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資保險論文范文

2024-03-29

外資保險論文范文第1篇

【字體:大 中 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一、保險中介市場運行情況

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550家,兼業代理機構18.99萬家,營銷員329萬余人。全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中介渠道實現保費收入10941.25億元,同比增長19.43%,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75.46%。全國中介共實現業務收入971.62億元,同比增長10.17%。

(一)保險專業中介機構

1.基本情況

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550家,比上季度末增加4家。其中,保險代理公司1853家,保險經紀公司392家,保險公估公司305家,分別占72.67%、15.37%和11.96%。全國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注冊資本達到90.80億元,同比增長24.33%;總資產達到135.91億元,同比增長26.77%。

2.業務情況

截至2010年底,全國保險代理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實現保費收入794.75億元,同比增長38.57%;占全國總保費收入5.48%,同比上升0.33個百分點。

保險代理公司實現代理保費收入481.68億元,同比增長46.50%。其中,實現財產險保費收入342.80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138.88億元,分別占全部代理保費收入的71.20%和28.80%。

保險經紀公司實現保費收入313.07億元,同比增長27.96%。其中,實現財產險保費收入261.58億元,占全部經紀保費收入的83.55%;實現人身險保費收入43.02億元,占全部經紀保費收入的13.74%。同時,實現再保險業務類經紀保費收入8.47億元。

保險公估公司實現評估估損金額195.41億元,同比減少12.52%。

3.經營情況

截至2010年底,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實現業務收入119.21億元,同比增長33.60%;實現凈利潤8.15億元,同比增長71.94%。

保險代理公司實現傭金收入63.09億元,同比增長40.76%。其中,實現財產險傭

金收入42.57億元,同比增長70.14%,占全部代理傭金收入的67.48%;實現人身險傭金收入20.52億元,同比增長50.33%,占全部代理傭金收入的32.52%。保險代理公司實現凈利潤1.99億元,同比增長134.12%。

保險經紀公司實現業務收入43.96億元,同比增長32.81%。其中,實現財產險傭金收入34.10億元,同比增長36.29%,占全部經紀業務收入的77.57%;實現人身險傭金收入4.77億元,同比增長25.53%,占經紀業務收入的10.85%;實現再保險傭金收入6332萬元、咨詢費收入4.46億元,占經紀業務收入的11.58%。保險經紀公司實現凈利潤5.71億元,同比增長62.22%。

保險公估公司實現業務收入12.16億元,同比增長7.52%。實現財產險公估服務費收入11.74億元,其中,機動車輛險6.37億元,占財產險公估服務費的54.26%;企業財產險2.36億元,占財產險公估服務費的20.10%;家庭財產保險315.71萬元,占財產險公估服務費的0.27%;貨運、船舶險1.48億元,占財產險公估服務費的12.61%;工程險8248.48萬元,約占財產險公估服務費的7.03%,其他險種占財產險公估服務費的5.73%。人身險公估服務費收入約877.41萬元,其他收入3309.25萬元。保險公估公司實現凈利潤0.45億元,同比增長18.42%。

(二)保險兼業代理機構

1.基本情況

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兼業代理機構189877家,比上季度末減少9564家。

表1 截至2010年底保險兼業代理機構數量情況

類型

銀行

郵政

鐵路

航空

車商

其他

合計

數量(家)

1136

32 2484

5 435

2171

23859

24935

189877

占比(%)

59.85

13.08

0.23

1.14

12.57

13.13

100.00

2.業務情況

截至2010年底,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實現保費收入5464.42億元,同比增長22.50%;

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37.68%,同比下降2.37個百分點。

表2截至2010年底保險兼業代理機構業務情況

類型

銀行

郵政

鐵路

航空

車商

其他

合計

保費收入(億元)

3503.79

895.99

3.07

7.18

424.82

629.57

5464.42

占比(%)

64.12

16.40

0.06

0.13

7.77

11.52

100.00

3.經營情況

截至2010年底,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實現傭金收入283.45億元,同比增長27.61%。

表3截至2010年底保險兼業代理機構經營情況

類型

銀行

郵政

鐵路

航空

車商

其他

合計

傭金收入(億元)

149.87

34.3

4 0.36

4.28

51.80

42.80

283.45

占比(%)

52.87

12.12

0.13

1.5

1 18.27

15.10

100.00

(三)保險營銷員

1.基本情況

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保險營銷員3297786人,比上季度末增加了15.13萬人。其中壽險險營銷員2879040人,產險營銷員418746人。

2.業務情況

截至2010年底,保險營銷員實現保費收入4682.08億元,同比增長13.45%;占全

國總保費收入的32.29%,同比下降4.77個百分點。其中,實現人身險保費收入3587.52億元,實現財產險保費收入1094.56億元,分別占同期全國人身險保費和財產險保費收入的33.84%和28.10%。

3.經營情況

截至2010年底,保險營銷員實現傭金收入568.96億元,同比微降0.29%。其中,壽險營銷員傭金收入為471.48億元;產險營銷員傭金收入為97.48億元。

二、2010年保險中介監管工作情況及2011年監管工作重點

(一)2010年監管工作情況

一是保險公司中介業務檢查成效初現。2009年保險公司中介業務專項檢查已經表明,保險公司是保險中介業務違法違規行為的最大受益者,是保險中介市場秩序混亂的源頭。為從根本上規范保險中介市場秩序、維護被保險人利益,2010年1月1日保監會印發《關于開展保險公司中介業務現場檢查工作的通知》,部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保險公司中介業務檢查工作。通過對21家保險法人的58個基層機構進行檢查,查明保險公司利用中介業務、中介渠道、虛增成本、非法套取資金1.4億元,保險公司與中介機構的業務關系不合法、不真實、不透明情況較為嚴重。同時,依法對檢查中發現的嚴重違法違規的保險機構及其高管人員進行了嚴肅處理,處罰保險公司及保險中介機構117家,向15家保險總公司下發監管函,吊銷1家省級公司營業部經營保險業務許可證,罰款合計1323萬元;處理責任人員138名,行業終身禁入2人;向稅務、公安、司法等部門移送違法犯罪線索15起。這次檢查通過嚴查重處、責任追究、媒體監督等多種方式,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監管的高壓態勢,樹立了監管權威,不但對被檢查公司震動很大,在保險業內也引起了連鎖反應,公司自查自糾和加強內控管理的意識有所增強。

二是保險營銷員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在確立了“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創新模式,防范風險”的改革目標后,保監會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下發了《關于改革完善保險營銷員管理體制的意見》,明確改革的方向、目標和總體思路,表明監管部門的態度和決心,向全行業提出原則性要求,引導市場穩步推進各項改革工作。改革正式啟動后,社會各方高度關注、積極反應。金融時報、上海證券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均對改革持肯定和支持態度,同時也表現出通過改革逐步解決現有營銷體制中存在問題的期望。各保險機構表示,要主動把握好改革的有利時機,調整發展戰略,未來發展要與改革方向保持一致,要積極探索新的保險營銷模式和營銷渠道。

