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水污染治理范文

2023-10-13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1篇

[摘 要] 受當前我國良好的經濟形勢影響,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水平正在提升,這對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加快產生了積極影響。實踐中為了完成好水污染治理工程作業計劃,實現其科學建設目標,則需要對這類工程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找出相應的對策予以處理,避免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效果、應用質量等受到不利影響,并為水環境質量狀況的不斷改善提供專業保障?;诖?,文章將對水污染治理工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系統闡述。

[關鍵詞] 水污染治理工程 問題 對策 作業計劃 應用質量

結合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實際情況及建設要求,注重對其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加強與之相關的對策使用,有利于實現對水污染的高效治理,完成好其工程建設工作計劃[1]。因此,在對水污染治理工程方面進行研究時,應對其存在問題與對策給予更多的關注,有針對性地實施相應的治理工作計劃,確保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狀況良好,并使其在未來實踐中的治理工作水平能夠保持在更高的層面上。在此基礎上,讓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更加科學、合理。

一、水污染治理工程概述

為了確保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狀況良好,完成好與之相關的作業計劃,需要對其相關內容有所了解。具體包括:1.通過對良好治理工作理念、治理工作方式等要素引入及整合利用方面的綜合考慮,可使水污染治理效果更加顯著,為相應保護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參考信息,且能使這類污染問題治理工程處于良好的建設狀態;2.在水污染治理工程實踐中,應關注其存在問題的處理狀況,重視有效對策的科學使用,從而為這類工程建設質量的提高、水體環境保護效果的增強等提供專業保障[2]。

二、水污染治理工程存在的問題

在細化水污染治理工程研究內容、獲取有較大利用價值的研究成果過程中,需要對其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一)工程投資建設成本高,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

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中的投資狀況是否良好,與其治理水平能否提升密切相關。實踐中由于這類工程存在投資建設成本高的問題,從而影響了水污染治理效率,制約著工程建設水平的提升[3]。具體表現為:無論是化學處理法還是物理處理法,在水污染治理中都存在成本費用高的問題,這無形中加大了工程建設問題的發生率;生物處理法是指利用微生物轉化原廢水中的有機物,通過微生物的分解、轉化,將其中的有機物轉化為微生物本身所需要的能量結構。這種水污染治理方法具有降解速度慢、時間長、投資成本較高等特點,影響了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目標的實現。

(二)治理中的設備運行效率有待提高

水污染治理工程作業計劃完成中,相關的設備能否處于高效運行狀態,關系著這類工程建設質量、水污染治理效果等。實踐中因設備運行效率不高、運轉過程不達標,使得水污染治理狀況不佳,給其工程建設水平提升形成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具體表現為:1.水污染治理設備運行中會產生電費、人工費等費用,存在著運行成本高的問題,加上其運維工作開展不及時的影響,從而降低了設備運行效率;2.部分水污染治理設備應用中的質量缺乏保障,受到成本、技術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從而加大了其故障發生率,運行過程中的實際作用發揮不充分[4]。

(三)防治監控系統功能不完善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水體環境質量狀況是否良好,關系著其建設效果,與其建設水平能否提升密切相關,在實現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其防治監控系統功能不完善,使得相應的監控工作開展缺乏有效性,從而增加了水污染問題及這類工程建設問題發生的概率,對生態環境質量產生了潛在威脅[5]。具體表現為:防治監控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數據處理不當。水污染治理中的防治監控系統構建及應用,能夠為相應防治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技術保障。實踐中由于該系統所需的基礎設施并不完善,且數據處理方式的選用缺乏科學性,導致防治監控系統的運行效率有所降低,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影響著水污染治理效率,也會引發工程建設問題。

(四)重大水污染難以治理

當實踐過程中發生重大水污染問題時,會給其治理工程建設帶來諸多困難,影響著相應的治理工作效率,難以實現對這類污染問題的科學治理。具體表現為:1.雖然重大水污染現象出現的概率相對較低,但問題發生時的污染負荷較大,會對水體環境質量產生較大威脅,相應的治理工作作業計劃難以順利實施;2.部分地區缺乏對水體環境方面的重點污染源科學控制的思考,加上治理工程建設中的技術因素、環境因素考慮不充分等,使得重大水污染治理水平有所下降,也會對治理工程產生不利影響[6]。

三、水污染治理工程存在問題處理的相關對策

(一)重視水污染的防治結合

水污染問題能否得到高效處理,與其污染源頭控制是否有效密切相關。因此,在應對水污染治理工程存在問題、提升其科學建設水平的過程中,需要對水污染防治結合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此期間應做到:1.加強在線監測技術使用。水質在線監測技術是一種融合了在線分析儀表和實驗室研究成果、監測理論知識等要素的監測技術,應用中可為監管部門提供具有代表性、及時性以及可靠性的樣品信息,滿足水污染科學防治要求;2.加強自動監測系統使用,強化水污染治理中的防治結合及成本控制意識,可使其工程建設更具科學性,全面提升建設水平。

(二)設置好性能可靠的監測設備

結合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狀況及要求,應從技術可靠性、成本經濟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完成好性能可靠的水質監測設備設置工作,并對其運行中所產生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利用,從而為水污染治理提供參考信息,逐漸提升與之相關的工程建設水平,更好地體現出監測設備的潛在應用價值。

(三)注重防治監控系統的科學構建

基于水污染治理的防治監控系統研究,在該治理工程建設水平提升及系統構建工作完成過程中,應做到:1.重視大數據處理技術、傳感器及計算機網絡等要素的整合利用,構建好防治監控系統,為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效果增強提供技術保障;2.當防治監控系統構建好后,應了解其運行狀況,加強該系統應用效果評估,在技術層面上為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四)加強重點污染源治理

根據水環境科學保護要求及其污染治理工程的功能特性等,相關單位及人員在實踐中應強化重點污染源治理意識,實施好切實有效的治理工作計劃,并在監測設備、管控機制等要素的支持下,實現對水污染問題的及時處理,給予其治理工程科學建設方面更多支持,最終達到其建設水平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效果增強的目的。同時,應重視水污染治理工程研究成果的轉化利用,從而滿足其治理工作高效開展要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不同對策的支持下,有利于實現對水污染治理工程存在問題的科學應對,避免它們影響范圍的擴大,且能豐富水污染治理中的技術內涵,滿足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因此,未來在提升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水平、增強其建設效果的過程中,應加深對其中存在問題分析及處理的重視程度,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對策加以處理,促使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從而實現對水體環境的科學保護。

參考文獻:

[1]姚德貴,郭旭峰.引灤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水污染診斷與治理對策[J].中國防汛抗旱,2020(03):1-4.

