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醫藥大學論文范文

2024-03-08

中醫藥大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對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從運動性疲勞的發生機制、中藥抗疲勞的調節機制、中藥抗疲勞的方藥篩選原則、中藥抗疲勞的實驗研究等方面進行總結,并就現代科學與技術發展趨勢對未來的抗運動性疲勞中藥研究的發展進行展望。

關鍵詞:運動醫學;運動性疲勞;中藥;綜述

Review of progress made in researches on kinetic fatigue resistance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ZHENG Wei1,YANG Hong-bo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Qujing Normal College,Qujing 655011,China)

Key words: sports medicine;kinetic fatigu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verview

疲勞又稱疲乏,是一種主觀不適感覺。但客觀上會在同等條件下,失去其完成原來所從事的正?;顒踊蚬ぷ髂芰?身體功能暫時降低的現象。運動性疲勞是由于運動性刺激所引起的組織、器官甚至整個機體工作能力暫時下降的現象。運動性疲勞造成機體的代謝失衡和醫學問題,具有如下幾點特征:中樞神經系統的疲勞、免疫功能下降、神經內分泌功能抑制、造血系統功能抑制、機體抗過氧化能力下降等。運動性疲勞可分為中樞疲勞和外周疲勞,中樞疲勞即運動神經中樞紊亂,造成運動神經興奮性下降的現象;外周疲勞主要表現為肌肉疲勞肌力下降運動性疲勞。運動性疲勞是體育與健康工作者共同關注的運動醫學的重要課題。追溯運動性疲勞的研究歷史大都從1815年Mosso的手指肌力描述和1903年謝切諾夫的交替性、重復性力竭肌肉工作開始,運動性疲勞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1],國內外的學者對運動性疲勞的發生機理、消除疲勞和恢復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獲得了許多研究成果。由于人體是非常復雜的有機體,運動性疲勞發生機制、消除和恢復具有復雜性、多因素性和可變性的特點,還需要采用現代科學的最新理論和方法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基礎,同時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確切的臨床療效和完整的系統理論,為中華民族的健康與繁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把中醫藥學開發和使用到體育運動中去,有著雄厚的基礎和光明的前景。20世紀70年代末期,一批有遠見的運動醫學工作者開始致力于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近30年來取得諸多重要進展,為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F在隨著競技體育高速發展,競爭也愈來愈激烈,人們在引進和采納先進的訓練方法和技術的同時,應充分運用中藥治療運動性疲勞和充分挖掘人體的運動潛能,提高運動能力。本文對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行綜述和展望。

1運動性疲勞的發生機制

20世紀70年代以來,研究者先后提出多種運動性疲勞機制,主要有10類:能源耗歇學說、代謝產物堆積學說、免疫功能紊亂學說、中樞神經失調學說、內環境穩態失調學說、自由基學說、保護性抑制學說、突變理論學說、離子代謝紊亂學說、堵塞學說[2-3]。近年來,運動醫學界對運動疲勞的研究水平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外周疲勞和中樞疲勞的機制被運動醫學界認為是兩個主要運動性疲勞機制,目前已成為運動醫學研究的熱點。

1.1外周疲勞機制

外周疲勞機制又稱為外周疲勞-肌肉疲勞鏈機制[4-6]。近年來,有關外周疲勞機制的研究和綜述文獻[7-12]比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肌細胞、T管及肌漿網、線粒體和橫橋等部位。外周疲勞指人體運動時,因肌肉能量物質變化而引起外周細胞內外液改變,從而導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的現象。研究的重點是:運動時肌肉中能源物質的代謝、調節,肌肉pH值、溫度,局部肌肉血流、肌電圖等。一方面能源物質下降,包括磷酸原貯備減少、糖貯備減少、脂肪利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代謝產物積累,引起一系列生化反應,加速疲勞的發展。此外,體液減少和無機鹽丟失、血清酶活性升高、線粒體變形等都會導致機體的疲勞。

1.2中樞疲勞機制

早在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學者雅柯夫列夫[13]提出,在運動性疲勞的發展過程中,中樞神經系統起著主導作用。日本學者勝木[14]指出:疲勞是高級神經中樞的抑制作用。中樞性疲勞是人體活動時,因中樞神經細胞“能量消耗”過多而導致機體活動能力下降的現象。1990年,Green歸納出中樞神經系統疲勞產生的原因有:棘突衰減、傳入抑制、運動神經元興奮性降低、神經分支點興奮性喪失、神經肌肉末觸傳達衰減[10,15]。學者們認為中樞疲勞發生的原因比較復雜,近年來化學因素與中樞疲勞關系的研究較多,且成果豐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中樞神經系統中5-羥色氨、多巴胺、Y氨基丁酸等神經遞質以及氨濃度變化可能是導致中樞疲勞的化學因素[8-10,12]。

2中藥抗疲勞的調節機制

2.1中醫學對運動性疲勞的認識

中醫關于疲勞機理的認識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中醫經典文獻對疲勞有很多論述。中國古代沒有“運動性疲勞”概念,《黃帝內經》中疲勞通常被稱作“罷極”、“疲極”、“倦怠”和“困薄”等?!捌凇币辉~始見于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倍吨T病源候論》中也提出了“五勞”、“六極”和“七傷”的概念[2,12]。

2.2中藥抗疲勞的調節機制

根據中醫的整體觀,疲勞被認為是由血氣、精髓虛竭,脾胃氣弱或腎氣不足,或陰不足、陽有余等原因引起陰虛生內熱;疲勞與形體、精氣和肺、脾、腎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特別是競技體育運動中的大強度或近極限強度的訓練、激烈的競技、超負荷,對筋骨肉和臟腑功能的影響很大,精氣和能量的耗損更大,更易引起疲勞。

中醫認為運動耗傷脾腎元氣;運動致心肺血氣不足、肝失疏瀉。精神情緒高度緊張致使機體處于一種暫時的不平衡狀態,需要肝的調節。疲勞的整體功能狀態改變,有賴于五臟的共同調節,在體力性疲勞狀態中肝居于核心地位;在精神性疲勞狀態下,以心為重;在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虛癆狀態下,以脾腎為關鍵,也有賴于心肝和肺的協調。因此,鞠寶兆[16-17]提出中藥消除疲勞-五臟調節的觀點。認為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內藏精氣神明,外司形體百骸。體力與腦力的產生均以氣血為物質基礎,以經絡為紐帶,通過五臟功能的相互協調而實現。楊育周等[18]提出了健脾益腎抗疲勞的觀點,認為運動性疲勞與脾、腎關系密切,與其他臟腑也有一定關系,尤其與肝關系密切。

3中藥抗疲勞的方藥篩選原則

鞠寶兆等[16-17]提出了中藥抗疲勞的方藥篩選原則:根據辨證立法和以法選藥的原則,針對疲勞的發生發展過程,結合運動訓練的實際,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依據疲勞表現的體力性疲勞、精神性疲勞和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不同分型特點,分別確立以疏肝解郁、養血安神、補益脾腎為主的調補立法原則。同時結合現代生物科學研究疲勞成果和中藥現代藥理作用[19],使所選中藥和方劑發揮最大的效應。張宗國等[20]提出了不同運動類型疲勞恢復的中藥補劑分型基本框架,對中藥抗疲勞的方藥篩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4中藥抗疲勞實驗研究

鞠寶兆等[16-17]提出了中藥抗疲勞的系列方藥,如抗體力性疲勞方藥、抗精神性疲勞方藥、調治慢性疲勞綜合癥方藥、調理肝臟方藥、益氣養陰方藥等。實踐證明,傳統的中醫藥在抗疲勞方面有著獨特的、多方面的效果[21]。為使運動員更好地達到超量恢復、消除運動性疲勞,中藥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自20世紀末,我國運動醫學界十分重視并致力于借助中藥來消除運動性疲勞與提高機體運動能力的研究。陳曉鈴[22]總結出常用的增強機體抗疲勞系統功能的中藥包括:具有抗缺氧作用的中藥如人參、紅景天、刺五加、三七、麥芽、當歸、熟地、龍眼肉等;具有抗自由基氧化作用的中藥,如人參、靈芝、丹參、冬蟲夏草等;具有增加血紅蛋白含量的中藥,如黨參、大棗、當歸、熟地等[22]。近年來,在中藥抗疲勞實驗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2008年杜朝輝、韋會平[23]從抗運動性疲勞中藥的種類、主要劑型兩個方面綜述了抗運動性疲勞中藥研究現狀,歸納了10種具有抗運動性疲勞單味中藥和40種左右具有抗運動性疲勞功能的復方中藥。

