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研究生法學論文范文

2023-03-25

研究生法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國現行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并不明確,使得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存在著目標設定、發展模式的宏觀混同以及教學方式、內容微觀重疊等諸多積弊。厘清二者的關系既是提升我國法學高等教育質量之必須,又是我國法律職業共同體形成之前提。建議首先明確我國法學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合理引入司法實務訓練,并以完善我國既有司法考試制度為基軸,進一步厘定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關系。

關鍵詞:法學高等教育;司法考試;司法實務訓練;法律碩士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18

一、問題的提出

在法學高等教育體系中,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以下“法學”是指二級學科的法學(不包括社會學、政治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法學研究生教育”僅指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具體包括法學碩士、法律碩士以及法律碩士(法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相關制度成為當下最糾結的問題之一。為了挽救處于頹勢的法學專業(在校人數不斷攀升創世界之最、就業率創歷史新低),上至教育部下至普通民眾都在集思廣益,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案。晚近甚囂塵上的法學本科教育存廢之爭就是明證。一些學者呼吁,為了清算我國法學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形成的痼疾,不如純粹仿效美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直接取消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實行法學本科后教育[1]。這種觀點自有其生成邏輯。但著眼我國現實,這種邏輯上自洽的主張卻未必能消除當前法學高等教育的積弊。筆者以為,現在采用任何單一的思路根本無法解決我國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歷史形成的問題。要化解這一難題,必須首先從宏觀上清醒審視并明確我國當前的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厘清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關系,及時引入司法實務訓練,以彌合兩者間長期的斷裂。在此基礎上,以完善我國既有司法考試制度為基軸,進行相關制度的構建與微觀上的調適。惟有如此,才可能使我國法學高等教育制度安全地“軟著陸”!

二、我國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矛盾的根底考察

為了識別、明確和研究我國的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國內學者主要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縱向歷史維度;二是從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橫向比較維度。在這兩個維度中,以后者為甚。筆者以為,立足于上述兩個維度來辨識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既照顧了我國的社會現實,又不失世界眼光,是比較可取的??偟膩碇v,從歷史的縱向維度者

看,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前蘇聯公有制高等教育模式之具體映射,尤其是建國后的第一次政法院系調整更說明了這一點[2];從橫向比較維度來看,則兼有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法學高等教育之屬性,可謂一種混合模式[3]。換言之,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極具“中國特色”,但又不乏對其他兩大法系法學高等教育模式的“努力折衷”和相關制度的“盡量雜糅”。對此,有學者指出,在理論上講,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可以成立雙重保留,但是在操作上難以實施。歐洲模式下的法學本科教育必須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培養,美國模式下的本科后法學教育無需再考慮人文素質的培養而主要是著眼于法律素質與職業素質的培養,圍繞不同的培養內容,兩種模式在整個培養過程的設計上都是不同的,如果二者并存,等于說要同一個法學院采用兩種大相徑庭的培養模式去培養同樣的法律實務人才,實在沒有必要[4]。其實,該學者只看到了問題的微觀層面,尚未看到由于相關配套制度的闕如,對兩大法系法學高等教育模式的盲目折衷,才是引發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緊張關系并直接導致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含混的根本原因。具體言之,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既保留了大陸法系高中畢業生直接進入法學本科教育的制度,同時又在本科后教育階段設置了極具美國模式的法律碩士教育(J.M.)。然而,就兩大法系的法學高等教育模式來講,表象共性是司法者數量的稀少及其在社會中地位的尊崇,實質不同則在于兩者以不同的司法者遴選制度為中心構建起內外比較契合的制度體系。就大陸法系以及英國等保留法學本科教育的國家來講,法學高等教育模式與其從法科畢業生直接選拔司法者人才以及后期相對完善的司法考試、法律職業培訓制度緊密相關??梢哉f,這些國家更多通過其完善的司法考試制度、后期職業培訓以及嚴格的司法者遴選制度來革除傳統法學本科教育之弊病。以美國為代表的、崇尚實用主義的國家或者地區則直接通過本科后教育的法律碩士模式來構建法學高等教育,加上培養執業律師的明確且合理的定位以及從執業律師中遴選法官的一整套完善的制度,為本國或者本地區的法學高等教育提供了強大的制度支撐和存續活力。

返觀我國現實,法學高等教育與其他高等教育是完全同質的,并不具有自己的個性。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亦無一個明確的定位,尤其是在司法考試制度建立之前更加明顯。曾經完全憑借經驗便可司法的歷史,更是使得我國法學高等教育一度喪失其存在的必要性。加之我國目前司法者遴選是完全開放的(非法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只需通過一次司法考試即可),使得接受規范法學高等教育的學生喪失了比較優勢。法學成為晚近以來毫無專業性的“萬精油專業”,法學本科學生的就業亦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我國司法考試制度建立之后,由于沒有相應制度的及時跟進,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更加功利和現實,最終使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之間出現了緊張狀態。具體來講,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矛盾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宏觀層面上,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幾乎混同。在兩個層次的法學教育中,制度初衷盡管試圖清晰界分二者的定位和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兩個層次的目標逐漸趨同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即以司法考試為中心培養從法條到司法解釋整理的記憶型人才,基本上無法習得法治之理念、規范的法學思維與技能。受制于同一現實和功利的目的,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趨同。一是圍繞司法考試展開,二是圍繞公務員考試展開,只不過兩者角逐的崗位略有不同而已??傮w而言,除去多出兩年到三年的在校時間之外,相對于法學本科學生來講,研究生并無明顯的知識增量。如果再將后述部分法學院校中本科與研究生師資完全相同這一消極因素考慮進來的話,法學本科學生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這樣一來,法學研究生教育就成了本科教育毫無意義的重復,造成人財物的極大浪費。