[2]段青英.強化治污體系 解決水污染防治[J].前進論壇,2020(02):50.

[3]趙楠楠.水流域污染的協同治理措施探索[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01):106.

[4]沈秀君.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常見問題與對策探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04):180-181.

[5]徐林攀.有關水污染治理工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山東工業技術,2015(12):276.

[6]王社坤.第三方治理背景下污染治理義務分配模式的變革[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02):56-65+220.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2篇

水體污染控制戰略與政策示范研究主題

主題專家組組長:王金南

(簽字)

編制日期:2010年12月8日 1

目 錄

一、計劃執行情況 ................................................................ 1

1、任務完成情況 ...................................................................... 1

2、開展的主要工作和進展 ........................................................ 5

3、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 6

4、經費執行情況 .................................................................... 13

二、存在問題和建議...................................................................14

三、下一工作計劃 ...............................................................1

42010年主題六《水體污染控制戰略與政策示范研究》在水專項辦的領導和總體專家組的指導下,圍繞提高水環境戰略與決策科學水平、促進水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構建水環境保護長效政策體系三個具體目標,切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階段性成果,現匯報如下:

一、計劃執行情況

1、任務完成情況

《戰略與政策主題》下設三個項目11個課題,其中2008年啟動6個課題,2009年啟動5個課題,各項目課題任務完成情況如下:

(1)水污染控制戰略與決策支持平臺研究

1)完成國家水環境信息基礎平臺系統;

2)完成2030年社會經濟與水環境綜合預測模擬與情景分析和2030年國家中長期水環境戰略分析;

3)完成國家"十二五"水環境保護方案設計; 4)完成國家水環境形勢和趨勢短期預警診斷系統; 5)完成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技術方法體系;

6)完成水污染控制技術經濟決策支持系統方法研究,提交水污染控制的技術經濟決策支持方法學研究報告;

1 7)建立水污染控制技術經濟數據庫,提交水污染控制技術經濟基礎數據調查技術規范和調查分析研究報告;

8)建立了工業、農業和城鎮污水治理投資和運行費用函數; 9)初步完成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控制技術經濟決策支持系統開發;

10)推進了政策評估關鍵技術研究,選出了適宜于水污染防治政策社會經濟影響分析的方法和適宜于水污染防治政策實施績效分離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定性和定量綜合評估技術方法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體系評估框架和一般模式;

11)初步提出水污染防治政策評估指南,從政策的可執行性、嚴密性、合理性和公平/公正性、以及政策實施的影響角度,提出了適應的評估技術;

(2)水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與示范研究

1)基本建立地方政府水環境保護問責管理指標體系; 2)設計了水利-環保綜合區劃方案,并在海河流域進行了試點;

3)提出了全國各省市的協調管理方案和技術規范; 4)完成水量水質聯合調度的支撐技術研究,并在淮河干流、沙潁河流域等有了進行了實踐

2 5)提出了4點農村水污染管理機制改革方向,提出“一軸兩翼”式農村水污染機構設置及職能設計方案;

6)完成了《農村水污染控制績效考核辦法(初稿)》、《農村水污染控制行政紀律處分條例(建議稿)》和《農村水污染控制問責辦法》;

7)設計提出了農業清潔生產審核要素和審核體系,確定了農業清潔生產的審核方法。

8)提出農村生活污染控制的3項制度安排;

9)提出一套適宜我國飲用水現狀的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評估體系和方法,能夠全面評估水源地環境質量、環境監管和環境風險等各個方面;

10)提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和預警的行為整合機制; 11)制定了有效地處理城市突發供水安全事件應急機制。 (3)水污染控制政策創新與示范研究

1)提出了水環境保護投資需求預測及投資規劃技術方法和規范;

2)提出了完整的政府預算水環境投資供給制度和機制安排,以及強化政府投資效率和資金有效監管的相關制度;

3)提出了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設計方案,包括其籌集、運行、使用和管理等具體辦法;

3)提出了各類主體和各種資金,如企業、外資、非營利組

3 織等投資于水環境保護的具體引導政策和鼓勵機制;

4)提出水價改革政策建議;

5)提出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議與配套措施要點;

6)提出北京市的再生利用水開發利用政策體系及相關政策改進建議;

7)進一步完善了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政策設計框架報告,形成了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標準核算方法體系;

8)先后完成了典型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試點方案; 9)完成了《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研究與示范課題研究報告》。

10)在太湖流域、蘇州市、昆明市以及典型行業造紙行業開展試點研究,根據試點情況,完善了重點污染源排放許可證管理系統以及技術管理平臺;

11)完成了第一階段排放許可證制度示范的績效評估; 12)形成了污染源排污申報技術規范、許可證分配、發放和審批規范、國家重點污染源確定技術指南等規范文件;

13)提交中國水環境公眾參與制度建設研究報告與重要政策建議;

14)初步提出中國自愿性環境管理手段國家總體發展戰略框架與路線圖;

4 15)完成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試點研究的績效評估,修訂相關技術指南和規范;

16)完成浙江水環境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綜合管理平臺; 17)提交《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批露辦法》、《上市公司環境績效指數發布辦法》;

