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物理理論論文范文

2024-03-03

物理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闡述了理論物理課程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意義,分析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并從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注意多媒體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結合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等方面論述了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運用,以優化理論物理課程的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理論物理課程教學;多媒體課件制作

理論物理教學改革的實行和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應用影響著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能力培養型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提高理論物理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一、理論物理課程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意義

理論物理課程是物理學的主干課程,包括“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量子力學”等,它以理論性強、體系嚴謹、推導嚴密而著稱,它強調對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所以學生普遍感覺課程的難度比較大,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物理課程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應當對課程進行改革。

理論物理的學習,要求學生有一個較扎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除了要有“高等數學”的知識外,學生還要掌握“數學物理方程”的部分內容,同時要求學生對之前學過的普通物理要有較深刻的理解。經過多年的發展,理論物理的各門課程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嚴謹,又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要講好這些課程,需要有大量背景知識,而且與物理學史、課程結構、相關物理現象等密切相關。所以,在理論物理課程教學中應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經過課程內容改革,理論物理課程和過去相比學時有所減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強化理論物理教學效果成為理論物理教學的關鍵性問題。傳統黑板和粉筆的教學方式已難以滿足理論物理教學高效率和高質量的要求,而多媒體教學以其特有的優勢,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具體來講,多媒體教學有以下優勢:

1.教學效率高。理論物理教學過程中,有大量的公式需要推導,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占用很多教學時間,從而降低了教學效率,而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在課前準備好教案,節省板書時間,教師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活躍課堂氣氛,調整教學節奏,進行更好的師生互動。

2.教學質量高。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結合文字、影像、動畫、表格、聲音等內容,將理論教學的背景、實驗等內容形象具體的呈現出來,以流動、生動的畫面活躍了理論物理教學的課堂氣氛,能夠有效的降低學生掌握知識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另外,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應用,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教學,從而使多媒體教學滲透到課堂、實踐、課外、測試等各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可以在更廣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進行理論物理學習。

三、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運用

1.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必然受到知識特征和自身心理的影響。如果知識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差距過大,知識表現方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心理特點不適應,必然影響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進而影響到理論物理教學的質量。因此,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運用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閱歷、心理特點等方面,以生動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的進入學習。

2.注意多媒體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多媒體素材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圖像、視頻、照片、音頻等各種形式的資源,合適的素材是保證多媒體課件質量和教學質量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意收集和整理素材,以縮短課件制作需要的時間,豐富課件內容,提高課件質量。

3.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多媒體課件應以合適的順序和邏輯層次以及廣度進行制作,遵循教育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的相關原則,保證多媒體課件內容、層次、順序、表現方式等方面的科學、合理。教師應考慮漢字與圖片的搭配、顏色的組合、背景音樂與教學內容的搭配、難點知識與其他知識的組合等等,以確保多媒體課件可以被學生輕松、愉快的接受,使其能夠真正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4.結合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僅僅是教學的一種方法、一種工具,因此,教師應在充分認識多媒體教學優勢的同時考慮到它的局限性,不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有機的結合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以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重視與學生的交流、重視課堂氣氛的調動、重視教學語言的錘煉、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

綜上所述,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多媒體教學對理論物理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是積極而明顯的,制作優質的教學課件,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采用多媒體課件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的方法,就會優化理論物理課程的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任克強,李云浩. 多媒體教學課件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 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6(02).

[2]王俊紅. 多媒體教學應以人為本[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06).

[3]李紅梅,周波,許鳳. 多媒體教學軟件建設和在課堂教學應用實踐中的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6(02)等.

物理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推進和發展,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越來越顯其局限性,本文從目前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教學設施不足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設性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 教學改革 問題 策略

高中物理是一門實驗性的基礎學科,是高中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高中物理課程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運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從我國現階段高中物理的教學現狀來看,傳統的講授式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只看重對學生成績的提升,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了新課程改革的阻礙因素,對新課程改革起著一定的消極作用。為了切實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教學效率,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推進以人為本的育人目標的實現,我們要及時發現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借著新課程改革的東風,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高中物理課程教學的新模式。

一、目前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中,高中課程教學中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高中物理課程,雖然不是主要科目,但也是必修科目之一,在高中課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越來越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下新的教學理念的要求。據調查研究得知,目前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落后;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陳舊,各高中院校對物理教學中所使用的硬件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等等,此眾多問題,使高中物理教學實踐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上出現脫節,也造成了人們生活的日益現代化與落后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之間的沖突。

1.高中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落后

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主體意識缺失,磨滅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和學的結果來看,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以及課堂教學結束后的題海戰術,使學生們不但覺得累還產生厭煩心理,甚至產生成績越來越差的發展趨勢;從高中物理教學實踐過程的評價機制來講,大部分高中院校和教師都是以學生考試成績來評價的,完全忽視了物理學科在高中生能力養成和人才培養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各高中院校和教師要切實注意到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成效的同時,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生自身的成長。

2.高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陳舊

高中物理是一門實驗性學科,但就目前我國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而言,教師大多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為了完成課程教學計劃,提高學生成績,他們搞“一言堂”,并將實驗導入或是實踐課程也改為傳授課程,教師的自我言說,忽略了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的主體——學生的地位。由于互動少,教師并不能及時的了解到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接受掌握程度,也不能及時解決學生疑惑,導致學生對個別物理知識理解掌握不到位,疑惑堆積,可能導致其物理知識整體性混亂, 極易造成學生對物理失去興趣;由于教師實驗演示的單一性和實踐課程的被侵占性,使學生主觀感覺缺失,不但導致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甚至對物理學科也會失去興趣。長久以往,學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雖然有感官體驗,但是不能升華為物理知識;物理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的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導致物理課程和現實生活的脫節,那就更談不上對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了,這與高中院校的教學理念更是相去甚遠。

