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考歷史論文范文

2023-03-07

高考歷史論文范文第1篇

(一)歷史概念教學的重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币虼?,我們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應更加注重發揮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隨著能力培養要求的深入,歷史概念的重要性就顯得日益突出,因為讓學生掌握歷史概念,既是發展智慧的核心,也是解決問題和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基礎,是教學的中心任務。

從高中歷史新課程內容的安排來看,無論是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都在“單元導入”和“課文導入框”中明確了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核心概念和重點概念。據統計,人教版教材必修(Ⅰ)(Ⅱ)(Ⅲ)三個學習模塊明確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別達到88、71和74個之多,選修(Ⅰ)(Ⅳ)在導入語中提到的重點概念分別是61和52個,考慮種、屬概念及其他未列概念估計要三、四倍于這個數字。高中歷史新課程和初中教材相比,明顯減少和簡化了歷史基礎知識,強化了歷史概念和歷史理論分析,突出了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響,倡導促進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性思維能力。這一點是與課程標準規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的理念是一致的。

強化歷史概念教學也是高考命題導向的要求。在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考試題思維能力的考查力度在加大已是不爭的事實,而由于歷史概念便于考查學生透過歷史現象把握歷史問題本質和自主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在高考歷史試題的能力題中占絕對大的比重,因為它可以有效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理論從教材中尋找文字拼湊答案的應試策略,可以這樣說,如果學生對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把握不準,是很難正確作答的。

從歷史概念在高中歷史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來看,往往根據中學歷史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將其劃分為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三個層次。顯然,歷史概念在其中處于中間層次,在以上三個層次的歷史學習中,學生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分析歸納、綜合概括形成歷史的基本概念。歷史概念的產生,是歷史認識過程中的質變,表明人的認識從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學生通過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深刻分析,進而揭示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梢?,歷史概念是歷史知識認識上的升華,又是歷史規律形成的基礎,所以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是歷史教學的中心環節。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常有這樣的體會,歷史史實很容易從記憶中消失,而概念、規律卻可以保持長久,甚至這些自主歸納概括并理解掌握的概念和規律性東西可以終身受用。所以,歷史概念尤其是理論概念由于抽象程度高,其智力價值也較高。

(二)歷史概念分類策略分析

歷史概念反映了歷史現象本質的、內在的聯系,是人腦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本質特性的反映。歷史概念的一般分類是:

一是按其所反映的歷史事物的范圍,可以分為專指性歷史概念(史實性歷史概念)和泛指性歷史概念(理論性歷史概念);

二是按其所反映的歷史事物的內容,可以分為歷史人物概念、歷史事件概念、歷史名物概念和歷史現象概念;

形成歷史概念的基本方法有:定義法;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對比;實例論證(先下結論,然后對得出結論的途徑進行分析,從而論證這種結論的正確性)。

[案例](以實例論證法為例):展示概念和結論: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概念延伸:完全獨立的國家、主權、殖民地、半殖民地、封建社會、半封建社會。事實論證:引導學生回顧《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等內容,后歸納為:由此中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司法主權、關稅及貿易主權,開始遭到破壞。我國的領土不再完整;主權不再獨立;封建的自然經濟也開始遭到外來資本主義的破壞。從

而證明: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結論的正確性。

(三)歷史概念教學的過程策略分析

這里的歷史概念教學過程策略指的是教學者遵循學習者的認知心理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地、科學完整地學習領會歷史概念,藉此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提升的學習活動。它包括:①原則提示:教學者提供學習者歷史概念學習活動進行的原則,藉以促進其掌握歷史概念學習活動的進行。②問題引導:教學者提供學習者細步的引導問題,逐步地引導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

基于此,歷史概念教學的過程性控制主要體現在教學原則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1.確定歷史概念教學教法的基本原則。

(1)漸進性原則。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和概念的復雜程度。

(2)選擇性原則??紤]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不同班級或同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

(3)主體性原則。

(4)系統性原則。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遵循教育規律,把概念教學落實在每節課、每單元、每個專題、每個學期的教學和練習過程中。

