medio Ambiente Comportamiento Humano,2006,7(2):95-113.

設計心理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壓力的加重,環境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日深。這已是目前心理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把握以人為本為出發點,淺要的分析了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以人為本;環境心理學;室內設計

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對于住宅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居住的基本功能上,而從精神層面上的審美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室內空間環境布局、色彩、光線運用的合理性所產生的安全感、歸宿感和陶冶感,及其給我們帶來的或親切或溫馨或有趣的情感體驗,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美滿,可以達到滿足人們精神與心理需要的目標。這時環境心理學對空間設計的影響就顯的尤為重要。

1環境心理學的含義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從心理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最優化,即什么樣的環境最符合人們的心愿。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首要問題是解決人和環境關系的問題,是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人的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需要來創造安全、舒適、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環境;反之,也就無法創造出符合人們需要的空間環境。

2人的心理、行為與室內設計

人在室內環境中,其心理與行為盡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特點。這也正是我們進行研究和設計的基礎。下面我們列舉幾項室內環境中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方面的情況:

2.1色彩的變化與心理

色彩對人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對色彩的感受往往是通過心理來判斷的,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左右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的行為。例如,紅色穿透力強,使人興奮;高明度黃色刺眼,使人心慌。色彩的這種調節功能經常被商家利用以促銷。很多快餐店的室內設計中大量使用橘色,因為橘色能刺激人的脾胃,從而增進食欲。同時,色彩也能使人產生溫度感、距離感、重量感等。在一些高溫車間的生產環境中往往采用冷色調,而制冷或低溫生產場所常采用暖色調。色彩用于交通也由來已久。國外出現了彩色公路,在事故多發地段鋪設紅色路面進行警示。

2.2私密性、“盡端趨向”與心理

許多人將居住空間,看作其隱私的一部分,只是其私密性涉及更為廣泛。比如在一定空間范圍內他們或許希望能看到的更多,但對于室外之人,往往希望隱藏的更多。和私密性同時存在的還有人的“盡端趨向性”。在日常生活中,集體宿舍中先進入住宿舍的人,如果允許自己挑選床位,他們總愿意挑選在房間盡端的床鋪,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寢時相對地較少受干擾。同樣情況也見之于就餐人對餐廳中餐桌座位的挑選,相對地說人們最不愿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墻座位的設置,由于在室內空間中形成更多的“盡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所以這也成為人們經常選擇的位置。

2.3幾何變化營造安全感

不同長度、寬度、高度的室內空間帶給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當空間頂部過低時會產生壓抑感;在矩形的空間中會感覺穩固、規整,在圓形空間中會感覺和諧、完整;波浪形的空間會給人活潑、自由的感覺。人需要有安全感,需要一種被保護的空間氛圍,因此,人們更愿意尋找有所“依托”的物體。例如在火車站和地鐵車站的候車廳或站臺上,人們更愿意停留在相對散落在廳內、站臺的柱子附近,適當地與人流通道保持距離,因為在柱邊人們感到有了“依托”,更具有安全感。所以,現在的室內設計中越來越多地融入了穿插空間和子母空間的設計,目的是為人們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心理空間。

2.4趨光性與避光性

光線對心理的影響已經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它的合理運用,能讓人身心愉悅,反之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在設計中,我們除了考慮自然采光的合理性這一第一要素之外,對室內外的光線“構建”,對居住和使用者的影響,我們同樣應該充分的考慮。但人們往往是對光線強度的適宜和光線的色彩要求更高一些。從一些公共場所內發生的非常事故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人們在室內空間中移動時具有從暗處往較明亮處流動的趨向,緊急情況時趨光性引導會優于語言和文字的引導。但同時由于私密性心理等等復雜原因的存在,人們往往又有避光的心理。上述心理和行為現象提示室內環境的設計者在創造公共場所室內環境時,標志與文字的引導固然很重要,但從緊急情況時的心理與行為來看,我們的設計師更應該優先考慮空間與照明的導向性。

