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

2023-09-16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1篇

目前, 各項環保措施和政策在保護三峽水庫環境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但限于自身的特殊性、復雜性, 以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和當前欠發達的經濟水平, 三峽地區水環境惡化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 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居高不下, 水污染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眾多污染源和潛在風險成為威脅三峽地區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環境安全的重大隱患。

1.1 治理水環境污染的法制體制不健全

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區域范圍很廣, 僅水域面積就達1084平方公里, 涉及到重慶市和湖北省19個縣市區, 130多個鄉鎮, 經濟社會活動頻繁, 庫區水質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事實上, 目前在法律上還沒有對三峽庫區的水質保護和水環境污染的治理進行規范。

1.2 缺乏有效的環境管理機制

三峽庫區的水環境保護歷來都受到各方的重視, 庫區環境在三峽工程修建后變得復雜而特殊, 所以原有的管理機制已不適宜。相關部門的管理職責也不明確, 另外也沒有形成有效的水環境管理體制, 對水環境污染的監控與管理不夠, 地方政府出于保護當地經濟發展的原因經常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如果不解決這種舊的管理機制, 必將導致管理工作出現真空區域, 監督工作遺留空白。

1.3 缺乏市場運行的環保機制

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的實施, 使各地建立了一些環保設施如污水處理廠等。但由于不能產生效益, 這些設施和工廠在實際運行中將大打折扣, 有些項目名存實亡, 僅作為應付上級的一種擺設。上級進行檢查時, 就開啟治污設施, 檢查一過, 設施就停用, 有的白天開、晚上停, 甚至將環保設施作為他用。

1.4 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 三峽地區生態環境先天脆弱

目前, 三峽庫區民眾對保護庫區水環境的意識十分淡薄。企業及老百姓沿岸亂倒垃圾, 向長江直排污水, 這些已成習慣。另外, 有些人認為三峽庫區環境問題的產生是因修建三峽工程所致, 治理污染的責任理應由國家和政府擔當, 與老百姓無關等等, 這些都加大了水污染的治理難度。另外三峽地區生態環境先天脆弱, 洪澇、干旱災害頻發, 水土流失及農村面源污染嚴重, 防治難度大, 仍處于無法管、無錢管、無人管的“三無”狀態。

2 三峽地區水污染防治的現狀

2.1 水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2005年, 三峽地區長江干流水質較好, 但個別河段受到了污染, 支流已明顯受到污染。其中, 庫區干流水質為Ⅲ類或好于Ⅲ類, 主要支流劣于Ⅲ類的水質占25.2% (Ⅳ類9.1%、V類5.9%、劣V類10.2%) ;上游區長江干流劣于Ⅲ類的水質占13.3%, 主要支流劣于Ⅲ類的水質占31.8% (Ⅳ類19.1%、V類2.9%、劣V類8.8%) 。由此可見, 三峽庫區長江支流特別是一級支流水污染問題已經顯現;上游區干流水污染現象同樣客觀存在。三峽水庫蓄水后, 干流流速已經明顯減緩, 由蓄水前的0.8m/s減小到蓄水后的0.09m/s (官渡口斷面監測數據) , 甚至更小。三峽水庫已由河流變成湖庫, 水體自凈能力大幅下降, 在納污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水質亦將下降, 并極有可能惡化。

自2003年和2006年三峽水庫先后實現135m和156m蓄水以來, 庫區干支流回水區多次出現水華現象, 僅2006年就有15條一級支流出現水華, 并呈現出由河流型 (硅甲藻) 向湖泊型 (藍綠藻) 演變的趨勢 (表1) 。

2.2 工業結構性和布局性污染及高消耗高污染問題突出

憑借自身先天的資源和能源優勢, 三峽地區以部分工業產值的高速增長拉動了整個地區的工業經濟。但由于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峽地區的工業經濟發展還只是規模擴張型的線性工業經濟增長, 比我國目前仍較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還要粗放, 工業結構性污染和布局性污染問題, 以及行業企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現象還很普遍, 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

