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小學語文優秀觀課報告范文

2023-05-11

小學語文優秀觀課報告范文第1篇

一、園地是對知識的歸類梳理,本課啟發學生采用偏旁歸類的方 法復習漢字。通過詞語搭配聯系,學習準確運用詞語,不斷積累詞語

。并練習各種詞語搭配的題型。、了解詞語重疊后在表達上的不同、并學 說這樣的詞,體會語言特點。通過本課的學習,訓練學生積極參與討 論,能把自己想到的辦法說清楚,能對別人說的辦法進行評論。增強 表達的自信心,建立積極、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通過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設置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發散思維 ,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體性。

觀評記錄觀課教師:曹老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反復練習,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并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情境圖,啟發學生興趣;輕松式的談話,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學習,感悟語言。實施自主學習,是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下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她在教學本課時,留出大量時間給學生朗讀思考。 觀課教師:張瑞老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反復練習,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情境圖,啟發學生興趣;輕松式的談話,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魯教五.四學制2001課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生命 生命》測評效果分析煙臺市芝罘區南山路小學

王丹 我們通過評測環節的課堂實錄來分析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一、畫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詞語,養成積累詞語的習慣。理解“騷擾、掙扎”,學習“截”字,說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觀察“截”的筆順、寫出“截”的伸展,讀出四字詞語的節奏感。1.“騷擾”能換個詞語嗎?怎樣做就是“掙扎”?2.“截”是要求我們會寫的字,看老師寫,注意觀察“截”字的筆順。

3.“截”字要寫好,“戈”字部要伸展,橫要長,斜勾要伸展。4.在練習本上寫下“截”。5.“一截瓜苗”要讀出四字詞語的節奏感。

【效果分析:通過教師巡視發現,學生都能畫出重點詞語,這說明學生已經養成積累詞語的好習慣,在讀課文時目標性明確。能夠通過找近義詞,以及聯系上下文的方式來理解

魯教五.四學制2001課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生命 生命》測評效果分析煙臺市芝罘區南山路小學

王丹 我們通過評測環節的課堂實錄來分析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一、畫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詞語,養成積累詞語的習慣。理解“騷擾、掙扎”,學習“截”字,說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觀察“截”的筆順、寫出“截”的伸展,讀出四字詞語的節奏感。1.“騷擾”能換個詞語嗎?怎樣做就是“掙扎”?2.“截”是要求我們會寫的字,看老師寫,注意觀察“截”字的筆順。

3.“截”字要寫好,“戈”字部要伸展,橫要長,斜勾要伸展。4.在練習本上寫下“截”。5.“一截瓜苗”要讀出四字詞語的節奏感。

【效果分析:通過教師巡視發現,學生都能畫出重點詞語,這說明學生已經養成積累詞語的好習慣,在讀課文時目標性明確。能夠通過找近義詞,以及聯系上下文的方式來理解詞語,基本掌握解詞的方法。寫的“截”字規范、工整,戈字部寫的伸展。這說明通過教師的范寫和指導,學生能夠正確書寫“,且書寫姿勢正確。通過讀“一截瓜苗”也能夠舉一反三的讀“茁壯生長、不屈向上”,讀出了節奏感?!?/p>

二、借助重點詞語,說說每一個故事的主要內容。評測學生概括能力、預習效果。1.運用其中一個或兩個詞語,說說每一個故事的主要內容。2.用簡練的一句話來概括。3.試著用四個字給每個故事加標題【效果分析:在這個環節的學習中,通過借助重點詞語的方式,讓學生歸納故事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內容。學生思路比較清晰,能簡潔完整地概括每個故事,還學會了給課文中的故事加小標題?!?/p>

三、通過學習“飛蛾求生、瓜苗生長”,評測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對課文的理解,指導朗讀。1.想象一下飛蛾在作者的掌心里會怎樣掙扎?(考查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力)2.飛蛾一邊掙扎著,一邊會對杏林子和自己說些什么?(考查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3.令杏林子震驚不已的什么?(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生命本質的把握。) 4.小小的香瓜子是怎樣掉進了磚縫中?(通過展開想象,考查學生對生命偶然性的理解。)5.杏林子連用兩個“竟”字,表達了內心深處怎樣的情感?(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作者情感的把握。)6.朗讀這一自然段,應該怎樣來讀呢?【效果分析:研讀“掙扎、掉”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展開想象,切身地感受了生命的脆弱與頑強、偶然與執著。學生能夠通過重點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朗讀指導,讀出了生命的真諦?!?/p>

四、通過“靜聽心跳”,評測學生的閱讀能力。1.在這個故事中,作者提到了兩種相對的生命態度,是什么?2.怎樣做就是“白白糟蹋生命”?舉例說明。3.杏林子堅定的選擇了前者,出示杏林子的成就,你從杏林子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效果分析:學生回答問題時,能結合具體事例闡述自己的見解,有理有據,表現可圈可點。通過杏林子的成就,感受杏林子對生命價值的體現,學生能夠體會的到,但有時會有些詞不達意,著眼點還不夠全面,不夠深層?!?/p>

五、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明白生命的獨特與價值。“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于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1.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無限的?2.在你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效果分析:學生能夠結合課文、課外資料及說出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無限的。說明本節的內容學生能夠吸收,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廣度是無限的。但過于局限,若能引領學生拓展到課外的,生活中的,自身的事例,理解的會更深刻?!俊渡愤@篇課文我設計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因為課堂上重點訓練了第二自然段的感情朗誦,所以,隨堂檢測中抽查了學生對課第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抽查了兩名同學,基本能夠背誦上來。尤其是重點詞語“掙扎、極力鼓動”等能夠準確背誦。這說明學生理解了詞語,感受到了飛蛾求生的強烈欲望,懂得了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教學目標基本實現。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說明了語文課程的首要目標和任務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它告訴我們:“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個人認為,“從表達入手教閱讀”恰是實現“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課程目標的一個很好的切入口。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充分閱讀文本,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所以,隨堂檢測中抽查了兩名同學對“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一句中的“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理解。兩名學生都理解很深刻,表述的很完整。還抽查了一名同學對“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于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這段話的理解,學生提到要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決定,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廣度,發揮生命最大的價值。理解深刻,表述完整,教學重點很好的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學生能并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抽查三名學生談談自己眼中的生命,學會述說的內容給人無限的驚喜,在孩子的眼中一株小草、一朵鮮花、一個人、一匹馬都以其獨特的價值告訴了我們生命是什么!孩子們從文本引入生活,文采飛揚,詩意涌動。一切的學習只有最終融入到學生的生活才是有效的。如詩般的言語,神奇地點化著眼前的生命,孩子們似乎一下子就步入了一個神奇的生命林子。我覺得這就是讀寫結合,這種創作熱情,使學生們陶醉在這一片生命的林子中。從表達入手教閱讀實現了教師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使語文課回歸它的本然狀態,讓語文課擁有了它本該具有的一種美麗風景!

頁面: 1 / 3

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課堂 ——魯教五.四學制2001課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生命 生命》教后反思煙臺市芝罘區南山路小學

王丹《生命生命》是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細致刻畫,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里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這篇課文,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較多,而四年級的學生生活閱歷和積累又相對較少。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應不應該去領會這一切?這一切對他們來說是不是太過深邃?我覺得他們應該詩意地領會這一切,經由課文和其他文學作品,他們應該以自己的方式開始這個問題的思考。如何讓“生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田,是教學中真正的難點。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閱讀什么”的問題。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讀好文本,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前提。薛法根老師提倡:學生已經讀懂的,不必教;學生自己能讀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學生也未必能懂的,暫時不教。真正需要教師教的,就是學生自己讀不懂,或者自以為懂了而實際上沒有讀懂的地方。這節課的核心,我圍繞了一個核心展開:生命是什么?我先出示杏林子的照片,讓學生面對面感受杏林子的陽光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接著出示杏林子一雙飽受病痛折磨的手,與前者形成巨大的反差,激起學生心中無數的疑惑,再介紹杏林子疾病的相關資料,一時間,拉近了學生與杏林子之間的距離,學生好像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絕望、無助、彷徨、掙扎......然后,我抓住時機引領學生朗讀課題,并進一步追問:你想通過課題讀出什么?引發孩子們關于生命的第一次思考:生命是什么?活著是為了什么?這就與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問題不謀而合: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這個問題貫穿在全文之中,文章的全部文字,都是對這個問題的答復,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原本高高在上的問題變成了來源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共鳴。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生命是什么”這個問題,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這三件事讓學生思考。整節課,創設出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可感可觸。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學生感悟到:生命是飛

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磚縫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生命是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這是立足文本對“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態的解讀。