(5)目的性原則。即思考“為什么使用這個方法教”和“怎樣使用這個方法教”的問題。

2.歷史概念的教學方法(模式)。

(1)從理論層面上分析。①根據概念的復雜程度對歷史概念進行分級。三級概念含有較多較復雜的歷史知識,構成了歷史的主干知識,宜采用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對比、實例論證等方法。如“君主專制”這個概念可分為“奴隸制君主專制”和“封建君主專制”,而封建君主專制的上一級概念是“封建制度”,同屬一級的概念有“封建文化專制”等,分級之后就可以選取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對比、實例論證等方法進行分析。②根據概念的能力級別對歷史概念合理分類,不同的歷史概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史實概念可用定義法、講述法,史論概念多用分析綜合法。③根據概念的結構把歷史概念內部的共同要素(背景、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或影響等)和特殊要素(歷史人物概念的“經歷”要素,歷史事件概念的“過程”要素,歷史名物概念的“內容”要素和歷史現象概念的“狀況”要素)指定出來,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分析綜合法得出概念。④根據概念之間的種屬關系,讓學生通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分析,正確區分相近或相似歷史概念,多采用比較對比法和邏輯分析法。如不可以說“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只能講“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因為封建制度是種概念,君主專制制度是屬概念,君主專制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

(2)從技術層面上分析。①運用多媒體技術建立直觀感受的方法。②運用概念圖表達歷史概念結構及其關系的方法。概念地圖最早是20世紀六十年代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諾瓦克教授通過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學知識理解的案例而提出的,初級的概念地圖包括節點、連線、層級和命題四個基本要素,節點是指感知到的同類事物的共同屬性;連線表示兩個概念之間存在某種關系;命題是兩個概念之間通過某連接從而形成的意義關系;層級表示同一知識領域中的概念的層次關系。如“中國封建制度的確立”這個上位概念之下“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地主階級改革”、“百家爭鳴”三個并列的下位概念,“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等又是“地主階級改革”的下位概念,“地主階級改革”則是三者的上位概念?!巴恋厮接兄频拇_立”、“地主階級改革”、“百家爭鳴”三個并列概念的節點是經濟屬性、政治屬性和文化屬性,其中經濟屬性決定政治屬性,文化屬性則是前二者的表現。③整合其它學科知識的搭橋法。如哲學常識搭橋法、地理知識圖示法、語言文字破解法、數學集合圖示法等。④歷史學科內部知識整合法。聯系古今中外、分解概念結構,如“閉關鎖國”從背景方面分解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等。⑤利用網絡、圖書資源等引導學生學習的自我探究法。建立歷史概念檔案、學習袋等。⑥采用美國H·林恩·艾里克森“概念為本的課程標準”設計教學。

[案例]

“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

核心概念:百家爭鳴

重要概念: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仁政,民本,克己復禮,有教無類,性善論,性惡論,王道,法治

基本概括(理解):

·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經濟、政治、階級關系、文化)。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孔子仁政思想具有階級局限性,同時是不斷發展的,其中蘊涵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王道和霸道相融合說明荀子時期儒家思想發展有了重大突破。

基本問題:

·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的主要意義是什么?

·如何評價孔子的思想?

·歸納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指出其繼承性和發展性。

·儒家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鑒意義?

建議活動

·列一個表格對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異同。

·從儒家人物的代表作品中搜集一些格言警句,研究討論它們在上述相關概念中的體現。

行為表現任務:

做什么:把性善論與性惡論進行比較。

為什么:目的是理解二者的本質區別以把握荀子對儒家思想的創新。

效果如何:撰寫一篇條理清晰、富有見解的小論文。

其他形式的評價:

·對于上述基本概念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客觀測試和考查。

(四)當前歷史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把握的幾個環節

當前歷史概念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不講解歷史概念,草草勾劃了事。二是不會講解歷史概念,繞來繞去不知所云。三是重史實概念講述,輕理論概念闡釋。四是史實概念缺少理論分析。

鑒于此,歷史學科概念教學應把握的幾個環節:

1.根據歷史概念內涵不斷拓展的要求,處理好概念教學的發展性與階段性的矛盾(如“統一戰線”)。

(1)在概念教學的每一個階段,給學生一個確定的概念,讓學生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概念;

(2)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后,給學生明確地指出該歷史概念是發展變化的;

(3)當下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后,對該歷史概念在前后兩個階段的變化進行研究,找出異同。

2.根據學生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的要求,處理好概念教學由淺入深的關系。

(1)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教學史實概念和理論概念時選取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低年級到高年級一般應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

(2)針對人認識規律的順序,一般情況下要使學生在掌握足夠的具體史實的基礎上再分析概括而形成明確的概念。

3.研究不同層次概念的特點和教學方法,處理好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

(1)史實概念是理論概念的基礎,理論概念是在基本史實的基礎上的深化和升華,要注意歸納、總結、分析、評價;理論概念是概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2)各種概念、各個概念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不能孤立地講述單個概念,必須使眾多的歷史概念系統化、條理化。

