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小學教育案例論文范文

2023-09-07

小學教育案例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理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法學教育進展迅速,培養了不少法學人才,為法治國家的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法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以致國內有知名大學的校長公開聲稱應取消法學本科教育。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可能就是學院式教學法與實踐型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對此,我國法學教育界也普遍認識到,必須深入改革我國法學教育的理念與方法,才能減少法學的教學與法學實踐之間的沖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學的案例教學方法被引入、推廣,進而得到推崇的,并受到了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一致歡迎。然而,問題在于,當案例教學引入我國法學教育多年之后,實踐中的法學畢業生卻似乎并沒有因此而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差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緩解。這一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國法學教育界的高度注意,因為該問題的出現,表明我國法學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可能存有問題。因此,有必要在重新探討案例教學本質的基礎上,反思我國法學的案例教學方法,進而探索案例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出路問題。

案例教學的本質分析

案例教學最早起源于19世紀70年代哈佛法學院對學生進行的職業訓練中,后來又逐漸擴展到商業、醫學和管理學的教育領域中。然而,盡管有了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在教育學界仍然沒有在關于什么是案例教學的問題上,得出一個權威的界定。以下是國內外相關文獻所提供的典型概念。

哈佛商學院曾把案例教學界定為“這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直接參與,共同對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這些案例常以書面形式展現出來,它來源于實際的工商管理情景。學生在進行閱讀、研究、討論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全班討論。”教育大詞典認為“案例教學是高等學校在社會科學某些科類的專業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即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的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能力”。國內有學者認為,“所謂案例教學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入教學實踐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方式,從而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教育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它不僅強調教師的教,更強調學生的學,要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要有相當大程度的轉變。”也有學者認為,“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就某個現實的問題提供情況介紹,指出面臨的困境、幾種選擇或已作出的行為,引導學生對這些困難、選擇或行為進行分析、討論、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已經做出的行為進行肯定、比較、矯正,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雖然在關于案例教學法的概念界定上,學界仍然存在著分歧,但這些概念卻仍然可以表明案例教學的兩個本質問題:即提供問題情境與重視師生交往。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強調能力的獲得在于學習者自身的經驗,而不是學習者的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在案例教學中,學生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活動的探究者”、“意義和知識的建構者”。簡言之,在案例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學習結果不是學生接受了知識,而是學生個體知識經驗得到了改組。因此,在本質上,案例教學需要為學生提供可供改造的經驗,這決定了,為學生所提供的案例必須為學生展示出一個真實和生動的問題情境。為此,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教師要注意的不應該僅僅是問題的結論,更要注意的是通過問題情境創設,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強調,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建構過程是通過與同學、教師以及周圍其他環境的交往實現的。交往在教學中發揮著經驗共享,使學生學會合作,發現自我,辨識分歧,學會理性辯論以及達成共識的作用。同時,交往的主體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是平等交往的主體關系,而不是教師作為主體,學生作為客體的主客體關系。因此,在案例教學中的交往應是一種合作式的交往,交往的雙方應創造條件,是不帶支配性質的交往,放棄權威地位持相互平等的態度??梢?,案例教學是一種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的教學。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推進者,是輔導者,教師是案例教學的重要角色,但不是課堂的操縱者、控制者。

我國法學案例教學中的困境及其分析

然而,案例教學方法重視問題情境與師生交往的本質,卻在法學的案例教學中,被有意或無意的被忽略了。這使得我國的案例教學陷入了一種頗為尷尬的境地。

一是案例教學在價值上面臨的困境。從法學教育背景看大陸法系教育的性質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學教育,而非法律職業性訓練,其價值目標在于培養理論型的人文知識分子,而不是應用型法律人才。唯這一背景中,我國法學案例教學的功能僅限于解釋和補充說明所講授的理論內容,甚至連解釋和補充說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備,只是對所宣講理論的簡單的、毫無意義的重復。而在西方國家,其法學教育定位非常明確,即職業化教育,培養實踐型法律人才。而案例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美國,法學本科生在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的基礎上,各法學院著重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用法律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使他們“具有像律師那樣駕馭、運用法律資源的能力”。英國法學教育目標也強調了職業教育,它將法學教育分為學術、職業訓練和實習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注重法學理論和司法倫理的培養;第二階段則通過案例培養學生的職業技巧;第三階段通過在律師所實習保證學生得到法律職業能力的訓練。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在法學教育的目標是精英教育、職業教育抑或通識教育方面的定位仍然比較模糊。這就造成經過幾年的本科教育,畢業生既沒有熟練駕馭司法活動的能力,又不能較好地從事法學理論研究。法科學生的培養定位和目標決定著教學方法。從法學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上看,它表現為職業教育和人文學科的理論教育的矛盾;從培養目的性上看,它表現為實踐型人才的訓練和學者型人才培養的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案例教學法運用的價值就存在困境——我國的法學案例教學法是法學理論講授的輔助工具性-價值,還是角色模擬體驗實踐性價值?