3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

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要想將空間設計得盡善盡美,一定要了解環境心理學理論。點、線、面的相互搭配相互作用才能變化出更加豐富的設計。聚點可以成線,有一致方向性的幾個點會有線性的感覺。這時的點,既具備自身的視覺集中特性,又有延伸的趨勢;線可以破面,線穿插在面當中,可以破除面的呆板并給面以一定的方向性;面可以是點和線的聚集體,用點或線構成的面,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設計手法。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否合理是該空間內所有造型的形態和比例相互之間影響的特性共同決定的。我們在做具體案例的時候一定要從大的角度出發逐步細化方案,根據掌握的這些感知覺規律不斷調整方案,這樣才能得到最讓人們滿意的使用環境。

我們看到室內環境是加以一定主觀感應的環境。雖然人的感知存在個體差異性,但是這種感知還是有很強的規律性可循。對環境心理的研究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對環境進行探討,即是在人與環境之間,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使我們對人與環境的關系、以及如何創造室內人工環境,都應具有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進而這一認識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指導我們的設計,做出具有創新意義又符合人們環境心理的室內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 鄭曙旸.室內設計思維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 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 王令中.視覺藝術心理[M].人民美術出版社:130131.

作者簡介:計少妮(1987—),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視覺。

設計心理學論文范文第4篇

通過分析國內課程網站建設現狀,發現目前課程網站建設側重于對教學素材的堆積,而忽略了對學生的黏性和友好度。本文結合產品設計領域的用戶體驗思想,從可用性、易用性、愛用性三方面探討課程網站建設質量要素;結合UX元素模型,提出貫穿于課程網站開發流程的體驗模型,并從用戶需求、功能設計、前端設計及交互設計等方面探討“網頁設計”課程網站用戶體驗思想的運用。

【關鍵詞】 用戶體驗;課程網站;體驗模型

通過采用隨機調查的方法分析了國內大學近30個課程網站建設情況,發現其多采用以課程內容建設為中心,沒有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課程網站成了教學大綱、教學資料等內容堆積的倉庫,沒有體現“以用戶為中心設計”的思想[1],造成課程網站使用率不高,對學生黏性不夠等狀況。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課程網站要重拾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其角色定位應不僅僅是信息資源的管理者,更應該是信息資源的服務者。課程網站應從為學生提供課外學習資源,轉變為與學生建立長期穩定的服務關系,以實現學生對課程網站的歸屬感和黏性[2]。將產品設計領域的用戶體驗思想移植到課程網站并不需要過高技術要求[3],實現這種功能、角色定位的轉變,在課程網站中引入用戶體驗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什么是用戶體驗

Ajax 之父Jesse James Garrett對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4]的描述:“把最終用戶作為設計和開發活動的焦點,而不是系統、應用程序或者單純的審美價值。它是基于一般的以用戶為中心(用戶至上)的設計理念?!?用戶體驗是一種純主觀在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感受,各個行業都在追求“用戶體驗”。用戶體驗涵蓋的內容很多,一般認為有:品牌、視覺、友好、易用、有用等幾個方面[5],如圖1所示。

這些因素密不可分共同形成了正確的用戶體驗。其中品牌主要指為用戶訪問提供有吸引力的難忘的體驗、視覺效果、體驗過程的價值、傳達品牌的程度、是否加強或延伸了品牌等。

功能性指網站的技術應用手段及提供的互動服務。包括信息的及時反饋、任務告知、安全及個人隱私的標準等。

可用性指對網站的內容的易用性和友好性,能夠讓用戶快速達成其目的的能力。包括防止錯誤發生、恢復能力、頁面眾優化程度、頁面標準及一致性、提供特定內容等。

內容指網站的實際內容,文本、圖片、多媒體以及其信息體結構。包括根據用戶需求制定清晰度和簡單的網站瀏覽、易于實現用戶目標 、內容及時準確等綜合性內容。

課程網站有其特殊性,它本身沒有任何培訓與客服幫助,全靠學生自己的經驗來操作和使用。因而課程網站在傳遞信息資源的同時必須以一種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信息的呈現必須符合人的認知心理、美學心理等,讓學生易于接受,否則學生得出的結論是“這個網站不好用”,課程網站的價值也就無法體現出來了。注重用戶體驗,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學生擺在課程網站設計的首要要素位置。

