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銀行市場論文范文

2024-02-14

銀行市場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簡要介紹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源起、發展和趨勢,并針對當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賬務處理中的不合理現象,從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性質和實際運作方式為著眼點,提出和探討能夠反映當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特點和適應未來業務發展趨勢的理財產品具體核算和賬務處理方式。

[關鍵詞]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法律關系;賬務處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61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發展迅速,截至2015年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235萬億元,年末有余額的發行機構達到426家,理財產品數量60879只,而2015年年末全國社會融資總規模為13814萬億元,由此可見,理財資金已經成為我國社會融資的一個重要來源,也成為實際的“影子銀行”體系的一部分。因此管控好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已經成為防止和降低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合理計量和科學核算是有效管理的基礎。

1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源起、發展和趨勢

11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源起

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居民財富的增加,對于財富管理和投資多樣化的需求不斷提升,很多居民將原以儲蓄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商業銀行的資金取出尋求其他更高收益的投資,商業銀行面臨存款的減少和客戶流失的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部分商業銀行開始嘗試性地以高于銀行同期限存款利率的收益率發行理財產品。2005年,中國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令2005年第2號),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定義、范疇、投向、程序、風險管理、監督管理各個環節進行了界定和明確。該暫行辦法成為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實際“準生證”,以該暫行辦法為規范和標準,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規模、種類迅速擴大,極大地滿足了客戶和市場的需求。

12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

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顧名思義是由商業銀行擔任管理人的理財產品,因此在初期,理財資金運作的投向基本為商業銀行較為熟悉且有資格開展的業務領域,如信貸類資產、銀行間市場債券、銀行存單等。另類藝術品、紅酒等另類投資雖時有嘗試,但規模和數量均占極小的比例,股權、證券類產品也被限制于僅能向機構和高凈值客戶進行發售。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商業銀行利用發行理財產品,變相沖存款的不合規現象。

隨著理財產品規模的不斷擴大,商業銀行投資渠道的狹窄問題也日益凸顯,理財資金的投資方向無論是形式還是實質絕大多數都是債項類資產。此時,“信托計劃”作為既可進行股權投資又可發放貸款等債項類資金運用的一種金融工具,是全方位的投資產品,被引入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中,很多商業銀行開始嘗試與信托公司進行合作,將信托計劃作為投資的通道投向相應標的物。2009年,銀監會出臺《銀信合作理財業務指引》后,銀信合作理財業務迅速增長。但同時,理財業務也出現了監管套利的現象,很多理財資金通過信托計劃投向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本身的信貸資產,用于規避貸款額度控制、存貸比以及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雖然監管機構一直在努力堵塞漏洞,下發了一系列通知和規定來限制和規范此類行為,但是經營主體盈利最大化的沖動往往會通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交易結構,繞過這些限制和規定達到形式上的合法合規,最終投向非標準債權,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逐漸成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一部分。

目前,監管層已經進一步加大了對商業銀行理財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同業業務的規范,特別是2013年的《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2014年一行三會一局出臺的127號文《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使得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套利的空間被壓縮,理財產品中投向非標債權的比例開始下降。

綜合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狀況以及相關的因素,可以預計,未來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大致上會呈現以下趨勢:一是隨著金融監管的加強及融合,部分“影子銀行”業務顯性化并逐漸移入表內,投向非標準債權的理財產品會進一步下降;二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完成,部分作為銀行儲蓄存款性質和功能的理財產品會被商業銀行發行大額存單所替代;三是隨著“資產荒”現象以及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的趨勢,理財資金投向證券市場類產品的比重將會大幅提高,凈值型理財產品將會大幅增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將越來越向真正的資產管理業務轉變和發展。

2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賬務處理方式探討

我國監管層對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一直進行著密切監督和管理,不斷出臺一系列的制度、指引、通知來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開展,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核算則是監管要素具體落地的重要環節,相關的監管規定中明確要求“商業銀行應加強內部管理,做好對每個理財計劃的單獨核算和規范管理”,但對具體的核算并沒有做詳細的規定。

當前,絕大多數的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的會計核算時,僅僅按照其為“保本”或“非保本”產品的簡單區分,確定在表內核算和表外核算:保本類產品,貸方計入“結構性存款”,借方計入“應收款項類投資”“債券投資”等;非保本類產品,貸方計入“委托投資資金”科目,借方計入“委托投資”科目,兩個科目實現軋抵,不納入商業銀行自身的資產負債表。此種核算方式過于簡單,沒有根據理財產品的性質以及發行銀行實際承擔風險的情況進行計量和核算,必然會存在著刻意規避監管指標的做法,使得商業銀行的相關數據存在著失真的可能性,不僅給監管帶來了難度,也使商業銀行本身蘊含風險隱患,輕則使個別商業銀行出現風險,損害其股東利益,重則引起金融系統的風險傳遞,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計量和核算應避免簡單地按照協議標題的“保本”“非保本”的一般分類進行,而是應基于理財協議和實際投資運作中所反映出來的法律關系實質來進行判斷,繼而實現合理計量和科學核算。

21理財產品的法律性質分析

此前,業界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性質有一定的爭論,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體現的是委托代理關系,其依據為銀監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對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明確為兩種類型,一是個人理財顧問服務,是指商業銀行向客戶提供的產品咨詢、財務分析與規劃、投資建議等服務,以及根據客戶的委托和指令,代理客戶并以客戶的名義操作客戶賬戶進行的代理投資等服務。二是理財綜合委托投資服務,是指商業銀行在向客戶提供顧問服務的基礎上,接受客戶的委托和相關授權,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由銀行選擇、決定投資工具的買賣并代理客戶進行資產管理等的業務活動。由此可以判斷,上述《暫行辦法》對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是界定為委托代理關系的。

第二種觀點認為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體現的是債權債務關系。上述《暫行辦法》又規定,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又分為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型、非保本浮動型。這些產品雖然名義上是委托理財產品,但實際上理財收益均按發售時公布的預期收益率支付,投資者在幾乎不承擔任何投資理財風險情況下獲得固定收益,因而商業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屬于銀行負債的一部分,其資金的投資和運用屬于自身資產的運用,從整個銀行的框架上看,理財業務的資金資產與其他資金來源與運用一樣,應計入資產負債表,成為資產負債表內業務。

第三種觀點認為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體現的是信托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卑凑者@一定義,只要在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形成明確的委托契約關系,各種機構從事的委托理財業務均屬信托行為,其信托關系不因受托人的變化而變化。不同金融部門推出的委托理財業務,盡管形式不盡相同,就其財產關系的法律性質而言,其實質均基于信托原理所形成的信托法律關系,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例外。

