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公共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07

旅游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高端旅游產品已成為我國旅游產品開發中的重點,然而,我國的高端旅游產品開發存在對高端旅游產品缺乏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深層認識不足、不注重特色產品的開發等問題,對此提出開設針對性地高等教育課程,重視產品研究,注重特色產品開發,創新產品營銷渠道等開發的對策。

[關鍵詞]高端旅游 產品開發 對策

目前,高端旅游產品的界定沒有一致觀點,一般認可的是魏小安的說法:“所謂高端旅游產品,就是各類旅游產品中居于塔尖地位的產品,高端旅游基本的要求就是花費高、時間長、要求高;與高端對應的不是低端旅游,而是大眾旅游,高端旅游產品應該是個性化的,非標準化產品,本身缺乏可參照性”。一般情況下,高端旅游產品分為五類:高端觀光旅游產品,高端休閑度假產品,商務旅游產品,專題旅游產品,專業旅游產品。高端旅游產品從實質上來說,是以大眾旅游為參照物,強調在各個細分市場上的高品質、高檔次、高消費、高層次的產品。

一、我國高端旅游產品開發現狀及問題分析

(1)我國高端旅游產品現狀分析

我國的高端旅游產品的定制最早大概可追溯到2001年,其發源地在廣東,那時,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廣東人想走出去,但很多人在普通旅行社找不到需要的旅游產品,為一些有獨特需求的群體定制旅游線路,使高端旅游產品以俱樂部形式發展起來。從開始至今,高端旅游產品已有二十年多的歷史,經過二十多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僅商務旅游市場份額就達到250億美元,并且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其中,我國高端旅游產品之之一的會展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以年均近20%的速度遞增,行業經濟規模逐步擴大,專業場館建設日臻完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會展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近年來,中國的富人以直線速度增長,根據2012年1月12日,胡潤百富在上海發布的《2011至尚優品——中國富豪生活方式調查報告和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顯示,中國千萬富豪的平均年消費為190萬元,億萬富豪的平均年消費為250萬元。而高端旅游則成了富豪們青睞的休閑生活方式。而定制的高端旅游產品,則成為很多新富階層的首選。高端旅游市場在旅游市場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高端旅游產品成了旅游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同時也催生了其他相關的行業。

(2)我國高端旅游產品開發問題分析

1.缺乏高層次的高端旅游產品開發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和專業團隊是高端旅游產品開發的基礎,我國的高端旅游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起步晚,很多方面都不完善,成長中的高端旅游市場,迫切需要有國際視野,具備跨界創意,深諳世界各國文化與歷史的復合型高端旅游產品開發和管理人才。

2.缺乏對高端旅游產品的深層認識

旅游企業及其旅游單位的相關人員大多只是停留在對高端旅游及其市場的表層認識上,對高端旅游消費群體、高端旅游產品、高端生態和人文資源等沒有深入的研究,對高端旅游產品的界定不清晰等,導致開發高端旅游產品思路有偏差,甚至是誤區。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不僅要考慮市場的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考慮社會效益問題。

3.未注重特色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

旅游行業沒有深入研究高端旅游市場旅游者的基本特點和需求,沒有設立專門面向高端旅游市場的特種旅游部或產品研發中心,缺少對高端旅游者進行深人的市場調研,缺少深度,沒有把高端旅游市場進行細分,開發各個細分市場的有針對性的特色產品。細分市場包括探險、美食、建筑、攝影、體育、度假、高等。

4.高端旅游產品的營銷渠道沒有創新

在如今互聯網急速發展和普及的時代,我國高端旅游產品市場并未充分借助現代的便利的促銷渠道對高端旅游產品進行宣傳,加大高端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響應度,依舊主要依據傳統的產品營銷手段,無法開展對公眾有影響力的宣傳,而且在促銷策略上不得當,對網絡資源的運用上欠缺,使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抑制了高端旅游消費群體的增長。

5.政府、協會、企業職能劃分不明確,高端旅游秩序混亂

由于高端旅游跟傳統旅游一樣同樣要涉及到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景點三部分主體,有時候出現三部分主體由不同的機構和單位來承擔。交叉區域會出現無人管理的情況。政府、協會、和企業三者在職能的劃分關系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公司活動、會議、展覽和獎勵旅游上。

二、我國高端旅游產品開發對策分析

(1)培養高層次的專業開發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中國信息大學為例

高端旅游產品是集現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產品。要針對不同的高端旅游市場培育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形成專業化的經營體系,使高端旅游名副其實。要在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開設有關高端旅游課程,灌輸高端旅游產品相關知識和開發理念;對現有的產品開發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在實踐中壯大專業人才的隊伍;同時還要注意引進國外高端旅游產品開發的專業人才和學習借鑒國外的高端旅游經營模式。注重高端旅游產品開發的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為高端旅游產品的高品質,高檔次的開發提供基礎。比如,中國信息大學在2012年1月6日提出的高端旅游人才培養計劃中,在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要求上都體現了適應市場需求,旨在培養能夠不斷發掘市場潛在需求,設計個性化旅游產品,能夠掌握旅游行業國際化、個性化的趨勢和規律,不斷為高端旅游產品開發推陳出新,進行個性化的產品設計的專業人才,分別從研究旅行社行業發展趨勢,了解成功旅行社經營的方法;進行消費需求調查,發掘市場潛在需求;發展特色高端旅游產品,提供特色服務保障體系;進行旅行社宣傳設計,促進高端產品旅游線路銷售;負責已有高端旅游產品業務及客戶分析和評估,為公司業務決策提供依據等五個方面對人才進行產品開發和管理的綜合素質培養,同時除了傳統的課程之外,增設了市場調查,問卷調查設計與分析,營銷策劃案寫作,旅游產品規劃與設計實務,統計學,銷售團隊管理等課程,極力培養專業的高端旅游產品開發和管理人員。

(2)重視高端旅游產品的研究,考慮其社會效益----高爾夫旅游產品為例

高端旅游產品是大眾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高端旅游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是對其認識和理解還比較膚淺,甚至還存在一定的誤區。為了確保高端旅游產品開發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必須加深對高端旅游的認識和研究。研究和制訂高端旅游的基準和標準,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規劃等,為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政策環境、資源環境、人力優勢等支持。比如高爾夫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其負面效應不言而喻:比如一般而言,建設高爾夫球場要將原先土地上的植被置換成專用草坪,還要持續不斷地施肥及噴灑農藥;高爾夫球場占地廣,占用糧田,破壞耕地;而且高爾夫球場耗水量大,再加上每年噴灑在高爾夫球場草坪上的農藥高達50多種,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單一的大量的草坪和草種不僅不會產生人類所需要的氧氣和水分,在長時間的累加后還會放大負面效益。這種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就嚴重影響了公眾利益甚至是負面的社會效益。2011年6月在國家發改委、監察部等11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高爾夫球場綜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開展高爾夫球場綜合清理整治工作,禁止高爾夫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