3.高中物理教學硬件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高中物理,對于教師來講,難講,對于學生來說,難學,是因為物理是不同其他學科的,具有其他學科沒有的獨特的特點,物理學科是理論和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具體來說,物理知識是生活的總結和擴展,物理知識也需要生活和實踐的驗證,它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是對實踐經驗的高度總結和創新性應用。隨著高中物理知識的深入,一些簡單的物理實驗操作設施便不能滿足物理教學的需要,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識,甚至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設備來幫忙構建模型,模擬操作,這些目前大部分高中院校的硬件教學設施都不具備。

二、新課程改革中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的措施

物理學科是一門獨特的學科,是科技型和技術性都比較高的學科,其涵蓋內容非常廣泛, 是會對我國經濟和技術產生巨大影響的學科。所以,高中物理教學要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使高中物理教學成為高中課程教學中的閃光點,使其能夠切實注重物理思維的養成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期對我國將來的技術和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改變高中物理教學理念

首先,要明確高中教育不是培養高分低能的教育,高中教育也是育人的教育。高中物理教師要切實認識到這一點,要不斷自我進行全新教學理念的學習,摒除淘汰落后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具體的教學準備、組織教學過程中,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的安排上,要做到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認識學生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才能切實培養出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型人才。

2.擴充高中物理教學內容

物理是既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又是一門追隨科技發展的學科,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師不能再單單只傳授物理書本知識,而是要僅僅追隨科技發展的腳步,不斷的學習相關學科和物理縱深學科,涉獵其中的物理知識及其延展知識,一并放到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這樣不但可以培養教師自身學生興趣,而且能完善物理知識結構,豐富物理教學理論體系,也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不斷增長的求知欲。另外,教師要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優化物理課程教學設置,為學生尋求動手操作獲得感官感受的機會,這樣,既能使學生扎實掌握了物理理論知識,也能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

3.改革高中物理教學方式

在高中物理教學方式上,高中物理教師要盡量將理論知識講解和動手實踐操作相結合,這樣,不但可以傳授和驗證高中物理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傳授和動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會越來越關注,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養成善于觀察和分析的好習慣,學生對生活總物理現象進行提煉和總結,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4.配備相應的高中物理硬件設施

各高中學校等相關部門,要緊跟時代和科技發展的要求,盡最大可能為高中物理教師和學生提供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比如一些多媒體設施,一些高精尖的實驗儀器,只有這樣,高中物理教師才能切實豐富自己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學生才能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得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感悟。

三、結束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是高中物理課程教學的必經之路,各高中物理教師要勇于創新、不斷探索,才能真正的提高我國高中物理教育的教學成效,才能不斷的為我們國家培養合格的物理科技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姚建榮.小議高中物理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讀寫算(教研版),2015,05(24):122.

[2] 陳永建.高中物理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資訊,2015,13(1):172.

[3] 盧秀玲,鄒麗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的嘗試與反思[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25(2):21-22.

物理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筆者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對STS教育進行了探討。本文即對該模式在推廣過程中的一些教學實踐的總結,以及對其效果進行的簡要分析。

關鍵詞:STS;教學實踐;效果

眾所周知,STS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簡稱[1]。而我們所理解的STS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學要以教材生活化、問題社會化為原則,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或社會上發生的與科技有關的問題為主題,讓學生自己主動設計問題的學習策略[2]。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加入STS教育后的物理教學,從教學內容上看更注重物理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以及技術、社會的內在聯系。學生能夠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在實際生活中領悟并可以靈活運用,學生把科學過程看作是自己學習的一部分,是自己的需要,主動去探索。從教學形式上看不限于指定的時間和教室,以討論課、研究課為主,把教師當作領路人,把科學看作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在興趣、能力和價值觀方面,加強了對學生創造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把社會與自己的公民責任聯系起來,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增強好奇心和興趣[3]。

雖說有上述的種種優點,但在物理教學中加入STS教育是否適合農村高中?在新課程體系下實施的效果如何?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什么困難和困惑?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從2012年初開始展開了多次討論和調查研究,設計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學方案并進行實施。每位老師代課兩個班級,但只在各自的其中一個班級實施了這一教學設計,另外兩個班級作為對照組。同時,這兩個老師也作為被試,平行班的其他物理老師作為對照組。

以下筆者就該模式在推廣過程中的一些教學實踐進行展示,并對其效果進行簡要的分析。

1 高中物理STS教學實踐

基于STS的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學實踐設計上,如何才能使STS課程更具體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經分析論證,我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種形式:

1.1 在必修課中滲透STS教育理念

目前的高中物理教材中體現STS教育的材料很多(如必修1中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速度與現代社會”“從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學與社會”“流體的阻力”;必修2中的“人類對行星運動規律的認識”“黑洞”“航天事業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等),關鍵是教育者在教學中要呈現物理知識與STS教育的有效結合點,并有意識地利用相關素材進行有機滲透。這個方面的研究很多,具有很大的借鑒性。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科學前沿知識、最新技術成果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等信息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