4.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處理好概念教學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

(1)概念的引入要注意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可采用直觀引入、舊知識引入、生活常識引入、時政引入等。

(2)概念的講解要注意運用正反例的辨析(遵循概念獲得模式的教學策略),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剖析關鍵詞、分析概念的正反例證、變換本質屬性的表達方式、對近似概念進行辨析等)。

(3)概念的運用要注意抓好課內和課外兩個陣地,讓學生在實踐中達到熟練掌握,融會貫通??刹捎谜n上學生自舉實例、教師典型例題解析、錯題反思、課后鞏固練習、單元練習等多種形式。

高考歷史論文范文第2篇

在現在的江蘇省歷史高考模式下,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成為最重要的能力,教學中歷史材料的使用就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面對大量的歷史材料,應當合理取舍,選用一些典型的、具有啟發性的歷史材料呈現給學生,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高三歷史材料的選擇

(一)高三歷史材料選擇的原則

1.形象直觀性原則。第一,過去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是不能重演的,因此在教學中涉及到一些歷史事件的過程或一些歷史現象時,就需要教師通過搜集與選擇一些形象直觀的歷史材料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表象以便加深理解歷史概念,牢固的掌握歷史知識。第二,形象直觀的歷史材料可以更好地使學生感知歷史信息,更有助于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比如新航路開辟的過程,用地圖材料一目了然,比繁復的文字表達要好得多。

2.典型性原則。高三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材料是豐富的,大量的各地模擬試卷、各種參考資料中以及網絡資源中都有。面對這些歷史材料,教師必須進行認真的篩選,那些比較典型的材料容易被學生理解,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合理展開。

3.圍繞教學重點原則。歷史材料內容繁多、形式多樣,而歷史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搜集與選擇歷史材料的時候要分清主次,要圍繞歷史教學重點,最終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突破重點難點。

(二)高三歷史材料選擇的途徑

1.從歷史教科書中選擇。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課程教學的基礎,是歷史課程標準的體現和具體化。在歷史教科書中有大量可供歷史教學運用的歷史材料。新課改后的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材料日趨豐富,多姿多彩,其中包括大量插圖(有彩色或黑白的歷史圖片、歷史地圖)、圖表、引用的資料。教師從中選擇歷史材料符合了經濟高效的原則。

2.從網絡上搜集與選擇歷史材料。網絡上有豐富的歷史材料資源,如歷史文字材料、歷史圖片、歷史視頻、歷史的音像材料等。歷史教師通過網絡就可以完成歷史材料的收集,整理,同時還豐富了教師的材料來源。

3.從各地的高考模擬卷中選擇歷史材料。高三階段,各地的高考模擬卷不僅數量多,而且有很多質量較高的試卷。模擬卷中大量的材料題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應該成為高三教學歷史材料的主要途徑。

二、高三歷史材料的呈現

(一)通過歷史教科書呈現歷史材料

通過歷史教科書來呈現歷史材料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歷史教科書將教學材料呈現給學生。歷史教科書作為教學的第一手資料,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時它也是高考試卷的基礎。

(二)通過電腦投影儀以及直觀的教具呈現歷史材料

電腦投影儀現在成為我們歷史教師最重要的一個教學輔助工具,因為它本身具備的直觀、多樣的表現能力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手段,各種形式的材料如視頻、圖片、文字都可以通過電腦投影式展示給學生。通過直觀的教具來呈現歷史材料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歷史的真實感,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認識所學的知識。

三、高三歷史材料的運用

(一)教師通過解析運用歷史材料說明教學問題

教師通過解析運用歷史材料來說明教學問題是進行歷史材料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第一,一些歷史材料真實性強、具有直觀、典型的特點,教師運用歷史材料來說明教學問題往往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問題的理解,培養論從史出的能力。第二,教師運用歷史材料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歷史材料中尋找有效信息

培養學生通過對歷史材料的閱讀、思考、分析,從中提取、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這是歷史教學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首先,要引導學生閱讀歷史材料,讀懂歷史材料的真正含義,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的信息;其次,分析歷史材料后把歷史材料和學習內容充分結合起來。

(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運用歷史材料

理解歷史材料就是學生不僅要理解歷史材料中的文字的含義,同時還要弄清楚整個歷史材料的意義。理解歷史材料指的是學生能夠概括歷史材料中的歷史事實。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理解材料的價值。運用就是指學生能夠對各種歷史材料進行提煉,指出歷史材料中主要觀點、基本立場和根本意圖,并做出必要的解釋。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做好歷史材料的搜集與選擇,在課堂教學中將歷史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運用歷史材料來解決歷史問題,才能使歷史材料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p>

(作者單位:江蘇溧陽市南渡高級中學)

高考歷史論文范文第3篇

高考語文命題歷來廣為社會關注。教育部組織專家對語文等14門學科的課程標準及《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進行了修訂,經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查通過后,于2018年1月16日印發。2018年高考正值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間節點,其命題走向確實值得研究。

那么,新高考語文命題將堅守什么?又會有哪些變革呢?