二是教師在案例選擇上的困難。目前,教師就案例選擇的渠道上來看,主要是通過網絡、教學參考書、法院的判例、教師自己

接觸的案例等。然而,這些案例在提供情境相關信息的完備性等方面大都有所欠缺。事實上,一個比較適合于案例教學的案例,是一個能夠體現法律復雜糾紛,展示法律條文爭議以及引起學生意見分歧的案例。一個過于簡單的案例,事實上是沒有多少價值的。比如在講述合同的效力理論時,教師往往先將合同的生效要件加以講解:“一般而言,合同的生效應當具備主體締約能力、締約人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這三個要件方可生效。”然后,提供一個關于甲和乙簽訂了一個關于甲雇請乙去殺人的合同的案例來討論該合同的有效性。對此,學生往往會異口同聲答道:無效,因為合同內容違法。這樣的案例分析顯然是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合適的案例則往往比較復雜,僅僅通過相關報道或教師自身的表面接觸是無法真正描繪出這種復雜性的。合適案例的嚴重缺乏,使得教師在選擇案例上往往有著太多的限制。而如果就原有的這些渠道來選擇案例,則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工和整理,并且在內容的復雜性、難度以及問題的設計方面都需要教師重新整理。所以,每設計一堂案例教學討論課,都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力度和難度,在一學期中教師只能設計幾學時的案例討論課,不可能整個學期完全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有些教師甚至完全放棄了案例教學,而以舉例子的形式加以代替。

三是案例教學中師生交往的困難。當前,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所擔任的角色普遍是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學生則處于從屬地位。究其原因則與案例教學中班級規模緊密相關。案例教學的核心是引起學生的討論甚至爭論,并且將這種討論和爭論在課堂中展示出來。然而,我們的法學本科課堂卻往往是在一個空間廣闊、桌椅固定的教室中裝上一兩百人。在這樣的課堂中,案例討論顯然大打折扣甚至無從開始。作為替代性選擇,由教師主導講解案例就理所當然。然而,案例分析如果注重對法學理論的解釋和說明,教師被置于傳授者的地位而顯得過于主動,從案情的介紹、問題的提出、分析的展開、結論的得出、所涉理論知識的深淺以及時間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師,那么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就處于被動地位而非自主分析。而這種被動學習顯然是無法幫助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自我建構,案例教學法也就失去了其應有之義。

我國法學案例教學的出路

針對以上的困境及其分析,筆者認為,法學案例教學要走出困境,體現案例教學的本質要求,實現案例教學的目標,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明確案例教學在我國法學教育中的地位。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教育目標的定位不清嚴重影響了我國法學教育的質量,學生畢業后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為他們沒有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盡管仍有分歧,我國應當盡快明確法學教育的定位和目標,或者不同的法學院根據自己的傳統文化定位自己的學生,以便各法學院有的放矢,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筆者認為,本科階段,在學生具備了一定法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當更加側重邏輯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訓練,培養學生解決法律實際問題的能力,因為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應當是諸如律師、法官、公安等法律執業者。因此案例教學法對于法律教育的價值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法官角色體驗。在案例教學中,不管人們是否同意該判決都必須首先從法官的觀點即從訴訟意見出發來探討問題。要求學生以一個法官角色從公平的司法角度重新審視這一案件,并就該案的判決發表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扮演律師角色和當事人的機會。它提供給學生一系列的具體爭論,強迫學生扮演原來爭論的雙方和他們律師的角色,并重新演示這些爭論。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學生親身體驗到了法律職業中不同角色的要求,有利于其認知的內化。另外,案例教學法還能夠幫助學生在綜合考慮各角色特點以及要求的基礎上,提出自身的獨立見解。

其次,要開發教學案例資源來建立案例教學庫。案例教學的載體是案例,大量具有本土化、專業性、時效性特點的適合案例是成功開展法學案例教學的基礎。結合教師的課題研究,開展案例調研,這是法學案例教學適合案例的主要來源。從某個角度上說,只有通過調研寫作而成的案例,才能滿足復雜性、關聯性、啟發勝等案例要求,從而適合于案例教學。案例調研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如文獻研究法、參與式觀察法和訪談法,系統地收集被調查案件的資料,詳細了解案件產生、發展及運作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努力找尋故事背后發生作用的各種因素,為案例的寫作完成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其首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和發現事實。同時,實現教師案例調研共享機制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最好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由相關組織出面,建構全國性案例教學的共同平臺,實現案例資源共享。

第三,要拆分班級,組成中班上課。在當前高校擴招的背景下,要在法學本科課程中實現小班上課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各法學院應該克服困難,組織中班進行案例教學,中班的人數應控制在60人左右,這樣既可以維持課堂教學秩序,也能就案例中所體現的問題開展諸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具體教學形式,充分挖掘案例教學的能量,體現案例教學的真正本質。

參考文獻:

[1]王志勇,張文夏,《面向21世紀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載《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轉引自孫軍業,《案例教學》,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頁

[3]孫軍業,《案例教學》,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頁

[4]成光琳《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及思考》,《教學研討》,2004年第2期

[5]張強,《法學案例教學的困境與出路》,載《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4月上

[6]參見郭明瑞,王福華,《高等法學教育的反思與審視》,載《法制日報》,2001-09-02

[7]張強,《法學案例教學的困境與出路》,載《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4月上

[8]張強,《法學案例教學的困境與出路》,載《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4月上

小學教育案例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會計學基礎課程突出體現會計學的基礎性概念和企業資金運動的基本規律與核算程序,課程講述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該門課程內容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完全從理論出發再到理論中去,對把握知識點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借鑒案例教學、教育心理學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等經驗,嘗試從上市公司公開信息資料中挖掘案例應用于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上市公司公開的信息中,有大量的現實例證,與基礎會計的知識點相關,通過挖掘整理這些信息,可以極大地提高案例教學的說服力,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案例教學;探索