4.1復方中藥

復方中藥是抗疲勞中藥的主要形式。目前研究較多的具有抗運動性疲勞的復方中藥有40種左右,體現了抗疲勞復方中藥的配方組成以補益、調理為治療原則。研究的主要模式是通過人體試驗或動物模型實驗,獲得一系列生化數據加以分析判斷。魏純鐳及其合作者[24]用正交試驗設計對中藥“健力方”的制備工藝進行優選,得到質量可靠、穩定、符合試驗研究目的任務的最佳配方。通過最佳配方對動物進行急毒、長毒及抗缺氧能力和抗疲勞能力的實驗表明,“健力方”安全無毒性,具有提高運動能力、消除運動后疲勞的作用。鄧運龍等[25]研究了服用耐力復合膠囊對軍事五項運動員大負荷專項訓練期間身體機能及運動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補血耐力復合膠囊能有效維持軍事五項運動員大負荷訓練期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水平,提高鐵蛋白含量,增加體內鐵貯備,有顯著的抗自由基作用,能有效維持機體的最大攝氧量、平均功率和總功率,提高無氧最大功率。鄧運龍等[26]還開展了補血耐力復合膠囊對鐵人三項運動員機能和運動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補血復合膠囊和耐力膠囊與“鐵紅強”都能提高鐵蛋白的濃度,增強有氧耐力,效果較明顯;補血復合膠囊和耐力膠囊與“鐵紅強”服用導致了SOD濃度都明顯降低;“鐵紅強”能夠降低MDA濃度;兩種藥物對提高最大攝氧能力均有促進作用,補血耐力復合膠囊和耐力膠囊效果要好于“鐵紅強”。鄧運龍等[27]研究了“301牌依康顆?!睂μ岣邔m椨柧毱谲娛挛屙椷\動員免疫功能的影響,發現301牌依康顆粒能提高大負荷訓練期軍事五項運動員細胞免疫功能,能有效防止大負荷訓練期免疫功能的明顯下降。張宗國[28]研究了“八珍湯”加減味中藥補劑對男子古典摔跤運動員體能恢復的影響,結果表明“八珍湯”加減味中藥補劑具有提高機體有氧代謝能力和促進體能恢復的功效。他還研究了加味“八珍湯”中藥補劑對男子古典摔跤運動員血尿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八珍燙”加減味中藥補劑能夠降低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后血清CK、BU值和尿十項出現的陽性率并能顯著提高HB的含量[29]。李驍君等[30]研究了復方理氣中藥對女子舉重運動員血清GH水平及內分泌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復方理氣中藥可以促進女舉運動員大強度運動訓練后即刻血清GH和皮質醇(C)水平顯著性升高,同時可以促進女舉運動員的內分泌功能。鄧運龍等[31]報道了溫陽激活顆粒和滋陰修養膠囊對軍事五項運動員睡眠和血清睪酮及抗氧化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他們的實驗結果表明:運動補劑“溫陽激活三顆?!迸c滋陰修養膠囊顯著改善大負荷訓練期運動員的睡眠質量和效果,而且能顯著提高運動員血清睪酮水平和機體的抗脂質過氧化能力。張曉東等[32]報道了關于應用口服復方中藥消除CBA聯賽中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通過對比CBA運動員聯賽前后血紅蛋白數值,發現口服復方中藥具有延緩體力性疲勞的效應;大強度訓練后,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和尿蛋白數值說明口服復方中藥可以使機體更快地恢復。林松毅[33]報道了人參等復方中藥功能液抗疲勞作用的實驗研究,發現人參等復方中藥功能液具有明顯的抗疲勞作用,還具有推遲小鼠運動性疲勞的出現和促進疲勞消除的積極作用。李麗[34]探討了中藥(非禁用藥物)補氣活血方對抗運動性疲勞,提高運動能力的作用。何昌謀和李愛萍[35]報道了復方丹參制劑對大鼠運動性疲勞的影響實驗研究,發現復方丹參制劑有一定的抗運動性疲勞作用。

4.2單味中藥

除了中藥復方外,也有單味中藥具有抗運動性疲勞的功效。2004年王瑋等[36]綜述了抗運動性疲勞單味中藥的研究進展,概述了淫羊草、人參、蘆薈、枸、枸忙、銀杏葉、絞股藍、蟲草、靈芝和紅景天等9種單味中藥對運動性疲勞的預防與體力恢復作用。李靖和張蘊琨[37]曾綜述了中藥紅景天在體育領域的研究進展,并指出大量研究證實:紅景天提高運動能力的作用與其能改善實驗動物及人體的一般健康狀況;能增強心肺功能、提高缺氧耐力;能加速有氧代謝供能以及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賈建昌[38]對紅景天抗疲勞作用機理進行綜述,指出,紅景天能夠通過調節機體能量代謝、清除代謝產物、調節機體的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從而達到抗運動性疲勞的作用,抗疲勞的機理對于其近年被用于運動領域抗運動性疲勞有一定的指導價值。曾明等[39]報道了蘭州百合抗運動性疲勞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蘭州百合多糖具有抗疲勞作用,中劑量組為最佳用量,高劑量無明顯優勢。楊宏新等[40]開展了肉蓯蓉抗運動性疲勞機制的實驗研究,觀察肉蓯蓉對負重游泳小鼠肝臟乳酸脫氫酶同工酶、糖原及一氧化氮合酶3(NOS3)的影響,發現肉蓯蓉可降低LDH5活性,上調NOS3的表達,促進肝糖原合成,發揮肝臟保護和促進體能恢復作用。柳麗等[41]研究了雪靈芝對抗大鼠運動性疲勞的影響,發現灌服雪靈芝大鼠組與對照組相比,運動至力竭時間顯著延長;大腦組織MDA、NO、LD含量降低;SOD、Na+-K+-ATP酶、Ca2+-ATP酶的活性提高,證明雪靈芝有抗疲勞、促使疲勞消除的功效。崔丙權等[42]研究發現余甘子水提取物能延長小鼠的抗缺氧時間和游泳時間;顯著提高小鼠血中血紅蛋白含量、乳酸脫氫酶活性和肝糖原含量;顯著降低血中乳酸、尿素氮含量,顯示余甘子具有顯著的抗疲勞、抗缺氧功效。陶曙、江月仙[43]報道了桑椹抗疲勞作用的實驗研究,證實桑椹有抗疲勞功能。林宣賢[44]報道了金櫻子鮮汁抗疲勞和降血脂作用的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金攖子鮮汁具有增強小鼠抗疲勞和耐缺氧能力,也具有明顯降血脂功能。

這些研究證實了許多單味中藥也具有抗運動性疲勞的功效,其作用主要通過增強抗氧化酶活性,減少氧自由基生成;清除代謝產物堆積;調節內分泌系統等途徑[34]。

4.3中藥有效成分

傳統中醫藥一般直接使用中藥材通過炮制等方法制備,隨著中藥現代化的推進,現代中藥,更多采用中藥有效成分成藥。因此,抗運動性疲勞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將成為抗運動性疲勞中藥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目前研究證明具有抗運動性疲勞作用的中藥有效成分主要有人參皂甙、淫羊藿甙、絞股藍皂甙、葛根素、姜黃素、靈芝多糖、蟲草多糖、猴頭多糖、紅景天苷、枸杞多糖[45]。近年來,有關抗運動性疲勞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有了新進展,楊鵑等[46]研究了香菇蛋白多糖的抗疲勞作用,小鼠實驗結果證實香菇蛋白多糖有抗疲勞作用。20 mg/(kg•d)為最佳用量,高劑量無明顯優勢?,F代藥理學證明肉蓯蓉具有抗疲勞作用,但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不明確,為此,李永超[47]對肉蓯蓉有效部位抗疲勞作用機制進行深入研究,證實肉蓯蓉B部分抗疲勞作用與其增加能量儲備,減少過度運動后不良代謝物生成,提高機體組織對過勞的耐受力并即時清除運動中產生的大量自由基有關。高曉旭[48]研究了北五味子多糖的理化性質、結構和活性,小鼠實驗研究證實北五味子多糖具有抗運動性疲勞的作用。張鐘和吳茂東[49]研究了大棗多糖對小鼠化學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和抗疲勞作用,結果顯示,大棗多糖對CCl4所致急性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并且具有抗疲勞作用。劉古鋒等[50]研究了附子多糖對力竭運動小鼠自由基代謝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附子多糖能夠通過提高小鼠機體抗氧化酶的活性,對抗力竭游泳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從而提高小鼠的運動能力,對抗運動性疲勞的產生。王建治[51]研究了姜黃對小鼠運動性疲勞的影響,發現姜黃明顯增強機體對運動負荷的適應能力,抵抗疲勞產生,加速疲勞消除?;蒿w虎[52]研究了中藥酚性化合物對運動訓練大鼠某些激素水平及自由基代謝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中藥酚性化合物注射可以提高耐力性訓練大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水平,使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的下降得到了緩解,在心、肝、骨骼肌組織的抗脂質過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方面明顯增強,從而延緩運動性疲勞產生。潘華山等[53]研究了人參皂苷Re對運動性疲勞模型大鼠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人參皂苷Re能降低運動性疲勞模型大鼠血清、肝和骨骼肌MDA含量,提高紅細胞、肝和骨骼肌SOD活性,從而達到抗疲勞的作用。

這些有關中藥有效成分的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是符合中藥現代化、國際化的潮流的,因為只有在化學成分明確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在分子水平、細胞層次、動物(人體)整體闡明其作用機理。

521世紀中藥抗疲勞研究及應用展望

當今在競技體育領域興奮劑已走向末路的情況下,抗疲勞中藥的使用的范圍和量會越來越大。有的中藥雖然具有激素的的功能,但本身不是激素,這是它與興奮劑的本質區別。近十幾年來,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54],如認同運動性疲勞和中醫的虛癥有許多相似之處,并主張通過調補來消除疲勞,提高運動能力;對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的作用機制研究更加深入。但抗運動性疲勞研究也面臨一些難點,如運動性疲勞迄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理論;運動性疲勞的診斷無統一標準;動物研究多,人體研究少;中西醫相結合存在差異等[55]。21世紀的醫學已進入組學時代、個性化治療時代,運動創傷病理學將會更快發展,對疾病的研究不僅在器官-組織-細胞和亞細胞水平,而且深入到分子水平;對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現代藥理學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6]。因此,必須運用現代生命科學、化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等最新理論和方法及現代生物基因工程等最新技術開展抗運動性疲勞中藥的現代化研究、多學科交叉研究[57]。同時需要根據運動員的個體差異,選擇方藥,力爭做到辨證施治,實現個性化治療[58],全面提高抗運動性疲勞中藥治療的現代化科技水平,更好地服務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Asmussene. Musclefatigue[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1979,l1(4):313-321.