18)完成基于互聯網的國家水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平臺與基地建設。

2、開展的主要工作和進展

(1)深化主題內部的交流與協作機制

充分發揮主題六信息交流平臺作用,及時上傳信息和各課題成果,做到信息和資源共享;制作主題簡報20期,下發各項目課題、主題組專家、并抄送水專項辦、總體專家組秘書處、總體組專家及環保部相關部門;及時了解各項目課題動態,將主題內部所有會議及調研信息轉發所有課題,鼓勵互相交流和學習;召開了主題2009進展匯報會。

(2)強化與地方相關部門的互動和協調

主題專家組秘書處積極協助組織各課題層面調研活動,主題組長親自帶隊調研,積極與地方溝通。所有2008年啟動課題完 5 成調研工作,確立了試點區域并正在進行試點示范;2009年啟動課題也相繼開展調研工作,試點區域基本確立。

(3)積極配合重大水專項辦的工作

包括組織填寫2009年啟動課題任務合同書;組織完成主題六11個課題2010實施計劃的上報;組織完成2010重點任務和預期成果的上報;組織完成08啟動6個課題的經費自查報告的編寫;組織完成3個項目11個課題監督自查評估報告的編寫;組織編寫2011實施計劃以及提出《關于建立漳衛運河跨界斷面水質生態補償建議》、《對瑞士水環境保護政策法律的答復》等建議。

(4) “十二五”主題、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工作

組織召開主題六“十二五”實施方案討論會、主題六“十二五”項目/課題實施方案咨詢會,完成主題及三個項目 “十二五”實施方案編寫工作;協助編寫重大水專項“十二五”實施計劃(主題六部分)及2011年實施計劃(主題六部分);

3、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1)水污染控制戰略與決策支持平臺研究

1)形成關于國家“十二五”控制性指標選取的建議、重點流域規劃分區方法體系研究等多項政策建議報告;

6 2)收集并整理了2000-2008年社會經濟、水環境數據入庫,并采用數據挖掘方法對數據異常進行識別;完成了基于流域和行政區的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研究,基于數理統計方法進行了基礎數據識別與數據綜合分析,完成了國家社會經濟與水環境信息系統的應用研究,實現了國家社會經濟與水環境信息系統的數據查詢、數據統計、數據分析等功能;

3)基本完成2030年社會經濟與水環境綜合預測模擬與情景分析和2030年國家中長期水環境戰略分析。構建了國家中長期水環境保護戰略決策模型框架,分析了中長期水環境污染狀況的趨勢和拐點,初步研究確定了國家中長期水環境保護戰略目標,并從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管理等角度分別對2020年和2030年國家水環境保護路線圖進行了設計,明確了國家中長期水環境保護戰略任務,并對重點流域和區域的水環境問題、中長期保護目標與任務進行了分析;

4)開展了水環境預警系統的設計開發,建立了預警指標體系數據庫,使整個預警過程數字化,基本實現預警系統輸入-響應模型在數據庫更新后的動態調整;

5)搭建了水環境保護戰略決策支持模型系統框架,基本完

7 成了各部分配套技術研究,具體包括國家社會經濟與水環境信息系統研究、國家中長期社會經濟與水環境情景研究、國家水環境形勢短期預警系統研究、國家中長期水環境保護戰略研究、國家“十二五”水環境保護行動方案研究、典型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研究;

6)初步完成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控制決策支持系統開發及配套技術研發,初步完成人機交互子系統、數據庫子系統和模型庫子系統的設計與開發,明確了人機交互子系統、數據庫子系統及模型庫子系統的設計原則,完成了其功能與結構的設計。提出了多種類型污染源消減的費用函數;

7)提出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政策實施評估的社會經濟影響分析、績效分離、定性與定量綜合評價以及法律體系協調性評估等關鍵技術,并開展了包括“十一五”中期總量控制措施績效分離、1982-2008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和環境保護新五項制度對全國整體工業水污染物影響績效分離、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社會經濟影響分析以及單項法律規范協調性評估在內的關鍵技術實證研究,還對水污染防治政策體系進行了系統梳理,初步提出了政策評估指南等。

(2)水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與示范研究

1)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典型流域管理的最佳實踐與模式,分析了“河長制”的利弊及優化建議,分析了水管理及流域綜合管

8 理機構改革路線圖,包括成立涉水大部制、構建高層協調機制、改革流域機構、分步實施試點方案等;

2)進行了地方政府水環境保護績效評估方法、考核指標體系及考核制度研究,分析了我國企業水環境保護監管體制沿革,重點分析了企業環境履約行為的博弈模型并初步開展了區域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專業化運行體制機制的研究;

3)初步提出了跨行政區水污染事故預警和緊急決策的具體設計方案;

4)提出了我國農村水污染控制機構設置及職能設計的4點改革方向,構建了 “一軸兩翼”式農村水污染機構設置及職能設計方案;

5)從考評對象、考核內容、考核方式、組織實施和考核指標5個方面對農村水污染控制的績效考評進行了說明,設計了農村水污染控制問責程序方案,包括《農村水污染控制行政紀律處分條例(建議稿)》和《農村水污染控制問責辦法》;

6)制定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農村水環境管理政策體系設計的初步方案、農村水環境管理區域類型劃分方案、農村水環境管理分區分類政策框架方案;

9 7)提出了農業清潔生產補貼節點和方法,并首次提出了我國現有農村垃圾處理的模型參數率定;

8)完成飲用水安全管理法律體系、政策體系和規章制度框架建議,完成飲用水安全實行依法監管的法律制度草案1部、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修訂和補充的建議草案1部;

9)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評估方法研究,形成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初步對策;

10)完成水廠、供水管網、二次供水調研分析報告,初步形成自來水廠安全運行管理規范、城市輸配水安全運行規范草案、城市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標準草案初稿、城市二次供水設施管理移交辦法初稿、城市二次供水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規范草案初稿。 (3)水污染控制政策創新與示范研究

1)建立了基于目標任務的水污染治理投資預測方法架構,研究提出了減排目標的分配方法(領域與行業),初步建立了投資規劃編制的程序和方法;