一、引言

《會計學基礎》現在已經成為多數高等院校非會計專業經濟管理類專業必修課的核心課程,貴陽中醫學院藥學院醫藥營銷專業開設該門課程,學時72,采用教材為最新財會系列教材,丁元霖主編《會計學基礎》第四版。會計學基礎課程突出體現會計學的基礎性概念和企業資金運動的基本規律與核算程序,課程講述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低下,而該門課程內容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完全從理論出發再到理論去,對把握知識點有一定的難度。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借鑒他人案例教學法、通識教育背景下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探討、教育心理學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等經驗,筆者嘗試將上市公司披露的公開信息應用于該專業的教學中,體會如下。

二、提高學習興趣,詮釋學科視角

會計基礎考試大綱要求該門課程掌握的基礎概念來源于會計實踐,而會計學本身又是實踐性特別強的一門課程,作為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今后就業大多不以會計為職業,王芳[1]指出,“基礎會計課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三個‘基礎性’: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其內容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對非會計專業而言,學生在初學本課程時,感覺難度很大,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不愿意主動去學習該課程?!盵1]這種情況確實具有較大的普遍性,而課程開講伊始,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較為迫切的任務。

在會計概論中有關會計起源問題探討中,馬克思曾經指出:“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也和農業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惫P者提出會計來源于人類生產實踐,其起源不僅僅是簿記法對資本主義或者小生產者誰更重要的問題,會計的起源在大多數教科書中均追溯到人類結繩記事,也就是可以追溯到人類對數字的認識開始,通過課堂討論,并舉“今有貸人千錢,月息三十。今有貸人七百五十錢,九日歸之。問息幾何?”、“術曰:以月三十日乘千錢為法。以息三十乘今所貸錢數,又以九日乘之,為實。實如法得一錢?!盵2]等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中的會計實例,改變了同學對會計學的認識,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會計學基礎課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

三、貼近專業,激發興趣點

解媚霞[3]等通過項目引導法,設計“走進會計”(生活費的登記)、“掌握會計”(會計實務操作指引)、“挑戰會計”(會計實戰)等項目,在案例探討中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作為非會計專業,以其較短的學時數,既要探討各會計基礎理論,又要進行項目實踐,客觀上較為困難,且非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還有大量的其他專業必修課程,占用同學的大量業余時間也不現實,筆者嘗試在工業企業的會計核算教學中引入相關行業上市公司公開資料,以激發學習興趣。

在生產企業資金投入的會計核算一節,引用中藥材及中成藥加工企業上市公司貴州百靈(股票交易代碼002424)股東變化為例(見下表),通過上市公開資料這種身邊貼近專業的實例,既可節約項目案例法所占用的教學時間,又可極大地激發同學探究會計基本概念的熱情。

四、發掘上市公司公告,增強案例說服力

在項目引導教學法中,模擬生產企業會計核算過程,設計一系列案例教學項目,然后同學分組討論共同完成,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同學們有一種不真實感,而上市公司在交易日中的股價波動,對每個人來說都特別有震撼力,特別是貼近非會計專業的行業的上市公司,會給學生們帶來極為強烈的真實感。

2012年10月26日,貴州百靈(股票交易代碼002424)發布公告,收到財政部下發的《財政部關于下達2012年第一批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的通知》(財建[2012]160號),《咳速停糖漿(膠囊)主要原料藥材吉祥草產業化示范基地項目》獲得了2012年第一批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500萬元的補貼(見華創證卷集成交易系統資訊—企業基本資料,2012年11月6日)。

結合營業外收入及生產企業利潤核算的理論講述,該筆收入可以計入公司2012年度當期損益。這樣真實的案例,可以賦予課堂教學更多的生動感。

五、小結與討論

上市公司公開資料中,蘊含有大量生動有趣的貼近基層會計教學的真實案例,對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在上市公司中都能找到一些優秀的有代表性的企業,這些上市企業對學生來說具有天然的親近感,我們通過這些真實的案例的分析講解,可以讓過去的案例教學變得更加具有鮮活生動。

封貴敏[4]等就指出:“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有意識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會計知識貼近生活實際?!痹谏鲜泄九兜墓嬷?,就有大量的真實案例,與基礎會計的知識點相關,通過挖掘這些信息,可以極大地提高案例教學的說服力,激發同學自覺學習的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芳.通識教育背景下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2,(12).

[2] 郭書春.《筭數書》與《算經十書》比較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4,(2):106-120.

[3] 解媚霞.基礎會計項目教學內容設計探討[J].財會月刊,2011,(4):111.

[4] 封貴敏,范曉軍.教育心理學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

(責任編輯:張娟)

小學教育案例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伴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視頻案例教學逐漸取代傳統的文字案例教學,并日益受到教師教育者的青睞。早期視頻技術主要用于微格教學或對視頻案例的被動觀看與模仿。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認知心理學的不斷發展,研究者和教師教育者把目光從對受訓教師行為的關注轉向對教師認知思維的關注,視頻案例在教師教育中的運用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超越學生對案例進行簡單模仿的刻板方式,探索利用視頻技術自制教學案例、集體評析視頻案例、運用超媒體鏈接探究案例并開展線上沙龍等新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教學技能的同步提高。

關鍵詞:視頻案例法;教師教育;實踐;創新

一、國外教師教育視頻案例法的發展與研究概況

視頻案例教學(video-based case teaching)近年來已廣泛用于教師教育與培訓領域。它是現代網絡技術發展催生的產物,也是繼法學、管理學和醫學教育采用案例教學后對教師教育產生啟示與輻射作用而形成的結果。