二、品讀文本,感悟生命教材提供的文本內容是有限的,僅僅是個例子,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歸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必然。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脫離了豐富多彩的生活,閱讀教學將是死水一潭。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種透視文本的閱讀眼光,找到文本與生活的鏈接點,選準切入點,在學生所不能達到的地方穿針引線,進行適時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獲得撥開迷霧、豁然開朗的閱讀快感。比如,讓學生想象作者掌心中的飛蛾會怎樣的掙扎?它又會對自己和杏林子說些什么?磚縫中的那顆種子是怎么掉進了磚縫中?它存在的短短幾天里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談出自己的感受。飛蛾、瓜苗都是尋常的生命,但正是因為他們的脆弱與頑強;偶然與執著才會令作者震驚與敬畏。這樣,學生對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層次的思考。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

三、回歸文本,善待生命語文閱讀教學適度擴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導致“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結果。因此,回歸文本就是牽著風箏的那條線,任憑風箏飛得再高,教師都應緊緊抓住文本的線。文字是幫助我們了解文本、走進文本、解讀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據。只有帶著學生認真研究這些符號,踏踏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我們才能對文本有真正的理解。這課的教學首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找出感動的句子;其次讓他們駐足品味——抓住重點詞語,細細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匯報自己的感悟。學生們經歷了沉潛、品味、醒悟的心路歷程。課文的第五自然段隱藏著作者對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中讀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語意圖。如:“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須對自己負責。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于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絕不讓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面對生命,人們有兩種選擇:“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 在“好好使用”和“白白糟蹋”之間杏林子堅定地選擇了前者,我適時地補充杏林子的材料,讓學生走進杏林子,感受杏林子生命的價值??梢?,課外資料的引入必須立足文本,選擇時機,將閱讀引向深入。這樣,學生對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層次的思考:杏林子的作品是有限的,對我們的影響是無限的;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廣度是無限的......四、拓展遷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處是花園,不能因一節課的結束而停止探尋。它需要我們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自然,走進社會去發現,去體悟。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在書寫著生命,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在演繹著生命的精彩。正如金子美玲的詩《向著明亮那方》,作為補充,既豐富了課文,又深化學生對生命的感悟。于是發自內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詩一般的話語便層出不窮了:生命是溫蒂死后留下的眼角膜;生命是沙漠深處一叢翠綠的仙人掌;生命遇到困難時別人伸出的援助之手......這些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對生命的思考,這節課僅僅是個開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最終靠學生自己。反觀這節課的教學,因為“生命是什么”這個話題太厚重,我牽的太多,放的太少。這篇課文帶給我的思考是必須學會從容地面對生命的風雨。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要面對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將永遠生活在陰影之中,上課亦是如此。

頁面: 2 / 2

入情入境詩意流淌

——魯教五.四學制2001課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 生命》觀評記錄煙臺市芝罘區南山路小學

車昀《生命 生命》觀課記錄表任課教師王 丹年 級四年級人 數30課 型精讀賞析時 間2015年10月觀察人員唐惠敏 于冬玲 車昀 趙辛 王曉麗 曹茜觀察內容觀察要點項目要點分值優良達標待達師 生 關系師生相互尊重,課堂氣氛融洽,學生學有興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學 生 參與全體參與,全程參與,實現參與“面”和參與“量”的最大化。√學 生 能力讀得入情,寫得規范,想得豐富說得有理。語言表達完整、豐富、靈活有感染力。思維活躍、深刻,有獨特的見解。書寫端正、規范,整潔。朗讀有感情。√情 感 態度學有所感,能獲得人生感悟或精神引領。√王丹老師執教的《生命生命》一課,是一堂很精彩的語文閱讀課,感情強烈,令在場聽課的教師為之動容,令上課的學生為之動情。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激情可以調動學生的熱情,激活課堂,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率,使學生對你所教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理解文本,感悟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投入感情,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從宏觀上把握文章的基本風格,在微觀上吃透文章的具體內容,努力發掘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進入意境,才能形成師生的“雙向投入”。試想一個演員要演好戲中的一個角色,如果不讀劇本,對角色沒有深入的了解,不知角色的喜怒哀樂,能把戲演好嗎?角色能感染觀眾嗎?王老師對《生命生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教材進行了“二次創作”,對“生命”的內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深刻感悟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從文中的三個故事“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體悟出生命的脆弱與頑強、偶然與執著、獨特與價值。由于教師對教材內容深入解讀,對課文感情基調的準確把握。因此,才有老師在課堂上的一觸即發,才能保證教師在課堂上的張馳有度,揮灑自如,使得課堂激情飛揚,師生之間火花不斷。

二、創設情境,忘我投入教師要有激情,首先要投入角色,孕育感情。如果教師缺少了感情,教學就會蒼白無力,不能激動人心。在這節課中,王老師采用了“整體—局部—整體”的步驟來創設情境,醞釀感情。例如,上課伊始介紹杏林子患病的資料,使得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迅速進入課文,提煉三個故事。接著深入學習三個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結合金子美玲的詩《向著明亮那方》,進一步感悟生命的意義所在。最后,追問:生命是什么?整合課文,畫龍點睛,使師生一起盡快“入戲”,進入“角色”,入情入境。

三、方法得當,感情強烈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喚起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緒,感染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學語言和有感情的朗讀。王老師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每次的朗讀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學語言給學生激情,使師生同時投入感情朗讀。例如第三個故事“靜聽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師出示課件——杏林子生平創作的作品及成立殘障基金會的事跡,教師組織了一段深沉的教學語言,投入的感情引領。接著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書聲中師生對生命的那種熱愛之情洋溢著整個教室,感動著學生。這就是課堂教學的激情,這就是教學的藝術。王老師的實踐證明:一個教師,只要把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的心靈相融,就能讓語文課堂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王丹老師執教的《生命生命》一課,是一堂很精彩的語文閱讀課,感情強烈,令人佩服不已,我連著聽了兩遍。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激情可以調動學生的熱情,激活課堂,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率,使學生對你所教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老師在課堂上的張馳有度,揮灑自如,使得課堂激情飛揚,師生之間火花不斷。在這節課中,王老師采用了“整體—局部—整體”的步驟來創設情境,醞釀感情。例如,上課伊始介紹杏林子患病的資料,使得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迅速進入課文,提煉三個故事。接著深入學習三個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結合金子美玲的詩《向著明亮那方》,進一步感悟生命的意義所在。最后,追問:生命是什么?整合課文,畫龍點睛,使師生一起盡快“入戲”,進入“角色”,入情入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喚起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緒,感染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學語言和有感情的朗讀。王老師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每次的朗讀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學語言給學生激情,使師生同時投入感情朗讀。例如第三個故事“靜聽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師出示課件——杏林子生平創作的作品及成立殘障基金會的事跡,教師組織了一段深沉的教學語言,投入的感情引領。接著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書聲中師生對生命的那種熱愛之情洋溢著整個教室,感動著學生。這就是課堂教學的激情,這就是教學的藝術。王老師的實踐證明:一個教師,只要把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的心靈相融,就能讓語文課堂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頁面: 1 / 1

《雷雨》教學反思紅運小學

趙紅焱

雷雨這篇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教學時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 談話導入

二、 同學們,回顧以下,雷雨時,是什么樣子的?有的說:“雷聲轟隆隆。”有的說:“閃電咔嚓咔嚓響。”有的說:“先打雷,后下雨。”

三、

二、看圖學文

本文的兩幅圖畫描繪了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學習課文時,可以先看圖,再到課文中去找一找描寫景象的句子。

四、

三、讀一讀、畫一畫、比一比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物都是什么樣的?讀讀文,邊讀邊畫,找出來,感受一下。這樣學生不但感受了不同景象,還能把描寫景象的句子背下來。

五、

四、抓動詞

本課“壓”“掛”“垂”“坐”四個動詞使用得特別好。教學時,讓學生通過讀,通過換詞法,來感受詞語使用得準確,同時,也學會正確使用動詞。

五、遺憾之處

教學本課時,還沒到雷雨季節,學生切身感受不深,上課時,也沒找到相關的資料庫。

大張樓鎮小學“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

觀課評課記錄表

2016.5科目 語文授課人趙紅焱 課

題 雷雨授課班級二一 授課時間2016年5月 整理人 趙紅焱評課人王悅清、李西智、周愛娟、任中華、郝新玉 評課要點記錄優點:1.備課很是認真,課前準備從分,課件設計很好。2.教態自然,能用普通話教學,語言符合學生特點,有很好的親和力,教學方法得當,設計合理,過渡自然,整節課學生能順著老師的設計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學任務。3.從教學效果看,能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也非常注重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通過這種形式既能關注到全體學生,又保證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他們的知識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實,不足:1.在個別問題設計上還有待加強,學生活動還要大膽放手;2.合作學習體現不夠充分;3.在指導學生自學方面欠缺。建議:1.本堂課小組合作學習體現的不明顯。同伴間缺少一種合作交流。2.缺少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看書。老師可以讓學生打開課本自己看課本學習,學習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技能,更是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老師課前準備從分,課件設計很好。教態自然,能用普通話教學,語言符合學生特點,有很好的親和力,教學方法得當,設計合理,過渡自然,整節課學生能順著老師的設計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學任務。能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也非常注重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通過這種形式既能關注到全體學生,又保證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他們的知識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實,不足:1.在個別問題設計上還有待加強,學生活動還要大膽放手;2.合作學習體現不夠充分。 1