一、堅守語文素養本位的命題理念,并逐步向核心素養命題立意變革

自2016年開始,我國自主命題的省市逐步重新使用全國統一的命題試卷,高考語文命題中語文素養立意的思想逐漸顯現。2017年的全國高考Ι、Ⅱ、Ⅲ卷語文試題,在體現考查語文素養方面更為凸顯。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將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面對復雜的情境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高考語文學科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命題思路成為必然選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些素養的考查,具體反映到高考《語文考試說明》與試卷上,可分為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鑒賞、語言文字運用與寫作四大板塊?,F代文閱讀包括論述文閱讀、文學文本閱讀、應用文本閱讀三部分內容;古詩文閱讀鑒賞包括文言文閱讀與古代詩歌鑒賞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包括識別病句、成語運用、語言連貫得體、圖文轉換、擬寫廣告、撰寫對聯等考查形式。

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高考加大了對考生核心素養的考查,這種變革是將整個考試內容都置于具體的情境之中,設置一定的綜合性、開放性和挑戰性題目,也就是通過創設各種融合語文學科必備知識與技能的問題解決情境,考查考生深度理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的修訂,提出了“學習任務群”這種組織課程的綜合方法,其內容涵蓋了學生生活、學習與今后工作所需的語文活動類型,涉及跨文化、跨媒介的文字運用,因此,命題對學科知識本位的突破,對思維發展與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考查,必會加大考查力度。隨著核心素養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逐步落實與深入,命題形式做出相應改革,從而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水平,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二、堅守對閱讀探究能力的考查,將加大考查力度

高考中的探究性試題,是新課改施行以來出現的題型。從近幾年高考命題看,這類題型多出現于文學類文本閱讀與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中。例如,2017年全國Ι卷小說閱讀題中的“小說以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結尾,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即是這樣的題目。高考語文關于文學類文本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側重三個方面:一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是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三是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對探究能力的考查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二是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三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新課標修訂明確了18個學習任務群,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調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意在改變目前教師講授過多的教學現狀,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探究能力。這次新課標的修訂,還明確提出“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內容與任務,并且特別指出“應以學生利用課內外時間自主閱讀、撰寫筆記、交流討論為主”,這些變革應引起老師與學生高度關注。事實上,2018年北京市高考考試說明,已經將《論語》的整本書閱讀列入考查范圍。

可以預見,新高考探究性試題將出現以文學類文本、實用類文本為中心,逐步向詩歌鑒賞、寫作創新思維考查發展。2018年1月2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首次提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而以前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只說“合格教師、優秀教師”,這表明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急切呼喚,對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期待。而創新型人才必須具有探究性學習的特質與方法,因此,新高考必將加大對探究能力的考查。

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是語文學習活動的基本形式與內容,教師理應根據學生學習的階段性情況和身心特點,與文本閱讀教學緊密結合,設置不同類型的探究學習任務,通過批注、提要、隨筆、小論文、交流等形式指導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讀書,把閱讀體驗、觀點見解、探究結論等,通過不同的語言形式有理有據地表達與梳理。在靈活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中,以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為主線,以學習任務為驅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探究能力與實踐寫作能力。

三、堅守對基本寫作能力的考查,將增強命題的思辨性和語境任務

新課標修訂對寫作在語文學習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更加強調,一是通過寫作助推學生的閱讀進程,形成“閱讀循環”,這和筆者一再強調的“思維核心,讀寫互動”教學思想相一致;二是實現“作文”到“寫作”的發展,完成特定問題的探究,實現交流、交際目的的寫作驅動,將寫作能否完成探究任務、能否很好地在實踐中交流,當作評價的重要標準。通過探究具體問題,考查學生的完整的思維過程。新課標修訂后,“要求寫作者具備寫作的情境意識、對象意識、任務意識,以及對問題的理解力,即在這個學習情境中,為什么寫、寫給誰看,行文是否準確、得體,是否能有效解決問題等”。