《規劃》修訂本明確指出, 按照《規劃》要求, 三峽地區COD、氨氮排放量到2005年應在2000年基礎上 (COD135.6萬t、氨氮8.3萬t, 此處指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總量) 分別控制在102.8萬t和8.3萬t, 但實際上沒有減少。2005年COD排放量為136.3萬t, 氨氮排放量為11.5萬t, 未完成《規劃》目標。

2.3 上游區和影響區污染嚴重

從不同區域排污情況看, 三峽地區上游區和影響區污染物排放量占有很大比重, 但卻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 治理投資力度相對于庫區明顯偏小。

三區排污情況:2007年, 庫區、影響區、上游區工業COD排放量分別占三峽地區工業COD排放總量的18.1%、25.8%、56.1%, 氨氮排放量分別占22.6%、22.6%、54.8%:生活COD排放量分別占三峽地區生活COD排放總量的11.1%、17.6%、71.3%, 氨氮排放量分別占12.2%、21.6%、66.2%。由此可見, 上游區和影響區COD、氨氮排放量已三峽地區排放總量的75%~88%, 對三峽水庫水質的影響不可忽視。

三區投資情況:在《規劃》及其修訂本中, 庫區的污染治理項目投資比例明顯高于上游區和影響區, 這與庫區本身的重要程度和受關注程度密切相關, 首先抓庫區也是正確的。在《規劃》中, 庫區、影響區、上游區污染治理項目計劃投資分別為192.1億元 (20個區縣) 、78.2億元 (42個區縣) 、109.9億元 (214個區縣) , 分別占計劃投資總額 (380.2億元) 的50.53%、20.57%、28.91%。

上述數據顯示, 無論是工業污染還是生活污染, —上游區和影響區的COD、氨氮排放量比例占75%~88%, 但用于治理的投資比例還不到50%, 即使在調整后也只有60%。如果按區縣數進行平均, 則投資比例更低。各級地方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對上游區和影響區污染治理工作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加大投資、治理和監管力度, 否則是難以搞好三峽地區水污染防治工作的。

3 三峽庫區水污染控制工程投融資及運作機制分析的建議及對策

3.1 改革現行國債資金的投資方式

建議用于三峽庫區的后續國債資金優先資助污水處理廠無法正常運行的區縣修建、完善配套管網, 以保證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能正常發揮治污作用。國債資金優先用于配套管網建設。對于新建、待建的污水處理廠使用國債資金, 必須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管網建設資金先行到位。建議對應用市場化投融資方式建設的水污染防治項目支持使用國債資金。

3.2 鼓勵市場化運營

在條件成熟的地區, 政府將可以將現有的公共項目或已建成的新項目移交民間資本或外資經營, 根據項目在未來若干年內的現金流量, 一次性從投資者手中融得一筆資金, 用于建設新項目如建設配套管網;經營期滿, 投資者再將項目移交回政府。市場化營運有利于降低運行成本, 也有利于加強政府對處理效果的監管。

3.3 完善污水和垃圾處理費征收體制, 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

目前, 征收的處理費是運營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對已交費居民和拒交費居民分別對待, 如全年交滿可少收一個月等, 拒交費的則收取滯納金等, 從而減輕對已交費居民的負面影響;對存在截留、挪用處理費的現象, 一旦發現, 要嚴厲處罰。建議國家盡快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 積極發展適合庫區要求的新產業, 解決庫區居民的生存要求, 確保庫區水污染治理項目的長期穩定運行和庫區社會長期穩定發展。

3.4 對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及管理體制的策略建議

加強規劃審查及設計評審力度, 規范招投標工作, 合理確定規模和建設方案。應當規范設計評審制度, 讓運行管理單位提早介入工程建設階段, 避免脫節, 并且可以監督項目的設計、建設等程序, 防止設計超前、規模偏大。