筆者認為,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從其形式來看,與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如基金公司的基金產品、券商的資產管理計劃、信托公司的信托計劃等類似,都形成一個獨立的法律主體,也符合我國信托法對“信托”的界定,因此,總體上可以認為是一種信托關系。但在具體的理財產品中,要根據具體產品的協議或實際運作過程來確定是否屬于真正的信托關系,比如保證收益類產品,明確表達的是發行銀行與理財產品購買者之間的一種債權債務關系,某些非保本理財產品,雖名為“非保本”,但其協議中具有發行銀行對理財產品購買者的兜底條款,因此實際體現為債權債務關系。

22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賬務處理方式探討

厘清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關系,我們可以進一步對理財產品的賬務處理進行探討。

不管理財產品的交易結構如何的復雜和眼花繚亂,在進行賬務處理的時候,需要抓住其中的關鍵點:一是將理財產品作為獨立的法律主體,對每一個理財產品進行獨立核算;二是根據理財協議中發行人與理財產品購買人之間實際的法律關系,判斷是否將該理財產品納入發行銀行自身的資產負債表內進行核算;三是根據穿透原則,確定理財資金投資運作的金融資產的分類。

221總體處理方式

首先,基于在法律形式上表現為信托關系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每個理財產品均為獨立的主體,商業銀行應該為每個理財產品建立獨立的賬套,記錄該理財產品設立、投資運作、資金流向等經濟行為,并最終核算該理財產品的凈值。理財資金的來源應在該賬套內計入所有者權益類科目,如果理財資金投向為項目融資類的資產,該資產應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計量,如果理財資金投向為證券類資產,該資產應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進行計量和核算。如理財協議中約定需要進行相應的信息披露的,則需根據約定應披露或向理財產品購買者提供該理財產品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投資明細及產品凈值等信息。

其次,對于具體的理財產品,須從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原則出發,根據具體理財產品的相關協議所體現的實質法律關系來確定該理財產品是否需要納入商業銀行本身的資產負債表內進行核算。對于最終由發行銀行承擔風險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購買人和發行銀行之間的實質法律關系為債權債務關系,因此即使定義為“非保本型”,該理財產品也應納入發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內,發行的理財產品應作為發行銀行的金融負債入賬,而該理財資金的投資運作也相應納入發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根據所投資金融工具的性質,按照金融工具分類的標準計入相應金融資產科目。

對于應并入發行銀行資產負債表進行核算的理財產品,如果理財資金在運用時,通過其他特定目的載體(信托、資產管理計劃等)進行投資的,還應根據穿透原則確定計入何種金融資產。例如:某銀行理財產品A的理財資金先投向B信托計劃,B信托計劃再將資金投資C債權類資產,則穿透后的資產性質應為債項。再進一步確定應該分類為何種金融資產,如果該銀行對C債權資產承擔實質管理,則該資產應計入理財發行銀行的貸款及應收款項類金融資產科目;如該債項是由信托計劃的管理人進行實質管理,則應根據該信托計劃是否可轉讓及理財資金持有該信托份額的目的和期限,計入發行銀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或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

對于根據法律關系不需納入商業銀行表內的理財產品的相關情況,發行銀行應該在定期報告中披露管理的相應理財產品的投資運作、收益情況以及管理費收取情況等。

222針對具體類型的理財產品的賬務處理

目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按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來進行分類。

(1)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的計量和核算

正常情況下,該類產品的協議的實際內容應與其標題類型一致,因此該類理財產品的購買方與發行銀行的關系可以直接界定為債權債務關系,該類理財產品應納入發行銀行自身的資產負債表,發行理財產品時,發行銀行貸記“結構性存款”或“其他存款”科目, 借記“存放央行備付金”或“貨幣資金”等科目,在理財資金運用時,根據資金投資的金融工具類型,借記“貸款及應收款項類投資”“債券投資”等相應金融資產類科目,貸記“存放央行備付金”等科目。存續期間,按理財協議上明確的理財收益率按期進行計提“應付理財收益”(或“結構性存款利息”),理財資金運作的收益與理財產品的保證收益之間的差額,應作為發行銀行本身的利息凈收入或投資收益處理。

(2)簽署為保本浮動理財協議的理財產品的計量和核算

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又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直接在理財協議的條款上承諾:保證理財產品購買者的本金安全,但理財收益情況需視理財資金的運作情況而定;第二種是通過理財資金的結構化運作來基本保證理財投資者的本金回報。

直接在理財協議的條款上承諾保證理財購買者本金安全的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除了應在理財產品本身的賬套內進行核算外,發行銀行在進行賬務處理時,該理財產品的本金應作為銀行自身的債務,貸記“結構性存款”或“其他存款”科目,在理財資金運用時,根據資金投資的金融工具類型,借記“貸款及應收款項類投資”“債券投資”等相應金融資產類科目,貸記“存放央行備付金”等科目。該理財產品投資收益則需要視理財資金運用的實際收益情況進行不同的計量和處理,定期確認時,應根據理財資金所投資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或攤余成本)扣除其初始投資本金以及銀行的理財管理費后進行計量,計入“應付理財收益”科目,如果以該方式計算的實際收益不足理財管理費甚至為負數時,則先抵扣理財管理費,不足部分抵扣發行銀行本身的投資收益。

通過理財資金的結構化運作來保證理財投資者的本金安全的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一般采用如下方式:用大部分的理財資金投向回報穩定的金融工具,如銀行存款,使其到期本息恰好等于理財本金,剩余理財資金投向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工具,不保證投資收益。如果在理財協議中,發行銀行沒有表述剛性兌付的承諾,其本金回收依然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因此該類理財產品的實質法律關系并不是債權債務關系,因而可以視作信托關系,僅在發行銀行的表外核算。

(3)簽署為非保本浮動型理財協議的理財產品的計量和核算

雖然簽署為非保本浮動理財協議,但發行銀行依然需要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通過理財協議的實際條款進行判斷是否需要納入本身的資產負債表。

如果發行銀行不承擔理財資金運作的最終風險,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費用或按理財資金管理的業績進行提成(收益為負時,手續費為零),理財購買者的回報根據理財資金的運作情況確定,相應的風險由理財購買者承擔,此類產品應視為真正的非保本理財產品,理財購買者和發行銀行之間不構成債權債務關系,則該理財產品不需要納入發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僅在表外進行核算。

但是以下兩種情況應單獨考慮:一是如果協議條款中約定了預期收益率,當實際收益低于預期收益率時,根據發行銀行的基本政策和慣例,可以預計發行銀行將以自身的資產進行補足;二是當理財協議約定發行銀行的理財管理費收入等于理財資金運作收益減去理財產品預期收益,且理財資金投資的金融資產為按本行的授信審批流程進行審批和管理的信貸類資產。

對于上述兩類理財產品,應視作發行銀行對該理財產品進行了實質兜底,體現的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因此應納入發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收到理財募集資金時,貸記“其他負債”,借記“存放央行備付金”,理財資金運用時,貸記“存放央行備付金”,根據所投資金融工具的性質借記“貸款及應收款項類金融資產”或“持有至到期投資”。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按期計提相應的“應付理財產品收益”,實際運作收益與預期收益的差額部分應作為利息凈收入或理財管理費收入。

參考文獻:

[1]朱永利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問題研究[J].南方金融,2012(3).