頁面: 1 / 2

《自然之道》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學生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會寫課文中的詞語,指導不易寫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得到啟迪。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方法,體會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運用質疑探究、前后聯系和情感體驗等多種方法理解內容。3.學習本課,能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產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材料。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引發興趣。

1、出示幼龜圖片,這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的一只幼龜,每年的四五月份它們都要離巢進入大海,可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每一次都要經歷生與死的考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有關的文章《自然之道》,學生齊讀課題。 2. 檢查課前預習情況,依據學情重點指導。

(1)學生讀詞語,教師依據學情糾正出現的錯誤,著力指導難寫的字“蠢”。學習多音字“吁”。

(2)理解重點詞語“愚不可及”教師評價。 【設計意圖:檢查預習,了解學情,針對學情進行重點指導,以學定教;其次,掃清字詞障礙,為理解內容做準備;同時也為概括主要內容做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p>

(二)整體感知,自主質疑。

1.了解題目意思,初識“自然之道”。

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學生理解,教師點撥。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教師巡視指導。

3.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學生自主概括——教師進行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概括(學會一種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設計意圖:初識“自然之道”,從題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處對“道”的理解僅僅是對題目的淺層次理解。整體感知課文,對文章內容進行歸納。通過對概括方法的引導與提煉,學生學會用簡短的幾句話說清主要內容,掌握概括內容的一種方法。這樣設計旨在找準教學的起點,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疑促讀,探究體驗,深入感悟?!?/p>

(三)深入文本,體驗感悟。

1.學習

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體會我們救幼龜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內容。

(1)抓住有關詞句,理解我們和向導救幼龜的原因。學生能抓住重點詞句,讀懂我們救幼龜的原因。

(2)抓住重點詞“探”和“若無其事”等理解詞義;結合詞語,讀懂向導口中“自然之道”的含義,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和體驗。

有感情地朗讀第

三、四自然段。

(3)教師小結:總結內容,歸納方法。

【設計意圖:充分預設學生質疑點,借助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會通過借助詞典、聯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詞語并體會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學段的特點;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情感?!?/p>

2.學習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慘烈,突出對幼龜的“傷害”,體會愚不可及等。

(1)教師創設情境,默讀課文5-8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體會幼龜受到的傷害及人們的愚不可及。

(2)結合有關重點句子理解體會、想象表達,讀中感悟。

想象幼龜進入大海的情景,進行寫話練習,通過“語言表達”豐富原文畫面,以寫促悟。

(3)感情朗讀,觸動學生情弦。

【設計意圖:本環節著重突出以讀促悟,讀中悟情,以寫促悟,寫中生情。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理解內容,受到震憾,觸動心靈,提高朗讀能力。利用寫話練習,實現寫中動情、感受幼龜美好的愿望,體會“害”的慘烈場面,提高運用詞語的表達能力,也為深入探究原因、領悟道理做好鋪墊?!?/p>

3.探究“救”了一只,卻“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復揣摩,觸動學生“心靈”。

為什么這樣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龜,卻害了更多的幼龜呢?

(1)探究原因:引導學生關注全文,學生在文章關鍵處反復揣摩,由淺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體會出人們的愚不可及,領悟道理。

(2)引導學生抓住“悲嘆”等,角色體驗朗讀。到底是為何而悲、為何而嘆?體會愚蠢,得到啟迪。

4.教師小結:正如大家所言,大自然是那樣的神奇,每種動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規律,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違背自然規律,否則,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堅持已見,違背自然規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也容易辦“壞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深層探究自然之道,引發思考。在表達交流中,解決疑問,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啟示,在入境體驗與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義,觸動心靈,受到啟示?!?/p>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體會用詞的巧妙。 用理解“探”“若無其事”的辦法。 【設計意圖:從幼龜引入課文,激發了探究興趣;課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龜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們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啟迪;課后拓展,再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學會分析。整個設計,從單元和專題的整體考慮進行了全面規劃和構思,注重了與生活的聯系,體現了大語文觀,注重了探究、體驗,實現了對方法的學習和遷移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p>

《自然之道》效果分析通過本文的教學,學生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并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課文讀一讀,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認真閱讀,了解每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內容連起來想一想,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學本文,不要過于追求主要內容概括得特別簡練,學生能說出大致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終做到所概括的內容正確、語言簡練。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不要急于求成。

《自然之道》觀評記錄周廣超:在理解詞語方面她不是簡單的告訴學生詞語的意思,而是借助字典(自然之道)、聯系上下文的方式幫助理解,在理解“若無其事”后用替換詞語的方式理解“探”;同時還有

。

顏紅梅:在對課文5至8自然段的學習中,能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詞理解句子以及段落,并在這其中通過朗讀和想象畫面,訓練學生的在表情達意方面的能力。李玉麗:教師的語言太多,是否可以在引導學生的話語方面可以簡略一點,把思考與發言的時間還給學生。

《 自然之道》課后反思

由情景進入文本為了突出重點,充分展開學生的自主探究,從根本上擺脫冗長的情節分析和煩瑣的提問應答。我從圖片導入: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歸納并隨機板書:然后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我們”在島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語言文字的感悟向導的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我從引導學生理解“若無其事”的詞義入手,進而體會向導所說的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是哪樣的呢?更好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想象能力的培養文本有限而想象無限,許多文本會留下較多的空白,給讀者以盡可能多的想象空間。在閱讀教學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開想象的超文本閱讀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學是一門藝術,要上好一節課,就要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設計進行“精雕細刻”,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將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鍛煉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生命生命》觀課報告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 遞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 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這節課想要 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王老師通過“由題入手,關注生命”“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升華”“回歸課題,感悟生命”四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能讓學生對生命有所感悟,有了自己的見解,這是最大的進步。

從教學過程看,王老師的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一、注重讀寫結合。

在語文學習中,讀和寫是密不可分的,為了實現知識的遷移,學完課文,王老師讓學生寫出想對作者說的話,學生在思考后,闡釋了頗有見解的生命樂章。學生既受到了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教育,也學到了認識生命、歌頌生命的知識和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抓重點句段,感悟文章情感。

以讀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這節課的最大特點。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學生朗讀重點句抓住“掙扎”、“極力”、“躍動”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品中悟,體會飛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驚,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在“瓜子生長”這個段落中,學生在品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讀出瓜子非一般的力量,學生入情入境,發出肺腑地感受到小瓜子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到生命力的價值不在于存活時間的長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讓自己活得精彩,從而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三、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王老師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探究、感悟。學生通過讀書,自主概括文中的三件事,并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復朗讀,談體會,談對作者的認識,談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大膽交流,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和發散思維,引起學生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 但是還有三點我認為值得商榷:

1、王老師的ppt設計上對于每個環節的要求字數過多,孩子看起來會不會一下子記不住。

2、遇到學生不會的問題,王老師硬是想讓孩子說出來,是不是換一種方法,換一種問法更好。

3、在生字環節時間略長。

小學語文優秀觀課報告范文第2篇

教材P68-70“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9題 教學目標:

1.學生回顧整理整數與小數的相關知識,加深理解整數與小數的意義,溝通各種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弄清相關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構建整數、小數認識的知識網絡。

2.學生通過復習,進一步了解整數、小數的相關知識,掌握數的知識之間的聯系;增強用數表達和交流信息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發展數感。

3.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認數的作用,產生對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好數學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整數(自然數)和小數的意義、組成及讀寫。 教學難點:理解數的相關知識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小學階段的數學內容我們已經全部學完了,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對所學內容進行總復習。這節課我們進行整數和小數的整理與復習。(板書課題)

通過復習,進一步認識整數、小數的意義,掌握整數、小數的有關知識,提高數的應用能力。

二、回顧整理 1.討論整理。 提問: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了解整數和小數的哪些知識?請你結合小面的問題先自已思考、整理,再與同學說一說。

出示問題:

(1)你能舉例說說怎樣的數是整數,怎樣的數是負數,怎樣的數是小數嗎?小數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2)你能說出整數和小數的計數單位嗎?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幾?舉例說一說。

(3)你能舉例說說讀、寫整數和小數要注意什么嗎?怎樣比較整數和小數的大小?怎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讓學生圍繞上面三個問題思考,并在小組里討論、交流。 2.組織交流。

(1)提問:你能舉例說說怎樣的數是整數,怎樣的數是負數,怎樣的數是小數嗎?小數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結合學生回答,相機板書。

(2)提問:你能說出整數和小數的計數單位嗎?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有是幾?舉例說一說。

根據學生回答呈現數位順序表。

提問:整數部分計數單位排列有什么規律?每個數級上的數表示什么?小數部分的計數單位按怎樣的順序排列的? 一個數在不同數位上表示的意義有什么不同?請舉個例子說一說。 (3)提問:你能舉例說說讀、寫整數和小數要注意什么嗎?怎樣比較整數和小數的大小?怎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讓學生依次交流不同內容的認識,舉出例子說明。 交流數的讀、寫法。

交流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交流求近似數的方法。

三、應用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1題 學生獨立填寫。

全班交流,呈現結果。

提問:從直線上看,正數和負數有什么區別?

