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世界建筑欣賞論文范文

2023-03-08

世界建筑欣賞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國 近代建筑 欣賞

縱觀我國建筑發展的歷史,我們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近代建筑發展過程中,科技的進步使得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在建筑建設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通過對近代建筑文化的研究,讓學生了解建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方向,引導學生對建筑設計產生興趣,促進我國建筑教育發展。

一、中國近代建筑和建筑教育概述

1、中國近代建筑

中國近代建筑始于19世紀中期,比世界發達國家整整晚了近200年的時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近代外國人在中國的建筑活動和近代中國人的建筑活動。

近代中國留學生回國后,成為西式建筑的傳播者,他們設計的一系列建筑大都是西洋風格,西式建筑即是他們心中的“現代”建筑。在近代中國人接觸并使用西方建筑之后,特別是在中國建筑師出現以后,他們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看待中國傳統建筑,如何看待西式建筑、如何進行中國人自己的創作。

大批受過西學教育的中國建筑師也不甘模仿外國建筑師的表演,試圖表現出文明古國的文化原創性。1925年,呂延直在南京中山陵設計方案競賽中獲得大獎,南京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建筑師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開山之作,它的誕生奏響了中國建筑師群體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前奏。這個時期的中國建筑,應該打破中國原有的封建社會枷鎖的鉗制,改變當時發展遲緩的狀態,向著多元化方向轉化。

2、中國近代建筑教育

中國近代建筑的教育相對中國近代的建筑要晚的多,中國代建筑教育發展迄今不到百年的歷史。20世紀初,一批學成歸國的海外學子在中國大學里創立了建筑教育,引進了先進的國際建筑教育制度和課程內容。梁思成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一同回國的的還有楊廷寶等十人,他們在中國建筑教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追奉藝術、尚古折中、唯美嚴謹的學院派建筑教育一度在中國占據了主流地位。中國代建筑的教育不僅受到西方建筑思想和風格的影響,而且還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這勢必會出現與現代社會接軌的教育理念,也同樣會出現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二、中國近代建筑形式與風格

1、西方樣式建筑

西方樣式建筑在中國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至今在國內的許多城市都會看到西方樣式的建筑,如我們沈陽一些高校建筑,其中一部分仍然保留著原有的風貌。究其根源,一是被動的接受,另一個則是我國社會的需要。從風格上來看,中國近代樣式建筑具有殖民地式和外廊式特點,主要是英國殖民者將歐洲建筑樣式傳入到我國以及東南亞一帶,早期進入到我國境內的殖民者,大多數都有從東南亞居住的經歷,所以也就很自然的把這種建筑樣式帶到了中國,如當時上海的德國領事館、臺灣高雄的英國領事館都具有這樣的特點。

2、中國傳統建筑設計

宮殿式建筑:這種建筑類型保留著中國古典建筑的體量權衡和整體輪廊,對臺基、屋身、屋頂具有嚴格的劃分,通常我們稱之為三分結構,建筑的整體盡力保持梁柱的開間形象和比例關系,整個建筑沒有打破我國古典建筑的設計,所有的細節仍然保有傳統的造型構件和裝飾;混合式建筑:這類建筑不完全拘泥于我國古典建筑風格,將中西風格有機的結合在一起?,F代式建筑: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我國建筑以一種向國際樣式過渡的裝飾藝術風格涌現。

3、中西合璧風格

西方古典建筑風格在我國的近代建筑中也有一定體現。不過表現層次一般沿海開埠城市比較全面,多數表現為中西混合的樣式,以西洋風格為主。

4、現代建筑設計風格

近年來,我國一些城市已建成了一些建筑風格與園林特色融合較好的實例。如深圳佰士達花園住宅區,將住宅底層打通,引入綠地,成為園林化的住宅區;清華大學新建成的“伍舜德樓”,一些工廠、高科技園區等工業建筑已成為園林化的建筑群;還有不少學校、醫院、商場、博物館、行政辦公建筑都在向園林化建筑群發展。

三、對建筑價值觀走向的思考

1、中國建筑發展中建筑價值觀的形成

由于中國過早的進人了文明社會,尤其是過早的進人了一統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由此導致了中國古代建筑價值觀念的長期基本一致性。直至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人侵,西式的思想、科技、文化、建筑等都不可避免的進人了中國。在當時經過了長期閉關自守的中國,自然科學已經遠遠落后于西方。代表著“科學”與“先進”的西式建筑一經中國人接觸、使用之后,尤其是在近代中國自己的建筑師出現之后,他們不得不對中國傳統的建筑和西式建筑進行比較與思考,并對今后自己的建筑創作進行思索。然而,這僅僅是建筑師一廂情愿的事。那時,真正主宰建筑活動發展的根本不是建筑師本身。從近代中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這段時間內,因政治斗爭的風云變幻,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民族矛盾與民族內部矛盾的多次激化,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里,建筑活動根本不可能沿自身發展的規律前進.自然也形不成穩定的、為大眾所認知的建筑價值觀;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之間的近30年中,建筑形式變換頻繁,但也未能形成相對穩定的建筑價值觀;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與外界接觸、交流日益加強,西方的建筑思潮與建筑流派對中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這樣一個令人激動的時代,多樣的建筑風格與多種設計手法是并存的。

3、“科學性”與“民族性”在近現代中國建筑活動中的地位

中國古代官式建筑由于過早程式化,而使千百年來建筑自身的發展處在一種封閉狀態之下,始終未能超越某種“法式”“法源”,民居情況則有所不同,民居由于地域性、文化性的差異,反而造就了不少自由發揮的佳作。但是,在漢民族聚居地因受傳統倫理宗法制度的影響,其建筑形式大多趨向理性化。與此同時,這種建筑傳統與人們的日常行為模式互動影響,以致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居住形態。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隨著西方的科學技術、現代思想及建筑理論的傳人,尤其是接觸和使用過西式建筑的新一代文明人不得不從心底里佩服它的合理性與舒適性。原因何在?率先接觸到西方建筑學原理的中國人會同時感覺到中國傳統建筑的落后,和傳統建筑學理論和技術的不完備。而西式建筑卻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性、新的審美情趣和道德規范。對于建筑的一般使用者,他們未必會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傳統建筑的種種缺點,但他們可以通過生活體驗,很容易分辨出西式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的孰優孰劣。于是中國傳統建筑對人們現代生活的負面影響在與西式建筑的對比中才得以顯現,崇尚西式建筑之風蔚然興起。這實際上是中國人對建筑的“科學性”要求的一個側面反映。