事實上,2017年全國Ι卷作文命題在材料選用和語境設置上,就已有上述命題思想,“直觀而策略地反映時代主題,正面而巧妙地傳遞價值觀念”,將“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作為明確指令,鼓勵考生從所知所感出發,“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感性敘說,理性思辨,“講好中國故事”“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這樣命題既利于引發考生的寫作欲望和真情實感,也利于將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用細化、實化、具體化、思辨化。該命題在引領價值觀的同時,鼓勵考生將關鍵詞搭配組合進行創造,為考生發揮思辨能力預留了空間??忌梢哉曃覈l展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前進中的矛盾與潛在的危機,表達憂患意識,為建設國家良好環境與管理等出謀劃策。

今后的寫作教學要增強學生的情境意識、對象意識和任務意識,將備考指導與平時的寫作訓練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寫作實踐的思維認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實際交際能力。這樣一來,寫作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就發生了變化,寫作教學的范式也會發生變革:一是作文教學可設置問題情境,基于問題解決的任務寫作;二是瞄準核心素養設計綜合性寫作,不再是單一地從語文到語文,為作文而作文,而是綜合各科知識,為生活和人生發展而寫作;三是基于寫作能力提升的寫作教學,是指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只是學生自己在寫作實踐中摸索研究而提高,還應包括在教師指導下,在有效訓練中運用寫作技巧、寫作知識進行的寫作,這對考場作文和平時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四是基于生命自主意識發展的隨筆性寫作,形成學生自主觀察、思考、閱讀的習慣,養成寫日記、寫隨筆的習慣,這不僅對高考寫作能力有促進意義,而且是學生人生發展走向高階思維的有效途徑。

四、堅守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的考查,將加強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這次新課標的修訂,進一步強化了各個學科的育人功能。各學科都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并將黨的教育方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具體化到各學科課程之中,明確學生學習該課程后應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其實,高考命題貫徹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不僅是對當下應試教育、知識本位的糾偏,更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人才選拔的必然要求。這里,廣大教師一定要明確高考是為高校選拔優秀學生,這個優秀是指德才兼備,因此,高考特別強調立德樹人,而不是立才樹人。立德樹人是高考命題的核心立場與根本追求。具體而言,在高考命題中要遵循“一點三全”的基本思路,即堅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點,全過程、全學科、全方位地考查學生的道德素養,在人才選拔和教育導向上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僅是高考命題工作的指導思想,更是語文學科命題的著力點和落腳點。語文是綜合性最強、關注度最高、影響面最大的學科,一段閱讀文字會讓考生銘記終生,一個作文題目會引發社會廣泛討論與深入思考。例如,2016年全國Ⅱ卷作文題“語文素養提升大家談”,直接聚焦語文學習和語文素養,這就傳遞出一種命題理念:以熱愛之情感受語文之美,以崇敬之心對待中華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以強烈的責任感認識語文之于個人和國家的重要意義。

關于新課標修訂的說明,有一段文字,廣大教師要仔細研究:“為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關于立德樹人要求,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組織260多位專家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4門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歷時4年已全部完成,經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查通過,于2017年底印發。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體現了鮮明的育人導向,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整體性等明顯增強?!边@里說得非常明確,新課標的修訂,是“為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融入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之中,明確提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要求學生理解、堅持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重要性。

五、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性考查,將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考查

文化是民族發展的血脈,文化自信是民族發展的動力與根本,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這一點無論在新課標實施方案中,還是在高考考試說明中,都非常明確地進行了強調。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還特別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與此同時,新課標還特別強調革命傳統教育,強調語文教育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貫穿語文課程的各部分,并設置學習專題,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從先秦到清末各個歷史時期的優秀古詩文,并背誦72篇(首)經典作品;誦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閱讀闡發革命精神的優秀論文與雜文,以及關于革命傳統的新聞、通訊、演講、述評等,增強文化自信,植入紅色基因,新課標這樣修訂,旨在讓中國教育形成“中國特色”,為學生的人生發展打上“中國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強大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高中語文課標明確規定,課內必讀書目中,傳統的經典作品必須占1/2以上,也就意味著傳統文化的要求提高,這種提高,不僅僅是簡單知道文化常識,更重要的是要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汲取營養,真正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打上中國底色。

關于傳統文化,學生在備考時要做到“四個講清楚”: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其實,無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或是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是文化自信,“要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

