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銀行卡產業論文范文

2024-03-17

銀行卡產業論文范文第1篇

江西潦河地方文化是從自己的土里長出來的文化,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潦河奇石熱,作為江西的民間文化現象,近年來,熱浪一浪高一浪,勢不可擋。民間收藏潦河奇石由來已久,現漸成氣候。潦河沿線各鎮均出產潦河石,其中以奉新縣干洲鎮出產最為密集,最為奇特。為了做大做強江西潦河奇石品牌,打造江西的“奇石之鄉”,2007年10月,干洲鎮黨委、鎮政府打造全國最大的鄉鎮奇石交易集散地——奇石根雕文化一條街“石緣街”。干洲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石緣街被江西省文化廳批準為“江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2011年4月,江西潦河文化產業傳播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公司前期以潦河奇石為經營重點,相繼開發推出“潦河紅”、“觀音硯”等系列觀賞藝術類石種,著力塑造“潦河石”品牌,力求好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公司在多年的運營中,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獲得了長足發展的前進動力,經濟實力日漸增強。通過舉辦、參加全國性的文博會、石博會,制作奇石宣傳冊,開展宣傳推廣,向中外客商展現潦河石的獨特之美。公司在不斷加強同外地奇石鑒定人員和奇石收藏者聯系的同時,注重廣集信息,博采眾長,學習管理,提高技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奇石產業鏈,建立起產運銷的長效機制,成為江西觀賞石領域的一面旗幟。

與此同時,江西潦河文化產業傳播有限公司立足長遠,謀求擴大經營范圍,帶動潦河文化其他領域的發展。以奇石、農民版畫、園林花木作為公司經營“潦河文化”品牌宣傳推廣的主導方向,打造實體經營盈利模式。目前已在深圳設立產品展示窗口,利用信息資源優勢承接公司經營范圍內的所有業務,推廣“潦河文化”品牌,擴大外銷渠道,包括融資、引資。

文化、技能、專業、經營性人才引進是公司發展的長遠策略,能全面將地方文化領域特色資源推廣整合并造就一種新的商業盈利模式是公司核心競爭力所在。公司將借鑒深圳市大芬油畫村發展的成功經驗,采取商業化模式的成本運作,組織一條龍式的生產,在同行業中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搶占銷售市場。奉新的版畫,著重突出鄉土氣息濃、山川田園美、自然生態感強的特點,精心構畫,精細裝裱,多出上乘佳作。對于書畫愛好者喜歡的暢銷作品,建立和增加批量生產能力,在奉新當地引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與已有的合作社聯合經營形成規模和集約化效應,讓奉新的農民版畫名噪國內外,使創作者和企業共同獲得豐碩成果。

銀行卡產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農村產業融合是新常態下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利用PEST模型分析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的宏觀發展環境,再利用SWOT模型分析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態勢,最后從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培養和引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人才以及完善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等3個方面,提出促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發展;產業融合;PEST;SWOT;農村經濟轉型

文獻標志碼: A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穩步增長,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是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實背景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由于長期采用粗放式經營并且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使得農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限制下,國家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已經觸碰到天花板,再加上農業經營成本提高和價格下壓的雙重擠壓,農民增收面臨新的困境;除此之外,伴隨耕地資源、水資源的逐漸減少和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等問題,農業生態系統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因此,在當前的新形勢下,要提高農業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必須要有新思路[1]。而農村產業融合作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

產業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現于信息通信業領域。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及其產業的發展,信息產業不斷向其他產業滲透,呈現出產業快速融合的現象。實踐的發展引起學術界對產業融合的關注。學者們從技術擴散滲透、產業整合創新、產業融合過程、產業邊界變化、產業競爭關系等不同角度來解釋產業融合的內涵[2]。事實上,隨著技術創新和市場供需變化,產業融合并不局限于與互聯網和通信相關的產業,也廣泛存在于其他產業領域,如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有關農村產業融合問題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產業的概念,他指出農業應該向與其相關的第二、第三產業延伸,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打造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即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相加(1+2+3=6),為農戶獲得更多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環節的附加值;之后,基于產業鏈的延伸和業務范圍的拓展,今村奈良臣又提出六次產業是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乘積(1×2×3=6),強調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3]。馬曉河根據國內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指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聚集、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等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農民收入增加”[4]。在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概念進行界定時,有學者強調既要以農業為依托,以農民及相關經營組織為主體,又要借助高新技術對農業產業的滲透、三次產業間的聯動和延伸、體制創新等多種方式促使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產生深刻變革[5]。還有學者從交易成本的視角出發,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是以農業多功能綜合開發為核心,以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為前提,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通過縱向農業產業鏈深化、橫向的農業功能拓展等形式,實現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農業各部門與第二、第三各部門兩者之間以及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三者之間的交易成本內部化,不斷產生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過程[6]。

從以上學者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界定可以看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推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7]。當前,全國各地積極探索農村產業融合的路徑,已經出現縱向一體化融合、工商資本引領融合、集群型融合、功能拓展型融合、服務引領型融合等多種模式[8]。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在資源優勢、產業特點以及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各地區須要根據自身環境條件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農村產業融合模式。本研究針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環境和發展的態勢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2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環境分析

江蘇省經濟發達,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也比較高。自2015年起,江蘇省成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省[9]。為了理清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宏觀環境,本研究借助PEST分析法,從政策環境(P)、經濟環境(E)、社會環境(S)和技術環境(T)等4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2.1 政策環境分析

2.1.1 國家層面的政策環境 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2015年首次將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并將其作為“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同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此后連續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提出要“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由此可見,農村產業融合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

2.1.2 省級層面的政策環境 近年來,江蘇省非常重視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2016年12月,為了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江蘇省發布了《江蘇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7年1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又印發了《江蘇省“十三五”推進農業現代化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同年2月發布的《江蘇省“十三五”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再次強調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2017年3月,為推進江蘇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江蘇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又發布了《江蘇省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這些政策文件的頒布,為江蘇省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先導區建設提供了方向,也為農業產業化成為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支撐。

2.2 經濟環境分析

2.2.1 經濟水平 江蘇省自古以來就屬于富饒之地。改革開放以后,江蘇省經濟水平在全國始終保持領先地位。據統計,2017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 900.9億元,全國排名第2,已經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綜合競爭力以及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1,是我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經濟的蓬勃發展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2.2 經濟結構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江蘇省形成了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2016年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制造業,說明江蘇省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調整和變化,但是制造業仍然是江蘇省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行業。制造業與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建筑業是當前江蘇省產值規模最大的5個行業。2016年江蘇省第一產業增長速度大于上一年,但是由于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從5.7%下降到5.3%,而第三產業的產值占比達到地區總產值的50.0%。在第一產業中,產值占比最高的是農業,占62.00%,漁業和畜牧業的產值占比分別為 18.70% 和16.45%,而產值占比最低的是林業僅占2.97%。第三產業中規模最大的5個行業是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商業服務業和交通運輸業。從2013年到2016年,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及住宿餐飲業等與日常生活相關行業的增長速度相對較慢,而金融業、通信服務業、商業服務業為主的高端服務行業發展速度則較快。