改革國債資金的投資方式, 建議針對三峽庫區的后續國債資金優先資助污水處理廠無法正常運行的區縣修建、完善配套管網以及污泥處置設施的建設, 以保證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能正常發揮治污作用。

摘要: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 是經過多年反復、科學的論證后開工建設的跨世紀宏偉工程。三峽工程建設與運行的同時存在泥沙淤積、移民安穩、生態環境安全三大隱患, 其中以生態環境安全特別是水環境安全問題最為突出。因此從現在起就要以預防為主, 防重于治, 防止三峽水庫在由河流型向湖庫型轉變過程中水環境由漸變到質變而造成的嚴重污染后果。

關鍵詞: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分析

參考文獻

[1] 杜崇波, 張新國.建立和完善環保設施市場化運營體系.環境科學動態, 2003 (2) :32-34.

[2] 張新國.環保融投資需與資本市場發展相適應.中國環保產業, 2002 (4) :12-141.

[3] 鄭丙輝, 曹承進, 秦延文等.三峽水庫主要入庫河流氮營養鹽特征及來源分析[J].環境科學, 2008, 29 (1) :1-6.

[4] 王麗婧, 鄭丙輝, 李子成.三峽庫區及上游流域面源污染特征與防治策略[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 18 (8) :785-788.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2篇

目前, 工科教育中缺乏自主性與創新性能力的培養, 已成為各級教育部門需要迫切考慮和解決的難題。理科和工科教育模式趨向與同質化, 工科教育的實踐內容大多趨向于驗證式、統一化, 加上缺乏產業及市場的導向及參與, 導致企業大量需要的實用型和技術型人才嚴重缺乏。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項目, 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 我國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重大教育改革計劃, 其目標是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 為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服務。

隨著國家低碳節能經濟的實施及對環保產業的日益重視, 對環境工程本科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全系教師通過對廣東省環保人才方面的需求進行深入、廣泛調研, 結合“十二五”人才培養規劃和需求狀況, 進行了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定位研究, 將我校環工專業定位為培養“從事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及運行管理, 環境保護領域的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骨干課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實踐教學改革在專業教改探索中起重要作用。

1 現狀與問題

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定位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目標從不同層面上指引了我院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的改革方向, 其培養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作為主干課程, 分析我院水污染控制工程實踐教學現狀, 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實踐教學體系還不完善, 缺乏系統化

該課程的各項實踐性環節雖已受到重視, 但基本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導, 未形成較為獨立的實踐教學框架, 特別是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為導向的, 以培養創新能力強的應用性人才為目的的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1.2 實踐教學與其他專業基礎課乃至基礎課的銜接上有待加強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能應用已學知識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影響教學效果。

學生的基礎實驗技能的掌握欠佳, 實驗的實際操作、動手能力問題尤為突出。由于各種原因, 相關課程安排的時間及內容在與本課程的銜接上存在不妥之處, 如工程制圖與CAD設計與實際工程的銜接不強, 又如認識實習中缺乏配套基礎技能訓練等。另外, 學生若不能在先前的學習中充分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 也勢必會影響到本課程的學習效果。

1.3 工程設計、施工等方面的教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作為傳統工科專業, 本專業在工程設計施工、工程概預算等方面的教學是重點內容, 在師資方面的要求較高, 而本課程的設計與工藝調試環節更是實踐教學的重點。我系教師大部分是畢業后直接進入本校任教, 在實際工程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方面的實踐經驗較為缺乏, 這對我們培養面向生產一線所需要的的應用型人才是不利的, 有悖于專業定位導向。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 我系水污染控制工程實踐教學體系仍待優化和完善。因此, 進行以環境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 從而使畢業生具有更強的知識應用能力, 只有這樣才能受人才市場歡迎,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定位的高校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開展這方面的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及應用前景。