三是市場風險得到及時化解。根據保險風險的特點,建立覆蓋風險發生和蔓延全過程的風險防范機制。密切關注相關信息,掌握風險的發展動向。完善風險排查和預警監測機制,下發《關于防范和打擊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涉嫌傳銷行為的通知》,部署在全國范圍內排查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涉嫌傳銷案件;下發《關于嚴格規范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激

勵行為的通知》,高度重視轄區內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實施激勵機制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加強監測預警,完善應急預案,及時跟進處置。此外,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保險中介機構“小金庫”情況進行專項治理。

四是制度建設逐步完備。起草《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監管規定》、《保險經紀、保險公估從業人員監管規定》,理順監管定位、堅持從業公平性、提高準入門檻、尊重各地實際,進一步加強從業人員管理;起草《保險公司委托金融機構代理保險業務監管規定》,強化保險公司的管控責任,明確金融機構代理保險業務的有關要求,細化法律責任;起草《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規定》,努力防范網絡欺詐風險,對互聯網保險業務進行依法、科學、有效監管,切實維護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合法權益;下發《關于保險公司中介業務檢查中代理人、經紀人傭金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保險公司中介業務檢查中代理人、經紀人傭金監管政策;下發《關于規范保險公司相互代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保險公司相互代理的監管要求和標準。

五是行政許可工作進一步規范。根據《行政許可法》及三部監管規定,建立分級審核制度,嚴把準入關,做好行政許可工作。明確保監會和保監局之間的行政許可職責分工,強化了保監局屬地監管職能和責任。

六是工作透明度進一步提升。采取召開情況通報會、媒體通氣會、發布新聞通稿、邀請媒體記者實地調查查處情況等多種方式,主動向媒體公開監管信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掌握工作主動權,提高公眾知情權,一年來共組織召開1次媒體通氣會,發布新聞通稿10篇。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通過保險中介監管信息系統全面推廣上線,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數據集中和信息共享;通過在線處理行政許可事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行政許可工作的透明度。經過不斷地努力,2010年保險中介監管信息化水平有了質的提高,監管基礎進一步夯實。

(二)2011年監管工作重點

1.求真務實履行監管職責

一是進一步強化保險公司中介業務查處力度。針對中介業務檢查揭示出的問題,繼續按照逐步深入、穩步推進、嚴查重處的思路,扎實開展現場檢查。主要是繼續圍繞保險公司與中介機構合作關系是否真實、合法等內容開展檢查;繼續依法從重處罰違法違規行為,對涉嫌行賄、職務侵占、貪污、商業賄賂、非法集資、傳銷、洗錢、逃避納稅義務等案件和線索,嚴格依法移送相關執法部門;繼續加強通報披露,及時在轄區內通報檢查結果,及時向新聞媒體宣傳披露違法案件處理情況。通過嚴查重處,增強保險公司自查自糾和加強內控管理的意識,使行業逐步形成自覺依法合規經營、自覺抵制違法違規行為的風氣,推動保險中介市場秩序不斷好轉。

二是堅決清理整頓代理市場。在目前保險代理機構多、業務規模小、市場格局比較

混亂的狀況下,結合近年來專項檢查工作情況,針對保險代理機構與保險公司相互勾結、違法違規普遍而嚴重等突出問題,集中力量對保險代理市場開展清理整頓,依法將一批嚴重違法違規、經營管理混亂的代理機構清理出市場,推動保險代理市場走向規范化、專業化。同時,針對保險公司利用部分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事業單位代理保險業務存在的種種問題,聯合相關部門開展調研。

三是積極推動保險營銷員體制改革。在落實有關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礎上,按照既定的改革方向、目標和思路,逐步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動保險營銷員管理體制改革。要求各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按照體制更順、管控更嚴、素質更高、隊伍更穩的發展方向,全面梳理本公司保險營銷員管理體制,切實轉換經營理念,保護保險營銷員的合法權益,促進保險營銷隊伍穩定發展。同時,鼓勵改革創新模式,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作用,大力推動建立新型保險銷售體系。

四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風險。高度關注市場動向,及時分析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潛在的風險點,科學預測風險帶來的后果,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應急預案;繼續對常規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從嚴從快查處,及時化解風險,防止風險蔓延;完善風險防范機制,加大協調和指導力度;研究加強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內部管理,提出明確的監管要求,促使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提升內控意識、提高內控水平、增強防范化解風險能力,努力從源頭上遏制風險。

五是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適時啟動《保險中介集團監管辦法》、《保險公司委托汽車銷售商代理保險業務監管規定》、《保險公司相互代理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的起草工作;抓緊制定《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監管規定》、《保險經紀、公估從業人員監管規定》、《保險公司委托金融機構代理保險業務監管規定》、《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規定》實施后的具體配套辦法;研究保險代理、經紀、公估機構兼業開展相關業務等問題,并出臺配套規定;進一步研究完善保險中介機構市場退出制度。

六是繼續加強基礎性工作。圍繞“十二五”規劃,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如何做好保險中介市場的環境培育和結構調整、如何進一步提升監管干部業務能力等問題深入開展調研。進一步加強行政許可工作,繼續實施行政許可通報制度。完善保險中介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提高使用效率。關注和支持新聞媒體曝光違法違規行為和報道保險監管舉措,繼續加強對外宣傳,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

2.鼓勵創新引導培育市場

當前,保險中介市場正處于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的轉變過程中,保險經紀、公估機構總體發展趨勢良好,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品牌優勢初步顯現,保險代理機構全國性保險銷售網絡初步形成。為更好地促進保險中介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保險中介監管要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在依法嚴處違法違規行為、規范市場秩序的同時,還要做好保險中介市場的環境培育和結構調整工作,促進行業形成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一要推動我

國保險中介市場對外開放。只有深入推進保險中介市場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本優勢,借鑒國外先進發展經驗,才能快速提高我國保險中介行業的整體經營水平,加快保險中介市場走市場化、規范化、職業化和國際化步伐,穩步提高承接保險銷售職能的能力。二要鼓勵兼并重組。出臺具體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有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的中介機構,進行機構間的兼并重組,鼓勵建立全國性服務網絡,逐步將現有保險中介機構培育成優勢互補的大型保險中介公司。三要鼓勵上市融資,壯大資本實力。鼓勵自身發展條件成熟的專業中介機構,在市場環境允許的前提下上市融資,突破資本“瓶頸”,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走專業化、集約化發展道路,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化程度和服務水平,以適應保險市場發展的需要。四要鼓勵保險公司提高創新意識,加大對新型營銷模式的創新力度,通過發展專屬代理公司、網絡銷售、電話銷售等多元銷售渠道,促進保險產業升級,實現專業化經營,促進可持續發展。五要鼓勵保險公司充分利用保險中介渠道,采取銷售服務外包、引入經紀人制度等多種方式,逐步形成保險公司與保險中介機構專業分工、穩定合作、互利共贏的全新市場格局和良性互動機制。