2.3 社會環境分析

2.3.1 社會需求 近些年,江蘇省常駐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到2016年江蘇省常駐人口數量達到7 998.6萬人,全國排名第5。同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都隨年份呈現上升的趨勢(圖1、圖2)。根據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升級指數報告》,江蘇省居民消費升級屬于全國第1梯隊。食品煙酒、衣著、居住類的消費在居民消費比重中呈下降趨勢,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旅游、醫療保健等消費所占份額在穩步攀升。根據美國研究機構COMSCORE的統計,25~34歲的人群成為我國主力消費人群,這一群體在消費時更加注重品質和服務,追求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式的消費。

2.3.2 社會文化 美國學者拉坦指出,地區的文化享賦與當地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關聯。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江蘇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3種區域文化[10]:蘇北文化、蘇南文化和長江三角洲文化。從歷史發展過程看,蘇北地區受楚漢文化和淮揚文化的影響較大,至今仍保留著較濃厚的傳統習俗,相對較為保守和守舊;蘇南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撞擊砥礪和改造革新,形成了開拓進取、重商重實業的文化氣氛;而長江三角洲文化作為一種混合形態的文化,本身就具有開放性,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又納入了市場、創新、效率、科學與和諧的現代文化內涵。區域文化的差異為江蘇各地農村產業融合提供了不同的發展背景和區域特色。

2.4 技術環境

2.4.1 科技投入與科技貢獻率 近年來,江蘇省科技投入穩步增加(圖3)??萍钾暙I率也逐年上升,2017年達到62%,農業科技貢獻率則達到了66.2%,排名全國第1。全省有294個科技服務平臺,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超過120萬人。江蘇省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創辦了農村科技超市,截至2018年年初,共建設了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科技超市415家,組建了包括3 300多名專家的服務團隊。近三年,科技超市共推進科技成果轉化6 500多項,開展咨詢活動3 560多場次,培訓農民超過35萬人次,帶動農民增收58億元。

2.4.2 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應用 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是促進產業融合的重要推動力。近些年,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江蘇省農村產業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11]。江蘇省農業信息化覆蓋率超過60%,2016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建設了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并開發運行移動客戶端“農技耘”APP,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提供及時、專業的農技信息服務,信息進村試點縣和村級信息服務站的數量均為全國最多[12]。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建立農業物聯網,據統計到2018年年初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面積占比達到16%。與此同時,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成為農民創新創業、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到2017年年底,江蘇省通過網絡實現農產品銷售額364億元,同比增長27.7%,淘寶村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3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分析

農村產業融合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在戰略態勢分析中,SWOT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借助SWOT分析模型,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S)和劣勢(W)、機會(O)與威脅(T)進行剖析,有利于把握江蘇省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3.1 優勢

在新常態下,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必然要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7]。但是各地所具備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條件存在較大差異,相較于其他地區,江蘇省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以下幾點優勢:(1)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強勁的牽引裝置。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江蘇省農村科技投入不斷增加,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和科技應用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江蘇省還擁有167所高等院校和眾多的科技服務機構,能夠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2)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有力的雙輪驅動。從國際經驗來看,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做法主要有2種,一種是以農戶、合作社為主向前延長產業鏈;另一種是以企業為紐帶,農工商合作經營向后延長產業鏈[7]。江蘇省現有涉農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的數量和營業收入在全國均位于前列,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起到積極的帶動和促進作用。(3)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良好的“硬環境”。根據對我國省域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水平的測評,江蘇省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水平居于全國前5名[13]。近些年江蘇省不斷優化公共基礎設施,以信息和通信設施為例,當前江蘇省村級雙車道公路覆蓋面積超過75%,農村4G網絡覆蓋率超過90%,均遠遠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環境”。(4)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豐富的“軟資源”。依托農村特有的自然、文化和生態資源,通過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主要類型[14]。江蘇省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氣候溫和,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既擁有秀美的田園風光,又擁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為江蘇省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推動農業與旅游、觀光、休閑和養生等融合發展提供了充分的軟資源。

3.2 劣勢

目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我國其他省份農村地區類似,普遍存在以下2個方面的劣勢:(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程度有待提高。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第一產業內部各子產業融合或者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和滲透,開發農業多功能并拓展產業鏈,創造農民增收的新途徑[15]。但是從江蘇省目前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看,在一些地區尤其是蘇北地區,農民仍然主要從事農產品的生產或簡單加工,“接二連三”或者“隔二連三”水平較低,農戶在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和全供應鏈中處于劣勢地位[1]。(2)農村產業融合存在要素瓶頸。首先,一些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等項目所涉及到餐飲、住宿、停車場等的各類設施用地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導致許多項目難以推進。其次,現有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相對較少且融資條件高,很多農村經營主體缺乏有效的風險抵押物而難以獲得貸款,直接融資渠道狹窄。此外,融資成本高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據統計有的經營主體融資成本占到貸款總額的20%[15]。融資難、融資貴成為阻礙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大障礙。再次,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缺乏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農業多功能的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都需要大量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數普通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只能從事簡單的加工和服務工作,難以產出精致化、差異化、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和服務。以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為例,許多地方的鄉村旅游還停留在時令瓜果采摘、品嘗農家菜、垂釣、打牌等初級水平,產品和服務質量粗糙且形式雷同,缺乏品牌營銷的意識[16]。而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缺乏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和運營人才。

3.3 機會

當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最大機會就是隨著江蘇省及周邊地區居民收入增長所帶來的巨大消費需求。江蘇省所在的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據統計,2017年上海、浙江、江蘇三地分別以人均可支配收入 58 988、42 046和35 024元躋身全國前5位。人均收入的穩步上升促使這一區域城鄉居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農產品消費方面,追求營養、健康、綠色、品位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城鄉居民的新追求[17];在工作和閑暇時間的選擇上,呈現出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后彎的情況[6]。城鄉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加,為鄉村開展旅游、休閑、養生等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根據江蘇省旅游局統計,2017年江蘇省全年鄉村旅游營業總收入近90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0.8%,直接從事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達到42萬人。高品質農產品消費和鄉村旅游井噴式的發展勢頭,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場牽引。

3.4 威脅

盡管當前江蘇省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代表的一二產業融合、以農村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一三產業融合和以旅游休閑農業為代表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在全國處于較領先的地位,但是隨著我國全球化的步伐,江蘇省所能供給的涉農產品和鄉村旅游等消費品不僅面臨來自國內其他地區的趕超,還面臨著來自全球其他國家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例如,來自歐洲的高端綠色農產品競爭、來自日本和中國臺灣的特色鄉村旅游休閑產品的競爭等。目前江蘇省已經發展起來的涉農產品和服務在特色化、精細化和品牌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顧客黏性不是很強,這些因素都威脅到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4 促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環境和現狀進行PEST分析和SWOT分析,并借鑒國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提出如下3點建議:

4.1 立足區域特色,打造優勢產業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面對的市場不僅需求潛力巨大,并且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要求也較高。因此,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能僅追求數量,更要注重品質的提升。(1)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江蘇省屬于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大部分地區雨水充沛,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綠色農業發展。一方面要利用綠色科技手段,采用更綠色環保的種養殖方式,保護并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對農產品的產地、生產環境、栽培(養殖)方法進行追蹤、記錄和宣傳,通過綠色生產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和競爭力。(2)充分利用區域鄉土資源,提供優質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各地應依托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打造主導產業,并引導當地經營主體集聚式發展,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精致優良的地區優質品牌。(3)要借助政府和市場2種宣傳途徑,對地區品牌進行大力宣傳,增強品牌的市場影響力。

4.2 培育和引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

無論是發展綠色農業還是打造特色產業,都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和運營管理人才進行技術創新和業態創新。盡管江蘇省農業科技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是相對于國外競爭者而言,當前大部分農民的能力和素質仍然較低,即便利用農村資源開展了一些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項目,也往往處于低端水平,競爭優勢的保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須要從4個方面培育和引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第一,對農民進行培育,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能力。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村合作社骨干為重點,開展面向農民的農村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對于一些已經取得較好發展成果的產業融合業態和經營模式的成功做法進行總結和提煉,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民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認知。第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并為其提供創業指導和幫助。第三,加大農林專業大學生的培養,并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大學生畢業之后到江蘇省的農村進行創業活動。第四,吸引其他社會人才到農村開展創意農業,鼓勵非農戶籍的人才憑借技術、創意或者運營管理能力以適當的形式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4.3 完善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

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業態創新,還需要政策創新。(1)建立激勵政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對于那些能夠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的經營性主體,可以根據其新增的農民就業崗位數量給予其一定的補貼;對于那些支持農民以資金、土地經營權或其他資產入股的經營主體,可以根據其為農民提供的入股分紅情況給予一定的補貼;對于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并且由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或農民合作社多方參與形成的新型經營聯盟,可以探索建立共享機制,引導農民將國家補貼的資金以入股的方式參與產業經營,使農民能夠獲得更多產業融合的收益。(2)完善土地流轉政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要降低交易成本往往須要開展規?;洜I,而目前由于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許多地方仍以農戶分散經營模式為主,阻礙了產業融合發展的速度。因此政府應該學習和積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當中的典型經驗,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在農村建設用地的指標中劃出適當的比例用以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設施建設。同時,在土地流轉中充分保障農民合法權益。(3)創新金融扶持政策。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扶持區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在農村的網點布局,利用融資擔保、財政貼息和擴大抵押物等措施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取信貸;完善政策性保險政策,發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擔保機構。

參考文獻:

[1]葛新權,和 龍. 促進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取向[J]. 經濟縱橫,2017(5):80-85.

[2]梁偉軍. 產業融合視角下的中國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 科學經濟社會,2011,29(4):12-17,24.

[3]張佳書,苑會娜,傅晉華. 日本發展“六次產業”的典型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 中國科技論壇,2016(10):148-154.

[4]馬曉河.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 黑龍江糧食,2015(3):9.

[5]趙 霞,韓一軍,姜 楠. 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17,38(4):49-57,111.

[6]李 治,王東陽. 交易成本視角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 中州學刊,2017(9):54-59.

[7]王樂君,寇廣增.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 農業經濟問題,2017,38(6):82-88.

[8]呂巖威,劉 洋.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究[J]. 當代經濟管理,2017,39(10):38-43.

[9]王 玲.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測度與區域差異分析[J]. 農業經濟,2017(6):21-22.

[10]王 騰. 區域文化特質、文化精神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以江蘇為例[J]. 重慶社會科學,2008(10):8-14.

[11]王夢瑤. 信息技術對農村經濟的意義[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6):153-155.

[12]嚴 安. 以創新驅動推進江蘇“互聯網+農業”在更高水平上發展[J]. 決策咨詢,2017(2):31-35.

[13]唐娟莉. 中國農村公共品供給水平評價[J]. 技術經濟,2016,35(1):92-96.

[14]湯洪俊,朱宗友.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觀經濟管理,2017(8):48-52.

[15]李菊英. 鹽城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 全國商情,2016(24):65-67.

[16]劉 娜,許沁喬. 產業融合視角下江蘇省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J]. 中國商論,2017(33):144-146.

[17]熊小林. 以居民消費升級為導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宏觀經濟研究,2018(5):34-46.王冬梅,翁鋼民.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地區智慧養老發展的思考[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5):76-80.

銀行卡產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是在產業結構的變動和調整中實現的,產業結構在整個經濟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作為地區發展極的城市圈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領頭羊,因此,推動城市圈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對于城市圈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武漢城市圈作為我國中部規模最大的經濟區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研究武漢城市圈產業結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武漢作為九省通衢,全國交通樞紐,經濟增長的外貿依存度較一般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要高,而由其帶動的武漢城市圈的外貿狀況對其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近期國家外貿重心的轉移對武漢城市圈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巨大。武漢城市圈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其產業結構尤其是制造業結構近年來出現了趨同傾向,這種趨同在某方面進一步帶動了武漢城市圈的經濟繁榮,在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不少負面效應,如重復建設、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等,這些負面效應會導致經濟發展不協調,對武漢城市圈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會產生許多障礙,成為發展的“瓶頸”。國家貿易重心的轉移正好給武漢城市圈產業結構調整機會,貿易轉型主要在引進外資、技術創新等方面對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產生較大的影響。貿易模式轉變能加快引進引資結構,改變優化產業結構升級;貿易模式轉變促進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武漢城市圈的發展正成為繼珠三角城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環渤海城市圈之后的第四極,其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研究外貿轉向情形下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調整有著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貿易轉型;產業結構;武漢城市圈

【作者簡介】汪長球: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寧波大紅鷹學院經濟管理分院教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學。

方齊云: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發展經濟學分會理事,湖北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湖北省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武漢市內部審計師協會副會長,武漢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研究方向: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

1.引言及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以進口替代和出口促進為主要措施的戰略性保護貿易政策一直是我國基本的貿易政策,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保護國內產業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和消費扭曲?,F在這種狀況將有所改變,在2010年12月召開的商務部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擴大進口將作為中國2011年推進結構調整,促進中國外貿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中國要進一步完善一些鼓勵進口的政策,改善進口產品的結構。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中國進出口狀況也有所改變,2010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預計將達2萬9000億美元(3萬8000億新元),同比增30%。而年內貿易順差則有望降至1900億美元左右,貿易平衡狀況有所改善。中國發出了扭轉“厚出薄進”的外貿轉型信號。擴大進口對一國經濟會產生什么影響?對一國的經濟福利是擴大還是減少?這是一個改變民生的問題。筆者認為擴大進口不僅對于減少外部壓力有利,也可促進消費。隨著貿易方向的轉型,中國的產業結構也要隨之改變,資源浪費型的產業面臨淘汰和轉型的狀況,對地區經濟、地區產業結構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筆者通過對武漢城市圈的考察,分析外貿轉型時期,武漢城市圈經濟和產業結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A.國外學者對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的研究