第二,在微觀層面上,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在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方法以及內容方面幾乎同一。經過筆者的多年觀察,國內政法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法學院采用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方法都是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學內容基本上同一,使得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成了法學本科教育階段的簡單重復。在很多法學師資條件并不達標的法學院校,同一個老師既上本科生的課,也上研究生的課,甚至出現了一個老師上多門專業課的現象。這樣一來,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幾乎完全同一,法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可想而知。

三、我國法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關系的合理厘定

前文述及,為了消彌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緊張關系,部分學者提出徹底廢除法學本科教育的主張。但是,稍加分析便可看出,這一觀點完全忽略了當下乃至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特質及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教育大眾化這一時代背景下的通識教育功能和就業分流功能。因此,這種看似“快刀斬亂麻”的作法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必然會引致更多的混亂。筆者以為,法學高等教育模式的選擇與確定從根底上講是由一個國家的司法者遴選制度決定的,不可能仰賴全盤借鑒其他某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模式而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可謂是“第三條道路”。就當前及以后一段時間來講,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只能與研究生教育并行不悖。強調“并行”,就意味著兩者必須同時保留并需要進行相應的配套制度建設;強調“不?!?,表明二者的目標定位和培養模式應當“和而不同”。具體來講,亟待解決以下問題:

首先,應當明確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胺▽W教育模式是指直至取得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職業資格的整個法學教育過程的制度設置?!保?]國內有學者比較傾向于美國的法學本科后教育模式,主張以法律碩士為核心推進我國的法學高等教育改革[3]193。從2010年5月下發的《關于開展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來看,教育部也似乎傾向于將法學教育定位于法律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上比較認同美國的本科后法學教育模式?!锻ㄖ分赋?,此次試點的目的在于“引導不同類型研究生合理定位,充分發揮學校自身辦學優勢,改變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學術化傾向,營造有利于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科學發展的良好環境”、“逐步構建和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體系”。

筆者以為,就法學高等教育模式來講,我國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改變法學研究生學術化傾向的作法實乃治標之舉,這種微觀且單一的改革未必符合當下我國法學高等教育“以本為主”的現狀,更不能據此緩沖法學高等教育積弊的強大慣性。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定位必須關照司法考試制度。司法考試制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一方面讓更具通識的法學本科學生在成為司法者候選人之前必須具備一定的司法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要讓社會經驗更為豐富的非法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在成為司法者候選人之前必須接受規范的法科教育。換言之,只有既具法學專業知識、經驗又具人文素養的人方能成為司法人員。筆者建議,基于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歷史形成的現實和特有的政法體制,法學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不宜完全廢除法學本科教育去直接構建本科后的法律碩士教育,而應當堅持“以本為主”,圍繞司法考試的改革與完善,逐步建立起契合于我國社會預期的“法學本科教育(逐漸減少和停止法學??萍耙韵聦哟蔚恼猩纱T士教育(非法學專業)、法學碩士(法學專業)——完善的法律職業培訓——司法考試(司法者候選人初次遴選)”的法學高等教育模式。

筆者以為,教育部于2008年9月在中國政法大學開始試點的“六年制法學教育模式”只是一種微觀層面的改革,這一改革很難消解我國法學高等教育體制業已積淀的難題,更難以適應我國未來社會發展之需。

具體來講,筆者主張的這一模式之最大特點表現為:在法學本科后教育與法律碩士之間合理引入司法實務培訓這一環節,合理地將司法實務部門納入法學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之中。在這一模式中,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有其清晰而且合理的定位。法學本科教育應當定位為通識教育,目標應當是培養具有全面法學基礎知識與人文知識的法學人才,與本科后的司法實務訓練一起構成完整的法律職業教育;研究生教育則被明確定位為法律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專業法律知識的高級研究人才和法律實務人才。其中,法學碩士培養目標是具有較深法學理論知識的研究型人才,而法律碩士則是掌握司法實踐知識的高級法律實務人才。著眼我國實際,筆者初步提出以下制度設計:(1)修改司法考試的報名條件,即非法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不能直接參加司法考試。這些人若要參加司法考試,必須接受法律碩士學位教育。(2)應屆法學本科學生在修滿學分并取得學位后必須經過2年司法實務訓練才能參加司法考試。

這需要改變目前國家司法考試試題理論性太強的現狀,以更好地與制度設計中的“司法實務訓練”銜接。取得法學學士學位者在畢業后若有兩年及以上法律職業經歷(如法務工作),接受1年司法實務訓練可獲得司法考試資格,從事其他工作則仍然需要接受2年司法實務訓練。法律碩士研究生在修滿學分后必須參加1年的司法實務訓練,才能獲得參加司法考試的資格。