(3)注重特色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北京特色美食為例

在產品開發時要以主題獨特、主題集中的旅游線路為主,將不同的文化素求與旅游資源巧妙結合;在產品設計時要突出旅游的文化內涵,了解高端旅游者的需求,提高旅游者對于旅游活動的參與性,使其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水平。比如北京市場對特色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2012年6月26日剛推出的“尚宴北京-皇城玉饌”特色高端美食之旅,精選20家帶“京味兒”的餐廳,面向高端旅游市場推薦特色高端旅游產品,精選出具有代表性的20家推薦給廣大游客。20家餐廳中既有聽鸝館、仿膳飯莊這樣的宮廷御膳餐廳,也有譚家菜的經典傳承北京飯店譚家菜餐廳,私房菜的代表梅府家宴,以及豐澤園、同和居等老字號魯菜餐廳和全聚德北京烤鴨,伊錦園清真餐廳,吳裕泰內府菜茶饌餐廳等。既有像昆侖飯店易舍那樣的星級酒店餐廳,又有隱藏于胡同深處或古老的四合院里的新老“京味兒”餐廳;既有歷久彌新的百年老店,也有小字輩后起之秀,無不蘊含深長的飲食文化韻味。精選的餐廳,不僅強調“京味兒”,更強調高品位的享受與體驗。增加了消費者的參與性和感知度,不僅僅享受了美食的味道,更多的是感受了北京美食的文化,無形中也傳播和傳承了傳統的飲食文化。根據北京市旅游委2012年的工作計劃,其將在繼續發展傳統旅游項目的基礎之上,加強對首都旅游資源的充分利用,積極挖掘高端旅游資源,開發北京高端特色旅游產品。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還將陸續推出其他系列特色高端旅游產品項目,進一步挖掘首都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市場。

(4)創新高端旅游產品的營銷渠道----安徽旅游局的微博營銷

宣傳促銷是產品的營銷策略中的其中之一。對高端旅游產品清晰定位之后就要利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對產品進行促銷和宣傳,使高端旅游產品曉之于眾,加大產品的知曉度和響應力,以更好的建立高端旅游產品品牌。而高端旅游在媒體公關方面,廣告僅占很小的部分。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進行微博營銷已成為一種新的營銷渠道。2012年6月26日安徽省旅游局發布(皖旅市(2012)29號)《關于加強旅游微博營銷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微博作為新興媒體類型,憑借及時性、互動性、自主性等優勢,已經成為旅游行業新的宣傳平臺和傳播陣地。國家旅游局在《“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鼓勵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業通過微博等互聯網應用模式開展旅游宣傳和營銷活動。各級旅游部門、旅游景區、旅游企業對高端旅游產品紛紛上線微博,搶占微博營銷的新陣地,從而增強高端旅游產品的影響力,以達到提高高端旅游的市場份額的目的。

三、結論和展望

高端旅游產品的的界定在消費者享用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本身具有個性化、特色化,又逐漸往定制化方向發展,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重點從側重高消費向高品質和高文化轉變,北京特色菜的高端旅游產品開發的創新為美食界開辟了新的市場,相對于之前的高爾夫旅游和油輪旅游等高端旅游產品相比,價格偏低,而受眾人群增加。然而,增加受眾人群是不是就不能被稱之為高端旅游產品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通過對高端旅游產品開發的工作的改善和深度挖掘,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會更加順利,也將推動高端旅游快速地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小安.高端旅游特點及其發展[J].2006-11—17。

[2]蔡紅.中同高端旅游市場:定位與開發[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01。

[3]趙鑫,李永文.論我國高端旅游產品發展現狀與對策[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7-10-5.

旅游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通過對旅游危機管理研究現狀的分析,發現目前缺乏對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機管理的研究探討。文章以土家民族村寨十三寨為例,對十三寨的旅游危機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旅游危機管理策略,使旅游危機管理的研究觸角觸及民族村寨,樹立危機意識,希望為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中的危機管理提供一些理論借鑒。

【關鍵詞】民族村寨;旅游危機;旅游危機管理

一、引言

旅游行業是高敏度、高關聯、高彈性的綜合型行業,牽一發而動全身。旅游發展涉及旅游客源地、旅游中轉地、旅游目的地三大旅游市場,外界因素如自然條件、政府政策、季節性和可替代產品等對它的影響甚大。這些要素都從客觀上要求我們重視旅游危機管理。目前對于旅游危機管理的理論實踐研究也很多,基本集中在這幾大方面。一是旅游危機概念,類型,特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等基礎理論研究及研究綜述。二是根據旅游危機發生的不同背景環境進行的研究。三是旅游危機管理的個案研究,從特定事件引發的旅游危機研究到各景區、各省份因地制宜的案例研究。四是對專項旅游危機管理研究。五是旅游危機管理的跨學科綜合研究,有學者提出了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論,傳播學理論,混沌理論等等的旅游危機管理研究。但是,對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機管理關注度很低,民族村寨交通閉塞,經濟技術條件落后,地質環境復雜,民族文化濃厚,旅游發展潛力大,但旅游危機意識淡薄。本文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以板夾溪十三寨為例進行的民族村寨旅游危機管理研究,以此拋磚引玉,希望對于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危機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理論借鑒。

二、旅游危機管理概念

旅游危機管理是指為了避免或減輕各種預期性及非預期性危機事件給旅游業帶來的嚴重威脅和可能的損失,通過危機預警、危機識別、危機隔離、危機處理以及危機恢復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旅游行為、恢復旅游環境和提升旅游者信心的管理活動。

三、民族村寨旅游危機分析

十三寨以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為主要產業,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000余元。景區內公路省道209里程6.3公里,這里青山綠水,環境潔凈,土家民族風氣濃厚,生活著250戶1090人。板夾溪民族村寨保護建設若干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保護機制、發展模式、規劃建設、管理體制、資金來源等方面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中,民族村寨需要對旅游發展可能帶來的危機做好充分的準備。分析村寨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危機,防患于未然。