1.2 開設輔修課,設置STS專門課程

核能的應用:國內外能源利用情況報告;各種核電站和核污染的相關報告;核能利用的前景及環境污染控制等問題。

基本粒子物理與人類進步:到現在為止,粒子物理的研究已經達到比夸克、強子等微粒更深一層的地步。直線加速器、正負電子對撞機、回旋加速器的建造等為粒子物理的研究打開了方便之門,這些進步的研究課題的發展,中學生也應該有一個更為清晰地了解,以增強青年學生對現代高科技物理的跟蹤認識。

聲波在醫療和軍事等方面的應用:聲波、次聲波及超聲波;超聲換能的原理結構;超聲波的發射、傳播和接收(介質發射、吸收和折射);超聲診斷。

萬有引力與航天飛行器:了解世界各國航天事業的概況與發展計劃,宇宙速度的理解;各種人造衛星的用途;宇宙棄物及星球大戰;飛向太空。

機器人的應用:機器人的定義、機器人三原則、機器人的發展概括、機器人的主要功能和應用、機器人帶來的副作用。

1.3 增加社會實踐,在實踐環節中實施STS教育

現在的科技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如何才能使學生跟得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學??梢酝ㄟ^各種渠道加強STS教育,開設大量與科技前沿有關的物理科學課程,如“超導材料及其應用前景”“太陽能的利用”“磁懸浮高速車”等。學生有機會參加各種社會實踐調查,例如通過對油漆廠、造紙廠、水泥廠、木材加工廠的參觀調查使學生了解到各種污染會給人類和自然環境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操作活動。

2 高中物理STS教學實踐的效果分析

在物理STS教學實踐之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了調查問卷,并對兩位老師進行了訪談,同時對其他幾位同年級的物理老師進行了訪談,做了訪談記錄。然后,筆者對調查問卷和訪談記錄的結果進行整理(如表1),對此次高中物理STS教學的實踐效果進行了如下分析:

2.1 教學實踐活動之后學生的變化

從考試成績上看,實驗組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的略高一些。除此之外,根據對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STS教育在中學的實施可以說是較好地加強了學生們的科學情趣、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改變了原本“學生知道物理知識但卻難以應用到實際問題”的局面,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將所學物理知識聯系到現實生活中去的能力、能夠使學生更敏感于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評價社會上的一些科技宣傳,辨別科技宣傳內容的真偽,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念。STS教育的普遍實施,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這些進步大都是在STS教育的有效實施的基礎上取得的。

STS教育的實施,使得在科學方法、科學探究能力、現代科技意識、物理學史、學習興趣等方面,實驗班學生有了顯著的進步和提高。許多同學表示,上過STS課程之后,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或者說有一種敏感性,就是習慣于觀察周圍世界,會下意識地將所學知識與身邊自然現象相聯系。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的意識在逐漸加強之后,就會有這種表現,即會主動地去觀察自然、認識世界、發現科學、解決問題。STS教育后的另外一個結果是:在課堂上,可以觀察到學生的創新思想;在實驗中,可以看到學生獨特的發明創造;在實驗報告冊中,可以發現有學生有改進實驗的沖動。在STS 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智慧的火花隨時可以迸發出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逐步的提高。

2.2 教學實踐活動之后教師的變化

實施STS教育,全面提高了教師的素質和教研水平。STS教育的實施,對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結構、教學設計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必然進一步強化了教師們終身學習的意識。為跟上時代進步的節奏,教師們不得不及時吸收新的知識,更新知識結構,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

在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不僅使得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而且也使得教師有了更為現代的教學技能,能將自身的教育理論同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觀。

通過實施STS教育,教師對教學活動有了新的反思,教學反思是與教師對職業性質的分析以及他們獲得、掌握、更新知識的方式相關聯的,且由對思想和行為之間關系的觀念所驅動。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后,教師和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僅在新的知識儲備上,更重要的是在科學素養方面有了可觀的進步。這有利于高中物理新課程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吳永忠.論我國STS教育的開展及其與國際的對接[J].北方論叢,2005,(3):107.

[3]吳長龍,熊萬杰.物理教育中STS教育資源開發的探索[J].現代物理知識,2009,(6):55.

(欄目編輯 李富強)

物理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內容摘要在對中國人文精神的探討中,我們發現存在著以下三種畸變現象:一是古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完美化,二是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神秘化,三是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宗派化。而最近發生的“張悟本事件”、“李一道長事件”和汪暉涉嫌抄襲事件中的“聯合簽名聲援信”等現象,正是中國人文精神畸變的典型表現形式。通過對這些畸變現象的批判性考察,我們應確立真正的或理想型的中國人文精神,這一精神以平等、理性、科學、真理、人格、個性和公平作為自己的基本觀念。

關鍵詞人文精神 完美化 神秘化 宗派化

作者俞吾金,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433)

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人文精神”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概念。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上個世紀80年代,作為對“文化大革命”經驗教訓的總結,理論界掀起了“異化和人道主義”討論的熱潮,其主旨自然是弘揚人文精神?!?989年政治風波”后,90年代再度興起了人文精神探討的熱潮。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中國社會存在著“人文精神熱”,恐怕并不為過。