日本學者筱原三代平提出“動態比較費用論”。他認為不能只看到有些產品目前的競爭力情況,應該以發展和動態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要從長遠和動態的趨勢來看產品的競爭力,政府要對那些趨勢競爭力強的企業和產品給予政策支持,使其轉化為極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其提出了動態的比較優勢觀點,即所謂扶持有潛力的弱勢產業的觀點。另一個日本學者赤松則提出了“雁行形態論”或稱“產業的雁行形態發展論”。赤松解釋了后起國優勢產業的產生、發展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其用模型來解釋國家間的產業轉移對本國產業結構的變動所產生的影響。KallR,MendezF和ReyesJ(2007)則研究了貿易結構的特點,并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貿易結構能夠不依賴于貿易自身的水平而對經濟增長率產生深遠影響。Benedictis和Lueia(2007)研究了2004年前的歐盟十五個成員國中東歐四國之間的貿易模式相似性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貿易在解釋轉型國家出口結構變化方面至關重要,認為經濟整合強度越大并不一定引致較大的出口相似性,其主要結論是出口結構具有相似性。

B.中國學者對于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的關系研究

袁欣(2010)認為對外貿易能夠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是因為對外貿易活動的規模經濟效應利于積累技術進步,從而完成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對外貿易結構的升級。其研究發現中國的對外貿易沒有能夠有效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存在對外貿易結構的“鏡像”并不反映產業結構的“原像”的問題。王非(2009)通過對對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進行了理論與實證分析,探究了實現二者互動優化升級和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具體途徑,認為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和對外貿易結構均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趨勢,從歷史發展軌跡和基本趨勢來看,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具有耦合性。王曉燕(2006)通過對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的耦合關系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現狀及演進過程,采用結構效應指標研究了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發現本期出口貿易結構對滯后一期的產業結構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對本期產業結構影響不明顯,而當期進口貿易結構對當期產業結構促進作用明顯。

C.區域及城市圈產業結構與貿易相關性及趨同性相關的研究

程麗雅(2006)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圈各主要城市從1990年到2004年共15年相關數據計算分析及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狀況的定性分析。認為外貿趨同性導致了城市圈產業結構的趨同。于瑩瑩(2007)對中部六省的研究,認為從貿易、技術方面,需求、供給、歷史因素方面,綜合效益評價等三方面看,中部地區在這三個方面都是趨同的,中部六省的產業結構具有極大的趨同性,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因素,六個省份大致相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復建設尤為嚴重。徐?。?007)通過對環渤海地區經濟區域研究,也得出該區域產業結構趨同。

2.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狀況

A.產業結構的概念

人類對產業結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可謂歷史久遠。理論上來說,產業結構是指社會經濟中各類產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比例關系。產業結構演化的過程也就是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并由此推動各種產業協調與繁榮,對產業結構的研究歷來是經濟學中的一個熱點。

B.武漢城市圈的內涵

“武漢城市圈”是湖北乃至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拔錆h城市圈”的概念早期是以“武漢經濟圈”概念提出來的,2002年6月,湖北省第八次黨代會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武漢經濟圈”的概念,提出了依托全省發展武漢,發展武漢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思路,從經濟上看,它是以武漢為中心,由武漢及周邊若干城市組成的一個經濟聯合體?,F在,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中心的1+8城市群,指以武漢100km為半徑的城市,包括武漢、黃石、黃崗、鄂州、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9城市,圈內總人口約3141萬,國土面積達6萬k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33%,提供了湖北省63%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湖北省經濟密度最大的區域。

C.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狀況

近幾年來,武漢城市圈經濟迅猛發展,2009年武漢城市圈的GDP總量占到整個湖北省GDP總量的60%以上。2010年武漢城市圈的9市共實現生產總值9586億元,占全省比重63.5%,占比在不斷的提高。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尤其是制造業結構近年來出現了趨同傾向。這種趨同在某一方面進一步帶動了武漢城市圈的經濟繁榮,但在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不少的負面效應,如重復建設、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等問題,這些負面效應導致了整個城市圈經濟發展不協調,對武漢城市圈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會產生許多障礙,成為發展的“瓶頸”。這種弊端主要表現在:

一是圈內城市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高,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用來衡量不同國家或者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差異程度的指標,計算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后發現圈內三大產業結構趨向現象很嚴重。許多城市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都在0.9以上,甚至出現黃岡與天門的相似程度基本一致的情況。如此高的相似度,嚴重影響了其整體優勢和綜合經濟效益的發揮。

二是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武漢城市圈內9城市(除武漢外)明顯存在著第一產業比重較高,第二產業比重偏低的問題,主要因為工業對農業支持和帶動力度不強,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其中心城市武漢第三產業比重相對東部發達城市來說比重偏小,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法律服務、旅游服務等所占比重低,這種狀況影響了中心城市對整個城市圈經濟的組織、協調、輻射作用,阻礙了整個城市圈的經濟持續發展。從2009年武漢城市圈數據看,工業結構中輕、重工業比例失調,重工業比重過高,特別是武漢、黃石、鄂州、潛江四城市。城市圈總體的輕重工業比例約為0.385,略優于全省0.332的平均水平,但與全國的0.492,還顯得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工業結構偏重,對投資的依賴性較強,影響了產業鏈的形成和延伸。(見圖表)

表1 武漢市圈主導產業對比表

Tab.1 The Contrast of Dominant Industries in Wuhan City Circle

3.貿易轉型對武漢城市圈產業結構的影響

A.貿易轉型對武漢城市圈引進外資的影響

貿易模式轉變能加快引資速度,優化產業升級。貿易重心轉移,改變了出口導向型的外資投資狀況,對外資以合理的引導和規劃,同時可避免重復建設,保護城市圈的產業生態系統。貿易轉型對調整武漢外資思路如下:

一是產業優化引資。

立足于武漢交通樞紐優勢,加快農業、能源、交通等基礎行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步伐,走農業產業化、科技化的路子,充分利用外商的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附加值。

二是技術創新引資。

通過大力引進深加工工業和技術密集型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業,創造高附加值的產業結構鏈。使目前一般工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據整個武漢城市圈主導地位的局面改變,讓新進產業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強勁的新經濟增長點。

三是改變投資領域的趨同。

武漢城市圈外商直接投資行業比較單一,投資領域趨同,外貿重心的轉移,可改變武漢城市圈目前外商直接投資領域過窄的現狀,拓寬外直接投資領域,有計劃、有步驟地在金融、保險、批發零售、外貿、通訊等高附加值產業提高利用外資比重,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生產性行業和關聯效應較高的行業。

四是創新外商直接投資。

貿易模式的改變,必然引來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大公司、大財團來武漢城市圈投資大型項目,尤其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和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因此要合理調節產業的布局和產業合作,優化資本配置的作用。