附件1:2010年保險代理公司業務收入前20名排名情況

附件2:2010年保險經紀公司業務收入前20名排名情況

附件3:2010年保險公估公司業務收入前20名排名情況

附件1:2010年保險代理公司業務收入前20名排名情況

排名

機構名稱

華康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大童保險銷售服務有限公司【1】

河北盛安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廣東泛華南楓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四川泛華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東莞市南楓佳譽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四川泰源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河北泛聯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廣州市泛華益安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廣州輝信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廣州市隆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長沙育才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廣東神華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河北圣源祥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業務收入(萬元)

45176.57

20496.50

12473.94

10659.50

9567.58

7891.92

7534.73

7434.71

7219.00

5032.10

4885.33

4874.43

4710.36

4704.70

占比(%)

7.16

3.25

1.98

1.70

1.52

1.25

1.19

1.18

1.14

0.80

0.78

0.77

0.75

0.74

廣州均邦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河北泛華安信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廣州市宏誠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福建泛華信恒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四川嘉誠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北京泛聯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合計

4435.20

4395.89

4222.65

3959.81

3850.56

3731.89

177257.37

0.70

0.70

0.67

0.63

0.61

0.59

28.10

附件2:2010年保險經紀公司業務收入前20名排名情況

排名

機構名稱

長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北京聯合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江泰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

中怡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

韋萊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達信(北京)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競盛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

華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中盛國際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

中人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航聯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長城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華信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中電投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北京中匯國際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北京金誠國際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上海環亞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上海東大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

廣東泛華卡富斯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怡和立信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

合計

業務收入(萬元)

46666.63

34701.38

22369.52

20052.00

18530.24

18306.85

14939.57

10663.77

9211.90

9063.53

9021.32

8326.06

7167.45

5798.55

5652.22

5388.75

4678.09

4403.22

3940.21

3903.84

262785.10

占比(%)

10.60

7.89

5.10

4.57

4.21

4.16

3.39

2.43

2.09

2.06

2.05

1.93

1.66

1.32

1.29

1.23

1.06

1.00

0.90

0.89

59.78

附件3:2010年保險公估公司業務收入前20名排名情況

排名

機構名稱

民太安保險公估股份有限公司

泛華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業務收入(萬元)

21244.30

13927.80

占比(%)

18.24

11.96

深圳市聯勝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上海恒量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深圳市智信達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根寧翰保險公估(中國)有限公司

上海泛華天衡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北京華泰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廣東衡量行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廣州市匯中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廣州天信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競勝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上海悅之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大連衡信哲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平量行保險公估(上海)有限公司

深圳俊通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北京天諾嘉福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廣州正商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深圳市萬宜麥理倫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上海東太保險公估有限公司

4454.26

4168.47

4003.46

3739.01

3458.41

2554.10

2352.30

2159.14

2086.50

1829.74

1803.00

1728.71

1568.96

1539.90

1426.05

1303.54

1282.26

1174.83

3.83

3.59

3.44

3.22

2.98

2.19

2.02

1.86

1.80

1.57

1.54

1.49

1.35

1.33

1.23

1.12

1.10

1.01

合計

77804.74

66.95

外資保險論文范文第2篇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保險業開放, 外國保險公司被獲準在我國設立代表處。1992年中國試點性允許在指定的城市設立外國保險公司分支機構, 在制定險種上與中國組建合資企業。當時外資保險公司 (含合資) 共28家, 大多位于廣州和上海, 業務范圍主要是給在華外資企業提供保險服務、外國人個險業務等。

我國加入WTO后, 外資保險呈現井噴式增長。我國逐步減少了對外資保險公司的限制, 向很多外資非壽險公司頒發了經營許可證, 使非壽險市場分散化。雖然對非壽險公司取消了地域限制, 但大多數仍只分布在我國東部。在壽險市場上, 中資壽險公司仍具有絕對優勢地位, 外資壽險公司市場份額相對較低。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迅速增加, 其對保險市場的控制力也有所上升。壽險領域大多外資保險以合資形式進入, 而在財險領域則更多地選擇在中國設立分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 外資保險公司在選擇合資伙伴時, 傾向于非保險企業尤其是以事業經營為主的中資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多大有雄厚的財力, 良好的商譽和國資背景, 這樣可以規避較多的風險, 并為自身發展尋找到了強大支撐。這體現了外資保險公司的強烈的市場導向。雖然按照監管部門的標準, 外資持股超過25%的保險公司才算是外資保險機構, 但事實上境外保險機構除了設立“外資保險機構”外還通過參股我國現有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且部分外國公司參股份額十分接近25%, 例如美國安達集團成功收購華泰財產保險公司22.13%的股份。所以, 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保險市場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已經遠遠超過5%。

2 外資保險領域的問題

雖然, 中國加入WTO為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更廣的空間和條件, 但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 外資保險業作為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市場失靈的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市場壟斷:與我國保險也相比, 部分外資保險公司在經營管理經驗和資產規模上有明顯的優勢。其模式經濟的特點也容易使外資保險公司的自由競爭發展成高度的集中壟斷。并且, 為了獲得巨額利潤, 少數保險公司有可能控制保險市場。這就導致了保費的上漲和保險資源優化配置的扭曲, 而使保險資源配置無效率, 保險交易的效率也會下降。

(2) 負的外部性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倒閉產生的連鎖反應會引起保險業的恐慌和保險秩序的破壞。公眾對保險公司的信心受到較大影響, 進而危及保險市場甚至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

(3) 信息不完備, 不對稱:東道國的投保人對異國保險公司了解不多, 保險業務中的信息不對稱會給交易帶來障礙, 增加交易成本, 也降低了保險資源配置效率。那么, 即使一些外資保險公司主觀上愿意進行穩健經營, 也可能因此陷入困境。

除了作為經濟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固有的性質外, 還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響著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比如其中包括:

其一, 合資的保險公司雙方難以實現長期合作。正如前文提到的, 與外資保險公司合作的中方股東大多是在某些領域有市場支配力的大集團, 如海爾集團, 中糧集團等, 但他們缺乏在保險業的經營經驗。由于股權雙方的利益不一致, 市場和技術上的差異等原因, 他們在經歷合作的鼎盛期后開始出現下滑趨勢, 甚至出現外資撤資現象。其二, 難以實現本土化經營。外資保險公司同樣難免面臨文化差異問題, 套用本土經營模式就可能會導致“水土不服”。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其三, 目前二三線城市的覆蓋面仍然很有限,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公司業績。此外, 產品缺乏個性化, 人才制約等問題同樣會影響其發展。