(一)危機意識弱,缺乏危機預警能力

政府對于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和保護提供了很大支持。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板夾溪土家族村寨是全國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村寨,參與了重慶黔江區北部旅游環線建構與小南海風景名勝區由4A向5A級景區的提檔升級舉措。十三寨現在在旅游開發發展初期,旅游建設項目火熱開展,很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都返鄉建自己的農家樂,對旅游發展致富的期望值很大,但我們也需要樹立危機意識,加強危機意識宣傳。

(二)缺乏系統健全的旅游危機管理制度

一是村寨中的旅游建設東搞搞西搞搞,結果每塊都沒有搞好,沒有進行分類分級分區管理,缺乏系統性。十三寨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問題,環境破壞,河道硬質化,建筑風貌破壞,產品結構單一,漢化現象嚴重,民族文化的缺失,人口流失,旅游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等。都是因為政府對于十三寨旅游發展的每個方面都有考慮,但都是進展慢、考慮不全面、半途而廢,嚴重影響十三寨環境保護。

二是缺乏來自政府和民間自組織的旅游危機管理機構,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缺乏本土的導游,也缺乏外部監督。十三寨現在無論是民間組織、居民自組織還是政府組織的危機管理機構都沒有,缺乏對于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危機的研究,對于村寨的保護發展都處于模糊認識狀態,甚至于當地村民對于自己村寨的文化了解都不夠,民族文化逐漸流失。

(三)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

在溝通過程中,我們出現的很多問題,如放棄溝通、溝通不善或披露信息不實等都會對危機的轉化有著巨大的阻礙作用。溝通不僅僅是縱向溝通,也是橫向溝通,需要注重周圍景區的溝通,相關產業的溝通。十三寨周邊景區都有優美的風景資源和生態環境,十三寨處于周圍景區的形象遮蔽之中,競爭力不強,需要進行差異化定位,突出文化特色,聯合發展。

(四)對危機信息量搜集不足,一手危機資料缺乏,沒有建立相應的信息資源庫,缺乏相應的危機管理經驗

我們對危機的處理總是臨時緊迫的,平時很少關注社會調研、田野觀察,基礎資料的收集,而這些對于對危機預防處理都至關重要。利用實地調研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因更加貼近實際,真實而可靠。要關注“事前”信息收集,也要關注“馬后炮”的事后經驗總結。十三寨在規劃過程中,發現很多基礎資料的缺失,在十三寨的歷史過程中,曾經發生過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但是都沒有詳盡的文字記錄。

四、旅游危機管理策略

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機管理要著手危機意識、危機預警、危機溝通、危機信息資料收集等諸多方面來處理,危機不一定就是噩耗,也可能成為旅游地發展的轉折點,旅游危機事件的得當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助于發現問題,產業升級,產品優化,以及旅游景點和目的地知名度的提高。

(一)加強危機預警,樹立危機意識,加大危機宣傳

在旅游危機事前管理中,危機預警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監測,預警,加強危機意思和危機教育。旅游危機具有長期潛伏性和偶然爆發性,對于潛伏的危機,我們要時刻提防,把危機爆發趨勢扼殺在搖籃。

(二)構建旅游危機管理體系,提高危機管理能力

一是分時分級分區分類危機管理,形成系統網絡。實地調研劃分危險區域、危險活動類型和事故高發時段,并制定和實施相應的防范措施,形成分級分類分區分時的危機管理網絡。

分時管理:根據景區一年、一季度、一天的危險災害高發時段,加強該時段的監測管理。

分級管理:根據旅游危機嚴重程度劃分不同危機等級,針對不同等級危機采取不同的危機管理策略,區分是可自組織痊愈危機,還是他組織干預危機。

分區管理:根據保護重點以及災害發生頻率,劃分重點、一般、協調保護區。對于重點保護區域,要加強管理監測,預防危機發生。如十三寨形態是線性旅游景區,可以考慮分區開發,前面作為藥引子,著重基礎設施建筑,滿足餐飲住宿需求,后面作為保護區,著重民族文化展示,田園風情體驗,休閑體驗。

分類管理:研究村寨整體風水格局、村寨土地使用、山水環境與總體格局、傳統民居及院落保護控制、建筑單體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分級分類制定分級分類的危機管理標準。

二是建立政府和民間自組織的旅游危機管理機構,人才生產本土化。建立民間力量參與的旅游危機管理辦法,集合來自民間力量的各方監督,形式“小政府、大社會”格局。如十三寨可建立學生實踐基地,武陵山土家文化保護,民族村寨保護試點項目等民間組織,接受來自各方的研究調研與監督,為十三寨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旅游發展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回饋社會。板夾溪政府也可以設立多方面的旅游危機管理結構,上聯下效,加強與各方合作,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危機處理等指導,做示范,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三)成立專門組織機構和危機資料庫,成立自己的危機分析處理資料庫

成立危機信息中心,一是在危機預警中,自上而下,傳達國家旅游危機管理的政策法規,發布國內外旅游危機警示信息;自下而上, 注意民意的了解、一手資料信息的收集及旅游產業相關危機事件的督查監控,及時向上級和社會傳遞、更新、反饋信息,如水文資料、泥石流滑坡記錄、重大事件紀實等。二是危機反饋信息收集,做好危機后評估和經驗總結等善后事宜。

參考文獻:

[1] 李鋒.目的地旅游危機管理——機制、評估與控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竇開龍,南宇. 制度經濟學視域下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問題研究[J].學術論壇,2013(08).

[3]袁花,呂利軍,明慶忠. 淺析旅游危機管理策略[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9(09).

[4]羅育斌. 陜西省旅游危機管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6).

[5]張婷. 旅游危機管理機制研究——以無錫水質危機為例[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4).

[6]尹菲,羅穎. 從5·12地震看旅游危機管理[J].現代商貿工業,2009(09).

[7]陳麗敏. 會展旅游危機管理探析[J].中國會展,2006(08).

[8]夏光,劉巍,于揚. 冰雪體育旅游危機管理系統的構建[J].冰雪運動,2008(03).