這里存在著一個制度假定,即法律碩士研究生的非法學本科學歷教育被視為是具備了相應的社會經驗,知識結構能夠滿足將來司法的需要。這一假定既為美國法學高等教育所成功實踐,也為我國現有法律碩士制度設立初衷所肯定。正因為如此,在筆者初步設計的制度中,法律碩士研究生參加國家司法考試之前的司法實務培訓時間比本科應屆畢業學生更短。根據筆者的構想,司法實務訓練應由中央政法委組織、領導與協調,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三家聯合出具的司法實務訓練合格證書作為報考國家司法考試的依據。通過國家司法考試者可直接作為司法(檢、法)人員候選人或者實習律師,而勿需再參加現行的公務員考試。(3)在逐漸壓縮招生規模的前提下,原則上不鼓勵法學碩士研究生參加司法考試,而明確定位于博士學位的前期教育。當然,為了避免制度設計上的漏洞,取得法學碩士以及博士學位的人參加司法考試也必須有2年的司法實務訓練經歷。

如果沒有這一制度作為緩沖,就無法避免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的人通過攻讀法學碩士研究生而不參加司法實務訓練就可以取得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的資格。這樣一則會造成“司法實務培訓”制度目標的落空,同時對未攻讀法學碩士研究生且有一定法律經歷并取得法學學士學位的人來講也不公平。

這樣的制度設計既突出了兩種人才的層次性,又使得整個高等法學教育主體更加多元化。換言之,除了傳統的法學高等教育機構之外,將檢法司等司法實務部門合理納入到法學高等教育的培養主體中來,將會使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更具實踐活力和生命力。

其次,與上述構想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相關的微觀制度是法學本科與碩士研究生不同的培養模式。法學本科的培養模式強調的是法律核心課程普及和人文知識的必要學習,而法學碩士學位是專注于法學基礎理論以及部門法理論研究,法律碩士學位則是在法律普及基礎上強調法學知識的實踐。因此,法學本科開課應當突出廣與博,有條件的話,采用學分制方式鼓勵學生在必修課之外盡可能選擇其他相關課程(如政治學、經濟學、哲學以及社會學、數學等)。為碩士研究生所開設的課程,應當緊緊圍繞專業屬性展開,突出職業性或者理論性。這種教育不再側重于法學基礎知識與人文知識的普及與加強,而應當注重法律專業知識的深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法學理論知識的提升。

最后,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在教學內容、師資配備以及授課方式方面應當有所不同。從教學內容來講,法學本科教育強調通識教育,因此應當是法律基本概念、原則以及制度的講授,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本科教育的實務培訓則直接在檢法司部門完成。研究生的教育則根據不同的要求配備不同的師資。對于法學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應當配備科研能力較強的、偏重思想性的教師,主要是引導其對法律基本理念的探討與研究;對于法律碩士研究生教育,則應當配備司法實踐能力強、具有豐富司法實務經驗的教師,通過講授自己的辦案經驗以及引導學生參與辦案,提升學生的司法實踐能力,主要通過案例教學、診所式教學等側重實踐的方式授課。這部分師資應更多由公檢法司部門中既有良好法律素養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擔任。就這一點而言,國內一些法學院已開始了較好的嘗試。通過聘請公檢法司法部門的人員作兼職教授給碩士研究生開課,最大可能地利用司法資源讓學生參與具體的辦案過程,提升了在校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司法實踐能力,也相應提高了培養質量。JS

參考文獻:

[1]代小琳.教育部醞釀明后年取消部分現有大學本科專業[EB/OL].[2011-12-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4601654.html.

[2]郭捷,等.立足西部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法學本科人才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7.

[3]霍憲丹.中國法學教育反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81.

[4]夏勇.法律實務人才是怎樣煉成的?——法科教育的比較及反思[G]//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處,等.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走向與法律人才培養改革論文集.西安:西北政法大學,2009:143.

[5]徐顯明,鄭永流.回歸本位 經國濟世——六年制法學教育模式改革論綱[G]//徐顯明,鄭永流.六年制法學教育模式改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6.

From Contradiction to Coordination: Rationally Making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 of LL.B and LL.M

CHEN Shiwei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本文責任編輯:邵 海

研究生法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等學校研究生黨建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著核心作用,但還存在一些不適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問題。應對新的挑戰,要改革創新,加強研究生黨建工作,探索“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高等學校 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 當前研究生黨建還不完全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目前,高校研究生黨建主要還存在以下不完善和不適應工作需要的地方。

1、研究生黨建體制安排滯后

首先,由于研究生擴招在本??浦?后發展的研究生黨建在體制安排上顯得滯后。如,管理機構不夠建全,運轉不盡順暢,管理人員和輔導員配備不足。其次,因部門劃分和人員站位的局限,高校內有關部門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還沒有充分形成合力。以上問題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不利影響。

2、研究生黨支部設置不夠貼近實際

目前,高校大多數研究生專業班級均達到了中央規定的正式黨員3人以上可建支部的條件,許多大的專業班級碩士生入學黨員比例就達30箛以上,超過了建支部20人的參考上限。但許多情況下,有關部門多從管理方便考慮,跨專業班級設置研究生黨支部。這一方面使許多支部黨員人數較多,不利于管理,另一方面,涵蓋學生太多,不利于黨支部對班、團組織活動的指導、參與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高校博士生黨員進入所(系)教工黨支部,但由于人多,分散,從而影響支部和黨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發揮。

3、黨建制度和機制創新不夠

當前,研究生黨建工作中還存在制度落實不力,缺少創新,從而不能很好地適應實際工作需要,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問題。一是,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原有制度的某些地方就可能會不再適用,二是原有的制度規定不可能照顧到基層的各種具體情況。