3 外資保險公司進入的影響

總體而言, 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改革, 對整個保險業的的競爭機制的形成和完善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也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3.1 積極影響

(1) 促進了我國保險競爭機制的形成。一些進入中國的外國保險公司有百年的歷史與我國的保險公司相比有更先進的技術和相對更成熟的經營經驗。他們的進入使保險市場的競爭變得更激烈。這就鞭策國內保險公司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提高服務來提高競爭力。保險業向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轉變, 市場力量發揮更多的作用。

(2) 外資進入促進了我國保險市場向多元化, 高效率的方向發展。外資保險公司重視差異化經營和市場細化。他們的進入豐富了產品的銷售模式和形態, 促進了中資保險公司的利潤增加和保險市場的多元化。

(3) 優化保險資源配置, 促進資本積累。外資保險進入程度高意味著東道國外資吸引得多, 可以利用外來資本發揮本國資源配置的潛能, 外資保險的多方面溢出效應在我國市場上得到釋放。

(4) 促進我國監管水平提高。外資保險的進入要求我國提高監管水平和能力, 外資保險的進入對我國保險市場在人力資源乘數效應, 信息透明度改進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3.2 負面影響

(1) 對中資保險公司形成一定沖擊。對于小規模的公司而言, 外資的進入打破原有競爭格局會增加這部分公司的壓力。并且外資保險公司在全球內配置資源, 其他分支的經濟危機或動蕩可能傳染到我國。這也加大了東道國金融的不穩定性。

(2) 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引起中資保險公司客戶源流失。外資的進入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優質客戶資源減少。

此外, 一些學者認為還涉及安全問題, 如果涉及政治上敏感的問題也是很大的挑戰;同時, 對監管體制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

整體來看, 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保險市場上仍會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我們期待看到一個健全健康的中國保險市場。

摘要:外資保險在中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之后幾年有了蓬勃的發展。我國入世為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創造了有利條件。外資保險進入中國, 推動了我國保險公司的發展。同時, 其自身和我國保險業也面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挑戰。

關鍵詞:外資保險,發展狀況,影響

參考文獻

[1] 劉璐.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的效應分析與政策選擇[J].區域金融研究, 2009 (5) .

[2] 盛楓.外資保險公司市場準入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 2005.

[3] 魏希霆.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發展[J].中國金融, 2011

外資保險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俄羅斯近年外國投資驅動力明顯下降,原因之一是不完善的外資立法。而當前我國外資市場繁榮,穩定外國投資是我國立法的重中之重。因此關于外國投資立法的進一步完善是當前中俄吸引優質投資的重要一環。中俄作為發展中國家,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調控外資準入標準,保護國家經濟安全,健全外國投資立法,從而吸引更多的外資,提高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文章討論的焦點。

[關鍵詞]外國投資;外資準入;安全審查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8086

1中國和俄羅斯外國投資立法現狀

11中國外資立法現狀

自1979年通過第一部外資法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開始,我國又相繼頒布了《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等法律。為了與世貿組織有關規則相統一,我國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3月分別對三部外資法進行修改,外資開放程度加大,外資準入也朝著自由化方向發展。

2015年1月19日,商務部公布了《外國投資法》(草案)?!锻鈬顿Y法》(草案)內容反映了在外資監管領域政府職能的轉變與簡政放權,其改變了以往對外資監管形式大于實質的監管模式,注重加強對外資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同時也增加了全面報告制度及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等。

12俄羅斯外資法的建立和發展

1991年7月出臺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外國投資法》是俄羅斯第一部規定外國投資的法律文件。該法制定了俄羅斯利用外資的基本方針政策,規定了外國在俄投資的基本原則。除此,1999年2月通過了《關于在俄羅斯聯邦以資本投資形式實施的投資活動法》和1999年7月通過了《俄羅斯聯邦外國投資法》。

《俄羅斯聯邦外國投資法》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制定的調整外國投資關系最重要的法律之一。該法確定了外國投資的基本概念,國家的基本原則、優惠政策等。但該法并非盡善盡美,諸如其“國家對外國投資者的保障”一節更多的是一般原則的聲明,而未規定具體措施。

2中國和俄羅斯外國投資審批制度異同

21中國由“逐案審批”向“負面清單”制度轉化

《外國投資法》(草案)將審批制度,改為備案制度和信息報告制度,是對外資準入的顛覆性變革?!柏撁媲鍐巍敝贫仁钱斍皣H上較為成熟的外資準入管理辦法。未列入《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外資行業,既不需申請許可,也無須備案,僅需向外資主管部門報告信息?!锻鈬顿Y法》(草案)第三十二條規定了準入許可審查的范圍,將與國家安全、技術創新、環境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等活動納入其中。

為了貫徹對外資企業的事中、事后監管,《外國投資法》(草案)明確規定了信息報告制度。法律規定在外國投資實施前或實施后30日內報告均可;對于外國投資者身份、投資權益等變化不需許可,30日內報告即可;一般外資企業僅需年度報告,資產總額等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要進行季度報告。

22俄羅斯外資準入審批制度

俄羅斯對外資采取的為準入制度,即外國投資者有義務在投資前提交申請,但在符合條件時無權拒絕其進入。俄羅斯于2008年制定《戰略行業外商投資法》,該法的訂立是為了確保國防和國家安全而規定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豁免。法律對外國投資者參與對國防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經濟實體的資本作出限制。

《戰略行業外商投資法》第六條規定了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四十七個項目。第一,關系到國家安全,即有關核裝置、放射性物質、武器和彈藥、軍事設備、航空安全等項目;第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媒體領域,即境內電視和無線電廣播活動;第三,在俄聯邦占壟斷地位的電信服務活動;第四,與礦物和自然資源有關的活動。

3中國和俄羅斯關于安全審查制度的異同

31中國安全審查制度

《外國投資法》(草案)第四章做了詳細規定,國家安全審查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國家安全審查的范圍廣泛。國家安全審查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國防安全、軍工、國家安全關鍵技術等。此外,《外國投資法》(草案)第四十八條將國家安全審查的范圍擴大到“任何危害或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的外國投資”,此包含不確定因素的規定,導致任何一項外國投資項目都可能被審查。

其二,安全審查的兩種啟動程序?!锻鈬顿Y法》(草案)中規定了國務院建立外國投資國家安全審查聯席會議,承擔外國投資國家安全審查的職責。外國投資者不僅可主動申請國家安全審查,聯席會議和有關部門、行業協會等其他當事人也可對某一外國投資提出國家安全審查申請。

其三,救濟程序的特殊性。國家安全審查明確規定了即針對國家安全審查決定不得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從而表明了關于國家安全的立法層級的提升,其決議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32俄羅斯國家安全審查制度