教師教育案例教學的研究始自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Merseth,1996;Shulman,1986) [1-2 ]。研究者試圖清楚地闡述教學案例對教師教育的重要及其理據。其中達成的共識之一是:案例教學有助于教師通過聯系具體的、“當地”的教學場景進行反思而學習。墨瑟思(Merseth)認為目前教師教育研究突破了對教師的傳統界定:教師不再是程序化地操作“規約式”教育理論的機器人。教師知識已被定義為“隨場景變化的”(situation-specific)、“情境依存的”(context dependent)和“不斷成長發育的”(ever emerging)知識?!敖處熜袨閬碓从趯Χ喾N經驗的歸納,而不是對理論原則的演繹?!?[1 ]

此外,不少學術研究集中探討了“案例”在教師教育中的作用與用途。比如,賽克斯和貝德(Sykes & Bird,1992)認為,“案例”可以用作:(1)對理論的例證;(2)提請大家注意和深入思考的“問題”;(3)發展思辨能力的材料,即通過對多個案例的認真考慮來發展緘默知識和內在邏輯能力的材料 [3 ]。舒爾曼(Shulman,1992)把案例區分為“為理論提供支撐性闡釋的事例”和“行動范例”兩種 [4 ]。

我們可以做出這樣一種結論,“案例”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它本身的結構與內容上,更關乎對案例進行討論的方式?!坝懻撌裁础焙汀叭绾斡懻摗?,兩者比肩而立,相互協調。由于課堂討論是實現“案例”價值的關鍵所在,研究者們開始關注“討論引導者”的作用及其駕馭討論的能力,即盡量使課堂討論既反映引導者的預設議題,又對小組中不斷涌現的新議題保持開放姿態。巴那特和泰森(Barnett & Tyson,1994)界定了引導者的三大功能:(1)充分利用學習機會;(2)培養多視角思考問題的能力;(3)構建共同語匯與經驗 [5 ]。維爾特(Welty,1989)認為引導一場面對面的教師交流需要具備一系列的特殊技巧或技能:如提問技巧、傾聽技巧和回應技巧等 [6 ]。列文(Levin,1993)分析了她自己在主持案例討論中的作用,即不斷鼓勵參與教師把評論言語歸為“直接觀察”和“解釋性推測”兩類 [7 ]。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與傳播,視頻案例逐漸取代文字案例受到教師教育者的青睞。由于視頻能夠通過聲音、文字、圖像、色彩等全方位展示案例的特點,其表達事物豐富性和捕捉細節精準度的能力是一般的文字案例所無法比擬的。然而,正是由于視頻案例表達力的延展與提升,在一瞬間所傳遞的信息數量劇增,這就對教師教育者案例教學提出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無限的運用可能性。如果教師教育者不善于利用視頻案例,就可能導致皮姆(Pimm,1993)所描述的兩種反應:看電視反應(被動觀看,娛樂為主)與受驚嚇反應(觀看教學表演,學生自感望塵莫及) [8 ]。本文作者在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中引入視頻案例教學,在如何將視頻案例創造性地運用于教學實踐方面有了一些粗淺的嘗試,現欲結合國外視頻案例教學發展新趨勢,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以便教師教育案例教學愛好者予以借鑒。

二、視頻案例教學在師范課堂上的運用

1. 微格教學與優秀教學視頻觀摩

視頻技術最早應用于教師教育的主要方式乃是微格教學。作者在教學中也偶爾會運用一兩次。在學生進行微格教學之前,作者通常會先講解某項教學技能,如英語詞匯教學技能,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新知設計一堂5~10分鐘左右的微型課,并以同伴為模擬學生進行教學和錄像實拍。這其中的假設是:被錄像的學生會更認真地聽課、備課以及更好地展示對新學教學技能的運用能力。另外,通過觀看拍錄的視頻,教師可以更仔細地分析、評價自己微格教學的成敗得失。授課實錄、分析錄像、重新試教、重新錄拍……如此循環反復,直至學生熟練掌握某項教學技能為止。這就是微格教學的主要目的與使命所在。

師范教育中對視頻的另一種使用方法是讓學生觀看優秀教師錄像。這是大多數教師都可能用到的、最簡單的技巧。教師的功底主要體現在視頻觀看完畢的討論引導環節。有時候也可以不展開討論,而是讓學生重復觀看、反復模仿,極力打造準教師“模仿秀”。

和微格教學一樣,教學案例觀看與模仿折射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對教師教育的影響。當時的教師教育者認為,教學是一個簡單機械的刺激反應過程,只要反復觀看、模仿、操練,就可以達到自動化掌握該教學技能的目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初期,受認知心理學的影響,研究者和教師教育者逐漸認識到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遠非行為主義觀念下簡單模仿可以習得。于是,大家把目光從對教師行為的關注轉向對教師認知思維的關注。學習者常被引導去猜測、闡釋教師行為背后的動機,理解教師為何在此時此地做出此種決斷,以及何種知識支撐他如此決斷。從此,視頻案例在教師教育中的運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教學實踐中,作者主要嘗試了以下兩種視頻案例使用方法。

2. 相互錄像與集體評析

談到視頻案例教學,我們比較容易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一味去搜集、下載或購買現有視頻資料,而較少考慮自行制作視頻案例。事實上,目前聲像刻錄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完全擁有錄拍、剪接、編輯、制作的能力。在組織學生到中小學見習的時候,在征得實習學校老師同意后,我們偶爾也錄制一些教學片段以供返校分析研習。不過,我們使用最多的是學生相互拍攝試講視頻并組織集體評析。目前的期末檢測已經摒棄了紙筆考試,而是讓每位同學上交他自己最滿意的20分鐘左右教學視頻、小組評價意見以及自我教學反思。