2 改革目標與內容

2.1 改革目標

本項目擬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及專業定位為導向, 通過優化調整水污染控制工程實踐課程教學模式, 使該課程能更好地契合于環境工程專業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討論該課程在環工專業的四個實踐環節:“學科基礎實驗教學”、“科技創新實踐教學”、“學科技能實踐教學”和“生產實際實踐教學”中的開展方式, 包括優化和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及方法, 增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 增加“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的案例教學等具體方式, 并且通過建立完善的實踐課程管理體系和有針對性的師資建設, 以達到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2.2 改革內容

(1) 課程服務于專業, 努力使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更好地契合到在環境工程專業新的實踐教學體系當中。

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環境工程專業應進一步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教學”和“生產實際實踐教學”教學環節,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為主干課程需同步進行。該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較高, 在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必須與基礎課程上保持緊密聯系, 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強化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應用, 反之也將加深學生對本課程的掌握, 兩者相互促進。

(2) 優化課程實踐教學內容, 改革實踐教學方法。除了增設設計性、綜合性實驗, 開展“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外, 優化整體教學路線, 強化工藝調試及技能訓練的作用。

(3) 完善管理體系以保證教學改革實施。建設較高師資水平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并長期合作, 使課程教學與生產實踐實現點對點的有機結合, 充分體現專業與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導向作用。

3 改革實施方案與方法

3.1 以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及專業定位為導向, 使課程契合到新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

以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方向, 在課程實驗中加入案例教學。例如, 污水處理實驗可以根據某污水處理廠的某工藝為例展開講授, 廢水處理以電鍍廢水的處理作為案例重點講授。

為本課程增設25-50學時的綜合性實驗課程, 針對工業廢水的特點選擇處理工藝及設計實驗內容。在實際情況中, 工業廢水由于同時含有多種污染來源而需要多種不同的處理工藝綜合進行, 一般來講可以先采用化學方法將重金屬離子去除后再進行生化去除有機物。學生在實驗前通過資料收集并提交方案, 其中包括各項指標的測定原理、處理方法及工藝參數。通過整合實驗項目, 在污水處理常用方法的實現和常用水處理工藝的篩選等關鍵技能培養中增設類似的綜合性實驗, 并根據實驗室條件不斷更新內容, 使學生盡量接觸到更多工藝。

3.2 創新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 優化整體教學路線

增加“學科技能實踐教學”等環節, 包括認識、課程實習, 課程設計等。在教學路線中增加了環境微生物和環境監測技能訓練, 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同時也作為水污染控制工程所需的背景知識給予強化。課程設計以水處理工藝設計與工業廢水處理設計為基礎, 增設綜合性設計與工藝調試教學環節, 對該課程整體教學路線及其細節進行優化。

3.3 進一步開展科技創新和生產實際實踐教學環節, 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與師資隊伍

進一步開展科技創新和生產實際實踐教學環節, 把實踐平臺中的“課程實驗-課程實習-課程設計-課外創新實驗-生產實習-畢業設計 (論文) ”各環節聯系起來, 學時在校外基地中開展與其相關畢業課題研究, 提高論文的質量, 為學生進一步走向對口的實際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設置實踐教學相關管理體系, 進行師資建設, 為本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提供體制與技術支持。

4 結語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 經過本校環境學院的長期努力, 已為本課程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條件與合理的教師梯隊, 為該項教學改革研究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基礎。而日趨成熟的校內外實踐教學環境, 也保證了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

課程的改革離不開專業的發展, 在國家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環保事業大發展和對環境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背景下, 建立環境工程系以來, 已經獲得教學成果獎及校級教研項目多項, 課程組成員60%的教師獲“教學質量優秀獎”、“教學成果獎”等各類榮譽。作為主干課程的教學改革項目, 專業的快速發展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摘要: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及專業定位為導向, 優化與調整水污染控制工程實踐課程教學模式, 使課程能更好地契合于環境工程專業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討論本課程在專業的四個重點實踐環節中的開展方式, 提高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水污染控制工程,實踐教學

參考文獻

[1]劉暉, 周康群, 周遺品等.結合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探索與研究[J].廣東化工, 2014 (10) :173-174.