俄羅斯《戰略行業外商投資法》是調整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最重要法律之一。其中,將所有對個人、社會和國家重要利益造成威脅的因素均視為威脅國家安全的行為。該定義范圍十分寬泛,不僅包括了國防安全,還將社會生活各方面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囊括其中。

根據俄羅斯的《戰略領域外國投資程序法》規定可以得出,其國家安全審查時間最長為三個月,特殊情況可以延長三個月。俄羅斯的《戰略領域外商投資法》第十一條第七款中規定對監管委員會做出的批準或不批準交易和控制的決議,申請人可以向俄聯邦最高仲裁法院提起訴訟。

4中俄兩國外國投資法立法展望

《外國投資法》(草案)第三十二條列舉了實行準入許可行業需考察的因素,但未表明具體的審查方法。而俄羅斯也將印刷出版行業等納入“國家安全審查”范疇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過大。因此筆者建議,將國防安全與經濟安全作為主要考量因素,對其進行窮盡式列舉。除此,俄羅斯規定國家安全審查期限一般為三個月,特殊情況延長三個月,時限過長會對大型交易產生不確定性,因此我國需相對縮短審查時限,提高效率。

我國外國投資事項報告可以在實施前或實施后三十日內進行報告,但若實施前報告,三十日內的一切變動需再一次報告,過程相對煩瑣,因此筆者建議將其改為統一的事后報告且對于報告的內容可以相對簡化。例如,大型企業可對報告周期進行相應延長。

在確定俄羅斯安審機關有不當行為時,可向聯邦最高仲裁法院提起訴訟,而我國無權對安審結果進行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因此我國應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及完善的救濟方式,來降低外國投資者的顧慮。

5結論

目前兩國的外資立法為外國投資者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是立法上的巨大進步,但仍需在審批機構及程序上予以完善。除此,國家安全審查的范圍應明確,安審的程序和救濟途徑應借鑒俄羅斯相關法律規定進行完善。中俄兩國目前仍需制定切實可行的外國投資法,以吸引外資拉動經濟增長,利用外資進一步發展,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兩國不斷完善法律政策,推進各項改革,為鼓勵外資進入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葉雪外資審批制度的反思與重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5-09(5).

[2]漆彤,李建坤中國《外國投資法草案》若干問題探析[J].武大國際法評,2015,(1):69-81.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項目編號:YJSCX2017-130HLJU)項目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宇佳(1993—),女,漢族,黑龍江人,黑龍江大學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外資保險論文范文第4篇

金融危機之前

外資進入韓國金融產業可分為金融危機前后兩個時期。金融危機之前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開放初期至80年代中期,將外國銀行進入作為引進外資的手段;二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貿易收支逐漸轉變為順差,金融產業實行了漸進性的開放。

外資進入韓國始于1967年,當時大通曼哈頓銀行、花旗銀行、美洲銀行、東京銀行、三菱銀行等五家銀行分別在漢城成立漢城分行。此后至80年代中期,韓國通過引進外資,吸引了大量外國銀行進入韓國。韓國政府將外資銀行視為彌補經常收支赤字、經濟開發的財源、支持進軍國外的企業所需外匯的重要來源。政府為了鼓勵外國銀行進入韓國,在中小企業的義務貸款比率、通貨穩定證券的分配等方面向外銀分行提供優惠。

80年代中期開始,韓國慢性的外匯不足局面逐步得以緩解,外國銀行的外匯籌集作用的重要性逐漸降低,由此韓國開始有選擇地允許外國銀行進入韓國。一方面,韓國本土銀行可以逐漸籌集到外資,貿易收支轉變為順差,利用外資銀行籌集外資的重要性日益降低,由此在韓國外資銀行成為本土銀行的競爭者。另一方面,隨著韓國企業日趨活躍地進軍海外市場,韓國國內銀行也加快了海外進軍的步伐。以互惠互利的措施,韓國開始允許外資銀行進入國內。

金融危機后

自金融危機過后的1998年開始,外資進入韓國金融產業的勢頭猛增。當時,韓國政府為了通過外資補充金融危機之后出現的資金不足局面,制定了《外國人投資促進法》,擴大了股份、債券市場的開放力度,同時,還出臺了全面允許外國人向國內企業注入資本等各種措施。以1997年末申請IMF救濟金融為契機,韓國于1998年5月完全開放了資本市場,即完全取消了外國人對股份的投資限制,完全廢除了外國人對包括短期債券在內的所有債券的投資限制等。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的1996年末,外商對韓國金融業的直接投資累積金額不足19億美元,到1999年末增加到76億美元,2002年末增加到104億美金。

金融危機之前,外資機構對韓國銀行的持股比率被限定為4%,通過在金融監督院申報,可擁有10%以下的股份,對于10%、25%及33%的超額部分,如果得到金融監督院的批準也可持有,由此外資機構正式進入韓國的銀行業。

金融危機以后,與成立分行相比,外資機構更側重收購國內銀行,加快進入韓國的步伐,在韓國國內銀行產業的占有率開始大幅增長。1999年12月,隨著新橋資本收購韓國第一銀行51%的股份,開始出現了外資機構以掌握經營權為目的的進入情況。2000年11月,Carlyle-JP Morgan財團收購了韓美銀行36.6%的股份;2003年10月,美國系結構調整基金Lonestar收購了德國Commerz銀行及韓國輸出入銀行的股份,并通過買進新股,擁有了韓國外匯銀行51%的股份。金融危機后至2003年為止,在韓國金融產業的結構調整過程中,主要是外國私人股權投資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以收購“不良”銀行的經營權等方式進入韓國。

2003年11月,隨著Carlyle-JP Morgan財團禁售股份的限制被解除,作為代表性大型銀行花旗銀行和渣打銀行等展開了收購大戰。2004年2月,花旗銀行收購了韓美銀行?;ㄆ煦y行利用過去的新市場進軍戰略,按照股市的公開收購步驟,收購所有上市股份后廢除上市,并將100%全部轉到旗下。渣打銀行也在2005年1月再次收購曾被新橋資本收購的韓國第一銀行??梢?,外國大型銀行進軍步伐日益加快。

分析包括直接、間接投資在內的外國人持股率(包括投資目的的外國人股份收購)可以看出,新韓控股、漢拿銀行(Hanabank)的持股率超出了60%,韓國最大銀行國民銀行的外資持股率超出了70%。由此可見,外資在銀行業中的持股比率顯著高于其他金融機構。

金融危機剛過后,投資基金管理機構通過低價收購無償付能力的銀行再以高價出售的方式獲取邊際利潤的投資活動日益活躍。就韓國而言,不僅需要確保所需外匯,而且在無償付能力的金融機構的整頓或不良債權的處理等結構調整方面,都急需引進外資,所以已無暇顧及投資者的性質。Newbridge Capital、Carlyle等這些非金融業的投資基金管理機構收購了韓國商業銀行后,已通過再次出售獲得了邊際利潤。