[2]周超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收益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5).

[3]郭賽君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策略探討[J].海南金融,2011(4).

[4]任玎淺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創新與發展[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6).

[5]沈炳熙銀行理財與資本市場[J].中國貨幣市場,2010(4).

[6]彭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問題及對策[J].生產力研究,2010(2).

銀行市場論文范文第2篇

2012年末,隨著農行并購嘉禾人壽交易的完成,工行、建行、交行以及招商、光大等國內商業銀行都擁有了自己的保險業務牌照,銀行系保險公司逐漸引起金融從業者的關注。筆者結合自己的從業感受,對銀行系保險公司的未來發展進行一些粗淺的思考,與讀者分享。

當前國內銀保合作的基本情況

銀行保險(Bancassurance)一詞來源于法語,銀保合作這一業務模式也同樣發端于國外,如法國國家人壽保險公司GNP早在19世紀就開始全面提供銀行與保險服務,但銀保合作的真正興起則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歐洲,法國的多家銀行通過并購及合資成立保險公司,借助銀行網點銷售保險產品,獲得了巨大成功,占領了60%左右的市場份額,極大地推動了銀保業務在歐洲的發展??v觀國外銀保合作模式的發展歷程,按照銀行和保險業融合程度的不同,銀保合作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簡單代理銷售模式,商業銀行代理一家或多家不同的保險公司產品,并銷售給銀行客戶,銀行獲得傭金收入,但不承擔保險風險。這是國內目前銀保合作的主要模式。二是銀行控股保險公司,銀行高度介入保險公司決策,合作深度顯著增強,銀行同時可以獲得除代理收入之外的其他機會,也面臨著風險交叉傳染的壓力。中國多家銀行在近期收購的保險公司就是這種模式。三是全面整合的保險公司,銀行持有保險公司100%的股權,保險公司幾乎全面融入到銀行經營。目前由于國內政策限制,國內尚未出現這類合作模式,但匯豐銀行在香港采用了這一模式。

過去二三十年間,中國銀行和保險業均發生了劇烈而深刻的變化,資產規模、業務種類、盈利能力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相應地,銀行與保險的業務合作也從基本的存款、結算往來,擴展到代理銷售、資產托管、投資管理等更為廣泛的領域。特別是在代理銷售方面,商業銀行依托其廣泛的渠道網絡、雄厚的客戶基礎,代理保險業務的規??焖贁U張。1995年起,在保險公司的推動下,銀行柜臺開始嘗試銷售一些養老金和定期壽險產品。但銀保業務真正的起步是從2001年開始,保險公司專門開發了存款替代的保險產品在銀行柜臺銷售,成立了銀行專管員隊伍進行現場銷售推動,銀行對保險業務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在銀行內部逐漸成立了專門的保險代理部門,并將銀保業務納入銀行內部考核體系,在這種背景下確立的銀保銷售合作模式呈現出很強的生命力,銀行代理銷售保費收入呈現出跨越式增長勢頭。截至2011年年末,通過銀郵系統銷售的壽險業務收入規模超過4600億元,占全部壽險銷售收入的53%。商業銀行已經成為保險業務銷售的主要渠道。同時,通過代理銷售,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豐厚的傭金回報,若以一家代銷1000億元、3.5%手續費率的大型商業銀行測算,一年保險公司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傭金收入將會達到30億~40億元。全行業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傭金收入將會達到100億~200億元。

但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原有的發展模式遇到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從保險公司角度看,在議價方面,銀行過于強勢,收取保險公司的傭金較高,加上日常的維護費用,給保險公司帶來了較高的銷售成本;誤導銷售產生的客戶投訴成本也常由保險公司買單;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的盈利性難以保障。從銀行角度看,由于存款、基金、理財、貴金屬等可選金融產品數量多,收益率高,簡單而易于銷售,投資者教育的難度較??;相比之下,保險產品的保障功能與投資功能存在差異,加上產品介紹晦澀難懂,導致銷售難度較大。若銀行內部通過考核、獎勵等方式加大銷售力度,則員工存在誤導銷售的風險。過往快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正隨著各種保險產品到期而逐漸爆發出來。原有合作模式中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這些問題也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重視,特別是誤導銷售導致多數投訴來自于銀行渠道,而誤導銷售容易引發的社會問題難以預料,為此,2010年11月1日,銀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兩條規定是:不準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每個銀行網點原則上只能與不超過三家保險公司開展合作。保監會也于2010年1月發布了《關于加強銀行代理壽險業務結構調整促進銀行代理壽險業務健康發展的通知》,2011年3月發布了《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2011年4月發布了《保險公司委托金融機構代理保險業務監管規定(征求意見稿)》。這些規定的出臺,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11年,一些大型銀行的銀保保費收入下降了20%~30%。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都需要從業者認真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銀保合作模式的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整個保險業的發展路徑。

代理銀保合作模式的再分析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分析現有銀保模式就會發現,銀行代理銷售并收取傭金,在這一看似平等的銷售模式背后,保險公司實質上處于絕對的劣勢,銀行的渠道銷售費用已經使得保險公司處于微利,如果再由于誤導銷售帶來的成本貼補,就超過了保險公司的承受能力。如果這些問題集中爆發,不僅傷害到保險公司的利益,銀行自身也難以置身事外。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主要是因為現有的銀保合作模式雙方利益分散,合作方式單一。