[2]彭永臻, 馬勇, 王淑瑩.環境工程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的結合[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08, 62 (04) :153-155.

[3]張煥禎, 趙茜.面對“兩師”制環境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環境工程, 2009 (27) :554-557.

[4]吳向陽, 劉宏, 李潛.環境工程專業“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建設[J].教育與職業, 2012 (05) :131-133.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3篇

一、課程教學與相關課程緊密結合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課程, 課程內容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化工、流體力學、工程制圖、工程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因此, 在授課過程中, 要緊密聯系相關學科知識, 以從本質上闡明水污染控制工程有關的知識和理論。如污水管道水力計算公式的理解與應用就涉及到流體力學的相關知識, 因此, 在講述時:首先, 教師應幫助學生回憶相關知識, 并將其引入到管道水力計算中;同時, 引入充滿度、水力半徑、濕周等特征參數定義;最后, 給出相應的計算公式。通過這種授課方式, 既可以使學生回憶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 又能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課程教學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 現在用的教科書多以理論講述為主, 工程實例較少, 而這方面又是學生們最陌生也最感興趣的部分。因此, 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更多地結合一些工程實例, 將非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和內容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走出教室, 融入社會的大課堂。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筆者曾帶領學生們到學校周邊具有代表性的污水處理廠進行參觀調研, 同時聘請水廠技術人員就水廠運行情況及常見問題給學生們進行講解。通過參觀實踐學習, 學生們一致反映, 許多課堂上覺得晦澀難懂想象不出的東西, 變得十分清晰。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鍛煉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初步學會了從工程的角度思考問題, 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同時,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注意聯系國內外水污染控制技術的發展動態, 并融入自己的科研成果, 配以圖片等直觀教學方式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 以使學生及時了解到最新的科技前沿, 給學生以啟發。

三、課程教學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緊密結合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課程教學手段發生了重大變革。多媒體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深層改革。它用界面友好、圖文清晰、聲色并茂、形象直觀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大量復雜的工程案例、增加更多的知識信息量、模擬傳統課堂教學中不便進行的科學實驗等, 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 使學生更快地接受、消化和吸收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 筆者根據本課程需講述的處理原理、工藝設備的特點, 采用了照片、錄像、動畫等現代化的教學方法, 用Powerpoint制作教學課件, 課堂教學效果良好。如在講述各類水泵的工作原理時, 配以Flash動畫, 這樣, 使學生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各類水泵工作時的狀態, 非常生動形象, 使學生們能夠很快了解其特性和原理。再者, 利用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手段深入工程現場, 采集相關圖像、影像資料用于課堂教學, 可以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此外, 多媒體教學還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多樣性和信息的持久性等特點, 從而不受時間、空間的制約, 在低成本下能夠覆蓋更多群體, 滿足其求知的欲望。例如, 筆者所在學樣就在Internet上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遠程教學和網絡課程建設, 使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Internet進行集體和個別的教學與輔導。

四、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

針對水污染控制工程這門課程工程技術性強的特點, 教師除了應注重理論課講授外, 更應注重其與實踐教學的緊密配合。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配套實驗、課程設計和校外實習等內容。

近年來, 筆者所在學校加強了對環境各實驗室的投入建設, 實驗室購進大量新設備與裝置, 學生實驗條件大幅度改善, 大大提高了實驗效果。

課程設計作為本課程的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 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在這一點上, 筆者所在學校和當地設計單位緊密合作, 搜集了大量工程實例, 根據工程實例編寫學生課程設計任務書, 在學生獨立完成設計內容的基礎上, 要求學生撰寫設計說明書, 并熟練掌握CAD繪圖, 繪制一定數量的工程圖紙。在課程設計中, 鼓勵學生開動腦筋, 開拓思路, 提出多種方案;多種方案經過技術經濟比較后, 選擇一個最優方案進行設計。課程設計實踐環節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 使課堂教學環節與課程設計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顯著地促進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經過課程設計訓練, 畢業生能夠很快熟悉水處理設計工作, 盡快進入工作狀態。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4篇