0右邊的□里為什么要寫小數?0左邊的□里的數是怎樣想的?

說明:正數和負數表示相反意義,在直線上都是從0開始按順序排列,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2.做“練習與實踐”第2題 (1)指名口答。

提問:你是怎樣知道不同的數里的“2”表示多少的? (2)提問:你能說出這里每個數的組成嗎?

說明:一個數表示多少,可以看每個數位上各是由多少個計數單位組成的。 3.做“練習與實踐”第3題。

學生讀題后指名回答。

4.做“練習與實踐”第5題。 學生獨立填寫在書上。

集體校對,有錯的同學說說錯誤的原因,并訂正。 5.做“練習與實踐”第6題。 指名學生讀一讀。

提問:怎樣讀數,能很方便地讀出來?

說明:讀數時先分級,按數級讀既方便又能讀準確。 6.做“練習與實踐”第7題。

學生先把語文、數學課本的單價填寫在書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總價,然后交流結果并呈現。

提問:你是怎樣算的?一個數乘

10、100、1000,怎樣很快寫出得數? 一個數除以

10、100、1000,可以怎樣寫出得數? 7.做“練習與實踐”第8題。

(1)學生各自讀題,再指名讀一讀表中的各個數。 提問:通過讀表中的數,你有什么想法嗎?

(2)提問:你能把四個省(自治區)的面積改寫成用“萬平方千米”作單位的數,把四個省(自治區)的人口數精確到萬位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3)提問:請你分別按面積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個省(自治區)的順序。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說說是怎樣比較大小的。

四、課堂總結

談話: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因數與倍數整理與復習

教學內容:

教材P70 “練習與實踐”第10-14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回憶和整理,進一步明確因數和倍數的相關知識,加深認識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能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公倍數,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2.學生在應用相關知識進行判斷和推理的過程中,能說明思考過程,進一步培養歸納概括和演繹推理等思維能力,進一步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數學思考的嚴謹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倍數和因數等相關概念,以及應用概念判斷、推理。 教學難點:理解相關概念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回顧知識。

提問:上節課,我們已經復習了整數和小數的有關知識。

在整數知識里,我們還學習了因數和倍數,誰能來說說你是怎樣理解因數和倍數的?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各有什么特點?

結合學生交流,板書。 2.揭示課題。

引入:這節課,我們復習因數和倍數的相關知識。

通過復習,能進一步了解關于因數和倍數的知識,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應用這些知識。

二、基本練習

1.知識梳理。

提高:回想一下,在學習因數和倍數時,我們還學習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學生回顧,交流,教師適當引導回顧。 提問:

2、

5、3的倍數各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奇數,什么叫偶像?什么叫質數,什么叫合數?什么叫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什么叫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整理。 2.做“練習與實踐”第10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3.做“練習與實踐”第11題。

出示題目,學生直接口答。

提問:怎樣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的倍數?判斷是3和5的倍數呢? 追問:這里哪些是偶數,哪些是奇數?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4.做“練習與實踐”第12題。

學生先獨立寫出質數和合數,再指名口答。 追問:最小質數是幾?最小的合數呢? 提問:怎樣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指出:在判斷一個是質數還是合數時,要看這個數有哪些因數,根據質數和合數的含義作出正確判斷。

5.完成下面各題。

(1)寫出12和18的公因數,說出最大是幾。 (2)寫出6和8的公倍數,說出最小是幾。

(3)求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15和3 7和9 8和12 指名學生口答第(1)(2)題,教師板書找公因數、公倍數的過程。

讓學生說明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讓學生獨立完成第(3)題,交流方法并板書結果。 提問:每組數各是怎樣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 6.把12分解質因數。 讓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結果和方法,板書分解過程和結果。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13題。 指名讀第(1)題。

談話:同學們可以按要求先試著寫一寫,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用數字卡片擺一擺,再寫出來。

學生嘗試練習后同桌交流。

集體校對,引導學生明白可以有序思考,逐一列舉。 學生自由讀第(2)題后獨立解答。 指名口答,集體評議,結合說說有公因數2的數、有公因數3或5的數各有什么特點。

2.做“練習與實踐”第14題。 出示題目,學生嘗試練習。 展示學生的不同分法:

(1)

2、

10、16和

3、

9、

13、

25、

33、45兩類。 (2)

2、

3、13和

9、

10、

16、

25、

33、45兩類。 „„

提問:你是按怎樣的標準來分的? 3.完成思考題。

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根據“如果每行值6棵,最后一行缺1棵”,你能知道什么?根據“如果每行值5棵或4棵,最后一行也都缺1棵”呢?

指出:根據條件,可以知道總棵樹比6的倍數少1,比5和4的倍數也都少1. 啟發:如果添上1棵,總棵樹與

6、5和4有什么關系?、 學生嘗試解答。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思考的過程。

四、課堂總結

交流: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把你的收獲和大家分享一下。

3 分數、百分數的認識整理與復習

教學內容:

教材P71-72“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10題。 教學目標:

1.學生加深對分數和百分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進一步掌握小數、分數和百分數的互相改寫,以及求百分數的方法。

2.學生經歷知識整理和應用的過程,進一步了解分數、百分數相關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觀察比較、分析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數感。 3.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和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作用,增強數學應用意識;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加深理解分數、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分數、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前幾節課我們一起復習了整數和小數的相關知識,這節課我們要對分數和百分數的相關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

通過復習,要進一步認識分數和百分數的意義,體會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運用分數和百分數的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回顧整理 1.回顧討論。

提問:你了解分數和百分數的哪些知識?請大家聯系下面的問題自己回顧整理,并且在小組里交流。

呈現以下四個問題:

(1)什么叫分數?什么叫百分數?

(2)分數和除法有什么聯系?請你舉例說明。

(3)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什么?你能用它來說明小數的性質嗎? (4)小數、分數和百分數怎樣互相改寫?

讓學生圍繞上面四個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里討論、交流。 2.組織交流,回答上面四個問題。

三、基本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1題。

學生獨立填寫后指名口答,說明理由。

強調:分數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這樣的幾分;小數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百分數是看這個數量占整體的百分之幾。

2.做“練習與實踐”第2題。

學生填寫在書上,然后集體校對,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

追問:第(2)題把一根繩子平均分成8段,為什么兩次填寫的結果不同? 3.做“練習與實踐”第3題。 學生獨立填寫。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并說一說每個百分數表示的意義。 4.做“練習與實踐”第5題。 學生先嘗試填寫,再集體交流。

提問:這兩組數分別會越來越接近幾? 指出:這兩組數按規律可以無限地填下去,這樣填寫第一組數會越來越接近1,第二組數會越來越接近0.

四、應用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6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先獨立估計。 提問:你估計哪塊花圃種玫瑰的面積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說說理由。 指出:估計時,可以先想出相應的分數,再估計大小。

學生寫出相應的百分數,并交流是怎樣想的,再和估計的比一比。 2.做“練習與實踐”第

7、8題。 學生讀題后獨立解答,再集體交流。

提問:你能說說種子發芽率的具體含義嗎?折扣表示什么?發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樣求的?

3.做“練習與實踐”第9題。

學生讀題后,提問:你能根據所給信息,在圖中表示出李華家上個月的支出情況嗎?先獨立思考并在圖中表示。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么收獲或體會?

4 常見的量整理與復習

教學內容:

教材P73“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6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掌握質量、時間和人民幣的單位及相鄰單位的進率,能夠根據實際選擇、應用合適的單位;掌握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以及量的簡單計算。

2.學生在整理、應用常見的量及量的單位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各個量的具體意義;能說明對常見的量選擇、分析、判斷的理由,提高分析、判斷和推理等思維能力。

3.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常見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有據思考、判斷、分析等良好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常見的量的歸納整理和應用。 教學難點:掌握時間單位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引入:在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經常要接觸各種量,并且進行各種量的計量。在小學階段,我們學習過質量、時間和人民幣這些常見的量和相應的計量單位。今天我們就復習這些常見的量。(板書課題)

通過復習,進一步認識質量、時間和人民幣及相應的單位,了解各類量相鄰單位的進率,進一步掌握單位間的簡單換算,并提高計量單位應用的能力。

二、回顧整理 1.小組整理。

提問:常用的質量單位有哪些?(板書:質量)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各是多少?常用的時間單位、人民幣單位各有哪些?(板書:時間 人民幣)你能說說這些單位,以及相鄰單位間的關系嗎?請先獨立整理,再小組交流。

學生整理,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集體交流。

(1)提問:你知道質量單位的哪些知識?