三、用戶體驗的質量因素

近年來,用戶體驗(UE)觀念在商業市場中受到的關注日益增高,用戶體驗常常體現在非常細微的地方。百度以前首頁上有句“設百度為首頁”,現在改為了“把百度設為首頁”,這是一種更清晰、更溫和的語氣,也是尊重用戶體驗的表現。同時,強調溝通、情境和互動的建構主義學習思想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深入人心,使得“用戶體驗”在教育領域頗受重視。設計好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成為每位教學設計者的共同目標。網絡課程在滿足學習者需求的同時,還要考慮情感、信仰、喜好、認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應、行為和成就等各個方面諸多因素。結合其具體使用而言,不論是用戶體驗的5E模型,還是蜂窩模型,反映用戶體驗效果的質量因素都可以歸類為可用性、易用性、愛用性三個方面[6]。

(一)可用性

對網站可用性的考察更側重學生對課程網站依賴與適應。美國尼爾森集團根據多年對用戶的可用性研究(從1994年至今),對網站的可用性問題進行分類,按照其重要程度得出產品信息、站內搜索、網站信息體系結構、網站易讀性、網站內容等問題所占的權重較大,在網站可用性因素中占將近一半的比例。同時課程網站的通用性也非常重要,主要表現在網站在不同瀏覽器上的兼容性,需要把握在主流瀏覽器下的顯示關系。另外,網站瀏覽速度也是衡量課程網站可用性的重要指標。

(二)易用性

網絡課程易用性在于最大限度上適應人的習慣和本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見表1

通過對網站的易用性研究及用戶體驗相關的項目實踐,筆者認為,從課程網站的效果來看,網站易用性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涉及網站建設的方方面面,應從網站策劃之初就將易用性思想貫徹到網站建設的每個細節中,這其中UI、程序都只是提升用戶體驗的一個方面而已,它們與網站內容、導航結構、任務流程等其它因素共同作用,最終達到優化用戶體驗目標。

(三)愛用性

愛用性即網站對用戶黏性,黏性是保證課程網站有效性的重要條件。網頁停留時間最終將決定互聯網的成功或者失敗。課程網站在為學生提供服務時,如果充分考慮人的個性及情感等因素,會使學生有良好的學習體驗,并達到愛用的效果。愛用性包括三個方面,見表2。

四、基于用戶體驗的網絡課程模型

當前針對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用戶體驗研究有限,利用產品設計領域的用戶體驗模型成果融入教育教學理念和思想是本文研究重點。目前用戶體驗模型常見的有UX元素模型(UX elements)、UX蜂巢模型(UX honeycomb)、UX影響力模型(UX forces)和UX保護傘模型(UX umbrella)[7]等,其中UX元素模型(如圖2)對課程網站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此模型包括表現層、框架層、結構層、范圍層、戰略層五個方面,此模型常被用于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網站開發中。后來在這個框架結構之上Jesse對原來的模型作了改進調整(如圖2),增加了對用戶體驗元素的闡述。從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滿足用戶體驗的網絡課程應包括:用戶研究、網站戰略、技術戰略、內容戰略、抽象設計、技術設計、內容產品、具體設計、項目管理等九個方面。筆者認為,改進后的模型可理解為從用戶需求、課程設計、用戶體驗技術、課程更新等方面描述網絡課程用戶體驗框架。課程網站建設中用戶需求作為課程網站用戶體驗設計要素首位,并貫穿始終,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課程網站達到學生的真實期望;課程設計是教學理念和思想的重要體現;用戶體驗技術是課程網站實現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課程及時更新則是課程建設效果的有效保障。這種模型將課程教學理念融入產品設計領域的用戶體驗,重拾了課程網站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提高了對學生學習的黏性和效果。當然,除了UX元素模型外,基于用戶體驗的網絡課程理論基礎還包括認知心理學、設計心理學、美學等研究理論,由于篇幅所限不在此闡述。