1 教學內容的提煉與延伸

水污染控制工程屬于工程類課程, 主要內容以敘述性為主, 復雜的理論推導較少, 但課程的內容較多, 所涉及的基礎知識也較繁雜, 涉及化學、物理化學、流體力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等[2]?,F行各種教材采用的編寫體系是按照污水中污染物的不同存在狀態, 分別介紹各種分離或處理方法的理論及有關單元操作。理論授課常以水處理單元為主進行講授。很不利于學生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 教材上的各操作單元是廢水處理方法的高度濃縮, 由于篇幅有限, 與實際廢水處理聯系的闡述較少, 容易脫離實際問題, 難以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從而影響教學效果。為克服上述現象,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效果,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我們對課程內容設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

(1) 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 精簡陳舊內容。針對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涉及的基礎知識繁雜的特點, 根據教學要求整合相關課程的基礎知識, 避免知識體系的脫節和不必要的重復, 對教學內容作刪繁就簡、有機整合;針對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涉及的水處理技術單元種類繁多的特點,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理順本課程理論知識、工程技術知識和實踐教學環節的關系, 堅持突出重點, 并在教學內容上貫徹“厚、精、寬、新”的理念, 夯實基礎知識、拓寬知識面、精煉教學內容, 重點加深水處理單元技術的理論知識講解及實際廢水處理工藝流程的教學。

(2) 理論知識教學與學科前沿講座相結合。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發展十分迅速, 新理論和新技術不斷涌現, 而相應的教材卻未能及時跟上, 因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 要不斷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課堂教學中應緊密結合與本課程相關的各項科研項目, 進行課題前沿進展方面的介紹, 使學生掌握本課程的最新發展動態。同時, 組織學生經常參加國內外專家學者、校內知名教授的學術講座, 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前沿動態, 受到更多名師的熏陶, 增長更多的學術知識, 開闊學生的視野和眼界, 為有志于繼續學習深造或從事研究工作的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這些過程對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 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也是有利的。

(3) 加強應用型知識的講授, 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F行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材中, 對水處理單元及方法的闡述以生活類污水居多, 而對工業廢水的介紹較少。在課程講授中應對工業廢水方面加以適當的補充, 重點介紹典型行業的工業廢水的來源、污染物的產生與排放。講授過程中充分結合原理性、工具類知識的介紹, 啟發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教學模式及手段的多元化

教學方法改革是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谶@一點, 我們針對“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特點構建了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1)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與傳統教育手段相比, 多媒體教學在增加教學容量、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拓寬課堂教學形式, 促進教學改革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為營造多元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合理選擇和應用現代多樣化教學手段組織教學。

(2) 平面教學與立體教學相結合。“水污染控制工程”課堂教學中, 如何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各種處理單元及處理構筑物的結構是一個難點。針對這一難點, 結合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室中的水處理單元模型進行三維立體教學,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實驗室的水處理單元模型均為三維透明立體構造。通過對模型的觀察, 能很好了解水處理單元的工作原理和內部構造。

3 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教學中要注重理論學習與創新實踐應用相結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 通過實踐教學消化掌握, 提高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 實驗教學的安排。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實驗內容的安排上要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探索性實驗。實驗教學過程中,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教師對每一個實驗項目的操作規范和安全規范嚴格把關。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要求學生將實驗過程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2) 開放科研型實驗室, 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教師在完成自身科研任務的同時, 對學生開放自己的科研實驗室, 服務于實踐教學。實驗室是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工作樂趣的地方??蒲袑嶒炇议_放之后, 鼓勵學生在業余時間到實驗室, 自己動手做一些感興趣的實驗, 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實驗題目、實驗方案、實驗步驟, 并進行實驗分析。這樣, 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 在掌握水處理實驗工藝方法的同時, 不僅練習了各種操作技術, 培養了獨立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且還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 激發他們對知識和科學的探索。