作者簡介:王倩(1992-),女,漢族,四川仁壽人,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村寨聚落保護。王睿(1993-),女,漢族,四川仁壽人,吉林大學檔案學,本科,研究方向:檔案管理。劉艷梅(197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設計。

旅游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旅游業也逐漸呈現飛速發展的趨勢,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有著較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受各種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在旅游業實際發展時,經常會出現旅游業資源破壞和旅游區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不能真正有效推動旅游業長久有效化的發展。對此,在今后旅游景區實際發展時,應該不斷加強對低碳旅游管理工作的重視力度,這樣能夠真正有效推動旅游業各項工作能夠正常有序化的開展,有效防止在后期出現各種各樣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

關鍵詞:旅游景區;低碳旅游管理;問題分析;措施分析

1 低碳旅游景區的創建意義

經過研究和調查可以得知,在旅游業實際發展時,創設低碳旅游景區一直是較為重要的內容,對促進景區發展和區域的發展有著較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也能有效防止在旅游業后期發展時出現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主要積極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能夠促使旅游景區取得長久有效化的發展,真正有效促使景區管理模式能夠不斷創新和改革,不斷加強對新能源核心技術的應用力度,這樣能夠真正有效促使旅游景區效益的最大化。第二,能夠真正有效促使區域低碳產業開發和整合。隨著我國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經濟在發展時出現了新的困境,應該不斷加強對低碳產業的重視力度,在旅游業實際發展時,應該將旅游業內部的傳統產業和低碳產業相互結合,真正有效促使區域能夠共同發展,有效防止在后期區域發展時出現資源破壞的情況。

2 傳統旅游景區管理中存在的各項問題

2.1對低碳旅游管理模式的重視力度不足

由于受傳統管理思維的影響,在旅游景區實際管理和發展時,相關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只是一味注重提高景區內的相關設施,認為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越來越多人民群眾對景區的喜愛力度,從而贏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但是在這種盲目無序開發資源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資源浪費的情況,也不能為人們營造一個相對低碳的生活環境,在旅游景區實際發展時仍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今后我國旅游景區實際發展時,相關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應該逐漸轉變傳統管理模式,不斷加強對低碳旅游管理模式的重視力度,這樣才能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旅游管理工作能夠正常有序化的開展。

2.2工作人員綜合素養相對較低

在旅游景區低碳旅游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員綜合素養一直是相對較為重要的內容,只有工作人員綜合素養相對較高,才能真正有效促使我國后期低碳旅游管理工作能夠正常有序化地進行。但是在我國旅游景區實際發展時,由于工作人員綜合素養相對較低,工作人員對低碳旅游管理的相關理論內容和實踐經驗不足,在后期實際管理時經常會出現相對混亂的情況,難以真正有效促使旅游景區低碳旅游管理工作能夠正常有序的開展。

3 創建低碳旅游景區的措施建議

3.1政策支持

想要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景區建設工作能夠正常有序化的開展,國家也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不斷加強對低碳景區建設的支持力度,這樣才能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景區建設工作能夠更快更好的進行。對此,在今后政府實際發展時,政府應該不斷加強對計劃政策法律的重視力度,對低碳旅游建設的各項工作作出具體化的指導,不斷加強對綠色環保企業的重視力度,積極鼓勵旅游景區景點住宿等轉變傳統單一化的生產模式,不斷加強對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引入力度,這樣能夠有效防止在后期出現環境污染的情況,也能真正做到節能減排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指數,對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有著較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真正有效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更快更好地進行,有效防止在后期實際發展時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與此同時,在相關旅游景區實際發展時,應該制定合理有效化的行業準入標準,不斷加強對低碳旅游指標的引入力度,嚴格管理旅游景區相關的產業,并定期做好考核機制,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旅游經濟管理模式能夠正常有序化的開展,這也是人民群眾追求的一種相對時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后期旅游景區各項工作的開展有著較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有效防止旅游景區在后期發展時出現污染環境的情況。

3.2科學合理的規劃與開發

經過研究和調查可以得知,在低碳旅游景區建設初期,應該對各項發展內容作出合理有效化的規范,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實現低碳旅游和低碳經濟發展理念,有效防止在后期出現污染環境的情況。因此,在今后旅游景區實際發展時,應該不斷提高周邊環境保護工作和開發的重視力度充分合理有效化的利用各個生態環境和資源,做好地方特色資源保護工作,真正形成自然環境與文化相匹配的發展模式,這樣才能真正有效促使旅游景區在后期實際發展時出現污染環境較為嚴重的情況。同時,在旅游景區實際發展時,也應該合理有效化的設置各個旅游項目,能夠對顧客做到科學有效化的分析,不斷加強對顧客容量的分析力度,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旅游發展能夠走向持續和穩定的方向,防止旅游景區在后期實際發展時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旅游景區實際發展時,也應該不斷健全相對完整的評價體系,這樣會對旅游景區后期各項工作的開展有著較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真正能夠做到資源節約和合理減排真正有效促使各個可再生能源能夠循環利用。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低碳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也能為人民群眾營造一個相對綠色健康的生態環境,有效防止在后期出現污染環境的情況。對此,在今后旅游景區實際發展時,應該不斷加強對低碳旅游管理模式的重視力度,真正有效推動旅游景區各項工作能夠正常有序化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程靜. 構建低碳旅游城市的路徑探析[J]. 山東紡織經濟, 2015(3):2.

[2]竺光明. 低碳旅游時代景區建設的若干措施研究[J]. 旅游縱覽(下半月), 2014, 02:217-217.

[3]曾啟鴻. 低碳旅游社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30(1):4.

旅游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公共服務的廣泛社會需求、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在要求以及旅游公共服務的實踐探索,已經對創新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以公共經濟學和公共管理學等理論作為主要分析工具,結合旅游公共服務實踐,明確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過程中職能定位的基礎上,探討旅游公共服務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以保證旅游公共服務在制度框架內有效供給,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旅游公共服務需求和實現公共利益。

[關鍵詞]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多中心治理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中國正處在從一般溫飽型社會向和諧發展型社會轉變的重要時期。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在這一時期,政府職能已從以經濟性公共服務為主,逐步發展到以社會性公共服務為主的階段。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公共服務的廣泛社會需求、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在要求以及旅游公共服務的實踐探索,已經對創新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長期以來,我國政府承擔旅游公共服務的大部分職責,旅游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對旅游公共服務的理念認識不到位;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層次低下、供給方式單一,無法充分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旅游公共服務需求;運行體制不完善,資源配置率低,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旅游公共服務的健康發展。由此,如何通過創新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保證旅游公共服務在制度框架內有效供給,為公眾提供更加公平、有效的旅游公共服務,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社會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2 相關研究綜述