4、新形式下建筑價值觀走向多元化的趨勢

建筑的“民族性”在今天又成了中國建筑師們的創作、探索的一大主題。這一次的探索與20世紀20一30年代的“中國固有之形式”和50年代的“民族形式”的探索不同。今天是更深層次上的探索,并且以此為契機,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創作多元化的勢頭。

需要反思的是,以往對中國近代建筑思潮的研究,受經典現代主義理論的影響,都視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折衷主義為一種落后傾向。這一觀點雖不無道理,但用于分析中國近代建筑則會造成簡單化的結果。 因為早期中國留學生基本上接受的都是學院派的折衷主義教育,對折衷主義的簡單否定便會使我們忽視他們的成就和思想。因此,研究中國近代建筑思想還需要跳出經典現代主義理論的框架,重新了解和評價19世紀建筑的成就。以學院派教育為例,其所強調的文化品味、理性、秩序和整體等原則對于當前中國的建筑創作和城市設計就不無積極意義。

總之,中國現代的建筑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想有中國建筑自己的性格,就應該加強在建筑教育的研究上,創造適合自己的建筑。近年來中國的現代建筑有了長足的發展,不論是視覺效果、使用功能、建筑結構、裝飾材料、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F在的建筑高校也正在向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模式邁進。

參考文獻:

[1]梁思成 《中國建筑史》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8 年

[2]吳良鏞 《關于中國古建筑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 《建筑學報》 1999(4)

(寧波市江北中學 浙江寧波)

世界建筑欣賞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建筑藝術建筑文化木結構石材結構建筑保護

建筑可以算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藝術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藝術,它是形成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筑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筑藝術也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建筑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中外建筑藝術都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制約。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筑,外國建筑體系是以石材結構為特色的獨立建筑,屬于磚石結構系統,中外建筑體系在城市規劃、建筑組群、單體建筑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近現代中外建筑藝術,都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吸收當今世界上建筑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建筑藝術的產生大約在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后,中國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許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遺跡。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的興隆洼遺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這里發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譽為 “華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而引人注目這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干闌式建筑遺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條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結構,并已具備多種榫卯類別。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和杭州灣地區的木結構已經達到驚人的技術水平,這一時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國土木相結合的建筑體系發展的技術淵源。夏代和商代是這一建筑體系的萌芽期,兩代不僅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在旁土臺上的大殿,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材為主材料,注重結構設計,以大屋頂為特征,利用斗拱結構和支柱來分散屋頂壓力,結構優良,抗震性極好。中國古代木構架的結構體系到東漢時期已經明確形成臺梁式和穿斗式兩種基本形式,南方許多地區經常采用臺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層、鋪作層、柱網層的組合為特征的結構復雜的殿堂形構架非常盛行,木構架建筑體系可以說在唐代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中國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別的也是最具特色結構構件是斗栱,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擴大了柱頭支座的受力面積,增加了支點,減少了梁的彎矩和剪力,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構架中,斗拱的結構作用十分明顯,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磚墻代替土墻,墻體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過大的挑檐,斗拱的結構作用逐漸簡化,斗拱的數量也由少變多,它已經成為裝飾性和等級標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筑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以北京故宮為代表是典型木制宮殿建筑群,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東方的印度建筑在現代建筑未產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建造的,屬于磚石結構體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頭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藝術與法老的絕對權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對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關系,埃及人確信,人死后將到另一個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現實世界不過是一個暫短的過度,只要保存好尸體讓靈魂有所歸宿,修建一個永恒的棲身之地——陵墓,才能讓法老順利升天,所以陵墓成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磚”來建造,后來為了防止陵墓被盜掘,開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頭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來的梯字形演化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經過了漫長的過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簡單,但內部卻充滿著神秘,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矛盾讓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臘的建筑以神廟為代表,最初的神廟是長方形帶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紀圍柱式的石建筑才成為希臘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臘神廟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間的關系都有定型的做法,這種梁柱結構體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臘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為代表,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礎,并對歐美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羅馬在公元前一世紀末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出現了一系列的偉大建筑,以萬神廟和斗獸場的建筑為代表,展現了古羅馬建筑技術的巨大進步,由于新技術(拱門、拱頂)和新材料(混凝土)的應用,羅馬人在運用空間方面有了新的創造,可以說劵栱技術是羅馬建筑的最大特色,為實現開敞的室內空間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古羅馬的萬神廟、斗獸場、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等,無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間布局存在著差異,而且體現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裝飾上的差異,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中國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較濃重,相比起來,南方的園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宮和蘇州園林分別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國古建筑構建所采用的顏色很多情況下取決于居住者的等級,比如皇宮,寺廟,多用黃色,紅色,而官員府第或園林建筑用藍色,綠色較多。在清代,黃色是最尊貴的,明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或寺廟才能實用,官員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則就是欺君之罪?;蕦m建筑中的彩畫也是黃色或貼金的居多。盡管如此,在皇宮內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級,大體上可以根據檐的形式,吻獸的數量,顏色等來區分,比如重檐比單檐的高貴,黃色比其它顏色高貴,吻獸數量越多越高貴。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運用相對簡單一些,從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對單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紀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別是教堂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頂外部帶有黃色、橙色、紅色、綠色、等色彩的變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視建筑內部的裝飾,基本上以壁畫為主,而壁畫內容多以圣經故事作為主要題材,多用油彩進行描繪,經過特殊處理,持久性能較好,在西方建筑當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風格,必然會融入、體現文化在形成淵源與緣由、發展邏輯和空間、構建理念與目的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從根本上應理解為中西文化傳統的不同。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同時西方文化重視不同時代的獨特精神,凸顯各種流派的個性特質。西方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求新求變,并用科學的理念進行分析演進,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劵、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專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講究并存與一體性,中國的建筑是相對保守的,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變,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經歷的時間較長、崇尚內斂、同時也與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盛產木材有一定的關系。中西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蘊涵的建筑特色、藝術形式、發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異,都能從中西方遺留下來的歷代建筑物反映出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的古建筑藝術都有它自己的獨特藝術價值,都是人類建筑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時代,保護、維修好這些文物古建筑,恢復歷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繼承、弘揚傳統建筑文化最基礎的工作,在當今變得十分重要。在中國特別是近幾年的古建筑保護工作過程中,成績是顯著的,已經逐漸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保護古建筑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古建筑的價值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擺正城市開發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關系。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和發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為城市建設而破壞古建筑的現象,在我國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卻不斷涌起,致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幾乎喪失殆盡。其次還沒有真正確立起符合中國實際的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與實踐體系,在許多有一定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繕后,原有建筑外形與內部結構改動過大,原有歷史與文化信息被修復得蕩然無存。在發達國家中,大量的歷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來,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們有很強的文物建筑保護意識,在保護措施中技術含量很高,研究相當深入,國外許多建筑院系都設有建筑保護專業,以便培養高層次的文物保護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歷史建筑數據庫、圖像庫等,以配合維修、復原及保護性設計。與國外相比,我國古建筑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加強,技術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維修改造工程是在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復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較成功。