五、基于“網頁設計”課程網站的

用戶體驗實踐設計

本文選取“網頁設計”課程網站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實踐。將課程網站體驗元素融入UX元素模型中,從五個層面闡述本課程網站用戶體驗所重視的元素,如圖3所示。

這五個層面內容包括:

表現層(Surface):視覺設計方面,由網頁及其中圖片、文字或其它flash元素組成表現層。

框架層(Skeleton):表現層后是框架層,也是產品的界面設計、導航設計、信息元素設計及表格、按鈕、文字、圖片的區域位置等。

結構層(Structure):框架層確定了結構層交互元素的區域位置,結構層就是交互設計與信息構架,解決用戶如何到達這個頁面,以及操作完之后去哪里的問題。

范圍層(Scope):結構層確定了網站功能需求和性能的最佳組合方式,而這些就構成了網站的范圍層,即網站功能規格和內容需求。

戰略層(Strategy):即網站目標和用戶需求,戰略層是流程設計的起點。

這五個層面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根據課程特點將具體的用戶體驗要素在每個層面具體細化,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下面對具體設計流程進行探討。

(一)課程網站需求

“網頁設計”課程是計算機相關專業一門重要課程,該課程知識點多、操作性強。通過課程網站能夠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學習額外的知識,展示課程資源,吸引學生在網站完成特定教學任務。按照課程需求以及用戶體驗設計思想,將課程網站功能結構分解為如圖4所示。

(二)學生用戶需求

學生是課程網站最主要的用戶群體,學生的需求收集與分析要通過多種方法與渠道,可用網站調查分析、小組討論、課上討論、參考調查等手段,調查內容如表3,也可以在學生試用后不斷完善。本網站的建設主要通過課上討論與學生試用兩種手段,首先在課堂上聽取學生意見制作出網站策劃書,形成網站建設方案;網站建立后通過試用,老師與學生交流意見,不斷改進,最終形成完整的學生用戶需求。

(三)WEB前端設計

WEB前端設計即課程網站界面設計,也是用戶體驗效果最直接的展示。根據“網頁設計”課程網站內容的需要設計三級頁面,分別為主頁、欄目頁、內容頁。根據美國著名網站設計工程師Jakob Nielsen的F形狀網頁瀏覽模式,即人們大多不由自主地以 “F”字母形狀的模式來閱讀網頁,本網站前端設計采用F型設計模式,將網站LOGO橫向設計,形成一條橫向的運動軌跡,這就是F字母的第一條橫線;用戶眼光略微下移,很典型地掃描比第一步范圍較短的區域,此區域為網站主題介紹,這就又畫了F字母中的第二條橫線;用戶眼光朝網頁左邊的部分進行垂直掃描,此部分內容為網站導航系統,這樣就畫了F字母中的一條豎線,如圖5所示?!熬W頁設計”課程網站設計采用F型,既滿足了“品牌”在學生心理的作用,同時,也整體介紹了網站的框架,學生能夠根據第一印象直達想要獲取的資源,達到了用戶體驗可用性原則的目的。

(四)功能與內容需求

“網頁設計”課程網站能夠讓學生掌握網頁設計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功能設計上有交互輔導、提問答疑等環節,同時提供課堂視頻與在線測試等功能;內容設計上必須提供課程簡介、教學大綱、電子教材、典型案例等欄目。在功能與內容設計基礎上,結合前端設計元素設計網頁效果。