然而,就像任何一種“熱”都會流于情緒化而缺乏理性思索一樣,“人文精神熱”也不能免俗。人們重視它,仿佛只是為了把它作為神像供奉起來,而不再把它作為理性審查的對象。事實上,人們滿足于侈談人文精神,卻從未對它的文化歷史語境和基本內涵做出明確的界定和認真的考察。這種界定的缺失導致了種種錯誤理解和闡釋的泛濫,以至于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人文精神這一用語竟然蛻化為等級觀念、迷信思想和宗派情緒的辯護詞。問題是如此之嚴重,以致到了必須嚴格地界定人文精神這一用語的文化歷史語境和基本內涵的時候了。下面,我們將通過對中國人文精神的三種流行的畸變形式的分析,闡明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人文精神。

古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完美化

當人們談論“人文精神”這個概念時,已經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完成了兩層剝離工作:第一層剝離工作是,把人文精神從一定的文化共同體中剝離出來,沒有闡明,究竟是在歐洲文化、美國文化、印度文化,還是中國文化或其他文化的背景下談論人文精神;第二層剝離工作是,把人文精神從某個文化共同體發展的一定的歷史階段中剝離出來,沒有闡明,是在談論哪個歷史階段的人文精神。毋庸諱言,這兩層剝離,使人文精神這個“能指”(signifier)像飄浮的楊花,喪失了確定的指稱對象。

與這種空泛的談論方式不同,我們一開始便試圖嚴格地限定人文精神這個概念的文化歷史語境。第一,我們是在中國,而不是其他文化共同體中來談論人文精神。第二,我們把從夏、商、周下迄1910年稱為古代中國,把這一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稱為“古代中國人文精神”;把從1911年辛亥革命下迄1976年“文革”結束稱為現代中國,并把這一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稱為“現代中國人文精神”;把從1977年迄今稱為當代中國,并把這一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稱為“當代中國人文精神”。

即使是在中國文化共同體內談論人文精神,人們也常常把“人文精神”這個復合名詞與“古代的”(ancient)、“現代的”(modern)和“當代的”(contemporary)這三個表達時代觀念的形容詞分離開來,而這一分離已經包含著對這三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上的中國人文精神內涵上的差異的忽視。我們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無意識層面上,潛藏著根深蒂固的泥古崇古意識和祖先崇拜意識。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保?]而《禮記·禮運篇》對古代“大同”世界的描述也顯露出同樣的思想傾向。毋庸諱言,這種泥古崇古的思想傾向很容易使當代中國人把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完美化,甚至加以神化,從而忽略了它的歷史局限性。這種脫離具體歷史語境,把古代中國人文精神完美化,甚至神化的做法,在現、當代新儒家們的論著中表現得尤為典型。

當代新儒家們在談論古代中國人文精神,尤其是儒學創始人孔子的人文精神時,大多喜歡援引《論語·鄉黨》中的那個小故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币馑际牵嚎鬃蛹业鸟R廄著火了,孔子退朝后聽說此事,他不先問馬是否受傷,卻先問管理馬廄的人是否受傷。如果把這個小故事從《論語》乃至孔子生活和思考的整個歷史語境中剝離出來,確實表明孔子十分尊重人的生命和價值,而尊重人的生命和價值難道不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嗎?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小故事的局限性也是清清楚楚的??鬃又皇窃谏婕叭说纳c馬的生命的比較時,才把人的生命置于馬的生命之前。顯然,在孔子生活的時代,這樣的觀點也是其他普通人都擁有的觀點,并沒有什么特異之處。何況,人們不應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應該全面地考察一下孔子關于人的觀念。

只要人們不滿足于抽象地談論人,就得承認,人是有性別差異的。那么,孔子究竟如何看待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關系?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指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蔽覀兦野芽鬃舆@段話中的“小人”撇開,因為在他的語境中,“小人”作為“君子”的對立面,指男性中應該被蔑視的那部分人。這里提到“女子”的“難養”至少表明,在孔子的心目中,所有的女性都與男性中的“小人”一樣,應該加以蔑視和譴責。盡管某些新儒家試圖通過對“女子”這個詞的別出心裁的闡釋而淡化孔子對女性的蔑視,但這樣做就像閔希豪森男爵試圖拉著自己的頭發離開沼澤地一樣可笑,因為孔子對女性的蔑視幾乎貫穿于他的全部言談中,即使是善于補天的女媧在這里也會無功而返。

我們再來考察,孔子如何看待不同男性之間的關系?當齊景公問政于孔子時,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保?]在這里,孔子完全沒有提到女性,從而印證了他上面所說的“女子”“難養”決不是偶然的口誤,而是表明,孔子思想的基礎之一是那個歷史時期盛行的男權中心主義。而在男性中,孔子又進一步區分出四個不同的等級,即君、臣、父、子。此外,孔子在《論語·陽貨》中也說過,“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不但把“上”與“下”作為不同的等級區分開來,而且強調,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人是愚昧的,上層的人則是明智的。此外,孔子也批評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指責季氏欣賞“八佾”乃是對天子禮儀的僭越。凡此種種,無不表明,孔子殫精竭慮地加以維護的正是他理想中的周代的等級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觀念。所謂“郁郁乎文哉,吾從周”[4]正是這個意思。

這就深刻地啟示我們,盡管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文精神包含著尊重人的生命和價值的合理因素,但我們不能不看到,這種人文精神是奠基于古代社會的等級觀念和男權中心主義觀念之上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意識(das Bewusstsein)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das bewusste Sein),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保?]由此可見,決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語境,把孔子的人文精神,乃至整個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拔高為一種完美無缺的人文精神,而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古代中國人文精神的歷史局限性。