參考文獻: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長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護/創造中國特色現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規劃與交通網,2010.

(金雅慶:吉林長春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

世界建筑欣賞論文范文第3篇

中國1989年啟動了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一期工程,規劃造林任務648.4萬公頃。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設范圍擴大到長江、淮河、錢塘江流域,涉及17個省(市)的1035個縣(市、區),規劃造林任務687.72萬公頃。三期工程(2011—2020年)規劃造林任務為530.21萬公頃。工程實施30多年來,累計完成造林1184萬公頃。

中國“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長防林”)是全球第一個進行大江大河全流域治理的世界超級生態工程。1989年,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實施,這是繼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之后,中國啟動的又一大型重點林業生態工程,被列為世界八大生態工程之一。長防林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給我們以諸多啟示。

啟動背景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橫跨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共計19個省(區、市);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8.8%。長江干流全長6300余公里,支流眾多,其中支流長度500公里以上的有18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達437條;長江流域湖泊眾多,湖泊總面積1.52萬平方公里,約為全國湖泊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長江流域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擁有眾多稀有動植物,生物多樣性居中國七大流域首位。長江流域年均水資源總量9960億立方米,全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約2.8億千瓦,可開發量約2.6億千瓦。森林資源蘊藏量大,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總量超全國的45%,人口占全國的38.5%,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帶動作用。

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對長江流域的過度索取和破壞,給母親河帶來了十分嚴重的生態災難。

森林資源破壞嚴重。長江流域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負載過重,人地、人糧等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中上游地區,過去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由于長期的不合理開發和亂砍濫伐,導致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據歷史記載,長江上游地區森林覆蓋率曾超50%,20世紀60年代初期下降到10%左右,1989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9.9%。但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生態功能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生態環境質量低下成為制約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因素。

水土流失嚴重。20世紀50年代,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80年代達到62萬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達到24億噸,其中長江上游地區為重災區,水土流失面積達45.24萬平方公里,年侵蝕量19.48億噸,分別占全流域的80%和87%,且水土流失的強度大。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水利工程和江河湖泊的嚴重淤積,全流域每年損失的水庫庫容量達12億立方米,相當于報廢12座大型水庫。20世紀50—80年代,流域內的湖泊面積由2.2萬平方公里銳減為1.2萬平方公里,損失調蓄能力100億立方米。

旱澇和泥石流等頻繁發生。生態環境的惡化,使洪澇、旱災、泥石流成為長江流域的3大災害,并且發生頻率不斷增加、災害強度持續加重、成災范圍不斷擴大。洪澇災害是長江流域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災害次數和強度居中國7大流域之首。1981年7月四川特大洪水,造成全省119個縣市1500萬人受災,數座縣城被淹,僅工業直接經濟損失就達75億元。長江上游地區是中國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嚴峻的生態形勢已危及到長江流域的國土保安,制約著流域經濟的平穩發展。

沒有森林就沒有長江的安瀾,恢復森林是根治長江水患和維護三峽大壩安全的根本之策。為改善長江流域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1986年4月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營造長江中上游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隨后,林業部組織編制了《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一期工程總體規劃》,1989年6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計農經〔1989〕736號文批復了該規劃,工程開始正式實施。

工程規劃

長防林一期工程(1989—2000年)建設重點是恢復植被,范圍包括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安徽、江西等12個省(區、市)271個縣(市、區),工程區總土地面積160萬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85%。規劃造林面積648.4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414.6萬公頃,飛播造林107.1萬公頃,封山育林126.7萬公頃;規劃幼林撫育18.3萬公頃。

長防林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設區域擴大到長江、淮河流域,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這17個省(區、市)的1035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216.1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2.5%。規劃造林任務687.7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13.24萬公頃,封山育林348.03萬公頃,飛播造林26.45萬公頃;規劃低效防護林改造629.13萬公頃。

長防林三期工程(2011—2020年)延續二期工程的建設范圍,涉及17個省(區、市)的1026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220.6萬平方公里。規劃造林總規模為530.21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51.7萬公頃,封山育林378.5萬公頃,飛播造林0.012萬公頃;規劃低效林改造規模361.29萬公頃。能力建設包括監測體系建設、科技推廣和科技培訓。