2)提出了流域水污染防治政府投資政策、促進水環境保護“211”科目完善方案,完成了遼河流域水環境保護財權事權劃分試點示范方案設計和遼河流域水環境保護政府投資試點示范方

10 案設計;

3)完成江蘇省(無錫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案例分析、遼河流域(遼寧省境內)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案例分析、合肥市“三河三湖”專線資金執行情況案例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流域型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體制;

4)完成《中國水價形成機制與水價定價技術和評估方法報告》討論稿、《水價政策改革的公平與效率分析技術與研究報告》討論稿、《水價政策改革建議》討論稿;

5)完成《水污染物排污收費政策改革和試點研究》討論稿; 6)完成《污水處理工藝成本信息研究》、《污水處理價格的理論基礎》、《污水處理行業國際經驗總結》、《中國污水處理收費政策評價》等報告。

7)完成《水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政策中期研究報告》;制定2本技術指南《水污染物排放權有償使用技術指南(全國) 》、《水污染物排放權有償使用技術指南(嘉興)》,并出版1部譯著《美國水質交易指南》。

8)完成《再生水開發利用影響因素識別研究報告》、《北京市再生水政策改進研究報告》討論稿;

11 9)提出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實施制度:包括流域跨界斷面水質考核制度、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相配套的污染在線監測制度、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的組織制度和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的仲裁制度;

10)建立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標準核算方法體系:包括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方法、基于生態保護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的生態補償標準測算模型、基于水質水量保護目標的核算方法、基于發展機會成本的核算方法;

11)完成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標準核算方法在典型流域的應用,包括官廳水庫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淮河流域基于水質水量保護目標的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淮河流域基于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成本的補償標準核算以及東江流域基于發展機會成本的生態補償標準核算;

12)形成試點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政策方案,包括:遼河流域、東江流域、閩江流域、湘江流域、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流域生態環境補償政策方案以及河南省轄流域生態環境補償政策方案;

13)完成我國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框架設計和實施框架:包括中國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必要性,中國已有排污許可證制度存在的問題,中國排污許可證制度框架設計以及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建議等幾個部分;

12 14)完成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實施關鍵技術體系研究:結合太湖流域示范點、蘇州市示范點的工作進展,制定了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實施關鍵技術的指南,初步形成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分配、核定、監督管理等關鍵技術;

15)建立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全過程管理技術平臺;完成了排放許可證全過程管理技術平臺框架的設計;確定了排放許可證管理平臺系統建設原則及架構、軟硬件總體設計等。

16)完成公眾參與政策法規與制度分析;

17)完成信息公開、環境保護自愿管理手段綜述報告; 18)完成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研究、形成《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

19)建立浙江省水環境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綜合管理平臺; 完成Web-GIS的國家水環境信息公開平臺開發。

4、經費執行情況

主題六2010年總經費為1622萬,全部來源于中央財政。目前經費已全部到達各課題承擔單位特設賬戶,并撥付子課題。按專項及主題管理辦法規定,經費嚴格按照《民口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執行。

二、存在問題和建議

1、目前各課進展不一,研究成果還比較分散,需進一步完善和集成;

2、首批經費到位晚,有些課題經費削減比例也較大,影響了各課題的執行進度;

3、大部分課題存在經費墊支情況,建議給墊支經費有個歸墊意見。

4、一些地方政府對課題的支持力度還不夠,一些試點推進頗費周折,體制機制試點示范推動難度較大,建議水專項辦考慮這些課題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推動試點。

三、下一工作計劃

2011年是水專項第一階段研究的最后一年,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年,主題組將按照《實施方案》及任務合同書時間節點安排積極推進各方面工作:

1、做好2008年啟動課題結題驗收和2009年啟動課題中期評估工作;

2、進一步完善和集成主題成果,突出標志性成果;

3、與地方政府進一步協調,推進成果示范進度;

4、 繼續加強各主題之間以及主題內部的協作與交流,做到信

14 息及時溝通,資源有效共享;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3篇

一.案例分析

本文以烏蘭木倫河污染為例。經筆者調查, 近年來, 烏蘭木倫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導致河道水質全面惡化, 河水透明度低, 各富養物含量均嚴重超標, 嚴重威脅流域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的身體健康。主要污染物及含量如表1所示:

而造成污染主要原因包括排污量過大并直接排放、面源污染隨降雨流入干流、河底淤泥長期未清理三個方面。

二.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因素

經筆者分析, 目前我國城市水污染產生的主要因素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受城市工業發展影響、其次是受河道自凈能力的影響、再者是由于城市污染治理不夠合理, 筆者將對這三個部分詳細闡述。

(一) 受城市工業發展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加快了工業化建設步伐, 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發展壓力, 受到居民素質的的影響, 大量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 同時, 商家為獲取更大經濟效益, 將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商業污水排到河道中, 且因城市配套措施沒有完善, 在排污、治污等方面的設備仍無法滿足城市需求, 導致城市整體排污量不斷提升。

(二) 河道自凈能力降低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別不均勻, 呈現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征, 但在水資源較豐富的區域, 如長江水域, 其開發難度較大, 因此, 為滿足居民水資源的需求, 部分區域開始進行過度的水資源開發或不科學的區域調配, 極大程度上破壞了河道原本的生態系統, 甚至很多中小型河流直接截流、斷流, 使得城市中缺乏水資源, 降低了河道自凈能力。

(三) 污染治理不合理

近年來, 我國加大了對河涌等水污染整治力度, 在各地都建立了污水處理廠,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 并未減輕城市水污染。部分化工企業在排放污水時, 未經過過濾、消毒等措施, 從而導致廢水排放到河道當中, 從而加劇了河道污染程度。

上述, 是城市水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 盡管我國已經加大了對城市水污染的管理力度, 但依然未發揮出效果??偠灾? 目前我國城市水污染現狀十分嚴峻, 對城市發展起到一定阻礙作用, 為促進城市高速發展, 相關部門應加大治理對策, 充分緩解城市水污染狀況。

