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校園網絡輿論論文范文

2023-09-24

校園網絡輿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當下,互聯網作為新媒體,對人們的工作、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面對當下形勢,高校應搭建與時俱進的線上平臺,打造賦有傳統魅力的線下活動,加強“網游”管控與引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網絡輿論陣地的主旋律。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網絡輿論

一、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的意義

對于“網絡輿論陣地建設”這一提法,雖然不同學者有著不同見解,但都將網絡輿論陣地建設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黨和國家對于“宣傳思想文化”和“建設網絡輿論陣地”的重視程度已上升到新的高度。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鞏固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十分重要,讓先進的、積極的、正確的思想文化成為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的主流。

針對黑龍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的學生進行了新媒體使用情況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有1156名大學生參與,涉及哲、經、法、教、文、史、理、工、管、藝等10個學科門類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同時這1156名大學生表示他們都是新媒體的使用者。其中,參加問卷的有57名大學生在18周歲以下,有738名大學生在18-20周歲之間,有290名大學生在21—23周歲之間,有71名大學生在23周歲以上。通過數據可以發現,新媒體的使用已經趨向年輕化。

二、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過分沉浸新媒體

新媒體的盛行,為高校大學生獲取更多信息、方便與外界交流提供了廣闊平臺。隨著5G的推廣和Wifi的全覆蓋,高?;ヂ摼W絡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大學生在校園的任何角落都可以使用新媒體上網。通過本次調查問卷發現,有125名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的時間在兩年以下,占比10.81%;有217名大學生接觸新媒體時間在2—4年,占比18.77%;有278名大學生接觸新媒體時間在4—6年,占比24.05%;有536名大學生接觸新媒體時間在6年以上,占比46.37%。通過數據證實當下的高校大學生普遍接觸新媒體的時間比較長,并且對新媒體的依賴已成習慣。

在每天利用新媒體上網時間的問題上,有201名大學生每天花費2小時以下,占比17.39%;有601名大學生每天花費2—5小時,占比51.99%;有250名大學生每天花費5—8小時,占比21.63%;有104名大學生每天花費8小時以上,占比9.00%。假如把一名正常高校大學生一天的24小時進行分割,9小時在睡覺(含午休),6.5小時在上課、自習,2小時用于洗漱、出行及其他,1.5小時用于吃飯,那么只剩下5小時的空余時間。對于這5小時的分配,絕大多數大學生將兩小時及以上用于新媒體上網,少部分大學生將全部剩余時間用在新媒體上網,更有甚者擠占學習、休息時間使用新媒體上網。通過對時間分割可以看出,當代高校大學生對于新媒體的依賴日益嚴重,體育鍛煉時間、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時間少之又少,視力逐漸變差,甚至會影響作息、學習及正常的生活,對高校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二)“網游”的干擾

“網游”具有兩面性?!熬W游”的優勢在于適度的“網游”可以使大學生釋放壓力、緩解疲勞;“網游”的劣勢在于沉迷“網游”將對大學生的智力、心理素質、綜合能力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在對于“使用新媒體主要做什么?”的調查中,有近五成的大學生表示經常使用新媒體進行“網游”。新媒體正在不斷壯大,而大學生對于如何正確使用和利用新媒體仍處于游離狀態,大學生的年輕特征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和心智還不夠成熟,在不成熟的心智驅使下很容易被“網游”所吸引而導致意志力下降、學業荒廢、生活質量下降等。更危險的是“網游”夾帶許多暴力、色情等糟粕和低俗的內容,這些內容一旦被大學生吸收并效仿,他們會變得冷漠無情,嚴重者會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梢姟熬W游”的劣勢是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的頑疾[1]。

(三)易受外界不良信息沖擊

在調查中,當問及“經常使用哪些社交媒體”時,有1102名大學生使用微信,有843名大學生使用QQ/QQ空間,有631名大學生使用微博,有510名大學生使用今日校園,有494名大學生使用大眾點評/美團/餓了么,有433名大學生使用知乎,有366名大學生使用抖音,有201名大學生使用小紅書,有190名大學生使用百度貼吧,有76名大學生使用豆瓣,有72名大學生使用快手,有43名大學生通過論壇/BBS進行社交,有36名大學生通過綠洲進行社交,有36名大學生通過虎撲社交,有20名大學生通過釘釘進行社交,有10名大學生通過陌陌進行社交。通過上述數據可以進一步證實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上,各種即時通訊工具及軟件層出不窮,微信、微博、QQ、BBS、抖音等社交網站都是大學生匯聚的重要平臺。新媒體的多樣繁雜,信息傳遞方式多種多樣,信息難以嚴格篩查,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容易被虛擬世界中的不良信息迷惑或洗腦,單靠人力進行負面信息的“防、堵、管”已失去效用。同時短期內又得不到及時糾正,輕者會造成消沉墮落,重者可能會害人害己,后果難以想象。

三、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的對策

(一)搭建線上平臺,優化線下活動

首先,高校應充分發揮“微傳播”育人功能,開設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論壇等,同時努力開發適合服務、管理大學生的APP軟件(今日校園、易班等),實現新媒體為載體的雙向聯動,達到時刻引導、時刻關心、時刻教育的效果。其次,深入挖掘賦有傳統魅力的線下活動,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分散新媒體關注度。正確引導大學生放下新媒體,積極融入校園生活,進行面對面互動,加強溝通交流,增進情感。最后,鼓勵大學生正確認識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合理規劃并正確利用時間,積極響應“陽光體育”的號召,走出網絡、走出寢室、走向操場,通過在現實環境中的活動,提升心理素質,增強體魄。

(二)加強大學生“網游”管控與有效引導

第一,高校應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網游”的兩面性。高校有責任有義務針對“網游”的劣勢,督促大學生遵守校規校紀,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規范生活和學習習慣,杜絕一天兩小時以上“網游”。第二,加強對大學生室內監管。高校在嚴格執行《學生網絡管理條例》規章制度之外,還應專門建立“網游”公約,規范大學生“網游”行為,培養良好的“網游”行為習慣。第三,高校應完善學籍預警機制。加強任課教師、思想政治輔導員、班主任、公寓輔導員、大學生互聯互通,時刻了解大學生即時行為和思想動態,做好密切關注,及時開展師生交流,適時通過心理輔導引導學生。第四,高校應建立家校聯動機制,形成育人合力,督促并教育大學生提升自身控制力和自我約束力,養成正確使用新媒體的良好心態,將花費在“網游”上的時間和精力控制在合理區間,使他們脫離“網游”的束縛。第五,引導大學生要理智看待“網游”,充分認識到“網游”不是精神家園,更不是世外桃源,可以作為放松手段但要堅決杜絕形成精神依賴,充分認識到學習才是主要任務。

(三)強化網絡輿論監管

首先,大學生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的主導地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到青年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甚至工作的各個領域,充分利用新媒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廣泛傳播。其次,高校搭建健康的校園育人新媒體平臺。成立線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職業生涯及學業規劃工作室、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學生黨建研究工作室等,同時高校應倡導全體思想政治輔導員創建個人微信公眾號,利用容易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大學生傳遞青春正能量,提高關注度,增強吸引力,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三觀”[2]。再次,高校應建立學生網絡輿論監管機制。成立學校學生輿論工作室,校內多部門參與,牢牢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動權,禁止不良信息傳播。最后,高校應從“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中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梢酝ㄟ^講座、訪談、演練、案例分析等形式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打造有利于全體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高校網絡輿論陣地。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特征決定了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的重要性。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存在著“建設型”和“破壞型”雙向發展的可能性。為此,要想從源頭上預防意識形態偏離正確的軌道,高校大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建設就需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強化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培養其愛國思想,樹立其良好道德品質,為其成長成才保駕護航[3]。

參考文獻:

[1]蘇丹.新媒體時代的高校輿論引導策略[J].新聞戰線,2017,(5).

[2]王莎.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新媒體時代[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

[3]王軍杰,陳佳.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論陣地爭奪探析[J].新聞戰線,2019,(3).