4、研究生基層黨支部建設需要加強

當前,研究生黨支部建設還存在以下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問題:理論學習宣傳與實際結合較差,缺乏時代感、實踐特色和互動性,感染力不強;有的支部書記理論素養不高,責任感不強,能力偏弱;對已有的制度、規定落實不到位;入黨標準把握不嚴,重發展、輕培養,重數量、輕質量;對黨員的教育管理缺乏力度,黨內缺乏批評,少數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好,脫離群眾;支部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方式較單一、呆板,缺乏活力和吸引力;缺乏對黨員、研究生切身利益的關切和服務,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說教和空泛。

二、創新研究生黨建,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1、完善研究生黨建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力量

(1)應補建和完善高校內校、院(系)研究生黨政管理機構,捋順職能,合理增加編制。如,在研究生規模較大的學院(系)之下增設研究生黨政管理機構,合理增加人員,規模較小的學院(系)也應適當增加專職黨政干部和輔導員,并明確職責,加強培訓,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提高隊伍工作積極性和效率。

(2)探索“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解決條塊分割問題。這種模式即從一高校之整體戰略高度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性、整體性、系統性運作模式,以求效果最大化。在此模式下,校黨委之下或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再其下,建立一種有學?!叭恕必熑蔚乃胁块T參加的工作會議制度及會下的合作協同機制,圍繞學校中心任務,制定學校層面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目標、規劃和制度,定期研討、協調、解決問題。這要求有關部門和人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

2、貼近實際科學設置研究生黨支部

研究生黨支部主要應按專業班級設置。1927年,紅軍“三灣改編”將支部建在連上,保證了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之后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吨袊伯a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規定,“學生黨支部按年級或系設置,黨員人數較多的可按班設置”,正式黨員達到3人以上的可成立黨支部。中央16號文件指出,“要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班上”。中組部、教育部黨組、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在大學生中發展黨員和大學生黨支部建設的意見》推動大學生黨支部建在班上。我院從08級開始以專業班級為基礎建立研究生黨支部的實踐也證明,支部建在班上可以克服跨專業、規模大等弊端,使支部工作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更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較大地提高入黨申請人、入黨積極分子人數比例。

3、創新研究生黨建工作制度和機制

要根據本單位實際,補充原有的或制定新的具體規定,增強制度的有效性。兩年來,在院黨委領導下,我院學生黨總支于2009年初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陸續制定了8種學生黨建細則和意見,其中包括業余黨校學員選拔、團員推優入黨、入黨積極分子選拔培養、確定黨員發展對象、預備黨員轉正、黨員教育管理、等各個方面。這些規定具體、全面、操作性強,經一年多的實施,對我院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上述新規定體現了我院特色,如研究生預備黨員轉正征求導師意見,對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預備黨員不但有思想政治、學習成績的要求,還有參加學術活動次數、所在寢室衛生檢查成績、安全穩定工作中表現、完成“三個一”工程規定任務的情況等要求。我院學生黨總支實施學生黨建 “三個一工程”,即“一個黨支部建好一個班,一名黨員帶好一個宿舍,一名積極分子幫好一名同學”。 “三個一”工程的實施,強化了責任,擴大了黨的影響,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在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此外,我校幾年來開展的“基層黨組織活動方案立項”、“創新黨日活動”等,均在黨建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4、加強研究生黨支部建設

實踐證明,加強研究生黨支部建設主要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1)研究生黨支部的理論學習與宣傳應緊緊圍繞高校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的中心任務。通過豐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活動提高黨員和廣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要通過業余黨校培訓、專家講座、典型事跡報告、社會實踐與考察、熱點問題交流討論等形式加強支部思想建設,提高理論學習與宣傳的效果。

(2)配齊配強黨支部書記。幾年來,我院逐步摸索出一套公開、民主的程序選配研究生支部書記和支委。經過努力,我們近幾年研究生支部書記、支委的選配都很成功,使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戰斗力很強的骨干隊伍。

(3)制度創新推動組織建設。對入黨積極分子早發現、早培養、系統教育和鍛煉,對黨員發展要堅持標準、保證質量,預備黨員轉正要考察其先進性和入黨前后是否一個樣,各項組織建設工作都要堅持標準,并遵守程序上的規定。

(4)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要落實黨員培訓,加強新生黨員教育和查檔。要完善黨內的民主生活,加強對黨員的考核、評議、監督和獎懲工作。對黨員的教育管理要抓住理想信念是否堅定和先進性是否保持這兩個主項,并與黨員的工作達標、任務完成情況掛鉤。東北大學每年一度的“學生黨員述責測評”工作被中國教育報作為成功經驗予以報導。述責測評中,學生黨員在支部民主生活會基礎上,到班級全體同學大會上述責,進行無記名打票式滿意度測評,測評結果與獎懲掛鉤。滿意率一般的黨員,支部要對其幫教,滿意率低的黨員,要作出檢查,限期改正。這項活動在保持黨員先進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5)創新活動載體和形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創新黨日、紅色歷史考察、專業規劃成才講座;網絡媒體宣傳、校園文化活動等。在黨建創新長效機制下,發揮黨支部和黨員政治核心和旗幟的作用,指導、參與、班團活動,以黨建帶團建,以黨風帶班風學風。

(6)要加強對研究生黨支部的領導、監督、考核、激勵、服務等工作,為研究生黨支部自身建設和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良好條件。

三、抓研究生黨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要處理好研究生黨建與整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包含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哲學社會科學課及形勢政策教育的主導作用,社會實踐等其他途徑。所以,要整合、協調高校所有資源,力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要處理好研究生黨支部與導師和輔導員的關系。研究生導師最貼近學生,輔導員肩負直接管理學生的責任。所以,應固化二者作用,以保證思政教育效果。