三.城市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綜上, 筆者對城市水污染問題進行了分析, 為促進我國城市發展, 相關部分必須加大治理力度, 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 以此改善城市水污染現狀, 筆者分別從:開展生態修復工程、發揮政府調控職能、構建完善治理標準、采用應急監測技術, 等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 加強生態修復力度

治理城市水污染應重視生態修復, 并強化工程治理措施,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建立健全城市中污水收集、截流系統, 通常該系統都設置在河道兩岸, 并將污水引進截污干管, 再將其收集到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其次, 清理河道, 將傳統的人工型護坡轉變成生態型護坡, 建設成適合多種動植物生長的環境, 保護水體區域生物的多樣性, 以生態的形式恢復河道, 該種方式在國際上也運用得較為廣泛, 如韓國清溪川、美國洛杉磯等;最后, 在不破壞河道本身功能的前提下, 恢復自然濕地或者建設半人工濕地, 借助生態河道凈化技術, 主要包括生態石、跌水設施、人工濕地等, 提升河道排洪泄洪能力。

(二) 發揮政府調控職能

政府機構在治理城市水污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再加上城市水體的治理工作較為復雜, 因此, 相關政府機構必須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職能, 制定出良好的治理政策, 對水污染的管理加以約束, 做好精準治理, 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一是協同控制, 共同推進河涌水污染的管理, 根據區域中實際情況, 規定統一的治理實踐節點, 推行交叉執法, 重視各部門之間的經驗交流, 形成真正的整治合力;二是精準控制污染源頭, 特別是對于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 須精準到廠、到戶, 按照水污染物排放管理標準, 避免河道污染;三是拾漏補缺, 摸清底數, 針對水污染的薄弱環節, 弄清整治過程中的盲區, 確保做到精準整治。

(三) 構建完善治理標準

河涌水污染的治理, 是我國水環境整治的大致方向, 但受到制度不完善的影響, 缺乏完善的治理標準, 政府機構應及早出臺完善的治理標準, 發動群眾參與到河道整治過程, 保護河道生態環境。及時公布水污染的治理信息, 將治理的過程透明化, 有計劃、有效率的推進水污染整治過程。

增加河道生態流量, 可借助城市中原有供配水系統, 利用污水處理廠中深度處理過的水體, 重新配置城市各區域水資源。需要注意的是, 在實際治理過程中, 應保障污水處理廠水資源的干凈性, 逐步恢復城市中自然水循環,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實現城市的成功轉型。

除此之外, 環境監督管理部門還需要強化資源需求管理, 按照資源供應量確定資源需求量, 對水資源用量、污水的排放量進行合理控制, 以實現節約、管理水資源的目的, 這樣能夠是水質污染問題從本質上得到解決。值得注意的是, 控制節水總量時需依靠一套完善的節水統計機制, 并通過開展相關審核工作全面落實節水責任。在控制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方面, 還需要對社會中的企業、單位等污染物排放量進行嚴格控制, 落實監督, 而環境監督部門還需要及時對地區水資源污染情況進行論證, 對影響水污染的因素進行分析總結, 綜合考慮局部區域用水情況、缺水情況, 實現“以人定水”的水資源管理目標。

(四) 采用應急監測技術

應急監測裝備是水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的重要保障, 它主要包括水污染事故應急防護設備、應急救援設備、應急監測儀器、水樣采集設備、水環境事故應急監測車等。通過建立應急監測裝備體系, 從而實現在水污染事故發生時, 能夠快速反應, 準確獲取相關監測數據, 評估污染的濃度和范圍、對污染物趨勢進行判斷等。應急防護設備是為保護應急監測人員的自身安全配備的, 通常包括防毒面具、防護服等。水樣采集設備、應急監測車、應急監測儀器等是快速準確測定水污染事故中污染物的濃度等數據的必要保證。

為了確保能準確分析應急監測, 對重要信息比如污染范圍、濃度、種類等能進行有效判斷, 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應急監測技術體系。1) 建立監測儀器的監測分析方法。根據相關的污染源信息, 研究應急監測方法, 從而快速測定污染物。要結合儀器制定合理監測方法, 并定期更新技術, 以滿足應急監測的需要。2) 制定應急監測技術手冊。根據已有的應急監測的實際案例, 編制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技術手冊。3) 建立污染擴散模型。污染擴散模型是水污染事故初期預測事故影響及污染物擴散范圍的基礎。要科學合理地布設應急監測的采樣地點, 也必須根據污染物的種類確定污染物擴散模型。如下圖所示:

結束語

綜上所述, 為進一步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的步伐, 應重視對城市水污染加以治理, 結合區域中實際情況, 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 從而更好地實現城市持續發展。在實際治理過程中, 政府機構應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的職能, 重視水體的生態修復, 強化相關工程的治理, 結合區域中實際情況, 做到精準治理, 提升治療的效率與質量。同時, 也應結合時代的變化, 制定出完善的河道污染治理標準, 培養全體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 發揮生態水循環的功能, 增加水體的流量, 綜合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

摘要:近年來, 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 水環境的污染問題也日益增多, 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因此, 人們開始重視水環境的保護。通過對水質進行檢測, 可以有效的對水環境進行保護和管理, 發現水污染可以及時控制, 從而保護水環境, 目前我國城市水污染事故頻發, 嚴重影響到城市發展。本文將對城市水污染治理技術進行探討。

關鍵詞:城市水污染,治理對策,研究

參考文獻

[1] 蔣一.我國城市水污染治理技術探析[J].黑龍江科學, 2014, 04:281.