校園網絡輿論論文范文第2篇

2020年以來,團東營市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嚴格落實團中央、團省委決策部署,以思想引領、圍繞中心、服務青年和從嚴治團為工作著力點,切實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持續在強化團的引領力上下細功夫,在擴大團的組織力上下苦功夫,在加強團的服務力上下硬功夫,使團的改革精準對接黨政所期、發展所需、青年所盼,推動團的各項事業實現新發展。
把牢為黨育人根本任務,著力引領青年思想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教育青年,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全面深化“青馬工程”。時刻把為黨和人民培養人的工作擺在首要位置、貫穿始終,深入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推動列入市文明委2020年重點工作項目,列入市直機關工委2020年黨建工作要點。按照“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重點抓好理論研學、制度自信教育“兩項重點內容”,開展政治學習、政治培訓、實踐鍛煉“三個重點模塊”,建好講師團、學員庫、課程表、項目單“四張工作清單”,組織主體班次、理論調研、跟習近平總書記學讀書、網上慕課產品、實踐鍛煉“五項常規工作”,提升理論培訓實效,提升實踐鍛煉能力,確保學以致用、學見成效,不斷強化培養青年政治骨干品牌效應,努力為黨的事業和隊伍輸送新鮮血液。線上推出云課程兩期,線下組織青馬理論學習30余場,參加1500余人次。將黨團聯合培養黨員發展對象作為工作著力點,聯合市直機關工委開展新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培訓青年黨員和預備黨員145人,確?!扒囫R工程”成為推優入黨有力抓手,確保青年黨員成為青馬學員,為基層作出良好示范。

積極選樹青年典型。開展東營市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團干部、五四紅旗團委(團支部)、青年志愿服務先進集體(個人)等評選表彰活動,同時積極認真推報參評全省、全國評選活動。232個集體和個人榮獲市級以上表揚獎勵,其中5個集體和個人獲評全國“兩紅兩優”等國家級表彰表揚,72個集體和個人獲評省五四紅旗團委(團支部)和優秀共青團員(團干部)等省級表彰表揚,充分展示我市團員青年良好的精神風貌,發揮青年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深化爭做“新時代東營最美青年”主題活動,培養選樹“青春擔當好團隊”16個。

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深化“網上共青團”建設,主動適應新時代網絡新媒體發展給共青團工作帶來的新情況、新挑戰,加強全市團屬網絡新媒體規范管理,加快構建全市共青團網絡新媒體工作系統,不斷提升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公開和服務青年能力。舉辦“i東營·創意青春”全市青少年網絡新媒體作品大賽,重點圍繞東營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全市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奮勇擔當的激情和活力,參賽作品500余部,累計閱讀量300余萬人次,引導全市青少年牢固樹立“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理念。組織全市各級少先隊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隊員”主題隊日活動230余場次,覆蓋少先隊員19萬人次,讓更多隊員了解中國革命、少先隊歷史知識,鼓勵全市少先隊員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傳承發揚紅色基因。
堅持服務大局工作主線,著力展現青春風采

認真落實東營市委“重點工作攻堅年”要求,緊緊圍繞全市“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團結帶領全市廣大團員青年為推動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積極助力疫情防控。組織動員全市各級團組織主動向疫情防控指揮部報到,積極受領任務,廣泛倡議動員,發動5000余名青年志愿者,組建應急響應、網絡宣傳、心理疏導、快遞小哥等志愿服務隊伍;組織“青年戰‘疫’志愿突擊隊”,深入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公益病毒消殺作業;組織2300余名鄉村“好青年”、300余名返鄉大學生等群體,積極參與社區村居聯防聯控、防疫宣傳和文明勸返等工作,深度參與疫情時期社會治理;打造“青馬云課堂”“網上云隊課”等云端課堂,加強疫情期間廣大青少年思想引領工作,全力當好“戰斗員”“宣傳員”“保障員”;聯合市衛健委開展“為奉獻者奉獻”關心關愛抗疫一線人員及家庭活動,走訪慰問援鄂家庭80戶,送出“微心愿”95份,常態化提供“暖心陪伴”“暖心速遞”等志愿服務;面向全市醫務人員、公安干警、基層黨員干部和網格員等一線防疫干部職工,捐贈豬肉200箱、總價值35萬余元;動員市青聯委員、青企協會員帶頭捐款1000余萬元,消毒液55噸、防護口罩3萬余只。

持續深化青春扶貧行動。東營市“希望工程”自1994年實施以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重要寄語精神,持續推動“希望工程”轉型升級,累計爭取捐款1200余萬元,資助困難學生4.9萬名,援建希望小學18所,援建希望工程圖書室20個,援建希望廚房5處,培訓教師600余人次。開展圓夢大學行動,募集資金240余萬元,募集助學崗位140個,幫助1540名寒門學子圓夢大學。實施公益成才計劃,引導青年企業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回報社會,幫助360余名大學生完成學業和實習實踐。扎實開展“希望小屋”兒童關愛項目,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無獨立居住和學習環境的8至14歲兒童,依托原有住房打造獨立空間,進行規劃、設計、裝修,配備必要家具和學習生活用品,改善生活與學習環境。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小屋41處,正在建設62處,開工建設率51%;已完成全部小屋認籌工作,籌集資金334萬余元;在建設小屋的同時,提前為幫扶家庭提供關愛幫扶、結對服務,幫助解決成長和學習中的困難、問題,真正實現從“小屋煥新”到“精神煥新”的轉變。深化“螢火蟲助學計劃”,在全市39個鎮街建成77處螢火蟲學堂,連續10年累計組織2000余名大學生和社會志愿者深入學堂,為2.1萬余名青少年在親情陪伴、學業輔導、心理疏導、自護教育、感受城市等方面提供關愛服務,解決實際困難,讓農民工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持續深化“金暉助老”“牽手關愛”兩項行動,招募、選拔332名青年志愿者結對幫扶166名留守、失獨老人,常態化開展助老志愿服務;招募、選拔600名志愿者結對幫扶300名農村留守兒童,常態化提供自護教育等服務。



辦好黃河三角洲青年企業家創新發展懇談會。作為第二屆儒商大會暨青企峰會東營分會場的創新活動,懇談會以“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邀請北京字節跳動、上海優也信息科技、泛海投資等公司的知名青年企業家進行主旨演講,對“今日頭條青年創作者東營培訓基地”揭牌,對全市重點園區進行推介,已促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山東云科漢威軟件有限公司、山東世成環??萍加邢挢熑喂镜葘I技術創新企業入駐園區。促進青年企業家交流合作,向團山東省委提報峰會重點項目9個,其中“騰訊云(東營)工業云基地項目”被本屆儒商大會暨青企峰會作為精選項目隆重推介并成功簽約,為吸引更多更好項目在東營落地創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扎實開展“青春奉獻文明城”行動。深入落實全市創城工作動員大會精神,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在創城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成立工作專班,制定行動實施方案,召開全市工作推進會議,層層安排部署;通過開展“i東營:青春奉獻文明城,我為創城代言”“青春擂臺?創城賽”、服務大型賽事(會)、“煙頭不落地,城市更美麗”“共享單車、共建文明”“清潔環境、美化家園”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動員廣大團員青年在深化文明城市創建中積極作為,展現青春擔當。在城區設置志愿服務站點38個,按照“志愿服務隊+項目+站點+接力”運作模式,打造有固定場地、配備結對志愿服務團隊和管理人員、配套設施、服務項目,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的標準化志愿服務場所,實現不間斷上崗服務。積極發揮全市各級團屬網絡新媒體平臺矩陣作用,運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新媒體平臺,推送信息170余期,廣泛宣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意義,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創建、人人參與創建”的良好氛圍。
把握服務青年職責使命,著力凝聚青春力量

聚焦共青團主責主業,從助力青年成才成長、服務青年創新創業、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等多方面為東營青少年提供最貼心、最直接的服務。