麥克戴維等(McDavid,et al.)、岡薩雷斯等(Gonzale,et al.)以及米蘭達等(Miranda,et al.)進行的大量經驗研究表明,促進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競爭,能有效地促進公共部門的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使公民得到更低成本、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斯蒂格利茨(Stiglitz)認為,在各個部門直接或者間接引入競爭實體是管制的好辦法;公私部門通過引入社會競爭,更分散地提供公共服務,這不僅確保了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而且使公共服務數量和種類更符合公眾需求。以奧斯特羅姆(Ostrom)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者,在挑戰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應區分公共產品的提供和生產,主張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并列舉了提供和生產的主要方式,提出“多中心”模式。此后的新公共服務理論在更強調民主、公民權和服務理念的基礎上,主張通過政府、私人、非營利機構的合作治理為公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登哈特(Denhardt)夫婦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 new public service),提出了服務行政的基本內涵,指出公共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并不是體現在對社會的控制或駕馭,而是在于幫助公民表達和實現他們的共同利益。

在我國,由于傳統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不適應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需要,實現公共服務制度的轉型和創新,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李軍鵬認為,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問題是一個歷史性和世界性的重要課題,也是發揮政府作用、履行政府職能的核心問題。李琪認為,服務體制的創新和服務模式的設計是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路徑,公共服務體制創新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采取不同的供給制度模式;服務模式的設計要求以群眾的需求為公共服務的切入點。句華探討了公共服務的市場機制可以解決公共產品和服務關于“提供什么、提供多少和如何提供”的問題,分析了不同類型服務與市場機制不同的引入方式之間的關聯性,并探討了合同外包、特許經營、用者付費和內部市場等4種不同的制度安排。陳振明指出,當前我國社會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已經進入高速增長時期,而公共服務的制度改革仍明顯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進程,這就要求我們合理選擇和創新公共服務的提供機制和方式,推進對多樣化公共服務的分類管理,構建高效、公平和權責對稱的公共服務提供模式。

旅游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在旅游領域的特殊表現。目前,國內外關于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專門研究還非常少,并且由于長期以來受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的影響,很多學者認為旅游公共服務應采取政府壟斷供給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旅游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局面。實踐表明,政府不應該是旅游公共服務的唯一直接提供者,社會其他部門也有可能進入旅游公共服務領域,參與旅游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要通過建立專門機構來管理旅游資源和規范發展,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是旅游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構建公私伙伴關系是轉型期中國旅游業獲得強勁動力的必選模式。國內外有關公共服務方面的相關研究對旅游公共服務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 旅游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理論依據與政府職能定位

從經濟學角度,社會公共需求決定著公共供給的內容,公共供給必須適應公共需求的規律,即公共供給必須與公共需求相平衡。在公共行政學上,公共需求決定了政府的職能、活動范圍與活動方式,公共需求的變化決定了政府職能、體制與行為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公共需求群體的多樣化、旅游需求個體的差別化和個性化,導致旅游公共服務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而政府單一供給旅游公共服務具有很強的剛性特征,在現行的旅游公共服務供給中,旅游者需求與供給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導致了供給效率低下,使得旅游者缺乏選擇產品消費種類及數量的機會。

3.1 旅游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的理論依據

政府的比較優勢決定了它必須肩負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責任。隨著公共產品理論的發展,學者們普遍認為公共服務的供給(supply)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一般包括提供(provision)和生產(production)兩個環節。馬斯格雷夫(Musgrave)認為,公共產品的政府提供并不意味著由政府生產;政府提供是指政府通過預算進行公共資金的投入,但這并不意味著必須由政府來生產。奧斯特羅姆(Ostrom)進一步認為,公共服務或產品的“提供”是指通過集體選擇機制做出決策,決策的內容包括提供者、供給數量和質量、生產安排、融資、生產監督;“生產”則是指“將投入變成產出的更加技術化的過程,制造一個產品或者在許多情況下給予一項服務”??傊?,在把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生產”分開的前提下,公共服務的供給者既可以是公共部門,也可以是私人部門。

當前我國旅游公共服務供給基礎薄弱,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處于壟斷地位。從供給主體這一角度考慮,旅游公共服務多中心供給應該是改變政府單一供給的局面,形成各類供給主體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優勢互補的多中心供給模式?!岸?/p>

中心”一詞,來自奧斯特羅姆、蒂伯特(Tietout)和瓦倫(Warren)的經典性文章。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概念,是指在旅游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存在眾多的參與者,他們能夠自主選擇市場機會,由此形成許多替代性的制度安排。在一定條件下,政府、市場、社會都有可能成為旅游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政府追求公平的價值,市場遵循效率的法則,社會崇尚正義的理念。三者在解決同一社會問題時彼此間卻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資金、人員、技術、公共關系往往在三者之間流動。旅游公共服務供給中,政府的作用是有限制的,主張根據不同公共服務的特點,結合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的優勢,采取不同的供給模式,實行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建立政府、市場和社會三維框架下的多中心供給模式。

3.2 旅游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的政府職能定位

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是對傳統政府理論和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批判。批判的焦點在于政府組織的低效率并不能有效滿足公眾的需求以及政府能力的有限性?;谶@兩大前提,必然要求尋求政府以外的社會力量。營利部門和非營利組織介入旅游公共服務的供給,并不意味著政府供給公共服務的責任相應減輕,甚至前兩者可以替代政府的地位,而是適應新的格局,其職能有所調整(表1)。

由于旅游公共服務主體在旅游公共服務供給中獨有的功能和固有的缺欠,使得各自有不同的功能空間和供給邊界。就旅游公共服務供給的內容看,政府強調普遍的、宏觀的方面,供給的目標是讓所有服務的接受者都能承擔起旅游公共服務的價格、滿意的旅游公共服務質量。政府強調的是整體服務,而其他主體強調的是部分服務。個人需求是有差異的,營利組織供給服務則是對服務消費者細分的一種回應,是對個人差別需求的滿足。相對于政府和市場在旅游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非營利組織延展服務的補充不可或缺。非營利組織可以在政府與市場之間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化解一部分市場的消極影響,這一點在我國現階段還不具備,因此,旅游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與政府供給之間的銜接并不緊密,市場化的風險可能由政府獨家承擔。旅游公共服務的個人供給更多地體現在公民強烈的主體意識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公民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回歸,激活公眾真實參與意識,是公民自治的實現形式。其性質類似于非營利組織,但卻沒有明確的組織形式,是個體非制度化參與,具有更大的自適應性,屬于補缺型服務(表2)。

4 轉型時期旅游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模式選擇

旅游公共服務需求是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存在的基礎和根本原因,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是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的核心構成。旅游公共服務供給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從供給主體結構看,主要討論由誰來供給的問題,表明多個主體及其之間的合作和競爭關系;從提供過程來看,主要討論怎么供給的問題,它表明旅游公共服務提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謂模式是指事物內部的若干成分(即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關系(即一定的構成方式、一定的組合規律)所組成的一定的表現形式。