另外,學生還要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修身之道、處世之道、用人之道、治兵之道、廉政之道、執法之道、天人之道等,并具體學習探究可以古為今用的15種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為政以德、政者正也;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清廉從政、勤勉奉公;儉約自守、力戒奢華;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總目標,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問題情境,設置必要的任務驅動,訓練學生對傳統文化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有關傳統文化問題的寫作水平,還可以內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精髓的理解與汲取。

高考歷史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歷史是高考文綜的基本考試科目,近幾年,其考試形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從知識過渡到能力,再到素養,這表明純理論灌輸時代已漸行漸遠,更加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只有提升核心素養,方能巧妙運用歷史知識,進而有效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將依托高中歷史復習內容展開探討,主要研究常見弊端和具體的矯正方法。

關鍵詞:高考;歷史;復習;弊端;矯正;方法

高中歷史包含多個知識點,基于新課改,高考歷史命題也發生較大變化,高分值題目以材料題為主,學生實際解答過程,既要掌握歷史朝代和事件,也應明確起因、經過等相關知識點,以此提升準確性??v觀最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卷可知,其難度在逐步回溫,如何在日益多樣、復雜的歷史問題中找到答案,已成為復習備考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之上,為保證所有學生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績,研究歷史復習過程常見弊端與對應方法十分必要。

一、常見弊端

基于新課標,對高考歷史復習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史料解讀、新情境構建、多層面剖析問題已成為授課的主要基準,并融入到了復習活動中。然而,大部份教師基于復雜、多樣的知識和緊張、激烈的高考復習的作用,通常利用以講代教進行教授,經由焊接完成知識吸收,并深化知識記憶。此種純講解式復習,一味凸顯教師在歷史知識層面的機械重復,強調歷史知識講解和歷史線索歸整,徹底忽略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和重難點的攻克,僅僅依托課文知識點順序進行講述,無視新材料的引入和新情境的構建,制約了學生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由此可知,此種復習既削弱了新材料和情境的教學價值,還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和進一步創造的機會,降低了學習自主性,具體弊端主要表現在下述兩個方面:

(一)復習內容較為重復,僅僅把相關知識簡單羅列

在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內容復習上,部分教師僅僅是逐一研究課本知識,沒有總結中國現代化的具體表現與關聯事件,也未從通史層面進行概括,學生的知識架構不完整。另外,以其中一年的高考真題為例,現代化是晚清歷史發展的主要走向,下面能表現上述走向的序列是( )A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B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C鴉片戰爭、戊戌變法、甲午戰爭D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辛亥革命。若不開展系統性與綜合性概括,則學生無法輕易選出正確答案,更不能深入理解現代化的基本內涵,現代化首先是在經濟層面工業化,而打開近代工業化的鑰匙是洋務運動,對于政治層面的民主化則主要變現在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思想文化與社會生活近代化表現于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中,由此可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簡單來說,高考試題要求學生打好基礎,并構建系統化體系。

(二)注重理論講解,忽略綜合能力提升

課程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以課本資料為主,基本沒有什么其它的補充材料,僅僅依托教師凌亂繁瑣的板書便可完成一堂課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師生的互動交流較少,教師硬性灌輸,無法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致使教學活動出現剝離。

二、矯正方法

(一)端正復習態度,養成優良的習慣

在復習備考環節,學生持有的態度與習慣關乎著考試的成敗。文科班班級的情況通常較為復雜,外加班級成立較晚,以女生為主,學生的水平也各不相同。為此,當學生步入高三,應率先調整其復習態度,具體可從下述層面著手:首先,讓學生從思想層面認清歷史學習的現實意義。眾所周知,文史和政史本是一家,歷史如果能學的好,則可促進語文、英語和政治學科的學習。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之母,其作用會愈發凸顯,某些人文學科專業還將歷史成績劃入高考總成績中,為此,學生應從思想層面重視歷史。其次,指導學生正確設立學習目標。只有設立目標,方能具備動力,也只有設立目標,才能逐步邁向成功。對于學習目標,主要包含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其中近期目標是階段性目標,一節課的目標或者一學期的目標等。而長期目標則是理想的大學和專業。隨著目標的不斷建立和達成,逐步取得成功。再次,在精神層面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對于文科學生,其歷史基礎大多較為薄弱,且學困生偏多,廣大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自信心情況,多多鼓勵。最后,依托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復習計劃,讓學生能夠按部就班地開展復習,進而增強自信心。對于歷史復習,在專題史復習中,保證全面講解,強調基礎知識,鞏固學生的基礎,增強基本能力。在通史復習中,應深化一輪復習,幫助學生逐步適應文綜考試,增強學科運用能力。在綜合復習中,查漏補缺,激發潛能,鼓勵學生樂觀應對高考。