由于現有銀保合作模式主要是代理關系,利益分配就是雙方長期博弈的結果。從目前銀保合作的范圍看,主要包括代理銷售、協議存款、發行次級債和資產托管。在這四類合作領域中,由于資產托管帶有一定的專業性與強制性,保險公司的選擇余地并不太大且不易用來多次使用;商業銀行原先為提高資本充足率要發行次級債,現在隨著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變更,次級債的合作機會逐漸消失;就保險公司的協議存款來講,由于保險公司也面臨巨大的投資壓力,存款占比不可能太高,且存款在一家銀行中也面臨嚴格的比例限制,保險存款成本相對其他存款又屬于比較高的,商業銀行多數情況下對此也不是太熱衷,因此從總體上看,保險公司可以組合議價的工具并不多。

在這一背景下,保險公司的代理銷售議價就演化為實力比拼。2012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為133.6萬億元,而保險公司總資產為7.35萬億元。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存在著巨大的資金、客戶、渠道優勢,合作主體雙方地位嚴重不對等,在博弈中難以形成雙贏的局面,利益格局很容易失衡,雙方都普遍存在短期化行為,銀行利用網點資源獲取盡可能高的手續費;保險公司為了爭奪稀缺的銷售渠道資源,還要競相抬高資源租金以爭取銀行的支持。日益升高的資源租金不斷侵蝕保險公司的利潤,甚至出現了某大型壽險公司銀行保險業務占其業務結構的50%,卻只能為公司利潤創造2%內涵價值的畸形局面,其后果是保險公司自身的動力受到了削弱,銀保合作這種創新的利益基礎遭到了侵蝕,銀行保險在國內的發展無奈進入了調整收縮階段。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以代理銷售為核心的銀保合作模式,由于合作模式松散,利益紐帶單一,雙方地位不對等,銀保合作模式亟須在合作方式、合作范圍上進行創新。

銀行控股保險公司——銀保合作的升級版

2009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交通銀行入股中??德撟罱K獲得監管機構審批通過,拿到了銀行控股保險的第一單,標志著銀保股權合作模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隨后兩年間陸續審批了建設銀行入股太平洋安泰、工商銀行入股金盛人壽、北京銀行入股首創安泰、農業銀行入股嘉和人壽等多個項目,主流銀行通過股權收購方式,擁有了自己的壽險公司,一時間股權合作模式為行業所矚目。銀行系保險公司的集中出現,必將會在銀保合作方式上產生新的契機。在股權合作的模式下,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得到了加強,通過更廣泛的資源共享,合作雙方的競爭力得以增強,使得未來的盈利基礎更為牢固,盈利預期和分潤機制更為明確,大大減少了雙方的博弈成本,更利于實現雙贏和長遠發展。這主要體現在:

控股關系與代理關系存在本質區別

盡管銀行與控股保險公司依然是不同法人之間的關系,但銀行控股保險公司之后,二者除了傳統的代理關系之外,銀行還可以從分紅中獲得收益,成為全面的利益共同體,因此會更多地從保險公司的整體發展思考和決策。同時,控股之后帶來的并表管理,商業銀行與控股保險公司也成為風險共同體,以往將問題轉嫁給保險公司的做法在控股保險公司將變得不再可行,因此,二者的決策機制將發生根本的轉變,從代理機制下純粹的商業關系轉變為控股之后的利益共同體。

雙方的合作范圍更為深入廣泛

基于股權合作的銀行系保險公司,可以在集團公司整體戰略的框架下,創新銀保合作模式,未來應當充分促使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有效整合,實現集團利益最大化。具體來說,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整合:

客戶整合。合資保險公司在客戶戰略上能和銀行保持高度一致,合資保險公司可依據銀行客戶資源進行保險業務的設計,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設計出對銀行客戶更具吸引力的保險產品,實現保險公司、被保險人、銀行的三方共贏。同時,保險公司也擁有獨特的客戶人群,積累了大量中高端客戶。這些客戶也是銀行的客戶資源,可以向這些客戶銷售銀行的產品,實現交叉銷售。

產品整合。銀行和保險公司可以共享產品,比如發行銀行保險聯名卡、保單質押貸款、信用違約保險等。另外,目前的銀保合作中主要是躉繳為主,大量的期繳和意外險銷售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渠道整合。目前銀保合作主要集中于物理網點的個人代銷渠道,實際上銀行的銷售渠道還包括網上銀行、私人銀行、信用卡、電話銀行等對私渠道,也包括大量的對公客戶,這些都是當前銀保合作的未開發資源,具有廣泛的合作空間。同時,保險公司的銷售隊伍具有很強的“行商”特點,對銀行銷售渠道是一個有益的補充,這個隊伍如果能夠同時銷售銀行產品,既可以加大銀行業務的發展,也可以提高員工的福利水平,增加隊伍的穩定性。

投資整合。保險公司投資政策對商業銀行及其子公司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從集團角度看,商業銀行已經具備了幾乎所有金融牌照,只要具備充足的風險駕馭能力,不但可間接進入實業投資、股票、基金等領域,還可以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等市場化的運作與專業化的服務,有效規避銀行直接投資帶來的風險。

IT整合。IT在金融業中的作用,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為過。但實事求是地講,保險公司對IT的投入與管理水平,在過去十多年中已經與銀行拉開了顯著的差距。保險公司如果能夠在IT方面與銀行進行整合,不僅能夠迅速拉近技術上的差距,也可以節省大量的科技投入,實現低成本快速擴張。

財務整合。財務的集中管控,不僅可以在財務管控上實現集約化,也可以大幅提高采購的集中化水平,實現費用的顯著節約。

股權合作,互利共贏

可以預見,銀?;诠蓹嗪献?,保險公司會獲得快速的發展。商業銀行也會從中獲得更多收益,除了增加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改善收入結構之外,還可以從保險公司的利潤中分紅,使得銀行的利潤來源更加多樣化,有助于熨平銀行業利潤波動的周期性。同時也可以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向銀行、保險公司客戶提供一體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從存貸款、理財到保險保障全方位的產品與服務,改善客戶體驗,降低客戶的時間成本,從而穩定和擴大客戶群,提高客戶對銀行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有助于銀行服務質量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反過來也可以促進銀行主業的發展。

合作面臨的主要困難

對于銀保深度合作的潛力,業內人士多有共識。主要壓力還是如何將潛力轉換為切實的優勢,為股東、客戶帶來回報??梢灶A見,銀保發展模式在轉型過程中必然是不平坦的,至少可能遇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

形成轉變銀保發展模式的共識

由于保險公司在發展初期對資本的要求很高,但回報率相對較低,特別是在現有環境下,銀行的股本回報普遍高于保險公司,因此,監管方、股東方對銀行保險的發展模式在發展初期會存在一定的疑慮,對發展路徑的容錯率可能不高,而改革某種意義上存在一個試錯的過程,這勢必加大創新的壓力和難度。從銀行渠道來說,由于手續費及傭金收入考核的壓力比股權收益更為現實,在發展初期很難接受這一轉型,這一點在基層營業機構體現得更為明顯。對保險同業者來說,可能更多感受到銀行系保險公司帶來的壓力。因此,對銀行系保險公司的發展模式,在初期形成共識并不容易。