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和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2006—2015年)與長防林三期工程范圍有部分重疊。重疊縣之外的長防林三期工程治理縣造林任務為527.1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51.71萬公頃,封山育林375.4萬公頃,飛播造林0.01萬公頃;低效林改造任務361.29萬公頃。

建設進展

1989年,長防林一期工程在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9省145個縣市率先啟動,1990年全面展開,到2000年,累計完成造林651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422.5萬公頃,飛播造林7.5萬公頃,封山育林221萬公頃;完成幼林撫育3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989年的19.9%提高到29.5%,凈增9.6個百分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5萬平方公里,治理區土壤侵蝕量由治理前的9.3億噸降低到5.4億噸,減少了42%。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增強了抵御旱、洪、風沙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維護了水利工程效益的發揮。營建的防護林有效庇護農田666.7萬公頃以上,僅此一項按減災增益10%計算,產生的間接效益就達數十億元。

2001—2010年,在總結一期工程建設成效和經驗的基礎上,實施了長防林二期工程,二期建設范圍擴大到整個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及錢塘江流域,涉及17個省(區、市)的1035個縣。累計完成造林352.3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62.8萬公頃,封山育林183.5公頃,飛播造林6萬公頃。

國家林業局2013年4月印發《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三期工程規劃(2011—2020年)》,同年7月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正式啟動三期工程。到2020年,長防林三期工程累計完成造林180.8萬公頃。

以上合計,共完成營造林1218.6萬公頃,其中完成造林1184.1萬公頃,幼林撫育34.5萬公頃。

建設成效

長防林工程不僅構筑了工程地區防護林體系的基本骨架,而且有力地推動了全流域造林綠化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流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在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開創了中國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世界生態環境建設治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根治生態環境的成功模式就是實行大江大河全流域綜合治理,“長防林”的實施,則探索了“上游水源涵養、中游水土保持、下游農田林網”的中國流域治理的典型,開創了中國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此后啟動的淮太、珠江、遼河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均繼承了這種與國際接軌的生態環境治理理念。

促進了中國半壁河山的可持續發展。長江長度為全國之最,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8.8%,流域人口占全國的33.6%,耕地面積占全國的24%,糧食產量占全國的35.2%,國民生產總值超全國的40%,長江流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以上海浦東開發為龍頭、以三峽工程為紐帶、以長江黃金水道為軸線的長江經濟帶建設步伐日益加快。而“長防林”建設正是為中國半壁河山的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的可靠保證。通過長防林建設,工程區的森林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復,森林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徑流、削減洪峰的防護功能有了很大提高。

推動了山區經濟快速發展。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各地創新建設理念,豐富建設內涵,挖掘工程內在經濟潛能,優化林種、樹種結構,選擇一些既有較高生態防護功能又具備較好經濟效益的樹種,建設了一批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基地,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一大批農戶通過直接參加工程建設和發展經濟林果走上致富路。依托森林資源,不僅帶動了種養殖業發展,而且促進了木材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緩解了山區經濟發展滯后的局面。

改變了當地落后的狀況。通過長防林的建設,在取得明顯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工程建設給當地農民和國有林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和發展機會,解決了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祖祖輩輩的深山農民走出了山門,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長防效應”已深入到工程區及周邊地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環境意識、積極拼搏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國家政治意識明顯增強。植樹造林、保護環境已形成社會風尚?;纳蕉d嶺面貌的改變,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招商引資、旅游業的發展。長防工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先后有美國、日本、德國等10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學者到工程區參觀考察,促進了國際交流。

主要措施

探索實施中國特色生態工程建設道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用政策吸引人們參與到長防林建設中去;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體現了社會主義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再一次證明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發揮黨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政府行為,確保這一造福子孫的公益事業得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順利實施;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威力,強化質量管理,確保建設效益。

不斷提高工程建設投資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工程建設的逐步推進,三期工程造林包括苗木費、整地費、栽植費、補植費和造林后3年撫育與管護等,封山育林包括設置圍欄、宣傳牌、苗木補植補播人工促進育林和5—8年管護等,飛播造林包括種子處理、地面處理、飛行費和播后管護等,低效林改造包括苗木費、整地費、栽植費、割灌、間伐、撫育管理等,投資標準均逐步提高,為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切實實行“項目管理”機制。隨著長防林建設的深入發展,積極探索一整套適應新形勢要求的重點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管理機制:逐步推行項目資金管理“報賬制”,通過資金這條“鏈”,把工程實施、財務管理、質量監督等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工程建設質量;逐步推行項目建設“法人制”,項目法人對工程建設負全責;探索項目建設“招標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項目設計、施工采取招標投標;探索項目建設“監理制”,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益。

大力推行“流域治理”方式。大流域治理,實行上中下游全流域綜合治理,統籌平衡處理好上中下游關系,提高全流域治理效果,建設上游的水源涵養林、中游水土保護林、下游農田林網。中流域治理,在烏江、嘉陵江、贛江、漢江等長江一級、二級支流,實行全流域治理,并加強重點區域建設治理,加強江河湖庫的護岸林建設。小流域治理,在一個小流域實行坡溝川統一治理,突出坡面水土保護林建設,治理一個,見效一個。

積極探索“近自然林業”模式。改變以往人工造林的整地方式,區別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生態林建設杜絕大面積的煉山、全面整地,提倡穴狀整地,盡可能減少對原有植被的破壞。支持并鼓勵封山育林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護地被物,對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林種、樹種結構較人工造林要好,森林的抗逆性強。注重培育復層異齡林,大力發展針闊混交林,實行喬灌草立體配置,盡快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森林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對現有人工純林和單一樹種有計劃加以改造,對天然次生林和疏殘林封育補植,改善現有林分狀況,建立一個穩定、高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

世界建筑欣賞論文范文第4篇

龔劍,1960年11月生。曾任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工程師,現任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職務。龔劍參加了上海商城、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等一系列中國標志性超高層建筑的建設工作。