[2] 方磊,房敏,劉玉超. 中醫療法治療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展[J]. 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12):1305-1310.

[3] Weist R,Eils E,Rosenbaum D. The influence of muscle fatigue on electromyogram and plantar pressure patterns a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incidence of metatarsal stress fractures[J]. Am J Sports Med,2004,32(8):1893-1898.

[4] Edwards R H T. Biochemical bases of fatigue in exercise performance:catastrophe theory of muscular fatigue[G]//Knuttgen H G.. Biochemistry of exercise.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1983:1-28.

[5] Karlsson J. Localized muscular fatigue: role of muscle metabolism and substrate depletion[J].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1980:1-42.

[6] Maclaren D P M,Gibson H,Billings M P,et al. A review of metabolic and 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fatigue[J].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1989:29-66.

[7] 馮煒權. 對運動疲勞機理的再認識[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4):433-443.

[8] 呂瑩,牛英鵬. 運動性疲勞的機制[J]. 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0(3):61-64.

[9] 陳祥塔,賴月波. 運動性疲勞的產生和消除[J]. 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8):171-174.

[10] 張蕾,鄧樹勛. 運動疲勞與神經遞質的生理學研究(綜述)[J]. 體育學刊,2002,9(2):118-120.

[11] 劉慶山,姜慧,樊云彩. 軀體性疲勞機制研究的進展與思考[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1):11-16.

[12] 柏友萍. 中西醫結合:再論運動疲勞機理[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1):93-98.

[13] 馮煒權,馮美云,宋成忠,等. 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195.

[14] 運動生理學教材編寫組. 運動生理學[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97.

[15] 呂榮,姜文凱. 神經-肌肉疲勞的生理學研究進展[J]. 體育與科學,2001,22(3):34-36.

[16] 鞠寶兆. 中藥抗疲勞機制及方藥的篩選規律[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8):3656-3657.

[17] 鞠寶兆. 運動性疲勞的中醫藥調節機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23(1):25-26.

[18] 解麗芳,郭義,王玉興,等. 中醫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展[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8,17(1):67-69.

[19] 劉曉莉,張琴. 復方中藥消除運動性疲勞的優勢[J]. 中國臨床康復,2003,7(4):649-650.

[20] 張宗國,任建生. 不同運動類型疲勞恢復的中藥補劑分型——中藥補劑基本框架的確立及應用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2):73-75.

[21] 魏源. 運動性疲勞研究進展的綜述[J]. 體育學刊,2001,18(2):11-15.

[22] 陳曉玲. 運動性疲勞的中醫療法及營養補充[J].中國臨床康復,2006,19(10):158-160.

[23] 杜朝輝,韋會平. 抗運動性疲勞中藥研究現狀[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8,27(2):260-265.

[24] 魏純鐳,朱淦芳,徐珊,等. “健力方”抗運動性疲勞的藥效實驗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03,39(2):40-42.

[25] 鄧運龍,黃世林,王曉波,等. 補血耐力復合膠囊對軍事五項運動員大負荷訓練期間身體機能的影響[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7,26(4):479-481.

[26] 鄧運龍,黃世林,王曉波,等. 補血耐力復合膠囊對鐵人三項運動員機能和運動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2):2571-2574.

[27] 鄧運龍,田亞平,張海忠,等. 301牌依康顆粒對軍事五項運動員免疫功能的影響[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7,25(6):427-428.

[28] 張宗國. “八珍湯”加減味中藥補劑對男子古典摔跤運動員體能恢復的應用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6):62-65.

[29] 張宗國. 加味“八珍湯”中藥補劑對男子古典摔跤運動員血尿指標的影響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8):1066-1068.

[30] 李驍君,王廣峰,趙蘭革,等. 復方理氣中藥對女子舉重運動員血清GH水平及內分泌功能影響的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7(4):40-42.

[31] 鄧運龍,程昭寰,張海忠. 溫陽激活顆粒和滋陰修養膠囊對軍事五項運動員睡眠和血清睪酮及抗氧化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 浙江體育科學,2007,29(1):113-115.

[32] 張曉東,李驍君,鄭鑫,等. 關于應用口服復方中藥消除CBA聯賽中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20(2):48-49.

[33] 林松毅,劉靜波,程勝. 復方中藥功能液抗疲勞作用的實驗研究[J]. 食品科學,2005,26(11):224-227.

[34] 李麗. 補氣活血方抗運動性疲勞的實驗研究[J].中醫藥信息,2006,23(3):65-66.

[35] 何昌謀,李愛萍. 復方丹參制劑對大鼠運動性疲勞的影響[J].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8,27(4):49-50.

[36] 王瑋,金吉中,郜葉紅,等. 抗運動性疲勞單味中藥研究概述[J]. 中藥材,2004,27(2):138-142.

[37] 李靖,張蘊琨. 中藥紅景天在競技體育領域中的研究近況[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1):27-30.

[38] 賈建昌,韓濤. 紅景天抗疲勞作用機理的研究進展[J]. 甘肅中醫,2005,18(11):45-47.

[39] 曾明,李守漢,曾爽,等. 蘭州百合抗運動性疲勞的實驗研究[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20(1):110-112.

[40] 楊宏新,楊勇,閆曉紅. 肉蓯蓉抗運動性疲勞機制的實驗研究[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4):24-28.

[41] 柳麗,黎霞,張麗. 雪靈芝抗大鼠運動性疲勞的研究[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2):246-248.

[42] 崔丙權,黃偉僑,林元藻. 余甘子抗疲勞、抗缺氧作用實驗研究[J]. 中國現代中藥,2008,10(6):26-28.

[43] 陶曙,江月仙. 桑椹抗疲勞作用的實驗研究[J].浙江中醫雜志,2007,42(11):674-675.

[44] 林宣賢. 金櫻子鮮汁抗疲勞和和降血脂作用的動物試驗研究[J]. 中國食品添加劑,2009(1):78-81.

[45] 李麗,常波. 淺談中醫藥在運動性疲勞中的應用[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2):23-24.

[46] 楊鵑,吳謀成,張聲華,等. 香菇蛋白多糖抗疲勞作用研究[J]. 營養學報,2001,23(4):350-353.

[47] 李永超. 肉蓯蓉有效部位抗疲勞作用機制研究[D].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7.

[48] 高曉旭. 北五味子多糖理化性質、結構及活性研究[D]. 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09.

[49] 張鐘,吳茂東. 大棗多糖對小鼠化學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和抗疲勞作用[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6,29(1):94-97.

[50] 劉古鋒,吳偉康,段新芬,等. 附子多糖對力竭運動小鼠自由基代謝的影響[J]. 陜西醫學雜志,2008,37(5):529-531.

[51] 王建治,王長虹,周福波,等. 姜黃對小鼠運動性疲勞的影響[J]. 醫藥導報,2009,28(12):1530-1532.

[52] 惠飛虎. 中藥酚性化合物對運動訓練大鼠某些激素水平及自由基代謝的影響[J]. 陜西中醫,2009,30(7):916-917.

[53] 馮毅翀,趙自明,陳媛,等. 人參皂苷Re對運動性疲勞模型大鼠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響[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9,20(6):542-544.

[54] 孫志權,陳會良,顧有方. 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08,15(2):157-158.

[55] 高順生. 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研究面臨的難點與對策[J].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6(3):59-62.

[56] 董志民,陳素紅,呂圭源. 與抗運動性疲勞相關的中醫藥理論及藥理研究進展[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8,10(4):135-136.

[57] 馮連世. 21世紀運動生理學和運動生物化學研究展望[J]. 中國體育科技,2002,38(1):14-15.

[58] 閆慧,盧賀起,魏雅川. 中醫對個體差異與運動性疲勞的認識[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2):16-17.

中醫藥大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是地方政府貫徹執行高等教育差異化發展戰略,落實“科學定位,分類指導,多元發展,特色辦學”的應用性高等教育發展方針,破解高等教育趨同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矛盾的重大舉措。作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在辦學層次、目標定位等方面區別于其他高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勢必與其他高校存在差異。如何充分調動教師隊伍建設的活力,創新教師隊伍管理模式,對于建設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具有重要作用。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教師隊伍建設要善于挖掘人力資源的創新潛力,進一步強化教師認同感;進行教師職業發展管理,提高核心創新人才競爭力。

關鍵詞: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教師隊伍;建設

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創建的背景和發展目標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改革事業的進步,國家對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部分高校對自身定位模糊,在專業上追求“大而全”,在學生數量上盲目擴招,高校間沒有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出現同質化傾向,人才培養質量日趨下降。針對高等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國家及教育主管部門積極應對,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高等教育提出五個方面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辦出特色[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指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提出:提高教育質量,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推進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明確了“十三五”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攻方向。

二、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教師隊伍目前存在的問題

當前,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還在起步和發展的階段,“凝練特色、服務社會、提升水平”仍需不斷探索和創新,依然存在著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不緊密、對外開放性不夠、專業建設特色不鮮明、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分類管理不科學等問題。如何緊緊抓住“地方、特色、高水平”三個關鍵詞,依托地方、立足地方、服務地方,構建優勢、特色學科群、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其他學科協調發展,最終實現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過硬、富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根本保障。