改變傳統路徑

目前的銀保合作模式,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銷售模式和利益格局。從銷售端來說,由于銷售風險原先多由保險公司承擔,如果轉變為股權關系之后,銀行也要承擔更大的風險管控壓力,這需要銀行轉變管理方式,在監管機構禁止駐點的情況下,單靠銀行的力量,實現這一轉變顯然是艱難的。另外,原有或明或暗的利益格局,一些所謂的潛規則或者“行規”,要真正徹底根除,顯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些問題不解決,就可能出現風險的跨行業傳染,對銀行、保險公司乃至整個金融業,都是不可接受的。

復合人才的匱乏

復合人才的匱乏是新型銀保模式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瓶頸。要將銀行保險跨行業發展存在的潛在機會轉化為生產力,就需要一大批既熟悉銀行、又熟知保險的金融精英持續不斷地投入,這個團隊能夠汲取兩個行業的精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創造性地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但這支隊伍的培養顯然是不易的。尤其是在發展初期,銀行業存在的顯著優勢,使得銀行員工大規模主動轉向保險的難度很大,而保險業自身的人才積累也難以挖掘銀行的潛在機會,因此,從現實角度看,這條路徑在初期注定是艱難的,需要魄力,更需要清晰的改革路徑和忍耐力,才有可能將這一潛力轉換為現實。

從銀行保險綜合化的國際經驗,既有深度融合取得成功的樣本,也有各種因素導致的失敗案例,這些經驗,需要我們認真去研究。任何一條道路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相信隨著銀行與保險兩個行業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金融家隊伍,創造一個嶄新的銀保合作新模式。

(作者系工銀安盛人壽保險公司首席財務官,執行董事。工銀安盛財務部任燕飛總監、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聶曉軍博士對本文亦有貢獻)

銀行市場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國最后一家尚未進行股改的國有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股改計劃也已經拉開序幕。農業銀行定位農村有其可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文章通過分析農業銀行的現狀,深入探究農業銀行定位農村的“農”字之路。

關鍵詞: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農村金融;市場定位

進入后WTO時代,我國銀行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繼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三所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順利完成后,僅剩的一家國有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計劃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中國農業銀行行長楊明生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表示,農行將按照“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改革思路,把農行建設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優質、效益良好、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強的現代商業銀行。國家對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戰略地位有了極為清晰的認識。首先,在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農業銀行通過股改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商業銀行,其迫切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其次,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第三,如果農業銀行不進行股份制改革,或者股份制改革不成功,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就不能算真正成功,農業銀行改革決定商業銀行改革的成敗。

一、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定位的依據

(一)農業銀行農村業務歷史悠久

農業銀行在我國農村金融的建設發展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在農村金融體系中重要程度是不容質疑的。農業銀行在改革開放之處就開始支持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從1979年恢復設立之后,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中就起著主導作用,一直處于核心地位。

(二)農業銀行農村經營網點眾多

農業銀行在農村經營網點方面是全國各銀行中在農村擁有網點和機構最多的銀行。農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幾乎滲透到了全國的每一個縣,這一優勢是我國其他銀行所無法比擬的。同時,經過多年努力,依托信息技術,農業銀行所有網點基本實現了網絡化,把巨大的網點優勢進一步提升為網絡優勢。依靠網點、網絡優勢,農業銀行能為所有城鄉客戶提供更加統一、快捷、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李樹生,2007)。

(三)新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自2004年以來,國務院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針綱要,“三農”問題以及購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被提上政治歷史的舞臺。黨中央國務院顯示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烈愿望與極大的信心。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加大資金等社會資源的投入。其中,努力加大金融投入,充分發揮金融杠桿作用,組織和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是一項應當給予充分重視并不斷加強的工作。

據“十一五”規劃,農業銀行改革將作為中國整個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部分進行。政策決策層把農業銀行界定在“農村金融”體制框架內,農業銀行改革與整個金融體制有著緊密的聯系,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勢必推動農村金融總體改革的順利進行。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業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悠久的歷史,在農村金融機構體制中占有極大的份額和優勢。農行與農村其他金融機構相比,無論在資金規模,網點數目,管理方法,運作經驗等各方面都具有優勢。

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性”包袱導致龐大的不良貸款

中國農業銀行從成立之初就承擔了國家的政策性業務。盡管農業的部分政策性貸款已經從農業銀行轉移到農業發展銀行,但是,農業銀行仍然要承擔一部分政策性業務。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體系尚在重構的背景下,涉農貸款仍離不開農業銀行。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既有所有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共同原因,也有與其服務對象所處行業有關。在農業銀行所有貸款中,涉農貸款的不良貸款率最高。據統計,2001年末,農業銀行常規貸款中,涉農貸款不良比率為35.59%,高于全部常規貸款不良比率7.48個百分點(韓俊,2003)。截至2005年末,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為9787億元,在所有商業銀行中投放規模最大,占比最高。因支持供銷社、鄉鎮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時形成了巨額的不良資產,僅2005年就高達7400億。農業銀行是惟一擁有農貸專業化管理體系的商業銀行,在中國農村金融體系中有著獨特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中西部的很多縣域只有農業銀行一家大型商業銀行。2005年末,農行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仍設有機構3160個,在西藏地區有各類機構502個。由于西藏地區沒有設立農發行和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是惟一的農村金融機構,實際上承擔了政策性公共服務職能。農業銀行股改方向定調為“三農”后,其涉農政策將繼續貫徹。農業銀行副行長韓仲琦表示,為更好地實現為“三農”及縣域經濟服務,農業銀行正在加緊制定服務“三農”的戰略規劃及相關政策?!笆晃濉逼陂g,農業銀行計劃支農貸款凈增4700億元。上述數據顯示,農業銀行存在著較重的歷史包袱,承擔著國家許多涉農項目。