[2] 宋釗.城市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復技術[J].工業用水與廢水, 2013, 04:6-8.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4篇

摘 要: 利用SBM-DEA模型測度了006-015年長江經濟帶38個環保重點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并進一步構建obit模型驗證產業結構優化、區域政策協同對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不同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差異較大,其變動趨勢呈現出多樣化特征;水污染治理效率水平由高至低依次為下、上、中游地區;產業結構優化有利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政策協同尚未水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產生顯著影響。

關鍵詞: 產業結構優化 區域政策協同 水污染治理效率 DEA-obit模型

一、引言

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吸引了許多工業企業在此落地生根,促進了長江經濟帶的產業集聚和經濟快速增長。但快速經濟增長和工業化與城鎮化背后的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尤其是水環境污染問題,018年長江流域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全國的43%、37%、43%,廢污水排放總量為344 1億噸。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長江,長江水環境承載能力已逼近極限。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沿江產業發展慣性較大、污染物排放基數大、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較弱等問題相互交織,制約了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由于水污染具有流動性和跨域性,地方政府在水環境治理上存在“搭便車心理,未能有效執行中央政府制定的環境政策,導致了水污染治理的低效率[3],太湖藍藻事件的爆發和長江流域環境污染事件頻發使地方政府“碎片化的治理模式失效,跨域協同治理逐漸成為水環境治理的必然選擇。017年環境保護部等三部聯合發布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文中明確提出要健全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加強對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工業項目新增產能的協同控制。因此,在協同治理的視角下優化沿江產業特別是重化工產業結構,引導產業向高端發展,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是解決化工圍江、提高水污染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徑。

從現有文獻來看,關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關于水污染治理效率與政策協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協同治理模式與府際關系以及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5]-[11],但多以定性分析為主;而當前關于產業結構與水污染治理的研究則多停留在本地政府自治情境下,對本地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水污染治理效率進行分析。由于水污染治理具有流動性和跨域性的特點,僅僅依靠一個地方政府無法解決流域水污染的問題,需要地方政府間的生態協作),因此在分析產業結構優化對水污染治理效率作用的同時應考慮跨區域協同治理強度的影響,在區域協調治理的情景下進行建模分析。本文選取長江經濟帶地區38個環保重點城市006-015年面板數據,將作為水污染主主要來源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同時納入DEA模型評價來分析各重點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并在水污染區域協同治理的背景下,進一步建立面板obit模型,將產業結構優化、政策協同強度作為解釋變量分析其與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響關系。該研究可能的邊際貢獻包括:一是從城市層面分析了水污染治理效率,收集了006-年至015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治理數據,從全局角度分析了長江經濟帶水污染治理效率現狀;二是將政策協同強度、產業結構優化同時納入分析框架,構建更加符合水污染流動性和溢出性特點的計量模型,驗證其與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響關系。

二、長江經濟帶水污染治理效率測度

(一)測度方法及指標選取

文章運用帶有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對長江經濟帶006年至015年38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進行測度。首先選取廢水治理設施數、污水處理廠數作為水污染治理固定資產投入的表征指標、選取廢、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費用作為水污染治理中人力物力投入的代理指標,其包括了人員工資及治理的相關費用??紤]到廢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AN),因此本文在總結和參考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采用COD和AN的年度數據作為水污染指標來衡量河水污染治理的效率。由于各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存在較大差距、起點不一,單獨選取水污染物的去除量作為產出指標可能會導致估計效率存在偏誤,因此選取COD去除量、AN去除量作為期望產出,COD排放量、AN排放量作為非期望產出,其中COD、AN去除量和排放量均由工業廢水和城鎮污水的COD、AN去除量及排放量加總得到。相關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北大法寶數據庫、政府部門網站等,部分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進行補全,個別數據明顯錯誤根據相近年份的數據予以矯正。

由于005年中央政府制定的十一五規劃指出,006年中國開始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減排政策,并強化了地方政府的目標責任制,而廢污水治理設施運行費用指標《中國環境年鑒》只統計到015年,基于此,設置數據采集時間為006-015年。

(二)測度結果與分析

本文應用DEA Slover Pro5 0軟件對長江經濟帶38個重點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進行測算,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梢钥闯?,長江經濟帶地區水污染治理效率平均值為0 58,效率較低。從時間維度看,污染治理效率隨時間波動的規律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南京、綿陽、溫州等城市的治理效率變動趨勢呈現出倒U型特征,杭州、寧波、紹興、攀枝花等城市治理效率較高且較為平穩,沒有太大波動,而九江、南通、宜昌、成都等城市治理效率相對較低。此外,從表1中可以看出很多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達到DEA有效狀態后并沒有繼續保持良好態勢,在下一年度變為DEA非有效狀態,水污染治理效率結果顯示出治理效率變動的復雜規律。

從區域維度來看,長江下游地區平均治理效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后。究其原因在于:就下游區域而言,在中央鼓勵和地方聯控下,紛紛轉變傳統產業發展模式以及探尋清潔化、綠色化增長道路,水污染物排放減少,并且由于下游地區對于水污染治理資金和設備的投入較多,從而使得水污染治理效率相對較高。就中游地區而言,近十年來,浙江、江蘇、上海等東部省份開始產業升級,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由于技術優勢,中游地區是承接上游地區產業轉移的主力軍,聚集了許多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從而導致水污染排放量巨大,而水污染治理設施和資金投入不足和利用效率不高導致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但張家界水污染治理效率達到DEA有效狀態的可能的原因在于其GDP增長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工業化水平較低。就上游地區而言,污染治理效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上游城市發展水平較低,污染密集產業結構固化,加之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增長與環境治理目標很難協調統一,導致水污染治理效率較低。

三、產業結構優化、區域政策協同對水污染治理效率影響研究

(一)模型設定和變量選擇

由于水污染治理效率值處于0到1之間,為受限因變量,采用隨機obit模型分析產業結構優化和區域政策協同對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響;其中產業結構優化本文從業結構高度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兩個維度來進行衡量。具體模型設置如下所示:

effit=β0+β1OISit+βRISit+β3POLICYit+βncontrolit+μi+eit[JY](1)

其中,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eff為被解釋變量水污染治理效率,OIS、RIS、POLICY為主要解釋變量,分別表示產業結構高度化、產業結構合理化和政策協同強度,經濟發展水平、外商投資、科技水平、人口密度和財政分權作為控制變量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具體解釋變量定義如下:

產業結構高度化。產業結構高度化反映了不同產業間產值比重的變動,意味著產業結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結構不斷演進。本文借鑒干春暉等(011)的處理方法,側重于考慮第三產業在區域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性,采用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之比來衡量。

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是產業之間協調程度和資源有效利用程度的反映,考察的是資源能否在產業間實現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本文借鑒傅元海等(014)、干春暉等(011),采用泰爾指數反映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計算公式為:

其中,Y為產值,L為就業人數,Y/L表示生產率水平,i表示第i產業,n為產業部門數。RIS是一個逆向指標,RIS越小則表示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越高。

政策協同強度。本文首先以“水污染為關鍵詞按年份對全國及地方人大、國務院及其直屬機構、9省市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所頒布的有關水污染治理的政策進行檢索,并進一步對檢索到的政策文件進行篩選和整理,最終獲得與水污染治理高度相關的聯合發布政策文件15件,其中中央層面文件37件,地方政府文件88件。然后參考孫靜等(019)的做法,從部門協同角度對整理得到的聯合發布政策文件進行協同度測量。最后借鑒彭紀生等(008)和孫靜等(019)對政策量化的思路,從政策力度和政策聯合發文機構數兩個維度進行測量,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政策力度主要參考彭紀生等(008)技術創新政策量化標準、張國興等(018)節能減排政策量化標準以及孫靜等(019)大氣污染治理政策量化標準,并根據政策類型和政策頒布機構的級別,以專家評分法對政策力度大小進行賦值(見表)。參與協同度計算的政策范圍為:政策發文單位、接收單位或政策文件中涉及長江經濟帶地區水污染協同治。由于38個環保重點城市中存在直轄市和地級市兩種行政單位,在設置地級市的協同政策個數時,除非政策文件中有特別說明,否則默認省級協同政策適用于省內各地級市。

控制變量。(1)經濟發展水平。本文以城市人均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考察其對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響。()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區、企業、公共服務等聚集程度越高、生活用水量也更大,因此水污染排放也更為嚴重。(3)外商直接投資。利用各城市當年實際使用的外資金額表示。(4)科技水平。利用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科學技術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支出的比重表示。(5)環境規制?;谖廴疚锱欧帕繕嫿ㄖ笖岛饬扛鞯丶壥械沫h境規制程度。(6)財政分權。利用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表征。為降低波動并消除異方差,對部分數據進行了對數化處理,模型變量描述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二)估計結果與分析

面板obit模型的輸出結果如表4所示,其中模型1展示的是將產業結構優化指標添加控制變量后的計量模型,模型則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政策協同強度指標,進一步驗證模型的測算結果。

從表4中obit模型輸出結果可以看出:

產業結構高度化與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歸系數為正,在模型1和模型中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產業結構合理化與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歸系數為負,且均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說明長江經濟帶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水污染治理效率提升存在正向作用,產業結構“源頭控污效應明顯。一方面,隨著長江經濟帶地區發展重心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以及對嚴重污染企業整改力度的加大,高能耗、高污染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逐漸下降,從而減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升了水污染治理效率;另一方面,長江經濟帶地區產業在由低端化向高端化發展的過程中,社會資源得到再配置,產業結構也從相對不合理向相對合理調整,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資源消耗相對減少,水污染治理效率提高。

政策協同強度與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歸系數在模型中的回歸系數為負且未通過假設檢驗,意味著政策協同度對水污染治理效率沒有顯著性影響??赡苁怯捎陂L江經濟帶地區尚未形成水污染多主體協作的有效格局,水污染治理目前還是以屬地自治為主,協同治理模式尚未形成;且由于水污染的流動性和跨界性,水污染治理收益由長江經濟帶地區共享,因此在水環境治理上的“搭便車心理使得流域政府在合作解決水污染問題的博弈中選擇不合作,協同治理政策的執行力度不足。

經濟發展水平與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個模型中均顯著,說明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水污染治理效率??赡苁怯捎陔S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方式逐漸由粗放式增長轉變為綠色增長,長江經濟帶地區也越來越重視扶持發展各種節能環保產業,推動了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和逐漸壯大,從而提高了污染治理資金和設施的配置效率。

科技進步對于城市綠色創新效率的系數為負,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雖然科技進步有助于提高綠色產出,但長江經濟帶地區科技進步轉化為經濟價值過的效益仍然較低,即技術的市場化水平低,導致科技能力并未在綠色產出上發揮全部作用,從而沒有對水污染治理效率起到促進作用。

環境規制水平與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歸系數為負,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是由于目前各地區環境規制力度不夠,沒有達到應有的環境保護效果。

外商直接投資與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長江經濟帶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不利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提高,可能是由于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外資流入,而放松環境規制的標準,更多地從事“骯臟行業的生產,降低了水污染治理效率。

人口密度、財政分權在兩個模型中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對長江經濟帶地區水污染治理效率沒有顯著影響。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利用SBM-DEA模型研究了006-015年長江經濟帶38個環保重點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并利用obit模型分析了產業結構優化和區域內部政策協同對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響,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長江經濟帶地區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普遍較低。不同城市間水污染治理效率存在顯著差異,長江經濟帶水污染治理效率由高至低依次為下、上、中游地區,長江下游地區由于轉變發展模式和注重水污染治理使得水污染治理取得了相對較好的成效,其他區域則由于污染排放過量、產業結構固化等原因與效率前沿面存在一定距離,在效率提升上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為進一步提升長江經濟帶水污染治理效率,下游地區應提升水污染治理資金和設備的使用效率,減少水污染治理投資的冗余,中上游地區則需進一步加強對水污染治理資金、基礎設施、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廣及普及水污染污染治理的關鍵、適用技術和成果,實現生產和產出過程的清潔化與綠色化。