(2)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時間單位?你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關系嗎?說說你的認識。

提問:閏年有什么規律?怎樣判斷某一年是閏年還是平年?

提問:我們認識了哪兩種計時法,這兩種計時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24時計時法 普通計時法

(3)提問:關于人民幣的單位你有哪些認識? 生: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三、基本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1題。 學生直接填空。

集體反饋,指名說說分別填寫了哪個單位,怎樣想的。

指出:填寫單位時,要先根據實際明確填寫哪種量的單位,再根據具體物體選擇合適的單位。

2.做“練習與實踐”第2題。

學生先填寫在書上,再指名口答結果,選擇2—3題說說怎樣想的。 提問:通過這題的練習,你對單位換算有了怎樣的認識?

3.做“練習與實踐”第3題。 學生先完成填空,再集體校隊。

追問:每年第一季度的天數怎樣計算?

四、應用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4題。 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學生獨立計算。

集體校對,讓學生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2.做“練習與實踐”第5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指名口答,讓學生說出計算過程。

引導學生完整說出飛船進入預定軌道的時間時2012年6月16日18時55分。 3.做“練習與實踐”第6題。 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學生獨立解答。

集體交流,展示學生的解答過程及結果,要求說明怎樣想的。

說明:像這樣計算載重量的問題,一般要按較大數量計算,求出物體最重可能有多少,和能承載的重量比較、判斷。

五、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復習了哪些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有哪些收獲?

5 四則運算整理與復習

教學內容:

教材P74-75“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10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掌握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法則及計算法則之間的聯系,能選擇口算、筆算、估算以及計算器等不同方法進行計算,進一步認識常見的數量關系,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計算原理,感受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體會基本的數量關系,提高運算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進一步養成獨立 、認真計算等學習習慣,培養按規則計算的品質,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體會學習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 教學難點:正確進行四則運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前幾節課,我們只要復習了數的認識,今天開始我們要復習數的運算。這節課先復習數的四則運算。(板書課題)通過復習,同學們要熟悉掌握四則運算的法則,能選擇不同方法進行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知識梳理 1.小組討論。

引導:通常所說的四則運算是指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分別怎樣計算?整數、小數和分數乘、除法呢?先獨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學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組里討論。

2.集體交流。

(1)提問:整數加、減法是怎樣計算的?小數加、減法,分數加、減法呢? 追問:你能說說這些計算方法之間的聯系嗎? 生交流,匯報。

(2)提問:怎樣計算整數、小數和分數的乘、除法?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結合學生交流,用簡單的例子說明,進一步明確法則。

提問:小數乘、除法計算和整數乘、除法有什么聯系?要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交流,總結。

提問:分數乘、除法計算有什么聯系? 指出:分數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分數除法用被除數乘除數的倒數,轉化成分數乘法后按分數乘法的方法進行計算。

三、基本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1題。 直接寫出得數。

選擇部分題目讓學生說說計算的方法,進一步明確計算方法。 2.做“練習與實踐”第2題。 獨立計算,并指名板演。

提問:比較每組兩題的計算方法,你有什么發現? 3.做“練習與實踐”第4題。

學生自由讀題,獨立思考分別選擇哪種算法。

提問:每小題各適合口算、筆算、估算,還是用計算器計算? 指名口答,并說出想法。

四、應用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5題。

出示表格,提問:從這張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學生回答后獨立計算、填表。

集體交流結果,說明算法并呈現表里的結果。

提問:這里應用的是哪一組常見的數量關系?你能說出單價、數量和總價這一組數量關系式嗎?

2.做“練習與實踐”第6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學生各自解答,指名板演。

集體校對,說明按怎樣的數量關系解答的。

提問:這里應用的是哪一組常見的數量關系?能說出這一組數量關系式嗎? 3.做“練習與實踐”第9題。

出示情景圖,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數學信息? 引導學生明確信息。 出示問題(1),學生獨立思考、解答。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說明可以用筆算,也可以用估算得出結論。 出示問題(2),學生獨立解答。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并板書算式、得數。 提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4.做“練習與實踐”第10題。

出示統計表,讓學生說說表中的信息。

提問:怎樣比較他們的成績更合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 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指名說出合理的想法及理由。

學生各自計算,求出各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數想法于身高的百分之幾,再比較得到的百分之幾。

出示問題(2),學生獨立解答,提示可以用計算器計算。

五、課題總結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有哪些收獲?這些知識之間有什么聯系?

6 四則混合運算整理與復習(1)

教學內容:

教材P76“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5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認識整數、小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按運算順序正確進行運算;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學過的運算定律和一些規律,并能應用運算定律或規律進行簡便運算。

2.學生進一步增強觀察、辨析能力和合理、簡捷運算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以及獲取知識的樂趣,增進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理解和掌握運算律和一些規律。 教學難點:靈活選擇合理、簡捷的算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談話:上節課,我們一起回顧整理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關系,以及計算法則。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此基礎上繼續復習四則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整理知識,溝通聯系 1.復習運算順序。

出示“練習與實踐”第1題。 指名學生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

提問:能說說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嗎?請同桌相互說一說。 集體交流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校隊,做錯的同學自己訂正。 2.復習運算律。

(1)引導:在四則混合運算里,我們學習過運算律?;貞浺幌?,我們學過哪些運算律?你能舉例說明嗎?小組討論,按要求把課本上的表格填寫完整。

小組討論、填表。

集體交流,結合學生回答,板書呈現填表。 做“練習與實踐”第2題。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板演,教師巡視、知道。

集體校對,讓學生說說每題是怎樣想的,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律或規律。 說明:在計算時,如果應用運算律或運算規律,能先把其中的小數、分數計算湊成整數,或者能把一些計算湊成整

十、整百的數使計算變得簡單,就可以選擇合理、簡單的算法,使計算簡便。

追問:你覺得應用簡便計算要注意些什么? (3)下面各題,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31194―4―4 20×21

215.01―0.99 (3―4)×12 學生計算,指名板演。

交流算法,要求說明計算方法和依據。

三、實際應用,內化提升

1.做“練習與實踐”第

3、4題。 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指名板演,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校對,讓學生說說每題分別是怎樣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做“練習與實踐”第5題。

學生讀題,讓學生說說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學生各自列綜合算式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回顧反思,總結全課

提問:同學們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么收獲與體會?

7 四則混合運算整理與復習(2)

教學內容:

教材P77 “練習與實踐”第6-10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復雜的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能正確解答稍復雜的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

2.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特點和解題方法,進一步體會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內在聯系;能說明分析問題的過程,提高比較、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能力,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加深體會分數、百分數在現實世界的實際應用,增強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培養獨立思考、主動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稍復雜的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各類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上節課,我們復習了四則混合運算和運算律。這節課我們要復習分數、百分數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通過復習,要進一步理清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提高解決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基本練習

1.根據下列問題找出單位“1”的量,并說出數量關系式。 (1)桃樹棵樹是梨樹的幾分之幾? (2)桃樹棵樹比梨樹少幾分之幾?

(3)實際產量超過了計劃的百分之幾? (4)實際降價了百分之幾?

指名學生口答,并說說單位“1”的量是怎樣找的。 2.根據條件找出單位“1”的數量,說出數量關系式。

5(1)男生人數是女生的6;

(2)足球個數是排球的90%;

1(3)大米袋數比面粉多3;

(4)用水量降低了20%。 指名口答,說出數量關系式。

說明:根據上面這樣的條件,可以確定單位“1”的量,用單位“1”的量乘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等于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的對應數量。

三、應用練習

1.解答下列各題。

(1)李大爺收白菜300千克,已經售出240千克,已經售出幾分之幾?

4(2)李大爺收白菜300千克,已經售出5,已經售出多少千克?

4(3)李大爺收了一批白菜,已經售出5,正好是240千克,這批白菜有多少千克?

學生讀題,思考每題應怎樣解答。

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教師板書并計算結果。

提問:這三題里表示單位“1”的量是哪個數量?為什么解答這三題的計算方法不相同?