(二)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不平衡

目前農業銀行機構數量為24900余個,員工達到45萬人,其中60%的機構和超過50%的員工都在農村,遠遠大余其他三所國有銀行的數量。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將成為一所股份制商業銀行,追求的是股東收益最大化,贏利性原則會成為其追隨的首要目標。從目前情況來看,農業作為低效產業,決定了農業信貸的高風險、低收益,必然使農村金融市場薄弱,管理難度增大,導致農業銀行農村業務的低收益甚至虧損。農業銀行在農村的大規模的人員和機構必然使其在農村的業務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不能有效地將資金投入收益相對較高的城市地區。農業銀行內部的資料也顯示,農業銀行在中西部相當部分縣域的分支機構是以自身虧損為代價的。到2005年底,農業銀行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支行虧損面高達34%。為了彌補這種虧損,農業銀行建立了內部轉移支付機制,通過轉移支付,城市行的部分盈利用于幫助農村行消化歷史包袱,東部行不斷加大對中西部行的支持力度,對中西部地區提供了有利的資金支持。但是這嚴重違背了資本追逐最大化收益的本質,從股份制商業銀行出發,資金應該從低收益地區流向高收益地區;從欠發達地區流向較發達地區;從農村地區流向城市地區;從西部地區流向東部地區。而實際上卻是一個相反的過程:資金流向農村。

(三)點多面廣,經營環節多,管理鏈條長

農業銀行在所有金融機構中擁有最多的營業機構,與其他專業銀行相比,農業銀行的網點多,戰線長,規模經營效益低。由于改革之前農業銀行在機構設置上不是從經營要求出發,按照經濟效益原則,而是按照行政區域框架設置,機構體系仍為市、縣、鄉層層設置,機構數量多、規模小、效益差且功能單一,成為農業銀行網點營運、核算、網絡三大管理的包袱。由于過長的網點戰線、過寬的覆蓋范圍,給農業銀行的有效監管和服務造成了困難。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曾使農業銀行不斷撤離農村地區,其撤并數目將近一半,在全國不少地方縣以下,農業銀行完全撤消了網點,但至今農行的營業機構仍達24900多個,并且60%在農村。截止2006年3月末,仍有機構網點2.8萬個,在崗員工47.7萬人。農業銀行的機構數量相當于工行的1.46倍、中行的2.74倍、建行的2.13倍,員工數量也遠遠超過其他三家國有銀行。農行已明確“服務三農”,這就意味著,為了不斷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未來其“點多面廣”的局面將會有增無減。與其它幾家國有銀行相比,農業銀行的經營環節明顯要多,管理鏈條明顯要長。因此,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難度也明顯要大。盡管農業銀行最新表態不會繼續裁員,但是,員工絕對數量的冗余和人力資本的相對貧乏,已是農業銀行基層網點的普遍問題。

三、農業銀行農村定位的初步探析

中國加入WTO的五年適應期已經結束,中國金融市場全部向外資機構敞開,銀行業激烈競爭的格局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展開。我國國有銀行將面臨金融機構競爭力,金融風險防范,人力資源競爭,金融監管等一系列挑戰。根據條約規定,我國將開放包括人民幣業務在內的主要金融業務,開放的范圍也覆蓋了我國主要的經濟發達地區。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享有國民待遇權,即與我國銀行享有同等的地位與權利。這無疑是對中國銀行業的一次沖擊。競爭與機遇并存。在競爭中謀生存,在機遇中求發展,這應該是中國農業銀行在股份制改革中探索具有“農”字特色之路所遵循的根本規則。外資商業銀行進入中國的過程中,其業務經營的中心城市和地區大多定位在東部沿海以及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因為經濟發達地區有著較高的資金收益率,所以這意味著沿海地區的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的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國有銀行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也存在著潛在的競爭壓力。然而,作為具有傳統農業農村特色的中國農業銀行,有著先天立足農村經濟的優勢,明顯可以有效地規避激烈競爭所帶來的風險,走出一條帶有明顯“農”字特色的農行之路。

第一,中國農業銀行在我國農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作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專業化銀行,它為農村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股份制改革過程中,農行也表示繼續將立足農村經濟作為今后發展的總體定位。這意味著農行的傳統特色并沒有丟掉。農行有著深厚的農村工作基礎和農村工作經驗,將為其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扎實有效的基礎。

第二,在我國農村現存的金融環境中,農村信用社占據了絕對壟斷作用。然而,農村信用社存在著金融供給效率低、經營活動存在地域限制、金融供給總量不足、金融產品單一、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等一系列問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中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在我國農村金融中,民間借貸信用仍然占據了農村信用中的一大部分,這些因素導致了壟斷循環的產生。這說明在我國農村仍然存在著極大的業務開拓空間與發展潛力,我們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通過農村金融普及教育以及農村基層法制教育改善農民的傳統借貸觀念,使其參與到正規金融信用服務中去。農行在開拓農村市場的同時,也引入了行業競爭機制,打破由農村信用社一家壟斷農村金融的現狀,提高農村金融效率,在商業競爭的同時使農村金融改革有一個質的提高。

第三,外資銀行不斷涌入中國,其主要業務中心幾乎都分布于經濟發達地區城市,這無疑會造成城市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中國銀監會規定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只允許開展一百萬圓以上的人民幣業務。即使沒有銀監會的規定,外資銀行也會制定相應的標準服務中國大陸的高端客戶。所以,對于改革中的農行可以將目標適當鎖定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以及城市中低端客戶。定位中低檔客戶群并實現商業銀行的目標,也是農行下一步可以探索的道路。

第四,針對農行現存的一些問題應采取的策略。首先,應形成具有高效的管理制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和機制來面對農行“點多面廣”的組織結構,使其機構充裕而非冗繁。其次,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選擇較為恰當的資金均衡量,確保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均衡配置,和諧發展。另外,農行應理智地分析農村政策性業務在農行以及整個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采取行動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成思危.路線及關鍵:論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2006.

2、李健.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宏觀視角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2004.

3、劉貴生.整體推進農村金融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中國金融,2006(09).

4、鄭炎成,陳文科.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現實地位變遷:理論與實證[J].財經研究,2006(3).

5、張余文.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5).

6、朱澤.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J].求是.

7、姚耀輝.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分析[J].財經研究,2006(4).