1.教師隊伍的數量、質量不能滿足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建設需要

獲批立項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建設的高校教師隊伍現狀和其他本科院校一樣,依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整體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領軍人才引進困難,教師來源單一等等。高校屬于事業單位性質,核定的編制數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高校擴招的需要,受編制數量限制,無法突破編制大量引進師資力量,部分高校專任教師總數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中合格的“生師比”還有差距。安徽省地處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于周邊發達省份,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不夠,領軍人才嚴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水平大學的建設。教師的來源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從學校直接畢業就在大學任教,其中本校畢業生所占比例較大,造成很多高校教師學緣結構不盡合理,存在近親繁殖現象。大多數教師從未走出過象牙塔,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不像國外有些大學的教師實行聘任制,來源廣泛,政府、企業或行業優秀的人才都可轉型或者兼職到大學任教。

2.“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作為國家人才培養戰略調整的重要舉措,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服務型人才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更是以“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高層次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更加注重創新多類型辦學的特色化發展模式。目前,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普遍存在的專業設置上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教師現有的知識、能力結構局限實踐應用型課程的開設,從而阻礙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2]。毋庸置疑,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隊伍的素質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師隊伍不僅需要專業型、知識型的人才,還需要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3.教師個體職業發展規劃和學校整體發展目標缺乏相對一致性

職業發展規劃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個體職業發展規劃要基于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和評定教師個人職業選擇的主、客觀因素,確定學校和教師雙方都能接受的職業生涯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個人發展與學校發展相互促進的良好效果。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基于目標定位的重新調整,全面的教師隊伍培訓與開發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與健全,教師在追求職業發展時,與學校的發展目標缺乏相對的一致性,從而形成了大部分教師缺乏主人翁意識,有的教師認為建設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和自己無關,只是學校領導和學科帶頭人的事情,自己完成教學、科研任務,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就可以了,價值觀念與學校的核心發展戰略不符。實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發展目標,離不開教師這一核心競爭力的密切配合,教師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如果長期不能適應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必定會導致教師隊伍建設缺乏凝聚力和競爭力。

4.主干、特色學科與邊緣、新興學科的教師認同感差異明顯

一所高校不太可能所有的學科領域都處于一流水平,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更是強調發揮主流學科的特色優勢,通過帶動相關學科的協調發展,使學校的整體學科地位得到提高。在安徽省立項的八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中,有一所綜合類高校,一所師范類高校,其他諸如建筑、農業、醫科、理工、中醫藥、財經等六所高校專業特色都較為明顯。這種情況下,人文社科類學科總體上是依附于學校的主干學科,整體實力相對較弱,發展相對不平衡,劣勢比較明顯[3]。如此一來,主干、優勢學科教師發展多元化,占有優質資源較多,公共課、邊緣、新興學科的教師發展空間相對狹小,職業和文化認同感與主干、特色學科存在著差異。教師隊伍缺乏職業和文化認同的高校組織,同時也會導致其缺乏活力和創新精神,成為阻礙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前進的絆腳石。

三、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進一步擴大專任教師總數,保障人才培養的需要。打破常規,積極探索靈活的工作方式,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根據學科整體布局和優勢特色學科發展需要,引進、培養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和教學、科研團隊,構建領軍人才、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構成的高層次人才體系,重點建設一批示范性學科專業教師團隊,扶持一批基礎薄弱的學科和新辦學科,形成多學科聯動發展,從而實現教師隊伍水平整體升級。加大校外兼職教師的聘用力度,聘請企、事業單位人才、行業、政府管理專家作為學??妥淌?,兼職教師。

利用各類人才項目,加大教師培養力度,為復合型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制訂青年骨干教師發展支持計劃,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訓,選派教師到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訪學,到相關企業頂崗,掛職鍛煉,支持教師開展外部橫向課題的研究,鼓勵產學研結合,推動學校與地方政府、企業、行業、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聯動發展,促進教師隊伍從以教學為主向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并重轉變。

2.更新建設理念,凝聚教師隊伍文化認同感

教師是學校特色發展的啟動和中堅力量,決定著學校特色發展的走向。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要發揮特色優勢,要以有高度文化認同感的教師隊伍為支撐,從根源上打造學校共同的核心價值觀[4]。

文化建設是組織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維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的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從側重對“事”的理念中解放出來,注重“以人為本”。通過強化自身組織的文化建設,推動特色文化的凝聚和引領作用,有意識地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生活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統一的文化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和研討活動,讓教師對學校的特色文化深化理解、凝聚共識[5]。充分尊重教師的個體化差異,個人的獨立性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個人的首創性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學校建設、發展和改革事宜,讓教師在學校的特色發展工作中獲得良好的正向體驗,以此提升教師的獲得感和參與價值。

推動組織文化建設,營造學習型組織文化,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為教師快速成長創設良好的能夠激發其創造動機和發揮其創造潛能的寬松、自由、科學的環境氛圍。

做好教師職業發展規劃培訓。針對相關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建立專門的教師幫助機構,通過有組織的形式與青年教師共同規劃其職業生涯。建立教師職業發展規劃動態跟蹤管理機制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師隊伍建設與培訓體系,解決教師職業發展規劃與學校目標定位的矛盾,提升不同學科地位上教師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教師隊伍主觀能動性

目前,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還處在全面推進階段,要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使其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走向高水平,還離不開教師隊伍主觀能動性的充分調動和發揮。應該改革落后、固化的人事制度,建立科學、規范、靈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人事信息管理系統,構建學校人才數據庫,精確掌握學校人才隊伍的數量、結構、分類以及分布等情況,分析數據,運用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績效考核、職稱評審等人事管理杠桿,采用目標管理和合同管理相結合的方式,以制度約束、激勵、促進教師隊伍資源優化配置。

建立完善教師隊伍的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機制,為教師提供不同的發展平臺。高等教育具有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四大職能,高校教師被賦予多種角色,難以兼顧所有,“個體差異性”決定著“術業有專攻”,應該關注不同能力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特點,實施教師崗位分類管理,充分尊重教師個體發展,將教師分為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型、產學研型。

建立完善科學的教師績效評價考核機制,結合教師崗位設置和知識工作的特點,以及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考核制度,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創新創業的活力。通過創新績效考核形式,探索發展性評價,對高層次人才采取更加靈活的彈性考核機制,形成適合高層次人才成長與發展的考核機制。在具體的績效考核指標中,強化師德考核;突出教學業績,強化教學質量;調整科研導向,弱化量化指標;探索發展性評價,引領全面發展。教師的教學水平、創新實踐能力和產學研合作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均應納入教師評價體系。實行聘期考核,注重考核結果反饋應用,實行人才的動態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機制,促進人才隊伍的健康發展及合理流動,激發人才活力和內生動力。

改革教師系列職稱評審制度,改變“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科研”的評審體系。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科研評價傾向,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鼓勵潛心鉆研、厚積薄發;評聘結合,改變“一聘定終身”的現象;建立實踐教學與職業資格晉升的關聯機制,開展“雙師型”教師職稱與職業資格證書相互認證機制,鼓勵教師各展所長、各司其職,以滿足學校培養多元化人才的需要。

創新教師隊伍建設路徑,促進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是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教師隊伍發展與壯大的關鍵環節,基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剛剛起步并逐漸深入,教師的隊伍建設尚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東西,需要我們進一步更新觀念,創新思維,開拓研究。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教育廳關于地方高水平大學立項建設分類發展的意見[Z].2014.

[2]劉煥陽,韓延倫.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2(12).

[3]李治國.行業特色大學人文社科類教師職業壓力及緩解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6(10).

[4]鄭志生,鄔志輝.學校特色發展中的教師文化認同問題及解決[J].教育科學研究,2017(2).

[5]曹如軍.高校協同創新中的組織文化建設[J].高教探索,2015(11).

中醫藥大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文章從核心期刊上發文量、承擔課題和學科建設情況等方面,對“C9聯盟”大學體 育科研現狀進行了探討,并在分析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C9聯盟”大學體育科研發 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C9聯盟”大學;體育科研;現狀;發展對策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Sports Scientif ic Research of the “C9 Alliance” Universities

ZHANG Jianxin1,SUN Qilin2,WU Lingmin1

(1.P.E.Dep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 104,Hunan China;

2.P.E.Dep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 i 200030,China)

Key words:“C9 Allianc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atus quo;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1998年5月4日,原國家主席江澤民 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 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庇纱?,中國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 劃”中,重點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創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985 工程”也就應運而生。[1]然而,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學 科建設方面還需經受諸多考驗與挑戰。體育科研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一環,肩負著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的重任。高等學校作 為人才薈萃之地,知識密集、學科齊全、設備集中,強大的科研隊伍、廣播的交叉學科知識 ,先進的科研設備等條件,對于開展體育科研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了解我國研究型大學體 育科研的開展現狀,對于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 以第一批啟動的9所985大學體育部門公開發表在CSSCI、核心期刊的體育論文、承擔的 國家級課題和學科建設情況為研究對象;9所大學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 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且這9 所高校在2009年10月14日共同簽訂了《一流大學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協議書》,組成類似于 美國“常春藤聯盟”的“C9聯盟”。以下簡稱“C9聯盟”大學。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查閱體相關論文,了解當前我國高校體育科研的研究內 容、方法以及趨勢;通過維普網、中國期刊網和CSSCI中心查詢“C9聯盟”大學的CSSCI和核 心期刊的體育論文發表數量;通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 網站收集“C9聯盟”大學立項的國家級課題;通過訪問9所大學官方網站了解學科建設情況 。