2.解答下面各題。

5(1)菜場運來西紅柿300千克,運來黃瓜的千克數是西紅柿的6,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1(2)菜場運來西紅柿300千克,運來黃瓜的千克數比西紅柿少6,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提問:你能列出每題的算式嗎?請你說一說。

追問:為什么第(1)題只有一步計算,第(2)題要兩步計算?解答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要注意什么?

3.做“練習與實踐”第7題。

學生讀題后獨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校對,讓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再說說有沒有不同解法。 4.對比練習。 出示:(1)某市修建一條12千米長的高架公路,已經修了全長的60%,還有多少千米沒有修?

(2)某市修建一條高架公路,已經修了全長的60%,還有4.8千米沒有修。這條高架公路長多少千米?

指名讀題,說說兩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提問:這兩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交流解法,教師板書算式和結果。

結合交流要求學生說說這兩題分別是怎樣想的。 追問:這兩題的解題方法為什么不同?

5.做“練習與實踐”第8題。

(1)學生讀題,說說已知什么條件,第(1)題要求什么。 讓學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求

一、二等獎的獎券一共多少張可以怎樣想? 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

(2)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選擇板書。

選擇一個球兩種獎券相差多少張的問題讓學生解答。 交流:你是怎樣列式的?

這個算是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做“練習與實踐”第9題。

學生讀題后獨立解答。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每道題的解題思路,教師板書算式和結果。

提問:比較這三個實際問題,在解法上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復習了什么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又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呢?

8 解決問題的策略整理與復習(1)

教學內容:

教材P78-79“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5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明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能按一般步驟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小學階段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能應用從條件或問題想起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并列式解決實際問題;能根據條件提出相應的問題。

2.能用從條件或問題想起的策略說明解決問題的思路,進一步體會實際問題數量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知識、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里的應用,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應用價值;培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用從條件或問題想起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談話:今天的復習內容,是我們小學階段學過的解決實際問題。通過今天的復習,要進一步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整理并掌握學習過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對策略的應用,今天著重復習從條件想起、從問題想起分析數量關系的策略,能掌握分析方法,正確說明解決問題的思路并且解答實際問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整理與反思 1.回顧討論。

引導:大家先回顧一下學過的解決問題知識,同桌互相討論、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是怎樣的?我們學習過解決問題的哪些策略?可以聯系實際問題討論一下,這些策略在解決什么問題時用過。

2.交流認識。

(1)交流解決問題的步驟。 提問:大家回顧了學過的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能說說解決實際問題時的一般步驟是怎樣的嗎?

(2)交流解決問題的策略。

提問:我們學習過解決問題的哪些策略?可以結合舉出一些例子來說一說。 你認為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指出:從條件或問題想起分析數量關系是基本策略,有些問題還要通過列表、畫圖或者列舉、轉化、假設的策略才能清楚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學習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數量間的聯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練習與實踐 1.做“練習與實踐”第1題。

(1)讓學生獨立閱讀第(1)(2)題。

讓學生分別說一說每題的條件和問題,說說兩道題哪里不一樣。

(2)引導:這兩題你能怎樣想的?自己先思考準備怎樣想,再同桌互相說說你的想法,看看有沒有不同的想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提問:你能說說第(1)題可以怎樣想嗎?還能怎樣想? 指名幾個學生從條件想起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提問:第(2)題你是怎樣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嗎? 指名幾個學生從問題想起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

檢查列式過程,讓學生說說各題的每一步求出的什么。

提問:兩題的問題都是求長袖襯衫的單價,為什么解答過程不一樣? (4)引導:通過上面兩題的解答,你有哪些體會? 2.做“練習與實踐”第2題。 (1)讓學生獨立讀題,了解題意。

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結合圖形說說第(1)題小芳走過的路線是怎樣的,第(2)題兩人是怎樣行走的。

引導:先看看小芳和小軍的速度各是多少,想想兩人大致在哪里相遇,在圖上用一個點表示出來。

交流:你估計大致在哪里相遇,怎樣想的?

(2)讓學生列式解答兩個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①交流:第(1)小題是怎樣列式的?這樣列式是怎樣想的? 有沒有不同的列式?這樣列式又是怎樣想的?

說明:解答實際問題,有時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這是因為分析方法不同,解決問題的過程或方法就可能不一樣。

②交流:第(2)題怎樣列式?這是根據什么數量關系列式的? 也有不同的解法嗎?這又是根據什么數量關系列式的? 追問:這兩種解法有什么聯系? 解答上面兩題,都和哪個常見的數量關系有關? 3.做“練習與實踐”第4題。

讓學生讀題,說說從表格里的對應數值能知道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 引導: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自己想辦法解答。交流:你是怎樣解答的?這是怎樣想的?

還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嗎?這又是怎樣想的?

提問:這兩種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能說說兩種解法分別是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嗎?

4.做“練習與實踐”第5題。

讓學生獨立讀題,摘錄整理條件和問題。交流:你是怎樣整理的? 提問:根據整理的條件和問題,這題可以怎樣想?說一說你的想法。 追問:你認為整理的條件和問題,對于解決問題有什么好處?

四、教學總結

今天復習了解決問題的哪些內容? 通過整理與練習,你有哪些收獲?

9 解決問題的策略整理與復習(2)

教學內容:

教材P79“練習與實踐”第6-9題。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應用畫圖、列表、轉化等策略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根據問題特點選擇不同策略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釋和說明自己所用的策略。

2.學生能依據相應的策略說明分析實際問題數量關系的思考過程,提高靈活、綜合應用策略的能力,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發展分析、推理等思維和幾何直觀,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進一步感受現實生活存在各類數學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面對實際問題用數學方法分析、處理的意識。

教學重點:用畫圖、列表、轉化等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靈活選擇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復習了解決問題的相關內容,并且重點應用了從條件或問題想起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今天繼續復習解決問題,主要應用畫圖、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并且能自己選擇策略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

二、練習與實踐

1.做“練習與實踐”第6題。

(1)讓學生讀題,利用圖形理解條件和問題。 交流:你知道了題里有哪些條件,要解決什么問題?(出示圖形,根據交流注明長、寬的條件)

這塊長方形菜地分成的兩個部分各是什么形狀的?

引導:要計算這里三角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你能根據題里的條件在圖上畫一畫,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嗎?想一想怎樣畫,自己畫一畫。交流:你是怎樣畫的?

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頂點畫寬的平行線段?

說明:通過交流,我們知道根據黃瓜的面積比番茄面積少180平方米這個條件,可以在梯形中畫出一個和種黃瓜的三角形地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地塊,這樣就能直接看出黃瓜比番茄少的面積是右邊這個長方形地塊。讓畫法不合理的訂正自己的畫法。

(2)引導:現在你能看圖說一說,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怎樣想嗎?在四人小組里互相討論,找找可以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交流:哪些同學想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

結合交流,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思路。

(3)讓學生選擇一種思路解答,指名不同解法的學生板演。 引導學生結合圖形分別說說不同解法中每一步算的什么。 (4)提問:我們剛才畫圖對于解答問題有什么好處?

2.下面的問題用哪個策略解決比較合適?請你應用恰當的策略解答。

出示:一個長方形長8分米,寬6分米。如果把一條長縮短到原來的一半,或者把一條寬縮短到原來的一半,都能得到一個梯形。這兩個梯形面積會相等嗎?算一算、比一比。

提問:想想這個圖形分別怎樣變化的,能用什么策略解決,用你想到的策略算一算、比一比,解決問題。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用了什么策略?怎樣畫圖的?這兩個梯形面積相等嗎?你是怎樣計算的?

說明:用畫圖的策略能找到相應的條件,計算各自的面積。這里雖然長方形通過不同的變化得到的梯形不同,但面積是相等的。

3.做“練習與實踐”第7題。

提問:你能說說題里告訴我們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 引導:大家想一想楊大爺步行的過程,思考解決問題還需要什么條件;再列表或畫圖表示行走過程,看看從表里或圖中能知道什么新條件。學生列表或畫圖,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是怎樣列表的?畫圖的是怎樣畫圖表示的?

引導:大家先觀察列出的表格或畫出的圖形,思考能得出哪個條件,可以怎樣解決問題,各人獨立解答。交流:你是怎樣解答的?

你結合列表或畫圖,說說這里的每一步是怎樣想的嗎?列表或畫圖在解題過程中有什么作用?

4.做“練習與實踐”第8題。

(1)讓學生先根據題意補充線段圖,再同桌交流怎樣補充的,討論怎樣解答,有沒有不同解答方法,然后選擇一種方法解答。

學生畫圖、交流并解答,教師巡視,指名不同算法的學生板演。 (2)交流:線段圖是怎樣補充完整的?

你能聯系線段圖理解這里的不同解法,說說每種解法是怎樣想的嗎?自己觀察、思考,不明白的可以合同學交流。提問:你能說說這些解法各是怎樣想的嗎?