B.貿易轉型對武漢城市圈技術創新的影響

貿易模式轉變能促進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貿易模式轉變使國際貿易的產品結構發生重大改變,進口的高技術產品加快了模仿能力。既可以填補國內某些領域技術上的空白,又節約了創新企業寶貴的時間和大量科研經費,同時也為我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武漢城市圈通過引進新技術,提高整個城市圈的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其一通過改善城市投資環境,提高了技術外溢效應。

貿易重心的轉移,使本地企業有更多機會選擇不同的技術進步路徑,對本地企業各個層面的技術進步產生影響。本地企業通過進口高技術產品,通過模仿學習就能獲得更多技術,而由此創造的新價值就會增加,從而提高投入產出率和內資經濟增長績效。

其二通過改善自身條件,增強技術吸收能力。

受武漢城市圈企業企業技術能力、人力資本存量、內部治理結構、組織管理模式等條件的影響,武漢城市圈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企業技術溢出的效果也不相同,貿易重心的轉向淘汰一部分“吸收能力”差的企業,便于整體產業的升級。

其三將引進與自主研究、開發相結合。

通過引進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發展中國家取得經濟發展突破式的經驗。增強其國際競爭能力,取得產品的核心技術,確立比較優勢,推動資本密集型技術的發展。

C.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廣義的對外貿易結構概念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主體結構和對外貿易區域結構,這四要素具有層次多樣性、技術差異性、體制主導性、區域集聚性和動態演進性等特性,且其影響因素諸多。產業結構受到決定性因素和輔助性因素的共同影響,其發展具有從低附加值至高附加值的一般規律。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存在著平衡發展和非平衡發展兩種發展狀態關系,以及交互作用的傳導機制。進幾年來,武漢城市圈的對外貿易規模和對外貿易結構發展趨勢良好,但是也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貿易商品結構層次不高、貿易方式結構低附加值、貿易主體結構外源化、貿易區域結構過度集中化等方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得以優化,尤其是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迅速:相對勞動生產率日益集中、結構能源效益轉向、循環經濟的發展等,從歷史發展軌跡和基本趨勢來看,武漢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具有藕合性。

4.武漢城市圈產業結構的趨勢和走向

A.產業結構變化趨勢走向合理

武漢城市圈9城市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上差異明顯,第一層次為武漢市,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GDP和人均GDP都遠遠高于城市圈內其他城市,從產業結構來看,武漢市三業比例為5∶46∶49,產業結構為三二一結構,表現為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升級換代趨勢。第二層次為黃石、鄂州、潛江3市,3市人均GDP均超過2.5萬元,但與武漢市仍有較大差距,但較其他城市有較大的領先優勢,從產業結構均為二三一結構,已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第三層次為孝感、咸寧等各中小城市,人均GDP也達到1萬元,已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但其第一產業比重偏大(>20%)。從總體上看,城市圈三大產業結構趨向合理。表現在第一產業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逐步增長,第三產業趨勢加快。這一變化基本上符合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的演進規律,與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也較相適應。

B.產業技術進步路徑的選擇

首先,從三產業的發展狀況看,農業生產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其基礎薄弱的地位仍然沒有改變。雖然農業技術在不斷發展,農業產量在不斷的增加,但隨著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農民從事種植業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仍然很普遍,客觀上制約了一產業的發展。

其次,從第二產業看,較前幾年得到飛速發展,但其內部開始顯現動力不足。主要表現為:發展低級狀態與膨脹狀態同時存在,導致其發展潛力逐漸喪失;生產方式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為主,使得自然環境為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同時在產品的深加工和延伸增值方面做得不夠,導致增值空間小,利益流失多,發展困難。

再從第三產業看,城市圈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東南部還比較滯后,第三產業近幾年來,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幅始終保持在大于10%的幅度上,但第三產業發展層次較低,依然以傳統服務業為主,在金融、外貿等高附加值的產業上較東南部城市群還有較大的差距,同時,從整個城市圈來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也只是在38%左右,從而嚴重制約了城市圈區域經濟的發展。

5.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調整戰略

A.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比較優勢產業

首先要基于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來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湖北省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產業基礎比較完備,大學擁有量和在校大學生數量均名列全國前茅,有豐富科技和人力資源,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武漢是中部的交通樞紐,號稱九省通衢,有物流交通等比較優勢,可“承東啟西,縱南貫北”。區位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應抓住機遇,把比較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產業。今后武漢城市圈要努力改善投資軟環境,盡量在減少政府行政干預的情況下,通過公平的市場競爭來實現產業結構的布局。對產業結構的布局和調整,仍然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但這種引導只能是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順勢而導,而決不能憑意愿逆勢而為。

B.發展低碳經濟,杜絕資源浪費

武漢城市圈內城市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都存在著浪費資源的現象,產業仍然以傳統產業為主,因此未來產業結構的調整要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互補發展的良好格局。產業結構調整要因地制宜地提出調整規劃和方案。武漢城市圈內各個城市產業結構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有的已經步入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有的還在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要從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及面臨的具體情況出發。

C.制定措施,扶持優勢產業

武漢城市圈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扶持本地區的支柱產業。根據武漢城市圈內各個城市的區位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要突出區域優勢,重視把支柱產業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追求規模經濟效益,使其得到鞏固、加強,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并將其做大做強,帶動區域的經濟發展。

一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協調發展。對一產業要進一步鞏固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第二產業是本地區的主導產業,要做大、做強,在加快優勢工業發展的同時,應重點考慮向周邊地區進行輻射,帶動與此相關的工業發展,避免重復建設所帶來的浪費等現象的發生。第三產業發展是中部地區三大產業發展的重中之中。應當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聯合規劃加以整合優化,從而帶動本地區乃至全國物流業、旅游業、科技服務業、信息咨詢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是要將對外開放的程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積極參加地區間、國家間的合作與競爭。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來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努力構建與開放型經濟體系運行相適應的產業結構,拓展經濟的成長空間。因此,調整本地區的產業結構要先促進外貿結構的優化,從而提升本地區對外貿易的競爭力。

三是大力推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當前必須逐步掃除那些阻礙城市化過程中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用體制創新來促進城市化的發展,改變重復建設的弊病。

四是要抓住有利機遇,積極主動承接東南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根據我國以往發展經驗表明:發達地區與后起地區形成一種梯級的產業轉移動態過程,將有力促成地區間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武漢城市圈的發展不僅要立足于自身發展能力的培育,還要充分利用其在全國乃至世界分工體系中的比較優勢,順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規律,立足中部區崛起的新機遇,面向東部和沿海發達地區,全面改善投資環境,積極開展區域合作,積極主動地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五是要支持工業園區的發展,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增強本地區的產業競爭力。工業園這種形式得到了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我們要充分利用本地區交通便利和資源資源豐富的優勢,吸引外地企業落戶,不斷拓展招商思路,創新、優化招商引資方式。

六是促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競爭力。產業集群是產業布局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當代經濟世界的一個突出現象,在我國產業集群現象也很普遍,其中以浙江、廣東一帶最為突出。武漢城市圈要建立產業集群,使集群內的企業獲得外部規模效應,并催生知識、技術和制度的創新,提高了集群內產業的競爭力。目前武漢城市圈正面臨經濟起飛的關鍵期,調整好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的關系,武漢城市圈經濟將會有實質性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陳 飛,翁華強.城市圈戰略中的政府功能——以武漢城市圈戰略實踐為例[J]特區經濟.2005.03

