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范文

2023-11-09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范文第1篇

2、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路徑

3、基于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

4、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研究

5、淺析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安全問題及其應對措施

6、部校共建背景下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討

7、內容為王 渠道制勝 贏在轉型

8、高校圖書館自媒體平臺咨詢服務優化探究

9、融媒體視角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

10、專業人才隊伍鑄就人郵社長青基業

11、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12、網絡新媒體人才的供給與培養機制創新

13、基于互聯網模式的廣播媒體發展創新

14、基于全媒體視角的媒體融合深入發展探究

15、網絡與新媒體·中國傳媒大學

16、深化人工智能與圖書館更新的若干問題

17、融合發展模式下傳統紙媒的產品創新策略研究

18、媒體融合時代新媒體輿論陣地的引導建設

19、新媒體與傳統媒介融合的輿論空間探究

20、傳統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研究

21、新媒體傳播研究十大前沿話題

22、論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如何提升“用戶黏度”

23、陜西省微信公號運營中的數據解讀

24、新媒體背景下我國電視新聞媒體的創新研究

25、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效融合的探究

26、西藏電視臺全媒體轉型策略研究

27、新媒體傳播形態及產業化傳媒分析

28、高校學報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瓶頸突破

29、“網絡直播”視閾下海南民俗文化推廣研究

30、思政元素融入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31、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成功探路

32、基于官方新媒體平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與實踐

33、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發展趨勢及策略探究

34、新媒體對傳統報業經濟的沖擊與影響

35、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36、農村自媒體助力“三農”發展研究

37、在堅守與變革中構建命運共同體

38、2020年度網絡文學理論觀察

39、自媒體時代下廣告設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

40、“跨界”與“融通”: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

41、意識形態與新媒體引導的定位研究

42、媒體融合背景下短視頻新聞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43、國內廣電新媒體發展現狀及趨勢

44、企業借力新媒體傳播提升競爭力策略

45、基層記者應具備的職業素養研究

46、論新媒體對提升圖書館互動服務水平的作用

47、新媒體對科普宣傳的影響與提升

48、高職新聞專業教學指導方案中的實踐教學初探

49、融合發展背景下數字音樂版權規制思考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范文第2篇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

1) 從學校方面來看, 我國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在一定程度上開展了校企合作,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兩個顯著成效, 但是在大多數院校中, 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初級階段, 難以有更深層次的發展, 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沒有認識到應建立穩定、長效的合作保障機制, 更談不上研究如何使校企合作深入、持續、健康地發展。

2) 從企業方面來看, 我國企業越來越多的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逐漸意識到企業人才儲備的重要性, 而只有校企結合直接參與到教育實踐中, 才能根據自身的需求培養出真正符合要求的技術人員。

3) 從政府方面來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強化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目前, 政府在財政和教育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持與管理, 使得學校與企業大多處于單方面接洽, 二者更看, 重短期利益, 很難長遠的制定出合理的校企合作機制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二、構建多維化應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都參與了校企合作, 少數院校把校企合作辦學作為學生生產實習的途徑之一, 沿用老舊的生產實習的方式, 在推薦學生就業時, 仍局限在原有行業或企業圈子, 造成了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比較少, 給校企結合造成很大困難。從企業角度來看, 主要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 與學校培養人才的公益性之間存在矛盾。要培養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應用型人才, 必然需要跳出這個怪圈, 尋找多方位的聯合辦學模式, 這里分八種模式研究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校企結合方式。

1) 訂單式培養, 是合作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合作管理教學過程, 合作參與專業課程建設, 合作參與質量考核與評價的方式。“訂單培養”可以實現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和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 通過搭建合作平臺, 既能充分發揮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在教育活動中的師資隊伍與教學設施優勢, 也能充分利用企業在技能培養與崗位實習實訓中的技術優勢。

2) 資源共享, 通過搭建網絡對接平臺, 實現從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課程共建共享, 到資源共建共享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 提高應用型本科的教學時效、創新培訓、“雙師素質”等。讓學校達到“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目的。

3) 教學工廠, 以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為本位, 從理論課、輔導課、實驗課的基礎上, 建立全方位營造、項目引導、工廠實踐的辦學理念。把企業實習、教學工廠有機結合, 為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教育開拓極具生命力的發展空間。