金融危機之后,韓國在推進金融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以允許外國人擁有銀行股份等方法積極吸引外資,由此外資進入韓國金融產業的速度加快。例如,2004年9月末、韓國普通銀行的外國人持股率達到59.2%(1997年末為16.4%),2004年10月、外資銀行的總資產規模約為270兆韓幣(韓幣/人民幣:130/1,以下同),1997年末外資銀行資產占韓國國內存款銀行總資產比率為8.5%,到2004年末上漲為22.4%。

經驗與效果

外資進入現況及效果

80年代以后,隨著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的日益增多,各國金融管制的逐漸放松,出現了發達國家大型基金管理機構或銀行通過收購海外銀行或在海外成立分支機構及當地法人機構等方式積極進軍海外的趨勢。尤其是,南美和東歐在金融危機和體制轉換過程中,大力引進外資,外資對銀行的支配度較大。韓國在金融危機過程中,外資支配度也上升到相當高的水平。發達國家大致為10%左右(不包括英國、新西蘭),南美國家為30%~80%,東歐國家為50%~90%,韓國是30%,明顯高出亞洲的平均值。

據實際案例分析,外資支配銀行后,其效果并不僅僅是很好,對其注入資金的國家而言,也有不良影響。由于引進外資,落后的經營結構和法律監督體系得以改善,風險管理功能增強,銀行的經營日益健全;但同時,韓國國內市場的競爭激化,整個銀行收益性降低,政策支持困難,出現經濟不穩定的情況。

外國系銀行和國內銀行的經營比較分析

證實外資的進入效果可比較分析對進入韓國銀行產業之后的外資銀行(如第一銀行,韓美銀行)和混合型(如國民銀行,漢拿銀行)及本土銀行的資產運營、營業、經營管理方面的變化發展。

資產運營

第一,外資銀行以保守的資產運營為主。外資銀行在縮減外匯資產、企業貸款、公司債券及股份等高風險資產的同時,保守運營家庭貸款及國債等資產。

第二,縮小企業貸款,擴大家庭貸款。比起風險大的企業貸款,更看好住宅擔保貸款等家庭貸款,相對而言,企業金融萎縮。直到金融危機剛過后的1998年末為止,外資銀行的企業貸款比重最高。但到了2003年末,國內銀行的比重最高。尤其是,由投資基金管理機構收購的外國系銀行的企業貸款萎縮現象相對來說非常嚴重。

第三,在有價證券運營中,外資銀行主要運營風險度較低的國債及通貨穩定證券。

經營成果

外資銀行通過強化風險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其資產健全性得到大幅改善,但由于缺乏新的收益來源及壞帳補償等,收益性與韓國本土銀行沒有大的差異。

第一,在資產健全性方面,直到1999年為止,外資銀行的狀態最差。但是,目前在韓國的所有銀行中,外資銀行呈現出最良好的水準,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外資銀行的自有資本比率是10%以上,韓國本土銀行也維持在10%以上,呈現良好局面,沒有顯著差異。

第三,從資產收益率(ROA)及凈資產收益率(ROE)的變化可見,外資銀行的收益性并沒有優于混合型以及本土銀行。這好像起因于強化資產健全性而積極采取的壞賬補償等措施。

經營管理強化

雖然外資銀行沒有引進劃時代的經營技巧,但是通過強化董事會的功能,提高了經營透明度,同時還增強了信貸審查等風險管理功能。

第一,在經營透明度方面,外資銀行或混合型銀行的董事會功能與過去相比,其實質性的經營管理功能大幅增強。

第二,在風險管理功能方面,金融危機以后,以外資及混合型銀行為中心,信貸管理功能大幅增強,逐漸擴散影響到其他銀行,引進了信用評估、收入水平及現金流等嚴格的信貸審查慣例,如果是巨額信貸,則引進總部集中審查制度,解除大企業信貸等巨額信貸。

第三,建立其他風險管理系統及經營信息系統。通過成立信貸中心、運營中心、客戶服務中心等提高業務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與外資的合作,努力開發融合保險業與銀行業的保險銷售方式、個人金融業務、收益證券銷售等新的收益業務,但其效果還并不理想。

政策啟示

避免外資對銀行產業過度支配

在韓國,外資對銀行產業的支配率達到30%,其水平顯著高于主要發達國家。大多數主要發達國家的外資對銀行產業的占有率約為10%。外資的大量涌入及對韓國金融的快速支配,可能會導致外資銀行的企業貸款縮減和以家庭信用為主的消費金融業務擴大,由于運營國公債等安全資產中心的資產,出現增加設備投資而導致的金融援助縮減等情況,導致經濟成長動力削弱。

急需以培育機構投資者為中心的國內金融資本

目前,考慮到外資對韓國國內銀行的支配度較高的情況,有輿論說今后的銀行民營化應使用國內資本,可事實上,在銀行產業注入國內資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從資本條件來看,到目前為止,在韓國國內除產業資本(財閥)外,沒有可承擔銀行民營化的資本,而對產業資本支配銀行仍有否定說法。 在韓國,相當于非金融主力者的產業資本,在銀行法上仍禁止獲得4%以上的銀行股份。 銀行法規定,同一人擁有的銀行股份限制為10%(地方銀行為15%),非金融主力者(指產業資本)禁止擁有4%以上的股份。

為了確保銀行產業的長遠發展,要像主要發達國家一樣,積極培育以韓國國內機構投資者為中心的金融資本,使其經營銀行業,這是最理想的做法。對于中國政府推進的銀行產業開放日程,應盡可能地斟酌國內金融資本的成長程度,慎重考慮。

需要確保外資對銀行產業支配的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

在不可避免地將政府擁有的股份出售給外資機構的情況下,出售給協同效應強的銀行系外資機構是最理想的。對銀行業務不專業、只從事投資業務的基金型外資機構,缺乏專業的、先進的金融技巧。如果為了獲取邊際利潤而出售給這種機構時,很可能會導致過大的國有資金外流。

為了通過外資銀行的海外分行促進國內銀行向海外進軍和其國際業務的發展,出售給銀行系外資機構時,可以學習到先進的金融技巧??紤]到目前中國的金融產業為過度競爭狀態,中國國內銀行急需學習先進的金融技巧,積極開展海外業務。

強化對進入銀行產業的外資的多變性和健全性審查

對進入中國金融產業的國家實施多邊化政策,根據注入資本國家的經濟不穩定狀態,事先防止國內穩定的金融產業受到重大的影響。 越是與國內經濟情況有密切相關的國家的資本,其國家的經濟不穩定因素對國內影響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為了防止注入資本的經營危機情況危及到國內,有必要嚴格審查注入資本的性質及健全性。