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神秘化

如果說,古代中國人文精神是以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和男權中心主義觀念為基礎的,那么,現代中國人文精神在內涵上則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盡管在現代中國社會的實際生活中,古代社會遺留下來的等級觀念和男權中心主義觀念還存在著,甚至頑強地表現著自己;盡管古代中國人文精神中的某些合理因素,如有教無類、民貴君輕、對抗君惡、自強不息、先人后己等,也延續下來了,但在辛亥革命推翻了數千年來的帝制之后,現代中國社會在精神領域里接納的主要是歐洲社會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主導性價值觀念,即人權、個性、理性、科學、平等、自由、民主、博愛等等?!拔濉に摹边\動中提出的著名口號“德先生”(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science)便是這些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完全可以說,正是這些價值觀念,尤其是對“民主”和“科學”的倡導構成了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然而,文化價值觀念是無法按照馮友蘭先生所倡導的“抽象的繼承”方法加以傳承的。因為這種方法假定,可以把文化價值觀念從其得以產生的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剝離出來,抽象地加以繼承。事實上,這些價值觀念與產生它們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主導性價值觀念就是歐洲社會在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文化運動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其中的人權是對神權的抗議;理性和科學是對宗教和迷信的抗議;平等和個性是對身份等級制度的抗議;自由、民主和博愛是對專制政體的抗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當現代中國人把這些價值觀念從歐洲人那里移植過來時,乍看起來,“抽象的繼承”方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是,被繼承過來的文化價值觀念乃至整個人文精神都發生了畸變。新郎興高采烈地迎娶了新娘,但新娘卻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新娘了。換言之,“抽象的繼承”方法注重的只是文化價值觀念表面上的移植,完全忽略了這些觀念在移植到現代中國社會來后其內涵上的走樣、變化,甚至變質。

眾所周知,在1949年前,現代中國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救亡圖存,因而與上述價值觀念相應的思想文化運動,尤其是啟蒙運動,被擠壓到邊緣性的位置上。由于與這些文化價值觀念相應的思想文化運動的缺席,以這些價值觀念為主導觀念的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內涵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畸變?;兙哂卸喾N形式,但這里主要考察它的一種形式,即神秘化。假如說,歐洲人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中通過對宗教思想和迷信觀念的批判,建立了“理性的法庭”,那么,在現代中國社會中,卻缺乏類似的激烈的思想交鋒,從而理性、科學和真理遠未取得其權威性的地位。

其實,上個世紀20年代發生的“科玄論戰”已暗示我們,“科學”(science)與“玄學”(metaphysics)及宗教、迷信的斗爭還是長期的。盡管人們的宗教信仰是受法律保護的,但同樣被法律認可的無神論思想、科學精神在現代中國社會,甚至當代中國社會中仍然缺乏主導性的、積極的影響。近年來,不光國內信奉宗教的人數急劇攀升,相當一部分政府官員也熱衷于在寺廟里燒頭香、撞頭鐘、佩帶吉祥物或辟邪物,甚至不惜貪污巨款,為菩薩“塑金身”。整個社會風氣越來越深地沉陷到煙霧繚繞的宗教氛圍中,而在當時的歐洲社會中,這種宗教氛圍正是宗教改革運動和啟蒙運動沖擊的對象。

至于民眾的迷信思想,就更嚴重了。記憶猶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還發生過“早請示,晚匯報”、“跳忠字舞”、“個人崇拜”、編語錄本、寫效忠信、鼓吹“一句頂一萬句”等迷信現象。即使在當代中國社會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為處于迷信思想的操控之下。在日常閑談中,人們熱衷于談論命運、面相、手相、鬼神和報應;沉湎于拜佛、算命、抽簽、許愿和種種迷信活動。人們甚至把數字也劃分為兩個陣營:一方面,車牌號、門牌號、手機號、座機號,最好都與“8”有關,甚至不惜用巨款買下一連串的“8”字。此外,幾乎所有的喜慶活動都是在每個月的“8日”、“18日”、“28日”或其他“黃道吉日”進行的。另一方面,人們又像躲避瘟疫一樣地躲避“4”、“14”、“24”這類數字,許多建筑物不設第4層、第14層,不少醫院的注射室不設座位號“4”、“14”等等。在文化比較落后,又缺醫少藥的農村,各種迷信現象更是死灰復燃,甚至出現了巫醫、巫婆、算命先生橫行不法的局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們的迷信思想在殯葬活動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死者在生前往往得不到積極治療和臨終關懷,但死后卻獲得了巨大的哀榮。家屬不僅把死者厚葬,甚至替他配備了由工匠制作的精美的別墅、二奶、小秘、保姆、汽車、電視機、冥幣等,以便讓他在陰間過豪華的生活。

近年來,各種迷信思想更是打著健身養身、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的旗號迷惑了不少人。比如,為什么張悟本能欺騙那么多的患者?為什么李一道長能迷惑那么多的信徒?除了某些媒體的記者和編輯缺乏科學常識,從正面大肆報道、美化這類迷信現象外,某些著名高校人文學科方面的教授和某些著名研究機構中的研究員,也對這些迷信現象的蔓延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人還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把這些完全違背理性和科學的迷信現象與觀念闡釋為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之一。