扎實推進“青鳥計劃?匯智東營”行動。圍繞東營市“5+2+2”產業體系,邀請30家重點企業舉行在線直播招聘專場,提供招聘崗位6000余個,在線觀看人數6萬余人次,在線咨詢互動留言近3000條。組織開展“東青幫?團團帶你直播在線看企業”活動,讓廣大高校大學生了解東營特色優勢產業、企業發展情況和意向工作崗位,搭建企業與待就業學生的“空中雙選會”,實現企業用工和人才求職供需精準對接。開設“東青幫?青創云課堂”,通過系列直播授課,加強創業培訓、人才培養和項目孵化,助力復工復產和青年學子返鄉創業。舉行“青鳥計劃?匯智東營”暨“就選東營”2020年度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組織國內外39所知名高校的54名青年學子到市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推進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舉辦“知名高校青年學子看東營”活動,邀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來我市開展思政實踐調研,讓青年學子們充分認知東營、感受東營;邀請清華大學35名優秀學子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通過線上宣講的方式面向我市高中學子開展課業輔導、講授學習技巧,吸引和凝聚更多高層次人才來東營就業創業,助力全市“招才引智”工作大局。舉辦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聚攏了一批優質青創項目,同時推薦15個項目參加團山東省委第九屆“創青春”山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7個項目晉級復賽,1名創業導師入圍復賽。

全力做好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深化“青春守護者”行動,開展“青春與法同行”法治宣傳教育,不斷增強青少年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識能力;加強青少年禁毒宣傳教育,開展禁毒宣傳“五進”活動30場次、覆蓋青少年1萬余人次,營造濃厚禁毒文化氛圍;做好青少年防溺水教育,在全市170余所中小學校,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防溺水專題守護安全教育200余場、覆蓋青少年19萬人次。扎實做好未檢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12355青少年服務臺作用,扎實做好全國首批委托開展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社會支持體系試點建設工作;組建專業人才隊伍,構建起“未檢檢察官+團干部+預青專家+社工+志愿者”的隊伍體系;做好規范個案支持,安排專業人士作為志愿者,跟進做好心理疏導、法庭教育等工作,幫助涉罪未成年人認罪服法,接受教育,改正錯誤,轉回正軌。我市兩個青少年權益保護項目獲得團中央批準。創新實施“青春向網格報到”行動,在5個縣區12個片區啟動試點,推動團的組織、工作、陣地在基層有機融合,助力基層普法宣傳,助力社會治理創新。

深入實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選培計劃。兩年選樹各級“好青年”5077名,大力培養農村青年人才,著力儲備村級后備力量,組織動員廣大青年建功鄉村振興;建立市縣兩級鄉村“好青年”聯盟、協會7個,輔導8人參加市縣創業大賽,推薦7人進入青企協等行業協會,市縣鎮建立微信交流群47個,確保工作覆蓋到每一名“好青年”;實施鄉村“好青年”創客計劃,協調發放“鄉村好青年貸”等小額貸款23人、890萬元;從東青基準貸中拿出1000萬額度,大力扶持鄉村“好青年”群體創新創業。
全面推進從嚴治團任務,著力煥發青春活力

緊緊圍繞當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做好黨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這一重要政治定位,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堅持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在全面從嚴治團中煥發新活力、實現新作為。

堅持黨建帶團建。抓好制度設計,聯合市委組織部印發《關于在全市鄉鎮(街道)建立青年工作委員會的通知》,確保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制度支撐更加有力;爭取黨委支持,在全市39個鎮街高標準建立青年工作委員會,明確鎮街黨(工)委書記擔任青工委主任,分管領導擔任常務副主任,團委書記擔任副主任,全力優化基層團的工作環境。高規格召開成立大會,明確由青工委主任主持,同步研究黨建帶團建和鎮街團委重點任務落實,實現黨建帶團建的頂層謀劃、頂格決策;加強系統黨建工作,打造全市共青團“青春先鋒”品牌,實現市縣團的機關黨建和團的業務深度融合。

狠抓干部隊伍建設。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團干部教育培訓,引導各級團干部隊伍保持蓬勃朝氣,展現新風正氣,努力提升干部理論水平、黨性修養;狠抓鄉鎮團干部配備,鄉鎮團委書記配備率和在崗率達到80%以上,注重從金融掛職干部、鄉村“好青年”、青年社會組織骨干、大學生村官中選配掛兼職團干部44人,幫助延伸工作手臂;開展常態化下沉基層工作,組織市縣團的機關6個下沉工作組、34名黨員干部,分別下沉19個鎮街,每名下沉干部每年包靠聯系1個鎮街、重點聯系青年社會組織和青年志愿者兩支隊伍、常態聯系20名左右當地青年,力爭實現“促基層團建、促陣地提升、促工作落實、促作風轉變”。

突出抓好“兩新”組織團建。堅持黨建帶動,主動聯系各類行業協會主管部門黨組織,大膽探索行業建團,在金融行業、快遞行業、互聯網行業建立團工委,加大對行業青年的群體覆蓋。加強青聯、青企協等團屬社團會員單位建團力度,將其作為會員履職考核、評選樹優、入會資格的重要標準,制定管理辦法,明確專人負責,強勢推進,應建盡建。摸底全市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建團情況,積極嘗試商圈樓宇建團,在東營銀座商圈建立專門團組織,做好東營金融港團組織建設的前期籌劃。

積極拓展團屬工作陣地。加強青少年思想教育陣地建設,建成青馬學堂29處。加強青年之家建設力度,建成面積3000余平方米的東營青年之家旗艦店,整合青年會客廳、眾創平臺、筑夢空間等,建設基層青年之家44處,引入青年社會組織27個,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17個。建成山東省最早的農村團支部、廣饒縣大王鎮封廟村團支部舊址紀念館,成為全市黨團隊活動的重要陣地。

東風浩蕩滿目春,砥礪奮進正當時。團東營市委將繼續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優良傳統,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在黃河入??谶@片豐饒美麗的黃土地上,為推動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校園網絡輿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日益普及,大量的網絡新聞開始充斥在人們的周圍,網絡化的語境也開始逐漸形成,并由此產生了關于網絡新聞的輿論監督。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但是,作為新生事物,也同樣存在法律保護方面的明顯缺失,導致一系列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法律問題的出現。為此,積極地做好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方面的立法和保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對網絡化語境下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法律保護的相關問題做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網絡化語境;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法律保護

【作者單位】王金鑫,浙江警察學院。

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受到自身特殊性的影響,具有鮮明的交互性、開放性以及廣泛性等特點,是輿論監督領域重要的生力軍,并日漸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在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相關立法方面卻存在一定的缺失,導致了各種問題的出現。網絡化語境下,如何加強對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保護,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網絡輿論監督

網絡輿論監督是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生事物,是一種信息化社會的產品。網絡輿論監督以互聯網絡為平臺,為全體社會成員,包括政府及全體普通公眾提供了對各種新聞事件的關注、了解以及分析研究的機會。網絡輿論監督還可以為大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促使各種新聞事件在公開透明的狀態下得以解決,并受到公眾的全程監督。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受到自身特殊性的影響,具有鮮明的交互性、開放性以及廣泛性等特點,而普通大眾則成為網絡輿論監督的主體。

二、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法律保護的現狀和問題

1.網絡新聞輿論監督存在法律負環境

現如今,在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法律保護方面,存在著十分明顯的法律負環境。通常情況下,公眾應該依法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力、知情權力以及批評和監督權力等,但是,在實際的網絡新聞輿論環境下,這些權力卻被無限擴大化。一些人堂而皇之地以“道德審判”為名,大肆在網絡上發表一些言論和意見,甚至肆意地傳播各種不正當的言論,從而對新聞當事人自身的合法權益產生極大的損害。這種情況的出現,不但與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的初衷背道而馳,也極大地侵害到很多新聞當事人的權利,并影響到正常的網絡輿論監督環境。但是,關于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建設,卻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國雖然已經認識到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并積極地制定了一些針對性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度予以管理和指導、約束,但是,這些現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等大多數,存在可行性不強、立法規格較低和相關規定滯后等特點,無法發揮出法律法規應有的作用。