1.2.2 訪談法 通過訪問和電話訪談獲得文獻資料法難以得到 的信息。

1.2.3 數理統計法 對獲取的數據用Excel2007進行常規處理。

1.2.4 對比分析法 對所獲得結果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爬 疏影響“C9聯盟”大學體育科研的因素。

2 結果與分析

2.1 “C9聯盟”大學CSSCI、核心期刊體育論文發文量比較

2.1.1 “C9聯盟”大學CSSCI和核心期刊體育論文發文量總體特點與分析 科研能力是一所大學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一所大學師資水平高低的重 要組成部分。在目 前高校體育科研水平能力評價體系中,論文數量和發表刊物的級別是評判科研能力的重要 指標,圖1和圖2顯示了9所大學13年間發表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論文的情況,兩類文章均呈 轉念上升的趨勢,在2008年達到巔峰。CSSCI期刊論文從1998年平均的0.22篇,到2008年達 到了8.11篇;而核心刊物論文則從1998年的平均0.44篇,到2005年的平均7篇,在2008年 更 是達到了12.89篇。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人才的競爭將是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自中國高教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以來,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 培養創新人才的呼聲已成為國人的共識?!癈9聯盟”大學從自身發展出發,順應時代要求, 注重師資科研能力的培養。高水平論文發表數量逐年增加,這不僅有利于學校自身的發展, 這對于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目標有著重要作用。不過兩類文章均在2008年后有較大幅度的下滑 ,這或許與2008年夏季奧運會在中國舉行有關。但無論何種緣故,這種現象都值得“C9聯盟 ”警惕,應根據學校自身情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圖1 “C9聯盟”大學1998-2010年CSSCI年發文均數

注:數據來源于維普網和中國期刊網圖2 “C9聯盟”大學1998-2010年核心年發文均數

注:1)數據來源于中國期刊網;2)核心文章數包含CSSC文章數。 2.1.2 “C9聯盟”大學CSSCI和核心期刊體育論文發文量對比分析 圖3,圖4反映了各所大學分別在過去的1998-2010年間發表CSSCI和核心論文情況。13年 間,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發表CSSCI文章分別為73篇和66篇,處于各高校的前列;在已發表 的核心論文中,浙江大學以159處于第一位,清華大學以122篇處于次席,而中國科技大學則 以4篇排在最后一位,其他幾所大學發表的論文基本上是隨時間的推移逐年增加。浙江大學 是9所大學中唯一設立體育本科專業的大學,也是具有體育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的大學 ,有多年專門從事體育研究的體育人才和各種研究條件,獨樹一幟的專業特色和多年的體育 文化積淀促進了體育科研的順利開展。清華大學作為我國大學的排頭兵,學科門類齊全,師 資實力雄厚,硬件條件完備齊全,這對于體育科研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1.3 “C9聯盟”大學1998-2010年間發表CSSCI期刊比較與分析 在表1可以看出,“C9聯盟”大學在已經發表的313篇CSSCI刊物論文中,9所大學均有論 文發表的體育類刊物只有武漢體育學院學報,而集中發表論文刊物前3強的是體育與科學、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發文量均在30篇以上,分別為49篇、31篇和30篇。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中國體育科技、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和西安體育學院 學報的發文量也在22篇以上。CSSCI刊物發文量較多的學校中,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 大學發表在各類期刊的論文比較平均。但其他學校則在刊物上有所偏頗:西安交通大學在西 安體育學院學報發表論文17篇,高達發文量的48.6%;復旦大學在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發表 論 文13篇,占發文量的43.3%,如果去除非體育部門人員所發文章,比例則更高;上海交通 大 學在成都體育學報上發表論文14篇,也占已發表論文的41.2%。究其原因,一方面這些論 文 性質可能符合了這類期刊的要求;另一方面,地方保護主義、錄用中的“關系”也可能存在 。

圖3 “C9聯盟”大學1998-2010年發表核心與CSSCI論文比較 圖4 “C9聯盟”大學1998-2010年CSSCI論文發表情況折線 表1 “C9聯盟”大學1998-2010年間CSSCI發表期刊

分布統計 體育與

科學上體

學報北體

學報武體

學報中國體

育 科技成體

學報天體

學報西體

學報體育

科學體育

學刊本 校

期刊其他清華大學1485382816434北京大學6111211232浙江大學53961577142410上海交大13641421111復旦大學6131118南京大學15317223214西安交大2531117213中國科大22哈工大3211112合計493130292928222214131036 注:一些刊物是后增補成CSSCI的,所以文章數是從其成為CSSCI之后統計的,如“西安體育 學院學報”。

2.1.4 “C9聯盟”大學體育部門與非體育部門人員在發文中對比分析 從圖5可以看出“C9聯盟”大學發表在CSSCI期刊的論文,復旦大學非體育部門人員發表 體育論文數量所占比例是9所大學中最高的,共21篇,占其總數的70%;南京大學次之,為17 篇,占其總數的42.5%;清華大學非體育部門人員在論文發表數量上接近總數的1/6,為10 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非體育部門人員所發文章比例占50%;哈爾濱工業大學無非體育部門人 員發表體育論文;其他學校所占比例較低。加強交叉學科的建設,特別是引進本校其它學科 的高水平人才加入體育部門的科研機構,提高本單位科研水平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措施。 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本校在同等院校中的科研競爭力;另一方面,高水平人才可以帶動本校 的科研水平。因此,研究型大學在加大體育人才引進力度同時,加強與非體育部門的合作, 建設高水平的科研團隊,提高學??蒲腥藛T整體體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勢在必行。不過,復 旦大學非體育部門CSSCI期刊體育類文章占據70%的比例也明顯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 體育部門人員科研的不作為。

圖5 “C9聯盟”大學體育部與非體育部發表CSSCI論文對比 2.2 “C9聯盟”大學承擔三類體育學課題的分析與比較

2.2.1 立項課題的數量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C9聯盟”大學1998-2010年間,共立項課題96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 課題體育學項目14項、全國教育規劃課題國家級項目5項、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軟科 學課題77項?!癈9聯盟”大學中有6所大學獲得過這三類課題的立項,其中清華大學 以總數2 9項名列第一,北京大學以28項列第二,浙江大學以27項列第三,但僅有2項國家社科基金課 題的北京大學,在國家級課題方面明顯比清華大學的8項和浙江大學的6項偏少;而上 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分別以5項、4項和3項分列第4至第6位。截止到201 0年底,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仍未獲得此三類課題的立項。表2 “C9聯盟”大學三類體育學立項課題國家社 科基金

課題全國教育規劃

課題國家體育總局

課題合計清華大學532129北京大學22628浙江大學62127上海交大1225復旦大學44西安交大33總計1457796 從表3可以看出,“C9 聯盟”大學這三類課題的立項從2002年起有了較大幅度提升,從2001年的3項,到2002年到 達9項;此后“C9聯盟”大學這三類課題的立項保持在較高數目上,在2006年更是達到最高 點,獲得16項課題立項。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國家鼓勵爭創一流大學、一流專業的政策相關 ,“C9聯盟”大學體育提升了對體育科研的重視程度和加大了對科研的投入力度??蒲袟l件 是保障研究順利進行的重要支撐系統和技術平臺,是支撐課題完成的重要基礎。浙江大學和 清華大學具有體育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大學,其科研氛圍、師資隊伍、各種用于體育研 究的軟硬件條件在9所大學中相對更好;北京大學位于我國首都,在我國教育史的地位首屈 一指,其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軟硬件條件齊備,有較好的科研氛圍和實力;上海 交通大學位于我國沿海城市上海,這里經濟基礎雄厚,其研究條件優越,確保了其較好的科 研條件;且上海交通大學是9所大學中最早擁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的大學,這些都為就為 課題的申報和完成和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與國家體育總局加大了體育社會 科學和軟科學課題的立項數目,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被列為國家體育總局體 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關,國家體育總局對這類重點研究基地的大學在課題立項方面有 加大的傾斜度,三所學校在13年間,獲得了68項國家體育總局的體育社會科學和軟科學課題 。表3 “C9聯盟”大學1998-2010年分年度立項課題情況19981999 200020012002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總計清華大學1241315233429北京大學12454243328浙江大學12123324322227上海交大415復旦大學11114西安交大1113合計1223981281610781096 注:表2、表3的數據來源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 公室和國家體育總局網站。

2.2.2 課題負責人的分布情況 從表4可以看到,在 立項的96項立項課題中,共涉及到62位項目負責人,其中,主持承擔7項課題的1人、5項的1 人、4項的2人、3項的4人,2項的10人,1項的44人。的主持承擔兩項課題5人次,主持承擔 三項課題的有1人次,主持承擔4項課題有1人次。清華大學的仇軍以承擔7項課題位于榜首, 浙江大學的叢湖平以承擔5項居第二位,北京大學的董進霞和調離浙江大學之前的凌平分別 承擔了4項課題。課題項目負責人能力水平是課題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學科帶頭人通常都 具有廣博的知識和綜合性的知識結構,能迅速的瞄準學科前沿的理論熱點、難點和疑難問題 ,因此能保證選題準確性、科學性、學術性和實用性。因此,學科帶頭人在高等學??蒲泄?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帶動一個學校的科研水平的提升。清華大學、北 京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在這一點較為成功;其二,科研團隊也對課題的立項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隨著不同專業的深入研究,分工也越來越精致,體育研究也已脫離了傳統小 作坊的運作方式,單靠一人之力很難完成整個工作,依靠團隊的力量共同攻關成為當前科研 中的重要一環,一項課題從申請到立項再到最后的接結題,往往需要很多人共同參與才能順 利完成,可以說,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對于課題的完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科 研團隊還給相關人員提供了提高的鍛煉機會,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團隊科研能力乃至一個 學??蒲心芰Φ恼w水平的提升。