(3) 加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學生畢業后, 最有可能接觸的社會崗位就是污水處理廠、廠礦企業污水處理站、環保企業的運行管理、設備維護維修、工程設計施工等工作。為了讓學生在離校前就具備這些方面的技能, 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學中安排學生到污水處理廠、廠礦企業污水處理站、環保企業進行參觀或短期實習, 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進一步鞏固。

4 結語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環境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 為培養具有寬廣扎實專業基礎的應用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我們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對相關知識進行提煉與延伸;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課堂平面教學與實驗室立體教學相結合;注重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并行, 構建多元化的教學體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慧, 謝希棟.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創新教育——加強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 2008, 99 (1) :93~95.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5篇

摘 要:治療地下水污染在水體污染控制中具有雙重意義。第一,地下水是我國居民用水的重要來源,治療地下水污染就是對我國水資源與水環境的保護。第二,水系統是一個流通、連接的體系,地表水會變成地下水,地下水也會變成地表水,因此對地下水污染治療對我國整體水體體系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討論分析地下水污染治理對水體污染控制中的雙重意義,為我國治理地下水污染提供更具有建設意義的規劃意見。

關鍵詞:地下水污染;污染治理;水體污染控制;意義分析

引言

地下水污染具有過程緩慢、不易發現和難以治理等特點,而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來自人類活動。生活污水的排入與生活垃圾都會在造成地下水的總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和氯化物,甚至是病原體的含量的升高;而工業廢水、工業廢物和農藥的使用,都會增加地下水中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的濃度增加,造成地下水中硝酸鹽含量增高。雖然隨著國民環保意識的加強,與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地下水污染治理得到了不錯的成果,但我國國土資源部制定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仍然缺乏對地表水體的研究貢獻。深化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雙重意義,對我國制定全面的地下水污染規劃,提升我國水體控制與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1.我國地下水資源的污染情況

我國國民的環保意識相對與國外發達地區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伴隨著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迅速等問題,水資源的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地下水是我國國民引用水的主要來源,在我國400多個城市中,地下水成為80%的城市主要用水來源,在許多農村,地下水是其生活水源的唯一來源[1]。由此可見,地下水對我國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都是不可替代的必須品。

根據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我國地下水質量總體較為理想,有63%的地下水是可以直接使用,17%需要經過處理方可直接飲用,12%不能飲用,8%的屬于天然的咸水與鹽水[2]。就水資源的分布情況來說,東南部地區比西北部地區的地下水資源要豐富。而我國東南部是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的主要區域,人口密集度大,對地下水資源的人為影響也較為頻繁。工業排水、生活排水、農業灌溉等都在不同程度污染影響著地下水的水質。根據最近的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結果顯示,197萬m2的平原區淺層地下水中,Ⅰ類和Ⅱ類的水質僅為4.9%,Ⅲ類的水質為35.3%,太湖、淮河等流域地下水污染嚴重,其污染面積分為達到了91.5%與68.1%,太湖流域的地下水有近50%是不能飲用的[3]??梢?,我國地下水污染的情況是非常的嚴重。

硝酸鹽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質,其主要來自生活、工業的排水,如城市的化糞池、污水管道或垃圾堆雨水淋溶;或農業施肥污染,即在農業施肥的過程中,過多使用氮肥,導致12.5%~45%的氮土壤中流失,滲入地下水中。硝酸鹽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對嬰幼兒的健康及水質環境的影響上。硝酸鹽在人體內很容易轉化為亞硝酸鹽,導致嬰兒出現藍血癥或高鐵血紅蛋白癥,造成嬰兒畸形等。而水質中若含有過多的硝酸鹽則會出現水體富營養化,引發水藻爆發,破壞水體中的生態平衡。