目前推進中的與中國銀行業的開放相關的幾種考慮

第一,可通過與WTO協商,慢慢解決擴大外資持股限制規定(25%)的比率事宜為好。如同建設銀行的上市一樣,外資參與股份時,由兩個以上的外資銀行參與是最理想的。

第二,推進目前中國國內銀行的結構調整時,采用多種方式。如先讓銀行退出,將“不良”銀行合并到相對于較好的商業銀行旗下,投入公共基金,或為不太差的銀行提供更多的公共基金,使其吸收更差的銀行,或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合并廢除,或者在12家地方銀行中,允許一兩個銀行的持股率超標,先試著出售給外國銀行等等。

第三,韓國以三四種解決模式進行銀行產業的結構調整,中國則從長遠角度出發,應用更多種政策進行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是急需培養專業的銀行管理人才。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責任編輯:劉 佳

外資保險論文范文第5篇

WTO五年后,我們一笑而過。

五年大限,需要過關的是金融、出版、石化和物流行業。到現在,他們交出了答卷:國內銀行紛紛上市,出版銷售市場開放,中石化和中石油業績大漲,國內物流企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經過陣痛后的這些行業,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勇氣可嘉。

WTO來了,金融街入住的外資銀行越來越多,殼牌開始收購統一潤滑油,Fedex、UPS在高額利潤的國際航線上大范圍撒網。這就是長驅直入的外資企業在WTO保護期過后帶給中國同行的變化。

這還只是表面現象,更關鍵的問題是,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本,更是先進的產品設計、管理經驗、渠道開拓。我們抗住了WTO,但是更激烈的戰爭才剛剛開始。學習別人的先進,對比自己的不足,才是我們迎頭趕上的機會。

本期選擇的金融、出版、石化和物流行業,是WTO五年剛剛與外資企業在本土全面競爭的行業,對比和分析,會讓這些行業知道,我們的優勢和短處。

產品

中資銀行

優點:產品簡單,與用戶結合的產品形式容易實現多樣化

不足:原創產品少,產品開發慢

外資銀行

優點:高端客戶的貼身服務,個性化和理財產品研發和上市速度快,多樣化產品組合

不足:文化差異使產品對國內金融市場可能不適用

渠道

中資銀行

優點:架構完善的服務網點

不足:物理網點布局不合理,網上銀行、ATM、電子銀行不完善,有安全隱患,不能實現統一服務體驗

外資銀行

優點:海外網絡發達,出國留學和做貿易的中國人可以享受便利,網上銀行等電子渠道成熟

不足:網點少

管理

中資銀行

優點:數據大集中已經完成,具備高效管理的基礎

不足:從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還沒完全破題,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靈活性及內部運作效率的路還很長

外資銀行

優點:流程化管理,防風險能力強

不足:外資銀行在中國注冊成為外資法人銀行,使其具母行的優勢,短時間內難以發揮

人才

中資銀行

優點:人才充足

不足:人才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管理體制需要變革,培訓機制、激勵機制有待提升,國際性人才缺乏

外資銀行

優點:具國際先進管理經驗

不足:本地人才缺乏

2006年12月11日,中國金融業全面履行對外開放的承諾,外資銀行將與中資銀行一樣,享受同等待遇。就在這一天,中國銀監會受理了匯豐、花旗、渣打、東亞、恒生等八家外資銀行的申請,將中國境內分行改制為外資法人銀行,完成本地注冊、轉制后,這八家銀行將為中國居民提供人民幣業務。

中國金融業所獲得的入世后特殊安排的五年過渡期已經結束。經過五年的改革發展,中國銀行業的整體狀況已經上了一個大臺階。目前,我國銀行業的平均不良貸款率已從5年前的25.4%降到約7.8%,平均資本充足率已達到《巴塞爾協議》要求的8%的水平。國有商業銀行不僅進行了股份制改革,而且已經有建行、中行和工行等先后走向資本市場。作為金融業務重要支撐的IT系統建設已初具形態,耗資巨大的數據大集中也已經基本完成。

面對金融業即將到來的直面競爭,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市場后,會給中國的老百姓帶來怎樣的金融新體驗?中資銀行在喊了多年“狼來了”之后,當“狼”真的來了的時候,是否已做好足夠的準備?未來中國銀行業的格局將會是怎樣?

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搶灘方向十分清晰—20%的高端市場。這從中國保險業的開放就可以看出端倪,大部分高端客戶都被外資保險公司拉走。而為高端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產品,正是外資銀行的優勢所在。

對于企業用戶來說,大多數優質用戶都有國際化經營業務,這些用戶需要的不僅僅是貸款、結算,更需要全球范圍內兼并重組方面的金融服務。對于個人用戶來說,他們不再滿足于傳統儲蓄業務和簡單的投資形式,而是要求銀行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以滿足其投資、避險和保值增值的需求。目前,外資銀行已有12項基本業務,100多個業務品種,還根據中國市場實際情況開發一些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比如,近年來匯豐銀行在華力推的卓越理財業務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另外,匯豐、渣打等在華分行實行的是分業經營,但其母行大多是混業經營模式的全能銀行,可以提供理財、保險、證券、基金等多種產品形式,他們在華目前雖然只能做商業銀行,但輸出效益明顯。中資銀行仍是傳統的分業模式,雖然工行、建行等都成立了投行部,但在混業經營方面差距太遠,在多樣化產品組合上,處于劣勢。

不過,文化方面的差異使外資銀行推出的產品可能不適用中國市場。以保險為例,中外在養老的問題上存在傳統觀念上的分歧。國內父母將對兒女的培養看作是對未來的一種保障。而在國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獨立。這就使國外名目繁多的責任險難以被國內百姓接受。外資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以后,在產品的開發設計上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磨合及在此基礎上的改造與提升,而不是簡單的模式移植。

中資銀行在產品上存在的突出難題是原創產品少,產品開發慢。“目前,中資銀行在產品開發上,不是向外資銀行購買的,就是在外資銀行成熟產品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來的,或者,索性給外資銀行做產品代銷。”某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的一位管理人員說。“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較弱,金融產品比較單一,營銷手段比較簡單,市場競爭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品牌效應。”銀監會這樣表示。

外資銀行推出的產品背后,是雄厚的研發能力及其先進的IT平臺的支撐。中資銀行要快速推出自己獨創的金融多樣化產品,首先需要建立統一產品開發平臺,能分析并戰略性推出一系列的產品,而不是毫無預測性,僅憑感覺地用單一產品獨斗。統一產品開發平臺要具有四個方面的能力:一是產品規劃能力。前臺基于公司戰略,細分制定產品規劃和新產品研發計劃,結合市場策劃,共同作為業務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組合管理能力。決策層根據組合產品趨勢、投資回報等進行戰略性產品布局。三是項目管理能力。將積累的項目管理能力從產品開發階段延伸到產品研發的全程管理。四是平臺管理能力。后臺在大集中項目基礎上,有策略地構建產品開發平臺。另外,外資銀行可以對客戶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差異化管理和針對性的差異化產品。中資銀行相比非常年輕,引進CRM實現客戶分析,進行VIP客戶的經營是近些年才引進的方式。