8、李樹生.關于我國農業銀行改革問題的深入探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

(作者單位:山東經濟學院財政金融學院)

銀行市場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過程中,銀行業競爭日益加劇,農商銀行在農村的親緣地緣優勢逐漸被削弱,以存貸利差為主的傳統盈利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處于變革時期的農商銀行,如何運用管理會計來有效評價機構、部門、客戶經理等的經營業績,迫切需要搭建一個精細化管理平臺,推動農商銀行經營管理模式轉型升級。文章結合農商銀行經營管理現狀,論述了銀行管理會計的重要性及其在農商銀行轉型建設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管理會計;農商銀行;應用
一、引言

近年來,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過程中,銀行業競爭日益加劇,銀行以傳統存貸利差獲取利潤的空間逐漸變小,處于變革時代的農商銀行,用什么樣的財務管理工具來有效評價客戶的資本回報水平,評價產品的盈利性水平,評價機構、部門、客戶經理等的經營業績水平,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主動議價能力,如何有效配置資源,使資金向集約化配置轉變等,對農商銀行的經營管理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銀行依靠管理會計工具進行財務評價與管理模式上的轉型建設,推進內部精細化管理變革。

銀行財務會計是基于會計準則要求對全行整體經營成果進行反映,但無法滿足管理層對各參與主體業績貢獻度精確量化的要求。而銀行管理會計的定位則是實現多維度、精細化、科學化、自動化的業績計量,因而使其成為銀行實現經營轉型、管理變革、提升自身價值的最佳財務工具。
二、農商銀行應用管理會計的重要性

(一)強化成本控制

通過銀行管理會計,農商銀行可以將成本視角由單一機構維度擴展到機構、部門、產品、客戶經理及客戶等多個維度,甚至延伸到財務管理、績效管理、風險控制、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等多個環節,更好地識別經營管理中的有效投入與無效支出,研究改善措施,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二)為產品或服務定價提供盈虧平衡點

農商銀行根據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系統的FTP價格,結合成本分攤系統的運營成本、稅務成本、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等各成本的測算結果,即可確定產品或服務的盈虧平衡點;若再加上銀行目標利潤,便可確定產品或服務的最低價格,為產品或服務定價擔供量化數據支持。

(三)實現客戶分層管理

銀行管理會計提供客戶貢獻度指標數據,進而可對客戶價值貢獻進行比較分析,依據綜合價值貢獻大小將客戶分為鉆石客戶、黃金客戶、VIP客戶及一般客戶,銀行能更好地定位目標客戶,并根據市場競爭需要針對不同層級的客戶配置相應的資源,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提升資源投入的盈利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客戶價值的有效挖掘。

(四)豐富經營分析維度

銀行管理會計可實現對全行機構、業務線、產品線、客戶經理等維度的經營分析。一是將機構、業務及產品的分析融為一體,不僅包含銀行內部經營分析的主要維度,同時體現了銀行不同維度管理的內在聯系。二是其涵蓋了銀行所有業務,包括資產負債科目與損益科目的所有經營數據。三是包括對收入、財務成本、資金成本、風險成本和資本成本的分析,將銀行所有經營要素都納入分析評價范圍。

(五)完善績效考核體系

銀行管理會計對傳統財務會計領域的利潤業績構成內容賦予了更多業務內涵,實現各評價單位完整的“全收入、全成本”盈利分析。相比以往只能掌握粗放的規模貢獻及營業收支情況,可以進一步了解各責任中心的經濟利潤是多少。一方面,為績效考核提供更為科學的財務評價指標,可以合理評價各責任中心的業績完成情況,另一方面,評價不同產品線的盈利能力,有助于管理者分析自身與同業存在差距的內在原因,為管理決策提供量化依據。
三、管理會計在農商銀行轉型建設中的應用策略

(一)戰略選擇決策由“定性”到“定量”

農商銀行如何進行戰略選擇?轉型建設過程中又將如何進行戰略調整?是農商銀行決策層面臨的難題。

在金融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客戶對產品的需求更具個性化和多元化,如何通過特色產品和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農商銀行發展戰略,是農商銀行在成長發展中需要不斷探索的。農商銀行在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的基礎上,要在細分目標客戶的過程中篩選出符合自身發展定位的產品,客戶集中資源打造核心競爭力。

借助銀行管理會計,可以深入分析哪些客戶是需要銀行重點營銷的,哪些產品為銀行盈利帶來突出貢獻,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網點柜面等渠道中哪個是服務效率最優的渠道。利用SWOT分析法,了解自身在經營中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從而更好地明確自身市場定位,為戰略選擇提供定量決策支持,有效支撐農商銀行差異化發展戰略的落實。

(二)客戶經理營銷由“粗放”到“精準”

哪些是真正的優質客戶?客戶給銀行帶來的價值貢獻有多少?有哪些潛在的營銷機會?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客戶價值?這是客戶經理進行客戶營銷時經常面對的問題。

在引入管理會計之前,客戶經理的考核大多數采用存貸款任務量和中間業務任務量,導致客戶經理只在乎客戶規模而忽視客戶的實際價值貢獻,往往出現客戶經理任務完成得很好,但并未給所在機構帶來價值貢獻。雖然差異化營銷、精準營銷等營銷理念得到銀行經營管理人員的廣泛認同,但在實踐中由于缺乏科學量化管理工具的支持,往往難以有效實施,客戶經理只能憑經驗感受進行客戶選擇與業務營銷,導致結果常常不盡如人意。

借助銀行管理會計工具,通過對客戶信息的有效整合、對客戶價值的綜合衡量,使客戶經理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戶,準確、完整、及時地衡量不同客戶綜合價值貢獻,識別出真正的優質客戶;動態跟蹤客戶貢獻情況的變化,深入分析盈利性的影響因素,從而采取針對性營銷策略,實現客戶價值的有效挖掘。

(三)產品或服務定價由“被動”到“主動”

某一產品的利潤有多少?產品價格底限在哪里?產品成本能否進一步降低?產品定價問題是產品管理人員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產品定價過高,難以被市場接受;定價過低,又難以覆蓋成本。隨著競爭環境日益嚴峻,產品定價能力對于銀行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產品定價要關注盈利性,要考慮投入與產出,平衡風險與收益。在引入管理會計前,客戶經理不清楚產品的成本是多少,對產品的盈利性也并不關心,難以通過自主定價獲得競爭上的優勢。

借助銀行管理會計的產品盈利分析,可以基于客戶整體貢獻的定價策略,綜合考慮客戶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維度的整體貢獻,使客戶經理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戶,識別出真正的優質客戶,深入分析盈利的影響因素,形成產品的全成本信息,為產品定價提供量化數據支持。從而打破以往僵化的定價模式,在平衡市場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基礎上實現風險定價、主動定價。

(四)資源配置、績效考核導向由“規?!钡健皟r值”

1. 資源配置以“價值”為導向

如何配備客戶經理才能提升營銷工作效率?如何投放信貸資產、如何使用財務費用、風險資產如何才能獲得更高回報?如何更好地提高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的配置效率是農商銀行財務管理人員和業務管理人員共同關心的問題。

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各條線為企業創造了多少利潤不清晰也不明確,銀行通常只能以“規?!睘橐罁M行資源配置,這不利于資源的合理有效分配,導致優質資源投入到沒有盈利或盈利少的部門和業務條線,降低了資本回報水平。