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加強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伙伴關系,引入市場化和社會化機制,實行公共服務合同外包、公共服務購買、政府間協議、合同承包、補助、特許經營、憑單制、志愿服務等多種供給方式。旅游公共服務的多主體復合供給正是通過政府(G)、市場(M)、社會(S)力量的聯動,最終實現有效互補、協同呼應的多方參與(G-M-S)的理想的旅游公共服務復合供給的綜合聯動模式(表3)。

需要說明的是,旅游公共服務有別于一般的旅游(企業)服務,為了確保旅游公共服務的公共性,在旅游公共服務復合供給機制中,每種可能的運作模式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

4.1 政府主導型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4.1.1 G-G模式

(1)政府直接生產提供型

政府直接生產提供型模式中,政府扮演著服務的生產者和安排者的角色,直接向公眾提供服務。采取這種供給模式的旅游公共服務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營利甚微甚至是無利可圖而又關系民生的,也就是難以直接對公眾收取使用費或直接收費的成本過高的旅游公共服務。

②此類旅游公共服務供給事關重大,由其他部門提供將會帶來嚴重后果或者現階段仍沒有實現的可能環境。

③具有極其顯著的“外部性”,導致市場企業缺乏供給能力也不愿意供給,對于社會第三部門而言則可能無力承擔,所以必須由政府免費或者低價向公眾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務,否則,必然導致旅游公共服務功能的扭曲而產生消極的社會后果。此類旅游公共服務主要適用范圍是其他部門不能或不愿介入的旅游公共服務供給領域。因為此類服務具有極強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特征,很難避免“搭便車”現象的出現,所以這種模式主要包括涉及社會公正、道德倫理、社會穩定的純公共產品和服務,如旅游政策法規、大型旅游公共基礎設施等。

(2)政府壟斷供給型

政府壟斷供給型模式是一種傳統的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政府是這種供給模式的主體。盡管在旅游公共服務領域中,市場化、社會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政府始終是最有力量的旅游公共服務供給者。旅游公共服務的供給由政府決策,政府在公共財政基礎上籌資、生產和分配。采取這種模式的旅游公共服務實現方式主要有兩種:

①由政府出資建立公營企業來進行日常經營管理,直接提供旅游公共服務:

②政府對目前所屬的公共部門進行公司化改造,按照公司法進行登記注冊和管理運營。企業擁有一定的自主權,讓其參與市場的競爭,以便更加有效地提供旅游公共服務。

旅游公共服務的政府壟斷供給具有強制優勢、超脫優勢、組織優勢和效率優勢。

①政府掌握著“暴力潛能”,直接投資供給不受私人資本數量限制,可以通過征稅來籌措資金,是旅游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導力量;

②政府可以不從投資項目本身的利益著眼,不計較投資生產的旅游公共服務是否可以對消費者收取使用費,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③政府是一個嚴密的組織系統,具有有序的組織機制和實施規則的強制力,通過組織優勢來弱化外部性和不確定性因素;

④政府根據財政能力和實際需要統籌安排,使得消費不受限制,其潛在的效用可以得到充分實現。如上海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就是采用政府壟斷供給型的模式。

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點:

①財政壓力,政府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務越多,其資金供給量越大,管理成本也越多,意味著財政支出也在加大,財政壓力增加;

②政府壟斷供給可能會導致供給的低效率,如供給服務的數量不足、質量下降和供給錯位、缺位等;

③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維護保養不良,使用損耗嚴重等。

4.1.2 G-M模式和G-S模式

政府委托市場(G-M)和社會第三部門(G-S)供給型模式。政府提供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政府生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各種各樣旅游公

共服務的需求在不斷提高,加之政府財力有限以及旅游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效率低下,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公共服務的性質也在不斷發生改變,為政府部門與市場企業或社會第三部門采取多種合作形式提供可能。如政府部門與市場營利部門或第三部門簽訂生產合同、授予經營權、政府參股、經濟資助(財政補貼、優惠貸款、減免稅收)、BOT方式等多種形式,以鼓勵其生產。這些供給方式既可緩解政府的直接財政負擔,又有助于提高旅游公共服務的經營和管理效益。由于考慮到某些旅游公共服務的外部性及對于社會分配的重要意義,最優的所有者還應該是政府,只是生產和經營可以由市場企業和社會第三部門來完成。

政府委托市場供給(G-M)模式中,政府選擇合作伙伴的方式一般是公開招標,其實質是將市場機制引入政府直接投資領域,實現國有資產所有權、經營權和使用權分離。如上海市旅游委員會建設的官方旅游熱線962020,即旅游呼叫中心,就是政府和私人簽訂合同,私人負責生產,政府采購后再向公眾提供公益性咨詢服務。為了更大限度地發揮經營者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政府可以將一部分壟斷性行業的現有國有資產或將要建成投入使用的資產出售或實行股份制改造,以盡快收回政府投資,減少政府投資風險。

政府委托社會第三部門(G-S)模式中,政府確定某種旅游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標準,非營利部門招標、承包,中標后按與政府簽訂的供給合同為公眾提供旅游公共服務。政府委托第三部門(G-S)供給,對政府而言的主要優點在于:政府從繁雜的經營管理中擺脫出來,能更好的明確目標和政策;減輕了政府具體實施的負擔,而將具體計劃與實施交由服務提供者負責。第三部門得到了政府資助或享受免費待遇等優惠政策,解決了籌資難問題;擴大了供給的自主權,明確了責任和公益心,增加了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成功的可能性。

4.2 市場主導型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某些旅游公共服務在技術上的排他以及有效的競爭,為私人提供創造了條件。旅游公共服務市場主導型供給模式是指營利組織根據市場需求,以營利為目的、運用收費方式補償支出的一種模式。在旅游公共服務市場供給模式下,旅游公共服務生產所需資金并非完全由政府來提供,私人也提供了一部分的資金。旅游公共服務市場主導型供給模式可以分政府管制下的由市場完全供給(M-M)模式和政府補貼下的市場供給(M-G)模式。這種由私人生產、經營的旅游公共服務產品,政府給予必要的補貼和管制。一般在市場主導型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中,政府力量介入少,宏觀指導居多。