在課堂學習之余,學生們還組成了視頻俱樂部,不但共同分享網上下載優秀教學視頻,而且輪流提供個人教學錄像片段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討。視頻俱樂部的做法在國外也不多見。雪仁(Sherin,2003)曾做過這方面實驗,他的結論是:俱樂部成員普遍反映受益匪淺。本人的學生也認為他們時不時地會使用俱樂部里所學到的策略進行教學 [9 ]。

3. 超媒體鏈接與線上討論

超媒體鏈接(hypermedia link)是在圖像、動畫中加入鏈接信息,通過超級鏈接,可以從一張圖片或動畫鏈接到其他的文字、圖片或動畫等媒體上。簡言之,是用超文本技術管理視頻資料和多媒體信息的一種網絡技術。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教師教育中就引入了超媒體項目(Goldman&Barron,1990) [10 ]。相對于單一的視頻來說,超媒體可以為教師提供多形式、多途徑獲取視頻資料的機會。教師可以在不同起始點通過多種路徑探索案例,而且可以打破以往時間前后順序的限制,能夠按任意順序瀏覽案例。在本人的教學實踐中,超媒體主要用于培養學生在同一主題背景下對不同視頻案例的分析、比較與鑒別能力。比如,我們在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這一主題進行探討時,就把中國、美國、日本和印尼等不同國家同一主題的視頻案例,連同相關的超文本信息鏈接在一起,以便學生在給定的框架下研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內容與方向。

案例大多是為課堂討論而選取或創制的,因此。如何主持討論,以及教師在討論中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就變成了研究者關注的課題。鑒于前文對此已有過介紹,在此不予贅述。作者現對課堂面對面的討論避而不談,專門探討主持線上討論的意義與做法。

科里森等(Collison et al.,2000)認為,線上討論具有異步的、非共時的特點,而且通過超鏈接可以獲得海量參考資料,因而相對面對面交流而言,其討論內容會更豐富、細膩、深刻,甚至更富洞見 [11 ]。作者在美國讀博時,常常要參與導師設定的主題線上沙龍。線上沙龍的主持關鍵在于“問題設計”和“適時現身歸納點撥”兩個環節。比方說,在學生學習了“任務教學法”并觀看了相關視頻案例之后,我們可以布置線上討論問題:

* What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video showed the use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 視頻中的哪些具體例子體現了對任務教學法的使用?

*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about the task-based approach that you didn’t know before? 通過視頻,你學到了什么以前不了解的關于任務教學法的知識?

* What implications does the video case offer you for your future classroom instruction? 該視頻案例對你未來的課堂教學有什么啟示意義?

學生們在上傳答案前通??梢詤⒖几鞣N相關資料。同時由于所有人的答案都展示在網上,人人都能看到,也都可以質疑,所以一般都做得比較認真,質量有一定的保證。作為老師應定期瀏覽學生的討論帖,必要時需參與其中并給予適當的總結、鼓勵和引導。

三、結 語

視頻案例是師范教學技能訓練中受到師生歡迎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其優勢不言而喻。然而,我國對視頻案例教學法的實踐和研究成果都還不多見,可供教師教育利用的優秀視頻案例,尤其是超媒體案例還比較缺乏。此外,對于教師應該如何使用視頻案例進行教學,如何引導討論等方面的著述也比較少見。相信本文介紹的方法對教師教育者的視頻案例教學有一些參考價值,期待今后更多相關成果的出現。

參考文獻:

[1]Merseth K. K. Cases an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A].In Sikula,J.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C].New York: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1996.

[2]Shulman L.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4-14.

[3]Sykes G.,Bird 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ase Idea[A].In Grant,G. (Ed.),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C].Washington,DC: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1992.

[4]Shulman L. Toward a Pedagogy of Cases[A].In Shulman,J. H(E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C].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5]Barnett C.,Tyson P. A. Facilitating Mathematics Case Discussions While Preserving Shared Authority[R].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Orleans,1994.

[6]Welty W. M. Discussion method:How to Make it Work[J].Change,1989,(21):40-49.

[7]Levin B. B. Using Case Method in Teac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Discussion and Experience in Teachers’ Thinking about Cases[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6.

[8]Pimm D. From Should to Could:Reflections on Possibilities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J].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1993,13(2):27-32.

[9]Sherin M. G. Using Video Clubs to Support Conversations Among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2003,(1):433-445.

[10]Goldman E.,Barron L. Using Hypermedia to Improve the Prepara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0,41(3):21-31.

[11]Collison G.,Elbaum B.,Haavind S.,Tinker R. F. Facilitating Online Learning: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Online Moderators[M].Madison,WI:Atwood Publishing,2000.