(五)交互設計

UX模型中結構層是交互設計與信息構架,解決用戶如何到達這個頁面,以及操作完之后去哪里的問題?!熬W頁設計”課程在設計交互設計時主要考慮搜索功能、問答幫助以及交流答疑平臺、作業系統和測驗系統等。搜索是交互設計重要環節,搜索功能設計盡量簡潔,采用精確搜索與模糊搜索兩種模式,搜索結果按照“F”字母形狀的結果展現;問答幫助設計采用Ajax技術不刷新答疑方式,提高問答效率;交流答疑平臺采用在線答疑、BBS、論壇等多種方式,學生對課程某些問題在網上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在線同老師交流,通過相互討論和解答,使學生從中獲得啟發,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作業系統包括老師的作業布置、評語、學生提交、成績等功能;測驗系統則針對每章知識點給出相應測試題目或模擬考試等相應功能。交互系統設計如圖6,頁面設計效果如圖7所示。

(六)網站評估

“網頁設計”課程網站評估即網站可用性測試,參照圖2的網站可用性分析,采用用戶測試法和滿意度問卷的方式進行。測試流程為:① 選定測試內容,② 選擇測試者,③ 測試并記錄,④ 測試結果分析,⑤ 統計并形成文檔,⑥ 指導課程網站修正。由于一般課程網站存在面對群體范圍有限,測試用戶成員單一的情況,網站評估存在一定主觀性,后續研究中還要繼續跟進,探討有限范圍內課程網站用戶體驗評估方法。

六、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國內部分高校課程網站建設現狀,從課程網站品牌、視覺、友好、易用、有用的幾個方面研究了課程網站建設質量要素,結合UX元素模型,提出將課程網站建設五個層面的體驗元素融入UX模型的每個階段中,提出了課程網站體驗模型。同時,依據課程特點,在用戶需求、前端設計、功能設計、交互設計等方面把握用戶體驗設計與信息構建的交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在課程網站構建領域的用戶體驗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還處于起步摸索階段,主要原因為一方面缺乏結構性和層次性較強的論述體系和系統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對于用戶情感和心理量化研究離實際應用尚有距離。同時,課程網站建設中學生心理感受、美學設計理念,以及網站評估測試等也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課程網站用戶體驗設計不僅僅是改變網站的外觀,它能夠讓用戶認可課程網站的價值、服務,擺脫傳統課程網站成為教學資料倉庫堆積作用,用戶在使用網站過程中體驗到了友好與親切感,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緊密的紐帶,實現了課程網站功能的最大化。

目前,有關用戶體驗研究涉及政務、電子商務和服務領域,國內外研究者從界面、情感、交互設計等角度研究用戶體驗的范圍和影響因素,在課程網站構建領域的用戶體驗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設計心理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以華南地區工業設計師為研究對象,采用訪談、問卷調查、心理測量、工作分析等方法,結合心理學并利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3.0,建構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模型,探索和思考勝任特征培養設計和實施的方法和途徑,為人才的專業發展提供實證研究依據。

[關鍵詞]工業設計人才  勝任特征  培養設計和實施

[作者簡介]顧亦鳴(1972- ),女,河南鄭州人,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版畫與設計研究。(廣東  廣州  510080)

[課題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2011年度研究項目“華南地區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及培養研究”的最終成果。(課題批準號:2011TJK187)

工業設計產品滿足消費審美是設計師能力品質的直接反映。面對日益增長和豐富的審美需求,培養優秀的、符合市場和企業需要的工業設計人才成為教育單位首先必須直面的問題。然而,當前教育單位工業設計專業培養和輸出的人才的勝任特征準備顯然不足,即相當部分學生的設計專業知識和能力與企業的實際需要存在較大的距離,導致就業或創業的困難。因此,本文以勝任特征研究為切入點,通過考察、分析華南地區在崗工業設計師的實際工作、企業入職要求,建構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模型,并通過細化教學對象、優化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思路和課程設置,對勝任特征培養設計和實施進行探索和思考,為人才的專業發展提供實證研究依據。