4) 參與教育教學, 讓企業參與到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教育教學中, 自沠企業內部精英對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進行教授, 公司根據自己的人才需要對數字影視與新媒體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設置, 達到人才的快速高效培養, 全程參與、人才規格。

5) 共建實訓室, 企業和院校, 在學校里面, 共同建造產業孵化園或實習實訓基地, 由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學院提供場地, 企業提供設備和案例, 并由企業和學院共同管理。實訓室即是學院學生的實訓場所, 又是企業員工培訓和科研的基地。

6) 獎學獎教金, 由校企合作的企業向學生提供獎學金, 向授課該類學生的教師提供獎教金, 讓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前, 對該企業有著良好的企業歸屬感和定向。

7) 培訓換設備, 即企業向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所在學院贈送設備, 學院以培訓服務回報企業。

8) 產學研實體化, 與企業高度融合實體化運作

三、總結

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學生要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標準, 迫切需要朝著以上模式進行, 在院方和企業的合作下, 將設計型人才的理論運用到實踐操作中, 同時將企業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及時用合理的、準確的語言傳達給數字影視與新媒體人才, 以便技術改進和創新;通過校企合作, 數字影視與新媒體人才不斷強化理論知識, 與研究型人才, 技術型人才齊頭并進, 肩負起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朝應用型方向轉型發展的重任。

摘要:隨著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的規?;褪袌龌? 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始重視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的發展, 但受制于校企合作方式, 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人才無法滿足市場缺口。本文從訂單式培養、資源共享、教學工廠等方面闡述了適合數字影視與新媒體專業需要的校企合作標準, 建立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合作中充分體現出校企互動、需求導向、共享共贏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為校企深層次合作提供經驗。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數字影視與新媒體

參考文獻

[1] 孟利前, 張京生, 胡清晨.等.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 2009.06.

[2] 梁冬冬.校企合作辦學運行機制研究[J],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2011.05.

[3] 孫麗娟.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邏輯[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5.05.

[4] 孟利前, 肖海峻.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初探[A].2010.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范文第3篇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三個趨勢

在人們眼里,報紙、雜志、電視等傳達信息進而影響受眾的媒介形態就是媒體。若以此來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騰訊、鈦媒體等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墨跡天氣、攜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體。

可以預見,未來大家將在各種不同的生活場景里消費信息,媒體的邊界會變得模糊而寬泛,媒體的內容會變得特定而小眾,媒體的形態會變得豐富而多元。

寬泛化:媒體邊界變得模糊

自從微博出現并讓人人都可以當上記者時,媒體的范疇就開始變得寬泛?,F在,一個人、一家企業都是一個媒體。一些企業的高層更是成為擁有幾百萬乃至幾千萬粉絲(受眾)的超級媒體。例如,羅永浩擁有747萬微博粉絲,馬云擁有1557萬微博粉絲,潘石屹擁有1698萬微博粉絲……他們每發一條微博,就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到數量級可觀的粉絲那里;他們的內部講話、公開演講,也成為最稀缺的媒體資料。在最近舉辦的媒體訓練營2014年夏季峰會上,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在演講中提出:“每個公司都是自媒體,每個公司都應該快速地轉型,讓自己成為自媒體。” 隨著媒體的寬泛化,廣義媒體的競爭也變得激烈起來,一些媒體甚至還沒來得及參與競爭就消失了。未來的媒體形態,將由新聞單位、企業媒體、自媒體構成,后兩者經過市場篩選后變得活力十足,成為個性化突出的高品質媒體。

基于市場化媒體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會成為一些大眾媒體的新選擇。壹讀傳媒CEO馬昌博就宣稱“壹讀是公司,不是媒體”;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也表示,“應當承認公司制的效率要遠高于所謂的事業制。能不能轉型為公司,而且建立起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這也關乎傳統媒體的轉型成敗。”

小眾化:一張報紙不再包打天下

進入互聯網時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體的介質成為媒體;另一方面,媒體的內容正變得小眾化、專業化,而不是一張報紙包打天下。