要處理好研究生黨支部與研究所(系)黨政機構的關系。研究所(系)的黨風、政風、文化、師德,都會對研究生產生很大影響。所以,應建立長效機制,協調好這種關系,充分發揮研究所(系)的學科優勢和獨特的育人功能,以推動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加強大學生黨支部建設 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羅永根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07年1期

[2]以學生黨建工作為核心 推進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涂剛鵬 法制與社會 2008年5月(中)期

[3]試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性 唐文紅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09年1期

[4]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郝秀芬 政工研究動態 2009年2-3期

[5]新形勢下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基本對策 黃文龍 新西部 2009年22期

研究生法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德育現狀;成因探討;探討對策

1 軍工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德育現狀

(1)從總體上看,研究生隊伍的思想主流是積極向上的。研究生德育是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德育階段的累積結果,他們熱愛社會主義,擁護黨的基本路線,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他們政治素質較好,黨員比例明顯比本科生、??粕?。研究生大都學習刻苦認真,努力鉆研,積極進取。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思想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有的研究生一年能發表數篇學術論文。有的很有研究潛力。每個研究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方面,他們善于思考,愛鉆研,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和領域,偏愛某些學科,有時還非常執著。這些都是研究生有別于本科生的地方。

(2)研究生德育的整體狀況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個人本位主義抬頭。功利主義滋長

有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趨于主觀,危機和競爭意識強烈,從注重知識的價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錢的價值、感官上的享受,認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識的同時,也需要金錢和物質享受。在工作中不交往、不溝通,合作意識薄弱,我行我素,缺乏交叉,很難出優秀的科研成果。對集體利益漠不關心,功利性卻很大。在涉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時,總是過分強調個人利益,遇事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和集體利益,缺少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漠視生命的尊嚴和價值。這與他們肩負的歷史責任是極不相稱的。

1.2 學習風氣浮躁。

少數學生滿足于一般學習,不刻苦、不努力,只求一知半解,混張文憑,缺乏研究能力,特別是缺乏創新的研究能力,按部就班,不愿吃苦、不肯動腦,只做重復別人的研究,在學術研究上出不了成果。

1.3 價值觀模糊。

該贊美的不去贊美,該批評的不去批評,對學雷鋒,見義勇為等行為雖在觀念上認同,但卻不能積極轉化為自己自覺的行動,把馬列主義裝進手電筒——照人不照己。

1.4 極少數心理不健康

研究生們的心理狀態從主流上講是健康正常、積極向上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好的,但少數研究生在心理上的確存在某些缺陷,主要表現為意志上的消沉,精神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言行上的偏激等,容易陷入自我評價、人際交往、家庭生活、社會行為、學習研究等各種類型障礙之中而不能自拔,影響他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有序進行。研究生心理問題如不能及時得到疏導、解決,就可能發展演變成各種變態心理和異常行為,這不僅會給研究生本人帶來悲劇、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損失,而且會浪費國家教育資源,影響研究生教育的社會聲譽:

(1)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正常學習,心理健康疾病成為研究生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

(2)研究生心理疾病,如果不加疏導而發展成為精神分裂癥,給導師、同學增加很大麻煩。同時研究所公費醫療費有限,住一次精神病院的費用就需萬元以上,給社會造成經濟負擔。

(3)研究生心理疾病,特別是精神分裂癥給研究生本人及家庭帶來極大的傷害。2科研院所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成因探討

(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受到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已迅速蔓延至科研院所,這一切對尚在成形期的研究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研究生的人生價值觀,直接影響著研究生的成長。

(2)缺乏德育教育的個人修養。目前研究所招收的基本上是定向研究生,畢業后基本留所工作,因此有的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思想,認為反正工作是找到了,于是得過且過,混個文憑就可以,缺乏刻苦努力精神,怕吃苦。

(3)輕視德育教育??蒲性核难芯可囵B究其根本是為研究所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少數領導、導師認為只要是學生學識水平高,就是人才,意識不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4)研究生的來源構成卻復雜行多,年齡、身份、培養類別、黨派差別等。他們由于個人經歷,經濟背景,家庭環境,社會關系等的懸殊,必然帶來個性修養,思想認識,道德水平,政治覺悟,精神狀況等等的巨大差異。然而現有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式單一、守舊,缺乏切實有效的操作方法和模式。

(5)少數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1、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不良與心理失衡。

(6)學業上的壓力在心理上產生的諸多焦慮。

(7)人際關系不協調引起的恐懼憂慮。部分研究生渴望與人交往、但又特別害怕與人交往。

(8)異性交往和戀愛中的心理問題。

3 提高德育探討性的對策

3.1 重視德育工作

今年來我們開始不斷加強研究生德育方面的工作。首先,我們認識到一個強有力的研究生工作隊伍的重要性,我所加入了省里的研究生德育教育研究會,派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員參加了各類研究生德育管理知識培訓,在十五期間,擴充了研究生導師隊伍,一批學術過硬,具備嚴謹治學態度的導師開始帶學生,這些都為加強研究生德育工作創造了人員上的條件。