一、勝任特征的范疇

勝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能夠區分績效卓越者和平庸者的可測量的、且較為持久的、并能加以改善和提高的個體特征?;局R、基本技能、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是勝任特征的主要內容,且可分為外顯行為和內隱動機。為此,1973年McClilland(麥克利蘭)針對此內涵提出一個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劃分為冰山的“水上”和“水下”兩個部分?!氨降乃喜糠帧卑ɑ局R、基本技能,是表層特征,即為顯性特征,是比較容易了解與測量,能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的,且培訓是最經濟有效的方式?!氨降乃虏糠帧卑ㄗ晕腋拍?、特質和動機,是深層次的潛在特征,稱為隱性特征,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評估和改進的部分,且不易受到外界因素作用而變化,但能對人的思想意識與行為表現變化產生關鍵性的作用,能在廣泛的環境和工作任務中預測人的行為,因而對人才選拔最具有經濟價值。所以,應用勝任特征評價和預測績效優秀以及崗位所需的相關技能、智力水平或學業等級是一種手段,同時也是改進工業設計教育課程和創作訓練方式,培養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勝任力的基本標準。

二、華南地區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

本課題以華南地區工業設計師為研究對象,設定了68個項目作為勝任特征內容,對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工齡長度和績效等級等不同層次的在崗工業設計師共443人進行抽樣調查。具體采用訪談、問卷調查、心理測量、工作分析等方式進行,并利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3.0對數據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如105頁表所示)。分析結果顯示,專業知識、工作能力、人格特質和職業品德等四個結構維度構成了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屬于外在特征,是知識、技能等顯性特征。專業知識就是一個人在特定領域的專業素養;工作能力就是執行有形或者無形任務的能力。人格特質和職業品德屬于內在特征。人格特質就是一個人隱性特征的綜合體,具體來說就是一個人堅持對某種事物擁有的渴望并為之行動的欲望或對情境或信息的持續反應。人格特質在勝任特征結構中處于核心基本位置。職業品德就是一個人的態度、價值及自我認知。具體內容包括:專業知識涵蓋美學專論、工業產品設計學、工學、設計軟件、藝術設計論、文學概論、歷史文化、市場營銷學、消費心理學、社會學、傳統習俗等;工作能力涵蓋美學鑒賞、造型創意設計、形式與功能表達、邏輯思維、問題情境應變與解決、觀察與思維判斷、產品開發想象與創新、學習與溝通、抽象與概括、產品設計組織與管理、評估與決策等;人格特質涵蓋成就欲望、敏銳力、洞察力、意志力、職業興趣、樂觀精神、合作精神、自信心等;職業品德涵蓋團隊意識、學習和研究意識、專業意識、自尊自重意識、責任感、誠實守信觀念等。屬于顯性特征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易于培養和開發。通過合理的教育指導,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形成工業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

三、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的培養設計與實施

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是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的培養目標。本文依據華南地區工業設計人才的勝任特征結構維度,設計培養目標,改進與改革課程設置、訓練與實踐方式,探索工業設計教育內容、模式、方法和策略,奠定專業發展理論和實踐基礎。

(一)培養設計

從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工業設計的專業培養目標可以看出,側重于基礎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等業務方面素質的培養,確保畢業學生在專業發展上成為設計部門或單位的專業設計高級專門人才。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企業競爭力提升,設計教育必然專注市場發展與研究,設計產品的形式美和功能美必然成為個人、家庭、社會關注的內容,并且必須把這種“關注”帶入設計教育的課堂。依據華南地區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維度結構要求,培養目標應明確為:“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現代工業設計理論基礎扎實、知識豐富、應用能力和設計思維能力強,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造型藝術、工程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應用素質,以及具有國際化視野、綜合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從事工業產品設計制造、開發設計、設計組織管理及策劃宣傳等工作的復合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p>