從上海商城到上海中心,不斷超越的里程碑

1949年以前,上海的國際飯店一直是中國最高的樓,83.8米。直到1968年,國內才有了一棟比國際飯店高的樓,是86.5米的廣州賓館,它躍升為當時中國內地最高建筑。1976年,廣州又建了120米高的白云賓館,這是中國第一棟超過100米的樓。為什么100米是一個比較關鍵的數據呢?1972年,在美國召開的國際高層建筑會議上,專門討論并提出了高層建筑的分類和定義,100米是一個界限。40層以上,100米以上,就稱為超高層建筑。在這個高度之下稱為高層建筑和多層建筑。

我認為,上世紀80年代是國內高層、超高層建筑發展的一個小高潮。上海首棟超過國際飯店的樓,是1983年建成的上海賓館,由上海建工建造。后來,上海又出現了新錦江大酒店、海倫賓館、花園飯店、希爾頓酒店、華亭賓館等一批全國著名的高層建筑,這些建筑都是我們上海建工建造的。它們的出現,對于我們國家的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發展來說,意義重大。這批建筑中間,高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就是上海商城,工程建設時稱上海展覽中心北館,它是我們建筑施工行業技術發展過程中一個里程碑式的工程。

上海商城是改革開放以后上海最早引入外資的工程項目之一,它由美國建筑大師約翰·波特曼設計,故也被人稱為波特曼大樓,是一座大型的公共建筑。它主樓高168米,現在看來并不高,但當時從120米突然之間達到了160多米,還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高度。上海建工下屬的一建集團傾注了三個工程管理部來建設這個項目,因為我們國家之前從來沒有建造過這么高的大樓,而且它又是有外國人參與投資的工程。由于當時國內的施工機械能力不足,上海商城建造所用的垂直運輸塔吊、混凝土固定泵、人貨兩用電梯等設備,全部都采用進口,不是德國的就是瑞典的。這個項目還有一點比較特殊,我們工程結算經費用的是美金,這是比較少見的,現在國內都只能用人民幣結算。

上海商城是引進外資項目,所以施工時采用的是“項目管理”模式。我們原來的管理模式通常是“工地主任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建造房子的時候,我們派出去的人員只負責建樓,擔任這個項目的工地主任,其他經濟等方面都和他沒有關系,這就是中國傳統的管理模式。我為什么說上海商城項目有意義,因為它徹底改變了我們原來的管理方式,采用了“項目經理制”,就是由項目經理來管理工程,經濟、工期、成本等等,一攬子都是他負責??梢哉f這是我們上海建工最早接觸到項目管理法的一個工程,這是我國工程項目管理轉型的一個開端。

所以說,上海商城是當時規模最大,高度最高,是上海建筑工程最早引進外資,同時又是采用先進的項目法管理的工程。不僅如此,這個項目當中的技術難點也非常多。上海商城對于我們集團開拓超高層建筑市場而言,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工程項目,它代表了當時國內超高層建造技術的最高水平。20世紀80年代的工程項目群體當中,上海商城是最亮的一個,是經典工程的代表。

上海商城之后,我們國家的超高層建筑發展又迎來了幾次高潮,我就講兩個關鍵時間節點。20世紀90年代,上海建工承建了兩個非常有名的建筑,它們在中國率先突破了400米高度。中國第一個超過400米高度的構筑物是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它是浦東改革開放后率先建造的一個地標性工程,高468米,建成時是世界第三高塔;中國第一個超過400米高度的建筑物是金茂大廈,高420.5米,建成時是世界第三高樓。其實那個時候中國的高樓已經可以跟世界上所有的樓相媲美了。2000年以來,上海建工又建造了中國首次突破600米的建筑物和構筑物。作為構筑物的廣州塔,610米高,建成時是世界第一高塔,現在是世界第二高塔;作為建筑物的上海中心大廈,632米高,現在是世界第二高樓,從目前國內建筑的發展情況來看,它會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中國第一高度。從數量上來說,我們國家現在肯定可以算得上是超高層建筑大國。在目前眾多的工程項目中,我認為上海中心大廈在工程建造方面又將成為一個里程碑式的工程,它的技術難度等各個方面和以前相比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還是新世紀以來,各個階段里程碑式的超高層建筑項目,基本都出自上海建工集團??梢哉f,上海建工超高層工程建造的發展史,就是三十多年來中國超高層建筑飛速發展的縮影。

從樁基到模架,不斷實現的技術創新

建造一座超高層建筑分為很多階段,每一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技術難題。首先,地基要承載得起。上海是軟土地基,外行都會問,這么多的高樓建在那里,地面沉降怎么辦?其實不用擔心,它們都是通過樁支撐在深厚的地層中。超高層通常都是用鋼管樁或者鉆孔灌注樁打到地下80多米深,每一根樁承受的重量可以達到千噸甚至更大。金茂大廈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工程都采用了大直徑的鋼管樁,當時這也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技術。但鋼管樁打設施噪音很大,建造金茂大廈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時浦東剛開發開放,打樁對周圍環境還不會產生大的影響;而在建造上海中心大廈的時候,陸家嘴金融中心都已經形成,周圍有酒店也有住宅,打樁根本不可能實行。過去在軟土地基上建400米以上的大樓,尚無采用鉆孔灌注樁的先例,我們通過大量的研究和現場試驗,開發了很多新的施工工藝,證明了鉆孔灌注樁是能夠建造500米、600米級的超高層的。上海中心工程實踐的成功,說明我們樁基方面的技術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得到了發展。