3.2 堅持更新教育觀念。創新德育工作方法

把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作為突破口,讓研究生在活動中獲得主觀體驗,用活動影響學生心靈,進而提高認識水平,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育人質量。一是利用各種活動,培養學生愛國、愛家、愛所精神,開展“忠、孝、雅、誠”教育,讓學生在莊嚴的氣氛中接受洗禮,凈化心靈,做到忠貞愛國,孝敬父母,行為高雅,誠實守信。二是在德育中滲透國防教育,增強學生熱愛國防科研事業的意識。研究所把國防知識教育講座、優秀人物事跡演講、觀看保密安全教育錄像等作為國防教育的主陣地,促進學生國防意識和國防精神的強化和鞏固,樹立為國防科研事業奉獻的信心,使他們認清我國與世界強國的差距和面臨的威脅,增強國防建設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組織研究生進行拓展訓練,提高團隊協作意識。

3.3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會處于轉型期間,競爭越來越激烈,研究生必須有很強的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才能迎接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吨袊胀ǜ叩葘W校德育大綱(試行)》明確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學位課、必修課的基礎上,可以鼓勵學生選修心理健康課程。要求研究生工作人員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了解他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動態,保持和他們的溝通聯系,重視開展學生的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長久的和平。目前我國的國防軍工事業又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們希望更多有志于國防軍工事業的優秀學子到科研院所來建功立業。

研究生德育教育,任重道遠。我們要努力探索并正確把握新時期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明晰思路,科學決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德育工作方法,把研究生德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研究生法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高學歷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為實現中國實現民族復興培養了一批高質量的人才。文章借助 CiteSpace 軟件對《研究生教育研究》創刊以來35年的刊載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研究發現: 我國研究生教育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學科建設、學位制度、培養質量等方面; 研究呈現出“國家引導,政策推動”“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研究團隊”“注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持續關注研究生培養質量”等特點; 推進研究生多元的招生模式、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改革、推行研究生教育多元考核機制、加強關鍵新興領域專業人才培養研究將成為未來研究生教育研究關注的趨勢。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 CiteSpace; 專業學位

一、引言

在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方毅指出要積極擴大研究生的招生名額,一大批研究生院隨之建立。 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國務院設立學位委員會,領導全國學位授予工作。我國的學位制度經歷了從建立到不斷完善的過程。從1995年起,高校實行國家任務計劃與調節性計劃“并軌”、學生繳費上學制度,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與人才培養矛盾所作出的符合時代要求的舉措。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招生,充分激發了研究生教育的活力。 進入20世紀以來,研究生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2013年,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指出推進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改革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2020年7月,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再次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未來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生教育建設的重點,對研究生培養和高校建設有重大意義。

當前,我國研究生規模尤其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迅速擴大,中國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堆芯可逃芯俊肥怯芍袊鴮W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等機構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高端教育類學術期刊,是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刊;已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全 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重要數據庫及有關報刊網全 文收錄; 2011年入選武漢大學 RCCSE-E 教育學類核心期刊,2012年入選南京大學CSSCI 來源期刊,2013年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從1986年創刊到2021年已走過35個年頭,以該刊作為研究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文獻載體,對宏觀地把握我國近年來研究生教育的狀況、特點和發展趨勢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文獻來源與數據處理

(一)文獻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自中國知網(CNKI) 數據庫收錄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所 有文獻檢索和統計。檢索方法是在中國知網中選取高級檢索,檢索條件選定 “文獻來源”選取《研究生教育研究》,選擇日期為1986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1日,共檢索到文獻3140篇。 本文選取2010年到2021年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二)研究工具

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 CiteSpace 軟件5.8.R3進行數據的分析與處理。通過對研究關注點的狀況、研究力量的分布情況、關鍵詞時區分布圖 譜和突現詞隨時間變化來預測研究趨勢。

(三)數據處理

為提高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我們把從中國知網中檢索到的3140篇文章,以3年為一個單元,分成5組,進行數據的篩選。 資訊類文獻,如致謝、稿約、啟事、勘誤去掉“簡訊”“信息窗”“學報”“培養單位”“資料”“研究生園地”中的會議通知等非學術性文獻,最后得到1149篇有效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將文獻導出,采用CiteSpace軟件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

三、數據分析

(一)文獻產出情況分析

1. 文獻數量分析

文獻數量分析刊文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研究狀況及趨勢的重要指標。依據《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9年來的刊文數量,研究發現《研究生教育研究》刊文數量表現出五個階段性的特點。如圖1所示,1992—1995年,期刊發文量從85篇發展到101篇;文獻數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1996-2009年,文獻數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從89篇一直下降到56篇;2010-2015年是期刊發文量快速發展時期,在2015年發表文獻數量達到最高峰,達到1209篇。2016-2021年雖呈下降趨勢,刊文數量仍在90篇以上。

(二)研究關注點分析

從CiteSpace關鍵詞的檢索中得到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在圖譜中,關鍵詞的字號越大,說明其出現的頻率越高,研究的熱度越高。從圖譜可以看出,“研究生”字號最大,說明其研究熱度最高?!皩I學位”“培養模式”“博士生”以及英國、美國的研究生及博士教育等都是圍繞研究生教育展開的熱點。

(三)研究力量分布情況

1.作者分析

發文作者的合作網絡分析可以顯示作者的合作強度。運用CiteSpace軟件,時間選擇2010-2021年,時間切片選定1年,Notetypes中選擇Author,運行完程序得到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作者分布知識圖譜,可以看出高產作者之間連線較多,如圖3所示。其中梁傳杰、侯萬鋒的字顯示最大,說明兩位學者的發文量是最多的。其他作者分布比較分散。