小學教育案例論文范文第4篇

新媒體的發展、媒體格局的變革以及社會輿論的多元化發展,使政府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給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在新形勢下提升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已成為加強其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在闡述和媒介素養含義的基礎上,解析了新媒體時代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的內涵,歸納了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的現狀,最后從宏觀-環境與制度、中觀-媒介素養基石、微觀-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層面提出了提升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的建議。

一、 新媒體與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的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利維斯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學界對其定義尚未達成共識,但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出的定義影響最為廣泛:“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反應能力?!泵浇樗仞B有兩個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媒介素養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具有認知的、情感的、美學的和道德的維度;媒介素養是一個連續統一體,這個連續統一體沒有上限和下限,每個人都在這個連續統一體上占據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基于他們有關媒介的綜合眼界的能力。雖然其定義表述不一,但更多學者對媒介素養的內容基本形成共識:對媒介的特點及其中特定問題的認知、了解媒介內容的影響因素、辯證看待與運用媒介內容、利用與改善媒介。

二、 新媒體時代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的內涵

領導干部是社會不同分工的產物,是社會公共治理方面的主要信息源。當作為信源時,他們是媒介的使用者;當作為受眾時,他們是信息的采集者;同時,他們還是媒介的管理者,也是被報道和監督的對象。被監督者和管理者是媒介溝通中領導干部有別于普通公民的角色差異,由于其承擔的特殊角色和責任,其媒介素養有著特殊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內容:正確認識媒介,包括媒介的功能、特點、傳播規律等;準確理解媒介的各種信息;正確與媒介進行溝通,認真履行媒體管理職能;利用媒介提高執政水平,如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發布信息、設置議程、引導輿論和輿論監督等。

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簡單地說,就是懂網、用網、馭網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認識和使用新媒介的知識和技能,善于利用新媒體去獲取信息、建構知識,要在不斷強化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去選擇判斷信息、去理解詮釋信息、去研判和評估信息、去最大限度地享用信息。二是對新媒介信息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的辯證思維能力,要積極培養真假信息的辨識、反思和質疑的能力,要主動借助新媒體發出主流聲音,加強與媒體打交道、與社會公眾雙向溝通的頻次和能力,要巧妙地向媒體和公眾借力、借道、借光,積極引導主流輿論,整合社會民意,通過有效的媒介運作和媒體公關來不斷提高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三是新媒介溝通交往中的法理與倫理道德修養等。2013年3月,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官員應有正確的’網絡觀’”再次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與時俱進,帶頭樹立正確的“網絡觀”,主動觸網、學網、懂網、用網。既要克服面對網絡突發事件時回避、遮掩的鴕鳥心態,主動回應網上關切;又要善于運用網絡,營造綠色和諧的網絡生態。

三、 新媒體時代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

(一)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分層現象嚴重

每個人都在媒介素養這個連續統一體上占據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基于他們有關媒介的綜合眼界的能力。一個人眼界的能力,基于其知識結構的數量和質量,知識結構的質量則基于一個人的技能和經驗的水平。因為人們的技能和經驗差別很大,所以他們在知識結構的數量和質量上也有差異,其媒介素養水平也就千差萬別。這本是正?,F象,但目前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卻出現波峰波谷巨變趨勢,分層現象嚴重:少數領導干部媒介素養較高,比如擁有2078萬粉絲的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陳里、有1030萬粉絲的浙江省委前組織部長蔡奇、云南紅河州宣傳部長伍皓、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等,他們能積極、主動、靈活運用微博進行問政,對事件及時反應,與網友直接溝通;大部分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的意識態度層面到位,但在行為層面和實踐層面落實不足;極少數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很低甚至缺失,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官員雷言雷語事件、對敢于揭露事情真相的記者進行跨省追捕事件、微博直播開房事件等無一不反映出這一現狀。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呈現出極化趨勢,一個人的不當言行就可能將政府陷于輿論的深淵,這對提升新媒體治理社會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顯然是不利的。

(二)對自身與媒體的關系認識不到位

對媒介的認知主要體現在對傳播環境、傳播事業、傳播過程和傳播效果的認知上。日新月異的新媒體以網絡傳播、電腦傳播、手機傳播等多種方式,徹底顛覆了傳統信息傳播方式、傳授關系、傳播理念、傳播規律。新媒體中的輿論也呈現出豐富性、互動性、即時性、民意表達真實性、匿名性、沖突性、理性與非理性并存、群體性、難控性等特點。但部分領導干部對這些熟視無睹,他們仍然習慣于傳統信息傳播環境,習慣于唯我獨尊,習慣于異口同聲,而不習慣新媒體環境,不習慣放低姿態,不習慣多個輿論場。他們對新媒介本身屬性和功能不了解,對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傳播理念、傳播規律缺乏認識或認識不充分。

(三)媒體使用意識和技能有待提高

一是對新媒體技術不熟悉,不能熟練地掌握網絡新技術,只滿足于一般新聞信息的讀取或網絡游戲的娛樂,對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的媒體傳播方式還有些陌生,或對其抱有否定和抵觸情緒,或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二是不能靈活運用多種媒介搜集群眾意見和建議,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取信息,導致信息不靈,與公眾的溝通不暢,以致處于被動地位,延誤時機。三是對真假信息的辨識、反思和質疑能力不夠。信息的高速增長與把關人作用的弱化導致大量虛假信息的產生,它們會弱化人的思考、蠱惑民眾、擾亂社會秩序。領導干部對此應該保持高度警惕,加強在新興媒體中的主體意識,不斷提高對媒介信息的識別、判斷和反思能力。四是不善于主動借助新媒體表達意見,傳播態度。