4.2.1 M-M模式

政府監管下的由市場完全供給(M-M)模式,即在政府管制下由私人資本通過投標取得政府特許的專利經營權來生產與供給經營某項旅游公共服務。該種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①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來發展旅游公共事業,可以極大地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擴大旅游者的選擇范圍,旅游者由此也能夠享有較高質量的旅游公共服務產品;

②生產者具有相對充分的自主權,以營利為其經營的目的,能夠確保生產者在政府允許的范圍內獲得合理的利潤;

③生產者承擔經營風險,這樣就使生產者不僅具有提高投資效率的內在動力,又有競爭的外在壓力,使其不斷采用先進技術來改善旅游公共服務質量,進而提高社會效益和降低生產成本。

由于此類旅游公共服務具有一些特殊特點,M-M模式供給旅游公共服務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此類旅游公共服務產品私人性強,政府可以通過與私人資本所簽訂的合約,將專營權授予私人資本,私人資本取得壟斷經營權,從而可以享受規模經濟,避免過度競爭;

第二,同時具有收費性和公共性特點,因此其收費標準完全由市場供求關系和競爭情況調節,不必由政府批準;

第三,政府通過合同明確界定私人資本的義務,必須達到一定的服務標準,為旅游者提供優質旅游服務,保障消費者權益。

很多城市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務就采取這種模式:雙方簽訂的合同對私營部門提供旅游公共交通的線路、車輛間隔時間、價格等均做出規定,確定企業因政策因素發生虧損時政府進行補貼的數量,保證企業獲得穩定的收益。若企業達不到合同規定的旅游服務質量,政府將中止合同。這樣就強化了企業成本約束,促進了企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政府通過規定技術標準,迫使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從本質上說,政府監管存在的合理依據是市場失靈,是對市場失靈或缺陷的回應,從維護旅游者的公共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利用行政性資源和行政手段,糾正或緩解旅游市場失靈與市場缺陷帶來的不經濟和不公正,從而維護旅游經濟和旅游市場秩序的穩定。

4.2.2 M-G模式

政府補貼下的市場供給模式中,政府對私人經營這類旅游公共服務的資助途徑和方法很多,其中主要有:投資參股、按業務量補貼、無償捐贈、提供優惠借款、提供借款擔保、無償或低價提供土地、減免稅收等。政府補貼的其他內容有:政府給參與旅游公共服務經營企業以一定補貼,使其樂意嘗試提供改善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的舉措;政府的補貼增加了旅游企業的研發投入,從而促進旅游企業的技術進步,增強旅游公共服務的技術含量和供給效率;通過補貼和直接投資等方法促進旅游企業人力資本的積累和知識、技術的進步。如杭州市政府每年有1000萬元專項財政資金補貼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并給予50輛旅游車的營運指標;蘇州市政府對集散中心給予政策層面的支持,并享受公交車待遇,在站點設置、景點門票方面給予優惠等。

4.3 旅游公共服務社會自愿型供給模式

社會自愿供給的主要組織形式是社區和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密切相關的,非營利組織能夠在扶貧、環保、教育、維權、慈善等許多領域獲得政府和市場無法取得的成效。非營利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由于國家發展處于不同階段,非營利組織在旅游公共服務供給上也相應有自己的發展模式。

4.3.1 S-S模式

非營利組織主導型供給模式,即社會組織獨立提供旅游公共服務。一些非營利組織為了保持獨立性,往往通過自籌資金(包括會費、私人捐款、服務收費等),依靠自身力量提供多種形式的旅游公共服務。如英國飯店與餐館協會、英國導游協會、英國旅行社代理人協會等,這些行業協會積極維護本行業的利益,促進跨行業的橫向聯系,制定本行業的條例和準則,負責行業內人員培訓工作,提供旅游信息服務以及受理游客投訴等。政府的角色將更多地體現為旅游公共服務的協調者和監察者。此外,加強公眾旅游公共服務意識,動員全民參與,通過社會公民的服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經費和工作人員?,F階段,我國應堅持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并舉的指導思想,不斷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防范非

營利組織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行為偏差。

4.3.2 S-G模式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模式。典型的表現形式是非營利組織接受政府資助或享受免稅待遇等優惠政策,但政府并沒有直接投資經營,政府借助非營利組織,實現旅游公共服務輸出的社會化,即吸引社會非營利組織參與政府社會職能的實現,把一部分政府社會職能交由社團、中介組織、非營利組織來做,改善現有的政府職能。美國多數城市建立了旅游問詢中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龐大組織,將各類游客吸引到該城市并為其服務,通過他們的服務,將政府、貿易與市民協會、個體性質的旅游供應者(如飯店、汽車旅館、餐館、風景區和地方交通部門等)的利益集中在一起。根據美國國際會議組織對美國278個旅游問詢中心的調查,屬于政府財政支持的經費占了中心總經費的24%;通過各地州政府立法,規定將城市酒店床位收入所得稅總額的50%劃給旅游問詢中心作專項經費,此外,包括收會員費和免稅的自主經營收入及社會捐款,可見,美國旅游問詢中心的經費主要來自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專項經費。國外還充分利用城市青年志愿者和城市義工組織,在新增功能型的服務場所提供人工服務和外語翻譯、聲訊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其廣泛接受社會捐助和志愿者服務的方式值得借鑒。

4.3.3 S-M模式和M-S模式

非營利組織與市場合作模式。從市場企業方面看,企業參與非營利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一方面有利于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培養企業成員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企業采取有形、無形投資于公益事業的活動,可以樹立企業在社會上的新形象,增強企業的社會認同感,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例如臺灣春風旅行社、鳳凰旅行社等與公益組織“伊甸基金會”合作,進行與旅行業務交易關聯的公益推廣活動,即面向全臺灣的殘疾人士舉辦“腳踏希望、輪走臺灣”的公益活動受到社會好評。

從非營利組織方面看,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關系,得到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資助,自身的活動能力、社會公信力得到較大的提高,所組織的公益活動才可能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取得更明顯的社會公益實效,促進自身健康、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如加強旅游行業協會對旅游企業的指導作用,始終是我國行業協會的重要工作之一。深圳市旅游協會舉辦的“優質服務規范及經驗交流會”、“飯店節能技術推廣及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受到會員單位的普遍歡迎,樹立了行業協會的形象和威信。