2.機構分析

從發文機構來看,天津大學教育學院位居第一,發文量為14篇;其次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發文數量為12篇;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是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發表文獻數量都為10篇;剩余機構發表文獻數量為8-10篇。通過研究發現發文量排名前五的機構,主要是研究生院、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學院(部),發文量比較穩定(見表1)。

四、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特點分析

(一)國家引導,政策推動

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受到國家政策的引導很明顯。從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后,研究生教育得到穩步發展。1980年,國家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為我國學位制度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關鍵詞的分析中,學位制度呈現為研究的熱點,說明《條例》的發布,引導了學者對學位制度的研究。1993年,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發展應用型學科,提高人才素質,不同層次學校有不同的目標,要辦出特色。為20世紀90年代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化研究。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通過《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推動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激發了學者對我國專業學位制度的研究。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與祖國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都是在特定時期,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高質量人才所作出的重大舉措。

(二)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研究團隊

研究作者如;侯萬鋒、梁傳杰、萬明、王傳明等發表文獻數量居于前列。喬剛等學者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形成以喬剛、高耀王傳毅、陳洪杰、沈文欽為主的研究團隊,高產作者之間聯系緊密。高產文章機構主要集中在“雙一流”大學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顯然經濟發展水平及城市的開放程度為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研究人員隸屬于研究生院和教育學院。,郵編:(650000).

研究生法學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

一、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日前,國家統計局做了關于全國碩士研究生在校人數的統計發現,自2008—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的在校人數依次為:104.6429、115.8623、127.9466、137.4584、143.6008萬人。同時,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的時候,胡錦濤同志也曾提出:高等學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既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又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源泉。由此可見在校碩士研究生規模在逐年擴大,而教育質量也已然成為了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創新能力更是成為了評價教育質量的公認指標。然而,創新意識薄弱,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態度消極,整體學術氛圍浮躁,學術成果水平不高卻依舊是我國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袁本濤、嚴建林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質量調查的結果的分析中就表明: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方面存在的首要問題是創新能力尤其是首創能力差。朱紅、李文釗等對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研究也發現我國研究生比較缺乏創新精神,而且創新能力呈現出結構性的差異。李洋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目前我國研究生中存在缺乏原創性,科研實踐經驗嚴重匱乏等現象。更有學者直接用“四個簡單”概括了我國當前研究生的科研現象:(1)簡單移植:只是對他人方法的簡單移植和應用;(2)簡單揭示表面現象:沒有深入研究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聯系;(3)簡單延伸:只是進一步證實他人的工作;(4)簡單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實驗證實已知的結論。所以雖然我國已經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創新性國家建設需要“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胡錦濤同志也曾在2006年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用15年的時間使我國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然而,近二分之一的時間已悄然而逝,我國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卻依舊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研究生作為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創新力量之一,其創新能力高低并不僅僅會影響到一個院校、一個單位的創新水平和科研實力,更重要的這也是體現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關鍵部分。因此,如何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了已經成為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門關注的重點。

二、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本文將諸多的原因總結為以下四大方面:社會方面的原因、學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以及學生個人方面的原因。

1.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高,政府對人才的投入少。(1)目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崗位少而每年的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導致了日益嚴重的“僧多粥少”的局面。由于供過于求的賣方市場的形成也使得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很多公司都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做出了要求。而為了能夠迎合“市場的需求”,在校的研究生往往會選擇在一年的研究生課程上完之后不專心于科研而出去尋找一份兼職,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增加自己的市場競爭力。一邊是工作的壓力,一邊是論文的壓力,對于畢業后只想找一份好工作的研究生來說,將畢業論文草草了事,好好兼職則成為了他們的首選。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間的成績及一些與工作相關的證書也已然成為了其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敲門磚。面對需要更強更多實踐能力的工作,很多用人單位往往會在應聘者其余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選擇有更多更高級別證書的學生。這也更進一步激發了研究生在校期間選擇在外兼職為非專心科研的熱情。(2)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很多程度上會受到物質保障的影響,而這主要取決于科研經費的支持力度大小。一方面,長期以來,政府對與研究生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并且隨著研究生規模的快速擴展,甚至出現了人均經費逐年減少的現象,沒有足夠的科研經費及外部條件支持的研究只會成為無米之炊,幾乎不可能有出色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導師以及學生所形成的短暫利益聯盟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使得研究經費投入的產出率不高,這不僅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政府的科研經費投入,而且由于經費只有少部分用于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外部條件。

2.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的管理機制不完善和可利用資源的缺乏。(1)目前,雖然我國高校已經區分了研究型和專業型兩類研究生,并確定了不同的培養目標,但是在實際入學后,兩類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十分類似,并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區分,這就使得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卻并沒有清晰的培養目標,游走在兩者的邊緣,既想搞好學術研究又想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結果導致兩方面的工作都沒有做到很好。(2)在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采取的是導師負責制,因此,導師在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高校研究生規模的擴招,導師和學生的比例開始失衡。再加之,導師個人的教學、研究甚至是行政任務的繁重,使得導師更多的采用“放養式”的教育方式,而“放養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即使研究生參與了導師的科研項目或者課題,也往往是以“打工”的模式進行,完全按照“boss”的思路和研究方案進行操作,缺乏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不能在參加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3)研究生的課程一般都安排在研一,一年的時間既要學習公共課,又要積累專業課的知識,倉促的時間安排使得研究生雖然各個科目都略有涉獵,但是皆又不精通。由于研一廣而淺的學習,并沒有為研二做科研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這也成為了研究生不能做出原創性研究的直接原因。最后,由于學校資源及科研經費的缺乏,研究生幾乎沒有機會參加高水平的國際學術交流,甚至是參加國內學術交流的機會也十分貧乏。