(四)媒體應對態度不端正,應對方法不恰當

尊重與重視媒體是媒介素養中不可或缺的態度與道德成分,也是領導干部個人素養與風度的體現。但目前仍有相當部分領導干部缺乏應對媒體的正確態度,缺乏與媒體溝通的經驗和技巧。他們往往會出現敵視媒體、輕視媒體、忽視媒體、畏懼媒體、濫用媒體、逃避媒體的態度,采取躲、推、踢、送、告等方法去應對媒體,或封鎖消息,或弄虛作假,或者一味否認,或姍姍來遲,或自相矛盾,或出言不遜,或回避矛盾,或警力過度等等,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出現“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那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 ”、“采訪前能否先溝通下”等不當言辭了。這難免給公眾造成政府對不重視民意,一味打壓封堵的感覺。究其原因,主要與思想認識不到位、官本位思想嚴重、個人修養不高、責任態度缺位、方法手段不適應等有關。

四、 提升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的建議

(一)宏觀層面:健全相應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營造良好媒介環境

信任是任何社會得以正常運行的基本前提。新媒體時代,對公共事件的處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現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如若政府公信力喪失殆盡,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再高也無濟于事。當然,政府的公信力與其基本主體——領導干部的形象是相輔相成的。不得不說目前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較大程度上與官員的貪腐、濫用權力、不恰當決策有關。如果政府官員形象良好了,百姓自然相信,自然能促進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反之,如果政府公信力高了,有一個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領導干部的執政也就容易了。

在制度保障方面,一是要健全信息公開制度。二是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政府與公眾溝通的直接路徑。三是建立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培訓長效機制。我國自2003年全面推廣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舉辦過各種專題培訓,以提升他們應對和運用媒體的能力。但媒介素養不僅僅是新聞發言人的事。中國傳媒大學培訓學院院長董關鵬認為,“每個單位如果只有發言人懂得跟媒體打交道,這是件悲哀的事情。只有決策者具備媒介素養之后,在信息溝通方面,才會依照新聞規律來作出決策?!币虼?,應建立面向所有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培訓長效機制,促進其媒介素養的持續提升。

(二)中觀層面: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夯實媒介素養三大基石

詹姆斯·波特認為,媒介素養有三大重要基石:個人定位、知識結構和技能。個人定位由目標和動機構成。知識結構是存在于個人記憶中的經過精細建構的一套有組織的信息。它為我們理解新的媒介信息提供了語境。技能是人們通過實踐培養起來的工具,與媒介素養最相關的技能就是分析、評價、分類、歸納、演繹、綜合和提煉。這些技能不是媒介素養任務所獨有的,媒介素養的挑戰不在于如何獲得這些技能,而是在面對媒介信息時,如何更好的運用每一項技能。一個人的定位與其價值取向有關,價值取向、知識結構和技能經驗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伴隨著人的一生,故我們將其置于中觀層面。因此領導干部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更新和充實已有知識、積累更多經驗、夯實三大基石、提高個人修養,才有助于媒介素養的有效提升。

(三)微觀層面: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工作

加強教育培訓是解決現存問題、提升新媒體時代領導干部媒介素養最直接的方式。一是以各級黨校為主陣地,在各級領導干部培訓班中開設相關課程,全面鋪開媒介素養培訓,在解決了“面”上問題之后,再通過開辦有針對性的媒介素養專題培訓班等方式解決“點”上的問題,重點提升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分工的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二是加大媒介素養專業化培訓力度。目前社會上有眾多針對新聞發言人、基層官員的培訓機構或培訓班,但亂象較多??上驳氖?,2013年4月11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公共關系協會聯合建立的首個“全國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培訓基地”成立,并在5月份迎來了第一批學員。三是在學校中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為后備干部培養奠定基礎。在具體培訓中,我們還應充分考慮以下幾點:秉承“技術是偏方,人本是正道”的培訓理念?!爸钦邩匪?,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媒介素養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把人培養成為一個在新媒體環境中能了解、掌握、利用媒介的人,更要幫助人們成為有創新性的生產者,從而更好地傳遞他們的思想,更好地為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服務。新媒體的變化日新月異,非智者不可為,人和社會的發展是仁者追求的“正道”。新媒體時代的領導干部必須是仁智之士。在培訓中,我們不能僅重視新媒體新技術的學習,成為工具和技術的奴隸,偏廢了人與社會的發展。

堅持分級分類的培訓形式。一是培訓環境的分類,即常態環境下的媒介素養與突發事件狀態下的媒介素養。二者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前者更注重媒介使用技能的提升,后者更注重媒體應對與溝通技巧的積累。二是培訓對象的分級分類,即根據地域特點、干部級別、工作分工、媒介素養基礎等進行區分。如東部和西部、省市和鄉鎮、宣傳部門和非宣傳部門、新聞發言人與一般領導干部的區分。三是培訓目標與內容分級分類。培訓對象不同,其需求就不同,對應的目標與內容也不一樣。故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零基礎開始模式,而應將內容按難易程度分為幾個檔次,比如初級、中級、高級或普及型與提高型。

建立模塊化、積木式的培訓內容體系。 通過培訓,我們希望領導干部有重視媒介素養的意識,能正確認識媒體特性和媒介環境,掌握信息傳播策略和新媒介使用技能,正確、全面理解并鑒別媒介信息,有效地使用媒介信息,學會與媒體和公眾的良性互動、誠信溝通,進而形成良好的反應能力、輿情辨識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輿論引導能力和網絡執政能力。我們的培訓應圍繞這些目標建立一個持續更新的內容體系??煽紤]分為態度意識(如服務意識、終身學習意識)、知識技能(如各種新媒介的功能特性與使用方法)、過程方法(如如何應對記者、如何篩選評估信息、如何面對負面報道、如何引導網絡輿論)、情感與價值觀(如媒體使用的倫理道德)四個部分。每個部分設置相應的課程,每門課程設置不同的難度,條件具備時可將部分課程制作成網絡課程和多媒體教材。培訓時教師可根據對象的不同需求在內容體系中選擇合適的課程,學員也能根據自身需要進行自主學習,較好地滿足培訓教師和學員的個性化需求。