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神秘化或迷信化從反面印證了這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即沒有相應的實際生活中發生的思想啟蒙運動結伴而行,抽象地移植或傳承過來的文化價值觀念乃至整個人文精神在內涵上必定會發生畸變。

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宗派化

當代中國人文精神既批判地繼承了古代中國人文精神,尤其是現代中國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又從當代西方社會中吸取了相應的文化價值觀念,而在當代西方文化價值觀念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后現代主義價值觀念的影響。

上個世紀70年代,當中國人從“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空前浩劫中驚醒過來,打算搞“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時,西方已經興起了以現代化和現代性為批判對象的后現代主義價值觀念。后現代主義價值觀念,就其積極含義而言,主張消除蘊含在現代人文精神中的總體化、一體化、標準化、中心化和征服化(對自然界)的傾向,倡導個體性、多元性、差異性、邊緣性和和諧性;就其消極含義而言,后現代主義價值觀念也助長了相對主義、虛無主義和宗派主義思想傾向的蔓延。無論是后現代主義價值觀念的積極方面,還是其消極方面,都對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然而,如前所述,在現代中國社會中,1949年前,啟蒙由于受到救亡的擠壓而處于邊緣狀態中;而在1949年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個歷史階段中,由于階級斗爭和抽象的集體主義①的擠壓,啟蒙又被耽擱下來了。如果借用黑格爾的語言,可以這樣說,在古代中國“原始倫理精神”解體的過程中,并沒有形成現代歐洲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和以獨立人格為基礎的“法權狀態”。事實上,在古代中國人文精神中,非但找不到關于普通個人“權利”的任何言說,甚至連“權利”這個詞都找不到。雖然現代中國人文精神從理論上認識到獨立人格、人權、個性及其自由觀念的重要性,但由于既缺失產生這些價值觀念的文化土壤(宗教改革運動和啟蒙運動),又缺失維護這些觀念的市民社會,所以現代中國社會普遍缺乏獨立的個性。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當代中國社會,對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也使當代中國人文精神失去了抵御西方后現代主義價值觀念中消極因素的力量。

下面,我們著重分析后現代主義價值觀念中的宗派主義思想傾向對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侵蝕。眾所周知,1996年,美國爆發了著名的“索卡爾事件”。紐約大學物理學家索卡爾向左翼思想家和后現代主義理論的代表性刊物之一《社會文本》提交了一篇故意包含科學上的常識性錯誤、但又迎合該刊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傾向的論文,論文很快通過審查并被發表了。隨后,索卡爾又在另一家刊物上披露了自己在《社會文本》上發表的毫無學術新見,且充滿常識性錯誤的“詐文”以及自己做這一“實驗”的動機。這整個過程在《紐約時報》頭版報道后,在美國理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索卡爾事件”暴露出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蘊含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的強烈的宗派主義思想傾向。某些后現代主義理論家,其中包括那些已在理論界擁有重要地位的著名理論家,非但缺乏對當代科學知識的系統了解,甚至缺乏科學常識,而且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在理論界的所作所為,并不是以公正的、寬容的心態去追求真理,而是千方百計地結成學術上的宗派,殫精竭慮地去追求他們所從屬的宗派在理論界的話語霸權。要言之,宗派利益成了他們從事理論活動的最高宗旨。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充滿宗派情緒的后現代主義者,還肆無忌憚地把這種褊狹的宗派主義情緒輸入中國理論界,從而嚴重地污染了當代中國社會的人文空氣和人文精神。

眾所周知,數月前,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披露了清華大學教授汪暉在其博士論文和其他著作中涉嫌抄襲。在這種情況下,理論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出來呼吁,主張建立一個公正的調查組來調查此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汪暉本人,還是授予他博士學位的中國社科院和他目前所在的工作單位清華大學,均未以積極的態度出來回應此事。這種不合常理的沉默使海內外理論界大跌眼鏡,但更加離譜的事情還在后頭:海外80多位“挺汪派”,包括汪暉著作的英譯者在內,聯合簽名,寫信給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和副校長謝維和,不但片面地斷定汪暉著作不存在任何剽竊現象,而且強調汪暉在國際亞洲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性,表示要聲援正在受到媒體攻擊的汪暉。顯然,人們在這封措詞武斷的信中能夠讀出來的不是維護真理的公正的學術態度,而是以勢壓人、蠻不講理的宗派情緒。

不久前,中山大學教授翟振明發現,在這批來自大洋彼岸的公開信簽名者中,有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們都在14年前的“索卡爾事件”中被弄得聲名狼藉。這三員大將的名字是:洛賓斯(Bruce Robbins),羅斯(Andrew Ross)和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翟振明教授認為,在沒有對汪暉涉嫌抄襲的問題進行認真調查之前就表示聲援汪暉,同樣是理論界的丑聞,而這個丑聞正是“索卡爾事件”的繼續。翟振明教授還指出:“認定了這種境況之后,只要這些人達成在中國誰是‘自己人’的共識,認為保護其在中國學界的地位對于他們的意識形態陣地戰具有重要性,他們就會挺身而出。至于其到底在‘事實’上是否抄襲了,按照他們的‘理論’,那并不需要通過調查研究去發現,而只需要站在‘正確’立場上去‘建構’、并能在聲援信上找到有力量的托詞就行了?!保?]盡管翟振明教授沒有明言,但從“索卡爾事件”到聯合簽名信,貫穿在其中的不正是某些后現代主義理論家的宗派主義思想傾向嗎?