接下來要做地下室。上海中心的地下室有5層,深33米,開發的基坑面積達3萬平方米。金茂大廈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都是地下3層,上海中心大廈深了這么多,采用什么樣的技術這又是一個大難題。后來我們用了一些比較巧妙的方式,比如以前地下基坑施工需要采用臨時結構進行支撐,等到做正式結構時,再將臨時支撐通過爆破或機械方法拆除?,F在我們直接用樓層結構來代替臨時支撐,樓板與臨時支撐變成一體化,大大節省了投資,并且不會產生很多廢棄物的外排。采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基坑周邊的環境,減少因基坑變形導致的四周地面或管線的下沉。另外,原先陸家嘴中心區域開發的時候,所有的超高層建筑都是相對獨立建造的,地下空間沒有很好地利用。上海中心開建以后,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我們又做了很多互聯互通的地下空間拓建工程,把整個陸家嘴中心地區的地下室打通了,這個施工難度也是非常高的。拓建工程我們都是采用非開挖的施工方式,用頂管在地下掘進,做成一個個通道。所以說,地下工程的集成開發技術已經成為上海建工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第三是主體結構的施工。比如上海中心主樓的基礎,是一個很大的混凝土結構,厚6米,長121米,一次混凝土的澆筑量達到6萬立方米。上海建工在混凝土方面的研發上技術力量也非常強,屢創國內外建筑工程大體積混凝土一次連續澆筑的世界紀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體積混凝土一次澆筑2.89萬立方米,是當時建筑工程的世界紀錄。這個世界紀錄又被我們自己刷新,一次連續澆筑混凝土總量達到了6萬立方米。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難在哪里呢?體量大的話,水泥會在澆筑過程中溫升產生水化熱,溫度上升與下降過程中,一旦處理不當,收縮會不均勻,就有可能產生有害裂縫,這種情況是災難性的。所以裂縫控制至關重要,而體量越大,裂縫控制越難。1983年我剛進單位時,一個75立方米的基礎澆筑了近2天時間。上海中心大廈1個小時混凝土供應量達1000立方米,現在的技術力量和20世紀80年代初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建造上海中心的時候,我們調用了集團材料公司的6個攪拌站,來為這個工程供應混凝土,500多輛混凝土攪拌車在現場排隊等待澆筑,場面非常壯觀。這么大體量的混凝土,單個企業像這樣進行澆筑,現在也只有我們上海建工才做到過。我們不但創造了建筑工程大體積混凝土一次連續澆筑方量的世界紀錄,而且澆筑完成后的裂縫控制完全達到了預期目標。

地上的混凝土結構部分最關鍵的是模架技術。因為混凝土是流態的,它的硬化成型過程需要通過模架完成,將混凝土澆筑在模板中,等混凝土硬化后再把模板拆除形成結構,這就是模架的功能。從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到上海中心大廈,上海建工一代代的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技術也發展了近30年了。上海中心這個項目,我們開發出了國內外獨創的用液壓作為動力的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技術。這是世界范圍內的最新原創技術,我們有系統的發明專利體系,它是一套非?,F代化的智能控制模架裝備。我們的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有幾個特點,操控非常平穩、全封閉式,恐高的人在這個平臺上也不會感到害怕。還有環保方面的揚塵問題、光污染和聲污染的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封閉的環境里得到解決。整體鋼平臺模架又非常工整,標準化程度很高,人在上面施工如同在平地上。運用這套工藝,施工一層、爬升一次,我們最快可以做到兩天施工一層,所以現在建造的速度已經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了。我們的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還能夠堆放整層的鋼筋,重量可以達到上百噸,施工功效很高。整體鋼平臺模架由我們上海建工自行設計、制作、安裝、拆除,然后周轉使用,這是一套適用性非常強、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裝備。

混凝土方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把混凝土輸送到需要的高空位置。大樓如果建造到600米,就要把混凝土輸送到600米,怎么進行呢?用混凝土泵車,把混凝土放在泵車斗中,泵車施加壓力,通過輸送管把混凝土送到澆筑位置。上海建工在混凝土的超高泵送方面也是屢創世界紀錄。原來全國最高的上海商城,混凝土泵送高度168米;楊浦大橋的泵送高度是208米;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的泵送高度是350米;金茂大廈混凝土的一次泵送高度達到了382.5米,創造了當時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的世界紀錄。建造上海商城時,我們購買了國外的泵車來滿足168米高的泵送需要。國產泵那時候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只能購買國外進口的泵車。后來一直到建造金茂大廈,我們所有的大型施工機械設備清一色全是采用進口的,但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工程投標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我們面臨一個選擇,國外的泵車肯定能夠達到我們的要求,但是價格會比國內的泵車貴上許多,大約國產的三臺泵車價錢相當于國外進口的二臺泵車的價錢,怎么選擇?最后我們選擇了國內的三一重工泵車產品,三一重工是一家大型民營企業,他們也非常爭氣,為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工程生產制造的混凝土泵車完成了任務,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達到了492米的國內最高紀錄,突破了建造金茂大廈時的高度。之后通過科研與系統試驗,三一重工又生產制造了新型泵車以及內徑150毫米的輸送管用于上海中心大廈建設,我們把混凝土泵送到了610米的實體結構高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我們聯合三一還進一步開發了能夠將混凝土泵送到1000米高度的混凝土泵車。當然,現在國內還沒有千米級的高樓,但是研究必須先行一步,技術上我們要有前瞻性,要有系統的儲備技術。

從理念到實踐,超高層也能創造綠色品牌

我們超高層行業和橋梁行業不太一樣,大家通常認為建造橋梁是為老百姓出行創造便利的,所以一般不會有負面反映。對于超高層一直是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超高層該建,另一種認為超高層不綠色、浪費,因此不該建,爭論始終沒有停止。但不論是從世界范圍還是中國范圍來看,超高層始終在發展,國內外大量的城市不斷涌現超高層建筑,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它們的存在是有現實價值的。比如上海中心大廈整個一棟樓,約58萬平方米,它的建筑面積比上海外灘從外白渡橋一直到延安路這一段所有建筑面積的總和還要大,而它的占地面積卻只有2萬平方米。所以這樣一個垂直建筑,對于上海這座用地緊張、追求效率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來說,一定是適用的。