(二)培養實施

勝任特征范疇以及華南地區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結構維度研究表明,作為外顯特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可以通過教育與培訓途徑實現培養的目的。因此,課程設置和專業訓練與實踐成為改變和發展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的有效途徑。

1.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是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培養實施的關鍵和核心。課程設置理念,著眼于應用而不是理論的研究。因此,一要加大美學課程學分,強化學生審美觀點和塑美能力,根植于工業設計產品外在形態的形式表達,滿足個人、家庭、社會的審美需求;二要優化課程設置,著力于學生綜合技能培養,提升通用技能而非某一類具體產品設計的專業技能,拓寬學生設計創新思路,促進專業發展;三要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重視實驗設施利用,積極開展實驗活動,增強授課效果。因此根據培養設計目標,適當調整藝術、工程、綜合和專業實踐課程學時比例,并引入工業設計課程知識群,即文化藝術及美學知識群,培養學生審美及審美評價能力,以及形式表達能力;工學基礎知識群,培養學生在產品物質功能、使用功能和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創新設計能力;工具及綜合知識群,培養學生掌握產品及環境的虛擬展示方法,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和造型設計表達,獲取造型設計表現技能,以及運用計算機軟件進行二次開發的能力。

2.訓練與實踐。訓練與實踐是深化理解、掌握基本知識和提升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人格特質、強化職業思想品質的主要方式。(1)認識實踐。包括參觀和金工兩部分的實習。認識實踐就是讓學生在美學、工學基礎兩個知識群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和把握機器的運用、材料、加工、工藝、構造等,加深背景認識,建立牢固的知識平臺,增長實際經驗,避免設計作品“紙上談兵”。參觀實習應以民俗采風、專業考察為主,并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和歷史文化,同時注意強化學生繪畫、攝影、構思等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金工實習就是讓學生在實習中不僅深入實踐,而且還要有實習心得,力求通過實習使學習獲得在感性認識基礎上更能深刻理解實際生產的相關知識。其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習慣于解決問題,并能正確檢驗成效。(2)專業訓練。建立校辦企業或建立實踐基地是專業訓練的最佳途徑,既可提供教學課題,也為教師提供專業技術研究,以及為學生提供技能操作的真實實踐環境,拓展專業發展能力。與企業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實際崗位實踐模式,依據華南地區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預測和評價學生績效與技能,評估和調整人才培養的模式,確保專業訓練在工業設計人才勝任特征培養過程中發揮作用。(3)畢業創作。畢業創作是學生接受勝任特征培養成果的一次實踐總結。在教學活動中,要把培養學生創新熱情、激發學生發明創造欲望、鼓勵學生創新精神和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作為第一要務。因此,要鼓勵學生大膽從事企業的課題設計、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參加國內外工業設計競賽,開展學生課題組調研、設計方案演講、學生科技訓練、創新成果展示、學生創意競賽以及企業產品設計競賽等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勝任特征培養。

[參考文獻]

[1]陳杭悅,宋長林.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杭州電子工業學報,2004,24(2).

[2]顧亦鳴,曹玉華.基于勝任特征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的教學設計[J].教育學術月刊,2009(8).

[3]顧亦鳴,曹玉華.工業設計知識群教學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9).

[4]江建民.工業設計專業的技術課程設置芻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1).

[5]馬欣川.人才測評——基于勝任力的探索[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

[6]王金軍,黃海波,呂冰.理工科工業設計的現狀與發展[J].設計藝術,2002(2).

[7]王俊元,王旭東,段能全.工業設計與工業設計教育[J].華北工學院學報,2002(2).

[8]張凱.關于工業設計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思考[J].江蘇大學學報,2006,28(1).

上一篇:發展心理學論文下一篇:健康心理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