2.知情權與隱私權之間存在法律沖突

從法律角度來看,隱私權是人們享受的基本權利之一,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早在19世紀下半葉,美國的法學學者即提出人擁有“隱私權”這一說法。之后,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完善, “隱私權”逐漸在美國的法律系統樹立起牢固地位。美國通過將“隱私權”設定為法律權利的一種,有效對抗了各種傳媒活動中言論自由對個人隱私的沖擊。而“知情權”又被稱為“知曉權”以及“知的權利”等,這一概念是由大眾傳媒從業者率先提出的。1945年,美國編輯首次提出“知情權”這一概念,并認為對于公民而言,需要依法享受對于自身應該知道的事情予以知曉的權利。而對于國家而言,也應該盡可能地保證并維護公民知曉各種事件的權利。知情權的出現,最大程度保護了廣大受眾對各種信息應有的知曉權利,并且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各種傳媒活動的言論自由。

但是,在我國,不論是知情權,還是隱私權,在已經成文的憲法,或者其他一些法律法規之中,仍然缺乏較為權威、直觀的規定和解釋。因此,從法律角度來看,在關于知情權和隱私權的立法方面,我國仍處于空白狀態。從法律角度進行分析,在日常的網絡輿論監督過程中,知情權與隱私權之間經常會出現沖突。但因為相應法律法規的缺失,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對知情權和隱私權予以妥善的處理,一旦二者交鋒,便極易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因此,網絡輿論監督過程中,如何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隱私權,并如何從法律角度予以權衡和協調,無疑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兩難命題”。

三、加強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法律保護的措施分析

1.加強新聞媒體立法

為加強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保護,首先要進行新聞媒體立法。網絡新聞輿論監督雖然與傳統的輿論監督存在較大的差異,但也同樣需要遵循傳統輿論監督的一些規則。在傳統的輿論監督中,人們需要遵守的道德準則以及法律規范等,在網絡新聞輿論監督中也是同樣適用的。早在1996年,我國便就網絡輿論相關問題制定了專門的法律,即《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之后,又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頒布了一系列的相關法規和條例,以更好地指導我國網絡輿論的發展,保證其長期健康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和輿論環境的復雜化也給原有的法律法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法律法規顯然無法滿足實際情況的需要,于是,為保證網絡環境的規范、文明,需要積極地對現有的新聞媒體法律法規予以完善,以保證不同網絡媒體持續、健康和有序地發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充分發揮法律作用之余,還要合理地配合使用其他的一些調控手段。例如,計算機技術監控手段等,以更好地對網絡環境和輿論監督動態變化進行了解和掌握,及時發現問題,并有效杜絕各種不良現象的出現。

2.加強網絡法制教育

各種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法律問題的出現,與實際的網絡環境以及網民的自身素質等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ヂ摼W法律法規的相對滯后是造成網民法律法規意識相對淡薄的原因?;ヂ摼W作為一個虛擬世界和數字化的存在,匿名性始終存在。一些人認為匿名就意味著無所顧忌,為所欲為。在這種空檔期,法律法規的相對滯后會使人有放縱行為的意識和免責的僥幸,認為互聯網是法外之地。

因此,在加強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法律保護的過程中,做好對網絡環境的凈化以及對廣大網民進行網絡法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受到虛擬網絡環境的影響,人們在網絡化的語境下,所受到的道德壓力顯然要小于實際生活。但現如今,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距離日益縮小,并逐漸發生著融合。因此,有必要對廣大網民進行有意識的網絡法制教育,以更好地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指導其在網絡環境下依然可以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自覺地控制其在網絡輿論監督中的行為表現。只有保證廣大公民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才能維持良好的網絡環境,營造良好的網絡新聞輿論氛圍,真正保證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發揮出自身應有的作用。

3.加強網絡侵權立法

網絡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導致網絡侵權行為猖獗,這是網絡法治化始終繞不開的一個難題。治理網絡侵權問題,加強對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保護,加大立法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尚無一部系統、完善的關于網絡輿論監督侵權的法律法規,尤其是在民事法律規范方面,還存在十分明顯的欠缺現象。網絡輿論往往會牽涉到很多不同主體的權益,并有可能會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進行專門的立法,以法律形式對相關問題予以專門的規定。例如,對各種網絡輿論侵權行為的形式和種類等進行明確,并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行為進行明確。另外,對于立法部門而言,還要注意對網絡輿論侵權的具體情節和不同性質進行詳細的說明,并明確相應的約束條件,以更好地指導各項法律條目的實際應用過程。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知,遏制網絡侵權,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協同整合社會各主體力量共同參與,包括政府網絡主管部門、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以及司法機關等社會各主體。

網絡化語境下,加強對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保護已經刻不容緩。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也不難發現,現如今,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保護已經呈現出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在實際的網絡輿論監督中,要積極地做好相應的立法及其實踐工作,以更好地對網絡新聞輿論監督進行法律保護,保證其監督作用的正常發揮。

[1] 李藝. 網絡輿論監督反思及其路徑建構[J]. 當代傳播,2013(6):44-46.

[2] 胡靈. 網絡輿論監督的法律邊界[J]. 法學論壇,2010(5):95-99.

[3] 成劍英.網絡輿論監督:特點、難點與對策[J]. 求實,2010(4):60-62.

[4] 石君. 基于法律視野下的網絡輿論監督規制初探[J].法制博覽,2013(4):21-22.

[5] 鐘小霞. 自媒體時代網絡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基于近年來網絡熱點事件的探討[J].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64-68.

校園網絡輿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大學生網絡輿論使高校輿論格局發生變化,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對象?;诖髮W生網民的群體特殊性,大學生網絡輿論具有無序性、侵占性、易變性。當前,對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要具有及時性,不能采取高壓政策或片面追求完美效果,應注重多措并舉、多管齊下。

[關鍵詞]集群;大學生;網絡輿論

當前,大學生網絡輿論逐漸成為高校輿論生態的重要變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戰。關注集群效應下大學生網絡輿論的生成演變,有助于更好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加強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大學生網絡輿論關乎高校和諧穩定

開展大學生網絡輿論建設,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輿論是不同個體依托于各種載體直接或間接地表明自己立場和觀點,基于立場和觀點的相同或相近,進而在集群效應下匯聚壯大,演變成為某種趨勢性態度的社會現象。網絡輿論,即形成和發生于網絡領域的輿論形態。當前,資訊高度發達,網絡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成為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熬W絡的高技術高性能特點,使得對新鮮事物敏感的大學生成了使用它的活躍群體,是網絡發展的重要推動者”〔1〕,大學生作為當前網絡使用人數最多的重要群體,在網絡輿論的傳播和生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關注大學生網絡輿論,重視大學生網絡輿論建設、運用和管理,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大學生網絡輿論既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更是當前關乎高校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網絡為大學生的輿論生成提供了肥沃土壤,對于大學生而言,網絡的主要功能在于便捷有效的觀點交談、意見發表、權益維護。由于大學生網民數量眾多,致使一些大學生在網絡輿論的沖擊下,其思想獨立性難以堅守,容易走向極端,進而大學生網絡輿論體現出盲目從眾性,沖動偏激性。一定意義上,大學生網絡輿論使高校輿論格局發生變化,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對象。傳統意義下,高校輿論格局主要由高校所掌控和布局,沿襲著自上而下的方式作用于大學生,依托于校報、校園廣播、思想政治工作者、學生工作隊伍等,主導著高校輿論的發展。然而,當前時代境遇下,網絡為大學生話語表達提供了便利,使大學生獲得了不同于傳統的言論載體,并且這種載體一定意義上還游離于高校的掌控之外,因而大學生網絡輿論成為高校輿論的基本組成和重要變量,使原來自上而下梯級推進的高校輿論格局受到挑戰,大學生與校方之間的言論主動權顯得平面化,校方不再是唯一的高校輿論發布者和創造者,大學生網絡輿論對高校和諧穩定的影響作用日漸突出。

二、大學生網絡輿論具有典型的群體特征

基于大學生網民的群體特殊性,大學生網絡輿論具有專屬于這一群體的典型特征:

第一,大學生網絡輿論具有無序性。所謂無序性,即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形成往往是自主自發的,可能基于一種難以預知的原因,亦可能在某個難以預測的時間,讓人難以捉摸和把控。甚至在一定條件下,大學生網絡輿論可能轉化為大學生危機事件。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充足的正義意識,在網絡輿論形成中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網絡的開放性,為大學生暢所欲言和指點江山提供了便利,使大學生網絡輿論易于形成便于擴散。然而,大學生群體畢竟數量巨大,大學生網民是當前我國網民群體是最為龐大的群體,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大學生其信息關注點不一,進而大學生網絡輿論的爆發點和擴散點往往隨機產生,無序存在,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

第二,大學生網絡輿論具有侵占性。大學生網絡輿論一旦形成,在對其他大學生的影響上呈現出顯著侵占性。大學生往往會基于情感共鳴而一呼百應,短期內生成網絡輿論。所謂侵占性,即一旦大學生網絡輿論形成,那么這一網絡輿論對其他大學生的侵蝕和影響往往是必然的,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和壯大勢如破竹,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大學生基于同輩群體的高度契合性,對源自大學生之手的網絡輿論幾乎缺乏抵抗力,他們本能地會選擇認可并迅速加入傳播壯大這一輿論的隊伍中去。他們不會主動鑒別真假或作理性思考,而會基于本性善良而毫無保留地對這一趨勢性態度持全面信任姿態,進而加入推動和壯大這一網絡輿論的大潮。

第三,大學生網絡輿論具有易變性。大學生群體長期生活于校園內,缺乏必要的社會生活磨煉,缺乏真正的現實生活經歷,因此他們對社會事件的看法和判斷不太成熟,使大學生網絡輿論呈現出一定的易變性。網絡空間充斥的各種思想觀點和價值判斷易于影響他們對社會事件的認識和判斷,使大學生網絡輿論具有一定的易變性。這種易變性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利弊并存。一定程度上,大學生網絡輿論的易變性可認為是其可塑性,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介入和積極引領,引導大學生網絡輿論向著正確、健康、積極的方向演變。同時,大學生網絡輿論的易變性亦為一些錯誤思想觀點的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機?!皬妮浾撔纬傻倪^程來看,網絡最終浮現的主流聲音,雖然反映了部分網民的意見與態度,但同時還要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響”〔2〕,由于網絡空間充斥著各種社會思潮,充滿了各種利益紛爭,因而大學生群體易于被其他網民所左右和利用,使大學生網絡輿論淪為少數分子的“話語轉播人”。

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

第一,對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要具有及時性。大學生網絡輿論相對于傳統的現實輿論而言具有集群效應,傳統的大學生現實輿論往往局限于某個班級、某個年級或某個專業,而大學生網絡輿論在集群效應作用下,會短時間內蔓延到整個校園網絡,大學生之間不僅在網絡上推動輿論的傳播壯大,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會在口口傳播中推動輿論的傳播壯大,使這一輿論可能會突破單個大學校園的局限,演變為全社會整個網絡的輿論事件。同時,由于大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不夠全面,他們在網絡輿論中易于受到刺激,網絡輿論中偏激、錯誤的信息會給他們造成強烈的巨大沖擊,進而激化他們的負面情緒,擴大輿論的負面影響,使他們可能做出各種現實非理性行為,引發現實危機事件。對大學生網絡輿論開展及時引導,就是要在輿論形成之前或剛剛形成之時就要介入,開展主動的輿論引導工作,反之,會極大的加劇輿論引導的難度。一旦某種大學生網絡輿論形成,其他大學生在接觸到這一網絡輿論時,會對與之相關的信息如饑似渴并堅定地深信不疑,如果引導工作不及時,未能第一時間公布權威真實信息,那么其他大學生群體將會被他們他接受到的第一個信息所牢牢占據,無論這種這一信息的真實性或價值立場,都會讓最初接受到的大學生深信不疑,增強對他們的思想引導難度。

第二,對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不能采取高壓政策或片面追求完美效果。少數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基于擔心大學生網絡輿論演變成現實危機事件,進而對大學生采取高壓政策,利用各種校規校紀對大學生施壓,禁止他們對某一網絡輿論的討論。事實上,這是不現實的。在校方高壓政策壓力下,表面上大學生似乎停止了對這一網絡輿論的參與,事實上他們依然會在口口傳播或其他非正式場合利用自己的方式來參與和推動這一網絡輿論。而且,校方的高壓政策既可能激發他們的抵觸情緒,讓原本就處于叛逆期的大學生更加抵制校方引導,又可能使大學生誤認為校方對同學的“禁言”式高壓政策恰恰表明了這一輿論中隱藏著某種不可告人的秘密,使大學生對網絡輿論中夾雜的各種偏激、錯誤信息更加深信不疑。因此,對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只能“引”,不能“堵”,不可片面追求完美效果,企圖讓所有大學生都端正認識,站在主流立場看待網絡輿論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在對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中,應允許少數大學生存在差異觀點,求同存異,包容多樣,引領多數,只要實現了對多數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即可,讓主體大學生去引導和影響少數存在不同觀點的大學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選擇。

第三,對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要多措并舉。大學生網絡輿論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只憑借單一舉措往往難以獲得理想效果。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重構良好的高校網絡輿論生態,需要多措并舉,多管齊下,綜合作力。在引導主體上,既要重點建設一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又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中學生黨員和優秀分子的積極作用,使學生黨員和優秀分子成為網絡輿論引領的一支重要力量,成為在網絡領域弘揚主旋律、堅持真善美的榜樣和楷模,發揮他們對其他大學生的示范引領功能。在引導方法上,既要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大學生網絡輿論引領力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基于現代技術應用辦法潛移默化地凈化網絡空間,為積極的大學生網絡輿論創設條件,向消極的大學生網絡輿論創造障礙。在引導手段上,既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關懷和思想疏導功能,又要建立健全高校的大學生網絡表達的規章制度,保障大學生網絡輿論表達理性平臺,使大學生網絡表達失范行為的懲處有據可依,加強和完善高校的“依法治網”工作,推動對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規范化、有序化、制度化。

〔參 考 文 獻〕

〔1〕尚俊杰,等.高校網絡輿論領袖的作用及其引導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10,(08).

〔2〕彭蘭.關于中國網絡輿論發展中幾組關系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9,(12).

〔責任編輯:侯慶?!?/p>

校園網絡輿論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網絡輿論的媒介規定性,使其在輿論形態的表現上,多表現為網絡話語表達的集合。而網絡話語在話語表達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帶有的明顯的媒介性和社會性又使其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輿論形態。這種特殊的輿論形態在微觀的視角中具備一般社會輿論所具備的主要要素,同時也可在宏觀視角被看作是網絡輿論本體的主要表現方式和社會輿論與個體意見中起到新的緩沖作用的制約機制。網絡輿論作為特殊的輿論形態,其輿論要素也表現出了本體、客體、影響范圍和時間的特殊性。

【關鍵詞】網絡話語;網絡輿論;輿論形態;媒介性話語

一、社會輿論的意見表達與網絡輿論的話語形態

輿論的表現形態、產生規律和發展方向,都會受到大眾媒介技術和受眾媒介使用方式變化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輿論是一個始終具有明顯時間方向性的研究議題。在進入21世紀之后的十幾年間,網絡輿論成為輿論表現形態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形式,輿論的表達方式也從傳統的媒介表達轉向了自媒體平臺的話語表達。網絡話語在輿論研究,特別是網絡輿論研究的領域里,成為關注輿論形態變化和輿論生發機制的一個關鍵問題。將網絡話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輿論形態進行分析,首先需要明晰的是當今社會輿論意見表達中,網絡話語以一種輿論形態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輿論、網絡輿論與網絡話語概念的交互與獨立