上海中心跟其他的大樓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創新點,它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上最高的綠色超高層建筑。綠色是指什么呢?四個節約和一個環保,也就是節能、節材、節水、節地以及環境保護。比如上海中心大廈的玻璃幕墻有內外兩層,這在國內的超高層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結構不完全是為了造型美觀,它的節能指標也是相當出色的。不論是運行過程中的能源、綜合水資源節約,還是延展式網絡深層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等方面,上海中心的各項統計數據都指向它是一個綠色的建筑。這棟樓一天消耗的能量,比原來預想的大幅度減少,這就是綠色建筑所產生的效應。高樓通常是層疊式的,一層層疊加上去,到了樓里面就會感到空間壓抑與拘束。上海中心大廈在雙層玻璃幕墻立面間設計了分段開放式的中庭,樓內不同高度的中庭區域形成了獨立的生物氣候區,改善了大廈空氣質量,提供了人們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間,消除了大樓空間的緊張感,所有這些設計成就了上海中心綠色垂直城市的理念。上海中心大廈經過嚴格的認證,達到了美國綠色建筑最高等級的鉑金級認證以及中國綠色建筑最高等級的三星級認證。這棟大樓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棟超過400米的雙認證綠色建筑,它證明了超高層建筑也是能夠創造綠色品牌的。“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每年會評選一個世界最佳建筑,上海中心大廈獲得了2016年的世界最佳高層建筑獎。在芝加哥召開的高層建筑會議上,評委會在總結中這樣說:不要認為上海中心大廈是這一年度規模最大的、高度最高的,因此才拿到這個獎,主要是它融合了大量先進的綠色建筑理念,是這些因素讓它成為了世界最佳。上海中心大廈綠色建筑的成效在國際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它已經成為世界綠色超高層建筑的典范。

上海建工之所以能不斷刷新建筑新高度、打造綠色品牌,主要是源于持續的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上海建工歷來十分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我們在建造大樓的過程中,同時還承擔著大量的科研工作,以此支持重大工程建設。超高層建筑工程建造是我們的傳統強項,獲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都先后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金茂大廈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直到現在這個獎項還是我們國家超高層建筑工程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們還率先承擔了國家科技部的“千米級超高層”支撐計劃項目,這也說明上海建工在國內超高層建筑工程建造方面走在了行業的前列。國家千米級超高層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在上海中心大廈得到了全方位的應用,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技術還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項目驗收評審時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項目研究成果被科技部指定到北京展覽館參加五年一度的國家科技成果展。

上海建工與其他企業相比,在科技創新方面成績突出,很大原因在于我們擁有獨立從事科研的集團工程研究總院。研究總院設在上海浦江鎮,有專職員工約180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居多。工程研究總院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集團重大科研項目課題的研發以及集團重大工程項目的科技支撐。上海建工集團下屬許多獨立法人的子公司,他們都先后成立了研究院,因此我們集團工程研究總院是按兩級研發機構進行建設的。一級研發機構包括總院的咨詢機構、綜合機構、研發機構、產業化機構;二級研發機構就是集團下屬子公司的研究院,上下兩級研發機構各有所長,都有所為有所不為,采用聯動發展的合作模式。這一模式開創了科技創新的新局面,預示著上海建工科技創新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嶄新時期。集團有工程研究總院技術助力,大幅提升了科研水平及工程支撐能力;通過不斷的技術交流活動顯著提升了社會影響力和學術影響力。上海建工科技創新工作為行業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從建造大國到建造強國,數字化提升軟實力

建筑行業的數字化建造技術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上海建工在業內也率先致力于數字化建造技術的研究,并將其放在了集團科技發展戰略層面,我們集團在這方面應該是走在了全行業的前列。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設,數字化建造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解決幾個方面問題。第一,理論研究的問題。數字化建造技術產生的大量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工程建設是否在可控的范圍內。比如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方面,通過專門的虛擬仿真軟件對混凝土裂縫進行分析后,分析結果可以用于澆筑過程中的裂縫控制。第二,數字化建造技術可以改變傳統建造方式。舉個例子,要保證金茂大廈伸臂桁架層大型鋼結構現場一次拼裝順利進行,我們原來是先在工廠進行足尺預拼裝,然后編號、拆除,最后再運到現場進行安裝,這個方法不會出現問題,但功效很低?,F在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方法,運用BIM系統建立構件三維模型,通過計算機進行模型拼配來解決問題,功效大幅提升。上海中心大廈建造時已經完全舍棄了足尺構件預拼裝的方式。第三,數字化建造技術還可以解決工程管理問題?,F在我國超高層建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但我們的工程管理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提升,特別是安全管理方面,人工干預居多,信息化程度還比較落后。“十三五”期間,我們申請了國家科技部的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針對超高層安全施工風險控制技術進行研究,希望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方法來控制施工現場人員的安全行為、機械設施的安全運行、現場施工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等。舉個例子,我們國內的安全施工措施有的比國外的還要嚴密,但作業人員的傷亡還是經常發生,主要原因就是自我安全意識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希望開發出相應的安全控制平臺系統來輔助管理,對作業人員的行為進行監控,當作業人員處于不安全狀態時通過智能穿戴裝置進行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大家都知道,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超高層建造的大國,但還不能說是一個建造強國。我認為從大國到強國,工程技術理論水平還要提高,管理方式還要革新,而數字化建造技術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抓手,這也正是我們上海建工目前的戰略所在。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軟實力和硬技術都會大幅提升。建工集團將不懈努力,為中國成為建造強國做出我們的貢獻。

責任編輯:劉 捷

世界建筑欣賞論文范文第5篇

——談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作文的批改

在評判學生作文時,教師往往不自覺地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居高臨下”的評判者的角色。

而事實上,作文批改是師生間情感互動的過程,而非單一指向性的閱讀,教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批閱作文,從單純的批閱者向特殊的閱讀者轉變,用平等尊重的態度,寬容欣賞的眼光,互動對話的方式去感受交流,其意義遠勝于教師在“居高臨下”的角色下對學生作文的圈畫修改。