對于習慣的養成,則應從預習著手。通過預習對所學知識形成大體來了解,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在上課過程,則應留心觀察學生,鼓勵學生認真聽講,自主思考,踴躍發言,發散思維,加強師生互動。對于課后復習,應預留固定的時間和具體的復習數量。無論對于哪一輪的復習,都應具備側重點和明確性,達成自主復習的針對性。

(二)研讀考試大綱,緊密參照新課標

中學歷史所用《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作為高考歷史命題的重要依據,它是高考復習的主要指導物,為此,實際復習過程,應全面探究《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明確高考指導思想與考試目標的具體變化,掌握學科能力標準變化,清楚課標和教材的具體變化,同時,全面剖析高考命題意圖與應對策略,緊密留心高考信息,探索高考試題,合理診斷,保證指導適宜、訓練全面、方向精準。

(三)分層復習,鞏固基礎

對于文科班的學生,其學習方向具有多樣化,為提升復習的有效性,可采用分層復習法,借此增強學生的整體自信心。對于復習檢測,主要應用兩種方法:其一,讓學生口頭敘述歷史史實和問題,且問題也是分層設計;其二,讓學生到前面黑板默寫相關知識點和問題。以“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內容為例,該單元包含內容較多,且不便理解,可把該單元整合一起進行復習 ,主要設計下述四個問題: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具有各種意義、達爾文提出的生物進化論的具體內容、羅列三次科技革命關鍵性發明、在互聯網中的認知。對于上述四題,第三題相對容易些,可找基礎薄弱學生解答。前兩道題難度適中,可找基礎扎實的學生解答。第四題相對靈活,屬于能力題,應對課本知識完全掌握才能編寫出總結性、精準性答案。

(四)改進復習方法,創新復習手段

基于新課改,創新是實現教學突破的有效手段,為此,歷史教師應樹立創新意識,全面汲取往期的復習經驗,與時俱進,自主學習現代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歷史復習品質。為增強學生的闡述問題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可引入案例分析法,參照往年真題選取代表性案例,構建和諧 、自在的教學氛圍,帶領學生自主思考,把歷史知識和學生思想緊密整合在一起。例如,在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依照周禮行事,學說統一的雅言推動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其中周代雅言最早出自現代的( )。A陜西B河北C河南D山東。當分析問題確立以后,為學生預留8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探討,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經由生生互動和深入的探究,明確歷史事物的內部關聯,借助時空觀念在局部和整體之間建立聯系,對歷史事件進行透徹分析,從而得出本題答案是A。為發散歷史思維,增強歷史核心素養,則應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在優化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掌握學生的復習情況,以便深入復習的推進。

(五)整合專題和通史,強化知識之間的聯系

在高考歷史試題中,以必修內容為主,還會涉獵古今歷史和中外歷史之間的聯系,為此,對專題史和通史進行復習時應兼顧和全面,讓學生切實掌握歷史知識的內部關聯,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方能答出滿意試卷。

教師在面向學生展開一輪復習時,保證專題復習和通史緊密結合。其中,在專題史復習模塊可結合通史中的關鍵點和歷史環境等內容,并可對通史內容重新復習,以備文綜訓練和二輪復習。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可讓學生明確中國古代史的主要時期,掌握各時期的具體特點。與早期國家政治體系與專制主義中央集團體系所呼應的經濟基礎主要是井田制和小農經濟,在思想文化層面與之相呼應的是儒家思想的一般發展過程。另外,在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模塊的復習過程,還可和古希臘城邦民主體系進行對比,以此在中外古代史上構建關聯。

教師在面向學生開展第二輪復習過程,應保證通史復習和專題緊密結合。廣大教師應幫助學生理順歷史概念、時代特性和一般發展規律等基本問題,掌握人類文明演進的主要進程和規律。同時,教師在圍繞通史建立知識架構時,也要強化各時段專題的相互聯系,使其有效穿插,緊密整合,明確歷史知識從散亂到完整的過程,完成知識遷移和能力提升。

結束語

高考歷史復習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具體何種方法有效需要廣大教師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我們應明確日常復習過程表現出的弊端,并采取針對性的矯正方法,開拓進取,改進觀念,深入探索,進而交出滿意的歷史答卷。

參考文獻

[1]尉嬌文.高考歷史復習中的常見弊端和矯正策略[J].考試周刊,2020,(87):4-5.