4.4 旅游公共服務G-M-S綜合聯動型供給模式

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加強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伙伴關系,引入市場化和社會化機制,實行公共服務合同外包、公共服務購買、政府間協議、特許經營、憑單制、志愿服務等多種供給方式。如在旅游環境保護方面,政府將一些環境治理、環境呼吁等工作委托給發展較好的環境保護組織,同時政府為這些項目的運作提供資金。而接受委派的環境保護組織除了將一部分自己擅長的任務留下,還可將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交給相關的環保公司來做。這樣,3個部門合作就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最大程度滿足社會中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此外,某些外延過大的旅游公共服務,如重大旅游安全救援服務,不是由目的地本身所能完全供給的,而是需要目的地之間、甚至是國家間合作才能成功供給。

轉型時期旅游公共服務的多元化供給,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在保證政府承擔旅游公共服務主導責任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在旅游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作用(圖1)。

5 結語

本文充分借鑒公共經濟學和公共管理學理論,并結合國外內旅游公共服務實踐,構建了我國轉型時期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理論分析框架,以期對我國旅游公共服務供給體制轉型研究和實踐有所啟發。需要說明的是,不同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選擇受到旅游公共服務的性質、旅游公共需求、經濟發展水平、民間資本的發育程度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等因素的影響,同一種性質的旅游公共服務在不同地區未必采取相同的模式。同時,旅游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中政府的責任不是減少了,而是從微觀上升到了中觀和宏觀,體現在普遍義務服務的加強、差異化服務的減少,供給的核心在于向公眾提供普遍的無差別的義務性旅游公共服務。多主體參與旅游公共服務的供給,各自有著最有效的服務范圍,通過它們無縫隙的合作與充分競爭,可以提高旅游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

[責任編輯:吳巧紅;責任校對:宋志偉

旅游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旅游資源,由于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有限,導致了這種資源沒有很好的開發利用起來,建立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發展模式,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強調開發過程中的保持一個緊密聯系的有機循環體系,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對象采用相應的旅游資源發展模式。

關鍵詞:旅游產業;文化;少數民族;發展模式

少數民族地區保留了很多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一些具有鮮明異質性的民族文化散發著強大的旅游吸引力,屬于品味相當高的文化旅游客體對象??墒怯械馁Y源受到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限制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出來,有的資源開發出來了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為民族文化帶來了負面影響,為了降低危害程度,必須堅持保護性開發,將可持續發展最為最大的目標,采用一系列具有保護性的開發與發展模式。本就重點討論這個問題。

一、少數民族地區依托民族文化開辟旅游資源應該遵的科學原則

(一)先保護后開發原則

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才具有了值得開發的旅游資源,只有保護了民族文化的原始性,才能保持旅游資源的強大生命力。保護民族文化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個是保護民族文化本身,不讓民族文化在開發過程中遭受有形無形的破壞。第二個是保護民族文化的載體,也就是保護好當地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讓當地文化具有可持續開發的后勁。

(二)保留原生態,探究新模式原則

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有很多獨特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品味高雅,藝術性很強,由此開發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具有十分強大的吸引力,在旅游市場上具有不可比擬的競爭力。依托民族文化開發的旅游就是體驗民族文化的氛圍,體驗民族文化的內涵,保留民族文化的原生態是開發旅游資源的新型模式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三)合理選擇,科學開發原則

少數民族地區依托民族文化開發旅游資源,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具有開發價值,只有一部分優秀的、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才值得進行生層次的旅游開發,進而發展一些具有健康科學、吸引力強、品味高雅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建立特色精品旅游產品體系,發動周圍的社區居民參入旅游業,推廣本土文化,從中收益,追求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最大經濟利益。再反過來,用這些經濟利益推動旅游業發展。

二、對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資源采用科學的開發過程模式

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管理過程是一個保護性開發發展過程,是一個前后聯系緊密的有機循環體系。這里包含了四個環節:初步的旅游規劃;必要的旅游項目建設;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旅游經營管理;以及隨時隨地的旅游檢測。這四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對旅游資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保證了保護性開發旅游資源的科學性原則落到實處。比如理由檢測系統會隨時發現規劃的每個細節合理實用與否,經營管理是否細致周密,是否存在保護性問題等等??梢园l現有些不科學的不適用的地方,立刻調整過來。從而建立逐步完善的發展管理模式。

三、對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資源采用科學的管理發展模式

民族文化是每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創造出來的,保持了各自的民族特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全部。根據它們的形態與特點,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物態類、技術類、制度類和精神類。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對象不斷開創有力的保護方法與高效的資源利用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一)物態類民族文化

物態類民族文化,將文化載體放入文物館里保存展覽,進行一定方式的歸類整理,例如生活生產用具,可以從物體的用途、使用的地區、背景原因等方法分類,展出相關資料,共游客觀看,發揮其旅游價值。對于民族村落、古建筑群等復合型民族文化遺產,應該采用整體保護,政府出臺保護政策,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好某一段歷史環境的整體性,保持一種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將這種建筑群開發成文化休閑觀光。民族風情旅游等旅游項目。

(二)技術類民族文化

技術類民族文化,如夜郎國的刀山,炎帝故里的原始草裙舞等文化,首先注重傳承保護,在保持原始性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寬度挖掘,增加文化內涵,擴展技藝,形成系列。同時要重視培養文化繼承人,確保文化技術延續下來。這部分技術環節能夠開采出豐富的表演性旅游節目,吸引游客觀看和參與互動,提高了旅游業的觀賞價值與體驗價值。此外,由節目衍生出旅游紀念品,既能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技藝,又能增加旅游經濟效益,也推動了民族文化的挖掘與發展工作。

(三)制度類民族文化與精神類民族文化

制度類民族文化與精神類民族文化,包含了部落生活管理制度、原始口頭文學、文字、民間藝術等。首先將這些文化聯系有關歷史書籍記載內容,進一步挖掘內涵,整理成完整的系列,開發成具有民族特色與時代特點相結合的旅游產品,比如精美的書籍、畫冊、工藝品、MTV等,供游客購買。還有一些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活動等藝術資源,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能夠極大地提高游客的審美情趣,調動游客的參與互動意識。應該在保護基礎上,做深一層的挖掘整理,開發成富有地方特色又不失觀賞價值的民族舞蹈音樂旅游產品。防止開發的庸俗化與商品化。

參考文獻:

[1][法]喬治·亨利·里維埃.生態博物館———一個進化的定義[J].中國博物館,1986,(2).

[2]蘇東海.關于生態博物館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1995,(2).

[3]周文中,鄧啟耀.民族文化的自我傳習、保護與發展[J].思想戰線,1999,(1).

[4]段超.對西部大開發中民族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保護問題的再思考[J].民族問題研究,2002,(1).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

上一篇:國有企業員工管理論文下一篇:互聯網公共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