借助銀行管理會計工具,可以識別哪些機構和業務線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哪些客戶和產品更具有盈利性,主動拓展價值創造能力高的客戶、產品和渠道。從而以“價值”為導向,將各類優質資源配置到更有效益的機構和業務線以及更具戰略價值的產品和客戶上。

2. 績效考核以“價值”為導向

農商銀行應該以追求價值增長為目標,持續健康的“價值增長”是績效考核的核心內容。在績效目標制定、績效評價及績效目標提升等環節,都要以“價值”為導向,確保個人、經營單位等個體目標與銀行整體目標一致。

借助銀行管理會計,農商銀行可以通過多維度成本核算與盈利分析評價不同條線的價值創造,使管理者全面掌握各條線“真實”業績及貢獻率。促使“價值評價”更好地為銀行經營管理服務,并且引導各級經營單位和客戶經理圍繞提升銀行價值為目標開展經營活動,更好地促進銀行長期價值增長。

隨著管理會計的不斷完善,外部條件的不斷成熟,管理會計為農商銀行內部的規劃、決策、控制、激勵、評價等提供有力數據支持,在推動農商銀行經營模式轉型升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經營業績等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曙光.管理會計在商業銀行的應用研究[J].會計研究,2014(08).

[2]應利廣,等.管理會計在浙江農信機構的應用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6(02).

[3]吳政.銀行管理會計助推社區銀行轉型建設[J].農村金融研究,2016(01).

(作者單位:浙江蕭山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銀行市場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銀行業;市場約束;隱性存款保險

文獻標識碼:A

1 市場約束的定義

隨著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將市場約束與政府監管、自我監管并列為有效銀行監管的“三大支柱”,近年來對銀行監管中市場約束的研究層出不窮。簡要來說,銀行監管的市場約束是指銀行的利益相關者出于對其自身利益的考慮,借助銀行和有關社會中介機構的信息披露,關注銀行的經營情況和風險水平,并根據其自身掌握的信息和對這些信息的判斷,在必要的時候采取一定措施,通過金融市場對該銀行的經營產進行約束,使得管理落后或不穩健的銀行被逐出市場,銀行業安全穩健經營的過程。市場約束是外部監督的一種重要形式。

2 市場約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

(1)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對市場約束作用的發揮是十分重要的。作為股份制銀行的股東,可以通過“用手投票”和“用腳投票”來給銀行施加壓力,從而約束銀行行為。

(2)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市場約束的有效進行需要市場參與者及時、準確地獲得相關信息。信息披露是獲取銀行相關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只不過無論何種方式都需要有明確的原則、方法和范圍,遵循統一的定性與定量標準,從而便于市場參與者對銀行基本實力變化做出分析比較。

(3)高效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場所,金融工具是市場力量發揮作用的載體。市場約束需要通過金融工具的價格和數量變化來影響銀行行為,這就要求金融工具可以被市場參與者便利、自由和高效的采用。

(4)有限的利益保障機制。市場參與者承擔銀行風險損失的程度會影響其進行市場約束的激勵水平。在隱性存款保險情況下,投資者的損失都能受到補償。政府的救助政策使得市場參與者缺乏對銀行風險警惕的激勵,市場約束失效。

3 我國銀行業市場約束存在的問題

(1)國有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問題。國有銀行的最大股東是國家,這種監管者與被監管者所有權的同質性使得國有銀行所受約束程度讓人質疑。此外,當國有銀行出現財務危機時,考慮到金融和政治穩定的因素,國家不但不會輕易撤資,反而會千方百計加以救助。如此也就解釋為什么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一直居高不下了。

(2)信息披露與國際標準存在差距。目前,我國銀行業推行的會計制度不僅與國際規范相比還存在許多過于寬松的作法,如高估資本充足率和利息收入等,而且各類銀行之間也缺乏統一的規范,制約了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和可比性。同時,銀行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對會計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此外,評級機構等社會中介組織發展落后,難以提供公正、客觀的評級信息。

(3)中國的金融市場對市場約束機制的制約。我國金融市場起步較晚,規模滯后,市場傳遞和反應的經濟信號在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容易失真,使得市場參與者不能及時通過市場信號準確獲得銀行的經營信息。

(4)市場參與者激勵水平較低。在我國,各級政府一般都直接或間接地對各類銀行擁有絕對比例的所有權,如此,存款者通常把銀行信用等同于政府信用,認為存款的安全性能夠得到充分保障,即存在隱性存款保險,于是對銀行的經營行為幾乎無約束力,而銀行的經營管理者也因此變得更加有恃無恐,銀行業極易產生道德風險。

4 政策及建議

(1)完善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合格統一的會計、審計標準。這樣,一方面可以為市場約束主體識別銀行風險提供準確的信息,從而有利于降低市場約束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會促使銀行對自身行為做出改變,以提高銀行貸款組合投資成功的概率與收益,提高社會收益。

(2)大力發展資本、貨幣等相關金融市場。發達的金融市場一方面可以為銀行的市場約束主體提供更多的金融操作工具和公平高效的交易平臺,從而可以通過提高市場約束的成本彈性來實現最優的市場約束;另一方面,有效的價格、利率傳導機制使得與銀行有關的金融產品更能切實準確地反映銀行的貸款組合投資成功的概率與收益等經營情況,為市場約束主體實施最優市場約束提供依據。

(3)重視專業投資者的作用。存款是中國銀行業資金的主要來源,存款人多數不是專業投資者,缺乏約束銀行風險的動機。如今多數銀行已經發行了股票和金融債券,為市場參與者約束銀行風險提供了渠道。投資基金和養老金機構投資者符合專業投資者的特點,其對銀行風險的判斷更加明確,約束更準確、有力。

(4)建立科學合理的存款保險制度。我國政府要加速從對所有銀行的隱形存款擔保中退出,逐步推行存款保險制度,加快銀行發行證券,形成有利于股東、存款人和債券持有人對銀行進行監督的激勵機制。執行嚴格的銀行關閉政策和懲罰性中央銀行再貼現制度可以使公眾和各利益相關方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地對銀行實施最優的市場約束,進而實現社會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海戰.國有商業銀行約束機制構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5):45-48.

[2]孫龍建.銀行業市場約束機制的框架闡釋[J].金融論壇,2009,(2):14-19.

[3]張強,佘桂榮.銀行監管中的存款保險與市場約束研究綜述[J].市場評論,2009,(3):143-150.

上一篇:條形碼技術論文下一篇:現值計量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