在傳統媒體的“通用時代”,由于各個條線都要囊括,而且還要保持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媒體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一些都市報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數和總印量,完成從“厚報”向“薄報”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來,《新京報》總版數就減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娛樂、體育內容合并為“文娛體”版組?!侗本┩韴蟆穭t減少了周末版數,部分版面由全彩改為雙彩,以節省印刷及發行成本。 事實上,受眾尋求專業領域的信息,更傾向于閱讀專業媒體。在細分的成熟市場,媒體注定是適度和小眾化的,目標人群與覆蓋人群以合適為宜。

未來的媒體,也許會變得越來越“小”——變成若干個小眾的、專業的行業媒體?;陂L期積累的用戶需求信息,這些“深耕行業”的小眾媒體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務方式。例如“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通過招募會員組建社群,進而開展各種活動;《創業家》以雜志為基礎,通過黑馬會、黑馬俱樂部、黑馬大賽等線下活動,向創業公司提供創業培訓……

還有另外一種“小”的可能——未來的媒體或許會變成企業的“內刊”,作為公司的“增值業務”而存在?!短煜戮W商》原主編、明道公司副總裁許維就表示,也許以后會出現類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國家地理》《G-star軍事博覽》這樣的企業媒體——它們并非企業內刊,除了名字以外,內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體并無區別,但是企業卻能以此來傳達自己的價值觀。

多元化:專注內容,以不變應萬變

近幾年,媒體融合與報網互動成為業界討論的熱點。然而,傳統媒體在該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無幾,更多的只是把報紙內容搬到網上,而非遵循互聯網傳播規律生產適合網絡傳播的內容,并與用戶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與共同生產。其實,報網互動也好,媒體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當前,除了資本運營外,媒體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設和運營網站、APP、微博、微信。有的傳統媒體在這方面表現不凡,粉絲眾多,影響力甚至超越了紙媒本身。然而,這樣的轉型是不是一條成功的路子?未來的媒體形態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

媒體的核心任務是提供信息,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還是網站、APP、微博、微信、戶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視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視信息這個媒體的核心任務,無異于緣木求魚。許維就認為:“我們的產品不是某一個渠道,而是內容本身。至于技術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眾賬號,真的不重要。”

可以預見,微博、微信之后,一定會有新的工具、介質出現。市場瞬息萬變,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繚亂,如果跟風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擱了作為媒體本質的內容信息。傳統媒體完全可以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內容,以不變應萬變。按照《壹讀iRead》出品人兼主編林楚方的看法,即“內容為王的時代確定已經到來”。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范文第4篇

在全媒體的時代發展下,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系, 只有做到融合才能達到共贏。雖然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于傳統媒體來將是挑戰, 但對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 兩者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

新媒體在其內容、傳播渠道以及交流等方面還是離不開傳統媒體的, 目前的互聯網電視、手機電視等都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傳統電視內容, 新媒體之所以領先于傳統媒體, 是因為新媒體在依靠著存放于網絡平臺上的新的技術, 即便是可以與微博、微信等新的形勢完全溝通, 但是這都寄存在傳統媒體的平臺之上進行整合以及再造。與此同時, 新媒體對于受眾的發言權非常重視, 但是網絡上虛假性的新聞和信息使網絡傳播的可信度下降。但對于傳統媒體而言, 專業的知識層面、優秀的工作團隊、持證上崗的專業人員是新媒體在社會責任感這方面不可比擬的。傳統媒體雖然在傳播渠道方面以及互動性等方面也不能與新媒體比較, 但是, 傳統媒體在傳播內容的真實性、權威性等方面是值得新媒體學習的地方。

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策略

(一) 創新內容的融合策略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均需要將內容放在首位。對于傳統媒體, 結合自己的實際, 需要不斷地在采編播的環節中做到內容優先。利用自身團隊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媒體素養來制定嚴格的管理機制, 對于一篇報道來說, 內容一定要做到真實, 消息來源一定要可靠, 對消息的理解和把控一定要標準, 對大眾的引導和影響一定要正確。為了體現對受眾的吸引力, 必須要創造高品質的內容。在新媒體的影響下, 一些傳統媒體的受眾和消費者將被轉移, 原因是新媒體提供的內容更符合觀眾的需求。新媒體要確定觀眾的需求, 提供他們所需的信息, 讓媒體和觀眾保持高度的關注。借鑒這一優勢, 傳統媒體必須保持現有的對內容真實度為前提, 隨著新媒體信息的全面融合, 發揮新的媒體信息寬度, 實現資源整合。在對該主題感興趣的觀眾的挖掘中, 可以在微博、微信, 社交網站等工具中應用新媒體, 以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為目的進性編輯和制作信息, 從而形成互動。從新媒體的發展來看, 考慮到其信譽和權威的局限性, 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在這一領域的優勢, 通過二次處理發布信息, 引導觀眾積極參與討論。