事實上,在這種宗派主義的思想傾向的推動下,汪暉涉嫌抄襲事件已經演化為一個嚴重的思想文化事件。人們關注的不再是事件的真相和實質,追問的不再是汪暉是否涉嫌抄襲,而是所謂“倒汪派”與“挺汪派”、“自由主義派”與“新左派”之間的派系之爭。比這個事件本身更值得引起人們深長思之的是,在當代中國理論界,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再關心事實、真相和真理,他們熱衷的是宗派、小團體利益和文化霸權。我們痛心地發現,宗派主義思想傾向是多么嚴重地扭曲著當代中國的人文精神。

確立真正的人文精神

通過前面三部分的分析,我們展示了人文精神在現、當代中國社會中的歷史命運。如果說,現、當代中國人力圖把古代中國人文精神加以美化,那么,他們同時又竭力把現、當代中國人文精神加以魅化,即神秘化和宗派化。面對這樣的局面,再抽象地、孤立地侈談“人文精神”這個概念,不但是不合時宜的,簡直是不負責任的了。

與中國人文精神的上述三種畸變的形式不同,我們需要確立的是真正的人文精神。那么,真正的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我們知道“應該確立的”東西與“實際存在的”東西之間總是存在著差距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關于“理想型”(ideal type)的觀點啟示我們,真正的人文精神也就是理想型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說,只有站在理想型的中國人文精神的高度上,才能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和闡釋究竟存在著什么問題。在我看來,為了避免前面提到的人文精神可能發生的各種畸變,真正的或理想型的中國人文精神必須蘊含以下三個方面的要素:

第一個方面的要素是平等(equality)觀念。這種觀念不僅包含著男性之間的平等、女性之間的平等,也包含著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平等。這個要素的重要性在于,它從根本上把現、當代中國人文精神與古代中國人文精神區別開來了?,F、當代中國社會中的某些學者,為了美化古代中國人文精神,故意撇開這一精神所蘊含的思想基礎——等級觀念與男權中心主義觀念,這就等于把古代中國人文精神現、當代化了,從而掩蔽了古代中國人文精神的歷史局限性??隙ɡ硐胄偷闹袊宋木裰刑N含著平等要素,表明我們的宗旨不是回到古代中國人文精神那里去,而是超越這種精神,進入到現、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視域中。

第二個方面的要素是理性(reason)、科學(science)和真理(truth)等觀念。如前所述,現、當代中國社會沒有經歷過當時歐洲社會經歷過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根深蒂固地積淀在中國老百姓心理層面上的宗教觀念和迷信思想從未得到過系統的批判和徹底的清算,因而理性、科學與真理的權威地位從未真正地被確立起來。不少人面對疾病和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時,首先求助的不是理性和科學(包括醫學),而是巫術、迷信或所謂“神醫”;不少人在改革開放中富裕起來時,首先感謝的不是科學和真理,而是菩薩或神靈?,F、當代中國社會的奇觀是: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卻是宗教、迷信的空前泛濫。顯然,在當代中國人文精神中,如果理性、科學和真理被邊緣化,甚至完全缺位的話,這種精神很容易變質為宗教、迷信的附庸。

有人也許會批評我把“科學”作為人文精神的要素,因為人們習慣于把“科學”與“人文”分離開來,并在這種分離的基礎上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其實,這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就像先殺害了某人,再把他的尸塊拼接起來,再現他的生命一樣可笑。馬克思早已深刻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保?]在當代中國社會中,各種迷信思想之所以如此猖狂,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從未把“科學”理解為人文精神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事實上,“五·四”運動中提出的口號“德先生”和“賽先生”至今沒有喪失其實質性的意義。當代中國人文精神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淹沒在宗教、迷信的大潮中,因為理性、科學和真理的權威地位從未真正地、持久地被確立起來。

第三個方面的要素是人格(personality)、個性(individuality)和公正(justice as fairness)等觀念。這些觀念的重要性在于,它們從根本上把當代中國人文精神與現代中國人文精神區別開來了。如前所述,在現代中國社會中,1949年前是救亡擠壓啟蒙,1949年后是階級斗爭、抽象的集體主義擠壓啟蒙。顯然,啟蒙的邊緣化必定會導致法權人格、獨立個性和社會公正的缺失,而這些觀念的缺失又使蘊含在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的宗派主義思想傾向乘隙而入,導致了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宗派化。

由此可見,只有把人格、個性和公正置于基礎性觀念的位置上,當代中國人文精神才能揚棄古代、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歷史局限性,抵御西方后現代主義的宗派主義傾向的侵蝕,向真正的或理想型的中國人文精神逼近。

[本文為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科學發展觀重大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09AZD008)的階段性成果,入選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10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

注 釋:

① 所謂“抽象的集體主義”,是指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割裂開來并對立起來的集體主義。其實,真正值得倡導的是始終把普通個人的權利、利益和民生問題首先納入自己視野的集體主義。

參考文獻:

[1]論語·學而.

[2]論語·顏淵.