指名交流,引導學生結合圖形理解不同解法。

比較:哪種解法更方便一些?這里應用了哪個策略? 5.做“練習與實踐”第9題。 學生讀題,要求交流條件和問題。 提問:下面的線段圖表示了哪些條件?還有什么條件沒有表示出來?

2引導:根據從第一筐取出9放入第二筐,兩筐蘋果就同樣重這個條件,表示第二筐蘋果多重的線段怎樣畫呢?先看表示第一筐的線段想一想,再畫一畫。學生畫圖,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根據條件,表示第二筐蘋果有多重的線段怎樣畫的?說說你的想法。 引導:請你看線段圖,想想這兩筐蘋果的千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能怎樣解答,然后用你想到的方法解答出來。如果與困難,可以討論討論。學生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是怎樣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結合交流板書算式,并引導學生理解不同解法。反思:通過解答這道題,你有哪些體會?

三、總結交流

回顧今天解決問題的內容和過程,都應用了哪些策略?你對畫圖、列表、假設和轉化這些策略的應用,有哪些新的認識?還有哪些收獲?

10 解決問題的策略整理與復習(3)

教學內容:

教材P80 “練習與實踐”第10-13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應用假設、列舉等策略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根據問題特點選擇恰當的策略或綜合運用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并能解釋和說明選擇的策略和思路。

2.學生能根據策略說明分析問題的思考過程,提高根據問題特點靈活選擇、應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加深對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系的體會,進一步體會數學策略、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價值,培養應用數學策略的意識。

教學重點:用假設、列舉等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根據問題特點選擇合適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前兩節課我們復習了解決問題的相關內容和策略,主要復習了應用從條件或問題想起、畫圖、列表和轉化等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今天繼續復習解決問題,主要應用假設、列舉等策略解決問題,了解一些實際問題特點和相應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練習與實踐 1.做“練習與實踐”第10題。

要求學生讀題,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問:能說說習題的意思嗎?表格里已經填寫的分別表示的是什么?

引導:請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樣變化的,經過幾次白子和黑子枚數相等,然后根據填表的過程想想可以怎樣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計算。

學生獨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樣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這樣取放多少次后,白子與黑子正好相等?

你是怎樣列式的?能說說怎樣想的嗎? 追問:解答這道題時用的什么策略? 2.做“練習與實踐”第11題。

讓學生說說題里告訴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

提問:把長90米的繩子分成的三段長度有什么關系?

引導:你準備怎樣理清三段繩長的關系,怎樣解決問題?同桌討論一下。 交流:你準備怎樣理清繩長的關系?你想怎樣解決問題呢?可以有哪些假設的方法?

引導:請你選擇一種假設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樣假設的?說說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設的同學來說說你的方法。 提問:解答這個問題用了哪些策略? 3.做“練習與實踐”第12題。

讓學生觀察、閱讀,把情境組織成實際問題。

引導:你想怎樣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決,然后列式求出結果。 學生解答,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學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這里是怎樣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問:你是怎樣假設的?

提問:還可以怎樣假設?哪位同學用了這樣的假設策略的?說說你的解答過程。

追問:假設的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根據哪個條件假設的? 4.用恰當的策略解決下列問題。

出示:貨場要運貨50噸,用2輛大貨車和6輛小貨車正好運完。一輛大貨車的載重量比一輛小貨車多3噸,大貨車的載重量是多少噸?小貨車呢?

提問:這道題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導: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決,自己解答。有困難的可以討論。 學生解答,教師巡視,指名不同假設方法的學生分別板演。 交流:解答這道題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樣假設呢? 哪一種解法假設都是小貨車的?怎樣思考的?

假設都是大貨車時要注意什么呢?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問:這里用假設策略時要注意什么? 5.做“練習與實踐”第13題。 (1)指名學生讀題。

引導: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設兩種門票的張數,再通過調整找出答案嗎?那請你自己假設、調整找出答案。

學生假設完成,教師巡視。

交流:你是怎樣假設的?這樣假設后怎樣調整的?

還有假設不同的張數再調整的嗎? 提問:調整時,每張按多少元調整的?

(2)引導:你能用假設的策略列算式解答嗎?自己列式解答。 學生列式解答,教師巡視,指名不同假設策略的同學板演。 引導:兩種解法,你用了哪一種,怎樣想的?;另一種呢?

三、拓展提高

解決思考題。 學生說明條件和問題。

引導:想一想可以用怎樣的策略解決問題,用你想到的策略解決,看看能不能得出結果。如果有困難,可以在四人小組里討論方法。學生解答,教師巡視、交流指導。

交流:你得出的結果是幾比幾?你是怎樣解答的?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主要用到了哪些策略?能根據上面的練習說說哪些題適合用假設策略,哪些題適合用列舉策略嗎?

11 式與方程整理與復習(1)

教學內容:

教材P81-82“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4題。 教學目標:

1.學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及方法,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及方程與等式的關系,會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能列方程解答簡單的實際問題。 2.學生進一步提高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的能力,增強符號意識,體會方程思想;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主動參與整理和練習等學習活動,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發展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方程的意義及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話:這節課,我們復習“式與方程”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

今天主要復習其中的字母表示數、方程的意義和解方程,并且列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復習進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數,提高解方程和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回顧整理

1.復習用字母表示數。

(1)回顧舉例。

提問:你能舉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數的例子嗎?先獨立思考,再與同桌交流。 小組交流后組織匯報,教師相應板書: ①表示計算公式,如C=2(a+b)。 ②表示運算律,如a+b=b+a. ③表示數量關系,如s=vt。

提問:用字母可以表示這么多的內容,那么在用字母表示數的乘法式子里,你覺得應該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做“練習與實踐”第1題。

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訂正,選擇幾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追問:第(3)題是怎樣根據a=3求周長4a和面積a各是多少的? 提問:列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根據數量之間的聯系,用字母表示數列出相應的式子。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只要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計算結果。

2.復習方程與等式。

(1)復習方程的概念。

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為什么?

4203x=15 x-2 x-9x=21

218÷3=6 16+4x=40 a+4

  方程與等式有什么關系?請你說一說,并從上面式子中找出例子說明。 根據學生回答呈現集合體。 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是含義未知數的等式;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復習等式的性質及解方程。 ①等式的性質。

  提問:等式的性質有哪些?等式的性質有什么應用?

  提問:怎樣應用等式的性質解下面的方程?說說你的想法。

  1出示:x-3=15 0.5x=1 x÷2=2 根據學生說明板書解方程。

  指出:根據方程里已知數和未知數的關系,應用等式的性質使方程左邊只剩下x,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谧?ldquo;練習與實踐”第2題。 學生觀察第2題。

  提問:你會解這些方程嗎?請你獨立解方程。 學生解方程,指名板演。

  集體校對,讓學生說說解方程的思路。

  指名說說檢驗的方法,選擇一題板演檢驗過程。

  提問:解方程與方程的解有什么區別?請你選擇一題說說它們的區別。 3.復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1)談話:學習方程是為了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有哪些?你認為最關鍵的是哪一步?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第一步:弄清題意,用x表示未知數。 第二步:找出等量關系。 第三步: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第四步:檢驗,寫答句。

  (2)說出下面各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①果園有桃樹和柳樹共1000棵。 ②紅花比黃花少25朵。

 ?、蹖W校航模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3倍。 ④花金魚比黑金魚的1.2倍還多8條。

  讓學生獨立思考,指名說出等量關系,明確要根據條件表示的意思確定數量間的相等關系。

  三、鞏固深化

  1.做“練習與實踐”第3題。 學生讀題后獨立解答。

  集體交流,學生說出解題思路,教師板書等量關系和方程,并解方程。 說明:這題的關鍵是根據條件找出等量關系,再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2.做“練習與實踐”第4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鞋的碼數與厘米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學生獨立完成,把書上的表填寫完整。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思考的。

  追問:求b的碼數和求a的厘米數有什么不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12 式與方程整理與復習(2)

  教學內容:

  教材P82“練習與實踐”第5-9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和思路,能根據題意說說數量間的相等關系,正確地列方程解答相關實際問題。

  2.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分析數量關系和用方程表示數量關系的能力,體會,模型思想,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發展數學思考。 3.學生進一步體會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和價值,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應用意識;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分析和理解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這節課,我們繼續復習方程的相關知識,主要復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通過復習,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提高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基本練習

  1.解答下列問題。

  引導:上節課已經復習過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現在再看一道題,大家獨立列方程解答,并想想按怎樣的步驟解答的,關鍵是哪一步。

  出示:甲、乙兩地間的公路長240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行駛了1.5小時后離乙地還有75千米。這輛汽車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時?

  學生獨立讀題并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這題是怎樣解答的?說說是怎樣想的。 方程是根據怎樣的等量關系列出來的?