(二) 創新渠道融合策略

在全媒體的時代背景下, 新媒體使讀者的閱讀愛好和慣性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與傳統媒體相比, 新媒體的優勢體現在信息覆蓋范圍廣泛, 信息及時訪問方便, 信息交換方便, 交流成本低, 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限制。為了利用這些好處促進傳統媒體的發展, 我們需要積極配合, 來建立起一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整合的數字技術平臺, 將傳統媒體產生的所有媒體資源都匯入新媒體的平臺之中, 為觀眾提供方便的各類新聞內容。同時, 還積極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推廣傳統媒體, 降低通信成本, 同時推動觀眾覆蓋擴張。

(三) 創新觀念融合策略

在整個媒體之中,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和影響都非常大, 這使得傳統媒體的生活空間變的更小, 變得難以生存。針對這類情況, 傳統媒體必須要積極的調整態度, 以創新的方式迎接新形勢下的各種各樣的挑戰。目前, 一些傳統媒體經過分析認為媒體錯誤的認為媒介融合就是以網絡等作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整合的唯一手段。這個錯誤的觀點有必要解決, 有必要把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在一起, 要求傳統媒體將時代的潮流融合的觀念更新為一種新的積極的態度, 新媒體的融合要做到不僅發揮好自身的優勢, 還要提高戰略品牌, 在整個過程中, 新媒體也當然需要積極的轉變, 從而建立起更多的網絡真實度的媒體形象和品牌的理念。

例如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 各個媒體在微博上的實時報道使受眾身臨其境到兩會的現場, 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的內容成為了普遍的報道現象。在兩會期間, 《人民日報》的首次啟用H5產品, 通過利用個人的微信來創造出兩會的場景, 通過微信的朋友圈、發紅包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人們參與到與兩會的互動當中。這款H5產品的點擊量在不超過一天的時間里就達到了600萬。數百家媒體都相應的在微博上報道了兩會的情況, 在所有的媒體當中, 紙媒占據了多數, 所發布的數量也創造了歷史。這些數據說明了紙媒等傳統媒體正在積極的轉型, 在以微博為首的新媒體技術的載體里, 只有創新和變化才會有新的機遇。

(四) 創新經營融合策略

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中, 經營和管理要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傳統媒體的經營和管理缺乏著創新意識的突破, 這一點在媒體融合上是要以新媒體為標準, 作為兩者融合的經營管理的策略。對于媒體的從業人員,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要做到以就業機制和賞罰機制為主體, 留住能為其發展的人才。其次, 傳統媒體也應發展其專業的媒體團隊去挖掘具有故事性的新聞事故, 采用新媒體運用圖片、視頻等方式來博取受眾的眼球, 如果由受眾需要查閱的信息內容, 可以設置成為繳費閱讀的項目來提高自己的質量。

三、結語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最終關系就是要做到, 媒體的融合, 共同發展才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全媒體在發展的同時還需要兼顧著各個媒體的個性的發展, 要做到有機的結合和成長。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 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同樣刺激著新媒體的前進之路。在全媒體時代下,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只是面臨著挑戰和困難, 還會有新的機會在等待。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需要相互融合, 實現優勢互補。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媒體,融合,轉型

參考文獻

[1] 謝慧.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結合——以四川衛視“5.12汶川地震2周年大型公益活動”為例[J].中國廣告, 2010 (07) .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范文第5篇

1.表現

雖然對新媒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場蛋糕的大小是不變的,新媒體的出現必然與傳統媒體產生競爭,分流一部分受眾。美國去年5月公布的一項針對2600位網絡使用者所進行的媒體消費行為調查顯示,有60.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起前一年花在網絡上的時間更多了,而減少時間看電視的人有35.5%、看雜志的有34.1%、聽收音機的有27.1%、看報紙的有30.3%。