一.多角度欣賞學生作文

﹝一﹞多角度尋找欣賞的亮點

每個學生都期待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師的贊許,這種成功的喜悅是促使他們修改前篇作文或再次作文的動力。

教師的欣賞可以是多角度的,要確信并堅持的是,每一篇哪怕是再普通的作文總有它值得肯定或贊賞的一點。欣賞學生作文獨特的構思,欣賞具有靈氣的語言,欣賞活躍的思維,欣賞認真寫作的態度。甚至某一個特別的舉例,書寫的工整或標點使用的規范。欣賞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也許老師不經意的一句稱贊能從此改變一個學生對待寫作的態度,進而改變他的人生。所以教師要善于尋找作文中可供欣賞的亮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作文,以達到激勵學生作文的目的。對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也不是直接畫杠畫叉或是漠然視之,應該努力多做一些征詢和商榷性的探討。比如我在看了學生的作文《我所喜歡的動物》之后寫道:“你仔細寫出了它的樣子,好像它就在我的眼前,可是老師還想知道它的聲音,能告

1訴我嗎?”教師學會發現和欣賞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是提高學生寫作自信心和興趣的關鍵。

(二)以多重身份欣賞學生作文

寫作本身其實是一種表達,是一種交流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學生在寫作時頭腦中都會有一個隱含的讀者,學生就是期望通過與隱含的讀者交流來解釋內心的活動。寫作者有時并不是為自己創作作品,而是一種為他人的藝術。但在學校這一特殊的環境中,學生寫作時預想讀者并不能一一真實地出現,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學生的作文時承擔起多重讀者的身份,以滿足學生與不同假想讀者交流的目的。

有人把讀者歸納為四類:娛情者、求知者、鑒賞者、批評者。教師作為特殊的讀者,不單屬于其中的某一類,而應該兼顧到其中的幾類。學生的作文,若是慷慨激昂的演講詞,教師就得以聽眾的身份,給學生以積極的互動;若講述了他愉快的經歷,教師就應該從文中去感受學生傳達出的快樂;若透露出困惑、迷茫的情緒,教師就要成為真誠的傾聽者、睿智的啟示者等等。教師應努力根據學生作文風格和學生預想讀者的不同,變換著閱讀者的預設身份。教師以多重身份欣賞學生的作文,能更好地理解在學生作文中傳達的情感,與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

(三)多側面欣賞學生作文背后的努力

寫作是一個殫精竭慮、費心勞神的過程。中學生有“三怕”:寫作文、周樹人和文言文,而寫作文尤甚。寫作的過程是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在寫作體驗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構自身的寫作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完成觀點的確立、材料的選取、寫作框架的建構、語言的組織等一系列復雜的步驟??傮w上說,學生為寫一篇文章需要花費不少精力,盡管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問題,但我們要看

2到學生為寫一篇文章所作的努力。比如,有的作文就其成品本身而言可能并非上乘之作,但其中可能隱含著學生為寫好這篇文章所作的的超乎尋常的努力,或是構思方面獨辟蹊徑,或是在材料組織上別出心裁,或是在語言表達上標新立異等等??赡苷菍W生想超越陳規,超越自我而導致的作文“失敗”。對此,教師應有足夠的寬容心。面對一篇篇學生作文,我們不能僅僅看到文章本身的優劣,而更應看到作文背后的努力、超越、創新乃至冒險;看到學生的作文進步和在作文中的成長,這才是教師作為一個特殊讀者的睿智洞察。

二、欣賞就是與學生進行真誠、平等的交流

教師批閱學生作文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心靈進行接觸的過程。

(一)、作文評語是師生情感交流、心靈對話的平臺

課堂上的寫作,學生是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他們很希望得到老師的積極回應。這其實反映了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期待心靈對話的渴望。

保羅.弗萊雷說:“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心與心的交流,但作文本上“立意深刻,語言流暢,結構完整,內容充實”等評語,是貼標簽式的籠統概括,可以說是一種偽交流,因為少有心靈對話的痕跡,而缺乏情感參與的交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一學生作文中寫出了生存的困惑,老師閱讀后的交流話語是:“人生是一個很大的命題,而你才剛剛啟程,跋涉中的傷痛無法逃避,但唯有痛苦的過程才能指向終極的幸福。解讀人生是每個人必修的一課,學好這一課的人也許會憂傷終老,但逃避這一課的人, 3 也就沒有了教育。”很多老師都知道可以通過評語與學生進行

必定將游離于真諦。所以,你其實無比幸運。”這樣的作文批語,首先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已經認真閱讀過他的作文,這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重視的愉悅,這是交流的第一步;其次教師把自己的閱讀感受真切的傳達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走進教師的心靈世界,這是交流得以持續的關鍵。這樣的交流話語基于作文又高于作文,是師生情感互通的渠道,作文和批語成了交流的平臺。

(二)交流是學生再次寫作的動力

在會傾聽、會交流的人面前,任何不善言辭的人都會變得滔滔不絕!因為會傾聽會交流的人善于挖掘言說者心底潛藏的言語沖動,就像是一股深埋的泉眼,一旦開掘,就會源源不斷。作文評改時,教師在發覺學生的情感后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給學生提供一種信息的反饋與交流,也許這正點中了學生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學生“徹悟”之后就有更多想法想和老師進一步交流;也可能教師真正讀懂了學生的心,人生難得知音,學生對待讀懂自己的人是毫無任何心理防線的,于是就會在一次次的作文中真誠的敞開心扉。

用欣賞的眼光閱讀作文,其核心是真誠地鼓勵。每個人身處人海,都渴望得到肯定與鼓勵,在人群相對密集的學校,在青春張揚的中學時期,這種潛在的期望何其強烈。積極,熱烈,真誠,反復地鼓勵會給學生帶來追求更高目標的勇氣和動力。

上一篇:工程項目管理論文下一篇:土建中級職稱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