  還能找出怎樣的等量關系?根據這個等量關系可以怎樣列方程? 2.把下列各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填寫完整,并列出方程。

  (1)學校書法組有42人,比音樂組的2倍少4人。音樂組有多少人?

  ○ =書法組人數

  ○ =4人

  (2)學校書法組和音樂組一共42人,書法組人數是音樂組的2倍。書法組和音樂組各有多少人?

  ○ =書法組和音樂組一共的人數 學生獨立讀題,完成數量關系式,設未知數并列出方程。

  指名學生說出等量關系,設未知數為x,口頭列出方程;根據交流呈現等量關系式和相應的方程。

  追問:方程是根據什么列出的?

  三、應用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5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指名列不同方程的學生板演。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這是哪一類實際問題,不同方程相應的等量關系各是怎樣的,檢查列方程解題過程。

  2.做“練習與實踐”第6題。 學生讀題后獨立解答。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解答這題的數量關系式和方程,教師板書。

  3.出示:水果店運來蘋果的千克數是橘子的3倍,一共480千克。運來橘子多少千克?

  引導:同桌相互說說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應該怎樣列方程。 提問:這里數量間有怎樣的相等關系?方程怎樣列的? 4.做“練習與實踐”第7題。 學生讀題后獨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體交流、評議,讓學生說說思考的過程,應該怎樣找數量間的相等關系。 5.做“練習與實踐”第8題。

  指名學生讀題,說說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提問:你能說說“甲種襯衫按四折銷售”和“乙種襯衣按五折銷售”的意思嗎?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交流,提問:這題中單位“1”的量是什么?數量關系式應該怎樣列? 引導:比較第

  7、8題,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列方程時怎樣表示題里兩個未知數量的?

  四、拓展練習

  出示“練習與實踐”第9題,引導學生了解題意。 (1)出示數表和3個方框。 ①讓學生按橫框直接在書上的數表里框4個數,同桌相互說說自己框的4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要求再框幾次,驗證自己發現的關系,看看能發現什么規律。 提問:這樣每次框出的4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如果用a表示框里的第一個數,后面3個數分別怎樣表示?自己想一想、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樣填的?說說你的想法和填的結果。 引導:這4個數的和可以怎樣表示? 學生計算,教師巡視。

  集體交流,教師相機板書:4a+6。

 ?、谝龑В赫埫咳朔謩e用另兩個長方形框連續框幾次,看看又能發現什么規律,在下面每個相應的框里表示其余3個數,看看和可以怎樣表示。如果有困難,可以同桌商量完成。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填寫的結果及思考的過程,呈現并板書交流的結果。 (2)框數、猜數游戲。 出示第(2)題,了解要求。

  引導:框出4個數算出它們的和,能不能按剛才表示4個數和的式子,說出4個數各是多少呢?誰愿意來報出一組4個數的和,大家想一想這4個數分別是多少?

  指名一人報出和,其余學生說出4個數,交流結果和思考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可以根據表示和的式子試著列方程,看能根據哪個式子列出方程求出結果。

  要求:現在同桌兩人一組,一人框4個數說出和,另一人說出這4個數;兩人交換進行游戲。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根據4個數的和說出4個數各是多少,其實是用到了什么知識?

  五、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復習了什么內容?你又有哪些新的認識和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13 比和比例整理與復習

  教學內容:

  教材P83-84“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6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加深認識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進一步認識比例尺,鞏固解比例的方法,能應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2.學生在回顧整理與練習應用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知識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數量比較的認識,提高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能力,增強運用比和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系統性的特點,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及應用。 教學難點:正確解答有關比和比例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這節課我們要對比和比例的相關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在整理與復習過程中,同學們要主動回顧、整理比和比例的知識,系統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識及應用,進一步增強運用比和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知識梳理 1.喚醒記憶。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相應板書。 2.復習比的知識。 (1)出示問題:

 ?、偈裁词潜?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用比的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②比和分數、除法有什么聯系?

 ?、凼裁唇星蟊戎?什么叫化簡比?請你舉例說明。

  學生在小組里交流,互相補充、修正,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

 ?、偈裁词潜?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用比的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結合交流,教師相應板書。

 ?、谝龑В罕群头謹?、除法有什么聯系呢?請你填寫課本上的式子,相互說一說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集體交流,教師相應板書。 提問:能根據這個式子說說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嗎?它們有什么區別? 提問:比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律有什么聯系?

  交流小結比的基本性質,依據相互間的聯系說明比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本質上是相同的。

 ?、凼裁唇星蟊戎?什么叫化簡比?求比值和化簡比的依據和結果有什么不同?

  結合交流,教師相應板書。

  (3)做“練習與實踐”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填寫在書上。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3.復習比例的知識。

  (1)出示問題:

 ?、偈裁词潜壤?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一個比例說說自己的認識。 ②什么是解比例?怎樣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舉例說一說。 ③什么是比例尺?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的方法是怎樣的? 小組討論、交流。

  (2)按出示的問題全班交流,結合學生回答,相應板書。

  三、組織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2題。

  出示第(1)題,學生根據要求先量出每副圖片的長和寬,并寫出長和寬的比。 集體交流,有錯的同學訂正。

  提問:估計哪兩個比能組成比例?你是怎樣估計的? 讓學生算一算,寫出比例。

  交流寫出的比例,說明能組成比例的理由,并與估計結果比較。 2.做“練習與實踐”第4題。

  (1)出示統計表。

  引導:你理解表中每個百分數的含義嗎?選擇幾個百分數,在小組里相互說說它的含義。

  小組交流后指名匯報,選擇2至3個百分數說說含義。 (2)出示問題(1)。

  指名學生口答,并讓學生說說思考的過程。

  (3)提問:從表中還能獲得哪些信息?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3.做“練習與實踐”第5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讓學生自己寫出比,并求出每種地磚的鋪地面積。 交流:兩種地磚面積的比是怎樣的?說說你的方法。

  (2)提問:求兩種地磚鋪地面積是怎樣的問題?你是怎樣解答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算式、得數,并讓學生說說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問:按比例分配實際問題有什么特點?解答時通常應該怎樣想? 4.做“練習與實踐”第6題。

  指名學生讀題,了解題意。

  要求學生獨立操作、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是用怎樣的方程計算的,注意理解不同的思路、方法。 追問:這里不同的解題方法各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你又有了哪些收獲和體會?

  14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與復習

  教學內容:

  教材P84-85 “練習與實踐”第7-10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思考方法,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學生通過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加深理解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關系的特點,體會數形結合和函數思想,提高分析、判斷和初步演繹推理能力。

  3.學生進一步體會生活中常見的相關聯的變換關系,感受比和比例的應用價值,體會不同領域數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量的正比例和反比例關系。 教學難點:有條理地說明判斷正、反比例的理由。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上節課我們復習了比和比例的相關知識,這節課我們一起復習正比例和反比例。(板書課題)

  通過復習,進一步認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正比例圖像,了解正、反比例的區別和聯系,掌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判斷。

  二、回顧梳理

  1.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怎樣的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提問:你能舉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嗎?在小組里相互說一說。 全班交流,讓學生舉例說一說。 2.做“練習與實踐”第7題。

  提問:每張表里有哪兩種量?每張表里的兩種量是成正比例、反比例,還是不成比例?先獨立分析每張表的數量變化過程,再把你的想法與同桌交流。 集體交流,引導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提問:我們是怎樣判斷兩種量成不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的?

  3.做“練習與實踐”第8題。

  學生理解題意后獨立思考,判斷結論。

  指名學生說說各題中兩種量是否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結合交流板書相應的關系式。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9題。 (1)學生練習。

  出示第9題,讓學生說說圖中的信息。

  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和完成第(1)-(3)題,再和同桌相互說一說。 (2)學生交流。

 ?、偬釂枺哼@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路程和耗油量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讓學生判斷并說出判斷理由。

 ?、谧寣W生說說問題(2)判斷的方法。

  結合圖像說明:可以先在橫軸上找到表示75千米在圖像上的對應點,再通過圖像上的對應點找出和確定耗油升數。

 ?、鄢鍪緦W生根據第(3)題畫出的圖像。

  提問:怎樣描出路程和耗油量對應的點畫出圖像的?

  2.做“練習與實踐”第10題。 出示表格,讓學生說說表中的信息。 (1)出示問題(1),提出要求: ①畫一畫:根據表中數據描點連線。

 ?、谧h一議:哪一杯中純酒精與蒸餾水體積的比和其他幾杯不一樣?在小組里交流你的想法和理由。

  學生獨立操作后小組討論。

  集體交流,展示學生畫出的圖像,說說是怎樣畫的。 讓學生判斷結果,并說出理由。 (2)出示問題(2)(3),學生獨立解答。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解答結果及思考方法。

  四、課題總結

上一篇:語文優秀課例觀課報告下一篇:初中語文教師觀課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