表4 “C9聯盟”大學主持國家級課題人員統計 人7項5項4 項3項2項1項清華大學1159北京大學11119浙江大學11139上海交通大學11復旦大學4西安交通大學3合計11241044 2.2.3 課題類型分布情況 表5反映了“C9聯盟”大學立項課題內容分布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C9聯盟 ”大學的立項課題在體育社會與文化領域最多,為34項,體育產業經濟領域有25項,體育訓 練與競賽、學校體育領域也均有11項。清華大學出了體育心理領域外,其他6個領域均有立 項課題,多領域的研究除了說明學校本身的師資隊伍知識結構多樣性以外,也跟學校所具備 的研究條件密切相關。清華大學具備和國內專職體育院校相媲美的研究條件和實力,有很多 國際上先進的運動訓練、檢測系統,這對于進行高水平的實驗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而 還主持了5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浙江大學在7個領域均有立項,主要集中在體育社會文 化、體育產業經濟領域,分別有10項和8項??梢哉f,體育社會文化、體育產業經濟是浙江 大學的研究特色所在。這可能與學科帶頭人的本身具備的優勢有關。另外,王健教授主持的 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未統計在此數據中。北京大學立項課題也涉及4個領域,這也跟北 京大學自身具備的條件有關:北京大學屬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師資隊伍雄厚,其文 科水平在國內排名第一。表5 “C9聯盟”大學立項課題內容分布情況體育社

會 文化體育產

業經濟體育訓

練競賽學校

體育體育

法學實驗

研 究體育

心理清華大學866333北京大學14612311浙江大學10832211上海交通大學14復旦大學13西安交通大學12合計34251111852 2.3 學科建設情況

2.3.1 學位點建設 大學的學位授權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學科建設的水平?!癈9聯盟”大學比較注 重學位點的建設,除了復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外,其他大學具有至少1個體育學二級碩士 點;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還是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 單位。在博士點建設方面,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也是成績斐然:浙江大學在原有體育人文社 會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的基礎上,于2010年獲批了體育學博士學位的一級學科授權。不過,浙 江大學雖然在學位點建設方面有突出成績,但其體育系和公共體育部卻不是學校二級單位, 而是歸屬學校二級單位的教育學院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作為一級學科的體育學在浙江 大學并沒有獲得相應的地位。清華大學清在原有體育教育訓練學博士點的基礎上,于2009年 申請到體育學博士后流動站,并于2010年獲批了體育學博士學位的一級學科授權,還與生物 醫學工程研究所、人文學院等聯合招收并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雖 然沒有獲得體育學博士學位授權,但通過與校內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合作,自2007年起開始招 收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

表6 “C9聯盟”大學體育學學位點和研究基地情況 學校名稱碩士點博士點研究基地國家級

精品課程清華大學一級學科一級學科

博士后流動站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 究基地大學體育浙江大學一級學科一級學科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交大一級學科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大學 體育西安交大一級學科大學體育北京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大學體 育南京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哈工大體育教育訓練學 2.3.2 基地建設 “基地根據其建設目標可分為教學基地、科研基地、產業化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等[2 ]??蒲谢厥菍W科建設的主要依托,是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一流科研基地 可 以促進學科的快速發展。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都擁有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 重點研究基地,推動了高水平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創造;上海交通大學 依托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引進相關人才,并在體育文化研究 的課題和論文方面均有所突破。 大學可以通過精品課程建設教學基地,并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講授方法,豐富學 科內部知識體系的、促進科學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學科體系的優化?!癈9聯盟”大學中,上海 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大學體育》課程先后入選國家精品課程 ,對于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團結協作的教師梯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3.3 學科梯隊建設 擁有一支研究方向穩定、學術底蘊深厚的學科和學術帶頭人隊伍,以及結構合理、團結 協作的教學和科研梯隊是學科建設成功的關鍵?!癈9聯盟”大學體育的學科梯隊建設較為成 功。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體育系擁有1名國家教學名師和1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80名教 師中有教授5人占6.3%、副教授31人占38.7%、講師及以下職稱44人占55%;教師學歷結構 為博士學歷3.75%,碩士學歷23.75%,本科學歷及其他72.5%;年齡結構為35歲以下14人 占17.5%,36~45歲29人占36.25%,46~55歲24人占30%,56歲以上13人占16.25%,其中 教授的平均年齡為56.8歲。如果說,“二級學科至少應有‘一正三副’,一級學科至少有 ‘三正高’及其梯隊群體”[3],上海交通大學在學科梯隊建設方面還是比較成功 的,欠缺之處在于教授 平均年齡偏高、以及碩士和博士學歷結構偏低。除了清華大學之外,其它大學在學歷結構方 面都存在偏低現象,南京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甚至還沒有體育博士;而且,清華大學和北京 大學的講師職稱結構過低,不利于梯隊建設;另外,雖然9所大學都有體育學科或學術帶頭 人,但半數以上學校還是缺乏在國際和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與學術團隊。表7 “C9聯盟”大學學科梯隊情況學校名 稱領軍人數與國家級

科研教學團隊各級職稱人數教授 副教授 講師及以下博士學

位人數 清華大學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11291812北京大學634107浙江大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養人員1人1150339上海交大國家教學名師和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531443復旦大學324251南京大學421191西安交大736414哈工大636272中國科技大學41912

3 “C9聯盟”大學體育科研的發展策略

3.1 拓寬國際視野 在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是加快建立高水平科技創新隊伍 、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學術帶頭人的重要途徑。作為知識創新主體的研究型大學,參與國際 科技合作與競爭已成為是其科學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 “C9聯盟”大學作為我國頂尖大學,也需順應時代要求,加快國際化的進程。要根據實 際情況,在體育學科規劃制定過程中必須首先要牢牢樹立國際化的概念,緊跟學科國際發展 的最新趨勢,把握住各學科國際最新發展的脈搏;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 系,多“走出去”;以兼職、客座教授等靈活的形式邀請具有國際背景的海外優秀體育學者 講學,加大與國外著名大學之間的體育人才交流;圍繞國際上體育及其交叉學科研究的熱點 問題,根據體育學科的自身特色和學校重點學科的優勢,從中凝練出最具發展潛力和創新性 的體育交叉學科方向,高標準地開展學科國際化建設;積極承辦大型的國際性、全國性的體 育學術研討會,設立國際體育學術沙龍,為國內外師生搭建體育學術交流和爭鳴的平臺,努 力提升在國內外的體育學術地位和知名度。

3.2 加強交叉學科建設,打造具有校本專業特色的體育科研方向 與體育院系相比,研究型大學均有其優勢學科、特色學科,且擁有處于國際國內前沿的 研究成果、一流的學術團隊和學科建設經驗,有體育院校和科研機構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C9聯盟”大學應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學科門類齊全、科研條件完善的優勢 ,加強學科之間的協作,進行高學歷的跨學科復合型體育專門人才的培育。應依托自身特色 和優勢,從中凝練出最具發展潛力和創新性的學科方向,高標準地開展體育科研,使之能夠 盡快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促進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創造出富有特色的新興的、邊緣的 學科專業,從而構建出既符合國際學科發展趨勢又頗具本校特色的復合型體育學科體系。如 清華大學可大力培養體育建筑、人體運動信息檢測與仿真、納米陶瓷運動材料等方向的人才 ;北京大學可培養高級體育管理和運動醫學方向的人才;復旦大學可培養體育新聞方向的人 才;上海交通大學可培養運動生物醫學等方向的人才;等等。

3.3 加大學科梯隊建設力度 大學體育的學科建設,是衡量大學體育綜合實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標志。而學科建設的核 心是隊伍建設,其中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團隊的培養又是隊伍建設的關鍵。只有具備一流的學 科帶頭人、一流的師資,才能構筑一流的學科,產出一流的成果,造就一流的人才?!癈9聯 盟”大學體育要制定人才激勵政策,多種途徑引進國內外知名體育學者以及有潛力的中青年 體育學者,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過來,使師資隊伍國際化、高層次化和多元化。并將學科帶 頭人、學術骨干及研究隊伍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戰斗力的學術研究團體。要“改變‘單 打獨斗’的科研方式,建設復合型科研創新團隊,形成‘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的學科人才 結構”[4]。

3.4 搭建科研平臺 科研經費、科研基地、科研資料等在內的科研硬件條件是搞好科研的必備條件,科研基 地建設是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癈9聯盟”大學體育應根據自身優勢,遵循“借東風、 保重點”的原則,合理地配置現有人才、物力、財力資源,優化整合現有的實驗室和科研機 構,并借助校內其他學科的優勢資源,建設若干個體育科學研究基地,為學科人員從事體育 科學研究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除了鞏固現有研究基地外,“C9聯盟”大學體育應從自身情 況出發,根據本校的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建設本學校的優勢研究方向;應主動聯系學校 其他優勢研究基地,借助物理學、醫學、材料學等優勢學科的資源搭建跨學科研究平臺。

3.5 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高等教育區域化是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高等教育區域化有助于實現高等教育 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形成高等教育發展的地方特色,同時,地方經濟的發展反過來 也會促進高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所在區域高等學校的發 展水平。[5]“產學研”結合正是實現高等院校與社會經濟緊密聯系的重要途徑。 通過“ 產學研”結合,高等院??梢愿玫匕盐丈鐣洕l展的需求,可更直接地利用社會廣泛的 各類資源以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科研成果的前瞻性和實用性并履行服務社會的職能。作為 研究型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C9聯盟”大學體育應積極主動參與“產學研”合作。這一方 面是需要體育管理層更新觀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層和研究者通過各種模式和方式發揮自 身的服務作用,服務社會,引領體育學科、產業進步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EB/OL].http://www.moe.edu.cn/ edoas/ website18/37/info3337.htm,2009-10-17.