為了彌補分業經營帶來的產品組合上的不足,在產品推向市場時,中資銀行選擇了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讓產品形式多樣化。比如信用卡和旅行社捆綁在一起,旅客可以享受到旅行社給予的更多優惠等。

中資銀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星羅棋布、覆蓋全國的機構網點和巨大的市場占有率。但同時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分布不合理、定位重復,這些網點不僅不能創造銀行期待的效益,反而為銀行帶來經營上的負擔。外資銀行在中國規模相對較小,有的只有一兩百人,他們的網點集中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盡管他們加大中國布局,但出于成本、政策限制等考慮,不可能大面積鋪設網點,做人民幣業務很難跟中資銀行在網點方面進行比拼。不過,外資銀行的服務網絡一般是全球性的,其國際匯款相當快捷。渣打銀行建議,如果有子女在國外留學須經常性匯款的話,借用外資銀行的國際匯款將非常方便。

許多事實表明,中資銀行普遍津津樂道的完整、龐大的網點等硬優勢正面臨縮水。因為外資銀行深知自己的不足,已開始揚長避短,大力開展網上銀行業務。匯豐銀行、東亞銀行等都已獲準在內地開展網上銀行業務;花旗銀行也已向人民銀行申請開展網上銀行業務。有關專家指出,外資網銀的進入,最終必將削弱中資銀行的壟斷優勢,這場網銀平臺的明爭暗斗將直接導致中資銀行網點優勢的逐步失去。

對于廣大的中資銀行而言,網上銀行恰恰是個軟肋。近日,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發布了《2006中國網上銀行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網上銀行總用戶數已經高達4000萬,但是仍然有60%以上的網民因為安全問題而不敢用網上銀行。這無疑暴露了網上銀行發展的瓶頸:安全支付問題。直到現在,國內網上銀行業務還處于初級階段,距離國外成熟的網上銀行服務還相差太遠。

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服務越來越成為消費者對銀行的期望和要求。中資銀行正加大推廣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自助ATM機等電子銀行渠道的力度。對于中資銀行來說,這些電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移傳統物理網點的問題,比如分流一些低價值業務,關閉不贏利的網點。但是,不斷提高的客戶期望和實際體驗之間的不一致,造成了客戶忠誠度的降低。許多中資銀行不同的服務渠道資源并沒有完全整合,也就是說,不同渠道各有各的客戶資源和業務信息,這些信息是經過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更新。有一位客戶曾經有在ATM機和銀行柜臺一次違章交兩次罰款的經歷,而原因就是信息沒有及時更新。要實現一致化服務及個性定制和量體裁衣,銀行應當在不同服務渠道背后建立起統一的、完整的客戶消費數據檔案,并建立對應于其消費行為的偏好識別系統,在確定客戶屬于整合營銷的目標客戶之后,立即根據其需求提供多方面的差別化服務。

外資銀行在優質服務和高效運作的背后,隱藏的是流程銀行模式下的控制力和執行力優勢,是縱橫管理,他們的管理更有效。舉例來說,外資銀行將風險性很高、技術性很強的業務,如資金交易、信用證審核和衍生產品的交易等,不是放在分支行、網點里做,而是集中起來,成立一個交易中心來做,這樣通過集約化管理有效地規避風險。而國有銀行以前采用總行管分行的垂直管理模式,由分支行行長對總行行長負責,從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還沒有完全破題,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對客戶的靈活性以及內部運作效率的路還很長。不過,中資銀行現在紛紛成立了金融交易中心、審核中心,有效控制了銀行風險。

外資銀行要在中國注冊成為外資法人銀行,使其具母行的優勢,短時間內難以發揮。這段時間也是中資銀行的機會。此時引進國際先進理念、體制、方法、技術,把握本土資源,建立預警機制,通過應用系統的數據挖掘、客戶的風險管理以及其他IT技術,及早預防、發現和規避風險,中資銀行不會敗給對手。

中國銀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介紹,中國銀行大力加強風險監測與預警,已在六個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加快授后監督與貸后管理工作制度體系建設與實施;二是建立監督名單式的貸后風險預警機制;三是加強對全轄前十大正常、關注類貸款大額客戶、高風險觸發客戶、過剩行業客戶的重點貸后監控與分析,建立重點監控制度;四是加強授后監督業務培訓,提高人員素質;五是實施橫向、上下聯動,進行風險預警與轄內督導;六是借助信息系統,研究風險監控新方式。

外資銀行在中國拓展業務,由于對國情、民情不熟悉,唯一可走的捷徑就是實現管理人員的本土化。因此,他們對熟知本地業務、市場信息以及公關技巧的國有商業銀行管理人員的需求最為迫切。日前在上海召開的中高級金融人才專場招聘會上,花旗、渣打、東亞等外資銀行紛紛唱起主角,為迎接年底全面開放演出了一場人才招募加速跑的好戲。而金融獵頭行業也助力外資銀行人才爭奪。“外資銀行從中資銀行挖人,早在三年前就開始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后,會從國內銀行挖走一部分人。”王兆文說。據了解,從去年底起,外資銀行的招聘量增加了30%到40%。這其實意味著中資銀行流失了大量業務骨干和優質客戶資源。一家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的行長告訴記者,目前中資銀行里有不少業務骨干,已經被外資銀行盯上了。

外資銀行具體通過三個方面來吸引人才:一是厚薪酬,二是提供海外培訓機會,三是以經營管理優勢吸引人才。面對外資機構的頻頻挖角,中資金融機構固然要注意薪金,但還要給員工良好的發揮平臺和個人提升空間。

一套好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和績效管理系統往往能發揮實效。目前,大多數中資銀行eHR系統還只能從事事務性工作,但其實eHR要能為組織的高層戰略規劃提供決策支持。一旦有了新的崗位需求,那么,崗位管理模塊和能力管理模塊會對這一新崗位所需要的能力做出明確定義。然后,通過績效管理模塊、360度管理模塊或接班人計劃模塊,很迅速地找出符合條件的人員。如果暫時找不到完全符合需求的人員,那么,可以先找出與這一需求最為接近的人,并判斷出他還有哪些不足之處,然后再通過培訓系統進行相應的培訓。不要小瞧選一個人,這可能關系到新產品能否快速上市,新業務能否搶在競爭對手前占領市場,甚至關系到銀行的成敗。在這點上,民生銀行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有助于目標的實現。

上一篇:物理概念教學下一篇:土地征用制度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