[2]樊友才.打造鋼鐵經濟共同體——武漢城市經濟圈發展戰略之一[J]經濟參考研究.2004.02

[3]李 悅.產業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董國良.東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對比分析及發展趨勢.經紀人學報.2006.02

[5]董曉莉.武漢城市圈發展戰略研究.中國發展.2011.07

銀行卡產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游戲產業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產業,而游戲設計課程也需要在這種迅速的變化中不斷革新。文章首先闡述目前游戲產業發展的一些新趨勢,然后指出在游戲設計課程教學中應針對上述變化趨勢引入結合新設備和采用設計與實現一體化的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游戲設計;獨立游戲;游戲引擎;教學模式

0 引言

作為IT與互聯網領域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近年來,游戲產業在始終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在技術、商業模式等各方面也不斷呈現新的變化和趨勢,移動互聯網的熱潮更是加快了其各方面變化的速度。高校的游戲設計課程教學作為向游戲產業輸送人才的重要環節,本身就往往面臨著開課歷史較短、教師教學經驗欠缺、與產業本身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對國內而言這種情況則更為普遍。同時,由于游戲設計與開發本身同時涉及藝術、創意及技術領域,相關的系統性理論也遠未成熟,這不僅決定了游戲設計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然是一項難度較高的工作,還決定了在游戲設計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掌握符合產業需求的設計技能,始終是一個不易達到的目標,需要該領域的教育者持續地結合行業變化進行摸索。

最近幾年移動平臺處理能力的迅速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云計算技術的不斷普及,以及這些技術與游戲領域的不斷融合,使得游戲設計開發技術、游戲外設以及游戲商業模式都發生了變革。通過對目前游戲產業中一些新態勢的觀察,我們已經可以預見游戲產業即將出現的可能影響整個行業面貌的顯著變化。對國內高校該領域的教育者而言,盡快地了解這些即將出現的變化趨勢并相應地在課程設置中作出調整,其意義在于不僅使學生在校園時就能夠對未來的領域新形勢有所準備,而且也使國內高校的游戲開發教育水平縮小了與國外高校的差距,更好地與國際化游戲教育體系接軌。

1 游戲產業的一些新趨勢

雖然游戲行業每天都有新的變化與進步,但是就影響的深度與廣度而言,新型交互設備的涌現、移動游戲興起對獨立游戲的巨大推動、游戲引擎的發展對游戲開發難度的要求顯著降低這3個趨勢可能會對游戲業界未來的面貌產生深遠的影響。

1.1 新型交互設備的涌現

無論是游戲輸入沒備還是輸出設備,近兩年都已出現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新形態產品或產品原型。就輸入設備而言,在主機平臺上,兩大次世代主機XBOX ONE及PS4所配備的體感設備Kinect二代及PS4 Eye均相比上一代產品在識別精度、分辨率、識別內容等方面有了較大提升,從而能更全面而準確地捕獲一個或多個玩家的各種動作姿態及體征信息。在PC平臺上,Leap Motion體感控制器提供了對于手部動作的高精度識別,同時惠普等廠商已將其直接嵌入旗下電腦產品中。英特爾也在CES2014推出了名為ReaISense TM的感知計算軟硬件產品,其RealSense TM 3D攝像頭同樣將被眾多廠商集成至多款基于英特爾架構的設備上。雖然后兩者并非專用游戲設備,但是顯然游戲應用將成為其主要應用領域之一。

就新型輸出設備而言,最廣為人知的當屬Oculus Rift及SONY公司為PS4主機專門配備的Project Morpheus兩款頭戴式立體顯示器。兩者均直接面向虛擬現實式游戲應用且都在顯示效果、佩戴及觀看舒適度、響應速度及頭部跟蹤能力等方面達到了較高水平。Oculus公司更是得到有“3D之神”之稱的約翰·卡馬克等資深游戲業人士加盟參與其軟硬件開發。雖然目前兩者都還處于原型階段,但是無論從Oculus公司以20億美元高價被Facebook收購,還是從PS4主機目前的全球熱賣,都可以預見到“全沉浸”式的虛擬現實游戲即將真正走入千家萬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圍繞虛擬現實型游戲,其他新型外設也陸續出現,如Omni虛擬現實游戲沒備與前述頭戴式立體顯示器的結合將進一步把游戲的操作與視聽體驗全面融合至前所未有的真實境界。

1.2 移動游戲興起對獨立游戲的巨大推動

雖然獨立游戲并非游戲行業的新事物,但是毋庸置疑,智能移動平臺熱潮帶動了移動游戲的興起,對獨立游戲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蛟S是因為移動游戲天生的屏幕大小及容量限制,其對于畫面、音效等游戲外在層面的要求明顯低于主機或PC平臺游戲,而新穎的創意及鮮明的游戲性往往更成為移動平臺玩家的關注點。這對于在資金、技術及人力方面較為匱乏而有獨到游戲創意的個人開發者或小型開發者團隊而言,顯然更有利于他們揚長避短,以創意及設計功力彌補其他條件的不足。這也是近年來在口碑、銷量甚至藝術性等方面都獲得成功的小型獨立游戲不斷涌現的重要原因。

1.3 游戲引擎的發展對游戲開發難度的要求顯著降低

以Unity 3D游戲引擎和Cocos 2D引擎為代表,游戲引擎在新技術、新商業模式上的發展對于游戲開發難度要求的降低是有目共睹的,而這對于整個游戲行業的推動,包括對前述獨立游戲的加速同樣功不可沒。以Unity 3D引擎為例,由于其同時具有簡單易用的GUI開發環境、能夠滿足多數要求的功能模塊(渲染、AI、音效等)、較為簡單的開發語言(C#)、極為豐富的第三方插件、多平臺同時發布等對開發者友好的特性,同時還針對資金有限的個人開發者、學生群體等提供完全免費的基本版,并且價格遠比傳統商業引擎低廉,使得該引擎大大降低了游戲開發的門檻,從而在短短數年內迅速成為網頁平臺及移動平臺3D游戲的首選引擎。無論是神廟逃亡2、紀念碑谷、爐石傳說這樣的知名大作,還足其他海量的特色游戲,都選擇了該引擎進行開發。事實上,正因為Unity 3D引擎在移動平臺上的強勢,傳統的兩大商業引擎Unreal和CryEngine均在GDC2014上宣布將大幅降低其引擎售價,這同樣必將進一步降低游戲開發的難度與門檻。

雖然游戲產業的新趨勢不止上文所述3點,但這3個趨勢已足以讓游戲行業的整體面貌產生質的變化。未來新的交互設備必將為玩家帶來與傳統游戲方式完全不同的全方位新體驗,也將令各種新形態游戲模式的產生成為可能。獨立游戲的興起以及游戲開發難度的顯著降低,可以讓更多本來因為過高的技術資金等門檻而難以進入游戲開發領域的有志者進入這個領域,甚至完全不具備編程能力的設計師以及不具備專業美術功底的程序員都可以獨立開發出完整的游戲作品,這些都將讓游戲行業變得更加有生命力。