輿論作為一個傳統的概念,在西方學者和國內學者的諸多研究中,已經有了相對深入而多元的探討。西方學者更多地將輿論作為一種公眾意見進行表述,從公眾意見這種表述來看,輿論無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概念。因此在西方學者對輿論概念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超過50個的復雜概念體系。其中諾依曼在梳理輿論復雜的定義系統后,將輿論看作是公眾性的意識[1],李普曼則將輿論定義為對人類群體或以群體名義行事的個人產生著影響的腦海中的圖像[2]。這兩種觀點雖然有較大的差別,但其共同點是將輿論作為一種特定的意見表達結果看待。國內學者則普遍認為輿論是一種公眾意見的集合。如認為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的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3]?;驅⑤浾摽闯墒窃谔囟ǖ臅r間空間里,公眾對于特定的社會公共事物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4]。從對輿論的簡單概念歸納可以看出,對輿論的界定無論是基于印刷媒介時代的西方觀點還是基于廣播電視時代的國內觀點,都具有明顯的意見指向性,輿論的本質是一種帶有公眾性的特殊的意見表達。

網絡輿論從表述形式來看是一種“輿論加媒介”的模式,這種模式明示了網絡輿論作為一個概念,其特定的媒介技術指向。這種技術指向實際上將輿論概念的時間方向性表現了出來。由于對輿論概念的探討始終無法形成一個公認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定義。這種定義的模糊并不是輿論研究對象的模糊,而是對于輿論界定的角度始終是多元化的共存。因此,對網絡輿論的概念界定也將會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但網絡輿論的內涵卻可以相對清晰地描述為對傳統輿論內涵的延伸與發展。傳統輿論的內涵注重公眾與意見兩個方面,輿論的公眾性通過大眾媒介實現,意見表達則通過受眾參與實現。網絡輿論改變了公眾性實現過程中的媒介技術平臺,將傳統媒體置換為互聯網,使網絡和自媒體平臺成為實現輿論議題公眾性的渠道,同時也改變了個體意見表達的方式,使個體意見通過公開平臺表達。輿論作為群體意見的集合,在網絡時代,個體意見作為一種話語表達方式,構成了一種新型的公開性的意見結合方式。

從網絡輿論對輿論內涵的延伸可以看出,網絡意見的表達過程,實際上是個體話語通過網絡平臺表達實現的。這就使得網絡話語、網絡輿論和輿論成為一個相對關聯的概念。網絡話語與網絡輿論類似,是一個“媒介加舊概念”的表述,這個表述同樣強調了話語的媒介性。如果將話語看作是“一個比句子更重要的動詞性言說”[5],那么話語強調的就一定是兩個或者更多參與表達的主體間的相互交替。網絡話語則表明這種交替行為發生的技術平臺和媒介渠道。當網絡話語成為網絡意見構成的基本單元,而網絡傳播的規律成為話語的意見交替規則的時候,網絡話語就必然成為參與和構成網絡輿論的重要基礎性要素。輿論、網絡輿論和網絡話語,從概念的界定來看,它們都是相互獨立的。但從其內涵和意義指向來看,輿論奠定了網絡輿論的基礎,而網絡輿論又將網絡話語和輿論之間的聯系顯現出來。網絡話語在經過互聯網信息傳播規律的影響后,其信息內容和形式較傳統意義的話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話語表現形式的變遷和傳播方式的革新,使網絡話語必須被納入輿論形態研究的視野中。

(二)社會輿論意見表達的規定性與網絡話語表達的集中性

由于網絡輿論作為一種具有特殊媒介性的輿論形態出現,與其相對應的不具備特殊媒介性的一般輿論形態,在其輿論影響的范圍和參與主體上,都沒有網絡輿論所形成的技術平臺限制,因此,沒有特定限制的輿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社會輿論看待。社會輿論的意見表達過程,是不具備互聯網傳受一體的傳播特征的,受眾在輿論形成過程中的意見表達具有明顯的集中性,這種集中性是來自傳統媒體的簡單議程設置作用的結果。在傳統媒體時代,社會輿論的集中性也可以被表述為公共性,也就是說,一個社會范圍內得到一定數量群體關注的議題,可以成為輿論的客體。這種以公共性體現出的規定性,是探討輿論客體時從輿論關注的問題多為社會性問題的結果推導出來的。其邏輯前提就是,能夠成為社會輿論客體的議題,是社會上一定數量的人群共同關注的議題,也就是議題本身必須具備社會性。同樣,只有具有充分社會性的議題,才能集中被談論,成為一個具有公共性的輿論課題。

在社會輿論的意見表達中,這種規定性在傳統媒體作為優勢聲音的輿論生成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在網絡話語作為意見表現形式的時代,平臺被改變為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平臺交互的模式,信息能夠得到傳播的依據不是以被認為社會共同關注為前提,而是以被個體認為有表達欲望和必要為前提。這樣的表述就形成了在網絡輿論中,聲音的來源多元而均衡,并不存在某一個渠道的明顯優勢聲音。

由于網絡話語必須是被表達的觀點和態度,因此往往網絡輿論本身是網絡話語的集合而非真正的網民的態度和立場的集合。社會輿論議題的規定性促成了其輿論客體的公共性,但網絡輿論的集中性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輿論意見集合的形成模式。社會輿論意見表達的規定性與網絡話語表達的集中性的區別,促使網絡輿論在很多事件中的表現與社會輿論產生差異,同時也使得網絡話語在突出媒介特性的網絡輿論中,成為更獨特的意見集合形式。

二、由網絡話語構成的輿論形態

網絡話語作為一種特定的話語形態,其特殊性是由網絡話語傳播平臺的媒介特性決定的。這種媒介特性帶來的信息傳播形式的變化,導致社會信息中逐漸出現了依托網絡平臺傳播的特有的話語內容,這種話語內容的特殊性構成了網絡話語形態自身的特殊性,其表現就是網絡話語所具有的媒介性與社會性。

(一)網絡話語與輿論形態可能存在的三種限度

分析網絡話語作為一種輿論形態的特殊性,首先要將網絡話語納入“輿論”這一概念的探討范疇。從現有輿論概念的分析中,從輿論的要素去分析輿論,已經成為目前輿論研究的最具有工具性[6]的方法。

從輿論的要素來看,網絡輿論的存在使我們更容易反思輿論要素的公共性問題。如果將輿論的本體看作公眾意見、態度和觀點的總和,那么這個意見總和的公共性以及輿論主體的公眾性就存在不同的表現形式?;ヂ摼W信息的出現,造就了網絡輿論這個并不明晰的輿論概念,這一概念的出現,事實上將輿論主體的公眾性劃分出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作為社會普遍多數公眾的輿論主體,這時的輿論可以看作是社會性的輿論,同樣輿論自身的公共性也在社會信息的高度交互中得到極好的實現。第二個層次是跨越一定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非全社會性的輿論形態,這種輿論形態在互聯網尤其是自媒體平臺出現和普及后才真正存在,并具有極大的公共性。第三個層次是有特定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輿論形態,這種輿論形態的社會性和公共性都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可以看作是一種群體的意見集合。

(二)媒介言論成為輿論的可能性

網絡言論成為輿論的條件就是介于群體性意見集合的小范圍輿論形態和以全社會作為輿論主體的社會性輿論之間,出現一個跨越基于網絡媒介的、跨越時間和地域限制的輿論形態。

在傳統媒體時代,社會信息中的意見是由大眾媒介的意見和個體的意見交互形成的,輿論的本體也是由傳統媒體聲音和個體集合的群體意見共同構成的。大眾媒介的單向和強勢傳播與公民個體的意見表達形成了強烈的差異,話語權的單邊狀態將社會輿論分化成了群體的小范圍言論和社會性的輿論意見兩種共存又相互影響的形態。