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為直接污染和間接污染兩種:直接污染是指污染物直接進入含水層,造成地下水質發生改變,造成污染,這是目前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間接污染是指地下水污染由于污染物對其他物質產生作用,使得這些物質某些有害的成分進入到地下水中造成污染。間接污染的過程緩慢并不以察覺,若要進行治理也是非常復雜、長期的過程。我國地下水污染劃分為以下四個類型:(1)因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導致沿海地區的咸水入侵;(2)生活或工程污水排放及農耕污染造成的硝酸鹽污染;(3)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的污染;(4)垃圾填埋場滲漏污染[4]。

地下水污染問題直接關系著我國國民健康與飲食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與國民的身體素質都有著非常長遠的影響。因此重視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問題,保護我國飲用水源的主要來源,是我國進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水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要體現。

2.水污染是地表水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水資源主要可以分為地下水與地表水,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二者是不能分割開的。一般情況下,地下水主要來自于降雨或積雪融化,并隨著地形向地勢較低的河流、湖泊流去。尤其是在枯水季節,河流與湖泊均來來自于地下水。因此,地下水可以看作是地表水另一個重要的水源。當地下水被開采過度,地表水也會反滲入地下水中。隨著我國對地下水的開采過量,許多地區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導致不少河流、湖泊的基流逐步消失。有調查顯示,山西基流總量占全省徑流量的54%,云南省基流總量占56.2%,江浙地區的基流量占24.2%[5]??上攵?,若這些地下水都受到污染,那么該地區的整體水系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樣的,若地表水受到污染,地下水也將受到影響。

最先展開相關研究的是美國,美國聯邦和中西部農業州政府投入了發亮的資金用于研究地下水污染治療對其地表水污染治療的聯系,從而規劃出有效的水資源治理方案,大大削減了地下水中硝酸鹽的總量[6]。而我國目前對于水資源的治理只局限于對飲用水的保護,即對地下水污染治理,沒有充分重視地表水污染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我國在治理地下水污染時,也僅僅是局限于對地下水直接污染的防治,忽略了間接污染對地下水造成的影響。所以在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過程中,要以動態及宏觀的角度去規劃治理方案,不要局限地下水污染的范圍與影響,充分考慮地下水攜帶污染物的可能性,重視對地表水的治理,才能規劃出全面有效的治理方案。

結論

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元素,是維持人類生產與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必需品。地下水是我國生活用水與飲用水的重要來源,重視對地下水污染治理,不僅對水資源保護,對地表水體也有著重要意義與影響。我國要重視地下水在水污染治療工作具有的雙重意義,宏觀的看待我國整體水系,重視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的關聯,加大地下水污染治療,減少地下水硝酸鹽污染,逐步改變人們的用水、用水、農業施肥等習慣,全面進行地下水治理活動[7]。地下水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在治理過程中只有合理規劃設計治理方案,全面、有效的地表水污染,才能逐步改善我國整體水系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軍民. 水環境保護事權劃分新思路[J]. 環境經濟,2011,Z1:57-65.

[2]吳雨華. 歐美國家地下水硝酸鹽污染防治研究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2011,08:284-290.

[3]. 安徽省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J]. 經濟研究參考,2013,64:3-57.

[4]黃震,李武楠,馬寧.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措施[J]. 吉林農業,2012,08:164-166.

[5]廖靜秋,黃藝. 流域水環境修復技術綜述[J]. 環境科技,2013,01:62-65.

[6]王巖. 歐洲新水政策及其對完善我國水污染防治法的啟示[J]. 法學論壇,2007,04:137-140.

[7]賀震. 科學治水 良法先行[J]. 環境經濟,2015,18:4-12.

上一篇:電源控制器下一篇:工程項目成本管理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