第二,產業結構優化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了污染排放的源頭治理。一方面產業結構高度化使工業產業的規模相對第三產業有所萎縮,減少了工業污染排放;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合理化能夠通過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促進水污染治理效率。但由于現階段長江經濟帶地區總體產業發展層次仍然較低,傳統落后產能體量大、新舊交替產能替換動能不足仍是阻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水污染治理效率提升的瓶頸,因此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仍需大力優化產業結構,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致力于“結構減排和“經社控污,將產業結構調整與現代技術的應用有效地結合起來,實施水污染綜合治理,從總量上減排控污、從源頭上治理污染、從根本上保護水資源和生態環境。

第三,政策協同尚未對水污染治理效率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水污染治理仍處于地方政府區域自治狀態。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的負外部性和各方利益沖突則使各行政區之間難以達成協同治理。因此,在協同治理實施的過程中,首先應加強現有水污染治理機構的權威性,理順地方政府之間的權責關系,構建跨域水環境協同治理的體制和機制,實現由破碎性向整體性、對抗性向合作性治理轉變,統籌推進水污染協同治理。其次應完善長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綜合性立法、從立法上改革長江流域管理體制,為解決長江經濟帶水環境問題提供法律保障。最后要充分發揮河長制平臺,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制定合理的補償標準用金于補償經濟行為的外部性,平衡地方政府間的利益關系,促使地方政府由對抗性治理向合作性治理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018-06-14(00).

[]汪克亮,劉悅,史利娟,劉蕾,孟祥瑞,楊寶臣 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水資源效率的時空分異與影響因素——基于EBM-obit模型的兩階段分析[J].資源科學,017,39(08).

[3]沈坤榮,金剛 中國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政策效應——基于“河長制演進的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018(05).

[4]王俊敏,沈菊琴 跨域水環境流域政府協同治理:理論框架與實現機制[J].江海學刊,016(05).

[5]王樹義,趙小姣 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協商共治模式初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019,9(08).

[6]崔晶 從傳統到現代:地方水資源治理中政府與民眾關系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017,56(0).

[7]Ying She,Yaobin Liu,Lei Jiang,uaxi Yuan  Is Chinas River Chief Policy effective?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019(0).

[8]趙良仕,孫才志,劉鳳朝 環境約束下中國省際水資源兩階段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偊b資源與環境,017,7(05).

[9]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 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011,46(05).

[10]孫靜,馬海濤,王紅梅 財政分權、政策協同與大氣污染治理效率——基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群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軟科學,019(08).

[11]彭紀生,仲為國,孫文祥 政策測量、政策協同演變與經濟績效:基于創新政策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008(09).

(本文系湖北省區域創新能力監測與分析軟科學基地開放基金項目(BQY019z09)階段性成果)

(李金滟、毛宇宇(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5篇

另外,全國大多數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局部地區的部分指標超標,污染問題每況愈下。由于一些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引發地面的坍塌和沉陷,地裂縫和海水入侵等地質問題,并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海洋的污染情況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中東海污染量最重,唯有南海的水質還較好,但還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

水污染的根源:

1、 工業排污及廢棄物引起水污染

工業廢水是水環境污染主要源頭之一,近20年來,雖然我們對工業廢水加強加大了處理,但污水的排放量還在不斷的增加,工業廢水排放量中,鄉鎮企業排放量為29.2億L,是整個工業排放量的14.5%。由于鄉鎮企業的廢水廢氣處理率、處理達標率和符標率等3項指標都很低,所以,導致農村的水環境也不斷惡化。

同時,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放形成污染的關鍵,固體廢棄物的堆放不但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還對空氣,地下水,河流等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危害,而且使江湖面積縮小,影響水資源的利用。固體廢物中的有害物會滲入地下,造成農、漁類產品污染。

2、 農業方面引起的水污染

隨著我國的污染情況不斷惡化,農業面源的污染已成為水環境污染、湖泊庫富營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由于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自化肥和農藥殘留物,對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泊都帶是不小的污染危害?,F代農業生產中的化學肥料用量不斷增加,導致土壤板結、耕作質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中的養分容易流失,最后污染了地下水。農藥對水體所造成的污染也很嚴重。

3、 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

我國人口多,居民的生活垃圾量大,據統計,4億多城鎮人口,每人每天產生1 kg垃圾;10億多農村人,每人每天產0.55 kg垃圾,一天就能產生共產生9億L生活垃圾。由于生活的垃圾的再利用效率低,大部分垃圾只有堆放在土地上,不僅占據了大面積的土地,還會產生各種病菌,這些病菌會污染空氣和地下水,導致環境污染,威脅飲水和農產品安全。

中國水環境主要有三個問題,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污染,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水污染。盡管這20多年來,國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出臺了不少的明文法規,但還是沒有把水資源作為一個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對水污染的治理和水資源的開發,還缺乏綜合的考慮,有點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的問題,這也加劇了我國資源環境的矛盾,阻礙了國家正在全力實施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梢?,我們必須加大水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起步晚,整經濟情況和法律保障都比較落后,中國水污染防治工作長期都是以加強法制教育為主,經濟處罰為輔中國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為主。而現在,我們應將以前的治理模式轉向集中控制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實行全程控制,清潔生產,由單一的濃度控制,轉向濃度控制和總量控制相結合,由區域管理為主,轉向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相結合的指導思想的轉變。

國務院規定,全國所有工業污染物排放都要達到相關的標準,特別對新企業,要實行三同時制度,這為今后的污水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我們今后的工作就是要強化監督和執法,從源頭做起,以法律老控制污染,最終保護我們的水資源,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治理水污染的過程中,要避免將水環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強制措施完全等同起來,其監督力度和執法能力都是必須得到保證的,強化城市污水處理廠設施的的運行管理和監督,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在整治的過程中,可采取一些經濟手段,調動企業處理污水的積極性,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使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綜合治理,將污水處理的行為轉變為企業的自覺行為。這樣就能有效的減少政府的監督費用,還能降低污染事件的發生,從而有效地提高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的有效性。

上一篇:河道治理工程下一篇:三農問題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