運用多元化的培訓方式。一是根據課程需要和不同對象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例如對于媒體溝通技巧類課程,案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體驗式教學是很好的形式。二是虛實結合的培訓方式。領導干部不可能長時間參加面授培訓,故可采用網絡遠程教學的“虛”方式與實際面對面培訓的“實”方式相結合??赏ㄟ^實時網絡遠程教學,也可以提供優質網絡課程以供隨時自學。利用網絡學習本身就是新媒體的運用過程,運用新媒體學習新媒體不愧為一種內化的好方式。

重視培訓效果的評價與運用。培訓的目的在于運用,運用的目的在于提高執政能力和促進個人發展。針對培訓本身可建立一個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對效果進行評估。建立資格認證體系對個體的媒介素養水平進行評估和認定。在運用上可將評估結果用于前述的干部考核、媒介考評與干部選聘結合制度。

正如詹姆斯·波特比喻的一樣,媒介像天氣一樣始終存在我們周圍,并有著多種表現形式。面對不能擺脫的媒介,最好的方法就是正視它、運用它為我們服務,這對領導干部來講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重慶市委黨校應急管理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胡 越

小學教育案例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案例教學法是向學生展示某個具體的教學情境,并引導其分析和討論情境的教學方法。在公共教育學的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改善教學質量,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公共教育學  案例教學法  應用價值  問題

作為高等院校的必修課之一,公共教育學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責任和任務,包括訓練與培養學生的從教技能,向其傳授教育理論知識,提升其綜合素質等。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聽課的地位,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率低。文章分析了案例教學法在公共教育學中的應用價值與方法,以期改善教學質量。

一 案例教學法在公共教育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知識和從教技能

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法的目的除了向學生傳授固定的規則與原理之外,更重要的是發展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創造能力。所以在公共教育學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模式和方法,在講座、傳授等形式的基礎上講解案例,要求學生提前了解職業要求,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更要對學生的從教技能進行訓練和培養。

2.在教學實踐活動與理論知識間建立聯系

從本質上來說,案例教學法是引導學生從活動和經驗中收獲知識、提升技能水平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學習到內化的知識,有助于提升其處理教育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活動與理論知識之間架起聯系的橋梁,使理論知識為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指導。學生在案例教學中除了能收獲知識外,還可以全面提高討論、表達等技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信心,改善教學質量。

3.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

在公共教育學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實際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間的差距大大縮短,學生在學習知識時,能夠立足于實際場景,提前預想到可能出現的一些偏見及會面臨的各方面的障礙,并且尋求解決障礙的方法,具有更高的應變能力。這樣當學生就職之后,可以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有助于提高其研究性學習能力,鼓勵其勇于思考和探索,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

二 案例教學法在公共教育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科學選擇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就是案例,所以教師在應用該方法之前,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選擇案例。案例的來源很多,例如網絡、電視電影、報刊等媒體上的教學實例,以及在實際教學中聽到、看到或親身經歷的實例,都能夠作為案例素材。但是教師不能隨意選擇案例,必須確保其具有時空性、啟發性、典型性、完整性與真實性。教學案例不是教師以教學內容為依據,自己憑空想象杜撰或創造出的,它必須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也就是說它必須來源于實際的生活與工作,能夠向學生傳遞正確的經驗。另外,案例的情節應當是完整的,具有適當的戲劇性沖突。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應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

2.合理實施案例教學

組織和實施案例教學是案例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環節,雖然該方法通常沒有固定的程式,但是根據實踐經驗,一般可分為以下幾步。首先是課前準備,具體包括根據案例和教學目的等準備提示板、布置課桌椅等,對需要用到的錄音錄像設備、投影儀等教具進行檢查,以便順利展開教學。其次是引入案例。教師向學生講解有關的知識,使其集中注意力后開始引入案例,這一步可通過錄音錄像式、文字講述式等多種方法,目的是使學生清楚地認識案例。接著,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案例,通常先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討論,從案例中提煉重要信息與疑難問題。最后是總結案例,教師根據每組學生的回答做出總結,說明案例中呈現了哪些現象和知識,我們得到的結論和啟示等,升華知識。

3.靈活結合其他方法

與其他教學方法相同,案例教學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師在公共教育學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應當有機地結合其他教學方法,使不同的教學方法間優勢互補,共同服務于教學。案例教學法因為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而且消耗時間與花費資金均較多,如果運用不當,有時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公共教育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靈活展開教學,在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有機地結合其他的教學方法。例如,結合使用案例教學法與講授法,完成有關知識的講解后,通過案例教學法深入分析問題,尋求解決方法,這也是一種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與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公共教育學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能夠更加有效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在實踐活動與理論知識間建立聯系,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師必須科學地選擇案例,有效地實施案例,并且靈活地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改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世娟.案例教學法對提高高師公共教育學教學質量的實驗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9)

[2]金志遠、海巴根那.高師公共教育學案例教學模式的應用芻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6):91~93

[3]白旭峰.發揮雙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有效性——案例教學法在公共教育學課堂中的有效運用[J].科教文匯,2009(16)

〔責任編輯:林勁〕

上一篇:教學管理制度論文下一篇:幼兒園設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