2 針對產業新趨勢的游戲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雖然新趨勢將為游戲行業帶來新的機遇,但是這同樣為行業的從業人員尤其是游戲設計者帶來新的挑戰。對于高校游戲設計課程教學而言,如何讓即將走出校園的年輕設計師能夠從容應對這些挑戰,顯然更加需要未雨綢繆,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盡早進行相應的補充與完善。

2.1 設計針對新交互設備的新教學內容與模式

對于不斷出現的新型交互設備,如何真正將其輸入輸出特性融入游戲內容設計,使其轉化為新穎的游戲性能,是擺在游戲設計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事實上,微軟在上世代XBOX360主機配備的Kinect一代之所以應用的游戲數量與效果不盡如人意,正是因為游戲設計師還難以找到適用于新型體感操控模式的游戲設計??梢?,對新的游戲設備究竟應如何很好地應用,目前世界各國的游戲設計師仍處于摸索階段。就這一點而言,國內和國外可以說難得地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但這同樣意味著國內高校的游戲設計教育者在與新交互設備的結合方面并沒有充足的已有理論與經驗可循,從而也決定了高校游戲設計課程教學不僅需要盡快引入專門針對新型交互設備的設計內容,而且在教學模式上也無法再采用以教師的單向講授或引導為主的傳統模式,必須采用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實踐、研究的新方法。

在理論教學層面,教師除了借鑒人機交互領域的已有理論成果,還需要與學生共同針對新交互設備與傳統交互設備的各自特點以及異同之處進行探尋分析,對新設備的操控方式可以對應于實際游戲中的哪些交互內容進行發掘與設想,對玩家在使用新設備時的便捷程度與運動量等進行分析與度量,尤其需要共同探討新型設備的哪些特性適合于為游戲過程帶來獨特的感受,以及應如何結合傳統交互設備以實現取長補短的最佳效果。

在實踐教學層面,教師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引入新設備實物,包括處于原型階段的開發者套件,并直接從小游戲人手,引導學生進行圍繞新設備交互特性的游戲原型設計與實現;在進行相應設計時,應更多地注重游戲系統,尤其是在核心系統的層面上能夠體現出新設備優勢,帶來傳統設備無法或難以帶來的游戲感受,這本身也更利于降低設計工作量以及原型的實現難度。另外,教師也可從降低設計復雜度的角度出發,直接對已有的各類型代表性游戲借鑒其核心系統,但改為對應于新的交互方式;對于實現了原型的游戲設計作品,應將其與傳統交互方式下的游戲樂趣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為相關理論的探討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2.2 設計與實現一體化的獨立游戲式教學模式

鑒于獨立游戲已成為游戲行業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級,對學生更多地進行獨立游戲開發所需能力的培養也變得愈加重要。就國內目前的游戲行業現狀而言,即將投身該行業的年輕學子如果真正立志于做出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市場的游戲作品,那么成為獨立游戲開發者可以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雖然目前很多學校在游戲設計教學中已經采用了分組合作、原型化任務等與國際接軌的教學模式,但對于獨立游戲的開發來說,仍需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培養,具體而言,即“設計”與“實現”的全面能力。

世界知名華裔游戲設計師陳星漢說過,在他的團隊中沒有專門的設計師或程序員,每個人都既能設計,又能夠將設計想法實現出來。這實際上也說明獨立游戲開發者或開發團隊成員僅僅具有設計能力或編程能力等單一能力是難以滿足要求的,但現在國內高校的游戲課程設置往往將偏藝術的游戲設計與技術性的游戲編程完全或部分分離,少數有所融合的課程設計也往往把編程部分作為真正的重點。因此,對游戲設計課程教學方式的變革更應邁出大膽的一步,即直接在課程設計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所設計內容的基本實現能力,將游戲設計與實現在一定程度上融人同一門課程,采用邊設計邊實現、設計與實現同步并行的模式。其中,在實踐階段重點突出對快速原型的實現,即快速實現一個真正可玩的設計內容雛形,從而對設計內容的可玩性在最短時間內有一個直觀的把握,并直接對設計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

不能否認,在一門課程中同時進行設計與實現不僅對于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于缺乏編程或美工基礎的學生同樣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然而,正如前文所說,以Unity 3D為代表的游戲引擎已大大降低了游戲開發的難度。Unity 3D采用的C#編程語言學習難度較低,一些圖形化編程的第三方插件如Playmaker等甚至可以在不需要編寫代碼的情況下就實現大部分游戲內容,而大量豐富的免費美術資源同樣可于網絡獲得。這些無疑都為設計與實現一體化的獨立游戲式教學模式鋪平了道路。

3 結語

雖然游戲產業的新趨勢必然要求高校游戲設計課程作出相應的變革,但是這種變革真正在國內高校推行仍需要游戲課程教育者共同努力。這一方面需要任課教師自身緊密跟隨產業的快速變化、把握產業的新態勢、相應地改變和調整過去的教學思路,同時敢于對傳統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較大的改動;另一方面,由于無論是對新交互設備的引入,還是設計與實現一體化的新教學模式,都缺乏可借鑒的前人經驗,因此任課教師只能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對應的新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同時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力量,不僅要注意聽取學生對新內容與新模式的反饋,而且要讓學生成為新課程內容的合作建沒者。

銀行卡產業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迅速發展,文化產業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美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化產業強國,其文化產業的投資制度及投資模式都值得各國學習與借鑒。美國文化產業完善的投資制度及投資模式的多樣性,為文化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根據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結合現階段美國的投資模式,進行一系列比對與分析,最終研究出最適合我國文化產業投資的方案。

關鍵詞:美國文化產業;投資模式;啟示研究

文化產業是一種新型的知識技術行業,它具有極大的價值及創造力,又因為文化產業對環境污染較小,憑借著其發展潛力、經濟效應和產業的“綠色”特性,成為了全球公認的朝陽產業。美國占據了世界上文化產業的主導市場,文化產業是美國最主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文化產業對推進美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貢獻作用。

一、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1.電影產業。電影產業作為過去文化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種傳播范圍廣泛的信息產業。美國電影行業相對比較集中,基本上由幾家大型的制片公司占據了所有的電影市場,其中包括迪士尼、華納、環球及派拉蒙等多家耳熟能詳的制片公司。美國電影制片公司主要集中于好萊塢這一塊地區,龐大的消費群眾使得美國電影的票房成績遠超英、法、德、日等國家,美國榮獲電影票房冠軍當屬實至名歸?,F階段美國的電影市場是美國繼軍火產業以外最大的出口產業。