2.原因

雖然新媒體并沒有形成對傳統媒體的大規模替代之勢,但新媒體的種種優勢確實使傳統媒體正在失去一些傳統優勢。

(1)新媒體提升新聞時效性

以報紙為例,報紙的內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時效性強的性質,報業競爭也主要表現為時效性的比拼。以南京地區的報紙為例,為了增強時效性,許多原本應該在傍晚發行的晚報都趕在了清晨發行。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報紙的這一優勢明顯削弱。電子媒體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使其時效性遠遠勝過報紙的時效性。

如今,許多受眾已經習慣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通過這種途徑得知的新聞往往比隨后瀏覽報紙、觀看電視所獲知的要新鮮很多。

(2)新媒體增強受眾主動性

報紙新聞的閱讀受報紙發行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電視新聞的收看受播出時間段的限制,傳統媒體的受眾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個時間段隨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體的出現則大大改變了這樣的格局,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段通過網絡了解國內外動態,可以通過手機短信接收所希望獲知的資訊。新媒體無形中改變了人們與生活對話的方式。

(3)新媒體降低信息成本

報紙真正成為大眾傳播媒體,不僅因為它是新聞紙(newspaper),還因為它是廉價紙(cheappaper)。以低廉的價格獲得大量的信息曾經是報紙的極大優勢?,F在,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無論是在獲得信息的量上,還是在獲得信息的價格上,報紙都在失去其傳統優勢。特別是,報紙的低價格還依賴于發行網絡的低成本,而新媒體傳輸技術和終端設備技術的長足進步導致其價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傳輸距離、范圍和信息量的影響。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依存

兩種媒體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如何體現,兩種媒體在相互依賴中各自又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呢?這要從內容傳播的共享性和傳播技術的互補性兩方面來分析。

1.信息內容共享

要從內容信息的共享性上回答這些問題,就有必要引入西方傳播學中的共鳴效果(reso鄄nanceeffect)和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兩個概念。

(1)共鳴效果

“共鳴效果”(resonanceeffect)的提出,是學者諾爾紐曼等人(Noelle-Neumann&Mathes,1987)在研究1968年倫敦反越戰示威時,發現媒體之間也有意見領袖媒介(opinion-leadingmedia)的現象存在,即一些主流媒體最先報道相關新聞后,其他媒體才相繼跟進,且意見領袖的內容為其他報紙所采納,形成一股連鎖反應。諾爾紐曼稱這一現象為“共鳴現象”。就是說,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主流媒體充當了意見領袖的角色,是其他新聞工作者的信息來源與參考架構。這種由主流媒體引起而在媒介系統中產生一連串報道上的連鎖反應,就是“媒介共鳴”(resonanceofmedia)效應。

傳統媒體在社會公信力和第一手新聞信息獲取方面依然具有絕對的優勢。如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被處以絞刑的事件曾經受到傳統媒體的廣泛關注,并因此促使新媒體產生“共鳴”。

(2)溢散效果

“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是學者Mathes和Pfetsh(1991)提出的。當媒介議題由潛伏期與預備期轉變成上升期時,主流媒體開始加入報道。他們將這種媒介議題是由另類媒介流向主流媒介(意見領袖媒介)的議題傳布方式稱為“溢散效果”。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溢散”日益明顯。如果說,廣播時代最重大的國際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電視時代最重大的國際事件是越南戰爭的話,那么,發生在美國的“9·11”恐怖襲擊事件

可以說是到目前為止網絡傳播時代最重大的國際事件。“9·11”恐怖襲擊事件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有目共睹,但這樣一個重大事件最初是通過網絡傳播出來的,隨后逐步溢散,傳統媒體才加以報道。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新媒體使得“溢散”日益明顯,讓主流媒體卷入敏感問題的報道,不僅擴大了新聞報道面,而且拓寬了受眾的言論空間,使受眾話語權得到增強,受眾的地位得到提高,反映民心民意的渠道更加暢通。

2.傳播技術相互依存

如果說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內容傳播上的相互依存是隱性的話,那么兩者在傳播技術上的相互依存則顯而易見了。一方面,傳統媒體需要借助新技術升級自身,另一方面,新媒體如果能夠將自身在技術上所具有的互動性優勢與傳統媒體的便捷性優勢相結合就更加能夠開拓發展的市場。