在傳統媒體作為主要的大眾媒介發布聲音的時代,媒介的言論可以作為一種社會輿論信息中的優勢聲音存在,也可以作為輿論的引導和導向力量存在,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輿論。無論是媒介所代表的利益、權利組織、隸屬關系,或者是新聞和宣傳同社會觀念形態的差異,都導致大眾媒介或媒介的言論不等同于輿論[7]。媒介言論不等同于輿論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媒介言論是來自某一特定媒介機構的言論,媒介機構的言論無法成為一種輿論形態,而只能成為輿論中的具體言論。但自媒體時代的網絡言論,則回避了媒介機構的言論無法成為輿論形態這一問題,個體在獲得話語權并具備廣泛信息傳播能力的時候,其言論在一定程度上以一種接近媒介言論的方式進行傳播,而個體言論也會在互聯網中通過擴散傳播成為代表一定群體意見的群體言論。

網絡話語作為一種網絡言論的形態,絕大多數的網絡言論都可以看作是網絡話語,一條微博、一個帖子、一段評論,都可以是帶有特定觀點和傾向的話語表達。這種原本屬于個體行為的話語表達,在自媒體平臺上被賦予了明確的大眾媒介特征,這使得網絡話語成為一個能夠及時傳播的媒介性話語形態,而互聯網高度社會性和公眾性的特征,也將網絡話語定位于一個具有強烈社會性的話語。這與以往話語作為個體文本表達的研究多注重話語傳播的社會性不同,網絡話語本身就是一個帶有濃重社會性和公眾性的話語形態。

三、網絡話語作為輿論形態的特殊性

網絡話語是一種依托于網絡媒介的輿論形態,并不能獨立于網絡媒介存在,其媒介性就成為區別網絡輿論與社會輿論、群體意見和個體意見的首要因素。網絡話語具有獨特的存在形式和影響表現,使其在社會輿論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并以一種區別于其他輿論形態的特殊方式存在。

(一)網絡話語成為輿論形態時輿論制約機制的特殊性

大眾媒介傳播信息對公眾意見的影響是媒介時代輿論產生的基本模式,在這個信息影響的過程中,媒介信息與公眾之間的相互影響并不是直接作用的,尤其是媒介的信息無法直接作用于受眾自身,在受眾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媒介信息之外的干擾因素會成為受眾對輿論意見感知和媒介信息認同之間的緩沖因素。針對這種緩沖因素,國內學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對大眾媒介與受眾間信息傳播的中間地帶進行過相關論述[8]。

在網絡媒介時代,大眾媒介被分化成單向傳播的傳統媒體與交互傳播的互聯網兩種形態,而隨著這兩種形態在信息傳播方式上的融合,網絡媒介開始逐漸形成一種全媒介信息的傳播思維,信息的發布和接受對于受眾來說同樣重要。這就使得傳統媒體信息或來自傳統媒體的言論與受眾的認知之間固有存在的緩沖區,開始轉變為網絡媒介時代與媒介信息逐漸混淆的信息形式。當媒介信息開始具備大量的個體觀點的時候,這個來自個體的并兼具大眾媒介傳播功效的信息組織形式,開始成為網絡時代網絡輿論的基本表現形態和信息緩沖的制約機制。

網絡輿論作為一種原發自互聯網并主要由網民參與表達的輿論形態,在發展初期明顯受到傳統媒體觀點的引導和影響。這一階段的網絡輿論并不是一個具有明顯輿論本體特征的輿論形態,更多的是以社會輿論中媒介信息與受眾意見之間顯性緩沖區的形式存在。但隨著技術的變革,將話語權分配給了普通網民,網絡話語開始成為一種建立在網民意見表達基礎上的媒介信息,這種媒介信息就成為網絡輿論本體的重要構成部分。如果將網絡輿論的本體看作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對某一輿論對象的意見態度的集合,那么這個集合中,網絡話語已經成為其顯著存在的構成部分。而另一方面,網絡話語還同時承擔著網絡輿論本體的制約機制作用,這種制約機制表現為網絡輿論中突出的個體話語表達在具備廣泛支持的時候,會成為輿論中的顯性聲音,同時成為網民對網絡輿論觀點認知的重要影響和參考要素,進而構成與網絡輿論中其他優勢聲音和傳統媒體相關言論共同影響受眾意見的制約因素。網絡話語既作為網絡輿論的重要構成部分存在,也起到了對網絡輿論的制約作用,并同時制約著來自傳統媒體的聲音對網民意見的影響。

(二)網絡話語成為社會輿論中意見表達的不穩定因素

網絡話語在成為網絡輿論制約機制的表現形式和社會輿論中媒介話語對網民影響的緩沖機制的同時,也對社會輿論中的意見表達起到了不穩定的影響作用。

隨著網民人數占社會人口比重的持續提高,互聯網作為一種大眾信息傳播媒介的覆蓋范圍,已經接近了全社會的概念。網民作為社會中的多數群體,同時也是意見表達和媒介素養的精英階層,開始成為構筑社會輿論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社會中對某一議題的關注人群中有相當部分的網民時,社會信息和網絡信息會對這一議題的關注人群形成交互式影響。傳統媒體的單向傳輸在信息發布中占據的主導優勢與網絡話語對個體網民的影響會在不同層面產生作用。從信息干預的效果來看,主流的社會聲音和媒介言論會成為集中的優勢意見影響輿論的方向,而數量眾多的網絡話語則會成為輿論意見漩渦中顯性的影響因素,這種影響因素構成了一個信息的長尾效應:數量少而集中的媒介言論成為輿論中的強勢聲音,而數量眾多但個體聲音不大的網絡話語則構成了對公眾意見影響的長尾部分。

在輿論本體的長尾部分中,紛雜的網絡話語會給個體意見帶來不穩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普遍存在的結果就是,社會輿論由于網絡話語這種特殊輿論形態的存在,會越來越多地呈現無序的特征,當社會輿論的優勢聲音與網絡話語中的多數意見趨同時,社會輿論以集中的形式存在,而當社會輿論的優勢聲音與網絡話語中多數意見分歧較大時,網絡話語對社會輿論的不穩定影響就越發明顯。

(三)網絡話語是群體意識與個體言論結合的優勢聲音

網絡話語從表面上看是一個來自個體網民的聲音,這一聲音或意見通過其自媒體平臺得到關注和傳播,進而獲得傳統媒體言論一樣的傳播影響。但實質上,網絡話語的發聲個體,并不像社會群體意見中的個體一樣主要表達自己的個體意見,而是一個信息交互作用的結果。在互聯網具備輿論影響力的網絡意見領袖,自身也是一個多元信息的集合體,其獲取信息的范圍和深度要大于傳統意義的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另一方面,優質的網絡話語平臺在個體意見表達的背后,還有參與這一網絡話語傳播的其他網民的討論,因此,無論是通過論壇、貼吧之類的平臺,還是微博、微信這樣的社交渠道,有影響的話語信息幾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伴隨著一定范圍和數量的他人意見。從這個角度來說,網絡話語事實上是一個由個體意見主導的群體話語參與的話語集合。這個微小體系的意見結合體,就具備輿論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要素。

以群體意識與個體言論結合形態出現的網絡話語,在參與更為廣泛的社會輿論信息傳播活動中,往往就會成為一種顯性的優勢聲音,這種聲音代表的個人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或大或小的群體的聲音。這是網絡話語能夠成為一種輿論形態的基礎,也是網絡話語參與社會輿論和網絡輿論的最突出形式。

四、網絡話語作為特殊輿論形態的要素表現

網絡話語作為一種輿論形態,具備傳統輿論研究中描述的社會輿論的要素。網絡話語的特殊性,以及其媒介性和社會性的內涵,在網絡話語的本體、客體、影響范圍和時間等要素中都有體現。

(一)輿論本體的群體性與媒介性

網絡話語從其表達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微小的輿論形態,具有一定范圍的群體參與性。任何一個有影響的公眾號在表達言論的過程中都會獲得一定的評論和留言參與,這個參與的過程就將網絡話語的表達賦予了一種群體表達的內涵。

在自媒體平臺催生越來越多的網絡話語之前,互聯網的信息就具有一種明顯的布朗運動特征。由于互聯網中的媒介機構眾多、網民擁有眾多的話語表達平臺,網絡輿論是一種合流的話語集合,或者說網絡輿論是一個來自多種方向的信息合力塑造的集體觀點、意見和態度。在互聯網平臺中,一方面是媒介機構的聲音,另一方面是網民的言論,不同的信息來源在不同的把關模式下,呈現出了明顯的公眾特征,這種類似市井言論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表達方式,最終將網絡信息打造成了“大家說”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網絡輿論形成了,并且這一過程也是推動網絡輿論中信息布朗運動的力的來源[9]。