3.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家庭經濟壓力大,家庭和諧氛圍缺乏。隨著研究生面臨各方面壓力的逐漸增大,有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對一個研究生的影響表面上看起來不是很明顯,但卻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學生承受壓力的能力日益降低,高校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甚至是自殺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因此,一方面,沒有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往往給處于重壓下的研究生們以更大的社會不平衡感,導致更多研究生犯罪事件的出現;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很好的外部家庭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協調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種挫折,不要說專心于科研,在科研上有所創新,即使是其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難較好地進行。

4.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讀研動機不純,習慣性思維束縛。隨著每年本科畢業生人數的逐漸地增加,我國就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而研究生大量擴招計劃適時的為“迷茫”的畢業生們架起了另一座通向未來的橋梁。許多學生為了避免參與馬上就業帶來的激烈競爭,而選擇報考研究生來逃避這眼前殘酷的現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研究生的辦學宗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研究生積極的學習動機。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研究生在讀研期間為了給未來的工作鋪平道路,大多數會選擇通過考證來加強自己的專業實力,抑或參加各種兼職來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而并非一心專注于科研。

三、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隨著研究生規模的日益擴大,研究生的個體素質、導師隊伍、學校的制度安排、科研外部條件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整體協調效應常常被忽略。因此,本文試圖從協同視角,即從全要素創新、全主體創新、全過程創新進行分析,并給研究生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提出以全過程為線索的幾方面建議。

1.設定正確的研究生培養的戰略目標。在明確區分學術型學位研究生和專業型學位研究生的基礎上,分別確定我國研究生培養的戰略目標。對于學術型學位研究生,應該以培養出適合高校教學,科研機構研究的理論型的研究者為目標;對于專業型學位的研究生,應該以培養出具備扎實理論基礎,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專業型人才為目標??傮w而言,研究生培養的戰略目標就是培養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符合社會各方要求的優秀人才。

2.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選機制。首先,健全研究生推免機制,加大對被推免者的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的考察,從而在進一步加大校內外推免研究生的比例的基礎上篩選出優秀的備選者;其次,施行對優秀調劑生的積極鼓勵優惠的政策;最后,在研究生復試的過程中,側重對復試者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傊?,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選機制,以便可以更好地吸引并吸收優秀的生源。

3.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加強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研究生常年在學校學習的都是理論文化知識,因此做課題等的實踐活動才能更好地培養出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所以,一方面,學校應該以開展名家講壇,學術交流會以及研究生學術活動競賽等形式,營造出濃厚的學術氛圍;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在于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實踐訓練,因此,學校應該積極推進基于學校—研究院—企業聯合的產學研基地建設。這樣一來,學術型研究生能在實踐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理論,從而更好地進行理論創新;而專業型研究生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快、更好地與未來的工作接軌。

4.積極開設傳遞“正能量”的課程,打破專業課程的界限設定。我國研究生課程的選擇往往以專業為中心,缺少了一級學科課程之間的關聯,而專業課程往往強調各自理論系統的完整性,導致不同的課程之間經常出現不必要的重復知識點。因此在課程的選擇上,應該打破專業課程的界限,涉獵一級課程之下的相關科目,拓寬學生知識面,為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打下更加寬闊的平臺。

5.健全研究生獎學金、助學金以及生活補貼的機制。由于研究生的年齡問題,研究生的生活費用、家里的經濟負擔等都增加了研究生學業之外的負擔,而在外兼職也是目前影響研究生專心學術研究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為了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才,必須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主要目標和內容就是要加大對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構建新的研究生獎、助(學金)體系,大幅度提高對研究生的獎助力度和覆蓋面。同時,在考核和評定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導師的意見以及事實的情況,不能為了方便而實行平均主義。此外,各個高校要以學年為周期,定期更新學生的基本情況。在保證研究生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度過難關,使學生能夠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從而更好地回報家庭、國家和社會。

6.確保導師招生資質,均衡導師和學生比例。由于我國目前研究生采用導師負責制,導師在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起到了無法替代的關鍵作用,因此,導師的能力是衡量其能帶研究生數量的重要指標。(1)以學年為周期,分別從職稱、課題、經費等方面對導師的能力進行評估,并確認其下一學年能帶領的研究生人數;(2)在評估導師及由導師組成的科研團隊能力的前提下,學校的招生計劃傾向于研究能力強的團隊,以便提升學院、學校的專業競爭力;(3)在招生的過程中,加大導師的選擇主導權,以便更好地考察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有助于研究生階段的各項能力來保證優質的生源。

參考文獻:

[1]王茜.導師指導風格對研究生創造力的影響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

[2]袁本濤,延建林.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質量調查結果[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02):12-20,188.

[3]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74-82.

[4]李洋.論協同創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學理論,2013,(33):246-247.

[5]高永毅,唐果,李鑫.論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研究的研究方法[J].中國電力教育,2013,(08):8-10.

[6]孫健偉.學科競賽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D].南昌大學,2012.

[7]陳長坤,申秉銀.協同式研究生創新團隊培養過程中導師角色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231-233.

[8]王曉輝.師生關系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9]徐亞清.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分析與實證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09.

[10]安冬平.阻礙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11]吳巨慧.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3.

上一篇:法學研究生畢業論文下一篇:法學研究生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