[2]陳國華.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怎樣進行學科重塑? ——以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遷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0,(7):63-65.

[3]楊敏.如何在高考歷史復習中加強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J].魅力中國,2020,(35):89.

[4]張春季.高三歷史復習有效性備考策略探析——基于高考試卷及學情分析[J].遼寧教育,2020,(3):86-89.

[5]林炎昌.剖析高考真題探討高三歷史復習對策——以近5年高考全國課標卷文綜第24題為例[J].考試周刊,2020,(22):143-144.

[6]杜立偉.淺談高考歷史復習備考的新常態教學[J].新課程·下旬,2020,(1):7.

[7]伍仲新.高考歷史選考題復習策略——以新課標Ⅲ卷為例[J].廣西教育(中等教育),2020,(4):156-157.

[8]周永珍.在備考中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以高考歷史地圖復習為例[J].歷史教學問題,2020,(2):135-139.

高考歷史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考是我國教學評價最典型的手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廣,歷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僅是分數的評價,還需要側重描述性評價和等級評價,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本文介紹了新課程歷史學科評價的各種標準,探討了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高考功能的評價。

關鍵詞:新課程;歷史學科;高考功能評價

評價與考試的改革一直都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F在歷史教師和學校都十分重視評價的選拔功能,甚至將選拔功能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導致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學校甚至學生本人都過分看重高考分數,他們認為高考是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是檢驗教師工作質量的唯一標準。高考越來越受到重視,歷史學科評價功能越來越現實,這樣的狀態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新課程的改革與實行。因此,探討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高考功能的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新課程歷史學科評價標準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要求:“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范圍,深入地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漸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备鶕鲜龅目傄罂梢苑譃槿齻€標準。

1.新課程知識和能力評價標準。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知識是在知識范圍和材料的基礎上構建的。新課程評價的內容更多關注學生在生活中對知識的認識。對于歷史學科,歷史知識只有建立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中才具有意義?!霸谡莆栈練v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況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边@就是新課程能力的評價標準。從新課程知識和能力評價標準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新課程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高考考出來的分數。

2.新課程過程與方法評價標準。傳統的教學課程都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新課程提倡學生探索性的學習,關注學生的成長以及在生活中的體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新課程高中歷史的學習過程的要求是:“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痹谡莆諝v史學習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并且做到探索學習,而不是死記硬背。

3.新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標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新課程標準要求,“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敝挥薪蹏髁x情懷的學生才能正確把握自我的人生價值,才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個性的發展,才能創新思維。

知識和能力評價標準是最基礎的,過程與方法評價標準是一個過渡性的標準,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學會探索性的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標準是指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感受歷史文化的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把學生塑造成獨立的、賦予創新思維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新課程歷史學科高考的評價

1.歷史史觀整合試題。給出一段歷史材料,讓考生分析哪一種觀點符合歷史材料,從歷史史觀的角度命題。

2.凸顯材料處理能力。2008年起,全國高考試卷多為材料解析題。這類題目通過材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所學的知識,并且要用歷史的角度歷史的語言來全面回答,考查了學生獲取信息及處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新課程著重考查能力的趨勢。

3.隱性涉及熱點問題。高考熱點問題其實就是我國的時事政治、社會現實。將國內外的熱點要聞列入考試大綱,提供背景材料,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在新課程的高考中越來越重視以社會熱點問題考查學生學習情況,倡導和諧社會。

4.突出考查主干知識。新課程對于主知識的考查也是十分突出的。主干知識的歷史事件是最能反映歷史本質特征,而且能夠使學生了解歷史的整體性,考查學生基本歷史常識的理解能力。

5.抽查邊角知識。邊角知識是指教材中用楷體字排版的內容,高考中一般出現的頻率比較低,但是在很多高考卷中仍會出現,這部分主要考查教師向學生提醒的內容。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的高考功能評價要以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為標準,進一步完善新課程下歷史學科的高考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思維的能力,完善我國的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1]劉小曼.開放式考試在歷史科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S1).

[2]龐麗娟.研究性學習中歷史教師角色轉變的再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05).

[3]陳偉標.初中歷史教學中結合社會課程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分析[J].才智,2011,(04).

[4]袁兆桐,徐立群.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學科體系的認識和構想[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07).

[5]杜紅.在新課標下如何開展高三歷史復習[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8,(04).

上一篇:中外歷史論文下一篇:科學教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