(1)報紙全面Web2.0

Web2.0是當下在互聯網上迅速崛起的一股新的傳播勢力,它創造了個性化、平民化、交互性的傳播景觀,這種新技術的出現,為傳統媒體的創新提供了許多啟示,尤其對于報紙,提供了一次打破傳統定位,加快數字化發展的契機。正如百度公司副總裁梁冬所言:“報紙也將進入Web2.0時代。”

美國報業協會主席曾表示:“因特網是少數可以跟傳統媒體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媒體。它是報業自然的發展方向,它為報紙提供了空間、及時性和更大的讀者群。”而借助Web2.0的傳播優勢,尤其博客這一Web2.0核心應用的最典型代表,報紙新聞傳播將擁有更大的空間和能力。

(2)手機與報紙相互補充

伴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作為大眾通訊工具之一的手機,其功能不斷拓展,特別是短信、彩信等的出現,手機已逐漸發展成為人們之間記錄、存儲、傳輸、交流和呈現信息的新媒介。針對手機在新聞資訊傳播方面的優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傳統平面媒體紛紛推出以手機為媒介的新聞信息服務業務,即將紙質媒體的新聞內容進行數字化轉換,通過無線技術平臺發送到用戶的手機上,使手機用戶能夠即時、快捷、便利地閱讀當天的報紙新聞。

(3)IPTV升級傳統電視

IPTV即交互網絡電視,一般是指通過互聯網絡,特別是寬帶互聯網絡傳播視頻節目的服務形式。

互動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學者指出,數字交互電視“顛覆了電視觀眾的„受眾?定位與電視傳媒的„傳者?定位”,“數字交互電視的互動傳播,使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規定的,而是不斷在互相共享的、移動的。”數字交互電視的發展還使得“大眾傳播研究的重心”轉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4)播客擴大廣播發展空間

隨著博客的出現,播客也應運而生,而且短時間內人氣急升,所以播客是傳統廣播的一個新的競爭者,但不是它的掘墓人,一方的發展不一定必然以另一方的停滯乃至滅亡為代價,相反,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強的共生關系,存在著很大的合作空間。輥輱訛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補升級

如今,在一派“唱衰”傳統媒體的聲音之下,新媒體似乎成了傳統媒體的“掘墓人”。其實,傳統媒體目前的處境,與十幾年前戲劇面臨的危機有某種相似之處,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對戲劇產生了巨大沖擊的電視的優勢固然應予承認,戲劇的觀眾也的確在減少,另一方面,電視和錄像的崛起還給戲劇帶來了新的藝術表現手段和觀眾,戲劇借助于現代化強有力的傳播手段,進入了千家萬戶,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F在,戲劇依然在熙熙攘攘的現代藝術世界里占據著不容替代的一席。

和戲劇消亡論一樣,曾幾何時,電視的普及也曾使人擔心紙質媒體將大大萎縮,而這幾十年的事實同樣表明,電視并沒有對報紙產生很大的沖擊,電視和報紙仍然是共同繁榮和發展的。這又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在這種既定的生存環境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必然也是相互依存互補升級的。

(一)傳統媒體的升級方向

歷史已經證明,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并不會使傳統媒體消亡,廣播的出現并沒有摧毀報紙,電視的出現也沒有摧毀廣播,而他們都沒有使圖書消亡。新聞業的每一次新技術浪潮都推動了該行業的進步,促使雙方面互相借力,促進優勢升級。輥輲訛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面對新媒體的優勢,大可不必自慚形穢,利用自己的優勢和新媒體競爭是正確的選擇。傳統媒體的優勢首先體現為

公信力強。中國社科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12城市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調查報告》和《中國5小城市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調查報告》顯示,網民最信任的還是電視、廣播和報紙,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則是網絡上的新聞。輥輳訛

在挑戰面前,傳統媒體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地突圍,突圍不能僅僅依靠自己,相反還要借助對手的力量,傳統媒體可以采取有效的戰略、戰術,充分利用好支撐在新興媒體背后的新技術,增加互動的成分,從而提升傳統媒體的價值,為自己的生存創造條件。

(二)新媒體的升級方向

上一篇:網絡媒體下一篇:社會化媒體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