[2] 龔月聰,王家平.加強基地建設,促進重點學科可持續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0 3(3):60-63.

[3] 余國揚. 高校學科建設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43- 48.

[4] 楊樺.關于加強體育學學科建設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1):1-5.

[5] 王新德,等. 產學研合作中高校信息平臺的構建[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5) :110-113.

投稿日期:2010-11-10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2008年度國家一般 項目“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與高校體育改革”(項目編號:BLA080062),主持人:孫麒麟;2 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大學職能視角的研究型大學體育發展研究”(項目編 號:B09006),主持人:張建新。

作者簡介:張建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體育管理。

中醫藥大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中醫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由于多方面的條件制約,仍然面臨著不少問題。本文試圖深入分析內在原因,找出問題所在,并探索能解決問題的建議與方案。

【關鍵詞】中醫院校 大學英語 改革 教學

自從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教育界不少專家也針對人才培養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國的全日制高等學??煞譃槿N基本類型:第一類為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目標為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第二類為單科性或多科性專業型大學或學院,目標為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第三類為職業技術型院校,目標是培養管理、生產和服務等一線人才。其中,中醫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定位為第二類,即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適度培養部分基礎性復合型人才。這也就要求,中醫院校要探索出符合實際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用中醫藥發展需要的人才。

大學英語是各專業學生的基礎必修課,因此,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學貫穿始終,教育部于2007 年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其中將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睘樨瀼亍墩n程要求》,實現大學英語人才培養目標,全國各高校均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了努力嘗試和探索,并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是由于多方面的條件制約,仍然面臨著不少問題。本文將深入分析內在原因,找出問題所在,并探索能解決問題的建議與方案。

一、中醫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1)大學英語教學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脫離人才培養目標。中醫院校以培養中醫藥人才為目標,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專業能力,大學英語教學應當積極服務專業發展,適應并滿足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需要。但是從目前來看,大部分中醫藥院校依然把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作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教學也過分強調四六級通過率,這種課程定位脫離人才培養目標,也脫離學生實際水平,不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同研究型本科院校比較,中醫藥院校學生英語基礎水平相對薄弱,個體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普遍不高。很多學生認為英語和中醫藥關系不大,學習英語用途不大甚或無用,而學生所用教材又和研究型大學相同,教師也基本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這樣必定出現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教學效果不佳。

(3)教學方法簡單,師資力量需要加強。大部分英語教師都熟悉大學英語的教學情況和模式,但教師普遍存在學歷不高、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單一的問題,課堂上常用的方法依然是以單詞、課文、語法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而不能主動有興趣地主動參與其中,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策與建議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中醫藥院校也在積極尋求轉型發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今后崗位需求的中醫藥人才。在此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也需要積極探索改革思路,解決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綜合運用能力。

(1)準確定位,優化課程設置

中醫藥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大學英語教學則既要能滿足部分學習能力較強、有繼續深造目標的“學術型”學生的需求,又要能培養出實踐能力強、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臨床型人才。這就要求,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豐富、和完善,加強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要重視大學英語基礎課程的學習,重視聽、說、讀、寫、譯的教學,通過音頻、視頻和網絡等豐富的教學手段,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使學生熟悉英語的思維方式,提高英語聽說能力。要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未來職業所需要的英語技能。要靈活地把英語運用到專業知識當中去。把中醫辯證論治的思維同英語的實際運用、詞匯教學以及語法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到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 也可以聯系到一定的專業知識,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加強他們的專業思維。對英語學習有濃厚興趣并有繼續深造、有意愿從事對外交流需求的學生側重專業英語、翻譯類的教授,為學生通過各類考試和考取證書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為這類學生提高英語高級技能提供學習機會。

(2)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素質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中醫藥院校的英語教師隊伍建設,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著制約作用。首先,教師要加強再教育,通過繼續教育、學歷教育,吸納更多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整體提高教師的學歷結構,更新教學觀念,摒棄 “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維,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發掘學生潛能,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知識,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要通過聘請重點大學的有經驗的教師進行學術講座等形式,對年輕教師實行以老帶新,使年輕教師可以從經驗豐富的教師那里學習經驗,從而能更快地適應教學環境并提升個人業務水平。

(3)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學習理論,對我國教育改革也有著重要意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學習和認知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在教學中,要改變 “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通過主動思考、查閱資料、同學間探討或者求助老師等方法來解決問題,使他們由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思考尋求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結語

中醫藥對人民健康起著巨大的作用,中醫藥院校對培養合格醫學人次責任重大,大學英語作為本科院校的必修課程,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要立足實際,首先注重自身業務能力發展和提升,更新教學觀念,為實現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發揮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麗清. 新建本科高校大學英語形式互動教學探析[J]. 臨沂大學學報,2014(5).

[2]賀金玉. 中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實行)[M]. 背景:高教教育出版社,2004.

[4]張錦輝.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學改革論析[J].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

中醫藥大學論文范文第5篇

大學的存在一般有三個層次的形態:第一層次是物質形態,第二層次是人在物質空間中的活動形態,第三層次是超越物質形態和活動形態的人文形態。如果一所大學徒有亭臺樓宇、運動場館、花草樹木等各種硬件設備,那么,再漂亮的高樓大廈等物質形態也不成其為大學,因為這僅僅是物質的,僅是基本的條件而已。她還必須有大學人與大學建筑空間的交互作用,通過相互作用的活動形態,大學建筑的文化意味才能得到活化,獲得現實的意蘊。但這些還不夠,如果僅止于此,則大學的存在依然是現實的、平面的、單維的。大學存在的根本樣態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大學之人與物、當下與傳統的交往互動,并且不斷地將人與物活動的精神絲絲縷縷沉淀于其中,使得大學的人文意蘊不斷增殖、拓展,滾雪球似地延伸,讓每一個走進大學的人不僅能從大學人的直接活動中感受到大學存在的當下品格,感受到熱情、活潑、無條件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意志,更能親切地感受沉淀在大學人與物之中的那種大學歷史深處的幽雅、博大、精深,以及無處不在的過往大學人求知問學的精神影像。大學不僅是當下的,更是歷史的,大學不僅積極地傳承與創造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和思想傳統,而且也不斷傳承和創造自身的文化生活傳統,從而使自身成為歷史的、人文的存在。作為學校中的個體雖是偶在性的、短暫的,但一批批、一代代的大學人薪火相傳所營構出來的大學精神形態,卻使偶在性、短時性、個體性的大學人在大學的人文樣式中獲得了精神的永恒。①

大學的最高樣式是“人文形態”的,怎么才能實現大學的人文形態呢?方法固然很多,但就大學生的人文形態形成來說,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是實現這一愿望的最好課程。

“大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素質教育課程,其目的是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幫助修課同學改善其語言文字的表述、交流與溝通能力。這種能力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工作來說,是一時一刻也缺少不了的。哲人海德格爾有個重要的論斷:語言是存在的家。在我們說話或寫作的時候,無論說什么話寫什么文,如何說話寫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們所擁有的話語資源決定的,話語資源越豐富,表情達意就越豐富。我們生活在語言筑就的“家”中,話語潛移默化地滋潤著我們的人生,我們擁有何種品質的話語資源,意味著我們擁有何種品質的人生。盡管我們從小就在一筆一畫、吐字發音、字詞句篇的閱讀、訓練中接受積累語言資源,但是,上了大學,我們突然發現自己的語言資源仍然很貧乏,中小學教育在這方面所能達到的水準,與實際需要和社會的人才尺度相較,尚有較大的距離?;A教育并沒有把這個“家”營造好,需要繼續營造,從而充實自己的人生。所以,大學語文的語言資源積累價值繼續存在,大學語文這門課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顯。

邵龍寶說:“造成目前大學素質教育中健全人格教育的相對缺失,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我國目前高等院校教育過程中過于注重實用功利,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教育體系中成了稀缺資源。這既表現為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薄弱、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又表現為他們對人文精神的渴求。”②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語文課程特點的界定,它適應基礎語文教育,同樣也對大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指導作用。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認為,大學應該提供這樣一種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賦予她們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使她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為此,他建議大學要加強人文學問的傳授,要求學生“除主修像化學、經濟學或天文學等一個專業外,還要跨越不同的學科,從道德哲學、倫理學到數學邏輯,從自然科學到人文,從歷史到其他文化研究廣泛涉獵”。③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世界文明各具特色,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孕育了各自優秀燦爛的文化,凝結了各民族具有特色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哺育了無數優秀的人物,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應該尊重各民族的歷史,弘揚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其中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人文教育。

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人格教育備受重視,然而,人格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由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來承擔。雖然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有著許多人格教育的因素,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健全人格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課程著眼于政治理論的內容多,針對于人格教育方面的內容少,在諸如屬于人格范疇方面的興趣、性格、能力、情感、意志、自我調節等方面的教育相對不足,這中間主要缺少的是必要的人文教育課程。