網絡話語在成為網絡輿論的重要構成形式之后,這種信息的布朗運動在網絡話語的信息表達中越來越明顯。輿論首先是被表達的,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意見無法參與到輿論的信息傳播中,網絡話語的表達是一種多元意見推動的結果,話語自身是表達者受到其社交網絡中存在的意見影響的結果,同時網絡話語的表達過程也是表達者個體表達后一定程度的群體參與的過程。如果將網絡話語的表達內容中帶有的意見、態度、信念和情緒的集合作為網絡話語這一特殊輿論形態的本體,那么這個特殊的輿論形態,在最初的表達過程中,就帶有顯著的群體性與媒介性。與傳統意義上的群體意見不同,基于網絡話語的群體性表達,是建立在一個公開媒介平臺基礎上的。

(二)輿論客體的孤島文化特征

網絡輿論的客體通常被理解為“網絡事件”,或者來自互聯網的議題。這種網絡事件的認識帶有明顯的媒介地域色彩,電視、報紙、廣播這些傳統大眾媒介并不具備這么強烈的媒介地域色彩,在文化、內容、受眾群體、價值導向等方面,網絡輿論關注的議題似乎是帶有“地方特色”的。網絡輿論或者網絡議題的地方特色,是由互聯網傳播的信息特征決定的,網絡信息具有自己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在經過了十余年的地方發展和傳承后,孕育出了諸多的網絡流行語、網絡紅人、網絡事件等,這些網絡的獨特文化因子使網絡輿論具有鮮明的媒介特色。

在自媒體時代,這種互聯網的地方特色同樣作用于網絡話語的表達過程。自媒體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模式將網民個體連成了一個多元交織的網絡,這些網絡使網絡話語的表達具備天生的群體特征。一些網絡話語的議題,會在關注這一議題的群體中成為重要的輿論事件,而與之無關或對這一議題不感興趣的群體則無法卷入議題的討論。僅在一些小眾領域的輿論事件中,關注群體表達的網絡話語高度參與議題的討論,而不關注的群體則與事件無關。網絡話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輿論形態,其關注議題在群體化的表達中,必然出現孤島文化的特征。

(三)輿論范圍與存在時間的相對性

傳統媒體引導的社會輿論在輿論生成的過程中,信息的傳播具有明顯的地域和時間限制,輿論的議題通過社會群體的傳播或某一媒介言論的形式,輸出到媒介信息傳播可覆蓋的區域。除少數具有極強政治性的事件和突發重大事件外,社會輿論的信息傳播在傳統媒體的參與和引導下,其輿論影響的范圍和時長是有限度的,是一個絕對性的表現。輿論從生成到結束的過程中,伴隨著時間的持續,輿論影響的范圍經歷從不斷擴大到縮小的過程。

而在網絡話語主要參與的社會輿論中,輿論影響的范圍和時間呈現出相對性的特征。輿論議題會因為偶發的因素導致其在沉寂一段時間后突然再次爆發,并在影響范圍中表現出不可預測的特征。2016年2月,美國科學家宣布了直接觀測到引力波的重大科學發現,這一發現作為新聞通過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在第一時間傳播到中國。傳播的初期,這則消息僅僅是一條普通的科技新聞,在相關專業和興趣人群中引發關注,卻無法成為全社會參與的議題。但隨著引力波這一陌生概念的廣泛傳播,5年前播出的一期《非你莫屬》節目中,民間科學家郭英森被主持人和嘉賓諷刺的事件,再一次成為網絡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這一事件后續的議題開始轉向非科技信息領域,變成了一個網民廣泛參與、網絡話語密集表達的輿論事件。網絡話語在這一事件中幾乎構成了輿論意見的全部,傳統媒體發出的聲音微乎其微。從這個偶發的輿論事件可以看出,網絡話語作為一種輿論形態,或作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參與傳播的輿論信息和主要參與討論的輿論議題,會由于網絡話語表達主體的不確定性而表現出輿論范圍與存在時間的相對性。

五、結語

網絡話語作為一種輿論形態,具備一般意義上輿論的主要構成要素,網絡話語的表達過程是群體意見與個體意見的整合,同時與單純的個體表達具有明顯的區別。網絡話語以其媒介性和社會性的特征形成了與社會輿論和網絡輿論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種聯系和區別使網絡話語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輿論形態被關注和研究。網絡話語作為一種輿論形態的特殊性是其自身信息傳播特征的表現,但其背后可能蘊含的由網絡話語這一特殊輿論形態發展而來的輿論信息生發和傳播的特殊規律,為今后的輿論研究特別是網絡輿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M].董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59.

[2]沃爾特·李普曼.公共輿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21.

[3]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1-13.

[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53.

[5]約翰·費斯克,等編.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第二版)[M].李彬,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84.

[6]韓運榮,喻國明.輿論學原理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44.

[7]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42.

[8]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83.

[9]嚴勵,邱理.網絡推手在輿論營造中的文化締造作用探析[J].中州學刊,2013(5):173-176.

(嚴勵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河南大學傳媒研究所研究員;邱理為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新聞傳媒系教師)

編校:鄭 艷

校園網絡輿論論文范文第6篇

2、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反轉成因的創新分析與反思

3、大數據時代網絡輿論引導的完善與發展

4、從網絡輿論的特點看網絡媒體的公共輿論空間

5、淺析網絡輿論對政府輿論引導的影響

6、淺析全媒環境下網絡輿論在網絡熱點事件中的推動作用

7、網絡輿論監督的發展態勢與有效運用

8、兩種網絡輿論和兩種輿論主體

9、嬗變、沖突與重構:新媒體視域下的網絡輿論

10、新媒體下網絡輿論的監督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11、基于整合性傳播管理視角的網絡輿論斗爭策略

12、航天企業網絡輿論宣傳助力打贏“兩個戰役”實踐調查研究

13、網民群體極化視域下的網絡輿論引導研究

14、社交媒體語境下網絡輿論生態變化及分析

15、淺析網絡輿論對司法實踐的消極影響

16、高校網絡輿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17、探究網絡輿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18、網絡輿論新事物:網絡新聞發言人

19、淺談網絡輿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0、網絡輿論民粹化傾向與公共理性表達

21、論微傳播時代網絡輿論治理的藝術

22、網絡輿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分析

23、網絡輿論生態治理要在“四力”上下足功夫

24、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論反轉現象分析

25、新形勢下電力企業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

26、新形勢下網絡輿論對網絡問政的影響探析

27、高校突發事件中學生“群體思維”對網絡輿論的影響

28、基于社交媒體的網絡輿論生成與引導

29、網絡輿論場中輿論勢力的博弈及治理路徑

30、NO.51—60 網絡輿論

31、網絡輿論監督與網絡暴力的平衡

32、網絡輿論場中輿論運動的規律

33、誰能成為網絡輿論生態治理的生力軍

34、食藥安全事件網絡輿論中的公眾情感分析

35、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輿論的現狀及引導策略研究

36、重大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論生態修復:旨趣、價值與機制

37、當前時代下政府政策制定受社會網絡輿論影響情況

38、把握網絡輿論引導權,培養中學生法治思維

39、網絡輿論的資本批判與價值重塑

40、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論現狀與引導對策

41、新媒體視角下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陣地建設對策探析

42、淺談網絡輿論表達與公民意識的關聯

43、基于網絡輿論傳播的主體類型分析網絡輿論

44、構建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裁判平衡路徑的研究

45、論主流媒體如何利用短視頻發揮網絡輿論引導作用的構建

46、網絡輿論生命周期視閾下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

47、網絡輿論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8、智能時代網絡輿論的風險治理與引導

49、網絡輿論中存在的問題

上一篇:古典哲學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物理思路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