[3][4]論語·八佾.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6]翟振明. 汪暉疑似抄襲案與“索卡爾詐文事件”. 南方周末,2010.8.1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編輯 秦維憲

物理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我國進行新課程改革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 如今在新課程標準的帶領下, 新課程改革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我們常常能夠聽到很多學校在強調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幾乎是新課程改革的中心理念了。但是, 究竟什么是素質, 要想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 究竟應該要把握哪些內容呢?在我們進行中學物理素質教育的過程中, 這無疑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平時所說的科學素質和素養并不能評價為有沒有, 應該評價為是否高或者低?,F在中國非常流行終身教育。所謂終身教育就是以個人的學習能力作為標準, 提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素質理論。這種終身的素質提高理念無疑是給了科學素養提高的一個標準尺度。那么我們對于素質的分類有哪些呢?首先是科學上的文盲。所謂科學的文盲就是說由于年齡問題, 過于貧困或者是生理心理上出現了一些障礙后, 影響了科學技術和素養的培養, 他們對于科學一無所知。其次, 是科學素養表面層次。從字面上可以看出來, 這就是指科學素養僅僅是停留在膚淺和表面上, 沒有深入。第三, 概念化的科學技術素質。什么是概念化的科學素質呢, 簡單地說就是指在科學素質的培養過程中, 僅僅是紙上談兵, 對于科學問題只能用概念和術語去表示。第四, 綜合性的科學素質。這樣的科學素質才是我們所要培養的, 即能夠用概念和術語表示科學知識, 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也能夠對理論進行深化和實踐應用, 并且將理論實踐進行多維度的科學應用。

2 中學物理的理論結構和實踐形態

從整體的觀念來看, 基本上, 我們所說的完整的物理教學體系, 一定是要包括物理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兩項的。因此我們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 一定要使用實踐來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1 注重物理知識的形象化

物理的教科書的內容通常情況下是非常嚴謹的定義定理和非常嚴格的推理過程。物理的理論知識都是用死板的公式形式出現的。這樣的物理知識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壓迫感和煩躁感。而且形式化的物理知識也會讓學生喪失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如果在這樣形式化的物理知識背景下, 教師如果還采用非常死板和條條框框的講課方式來進行物理教學。那么會引起學生的方案和倦怠。因此在進行中學物理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應該要對枯燥的理論知識進行一個深入淺出的講解, 盡量將形式化的物理知識形象化, 也盡量創造一些物理情境和物理形象思維環節。將學生對抽象的物理知識有一個感性認知。也應該要讓學生對于物理公式的演變和物理原理的由來有一個深入和形象的認識。

2.2 中學物理教學的實踐活動形式

我們知道,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和領導。我們學習物理理論知識是為了對物理實踐有一個指導性的作用。而在理論知識了解的基礎上, 實踐過程又可以對理論知識有一個深化和感性認知的作用。中學物理實踐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物理實驗。提到物理實踐, 就離不開物理實驗的教學。中學的物理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活動都必須要依賴于物理實驗的開展。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 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有非常嚴格的實驗數據作為理論依據。而物理理論也建立與實驗觀察之上。物理實驗是最具有直觀性的物理實踐活動。對于中學生的身心都有一個適應性。也能夠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一個問題解決和問題思考的能力提升。在實驗過程中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和實驗理論以及實踐技能。

物理實驗有真實性, 形象性, 直觀性以及生動性等一系列特點。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非常有幫助。對于中學生來說, 物理實驗是非常有魅力的, 能夠讓他們自主參與到課堂中去。

除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之外, 物理實驗的操作還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很好的科學理念和科學素養。在物理實驗課堂的教學過程中, 由于實驗的步驟具有嚴謹性, 現象的觀察具有細致性, 數據的讀取也必須要非常的精確和實事求是。這樣很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科學有一個尊重和客觀的態度。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2) 物理自主學習。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規定, 在中學物理的教學過程中, 不僅僅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讓學生能夠通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獲得學習的興趣, 主動學習的意識, 問題解決的能力和思考的習慣才是最終的教育目的。因此,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物理學習的自主性, 讓學生在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教育家羅杰斯曾經說過:“在教學過程中, 只有讓學生處在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 他們才能盡情參與、自由表達”。除了這些, 教學的評價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對教學的組織有系統和有效的評價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 我們通常應該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旋律。讓學生不會喪失其積極性, 也應該要學會自我評價和反思。讓他們能夠把握自己的學習方向。最后,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要對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有機聯系, 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進行一個新舊知識的概念結合。

(3) 物理學習的合作與探索。隨著現代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只有個人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已經遠遠不夠了, 除了個體水平的增強外, 我們的教學也應該要教會學生學會合作, 學會深入探索。所謂合作學習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小組的分配, 讓學生與學生在交流和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個融洽的合作學習氛圍外, 也包括了教師與學生進行課堂教與學的合作。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和交流也是合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合作的學習能夠很大程度上教會學生平等的學習, 交流地學習, 對于他們未來的人格發展有很大的好處。除了合作學習之外, 對于物理問題的深入探索意識的培養, 也是我們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探究就是在師生課堂教學過程中, 由教師作為主導方, 設計一定的教學情境和環節, 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探究物理知識和規律地形成。讓學生發現定理, 讓學生推導公式。這不僅僅能夠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識, 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摘要:中學物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理論教學和實際教學兩部分組成。物理理論知識是實際操作的基礎, 而實際教學又是理論教學不可缺少的補充和鞏固。要想保證中學物理能夠取得素質教育的良好進展, 就必須要保證兩者之間的和諧關系。本文就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進行了分點論述。

上一篇:計算機語言論文下一篇:極心理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