其實,關于健全人格教育方面的資源相當豐富,世界文明不說,就說我國,除了提到的政治理論書籍以外,還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它們都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的寶貴資源。中國的古代教育就十分注意利用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來對教育對象進行人格教育。周代的教育課程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御”、“書”、“數”是實用的技藝教育,而“禮”、“樂”則是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人文精神教育??鬃愚k教育,更是把學生的人格培養放在首位,他將人文精神的教育貫注在“詩”、“書”、“禮”、“樂”的教育過程之中,因材施教,培養出了許多既有淵博歷史文化知識又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此后,歷代教育開設的課程雖有不同,但以人文精神為內容的傳統文化教育卻始終是核心內容。中國近代的新式學校教育,是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前身。在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教育中,有各種培養專門人才的學堂,如軍事學堂、實業學堂、商務學堂、鐵路學堂、外國語學堂等等。這些學堂,除開設有專業課程之外,以傳統人文精神為內容的漢文、經學也一直貫穿于教育的始終。如張之洞就一再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在《勸學篇》中指出:“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④將中國傳統的經史之學視為一切學問的基礎。資產階級維新派為變法需要,開設了許多新學堂,在這些學堂的教育中,人格教育也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如梁啟超就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時,就親自制定了一個《湖南時務學堂學約》,規定學綱十條:立志、養志、治身、讀書、窮理、學文、樂群、攝生、經世、傳教,以達到“共矢宏愿”的教學目的。而他們開設的課程,便有傳載中國人文精神的諸子學、經學等。

當然,我國當代的高等教育與中國古代和近代教育有著極大的不同,那個時代的教育思想并不完全符合我國當代的高等教育,但是,他們以傳統文化來傳導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這一點卻是值得充分借鑒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思想情感的精髓,是我們對于自然與人類社會認識的結晶。它雖然是適應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小農經濟模式和那時的社會需要而產生、發展的,其中有著許多糟粕,但也不乏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只要我們“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⑤,對于當前高等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還是有非常積極的教育意義的。例如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不僅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而且許多方面體現出非常積極的人文精神。在志向方面,儒家要求人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它主張以仁愛待人,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個人情操上,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孟子將那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稱之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在立身方面,孔子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在誠信方面,孔子一再對學生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論語·衛靈公》)面對困難曲折,孟子告誡人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這些人文精神,培養了古代一大批知識階層人才高尚的節操,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優秀的傳統人文精神不僅限于儒家經典,在其他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那里也有許多。如道家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否定貴賤高下的等級區分。墨家主張“兼相愛”,強調人生在世要“以行為本”,意志堅強,說:“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屈原堅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屢受打擊卻至死不渝,在“漫漫其修遠”的人生征途上,“上下而求索”;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情愿“伏清白以死直”,而不改變自己的情操。還有匡衡鑿壁偷光讀書,李白蔑視權貴,范式一諾千金,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勾踐臥薪嘗膽,蘇武北海牧羊保持漢節,蘇軾在人生遭受挫折時對于自我的調節,以及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對于友情和愛情的追求等。這些都可以成為當今大學生人格教育的極好資源。

利用優秀傳統人文精神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人文教育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應該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編寫大學人文教材,納入基礎教育課程系列

現代社會的功利取向使得人們只重視看得見的東西,表現在大學課程的設置上,過分強調政治、外語和專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認識不足,大多數人認為,大學培養的是專門人才,只要學好專業課程就行,人文課程的設置會影響專業課程的學習。其實,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和知識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健全的人格,不僅有助于專業知識的學習,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激勵學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在大學開設優秀傳統人文精神教育課程和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古代人格教育的成功表現之一,就是有許多優秀的教材,《禮記》中的《曲禮》《少儀》和《內則》,《大戴禮記》中的《保傅》和《曾子事父母》,以及《顏氏家訓》《三字經》《千字文》《童蒙須知》《弟子規》等,都是有很好影響的教材。過去一段時間,由于傳統文化一直被認為是封建主義的東西而受批判,結果,在大學的教育中,除了中文和歷史專業的有關課程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外,工科、理科和其他的文科專業都與其處于“絕緣”的狀態。因而,要利用優秀的傳統人文精神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人格教育,首先應編寫一套能夠充分反映優秀傳統人文精神的人文讀本,將其納入教育課程,在大學普遍開設。⑥

(二)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工科和理科的大學生,由于很少接觸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古典文獻的閱讀能力不高,對古代文化的興趣不強,加之人們閱讀興趣的改變,過去那種由教師板著面孔進行枯燥說教的形式已很難為學生所接受。我們應了解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確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培養模式,提升理工科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質量,以圖全面解決大學生的價值困惑問題。而優秀人文精神課程的教學也和其他課程的教學一樣,課堂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的教材內容需要學生在課堂外進行閱讀。如果教材內容枯燥,形式呆板,不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就會排斥教材的課外閱讀,這樣,優秀傳統人文精神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會落空。如何整合語言、文學、文化,怎么指導學習方法,提高品位,讓學生有興趣,這是所有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大學語文不僅僅是中學語文的延續,而是另辟一條新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對中國語言文學概貌有個了解,并教他們掌握最基本的欣賞角度,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國人。因而,優秀傳統人文精神教材不僅內容要生動、有趣,而且文字也應生動,才能對學生有吸引力。

(三)加強大學教師自身修養,重視優秀傳統人文精神的傳播

德高望重才能為師,教師人文精神的失落,勢必影響到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大學教師不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最大的絆腳石。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我們堂堂正正做一個人。人才的培養,人格教育是第一位的,要讓孩子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然后才是知識教育。大學教師應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本民族文化與他國文化的關系,了解傳統,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懂得成為中國人意味著什么,中國人在全球化進程中應做出什么貢獻。如果我們不知道中國文化是怎樣來的,它有什么優點和缺失及發展趨勢,不知道它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國文化當作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那么,中國文化就會失去其創造的活力與對話的權利。

(四)結合各項活動,將人文精神教育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人格的教育不可能像有些知識課程的教育那樣,只要教育對象用功,便能收到好的效果。由于人格表現在動機、興趣、態度、能力、性格、氣質、認識、情感、意志、價值觀、心理狀態和自我調節等各個方面,學生的一言一行都關涉到人格,因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也具有其他課程所沒有的優勢,它可以不受時間、場合的限制,全方位進行。我們可以將優秀傳統人文精神利用大學語文等課程進行傳授,也可將人文精神注入其他各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將它貫穿在學校和學生組織的各項活動中。比如,詩歌、散文的寫作和古代優秀詩歌的閱讀朗誦比賽,就優秀傳統人文精神的某些內容進行辯論等等,將優秀傳統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教育落實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

漢語文是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華裔)的母語,是操持這種語文的所有成員維系民族及國家認同、弘揚中華文化、構筑心靈世界、深化意義探究、傳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礎和必要條件。漢語文素養和能力的提升,是關乎民族振興的大事業。大學生群體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各類高等院校中開設“大學語文”類課程,則是大學生深化語文學習之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學語文”課程包括兩個方面的綜合作用,一是通過文學及文章的鑒賞,使學生的內心世界更為充實、豐富、健康;一是通過對文章寫作要領及語言表達技巧的體認,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水平。它不同于中文專業課程,不是簡單的寫作訓練,也不是文學作品和文學史知識的壓縮本,更不是思想文化的啟蒙講堂,甚至也不應畫地為牢地界定為純粹的文學鑒賞,而應程度不同地包含上述所有內容,并突出對“好文章”的引導性、示范性解讀。

我們要什么樣的大學語文?專家認為,這是大學新生進入大學以后第一門強化母語運用能力的人文素質教育課,要讓學生懂得大學生和中學生比,并不是“進一個門出一個門”的簡單問題,而是本質上的跨越。中學是無心看風景,大學則是要培養個人的審美情懷。首先是人文修養上的跨越,從此以后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祖國燦爛文化自覺學習、自覺鑒賞、自覺體驗、自覺奉行的有修養的中國人。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董奇認為,現在一般大學生的基本文字能力不盡如人意,不光是理科專業,甚至是文科的學生也很缺乏,而這種基本的能力是為各個學科能力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就像數理化是很多其他自然科學的基礎一樣。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本身的特點就與其他的課程不太一樣,人文精神通過大學語文這門課來形成非常重要。但大學生現在的藝術和文學素養光靠大學開兩三門課是學不好的,要將課擴大到各門課的課上課下??偟膩碚f,大學語文這門課對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對于我們學科的精品課程建設,對于我們國家優秀傳統的繼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北京大學孔慶東教授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如何安身立命?對于我們國家包括整個人類,是一個單純的英語的世界,還是一個保持多元文化生命的世界?從這些方面來講,大學語文課程,它在超越了中學語文課程之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專家們認為,不僅是大學語文,還有中小學語文,從國家整體普通話戰略建設上,它涉及到保衛漢語的問題,涉及到整個國家民族,我們應當意識到這不只是一個面子問題,甚至是生存問題。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⑦高等教育要塑造合格人才,就必須打破急功近利的狹隘功利主義,回歸大學的本體育人功能。大學要不負眾望,就應不斷去追求、探索,從而使自己不僅成為傳播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殿堂,而且成為實踐美德、追求高尚的精神樂園。

注釋:

①劉鐵芳.守望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②邵龍寶.人文素質教育讓大學生走出價值困惑[N].中國教育報,2005年2月1日第3版.

③陸登庭.21世紀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A].北京大學高教所編.大學校長論壇[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④張之洞.張之洞全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⑤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⑥張汝倫.我國人文教育的現狀及出路[J].新華文摘,2005,(20).

⑦徐中玉 齊森華.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楊傳凱信陽師范學院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所,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上一篇:針灸臨床論文下一篇:留白藝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