2.電視廣播產業。自從數字技術引入電視產業以后,受到了電視用戶的大量應用,再后來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美國的廣播電視產業變為一種傳播美國文化的媒介,美國的電視廣播逐漸發展到世界各地。美國電視傳媒公司憑借其創新能力及節目優勢,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效應順勢創建產品,衍生出一系列周邊產品經營多種例如廣告、出版、產品等業務,以強有力的姿態占據了全球有線電視產業的市場。美國的廣播電視產業取得如此卓傲的成績,其中很大部分取決于美國信息產業完善的法律體制、版權保障以及相對自由寬松的政策環境。

3.動漫產業。美國發達的動畫技術帶動了美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由第一部漫畫作品到第一部動畫片的逐步過渡,美國早就發展成為世界動漫產業的支柱之一。美國動漫產業之所以一直占據著世界動漫產業的主導市場,不僅僅是因為美國動漫具有豐富的創意,亦或是動漫衍生產品的開發,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于美國現在所擁有的相對成熟及完整的動漫產業管道。美國動漫產業之所以會興盛,與其明確的市場分工、成熟的運作及制作管理機制、高技術高品質的保障機制等產業機制有著重大的關系。

4.音樂產業。美國流行音樂的潮流一直影響著全球的音樂流行趨勢,美國的唱片業在全球唱片業具有很大的市場,音樂產業也是美國文化產業最主要的代表之一。隨著全球唱片銷售成績不斷的提高,美國唱片市場保持著穩定的市場成績,美國音樂唱片始終占據全球音樂唱片市場百分之三十的份額。

5.出版產業。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出口國家,其一直是經濟與文化的強國,雖起步較晚于歐洲其他國家,圖書出版業卻一直占據著強大的市場競爭地位。出版產業包含書本、報紙及期刊雜志等方面的出版,由于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新時代的出版行業也不斷隨著科技在發生變化,美國采用了數字技術之后,其出版行業也逐步呈現出電子化、數字化的出版趨勢。

二、美國文化產業投資模式

文化產業與房地產、建筑等經營產業的目的是沒有區別的,既要保證產品增值又要實現最大利潤。文化產業是否順利發展與其資金是否雄厚有著密切的關聯,可以說資金的完備程度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之一,文化產業投資風險較大,其投資回報也相對比較高。隨著社會經濟的推動,文化產業投資逐漸發展為更多元的投資模式。

1.政府投資。文化產業在起步階段總會由于種種原因而影響企業的發展,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及投資風險等方面的限制,在一定時間內不具備獲得資金的途徑,而導致企業無法順利發展。美國文化產業政府投資表現在直接和間接投資這兩個方面,直接投資是指由政府直接財政撥款或由藝術基金等相關文化機構資助,用于建設文化產業的發展。間接投資是指政府采用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政策,通過補息貸款、減稅、免稅、退稅等多種措施,鼓勵社會將部分資金積極的投入到建設文化產業當中。

2.慈善基金會投資。慈善基金會是指不由政府組織,擁有自身資產,目的不是為了謀取利益的機構,主要用于維護和幫助公共福利的相關活動,由慈善基金會的理事或代理人負責管理及主要活動?;饡擅绹鴦摻ú⒘鱾飨聛?,美國的慈善基金會活動包含了許多方面,例如社會、宗教、教育等,美國慈善基金會類型主要有四種具有代表性,分別為獨立、運作、公司、社區等基金會。美國文化產業的建設與慈善基金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美國文化產業離不開慈善基金會的幫助與扶持。慈善基金會為文化藝術企業所提供的資助,使得慈善基金會獲得了良好的聲譽,而在另一方面又促進了文化藝術企業的發展。

3.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是指通過專業的機構或人員采用股權融資的方法,選擇一些才剛起步卻具有無窮潛力的企業,將資本運用到企業發展當中,并積極參與企業管理經營的投資方式。投資的企業大部分都是一些具有風險性較高、發展迅速、高科技水平的中小型企業。只有發展迅速的中小型企業才會在風險投資的支持下快速成長壯大,風投者則可以通過企業上市、并購等方式轉讓股權或退資,以獲得較高的回報。

4.文化企業間并購。美國并購的發展有百年多的歷程,其中經過了時代經濟的變遷,并購由橫向、縱向、混合轉變為如今的戰略并購。戰略并購是指在世界范圍內,跨國企業集團進行資源配置,根據產品價值規劃新的產業布局,參與并購對于提高企業競爭力及進行資源整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時代經濟不斷向全球信息化發展,并購逐漸也滲入到美國的電影及出版產業等領域,文化企業間的并購使美國的電影及出版產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美國電影及出版產業的規模發生了變化,文化企業間的并購最終促使美國文化企業的迅速發展。

三、美國文化產業的投資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文化產業能夠充分體現國家經濟發展的實力,如今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予以高度關注,通過對于美國文化產業投資模式的分析研究,有益于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1.投資主體的多樣性。文化產業投資與其它產業投資有著相同的基本特性,文化產業投資還具備相當濃烈的政治與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業投資需要依靠法律、經濟及政府行政手段的支持。我國文化產業的投資模式主要是政府投入,與美國文化產業相比較我國文化產業投資模式較單一。政府應該采用一些比較優惠的政策去吸引企業和個人投入資金,又或者轉向海外鼓勵海外資產的投入,為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施行的一系列政策,改變從前由政府負責文化產業投資的現象,根據我國文化產業投資模式的多樣性,使文化產業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實現全面發展。

2.發展資本市場,完善投資渠道。文化企業的資金由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這兩種方式獲得,中小型文化企業難以通過間接投資而獲得資金,大部分文化企業并不具備獲得間接投資的資金來源。而間接投資是文化產業從市場獲取資金最快捷、成本最少的方式,資本主義市場對于文化產業的投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我國文化企業的上市集資,利用多渠道的直接集資獲得資金,還有一種方式是通過股權集資的方法吸引外資對我國文化企業實行并購。發展資本市場建設文化產業投資平臺,為實現這一目的則需要通過國家提供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及政府政策支持,創建良好的市場環境,從而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3.打造文化企業集群發展模式。由于現階段我國文化企業還處在發展中,我國文化企業與美國文化企業相比,存在著諸多亟需改善之處,如何在文化行業當中脫穎而出,占據有力的市場地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由于我國文化產業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都相對有限,欠缺市場的競爭實力,要想解決這些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首先我國應建立起文化產業集群模式,全面發揮產業集群效果,集中各文化企業間的資源及技術,實現資源整合從而節省信息交易、物流成本,共享各文化產業結構等,利用各文化企業自身的優勢共同進步,從而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慧娟.美國文化產業政策及其對中國文化建設的啟示[J].中共中央黨校,2012(4).

[2]修遠.中國東北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2 .

[3]鄧靖.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啟示[J].創新,2012(5) .

[4]張彬,杜曉燕.美國文化產業投融資模式分析及啟示[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2(5).

[5]范建華.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袁玥.美國娛樂經紀公司商業運行模式分析——從中介視角透視美國娛樂產業[J].藝術百家,2010(7).

作者簡介:吳佳晨(1980-  ),男,學士,浙江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業教育;鈄利珍(1978-  ),女,博士,浙江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業教育

上一篇:經濟思想論文下一篇:學術研究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